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品味老劇
-
2 # 會眨眼的魚320
如果只能選一文一武的話,文我要選郭嘉,武我要選呂布。
問題說的是開局,萬事開頭難,所以作為開局肯定要選最厲害的。
雖然三國演義裡面關於郭嘉的描述不是很多,但是隻要我們仔細看看的話,應該知道郭嘉也是有經天緯地之才,而且之後的謀士也沒有比他厲害的。呂布當然就不用多說了,看過三國的都知道呂布的厲害。
-
3 # 燭影斧聲
呵呵,這個問題問的有意思,首先我知道自己有多少斤兩,不敢奢望打天下,最好就是能投靠曹操,然後衣食無憂,當然了,沒本事人家肯定看不上,那就找兩個有價值的人,來提高我這個主公的身價。
武的我選常山趙子龍。實話實說,趙雲帶兵肯定不如曹操的五子,不過沒關係,因為亂世之中保命是第一要素,趙雲保護家眷從來沒有出過紕漏。而且他早年隨公孫瓚有可能隸屬白馬義從,再加上給劉備做主騎,更說明帶領騎兵有一套。曹操不缺帶大兵團作戰的人才,反而這樣驍勇的突擊型人才會很吃香,所以不管是出於對我的保護,還是對曹操的價值都不錯,更主要的是趙雲謙虛低調,也不會顯得我這個主公太無能。
至於文我就選賈詡。賈詡堪稱三國第一聰明人,一向高調做事,低調做人,眼光獨到又深通明哲保身之道。只要我不殺了曹操的兒子,就不用擔心將來曹丕難為我,而且和趙雲一樣,他也是不會搶主公風頭的,這樣我的價值就又增大了。
這就是我的三國規劃,找兩個能幫我保命又有能力的,等稍微有點名氣就擇主而事,掛個虛職,多娶幾房妻妾,安安樂樂過完一生。
-
4 # 圖說三國
如果出生在三國裡,能選一文一武,那麼文我選周瑜周公瑾,武我選趙雲趙子龍。不過並不是因為他們顏值高,雖然他們的顏值的確很高,但這並不是主要的原因。
首先,這二人的能力是毋庸置疑的,這二人能力卓越,能獨當一面。
雖然在《三國演義》中周瑜是一個氣度小、最後被諸葛亮氣死的這樣一個讓人沒有好感度的形象。但是在真實的歷史上,周瑜“性度恢廓”“實奇才也”,身為赤壁之戰的總指揮,周瑜提出兩份天下的謀略,取西川與曹操爭雄。孫權稱讚周瑜有“王佐之資",足以看出周瑜的本事。
而趙雲身為蜀漢五虎上將之一,武藝自然不可小覷,更是有著常勝將軍的名號,見識高遠、忠勇兼備、品行無瑕,兩扶幼主,打敗空營計,抵禦曹真,這樣的將軍不收入麾下,留著他來打自己嗎?
其次,這二人可以很好的配合,一個寬容大度,一個不爭不搶。一個能主外,一個能主內。一個有想法,一個恪盡職守,這兩人的搭配,堪稱完美啊。
最後,也是最重要的一點,就是忠心。周瑜忠於東吳,趙雲忠於蜀漢,以這二人的才能到了哪裡都會成大事,但是他們卻在任何情況下都沒有背離自己的主公,可見他們的忠心耿耿。
當然,這也只是一種假設,現實中是不可能實現的,畢竟,還是不做白日夢的好。
-
5 # 楚三水
文臣我選諸葛亮,武將我選周瑜,嚴格的來說,周瑜不能算衝鋒陷陣的武將,而是坐鎮中軍的統帥,但因為周公瑾和文臣實在不沾邊,所以也只能放到武將裡了,諸葛亮和周瑜,這兩人聯手,一內一外,放眼整個東漢末,真的鮮有敵手,而且赤壁一戰也看出來諸葛亮的統籌和內政的能力,還有周瑜謀略和統帥的能力,這兩個人,用琅琊榜裡周維清的話來講,就是一文一武,一時雙璧。
當然,上面這種情況是單論個人能力來講的,三國可不能單看個人能力,士族是很重要的,如果考慮這些原因,我還有一個選法。
文臣推荀彧,荀氏一族人才輩出,荀彧的侄子也是曹操手下重要的謀臣,而且我記得郭嘉就是他推薦給曹操的,收了荀彧,後期福利簡直不要太好,但是唯一的缺點就是,荀彧是徹徹底底的保漢派,如果用了荀彧,對自己的霸業是有影響的。
武將方面,我選擇馬騰,自己是西涼霸主,兒子也是猛將,馬超,馬岱,麾下還有龐德這樣的大將,更難得的是西涼鐵騎,騎兵是最強的軍隊,馬騰手下猛將如雲,西涼鐵騎更是勇猛異常,收了馬騰,簡直一舉兩得。
更重要的是,馬騰的大本營在西涼,而荀彧的人脈在潁川,這裡距離洛陽很近,一旦西涼兵出,打下長安和洛陽,連上了荀彧的人脈,無疑鞏固了整塊地盤,從西涼一直插入中原,這一整塊都會是自己的大本營。
接下來有文臣武將,兵馬器械,就是大展宏圖的時候,都城是要定在洛陽或者長安的,根本不需要再挑選建造。東進可圖中原,退可守西涼,北上可兵擊袁紹,西可入川蜀,如果是我,在一開始,我就從西涼出兵,先下長安,再下洛陽,抱住天子這塊金字招牌,然後轉頭兵擊漢中,入川蜀,天府之國,保證糧食補給,修養過後,出兵襄陽,理想狀態打到江夏,實在不行就按東吳與蜀漢的分界為目標,取半個荊州,這期間,如果袁紹與曹操決戰,那麼我會盡力抽身先攻曹操,一切完成,我已經達到了諸葛亮與劉備隆中對時制定的計劃的一半,這時候就要進一步一統天下了,首先,重兵屯於洛陽與襄陽,對宛城的袁術形成南北夾擊,在曹操和袁紹對決期間先集中所有兵力滅袁術,第一步先取宛城,而下一個目標則是兗州,不管徐州,先北上滅曹操,如果曹操已經被袁紹所滅,就北上與袁紹決戰,依次取幷州,冀州,幽州,青州,兗州,豫州與徐州最後取,完成之後,取荊州剩餘一半,然後在荊州練水軍,最後南下取江東。
-
6 # 少俠看歷史
如果以《三國演義》為依據選擇一文一武的話,文我會選諸葛亮,武選張遼。至於原因請看我給你分析:
首先選文,很多人會選郭嘉、賈詡、周瑜等等,因為相對於開拓疆域這些人總有出其不意的奇謀詭計。但是大家要看問題,這些都是在三國演義中選擇,三國演義誰的故事最傳奇,匪夷所思,真的誰都不服就服諸葛亮了。可以說有了諸葛亮在三國演義的世界裡,你就可以橫著走,並且是要多橫,就多橫。
三國演義中有能力,武力值高的武將很多。比如呂布、馬超、典韋等等,都是萬夫莫敵。但是如果選擇呂布,晚上你真的能夠睡得好麼?馬超、典韋死的又那麼早,往後的日子可怎麼過,揭不開鍋啦。相信很多人會選趙雲,既有顏又有才,能夠七進七出證明了其武力很高。但有一點大家別忘了,我們不是要偏安一方,整部三國演義中趙雲領兵作戰的描寫很少,到了諸葛亮北伐也很少用趙雲,因此對於趙雲的領兵能力實在不好說。
這時候就需要那個把孫吳打的落花流水,聞聲色變的張遼了。雖然武力不是最高,但是綜合實力絕對是靠前的,有勇有謀,不可多得。退可以鎮守一方,進可以攻城略地,不選他選誰。
-
7 # 花落花不再
開局一張圖,故事全靠編。 如果給我選擇文當選郭嘉,武定選關羽。
天生郭奉孝,豪傑冠群英;腹內藏經史,胸中隱甲兵。更有郭嘉不死,臥龍不出的說法,人稱鬼才。當然我們不管真與假,反正是一文一武開局的前提。在郭嘉沒去世之前,曹操幾乎可以說是一直在打勝仗,曹操有什麼問題做最後決定的時候定然會先問一問郭嘉,而郭嘉總能第一時間想到曹操想要表達的意思。君臣之間一拍即合,省卻了很多不必要的煩惱。郭嘉不是被易中天或者誰捧出來的,如果他沒有真才實學,何來“鬼才”之稱?他能在袁紹和曹操之間擇出明主,說明他的確有洞察人心的識人之能。而且我一直堅信,赤壁若有郭嘉,何來大火燒盡連環船?若非英年早逝,他大可以像諸葛亮一樣助曹操完成千古大業。只可惜天妒英才……所以我文選郭嘉。
至於關羽,忠肝義膽,試問出來混的最講究什麼?沒有錯就是義氣,義薄雲天非關雲長莫屬。 關羽,字雲長,本是三國時期蜀國的大將,以忠義勇猛著稱,三國志謂之“萬人之敵,為世虎臣”。但數百年之後,乃至當今,關羽不僅僅是人們耳熟能詳的名字,廣泛地出現在各種文學作品及民間傳說中,還成為受人頂禮膜拜的神,甚至取得了與孔子之“文聖人”相媲美的“武聖人”之稱。當然這並非一蹴而就,而是經歷了各個時代的洗禮。逐漸升華而至的。再看早幾年古惑仔拜的都是誰,除了關公還能有誰?且不說電影,現實中家裡拜關公的也不再少數,這說明關羽在人們心中的形象時很高大很崇高的,而開局最需要的就是民心。
-
8 # 楊朱學派
《三國演義》裡,如果我做主公,給我一文一武開局。我會選誰?
先選文的吧:選郭嘉,郭嘉體弱多病,壽命短。選司馬懿吧,司馬懿不忠誠。文的我選賈詡。
下面選武的:呂布三姓家奴,不能要。關羽哪裡都好,就是沒戰略眼光。還是選張遼吧。雖然我最喜歡的是趙雲。但我還是選張遼。
趙雲似乎適合做前鋒主將,似乎不適合指揮大軍。
-
9 # knknkkn
文肯定選荀彧啊,一來可以拉一票謀士,戲志才啦,郭嘉啦,荀攸啦什麼的,二可以得到氏族支援,荀家在中原地區的威望那可是相當高的,三荀彧的大局觀還是很可以的,他死了之後曹操就像無頭蒼蠅似的,淨搞些莫名其妙的事情。再次點選魯肅,有頭腦有人緣,關鍵是還捨得給你花錢。
武將的話看你在哪起家了,不考慮地緣位置的話孫策最好了,有他先父給他的遺產,程普韓當黃蓋祖茂,又有周瑜太史慈這樣的好基友,統武又那麼高。
要知道,那個年代主要看的是誰手裡有兵有糧食,誰能得到氏族的支援,能力再強,沒有個好的平臺還是不行的。
-
10 # 楓欇欇
都說開局了!又不是後面不能招!如此,文必定荀彧,潁川士族大家能招攏,又何愁今後沒有謀士?曾向曹操舉薦了鍾繇、荀攸、陳群、杜襲、戲志才、郭嘉等大量人才。武將其實真心趙雲,畢竟公孫瓚時期鬱郁不得志能磨鍊心境!
-
11 # 黑嘸黑嘸
你們還是太年輕,不瞭解戰爭的根本,要我選兩個的話,第一個,糜竺,第二個,魯肅。有這兩人在,不說富可敵國,至少也是富可敵州,金元政策,買買買。徵兵買馬,買官買糧,買將買帥。外加魯肅也是個出色的謀士,有他出謀劃策發展不會差。糜竺雖不大才,卻也絕不會是豬隊友。有這兩人輔佐,我就會是三國時期的RMB玩家。
-
12 # 淨月暖陽
上次答的是給十文十武,現在越來越吝嗇了,只給一文一武,三國亂世中,怎麼混啊?
好在說的,是開局,那可要動動腦筋了。
我的思路可是和很多答友不一樣,大家都在選謀略強的,武力高的,而且越高越好。其實在三國演義中,這樣的例子不是沒有,比如呂布+陳宮的組合。呂布,武力三國第一,幾無爭議。陳宮計謀百出,雖不敢說比諸葛、荀彧這類一線大謀士,但與賈羽、荀攸、魯肅等比,也是不遑多讓。可是,不行的,人太少了,成不了事的。
那好吧,我就選文一劉備,武一曹操。這兩個人都有籠絡人心的能力,劉備會哭,會摔孩子。曹操會給人敬酒鬆綁,倒履相迎。最後都能謀臣如雲,猛將如雨啊!哈哈
什麼?我耍賴?這兩個都是“主公”級別,不讓選?那我再想想。
這樣吧,開局時一文一武,我選:文一水鏡先生,武一夏侯惇。
理由嘛,有了水鏡先生,就可以很容易讓他去招攬到諸葛亮、龐統、徐庶、伊籍,順帶把諸葛瑾,諸葛均、黃承彥(諸葛亮的老丈人)、馬良五兄弟等都收到帳下了。文官集團快速形成,內政、外交、軍事各方面人才迅速聚集。何況水鏡先生本身就是大材,可堪大用的。
夏侯惇,本就夏侯家的老大,有了他,夏侯淵,曹仁,曹洪等喊一聲就來了。加上深受他影響的李典,于禁,樂進基本也能順勢加入,這可是曹操起家的武將配置,五子良將有二,而夏侯兄弟和曹仁,在曹魏集團是高於五子良將的存在。雖無武力值絕頂之人,三國初期群毆劉、關、張還是妥妥的。
怎麼樣,創業初期,選上這兩人,足夠快速發現了吧!哈哈,天下英豪盡入吾甕矣!
-
13 # asdf123478442416
我選周瑜和孫策,周瑜王佐之才,運籌帷幄,孫策少年英雄,英勇無敵,重要的是他們一個有錢一個有兵,對於啥資源都沒有的我來說這點是最重要的。而且事實證明,他倆能平江東,我肯定有江東之地了,還有一點,他倆死的早,我能坐的住。至於割據江東之後,只要我遍訪賢達,人盡其才,啥樣的文臣武將拉不過來?
-
14 # 伊斯特伍德2333
文賈詡,武孫堅,都說諸葛亮聰明郭嘉聰明,諸葛聰明在政治三分天下郭嘉在於敢用奇兵,賈詡聰明在於能窺人心,攻城為下,攻心為上!都說呂布第一武將,殊不知孫堅當年討伐董卓呂布都忌孫堅三分!
-
15 # 白家一小白
嘿嘿,看到大家選得名動一方得大佬和猛將們,估計大家都看膩了,我來選倆偏門兒,給大家調濟一下
一,文臣我選:田豐
田豐(?-200年),字元皓,鉅鹿(今河北鉅鹿一帶)人。東漢末年袁紹帳下謀士,計破公孫瓚,平定河北,官至冀州別駕。
田豐這人在三國演義裡,被各大超一流謀士得光輝掩蓋,好像名聲不顯,印象也僅僅是停留在“剛而犯上”,“冒死直諫,觸怒主上,小人陷害,自盡獄中”,充其量是個未遇明主得謀臣,至於他得計謀方面,似乎並不出色。
其實不然,以下三點,足以證明其謀略的不凡
1,公元192年,隨袁紹出戰公孫瓚,從事期間參與界橋之戰。公孫瓚軍逼近袁紹,包圍袁紹數重,田豐欲扶袁紹入牆垣避難,為袁紹拒絕。後袁紹用田豐謀略,消滅公孫瓚,平定河北,虎據四州。
公元198年,田豐曾勸袁紹早日圖許,奉迎天子,佔據政治上的主動,袁紹不從。
2,公元199年(建安四年),袁紹挑選精卒十萬,騎萬匹,準備進攻許都。田豐與沮授建議利用優勢軍力和地理形勢,對曹操進行持久戰,“進兵到黎陽,在河南紮營”,穩打穩紮。同時“分遣精騎,抄其邊鄙,令到對方不能安定,這樣我們很容易就拿下”的萬安之策,袁紹拒用。
3,公元200年,官渡之戰之前,曹操往徐州攻劉備,田豐建議偷襲許昌,袁紹以兒子生病為由拒絕。及後田豐奮力直言袁紹缺失,以及分析和曹操兵力部署優劣,認為百姓疲弊,糧食不足,應該用持久戰,可惜不被袁紹採納,力勸之下還被下獄。後來袁紹兵敗逃回,曾後悔不聽田豐諫言,卻因逢紀讒言,田豐遂被袁紹殺害。
田豐和唐朝得魏徵很相似,直言敢諫,一心為公,沒有私下得蠅營狗苟,夠忠心,我喜歡!
二,武將我選:顏良
顏良在演義之中是關羽的刀下之魂,因此受到了很多人的輕視,其實其武力並不低,有著很好的戰績,那麼顏良究竟多強呢?
雖然顏良在《三國演義》中的筆墨不多,但是無論是幾次出場還是從別人的口中都可以看出顏良都是頂尖的猛將。在小說中人還未出場就已經名聲在外,面對著華雄的時候,群雄束手無策,袁紹就曾經說:“如果我手下的顏良文丑有一個在,華雄又有什麼好在乎的。”而袁紹當時可是聯軍盟主,斷然不至於可以誇大兩人的武藝,可見顏良武力必然是在華雄之上,而華雄已經算是三國時期排的上號的了。
之後顏良一出場就斬殺韓馥手下兩員猛將,其後顏良面對著原先身為呂布手下八健將的魏續宋憲,兩三下就殺了這兩人,之後更是20回合就擊敗徐晃,讓曹操手下的將士都不敢主動迎戰。當時曹操手下的張遼、許褚等人都不敢出去和顏良一戰,要知道許褚可是裸衣鬥馬超,在華容道騎無鞍馬鬥張飛的猛人,但是卻不敢出去一戰,可見顏良的武力也是頂尖的。
縱觀顏良的戰績,可以看出顏良的武力是當世一流的,至少要在張遼等人之上,絕對不在關羽張飛等人之下,甚至猶有勝之。
武力高,對主公忠誠不二,這號猛人,我也讚賞!
-
16 # 企鵝地方v
文,郭嘉,因為民間流傳著這樣一句話:郭嘉不死,臥龍不出。但是僅憑這句話還不夠。早在曹操平北之時,郭嘉就料到袁氏兄弟會有殺公孫康,取而代之,留下遺計定遼東的佳話。赤壁之戰曹操敗逃到南郡,大哭曰:若奉孝在吾豈能有此大敗哀哉,奉孝,惜哉,奉孝,痛哉,奉孝。
武,張飛,武藝高強,義薄雲天,我不用關羽是因為關羽太狂傲,劉備封五虎上將時,關羽一聽黃忠在列。便說:大丈夫終不與老卒為伍。而張飛不一樣用義氣感化嚴顏直取西川,張飛還會謀略。劉備與曹操爭奪漢中時,張飛用計擊敗張郃,為漢中之戰的勝利,奠定基礎
-
17 # 虹貓大俠
我也來答答這個題!
不得不說題主有點摳門啊!三國這麼多人才,一文一武才各給一個!我以前也發過這樣的文,那是多選,謀士三個、武將五個,當然遠沒有題主這題火爆!看來摳門也有摳門的道理!
好了,閒話少敘,開始答題,如果開局文武只能各選一個,那就需要慎重了!好的開局是成功的一半!經過再三考慮我決定選擇諸葛亮和關羽,為什麼選這兩位,說說我的觀點!
一、忠誠以現代人的智慧能比過老奸巨猾的用計老滑頭,我給你一個大大的贊!至少我不能,鬥心眼我鬥不過人家,所以選人首選忠誠的!
在忠誠方面,諸葛亮和關羽絕對是楷模!諸葛亮有做司馬懿的能力和條件,但他沒有做,“鞠躬盡瘁,死而後已”是對他忠誠方面的最好評價;關羽—曹操對他那麼好,上馬金下馬銀,又是封官又是贈馬送美女的,但是得到兄長的訊息後,掛印封金,過五關斬六將,千里尋兄,成為千古忠義的典範!
當然我們也不能否認其他人的忠誠,但是你不得不承認,這兩個人是極難招募的,作為對手會讓你損失慘重。就是消滅其所在勢力,也極難將二人收到麾下,所以開局必須將二人拿下!
二、能力這兩個人的綜合能力是拔尖的!
諸葛亮自比管仲、樂毅。管仲能相齊國稱霸諸侯,樂毅能下齊國七十餘城。即能為相,又能為將(統帥)。在赤壁之戰時,曾跟魯肅說過,陸戰、水戰、車戰、馬戰樣樣精通。更要命的是識天文,懂地理,善發明!
再說關羽也是技術全面的人才,武藝上除了呂布還沒有誰敢說能勝得了他。打架,你絕對吃不了虧上不了當!統帥方面,武將裡面也只有孫策、呂布能與之一較長短!兵種方面,步兵、騎兵,水軍也樣樣在行!二爺要命的地方是他還自帶粉!
所以不管你在哪個地方創業,都有能發揮二人才能的空間。更重要的是打仗發展兩不誤,打仗厲害,沒有經濟基礎也折騰不起來,如果為了經濟,用掉一個統帥名額,有點浪費。一旦兩路開戰諸葛亮和關羽絕對值得信賴。
三、壽命延壽算不算作弊?我認為是算的,如果說你到了三國能王霸之氣大發,振臂一呼,謀士武將如過江之鯽往你身上湊,趁早歇了,不合題意啊!所以開始是要經歷一段很艱難的歲月的,艱難到讓你哭著想回家。這個艱難期或十年或二十年,人正用著得勁的時候,“啪嘰”掛了一個,上哪哭去!
諸葛亮從出山到去世,奮鬥了27年,積勞成疾才去世的,省著用30年還行吧。就是27年,還折騰不起一個浪花對得起誰?連題主這道好題都對不起。關羽就更厲害了,從二十多的小夥子奮鬥到白髮老頭,創業奮鬥三十年都說少了。所以這兩人絕對能扶持你成就霸業!
-
18 # 老薑聰蒜
在《三國演義》裡,如果給我一文一武的話,我只會選擇文選魯肅;武選張遼。為什麼這樣呢?請聽我分析:
一、為什麼文選魯肅呢?因為魯肅不僅僅是一個謀士,而是一個戰略家,還是一個外交家。在三國亂世之中,有好多文士可能會對一場戰爭,一場戰鬥的勝負有決定的作用,但是他們沒有遠大的眼光,沒有戰略的眼看未來天下大勢的發展,或贏一時,或得一利而沾沾自喜,最後導致失敗。
魯肅不同其它人,因為他到孫權身邊時,他就戰略地提出了三分天下的理念,並明確指出了曹操的勢力是誰也滅了不的;袁紹是不會成功的,(袁紹想拉攏魯肅,魯肅逃避不見),孫權也可以據江南而佔霸業。當時的孫權並沒有這麼大的野心,聽了魯肅的三分天下,才樹立了不投降曹操的緊強信心。後來,三國的發展,正如魯肅所料這樣,天下三分,只是劉表換作了劉備。
魯肅不僅僅是個戰略家,還是個外交家。可以毫不誇張地說:如果沒有魯肅,就沒有後面的三國。因為不是魯肅主張借荊州給劉備立足的話,天下哪有劉備一份,孫權也會被曹操所滅。當曹操寫方案聽到孫權把荊州借給劉備時,嚇得手中的筆都掉了。從此,曹操再也不敢南下統一天下。
在三國亂世中,如果單憑自己的聰明才智,而不知道去聯合弱小勢力;不知道到聯絡天下英雄,無異於木秀於林,風必摧之。在亂世中,懂得外交;懂得聯合縱橫才是最重要的立身之本。
二、為什麼武選張遼呢?因為張遼不僅僅武藝神勇,更主要的是他為人低調,處世圓滑,善於帶兵,執行力強。在三國中,武藝高強的人太多,比如關羽,他武藝神勇,但是過於自負,執行力差,不聽諸葛亮的“南和孫權,北拒曹操”的戰略決策;而張遼不同,在守合肥時,聽從曹操的計謀,以八百騎兵殺得孫權十萬大軍,人人膽寒,執行力強。
張遼為人低調,在曹操手下的武將中,他從不與人爭功鬥狠,每次打仗,有功者必上報,而不獨居戰功,深得手下和同事的讚許;他處世圓滑,跟關羽關係好,就幫關羽在曹操面前說好話;跟關羽關係好,見到張飛也不交戰。所以,在當時的亂世中,張遼的為人讓對手挑不出毛病,別人也不好對他下狠手。
張遼帶兵幾乎打仗幾乎沒敗過,狹路相逢勇者勝,斬烏桓單于,殺東吳小孩夜不敢啼;如果神勇,就是關羽也略遜一籌吧。
有人會說:張遼為什麼在呂布手下沒展示出他的神勇呢?那是因為呂布不會用人,文不用陳宮,武不用張遼,以致失敗的根本原因。
所以,給我一文一武,我必選魯肅和張遼,天下大勢,必佔期一。
-
19 # 南門太守
一文,應該選賈詡。
當然,如果能多選幾位,能選擇的人自然還有不少,劉曄、司馬懿、董昭、郭嘉、龐統、法正甚至審配、許攸都不錯,但問題是隻能選一個。一個人就要幫你包打天下,那就得賈詡了。
張繡的綜合實力多弱啊,但在賈詡的幫助下立即躋身於一線群雄的行列,曹操都不敢小看,更重要的是,先後兩次把曹操打敗。
賈詡是戰略型兼實用型的人才,既能從宏觀上進行把握,如官渡之戰前夕做出的正確戰略性選擇;又能從一城一地的爭奪中發現和抓住機遇,與一般謀士不同的是,發現和抓住機遇只是賈詡的特長之一,而逆轉和創造機遇才是更厲害的。
曹操初征南陽,大軍壓境,張繡投降了,但曹操做事太絕,惹惱了張繡,張繡覺得自己底線被突破,要反擊曹操,放到一般的謀士肯定就傻眼了,但賈詡馬上就找出了辦法,在沒有機會的情況下創造出機會將曹操打得大敗。
應該說,在創業階段賈詡更實用,無論逆境、險境,對他來說都不是問題,至於賈詡身上的弱點,比如說話做事太謹慎,那是事業發達之後的問題了,無關大局。
一武,應該選徐榮。
徐榮也是涼州軍的,跟賈詡一樣,他們更容易溝通,既然文的選賈詡,武將選徐榮更有利於凝聚起戰鬥力。有人會擔心二人聯手的話不是把主上架空了?其實過慮了,徐榮最大的特點是忠於職守,執行命令,他是一個地地道道的職業軍人。
徐榮的戰鬥力驚人,大敗過曹操,大敗過孫堅,是一等一的猛角色,他長期在西部作戰,熟悉騎兵作戰,又素有威名,在群雄逐鹿中絕對是一把好手。
當然,作為主公的我也必須是賈詡、徐榮那樣頂尖的人物才物,否則這臺戲也不好唱。群雄爭霸,爭的不是出身、財富、虛名甚至是眼前的實力,爭的是未來的潛力,構成潛力的要素是人,像劉備那樣,一生起起伏伏,多次陷入絕境,但他有奮鬥不息的精神,有不怕失敗的勇氣,也有足夠的能力 ,所以最終仍能成就大事。
-
20 # 老佛青
文選擇荀彧,因為荀攸屬於人脈關係特別廣的謀士,給曹老闆帶去了荀攸,郭嘉,戲志才等一等一的優秀人才,得荀彧一人,得多人。
武將選擇馬超,馬超在西涼相當有威信,手下還有西涼鐵騎是一隻強大的騎兵隊伍,龐德,馬氏兄弟都可以說對他佩服的五體投地,得馬超一人,得龐德,馬岱還有西涼人的擁護。
之後來一個xx三結義,結為異性兄弟共同打天下
有人選擇關羽,個人感覺關羽性格孤傲,做事一意孤行。
又有人說諸葛亮,但個人感覺諸葛亮事必躬親,不論大小事務都要一一過問,結果沒有給蜀國培養出一個能夠頂替他的軍師,而且主要是光芒太過閃耀,導致孔明的朋友其實特別少
有人說趙雲,趙雲屬於完美型將軍,但是做統帥要差一點
還有一個人特別適合,就是周瑜,做統帥絕對是三國時期一把好手,文武雙全且智謀過人,只可惜碰到的對手是全加魔點的諸葛亮
至於司馬懿,如果不怕後代子孫的江山被他奪了去可以用,其他的張飛,張遼,等等其他人都各有一些致命的缺陷
回覆列表
如果在三國演義裡,文臣我要諸葛亮,武將我要趙雲。
一、對領導忠義
二人首先都是對領導忠誠負責的好員工,諸葛亮寫的《出師表》,感天動地啊!把自己的一輩子都奉獻給了蜀國,從沒有說過一句怨言。再看趙雲:三國演義中長坂坡救主,領導說要打誰就打誰,從無二話。二、能力出眾,有團隊合作的精神
諸葛亮作為軍師,在三國演義中,水平是多麼高就不說了,就一點像關羽那麼心高氣傲的人,他都能讓關羽聽自己的,可見水平之高。再看趙雲,作為蜀國五虎大將,武藝高強常做先鋒,跟諸葛亮配合的相當默契。像關羽張飛被殺後,劉備要征伐吳國,諸葛亮和趙雲都勸說,要從大局著想。三、二人都是美男子
在三國演義中這樣描述諸葛亮:身長八尺,面如冠玉,頭戴綸巾,身披鶴氅,飄飄然有神仙之概。身高1.85米啊,面如玉,好像是神仙的一樣。三國演義中這樣描述趙雲:身長八尺,姿顏雄偉。而且在三國演義中羅貫中先生,已經把趙雲寫成一個蓋世英雄了,又有那麼多次出場,肯定是個帥哥。他倆要是不是個帥哥,劉備哪肯重用他倆,從龐統來投靠劉備就知道了,劉備看老龐長的醜,就把他打發一個縣令的職務。可見諸葛亮和趙雲均是美男子。但是話說回來,人都是有缺點的,即使擁有他們兩人也成不了大事,成大事要像曹操那樣,有廣闊的胸懷,去接納更多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