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楊揚辰煜
-
2 # 執筆寫流年青春不散
我認為「是」,首先,如果諸葛亮想要稱帝,是順理成章的事,當初劉備在白帝城託孤,眾人在場,劉備說那句,你的才能十倍於曹丕,如果我兒子可以輔佐,你就去輔佐,如果不可以,你就自己取而代之。
這雖然是劉備的客套話,或者以此來籠絡諸葛亮,但是,畢竟這話說出來了,諸葛亮以此為藉口,取劉禪而代之,估計也不會有太多的反對的聲音,但是諸葛亮始終沒有,他把劉禪當兒子對待,對工作兢兢業業,寢不安席,食不甘味,鞠躬盡瘁死而後已,這份敬業精神有目共睹,這是作為一個忠臣應該有的品質。其次,諸葛亮終其一生,都是在完成劉備的遺志,同時也是完成自己在隆中對中提到的目標,始終不渝,至死不悔。再次,與同時期的曹操父子、司馬父子比起來,諸葛亮從來都沒有表現出不臣之心,對後主劉禪還是比較尊重的,始終把自己擺在臣的位置上,一直到死,都沒有對劉禪有任何不軌的行動,這一點是比較值得肯定。無論從哪一點考慮,諸葛亮都符合儒家以及帝王家對於忠臣的標準。
-
3 # 坐著看你胡說
諸葛亮是千古忠臣嗎?讓發問者這樣發問的原因是什麼?說說看你認為什麼樣的大臣才算忠臣。
在我看來,諸葛亮就是忠臣的模範,比照諸葛亮,就能判斷誰是忠臣,誰是奸賊。
-
4 # 獨狼思語
三國忠臣唯諸葛,鞠躬盡瘁幹古名!
三國演義為國人所熱愛。書中塑造的諸葛亮承相,代表著忠誠,智慧和堅毅的中華民族精神。生生息息,世代傳頌至今,歷久彌新。
自從劉備三顧草蘆請出身後,諸葛亮便心無雜念,將一生的精力,智慧和生命,毫無保留地貢獻給了劉備集團。
劉備不聽諸葛亮勸阻,攻打東吳失敗後回到白帝城,抑鬱成病,臨終託孤孔明。並語重情真交代,如果阿斗不濟,君可取而代之,實現振興漢室的未競之業。由些可見,劉備對諸葛亮的信任是無用置疑的!
劉備長子阿斗,生性好玩,有點智商遲滯的弱點,知子當如父。所以劉備託孤時才會對孔明如此交代。
然而,諸葛亮感念劉備的知遇之恩,從來未有半點非分之想。如期安排劉禪登基後,身兼承相和兵馬大元帥的孔明,更覺責任重大,更加勤奮盡力工作。經過一段時間的準備工作後,決定北伐中原,實現先帝一統河山的遺願!於是便有了留傳幹世的《出師表》,有了六出岐山,九伐中原的三國故事!
正如諸葛亮的老師水鏡先生所預言的那樣,孔明雖得其主而未得其時,最後只是在征戰途中,病逝於一丈原戰場上。為世間留下了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動人故事而幹古流芳!
-
5 # 大同哈哈喬姥姥
諸葛亮被稱為封建時代的第一忠臣,這個“忠",內容其實很豐富,不是對劉備父子"私忠",諸葛亮的“忠"是“公忠",“大忠"。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巾。灬歷朝歷代,人們都將諸葛亮奉為神一樣存在,不僅僅是因為他的智慧,更多的是他的忠心。自三顧茅廬,諸葛亮27歲出山追隨劉備,到其54歲秋風五丈原,他一生中巧聯東吳,智取荊州,西取西川,再定漢中,在劉備白帝城去世之後,又輔佐劉禪,南擒孟獲,六出祁山,哪一樁哪一件,都明明白白的用身體力行,來表達對劉備的知遇之恩,證明對蜀漢的忠誠之心。可以說,自諸葛亮出山後,為了劉備的匡扶漢室事業嘔心瀝血,所以說諸葛亮是千古第一忠臣!
-
6 # 我愛自然我愛笑
是。是千古難得的忠臣,是忠於職守、鞠躬盡瘁的千古模範忠臣。“看三國掉眼淚,替古人擔憂”,我的眼淚都是為諸葛亮而掉的。
-
7 # 誰是我知心
我認為「是」,但是諸葛亮的忠也誤了蜀國,因為他大權獨攬,事無鉅細,全部都是由一個人說了算,蜀漢的大政方針都是從丞相府發出的,造成百姓只知丞相而不知天子,這也是蜀漢滅亡的原因之一吧。
-
8 # 想聽山歌來柳州
答案是肯定的,諸葛亮之所以受後人尊敬,讚賞,不全是因為他料事如神,神機妙算。主要還是他忠如國家,忠如後主劉禪,為蜀國鞠躬盡瘁死而後已。死都死在戰場上。作為蜀國宰相的諸葛亮,國家大小事務,包括軍政大權全部掌物在他手中,從來沒想過歪心太難得了。這種人才稱得上是:千古忠臣。
-
9 # 陸觀察
在我國曆史上有許多忠君愛國的忠臣,如商朝的比干,戰國時期吳國的伍子胥,楚國的屈原,唐朝的魏徵、狄仁傑等等;世人為什麼唯獨崇贊諸葛亮為千古忠臣?
在分析這個問題之前,必須承認諸葛亮是封建王朝的忠臣典範。忠臣,在封建社會里,統治者與被統治者的理解是不一樣的;通俗的說,皇帝認為臣子必須以我為是,以我為上的才是“忠臣”;百姓認為朝廷重臣能輔佐皇帝穩定社稷、憐憫百姓的才是“忠臣”。
而臣子也有一套對付“皇權天授”之皇帝的辦法;荀子的《荀子,臣道》說:事聖君者,有聽從,無諫爭。事中君者,有諫爭,無陷諛。事暴君者,有補削,無撟柫。迫脅於亂時,窮居於暴國,而無所避之,則崇其美,揚其善,違其惡,隱其敗,言其所長,不稱其所短,以為成俗。這種自保的“臣道”思想,是封建王朝官僚階層與皇帝打交道的普遍做法;百姓稱之為“伴君如伴虎”。而諸葛亮不是這樣,他和劉備是君臣互信、奮鬥目標相同的關係,況且,他們的結合起於亂世,有“三顧”之情,諸葛亮只能為劉備“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忠”的思想起源於儒學。尤其在漢武帝時期,罷黜百家,獨尊儒學;儒學思想有助於維護國家統一與安定。
儒學起始於孔子,發展於孟子,集大成於荀子。漢武帝倡導辦儒學,兩漢儒學鼎盛時期,有學生三千多人;漢武帝採用策問(考試)的方法,凡對策公開講《黃老》《刑名》《縱橫》的人,一概罷黜不取,獨取董仲舒、公孫弘等儒生,都給好官做。董仲舒、公孫弘講《春秋公羊學》,董仲舒是西漢今文經學中最大的儒者,自西漢起,《春秋公羊》成為最通顯的儒學。在這種思想文化的歷史背景下,諸葛亮的思想,必然是儒家思想。
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仁、義、禮、智、信、忠、孝、悌;而仁是儒家思想體系的核心;在我國思想文化歷史上佔據統治地位,它像魔咒一樣 ,在當代仍在起著不小的作用。
諸葛亮的儒家思想與社會儒學主流思想合流,加之諸葛亮輔佐劉備的非凡作為,不能不讓世人稱其為忠臣,同時,世人與各代忠臣相比較,諸葛亮的“仁、義、智、忠”尤為優秀,不能不讓世人稱其為千古忠臣。
-
10 # 叢中笑6603
諸葛亮確實是個忠臣。
劉備在世時,諸葛亮精心輔佐,讓劉備做上了帝位。建立了蜀國。
劉備去世後,諸葛亮精心輔佐阿斗,讓他舒舒服服的做皇帝,而他鞠躬盡瘁,六出祁山北伐曹魏,完成劉備興漢室,復中原的志向。
-
11 # 百曉大神
我認為「不是」絕不是。劉備從三顧茅廬開始就一直在防備諸葛亮,他信任的軍師,一是龐統,二是法正,因為諸葛亮的家族從來就是不可靠的,他的大哥諸葛謹在東吳孫權手下當官。他還有一位弟弟在魏國曹操手下做事。從一開始他的家族就在三面下住,無論哪一國取勝,他的家族都能夠長盛不衰。在夷陵之戰中,蜀國元氣大傷,劉備手下已經沒有人才了,萬般無奈之下只好用諸葛亮,就是這樣,他還啟用了另一員大臣李巖嚴來互相牽制,並且留下了千古佳話,劉禪可輔則輔,否則君可取而代之如果不是對諸葛亮一直都有疑心,怎麼可能問出這句話相信我,他早就埋伏好了刀斧手,諸葛亮只要答錯一句話,很可能就會人頭落地出師表上也有說明,劉禪根本就沒有任何實權,費瑋,蔣琬,在諸葛亮北伐的時候,代替諸葛亮處理朝政大事,後主劉禪只不過是一個人形圖章,並且將軍向寵擔任御林軍軍官,監控著後主劉禪的一舉一動。之所以沒有馬上廢棄劉禪,是因為要想取代一個國家的皇帝,就必須立下蓋世功勞,加九錫,行天子儀仗,封王,和曹操一樣。要想達到這個目的,就必須取得巨大成功,這就是他為什麼六出祁山的真正原因。
-
12 # 漁翁垂釣湖庫山川
諸葛亮是否千古忠臣?!一是相對來講和歷史來看!應當算上是千古忠臣之一!從三顧茅廬由劉備等接出諸葛亮當軍師後,及到後輔佐劉備兒子官至宰相…一生中忠心護主和輔佐重任為上,決非二心,戰功顯著!他利用自身傅覽群書知識淵博和自然天時地利熟知的功底,不管是“草船借箭”,還是唱“空城計”等,多次擊退司馬懿等敵軍而取得了諸多次戰功…由此鑑於以上三條,既大智,大忠和大功!諸葛亮被譽為千古忠臣無疑!二是與司馬懿等幾乎並列的軍師或宰相相比,尤其司與諸相比則有過而無不及!司馬懿在輔佐曹操,曹丕及後君主時,也是與諸葛亮在岐山戰役僥倖後…最後殺主繼位,自己及自己的後人當上了君主!這就是“三國”之後的後續篇章…因此相比之下!諸葛亮也當屬幹古忠臣之列![愛慕][大笑][呲牙]
-
13 # 世界全史羅銳
其實看到這種問題,挺心寒的。
為什麼呢?
因為你的歷史老師告訴你,諸葛亮是個忠臣
歷史課本告訴你諸葛亮是忠臣
三國演義告訴你諸葛亮是忠臣
三國志告訴你諸葛亮是忠臣
古往今來的帝皇有的為諸葛亮建廟,有的把諸葛亮作為人臣之最作為榜樣給大家看
你偏不信,你覺得諸葛亮就是太聰明瞭,聰明到這麼多人都被他騙了,就你看清了問題的本質?
你錯了,中國的歷史爾允我詐層出不窮,為何大家都喜歡三國這段歷史?
因為即使是惜墨如金的三國志裡面,也能看到蜀國這群男人的浪漫。
你不如自問一下,為何劉備有魄力將兒子託孤?諸葛亮寫出師表的意義在哪裡?蜀國上下事無鉅細為何事必躬親導致最後自己過勞死?換成是你,你有必要為了自己看不到的後世風評裝的那麼累嗎?
哎 忽然想到丞相一句在演義裡的最後遺言
悠悠蒼天,何薄於我
古往今來,劉備和諸葛亮之間的君臣之禮世所罕見,劉備給予充分的信任,諸葛亮用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回報。雖然始終沒能完成劉備匡扶漢室,還於舊都的願望,但是這已經夠了,有的時候結局並不那麼重要。
再再更。。。
我覺得學術就是嚴謹的,什麼東西都要講證據,比如是趙光義和趙匡胤,他們的事情你頂了天也最多說趙光義有殺趙匡胤的嫌疑,你直接定義他犯殺人罪了,想謀朝篡位就是極其不科學的。何況諸葛亮有什麼黑料?你們在我的評論下面說諸葛亮做的這些事,一定有一些不可告人的秘密,但卻沒有一個人能引出一個例項能證明自己的論證的,反而很好笑的說我是個“只會迷信書籍和歷史評價的人”我想請問你們,去了解諸葛亮這個人的時候,不看書,不引用歷史評價,用什麼?
再說說諸葛亮窮兵黷武的。。。
首先這本就是個戰亂年代,不是你死就是我亡,你們說諸葛亮窮兵黷武,連年徵收糧食,讓人苦不堪言。。從百姓的角度上來說又有哪些記載他們苦不堪言呢?夷陵之戰打完以後蜀國是什麼情況,開始北伐蜀國又是什麼實力?這些被你們吃了?這也叫窮兵黷武?那他孃的仗都別打了20直接投曹魏不就得了嗎?
還有認為諸葛亮不是忠臣的就三觀不正的就很偏激的。
岳飛是否想黃袍加身?
樂於助人是否有不可告人的目的?
自古以來諸葛亮就是忠君愛國的代表,哪朝哪代的不以他為表率?哦,千百年後憑你們一群鍵盤俠,嘴一張,芬芳撒向人間,黑的說成白的,莫須有一來,嗯,丞相姦臣,愚忠,簡直廢人一個,以上基本就實錘了嘛。其他例子我就不一一列舉了,你們覺得自己三觀沒問題那就沒問題吧,在此祝您健康。
你永遠叫不醒一個裝睡的人,無論證據多麼充足,只要黑子想黑,那還不是分分鐘的事情嗎?
言盡於此,再不更新,黑子們,願你我江湖永不再見,各自安好
-
14 # 77東
一個青年書生,為報劉備三顧茅廬之知遇之恩,為興復漢室,救民於倒懸,投身革命三十餘年,拋頭顱灑熱血前仆後繼攻城掠地,助備奪荊州平西川取漢中收益州,三分天下終有其一。
彝陵之戰後,亮日漸坐大,執掌全國政務,統領全國兵馬,大權獨攬根基穩固。有大才有實力有人望得民心遇弱主,更兼有先帝之明言許可:如嗣子可輔,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幾乎具備簒逆之一切條件。若有不臣之心,取阿斗以代之,應是易如反掌。反觀亮一生之對手鷹視狼顧的司馬老兒,同為託孤重臣,旋即欺凌孤兒寡母,簒魏建晉改朝換代,孰忠孰奸?高下立判。
諸葛亮就是諸葛亮,兩篇輝耀後世的《前出師表》《後出師表》,26歲出山,59歲星隕五丈原,壯志未酬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33年的征伐歷程已足以表明:亮受託孤之重,輔後主之責,忠心盡職,鞠躬盡瘁死而後已,萬馬陣前老臣淚,先帝后主一顆心。如白玉照壁,可昭日月!亮實乃千古之名相,忠臣不貳之典範,萬世之楷模!
亮不為忠臣?天下安有忠臣呼!
-
15 # 追尋歷史足跡
很高興回答你的提問,諸葛亮六出祁山,五次北伐,一次又一次的無功而返,然而一次又一次的進兵,是什麼力量使得他這樣做?是為了展示自己的軍事才能,還是要自己晉爵稱王,這些都不是,而是他對蜀國的忠心,他要用自己的實際行動去報答劉備的知遇之恩,完成先帝“光復漢室”的遺願,一次又一次的詮釋著“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真正含義。
諸葛亮;北伐;光復漢室;忠誠
在漢中勉縣的定軍山腳下長眠著一個代表智慧和忠貞的古人——諸葛亮,他是中國歷史上傑出的政治家和軍事家,集忠、孝、義、謀於一身,可以說是公認的中國歷史上智慧神的最傑出化身。那他為什麼要囑咐將士將他葬於此地呢?這還要從他的“隆中對”說起,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諸葛亮27歲時,劉備三顧茅廬,會見諸葛亮,問以統一天下大計,諸葛亮精闢地分析了當時的形勢,提出了首先奪取荊、益作為根據地,對內改革政治,對外聯合孫權,南撫夷越,西和諸戎,等待時機,兩路出兵北伐,從而統一全國的戰略思想,這次談話即是著名的《隆中對》。大家也一定在想,是什麼原因使得這樣一個人間奇才,沒有北走曹操,也沒有南歸孫權,而是輔佐了“名微眾寡”的劉備。這固然有客觀原因,但也並非出於偶然。他之所以要選擇興復漢室的道路,說明他是一個維護封建綱常、崇尚儒家忠義道德的正統思想家。諸葛亮在出山時,認為所投者為名主也。因為他看到劉備對自己三顧頻頻,尊禮有加,看到劉備對民眾的仁慈,對屬下的親情,對兄弟的義氣,這一系列的舉動使他輔佐了劉備,最後二人成為了知己。俗話說“士知己者死”,所以諸葛亮才以死相報。公元227至234年,諸葛亮在他一生的最後的八個年頭裡,先後五次用兵曹魏。雖然諸葛亮到死也沒能完成先帝的遺願,但他的忠心是有目共睹的,他把自己的畢生所學都獻給了蜀國,他用自己的生命詮釋了忠誠的含義。
一、五次北討,光復漢室
公元223年,後主劉禪繼位,在後人看來,劉禪可謂是昏庸無能,整天無所世事,而諸葛亮卻能心甘情願的輔佐他,諸葛亮以垂相攝政,總理內外。他首先掃平了南中, “安定”了後方,建興五年(公元227年)他上書(即《出師表》)於劉禪,率軍出駐漢中,開始了長達八年的五次北伐,次次都不克而還,一伐錯用將街亭失守。二伐誤料敵陳倉受挫。三伐拒納諫首陽敗歸。四伐遭計謀祁山無功。五伐心力瘁五丈原病亡。而且當時蜀國根本不具備伐魏的條件,首先,北方的社會經濟諸方面有了長足的發展,實力已超蜀國。魏國的奠定者曹操是一個傑出的政治家和軍事家,曹操的募民屯因開始於建安元年的許下屯田,一歲收穫谷百萬鬥,以後又大規模的在州郡列置田官,所在積穀,征伐四方,無運糧之勞,從此每年可收穫穀物達千萬鬥之多。此外,曹操還在各地興建了許多水利設施,對社會上比屯田客廣大的多的自耕小農採取了較為合理的租調政策,這樣,不僅整個北方的農業經濟得以迅速發展,而且也解決的曹操的軍糧問題,使曹操具備了綏靖北方的物質基礎。反觀蜀國,雖然在劉備初入益州時,其“國富民強,戶口百萬,四部兵馬,所出必具,寶貨無求於外”,可是三國鼎立以來,在這裡卻很少見到採取過什麼有利於社會進步的措施,而且君臣生活奢侈。車騎將軍劉琰“車服飲食,號為侈靡,侍婢數十,皆為能聲樂”,而劉備則“起館舍,築亭障,從成都至白水關,四百餘區”。這與曹操的“以儉率人”、“以廉節自勵”形成多麼鮮明的對照!其次,軍事上也發生了不利於蜀漢的變化,在諸葛亮的願望裡,蜀漢的軍事力量是與蜀吳聯盟緊密相連的,這是隆中計劃的一個支柱,而吳蜀聯盟一直若即若離,十分虛弱, 以致蜀亡之時,孫吳不但不為支援,反而坐觀其變, 以便得漁翁之利。那麼是什麼原因促使諸葛亮一次又一次的進行北伐呢?對此,史學界多認為是蜀國不甘坐亡,故採取“以攻為守”的戰略方針,此即北伐出發點。可有的文章卻認為北伐前三國矛盾長期集中於魏吳之間,魏國軍事佈署也表現出重吳輕蜀的特點,故在北伐前,蜀並不面臨危急存亡的危險,而冒失的出擊,反使蜀國喪失了置身局外的優越地位,輕率地把自己推向戰爭第一線。這種觀點據此把北伐看成是諸葛亮戰略上不可原諒的錯誤和重大失策。也有人認為,諸葛亮是個權利慾望很強的人,他將蜀漢軍政牢牢地控制在自己手裡,他不僅獨攬大權,還以“太上皇”自居,將後主劉禪置於股掌之中,諸葛亮竭盡全力進行北伐,其目地並非為了“光復漢室”,而是冀圖透過北伐來樹立絕對權威,晉爵封王,實現劉備白帝託孤時許諾的“君可自取”。在我看來,諸論都失之偏頗。隆中對策的核心是北伐以成霸業,讓劉備披上皇袍,所以劉備如獲至寶,定為國策。而劉備一生也沒能實現這一目標,他在臨終前召諸葛亮矚託後事說:“君才十倍於曹丕,必能安國,終定大事。若嗣子可輔助,便給以輔助;若其不才,您可取而代之。”諸葛亮忙哭道:“臣必竭心盡力相輔,效忠貞之節,死而後已。”由此看來諸葛亮之所以進行北伐,是為了完成先帝的遺願——匡復漢室。因此我覺得,諸葛亮之所以這樣做,是因為他的忠心義膽。在他上書後主劉禪進行北伐時曾這樣說道:“臣受先帝託孤之重,夙夜未嘗有怠,今南方已平,可無內顧之憂,不就此時討賊,恢復中原,更待何日?”在眾大臣的百般阻撓和劉禪的猶豫不決中,他又說:“亮如不能報先帝三顧之恩,託孤之重,雖生猶不如死。”從這些言語之間不難看出諸葛亮的赤膽忠誠。他“受任於敗軍之際,奉命於危難之間”,他“夙夜憂嘆,恐託付不效”,他“五月渡瀘,深入不毛”,他還要“獎率三軍,北定中原”。他一次次的出師北伐,又一次次的失敗,以他得才智不可能不知道,以當時蜀國的實力,是無法戰勝強大的魏國的,那麼,是什麼支撐著他明知不可為而為之呢?——是忠誠。
二、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諸葛亮在臨終前囑咐說:“我死後,公等要竭忠輔主,國家舊制,不可更改,我所用之人,亦不可輕廢;我死之後,不可發喪,司馬懿如有所察覺,可令後寨先行,然後一營一營緩緩而退,倘若司馬懿來追,可布成陣勢,回旗返鼓”。在他臨終之前還不忘為國效力,安排好一切,可見他得忠心非同一般。而且諸葛亮囑咐要將他葬於定軍山腳下,並且吩咐下葬時挖一個洞,只要棺木能放進去便夠,自己則只須穿平常的服裝,不須其他陪葬物。為什麼要求將自己葬在定軍山,而不是成都或其他地方,這其中必定有其重要的含義。大家都知道,漢中是歷來兵家的必爭之地,當時也不例外,在張魯降曹之後,漢中就落入魏國,曹操知道,要進攻蜀國,漢中對自己很重要,因此派了自己非常信任的大將夏侯淵去鎮守漢中,在定軍山之戰中,黃老將軍(黃忠)刀劈夏侯淵,一舉拿下漢中,後來蜀國進行北伐時,就屯兵漢中。諸葛亮也知道魏國倘若要進軍蜀國,一定要先攻下漢中,然後在經過定軍山進入西川,而定軍山則成為魏軍進入蜀國的最後一關。因此,守住定軍山對蜀國的存亡是非常重要的,他為了萬無一失,要求將自己葬於定軍山下,而且要面向北伐戰場,自己親自去鎮守定軍山,將魏軍擋在西川之外,在漢中武侯祠裡有這樣一副對聯來形容諸葛亮,“生為興劉尊漢業,死猶護蜀葬軍山”。活著的時候一心光復漢室,即使自己死去,也要為蜀國盡忠,真不愧於“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三、忠心耿耿,流芳百世
後人對他的評價也是不盡其數,最早從忠義、正統的角度肯定諸葛亮的,是蜀漢的君臣。諸葛亮去世後,劉禪在詔策中即強調諸葛亮“將建殊功於季漢,參伊周之巨勳”的意義;晉武帝司馬炎曾感慨若得諸葛亮以輔,可無“今日之勞”,並讚歎“諸葛亮在蜀,盡其心力。其子瞻臨難而死義,其善一也”。司馬炎所謂的“善”,其實是“忠”,是從一般忠君的意義上去講的;西晉張輔強調:“睹孔明之忠,”其實是“忠”,是從一般忠君的意義上去講的;西晉張輔強調:“睹孔明之忠,奸臣立節矣。殆將與伊、呂爭儔,豈徒樂毅為伍哉!”亦如此意。清朝康熙帝:“諸葛亮雲: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為人臣者,惟諸葛亮能如此耳。”
-
16 # 青城山上人
孔明自劉備三顧茅廬,請亮岀山以來,忠心不二輔佐劉備,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終建蜀國,形成三國鼎立。白帝城,備託孤於亮,亮盡全力輔佐後主,“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燭成灰淚始幹“。亮為蜀漢江山,為扶助後主,操碎了心,征戰五丈原操勞過度,病死帳中。堪稱千古忠臣第一人!實乃忠臣良相之典範!
-
17 # 鄧眼看世界
東漢末年分三國,烽火不休。這段歷史,許多中國人都耳熟能詳。對其中的人物情節、歷史故事更是如數家珍。而諸葛亮則是繞不開的一個關鍵。這麼久以來,就有所謂的“亮吹”和“亮黑”之分,圍繞著諸葛亮被稱為千古忠臣究竟合不合適這個話題,兩個群體彼此互相不喜歡,吵得不亦樂乎。
那麼,究竟該怎麼去看待這個問題呢?我認為,不應該只從行為上去分析,而是要設身處地站在諸葛亮當年的情形去思考。諸葛亮真正接手蜀國時是什麼樣子?夷陵兵敗、地動山搖。對於剛剛建國的蜀漢來說,處於風雨飄搖的危機邊緣。這種情況下,需要的是有那麼一個人拿出足夠的勇氣和決心去解決問題,而不是做什麼道德君子。所以,諸葛亮必然要挺身而出,而且只有居高位才能做大事。而劉禪也深知這一點,所以把權力都集中給了諸葛亮,他自己就是負責一些祭祀之類的儀式性工作,可謂是“舉國相托”。因此,諸葛亮雖然和曹操的仕途路徑差不多,但背後所反映的客觀條件卻是天差地別。
另一方面,諸葛亮本身也的確是有信仰、有夢想的人。也許,拿下漢中之後劉備腦子裡面已經沒有太多中興漢室的念頭了。但是,諸葛亮不一樣,他覺得自己應該是要像女媧補天一樣,讓劉禪還於舊都,最後讓蜀漢一統天下。而基於這樣的人生理想,他也必須要去向前進取,而不是守著兩川之地坐以待斃。這就意味著,諸葛亮手裡要有兵權、財權,他要有足夠強大的人事權。甚至,如果劉禪的皇權干預了諸葛亮的夢想,那麼諸葛亮一定會採取措施對皇權進行限制。千萬不要低估一個有信仰有夢想的人,他們什麼都做得出來。
所以,其實諸葛亮走的是一條為了夢想而不惜犧牲一切的艱難之路。他忠誠的並不是一個劉禪而已,而是大漢王朝和天下黎民百姓的安康。在那樣混亂不堪的社會里,放棄了隨手可得的榮華富貴,選擇了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模式。這樣的人,還需要質疑是否稱得上忠臣嗎?恐怕每一個心中都有了答案吧?
-
18 # 夢幻君1314
因為他只是某一個人和集團的忠臣,並不是華夏整體運時發展忠誠,最終他惺悟時卻已經失敗,僅五十多歲正壯年離開人世!
-
19 # 文人提筆安天下
“鞠躬盡瘁、死而後已”,這正是諸葛亮的寫照,影響深遠,在後世,諸葛亮也是“千古忠臣”的化身。
諸葛亮被稱為古代封建社會的第一忠臣,這個“忠”,其實包含的內容非常豐富。
諸葛亮的“忠”,不僅僅是對劉備劉禪的“私忠”,更是“公忠”,是“大忠”,是忠於國家,忠於人民,忠於事業。
諸葛亮對劉備父子的“私忠”諸葛亮一生,一直在給劉備和劉禪表忠心,跟隨劉備劉禪父子征戰天下,處理政務,兢兢業業,凡事都親力親為,一點都不敢疏忽,最終幫劉備父子打下基業,促使形成了“三國鼎立”的局面。
這是諸葛亮對劉備劉禪的“私忠”。
諸葛亮忠於國家諸葛亮一生立志要收復中原,致力北伐,興復漢室,渴望統一,我們從他的《出師表》中就可以看到這一點。為了完成國家統一的志願,他六出祁山,最後積勞成疾,病死在五丈原。
這是諸葛亮忠於自己的事業,忠於國家,對國家的“大忠”。
諸葛亮忠於人民諸葛亮治蜀期間,勵精圖治,政治開明,任人唯賢,賞罰分明,愛護民生、珍惜民力、改善農桑,注意發展蜀中經濟。七擒孟獲,妥善解決了民族矛盾。雖然後期北伐,不得已而用兵,但他也時刻注意減輕百姓負擔,率軍去漢中屯田。
因此,諸葛亮受到了蜀中各族人民的擁戴。
這是諸葛亮忠於人民,對人民大眾的“公忠”。
綜上所述,諸葛亮不僅忠於劉備父子,而且具有公忠體國的高貴品格,一生忠貞,受到後世景仰,為後世樹立了榜樣。所以稱他為“千古忠臣”,一點也不為過。
-
20 # 李加程
諸葛亮是權臣,會演戲。
因為羅貫中先生的《三國zhi演義》“鞠躬盡瘁、死而後已”,把諸葛亮寫中國傳統文化中忠臣與智者的代表。但是我在這裡有不同的聲音。
為了上位不擇手段劉備三顧茅廬之前,諸葛亮其實一直很想出名。為了傍上名流不惜取“醜女”,自古以來的男人都是愛美女,除非智商有問題。何況諸葛亮那麼聰明的人為什麼呢?厚臉皮請司馬微、徐庶包裝,成功打造出“臥龍、鳳雛得一人得天下”名片。在《隆中對》出來之前,魯肅早在7年前就提出了《榻上策》高度雷同有抄襲之嫌。為什麼選劉備,因為當時其手下沒謀士,還故意讓劉備走上三次,這樣才能讓諸葛亮有面子。
佔據相位至死不放手
(網路配圖)
公元223年劉備病故白帝城託孤,最後於蜀漢建興十二年(234年)病逝於五丈原。一直是蜀漢的政權的說話人,我們從《出師表》說起:
尚書:東漢未政務歸尚書,向君主負責政令。
侍中:皇帝近臣,負責皇帝日常起居,參與朝事,常務顧問。
侍郎:宮廷的近侍,六部部長,負責國家政務。
長史:朝廷的幕僚,相當現代的秘書長。
參軍:相當總參參謀長。
這些蜀漢關鍵位置,諸葛亮北伐時都安排好了人。先經過一系列的手段運作,打掉了當時的蜀地貴族集團領袖李嚴,統一了軍政大權。只要劉禪不聽話,諸葛亮就說這個是先帝的意思。
(網路配圖)
在當時的政治環境下,蜀漢內部出現了讓諸葛亮代劉禪即位的聲音。甚至有人上書給諸葛亮加九錫,所謂的九錫指的是天子才用的九種重要的用品。歷史上被加九錫的人多半都稱帝了。 諸葛亮為了統一人心,拒絕稱帝,繼續輔佐劉禪。所以諸葛亮是個優秀的演員。
不顧蜀國實力一再北伐 為實現《隆中對》的夢想,諸葛亮不顧蜀漢的國力北伐,劉禪曾經勸過他罷手,長此以往,恐怕蜀漢國力不支。而繼續北伐,直到死於軍中。很多人面對諸葛亮的北伐,很多人會認為,諸葛亮一死蜀漢就一定完了。可是在劉禪治理下的蜀漢,三十多年發展,國家極為富裕,人民也很安定。所以北伐不見得是好事。
(網路配圖)
劉禪剛剛繼位,諸葛亮就被封為了武鄉侯、益州牧,並且可以開府治事。整個蜀國事無鉅細,全部都由諸葛亮決斷,上至朝廷百官、下到黎明百姓全都在稱讚諸葛亮,劉禪這個皇帝當的就跟一個傀儡。和曹操一樣是個權臣,只不過諸葛亮是個優秀演員。(完)不喜勿噴
回覆列表
當然是我以為 對於諸葛亮在華容道這事上 確實背離了他原本的目的 明知關羽會放走曹操 但若是曹操一死 三足鼎立的局面打破 東吳強大 蜀漢眾寡 局勢大為不利!只有曹操不死 劉備才有足夠的理由繼續攻城掠地!
這樣的忠誠甚至是自私的 卻讓人心疼了 孔明心中救百姓於水火的明君只有劉備而已 那是他的信仰
他給了劉備一個承諾 幫他成霸業興漢室 為他奪一個天下的承諾!
所以 孔明一生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他化自己成蜀國遮風擋雨的傘 他用他流雲風骨撐起了一個國家!
自從他出山效命以來 直到亮病死在北伐的路上 那個閒雲野鶴的人就再也沒有回過臥龍崗
這學期的初三語文課本里有前出師表 讀著讀著便淚如湧泉 諸葛亮其實也是傻子 他為蜀漢近乎犧牲了一切 自己呢?……病榻上的他看著這三國亂世 仰天落下英雄淚 就像他青年時曾經在隆中抱膝長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