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無月文化館

    我是無月,感謝你的提問,我來回答這個問題。

    鐵浮屠

    在冷兵器時代,騎兵一直充當著戰場收割機的角色,在那個時代,騎兵就是後來的坦克,其勢無人可擋。

    騎兵也有分類,按照攻擊方式的不同,可以分為弓騎兵,槍騎兵等;按照護甲的程度可以分為輕騎兵和重騎兵。

    一般情況下,戰場上馳騁的都是輕騎兵,但是重騎兵仍然會不時的出現在戰場上。

    當時金國的鐵浮屠就是一類重騎兵。

    浮屠,梵語“塔”的意思,鐵浮屠就是說鐵塔,表示這支重騎兵在戰場上就鐵塔一般橫衝直撞。

    重騎兵的弱點

    重騎兵厲害,卻也不是無懈可擊的。

    首先,重騎兵造價昂貴。

    比如金國的鐵浮屠,不但人披重甲,連馬都披上了重甲,這樣的鎧甲不但工藝複雜,造價還貴。

    沒有強悍的國力,是養不起一支重騎兵的。

    其次,重騎兵作戰不持久。

    這是重騎兵的一個軟肋。騎兵的戰術講究反覆衝擊,即迅速衝入陣中,然後迅速將騎兵拉出來,拉開距離後再折返衝擊。依靠這樣的反覆衝擊,最終將敵陣沖垮。

    現在很多影視劇裡,騎兵衝入陣中,和步兵廝殺在一處,這其實是錯誤的,騎兵如果陷於陣中廝殺,那還不如步兵,速度和衝擊力才是騎兵的厲害之處。

    但是重騎兵做不到反覆衝殺,原因就是重騎兵的裝甲實在太重,都在百斤以上。儘管重騎兵選擇了最健壯的戰馬,最強力的戰士,讓然沒法長時間持續作戰。

    一般重騎兵都配兩到三匹馬,一匹作為戰鬥用馬,另外一到兩匹是戰備馬,複雜在戰前馱盔甲武器。

    重騎兵只有在快要開戰前,才會全副武裝,準備戰鬥。且只有在戰事膠著的時候,作為大殺器出現,一舉擊潰敵陣。因為裝甲厚,所以重騎兵的衝擊力非常大,且不容易被敵陣的槍林所傷,可以有效的撕開敵陣。

    重騎兵同樣不能陷於陣中廝殺,雖然裝甲厚,卻因為無法持久,依然做不到在陣中廝殺。

    所以,重騎兵拼的就是“一擊”!

    岳飛滅鐵浮屠

    岳飛的戰術很簡單,那就是選擇跟金國的鐵浮屠硬剛,最後把鐵浮屠給剛沒了。

    首先,南宋軍中當時也有重甲兵,那是一種重甲步兵,稱作“步人甲”。壯碩的戰士身穿近百斤的鎧甲,手持大盾,矗立在原地,採用硬碰硬的方式來對抗女真人騎兵的衝擊。

    不得不說宋朝的富庶,即使失卻了半壁江山的南宋,依然有能力維持長時間的軍事作戰,並培養出步人甲這樣昂貴的兵種。

    光擋衝擊力是不夠的,岳飛還訓練敢死隊,上了戰場就做一件事,砍馬腿,那真的是慘烈,敢死隊士兵就往鐵浮屠馬肚子底下衝,衝著馬腿就一頓砍。運氣不好,還沒砍就先被鐵浮屠給踩成肉泥了,即使砍掉了馬腿,可能倒下的重甲騎兵也會壓死這個勇敢的戰士。

    岳飛就採用這種人命換人命的方式,全滅了金兀朮的鐵浮屠,畢竟鐵浮屠的數量也不多。

    鐵浮屠全滅後,金國再也沒有重新培養鐵浮屠,因為實在是太貴了。

    無月文化,品讀經典,品味文化

  • 2 # 大王喵歷史

    提及岳飛與岳家軍的郾城大捷,愛好歷史的朋友可能知道,此戰岳飛大破金兀朮引以為傲的精銳重騎兵——鐵浮屠。我努力結合古今中外的相關史料,還原這一驚心動魄的大戰。

    岳飛百餘字的奏摺中,是還原郾城大捷的有效資訊,

    1.戰鬥持續時間:“今月初八日”:戰鬥發生在七月初八,按現在公曆計算是八月右;“自申時後”:申時是下午3--5點,按照一般的語法,當我們說“自12點後開始”時,意思是從12點開始而不是從13點開始,所以這句話說的應該是從下午3點開始;“至天色昏黑”:打到天黑戰鬥才結束,根據常識,在夏天華北華中地區天黑的時間在7--8點左右。結論:郾城之戰從持續時間應該在4個小時左右。

    2. 金軍兵力數與兵種:郾城之戰其實是金兀朮實施的一場斬首行動。那麼這種行動,自然是要靠精銳騎兵來執行了。當時金兀朮的十萬大軍中有大量籤軍,也就是步兵,很可能沒能到達戰場。所以金軍參戰兵力是一萬五千精銳騎兵。

    3.岳家軍兵力數與兵種:王曾瑜先生考證岳家軍兵力編制時,認為背嵬軍既有精銳騎兵,也有步兵。所以岳家軍參戰的戰鬥兵很可能不到萬人,是岳飛親自率領的精銳步騎兵。

  • 3 # 搜史君

    鐵浮屠,可以說是當時古代的特種部隊了。當時宋朝十分羸弱,鐵浮屠部隊一路南下,將宋人打的是落花流水。但是這鐵浮圖到底是個怎樣的部隊呢?

    何為鐵浮屠?

    鐵浮屠說實在一點,也就是一種騎兵。它的區別跟一般的騎兵又在哪裡呢?簡單的來說這種騎兵是馬套上一層重甲,而在馬上的騎兵也身著重甲。一個很直白的說就是鐵甲騎兵。古代的話,這種騎兵可以稱得上是當時的坦克了。

    舉個例子,三匹馬連在一起,如果一匹馬受驚後撤退,那其餘兩匹馬當如何呢?不就亂套了嗎?

    鐵浮屠部隊是直接由金國大將金兀朮統領,其實就我看來這一種重疾病有很大的一個缺陷,就是重疾病武裝起來,防禦力是很強,但是移動速度應該不是很快,他說機動性也就很差了,而且經過當時的馬就很瘦小,沒有很久的耐力,如果再穿上這種很重的盔甲就站起來,雖然防禦力很強,但是靈活性就差了很多。

    岳飛戰浮屠
  • 4 # 闡釋君

    鐵浮屠是中國重騎兵的代表兵種,重騎兵一直是冷兵器時代的坦克級別的存在,從李世民的玄甲黑騎再到金國的鐵浮屠,都是國家的最大殺器,金朝依靠騎兵所向睥睨,但是卻被岳飛輕易破掉了鐵浮屠的陣法。岳飛不愧是能排在中國古代歷史前十的統帥。

    何為鐵浮屠

    “鐵浮屠和柺子馬”是金朝的秘密武器柺子馬和鐵浮屠相比只能算是輕騎兵,鐵浮屠是重灌騎兵。浮屠也叫浮圖,在佛語中是塔的意思,鐵浮屠就是鐵塔的意思。也就是說,鐵浮屠是金朝的重灌騎兵,士兵全身披著重甲,只留倆眼睛,馬也穿著重甲,留四個蹄出來,像一座鐵塔一樣。就跟電影中歐洲重灌騎士差不多,像什麼條頓騎士團之類的。他們護甲厚重,攻堅能力強,在古代,可以相當於坦克級別!楊汝翼《順昌戰勝破賊錄》記載,金兀朮“自將牙兵三千策應,皆重鎧全裝,虜號鐵浮屠,又號叉千戶(侍衛親軍)”。由此可見,金軍中這種重灌騎兵人數並不多,因為古代重甲十分昂貴,不可能大規模裝備。而由於重騎兵在承受鎧甲重量的同時,還要進行戰鬥,這就要求他們必須擁有超人的體魄,所以這些鐵浮屠是金軍精銳中的精銳,戰鬥力和防禦力都極強。並且,金軍規定,“鐵浮圖”只進不退,“後用拒馬子,人進一步,移馬子一步,示不反顧”。也就是說每前進一步,後面阻止馬退後的“拒馬子”就前進一步,不能後退,以示誓死不退的決心。“鐵浮圖”軍每三匹馬用皮索相連,“堵牆而進”,進攻起來像一堵牆一樣,宛如現代戰爭中的坦克。

    就是這三匹馬連在一起,讓岳飛看到了破陣的方式

    岳飛的方式很簡答,你三匹馬連在一起,我就打其中一匹,武器我也不用刀啊,矛啊我用大錘子,我捶你胸口,據說岳雲就用的鐵椎,重達八十斤。

    1140年,完顏兀朮率領手下十萬大軍和一萬五千名柺子馬、五千名鐵浮圖一起浩浩蕩蕩直奔南宋首都臨安(今浙江杭州)。途中,鐵浮圖與柺子馬戰無不勝,攻無不克,一直氣勢洶洶殺到長江邊上的順昌。順昌守將劉錡帶領士兵英勇奮戰,消滅完顏兀朮的五萬大軍和一萬柺子馬、三千鐵浮圖剿滅。完顏兀朮帶領剩餘的兩千鐵浮圖與五千柺子馬撤退,途中在郾城遭遇岳飛的攔截,鐵浮圖最終全部覆滅。岳飛是怎麼幹的呢?你不是柺子馬速度快嗎,那咱就挖壕溝,壕溝裡再放些削尖的竹籤。柺子馬不及減速就掉進去了,這樣柺子馬就沒了速度威力。金人的鐵浮屠都是三匹馬連在一起,於是岳飛命士兵使用了一種麻扎刀,這種刀有點像一根長木棍上綁一把大砍刀的模樣,專砍馬腿,一匹馬瘸了腿連帶其他馬也轟然倒地。一旦倒地再想爬起來可就困難了,重盔重甲的,很難爬起來,這時岳家軍再衝上去一頓砍瓜切菜。就這樣,岳家軍同金國主力騎兵“鏖戰數十合,方決勝負”,最終將其全殲。

  • 5 # 縹緲峰下一粒沙

    宋朝給人的印象是富有但軟弱,靠著每年給周邊強國大量歲幣而得以存活,最慘的時候,還得向敵國俯首稱臣,十分的屈辱。

    這倒也不是個錯覺,宋朝某方面的確挺弱。但這種弱是無可奈何的,立朝時就先天不足,燕雲十六州一直沒收回來,南方出不了戰馬,只能靠外貿高價購買馬匹,組建騎兵的成本太高,還是以步兵為主,整體軍事實力弱於以騎兵為主的遼、金、西夏、蒙古。

    畢竟,在冷兵器時代以步兵對抗騎兵真的太難了,騎兵來了擋不住,騎兵跑了追不上。

    但就是在這樣艱難的情況下,宋朝還打贏了許多對外戰爭。尤其岳飛嶽元帥,大敗金國名將完顏宗弼,也就是傳說中的金兀朮,保住了南宋半壁江山。

    金兀朮所部騎兵中的精銳就是鐵浮屠,又被稱為“鐵浮屠引”。啥意思呢?鐵浮屠的本意是鐵鑄佛塔,以此為名稱,是指騎兵人馬都披掛著盔甲,望之如同一座堅固的鐵塔。

    這是金國重甲騎兵中的核心隊伍。上戰場的時候,每三匹馬用皮索相連,列陣中央,像堵鐵牆一樣向著敵軍碾壓過去,殺傷力極為強大。稍微誇張一點形容,如同那個時期的鋼鐵洪流。

    不過鐵浮屠也不是沒有弱點。單獨的一個重甲騎兵就只是騎兵而已,只有一群結成戰陣才是鐵浮屠。於是就產生了個問題,士兵們重甲在身且連在了一起,需要配合作戰,機動性不是很強,倘若被宋軍設陷阱絆住了,施展不開,很容易變成一堆廢鐵。

    但金兀朮解決了這個問題,給鐵浮屠兩翼配備“柺子馬”,柺子馬是行動便捷的輕騎兵,必要的時候為鐵浮屠提供掩護,交戰時藉著鐵浮屠的推進斬殺敵人。打個比方,好比航空母艦需要有護衛艦艇,兩者相輔相成。

    藉助著鐵浮屠,金兀朮立了許多大功,打下了自己的名氣,宋軍對鐵浮屠那是談之色變,金兀朮引以為豪。然而,一遇上岳飛,鐵浮屠似乎就沒那麼鐵了。

    據史料記載,1131年金兀朮南侵,岳飛在太行山一帶設伏,大敗鐵浮屠,金兀朮前進受挫,無奈撤軍;1132年金兀朮又來了,在南霸橋一帶被岳家軍殺敗;1133年金兀朮聯合偽齊進攻南宋,岳飛前去攔截,金軍損失過半。

    1135年,岳飛首次率軍北伐,想要收復已被金國佔領的故都汴梁,雖然沒能成功,卻還是取得了極大的戰果,差點把金兀朮的鐵浮屠殺得全軍覆沒;1136年,岳飛第二次北伐,金國出戰的依然是金兀朮,鐵浮屠又損失過半。

    1139年,金兀朮再次南侵,岳飛前去攔截,圍剿鐵浮屠,金軍又撤;1140年,金兀朮下定了滅宋的決心,率十萬大軍和一萬五千名柺子馬、五千名鐵浮屠,威風凜凜地直奔南宋首都臨安,一路攻無不克戰無不勝,宋高宗趙構嚇得半死,一意求和。

    但在岳飛面前,金兀朮就像只紙老虎。這一次,鐵浮屠徹底被岳家軍及其他南宋軍民打沒了,估計直到金國滅亡都沒有重新組建起來。

    可惜趙構膽子被嚇破了,私心又比較重,不願被擄走的欽、徽二帝回來,竟然在戰局有利於南宋的時候十二道金牌召回岳飛,後又以“莫須有”的罪名殺之。這是他和金兀朮的交易之一,只有岳飛死了,金國才會同意南宋的求和。

    沒錯,金兀朮就是這麼不擇手段,軍事上實在打不過岳飛了,開始玩政治。

    看到這裡,相信很多朋友都好奇一件事,看似牛叉的鐵浮屠,是怎樣被岳飛一次又一次擊敗的?原因主要有二。

    一是以重騎對重騎。

    岳家軍中也有裝備精良的重甲騎兵踏白軍、遊奕軍、背嵬軍,配備了專門針對鐵浮屠的長斧、長刀,專砍馬腿,馬一倒地,鐵浮屠就有了破綻。還有鐵錘、鐵椎等重型武器,可以使身披重甲的金兵和戰馬受到非貫穿式鈍擊傷害。

    二是先破柺子馬。

    前面說過,柺子馬對鐵浮屠起到保護的作用,因而當時軍中有句話“要破鐵浮屠,必破柺子馬”,岳飛研究過金兀朮的戰術,對付柺子馬的辦法是在宋軍兩翼挖壕溝,柺子馬衝過來掉進溝中,第一波攻擊的速度就被阻住,接下來將是岳家軍主控戰場。如果來不及挖壕溝,還可以上重騎。

    以郾城一戰為例,岳飛先以背嵬軍破了柺子馬,再以極少的精銳騎兵猛衝敵陣,沒了柺子馬的鐵浮屠很容易就被亂了陣形,金兀朮大敗,嘆息自己從海上起兵,一路打勝仗,但勝利也只到今天為止。岳飛的奏摺上則稱“殺死賊兵滿野”,豪情萬丈。

    當然啦,南宋軍民有志一同抗擊入侵者也是岳家軍取勝的重要原因,如果沒有他們的牽制,嶽元帥再是精通兵法,只怕也難擋金國鐵浮屠。南宋的皇帝也許有點弱,但南宋士兵和百姓,其實非常有血性。

  • 6 # 李大腳vlog

    宋朝,一個一直被視為中國歷史是最為積弱的朝代,曾遭西夏人、契丹人、女真人、蒙古人的輪番吊打,而且對手是一個比一個狠,但卻能歷經十八帝,享國三百一十九年,那麼宋朝憑的是什麼?

    鐵浮屠又稱為鐵浮圖,是女真人重灌騎兵的別稱,金兀朮手中的王牌。

    鐵浮屠是一種經過冷鍛技術打造的重型盔甲,因為鐵浮屠能夠刀槍不入(類似於三國時期南王孟獲的藤甲軍),與柺子馬一起隨同金兀朮南征北戰,立下了赫赫戰功。據《金虜圖經》中的記載,金軍"專尚騎",騎兵是早期金國唯一的正規軍,而有資格穿戴鐵浮屠重鎧的女真騎兵,都是金軍中最精銳的軍隊,因此,"鐵浮屠"與"柺子馬",就成了金兀朮手中的王牌。

    與"柺子馬"兩翼包抄的戰術不同,"鐵浮屠"的戰術就是正面攻擊,除了作為重灌騎兵作戰之外,它還可以在不利於重灌騎兵作戰的區域,下馬作為重灌步兵投入戰場作戰。

    "鐵浮屠"重灌騎兵下馬攻城的戰例,最早見於《建炎以來系年要錄》卷七十四所載的仙人關之戰,此戰金軍"人被兩鎧,鐵鉤相連,魚貫而上",而《三朝北盟會編》記載的順昌之戰中,金軍"三人為伍,以皮索相連",這些都說明了"鐵浮屠"經常在攻城時舍馬步戰。

    鐵浮屠參加了金兀朮所有指揮的重大戰役:

    1127年,金兀朮率領五千柺子馬和一千鐵浮屠向中原進軍。

    1128年,金兀朮的帶領鐵浮屠和柺子馬,攻陷了東京汴梁(今河南開封)。

    1129年,金兀朮帶領鐵浮屠和柺子馬第三次南下,直逼長江天險。

    1130年,金兀朮帶領鐵浮屠在黃天蕩,被韓世忠擊敗。

    1131年,金兀朮再次南下,結果被岳飛擊敗。

    1132年,金兀朮帶領鐵浮屠與岳飛大戰於南霸橋,遭受重創。

    1133年,金兀朮帶領鐵浮屠聯合偽齊大舉南下中原,被岳家軍打的而損傷過半。

    1134年,金兀朮帶領鐵浮屠企圖攻下川陝,但在仙人關之戰中被吳階兄弟擊敗。

    1135年,岳家軍首次北伐,途中遭遇金兀朮指揮的鐵浮屠,金軍大敗。

    1136年,岳飛再次北伐,途中再次遭遇鐵浮屠,鐵浮屠損傷過半。

    1137年,金兀朮再次企圖攻入川陝,但又吳階擊敗。

    1138年,金兀朮帶領鐵浮屠大敗宋朝在山西的軍隊並佔領了山西。

    1139年,金兀朮帶領鐵浮屠再次南下中原,依然被岳家軍擊敗。

    1140年,金兀朮勢如破竹地殺到了順昌城下,此戰鐵浮屠與柺子馬損失過半,退兵途中又遭遇岳家軍的攔截,鐵浮屠全軍覆沒。

    從以上戰例中不難看出,曾經推翻大遼和滅掉北宋的鐵浮屠,在面對南宋軍隊時並無多大的優勢,因為南宋軍隊祭出了鐵浮屠的剋星——神臂弓和長刀、大斧等打擊性鈍器。

    南宋紹興四年的仙人關之戰,被譽為是南宋十三處戰功之一。

    紹興三年(1133年)冬,金兀朮率領鐵浮屠、柺子馬攻佔了川陝重鎮和尚原,南宋川陝宣撫司都統制吳玠率主力退守仙人關,控扼了入蜀隘口。紹興四年(1134年)二月,金兀朮與陝西經略使撒離喝集結步騎10餘萬金軍,準備破關入蜀,從背後迂迴包圍南宋,因為正面岳家軍這關確實是過不去。

    金軍自仙人關以北鐵山鑿崖開道進至仙人關下,紮營40餘座與宋軍對壘。

    金軍立炮數十座攻擊仙人關及殺金坪,吳玠命將士以巨弓、炮石迎戰,金兵死傷無數。金兀朮見久攻不下仙人關及殺金坪,便將全軍分為兩陣,鐵浮屠人披兩鎧,鐵鉤相連,魚貫而上的攻擊仙人關、殺金坪。宋軍則依託險隘堅壘,以神臂弓輪番發射,然後持長刀、大斧等打擊性鈍器,將金軍殺得屍橫遍野,此後,金軍隔渭水與宋軍對峙,在相當長的時間內都未敢攻蜀。

    “神臂弓”又被稱為神臂弩,是南宋軍隊弓弩手的制式兵器。

    從《宋史兵志》中的記載中可以得知:神臂弓弓身長三尺三,弦長二尺五,其射程遠達二百四十多米,號稱其他器械都及不上。神臂弓擁有如此巨大的衝擊力,無疑成為了鐵浮屠的剋星,而南宋軍隊的長刀、大斧等打擊性鈍器,同樣給鐵浮屠巨大的殺傷,例如岳飛之子岳雲憑著手中的一對錘槍,在金軍陣中如入無人之境,最終獲得了“贏官人”的稱號。

    而作為金軍主帥的金兀朮,除了哀嘆“撼山易,撼岳家軍難”之外,還在其《遺行府四帥書》中曰:"吾昔南征,目見宋用軍器,大妙者不過神臂弓,次者重斧,外無所畏。

  • 7 # 劇透歷史

    岳飛擊敗鐵浮屠的戰役,是著名的郾城大捷。

    這場爆發於紹興九年的大戰,與其說這是一場兩軍展開陣勢之後的會戰,不如說是一場金兀朮依仗其麾下鐵浮屠、柺子馬兩支精銳騎兵部隊,悍然發動的偷襲戰。

    這種依靠騎兵對敵人指揮樞紐進行手術刀式打擊的戰術,曾經是金國屢試不爽的拿手好戲。但在郾城之戰中,由於岳飛指揮得體,岳家軍訓練有素,偷襲失敗後的金兀朮,不得不嚥下戰爭失利的苦果。

    在郾城之戰前,南宋在對金國的戰鬥中其實已經取得了部分優勢。金兀朮此前已經經歷了順昌之敗,不得不依靠潁昌、懷寧、應天三城防禦,這對於曾經勢如破竹擊敗北宋百萬大軍的金國而言,簡直是一種恥辱。

    也正因此,對於金兀朮來說,他急需要一場大勝來重新凝聚軍心和士氣。就在此時,一個機會擺在了他的面前。

    當時,岳家軍已經進入開封防禦圈的外圍,更重要的是由於宋金交戰初期,部分曾經臣服於金人的城池選擇開城投降南宋,岳家軍不得不分兵駐守這些城池。雖然這些士兵依舊可以對岳飛進行支援,但一來一往間,畢竟還是有一定的時間差。

    這就給金兀朮實施他慣用的斬首戰術提供了可能!

    此時金兀朮能夠指揮的,除了經營多年的精銳騎兵以外,還有十萬步兵,但是想要突襲得手,那麼這些移動緩慢的步兵就基本指望不上了。於是,在郾城之戰中,最早與岳家軍接觸的,只有其手下的精銳騎兵部隊——鐵浮屠與柺子馬。

    之後的事態發展告訴我們,這種孤注一擲的舉動,最終導致金國在郾城之戰中敗北。但是,對於當時的金兀朮而言,這種戰術根本稱不上兵行險招。這是因為,鐵浮屠這種重灌騎兵,在古代幾乎是戰場上無可匹敵的殺神。

    許多人可能不知道,“鐵浮屠”這種稱呼,即使是對金華人來說,也是一種舶來品。“浮屠”是西夏語中“塔”的意思,鐵浮屠就是鐵塔。從這種稱呼就可以看出,鐵浮屠是一種全副武裝的重灌騎兵。據說,鐵浮屠們身披雙層甲,普通的刀矛弓箭根本無法傷到這些武裝到牙齒的殺戮機器。

    從公元1127年靖康之變開始,金兀朮率領著這支僅一千人左右的重騎兵在戰場上縱橫捭闔,所向無敵。

    隨著汴京城的陷落,女真人將京城中的武庫洗劫一空,北宋所鑄造的大量鎧甲也變成了女真騎兵的武裝,作為女真精銳的鐵浮屠,編制也再次擴充。在郾城大戰前,金兀朮麾下鐵浮屠已有五千左右。

    與輕騎兵相比,重騎兵有著更為駭人的衝擊力和防禦力,主要作戰任務是衝擊敵人的步兵方陣。

    想想看,成百上千個半噸重的鐵甲怪物集體向你衝來是一種什麼感受,不要說沒有經歷過戰爭的新兵,就連大部分老兵也無法忽視這種壓迫感和恐懼感。面對鐵騎的突進,步兵們一旦不能克服心中的恐懼,往往就會在瞬間潰不成軍 。

    可是,這並不意味著鐵浮屠就真的可以所向無敵。長期遭受騎兵“吊打”的宋軍,為了對付衝擊力驚人又刀槍不入的重騎兵,發明了諸多剋制戰術。在郾城之戰中,這些戰術都被充分使用了出來。

    為了緩解重騎兵的衝擊,岳家軍在陣前放置了大量拒馬和尖樁,又在軍中配備了身披重鎧、剋制騎兵的長矛手,皆是岳飛所訓練的精銳“背嵬軍”。

    這些訓練有素又久經戰陣的背嵬軍士,士氣高昂而又捨生忘死,在面對重騎兵的衝鋒時,依舊能維持陣線絲毫不亂。《宋史》稱他們“猝遇敵不動,故敵為之語曰:‘撼山易,撼岳家軍難’”。

    而在抵擋住鐵浮屠的第一波衝擊後,這些鐵疙瘩的缺陷也就暴露無遺了,身披重鎧雖然賦予了他們極高的防禦力,然而在被長矛遏制住衝勢,失去了騎兵賴以活命的速度之後,他們也不過是一個個鐵罐頭而已。

    接下去,背嵬軍中那些手持大斧計程車兵開始從長矛兵身後繞出,鐵浮屠的重甲可以抵抗刀劍劈砍,卻無法阻擋這些動輒數十斤的巨斧。如此一來,這支曾經叱吒南北十餘年的精銳重騎兵部隊,就在沉悶的金屬撞擊聲中煙消雲散。

    從事後覆盤來看,金兀朮的偷襲戰術雖然激進,卻不失為一種破局的辦法,然而他對鐵浮屠的使用卻顯得有些輕率。

    一般來說,為了防止出現久攻不下的局面,在鐵浮屠正面衝擊敵陣的時候,金人的精銳輕騎兵柺子馬,本應在兩旁掠陣和襲擾。可在郾城大戰中,這支快速機動部隊卻被岳家軍以騎兵部隊死死糾纏住。

    雖然這種糾纏使得岳家軍騎兵損失慘重,但是他們的犧牲卻並非毫無意義,正是因為岳家軍騎兵部隊的糾纏,甚至說對子舉動,才為他們的袍澤爭取到硬撼金國鐵浮屠的機會。

  • 8 # 歷史每日說

    岳飛能擊敗鐵浮屠,除了岳家軍本身實力強悍外,還有兩件武器幫了大忙。

    他是一個悲壯的民族英雄,盡忠報國,為了收復舊山河,鞠躬盡瘁。然而公元1140年,正當他擊敗金軍主力,想要乘勝追擊時,宋高宗用十二道催命符讓他收復中原的計劃功敗垂成。令人感到可惜的同時又為他不值,因為在風波亭,他被秦檜以“莫須有”的罪名害死,其子岳雲和部將張憲也慘遭殺害。

    回顧他的一生,四次北伐讓敵人聞風喪膽,他不是在收復城池就是在收復城池的路上。作為金軍主帥的金兀朮,提及岳飛本能的畏懼,留下“撼山易,撼岳家軍難”的名言,此外他還曾還說:“我率兵南征,鐵浮屠所過之處,只有橫推,一路勢如破竹,無所畏懼,然而只有兩種武器讓我發怵。"

    鐵浮屠,古代的“坦克”

    在冷兵器時代,鐵浮屠可以說,是移動的人命收割機。無論是誰,遇到這樣的部隊,只能乖乖地等死,提不起絲毫反抗的情緒。它是金華人發明的特種裝備,有了它,哪怕只有幾萬人的軍隊,金國都能跟數百萬北宋大軍抗衡;哪怕驍勇善戰的契丹族,遇到鐵浮屠部隊,也只能繳械投降。

    鐵浮屠是一種金屬做的鎧甲,這種鎧甲在作戰的時候,進攻的人和馬是都要穿上,這支部隊是一種武裝到牙齒的重灌騎兵。跟鐵浮屠相配合的叫柺子馬,是一種輕型或中型騎兵。兩者相得益彰,兩軍正面對抗廝殺時,柺子馬從兩翼包抄,配合正面部隊鐵浮屠夾擊敵軍,幾乎戰無不勝,攻無不克。

    然而金華人遇到了岳家軍,這個讓他們寢食難安的軍隊,鐵浮屠部隊顯得無力,屢屢戰敗。金國失敗的根本原因在於,太過依賴單一武器優勢,遇見明白人的下場同時北宋專門研究出兩種武器剋制鐵浮屠部隊。

    兩大殺器:神臂弓、重斧

    《宋史.兵志》記載:以檿為身,檀為弰,鐵為登子槍頭,銅為馬面牙發,麻繩扎絲為弦。弓之身三尺有二寸,弦長二尺有五寸,箭木羽長數寸,射三百四十餘步,入榆木半笴。“

    簡單來說,神臂弓有效射程大約有400多米,射出去的弓箭能夠嵌入榆木的一半,可見衝擊力有多大。兩軍交戰時,面對橫衝直撞的鐵浮屠部隊,神臂弓可以有效的減緩其攻勢,並且弓箭的衝擊力哪怕有鐵塊保護,也會震傷騎馬的人。

    同時鐵浮屠部隊的馬腿是致命弱點,因為馬要跑起來就不可能在腿上綁個鐵塊,不然怎麼起到突襲的作用。這也導致重騎兵不如輕騎靈活,只能衝鋒一次,不靈活是戰場大忌。所以在想方設法抵擋住鐵浮屠的第一波衝擊後,這些鐵疙瘩的缺陷也就暴露無遺了,身披重鎧雖然賦予了他們極高的防禦力,然而在被長弓遏制住衝勢,失去了騎兵引以為豪的速度之後,他們也不過是一個個鐵罐頭而已。

    接下去,岳家軍中那些手持重斧計程車兵開始零距離硬槓。鐵浮屠的重甲可以抵抗刀劍劈砍,卻無法阻擋這些動輒數十斤的巨斧。如此一來,這支曾經叱吒南北十餘年的精銳重騎兵部隊,就在沉悶的金屬撞擊聲中煙消雲散。

    當然實際上,剿滅鐵浮屠大部分靠的是當時“敢死隊”。這些人冒著被倒下的鐵浮屠壓死,專剁馬腳,視死如歸的死士,所以岳家軍也是傷亡很大,令人欽佩。畢竟鐵浮屠雖然非常的強大,作戰能力非常的強,但是自身也有很多的缺陷,士兵長期穿那麼重的盔甲,讓很多士兵都苦不堪言。

    也正是岳家軍的犧牲讓兄弟部隊爭取到硬撼金國鐵浮屠的機會。同時金國引以為豪的殺手鐧鐵浮屠部隊被南宋拿捏住,在後面和宋軍打仗的時候,就很難取勝了,毫不誇張的說,之後實力強大的金國跟南宋議和,這也是主要因素。再後來成吉思汗出場亮相了,蒙古跟金國打了20年,打得金國遷都開封,最終被滅國。曾經叱吒風雲的鐵浮屠漸漸變成歷史的塵埃,也不得不說,天道好輪迴啊。

    岳飛還能將弱雞的宋軍調教成虎狼之師,個人能力之強令人佩服。他個人武力超高,周圍還聚集了一幫強人,可惜了,如果將他比作一個公司專案經理,因為跟上司思路不一致,因此領導寧願專案黃掉!

    面對著金國最強盛時期的軍隊,最有才能的統帥,加上己方混亂的朝廷,一堆扯後腿的隊友,還能打出這種成績,比可見岳飛堪稱一代神將。

  • 9 # 小姐姐講史

    古時候,有一個人吹噓自己的盾可以刀槍不入……

    今天,我們就來談談女真首領金兀朮手中無往不利,刀槍不入的鐵浮屠。

    鐵浮屠,它有多厲害?

    有記載,宋朝一個東道總管率10000宋軍勤王,在襄邑被伏擊,金人的100多名鐵鷂子騎兵輕易地將其擊潰。所以,鐵浮屠可以以一當百,此等威力可以想見。

    而女真金兀朮將鐵浮屠威力發揮到了極致……

    (起初,金國的鐵甲騎兵也曾被人稱為鐵鷂子。只是到了南宋時期,人們為了相互區分,把金軍的鐵鷂子改為鐵浮屠。)

    1127年,金兀朮率領五千柺子馬和一千鐵浮屠向中原進軍。

    1128年,金兀朮帶領鐵浮屠和柺子馬,攻陷了東京汴梁(今河南開封)。

    1129年,金兀朮帶領鐵浮屠和柺子馬第三次南下,直逼長江天險。

    後來,一個人問他,你的盾這麼厲害?

    本以為是隨他征戰的手中王牌,但他相信的無往不利,引以為傲的利器鐵浮屠竟遭遇滑鐵盧式的慘敗。

    1130年,金兀朮帶領鐵浮屠結果在黃天蕩被韓世忠擊敗。

    1132年,在南霸橋金兀朮帶領鐵浮屠與岳飛大戰,結果遭受重創。

    1133年,金兀朮帶領鐵浮屠聯合偽齊大舉南下中原,結果損傷過半。

    1134年,金兀朮帶領鐵浮屠企圖攻下川陝,結果在仙人關之戰中被吳階兄弟擊敗。

    1135年,岳家軍首次北伐,途中兩軍遇到,結果金軍大敗。次年,岳飛再次北伐,途中再次遇到,結果鐵浮屠損傷過半。

    1139年,金兀朮帶領鐵浮屠再次南下中原,結果被岳家軍擊敗。

    1140年,金兀朮殺到了順昌城下,但期間鐵浮屠與柺子馬損失過半。退兵時又遭遇岳家軍的攔截,鐵浮屠全軍覆沒。

    驚的沒話可說的時候,他想知道一張王牌怎麼就沒用了呢!

    其實,查詢資料,你會明白鐵浮屠從前為何成了無敵般的存在。

    鐵浮圖是重灌騎兵,每組由三人三馬組成,而三人三馬皆披鎧甲,採用列陣中間突破戰術。鎧甲可以防禦刀槍,馬匹使得身上士兵有騎兵的速度優勢。

    同時配合輕騎兵柺子馬,人馬不穿盔甲以射箭為主,採用兩翼包抄戰術三人一組。

    這樣的配合使得宋朝多次的作戰中不堪其擾,慘敗連連。

    但正如自然萬物,相生相剋,岳飛找到了鐵浮屠的致命弱點。而這也是金兀朮親手造就的一點。

    金兀朮當時怕三個馬匹作戰中分散,鐵浮屠的威力難以發揮。便將鐵浮屠騎兵之間用皮索相連,可以保證不輕易散開。

    岳飛當年是怎樣擊敗鐵浮屠的?

    岳飛也就發現了鐵浮屠的弱點在馬蹄子上,馬蹄子要用於奔跑,不會佩戴鎧甲。他只要讓士兵拿起長刀、大斧等打擊性鈍器專撿馬蹄子進攻不就行了,他使用“八稜亮銀錘”。

    馬足被劈,馬必定會驚,引起了整個隊伍的混亂不過是時間問題,而沒有速度的“鐵浮屠”就像拋錨的坦克一樣,不就只能任由岳家軍步兵砍殺了。

    於是,此後與鐵浮屠作戰的過程中,便展現了這樣一幕:身著鎧甲的戰馬倒下,身上的鎧甲士兵也隨之倒下。

    而更使得組成鐵浮屠計程車兵‘憋出內傷’的就是這身上重重的鎧甲。人和馬都穿著金屬做的鎧甲,倒地之後,就會被自身的重量給壓死。

    也許是人壓在馬身上,也許是馬壓在人身上。但不管是哪一種,馬和人都難以活命。

    這裡是一場岳飛大戰鐵浮屠的一場郾城大戰:一開始兩軍對峙,金軍立刻出動了柺子馬,岳飛也派出了此時可以對抗柺子馬的背嵬軍和遊奕軍的騎兵精銳。

    皆是騎兵作戰,高下不能立刻顯現。戰鬥激烈,雙方來回拉鋸,誰也打敗不了誰。

    但作戰,無論情況如何危急,指揮者必須要時刻保持冷靜。而金軍最高指揮官完顏宗弼(金兀朮)急了,竟然派出了他的殺手鐧“鐵浮屠”。

    金兀朮以為可以扭轉僵持的局勢,他卻發現南宋軍隊手持長刀或大斧,鐵浮屠瞬間崩潰瓦解,毫無作用。

    其實在岳飛之前,南宋吳玠也曾使用神臂弓擊敗了金人鐵浮屠。

    也是此次的神臂弓,使得金軍隔渭水與宋軍對峙,在相當長的時間內都未敢攻蜀。

    據《宋史兵志》記載:神臂弓弓身長三尺三,弦長二尺五,其射程遠達二百四十多米,號稱其他器械都及不上。也是如此巨大的衝擊力,無疑成為了鐵浮屠的剋星。

    此後,金兀朮只能在《遺行府四帥書》中曰:"吾昔南征,目見宋用軍器,大妙者不過神臂弓,次者重斧,外無所畏。"

    哀嘆“撼山易,撼岳家軍難”!

    而危機四伏,搖搖欲墜的南宋王朝,因為一眾誓死抗金救國的將領士兵可以短暫的存在……

  • 10 # 三點半雜貨鋪

    什麼是鐵浮屠?鐵浮屠就是當年金華人鑄造的一隻不同於其他作戰部隊的特殊部隊,金華人的勇猛,完全靠的是這隻部隊,在其他方面他還真的比不上當時的宋朝。究竟這鐵浮屠有多厲害?

    鐵浮屠是透過一種特殊的鍛造技術製造而成的盔甲,而有資格穿上鐵浮屠的也就只有金族的騎兵,這種盔甲要做到刀槍不入,肯定是用了很多材料的,而要把這個鐵浮屠用得好,肯定是要精良的壯士,以及上好的馬,才能駕馭的了這個特殊的盔甲。

    鐵浮屠使用的戰術是正面攻擊,只進不退,所以鐵浮屠在宋軍面前就像一道牆,堅不可摧,無人可擋,雖然鐵浮屠這麼利害,但再厲害的武器都是有弱點的,機動性太弱,支援能力差,而似乎他們也想到了解決的辦法,一個騎士配備兩隻戰馬,來保證在戰爭中的機動性,因為作戰時這些騎兵位於兩翼,也就是兩拐,所以稱柺子馬,所以在作戰的時候,金軍的鐵浮屠正面突擊,足以讓宋軍懼怕,做到不戰而勝,當時宋軍這邊一點辦法都沒有。

    後來岳飛想到了一個辦法,他認為要破鐵浮屠的關鍵在柺子馬,首先要從柺子馬的身上找方法,後來他們才用了挖壕溝的辦法,在陣前挖好壕溝,等到金軍發動鐵浮屠衝上來的時候,馬兒掉到坑中,這樣就使得鐵浮屠失去了強的機動性,在戰場上就發揮不了太大的作用,而且岳飛還用自己的騎兵來牽制住柺子馬,讓他分散兵力去對付騎兵,這樣也算是牽制住了金軍的柺子馬。

    還有一個方面就是當時宋軍用的武器,背嵬軍主要裝備長、短刀,約十支短弩 ,二十支硬弓弓箭,身穿鐵盔甲。嶽風利用當時的武器與敵人作戰,放箭射殺對手,可以遠距離作戰打散敵人的計劃,使得敵人無法快速的接近你。還有長刀這是最重要的東西,這可以斬斷馬腿,使敵人瞬間丟失戰鬥力,還讓人使用堅硬的東西,例如鐵錘,錐子等東西,可以瞬間重創敵人的鐵浮屠。

    金兀朮使用鐵浮屠幾乎參加了所有的戰事,從1127年開始到1140年,鐵浮屠都被金兀朮派上了戰場,雖然在戰爭的初期,金兀朮使用鐵浮屠吃了很多次勝利,但是在後半期,岳飛這邊已經想好如何法子去針對鐵浮屠了,後來鐵浮屠也是遭遇了重創,再到1140年,岳飛殲滅了鐵浮屠大軍,至此鐵浮屠落下帷幕

  • 11 # 九魚亭

    鐵浮屠是金軍中的重甲騎兵,戰力強悍,和鐵浮屠齊名的就是柺子馬,柺子馬是金軍裡的中型騎兵,擅長左右翼快速穿插,這兩隻特殊部隊曾經為金國立下赫赫戰功、名噪一時。

    紹興十年(公元1140年),岳飛奉命發動第四次北伐,此時的岳家軍擁兵十萬之眾,戰力強悍,在戰場上罕有敗績,訓練有素,可以直接和金軍在平原上野戰。金兀朮撕毀原先和和議協定,率大軍南下,而金兀朮率先就碰到的就是硬釘子劉錡。

    在順昌,劉錡率八字軍大敗金軍,金兀朮損兵折將,於是金兀朮想換個戰略,直取岳飛大本營,因為當時也只有岳家軍能和金軍抗衡。是時,岳飛駐紮在郾城,其他岳家軍將領,比如張憲、王貴都已經向北推進,岳飛身邊兵力很少。

    史料記載“是役也,以萬五千騎來,飛戒步卒以麻札刀入陣,勿仰視,第斫馬足。柺子馬相連,一馬僕,二馬不能行,官軍奮擊,遂大敗之。”

    第一戰,岳飛命岳雲出戰,岳雲年齡不大,卻是勇猛異常,和敵軍衝殺數十回合,敵人橫屍遍野。這回岳家軍面對的就是金兀朮重甲騎兵,金軍每三匹馬用鐵索連在一起,一同進退,衝擊力極強,而岳家軍中背嵬軍大多是步兵。

    唯一能破重甲騎兵的辦法,就是斬掉馬腿,只要斬掉一匹馬的馬腿,三匹馬即刻墜地,成為背嵬軍的刀下亡魂。當然了,此種辦法的傷亡同樣很大,很多岳家軍慘死在戰馬的踩踏之中。一方面斬馬腿效果顯著,讓重甲騎兵的攻勢無法發揮作用,另外也可看出岳家軍的戰力之強,絕對是宋軍中精銳的精銳。

    雖說岳飛身邊兵力少,士兵素質很高。是時,岳飛曾僅率四十名騎兵突襲,金軍不是對手,敗退而去。

    史料記載“雲以騎兵八百挺前決戰,步軍張左右翼繼之,殺兀朮婿夏金吾、副統軍粘罕索孛堇,兀朮遁去。”

    之後金兀朮再次發動進攻, 被岳雲以八百騎兵擊敗。當時的岳家軍幾乎勢不可擋,連戰連捷,在郾城、穎昌、朱仙鎮大敗金軍,金兀朮被逼得退無可退。

    如果岳飛能繼續順勢而為,向北推進,或許真的可以收復燕雲十六州,但就在宋軍勢頭正旺之際,宋高宗下達撤軍的命令。趙構對金兵有著很深的恐懼心理,加上他也不允許岳家軍持續強大下去,畢竟岳家軍幾乎只聽令於岳飛一人,如果岳飛生出異心,他趙構沒有一絲辦法。

    一天之內,趙構連下十二道金字牌班師令,作為忠臣,岳飛也只能聽從命令,班師回朝。最終岳飛也只能發出無奈的感嘆:“十年之力,廢於一旦。”

  • 12 # 遊歷往事

    鐵浮屠的統帥是金兀朮是太祖完顏阿骨打第四子,金朝開國功臣,有膽略,善射,多次率軍同宋軍交戰都獲得了及其輝煌戰績,他旗下的鐵浮屠和柺子馬對其立下無數大功。

    鐵浮屠為金國特種部隊,之所以能屢敗宋軍主要就是依靠這樣一支軍隊,可以說這支軍隊是金國的驕傲。

    “鐵浮屠”這一詞為南宋軍民對金軍精銳重騎兵稱呼,可以說他們就相當於現代戰爭中坦克,鐵浮屠就是一身金屬鎧甲為人及馬進行全方面保護,這樣一支部隊在搭配上金兀朮旗下另外一支部隊柺子馬絕對是宋軍噩夢。

    背崽軍擊敗鐵浮屠關鍵

    “背崽軍”作為岳飛親軍,背嵬騎兵主要裝備有長、短刀,約十支短弩 ,二十支硬弓弓箭。頭戴扎著重圍頓項的鐵盔,身穿鐵葉與皮革製作的重甲,也是非常近似“鐵浮屠”。

    背崽軍可根據戰場情況不斷變化戰術,並且有獨立戰鬥小組,緊密配合,與敵人作戰,戰鬥中距敵一百步時放弓箭,然後在用斷弩進行殺傷敵人,接著在採用長刀對劈,在集結部隊迅速衝鋒,幾次戰役下來,他的部隊殺傷敵人眾多,可以說他是岳飛旗下的一把利劍。

    這支部隊是岳飛王牌部隊,他率軍百戰必勝,並數次擊敗金軍,他把金軍那句“女真不滿萬,滿萬不可敵”神話也擊潰,他們是宋軍驕傲所在。

    鐵浮屠的弱點

    他之所以能擊敗金兀朮鐵浮屠柺子馬就是贏在總結。

    早期,宋金之間交戰輸的都是金軍輾軋宋軍毫不費力,岳飛將這些失敗教育進行總結就會發現其中關鍵點,一旦抓住這個點金兀朮鐵浮屠不可戰勝神話就會毀滅。

    鐵浮屠進攻時候,一般為三人三馬戰鬥小組,奔襲過程中為了不至於讓三匹馬分開,他們用繩子把三匹馬攏在了一起。

    岳飛為此找到破敵良策,那就是砍馬蹄子,只要其中一匹馬的腿給砍斷,那其他三匹馬必然就無法作戰,馬匹上人就會摔倒在地給壓死活。

    岳飛就是抓住這個弱點在郾城及朱仙鎮擊敗金兀朮精銳騎兵,這兩戰岳飛派出極少了軍隊殺傷金軍主力騎兵,這個是十分了得戰績。

    綜合所述

    這也要金軍喊出“撼山易、撼岳家軍難”這句千古名句,岳飛作為一個出色將領善思考、總結這是其成果之處,也是我們應該多學習地方。

    岳飛擊敗女真王牌部隊之後,要金軍失去了全面擊敗宋軍機會,這也之後宋金之間議和埋下伏筆。

  • 13 # 小養趣看歷史

    冷兵器時代,烏泱泱的一片鐵浮屠重灌騎兵衝過來,確實對步兵方陣有種心理壓迫,感覺根本無法對抗。正常人對這樣的陣勢第一反應就是轉身逃跑。

    那麼,歷史上對於步兵擊敗鐵浮屠,是如何做到的呢?讓我們一起來看看。

    什麼是鐵浮屠

    鐵浮屠,浮屠就是佛塔,鐵塔兵,重灌步兵。女真人非常高大厚實,就和蒙古族摔跤手一樣,一米八以上,一米九普遍,體重200斤以上,250斤常見。再披掛上三層鎧甲,就是一座鐵塔,所以就叫鐵浮屠。

    女真兵內層穿棉甲或者氈甲經過捶打很堅韌,中間穿密密的鐵環連起來鎖子甲,最外層穿用鐵銅鉚釘固嵌鐵片的棉或者皮革的戰袍,三層鎧甲刀槍不入矢弩不進,勇往直前只管衝殺。在遼金元時代,長城以北的契丹人女真人蒙古人都比宋人大一號,而且面板很白,眼睛灰藍色,身材高大厚實。

    中國古代俱裝甲騎的巔峰,就是“鐵浮屠”;其對標的,就是在歐洲具有戰場統治地位的貴族騎士,“鐵浮屠”就等於現代的重型主戰坦克。而眾所周知,坦克是陸戰之王,尤其是“鐵浮屠”這種古代的重型主戰坦克,如果被集中使用,發動雷霆一擊,具有極其強大的衝擊力,是戰場的決定性力量,是勝負手。

    坦克的三元素中:“鐵浮屠”的火力和重步兵略強,因為騎兵不用自己走路,有足夠的體力開更多次數的強弓;防護力,因為馬能替騎手承載盔甲的份量,所以騎手能穿更重的盔甲,比如滿洲的索倫重騎兵穿三層盔甲,而滿洲的重步兵只能穿兩層盔甲;機動力,騎兵的機動力遠強於步兵,是機械化部隊和步兵的區別。

    “鐵浮屠”這種重騎兵,缺點就是負載過高,機動力受限,不能進行太遠距離的機動和衝擊;所以,其戰術體系中,一般還要搭配“柺子馬”這種輕騎兵。

    南宋對鐵浮屠的記載

    “鐵浮屠”一詞最早在史料中出現,是在與1140年5月劉琦指揮的順昌戰役有關的史料。

    順昌一名叫楊汝翼的人,親歷順昌之戰,後寫了一篇《順昌戰勝破賊錄》,提到“自將牙兵三千策應,皆重鎧全裝,虜號鐵浮屠,又號扢叉千戶。”

    這裡提到的扢叉千戶,是金軍中的侍衛親軍。而“浮屠”是漢語中對塔的叫法,所以鐵浮屠是宋人對金國重騎兵的一種形象稱呼。

    同樣對順昌戰役有記載的還有當時的通判汪若海。他事後寫奏摺上書朝廷,寫道:“兀朮所將,號常勝軍......其所將攻城士卒號鐵浮屠,又曰鐵塔兵。”

    岳飛如何戰勝的鐵浮屠

    岳飛戰勝國鐵浮屠,但不是第一個。在他之前吳玠和劉錡都有戰勝的記錄,只不過沒有岳飛的戰果輝煌。

    吳玠用的是床弩。

    床弩是一種大規模殺傷性武器,弩有一張床那麼大,箭有好幾米長,用機械裝置發射。據說這個玩意連城牆都可以射穿。吳玠利用地形,將床子弩架到高處,一見鐵浮屠來了就射,穿透力極強,連人帶馬釘到地上,拔都拔不出來。

    劉錡用的是鉤鐮槍。

    劉琦將部隊分成三隊,三隊輪番出戰。第一隊全拿大斧頭,頂著盾牌衝進鐵浮屠陣裡專砍馬腿,砍完就跑;第二隊全拿鉤鐮槍,看見馬倒下就用鉤鐮槍把騎馬的人的頭盔挑下來,挑完了也跑;第三隊拿上大刀出來砍人頭。鐵浮屠都是拴在一起的,只要一匹馬倒了一串都不能動了,宋軍從從容容就把人頭收完了。

    岳飛破鐵浮屠沿襲的就是劉錡的方法而已。

  • 14 # 千佛山車神

    鐵浮屠是宋人對金國精銳騎兵的稱呼,但其實鐵浮屠沒啥特別之處,就是一支訓練有素的重騎兵部隊而已。

    (金國鐵浮屠)

    試想,金國起源於蠻荒之地,冶鐵技術肯定很落後,金人在征服遼國和中原地區後才獲得了大量的工匠,進而提升了裝備效能。

    總的來說,金國鐵浮屠的裝備和宋軍沒事區別,宋軍精銳部隊也是重甲在身,防護等級同樣很高。

    (北宋步人甲,與鐵浮屠沒啥區別)

    不過宋軍缺馬,宋軍的精銳是重步兵,而金軍的鐵浮屠是重騎兵,騎兵打步兵是有巨大優勢的。

    但是步兵並非打不過騎兵,只要指揮得當,步兵也是可以剋制騎兵的。

    北宋末年,軍隊久疏戰陣,軍紀腐敗,面對金兵的衝擊下,宋軍往往不堪一擊。在河北之戰中,北宋十幾萬大軍被三萬金軍一路暴錘,連黃河都沒守。

    因此若想抵抗金軍,南宋就需要重建一支有戰鬥力的部隊。

    於是在宋高宗南下之後,他便果斷放權,任由韓世忠、岳飛等人節制地方部隊,建立一支屬於將領的私家軍,以提升宋軍戰力。

    岳飛在地方上最高曾坐到荊湖北路、京西南路宣撫使兼營田大使,手握一方軍政財大權,組建了一支只聽命於自己的岳家軍。

    軍隊私有化之後有一個重要優勢,就是戰鬥力迅速提升。例如金軍之所以在崛起之初所想疲憊,其本質就是源於金軍的私有制。

    金軍在誕生初期就是一支屬於完顏阿骨打的私人武裝,將士訓練有素,軍紀令行禁止,這是保證金軍戰鬥力的關鍵。

    相比之下,岳家軍也是這樣的一支部隊,軍隊內部軍法嚴明,說吃飯就吃飯,說衝鋒就衝鋒,因此岳家軍才戰無不勝,日後明代戚家軍也是如此。

    不過私家軍也有一個弊端,令主上生疑。

    由於私家軍只聽命於自己主帥,因此如果主帥忠誠度不夠,那麼皇帝就危險了。

    歷史上悍將帶兵發動政變的例子數不勝數,北宋開國皇帝趙匡胤就是靠著本部兵馬擁戴而當上皇帝的,如今岳飛大軍在手,宋高宗必然忌憚他。

    只可惜嶽王爺身為一代忠臣,對朝廷對趙構忠心耿耿,最終卻落得個冤死的下場,普天之下莫不為止哀痛。

    (在新版歷史教科書中,岳飛再度被定義為民族英雄)

  • 15 # 明貝勒

    【追索歷史,探尋過去】

    宋朝給人的印象就是富有但軟弱,歷年來飽受周邊契丹、女真、蒙古等族的叩邊侵擾。最慘的時候,甚至還得向敵國俯首稱臣,靠著每年給周邊強國大量歲幣而得以存活,十分的屈辱。即便如此,宋朝仍然綿延了319年的國祚,歷經18帝。造成這種狀況的原因是什麼呢?

    因為宋朝開國皇帝趙匡胤是武將出身,在陳橋兵變時黃袍加身,才得以建立了宋朝。所以為了加強皇權,加強中央集權和軍事階層的穩定,防止被將領剝奪權利,因此推行的是崇文抑武的政策。

    這政策也就促使宋朝成為了中國歷史上商品經濟、文化教育、科學創新高度繁榮的朝代,但相應的在軍事力量上就屬於在歷史中最薄弱的一個朝代。

    什麼是鐵浮屠,他的優點是什麼

    鐵浮屠又被稱為鐵浮圖,“浮屠”是高塔的意思,人們常說的“救人一命,勝造七級浮屠”,七級浮屠就是指七層的寶塔。鐵浮屠就是鐵塔的意思,是南宋人對金人“超級重灌騎兵”的一種稱呼。

    金軍鐵浮屠的優點就是:因為從頭到腳都是厚厚的雙層重甲,而且是一種經過冷鍛技術打造的重型盔甲,只露出兩個眼睛,戰馬也一樣披甲。兵器是重馬槍和鐵骨朵,再加上戰馬也是身披重甲,遠遠看去好像一個個移動的小鐵塔,鐵浮屠因此而得名。

    有資格穿戴鐵浮屠重鎧的金國騎兵,都是金軍中最精銳的軍隊,這樣的騎兵在成方陣的前進的時候,推進能力非常強,普通的弓弩,鐵錘狼牙棒什麼的都無法對他們造成有效的殺傷。

    鐵浮屠憑藉身上的武器裝備,遠端可以箭射,近戰可以矛刺、刀砍甚至衝撞,十分強悍。都說“金人不滿萬,滿萬無人敵”,因為鐵浮屠的衝擊力無人能擋。

    “鐵浮屠”“柺子馬”就是屬於金國大將完顏宗弼(即:金兀朮)手中的王牌,一起隨同金兀朮南征北戰,立下了赫赫戰功。

    鐵浮屠的弱點

    自然萬物,相生相剋,有優點相應的就有弱點。

    鐵浮圖是重灌騎兵,每組由三人三馬組成,而三人三馬皆披鎧甲,採用列陣中間突破戰術。鎧甲可以防禦刀槍,馬匹使得身上士兵有騎兵的速度優勢。

    同時配合輕騎兵柺子馬,人馬不穿盔甲以射箭為主,採用兩翼包抄戰術三人一組。

    這樣的組合使得鐵浮屠的皮糙肉厚的優點發揮到極限,宋朝軍隊在多次作戰中不堪其擾,致使慘敗連連。

    但金兀朮也親手造就了鐵浮屠的致命弱點,就是金兀朮當時怕三個馬匹在作戰中各跑各的導致分散。於是,他便下令將每三位鐵浮屠騎兵的戰馬之間用皮索相連,這樣就可以保證不輕易散開。

    馬匹分散的問題解決了,但由此產生的新問題卻沒引起注意。那就是鐵浮屠在很大程度上失去了機動性,因為一馬傷則其他兩馬也無法衝擊。

    這就導致岳飛發現了鐵浮屠的弱點在馬蹄子上,因為馬要用於奔跑,那麼馬蹄子就勢必不能有阻礙,所以不會在馬蹄上佩戴鎧甲。

    宋軍士兵只要拿起長刀、大斧等打擊性鈍器專撿馬蹄子上招呼、進攻就行了。馬足被劈,馬勢必會吃痛受驚,從而引起整個隊伍的混亂那不過是時間長短的問題。

    而失去速度優勢的“鐵浮屠”就像拋錨的坦克一樣,等待他們的,就只有無情的殺戮。就只能任由人擺佈乃至打殺了。

    鐵浮屠是怎樣被岳飛擊敗的

    第一,宋軍在岳飛的指揮下,作戰模式發生了改變。

    岳家軍一改之前幾次交戰時採用的步兵硬碰硬的打法,所有的步兵棄長矛、弓箭,改用朴刀、麻扎刀、提刀等兵器。

    將鐵浮屠引進佈置好的陣地後,便用各種刀上砍騎兵、下砍馬腿,馬一倒地,鐵浮屠就有了破綻。

    於是,在此後岳家軍與鐵浮屠作戰的過程中,便展現了這樣一幕:身著鎧甲的戰馬倒下,身上的鎧甲士兵也隨之倒下。

    而更使得組成鐵浮屠計程車兵‘憋出內傷’的就是這身上重重的鎧甲。人和馬都穿著金屬做的鎧甲,倒地之後,就會被自身的重量給壓死。

    也許是人壓在馬身上,也許是馬壓在人身上。但不管是哪一種,馬和人都難以活命。即便沒被彼此壓死,蜂擁而至的宋軍官兵,一頓刀砍斧削下來,金兵也活不了。

    一戰讓鐵浮屠聞風喪膽。

    第二,宋軍對武器裝備的改革創新。

    那麼宋軍什麼武器革新了呢?有兩個:

    一是弩箭

    鐵浮屠突出的特點是皮糙肉厚防禦力很強,一般的弓弩難以打穿他們的重甲,但是隨著神臂弓、破甲箭等武器的發明、改進和投入使用,鐵浮屠的裝甲不再是那麼的堅不可摧。

    二是打擊武器

    一般士兵配備的是“骨朵”、大斧以及鐵錘等鈍武器,雖然鐵浮屠身披盔甲,可以抵抗箭矢、刀劍的銳器刺砍,但是擋不住錘、骨朵等打擊武器的攻擊。

    在戰鬥中士兵們先用各種刀將戰馬砍翻後,就用骨朵、大斧、鐵椎等重型武器,可勁的朝這些金兵胸部招呼,就使得這些身披重甲的金兵和戰馬在不破壞盔甲的情況下,都受到非貫穿式鈍擊傷害,造成肋骨骨折、內臟破裂出血乃至直接死亡。

    第三,作戰環境的改變。

    鐵浮屠之所以強大是因為他在北方這地勢平坦的華北平原有用武之地。因為,從幽雲十六州到北宋的首都汴梁除了一條黃河之外,一馬平川,特別適合騎兵的馳突,更不用說重甲騎兵了。

    但是等到了南宋時期就不一樣了,這會兒宋金兩國的分界線大致就是淮水到大散關一線,南宋的領域基本上都是在多河多水的南方地區,又或者是外圍地勢崎嶇的川陝地區,騎兵基本上沒有用武之地。

    雖然金國也很想用水軍南下征伐,但是黃天蕩這一場大戰差點就讓金兀朮客死異鄉,因此當時的金華人都很忌諱到南方作戰。

    因此,在郾城之戰後,金兀朮只能在《遺行府四帥書》中曰:"吾昔南征,目見宋用軍器,大妙者不過神臂弓,次者重斧,外無所畏。"

    經郾城之戰一役之後,鐵浮屠就徹底被岳家軍給打殘了,使金兀朮哀嘆“撼山易,撼岳家軍難”!

    結語:

    鐵浮屠在中國古代戰爭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鐵浮屠雖然強大,但其自身的一些缺陷還是讓其只是“曇花一現”,隨後便逐漸退出了歷史舞臺。

  • 16 # 曉東筆談

    岳飛大敗“鐵浮屠”,可謂是中國古代冷兵器時代經典的戰例,在戰術思想和戰鬥部署上充分顯示了岳飛的軍事天才

    一、什麼是“鐵浮屠”?它厲害在哪裡?

    1、什麼是“鐵浮屠”

    “鐵浮屠”這個名字聽著就非常的霸氣,事實上它的戰鬥力也確實非常之強悍,名不虛傳。

    “浮屠”最初是佛教裡的詞彙,原本是“塔”的意思,“鐵浮屠”意為“鐵塔”,由此可見,在字面上就可以看出這是一支重型武裝部隊。

    事實也是如此,根據史料記載:鐵浮屠是一種“三人為伍”的重甲騎兵。

    “被兩重鐵兜牟,周匝皆綴長著,其下乃有氈枕”。

    “鐵浮屠”在作戰中,士兵頭戴鐵盔、身披重甲,連戰馬都是戰甲包裹的嚴嚴實實,連人帶馬,除了馬腳,只露出雙眼,遠遠望去,彷彿黑雲壓寨,猶如鐵塔一般,讓人不寒而慄。

    “鐵浮屠”的戰鬥力極其強悍,作為“超級重型裝備騎兵”,一直是金國軍隊的“王中王”一般的存在。

    2、“鐵浮屠”的厲害之處

    一般情況下,“鐵浮屠”不輕易使用,它打的都是硬仗、狠仗,而它也確實給金國長臉,曾經打的宋、遼落荒而逃,所到之處攻無不克,所向披靡。

    “鐵浮屠”的厲害之處有三點:

    一是裝備精良。上面說到,“鐵浮屠”是一種“超級重型裝備騎兵”,連人帶馬身披重甲,除了馬腳外,只露出雙眼;不僅如此,這種重甲的防禦力極強,說它是“刀槍不入,水火不侵”,完全不為過,普通的刀劍對“鐵浮屠”起不到半點作用。

    二是士兵強悍。“鐵浮屠”對入選計程車兵要求極其嚴格,只有出身貴族,並且經歷多年戰爭淬鍊、戰鬥力極強並且對主子忠心耿耿計程車兵才能入選。

    三是作戰勇猛。“鐵浮屠”可謂是冷兵器時代的坦克,在戰爭中往往承擔著正面攻堅的作用。一般是“鐵浮屠”作為主力,正面衝擊敵軍陣營,打亂敵軍部署,“柺子馬”從兩翼共計,一舉擊潰敵軍。

    二、岳飛如何能大敗“鐵浮屠”

    然而,世界上沒有常勝將軍,所謂的“無敵”也只是相對的,很不幸的是“鐵浮屠”遇到了宋軍事天才岳飛,被“岳家軍”全殲,從此在歷史舞臺上消失。

    公元1140年,完顏兀朮大兵進攻南宋,兵鋒直抵都城臨安,除了常規部隊,完顏兀朮還帶上了兩隻精銳部隊:“鐵浮屠”和“柺子馬”。”剛開始時,金國一路打勝仗,這難免也讓他們有了驕傲情緒。

    要說岳飛是“軍事天才”,在全殲“鐵浮屠”的戰役中就充分體現出來了。

    “鐵浮屠”確實厲害,但也有弱點,它最強的地方也是它的弱點之所在。

    岳飛很敏銳的發現了這一點:

    “鐵浮屠”行動遲緩、戰馬的馬腳裸露在外。

    看到了這兩點,岳飛為“岳家軍”制定了針對措施:

    一是先用重型步兵圍困“鐵浮屠”,再砍馬腳。

    岳飛為“岳家軍”配備了長刀、麻扎刀、提刀、大斧等武器,在戰鬥中,先出動重型步兵從四面八方團團圍困“鐵浮屠”,再出動騎兵專砍馬腳,馬腳沒有裹上重灌甲,是“鐵浮屠”唯一的破綻,一旦馬腳被砍斷,人仰馬翻,陣型大亂。

    二是用重錘擊打“鐵浮屠”。

    岳飛從“岳家軍”中挑選出臂力過人計程車兵,配備重錘。

    這些士兵在戰鬥上與“鐵浮屠”正面接觸時,掄起大鐵錘就擊打過去,就把“鐵浮屠”輕則打暈昏倒落地、重則胸腔、頭顱大出血而亡。

    在這兩件秘密武器的加持下,“鐵浮屠”在郾城大戰中陷入了從未有過的困境:

    馬腳被砍,戰馬受驚躍起,把士兵們甩在地上,同時由於“鐵浮屠”是“三人為伍”,一人摔倒,其他二人同時倒下。

    一時間,無數“鐵浮屠”被甩落馬下,要麼被踩踏死亡、要麼被“岳家軍”騎兵、步兵砍殺,毫無還手之力。

    就這樣,不可一世的“鐵浮屠”就慘敗在“岳家軍”之下,岳飛的軍事天才和戰爭藝術表現得淋漓致盡。
  • 17 # 不才講史

    鐵浮屠可以說就是金軍的特種部隊,當年他們進軍北宋的時候,這一支部隊是無往而不勝的。甚至很多宋人都沒有見過這玩意,一度以為是“天兵天將”呢?

    在宋朝的軍隊當中,尤其是早期的時候,他們面對鐵浮屠的時候,基本上沒有人能夠戰勝鐵浮屠,所以,宋朝的官兵,他們對這個鐵浮屠還是記憶猶新的。

    那麼,鐵浮屠這麼拉風,它到底是怎麼樣的一個特種部隊呢?

    這一支部隊的特點就是,他們士兵身上穿著重重的鎧甲,從頭到腳都被鎧甲護衛著,看上去根本就沒有破綻。

    只露出來了兩隻眼睛,供他們看路看人。

    他們騎的戰馬,身上也是穿著厚厚的鎧甲,等於是不管是人,還是馬。想要傷到他們似乎都是不可能的。

    一個人騎一匹馬,三個人是一個隊伍,在戰場上一起作戰。

    冷兵器時期,穿上這個衣服,真的就如同刀槍不入一般,因為你根本傷不到他們,很多時候都是還沒有走到他們身邊,就有可能被他們給殺了。

    即便是砍到了他們也是砍在鎧甲上,用箭也是射不透的。

    就是這樣的一支隊伍,堪稱戰場上是無敵手的。

    這也是他們當時最為得意的一種發明!

    所以,在金國進軍宋軍的前期,他們每一次用這個鐵浮屠柺子馬的時候,都是可以收穫滿滿,都能打勝仗的。

    當然了這樣的特種部隊並不多,也就是幾千人。但是,幾千人也算是了不起的了。畢竟是無人能敵的呀!

    這樣的戰役岳飛也參與過,一開始岳飛也是吃過他們的虧的。

    但是,岳飛打仗的特點就是不死板,善於總結經驗,鐵浮屠是很厲害,但是,沒有到達戰無不勝攻無不克的地步。

    只要研究它,總是會有破綻的。只要找到它的破綻,想要戰勝他們就容易了。

    最終,他們找到了鐵浮屠的致命所在。這個知名的弱點也就是在馬腿上,馬是有鎧甲護衛,但是,馬腿是沒有任何東西護衛的。

    因為馬是要跑的,若是護衛馬腿它們就跑不起來了。

    所以,在遇到鐵浮屠柺子馬的時候,岳飛就命令先頭部隊,拿著大刀斧頭之類的東西,把身體伏低去砍馬腿。

    當然了他們手裡也是拿著盾牌的,若是鐵浮屠部隊要砍他們,他們就擋。不砍的時候,就用自己的兵器砍馬腿。

    只要把馬腿給砍傷了,砍斷了。基本上就不用管馬上的人了,因為他們都是穿著厚厚的鎧甲,而且是三五個人一個隊伍。

    他們每一個隊伍的馬都是相聯絡的。只要有一個馬倒下去了,所有的這一隊伍的人和馬都是會倒下去的。

    根本不用特意殺他們,他們自身的重量就能把人和馬給壓死的差不多了。

    最起碼倒下去之後,不管是人還是馬,都是起不來的。

    因為鎧甲真的是太重了,只要他們倒下去,這個戰役就算是打勝了。

    這就是鐵浮屠的弱點,岳飛就是靠著刀斧砍馬腿,戰勝他們的鐵浮屠的。

    當然了還有一種辦法,就是用大鐵錘,直接向他們鐵浮屠士兵的身上掄過去,這樣重重的一擊,也能把他們給震出內傷來。

    金兀朮最後的王牌軍隊,就是這樣被岳飛給幹掉的。當然了在他們戰敗之後,也就不用這個特種部隊了。

    只能說這個東西,可以用在戰役的開始,時間久了人家把你這個給研究透了,也就沒有用武之地了。

    岳飛不虧是名將,當年他戰勝了當時最強大的敵人,但是,他沒有戰勝自己人,最後是因為秦檜和宋高宗趙構,兩個人給他定了一個“莫須有”的罪,把他給殺死了。

    不過,他的功勞人們記得,這些就足夠了!

  • 18 # 民間秘籍珍藏選錄

    心理戰術,不戰而屈人之兵。

    “鐵浮屠們,我岳家軍在此,儘管放馬過來!”岳飛震旗高喊。

    對面也不甘示弱,“嗷嗷啊啊……”對面準備衝上來。

    “狗崽子們,你們挺好了,我說的是你們放馬過來?不是你們過來”老嶽高喊“現在還不快去找衝刺鐵馬前來充數!”

    “要打便打,不打罷了,上哪找那麼多鐵馬?”對面將士喊到。

    “既然已經接受叫針,那不打也是不行的啦”岳家軍有白馬千頭,在喜馬拉雅之巔峰,俗人稱呼“天馬”,得之可天馬行空,縱橫無敵,送予你了。

    對面高喊仁義,結果去尋找天馬的路上,全被凍死了。岳家軍大勝,威名大振。從此中民族之稱號,響徹天地,絕便九州!

  • 19 # 聽風戲小雨

    眾所周知,宋朝是以步兵為主的軍隊,因為產馬地被西夏和契丹佔據,所以騎兵很少。世人常以為北宋軍力羸弱,實際是有失偏頗的,宋太祖和宋太宗時期好幾次徵遼,都是以步兵取得一定勝利,卻總是因為缺乏馬匹無法擴大戰果,贏了追不了,輸了跑不掉,宋太宗徵遼的時候本來可以勝券在握,卻被契丹人騎兵突入中軍,向宋太宗的大本營發起進攻,一支箭還射到了宋太祖坐的椅子上,嚇的宋太祖驚慌失措,全軍亂成一團,最後被契丹打的潰敗,宋太宗本人坐著一輛驢車頭也不回的向南跑了,倘若有一支像樣的騎兵,也不至於到如此地步,至少可以斷後。因為燕雲十六州的丟失,宋朝設立封樁庫,每年往裡存一筆銀子,等到攢夠了,要麼談判用這筆錢贖回來,要麼當軍費打回來。可惜沒能如願。宋朝防區缺山,大多以平原為主,平原作戰正是騎兵的強項,所以宋朝一直很被動,但防守的時候效率很高,騎兵也沒有討到多少便宜。因為步兵裝備了很強大的神臂弩,是防守的利器,而且因為宋朝經濟發達,軍隊的著甲率很高,就是普通士兵都可以穿精良的步人甲,要知道古代盔甲製作繁瑣,不是普通士兵可以穿的,但宋朝做到了。可以說,宋朝軍隊善守卻不善攻,君不見釣魚城保衛戰,襄陽保衛戰就是明證。宋軍善守不善攻的局勢一直到岳家軍的出現才得以改變。岳飛的親兵部隊背嵬軍更是經常以少打多,並且取得了很多勝利,讓金人感慨撼山易,撼岳家軍難。

    岳家軍還有踏白軍,遊奕軍,還有水軍專門來應付水戰,岳家軍與其他宋軍相比就是騎兵相對較多,背嵬軍就是騎兵部隊,而且武器裝備以大斧,大刀,大錘為主,上砸人頭,下斷馬腿,能使用這些武器的都是孔武有力的人,自然戰鬥力很強,岳飛手下的四猛八大錘就是例子,雖然鐵浮屠看似無懈可擊,但用重兵器錘的時候還是會受內傷,輕則斷骨頭,重則內出血,而且柺子馬的馬腿是弱點,步兵會專門朝馬腿下手。這是裝備因素。還有一個就是紀律,岳家軍凍殺不拆屋,餓殺不打虜,軍紀優良,真正的愛民如子,老百姓支援愛戴,在這種部隊裡,戰鬥力肯定是不會弱的,就像現在的人民軍隊。更重要的一點是,岳家軍大多來自黃河以北,家鄉被金人佔領,親人被蹂躪,內心深處是有強烈的打回去的慾望的,所以打仗的時候是死戰不退,因此軍隊士氣戰鬥力很高。可惜的是,岳飛死後,岳家軍也就像丟了魂的軍隊,被拆散,被安置,被迫害,終究沒能收復失地,迎回二聖。

  • 20 # 虎聽鑫鑫淼

    看了一些宋金戰史說幾句,資料看得不全肯定不具權威性。鐵浮屠柺子馬基本確定是岳家軍在郾城、穎昌一帶給了金兵最大的打擊了,騎兵在曠野才能發揮最大優勢,攻城戰用不上。面對三匹重鎧馬正面衝擊大約需要近二十個士兵排列三、四排共同攜作抵禦,第一排著重鎧甲士兵得勇敢鑽馬下砍馬腿去,第二排計程車兵用盾牌幫第一排士兵擋對方騎兵的武器打擊,第三四排士兵用長槍大斧抵抗馬的衝擊力和打擊馬和敵人。再說岳家軍,在秦檜嚴重刪除岳家軍戰史的情況下,究竟刪多少,從四次北伐功最的牛皋將軍一個捷報現在都找不到,與張憲、牛皋齊命的胡閎休的功績一張紙都沒留下來,大概就知道,有的專家說四伐戰績八、九成都被毀了。岳家軍與金兵的巔峰對決現存資料有五戰,都是在平原上對磕的。而且五戰全是岳家軍在兵力至少相差五倍以上的情況下進行的。郾城、小商河、背嵬軍馬兵統制王剛,武功和再興、岳雲一個水平,有次五十騎戰敗千餘金兵的記載,穎昌大戰,朱仙鎮岳雲對殘了士氣的十萬金兵戰。具體戰況大家看史書雖然隻言片語也能瞭解郾城、小商河、穎昌之戰的激烈程度。元明清後來出了不少歷史小說,很多取材宋金戰爭,羅成、還有許多單騎入陣的故事就取材楊再興的郾城、小商河的表現,一個寫過岳家軍歷史的作者說楊將軍為什麼身中二升箭頭,因為金兵攔不住,乾脆連自己人一塊射了。後世小說中出現了許多使用雙錘的猛將,最典型的就是李元霸,這個就是按使用80斤雙錐的贏官人岳雲改編的,二次攻城戰先諸軍登城,穎昌大戰中一個回合秒金軍第一勇士夏金吾(古代騎兵對沖,就是一個回合)...這幾次大戰到底給金兵造成多大損失由於大量捷奏遺失而無法精確資料化了,以郾城大戰為例,首份報捷現存那份,由於戰場還未清點,只說賊兵遍野不計其數,皇帝回信是已獲報捷,具體清點後後續補充捷奏,現已遺失,皇帝回的是實為睿功,可見補充捷報反映戰果非同一般,而且郾城大戰傷亡的金兵是最強的,短期內很難補充。五戰後從金國韓常等將領主動要求投降,金華人自己說的岳家軍來,此間震恐,金兀朮打算逃回北方就知道大概了。本來不想寫太多,但一想到當年面對鐵浮屠重鎧甲騎兵的正面衝鋒,岳家軍前二排步兵都是冒著死亡重殘的風險去砍馬腿的時候覺得還是應該寫幾句。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不限彈藥的前提下,現代一個整編師能否滅掉明朝?為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