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畢竟朱祁鈺的兒子已經早夭了。
8
回覆列表
  • 1 # 歷史大觀園

    土木堡之變,明朝損失精銳力量20萬,朱棣遠征留下的軍隊損失殆盡,連皇帝明英宗也被瓦剌俘虜,明朝陷入了無國君的危局。當時在北京城陷入慌亂,外有強敵也先進攻北京,內無國君大臣惶惶不知如何處理,多虧了于謙出來主持大局,決定另立皇帝。

    當時的新帝人選有三位:

    一、朱見深,明英宗朱祁鎮的兒子,當時的監國,缺點是年齡太小。

    二、朱祁鈺,明英宗的弟弟,劣勢是當時的孫太后不同意。

    三、襄王,但是他的血緣關係有點遠,不太符合宗法制度。

    最後為了國家安危著想,從大局出發,孫太后雖說不太願意,還是發懿旨立了朱祁鈺為皇帝。孫太后為什麼不願意朱祁鈺繼承皇位?主要是他和朱祁鈺關係比較疏遠,但是朱祁鈺的娘還活著,如果朱祁鈺當了皇帝,就有了兩個太后。所以最後朱祁鈺當了皇帝,但是朱見深被立為太子,以後你死了皇帝還是我兒子家的,孫太后是這樣想的。

    在於謙的幫助下,朱祁鈺打贏了保衛北京戰,贏得了朝臣和百姓的認可,逐漸的掌握了朝廷局勢,在朝堂也有了話語權。後來朱祁鈺就廢了朱見深的太子位置,封了自己的兒子朱見濟為太子。這倒也情有可原,誰不希望把皇帝位子傳給自己的兒子。

    世事難料,原以為明英宗朱祁鎮被敵人俘虜就會死翹翹,沒想到是居然被放回來了。皇帝位置是不可能歸還了,尊為了太上皇,住在南宮。更沒想到的是,朱祁鈺的兒子被封太子第二年就夭折了,朱祁鈺也再沒兒子。更意料不到的是,年紀輕輕的朱祁鈺居然病重不起了。“國之大事,唯戎與祭”朱祁鈺病重的連祭天活動都沒辦法參加了,這種情況下朱祁鈺應該考慮繼承人問題了。

    在這種情況下,繼承人的選擇只有兩個:朱祁鎮和朱見深。朱見深當皇帝也行,曾經還當過太子,也名正言順。但是有一個很大的問題,朱見深當時還年幼,不過十歲,繼位了也不能親政。再說了朱見深他爹朱祁鎮怎麼辦?朱見深當了皇帝,還的有執政經驗的朱祁鎮代為管理。與其這樣,還不如直接讓朱祁鎮繼續當這個皇帝,反正最終都是朱祁鎮主政。

    如果沒有奪門之變,也還是英宗繼位,這也就是徐有貞、石亨殺于謙時候所說的:“不殺于謙,此舉為無名”的真實含義。真是奪門之變,明英宗做了皇帝,連朱祁鈺的帝號都廢除了,連修的陵寢都給毀了。朱見深即位以後,也就是明憲宗,給景泰帝平反,恢復了廟號。可是卻坑苦了于謙這位正直的大臣,成了這場可有可無政變的犧牲品。

  • 2 # 季我努學社

    朱見濟(劇照)

    土木之變後,英宗被俘,英宗的生母孫太后本想立英宗的長子朱見深為帝,但是以于謙為首的大臣認為,值此國家危難之際,不應該立幼主繼位。在朝臣的壓力下,孫太后同意立英宗的弟弟朱祁鈺為帝,但是孫太后又下詔立英宗的兒子朱見深為太子,希望以此來保留自己兒子的血脈來繼承皇位的權力。景泰帝初即位時,對此安排並無異議。但是有哪個皇帝不想把皇位傳給自己的兒子呢?不過,景泰帝又不好明說,畢竟他的皇位來自於他的哥哥,現在自己坐了皇位,如果廢除哥哥兒子的太子身份,於情於理都說不過去。所以,他只好暗地裡與汪皇后商議了幾次,汪皇后堅決不同意景泰帝這樣做。

    朱見深(劇照)

    一轉眼土木之變已經過去了兩年,景泰帝感覺自己的皇位已然坐穩,因此,打算實施自己廢立太子的計劃。太監王誠給景泰帝出了一個主意,可以以高官厚祿來拉攏朝臣。於是乎,景泰帝先給都御史楊善等人加官進爵,又厚賞陳循、江淵等多位大臣。俗話說無功不受祿,皇帝的賞賜毫無理由,弄得眾大臣誠惶誠恐,但是又不能不接。過了幾天,景泰帝把一封要求易儲的奏摺交下,要求朝臣一起討論這件事,這時大家才恍然大悟,原來皇帝之前是在賄賂群臣。堂堂皇帝為了一己私慾,竟然行賄賂之事,于謙、王直等一批老臣一時間也不知道該說些什麼好。給事中李侃上奏皇帝,堅決反對廢立太子。雖然朝中反對聲音很大,但是景泰帝利用自己皇帝的權威,逼迫大家在奏疏上簽名。眾臣見皇帝的心意已定,之前收到皇帝好處的陳循等人只好帶頭簽下自己的名字,當天上朝的大臣沒有一個拒籤的。這件事辦成之後,景泰帝為了進一步封住大臣之口,又再次厚賞諸大臣,王直、于謙、陳循等人都拿兩份俸祿。

    景泰帝(劇照)

    景泰帝雖然成功的扶持自己的兒子朱見濟登上太子之位,但是彷彿上天和景泰帝開了一個玩笑,太子朱見濟一年多就夭折了,這樣太子之位就又空了下來。有大臣提議,應該復立英宗之子為太子。景泰帝只有一個兒子,還夭折了,忙活了半天等於白忙活了,現在竟然有大臣還敢提議復立朱見深為太子,這怎麼能不然景泰帝惱火呢?於是乎,凡是上書提議復立太子的大臣皆遭到皇帝的打擊。後來的人看見之前上書要求復立太子的大臣的悽慘下場,便再也不敢提這件事了。

    參考文獻

    1. 張廷玉:《明史》

    2. 許大齡,王天有主編:《明朝十六帝》

    3. 《明英宗實錄》

  • 3 # 蘇綻

    景泰帝朱祁鈺繼位時,先立朱祁鎮兒子朱見深為太子。後來,隨著朱祁鈺皇位的穩定,朱祁鈺廢朱見深,改立了自己的兒子朱見濟為太子。不過,在朱祁鎮奪門事件之前,太子朱見濟,也是朱祁鈺唯一的兒子,彼時已經去世了。

    奪門之前,朱祁鈺也正直壯年,雖然疾病纏身,卻並沒有想要重立朱見深為太子的意思。大概在他那個年紀,再生一個兒子的機率還是有的。

    不過,奪門前朱祁鈺病情惡化,將領石亨等人豪賭了一把,迎立朱祁鎮回宮。朱祁鎮重回帝位,朱祁鈺病死,這就是奪門之變。

    其實,如果沒有奪門之變,朱祁鈺病危時仍未有子嗣,按照大明法統,立朱見深為皇儲的機率在90%以上。

    所以,就算沒有奪門之變,皇位還是朱祁鎮這一脈的。朱祁鈺死後,要麼就是直接以朱見深為帝,要麼就是先朱祁鎮、後朱見深。朱見深登極是勢在必行的。

    石亨等人發動奪門事變,雖然投機取巧非常成功。卻也不過是讓皇位早幾天回朱祁鎮一脈而已。

  • 4 # 農民工歪說古今

    理論上應該還是明憲宗朱見深。因為明朝是中國曆代王朝中執行嫡長子繼承製最為堅決、徹底的王朝之一。除了明成祖朱棣,幾乎沒有例外。即便以小宗入繼大宗的明世宗朱厚熜也基本遵循了“立長”的原則。

    如果沒有“奪門之變”,理論上皇位的第一順位繼承人還是朱見深。從“奪門之變”後不久,被明英宗朱祁鎮幽禁西苑的明代宗朱祁鈺即病逝看,彼時的朱祁鈺已然病入膏肓了。而朱祁鈺費盡心機易儲後不久,其唯一的兒子朱見濟就夭折了。也就是說,朱祁鈺已然絕嗣了。從彼時朱祁鈺病入膏肓的身體來看,重新生出兒子的可能性幾乎為零。所以,按照嫡長子繼承製原則,有嫡立嫡,無嫡立長。皇位的第一順位繼承人依舊還是彼時已經失去了皇太子之位的朱見深。

    但是,這裡面有幾個變數:

    第一、朱祁鈺病癒。這個可能性比較小,但也不是不可能。彼時朱祁鈺病重是事實,但很快病逝不除外有“奪門之變”刺激的誘因(雖然沒有史料記載是朱祁鎮害死了朱祁鈺,但這一點也不能完全排除)。所以,一旦朱祁鈺病癒,虛三十歲的年紀,再生出兒子來並不是不可能。如此一來,肯定就沒有朱見深什麼事兒了。

    第二、朱祁鈺無子,臨終前為防止明英宗父子對自己身後清算,將二人“暴斃”(這是歷代帝王慣用的手段),而選擇其他小宗為嗣,這種可能性不是沒有。如此一來也就沒有朱見深什麼事兒了。

    第三、朱祁鈺如果臨終前沒有處置朱祁鎮父子。那麼,橫在朱見深面前的還有所謂的“太上皇”朱祁鎮。如何處置自己的親生父親,這也是個問題。很大可能朱見深還是繼續當他的皇太子,等熬死老爹再當皇帝。以朱見深的性格,弄死或架空親爹提前上位的可能性並不大。而且,彼時的朱見深似乎也沒那個能力。

  • 5 # 中國歷史學者

    朱祈鈺死後,帝位是朱祈鎮的。其實,奪不奪門是沒有區別的。奪門奪下了,朱祈鎮是皇帝,就算不奪門,朱祈鎮也還是皇帝。因為朱祈鈺的兒子早夭了,景泰八年(1457)時,朱見深才十歲,太小了,藩王進京即位是無中生有,所以皇位繞過來,還是朱祈鎮的。所以,奪不奪門是無所謂的。但是,既然奪門,就不能失敗。奪門成功了,皇位自然是朱祈鎮的。但如果失敗了,朱祈鎮的命就沒了。為何要多此一舉呢?那是還鄉團為了自己的利益。只要他們奪門成功,自己就可以平步青雲了。而朱祈鎮卻是矇在鼓裡。直到後來解決還鄉團,卻念及舊情,猶豫不肯下手時,還是李賢說出了真相。

    (畫像順序:朱祈鎮,朱祈鈺,朱見深。)

  • 6 # 披瀾讀史

    我認為,即使是沒有奪門之變的發生,在朱祁鈺死後,政權依然會交割到朱祁鎮手上,甚至可以說,若景泰帝身死,皇位即使不重新歸屬於英宗,也一定會傳於其子朱見深。因此,奪門之變與其說是一場前朝皇帝的復辟,不如說是景泰朝的投機勢力針對這一時期的特殊狀況而進行的一次政治豪賭。英宗皇帝,也不過是在不知情的狀況下被其裹挾的擋箭牌。

    這是因為,在此時,無論是從法理上還是現實處境上,朱祁鎮或者說朱見深都是代替景泰帝的最佳選擇。而這,也是朝臣的共同選擇。

    一、景泰帝病情日篤與儲位空懸

    首先來說,在景泰七年年末,也就是英宗復辟的前夕,景泰帝的身體狀況已經幾乎不能支援他進行正常的朝政活動了。

    景泰七年十二月,按照慣例,此時景泰帝本來應該去太廟進行祭祀活動,但是由於身體狀況的進一步惡化,他並沒有能完成這一活動,而是將祭祀大典的主導權交由此時的太子太師、武清侯石亨,值得注意的是,此人便是後來擁立英宗復辟的關鍵人物,也正是他主導了奪門之變。可見,在此時,這位武清侯就已經開始意識到皇帝身體狀況已經不再允許其繼續理政。

    而到了第二年年初,景泰帝的狀況進一步惡化,《復辟錄》記載“孟春,享太廟,帝有疾不能行禮,命太子太師武清侯石亨代行禮”。 雖然為了穩定政局,在這之後,景泰帝還是“御奉天殿誓戒,文武群臣致齋三日”,但是這樣的強撐畢竟不是長久之計,他的親信司禮監太監興安,就在此時將他的病情狀況告訴了朝臣:“(王安)以指作十字,謂病之篤不過是日耳”。

    在這樣的狀況下,朝臣們不得不開始商討繼任國君的問題。

    讓人覺得矛盾的是,由於之前設立儲君的問題,景泰帝與朝臣們曾經進行過激烈的爭執。景泰三年,英宗之子朱見深被景泰帝廢除了太子之位,而有權力繼任大統的反而是景泰帝長子朱見濟。但是,由於朱見濟在這之後不久就夭折,因此太子之位也空懸許久。

    但到得此時,朝中大臣已經不能顧忌與景泰帝之前的爭執了。為了設立儲君,他們聯名上書,稱“聖躬不寧,五日未朝,內外憂懼,京民震恐,蓋為皇儲未立,以致如此。伏望皇上早建元良,正位東宮,以鎮人心”

    對於朝臣們的擔憂,身處病痛中的景泰帝既無力又憤怒,但是由於身體狀況不再允許其繼續與大臣爭執或者衝突,他只得耐心恢復,稱將在十七日早朝時進行答覆,但是這封聖旨中卻對於是否要設立儲君的態度卻依舊曖昧不清,“朕這幾日偶染疾,是以不曾視朝。待正月十七日早朝,請擇元良一節難準”。

    可見,此時的景泰帝其實並未完全定下儲君人選。甚至可以說,在其心中仍然存在著一定的僥倖,認為自己未必會在短時間內駕崩。這種對於權力的戀棧,其實是古代帝王的共同心態。

    但是,這並不意味著英宗就無法透過合法手段取回自己的皇位。這是因為,在這一時期,朝野輿論依然是支援英宗的。

    二、朝臣對英宗的態度

    事實上,若是景泰帝去世,那麼無論是英宗還是朱見深掌權,朝臣們大多樂見其成。

    比如景泰四年,景泰帝懷獻太子朱見濟去世,而僅僅是一年後,仍處於悲痛中的景泰帝竟然收到了御史鍾同所上的一封極為忤逆的奏本,這封奏本的內容即使是如今的我們看來也顯得大逆不道,上面說“父有天下,固當傳之於子。乃者太子薨逝,足知天命有在”。這句話幾乎是赤裸裸的暗示景泰帝廢侄立子是“違抗天命”,這才招致太子薨逝的慘劇。

    而與之幾乎同時上奏的另一封奏摺內容則更是昭然若揭,“上皇君臨天下十有四年,是天下之父也。陛下親受冊,是上皇之臣也”。這封由禮部郎中章綸所上的奏摺中竟公然指稱景泰為英宗臣子,可見對於當時的朝臣來說,英宗的正統性依舊不容質疑。

    對於喪子之痛還未消散的景泰帝來說,這兩封奏摺幾乎是在其傷口上撒鹽,於是,他“立執綸及鍾同下詔獄。榜掠慘酷,逼引主使及交通南宮狀”。在他看來,這兩人如此恣意妄為,背後一定是有南宮(英宗)指使。但是,從後來的結果看,這兩位官員“瀕死無一語”。可見,最起碼在朝廷中,這種視英宗為正朔的觀點並未因為景泰帝數年的統治而消失。

    三、景泰帝自身勢力的缺失

    而另一方面,景泰帝本身勢力的缺失同樣是造成英宗一系眾望所歸的關鍵。眾所周知,由於土木之變的突然性,還是郕王的朱祁鈺幾乎是在眾臣的推舉下倉促繼位,在這樣的情形下,從未入駐過東宮的朱祁鈺幾乎沒有時間培養屬於自己的親信班底。正因如此,他真正可以稱之為親信的部下,僅有郕府講官數人:左長史儀銘、右長史楊翥以及俞綱、俞山、章文五人。上述五人中,俞山因“密請復儲,不聽,遂引疾,以優禮致仕”,楊翥、儀銘則分別於景泰四年、五年去世,可見,原先有可能被朱祁鈺引為臂膀的郕府官員們,幾乎凋零殆盡。

    而即使是在其成為皇帝之後,他的親信班底也並未真正形成。明朝歷代皇帝中有不少偏好任用宦官,而景泰帝同樣如此,尤其是王誠、舒良兩人,更是他在易儲風波中重要的助手。

    然而,到得景泰八年,奪門之變前夕,真正被其視為親信的,則是司禮監掌印太監興安。此人,便是前文提及的曾暗示景泰帝命不久矣的那位。可見,這時的景泰帝,由於病情日益加重,就連自己的親信太監都已經無法制約。

    對於此事,明晚期文臣王世貞曾在其《弇山堂別集》中評論稱:“景帝不假內豎如此,南城之禍所由構也”。這種說法雖然有些求全責備,但卻也昭示了一部分事實。若景泰帝駕崩,已經決定倒向文臣勢力,並向其示好的宦官勢力,很難說是否有勇氣繼續執行景泰帝的旨意。

    四、結語

    從以上三點來看,景泰八年,在朱祁鈺即將病逝的當下,皇位的傳承問題雖然不被朱祁鈺所認同,但是對於景泰朝廷來說,迎奉英宗入朝,幾乎是一個順理成章的事情。也是因此,我們很難判斷若景泰八年的正月十七,朱祁鈺打算如何與朝臣交涉,但歷史的巧合之處在於,就在正月十七日凌晨,石亨、徐有貞等人策劃了震驚朝野的奪門之變,英宗以上皇身份重新臨朝,而一段歷史也就此被改寫。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血管堵了身體會有什麼訊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