回覆列表
  • 1 # 半畝仙客

    大概是因為對壞人過於仁慈,齊桓公縱容易牙、開方、豎刁、雍巫四人,導致自己的悲劇。趙武靈王傳位少子,卻縱容犯錯的長子入沙丘宮,導致自己餓死。

  • 2 # 憑欄觀史

    樓主說的這兩個人,都是春秋戰國時期,非常出名的君主,齊桓公不必說了,春秋首霸,趙武靈王推行胡服騎射,使趙國軍力大增,成為戰國晚期唯一可對抗強秦的大國,兩人都堪稱“英明神武”。

    但誠如樓主所說,兩人晚年都十分淒涼,齊桓公死後,諸子爭奪大位,大打出手,已致死後幾十天無人收屍;趙武靈王也被餓死。

    兩人為何會被餓死。個人認為有三方面原因。

    一,權臣作亂。齊桓公晚年寵信易牙等人,而易牙等人卻關閉宮門,犯上作亂,直接導致桓公被餓死。而趙武靈王方面,則是李兌擊殺趙武靈王長子,以圍困的方式,逼死了趙武靈王。

    二,兒子爭位。齊桓公重病時,幾個兒子不僅不侍奉左右,反而為了儲位大打出手,互相攻伐,以至於桓公被餓死幾十天都無人收屍。趙武靈王,雖然立過趙章為太子,但晚年傳位於小兒子趙何。說到底,也是因為在接班人的問題上沒有處理好,廢太子和幼子發生矛盾,導致趙武靈王被餓死。

    三,晚期昏聵。這個比較好理解,比如唐玄宗李隆基,前期開創了開元盛世的局面,晚年卻寵幸楊貴妃,導致了安史之亂。齊桓公和趙武靈王前期都十分有作為,到了後期難免昏聵,從某種程度說,他們的悲劇,跟自身有很大關係。

  • 3 # 歐陽毅澤

    齊桓公,姜姓,即歷史上著名的公子小白,春秋時齊國國君,春秋五霸之首。公元前685—前643年在位。在其兄齊襄公被殺後,由莒回國即位。任用管仲改革,選賢任能,加強武備,發展生產。打出“尊王攘夷”的口號,助燕國打敗北戎,援救邢、衛,阻止狄族進攻中原,使國力達到強盛之境。曾聯合中原各國攻打楚國的盟國蔡國,與楚在召陵(今河南郾城東北)會盟。又安定了周朝王室內亂,多次會盟諸侯各國。公元前651年舉行葵丘會盟稱霸諸侯。桓公選賢任能,改革齊政,使國富民強,“九合諸侯,一匡天下”成為春秋時期的第一個霸主。

    周莊王十二年(前685年)即位為君,率軍擊敗助公子糾爭奪君位的魯軍於乾時(今山東桓臺南),穩固了統治地位。納大夫鮑叔牙之諫,釋怨於政敵管仲,以其賢能重用為主政大夫。次年,不聽管仲之勸,過高估計齊國軍事實力,發兵攻魯,被魯軍擊敗於長勺(今曲阜北,一說今萊蕪東北)。繼又聯合宋國攻魯,亦無功而還。遂採納管仲提出的先內後外,富國強兵,以實力求霸的方略,推行經濟、政治、軍事改革,增強戰爭潛力。同時,出兵攻滅近鄰小國,多次與諸侯會盟,用“輕其幣而重其禮”(《國語·齊語》)的外交手段控制諸侯,至周僖王三年(前679年),霸業始成。鑑於“南夷與北狄交,中國不絕若線”(《公羊傳·僖公四年》)的形勢,打出“尊王攘夷”的旗號,於周惠王十四年(前663年)率軍大破山戎,解燕國之危,進擊令支、孤竹,獲勝而還。此後出兵擊敗狄人,救邢於危難,助衛復國。

    二十一年,率八國之師擊破蔡軍,進而伐楚,因見楚抵抗決心甚堅,乃於召陵(今河南郾城東北)之會中,按兵修禮,假周王之命責楚,與楚妥協。後與諸侯平定王室內亂,多次抗擊戎人擾周。周襄王二年(前651年),與周王卿士及諸侯會盟於葵丘,將霸業推向鼎盛。齊桓公在位四十三年,糾合諸侯凡二十六次。為春秋第一霸主。

    桓公晚年信任豎刁、易牙、開方等佞臣,管仲病重時,曾警告桓公,說他死後一定要驅逐豎刁等3人出宮,不然3人必然為亂。管仲死後,齊桓公聽從管仲之言逐3人出宮。但離開這些會拍馬屁瞭解自己習性的小人,桓公食不甘味,於是桓公復召3人回宮。

    當時,齊桓公年事已高,面臨立儲大事。豎刁、易牙、開方極力主張立長子,桓公並未答應。後來桓公生病,豎刁、易牙他們為了自己的私慾,矯託王命把王宮用高牆圍起,只留一個小洞進出,桓公飲食,全靠小太監從洞裡送入。不過很快他們連飯也不送了,於是桓公就在高牆內於飢渴中悲慘死去。桓公死後,眾公子忙於爭奪王位,直到六十七日後才在老臣的建議下發喪,其時,桓公之屍已腐爛不堪,蟲蛆爬出戶外,惡臭難聞。齊國霸業也隨之衰落,不禁讓人感嘆。

    但是趙國的趙武靈王又是另一個情況。

    趙武靈王,嬴姓,趙華人,趙氏,名雍,趙肅侯之子,戰國中後期趙國君主,政治家、改革家,生於趙國首都邯鄲。約公元前340年—前295年在位。

    關於趙武靈王最著名的事就是“胡服騎射”滅中山國,開疆擴土,成戰國霸主,奠定趙國強大的國力。今天我們主要說一下“沙丘宮變”。

    趙武靈王二十五年(公元前301年),趙武靈王的寵妾 吳娃 死了,趙武靈王十分傷心。因此趙武靈王答應了吳娃死前的最後請求,立吳娃的兒子 何 為趙國太子。趙武靈王二十七年(前299),趙武靈王傳位於太子何,是為趙惠文王。他則自稱為主父。

    趙武靈王之所以這樣做,是希望自己的兒子與自己分別負責國內的政治和軍事,自己可以全心專注於趙國激烈的對外軍事鬥爭。

    趙武靈王的本意是在趙國構建二元政治,自己和兒子都是國中的君主,只是自己不再使用君王的稱號,而是使用有著太上皇意思的主父稱號。但是趙武靈王的這番設想卻嚴重違背了政權構建的基本規律,最終造成了趙國的內亂。

    在三朝輔臣肥義的教導扶助下,天賦聰敏的趙惠文王很快就進入了王的角色。經過三年的聽政,趙王何已經很懂得治國的道理了。但是,相貌秉性更像趙武靈王的公子章在朝見弟弟趙王何時的萎靡頹廢讓趙武靈王十分痛心。

    趙惠文王四年(前295年),趙武靈王打算把代郡分給公子章,讓公子章也稱王。親自向趙王何討封,不曾想被拒絕了。於是,趙武靈王將討封不成一事原原本本地告訴了公子章和田不禮,意在激公子章與趙王何爭鬥,自己好以調和的身份,重新執掌朝政。

    公子章與田不禮果然十分怨恨趙王何與肥義,對於父親的默許,公子章決定採取行動。由於趙豹對邯鄲的防衛很嚴密,趙王何也只是聽政時才得一見,公子章與田不禮無法下手。趙王何對趙武靈王的調兵也控制得很嚴,趙武靈王知道趙王何已對自己有所防範。這激起了趙武靈王更大的鬥志。此時,趙武靈王已經不把趙王何看作自己的兒子了,而是作為自己最大的對手。

    趙武靈王以在沙丘選看墓地為名,讓公子章與趙王何隨行。趙王何沒有辦法,只得在肥義和信期的陪同下隨行。到沙丘後,趙王何居一宮,趙武靈王與公子章居一宮。田不禮勸公子章形成殺趙王何的事實,再控制趙武靈王,既而以奉趙武靈王之命的名義稱王。於是公子章借用趙武靈王的令符請趙王何到主父宮議事。肥義感覺不對,要趙王何與信期加強防衛,自己不歸即為事變。命令準備使者,如果一旦發生變亂,立即通知公子成與李兌勤王。

    肥義進入主父宮後,果然覺得氣氛不對。沒有見到趙武靈王,卻見到了公子章和田不禮,知道自己肯定回不去了,意料中的事情果然發生了。公子章與田不禮見以主父的名義都調不動趙王何,知道趙王何已有所準備。於是公子章與田不禮決定以快制勝。在殺了肥義後,公子章與田不禮決定再遣使者調趙惠文王,如其不來,則立即進攻。

    此時李兌與信期已經派兵攻入主父宮,誅殺了公子章及其黨羽,主父(趙武靈王)不能制止。公子成把主父宮中的人全部驅逐,不許主父出宮。主父欲拼一死,但公子成等人只圍不戰。主父被圍在內宮裡,內宮本無存糧,公子成對主父斷糧斷水前後達三個月之久,主父被活活餓死。

    公子成在確定主父必死之後,才打開內宮,為主父收屍。趙王何對主父之事一直不問,直到公子成來報主父餓死,才痛哭一場,命令厚葬,全國舉哀。

  • 4 # 犀利的舟桑

    為何最後會被餓死?

    首先,不管君王你英明不英明,只要你作為君王,在權力鬥爭中 被淘汰了,除了那些特別牛的,幾乎下場都不太好。

    而餓死 只是不太好的下場之一。

    那齊桓公為什麼會在權力鬥爭中被淘汰?而被餓死了?

    歷史上寫的是任用小人 易牙、豎刁、開方,讓他們大權在握,在齊桓公犯病的時候,拘禁了他,從而聯合各路王子,彼此攻伐爭權,然後活活餓死了他。

    但我個人覺得是 霸業已成之後的驕傲自滿、耳軟膨脹;

    這個人啊 一旦膨脹了、驕傲、自滿了,往往等著他的就是一個大跟斗,但君王不同 沒及時反省過來、及時補救回來、及時改正回來,等著他的就是丟掉王位、丟掉性命。

    其實 漢高祖劉邦當初打進咸陽的時候,不就是這楊嗎?本來只是草民一樣的“基層公務員”,最後居然打到“帝都”咸陽,睡到了以前想都不敢想的“中南海”,劉邦膨脹的啥話也聽不進去,摟著秦王宮裡的美女,就只想紙醉金迷的 永遠墮落在這萬惡的資本主義裡 蝕骨銷魂。

    張良 蕭何 樊噲說什麼都沒用,如果劉邦沒有及時警醒,懸崖勒馬 美女黃金封庫好,認清現實 老老實實蹲守一旁,項羽那45米的大刀 早就把他砍的渣渣都不剩了。

    但齊桓公沒有劉邦 那種混社會的危機感,功成名就之後 ,驕傲自滿後 只想聽好話,聽奉承話;但這種話 有才的良臣 管仲等是不屑說的,那就只有易牙、豎刁、開方等小人啦,捧殺的齊桓公都找不到北了,大肆放權給這三個小人,管仲好說歹說已經聽不進去了,但齊桓公也不想想,沒有手裡的這點權力 誰TM鳥你啊,被人捧殺的找不到北。

    餓死齊桓公,只不過是他們忽悠到權力後,希望繼續擁有權力而忙著彼此奪權,懶得鳥齊桓公而已。

    那趙武靈王為什麼會在權力鬥爭中被淘汰?而被餓死了?

    我個人覺得是,太把人倫當回事兒,忽視了政治鬥爭的殘酷性;

    趙武靈王確實是個牛X的君主,在他繼位前的三晉幾乎已經成了仰秦國鼻息的存在了,當時的戰國格局 就是東西二帝、其餘小王了,但他一上位 胡胡齊射富國強兵,在東強齊國 被樂毅連下七十二城,幾近亡國的時候,成了唯一 一個敢和秦國叫板和硬鋼的國家,被當時人堪稱為山東六國的屏障啊,要不是之後的之後,長平之戰 滅了 趙武靈王這遺留的最後精銳,秦始皇滅六國 估計又要等等了。

    但這麼牛X的存在,也會犯錯誤;為了自己能夠獨自領軍,應付複雜的戰國戰局,而把王位傳給自己的兒子趙惠文王,讓他幫忙管理國家 打打後勤之類的,這個想法是好的,但就是有點幼稚。

    國無二主,天無二日,你還沒死就大權旁落,你把自己又置於何地了?哪怕是自己的兒子了?而且最可悲的是 你傳位就傳位吧,老老實實的躲一邊只享福、不吱聲不就好了嗎?還偏偏想反悔 想重奪權,重新傳位給更像自己的小兒子趙章。

    你讓本來對你很感激的大兒子 趙惠文王怎麼想?老子已經是王了,已經得到手的權力,就這麼被你奪走?你問過我的感受嗎?再傳位給我弟弟?擺明讓我死咯?那我死還不如你們去死。

    這方面,唐朝的李淵 和 清朝的乾隆做的都比趙雍到位。

    李世民宣武門都奪權了,自己親兄弟殺起來都不眨眼,幹我這個老爹 你還能指望他眨眨眼 刀下留留情?這個時候 敢起一點點奪權的心思就是找死,所以老老實實的蹲在太極宮,擺明一副 老子已經讓位給你的態勢就好了。

    這個時候,李世民再殺老爹李淵已經沒必要了,自己已經是皇太子了,而且老爹也沒有重新奪權的意思,自己已經背了個弒兄不悌的罵名了,何苦再來了個殺父不孝了?反正我已經大權在握了,老爹李淵已經威脅不到我了。

    清朝的乾隆更是把帝王心術玩的透透滴,傳位於嘉慶;在自己年歲已高的時候,就穩定了人心朝局,不至於像康熙晚期 九王奪嫡一樣橫生是非,但也不能讓自己大權旁落,讓自己面臨危險。所以他既傳位於嘉慶,但也不放權的繼續當自己的太上皇,既保障了自己奢靡的帝王生活,也正常延續了帝國的傳承。

  • 5 # 看春天來了

    齊桓公和趙武靈王都是一代名主,但是他們都是到了晚年的時候昏庸,尤其是在繼承人的問題上沒有及時果斷地處理優柔寡斷,任親不用賢,才會有最後會被餓死的慘劇發生

  • 6 # 共賞五千年

    說起來真的令人感到惋惜!

    同樣的英明神武,同樣的變革先驅,就連結局遭遇都如此驚人的雷同,讓人唏噓的同時感受更多的是一聲嘆息、一幕暢想、一種情懷......

    如果......

    很多人都說過無數個造成此種結局的原因:如班固在《漢書·古今人表》中分九等褒貶歷史人物,把趙武靈王列為第八等,也就是“智人”中的最下等;還有人說他們任用小人所致(齊桓公:易牙、豎刁、開方;趙武靈王:田不禮等)。此種事件令他們名譽受損,譭譽參半!當然我不否認他們二位的過失,但我認為這只是一種表象外在因素,還有一些因素是不可逆轉的,那我們就透過現象看本質,聊聊到底是什麼原因導致雄才大略的二位竟然遭遇如此的悲慘結局:

    一、表面看是“立儲”惹禍,潛在實則利益再分配問題

    先看下二者“禍事發生”可避免程度對比:

    齊桓公 : 必須面對型 年老色衰 ,退休接班 不可避免;

    武靈王 : 沒事找抽型 年富力強,,鼎盛時期 可以避免

    不管是不可避免的政權交替還是可以避免的政權交替,一旦成為潛在可能或既成事實,那麼臣工們考慮的可就不一樣了……

    1、生存問題:

    俗話說:“一朝君子一朝臣”,在面臨政權更替,古代士族和既得利益者肯定會對將來進行打算。“明天的飯在哪裡”是最重要的!關係到“民以食為天”的利益再分配的大問題,在生存面前一切“仁義道德”都會變得那麼渺小蒼白!

    2、政治因素:

    看似一切都比較現實,其實也未必如此簡單。深處朝堂的人物在某些時候也很難做到“處變不驚”,牽扯到種種“厲害關係”,容易被人看作“假想敵”,難以獨善其身,輕則罷官,重者身首異處!所以大多都會熱衷對未來的謀劃。

    這兩點都會成為大多數臣子們不可逆轉的思考範圍!

    齊桓公情況分析:

    有人說:“如齊桓公不任用小人可避免災禍!” 但話說回來,在那個“無君”成風的年代,誰不想成王成霸:齊桓公晚年,形成了五子奪權,即:長子無虧與桓公近臣易牙、豎刁為黨;次子公子元自成一系;三子昭被齊桓公立為太子;公子潘與朝臣開方為黨;公子商人因喜好施予而頗得民心。“虎父無犬子”,多年的霸業也形成了公子們各自的勢力,五公子各樹黨羽,伺機奪位,尾大不掉!只不過以前有管仲等重臣在保持平衡,但一旦打破這種平衡——格局就立馬改變了…… 所以此種局面就算不任用這些所謂的小人,也還會有其他的人來奪位,只不過是早還是晚的事,從後來他的兒子中有5位登上王位就能看出鬥爭的激烈性和霸權慾望的迫切性,這種結果一方面是由他們當時所不能改變的時代背景、制度侷限造成的;另外最主要原因就是“關於利益再分配”這個重中之重的大問題,所謂“人為財死鳥為食亡”。公子們是為這個,臣子們也是為這個,豈能不出亂子……

    趙武靈王情況分析:

    “趙武靈王如不過早傳位可避免嗎?” 有人會問。“一切都是進行時,也不可能逆轉”,我說,“都已為既成事實,就只能順應發展哪!” 其實就算不過早傳位,“人非聖賢孰能無過” ,哪天你如犯一點過失,你的對手又會伺機而動的!趙王背後有眾多偷偷覬覦分利的各類階層——如保守派的代表公子成;失勢的田不禮、趙豹等;新生勢力李兌等;還有既得利益者肥義等等...... 這些人背後的力量都不可不可小噓,他們會抓住一切機會“復活”,說實話“不怕賊偷就怕賊惦記”!趙王在改革——富國強兵的同時卻“動了一部分人的乳酪”,在緊要當口,又出此錯誤,其結局絕對不是偶然性的!當然如不過早傳位,和平過渡個一、二十年,可能不會這般結局,然而一定不能犯錯。就像獅子一樣,在狼眼中——你是捕食者,也是獵物。你沒犯錯受傷,你是王者;一旦過失受傷,你就是獵物。

    二、要用發展的眼光來認清自我,合理定位

    1.時光在變,格局也在變,人的“價值”也在變

    一個垂暮之年,一個是“退居二線 ”。此二位卻還認為自己是天命所歸,大權在握,依然是“香餑餑”;但在大家眼裡已經“不值錢”了,是“行將就木”、“昨日黃花“,利用價值不大,還不如早日投靠“新經理”,畢竟日子還長,不然“穿小鞋”都是最輕的哪!我現在才明白漢武帝、康熙等為何越老越“無情”,估計就是怕這前車之鑑!今天你是大王,明天你還是大王,但格局、環境、人事早已變化,還用過去的你來定義現在,碰壁吃虧是一定的。像孔子說的“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也是讓人們在不同的階段對自己有重新的認識和定位。事物是運動發展的,人一定要“學到老,悟到老!”

    2、太看重自己的威望

    歷史上有些國君:文治武功、智勇雙全,無所不能;治國理政、爾虞我詐,無所不通。但很多卻在一些小的事情上栽跟頭,更有甚者命喪小人之手!這是由於人一旦成功後,隨著時間的推移,大都會有些“自我感覺太良好了”,如果是高高在上且不受監督和約束的大王那就更是不可一世了,認為沒有人能把自己怎麼樣......

    他們對很多事都報樂觀態度,危機意識不強!就連“立儲”這麼大的事都不全面分析,總感覺自己“罩得住”,沒人敢怎麼樣!卻沒想到時代、格局甚至人都改變了,沒能充分了解干預之人背後的真實心理。其實古代帝王大都對選撥繼承人十分敏感,誰犯了忌,輕者被貶或罷官,重者殺之,不管是誰,絕不手軟!歷史上犯忌受罰的不計其數-- 如武則天、康熙都逼死過自己的兒子;將相有如周亞夫、陸遜、岳飛等都因此惹禍!當然這些可以說都是忠臣,也只是堅持了為臣的本份和自己的原則而已,皇帝顯然心知肚明,然而每遇這種事就像“踩了貓尾巴”般觸動了古代帝王最敏感的神經 —— 條件反射般的“炸了”,理智蕩然無存,情誼九霄雲外了......

    接下來會六親不認,絕不手軟!該貶的貶,該罷的罷,該殺的殺......

    然而這二位走的太順了,自信心爆棚在某些時候真的不一定是好事!有些時候真的不要過高的強調個人的威望、能力等等,因為在許多情景下這些“寶貴”可能都會淪落為“一文不值”!再者時不時的有點挫折調劑一下人生,人生才會少犯大錯,人生也才會更加精彩!

  • 7 # 走讀歷史

    再英明的君主也有弱點,尤其是到了晚年,隨著權勢的增加和精力的衰退,經常做出令人匪夷所思的事情,而這些,在其年輕力盛正處於上升期的時候是不會出現的。

    先說齊桓公。

    齊桓公晚年,一生功勳無數,有如巨大的光芒在他心頭長久閃耀,令他回味不已。他對管仲說,自己想要“封泰山、禪梁父”。姜小白的想法讓管仲震驚不已,他提醒姜小白,自古以來,“封泰山、禪梁父”的帝王屈指可數,比如黃帝、堯、舜、禹、商朝的開國君主成湯、周成王姬誦,他們都是創造了偉大的功績之後,才領受天命去封禪的。

    管仲是在委婉地告訴姜小白,他還不具備封禪的資格。

    但是姜小白不聽,他驕傲地宣稱:

    寡人南伐至召陵,望熊山;北伐山戎、離枝、孤竹;西伐大夏,涉流沙;束馬懸車登太行,至卑耳山而還。諸侯莫違寡人。寡人兵車之會三,乘車之會六,九合諸侯,一匡天下。昔三代受命,有何以異於此乎?吾欲封泰山,禪梁父。

    姜小白誇大了自己的功績,並且塗抹上了一層理想主義的浪漫色彩,這是很多人回望往昔時常有的習慣。只是他的誇大有些過度了,把自己與夏、商、週三代的開國之君相提並論。

    最終,管仲無奈地以近乎欺騙的方式告訴姜小白,封禪泰山需要各種珍奇之物,比如東海比目魚,西海比翼鳥等等,姜小白無法得到這些東西,只好打消了那個瘋狂的念頭。

    事實上,在姜小白的晚年,他無法降服戎人,不能征服狄人,更不敢討伐楚人,就像他的身體日漸朽敗一樣,“尊王攘夷”的偉大事業至此也已中衰。

    管仲重病之時,齊桓公姜小白在管仲榻前問以後事:群臣之中,誰可繼任國相?此時管仲病體衰微,依然整理衣冠,鄭重回答姜小白:知臣莫如君。可是,此時的姜小白對自己的臣下顯然缺乏清醒的認識,他向管仲列出的三個目標人選充分說明了這一點。

    這三個人分別是易牙、開方和豎刁。

    易牙即雍巫,此人執掌庖廚之事,想法設法進獻珍饈美味以取悅姜小白。有一次姜小白慨嘆:世間美味多已嚐遍,唯獨嬰兒之肉不曾吃過。易牙聽了,回家就把自己的兒子蒸了,獻給姜小白。

    開方乃衛國公子,他追隨姜小白十餘年,從不回家探視雙親,而齊、衛相近,路途不過數日。

    豎刁即寺人刁,此人知道姜小白熱衷後宮之事,所以手起刀落把自己割成了閹人,自告奮勇為姜小白管理後宮,甚得姜小白歡心。

    在管仲看來,這三個人就是佞人的典型,他們的所做所為完全違逆了人情人性,因而是虛偽的、卑劣的,不可信任,他們如此曲意逢迎姜小白,顯然是另有所圖。因此管仲直截了當地否定了這三個人,勸姜小白離他們遠一點。

    管仲死後,姜小白將易牙、開方和豎刁逐出了齊國,但他很快就發現,自己已經無法離開這三個人。沒有了易牙,他覺得吃什麼都失去了味道;沒有了開方,朝政日漸荒疏;而沒有了豎刁,連後宮都亂作一團。於是,姜小白將管仲的叮囑置之腦後,重新召回三人,並委以重任。

    沒有了管仲的歲月,姜小白“尊王攘夷”的事業也走向了尾聲。

    公元前644年冬天,由於淮夷入侵鄫國,姜小白在淮地(在今江蘇省盱眙縣)舉行了他人生中最後一次諸侯會盟,謀救鄫國,魯、宋、陳、衛、鄭、許、邢、曹等中原諸國悉數與會。會後,姜小白率諸侯為鄫國修築城牆,並有意東征淮夷。時值寒冬,士兵們疲敝不堪,軍營中死氣沉沉,一片哀怨之聲。入夜,有人登上城中土丘高呼:齊國有大亂了!

    這一聲呼喊就像一句咒語,在暗夜之中游蕩不去。城未築完,諸侯們就紛紛打道回府。至此,姜小白曾經一呼百應的號召力已經喪失殆盡。

    公元前643年,姜小白人生的最後一年,齊國果然發生大亂,易牙、開方、豎刁與姜小白的幾個兒子一起,把齊都臨淄變成了屠場。大亂之起,自然是因為群公子爭奪國君之位,但姜小白本人也難辭其咎。

    前面曾經提及,姜小白好色,娶了三位夫人,王姬、徐姬、蔡姬,奇怪的是,三位夫人都沒有兒子。三夫人之外,姜小白後宮寵姬無數,僅地位有如夫人者,就有六人:長衛姬,生子姜無虧;少衛姬,生子姜元;鄭姬,生子姜昭;葛嬴,生子姜潘;密姬,生子姜商人;宋華子,生子姜雍。

    葵丘之盟的盟辭中,第一條就有“無以妾為妻”的規定,而姜小白本人“如夫人”之妾就有六位,簡直可以稱之為“賊喊捉賊”,盟約的形同虛設可想而知。

    管仲在世時,曾與姜小白一起,立鄭姬之子姜昭為太子,並將他託付給了宋襄公子滋甫。但是不久之後,姜小白就改變了主意,他聽信易牙的讒言,允諾廢姜昭,轉而立長衛姬之子姜無虧為太子。此舉又違背了葵丘盟辭中的“無易樹子”一項。此事雖然沒有公開宣佈,但訊息一出,隨即埋下了大亂的因子。不僅姜無虧要爭太子之位,其他四位公子也迅速加入了奪權者的行列。

    五位公子虎視眈眈,姜昭的太子之位豈能安穩?

    管仲死後,群公子即各樹黨派,開始了奪取太子之位的鬥爭。起初,各派爭鬥尚在暗處,等到齊桓公姜小白臥病在床之時,暗鬥逐漸變為明爭,各派磨刀霍霍,如箭在弦上。

    公元前643年十月,一代霸主姜小白辭世,群公子再也沒有什麼可以擔心了,開始大打出手。易牙和豎刁站在長衛姬的一方,大肆屠殺支援太子姜昭的齊國大夫,終於在此年十二月立公子姜無虧為齊君,而太子姜昭則逃亡宋國。

    姜小白之死令人唏噓。

    在他臥病於床的某一天,他忽然發現,自己的居所已經變成了一座牢獄,別人進不來,他也出不去,叫天不應,叫地不靈,飢無食,渴無飲,徹底變成了孤家寡人。不知過了多久,一位婦人從牆洞裡偷偷鑽進來,摸進屋子,見到了奄奄一息的姜小白。事情到了如此地步,姜小白還不知道外面究竟發生了什麼,他問婦人:我又餓又渴,卻連個送飯送水的人都沒有,是怎麼回事啊?

    婦人說:是易牙、開方和豎刁乾的,他們圍住這裡,不讓人進來。

    剎那間,姜小白想到了管仲的囑咐,不由長嘆一聲:唉,若死者有知,我有何面目見仲父於地下?說罷,以布掩面而死。

    這一天是公元前643年十月七日,整個臨淄城混亂不堪,群公子忙於相互攻殺,諸大夫死的死,逃的逃,沒人關心這曾經的霸主。姜小白的屍體在床上躺了很久,無人理會,以致屍蟲都爬出了門外。直到十二月八日,姜無虧殺開血路,如願登上國君之位,才向諸侯發出訃告,十二月十四日夜,入殮安葬。此時距姜小白身死之日,已經過去了足足六十七天。

    一代霸主,生前何其風光,死後又是何等淒涼。終春秋之世,生死之間如此劇烈的反差,只見於姜小白一人身上。從這一番大起大落中,既可以看到權力鬥爭的殘酷無情,也可以發現人性本身的諸多弱點。

    毋庸諱言,權力爭奪是政治的題中應有之義,姜小白的君主之位就是搶來的,在那樣的時代,處在姜小白那樣的位置,必須搶,不搶則死。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奪權既是要滿足內心的慾望,更是出於對死亡的恐懼。這是一個無解的命題,因為制度本身不能為奪權路上的失利者提供安全保障。所謂“禮”“德”“仁”等虛幻的大詞,在死亡威脅面前全部失效。在姜小白的晚年,他的兒子們面對的是同樣的局面,而且由於參與人數眾多,形勢更顯殘酷。局面本已暗藏殺機,姜小白又晚節不保,聽信讒言,更換太子,於是形勢更加惡化,最終導致自己不得其死。

    而他的盛年是多麼令人懷念。

    那時,他雄心勃勃,志向高遠,保持著可貴的理智和清醒;他有政治頭腦,“尊王攘夷”,順應時代潮流;他重用賢才,甚至將管仲這樣的仇敵委以國相之位;他從諫如流,聞過即改;他顧全大局,不拘泥於一時之利;他施行善政,大力發展經濟,又不與民爭利,是以齊國富強甲於天下……

    他的死,宣告齊國的黃金時代徹底終結。

    再說趙武靈王。

    趙武靈王趙雍無疑是戰國是最成功的君主之一,“胡服騎射”名垂青史。但在“胡服騎射”軍事改革獲得巨大成功之後,趙雍做了兩件令人匪夷所思的事。

    第一件事在公元前299年,趙雍把王位傳給小兒子趙何,讓他負責治理國家,自己則號為“主父”,與“胡服騎射”的趙國士兵一起,負責打仗。

    對於這件事的評價,梁啟超先生用了一個比較含糊的詞,“奇特”。我想,梁先生之所以沒有大加表揚,顯然是因為趙武靈王如此安排,埋下了巨大隱患——他讓出部分權力給自己的兒子,而且天真地認為自己可以透過權威掌控這部分讓出去的權力,但他的兒子顯然不這麼認為。

    第二件事,趙雍成為“主父”之後不久,打算向當時最強大的秦國發起挑戰。為了考察行軍路線,瞭解秦王其人,趙雍假扮使者混在趙國的使團中,去了一趟秦國。朝堂上,秦昭王嬴稷見這個使者相貌堂堂,氣度不凡,頗有些意外。使者退下後,嬴稷越想越覺蹊蹺,就派人前去查問,但那使者已然快馬加鞭離開秦國。後來嬴稷知道了使者的真實身份,頓時大驚失色。

    趙雍喬裝入秦,的確稱得上膽識過人,梁先生對此讚不絕口:

    於戲!此等舉動,豈不壯哉!豈不壯哉!

    但是“壯哉主父”在不久之後犯了一個嚴重的錯誤。如果說此前讓位於趙何已經是一個大錯的話,現在則是錯上加錯——他想把趙國分成兩部分,讓大兒子趙章在代地稱王,以此縫補趙章心中的不平。這件事雖然未能實行,但訊息已經傳出,趙國上下頓時一派緊張氣氛,趙何之黨與趙章之黨劍拔弩張,都在尋找機會滅了對方。

    公元前295年,趙雍遊於沙丘,兩個兒子都去了,災難隨即發生。趙章率先發起了攻擊,但趙何早有防備,擊敗並殺死了自己的兄長。“主父”作為大兒子的支持者,被小兒子的手下圍在了沙丘宮中。圍宮計程車兵把宮中所有人等一概清出,只留趙雍一人,不得離開半步。三個月後,宮中再也沒什麼可吃了,連鳥窩裡的幼鳥都被吃得一個不剩,趙雍只好餓死。

    梁啟超先生痛心疾首地寫道:

    使主父而永其年,則統一之業,其將不在秦而在趙,而白登之金繒,甘泉之烽火,或遂不至為中國史汙也……大業之就,雖曰人事,豈非天命耶?嗚呼!

    梁先生認為,如果“主父”能夠活下去,那麼完成大一統偉業的將是趙國,沒秦國什麼事兒;至於日後漢高祖劉邦所受的“白登之辱”等等“北方賤種”帶給中原的禍害,也就不會發生。

    他沒有批評“主父”的悲慘結局完全是咎由自取,而是草草歸之為虛無縹緲的“天命”。

    趙國的長城,後來成為秦帝國長城的一部分,其儲存較好的段落,在包頭市至石柺公路十公里處,長約0.5公里,殘高一米多,已是風燭殘年,破敗不堪。當年全盛時,趙長城蜿蜒於陰山南麓,氣勢想必非凡。尤其西端至高闕一段,陰山險峻,群峰交錯如犬牙,真可謂絕地。2012年秋天,我在烏拉特後旗以北的陰山上見到了高闕塞,兩千多年了,雖然它早已頹敗,遍佈荒草,但石頭壘砌的牆體仍然頑固站立,保持著一座城堡廢墟的模樣;其時狂風勁吹,砂礫飛揚,旁邊的石碑上刻寫著締造它的主人一生建立的豐功偉業,我一邊看,一邊不可遏止地想著一句話——“生的偉大,死的荒唐”。

  • 8 # 果子雨點

    齊桓公和趙武靈王都是戰國時期一代雄主,他們實行改革,使國家強盛起來,但是最後都是由於政變,被活活餓死。

    齊桓公的死是由於不聽忠言親近小人,而且遲遲不立太子,致使孤家寡人被挾持、禁錮。管仲死後,他沒有聽從管仲的勸告,斥離身邊的佞人,被豎刁、易牙等包圍,最後也被他們餓死。

    趙武靈王的死,是由於他在立太子上不僅違背了傳統立嫡長子的規則,而且搖擺不定。他因為偏愛妃子吳娃,廢除能力強的嫡長子趙章的太子之位,把王位傳給吳娃兒子趙何,後來,又要求趙何分割王國給趙章,引發紛爭。而且,趙武靈王盛年傳位,又造成權力界限不明。他的情感方面的搖擺,導致政治的昏暗,最後導致沙丘兵變,趙章被小兒子趙何殺死,自己被困在沙丘行宮,活活餓死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每天200俯臥撐,200自重深蹲,堅持3個月會是什麼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