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五更草

    要想讀的很透徹需要滿足三點:

    一,要有深厚的國學文言功底;

    二,要有人生的閱歷;

    三,要有智力;

    所以如果條件不滿足的話切莫心急,急也沒用,可以先不去管文字的含義,只去熟讀甚至背誦,書讀百遍其義自現還是有道理的,即使讀百遍也讀不懂那不要氣餒,因為只有讀熟背熟了才有可能日後隨時開悟。

    讀不懂如果是因為國學功底欠缺,那就平時多讀些文言古文來提高自己,等積累到一定時候自然就能看懂。

    閱歷也是需要時間來打磨歷練,前兩點都可以透過努力獲得,第三點就看自身的造化了,如果天生愚笨智力跟不上,那是真沒辦法了。

  • 2 # 愛心智

    有一句話叫做:嗜慾深者天機淺,嗜慾淺者天機深。

    讀《道德經》讀《論語》,也就是說讀古聖先賢的書,首先一個必要條件還是要內心清淨,不能說心裡充滿了各種慾望,帶著焦躁來讀。

    因為這些書本里面啟示的,都是人生最深刻的道理,從古到今解讀道德經的書本那麼多,其實每個人各自領悟的都有所不同,但是每一個人都不能否定它能夠開啟人們的智慧,提升人修養的作用。

    然而這些書本,都是古聖先賢結合生活體驗,比如說老子,體驗了天道,才能說道。體驗過自然,才能說自然。比如孔子,正是體驗到仁,孝,禮,義,忠,怒,才能夠說出這些道理。孔子說:吾之道以一貫之。老子說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

    其實都是說心地要清淨,才能夠感受體驗到那個最深刻的東西,也叫做道。

    我的建議是:先讀熟,再背熟。先把這些知識概念刻在腦子裡,等到天機成熟,生活體驗到了,自然就悟到了他的精妙之處。

    讀古聖先賢的書肯定是錯不了,然而各人的理解各不相同,智慧也各有高低,所以說這個也得慢慢來,讀書與生活體驗也是息息相關,慢慢學習不要焦急。

  • 3 # 知足常樂WYJ

    學習經典需要經過聞、思、修的過程。

    聞:先熟讀經典至少50遍 ,每天讀幾章也好,循序漸進。讀完50遍以後可以慢慢看或聽解讀,同時做筆記。

    思:對照自身的生活與工作分享學習後的心得體悟,瞭解與反思自身的不足。

    修:改變自己的不良習氣,甚至思維模式,從思想觀念、言行、舉止徹底改變,朝聖賢的境界邁進。

  • 4 # 筠齋

    論語推薦錢穆先生《勸讀論語及論語讀法》和《論語新解》,然後再看其他注書。

    《道德經》可看王弼《老子道德經注》,朱謙之先生《老子校釋》。

  • 5 # 芙蕖看足球

    論語最起碼你得知道啥意思吧,其次就是論語有一些比較深奧有的比較淺顯易懂。

    比如,“父母唯其疾之憂

    還有初高中課本上學過的那些其實都很易懂,先通讀一邊,把會的全給吸收了。

    然後再考慮看一看論語的註疏,不過研究論語的書很多,近代一般推崇朱熹的《論語集註》對於業餘的愛好者看這個足矣,當然《論語正義》等註疏也是歷史上很出名的,但是作為業餘愛好者我們沒必要去了解那麼深入,最主要的是一個人一個想法。

    道德經也是一樣,先配合翻譯,在看註疏。比如《老子今注今譯》,但是我沒有詳細瞭解不清楚哪一位的註疏比較好,也不敢誤人子弟,但晉朝王弼的《老子注》絕對不差,我不敢說最好或最多學者認可,但是王弼的學識已經被如今的學者給予大力肯定。

  • 6 # xin初醒

    建議你去看曾仕強教授講解的《道德經》影片,我認為他講解的《道德經》通俗易懂,他的講解的《道德經》也是最接近老子本意。曾仕強教授說在讀《道德經》之前,一定要消除對《道德經》的一些偏見,也不要拿自己所認知的東西去了解《道德經》。如果是這樣的話,你永遠無法瞭解《道德經》的本意,而且還會對《道德經》產生誤解。應當保持一個客觀的心理,去了解《道德經》

  • 7 # tiger鍾虎

    《論語》我沒有讀過。

    《道德經》嘛,我在青少年時期買了三次,基本上都讀不懂。後來有十餘年沒有再看《道德經》,大約是二十四歲到三十五歲。三十五、六歲的時候又再看,有些地方直接就看懂了,都沒有揣摩,直接就懂了。當時微微有點詫異,不是十分詫異,是因為自己很清楚自己一直都在進步。

    要自己不停的領悟,自己有境界了,才能夠看的懂。送你三個法寶:誠實、自律、反省。還要加點別的就是謙下和心胸寬廣。

    《道德經》的內容,大部分都是自己的思想智慧的境界問題,也有少部分是古文障礙,就是要求文字的專業功底,只是少部分,佔不到10%。還有少部分的版本斷句問題,比如第四章第一句“道,衝而用之,似或不盈”,很多錯誤的古本都是“道衝,而用之似或不盈”。斷句問題佔不到5%.重點的重點還是自己的境界,提升自己才是關鍵之關鍵。有好多的人,用一生幾十年時間專門研究《道德經》,他們的文字功夫可不差,但是也沒有幾人能懂到30%的。只會對著《道德經》的文字進行研究,是沒有用的,重點是要領悟自己。只有反省才最能提高自己的思想智慧的境界。

    文字所蘊涵的智慧,不是完全依照文字的本義來的,“名可名,非常名”,已經說的很清楚了。自己的思想智慧上去了,讀《道德經》就是白話文。自己的思想智慧不夠,文字功夫再高都沒有用,看看那些對著《道德經》鑽研一生的教授就知道了,他們的文字功夫還會差嗎?

  • 8 # 柘溪散人

    首先,孔子是俗世聖人,老子是超世聖人。一般來說,儒家思想統治中國2000多年,人們首先接觸的是儒家經典,然後由此,發問人生的意義,上升到道家的性命雙修境界。

    能提升到什麼境界?這決定於一個人的悟性,你想做一個俗世中的人,還是想做一個超越世俗的人?這要看你的機遇和你本身的天賦。多讀經典,特別是《道德經》、《黃帝內經》、《易經》等。讀得多了,自然會有收穫。

    再者,多交些高境界的朋友,多聆聽高見,勿固,勿必,勿我,必會有進步。

  • 9 # 自然流進我的心

    《道德經》是對《易經》的註解。巜易經》是對大自然的解讀。大自然就是無字天書。想搞明白巜道德經》需要慢慢的品讀。

  • 10 # 有德司契

    那今天就說說對《道德經》這三個字的認識吧。

    此“道”雖是“無”形的(即“無名,天地之始”),又是具“有”法則與法規的(即“有名,萬物之母”)。所以老子曰:“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

    此“經”就是老子具有全息宇宙觀與宇宙論的哲學著作。

    如《道德經》通篇都在強調必須按符合道(即“道者同於道”),符合德(即道的玄德精神)及符合自然(即“以輔萬物之自然”與“百姓皆謂我自然”)的原則治天下的。

    而《道德經》的宗旨,就是希望人類社會能高揚起“尊道貴德”的大旗,並“唯道是從”地以道無為法治的模式與民立契治天下,而不主觀有為瞎掰亂折騰的,只有這樣才能夠“為無為,則無不治”地促使社會自正自化得向前發展與進步。

    如其“道常無為而無不為。侯王若能守,萬物將自化。”及“愛民治國,能無為乎?”及“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及“侯王得一,以為天下正。”以及“不言之教,無為之益,天下希及之。”等哲理就是明證。

    由此可見,老子《道德經》絕對不是消極落後及避世的,相反它就是一本積極救世與治國的寶典。

  • 11 # 王文錦

    你想透過讀這兩本書提升你的什麼?如果你不能正確理解的話,這書沒有一點作用,也許還會使你感到矛盾重重,找不到北呢。

  • 12 # 使用者3253102189658

    買有白話文對照的,讀完古文,對照白話文,看哪句話觸動你了?

    有這種感覺再接著讀。沒感覺,可以放一段時間,拿起再讀。

    找一個懂得點兒的朋友啟發一下,也非常必要。

  • 13 # 莫以明

    為什麼“天書一樣”?因為你沒“天天”讀“書”,你“天天讀書”,就不看它是“天書”了。不要說老讀不懂,因為你沒“老”讀,你老讀,自然就懂了。

  • 14 # 系統觀天下

    我是上大學期間讀的這兩本書,而且每本都讀了多半年時間。這兩本書讀一遍兩遍是讀不懂的,必須不停地讀,不停地跟你自己的現實生活對照,你才能慢慢領悟。書讀百遍,其義自現。不跟自己的現實生活聯絡起來,這兩本書一點意義都沒有。如果你感興趣,到我的賬號裡看看我的文章吧,或許對你有啟發。

  • 15 # 軫念信箱

    《道德經》洋洋灑灑五千文,言簡意賅,卻是中國被翻譯成最多外國語言的書籍,達80多種語言。從傳播的力量,可以反證這本書的經典,可以跨越東西方文化的鴻溝,平衡種族的差異,根本原因,《道德經》是一本揭示人類本源之道的書籍。真正讀懂《道德經》的人,先要達到老子的境界,可從這3方面切入。

    人有三重境界,《道德經》老子的意識處在第3重:開悟境界。

    人和人最大的不同,是頭腦。而頭腦的不同,又體現在思想和意識境界。宋代禪宗大師青原行思,靖居和尚,曾提出參禪的三重境界,值得我們思考。

    第一重境界(物質世界):看山是山,看水是水。

    我們絕大多數人,都停留在這個世界,也就是物質世界。眼見為實,耳聽為虛。我們都非常肯定、篤定和確信,我們看見的東西,並且認為:這個世界,就是我們看見的樣子。

    所以人類喜歡競爭,爭奪物質,能源,資源,這些看得見的東西。看山是山,看水是水,99.999%的人類,都停留在這重境界。

    第二重境界(超物質世界):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

    總是有極少數人,不滿足於物質的擁有,而潛心於精神的提升。這樣就有超物質世界。人的大腦,有一個極限閥門,心智被困在一個物質世界裡。有極少數人,能透過提升意識,積累精氣神,突破這個閥門,超越心智的極限,那麼就能到達一個全新的世界。

    這個全新的世界,可以稱之為超物質世界。如何用現在的三維頭腦,去理解那個世界呢?

    回想一下,你初中上生物課做的顯微鏡實驗。當你把一個細胞玻片,或者一個其它東西放在顯微鏡底下,這個東西的,就不再是你肉眼看見的樣子,而是變成一個微觀流動的世界: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

    第三重境界(開悟的境界):看山還是山,看水還是水。

    能夠到達第3重境界的人,更是鳳毛麟角,可以稱之為開悟的世界。這個世界很多人聽說,但僅僅是聽說而已,真正開悟的人,不會到處炫耀自己開悟了。而沒開悟的人,又假裝自己開悟得道了,到處炫耀。

    所以,不用管別人怎麼說,《道德經》的老子,就一定是個開悟得道之人。以他為榜樣,以他為標準。你就可以琢磨出,開悟的人大概是什麼樣。

    為什麼開悟以後,是“看山還是山,看水還是水”?這是返璞歸真,九九歸一。

    如果無法理解,那就想象一下:

    你站在操場跑道的起跑線上,正準備跑步;而有的人,已經跑了幾圈,又回到起跑線上。這個時候,他的終點,同時也是你的起點。在外界不知情的人看來,你們是站在同一個起跑線上,沒有什麼不同。這就是:看山還是山,看水還是水。

    所以,普通人和開悟者,在普通人的眼中,看起來都是一樣的。只有高手才會知道,你們之間,簡直隔著一個銀河系的距離。

    讀《道德經》,有助於提升自己。理解了這3重境界,那麼就能理解老子寫的《道德經》到底說的是什麼東西。比如,八十一章寫“善者不辯,辯者不善”,老子何出此言?

    因為真正得道之人,他的意識世界,已經跨越3重境界,很輕易就能看出別人的侷限,所以智者是不辨的。就像一個乒乓球高手,不會想和一個初級水平的人打乒乓球一樣,大家水平不相當,高手總是要撿球,而初級水平的人也總是受挫,所以二者交鋒沒有意義。乾脆就“善者不辯”。

  • 16 # 蓮花又再開

    道德經可以算是中國哲學的一部經典之作,同時它也是道教中一部很重要的開悟之作。簡單來說就是首先要天人合一,遵守大道的規則。春生夏長秋收冬藏。在春天萬物生長的季節,不要進行一些殺戮行為。因為天道都讓動物植物繁衍生長,所以人在這個季節不要多進行一些殺戮的行為。修行的人大部分在這段時間安居儘量不出門。像和尚和道士都有這個規定。古代處決犯人一般也都是秋後問斬,很少會在春天 處決犯人。因為在秋冬季節天道才會有肅殺之氣,所以古人秋後問斬。其次道德經還闡述了一些超越當時人們理解程度的一些事情,現在看來是可以理解的,比如說最大的形狀就是沒有形狀最大聲音好像沒聲音。現在人們都知道有些聲波人類聽不見但動物可以聽見。以及陰陽的轉換物極必反的道理。讓人遵循大道的天人合一性,而不要產生分別性。讓人和道分離。

  • 17 # chenfeiqvan

    你根本不需要這兩本書。我告訴你一個簡單的方法:把自己坐忘。立馬開悟,山川大地、宇宙乾坤了於一胸;生前三千年,生後三千年,全看透。

  • 18 # 精一之功

    道德經講的是一陰一陽,論語講的也是一陰一陽,一陰一陽謂之道,儒釋道本就是相通的,仁的古字就是一豎兩橫,也就是一陰一陽的符號,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所以讀書不要咬文嚼字讀死書,中國人所有的道理一以貫之,道生一,一生二,三生萬物。道即陰陽,世間的一切道理,一陰一陽就可以講完了,百姓日用而不自知,大道至簡。比如說潮起潮落,比如日出日落,比如生死,比如筷子,比如毛筆,拿筷子怎麼拿就怎麼拿毛筆……不勝列舉。這些都是已故中國臺灣曾仕強教授講的,我總而言之了。

  • 19 # 問道黃老

    也許我的學習方法可以幫你儘快進入快樂學習中。

    你能買這兩本書,說明你對這兩本書很感興趣,這是學習下去的動力,接下來就是方法問題。事實上,對於古典名著,大家剛一接觸都一樣有過困惑。相對而言,《論語》較為通俗一些,因為它是孔子的弟子們對老師的言論的整理編輯而成的,是孔子的日常言論。下面重點交流一下《道德經》的學習體會。

    讀經典,要有螞蟻啃骨頭的精神,不能急躁。

    經典之所以能流傳,說明它的深刻、適用。不然就不能叫做經典。很多人學了一輩子,也不敢說真的讀懂了《道德經》。所以一開始就要做好長期閱讀的心理準備。

    對於經典,首先要過的就是文字關。古文不同於現代文,尤其是老子的《道德經》,用詞極其古奧,不如“立天子,置三鄉”,為何他不說“置三卿”,而在周朝已經有了“三卿”,這說明老子用字用詞極其古遠,只看文字表面很容易理解。但當我們知道了老子為什麼要用“古詞”,而不用周朝時期的常用詞彙的時候,我們就理解老子的這種用詞風格與他的“小國寡民”的淳樸狀態是緊密相連的。

    借用工具。

    那怎麼過這個文字關呢?這就需要藉助甲骨文這個文字工具了。有讀本更好,沒有讀本,電腦也很方便,在解釋古文字時,它會告訴我們這個字的創造原理,加深我們對文字層面的理解。比如“德“字,它的甲骨文造字形態是一個人行走在有岔道的路上,一隻象形的眼睛盯著前方,它的本意是順大道而行,不走邪路。

    這樣,我們就會領會老子為什麼說順道而行的就是“德”了。

    多版本比較閱讀。

    我正式接觸《道德經》是去年四月份,先找了不同版本的《道德經》,比較著看,最後選了一本淺顯易懂的讀本看。但隨著對《道德經》理解的加深,那本相對淺顯的讀本就放棄了。因為他只是大意,具體到文字背後的深層含義,就不得而知了。

    我們知道,《道德經》一語萬端,辭旨宏深,光理解大意遠遠不夠,比如,老子為何要寫這本書?他主要的閱讀物件是誰?為什麼古往今來那麼多的注家對有些章句的解釋不一致?為何同一本書前後解釋不能貫通?為什麼漢代之前和漢代之後的解讀明顯不同等。

    所以,當你開啟《道德經》時,不要急躁,要有耐心,精讀一章比瀏覽全篇更有效。你可以試著比較閱讀,並且動手寫下你的讀書筆記,如果你能在平臺上寫出你的心得,就更好了,哪怕對一句話的理解也好,這個就可以讓大家看到,大家認為不對的就會對你提出反對意見。不管說什麼都要虛心接受,哪怕是諷刺挖苦也接受,因為我們是學習的,不是跟人家“打擂”的,非得分出個輸贏。

    你試試這樣做一段時間效果咋樣。

  • 20 # 中年程式設計師

    建議你去看郭繼承老師解讀的《道德經》,我最近也在看。我覺得現在中國文化知道的太少,靠自己很難讀明白。道德經出來開頭兩句,基本就都不明白了。bilibili裡面有。我最開始是很不屑中國文化的,《人類簡史》裡面有個觀念是有的人一直在讀古書,認為古代人把知識都發現了,這樣就一直沒有超越。而科學是承認自己的無知,這樣才有發展。

    最近看了中國傳統文化後覺得,西方各種成功學,談判技巧這些都是術,看每個都很有道理,但是高度不夠。學習中國文化可以,一通百通。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俄剛與烏緩和,烏對美民主腐敗調查,美便14億軍援,說明什麼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