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龍應臺在《目送》裡說,我慢慢地、慢慢地瞭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在小路的這一端,看著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訴你:不必追。你怎麼看這段話?
10
回覆列表
  • 1 # 明媽丫丫媽

    這個問題每個人的理解應該不同

    孩子和父母最親密的時期也就是一到三歲,剛出生的時候孩子是依賴,父母是子女的全部,子女透過父母瞭解這個世界,隨時的抱在懷裡,抗在肩上,隨著孩子上學,孩子的認知越來越多,眼光越來越廣,想要的越來越多,父母能給的也越來越少,孩子不斷的遠行,父母只能站在原地目送,孩子也將成為父母,有了自己的生活脫離了父母親,寫到這裡就寫不下去了,父母儘管給了孩子生命,孩子卻也是個體,儘管心裡有無盡的牽掛,也不能把孩子抓在手裡亦或者留在身邊,目送孩子遠行,也是目送孩子能有更好的生活。

  • 2 # 手機使用者68137531639

    從出生到3歲之間,我們的親密關係誰也無法替代,大手拉小手,走到哪裡我們都在一起,然後孩子會走路了其實我們就在一個個目送的背影中黯然傷身。孩子上幼兒園第一次在集體中生活,送她到校門口,頭也不回的撒腿跑開了,我心理空落落的。這才意識到孩子不再屬於我,我也無法限制她的生活了。孩子的思想,孩子的行動,孩子的意識都在默默告訴我,孩子大了不由娘了。我們就是在孩子一次又一次背影中看孩子成長,幼兒園,小學,初中,高中,大學,工作,結婚,生子。。。。無盡的背影中

  • 3 # 想念是我的出路

    父女母子一場,真的是目送著孩子不斷遠行,以前是父母看著我遠行,現在是我看著孩子遠行。

    在父母看著我遠行的日子裡,我是一個倔強的小姑娘,只顧著自己的情緒和小氣,在他們的目光中長大成人。如今真正去照顧孩子,慢慢的從自我分成一個接受了安心的去包容愛孩子的母親,卻在繁忙中被要求,你顧好自己的小家就好了,而自己的家就這樣拋在了腦後,一年一次的相聚。以前的家很大,我爸媽,我哥姐,我大伯,我鄰居,現在家很小,我老公,我孩子。走在這一條叫做人生的路上,就算不做什麼,年齡也會把你帶入特定的生活。如今,生活也顛覆了我,也平靜了我。

  • 4 # 變瘦的向日葵

    我同意這句話,但是沒法做到說的那般灑脫。我們也是孩子也是父母,我已經遠行,父母也放我遠行,卻在內心對父母有很多的愧疚。如果我當初沒有遠行,如果當初我留在父母身邊,是不是媽媽就不會那麼早的離開我們。作為媽媽,我想我的孩子能夠暢快的遠行,卻也跑不開無線的牽掛。

  • 5 # 薔薇兒花

    生兒育女這件事,龍應臺真可謂描述的非常精準!的確是望著他漸漸消失的背影,不必追!兒子在很小的時候,一到晚上就非我不行,而且要陪著睡,兒子說,媽媽讓我告訴你這一天多想你吧!漸漸上了小學,不用陪,自己睡一間房了!一年級新生,校園門口碰到小女生,手拉手的進去了!三年級,約小夥伴一起上學了!每次望著你遠去的背影,都彷彿看到十年後拉著大箱子,去遠行!去讀書!去尋找自己的世界了!

  • 6 # 辣媽酷娃成長記

    孩子幼時探索世界的慾望是無窮無盡的,父母永遠無法打消孩子對新鮮事物的追求,也阻擋不了他成長和前進的腳步。能夠一次又一次看著孩子遠行,說明他在一次又一次的成長而不是永遠藏在父母的羽翼下停滯不前。這種情分不是失落的遺憾,而是祝福與牽掛。也不必有些許的酸楚和無助,如果孩子一直沒有和父母有過分別,他何嘗懂得短暫失去的不捨呢,只有體會了,才能明白父母給予孩子的除了愛還是愛。對於孩子來講自由是渴望的,但也是逐漸體會親情的契機。孩子的遠行也是短暫的,因為他會在遠行中學會成長。

  • 7 # 芸媽家有小學生

    人的一世對於這個世界的萬千變化中就是短短的一瞬,然而正因為有了子女的傳承使這一瞬被無限拉長了,即使只是這個無限大迴圈中的一環,我們也用了一生在瞭望。最近感觸特別深,女兒二年級開學了,最近幾天都是我送她到學校,進校門時由於女兒對我的一貫依賴,總要好幾次的回頭找我,可是我心裡也明白,不論怎麼回頭,她的路都必須往前走。一如我,上週末,回父母親家,父親一個人吃晚飯有點悶悶不樂,即使我和女兒回去陪他,也多有怨言,以前我在他前面往前行,現在女兒在我前面往前行,我父親望著我的背影,我望著我女兒的背影。等父母老了,我們遠去了,他們也失去了最前面的目標和可以再去努力的方向,我們現代年輕人總說要有自己人生的目標和方向,可是在我們父母那一代,太多太多的人將子女作為自己一輩子的目標和方向了,所以上了年紀,現在就有了迷茫,有了失落,渴望子女停下腳步讓他們有可以繼續瞭望的方向。

  • 8 # 四隻小象愛媽咪

    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在小路的這一端,看著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訴你:不必追。

    每每讀到這裡,總想掉下眼淚,從心底裡。而現在,更多的父母都是習慣把孩子栓在身邊,捨不得讓他們自己獨面風雨。我和我弟弟的人生就因為父母的捨得和不捨得,現在境況大不相同。

    我從小和奶奶在農村生活,而小我四歲的弟弟則留在父母身邊。等到我六歲回城上學的時候,每天都要開始做簡單的家務,倒垃圾,收拾弟弟的尿布,收衣服。 大概從小不在父母身邊長大,和父母情緣淺。母親對我很嚴格,學校離家很遠,從一年級我就自己跑著去上學,風雨無阻。別的孩子遇到雨天都會在走廊裡等家人送傘,只有我瀟灑地一個人和風雨賽跑,因為我知道,沒人會給我送傘的。

    三年級的時候基本上都自己洗衣服,學會了擀餃子皮包餃子。自己感冒發燒拉肚子,也一個人帶著零錢就去診所看病了。我已經習慣了獨來獨往。

    初三畢業,去給人貼廣告,一個夏天曬的跟黑猴子一樣,掙來的第一筆錢給我奶奶買了件衣服。

    高一暑假,給一個市調公司做市場調查,夠了一學期的學費。

    高二讀過的一本書《要走,就夠狠》,從此作為了我的座右銘,高考考上了離家一千多公里以外的上海讀書。 聽不懂上海同學的話,外地生很少。自己一個人想家孤獨的時候也不會給家人打電話,習慣了自己一個人在圖書館裡啃書。

    大學期間,拼命苦學,年年拿獎學金,作為初一才開始學英語的外地生第一批過了英語六級。同時打三份工,生活忙碌又充實。自從離家求學後,就覺得自己留給家人的只能是背影,自己孤立獨行。

    大學畢業自己找了一份工作,從事外貿行業至今。自己創辦了公司,買了房子,購了車。 我也非常感謝自己一路獨立走來,自己的責任感,承受力都越來越強,如果自己是一個父母非常寵愛的乖乖女,恐怕我做不到今天的自己。

    而我弟弟,呵呵,從小家人捨不得讓自己上學,都得接送。捨不得讓去踢球怕摔著,也不忍讓去勤工儉學怕被騙。大學畢業在一個工廠,庸庸碌碌。結婚的一切都讓老父親操辦,房屋裝修的窗簾,衣架,都得依靠老父親給選購。更不提人際關係這些複雜的事情了。 對事無鉅細都為他辛苦操辦的父母,他還總是埋怨和嫌棄。並且總是心態消極地去跟富二代比較,恨自己沒有豪車華服。

    不糾結於自己的不受寵,也對父母的溺愛弟弟,無可奈何。時間是檢驗真理最好的標準。 只想對現在的這些父母說,愛孩子,就請放手,不要將孩子栓在自己的身邊。

    感謝父母的放手,我依然會把自己的背影留給你們,請不必追!

  • 9 # TT花媽育兒

    就像紀伯倫的那首詩:

    生命不會後退,也不在過去停留。

    你是弓,兒女是從你那裡射出的箭。

    弓箭手望著未來之路上的箭靶,

    它用盡力氣將你拉開,使他的箭射得有快又遠。

    孩子是箭,我們是弓,箭的使命就是離開弓,射向他要去的方向和終點。而弓的使命,就是給箭提供搭載。不要試圖捆綁他,也不要試圖左右他。

    弓的任何力量,只要和箭有牴觸,都會影響他要去的方向,造成箭的偏離。孩子成長過程中,父母任何的強迫或者控制,都可能影響孩子的發展,成為他長成自己本來樣子的阻礙。

    所以,不要限制孩子,也不要控制孩子。就好好的做好一個支持者和陪伴著的角色,在他需要的時候,在那裡,給他支援和陪伴,鼓勵他勇敢向前。在他不需要的時候,守候在自己的位置上,享受自己的風景。

    孩子只有離開的母親的扶持,才能學會自己走路。他也只有離開了父母和家的庇護,才能學會自己扛起生活。想讓孩子成長,就要懂得放手,讓他一個人走一段路,如此,他才會在沒有人提醒的時候,看到哪裡都泥坑,哪裡又有石頭,也會看到哪裡有鮮花,哪裡有夕陽。

  • 10 # 臭帥媽咪

    我和我的先生在外地生活已經六年了,這六年我們結婚生子,而我們的父母卻遠離我們在老家。

    小時候依偎在父母的懷抱中,蹣跚走路時,父母緊緊跟著你的身後,上學時,父母只能看你到學校門口,兩週,一個月,甚至半年,一年都看不見你。工作了,父母的目光離我們更遠了。

    這就是父母的一生,我們也為人父母,我們最大的希望和我們的父母一樣,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健康快樂的長大,擁有自己幸福的生活。

    孩子在成長,我們的目光也越來越遠,但是我們是開心快樂的,我們的孩子長大了!這就是生活就是我們渴望最美好的事情。

    看著你長大,目送你漸行漸遠身影,這也是我的幸運。

  • 11 # 小谷育兒

    今天送小朋友去幼兒園。想了一肚子話,想在把他送到的時候跟他說。結果,小朋友一進了教室,就背對著我,好奇地左看看右看看,就是不看我。我喊了他好幾聲,才勉強回過頭來,我只好匆匆跟他道再見。

    那一刻,心情好複雜,又開心又失落,突然有點明白龍應臺說的,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

    現在是幼兒園,以後小學、初中、高中、大學,孩子走得越來越遠,回家的時間越來越少。他也越來越不依賴父母,越來越不需要父母。摘錄《媽媽的心靈課》中的一段話:

    從你受孕的那一刻起,寶寶就成了你身體裡的一名過往的住宅;等到寶寶出生以後,他就成了你臂彎裡的暫時寄宿者。然而,這一切都是暫時的,並不會持續到永遠,實際上反而可能還會太快了,就像一轉眼寶寶就到了上學的年齡。僅僅是在作為過往住客的這段時間裡,寶寶的身體是幼小而柔弱的,因此需要媽媽出於愛意的特殊照顧。

    龍應臺也說過類似的話,媽媽就像一棟老房子,孩子就是裡面的房客。母子,大概就是這種關係吧!

  • 12 # 沐媽育兒精選

    其實關於為什麼要孩子網上有一段話:為了參與一個生命的成長,參與意味著付出與欣賞”。孩子不求完美,不用替我爭門面,不用為我傳宗接代,更不用幫我養老。我只要這個生命存在,在這個美麗的世界走一遭,讓我有機會和Ta同行!

    當我們抱著這種心態去養育孩子的時候,目送孩子遠行不是一件很自豪的事情嗎?孩子長大了,可以帶著他稚嫩的翅膀去闖蕩世界,這不該是一件幸福的事情嗎?怎麼就一個目送結束,肯定得敲鑼打鼓的歡送呀!

    沐沐出生以後,我就跟我老公探討過一個問題:如果沐沐長大在外地工作,生活定居,我們怎麼養老?老公利落的說,我們兩個去養老院呀,等我們老了,到時候養老院的設施包括服務都比較完善,你唱唱歌、跳跳廣場舞,我沒事釣釣魚打打牌,日子多舒服呀。我說,完全贊成,養育孩子不要抱著他要給你養老的心態,我生他純屬我自願的。

    我其實不太喜歡那種歌頌父母偉大的文章(我是站在父母的立場來說的 ),當然小的時候我也歌頌媽媽,感謝爸爸,甚至還寫文章感動的稀里嘩啦。但是,等到我自己有了孩子以後,我做了父母以後,我深刻的體會到父母的不易,也知道應該好好孝順父母。但對於我自己來說,我不想以後拿那些我養育多不容易,你要好好孝順我,你要感恩父母,甚至還搬出網上千人給父母洗腳,給父母跪下的段子來教育孩子。我只會提醒他:媽媽十月懷胎,生下你,養你長大不是為了讓你報答我,歌頌我多麼偉大,一切都是我心甘情願做的。如果你做的不好,也不要想著對不起父母的付出。我不會用道德綁架他,因為,我養他就是為了參與一個生命的成長,參與意味著付出與欣賞”。孩子不求完美,不用替我爭門面,不用為我傳宗接代,更不用幫我養老。我只要這個生命存在,在這個美麗的世界走一遭,讓我有機會和Ta同行!

  • 13 # TT倆寶媽媽

    昨天回孃家了,媽媽跟我聊天說後天就要送我弟弟去上大學了,說話間雖然有些自豪,但我分明看到,眼睛裡有滾動著淚花忍住了沒有滴下來,我知道,我們姐弟三個人,她和我爸養起來很不容易。真的3個大學生對於一個農民家庭來說辛酸是常人無法理解的,她經常說等你們上大學以後就好了,唸叨著我們居然真的長大了,我已經是2個寶寶的母親了,大弟一個月後也要結婚了,這個弟弟也離她而去,雖然我們會經常回來看她,可是一年能有幾回呢。她說我們都像燕子一樣長大飛走了不屬於她了,這種感覺之前不理解,自從為人母后我就能感同身受了,想想寶寶若干年後離我而去我立刻眼淚奪目而出。十月懷胎,每成長一步就遠離我們一步,待她長大成人之日也是離我們而去之日吧。

    翻著之前我們娘倆的合照好開心哈哈,笑著笑著卻想哭了,我多麼想讓她停留在這一刻,我可以好好陪伴她,盼望著她長大,卻更害怕她長大。

  • 14 # 二寶媽享育兒

    父女母子之間的緣分,是將你和他手上繫了一根線,他的漸行漸遠不能拉動你,卻有了一絲痛楚,是牽掛,是回憶,是生的意義。   

  • 15 # 雙寶媽的育兒育己路

    孩子生下來就是獨立的個體,而不是父母的附屬品。教育的終極目的在於培養出快樂獨立的孩子,讓他做他自己。父母在養育孩子的過程中,不應該居高臨下,一味控制和限制孩子的想法、行為。為人父母,要學著站在孩子的高度,同理心地對待孩子的成長的每個階段的每次犯錯,和孩子共同成長,不斷照鏡子般地透過孩子看到和調整自己,才是最明智的父母。

    學會放手,捨得讓我們愛的人受苦,孩子才能體驗到真實的生活,挖掘出他內心的夢想與力量,在追求他自己夢想的路上,走得更遠更好。

  • 16 # 養娃學習成長記

    週末參加同學婚禮,閒聊中聽見同學的媽媽說,她這輩子最驕傲的事情就是生了她的寶貝女兒。同學很優秀,中科院博士畢業並順利留在那裡任職,長得特別漂亮,人緣也不錯。她的媽媽在講話的時候,語氣裡帶著深深的自豪和不捨。

    “父女母子一場,就是目送著孩子不斷遠行”

    這個遠行不是距離上的,而是孩子有了自己的家,自己的生活方式,不再依賴你,但是子女的內心可能會更加牽掛父母。這種遠行,看似遠了,但心是近的。

    還有一種遠行,是心靈的遠行,如果父母不尊重孩子,強迫他們按照自己想象的方式生活,那麼,雖然距離上相伴左右,心靈的距離卻已是相差萬里。

    我認為,尊重是最基本的愛,父女母子一場,做到相互尊重,心就不會遠行。

  • 17 # 博士媽媽談育兒

    作為父母,不能總是站在道德制高點,覺得自己養育子女多麼多麼偉大,帶著付出感養出來的孩子,孩子長大後是越來越像逃離的。

    每個人都生來孤獨,跟別的人都是在不斷遠行的過程。父母和子女是平等的個體,沒有誰看著誰遠行。若非要這麼說,孩子一天天看著父母變老又何嘗不是一種煎熬。可實際上,這是每個人自己的課題,自己的權利與責任,跟旁人無關。

    孩子的成長應當自由,沒有壓力,若有應當是ta自己選擇來的,而不是父母用言語或者道德倫常強加的。

  • 18 # 鐵蛋媽愛散講

    所有的愛都指向合體,只有母愛是指向分離。

    從分娩那一刻起,剪斷臍帶,寶寶哇哇大哭。恭喜,他已經是一個獨立的個體了。

    之後的日子,孩子都在學習如何離開母親,慢慢長大。離乳,學爬,會走,都是在慢慢離開媽媽,去探索世界。

    我是一個支援母乳餵養的人。新生兒離開熟悉的子宮,溫暖的羊水,來到這個刺眼吵鬧不恆溫的世界,他需要什麼?需要母乳餵養。母乳餵養同時能滿足寶寶的三個基礎需求:食物,溫暖,母親。實行母乳餵養的時候,可以肌膚接觸,可以視線相交,媽媽們千百次凝視自己的寶貝,母嬰的連結從子宮內轉移到子宮外。

    很多媽媽開始工作了,春天了秋天了家人嘮叨了,跑來問我,能不能離乳了?是不是可以斷奶了?

    問題是,你和寶寶準備好了麼?

    讓一個還不會站的寶寶學站,一個不會走路的寶寶學走,一個不會說話的寶寶唱歌,肯定不合理。

    自然離乳是一場盛大的告別,是母嬰連結的一次自然而然的斷裂。當寶寶不需要我的乳汁了,他自然會說,不,我不需要了。過早的離乳,不過是把寶寶強硬的推到外面的世界。

    當一個人準備好了,自然會做出選擇。過早的離乳(世界衛生組織和國際兒童基金會都提倡媽媽頭六個月實行母乳餵養,並母乳餵養至2歲以及以上),對媽媽和寶寶都是一種傷害。很多媽媽問我離乳的方法,又透露自己其實非常不捨,因為各種各樣的原因,選擇了離乳。有時候,她們是沒想清楚,被各方意見包裹著挾持著走向了離乳。

    我尊重她們的想法。母乳餵養是母嬰關係中短暫而又重要的一環。希望媽媽們享受這個過程。

    當孩子們長大了,我依舊是他們最堅強的後盾。

    最後附上一首我喜歡的詩,來自紀伯倫的《你的孩子,其實不是你的孩子》

    你的孩子,其實不是你的孩子,  他們是生命對於自身渴望而誕生的孩子。  他們透過你來到這世界,卻非因你而來,  他們在你身邊,卻並不屬於你。  你可以給予他們的是你的愛,卻不是你的想法,  因為他們自己有自己的思想。  你可以庇護的是他們的身體,卻不是他們的靈魂,  因為他們的靈魂屬於明天,屬於你做夢也無法達到的明天。  你可以拼盡全力,變得象他們一樣,  卻不要讓他們變得和你一樣,  因為生命不會後退,也不在過去停留。  你是弓,兒女是從你那裡射出的箭。  弓箭手望著未來之路上的箭靶,  他用盡力氣將你拉開,使他的箭射得又快又遠。  懷著快樂的心情,在弓箭手的手裡彎曲吧,  因為他愛一路飛翔的箭,也愛無比穩定的弓。

  • 19 # 我走路帶風165762566

    父母子女一場,就是目送著孩子不斷遠行的過程。其實倒不如說,父母子女一場,其實是互相學習的一生

    作為一個年輕的90後媽媽,在育兒這件事情上真的是一竅不通的,直到在產床上看到這個剛被醫生減掉臍帶的小人,我才真的覺得我是一個媽媽了,一個沒有任何經驗的媽媽。一開始,真的是各種手足無措,從母乳餵養到換尿不溼,泡奶粉,到每一個有關她的事情,都是從無處下爪,然後到熟能生巧。這是我的成長

    我學習如何成為優秀的母親,而她則是學習成為我的女兒。我伴隨她的長大,她也伴隨這我的成長,不能說是我們目送她們遠行,而是我們都在走向屬於自己的遠方,在你看到她們去到遠方的時候,我們也在去向另一個遠方

    所以,珍惜這一世我們與他們母子父女的情緣,在這能共同前行的幾年光景裡,給他們一段最快樂的成長時光

  • 20 # 晨雨莎莎

    沒做媽媽的時候理解不了父母對孩子的那顆心,做了媽媽後深刻的理解了父母對孩子的那種愛,以前覺得長大很容易很快,就那樣一年年的我就長大了,完全體會不到父母養育自己的艱辛,有了孩子才深覺育兒不易。父母一天天把自己養大,看著自己畢業工作,結婚生子,一步步離他們越來越遠而他們卻越來越老,逢年過節回去也就陪他們那麼一兩天,轉身留給他們的只是遠去的背影,父母之恩父母之愛只能留在心間卻不能時時陪在身邊。父女母子一場,在目送孩子遠行中更是緣分的不斷遠行流逝!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有人說城裡養狗的費用還不如資助一個貧困生,你怎麼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