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10
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5528714160

    清朝瞭解的很少 但是拋開文化 看看慈溪做的那些事情就知道了 不僅文化不高 而且智商也不怎麼樣 獨攬大權 死後墳墓被拔 屍體也被 X就知道當初她做的事情有多愚蠢 當初不讓女人插手朝政是正確的回答 自己的理解 又說錯的地方 還望多多指教

  • 2 # 大宋藝祖趙匡胤

    一個英國人普蘭德做過慈禧太后的英文教習(就是翻譯),他寫了一本書叫《慈禧外記》中說慈禧太后的滿語十分好,漢語能把中國儒家經典與《四書》、《五經》和《二十二史》通讀和理解。這段文字(非原文)曾被許多描寫慈禧太后的書籍引用。遼寧師範大學的喻大華教授說這基本不是事實,慈禧太后在未入宮時於北京就以漢語為母語了,滿語應該會一點,也就是聽力好一點吧,口語一塌糊塗。就是漢語說是五經成頌也不可能的。中國社會科學院的閻崇年直接把慈禧太后說成是“半文盲”甚至是一個“文盲”。閻崇年說他在百家講壇《大清十二帝疑案同治皇帝》的講述中稱慈禧為半文盲,有個觀眾打電話給他說慈禧太后很有文化,五經成頌的。閻崇年說他在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親眼目睹了慈禧太后批閱的奏摺,幾十個漢字寫的歪七扭八的,而且還有不少錯白字,這就是一個被漢族人漢化的一個半文盲且禍國殃民的慈禧太后

  • 3 # 晨竹樂縹緲

    清朝慈溪是中華執政歷史的嚴重倒退。也是文明的部分毀滅與倒退,人權的喪失。

    說清朝是封建社會簡直是抬舉他,準確的說是倒退到農奴社會。到了慈禧時代倒退到家奴社會。因為社會的倒退,導致其他不是列強的變成列強打進來。瓜分領土,掠奪財富。本來他們不會成為列強,是自己社會倒退了農奴,家奴甚至半原始狀態,外咦打進來,焉能不敗。

  • 4 # 勇敢的心39393430

    如果是滿族旗人,文化素養應該不差,而且老佛爺的書法雖無大家風範,卻也中規中矩,不過有傳言慈禧是漢族人,山西一貧苦人家的女兒,由於家境太窮,只能將女兒賣給一旗人達官顯赫人家做丫鬟,後來宮中選妃,達官顯赫捨不得將親身女兒送到宮中,用小慈禧頂替的,這個女人權力慾控制慾超強

  • 5 # 夢的精彩

    記得小時侯受的教育慈禧是封建舊勢力的代表,長大後隨著知識的增長逐漸瞭解沒慈禧這個人物那麼簡單。 慈禧17歲入宮,21歲生下未來的同治帝。1861年,咸豐帝駕崩,同治帝登基,兩宮垂簾聽政。後發動辛酉政變,誅殺顧命八大臣,出現史稱的同治中興。同治帝駕崩後,立光緒帝,後在慈禧的首肯下,光緒帝開始主持變革。為了冒進,康有為勸光緒帝囚禁慈禧。計劃失敗,光緒帝反被囚禁,大量維新人物被屠殺,百日維新失敗。但變革還在繼續,只不過步子很慢。 慈禧生活的時代內憂外患,內有太平天國的造反,外有列強虎視眈眈。就靠孤兒寡母苦苦支撐,大清沒有亡在她手,足以看出慈禧的厲害。 慈禧生錯了時代,如早生幾百年或上千年前,生在中華文化強勢時期,她的作為絕不會低於武則天。沒辦法,慈禧生在清末,中華文化處於弱勢時期。一個整天活在深宮的小女人怎能有多大見識,怎會有大作為,太強人所難了。

  • 6 # 回憶還是要忘記

    慈禧是中國歷史上的著名人物,可以說是家喻戶曉。那麼,其人的文化學養究竟如何呢?

    有史記載:慈禧學識淵博

    縱觀近人筆記野史或今人的著述論文,多將慈禧太后描繪成學識淵博、多才多藝的才女,不但深嘆其政治手段之高超,而且會被其淵博的學識以及在詩詞歌賦、書法繪畫方面的精湛造詣所折服。

    學識淵博。曾侍從慈禧太后的德齡說,慈禧對中國古代歷史和比較有名的稗史或傳奇,可說的確是有幾分研究,為尋常人所不及。曾為慈禧太后畫像的美國女畫家卡爾說她不但能作詩詞,且出筆清新,非同凡響,頗得“大宗氣派”;還能以文言寫文章,“振筆疾書,洋洋千言不窮,斯真稀有之才……彼於古名家之詩文詞,能滔滔背誦,如數家珍。”慈禧太后內侄曾孫葉赫那拉·根正也說,她對文史、繪畫都非常喜歡,據說6歲時就能流利地背誦《三字經》等文,“包括唐詩宋詞,都能用滿漢雙文背誦。”“除了政治才能外,慈禧還具有非凡的文學和繪畫才能。”

    工於古體詩詞。徐珂在《清稗類鈔》中,明確記述慈禧太后“工試帖詩”,從其所載的兩首試帖詩來看,不僅文字對仗工整,而且很有意境。

    擅長書法繪畫。英國人濮蘭德、白克好司稱讚慈禧太后不但“能通古今治亂大勢”“又能詩、善書畫”。《清稗類鈔》中也記載她“善書畫”“喜作擘窠大字,亦臨摹法帖,作小楷。尤喜繪古松,筆頗蒼老”。清末學者費行簡也說她“書法端腴”。美國畫家卡爾極力稱讚她“能作擘窠大字,受賜之人,無不珍同拱璧,視為人世希有之至寶……太后之書法,雖翰苑中人,亦不過是”“其所畫之著色花草,神采如生,不減名家”。清末太監信修明回憶:“太后喜寫‘龍’‘虎’‘福’‘壽’大字,六尺、八尺,極有氣魄。”

    2002年至2011年,國內多次舉辦書畫展,均有慈禧太后書畫作品展出,有媒體稱讚其“畫豔驚眾人”。

    慈禧親書真跡反差大

    然而,我們看到的一些慈禧太后親書真跡,與上述書法、繪畫卻有極大反差。

    咸豐十一年(1861)慈禧太后與恭親王奕訢聯合發動辛酉政變前,她親自起草將肅順等人解任的密諭。

    從這封密諭,我們不難看出慈禧太后的文化素養其實不高。第一,字跡歪歪扭扭,看不出有任何書法功底,與世間所傳慈禧太后御筆書法大字比,更有天壤之別。第二,她的文字和文化基礎並不好。密諭共237個字,其中有錯別字12個,達16處之多,而且語句多不通順。如“進成(城)後,在(再)傳旨著恭親王總理贊襄正(政)務,是(當)否,求兄弟著議”,23個字中有4個明顯的錯別字。第三,她本人亦知自己文化水平有限,故在密諭中有“求七兄弟(指奕譞)改寫”之語。

    4年後,同治四年(1865)三月底,慈禧太后的學養與書法也無多少提高。與1861年的密諭比較後,我們發現,這一罷革奕訢上諭的字跡,同樣寫得歪歪扭扭,書寫水平未見提高。上諭不過226個字,有錯別字13個。在前一密諭中,她屢次將“權理朝政”錯寫為“權理朝正”、將“再行歸政”錯寫為“再行歸正”。她也知道自己寫得很差,所以“先作詔以待”,後發交文淵閣大學士倭仁、體仁閣大學士周祖培等人,並說:“詔旨中多有別字及詞句不通者,汝等為潤飾之!”

    光緒三十年(1904)慈禧太后抄寫的《般若波羅蜜多心經》,雖較前述諭旨的水平有所提高,但字型結構仍然呆滯鬆散,筆力稚嫩。將以上真跡與世間所傳慈禧太后親書的“福”“壽”“龍”“虎”等大字立軸比較,任何人都可一望而知,兩者絕非一人所書。

    世間流傳多為代筆之作

    筆者認為,世間流傳的所謂慈禧太后書畫真跡,至多為雖鈐有“慈禧皇太后御筆之寶”,實際由他人捉刀代筆的偽作。有些甚至可能是這些偽作的現代仿製贗品,理由有五。

    第一,從書法與繪畫的技能、技巧上分析。在中國,書法、繪畫都需要基本的技能技巧,故有“書畫同源”之說。既然慈禧太后的文字書法未達精諳之妙,其繪畫不大可能有精湛造詣。第二,從慈禧太后書畫的數量上分析。《清稗類鈔》稱她“喜作大字,用丈餘庫臘箋,書‘龍’‘虎’‘松’‘鶴’等字,歲多至數百幅”。這麼大數量的書法作品,已屆老年且身體並不強健的慈禧太后恐怕難以獨自完成。第三,從慈禧太后的身高體形以及撰書繪畫所需付出的體力體能上分析。卡爾說她1903年“見太后方持其如椽之筆,瀕濡其毫端於一大硯臺中。既見墨色已濃淡得中,遂振筆疾書,一揮而就。全字長可四英尺,作‘福’‘壽’等字樣,筆力絕勁,不作一毫巾幗氣”。但從清宮保留下來的老照片來看,慈禧太后並不算高,1.60米左右。一位身材不高、年已68歲老人的體能,怎能支援她揮動如椽大筆,振筆疾書橫寬“四英尺”的大字?第四,從慈禧太后繪畫的形式及風格上分析。徐珂記載她並不擅長用筆端正、力求形似的工筆畫,其繪畫風格為寫意。然而,目前我們看到鈐有“慈禧皇太后御筆之寶”的各種畫作,卻恰是用筆工整謹嚴、細膩逼真、線條流暢的工筆畫,而不是縱筆揮灑、墨彩飛揚的寫意畫。兩者之間存在明顯的繪畫風格差異。第五,早已有人指出慈禧太后的書畫有捉刀代筆者。徐珂指出,她於“萬幾之暇,輒畫扇及立幅以賜大臣。患不能給,乃覓代筆二人。一為歸安姚彥侍方伯之嫂,一為雲南繆中書嘉玉之妹(即繆嘉蕙)”。繆嘉蕙多次指出,慈禧太后曾親選18名最優秀的畫家,“他們惟一的職責就是為慈禧作畫。這些畫師被分為三組,每組每月為她作畫十天。”太后“在這些畫上蓋上自己的名章,再請翰林院的翰林們附上幾句相關的詩,每當宮裡舉行宴會時,她就把這些畫贈送與人,好像這些畫都是她自己畫的”。

    上述史料充分證明,現在世間流傳鈐有“慈禧皇太后御筆之寶”印章的諸多繪畫作品,以及“福”“壽”“龍”“虎”等大字立軸或對聯等,是他人代筆、代書的捉刀偽作。

    既然慈禧太后的文化素養不高,其書法繪畫水平亦處於初學者階段,為什麼前引各種著述卻多有溢美之詞呢?筆者認為,有些著述的作者是慈禧太后家族的後人或有較為特殊的接觸,難免帶有個人感情色彩;有些著述並非嚴肅的學術著作;有些著述的作者可能並未見過慈禧太后手書的真跡,看到的都是鈐有“慈禧皇太后御筆之寶”的代筆之作。

  • 7 # 戰塲YOK1942419

    她不像太有文化吧,雖然是官宦之家,但他爹祗是中級官員,家世也不算顯赫,而清代後宮是不須要才女的,能選進宮的應是差不多水平,清代是最後一個帝皇朝代,一定會吸取過去皇朝得失,後宮就是其中一個重要部分,所以清代後宮干政的很少,而人員也比前代少得多,就是怕重蹈覆轍。

  • 8 # 90大歷史

    文化修養肯定是挺高的要不怎麼能成為咸豐的妃子呢!最後又統治掌管中國近五十年!所以她的文化素養撇開她的作為!肯定不會差到哪裡去!

  • 9 # 宮殿君

    其實撇開近代史課本上那個所謂“禍國殃民”的慈禧不論,這個女人在文化素養上還是有不錯的一些“小成就”,接下來小君就給大家簡要講幾個:

    “慈禧有個文藝的小書房!”

    慈禧的書法和繪畫應該來說還是不錯的,她在入宮前可不太會這些,都是入宮後自學的,而且她還是個很有“懷舊精神”和“浪漫情節”的主兒,比如她就特別懷念自己當年發跡的地方——圓明園內的天地一家春!

    據記載,天地一家春位於圓明園內,是由一組豪華宮殿組成的院落,它的稱呼始於雍正朝。慈禧當年就是在這個殿中發跡,被咸豐相中,一步步從不起眼的貴人到貴妃。

    因此,當上皇太后的慈禧除了經常來天地一家春外,還特意將其中的西間——大雅齋闢為自己的書房,時時在裡面吟詩作對,筆墨丹青。(如下圖)

    (大雅齋題款的瓷器一般來說都屬於慈禧時期)

    小君大膽猜測她的上升星座一定是雙魚座,不然怎會如此的念舊和浪漫呢。

    而在這個大雅齋裡,“文藝女青年”慈禧開始了她的藝術創作之旅。

    “慈禧畫的畫還是不錯滴,不信你看!”

    首先第一個就是她的畫(如下圖)

    看看慈禧畫的這畫,還挺不賴的吧。再看這幅:

    完全用各種花卉拼成一個“壽”字,創意無限吶。

    “寫的字也還挺不錯的,不信你看!”

    不僅畫畫,慈禧書法也還可以,如今北京的大覺寺大雄寶殿裡就掛著慈禧寫的三塊匾額:

    一為“妙悟三乘”,

    一為“法鏡長圓”,

    一為“妙蓮世界”。

    是不是寫的還不錯呢,這幾個字的意思大致都說的是參禪修佛的境界和方法。

    想來透過這幾個字,慈禧老佛爺也是有普度眾生的想法,但好像,事實與願望差的有點遠啊!

  • 10 # 國家人文歷史

    慈禧的內侄曾孫葉赫那拉·根正在其所著《我所知道的慈禧太后》一書中也說,慈禧 4 歲到 14 歲的 10 年中,父親先後請了三四個家庭教師,教授慈禧學習滿文和漢文。慈禧 “對文史、詩經、繪畫等都非常喜歡……據說,在 6 歲的時候,就可以非常流利地背誦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包 括 唐 詩、宋 詞,都 能 用 滿 漢 雙 文 背誦。

    徐珂在 《清稗類鈔 · 藝術類》 中記載稱,慈禧 “善書畫”,“喜作擘窠大字,亦臨摹法帖,作小楷。尤喜繪古松,筆頗蒼老,每畫一幅,輒為近侍乞取。李文忠公鴻章七旬賜壽,所賜畫松,亦親筆也,是為生平最得意者……孝欽喜作大字,用丈餘庫臘箋,書龍虎松鶴等字,歲多至數百幅。宮中及西苑、頤和園,均喜以大圓寶鏡四字為匾額。

    國畫家卡爾在 《清宮見 聞 雜 記》中,稱讚慈禧 “尤擅善書法,能作擘窠大字,受賜之人,無不珍同拱璧,視為人世希有之至寶……太后之書法,雖翰苑中人,亦不過是,殊非阿諛之談”。她對慈禧的繪畫亦有如下的評價,“太后不特能書,兼能為畫,其所畫之著色花草,神采如生,不減名家。

    是慈禧太后親自起草將肅順等人解任的密諭影印件

    然而,據北京師範大學歷史學院教授王開璽對慈禧親書真跡原始檔案文字的考察研究,對“文學太后”的說法深表懷疑:

    第一,慈禧所書寫的密諭,字跡歪歪扭扭,如同孩童塗鴉,看不出有任何書法功底,因此說其 “書法端腴” 云云,實在有些言過其實,與世間所傳慈禧 御 筆 書 法 大 字 等,更 是 有 天 壤之別。第二,慈禧的文字和文化基礎不好,這一密諭共 237 個字,不但有錯別字 12 處、16 個之多,錯字率高達 6. 75% ,而且語句多有不通不順之處。在慈禧命醇郡王奕譞修改並繕寫密諭的一段文字後面,還有 “進成 ( 城) 後,在 ( 再)傳旨著恭親王總理贊襄政務,是 ( 當) 否,求兄弟著議”[15]( P176)等。在這 23 個字中,又有 3個錯別字,錯字率高達 13% 。第三,慈禧本人亦深知自己的文化水平不高,故此在這一密諭中,又有 “求七兄弟改寫”之語。

    慈禧太后親手所書罷革奕訢的上諭影印件

    慈禧這一罷革奕訢上諭的字跡,同樣寫得歪歪扭扭,書寫水平未見明顯提高。慈禧這一罷革奕訢的上諭同樣不過226 個字,仍有錯別字 10 處、13 個之多,錯字率高達 5. 75% 。在前一密諭中,屢屢將 “權理朝政”錯寫為 “權理朝正”、將 “再行歸政”錯寫為 “再行歸正”。四年後仍是將 “用人行政”錯寫為 “用人行正”,可見其文字水平亦未見明顯提高。

    而如今傳下來的繪畫、書法之作皆為 “捉刀”偽作。從作品數量上講,大數量的書法作品,如果沒有他人代為 “捉刀”,已屆老年,身體並不強健的慈禧是難以獨自勝任完成的。從慈禧本人的身高體形,以及當時書法與繪畫所需付出的體力體能方面分析。清末太監信修明在 《老太監的回憶》 中也說: “太后喜寫龍、虎、福、壽大字”,其字之大,甚至達 “六尺、八尺,極有氣魄。慈禧太后的身高並不算高,大概在 1. 60 米左右,一個年已 68 歲老人的體力體能,怎能支援其揮 動 如 椽大 筆,振筆 疾 書 橫寬 “四 英尺”,甚至是 “六尺、八尺”見方的大字呢?

    徐珂在 《清稗類鈔》 中指出,慈禧於 “萬幾之暇,輒畫扇及立軸賜大臣。患不能給,乃覓代筆二人。一為歸安姚彥侍方伯之嫂,一為雲南繆中書嘉玉之妹 ( 即繆素筠)。繆素筠曾多次明確指出,慈禧曾親自從全國挑選出十八名最優秀的畫家, “他們惟一的職責就是為慈禧作畫。這些畫師被分為三組,每組每月為她作畫十天”。世傳慈禧所畫松、鶴、靈芝等,則大多出自宮廷畫師屈兆麟之手。此外,浙江人王韶,號冬青,工於繪畫,也曾為慈禧代筆作畫,只是因其不善於清廷內部的阿諛奉承,雖然慈禧太后很欣賞她的繪畫,“卻對她疏遠……入宮幾年之後,懷著鬱鬱不樂的心情離開宮廷,回到浙江,不久服毒自殺。

  • 11 # 文藏

    慈禧(1835—1908年)即孝欽顯皇后,葉赫那拉氏,咸豐元年(1851年)入宮被封為貴人。同治帝的生母,同治元年(1862年)尊為太后;光緒元年(1875年)尊為皇太后。於咸豐、同治兩朝“垂簾聽政”,統治中國近半個世紀。在她統治的47年裡,中國封建王朝最後一位女主留下了許多珍貴的書畫墨寶。

    慈禧太后像

    (一)清 慈禧御筆 設色富貴長春圖軸

    紙本,設色。縱247、橫79釐米。

    清光緒十九年(1893年),慈禧時年58歲。畫面以沒骨技法描繪幾株牡丹,後有松枝、松果點綴,相映成輝,一朵盛開的牡丹猶如月光之下,花仙子一般亭亭玉立,旁邊還有含苞欲放的花苞。畫面右上款署:“光緒癸巳季冬上浣,御筆”,左上有大臣徐郙敬題:“自然富貴出天姿,瓊彩繽紛曉露滋。花外一枝松影瘦,濃香黛色月明時。臣徐郙敬題”,下鈐朱文印“敬書”。左下題:“丹屏百幅敞珠宮,蒼玉紙籠錦一業。天上瑤臺新獻壽,青鸞紫鳳舞春風。臣陸潤庠敬題”,下鈐朱文印“敬書”;右下題:“蓬島春融御苑西,寶欄花燦彩雲低。蔭來百尺蒼龍影,長向天階護紫泥。臣張百熙敬題”,下鈐朱文印“敬書”,右下角鈐朱文收藏印“暫為徐氏愒園所有”。

    (二)清 慈禧御筆 絹本設色牡丹圖軸

    設色、絹本。縱222、橫79釐米。

    作於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畫面繪牡丹兩株,以沒骨技法繪紅、紫色花朵各一,紅色嬌豔欲滴,紫色淡雅凝香,寓意富貴吉祥。畫面右上書:“光緒乙巳杏月上浣,御筆”、“瑤階香豔冠群芳”。引首印鈐:“大雅齋”朱文長方印,款下鈐“承明壽光”、“澄心正性”連珠印。畫上部正中鈐:“慈禧皇太后之寶”朱文方印。

    (三)清 慈禧御筆 絹本設色牡丹圖軸

    設色、絹本。縱220、橫75.5釐米。

    畫面繪幾株牡丹,枝葉繁茂、花瓣鮮粉。高低錯落,疏密得體。兩大朵牡丹花色彩豔麗、上下偃仰呼應,兩小朵含苞欲開。牡丹莖杆被花壓彎表現的栩栩如生,賞心悅目,富貴大方。畫面右上書:“光緒乙巳仲春上浣,御筆”、“天香第一冠瓊林”,引首印鈐:“大雅齋”朱文長方印,款下鈐“含和履中”白文圓印,“昭明有融”朱文方印。畫上方正中鈐“慈禧皇太后之寶”朱文方印。

    (四)清 慈禧御筆 絹本設色牡丹圖軸

    設色、絹本。縱223、橫79釐米。

    以水墨為主,略施淡彩。繪牡丹花兩朵,猶如美人春風裡,羞澀欲垂頭之感。一朵以沒骨手法,為墨色牡丹、另一朵以線條勾勒花瓣,以硃砂點出花蕊,婀娜多姿,富貴天香。畫面右側題:“光緒乙巳新正上浣,御筆”、“春風送暖墨池香,”右上方鈐引首印“大雅齋”朱文長方印,款下鈐“德日新”白文方印、“黃金共壽”朱文方印,畫上方中央鈐:“慈禧皇太后之寶”朱文方印。

    (五)清 慈禧御筆 絹本設色九桃圖軸

    絹本、設色。縱282、橫82釐米。

    此畫為光緒二十一年(1895年)之作。縱282公分,橫82公分。以沒骨手法描繪橫斜桃樹,綠葉繁密,九桃碩果累累,寓意長壽。此幅為書畫合璧之作。畫面上方題詩一首:“磅磄瑞木慶雲聯,生近扶桑旭日邊,清淺蓬萊波似鏡,蟠桃斗大種成田。吳樹梅敬題。”題詩上方正中鈐“慈禧皇太后之寶”於詩句之上。下鈐“南齋翰林”朱文方印。畫面右上題款“光緒乙未孟秋上浣,御筆”,引首印:“大雅齋”長方印,款下鈐“澄心正性”白文腰圓印、“鳳沼恩波”朱文方印。畫面左下題:“江淹曾寫山桃賦,如電成虹露井姿,臣朔歸來歡舞甚,摹天繪日說瑤池。王懿榮敬題”。詩首鈐“永壽樂愷”朱文方印。

    (六)清 慈禧御筆 蘭石圖四條屏

    紙本,設色四條屏。每幅縱200、橫43釐米。

    四條屏畫心均為墨筆繪蘭花山石圖。每幅都有尖峭、高聳的岩石挺立,蘭花自石間長出,似隨風舞動。畫幅上方均為方形粉臘箋紙,上有李培元題詩四首,分別為:

    之一“靈根好傍紫芝生,一抹寒煙放曉晴。古色古香來筆底,移將楚畹到蓬瀛。”

    之二“石畔蒙茸生意饒,聊將澹墨寫輕綃。披榛采采凝朝露,華榦敷榮傍九霄。”

    之四“繚繞光風泛水汀,崇蘭無處不芳馨。移從隱谷來瑤砌,琴操何須譜孔庭。”詩旁均自署“李培元敬題”,題詩上方正中鈐“慈禧皇太后御筆之寶”於詩句之上。下鈐“翰林供奉”方印。

    每幅畫面右上分別又有梁耀樞題詩四首:

    之一“湘簾一桁逗新晴,檻外和風撲面迎。正是茶闌琴罷後,妙香聞處倍心清。”

    之二“澧浦名芳品格高,暗香滋露襲宮袍。彤庭寫出湘花意,豈待江淹五色毫。”

    之三“幽姿端合繞蓬池,漢蕩微芳靄薄颸。最是曉風瓊島畔,半叢經雨欲開時。”

    之四“御苑晴光向曉天,紫莖耀日倍鮮妍。非關九畹靈根好,得地新承雨露偏。”

    詩旁自署“梁耀樞敬題,”下皆鈐“梁耀樞印”方印,另鈐有“承明受光”、“御賞”、“精鑑璽”、“愛物儉身”、“嘉承天和”、“德日新”、“大圓寶鏡”等印。

    (七)清 慈禧御筆 絹本松樹圖軸

    絹本、設色。縱220、橫75.5釐米。

    畫面繪一遒勁蒼松,下部松幹粗大彎曲似滿弦之弓,挺拔向上,上部畫松枝以“險勢”下垂,十分生動。墨色濃淡乾溼有度,筆法頓挫有力。畫面右上題:“光緒乙巳仲春上浣,御筆”,鈐引首印:“大雅齋”朱文印,款下鈐“芝”、“田”白文連珠印。畫面右下方題詩一首曰:“千重蒼翠詠徂徠,好共南山進壽杯。長養須知膏澤渥,晚成猶許棟樑材。陸潤庠敬題”。款下鈐“南齋供奉”朱文印。詩上鈐“鏡榮燭和”白文印。畫上部正中鈐“慈禧皇太后之寶”朱文方印。

    (八)清 慈禧御筆 絹本梅花圖軸

    絹本、墨筆。縱220、橫75釐米。

    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慈禧時年68歲。畫面繪墨梅數枝,參差錯落。談墨掏染底色。冰清玉潔觀梅花綻放,交相輝映看玉樹瓊枝。畫面右上題“獨步早春”,引首印鈐“大雅齋”朱文長方印,下鈐“恩風長扇”白文長方印、“冰清玉潤”朱文方印。左上題:“光緒癸卯仲春,御筆”,下鈐“養太和”白文方印。畫面上方正中鈐“慈禧皇太后之寶”朱文方印。

    (九)清 慈禧御筆 絹本設色梅花圖軸

    絹本、設色。縱220、橫65釐米。

    清光緒三十一年(1905)畫面繪一梅花,老幹生髮出數枝傲雪寒梅,競相開放,獨佔人間第一春。畫面右側題:“光緒乙巳新正上浣御筆”,引首印鈐“大雅齋”朱文長方印,款下鈐:“澄心正性”朱文長方印、“道湛天初”白文方印。左上題:“瓊英玉蕊秀瑤壺”。畫面上方正中鈐:“慈禧皇太后之寶”朱文方印。

    綜觀慈禧鈐有璽印的書畫作品,可以看到其作品的創作年代主要集中在:1888年至1908。此間正是晚清政府國力衰微、窮途末路之時,這些作品大多數為慈禧的頒賜品,大多賞賜給御前王公大臣或親僚,少部分作品也有慈禧太后修心養性之作。作品題材多表現具吉祥寓意,如有富貴寓意的牡丹、有長壽寓意的松、鶴等,又有繪以示君子風範的梅、蘭、竹、菊等等。

  • 12 # 橘玄雅

    關於孝欽顯皇后的文化素養

    以一個詞來講——“一般”。

    以一句話來講——“比社會女性整體水平高,比書香門第的世家女性低”。

    先說漢文

    現在存有孝欽顯皇后的不少“真跡”。

    已經有答主提到了王開璽教授對孝欽顯皇后的一份“密諭”的研究,認為孝欽顯皇后的密諭,字跡歪歪扭扭,如同孩童塗鴉,看不出有任何書法功底。一共 237 個字,有錯別字 12 處、16 個,而且一些語法也有問題。

    我這裡發另外一份,是孝欽顯皇后避難西安時候的手諭。這時候是光緒二十六年,孝欽顯皇后已經“當政”了兩朝了,“文化素養”有了相應的提升,尚且如此呢。

    多的就不再說了。

    至於“那根正的描述”和所謂“大字”、“書畫”的問題,詳見後文。

    再說滿文

    引《清實錄》來看一下好了。

    諭軍機大臣等:嗣後內外臣工,應進安摺,著敬書三分,於兩宮皇太后及朕前呈遞。其應進皇太后安摺,一分敬書慈安端裕康慶皇太后聖安字樣,一分敬書慈禧端佑康頤皇太后聖安字樣。其應用清字者,俱用清漢合璧。又諭:嗣後京外各衙門,遇有清字奏事摺件,均用清漢合璧式樣。

    這一條上諭的時間是同治十三年十二月十一日,這天開始,由慈安和慈禧兩位皇太后垂簾聽政。

    諭軍機大臣等:嗣後京外各衙門,凡有照例應用清字奏事摺件,均著用清漢合璧。其各衙門應用清字引見排單,亦著書寫滿漢合璧呈遞。

    這一條上諭的時間是光緒二十四年八月十九日,這天是德宗光緒帝戊戌變法失敗的第十四天,慈禧太后剛剛重新“訓政”。

    可以得出結論,孝欽顯皇后對滿語滿文應該不是特別熟悉的。

    但是說“完全不會”,也並不是。

    發一份檔案。

    這裡面的硃批滿文“elhe”,即漢語的“安”,是孝欽顯皇后的親筆。

    可見個別單詞,怹老人家還是能寫的。

    最後說兩點。

    1.關於那根正。此人一直聲稱是孝欽顯皇后本家後裔。對此,馮其利先生寫過《那根正先世考查》,論證在孝欽顯皇后本家後裔中,並沒有那根正這一位。這位“李鬼”所追憶的關於孝欽顯皇后本家的故事,自然也是“天方夜譚”。

    2.關於孝欽顯皇后留下來的大字和書畫。清代宮廷內外,都有不少署名“慈禧皇太后”的書畫、匾額,那些多數的確都是孝欽顯皇后所寫,但是是在“幫助之下”書寫、繪畫而成的。什麼意思呢?宮裡有“如意館”,都是書法家、繪畫家在當差。如果孝欽顯皇后需要畫畫或者寫大字,都由他們先描好輪廓和樣子,孝欽顯皇后親自拿著筆去“填”即可。甚至於一些畫,比如說一隻鳳凰,孝欽顯皇后畫了一個頭,就累了,就會對如意館的畫師說,“你接著畫罷”,畫師即替她完成剩下的作品。所以這種“例子”,很難反應孝欽顯皇后的真實水平。

    但是無論如何,在舊社會的女性大多不識字的背景之下,孝欽顯皇后依然算得是“有文化”呢……只是跟那些能吟詩答對的書香世家之女相比,差得多而已。

  • 13 # 高培楓

    慈禧太后是中國歷史上的著名人物,可以說是家喻戶曉。那麼,其人的文化學養究竟如何呢? 縱觀近人筆記野史或今人的著述論文,多將慈禧太后

    慈禧太后是中國歷史上的著名人物,可以說是家喻戶曉。那麼,其人的文化學養究竟如何呢?

    縱觀近人筆記野史或今人的著述論文,多將慈禧太后描繪成學識淵博、多才多藝的才女,更有媒體稱讚其“畫豔驚眾人”。但細觀其親書的密諭和抄寫的佛經,就會發現她不僅沒有任何書畫功底,且文化水平有限,所寫的諭旨錯字連篇。種種史料已充分證明,現在世間流傳鈐有“慈禧皇太后御筆之寶”印章的諸多書畫作品,實為他人捉刀代筆。

    慈禧太后是中國歷史上的著名人物,可以說是家喻戶曉。那麼,其人的文化學養究竟如何呢?

    有史記載:慈禧學識淵博

    縱觀近人筆記野史或今人的著述論文,多將慈禧太后描繪成學識淵博、多才多藝的才女,不但深嘆其政治手段之高超,而且會被其淵博的學識以及在詩詞歌賦、書法繪畫方面的精湛造詣所折服。

    學識淵博。曾侍從慈禧太后的德齡說,慈禧對中國古代歷史和比較有名的稗史或傳奇,可說的確是有幾分研究,為尋常人所不及。曾為慈禧太后畫像的美國女畫家卡爾說她不但能作詩詞,且出筆清新,非同凡響,頗得“大宗氣派”;還能以文言寫文章,“振筆疾書,洋洋千言不窮,斯真稀有之才……彼於古名家之詩文詞,能滔滔背誦,如數家珍。”慈禧太后內侄曾孫葉赫那拉·根正也說,她對文史、繪畫都非常喜歡,據說6歲時就能流利地背誦《三字經》等文,“包括唐詩宋詞,都能用滿漢雙文背誦。”“除了政治才能外,慈禧還具有非凡的文學和繪畫才能。”

    工於古體詩詞。徐珂在《清稗類鈔》中,明確記述慈禧太后“工試帖詩”,從其所載的兩首試帖詩來看,不僅文字對仗工整,而且很有意境。

    擅長書法繪畫。英國人濮蘭德、白克好司稱讚慈禧太后不但“能通古今治亂大勢”“又能詩、善書畫”。《清稗類鈔》中也記載她“善書畫”“喜作擘窠大字,亦臨摹法帖,作小楷。尤喜繪古松,筆頗蒼老”。清末學者費行簡也說她“書法端腴”。美國畫家卡爾極力稱讚她“能作擘窠大字,受賜之人,無不珍同拱璧,視為人世希有之至寶……太后之書法,雖翰苑中人,亦不過是”“其所畫之著色花草,神采如生,不減名家”。清末太監信修明回憶:“太后喜寫‘龍’‘虎’‘福’‘壽’大字,六尺、八尺,極有氣魄。”

  • 14 # 夏目歷史君

    想必沒有人對慈禧不熟悉了,她雖不是大清的皇帝,但是,清朝在她的統治下長達40多年。

    談到慈禧,很多人眼中的她就是一個很有政治手段,翻手為雲覆手為雨,為人陰險狡詐的人。

    但是,對於慈禧的文化水平就完全不清楚了,那麼,慈禧這個人的文化水平究竟怎麼樣呢?

    有關於慈禧文化水平的記載很多,從那些記載可以得出一個結論:慈禧在當時是一個學識淵博的人。

    早在慈禧五六歲的時候,慈禧的父親就給她請來的教書先生,傳授慈禧學習滿文和漢文。

    在慈禧6歲左右,她已經能夠完整的背誦《三字經》、《百家姓》等經典著作了,很多古代的詩文也被慈禧掌握,可以說,慈禧集詩人、書法家、畫家為一身。

    一、首先,我們可以說慈禧是清末的一位“詩人”,慈禧在詩詞方面的研究還是非常深的,甚至能夠達到了出口成章的程度。

    根據歷史記載,慈禧每次在重大的節日中都會自己作上一些詩詞助興。

    很多詩詞都在有關於記錄慈禧生活的書中提到了,最有名的有《我所知道的慈禧太后》和《慈禧太后私生活實錄》。

    二、其次,慈禧可以被稱之為“書法家”和“畫家”。

    在前面那兩本書中也提到了,慈禧擅長書法和繪畫,而且,民間流傳的慈禧的作品也有很多,比較出名的有《富貴長春圖》、《壽桃圖》、《葡萄圖》、《牡丹圖》、《梅花圖 》、《清供圖 》等等。

    現在的很多古代文物展覽中,很多書法繪畫作品其實就是慈禧留下來的,比如,2002年廣東生博物館舉辦的“清代皇室書畫展”裡面就展示了慈禧的一些作品。

    2004年瀋陽故宮舉辦的畫展也有慈禧的真跡《富貴長春圖》,這幅畫完全給人了一種相當“驚豔”的感覺,能夠畫出這樣的一幅畫,足以見得慈禧的繪畫水平之高。

    在2011年蘇州美術館展示中,慈禧的一張《壽桃圖》被展示了出來,要知道,那次展覽的其他化作可都是出自我國的歷史上各大著名畫家之手,所以,慈禧已經可以被歸為為我國曆史上有名的畫家之列。

    不得不說,在我國封建社會女性地位普遍比較低的情況下,慈禧堪稱一代才女,只可惜慈禧生在亂世之中,那個時候大清王朝早就已經成了一葉孤舟,滅亡的結果不可避免。

    而慈禧又是一位權力慾望非常大的人,藉著身為太后的機會,在清朝的政壇上統治時間長達47年,而她的統治也絲毫沒將大清王朝的命運改變,反而她一步又一步的妥協,將大清王朝推向了萬丈深淵之中。

    因此,後人們對慈禧的態度一向都是否定的,因為她的統治給清末時期的老百姓帶來了無盡的災難,直到慈禧去世之後的很長時間,我國仍舊處在飽受列強欺負的狀態。

    所以說,慈禧給我國帶來了不小的災難,這也讓她“一代才女”的身份完全被掩蓋。

  • 15 # 歷史環形社

    慈禧喜讀書

    慈禧是中國近代歷史上最具有爭議性的人物之一,也是晚清時期滿清皇室的最高統治者,自咸豐駕崩以後,他開始垂簾聽政,統治中國接近半個世紀之久。慈禧善於玩弄權術,手段異常狠辣,但人們不禁在想,作為一個統治中國後半個世紀的實際掌控者,他的文化水平究竟如何呢?

    古代皇帝的文學素養大多不算很高,文化很高的未必也當的了好皇帝,比如宋徽宗,但起碼的讀書識字也是問題不大。對於皇帝來講,可以寫不出詩,但一定要會欣賞詩,所以筆者認為,慈禧的才華要說多大,應該不至於,但起碼見多識廣。《清宮見聞雜記》記載:慈禧“能為詩詞,出筆清新,非同凡響。又能為古文辭,得大宗氣派”。意思是說慈禧的文字功底不錯,詩詞內容清新而不老套。先不說這裡面的內容是否真實,但慈禧從小喜歡讀書,倒是實話。

    慈禧通文墨

    英國人濮蘭德.白克好司所著的《慈禧外紀》也提到過:慈禧“五經成誦,通滿文,二十四史亦皆瀏覽”。很顯然,從西安飽讀詩書的慈禧為他以後的政治生涯打下了良好的基礎,在成為咸豐的妃子並取得咸豐信任以後,慈禧時常為咸豐代筆,最開始是咸豐口述,慈禧親筆,到後來是咸豐會聽取慈禧的意見,讓慈禧自己在奏摺中抒發己見。由此可以看出,要是慈禧不通文墨,不通政事,即便咸豐在喜歡她,也不可能讓慈禧如此“胡來”吧?除了政治才能外,慈禧對繪畫和創作也頗有心得。

    徐珂在《清碑類鈔.藝術類》中記載稱,慈禧“善書畫”,“喜作擘窠大字,亦臨慕法帖,作小楷。李鴻章七十大壽的時候,慈禧還親自作畫賜給他。

    1861年11月2日,慈禧發動了辛酉政變,從慈禧起草的密諭來看,字跡拙劣,歪歪扭扭,實在是看不出有什麼書法功底,同時錯別字也很多。1865年3月底,慈禧寫了一份罷免恭親王的上諭中,字跡同樣不怎麼樣,錯別字也很多。這不禁令人懷疑,在史書中慈禧不是文化水平很高嗎?

    結論

    那麼結論就只有一條了,世面上流傳的慈禧書畫是找人代筆之作,而慈禧本人的文化水平可能未必太高,雖然書法功底並不能代筆一個人的所有文化水平,但古人重書法,稱之為臉面,書法不好的人是會被鄙視的,所以慈禧的真正文化水平大家應該心中有數了吧。

  • 16 # 如若天風

    《自由體詩》

    ——(無才之人當帝王,有才之人閒幫忙)

    文章驚天成乞丐,韜略逼人隱身埋。

    無謀無才收天下,只因一眾蠻漢在。

    ——):註解。文章驚天成乞丐,指,李白,杜甫之類。韜略逼人隱身埋,指,范蠡,張良之類。無謀無才收天下,指,項羽,劉季之類。只因一眾蠻漢在,指,樊會,張飛之類。

  • 17 # 長安西北夜讀史

    坦率而言,慈禧太后長於權謀、洞悉人心,有著政治家的素質,能把眾多名臣玩弄於股掌之中,但是單論文化水平的話,只能說的平平無奇。

    1、文學水平

    曾國藩曾經數次德慈禧太后接見,有過幾次談話,後來曾國藩評價“兩宮才地平常,見面無一要語”,可見接見時說了一堆沒有營養的話,完全看不出慈禧太后有一點飽讀詩書的樣子。根據史料記載其實也可以反證慈禧太后的文學修養,她處理政務,所寫的東西,連文辭通順,沒有錯別字都做不到,經常給大臣說“詔旨中多有別字及詞句不通者,汝等為潤飾之!”,可見文字水平之差。還有人研究1861 年慈禧太后發動辛酉政變所下的密諭,一共才237個字,錯別字竟然有12個。幾年後,她親筆寫的罷免奕訢的上諭,一共才226字,錯別字到了13個,這中間已經隔了四年,進步並不大,,可見此時,慈禧太后的文學水平大概就是能識文斷字,粗通文墨的水平,才華根本就談不上。濮蘭德寫的“年16歲時,五經成誦,通滿文,二十四史亦瀏覽。嘗有史臣在旁諷誦,故能通古今治亂大勢”顯然經不起推敲。

    2、書法水平

    從她留下的墨寶來看,寫字水平也很一般,1861年慈禧寫的上諭錯字連篇不說,字型呆滯,骨架鬆散,一觀便知沒有下過什麼苦功,這顯然也不是那些才女的水準。從1904 年慈禧抄寫的《般若波羅蜜多心經》來看慈禧的寫字水平還是取得了一些進步,這個她自己本身的好學有關,也是處理政務逼不得已不無關係,但是還是筆力稚嫩,未登堂入室,和濮蘭德說的“又能詩善書畫,有此聰明學問,故能久攬大權。”差了十萬八千里。

    3、繪畫水平

    慈禧太后有一些畫作流傳下來,這些畫作水平還相當不俗。但是根據王開璽先生研究,這些畫作可能都有些貓膩。這種畫分為兩種,一種是確實是慈禧太后動筆畫的,但是畫的方法是,由別人先畫好粉本。什麼是粉本呢,按照《圖繪寶鑑》的說法是“用針按畫稿墨線密刺小孔,把粉撲入紙、絹或壁上,然後依粉點作畫”,說白了原理和十字繡差不多,按照已經確定好的紋路描紅即可。第二種畫就更可笑了,直接由別人代筆,再假裝是自己所畫就行了,由此可以推斷慈禧太后的繪畫水平實在是很一般,雖然當時重多畫師假裝不知道給予了很高的評價,但是也有人直言不諱評價慈禧的畫“蓼花幾如斷枝枯葉,枝與枝之間雜陳不接,葉與花零亂,其用筆畏縮遲疑,全無功力;一隻螳螂也畫得離骨岔氣不合章法。”這也是讓人十分尷尬了。

    綜上所述,慈禧太后在文學修養、書法繪畫上都沒有過人之處,勉強算是一個初學者而已。那些吹捧她文化水準很高的,要麼是胡說八道,要麼是趨炎附勢之徒的吹捧。

  • 18 # 霍小姐的八卦爐

    作為一個晚清政治舞臺上縱橫捭闔、叱吒風雲的重量級人物兼不可小覷的女政治家,慈禧太后17歲進宮,26歲執政,居然統治中國長達48年之久。由此可見,歷史上的慈禧太后文化綜合水平不可低估,其學識、膽識和魄力也絕非常人可比。

    因為無法想象,一個沒有文化的慈禧太后能執掌飄搖動盪之晚清政權近半個世紀;一個沒有文化的慈禧太后能批閱大量奏章及時發號施令;一個沒有文化的慈禧能駕馭得了曾國藩、李鴻章、袁世凱等一班幹臣能吏,並在內憂外患、列強環伺中基本上保持了國土的完整。

    之一,慈禧太后從小接受了系統嚴格的文化教育,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史稱早在4歲時,少年聰慧的慈禧父親就請有學問的先生做家館,對慈禧展開“一對一”的針對性教育。

    清朝的家館,是由一個家庭獨立開館,它和私塾不同。私塾往往是一個家族為相同相近年齡的孩子開設的,相當於家族學校。家館,授課老師直接對東家主人負責,相當於一對一地教育孩子,並針對孩子的特點,開課講授。

    文官出身的惠徵為兒女們開設家館,前後大約有10年時間,身為少女的慈禧就是在這段時間,用功讀書,在經學、歷史和文學方面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她學習滿文和漢文,讀經書、史書,六歲《三字經》《千字文》和許多唐詩宋詞就能成誦,過目不忘。

    之二,慈禧太后能書善畫,水平遠非常人可比。慈禧喜歡寫字、繪畫;臨摹宮中法帖和名畫,是她的休閒愛好。為了滿足自己的書畫學習,她還特地命各地官員,推薦善於書法、繪畫的女性入宮任教,書畫技藝與日俱增。

    慈禧太后的書法間架穩健,結構方正,筆力遒勁,橫平豎直,乾脆爽利。其留傳下來的作品不少,宮中收藏的慈禧作品,主要包括懸掛於養心殿體順堂東梢間的慈禧手書“含和履中”紙匾;慈禧手書“喜”“龍”字,“福、壽、龍、虎”字。

    據清朝太監信修明回憶:“太后喜寫龍、虎、福、壽大字,六尺、八尺,極有氣魄。太后身高四尺有餘,寫八尺之字,需拉紙者乘勢一拉。仁壽殿的一筆壽字猶大,真是神奇!太后不寫小楷,但喜繪畫,而無工筆。偶然草草三五筆,稍俱規模,便命太監交如意館添枝加葉,設計顏色。完成後,命南書房題跋,賞賜近臣。

    慈禧的繪畫別具一格,自成一家。她喜歡花鳥,繪畫方面直接師法自然。其繪畫作品清新典雅,樸素天然,特別是她的花卉畫,喜歡直接用花卉天然汁液塗於畫面,非常逼真,富於質感,栩栩如生。與眾多女性一樣,慈禧尤其喜歡牡丹、蘭花等花卉,花瓣、葉脈細微處十分傳神。故宮收藏的慈喜御筆繪畫作品主要包括:慈禧太后指畫《鳳凰圖》軸、指畫《花鳥畫圖》;慈禧太后御筆《九秋圖》、《富貴天香》軸、《仙人》軸、《魚藻圖》軸、《松蝠靈芝》軸等。

    之三,慈禧太后喜愛讀書,以史為鑑,廣開言路,重用能臣,顯示了一個女政治家的膽識和學識。

    慈禧太后喜歡書籍,特別是有“以史為鑑”的史書典籍。史書記載,給事中孫樟曾上書稱,明神宗時期的大臣張居正,輯錄《帝鑑圖說》,有益於治政,特進呈御覽。慈禧太后很有興趣,她仔細翻閱《帝鑑圖說》,發現這部書一事一圖,文字精練,故事生動,繪圖栩栩如生,引人入勝,將三代至唐宋以來皇帝致治事蹟和興亡得失,因事繪圖,匯成一書,共選取事例一百一十七例,可供效法的致善之事八十一例,題為聖哲芳規;可為鑑戒的兇惡之事三十六例,題為狂愚覆轍。為以史為鑑,慈禧太后特地交由內務府印經廠刻印下發推廣效仿。

    慈禧執政初期的清末同治年間,堪稱內憂外患。國內太平軍佔據了東南半壁江山,國際列強對中國虎視耽耽。而慈禧太后確實想有所作為。她多次下詔,廣開言路,鼓勵上書直言。奕新率先上書,建議朝廷在用人方面,多聽取各方意見,以求至當。慈禧太后當即批覆,明確指示馬上照辦。

    總之,窺一斑可知全豹。從這些歷史小細節和碎片中,人們彷彿看出了一個文化、學識、膽識、魄力非同一般的3D立體慈禧太后。

  • 19 # 農民工歪說古今

    慈禧太后生於道光十五年(公元1835年),於咸豐二年(公元1852年)應戶部選秀入宮、被清文宗咸豐帝封為了蘭貴人。算一算,慈禧太后多大歲數結的婚?十七歲。現而今這個年齡差不多也只是處於高中階段、不少人高中還沒有畢業,可慈禧太后卻已經嫁做人婦了。就算慈禧太后接受了系統的現代教育,她的文化水平充其量恐怕也就是個高中肄業!

    女子無才便是德

    中國古代講究所謂“女子無才便是德”,無論是普通百姓家、還是達官顯貴家,對於女兒的教育相對於兒子都是相當“不上心”的。在他們看來,兒子讀書將來是可以步入官場、光宗耀祖的,女兒讀書有什麼用?讀再多書也是嫁做人婦、相夫教子……通常情況下,大戶人家的女兒大多數跟著哥哥、弟弟們一起讀自家設定的私塾,鮮有外出讀書者。這樣的私塾教育,“脫盲”問題不大,但想要在文化方面有所專長,恐怕難度還是相當大的。像李清照那樣的才女畢竟是少數,反倒是高階青樓女子文化方面或許還更加優秀一些,因為老鴇子需要她們的文才去摟才子們的銀子……

    慈禧太后雖然生於中級官僚家庭,其父惠徵曾經擔任過正四品的道員。但在那樣的大環境下,恐怕也未見得受過什麼系統的良好教育。從惠徵監生出身、從筆帖式起步來看,這位爺恐怕也不是什麼真正的“讀書人”,自己尚且不好好讀書,還指望他對子女的要求有多高嗎?更何況,慈禧太后還是女兒。所以說,慈禧太后的文化水平不會太高,但文盲應該也不至於!否則日後她如何當大清朝的家?

    生活小故事

    說到慈禧太后的文化水平就不得不說一段小故事,慈禧太后和她的堂小叔子慶密親王奕劻是怎麼認識的?早年間奕劻與慈禧太后的弟弟桂祥走動比較勤,也因此認識了慈禧太后。因為文化程度有限、書法水平也一般,慈禧經常請奕劻幫忙代寫書信,久而久之二人便混熟了。奕劻的一筆好字給慈禧太后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後來奕劻的發跡雖說與這件事沒有必然聯絡,但至少說明一點,慈禧太后只是粗通文墨,文筆著實一般,否則她又何必找奕劻代筆呢?

    再就是慈禧太后的弟弟桂祥,中國古代的官宦人家,女兒或許不一定去讀書,但兒子通常情況下還是必須讀書的。可問題來了,慈禧太后為何不找桂祥代筆?恐怕只能有一種解釋,桂祥的文筆和書法也是個“半桶水”!惠徵的兒子尚且如此,更何況是身為女兒的慈禧太后?這個小故事也從另一個側面反映了慈禧太后的真實文化水平。

    婚後“繼續教育”

    在家沒能好好學習,那麼婚後呢?機會恐怕就更少了。自古帝王對後宮干政就是極度提防的,後宮沒有文化、干政的機率也相對低得多,不是嗎?所以,清王朝的后妃們婚後也沒有什麼接受“繼續教育”的機會,但自己學習還是可以的,這是個人愛好,但系統學習的機會是沒有的……

    說到這裡很多人或許要說慈禧太后幫清文宗代筆批奏摺的問題了。清文宗的字雖然談不上非常好,但也還算說得過去。慈禧太后連自己的書信都找奕劻代筆,他如何幫清文宗代筆批奏摺?有一點我們必須搞清楚,清文宗對慈禧太后控制得還是比較嚴的,她並沒有干政的權力。說白了,她只是代筆而已。更重要的是,慈禧太后代筆的只是一般的、不重要的奏摺,重要硃批清文宗恐怕還不會假手他人!一般不太重要的奏摺,皇帝的硃批無非“知道了”“著某部知道”之類,並不複雜,以慈禧太后的文化水平和天賦,模仿清文宗的筆跡批這些東西還是不成問題的。

    綜上所述,慈禧太后的文化水平其實相當一般,恐怕不太可能超過現在的高中生。至於書法,慈禧太后存世的真跡還是頗多的,說實話,也就“半桶水”而已,根本談不上什麼書法,也就是寫字罷了……但文化和政治手腕並不成正比,慈禧太后文化水平一般,卻不影響她玩弄權術。本就相當聰慧、天賦頗高,加之幫清文宗代筆批奏摺,慈禧太后政治上的手腕或許很多就是跟“權術高手”清文宗學來的。

  • 20 # 歷史風物誌

    慈禧太后出身於葉赫那拉氏,據葉赫那拉家族的人稱慈禧的乳名叫杏兒姑,姑是滿人對未成年女子的通常稱呼,而杏兒則是因為家中庭院種了幾棵白杏樹,不論這個名字怎麼樣,單論這個名字來歷似乎慈禧在家中並沒有被很重視。她的父親出身於監生,還曾經做過筆帖式(專門抄寫、翻譯各種公文的崗位),按理也算有些文學水平,但在女兒起名的時候如此的隨意,雖然是個乳名,但現在歷史界傳說的幾種慈禧的名字也並沒有很雅緻。這說明她在家族中的地位並不高,估計和舊社會重男輕女的觀念有關。所以慈禧在葉赫那拉氏時受教育的機會應該是不大。

    慈禧孃家作為滿洲鑲藍旗的成員,雖然不可能把一個女兒當教成大學士,但估計也做過往秀女這方面培養,什麼三從四德自然是要學的,基礎的識文斷句應該也是需要會的,歷史上記載的也確實大致如此。當時清朝處於外憂內患,慈禧的夫君咸豐皇帝面對英法聯軍、太平天國的雙面壓力心力憔悴,咸豐皇帝經常叫慈禧在身邊,他口受慈禧代筆批閱奏摺,因為慈禧的書法很好。更特別的是那時候起,慈禧就被咸豐批准可以在政事上發表意見,慈禧的執政能力大多應該就是這段時期培養的。

    按照前文分析,慈禧太后的文化水平不會很高,但作為一個秀女來培養,琴棋書畫最起碼的是要會的,即便古代各朝選秀女都存在各種潛規則,但目不識丁的就上去選,要還能選中不是太過分了。不過值得一說的是慈禧的書畫功夫是很好的。如下圖慈禧手書的匾額:

    而網上有流傳慈禧所謂的慈禧寫的歪七扭八的懿旨應該並非她本人所書,畢竟當時旨意、詔書大多數是安排專門的人寫的,如清朝康乾時期專門擬旨的鄭國祥,有時候特殊情況下也會叫身邊的太監代寫,慈禧好歹是能夠陪咸豐批奏摺、商討政事的。根據她的成長背景四書五經或許懂得不多,但政治見解(勾心鬥角方面)並不會很差,不然也不會把持清朝朝政那麼久,而她執政的失敗也恰恰說明肚子裡沒墨水這點。回到問題,慈禧太后的文化水平很低,四書五經可能都沒看全,但文學上某些領域的造詣還是不差的。

    ※※※※※※※END※※※※※※※

    慈禧太后的詩(好歹押韻了不是麼):

    世間爹媽情最真,淚血溶入兒女身。殫竭心力終為子,可憐天下父母心!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餘罪》中大嫂扮演者徐鼕鼕你覺得怎麼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