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行者啊
-
2 # Smile新媒體運營
思維方式差異:東PK西
1、常用語言的表達方式(悟性與理性);
2、行為模式(心理行為影響與理性辯證);
3、文化(法學化與全球化)。
-
3 # 梁山伯揍英臺6
1.整體性和個體性
中西方文化的發展有著各自的軌跡:
中國文化建立在深受儒教和道教影響的東方傳統之上,在思維方式上以辯證和整體思維為主要特徵。而西方文明建立在古希臘的傳統之上,在思維方式上以邏輯和個體思維為特徵。
2. 直覺經驗性和邏輯實證性
中國傳統思維注重實踐經驗,“中了悟而不重實證”,藉助於直覺體會,透過知覺從總體上模糊而直接地把握認識物件的內在本質和規律,即“以經驗為基礎,透過由此及彼的類別聯絡和意義涵攝,溝通人與人,人與物,人與社會達到協同效應。”
而西方思維則具有濃厚的實證、理性和思辨的色彩。古希臘早期的哲學家們在自然界的各種觀察和實驗中滲透著理性思維與哲學思辨的成分,在收集和整理材料的基礎上,利用理性思辨的力量對世界進行了解說。
-
4 # 心靈小語
1、東方人在表達個人觀點時,總喜歡拐彎抹角。“是”時不說“是”,卻說“不是”。“不是”時不說“不是”,卻總說“是”。
2、東方人喜歡熱鬧,生活方式在老外眼中看來,就是如圖所示,永遠喜歡有人陪,永遠不喜歡獨處。而且,認為一個人總是獨處,那這個人可憐的。西方人卻正好相反,他們總喜歡獨來獨往。假如有人總是沒有任何目的地,只為陪而陪地過去陪他們的話,那會讓他們感到自己的個人空間受到了侵害。
-
5 # Bling_Bling_Bling
普遍主義與特殊主義
關於我們如何判斷人們的行為,普遍主義認為我們必須堅守那些被我們的文化所普遍認可的標準,特殊主義則認為我們對我們所認識的人有著特別的責任。
普遍主義或準則化(rule-based)行為趨向於抽象化,也意味著平等,因為準則面前人人平等。另外,普遍主義或準則化行為還傾向於抵制任何可能破壞準則的例外行為。
特殊主義的判斷則聚焦於當前情形的特殊性。
普遍主義在新教文化中更為流行。在新教文化中,教眾透過服從上帝的成文法來與上帝產生聯絡,在上帝與他的信徒之間沒有凡人作為調停者。在這種文化中,沒有人(神父)有能力傾聽特殊的懺悔,原宥罪行或給予特別優待。而天主教文化則更顯著地保持這種宗教特點,更具聯絡性和特殊性。
普遍文化盛行的國家試圖用法庭來調節矛盾。然而,一個國家的普遍主義是多是少取決於準則與什麼有關。
個人主義與集體主義
帕森斯和希爾斯將個人主義描述為“自我價值取向”,認為集體主義是一種“追求公共利益與目標的價值取向”。
費迪南德·東尼斯認為,個人主義或者說個人取向是現代社會的基本要素。現代化的過程就是人類社會從禮俗社會(即以家庭為基礎形成的親密的社會環境,在這種環境中人與人的差別不大)發展為法理社會(在這個社會里個人必須獨立履行任務和承擔責任)的過程。亞當·斯密也把勞動分工視為個性化。馬克思·韋伯則給個體主義賦予了多重含義:尊嚴、自主、隱私和個人發展的機會。
社會學家貝爾認為現代主義會削弱美國工業發展的根基。資訊在信奉集體主義的社會里能得到更快的傳播。貝爾和納爾遜發現,現代社會正經歷著從重視“部落親情”、排斥個人主義逐漸向容納個人主義並優先考慮高層集體目標的實現的“普遍關愛”的階段轉變。
法國社會學家埃米爾·迪爾凱姆在19世紀提出要協調個人主義和集體主義的思想。集體主義的原始形式表現為:全社會的人們有共同的價值觀,沒有人敢於偏離這個道德束縛,個人意志受集體的支配。迪爾凱姆把這種形式稱為“機械團結”,並認為由於這種整合不能使用工業社會對勞動分工的要求,它正越來越喪失存在的基礎。
情感型文化與情感中立型文化
在情感中立型文化裡,人們一般不會輕易表達自己的感受;相反,情感型的人則更願意即使宣洩自己的情緒。
言語交流:西方社會很重視言語交流,文字處理系統和圖片處理系統都是為了支援言語交流而開發的。一旦停止說話,便會感到緊張和不自在;東方語言傾向於靜默式的交流,在他們看來,在談論自己前花些時間消化從別人那兒獲取的資訊是對對方的尊重
聲調:對於信奉情感中立型文化的社會而言,發言者如果在講話中聲音忽高忽低,就表明他不嚴肅。自我剋制表示尊重。通常,一個人的社會地位越高,他談話時的聲調越低越平穩。
專一型文化和擴散型文化
在專一型的文化裡,經理人員會區別對待與下屬的工作關係和別的關係。
在擴散型文化裡,不同的生活空間、不同的個性層面間趨向於相互滲透和影響。
心理學家科特·盧因用同心圓來表達人的個性。在這些同心圓裡,不同的圈層代表不同的“生活空間”或“個性層面”。最接近圓心的圈層代表個人和隱私的生活空間,最外緣的圈層則是與他人共享的公共空間。
美華人的公共空間遠大於其私人空間,並被細分為若干部分。每個美國公民在不同的場合有不同的地位和聲譽。接受別人進入自己的公共空間不是一個非常大的承諾,它意味著僅僅因為有限的目標你們“認識”了。
與德國式的盧因圈進行對比分析,可以發現進入德華人的生活空間的通道被一條實現阻隔。進入這個生活空間遠比進入美華人的生活空間困難,並且需要獲得對方的許可。且德華人的公共空間更小。
當U型文化與G型文化相交時,在U型文化裡被視為公共的事物在G型文化裡或許會被視為是高度私人化的,這就產生了“危險區”。
在專一型文化裡,由於人們相對狹小的私人領域與公共生活空間是截然分開的,他們有充足的自由來坦率說話。“不要用個人化的觀點來看待事情”的處事方式很盛行。 但在擴散型文化裡,人們正是為了避免丟面子才花如此長的時間來達成共識,他們認為必須避免個人衝突,因為參與者都會從個人的視角出發來看待事情。
我們如何確定身份地位:成就性取向與歸屬性取向
在一些社會中,根據個人的成就來確定他的身份地位,這種方式稱為成就(自致)地位;另一些人的社會地位則取決於他的年齡、階層、性別、教育等屬性,這種稱為歸屬(先賦)地位。
怎樣管理時間:順序與同步
對時間的不同認識:把時間看做順序的,由發生過的一系列時間組成;時間是同步的,是過去、現在和未來相互交織的,我們現在的行為方式是受我們對未來的判斷和對過去的以及影響的。
根據時間的概念,我們至少可以提取出兩幅圖畫:一幅是把時間看做由一系列按順序發生的事件組成的直線,這些事件間的時間間隔遵循一定的規律;另外就是把時間看做重複迴圈的圓圈,過去、現在和未來因為它們共有的季節更替的特徵而被濃縮為一體。
一個極端就是把時間看做一條由點組成的線,點和點之間的間隔距離是固定的,事件發生的前後順序由它發生之前或之後的間隔的數目確定。在持順序性時間觀念的人看來任何事情的發生都有其特定的時間和空間,改變或打破這種順序就會令次序性時間觀念的人不安。
同步性時間觀念要求人們同時做幾件事。美華人類學家愛德華·霍爾認為同步性時間觀念是“多重節奏的”,意在強調同時進行的事件的數量。終極目標是既定的、唯一的,但實現它的途徑卻有很多個,而且彼此之間可以相互替代。相反,對於持順序性時間觀念的人來說,對每件事他們都會預先確立一條“關鍵途徑”,以確保每件事能按時完成,他們不希望杯突發事件打亂日程安排或計劃。
永續性的關係用情感和記憶把過去、現在和未來串聯在一起,人們把它當作一種永久性的夥伴關係。在持同步性時間觀念的文化裡,人們更趨向於集體主義和特殊主義取向。
持順序性時間觀念的人則更傾向於把關係看做功利性的。不同時間段間的間隔也將方法和目的劃分開來。因此,高薪酬是促進業績提升的方法。人際關係是促進各方收入提高、增加組織利潤收入的渠道。未來重要,是因為現在是實現它的方法。重要的結果是近期的未來。
順序性文化(更注重過去)裡,上級會考慮員工在前一段時間內的表現。在更信奉同步性文化(更注重未來)的組織機構裡,員工會因為他們與上司的良好關係而得到好評或提升。因為在這種文化裡,上級認為與員工的關係是經歷了時間的滌盪建立起來的,而且這種關係還能增進相互間的瞭解。
人類與自然的關係:順其自然還是控制自然
商業社會對自然主要存在兩種態度。一種認為人類應該而且能夠透過自己的意志來控制自然,稱為“內部控制論”;另一種則認為人類是自然的一員,應該服從自然的法則、指南和力量,稱為“外部控制論”。
在外控性行為中,行為者的參考點位於自身之外。但並不排斥競爭或對手,而是用一種更有效的方式結合了對手的力量達到和諧。(日本柔道)
-
6 # 小小增增增增
西方人強調個人主義,個人自由啊什麼的,說白了就是相對中國自私點,但是真的很自由很開心但也很傻;華人強調團結,以大局為重,犧牲小我成全大家。
-
7 # 大鯊魚巴特爾
篇幅所限,我只說我的淺見,論證過程就暫時省略了。首先要區別東西方思想方法的區別和農業社會工業社會的區別。比如對待人情關係,或者對待規章制度,我覺得這就不是所謂東西方的區別而是農業社會和工業社會的區別。
再說區別,區別只能從語言中尋找。東方思維中,包括日本,中國,以及其他中華文化文明,即北韓半島,越南,在進行現代化之前,和西方在現代化之前有什麼區別呢?最直接的就是從語言中尋找。我只懂得中文,淺顯的日文,以及英文。東方文明是缺乏"概念"這個概念的。在墨子著作中有概念(比如什麼是圓,什麼是平行),之後就沒有了。而西方思想,從蘇格拉底時代便有對概念的這個概念本身的思考。
其次一個是群體意識和個體意識。比如咱們是王小明,人家是曉明王。咱們是中國北京朝陽區安慧北里12樓。人家是12樓,安慧北里,朝陽區,北京,中國。人家強調的是個人的權利,咱們強調的是社會總體的和諧。從個體意識群體意識出發,又演變出了個人主義自由主義和社群主義的區別。
還有一點是,東方文化有一種完人情節或者叫聖人情節。這種東西西方人是沒有的,歐洲基督教文明認為人都有原罪。
-
8 # 櫻桃燦的小榴蓮
華人是宏觀思維,西方人是微觀思維的。
從宏觀到微觀,表現出來的則是強調整體性、統一性,強調集體主義精神,個人利益服從社會利益。所以華人的思維方式由大到小,整體意識較強,強調的是秩序、和諧。
從微觀到宏觀,表現出的來的則是強調個體、強調區域性,甚至以區域性代替整體,強調個人利益至上,人不為已、天誅地滅,個人利益大於社會利益,所以就有了狗屁說法,人權大於主權、性自由等等。
華人從宏觀到微觀的思維方式決定了中國的大一統,西方人的從微觀到宏觀則決定了分裂的歐洲。
對於中國和歐洲,歷史學家有著諸多的比較,其中人們比較感興趣的一個話題就是在大致相同的緯度,大致相同的面積(歐洲總面積是930萬平方公里,中國的總面積960萬平方公里)為什麼中國能形成一個統一的國家,且5000年延綿不絕,而歐洲卻是小國林立始終形成不了一個統一的歐洲呢?即便是今天的歐盟,也僅僅只是一個鬆散的國家組織,並且矛盾重重,遠沒有達到真正的統一。
其實最根本的原因是華人和歐洲人不同的思維方式決定的,華人是從宏觀到微觀的思維方式,比較注重整體性。就決定了中國歷史的大部分時間是以統一的面貌出現。中國歷史上不是沒有出現分裂的局面,如春秋戰國,五代十國,都是小國林立,群雄爭鋒的時代,之所以在分裂之後能夠迅速地迴歸統一,最主要的原因就是華人潛意識裡有一種大一統的意識,在分裂的時候,能夠有人站出來,順應人民的要求,引導人民重新的迴歸統一。
-
9 # happy136673036
華人重形象思維,西方人重抽象思維。怎麼說呢?就是華人的思想比較古板一點,而西方人腦洞比較大。我覺得這個源於我們的民族文化不同吧。
如果,用一種形狀來形容華人的思維,那是正方形,中規中矩。而西方人呢?則是沒有規則的,但也不是沒有亂來。關於這方面,我們的教育首先就不同。我們華人的教學是原原本本教授知識,忽視學生的創新和動手能力。西方人則是鼓勵學生自己思考,自己動手。
想起我們的花樣跳繩的體育老師,他說我們這些學生沒有主見,他讓我們做什麼,他怎麼教我們,我們就原原本本地去做,根本就沒有想過能不能用另一種方法去做。後來那個體育老師讓我們自己想辦法完成一個跳繩動作,我們弄出了幾個不同方式。突然覺得,這個老師的教學方式還是可以的。
在一次化學實驗課上,我們的化學老師批評了我們,說我們的思想呆板,動手能力弱。他就拿西方國家的學生來和我們做比較。他說“你們看看你們動手操作能力怎麼這麼弱,光是學習書上的知識,一點都不懂變通,你看看人家國外的孩子,這個年齡他們都自己搞科研了。”所以,我覺得我們思維方式確實有點呆板。和西方家不同。
從總體上看,傳統的中國文化思維方式具有較強的形象性,而西方文化思維方式則具有較強的抽象性,這種不同的側重和選擇,都植根於各自的民族文化土壤。
-
10 # 百思不得名字
華人,說話做事更為謹慎,常常顧及別人的感受。華人常說“話,不可說盡,事,不可做盡”,看似圓滑,實則著眼長遠和全域性,性格隱忍。西方人則較為直接,有啥說啥,一般只考慮自己舒不舒服,也不管別人愛不愛聽,錯了從來,大不了道個歉了事。東方文化,不論書法或則畫畫,講究神韻,型,大多則一筆帶過,內涵需要去悟。西方卻不然,追求像,一定要清楚的表達,意思一目瞭然。由於文化不同導致性格差異,處事風格迥異。對待國際事務,中國強調談,不但要口服,更要心服,以德服人。西方則熱衷於制裁,心服不服不重要,口服就行,聽我的就ok。一句話,華人性格溫婉隱忍,看重長遠,注重戰略。而西方人性格直接火爆,看重當下,是戰術高手。
-
11 # 首席科技官
消費層面上,東方喜歡儲蓄,西方喜歡投資。我們習慣於選擇穩妥但缺乏想象力的方式去生息,西方卻喜歡在每一分錢上加最大的槓桿,投入的生產當中,華爾街思維就是這種代表。
企業運營上,我們喜歡談情懷談生態,無止境擴張講故事,西方思維卻趨於理性,考慮規模與盈利的平衡,這也是外資企業不願意加入我們科技領域幾波燒錢大戰的原因所在。
-
12 # 孤狼_東北
東西方文化差異大了,西方從一體走向分裂(古羅馬,古希臘)而中國文化五千年沒有斷層與殖民過也是世界唯一,西方注重於小團體及個人能力,中國文化是人與自然的共容,用維物的思維多樣性的看問題,辯證的曲線的邏輯思維在社會發展中處理好社會矛盾,西方是用武力征服別人,中國是用文化影響別人的腦子,中國文化的幾千年應試用於今天社會,
-
13 # 足球與功夫
華人講究,陰陽辯證,在天地人三者變化中找尋規律,由總結出來的陰陽五行學說,衍生出中醫,武術,風水,相術,兵法等等。
西方人講究非黑即白,眼見為實,頭疼醫頭,腳疼醫腳,人由分子構成,所以人造器官可以做出一個人,現在他們知道人由精神和物質組成,現在發現人有靈魂,就覺得是科學的一大突破,華人告訴你,人有三魂七魄,三魂有精神,意志,知覺,七魄有掌管喜怒憂思悲恐驚的能力。
中華大地上留有前人類的思想精髓,長生有五種辦法,人獸和一(西王母,女媧),煉丹(採集五行力量,陰陽二氣),蟠桃天地孕育的果實,人生果(道德經)羽化登仙,大乘佛法,修煉金身,變成光。
當然現在沒人信這個,等到過十幾年的中國文化大爆發之後,許有人都會重視,進入到四維空間,不受時間約束,也就是長生,之後還有跟多的學習,例如如何由仙及神,自身孕育生命,有名萬物之母,地球,無名天地之始,無形的力量。
-
14 # m0u0m
東方人思維博大寬廣,她包含了西方人的思維。譬如:她講天人合一,講萬事萬物之母,講事物開始之前,講中庸。東方人瞭解西方,沒有障礙,西方人瞭解東方,覺得神密而迷茫。
東方人在於西方人長久日常生活時,大都會感覺到西方人思維盲區太多,反過來,西方人覺得東方人難以理解!
-
15 # 巡山小妖很忙碌
其實呢,就是文化導致差異,但是呢,現在有國際視野的華人越來越多,那麼融會貫通的人也越來越多,並不是非黑即白的
-
16 # 子歧曰
這個從信仰上面能看出來。中國大部分是無神論。西方一般每個人都會有個自己信仰的宗教。。。中國的思想可以看一看易經的講解。臺灣的曾仕強。他在對易經的講解中說過東西方思維的差異。。。有興趣可以自己去搜一下。
-
17 # 海內0722
中國祖先發明的象形文字,對教育的影響深遠。以鳥字為例,鳥本身是個象形字,今天鳥字和甲骨文的鳥字,區別不大,經驗的延續得到很好保持,雞和鳥的直觀聯絡在於翅膀,羽毛,鷓鴣,鵪鶉,鴕,也許沒見過這些禽類,憑文字經驗可以判斷出有羽毛,有翅膀。這種知識的傳授,瞬間潛移默化,少走許多彎路,數千年,數以百億計的學子從中受益,綜合節省的時間是天文數字,漢字單個書寫速度沒有優勢,但是對思維方式影響深遠,漢字的優勢是字母語言所沒辦法比擬的,對文化繼承,經驗沿襲,工作學習生活的幫助巨大,好好珍惜我們的漢字,漢語,多挖掘漢語對兒童智力開發,思維提升的關聯,形成一套,更有利於技能掌握的"獨門秘笈"讓漢語文化幫助中國科技,經濟,生產力,金融,軍事再次屹立東方。
-
18 # 囧列農
東西方文化差異之二。在文字輸入上面,很多人會認為說,老外就二十六個字母,走哪去都可以直接揣兜裡帶走,隨時拿出來組合就是。然而中文要想也像它那樣便攜可移動帶走的話,那還不得揹他幾大籮筐才夠啊?!先暫且把文字放一放。又來說計算方法,西方發明的計算器可以直接輸入二元式指令隨即得到計算結果。而東方在過去卻一直沿用了很長時間的算盤作為主流運算工具。那麼說到這裡就有一個有趣的現象出現了。電子計算器是利用了堆疊的原理,先將龐大的各種可能性的運算結果儲存在一個電子晶片裡面。需要計算時直接輸入二元式指令即可獲得計算結果。既快又方便。而英語的輸入法卻要每一次都不停的輸入各種不同的字母組合排列後而形成的各種詞句。我們把這種數輸入法稱之為實時輸入法。再看過去我們東方的象形文字也是需要有一個類似堆疊的原理,經過一個漫長的積累建設過程,最終形成我們的字型檔時,那時的中文輸入法就有如計算器的高效。到那時只是一個座標的指向,就能迅速的找到要找的字。而我們的算盤計算又何嘗不是和英文輸入法有著相似性質的實時運算排列組合過程呢?
-
19 # 卡巴拉-米
個人認為西方人現在的思維模式華人早就經歷過了,那就是戰國及漢唐時代,“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可見華人以前的想法可不是“先天下之憂而憂”,先天下的思想可是到宋朝才出現的。可見老外的思維模式也不是他們獨有的。華人轉變原因受多方面的影響,個人認為有以下幾點:第一 草原民族的騷擾一直貫穿中國歷史,特別是到了宋朝漢人已經沒能力進攻草原了,先天下的出現的必然的。第二是儒學統治地位的確立,特別是和皇權的結合(大家都知道儒學變成啥樣子了)。第三是中國缺少統一的宗教信仰,在精神上的得不到統一,只能用現實上的統一來慰籍(誰說華人無信仰的?)。所以說不能說老外的思維比我們的好,華人的思維方式是進化的來的,不容易啊!別人想學還真的沒機會了。這就像你不可能讓現在的猩猩在變成人的道理一樣,各位珍惜你的思維方式吧。
-
20 # 96梗圖
西方人更注重他人,而華人更注重自我,西方人受到驚嚇,會說:“Fuck you!”,而華人受到驚嚇,會說:臥槽!”(當你們看到這個回答時,已被摺疊了吧…)
回覆列表
以姓名和地址為例,來說明中西方兩種截然不同的思維方式。
西方人的名在前姓在後,比如John Wilson譯為約翰·維爾遜,John是名,Wilson是姓。華人姓在前名在後,比如趙明德,姓趙,名明德。
西方的地址順序是門牌、街道、市、省(州)、國,如13939 South San Antonio Dr,Norwalk,CA 90650,USA,翻譯過來是美國加州諾瓦克市聖·安特尼澳街南13939號。中國地址首先是國,然後是省、市、區、街道、門牌,如陝西省西安市新城區南大街196號。
從以上兩者的區別可以看出中西方思維的巨大差別。西方人把個體放在首位,先是自己(名),然後才屬於某個家族(姓)。描述位置時,先是門牌號,然後才是某個街道、市、省(州)、國。從小到大,從點到面,從個體到整體,而中國恰恰相反。
類似的例子還有很多,比如在比較正式的場合會談,一般華人首先會客套兩句,然後開始講整體局勢一類的大道理,進而七拐八彎才能說到具體事情;西方人則開門見山,直接談具體事項。
不同的思維方式導致不同的行為,不同的行為就會有不同的結果。華人在農耕社會領先了千年之久,但近200年多年來卻落後了,造成這樣的局面不能不說與中西方的思維方式有著莫大的關係。
但是,將歷史畫卷展開,觀察幾千年的人類文明史,中國文化也養育了龐大的中華民族,也有其輝煌的時光,領先於世界,這也就說明思維方式沒有優劣之分,只是在人類發展的某個節點,適應的程度不同,造成結果的不同。所以,不能以一時之順逆而斷言思維之優劣。
在以資訊科技為突破點的第四次技術革命的節點上,比如大資料、人工智慧,甚至是量子物理,華人的思維方式契合度更高,也許其優勢就能夠顯現出來。
當然,中西結合,進而融合,兩種思維方式的碰撞,更能閃現出思想的火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