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YLbook國際看點
-
2 # 白靴校尉
焚書坑儒這件事在很大程度上是後世的儒家公知扣在秦始皇頭上的屎盆子:首先焚書應該是禁書,禁止在秦國的國境內傳播除了法家以外的書,這個政策也不是秦始皇發明的,而是秦國自商鞅變法以來歷代秦王都實行的政策,真正焚書的應該是打進咸陽的項羽。其次坑儒坑的並不是有文化的大儒,坑殺的是那些術士,在一定程度上你可以理解為類似算命先生的角色。而且離秦最近的西漢司馬遷的《史記》,從未提過“坑儒”兩個字,這麼惡劣的重大事件,如果真的發生過,司馬遷不可能不寫。
-
3 # 再憶評說
起因
1.始皇帝加強中央集權的需要,避免戰國時群雄並起,動搖皇權。
2.一些儒生經常引用儒家經典書籍,來批評和嘲笑皇權。
焚書和坑儒分開來講
1.焚書
在秦始皇統治的第34年,也就是公元前213年,有一位叫淳于越的齊人,公開反對當時始皇帝實行的郡縣制,始皇帝目的是要加強中央集權,削弱地方造反勢力。但是丞相李斯不同意淳于越的主張。始皇帝採納丞相李斯的建議,決定統一思想,下令焚燒《秦記》以外的各國史記,為防止民間繼續傳播,於是禁止私學。此事為“焚書”。
2.坑儒
影響:
1.加強了思想控制,避免動搖其統治;
2.摧毀了許多文化古籍,造成文化斷層;
3.使儒學的發展遭受了重大打擊;
4.雖維持了秦朝的統治,但也加速了其政權的滅亡。
真實性
第一種意見,歷史上並無焚書坑儒一事,這是書生的杜撰,加罪於始皇帝。證據為司馬遷《史記》無明確記載,只說他燒書殺人。而不是像大家理解那樣,燒盡天下書,殺光世上儒生;
第二種意見,確實燒了很多書,殺了很多讀書人,大多數皇帝都幹過,為什麼要拿始皇帝說事。
-
4 # 曹老師xixi
焚書坑儒準確的說是“焚私書,坑方士”。而我們今天所認為的“焚書坑儒”區別還是很大的。
先說焚書,戰國時期,諸子百家,秦始皇掃清六國,一統中華,開始大力改革,凡改革必然會受到既得利益者的強烈抵制,其中抵制最嚴重的就是影響千年的“郡縣制”,民間很多文人引古論今,抵制秦始皇的改革,因此秦始皇採納李斯意見,禁止私學,焚燬民書。其中注意一點,焚書一事存在有李斯的私心。這就是焚書的簡單經過。另外天下書籍,官方仍有存檔,並非全部焚燬,至於今天為什麼大部分書籍都沒有了,主要還是由於秦末戰亂,咸陽皇宮又被項羽燒了,書籍流失較多。
坑儒就比較簡單了,坑儒並不是坑殺文人,這是後世誤傳,坑儒主要坑的都是方士,因為秦始皇想長生不老,因此派了很多方士除去尋找長生不老的丹藥,結果這些方士不斷敲詐秦始皇的錢,多少年都沒有結果,還有的騙過就跑,氣的秦始皇開始抓捕方士,坑殺處死,導致很多與此事無關的無辜方士也被處死了。
-
5 # 呲牙哼
首先,焚書是由丞相李斯倡議的。秦朝自公元前221年建立,滅六國,一統天下,表面上真正一統了天下。但暗地裡呢,六國的遺民真正支援秦政權嗎?在新生的秦王朝裡,六國氏族無時無刻不想復辟,各種力量扭曲湧動。最好的例子就是,秦二世胡亥亂政,陳勝吳廣大澤鄉起義,六國瞬間復辟。
其次,丞相李斯作為法家的代表人物。法家思想提倡,不法古,不修今。早在商鞅變法時就被拋棄的言論,現在的李斯更加厭惡。更何況,秦現在正在推行郡縣制,而儒生倡導的古代的分封,建議廢除郡縣制。這與秦王朝是背到而行的。秦始皇作為一個雄才霸主,他怎麼會不知道儒生的背後就是六國勢力在作祟,這些儒生只不過是他們復辟的探路石。倒不如殺雞儆猴,以儆效尤。
最後我想說的是,秦焚書坑儒,導致儒家文化從此斷層了嗎?導致儒生滅絕了嗎?並沒用。秦始皇焚書坑儒,目的再無維護鞏固自己的政權。在說焚的也是口舌之書,無用之書。
-
6 # 黑板前的胡楊林
“焚書坑儒”一直都是學者們爭論不休的一個話,但是有一個觀點基本可以確定了,那就是焚書坑儒並不是大家理解的燒燬典籍,坑殺儒士。我們可以從事件背景入手來探討一下。
焚書:大一統 需要加強中央集權
秦始皇一統六國建立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封建王朝政權,雄才偉略不用我們來評說。但是靠武力統一的國家真的就鐵板一塊了嗎?原來六國的臣民就心甘情願的臣服了嗎?
當然不!
為了實現真正意義上的統一,秦始皇推出了一系列的治國方案。比如:統一文字、統一度量衡、統一錢幣等等。但是,始皇帝依然覺得不夠,堅信法家理念的始皇認為原來各國的法典對民眾的思想教育太深,想要有實質改變,就得采取強硬措施。於是,他下令燒燬《秦記》以外的列國史記,對民間醫藥卜筮種樹之書以及不屬於博士館的私藏《詩》《書》等,也要限期交出燒燬。而非大家認為的燒燬的都是先秦時代諸子百家尤其是儒家的經典著作。
其實,好好思考一下,我們也會發現問題。始皇採取的是愚民政策,對於貴族集團還是要接受文化教育,如果全部燒燬他們怎麼學習。再有自漢朝開始,中國封建社會幾乎所有的統治者都是推崇儒學的,如果始皇把儒家經典全部付之一炬了,哪還有後世流傳的經典學說!
坑儒:方士之禍
說到對長生的嚮往,秦始皇認第二,怕是沒認敢認第一了。為了追求長生,秦始皇也是下了血本,歷史上的傳說更是數不勝數,“徐福帶三千童男童女出海尋仙”的故事更是赫赫有名,甚至有人說秦始皇多次出巡也是為長生而去的。因為對長生的執著,才有坑儒這樣的說法。
其實秦始皇坑殺的並不是儒士,而是方士。秦始皇三十五年,方士盧生、侯生等替秦始皇求仙失敗,按律方士求仙不成要殺頭的,經過一番思慮,他們決定一不做二不休,攜帶求仙用的巨資出逃。結果,秦始皇大怒,下令在京城搜查審訊方士,一下子抓獲了460多人,這些人全被拖到驪山深谷中活埋。因為其中有不少儒生,所以史稱“坑儒”。
但,這並不是坑儒的真相。
古文中“坑”並不是活埋的意思,“坑”是由古字“防”變化而來。事實是,秦始皇殺了這些方士,為了以儆效尤,就把他們的屍體堆在一起,放到路旁,讓過往的人們看,起到震懾作用。
雖然後人誇大了“焚書坑儒”,但是也反應了秦始皇時代整個國家在文化和言論上的高壓政策。上學的時候老師都喜歡把這歸結到文字獄一類,也是有道理的。
-
7 # 口豎這世界
首先先不說這個真實存在或者誇大事實,有一點,一個皇權第一有中央集權,又才統一的帝國,如果還是和戰國一樣百家爭鳴,那麼這個統治能牢靠麼?答案肯定是否定的。不講其他就光說後面的漢武大帝獨尊儒家就是很好的例子。
-
8 # 北疆同心聊歷史
焚書坑儒是特殊時代的特殊產物,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兩個!01、始皇帝為何要“焚書”?
根據《史記》記載:秦始皇之所以會焚書,源起於一次朝會!在這次朝會上,有個名叫周青臣的人,當面吹捧逢迎秦始皇的功績,說秦始皇建立了前無古人的功業!
原齊國人,博士淳于越對周青臣的論調極為反感。淳于越認為:夏商周三代,之所以國祚綿長,乃是由於採取了分封子弟為諸侯的政策,從而達到了分封諸侯於地方,藉以屏衛宗室和朝廷的作用!
而秦始皇卻廢除了分封制,一昧推行郡縣制,不僅沒有封建宗室子弟為諸侯,而且在朝廷裡也沒有這些人的位置!這樣做是很危險的!因為倘若出現了類似三家分晉,或田常篡齊這樣下克上的非常事件,很難指望宗室子弟施以援手!
(始皇帝)
因此不學習古人的治國優點是不正確的,古人的經驗自有其可供借鑑之處!所以,淳于越希望秦始皇能夠聽取自己的意見,對宗室子弟加以分封,以保嬴氏政權千年不倒萬世不易,永葆其美妙之青春!
然而秦始皇對此不以為然,他認為分封制會導致天下大亂,不僅無益於大秦帝國的統治,反而有害於王朝之穩定!而丞相李斯很善於逢迎始皇帝,便以:儒生們借古非今,不利於大秦的統治為理由,勸說始皇帝將除秦國史書以外的,原六國典籍以及諸子百家的著作,統統地燒掉!若是有人膽敢妄議朝政,聚在一起談論《詩》、《書》,或以借古非今者嚴懲不貸!秦始皇聽了李斯的建議後覺得極有道理,於是便下達了焚書令,將除秦國以外的書籍全部燒掉了——只保留了一些醫藥、卜算、種樹之類的書籍!這就是所謂的“焚書”!
(李斯)
02、始皇帝為何要“坑儒”?何謂坑儒呢?原來秦始皇為求長生不老,召集了許多方士為他研製“長生不死藥”,可是由於秦法嚴酷,規定了每個方士只能精研一種方術,倘若方術失靈,就會對方士嚴厲制裁!
某日,方士侯生和盧生因為不滿秦始皇的殘暴苛刻,而聚在一起討論起皇帝來!討論的結果是:他們認為始皇帝太殘暴不仁了,所以我們可不能為他找到長生不死藥!先不要說這藥很難找到,就是真的找到了,也不能獻給皇帝!因為始皇帝實在太殘暴了,倘若真讓他長生不死了,那還了得?!
可是如果長期無法找到長生不死藥,必然會觸怒始皇帝!倘若始皇帝因此天威震怒,自己必然難逃一死!他們討議後的結論是:逃走!於是侯生與盧生以及其他一些人,便尋找機會逃跑了!
當秦始皇聽說了方士逃跑的訊息後,赫然天威震怒!感到自己受到了愚弄,白白供養了一群騙子!為此便下令嚴厲追查此事,對所有與此有關之人嚴懲不貸。在秦始皇的追查下,果然發現了有許多方士和儒生,曾經在背後議論,甚至是攻擊和欺騙過皇帝!
(儒生)
於是,被激怒了的始皇帝,便下令將這些方士和儒生,一塊兒活埋在咸陽城外!藉以殺一儆佰,讓天下萬民鹹知吾大秦天子之威名不容玷汙,吾大秦天子之睿智不容懷疑!若有再敢欺騙我大秦天子者,殺無赦!這就是所謂的“坑儒”!
綜上所述:焚書與坑儒都是特殊時代的特殊產物,既有封建帝王唯我獨尊的因素在內,同時也摻雜了許多意外因素!
-
9 # 隱愚者
“焚書坑儒”是典型的文化專制,毀滅了眾多古籍,是文化史上的一次災難。
原因分析
秦始皇統一六國後,天下重新大一統,對於採用各種統治方式還沒有定論。大部分大臣還遵循舊制,建議採用分封制,分封秦始皇的兒子們,對於一些偏遠地區可以實施有效管理並且不會威脅皇權。
當時的廷尉李斯堅決反對,認為周王室便分封同姓諸侯,結果各國間攻訐不斷,戰事不絕。李斯建議郡縣制,認為這樣由朝廷直接控制地方,讓政令能夠從上而下。秦始皇考慮之後,認為分封制對自己會造成威脅,於是堅決實行郡縣制。
禍從嘴出
公元前213年,秦始皇宴請群臣,博士淳于越對郡縣制發表反對意見,認為郡縣制讓皇帝的子弟們都成了百姓,萬一有臣子造反,這些人沒有兵怎麼救你呢!還說秦始皇不遵循古人,不可能幹好,這些說法讓秦始皇大為惱火。
焚書坑儒
於是李斯建議,這些儒生談論詩書、以古論今、罪大惡極。於是便將書籍全部燒燬,除了秦國的歷史典籍和自然科學類的書。
燒書讓讀書人非常反感,便在背後議論秦始皇的做法,被秦始皇知道後,便將460多名議論的人全部活埋。
“焚書坑儒”的做法實在太過嚴厲,讓很多歷史典籍就此失傳,也是秦始皇暴政的鮮活例子!
-
10 # 八月學文史
與其說秦始皇“焚書坑儒”,目前更為準確的研究結果應該是“焚書+殺術士”,這兩件完全不同的事情,至今仍被不少人所混淆。
先來了解下焚書這件事,司馬遷的《史記•秦始皇本紀》一書中,對秦始皇“焚書”的起因和經過作了較為詳盡的描寫。簡單來說,秦始皇三十四年壽辰時,在咸陽宮擺酒設宴,款待眾人,期間有一位名叫淳于越的人向嬴政進言,建議他像原來的先輩一樣,將土地分封給子孫等人,以保國家的長久發展。而丞相李斯對此持反對意見,他認為現在是秦朝的天下,那麼決定權應該集皇帝一人,新的國家要創新改革,百姓要加強工農業的發展,而不是一味遵守舊制,並提出將秦朝以外的書籍焚燬,禁止談論和藏匿《詩》、《書》以及其他百家學說的著作,只留下醫藥、農家古籍和歷史叢書等等,如果想學習律法,應該向官吏請教學習。最後,秦始皇採納了李斯的建議,才有了焚書一說,但秦朝皇宮當中仍留有備份,以便研究,只是後面出了其他事件,才會被付之一炬,說起來,秦始皇在焚書一事上,有過錯,但也替他人背了黑鍋。
至於坑儒,為什麼說是殺術士,最初源於嬴政的勤政,他每天只睡四五個小時,偌大的一個國家,要建設好是需要很長時間的,這也導致秦始皇對生命長度的追求。他重用當時有名的方士盧生、侯生和韓客,為自己研製丹藥,以延緩生命。但秦朝的法令我們都知道是很嚴厲的,這幾位術士煉製不出來,為躲避刑罰就逃跑了,還到處嚷嚷秦始皇的壞話。要知道,嬴政對他們可是相當不錯,跑就跑吧,汙衊一國之君,嬴政哪受得了,於是下令捉拿他們以及相關的嫌犯,有個別書生被抓後,禁不住刑罰就相互攀咬,一個接一個,先後牽連出四百多人,被秦始皇下令處決。但是不是“坑”並沒有確切的證據可以證明。
說說影響,好的一面是將國家的文化、國策等進行了統一,說同樣的語言,各行各業有了一定的標準,例如農民的職責,例如律法設立。而且皇帝的權利集權得到了確定,避免了諸侯國太多,觀點太多,不好管理的情況。至於缺點,限制了人們的思想言論自由,造成了很多文化上的損失。
總的來講,秦始皇的“焚書坑儒”,焚書確有其事,但也跟我們意識裡的有所不同,至於坑儒嘛,百家百味,百人百看法,仍持不同意見。不過在我看來,嬴政總結了前人治國的弊端,使用了自己認為行之有效的政策,但對於結果有一定的錯估,才會導致秦朝的消亡。但秦始皇的貢獻,卻是值得肯定的,我認為稱得上是一位了不起的皇帝!
-
11 # 不賣萌的貓貓
焚書坑儒其實是焚詩書,坑術士。
秦始皇焚詩書坑術士的背景是天下一統後全國百姓在思想上並不能完全依附中央王朝,全天下的人並不能人盡其力為國家效力,甚至有反叛,分裂國家的傾向。秦始皇在泰山封禪期間儒家對封禪的禮節有好幾套,而且一再違背秦始皇的意願,這使秦始皇對儒家坐而論道的禮治天下嗤之以鼻。秦始皇修秦直道,開靈渠,大建阿房宮等等舉措有對有錯,而儒家卻只評價秦始皇的暴烈,不能為國家的政策提出真正的改革意見,這使秦始皇感到儒家的輿論束縛自己的手腳,惑亂了百姓的思想。所以採取了焚天下詩書以愚黔首的措施。焚書事件是中國歷史上的一次文化浩劫,它使從三皇五帝時代到秦代以來中國的文化被摧毀。但在當時的歷史條件和背景下,秦始皇的初衷並不是加劇中央王朝和天下士子之間的矛盾,而是統一思想。且秦始皇對這些被焚的書都有留存,漢初蕭何從秦宮殿搬出許多秦代律法等書籍便是明證。
再來說一說坑儒,史記·秦始皇本紀》:始皇聞(侯生、盧生)亡,乃大怒曰:“吾前收天下書不中用者盡去之。悉召文學方術士甚眾,欲以興太平,方士欲練以求奇藥。今聞韓眾去不報,徐巿等費以鉅萬計,終不得藥,徒奸利相告日聞。盧生等吾尊賜之甚厚,今乃誹謗我,以重吾不德也。
諸生在咸陽者,吾使人廉問,或為訞言以亂黔首。”於是使御史悉案問諸生,諸生傳相告引,乃自除犯禁者四百六十餘人,皆阬之咸陽,使天下知之,以懲後。益發謫徙邊。始皇長子扶蘇諫曰:“天下初定,遠方黔首未集,諸生皆誦法孔子,今上皆重法繩之,臣恐天下不安。唯上察之。”始皇怒,使扶蘇北監蒙恬於上郡。在秦始皇三十五年(公元前212年),方士盧生、侯生等替秦始皇求仙失敗後,私下談論秦始皇的為人、執政以及求仙等各個方面,之後攜帶求仙用的巨資出逃。秦始皇知道後大怒,故而遷怒於方士,下令在京城搜查審訊,抓獲460人並全部活埋。
由此可見,秦始皇坑的是騙他錢的江湖術士,這些術士雖然有的從學於儒家,但他還是騙了始皇帝,所以被殺。
焚書坑儒是秦始皇統一思想所採取的措施,其實與漢武帝在思想上採取的罷黜百家,表儒家五經在本質上並無區別,只是秦始皇採用的是暴力手段,而漢武帝採取的是懷柔手段而已。
但是不可否認的是秦始皇焚書坑儒是中國文化的一次浩劫。
-
12 # 文創一砥
縱觀秦始皇一生的功過,「焚書坑儒」無疑是其中一件備受詬病的事情。焚燒書籍這種行為,不管出於什麼原因,都是文明的倒退,書籍中承載的那些智慧與思想就此毀於一旦,如何不令人痛心疾首?而「坑儒」,也就是對文人的迫害,足以讓後世志士寒心且憤怒,這些人自會攻擊譴責秦始皇。
當然,事情要一分為二看待。秦始皇雖然叫百姓燒書,但並沒有湮滅這些文明與思想,官方是保留了這些書籍的,那麼秦始皇最主要的目的就是愚民,因為書籍可以使人的頭腦變得靈活,這對百姓來說是好事,但對統治者來說不一定,百姓如果都有了自己的思想,就會變得不好控制。關於坑儒,秦始皇坑殺的是那些妖言惑眾的儒生,而非尊崇孔聖人之道的儒士,坑殺的是方士,是那些擺弄陰陽術數的騙錢的人,而不是儒生。站在歷史發展的大局看,秦始皇剛統一六國,建立了中央集權制度,需要從各方面尤其從思想上把人民統一起來,這也有利於國家發展步調一致,有利於文明發展。
-
13 # 一壺清茗品春秋
”焚書坑儒”雖然經常連起來講,但其實是兩件不相干的事。
焚書
在秦始皇三十四年,原本是一場普通的宴會,卻引來了千百年間的學術公案。當時,秦始皇嬴政在咸陽宮設宴會,與會的七十多名博士。發生了激烈的爭論。雙方爭論的焦點在於郡縣制和分封制孰優孰劣。
秦始皇並未當場表態,支援哪一方,而是將這件事發給群臣討論。丞相李斯大力強調薄古厚今,他說,五帝的政治措施不相重複,三代的國家制度不相因襲,各自根據當時的需要來進行治理。陛下開創了萬世基業,建立了流傳萬事的功勳,這不是那些愚儒所能理解的。儒生不效法當今,而學習古代,用來非議當世,容易搞亂百姓的思想。李斯還指出,由於私家之學非議法令教化,這些人往往用各自所學,任意解讀評論朝廷的政令,對朝廷造謠誹謗。這樣容易導致君主威勢下降,臣子結成朋黨。於是,李斯建議,史官把除《秦記》意外的史書都焚燬。不是博士官的職務需要,天下若有人敢於隱藏《詩》《書》、百家典籍的,都應該將這些典籍交到守、尉等地方官府一同焚燒。如果有人相聚議論《詩》《書》要被當眾處死;用古事議論當今要被滅族,官員知道而不檢舉的同罪。命令下達三十天後仍不燒書的,要發配修築長城。不燒的書,是有關醫藥、卜筮和種植的書。
李斯的建議被秦始皇採納了,於是中國文化史上迎來了一場浩劫。這件事在《史記•秦始皇本紀》中,記載的非常詳細,時間、地點、人物,整個事件的來龍去脈清清楚楚,特別是李斯上書的內容,非常具體。而且也是還提到,秦始皇同意,不是簡單的口頭同意,而是下達了制書,是官方下達了檔案。可見焚書這件事確實存在。而且《史記》作者司馬遷對此更是深有體會,因為秦始皇焚書,造成秦以前歷史的缺乏,給《史記》編纂帶來了困難,在《六國年表》中抱怨,秦始皇燒掉天下的《詩》《書》,諸侯各國的歷史記載燒得更加嚴重,只有《秦記》,但是又不記載日月,文筆也比較簡單。當然,司馬遷也指出,雖然秦始皇焚書,受到的損失最嚴重的是因為藏在官府,而《詩》《書》大多藏在平常人家。
所以,在這裡也需要澄清的是,秦始皇焚書是有範圍的,主要是山東六國的史書,以及民間的《詩》《書》、百家典籍,有關醫藥、卜筮和種植這些實用類的書是明確不燒的。而民間的《詩》《書》、百家典籍並沒有完全毀滅,在秦王朝官方的博士館還有留存,而且在百姓中也有很多私藏,這在西漢後也是多有發現。但是,各國史書因為都是官方的,就無法逃脫厄運了。焚書無疑給文化造成了極大的損失,但是,對秦王朝剛剛結束幾百年的分裂剛剛統一的現狀來說,還有統一思想的一面,從這方面說,焚書與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在本質上並無不同,只是手段更加慘烈一些。
坑儒
“坑儒”這件事大約發生在秦始皇三十五年,也就是“焚書”後的第二年。這件事情,起源於秦始皇求仙求藥的個人愛好。他派去尋求仙人仙藥的方士相互議論,認為秦始皇天性剛烈狠毒,自以為是,為所欲為,殘忍好殺,貪戀權勢,於是相約逃走。秦始皇聽說後大怒,並派御史審問諸位方士,各位方士相互告發相互牽扯告發,從中查出違犯禁令的有四百六十多人。於是,秦始皇下令,把他們全部活埋在咸陽,讓天下人都指導,以此警示後人。
“坑儒”之說歷來就有爭論,談的最多的就是秦始皇活埋的那些並不是儒生,而是術士。在《史記•儒林列傳》中,就被稱作“坑術士”。也就是說,秦始皇坑殺的其實是術士,而不是儒生。整個事件中,侯生、盧生他們都不是儒生,而是方士、術士。而且,“坑儒”事件起因,也確實是因為方士們欺騙秦始皇,惹得他大怒,才大開殺戒。所以,“坑儒”的說法並不準確。而且,經過專家考證,在西漢大多數人沒有把秦始皇坑殺方士稱為“坑儒”,而是採用比較客觀的“坑術士”。
直到東漢衛宏《古文尚書序》才正式使用“焚書坑儒”一辭,而且衛宏的故事,也與《史記》記載發生了很大變化,主要是講秦始皇擔心自己將小篆改為大篆,讀書人不同意,於是,把讀書人都招到咸陽,大約700多人。然後,暗中命人在驪山溫泉處種西瓜。由於地溫,冬天西瓜成熟後,便派這些讀書人去實地考察。在這些人正在考察爭論的時候,秦始皇命人從山上往谷中填土,將這700人全部活埋在土中。無疑這樣的故事跟富有傳奇性,而且人數也從460多人增加到了700多人。但是,這樣的說法在唐代卻廣為流行。無疑,“坑儒”事件雖然殘酷,但是卻被人為的放大了,本來是秦始皇一件個人行為,卻被後人解讀為鉗制思想、文化專制的鐵證。
-
14 # 江寒古冷
秦國統一六國,外敵穩定,國家的政策也制定好,秦始皇開始對如何治理這個龐大的國家感到頭疼了。
丞相王綰帶領一群大臣官員請示秦始皇按照西周的分封制度,王綰覺得這樣可以鞏固秦朝的統治,畢竟秦朝根基還不是很穩。這時,丞相李斯反對,他認為春秋時期諸國戰亂的原因就在於分封制度,想要坐穩江山,皇帝必須擁有絕對的權力。秦始皇很贊同李斯的話, 李斯提議:秦記之外的各國史統統燒燬,保留醫學,占卜和農業方面學書。全國百姓不能私下討論禁書及國家政策,違令斬。於是秦皇釋出把異於統治思想的書燒掉。就這樣許多古書燒燬了。
在秦構成帝國統一的程序中,秦皇試圖透過“悉招天下文學術士”傳播柔化政策統一,由於政治思想的價值取向的分歧,不斷遭到士人的異說,最終以坑儒回擊。 其實秦始皇能統一戰國,而且在統一後的一改革舉措而言,他絕不是個昏君。戰國時期,百家爭鳴。文化思想盛世也是文化思想的亂世,眾多思想的存在無疑是對秦王朝進行中央集權統治中潛在的威脅。
由於秦王採用的是法家思想,焚書坑儒的實質並非有統一思想愚民這樣簡單,其背後隱藏的是法家思想和其它諸國百家思想在權力和統治地位的爭奪,是實行秦王朝在新政統治下對提倡尊古制的儒家思想的一次壓迫。只是秦王在採取這措施的激烈於強硬,也給中國文化造成了巨大的損失,讓春秋之後的思想運動遭到致命的打擊,很多學派也因此消失。
-
15 # 愛劈叉的螞蟻
“焚書坑儒”是有史料記載的:《史記·卷121·儒林列傳》中就說“及至秦之季世,焚詩書,坑術士,六藝從此缺焉”。《史記·秦始皇本紀》中秦始皇長子扶蘇的話(“天下初定,遠方黔首未集,諸生皆誦法孔子,今上皆重法繩之,臣恐天下不安,唯上察之。”)西漢末孔安國(孔子10世孫)《〈尚書〉序》亦言:“及秦始皇滅先代典籍,焚書坑儒,天下學士逃難解散。”西漢劉向《〈戰國策〉序》:“任刑罰以為治,信小術以為道。遂燔燒詩書,坑殺儒士”。這些記載說明焚書坑儒一事是確實存在的。
背景:
統一天下後,嬴政也知道光靠打仗統一天下,不會長久。所以他以秦國的制度為藍本,在政治、經濟、文化等領域實行全面改革。加上嬴政為了彰顯權威和樹立豐功偉績,開始修建阿房宮、驪山墓和萬里長城等龐大的工程,這些工程耗資巨大,人力物力太多,從而引起了老百姓的不滿,也給被他統一的六國遺老落下了口實。這時,諸子百家的後代-士人開始對嬴政橫加指責,引起了嬴政的不滿。
一、焚書
公元前213年,嬴政在咸陽宮宴群臣,博士淳于越再次提出,分封制度不能廢除,說:“事不師古而能長久者,非所聞也。”李斯則認為法隨時變,不能一味的去遵照以前的老制度,而且這種公然和改革唱反調,蠱惑人心,不利於改革政策執行。後李斯又給秦始皇上奏書:建議博士官藏書和秦國史書以外,所有的《詩》、《書》、百家語和史書一律燒掉;有敢談論《詩》、《書》的殺頭,以古非今的滅族醫藥、卜筮、種樹(農業)的書不燒;禁止私學,願學法令的,“以吏為師”。秦始皇批准了李斯的奏書,從而開展了大規模的焚書活動。
二、坑儒
焚書並沒有讓士人閉口,他們大造輿論,攻擊辱罵秦始皇,說他是暴君,以殺人為樂趣。秦始皇身邊有兩類似方士的人物,一個叫盧生,一個叫侯生,曾告訴秦始皇如何得到“不死之藥”而甚得信任。卻背後議論非議秦始皇,被秦始皇知道後,下令追查。這些方士儒生在牢獄大刑之下,開始相互告發,結果是秦始皇給查出的460人定了死罪,全部坑埋在驪山深谷。這些坑埋的人大部分是儒生,所以說“坑儒”。
影響:
在秦始皇看來,統一思想,文化專制是為了鞏固秦王朝的統治。焚書坑儒只是其中的手段之一。但是事實證明焚書並沒有給鞏固政權帶來積極的影響,卻造成了我國古代典籍的摧殘破壞。坑儒更是造成階級內部關係的破裂,消弱了秦王朝的統治基礎。加上秦始皇實施的一系列加強統治的措施、橫徵暴斂,秦二世從小耳濡目染,繼承了父親殘暴的一面,卻又沒有秦始皇的手段,直接導致了秦王朝的滅亡。
-
16 # 鴻涵先生
秦始皇是我國封建歷史上的第一位帝王,關於對他的評價也是譭譽參半,他橫掃六國,建立了大一統的封建王朝,他奠定了我國之後的兩千多年的政治制度格局,他自認為他的功績超越了“三皇五帝”,所以他取“三皇”中的皇字和“五帝”中的帝字,自稱為“皇帝”,自此後世帝王皆以此為號。
秦始皇的功過是非總體上來說還是功遠大於過,雖然秦始皇喜歡做窮兵黷武,大肆興修土木,蒐羅奇珍異寶等事,也確實極大地破壞了當時社會的生產力,致使民不聊生,但是秦始皇所做的很多事情都為後世帶來了巨大的積極意義,他是將舊的制度全部打破,然後再重新組裝,儘管其中做了很多滿足自己的私慾的事情,可是在當時的時代背景下,也不能給予其全盤的否定,畢竟在封建社會等級森嚴的時期,秦始皇貴為天子,富有四海,這些事情也無可厚非,在我國漫長的封建歷史上比秦始皇殘暴、奢靡的君王大有人在,但論功績可是誰都比不上他啊。
言歸正傳,問題是秦始皇“焚書坑儒”的背景和影響是什麼?這些事情確實存在嗎?先來回答,這些事情的確存在,只是有些許出入,我們習慣上認為“焚書坑儒”是一件事情,其實這是完全不同的兩件事,是先有的“焚書”繼而發生的“坑儒”,不得不說這兩件事對於我國的古代文化破壞性是很大的,但是這兩件事都是事出有因,並且其事情的真相也是眾說紛紜,後世學者對此有很大的分歧,有人認為秦始皇焚書致使很多先秦時期的典籍丟失,而坑儒殺盡了天下儒生,還有人認為秦始皇焚書並未將重要的典籍燒燬,坑儒只是坑了一些方士和儒生,天下的飽學之士沒有什麼損失,大多數人更認可後一種說法,下面咱們分別將這兩件事梳理一下。
一、“焚書”到底是怎麼回事?公元前213年,在秦朝堂之內的一次宮辯中,博士官淳于越公開反對已經推行了的郡縣制,他大力提倡恢復周朝時候的“分封制”,他的理由是,不借鑑古人制度而能夠國運長久是不可能的,而且不恢復分封制,國家早晚要被權臣所篡,到時候連來救難的都沒有。
因此,李斯建議統一思想,非秦記錄的史書全部銷燬,而其他典籍除了官方博士官准予收錄外,民間不許流通,但是一些技藝類和法家的書籍是可以流通和收藏的。
這次焚書事件就這麼發生了,但是並沒有後世所言那麼嚴重,秦始皇並沒有焚盡一切典籍,而是有選擇性的,並且大量的古籍還是儲存了下來,收錄在秦皇宮內,只是不允許在民間百姓中流通,同時一些日常生活技藝類的圖書,比如醫書、農書等都可以流傳。
由此我們看出,焚書事件其實就是大秦王朝的一次文化管制,先秦時期是一個文化燦爛的時期,諸子百家流行,各種學說誕生於世,這對於文化而言,是非常好的事情,可是對於剛剛建立起來的封建大一統國家確是大大不利的,各種思想充盈,難免會有碰撞,而且,此時已經到了秦始皇晚年,國家雖然一統,但是由於長年的大興土木,隨意徵召民力,使得百姓不堪其負,而國家也逐漸積貧積弱,此時距六國時期也不遙遠,六國時期盛行“養士”之風,整體的社會思想就是渴望建功立業,“焚書”事件的發生就是為了讓百姓們統一思想,所以說,這是以法家為核心思想主導的一次事件,同時也是鞏固秦王朝統治的一次文化管制運動。
題外話:在《史記》中記載,秦始皇死後,天下逐漸大亂,滅秦戰爭開始後,劉邦率先進入關中,當時很多將領都大肆搜刮錢財,只有蕭何沒有所動,他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收集圖書,盡其所能將秦朝時期的各種典籍拿走,但是由於戰事緊張,項羽咄咄逼人,也並沒有來得及全部收入囊中,不過也算搶救了一部分。
而真正將大量古籍和文獻都損毀的人不是秦始皇,而是項羽,項羽大火連燒咸陽數日有餘,將這座昔日繁華的國都焚燒的一乾二淨,其中也包括秦皇宮內收藏的大量典籍。
二、“坑儒”事件值得推敲“焚書”過後一年有餘,就發生了另一件文化管制的大事,那就是“坑儒”,根據《史記》記載,這個事件的導火索是秦始皇非常信任的方士外逃,嬴政做了皇帝之後,貪戀人世間生活,渴望長生不老,於是他開始迷信方士,並且賞賜給他們大量的錢財,讓他們去尋找長生不老藥,可是這些方士把錢財揮霍了卻沒有找到,出於害怕的心理,就出逃了,秦始皇一下子大怒,這就有了“坑儒”事件。
明明是方士惹的禍,這關“儒生”什麼事啊?原來這外逃的方士在走之前曾經說過誹謗秦始皇的話,而他們儘管是求仙問道的方士,可是說起話來確是十足的儒生口吻,可見他們有一定的學識,或者說他們既是儒生同時也是方士,於是就有了“坑儒”的說法。
秦始皇“坑儒”事件只是將咸陽周邊的“儒生或者方士”坑殺,而且死的這些人中主要是方士,幾百人而已,全天下當時大部分儒生沒有在此次運動中受害,並且如果秦始皇真的坑殺儒生的話,那麼秦皇宮內有很多的博士官等文官,都是儒生,為什麼一個個都活的好好的呢,所以說,“坑儒”這事值得推敲。
總結:“焚書坑儒”這兩件事的確稱得上是文化史的犯罪,其負面影響就是先秦時期那種百家爭鳴的自由思想受到了束縛,並且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歷史文化的發展。
但是其仍然有積極的意義存在,並且有其歷史存在的必然性,當時天下剛剛一統,整個社會也需要新的價值觀,而核心就是“一統”,封建社會需要加強中央集權,而“焚書坑儒”的做法就是其集中權力的一種表現,這在當時的歷史環境下是有利於統一思想的行為。
一種制度能夠長盛不衰,首先要確保的就是思想的統一,所以說“焚書坑儒”事件是歷史發展的必然,我們應該客觀的看待。
-
17 # 雲開現遠
這些事很有可能是後世添油加醋的,秦始皇坑的是騙他的方士,而焚書也並不是毀滅文化,對於史級文獻只是不允許在名間流通,而在官府是有備份的。這麼做主要是為了統一文化,已經發展當時被戰亂破壞的農業。而不是整天讀一些不實用的書,所以,在當時環境下來看這些舉措有一定的積極作用。
-
18 # 煙雨笑春風
焚書坑儒是秦始皇在位時期發生的一件大事,也正是這件事讓秦始皇背上了暴君的罵名。那我們現在如何去看這件事呢?
首先,為什麼秦始皇會焚書坑儒,主要是發生了這兩件事:一是秦始皇在推行“郡縣制”的時候,淳于越首先提出反對,他要求遵循古制,實行分封,而丞相李斯則對他進行了強烈駁斥,並下令禁止百姓以古非今和私學來誹謗朝政。第二件事是術士侯生和盧生借替秦始皇尋求長生不老仙丹為名,背地裡卻誹謗秦始皇,當被秦始皇察覺後就亡命天涯了。也正是這兩件事,直接導致了秦始皇開始焚書坑儒。
從當時來看,焚書坑儒的目的就是為了統一思想,在思想文化上形成一統的局面,採取愚民的政策,進而使秦朝能夠長期的統治下去。結合當時的局勢而言,這種想法無可厚非,也是必要的。但由於當時秦推崇的是法家思想,所以造成了極端化的表現。
但從現在來看,焚書坑儒燒燬了不計其數的文學典籍,是我國文化的重大損失,也直接導致了先秦時期的文字記載被大量焚燬,讓現在研究先秦歷史遇到了極大的障礙。是我國文化的極大破壞。
總的來說,焚書坑儒這個控制文化思想的極端措施確實為鞏固秦王朝的統治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但由於這項措施實行的過於偏激,也加速了秦王朝的滅亡,這背離了秦始皇最初的政治意願,使秦王朝成為了“百家爭權”的受害者。
-
19 # 小崔讀書說事
首先,“焚書坑儒”這件事在歷史上是真實存在的,史書都有記載!
後代人議論起秦始皇來,第一個話題,就是他的暴政,他的焚書坑儒,多半想不到他作為千古一帝的輝煌業績。其實,焚書,是始皇帝三十三年的事;坑儒,是始皇帝三十五年的事。將四百六十多名儒生坑於咸陽,是贏政下令乾的,因為他發現自己上當受騙,氣急敗壞,便對知識分子大開殺戒。但焚書,卻是李斯給他出的主意,若要分清罪責,至少在焚書這件事上,秦始皇夠不上主謀。
這場焚書的無妄之災,先是幾位博士的鬧騰,後是李斯的出謀劃策,秦始皇才畫圈的。秦代的博士,都是大儒,不同於現在的博士,只是某一專業達到一定水準的學位標誌。如今的博士多如牛毛,那時的博士全國才幾十位,所以,地位非常之高,政府對他們相當禮遇。始皇帝過生日,特地在咸陽宮置酒,專請博士們赴他的壽宴。顯然,贏政很願意聽這些有學問的博士,唱一曲《祝你生日快樂》,然後吹蠟燭,切蛋糕。
其實,吃完甜點,果盤也端來了,博士們就該一抹嘴,抬腿走路。知識分子中的文化人,如作家,如詩人,在靈魂裡都會有不那麼肯安生的習性,由此就產生出一種強烈的表現欲。到了人多的場合,按捺不住要表演,使大家注意他。否則,將老人家旁落於鏡頭之外,焦距沒有對準他,會五急六受,十分痛苦的。 這就是文化人與生俱來的弱點了,從這些秦代的博士起,一直到清代康雍乾嘉文字獄的當事人,常有放著好好的日子不過,非要有這種沒事挑事的嗜好,生怕人家把他當啞巴賣了。
這就是中國特色了。在歷史上,所有朝代的皇帝,打心底裡不待見知識分子,他們寧肯要愚民,因為愚民好統治,知識分子有頭腦,好思考,就比較難管理。但有時候,像蛋糕上必須有幾粒紅櫻桃點綴那樣,少了裝點門面的知識分子還不成,這就是秦始皇一定要請博士們來喝壽酒的隱衷。
這本應該是個愉快的集會,想不到,卻釀成焚書的悲劇。一怪那個山東老學究淳于越,二怪那個投機分子李斯。歷代文字獄,皇帝固然是罪魁禍首,這是毫無疑問的。但倘若沒有想借帝王之手,屠滅同類,出壞主意,打小報告的小人,這臺戲根本就唱不起來的。李斯在秦國,是外來戶,一些人(自然也包括這些博士),一直想把他轟走,他很惱火,耿耿於懷,所以,憋著勁要收拾他們,何況,他是地道的小人。這樣說,也許有些過分,但從他最後與趙高沆瀣一氣來看,至少,說不上是君子。
那是公元前213年,咸陽宮外,小轎車停了一串,共有七十位博士被接來給陛下賀壽。博士跽在下面,贏政坐在上面,主持團拜會的僕射周青臣,自然要講一通頌揚的話。“陛下神靈明聖,平定海內,日月所照,莫不賓服。”這也是人情之常,順水推舟,誰過生日,願意人家沒頭沒腦澆一盆洗腳水嗎?博士淳于越在這場合跳出來,指責人家拍馬屁,實在是既沒有眼力,也沒有什麼道理。如按賈誼《過秦論》裡描繪的,“振長策而御宇內,吞二週而亡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執敲撲以鞭笞天下”的祖龍神威,周青臣的讚頌,雖有諛詞之嫌,但說的也是實話。
現在很難了解淳于越一定要發這次難,所為何來了。是學問太多了的呆氣,還是四六不懂的迂腐?是跪得腿疼,心火上升,還是蛋糕塊小,嫌分得不公平?在我看來,很可能是文化人的耐不住寂寞,受不了冷遇的天性所致,文人的出風頭慾望,有時候是控制不住的。他之這樣做,而且用故意唱反調的辦法,完全是希望引起始皇帝的注意。他跽著趨前一步,發了一通“事不師古,而能長久”哉的今不如昔的感慨,然後話鋒一轉:“今青臣又面諛,以重陛下之過,非忠臣。”這意思,誰都聽得出來,他才是頂呱呱的諍臣。
-
20 # 小小景頁
秦王嬴政大一統,建立起第一個帝國,自比“三皇”、“五帝”,號稱始皇。
為了國家的統一與穩定,開始了大刀闊斧的改革。制度上,實行郡縣制;文化上,以小篆為官用標準;經濟上,統一貨幣與度量衡。
其實,這些都是很偉大的一些舉措,甚至可以說是,跨時代的先驅行為。從現在的國家角度看,這些都是必不可少,不可或缺的。
當然,要想達到一個國家的穩定,最主要的還是統一人們的思想,建立起社會的核心價值觀。比如漢朝的“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明朝的《大誥》以及八股取士,還有清朝的文字獄。
所以,從這個角度看,秦朝的“焚書坑儒”也就算不得什麼,只是達到政治目的,鞏固君王的統治而已。
最大的區別在於,每個朝代採取的方式,是溫和的還是激烈的,是強制壓倒性的還是溫水煮青蛙一般。這就取決於那個時代的背景和君王的智慧了。
首先要知道,“焚書”與“坑儒”是兩個不同的事件。
“焚書”的起因,還是由於這個郡縣制引起的。
在當時,關於師古師今的爭論遍佈整個帝國,在朝堂更是猶有過之。
師古就是採用祖宗法制,即分封制,就像周王朝到後來的春秋戰國。
師今就是採用郡縣制,國家採用中央—郡—縣垂直領導的方式,郡縣的最高領導者由中央統一任命,對皇帝負責。
在咸陽宮一場宮宴上,僕射周青臣怒懟郡縣制,認為祖宗法制好,從而成為焚書的導火索。
為了遏制這種思想潮流,便由李斯提議,開始焚書。
不過,需要給始皇帝正名的是,這裡的焚書並不是所有的都燒。主要集中於兩大類,一個是非秦國人做的史書類;再一個就是詩經和百家語。像其他的一些醫學、農耕甚至諸子百家的著作都沒有涉及。
對於“坑儒”,那是後來的事情了。
其實在史上,坑的並不是儒士,而是方士。也就是所說的修仙煉道、追求長生之術之人,也稱之為術士。只不過方士裡有一大部分是儒士,後來就統稱為儒士。
秦始皇作為第一個大一統的皇帝,心比天高,隨著年齡增長,越來越貪戀現有的權勢和隨之而來的榮耀,所以渴望長生。因此,招了一大批方士,去煉製長生之藥。
長生本來就是虛無縹緲之說,只存在於傳說與故事中。又加上秦法素來嚴苛,煉不成就要被殺。所以,很多方士商量著集體攜款而逃。
奈何隔牆有耳,走漏風聲。始皇帝感覺被愚,大怒,大抓天下方士,殺之。
關於“焚書坑儒”的影響。
從史實來說,肯定不會像後世那麼誇大。
焚書並不是全部燒燬,一點也不留。要說真的斷絕傳承的,那還不如項羽那一把大火,把世界級的“玲瓏閣”阿房宮都燃燒殆盡,奇珍玩物、珍藏書籍一個都沒留。
要說坑儒,那殺死的數目據說只有方士460人。比起當年七國亂戰的傷亡,九牛一毛都不算。比起白起坑殺趙軍都40萬這件事,都是小巫見大巫了。
當時記載這個事件已是漢朝,自然就帶著濃重的政治色彩以及世人對暴秦和始皇帝個人情緒,僅此而已。
回覆列表
背景:秦始皇尋求長生之法,以派徐福、侯生、盧生等人四處尋求仙山,但這四人騙了他
歷史真相:根據越來越多的史書出土,並無記載坑殺了那些人,哪些書,哪些類目。可能坑殺的是方士,就是那些瞎幾把亂扯的道士和仙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