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理解的椅子
-
2 # 五服拱衛光耀繁盛
道、法、術、權是儒家思想對於社會貢獻的分類。儒家認為的三不朽立德、立功、立言,都是道的級別--換商業模式的說法是,做標準、做品牌、做產品(比三不朽 感覺瞬間逼格大降啊)。商鞅、張居正變法在國家而言富國強兵,在文明而言,在怎麼變也只是法的範疇。“法”相對於“道”始終都是低端一些的。然後,科技屬於更低端的“術”……這麼一看,越是實用的越輕視,儒家的傳統觀念有些頭重腳輕了啊!
-
3 # 王鐵堯
思想千年不朽,影響一代代人。
權力百年更替,盛極自然衰極。
二者的基礎不同。
教育的偉大在於,能讓多數人進步。
權力的運作,永遠是一部分人獲利。
故孔學歷代都能復興,只因有用於大眾。
權力則往往人亡政息,人去政空。
-
4 # 無知先生
破壞容易建設難,無論在什麼時代、什麼領域皆是如此。
君不見,秦始皇阿房宮,耗費無數,卻被項羽毀於一旦;
君不見,圓明園富麗堂皇,被八國聯軍洗劫一空;
君不見,考古國寶金縷衣,被無知小兒衝入馬桶,就此消失;
…………
現實中肉眼可見的物質尚且如此,更何況於無法覺知、不可捉摸的人心?
儒家之種種學說,均建立於承認、認可、信任每個人內在本有的良知之上。
《三字經》:人之初,性本善。
孔子曰:我欲仁,斯仁至矣。
孟子稱,此四端之心,人皆有之。
同樣在佛家,佛祖釋迦牟尼開悟後的第一句話即是:奇哉,奇哉,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只因妄想執著,不能證得。
佛陀口中的"如來智慧德相",即儒家之"性本善",即孔子之"仁",即王陽明之"良知"也!
儒家之理想,乃是使每個人都能夠明瞭良知、確認良知、擴充良知、發揮良知,從而讓每個人成為能夠自我管理、自我負責、自我學習、自我成長的君子。這就是《大學》說的: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明,在止於至善。
然則,正如佛陀所言,一切眾生,皆處於顛倒妄想而無法自拔。眾生妄心之扭轉,何其難也!
由此可見儒家之理想是如此的渺茫,幾乎沒有實現的希望。這也正是孔子及之後的儒家弟子們"明知不可為而為之"的偉大之處!
而法家則完全相反。法家認為:人之初,性本惡。
法家完全否定了我們的良知之心。正因為人皆心惡,因此我們人類無法進行自我管理、自我約束、自我負責。因人皆性惡,所以需要制定出外在的法律、法規、法則,來規範每個人的一言一行,所有的一切都需要外在的法律來約束和負責。
孔子曰:導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導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
一切以外在的武力、暴力、權力等來推動的文化、文明,在初期的效果一定非常明顯。但其興也忽,其亡也忽。這在歷史是被無數次證明的。
暴秦二代而亡;大元未到百年而滅;日寇雖強,佔我中華,然則中華兒女在我黨帶領下,抗戰八年,終於解放我大好河山!
推崇暴力者,必因暴力而亡;
認可良知者,必因良知而生!
接近深淵者,必因深淵而墮落;
信任聖賢者,必因聖賢而高尚!
-
5 # 春曉guo
這些聖人都是封建專制的統治者封的。只有人民封的聖人才應該是真正的聖人。亂世用法家打天下,用的是人才。統一用儒家治天下,用的是奴才。
-
6 # 隴右行思見聞錄
非也,孔子一生顛沛流離,窮困潦倒,不得志。直到漢武帝時代才受人尊重。他的思想超越時代的,到今天仍有先進意義。
王明陽的思想仍是超前的。是孔子思想精深發展,主觀唯心主義,在今天有相當深遠的意義。孔子思想的發展是一脈相承,不斷髮展完善的。從心學,理學,到今天的心性學。
-
7 # 猛哥厲史
孔子王陽明不行,商鞅張居正行,正是空喊口號與實幹之間的區別。
空口否定別人很容易,自己實踐則困難重重。
孔子到各國尋師學禮,也最強調禮。結果怎樣呢?繁瑣複雜的禮,除了勞民傷財,留下華而不實的外表和習俗,對強國富民毫無作用。他根本不明白,社會生產力低下的時代,人民首要的問題是如何活下來,三跪九叩二十四拜能當飯吃嗎?
他連問題的本質都看不到,所推行的解決方法能有效嗎?
孔子克已復禮的興滅國就是恢復分封制,舉逸民就是起用亡國的舊貴族重掌權力,繼絕世就是繼續奴隸主的世襲地位長存。他的思想就是封建王朝的護官符,底層民眾的死對頭!什麼人才會尊他為“聖人”?
當年的秦國和如今的美國崛起之路何其相似,變舊法而非復周禮,重實際而非空演禮,才最終問鼎天下,這不得不讓人深思。
另外,孔子在世時並未成聖,是後世儒家越傳越拔高,硬是透過跪拜皇權造了個聖出來。
-
8 # 隨性灑脫12
孔子王陽明屬於從思想領域影響人的思想,從而影響社會。思想影響人需要時間的驗證,所以影響社會比較慢,但思想經時間驗證可以對社會影響幾百乃至上千年。
商鞅張居正屬於改革現實派,手段比較激烈,對當世問題解決速度比較快,效果也是比較顯著的。
孔子王陽明變的是人心,商鞅張居正變的是現實。十年育樹百年育人,變革現實容易,改變人心難。
-
9 # 醉哪吒
孔子的聖人地位,是後世人封贈的,不代表真理。不過,孔子依然是個總結文明的思想家,值得尊重。只是,轉輪法王改變世界是舒緩的、沁潤的。比如孔子整理的五經:給後世留下了上古的歷史、思想,功德無量。
但是,能改變世界的人,往往是撿到了時代變局的機遇、踩了狗屎運。比如姜子牙,如果不是恰逢改朝換代的大機遇,也就是個「老逐夫」,落魄終老。他是72歲才出山的。
1930年代,資本主義國家紛紛經濟危機大蕭條,德國日本憑藉世界工廠的家底,發動侵略戰爭,想把蕭條轉化為民族奴役。就算沒有希特勒,也會有嗨特勒,因為德國需要一個發動戰爭的領袖。
商鞅恰逢秦滅六國的大機遇,正如秦始皇也撿到了機遇大寶貝。要不然,司馬遷怎麼說,秦始皇「奮六世之餘烈」。秦朝經歷了6代人的經營,橫掃六合,只是恰巧落到了秦始皇的時間段。
就算是王陽明那樣的當世聖賢,也只能部分改變世界,並不能完全打造新世界。要不是網速革命,喬布斯的蘋果手機觸屏系統,可能也就淹沒在時代的洪流中啦。
-
10 # SundaySeventeen
孔子王陽明這種要求比較高的只能遇到明君才可以,但是本身的想法有問題,孔子的問題是回去,王陽明的問題是心大於客觀現實。回去是回不去了,而董仲舒看明白了,事實也證明,那些當年巧取豪奪的,最後也淹沒在歷史塵土中,被圖強的秦淘汰,所以董仲舒講利益,為新的君王正名。而王陽明的心大於現實,最後也沒有被認同,導致後面那幾個朝代貪汙腐敗達到歷史之最,多次被外族入侵。凡事可以功高而且載入史冊的,必須遇到明君,明君自然想要圖強,圖強自然重用能人,所以即便商鞅這種比較極端手段至極的人也有機會施展才華。不過現在已經不是明君的時代了,一個人說了不算了,一個國家至少是一群精英的事,百姓的想法越來越重要了,一個國家是否強大,也要看全民的平均素質。一個壞人很多的國家不適合民主,只能指望明君夢。
-
11 # 尚胖子
孔子,王陽明成聖更多的教化世人,那是理想化的境界,可以推崇,但推而廣之卻有著世俗的困難,因為人是管出來的,教化出來的只是人的表面而已。古往今來成聖者多在思想在民間;成材者多在廟堂,而廟堂之上就會有利益之爭,有立場之爭,所以多是譭譽參半。人無完人,之所以成聖因為民間信仰,多是道聽途說,多是說與想,而廟堂之上更多是做,想要有所成就,那就要敢想敢做,而且有能力做成,所以多的是行,而少與思。因而商鞅與張居正更具實用性。
個人認為,人活一世,德居先,以儒家為重,生活工作上,以道為謀,多看法之用。法順於道才能無往不利。
-
12 # 靈機先生講國學
因為孔子王陽明講的道理,可以萬世不變,是管萬世的道理,不是管一時的道理。商鞅張居正講的道理只是一時的道理。,只是當時有用,不能流傳萬世。只不過是應急罷了。
-
13 # 秦嶺山中一村夫
先想想聖人的“聖”字怎麼寫,耳和口代表什麼,下面的王字是溝通天地人,所謂聖人就是告訴你如何溝通天地人的人。再說商鞅,也叫衛鞅,衛國人,他去魏國就是想了解李悝的治國之道,而李悝是子夏的學生,子夏是孔子的學生,現在明白了嗎?作為孔子的學生,子夏以文學著稱,但《論語》第一篇中子夏所言,就表明子夏的學識絕不僅限於文學。
-
14 # 亊實勝於勝辯
商鞅滿腦子害人思想!奴才味十足!向皇權獻媚!迎合統治者需要!致百姓於水火之中!所以商鞅死的很慘!孔子的思想不合皇權的口味,孔子反對暴政!他說:嚴苛的政府勝過吃人的老虎!孔子有骨氣!諸侯不釆用孔子的思想學說,孔子就離開了昏君!另投他分!
-
15 # jinlixu357kb
何謂聖?自己封的?還是精神病推崇的?一種思想還是要看實踐結果的,實踐不下去了,它仍然存在。那就是這個民族整體出問題了。
-
16 # 明貞
唯我唯利是世人的本質,抓住這兩點自然可成事。而聖人務改造人心而不是滿足人之自我和慾望,所以一代兩代幾代人也難見成效,需較長的一個時間段。
小人以身殉利,士以身殉名,大夫以身殉家,聖人以身殉天下,此數子者名號不同事業各異,殉身傷性一也。孔子王陽明恐怕亦未脫一我字,誰又能夠?
-
17 # 曾銘瀾
孔,王只是思想家。不在其位。商,張有思想,又在其位。可以一展抱負。就是知道國家社會痛點(知,思想),商得秦孝公(知恥後勇)鼎力支援。張是萬曆年幼,太后和總管太監(掌皇帝大印)鼎力支援。
-
18 # 青霞人文
春秋禮崩樂壞的時代,孔子是以恢復周禮為理想,王陽明發展了儒學思想,是儒學繼理學之後最後一個高峰,但儒學其實更多的是用以修身的,構建社會倫理的,用來實際操作,往往缺失了操作的途徑、辦法。
從商鞅,到韓非子,因法家思想具有操作性,實效性,法家重視刑罰和賞信,所以一方面使人畏懼犯法的可怕後果,一方面人們熱衷得到獎賞,有上升的空間。這種實際的,眼看見的賞罰兩端,讓天下人專注於做具體實務,法家的治理實打實,重視耕戰,不玩虛頭巴腦,儘管冷酷無情,但在一定時間段,效果明顯。
孔子成為萬世師表,他的思想影響在兩千年來無與倫比 ,在道德人心的建設,華夏一統文化的維繫上,是任何另一種學說思想不能相提並論的。歷代統治者尊崇孔子思想,其實也找到了治國理政的道德高度,至於實際操作,大體上是內法外儒。
所謂聖,都不是自封的,是後代的認可。況且,這些聖者,很少可以把儒家思想用來安邦治國平天下,一是機會少,二是見效慢,最高的統治者皇帝和他的政敵們都等不及呢。
王陽明畫像
王陽明是罕見的立德、立功、立言幾乎完美的儒家人物,但他可以改變自己,無法改變社會。張居正有智謀,有才幹,也有手段,獨攬國事十餘年,國庫積累了不少白銀,也只能使明王朝苟延殘喘。因為,明代的政治設計是不能改革的,時勢順流而下,非人力可為。
儒法之爭,儒顯法隱。佛教傳入中國後,儒、釋、道成為所謂的三教,是中國人歷來的精神源頭。自“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後,法家似乎銷聲匿跡了,實際上,從漢武帝開始,儒在外,法在內,並行不悖。
張居正畫像
-
19 # 師太73362816
大治天下需聖人心,俗人機,狠人之鐵腕,家法之高舉,通天地,通三教九流之絲毫別見,善振臂,善文辭,善通透,善與鬼神交,心正則天下通!聖人修心不修術,浩然正氣不屑苟苟蠅營,俗人目光短淺,不知正道之光華福澤,唯吃盡苦頭,方知後悔,然,悔之晚矣,唯教導子子孫孫謹遵聖人教誨,如此,聖人之光輝照耀後世!
-
20 # 82年份的腦汁
知道明瞭世間的本質,作出正確光明的導向,並不等於能救世命於危亡。天不生仲尼,萬古如長夜。那麼儒家到底給了世間什麼?除去空洞抽象,剩下的只不過是如何做人,或者說定義了什麼是人,具有哪些品質的才算是人。如果明白了這個道理,就再不會問出你這個問題了。
回覆列表
商鞅和張居正的改革,是維護封建統治者的利益,他們都是朝廷官員,實際上的既得利益集團。他們的改革並沒有改變社會現狀,反而讓封建統治集團更加集中化。
孔子的儒家思想和王陽明的心學所服務的不光是封建統治集團,還包括民間的人士。孔子的儒家思想影響了中國幾千年。而王守仁的心學,對於明朝後期的思想啟蒙起到了非常積極的作用。所以他們兩個對於社會現狀的改變,作用更大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