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小文128210395
-
2 # 孟可的思想空間
回答這個問題我是很有體驗的。
我是經常利用碎片時間學習的。
要想利用碎片時間學習的前提條件是你的本職工作不能太累。
如果你本職工作太累,你在休閒時間就會睡覺,怎麼還能學習呢?
所以第一是要找個或調動到相對不太累的工作崗位。工作是越輕鬆越好,這樣你就有大量的時間和旺盛的精力
來學習了。如果你的工作需要眼睛去看,而大腦又不需要太多的思考。我建議你最好工作時戴個耳機,如果領導管得不嚴。
在家下載一些你想學習的內容,然後在工作較少時或休息時間用耳機聽這些內容。
用手機下載一些學習方面的書籍,在不太忙時或吃飯時或出去玩時看看手機上的書。坐車時也可以看書或聽書。
在去銀行排隊或等待辦事時,都可以拿出手機來看上面的專業書。因此手機和耳機是利用碎片化時間的二大武器。
-
3 # 獨木娛樂舟
碎片化學習,就是利用比較零散的時間進行學習。
不要小看這樣學習方式的作用,它最大的優點就在於,雖然每天的成效和進步都有限,但是每天每個時段,只要你在思考,在學習,你總是在進步,日積月累,在相關的領域你就會有一個大的質變。
如果你是想要徹底瞭解某一專業領域的知識,成為某一個領域的專家或者熟手,那麼,你首先要做的是系統地構建起自己相關領域的知識體系,至少買幾本市面上公認的比較好的相關領域的教材,有條理地慢慢研究;等到大致對相關的概念、基本理論有相應的瞭解後,就可以繼續進行相關的專題和拓展學習了。 利用較為大塊的零散時間建構知識體系,而小塊的時間用來從無窮多的生活事件、素材中發現問題,初步思考。
如果你一開始的目的就是興趣學習,完全可以跟著自己的興趣愛好和感覺走,從自己感興趣的點入手,自己構建出一套知識體系,這都是可以的。 重要的不是一口吃個胖子,而是持續的積累,碎片化的時間,只要你有一個明確的方向,每天有意識地往這個方向靠,時間一長,堅持下來就會有可觀的效果。
-
4 # 核聚哥
這篇文章將近一萬字,是經過長期思考的結果。
今天,用手機,用移動網際網路的人,全都在進行碎片化閱讀,或者碎片化學習。只不過學習效果天差地別。實際上,碎片化閱讀、或者碎片化學習絕不是今天才有的。我們設想幾百年前的古人,偶爾遇到陌生人聊了幾句偶有所感,或者走在街上看到許多對聯、招牌,等等。所有這些活動都在獲取資訊,加工資訊。實際上,人的大部分知識都是碎片化的時間裡學來的。只不過,今天這種情況由於有了手機,變得更突出而已。
所有人在面對碎片化閱讀,碎片化學習的時候,都有兩個共同的困難:第一,如何形成知識體系,不要外面碎片,到了大腦裡依然是碎片;第二,碎片化收集的知識,容易遺忘怎麼辦。
透過下面的6個步驟,你就可以把碎片化閱讀高效的轉化為知識體系。這是成為一個知識管理高手的必經之路,也是成為很牛的知識工作者的畢竟之路。總之,是成為牛人的必經之路。
1,構建你的思維框架
如果沒有思維框架,所有的碎片化學習都將是竹籃打水一場空。
想形成知識體系,就如同蓋一座房子。滿地都是磚頭材料,就想今天知識資訊氾濫。最缺乏的是建築草圖。如果有了草圖,你不但可以蓋房子,而且可以蓋各種各樣的房子。但如果沒有草圖,再多的磚塊材料,都沒有用。建築設計師沒有很多,會蓋房子的人沒有很多。同樣,能構建知識體系的人也不多。很多人低估了形成知識體系這件事兒的難度。
知識本身是工具。以工具為例。形成知識體系,相當於自己製造工具。所以,你依然需要工具的圖紙,哪怕是草圖。即便沒有也可以,如果你有別人的模具也可以。直接在上面套用就可以方面的製造出自己的工具。但是,從頭開始,那就難了。
所以,知識體系的核心是影象,是結構。而知識體系是由一系列有結構的、相互關聯的小知識組成的,這些小知識包含了概念、觀點和事實等。我們平時可以輕易的吸收各種零散的小知識,但是那個結構才是核心。這種結構,可以稱之為思維框架。有了思維框架,上面就可以懸掛各種概念、事實、案例或者零散知識了。
再舉個例子。比如說,我們平時放衣服。如果,家裡面沒有衣櫥、沒有衣架、沒有各種整理袋。如果你有幾百套衣服,而且各種各樣的,內衣外衣,冬天的,夏天的,各種款式的。那麼即便你再心靈手巧,也很難把它們擺放整齊。即便你可以把他們擺放的很整齊,那麼擺放的時候,使用的時候,都會極其不方便,而且會耗費大量時間。而對於知識而言,對於我們如飢似渴的想要學習更多的知識的人,思維框架就是衣架、衣廚、整理袋、收納箱。或者更簡單的說,思維框架就是衣架,你可以在上面懸掛任何東西。但是沒有它,你就只能滿地仍,到處找了。
有知識體系的人比如牛頓。牛頓開創近代自然科學的那本名垂千古的著作叫做《自然哲學之數學原理》。牛頓的三大定律可以推出成百上千個命題,這些命題都可以用來解釋潮汐,解釋月亮週期,解釋太陽的週期,可以用來算行星軌道,等等。以至於後來除了微觀的量子力學之外,宏觀世界的力學問題都可以用牛頓力學來描述,比如說材料力學,固體力學,生物力學,空氣動力學等等。牛頓這個例子,體現了知識是可以衍生的,也就是說他創造的知識是可以創造知識的知識,是可以吸納知識的知識。牛頓的知識體系是憑空而來的嗎?當然不是。他從歐幾里得幾何學(我們初高中學的幾何)那裡學會了這種公理化的知識結構,思維框架。只不過應用在了自然界的運動上面。
《自然哲學之數學原理》
再如鋼鐵俠馬斯克,馬斯克同時運作三家公司:太陽能公司(Solar city),生產電電動車的特斯拉,生產可回收利用的火箭space x。三家公司開創了三個產業,都是巨頭。馬斯克為什麼能同時運作三家公司呢?原因就是他的知識結構是高度體系化的。採訪人曾經問特斯拉,你為什麼那麼有創見?特斯拉的回答說,我善於從第一性原理來思考問題。他的第一性原理實際上就是跟牛頓的那個力學是一樣的,他掌握了第一性原理之後就可以產生大量的知識。第一性原理本身就是知識體系重要的表現形式。
馬斯克是繼喬布斯之後又一個創新領袖。有人說,也許一百年後大家會記住馬斯克,卻把喬布斯給忘了。因為,馬斯克要把100萬人送上火星,他本人要在火星上退休。火箭發射時間表直至2025年,距今只有九年。
馬斯克本身學的是物理,對火箭並不瞭解。但是從2002年他剛萌生探索太空的想法,度假的時候,他就開始研讀《火箭推進基本原理》。到現在,他讀遍了坎特雷爾的大學教材,列出了造火箭的計劃進度表。火箭開發過程中的許多技術問題都是他做的決策。他說,“所有的資訊都寫出來了,只要你願意讀書,你可以學得很快。”
主持人問到 Elon Musk 有什麼值得和年輕人和教育界分享的“秘訣”, 馬斯克的回答是:
我確實認為,有很好的思維框架(framework for thinking)。那就是物理學。那是一種基於第一性原理的思考方式。
我通常這樣做,把事情一直拆解到他們最基本的事實,並且從那裡開始推理,而不是簡單的運用類比。物理學本質上是一種發現新事物的方法,即便作出的發現是反直覺的,就像量子力學。
這個比例如果和其他機械產品相比簡直就是小菜一碟。比如特斯拉生產的電動汽車,材料費用佔總體費用的20%~25%。這意味著什麼呢?這意味著馬斯克拿出了別人沒有的勇氣,從此以後他便開始將“大大降低火箭的總成本”作為開發的根本問題。在這樣的情況下,埃隆公佈了他看似有些狂妄的目標:用通常火箭成本的1/10來製作火箭。
也是運用這一思想,馬斯克將電池的組成分解,從而製造出特斯拉的成功關鍵:廉價電池。還是運用這一思想,馬斯克選擇直銷來掌握銷售渠道,從而把價格壓到最低。
掌握了第一性原理,就是掌握了最強悍的思維框架。說它強悍是因為,在那上面不但可以懸掛很多零散的知識。甚至可以發現新的知識,可以鑑別知識。顯然,馬斯克所說的第一性原理,並不是他創造的。而是他從物理學中學來的。正是有類似這樣的許多思維框架,他才能夠每天讀兩本書,從十幾歲的時候開始到現在。
記住馬斯克說的下面這句話,它會讓你的學習效率提升無數倍,它會讓你的學習效果改進無數倍。
我想,大多數人都能學到比他們想象的更多的東西。他們太容易放棄了,而沒有嘗試。
一點建議:重要的是,把知識視為一種語義樹。確保你理解最基本的原理,在你進入任何枝葉之前,確保你把握了樹木的主幹和枝幹,否則,這些細枝末節將沒有懸掛之處。
比如巴菲特,他的知識也是成體系的。巴菲特十歲的時候,讀了一本書,名為《賺1000美元的1000個辦法》。這本書上說,如果你手上有1000美元,如果你能讓他每年都增加前一年的10%,那麼你將成為大富翁。實際上這就是複利法則。巴菲特深信不疑,因為他計算了一下,如果他能讓這筆錢每年符合增長50%,那麼25年後他將成為千萬富翁。也就是生活,為了很富有,他都不必每年增長50%(巴菲特的數學確實非常好)。然後巴菲特立即在朋友家宣佈,他在35歲前將成為百萬富。別人都以為巴菲特出問題了。當然沒有。只不過巴菲特洞察了這條第一原理,而其他人對此一無所知而已。他的對自己的預言,他的信念,在別人看來是瘋狂的,在他那裡,只不過是一條原理的自然推論而已。
事實上,30歲的時候,巴菲特已經實現了百萬富翁的目標。這個指數法則或者複利法則,就是巴菲特的第一性原理。他把積累財富比喻為滾雪球,雪球越大,粘在上面的雪就越多。所以,要賺錢,首先不要虧,其次,儘可能的增長,第三,可持續的增長。他後面的所有投資的嘗試,學習,都是按照這個法則執行的。例如,他說,每天讀500頁書,你就知道複利法則的威力了。這是巴菲特的第一個思維框架,也是他一生中最重要的思維框架。這就是巴菲特的一生對世人最大的啟發。800多頁的巴菲特的傳記——《滾雪球:巴菲特和他的財富人生》,複利法則就是核心。看懂了這個,就把握了這麼書,也能夠把巴菲特的所有行為、思想,都貫穿起來,當然你立即會知道如何行動。但如果沒注意這個概念、這個法則,那麼這800頁的書讀過再多遍也等於沒看。
巴菲特第二個思維框架來自於他的導師格雷厄姆的《聰明的投資者》。這本書他看了不知道多少遍,而後又精心的研究了《證券分析》,以至於該書本地裡出現的每個例子出現在哪一頁,他都知道。也就是說他投資裡面的各種例子、現象和理論,都在大腦裡面,形成了一個有機的聯絡。反覆的閱讀和精讀,他把格雷厄姆關於投資的思維框架搬到了他的大腦裡了。當然,後來,在投資業績上,他遠遠超出了他的老師。
再比如說芒格,芒格說現在社會非常複雜,我們如果想用很簡單的思維來應對複雜的現象,那根本是不行的。所以,如果我們能成功地應對現實的複雜世界,我們腦袋裡面必須有大量的模型。這大量的模型就是思維框架。要有多少個模型呢?芒格說,100多個吧。有了這些模型,就會產生核聚變那樣的效應。實際上就相當如,你在大腦裡建了很多城堡,建了許多櫥櫃,還有許多衣架,等等。這幫你儲存比別人多得多的知識,當然也容易呼叫。
在說馬雲。馬雲的知識當然是成體系了。能夠說話滔滔不絕,而且有內容、有深度的人,都有強悍的知識體系。他的知識體系從哪裡來?來源很多。一個重要來源是《道德經》。馬雲有一個思維特點,正著說反著說都很厲害,比如他說,“我們過去的二十年到三十年,說把人變成機器,而未來的二十年到三十年的是把機器變成人”,正好是一正一反。而《道德經》裡面就不斷在強調這個反向思維。馬雲是把握了這種思維方式,反向思維的這種思維方式。再比如說他還有一句名言,他講到,今天很艱苦,明天更痛苦,後天很美好,但是絕大部分人死在了明天晚上。這實際上是時間的思維框架。馬雲另外一個思維框架的來源是金庸小說。他可以滔滔不絕的跟金庸聊三個小時武俠小說。可見他對金庸小說的熟悉程度。其實,一部很好的小說,就是一個思維框架。這個思維框架可以對現實中的各種事件、人物進行對應,解讀。
也就是說,知識體系在本質上是人的思維框架。有了這些思維框架,我們才能夠把握知識。
有了這些思維框架,我們才能把知識選在這些框架上面。這就像掛衣服一樣,如果我們沒有衣服架子,沒有衣櫃衣櫥這些東西,那衣服怎麼放都是亂的。我們之所以要設計這個衣架、衣櫥、衣櫃這些東西,就是為了能夠把衣服擺放的整齊。尤其是在衣服多的時候,如果沒有這些必要的裝置的話,這些衣服是不可能放整齊的。所以我們有整理箱、整理袋等等這些東西,都是為了把衣服放在整齊。有合適的工具才能讓它們各就其位。
把碎片閱讀形成知識體系的最關鍵的一步就是,首先得有知識框架、思維框架。如果沒有,那你必須專門去構建。就像上面這些人那樣去構建,這個過程需要專注,需要投入。其次,你必須要有足夠多的思維框架。就像芒格所說,你要成為很牛很牛的人,你得需要100多個模型。而且萬能的思維框架是很少的。知識多種多樣。有的知識像磚頭,有的知識像衣服,而有的知識就像水。比如,竹籃打水一場空。如果是我們想要去積水的話,我們拿竹籃子去積水,肯定就不行。所以我們如果想積水的話,那就要用個水桶、杯子、鍋碗瓢盆這些都東西。所以,你的思維框架不但要多,而且要多種多樣。
2,熟練到改變了大腦,你才不會遺忘。
今天學明天忘是正常的,過目不忘不正常,甚至不可能。比如我們聽了一個十五分鐘或者十分鐘的非常精彩的演講,如果過五分鐘之後讓我們來重複這個演講的話,大部分內容我們當時就忘掉了,更何況第二天、第三天呢。所以說任何一個精彩的內容,如果沒有及時地去複習,沒有經過記憶的這個流程的話,那肯定會忘掉的。
要知道我們人性的弱點,那就是懶於複習!自以為知道了,學會了,掌握了,其實並沒有。
所以我們在學習新知識地過程中,對付遺忘這件事情始終是放在首位的,對付遺忘的方法,只有三種。第一,不斷的複習;第二,儘快應用;第三,用各種可能的方式增強對他們的理解,把新學的知識融入到已有的知識中。在本質上,第二、第三,還是複習,只不過是更高層次的複習。
及時複習克服遺忘曲線。
聰明的學,比努力更重要。
這才是你想要的效果。
你必須理解學習的生理學本質。
記住這位記憶科學的鼻祖——艾賓浩斯,所說的這句話吧。它會為你節省大量時間。它會為你成倍的提升學習效率。它會幫你免於半途而廢。
無論一個人何等通透的掌握了希臘字母,如果沒有進一步的練習,他將永遠無法在必要的時候重複出來。
記住這位記憶學鼻祖所說的這句話吧。它會為你節省大量時間。它會為你成倍的提升學習效率。它會幫你免於半途而廢。
下面是更具體的高效利用碎片化閱讀的方法。
3、收藏、做筆記
第一步,收藏。
遇到好文章,第一步能做的事就把它收藏下來。
為什麼要收藏?原因很簡單,就因為你覺得它好。一定是文章裡面提到了某個概念、某個現象、某個案例或某個觀點讓你覺得好。這個點或者是加強了我們以前的某個認識或者彌補了我們以前的某個知識漏洞,那麼第一步要做收藏。如果不收藏的話,那麼過一段時間,你突然想到了曾經讀過的一篇文章有個案例能用上,或者有個觀點能用上,或者就僅僅是想起來了還想再看一遍。而你卻找不到它。那麼你會在糾結懊悔上浪費許多時間和感情。
印象筆記,有道雲筆記,這些工具能夠幫你係統化的分門別類的收藏。即便再多的文章也可以收藏的很有條理。
第二步,做筆記。
在這個時代,我們很多人形成了知識收藏癖,現在這是社會上的通病。很多人一看微信看的好文章,趕緊儲存下來,越積越多,再回頭看的比例卻很小。所以僅僅收藏是沒有用的。正如我們剛才說的,人的遺忘是非常迅速的。你必須對它進行加工。哪怕是在上面標註一下重點,都是好的。或者僅僅在你認為說得好的句子上,加上“這個好”,“這個有用”,都會加深你對那個知識或事實的印象。最好是截個圖,順手分享出去。你分享出去的文章可能沒人看。但你擷取其中的一段話。或者是做個標記,截張圖出去,可能就會有朋友迴應評論了。你關注評論,或者再評論的時候。你就加深了印象。如果同一個知識,或者同一個例子,你來來回回關注了5次。艾賓浩斯想你保證,你忘掉它都會很難。
簡短的筆記習慣了之後,自然會過度到深度筆記。大家都知道一個例子,毛澤東所說的不動筆墨不讀書,這個羅振宇也是用這個方法,只要他看東西,一定會做筆記。這些高手們,沒有一個是不做筆記的,甚至是記日記。原因非常簡單。還是上線提到的遺忘曲線規律。學到新知識之後,儘快複習時投資回報率最高的複習方式。而且,做筆記,構建了新知識和原有知識知識之間的連結,這個過程恰恰符合知識擴充套件的神經科學本質。
4、迅速分享
跟誰分享?只要能分享的物件,都要及時跟他們分享一下。比如說,同學、同事、朋友等等。
及時分享。只要是能及時分享,一定要及時分享。為什麼要及時?原因非常簡單。就是之前說的,因為我們遺忘速度實在太快。
為什麼分享很重要?從原理上面來看,分享就等於再次把這個知識激活了。哪怕是一個概念,或者只有一個例子,只有一個故事,都值得分享。當我們去說的時候,我們立即會發現原來我們對這個例子還有哪些模糊的地方,對這個概念還有哪些模糊的地方,自己立刻就有感覺,然後說的全過程,說之前可能會想,說的過程還在想,說完之後自然會回顧。等於說一遍,複習了三遍。也就是說把大腦裡的知識激活了三遍。要記得哦,重複5遍想忘記都很難的。這是分享的第一個重要性。其次,《道德經》上說了,“聖人不積,既以為人己愈有,既以與人己愈多”。這句話尤其適用於知識。知識是越分享越多的。分享的過程中,你可能會想到你以前從未想過的東西。說完之後對方給你一個迴應,無論是同學還是同事或是朋友,立刻給你個迴應,或者他聯想到的一件事,那麼你的知識立刻不單是鞏固,而且增加了新的知識。當然,分享可能會給你帶來新朋友,以及影響力,等等。
分享是最好的學習方法。根據學習金字塔(下圖),最高效的學習方法就是把一個東西教給別人。
學習金字塔的秘密就在於記憶過程神經科學本質,記憶效果越好的學習方式,對應著對神經系統刺激程度最大、刺激次數最多。例如,做一個演示,模擬真實的情景,或者教別人,這些過程中都涉及到,不斷的呼叫大腦裡的知識。寫過文章、做過演講、做過分享、上過課的人,都知道。為了把一件事兒表達好,需要作何等程度的思考。
學習金字塔本身就是一種思維結構,思維框架。按照層次將不同的學習方式進行排序,一目瞭然。
平時看文章、讀書、或者聽講座,這些方式都不是最高效的學習方法。所以高效的學習方法,就是我們所學的東西在大腦中的留存度和鞏固程度,如果按照這個鞏固程度和留存度來看的話,分享給其他人或教給其他人的這種學習方式,是學習效率最高的方法。
5、把筆記變成作品(零存整取)
當我們大腦裡面的一系列點,連起來之後,就變成文章了,或者變成一幅圖,思維導圖、腦圖,等等。作圖或者寫文章是把知識系統化的一個關鍵步驟。因為,在這個過程你必須對知識進行設計,對概念、觀點和事例的聯絡進行設計,然後清晰流暢的展現出來。
比如,思維框架這個概念,芒格提到了,馬斯克也提到了,那就說明思維框架非常重要。然後再聯想哪個牛人是明顯有思維框架的,或者,沒有思維框架能不能成為一個很厲害的人。做筆記就是聯想的過程,透過聯想,一個是加強了對當時這件事情認識和理解,另外一個是把大腦裡面原來存有的知識激活了,並且把兩者之間建立了關聯。這本身就是形成知識體系的過程。
比如說,大家都知道跑步鍛鍊這件事情很重要。
巴菲特說,他就是透過馬拉松來選擇接班人,巴菲特這個八十多歲了,他很重視身體鍛鍊的方式是跑步;王永慶也是,他一生都堅持著跑步這個習慣;村上村樹這個小說家,他說馬拉松長跑給他帶來的靈感啟發;那麼這些都證明這些成功者無論是投資家、企業家或是作家,他們都重視這個跑步鍛鍊,說明跑步鍛鍊比我們想象的還要重要。這些就值得寫篇小文章。
再舉個例子,比如複利法則。複利法則,巴菲特十歲就看到了複利法則,他當時想,我如果說我有1000美金的話,那每年按照10%的複合增長率在增長,那當他到35歲的時候,就成為百萬富翁了,然後他就不斷嘗試如何把1000美元變成100萬美元,所以巴菲特的思想的核心就是複利法則。然後隔幾天,我們又看到芒格也在說複利法則的重要性,而且芒果自己就是個很好的例子,芒格用自己的一生經歷,來推廣這個複利法則,那說明覆利法則更重要;如果改天我們再看到芒格又提到富蘭克林,富蘭克林就是一生都踐行復利法則的,於是我們的認識又進了一步;如果過一段時間,我們又看到說複利法則是世界的第八大奇蹟,那就說明覆利法則就更重要了,可以說是人生的秘密。
那我們把這幾個人,以及他們的這些故事連到一起,那麼我們對複利法則就瞭解很多了。如果說還要不明確的,再在網上查一查複利法則,我們就能連貫起來就變成一篇文章。這篇文章的可以以各種形式進行分享,以文章的形式、圖文的形式、音訊的形式、影片的形式等等;或者說你在公司裡面做報告的形式,在學校裡寫論文的形式等等。一旦分享出去之後,那麼立刻會有各種各樣的反饋。朋友的反饋、讀者的反饋等等,那麼你對知識的認識就更深刻了。
每天零零散散把關注的文章儲存下來,把各種想法寫下來,做筆記,積累多了以後,連起來後變成一篇文章,這就是零存整取。要記住,零散的磚頭對你來說沒有多大用處,只有當它們變成房子的時候才發揮了最大價值。
6,運用槓鈴策略
把碎片閱讀變成知識體系的最優策略就是槓鈴結構。槓鈴結構的發明者是《黑天鵝》的作者,也是《反脆弱:如何從不確定性中獲益》的作者塔勒布。無論是投資、鍛鍊還是我們日常生活,最好採取一個槓鈴結構或者啞鈴結構。比如:
吃貨的槓鈴策略:
吃飯時,點 70%自己喜歡的菜,30%沒有嘗試過的菜。
遊客的槓鈴策略:
旅遊時,80%的時間到推薦的景點遊玩,20%的時間隨機閒逛。
學習的槓鈴策略:
70%的時間到自己的專業學習,30%的時間廣泛涉獵其他知識。
谷歌的槓鈴策略:
80%的工作時間用於完成指定任務,20%的時間用於研究探索性專案。
對於碎片化閱讀也是如此的。
原因是,我們周圍總有各種不確定的、不可預見的事情發生(黑天鵝事件),這些事情會對我們造成重大影響,它們很可能是一次重大的機會,但也可能給我們造成很大的損失。我們做任何事情都有風險,至少是機會和時間風險。那麼,我們的生存法則有兩點:第一,必須保障自己的正常生存;第二,必須留下足夠的隨機性以便把握機遇。
如果你知道容易犯預測錯誤,並且承認大部分“風險管理辦法”是有缺陷的,因為有黑天鵝事件的影響,那麼你的策略應該極度保守或者極度冒險,而不是一般保守或者一般冒險。不要把錢投入“中等風險”的投資。而應該把一定比例的錢,比如80%—90%,投入極為安全的投資工具,比如國債,比如投入你能找到的最安全的投資工具。餘下的10%-20%投入極具投機性的賭博中。這樣一來,你就不受錯誤的風險管理的影響。沒有“黑天鵝”事件能夠超越你的“底線”傷害你了,因為你的儲備金最大限度地投入到了安全的投資工具。也就是說,即便那20%全部賠了,也沒關係,不傷筋動骨,你依然能正常的生活。但既然是高風險,必然高回報,一旦那20%賺了,那收穫就要翻倍了。如果這筆風險投資成功,比如翻了5倍,那麼你的總體財富就翻了2倍。
這裡面的核心是對風險所造成的潛在損失和收益二者進行比較所形成的風險判斷。見下圖。
碎片化閱讀可能會浪費掉你的很多時間,如果你抱著廣泛的瞭解各種可能的知識的態度,那麼一旦你彌補了自己的某個知識盲點,或者發現了對你的發展有舉足輕重的資訊,那將是巨大的收穫。
閱讀內容的槓鈴策略:
80%圍繞你的專長、興趣,使得你的專長興趣更加突出。20%是與你關注的東西毫不相干的,這些知識有可能是你的知識盲點。比如,愛因斯坦喜歡文學、喜歡拉小提琴,這看起來跟他的物理學研究毫無關係。但小提琴可以調節心情,而文學加強了愛因斯坦文章的傳播力。
閱讀時間的槓鈴策略:
在學習時間上,70%的時間進行知識加工,整理思維框架、做筆記、整理筆記、畫圖或者寫作、討論、分享,等等。這些工作很花時間,但是為了形成知識體系,這些事情是不得不做的。做到一定程度,你會有豁然開朗,一通百通的感覺,吸收知識的速度會大大加快。30%的時間用來進行碎片化的閱讀和收集。隨著思維框架的純屬,你分辨知識的能力會越來越快,雖然只有30%左右的時間,實際上對於你開拓視野,發現新東西,做必要的收集,已經足夠了。這30%的時間,最重要的事情是獵奇!可能某一個你以前不知道的事實或者概念,或者一個人物的故事,大大的震撼到你,顛覆了你的認識。那麼這就是你學習過程的高回報的過程。當然,你也可能看到了很多垃圾文章,垃圾知識。沒關係,這就是你開拓視野,產生顛覆性認知,必須付出的代價。在學習與成長這件事情上,這個代價不算大。
另外一種模式,那就主題閱讀的模式。比如每天看文章,文章多了之後,把這些文章跟自己的關注點聯絡起來。比如關注業界的某一個動態如匯率變化,或者投資策略,那我就專門看投資策略的文章和書。比如說巴菲特當年研究賭馬的時候,一次性從圖書館借了三百多本,把那個圖書館裡面所有的關於賭馬的書全都借回來研究,那就屬於主題閱讀了。要在自己已有的專長上在突破,或者發現了一個重要知識盲點,那就要用主題閱讀突擊一下。把它們收到自己的知識體系之中。
結論
針對問題提到的讀完之後形不成知識體系。根本原因是思維框架。如果沒有思維框架,碎片式的閱讀永遠都形不成知識體系。反之,構建知識體系的第一步就是建立自己的思維框架。容易忘記的是常態。一個知識或者技能,一個人可以學1000遍,而仍然學不會。這並不稀奇,絕大多數的原因是你無視遺忘規律,這是紮根於我們的生物體本性的規律。看到了這個規律,透過上述操作流程,讓他忘不了。要記得,如果我們把一個知識重複給別人講了五遍,無論是透過文字的形式,或者是透過討論的形式,或者是透過口頭表達的形式等等,任何形式,重複了五遍,基本上那個知識就忘不掉了。所以,叔本華說,你唯一知道的事情,就是你反覆琢磨的事情。
-
5 # 歐陽芊雙
我們常說在這個資訊爆炸的時代,要充分利用好碎片時間,也有越來越多的人注意到了碎片時間的重要性。不過碎片化時間到底要怎麼應用才算是有效利用呢?
其實在我看來,碎片時間是否有效利用的標誌,就是你是否清楚自己碎片時間可以幹什麼,併為這些事情做了充分的準備。
1、一心二用,別讓耳朵閒著很多時候我們沒辦法做到時刻用眼睛去接收資訊,所以就要合理地把耳朵利用起來。結合具體情況,找到那些適合聽音訊的生活場景。
當然這裡面有一個前提,就是要做好充足的準備。知道自己哪些時間可以聽音訊,待聽的內容準備好。如果在網路不方便的情況下收聽,那最好提前下載好相關內容。
拿我自己為例,聽音訊的情況大致包括:洗漱、做家務、做飯、買菜、陪孩子。我一般會根據事情的長短不同,來選擇聽的內容。
常用的APP包括:得到、喜馬拉雅FM、赤兔、朝夕日曆、紅點等。
2、稍後閱讀,沒有網路也無妨當好的文章收集後,我們要給自己安排一個統一的時間去進行加工轉化。而這個時間,其實就是碎片時間,我們可以使用“稍後閱讀”的方法。
拿出那些之前儲存起來的文章,閱讀後用自己的話書寫下心得,然後進行存檔。因為是碎片時間,所以有時候可能只能讀一篇文章,但是沒關係,哪怕只有一篇,寫下了自己的心得也算是一種收穫。
我一般會用到的APP有:印象筆記、有道雲筆記、收趣雲書籤。收趣還支援朗讀的功能,有時候懶得看還可以用耳朵聽,效果十分不錯。
3、隨時看書,不受介質牽絆經常有小夥伴問我,你看那麼多書是看紙質的還是電子的?其實我覺得這向來就不是一個問題,只要想看書,什麼材質又有什麼關係呢。
如果是專注時間的看書,我大多數會選擇紙質書,因為方便做筆記。如果是碎片時間,我一般會選擇用手機或kindle看電子書。
當然,如果你選擇用碎片時間看電子書,那前提是一定要提前購買或者下載好書籍,否則等到想看的時候又要花時間去尋找,也會浪費不少時間。
總結下來,無論是音訊、文章還是書籍,其實都是為你的目標所服務的。這段時間你想學習哪些內容,哪些時間段你可以有效利用。其實都取決於你是否有充分的儲備。
光喊著我要利用碎片時間是沒有用的,如果不變被動接受為主動整理,很容易就變成你的時間被碎片化。
當我們漫無目的地在資訊的海洋裡徜徉的時候,很容易會出現迷失的情況。
為你的碎片時間做好充分的準備,這樣看似碎片的時間才會為你的核心而服務。你才會變成時間的主人。
-END-
-
6 # 獵頭老王
我一直反對和不同意碎片化的學習。
原因如何:
1、學習的目的是積累知識,讓知識系統化和體系化。而碎片的學習不是在學習,更不是對知識系統化和體系化的梳理,而是資訊的接收。用學習的心態去接收資訊,不僅不能讓他們獲得更多的知識,還會讓我們大腦受累,得不償失。
老王認識一個朋友,天天提碎片化的學習,都學習了一年了,知識沒有進展,沒有用在工作上,更沒有轉化為生產力,反而吹牛的知識更多了。
2、碎片化的學習是娛樂資訊的接收,可以讓自己高興和快樂,給人以快感。但無法讓你的知識系統化和體系化。
3、碎片化的學習只會讓你心更累、眼睛更疲勞,有時脖子也會僵硬。
去年看了一條新聞,說某人由於天天低頭看新聞,最後脖子僵硬,在廁所裡面倒下了,永遠起不來了。這就是天天碎片化學習導致。
老王一直反對碎片化的學習,因為碎片化的學習是無法讓你的知識系統化和體系化,更無法轉換為生產力。但如果你想娛樂一下,看看資訊等可以提倡,但不要過度,不然身體和眼睛都吃不消。
-
7 # 傲嬌女孩
在這資訊迅速發展的時代,利用碎片化時間學習是個不錯的選擇,如果利用的好,會很大程度的提高學習效率,反之,效果就會不盡然。根據自己的學習經驗,我也就隨便談一下我的經歷吧。
1.無論做什麼,我們都要有一個目標。碎片化的時間很零碎,不可能去完成主要的事情。碎片化的時間如果利用的好,我們的學習效率會提高很多,如果利用不當,會給我們帶來諸多的煩惱。
2.學著利用碎片化時間記手帳,每天記錄一點點,每天進步一點點,這樣每天就會收穫很多。我們可以記錄下我們每天的花銷,每日計劃,目標,記錄一下自己的精彩時刻等。當你再次翻開記錄學習的時候,你會發現,自己原來也過的比較精彩。3.利用課前時間,等待的時間背單詞。很多時候我們不知道該如何去記單詞,碎片化時間是很好的時間,每天多次翻看,那樣記憶的效果會好點,我們手機都有各種各樣的記單詞軟體,這不需要我們大部分時間去記憶,用碎片化的時間經常翻看,這樣效率會高一些。
4.如果真的是不愛學習的同學,那零碎的時間就不要再去學習了,如果強迫自己去學習,那樣的效果是不好的,完全可以用這樣的時間去看一些自己感興趣的話題,找些能讓自己愉快的文字閱讀,心情好了,學習效率也會變好的。
5.每天在各種軟體上都會有大神們分享乾貨,我們可以利用這些app進行學習。零碎的時間去看會有很深的印象,再深入學習,這樣會有不錯的效果。
6.要分清主次關係。畢竟學習還是要靠主要的學習時間,碎片化時間只是一個輔助。認清主次,抓住主要時間學習,這樣的效果會更好。
-
8 # 心淚殘痕
首先我覺得利用碎片化時間學習是非常不錯,但是我建議在“利用碎片化時間學習”這九個字中著重點應當在利用上而並不是學習上。我覺得這是個首先該明確的問題。
是的碎片化時間的確很多很分散,如果把一天中的碎片時間集中在一起,這絕對佔了一天時間的好一部分。你的想法是好的,但是沒有必要這樣強迫自己要把碎片時間放在學習上(當然要是還是個學生的話那另當別論)
我的想法是可以利用這些碎片時間來做一些話費時間不長但常常被我們遺忘的事情,做些有意義的事情,譬如當你兩個時間塊之間有碎片時間多出來可以給平常忙碌常常忘記的父母打個電話、可以思考下一些感興趣的話題、可以在心中整理下最近的事情理清自己的思緒……在碎片時間,我們同樣可以處理解決許多問題。
但是我們在利用碎片化時間時同樣要注意幾個問題。時間碎片不能去創造也無法消除,時間塊才是成事根本。不能因為時間碎片的“香”而忘記了解決溫飽問題的是時間塊,否則就會捨本求末走入時間碎片的誤區了。集中利用好時間塊,有意識地去消磨時間碎片,會讓你的時間管理錦上添花。
其實主要的還是合理的安排時間,不要讓自己的時間碎片白白溜走。
-
9 # 平子說
其實,我們從小到大的學習一直都是碎片化的,你沒覺得嗎?
你仔細回想一下,從一開始上學開始,我們每天的課程表就是好幾節不同的科目的課穿插著來上的,也沒有說把語文學完了,再來學數學的吧?這不就是碎片化嗎?只不過,我們以前是這個碎片時間比較大塊,現在人提的碎片時間比較細小。其實,要把自己學習時間進行分塊劃分是必然的,因為學無止境嘛~
好,那麼既然如此,這後面的原理就是相通的,所以我們就借鑑學習時,教程的設計來安排自己的學習,不就找到你要的答案了嗎?
首先,設定目標。沒有目標你就是無頭蒼蠅!確定你要學的是什麼,要在多長時間段內達到什麼程度,必須要根據自己的情況實際可行,不要妄想一口吃成個胖子,你想想,教材的設計也是按照最一般水平的學生標準來定的吧?(提醒:寫下來!)
其次,把你的要學的任務劃分單元!就是第一階段,我要怎麼做,到達什麼水平,第二階段怎麼做,達到什麼水平……最終到達目標水平。(提醒:寫下來!)
然後,根據你的空閒時間制定日程表,把每單元按照的空閒時間段劃分課時,學生一節課是45分鐘,你的一節課可能是有大有小,比如:地鐵上可能是20分鐘,等公交10分鐘,睡覺前半小時……那麼這樣把你的學習任務安排進“每一節課”中,同樣注意每節課任務不要安排太多!(提醒:寫下來!)
最後,根據你定的這個自我教學計劃,執行起來,學起來!(敲黑板,這是重點!)
-
10 # 長個子的小魯班
在當下資訊爆炸的時代,碎片化學習更為重要。但是利用碎片化時間,學好習卻不容易。接下來,我用自己的例子講講如何高效學習。
第一,跳出資訊爆炸的迷霧。資訊通訊的發達,讓我們更有利的接觸更多訊息,有利有弊,我們瞭解的資訊多了,思考少了,最終這些資訊也就起到閱讀時的那一兩分鐘的娛樂作用,週而復始。如果不跳出這個死迴圈,你覺得自己不斷地瞭解了很多知識,但實際上這些東西你轉身就忘。
第三,瞭解學習大概內容,建立框架。碎片化學習最忌諱盲目的學習,把握整體會讓自己節省很多時間。如,學premiere,從版本資訊下載安裝到介面瞭解,到用途做一個瞭解,會使自己胸有成竹。
第四,碎片化學習最有效的方法就是有目的。比如我有一段很珍惜的影片,我想把它剪輯並作後期處理,這樣讓我有興趣並且有動力有目的的去了解這方面的知識,其他方面也是一樣。
第五,多實踐。碎片化學習的知識記憶不是很牢固,所以,要多練,所學有所用。所用之處受到肯定時,更能刺激自己學習的積極性,增強記憶。
碎片化學習,不是說看誰瞭解的東西多,而是誰瞭解的更透徹。裝逼誰不會呢? -
11 # 半吊子書蟲
時間碎片化,這是現在這個時代典型的特徵,很多事情分散了我們的心思,碎片了我們的時間,作為剛經歷完大一的學生來說更是深有體會,各種社團的事班級的事,各大通知,各種活動,讓你無法好好安排自己的時間,學習無法集中精力,沒有足夠長時間保證。很多人驚呼怎麼辦,該如何利用碎片的時間?只要你有一顆學習的心,何時不是學習時,下面我從以下幾段時間來說說該如何利用。
-
12 # 露露爸爸
關於這個問題,簡單講下。可以按照碎片—知識卡片—主題—模組—體系的路徑來破解。下面,具體講一下,供參考。
1.對自己要學習的東西,列一個知識框架樹。例如,按照人與自己身體,與自己思想意識,與外部事物,與其他人(友人,敵人)做個分類。每個類別下,再根據需要列出下面小的分類,比如人與自身下,可以列出健身、養生、飲食等小類。
3.定週期,主題閱讀,寫下心得,彙總輸出。以每兩週(或其他時長)為一個週期,確定一個主題,每天讀一篇該領域相關的文章,提煉三個要點或讀後感出來,作為知識卡片,一兩百字即可。週期結束,將該週期內圍繞這個主題的所寫的讀文筆記進行提煉整合,寫成一篇文章。
4.提煉準則,為自己生活立法,指導日常工作、生活等。圍繞個體與身、識、外物、友、敵五類關係的框架,結合自己平日在知識樹下每個分支主題上的積累,不斷進行提煉、驗證、完善,每類提煉出四點準則(可參照曾國藩的日課十二條或富蘭克林的十三條美德),指導自己生活。
-
13 # 盒子魚英語
看了很多長答案說得都挺有道理。但是小魚兒覺得,方法論糾結再多,不如先去實踐。瞻前顧後就是阻礙你前進的最大敵人。
其次,你要有明確的目標,並且有強烈達成目標的願望。
理想狀態就是,你在一段時間內(比如幾個月內)想完成一件事,習得一項技能、看完一本書等等,這段時間裡把所有的心思都放在上面,碎片時間就自然而然用起來了。
最後還要注意適當休息,停下思考並調整自己的狀態。只有精力充沛、充滿熱情地去學習,才能更加集中精力,也會更高效。
-
14 # 智慧解文化
到碎片化閱讀,今天幾乎每個人都有體會,甚至是很多人的痛點。
就像對著消防栓喝水,雖然水又急又大,卻也喝不到幾口,還被充的頭昏腦漲。
但是這些文章所展現的僅僅是資訊,而不是知識。資訊要經過思考,才能變成知識。經過實踐,才得以成為自己的靈魂。
讀起來很爽,而人們在短時間內接受大量的資訊,知識卻無法從資訊當中提取出來。自己沒有獨立思考,反而損耗了本就稀缺的專注力。
網上有很多爆文:
一篇文章說,幾個月的時間,從小城市月入3000逆襲,成為如今月入10萬的自由職業者。 另一篇又說,比你優秀的人還比你努力,你卻在想詩與遠方。 一篇說別管什麼,只管努力就行了,時間會告訴你答案。 再一篇說,再多的努力也沒有用,選擇比努力更重要。
越看越激動,越看越焦慮,恨不得馬上扔了手機跳下床來開始學習。可是,一會兒一個新方向,一會兒一個新點子。到後面才發現什麼都沒學會,倒是更加的焦慮恐慌。
所以,首先碎片化閱讀最大的危害就是讓人喪失了專注力,浪費了時間。以為有一種給自我欺騙的感覺,感覺自己學到了很多東西。
舉個例子 明明很餓,經過蛋糕房聞了奶油、巧克力濃香的味道,然後發現自己飽了。可實際上,並不是因為吃了東西的感到滿足,而是大腦錯把濃香味道的訊號當做進食,發出的一個虛假的飽腹訊號而已。資訊並不等同於知識,不是越多越好。
每個人的時間都是有限的,我們只能是在有限的時間內儘量的學到有用的知識,而不是把那些覺得看似有用的資訊,這是不現實的,只會浪費更多的時間,讓人更加焦慮。
第二:喪失獨自解決問題的能力,使之產生潛在的依賴性。
碎片化閱讀可以理解是碎片化知識,其實很多時候吸收的其實只是別人的觀點。現在網上的文章都不過千字,大多數還都是直接擺出結論,省去了大家思考問題的過程。
每個人只能活一次,所以站在個人角度上來講,每個人都有自我侷限性。作為一個懶於思考的青少年,我以前面臨人生的抉擇不知道怎麼辦的時候,會諮詢父母、老師、朋友,然後他們會站在他們的視角上綜合我給出的條件,告訴我們一個最優解。
現在好了,網際網路時代遇到人生問題,花5分鐘去閱讀一篇感覺“乾貨”滿滿的文章,感覺自己學到了很多解決方法。其實每次只是直接看結論,重複閱讀一個別人的最優解,這個最優解甚至都還沒有綜合你給出的條件。最後發現生活中現實的問題還是沒有辦法解決,然後就回網上抨擊一下雞湯不給勺。
-
15 # 斷舍離
青少年的世界裡,沒有碎片化學習這個概念。
孩子們被家長送進學校,不用操心吃穿用度,只管一門心思好好學習。在競爭激烈的班級氛圍裡,看一眼偶像劇,讀幾頁青春小說,和同學聊會天這樣的休息都會被視為不務正業。尤其到了中考、高考這樣的關鍵時期,很多孩子為了能考個好分數,去所好學校,恨不得不吃飯不睡覺,全天24小時都在學習。
但在成人世界裡,一切都變了。
我們很難再有整塊時間,不受干擾專心學習。時間被切割成碎片,手頭在做的事情也變成碎片。
比如,你正在寫一份報告,剛開啟思路寫得正暢快,一旁電話響起,通知開會,會上上司交代了更緊急的任務,你只好暫時停下寫報告,這時又有客戶來訪。
以前,我們聽多了「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聖賢書」這樣的話,誤以為學習是一件高雅的事,超然的事,應該心無旁騖遨遊在知識的海洋裡。但實際上,真正這樣做到的人,在古時候被稱為書呆子,在今天則是研究學者。
不同學科領域的學者,在面對具體問題時,一定是立足於掌握整個學科的全貌,分析相關觀點的溯源和流派,提出假設搭建模型,進行長時間的實驗和論證。至於假設能不能成立,問題能不能解決,在資料結果出來之前,誰也不能確定。
你看,不計成敗毫不功利地學習研究,那是學者做的事。我們大多數人並不是學者,只是普通人。
在碎片化的時間裡,遇到碎片化的事情,解決碎片化的問題。
是的,我們需要的是解決問題。
在廚房做麻婆豆腐,你並沒有時間去了解麻婆豆腐的發展歷史,不同大師的手法差異,這道菜的營養構成,我們只需要知道先放蔥薑蒜熗鍋,還是先放郫縣豆瓣,豆腐要不要焯水,勾芡加多少水。
同樣,老闆等著要一份PPT,就算你是新手,第一次做,也會知道如何找到版式優美的模板,如何把文字材料中的圖表和資料替換新增進去,你哪裡會有時間捧著一本《PPT教程》對老闆說,等等我先學完這本書再說。
麻婆豆腐做出來,好不好吃,一嘗就知道。PPT老闆滿不滿意,第二天看老闆的表情就明白了。只要做了,做出來了,無論好壞,都能得到即時反饋,然後下一次行動時,就會缺什麼補什麼.
不斷地解決舊問題,再遇到新問題,透過長久的行動——反饋——調整,在無數次充滿漏洞和缺陷的實踐中,終有一天,你會做成最好吃的麻婆豆腐,也會成為老闆和同事眼中的PPT高手。
所以,成人世界的碎片化學習就是做事,在面對新領域新問題時,憑藉一點經驗和臨時學習,敢於出手,不斷試錯,一點點積累起這個領域的完整版圖。
這個過程就像搭積木,每一塊零散的積木都是你學到的知識,放在一起,構成了你賴以安身立命的寶貴經驗。
離開做事,離開實踐,任何知識都是沒有用的,最多隻能算是談資或消遣。
這樣說來,成年人其實每時每刻都在學習。尤其是在今天,幾乎少有人一輩子只從事一種職業,或者一直工作在某個固定崗位,當變化發生時,不要太過於焦慮,覺得對新工作新崗位一無所知,從頭做起充滿了很大的壓力。
有壓力是好事,更好的做法是專注於遇到的一件件具體的事情,解決一個個前所未見的問題,儘快入門,開始搭積木。積木會變,搭積木得到的經驗,是屬於自己的,誰也搶不走。
有一種常見的思維誤區,新入職和新轉崗的人,經常會希望公司能夠提供相應的培訓,好讓自己能儘快上手。
且不說公司花錢僱你,購買的就是你的專業能力,公司沒有提供培訓的義務。就算真提供了脫產培訓,缺乏實操和即時反饋,你仍然不知道自己掌握到什麼程度。學到和做到永遠是兩回事。
我認識一位老太太,不懂經濟學,也沒系統學過股票知識,有空時就自己買入賣出股票,在實戰中摸索,一開始什麼也不懂,賺錢全憑運氣。後來虧錢次數多了,心疼得不得了,終於一點一點總結出一套屬於自己的方法論,還總有年輕人前來向她請教。既賺了錢又接觸到了新朋友,老太太看起來像是年輕了好幾歲。
假設一下,如果當初老太太決定先學《股票交易:從入門到精通》,估計到現在還沒買過一支股票吧。
-
16 # IT俠
題主所說的“上班路上、睡覺前”,在我看來其實還有更碎片化的時間——比如等車、等餐、排隊……有不確定的三五分鐘,也有可能是十分八分,但這些時間又極易被打斷。
難道這些時間也可以被利用嗎?
當然沒問題。不知道大家有沒有聽說過“稍後閱讀”的概念,這在米國及歐洲都非常流行。
顧名思義,稍後閱讀就是不需要你馬上讀完某篇文章,在你發現它以後,先儲存起來,等有時間再細讀。這樣一來,零碎的時間就可以用來瀏覽和找文章,一旦空下來,就有一份超高質量的閱讀清單等你了。
而稍後閱讀的關鍵在於,能輕鬆的找到收藏過的文章。大家一定嘗試過把它們一一儲存到收藏夾裡,但每個APP都有一個獨立的收藏夾,最後根本找不到啊!
為了能把它們集中起來,我們想盡一切辦法,比如把文章分享給自己,或者截圖統一儲存到相簿……
但翻著自己給自己的聊天記錄,翻著不能關鍵字搜尋的相簿,煩著尷尬症……
有沒有一款神器能幫我們實現稍後閱讀啊?在這裡給大家推薦收趣。
它的神奇之處在於,可以集中收藏所有APP和網頁的內容,真正實現集中收藏,另外還能離線閱讀、分類整理、高亮筆記等等等。
當然了,如果你下載了收趣,除了用零碎的時間瀏覽和收藏,其實像開車、健身這種不適合閱讀的時間也能被利用起來。
收趣還能把你收藏的文章朗讀給你聽,雖不及人聲那麼自然,但收趣的語音顯然是經過優化了的,聽起來沒問題。
-
17 # 好未來教育
很多孩子,新的一年開始時,總會定下學習計劃,比如計劃讀完幾本書。可是到了年底,制定的計劃還沒完成一半,要讀的書沒翻幾頁,那麼這個時候你會不會感嘆,時間都去哪了?
是呀,時間都去哪了?在你低頭流連網頁的時候,在你沉迷遊戲無法自拔的時候,在你看網劇嬉笑怒罵的時,時間已經在跟你揮手說拜拜了。你對時間的態度早已決定你將過一個什麼樣的人生。
如何規劃好零散時間,我有幾個小tips。
從起床開始,讓腦子轉起來起床開始刷牙的時間,讓腦子清醒過來,想想接下來三十分鐘裡,自己的安排什麼,幾分鐘收拾好行頭,幾分鐘吃完早餐。上學路上背誦哪一篇古詩,還是記憶哪些英語單詞。思路清晰,目標明確,開始一天的學習生活。
課前的準備,讓知識點“活”起來上課前的五分鐘,絕對不是休息放鬆的時間,現在應該從閒散的思維中收回來,大概的預習課堂要講的知識點,有疑問的地方紅筆勾畫,思維可以圍繞今天的知識點拓展想象,在課堂開始前整理好思路。
上課時集中,讓課後效率高起來課上精力集中,認真對待老師講解的每一個知識點,老師重點勾畫的部分,用紅色筆標註記號。在這裡,有一個三色筆記錄方法,紅筆記重點,黑筆記次重點,藍筆記例子或非重點。再次瀏覽筆記時,條目清晰,重點非重點一覽無餘。
中午小憩十分鐘,下午再戰新知識一上午的課程,消耗了大量的腦細胞,中午短暫的一小時,吃過午飯,應該讓自己閉目休息十五分鐘左右,養精蓄銳,再戰下午新知識。下午時間,在完成老師安排習題時,一定要結合著今天新學,讓腦子轉起來,高效率完成課後作業。有的題太難,沒有思路時可以適當的求助同學或老師,不要一味死磕,耽誤大量時間。
回家路上讀新書,課內課外兩不誤一天繁忙學習結束,現在應該進行的是難度稍弱的閱讀,現在可以讀散文、小說或名著,學會講老師講的閱讀方法技巧運用到閱讀中,拓展課外積累,回家路上也在獲取知識。
睡前回顧,溫習舊知高效準確完成課後作業以後,幾乎已經到了晚上休息時間,閉上眼睛回顧今天老師講的知識,還有哪些小板塊是自己沒掌握的,哪些板塊已經完全掌握,在回顧中,不知不覺已經沉入夢鄉。
零散時間就像海綿裡的水,你稍微擠壓,時間就會匯聚小細流,幫你獲取更多的知識。抓緊每一分每一秒充實自己,時間會給你最美的答案。
-
18 # 速讀G先生
碎片化學習,非常考驗個人對知識的整合能力和思考能力。純粹的碎片化學習幫助是很小的,這也是很多人覺得碎片化學習沒用的根本。
然後,當你有空閒時間的時候,就可以對這些細碎的知識進行整理,分門別類地列到專門的資料夾裡。(最好是當天收集到的資訊知識就當天整理,不要拖)
人腦不是計算機,儲存的知識最怕的就是遺忘,所以一定要學會定期回顧。回顧的這個過程是再認識、再學習的過程,如果你有什麼新的想法、感悟,就標註出來。
碎片化學習不能是孤立的,一定要有延生,也就是結合系統學習。當你有意或無意的瞭解到一個領域或知識,而你又對這個感興趣或者有需求。你要做的不僅僅是被動的等待著下次再遇到這個知識的更多資訊,而是:
根據這個知識點去搜索瞭解,然後找這個知識點的基礎書、經典書閱讀。讀的過程或讀完後:一定要書面的或電子的整理記錄下來,比如用思維架構圖(一般電子檔的會更方便完善,比如你可以超連結);一定不要只是放在腦海裡,這樣是沒用的,你能馬上記住的只是一小部分。
然後以後碎片時間學習到的有用的碎片知識,再完善、填充到這個“知識架構圖”中。
碎片化時間,要學會藉助高效工具。這裡根據碎片化學習的特點,主要說一下快速閱讀和思維導圖:
快速閱讀是一種高效的閱讀學習方法,訓練啟用“腦、眼”潛能,掌握之後,在閱讀文章、材料的時候可以快速的提取重點,促進整理歸納分析,提高理解和記憶效率;同時很快的閱讀速度,還可以節約大量的時間,遊刃有餘的做其它事情。具體的學習可以參考:精英特快速閱讀記憶訓練軟,我自己用過的。
思維導圖是一種將放射性思考具體化的方法,也是高效整理,促進理解和記憶的方法。不僅在記憶上可以讓你大腦裡的資料系統化、影象化,還可以幫助你思維分析問題,統籌規劃。前面說的“精英特速讀記憶訓練軟體”中也有關於思維導圖的練習和方法講解,可以參考。
最後再重申一下:用碎片化的時間學習到的碎片化知識,不能讓它一直碎著,一定要學會整理、延生、思考。沒有整理、延生、思考的碎片化學習,再多的學習也不能對你有質的提升。
-
19 # 萌萌視覺筆記
在如今這個資訊化的時代,我們的時間都被碎片化了,利用碎片化時間學習很重要。
我們通常可以把一天的時間分為三大塊,早晨的時間,上班時間,晚上時間。
早晨和晚上我們一般都有2-3個小時的整塊時間,可以專注於深度學習,比如寫作等。
上班的時間通常是我們控制不了的,那剩下的時間就是一些碎片化的時間了,也就是下圖中橘黃色的部分。
當然這個圖畫的比較粗,碎片化時間還包括那些上下班通勤、等車、等人、排隊等一系列的時間。
以前,我們經常會把這些時間浪費在玩手機上,但知道了碎片化時間的重要性後,我們就應該合理利用這些時間來進行學習。
首先,明確你想要學習什麼技能
先明確你近階段的目標是什麼,想要學習什麼主題,這樣在碎片化時間裡我們就可以學習相應的內容了。
比如你這段時間就想學習“如何進行時間管理”,那你就要圍繞時間管理的主題去學習。
其次,我們要明確一些可以利用的學習平臺
音訊、直播:得到、喜馬拉雅、荔枝FM、朝夕日曆、千聊
雲課堂:網易雲課堂
問答:分答、微博問答等
當然還可以根據某領域的專家找到他入駐的平臺,總之你要在這些平臺上找到你想學習的內容,根據時長合理分配自己的時間。
第三:碎片化時間學習
確認了學習平臺後,我們就可以開始實踐了。
比如1小時的通勤時間,我們可以在千聊上聽一節微課或者閱讀一章節的圖書。
10分鐘的排隊時間可以在訂閱號中看一篇文章,並寫下幾句感悟。
5分鐘等人時間就可以去分答上“偷偷聽”一個問題。
總之能夠做到隨時隨地任性學習就成功了。
-
20 # 笑薇讀書
劉未鵬在《暗時間》一書中曾提出了一個詞,“暗時間”,他認為一個人如果能充分利用好“暗時間”,那麼他將能走在更多人的前面,取得更多的成就。
那什麼是“暗時間”呢?
“暗時間”是指除了正常的學習工作之外的任何其它碎片時間,比如說,買菜、做飯、等車、甚至吃飯、睡覺等都可以稱為“暗時間”,都是可以用來思考和學習的時間。
而善於利用“暗時間”的人,無形中就比別人多了很多時間,從實際意義上來說,思考得多的人能比別人多活很多年。那些心理年齡大於實際年齡的人,往往是那種思考得比較多的人,因為凡事都思考得更多一步層,也使得他們行為處事更加周到成熟。
此外,對”暗時間“的充分利用,還能提高我們學習的效率。
舉個例子,就拿我們看書來說,翻完了一本書並不意味著就看完了,是否真正消化和吸收才是關鍵。利用生活中的各種“暗時間”反芻和消化平時看和讀的東西,從而讓我們的認識真正脫離照本宣科的層面,儘管這些時間看起來似乎微不足道,但日積月累卻也能產生巨大的效果。
儘管每個人一天的時間都是24小時,但善於利用“暗時間”的人卻能在同樣的時間內做更多的事情,思考更多的問題,這樣他的時間利用率就非常高,比如說,每天晚上八點後,我們都有屬於自己的自由時間,對於大多數人來說,這幾個小時基本上都是在刷劇、打遊戲、上網中度過,但其實如果能將這段時間用於學習一項技能,比如說提高自己的ps技能,寫作能力、ppt製作等等,堅持一段時間,相信我們將會有更大的收穫。
這時候,我們用這項技能用於工作,或者用於業餘兼職等等都是可以的,再看看那些每天下班後刷劇逛淘寶的人,絕大部分依然還是在刷劇逛淘寶中消磨了大把時間,生活狀態並沒有任何改變。
所以說,正是對“暗時間”的利用,最終拉開了人與人之間差距。
回覆列表
首先一定要有一個明確的目標,這樣才能更好的學習,知道學什麼。
可以利用碎片化的時間聽很多公開課或者是有聲讀物,其實碎片化最多的時間就是走路和乘地鐵或者是公交了,這時候最實用的就是聽!因為在坐公交或是地鐵的時候人都很多,很擠,這時候想那本書看或是拿出手機學習都不太方便,不過如果是用MP3或是IPOD就方便多啦,可以把很多影片公開課轉成MP3的格式然後下載,其實也可以聽一聽廣播,BBC一類的,根據自己的目標自己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