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諸葛亮、徐庶、司馬徽,周瑜、陸遜,曹操、司馬懿、司馬昭……
14
回覆列表
  • 1 # 金石有道

    三國時最聰明的八個人,諸葛亮排第三,第一無人不服

    三國時期,群雄涿鹿中原,在這場激烈的爭奪戰中,湧現了無數個可歌可泣的人物,今天我們就來說一說三國時期那些智慧過人的代表。

    第八.桓範

    桓範,字原則,是沛國的人,是魏國時期很有聲望的文學家、大臣。桓範被人尊稱

    為“智囊”,在高平陵之變時,桓範就給曹爽出謀劃策,將魏帝帶到許昌去,可是曹爽不停他的勸告,後來曹爽被司馬懿給殺掉了,桓範也沒餘倖免。

    第七.法正

    法正,字孝直,是扶風人,是東漢時期有名的謀士,開始的時候是跟著劉璋的,後來又投奔劉備,在隨劉備進入漢中的時候,曾出謀劃策將曹操的大將夏侯淵殺死。這個法正比較擅長出奇制勝,深得劉備的賞識。可是天嫉英才,在四十五歲時法正死了,劉備竟然哭了數日之久。

    第六.荀

    荀,字文諾,潁川人,是東漢末年時的政治家、戰略家,曾被袁紹當做上賓來對待,後來投奔了曹操。荀曾在戰略方面給曹操規劃了一統北方的軍事藍圖,並在數十年裡都在幫曹操處理軍中事務。只是後來反對曹操稱王被毒死。

    第五.荀攸

    荀攸,表字公達,是荀的侄子,東漢末年曹操帳下著名的謀士,擅長出其不意攻其不備的戰術以及軍事策略。曹操征討呂布的時候,荀攸出奇謀水淹邳城,將呂布生擒。官渡之戰的時候,荀給曹操獻策聲東擊西,將文丑、顏良殺掉。後出計謀將袁紹的糧

    草給燒掉了,並勸說曹操接納許攸,奇襲烏巢,立下了汗馬功勞。

    第四.司馬懿

    司馬懿,字仲達,是三國時期魏國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他任職過曹操的大都督,擅長出奇策,多次顯著的功績,如兩次成功的抵禦了諸葛亮的北伐大軍,以及遠征平定遼東。

    第三.諸葛亮

    諸葛亮,字孔明,是三國時期蜀國的丞相,是當時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散文家,曾發明了木牛流馬、孔明燈、以及諸葛連弩,諸葛亮的一生“鞠躬盡瘁死而後已”,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忠臣和智者的代表。

    第二.郭嘉

    郭嘉,字奉孝,東漢末年曹操帳下的著名謀士,郭嘉原是袁紹帳下的謀士,後來又投奔了曹操,他輔佐曹操統一中國北方功不可沒,世人稱他“才策謀略,世之奇士”。曹操也誇讚他見識過人。

    第一.賈詡

    賈詡,字文和,他是東漢末年時期著名的軍事戰略家,在赤壁之戰時,賈詡曾規勸曹操不應徵戰江東,曹操不聽兵敗,後賈詡出謀劃策,離間馬超、韓遂,幫助曹操拿下了關中。在曹操繼承人的選定上,暗助曹丕成為世子。

  • 2 # 奇正國學

    在整部三國演義中,我對賈詡的印象最深,論聰明才能智慧有幾點值的和大家探討:

    賈詡是甘肅武威人,字文和,文章的文,和平的和,很好的字,可是這個人乾的活兒可以稱之為“亂武”,他是專門搗亂的。

    當時董卓的舊部李傕和郭汜這兩個人準備解散了部隊就回老家去,抄小路回老家,算了,不幹了。路上碰到賈詡,賈詡說二位將軍到哪裡去啊?他們說你看董大帥都死於非命了,咱還回西北去吧!嗨,賈詡說,就你們兩個這樣就想回西北去,你們的部隊呢?解散了。你們這兩個人部隊都沒有了是個什麼將軍啊?告你吧,路上一個亭長就能把你們捉拿歸案,你們這是找死去了。這兩個說,那你說怎麼辦呢?賈詡說很簡單啊,收拾舊部,殺回長安,為董太師報仇!你殺回去成功了,奉國家以令天下,這個和奉天子以令不臣、挾天子以令諸侯都是如出一轍的,這個話。你殺回長安去成功了以後你把皇帝當個寶貝抓在手上,號令天下;不成功你再走也不遲啊,你幹嗎現在就跑回去啊!兩個人想,是啊,我們幹嗎現在就解除武裝,灰溜溜地回去,殺回去!兩個殺回去了,一塌糊塗,這是賈詡乾的好事。

    那麼這兩個傢伙回到長安以後禍亂國家,禍亂人民,屠殺大臣,賈詡自己都覺得這事兒是不是幹錯了。所以這兩個傢伙要給賈詡封個侯,賈詡說什麼救命之恩,這個是小事情了,我不要當侯。說那你就當個上書僕射吧,當個大官,賈詡說你看我這個人又沒有什麼名聲,又沒有什麼面子,讓我當這麼大個官我怎麼當得下來呢,不當不當不當。他不當,他不接受這個酬謝。就弄得這個李傕和郭汜這兩個人對他是又信任、又尊敬、又崇拜、又害怕,那麼這個時候賈詡倒利用這個關係做了些好事,比方這兩個豺狼要殺誰的時候,賈詡就攔一攔,也做了點好事。

    等到漢獻帝被接回洛陽的時候,賈詡想,這個地方我就不能再待了,我不能再在朝廷待下去了,走吧!他就辭去了官職,出來了。出來了七轉八轉地最後就到了張繡這兒,張繡對他奉若上賓,言聽計從。那麼張繡想反叛曹操的時候,賈詡就跟他設計了,就說你去跟曹操說,說我們的部隊要移防,就是部隊我要調動一下,防區要變一下,問曹操可不可以?曹操說可以啊,曹操那個時候得意洋洋麼。然後又跟曹操說,說我們這個軍隊的運輸車比較小,很多東西裝不下,能不能允許我們的戰士把盔甲和武器都隨身攜帶,我們盔甲就穿在身上了,武器就拿在手上,以免我搬運起來比較困難,行不行?曹操這個時候風花雪月啊,可以可以可以。於是這個張繡的部隊就穿著軍裝,扛著武器,開著戰車,堂而皇之地從曹操的軍營前走過,突然調過頭來,衝進曹營。那當然是殺了曹操一個措手不及,賈詡乾的事情。

    漢獻帝建安二年的十一月,曹操再次南征張繡的時候,就把張繡打了個落花流水。曹操這一次雖然是吸取了上次的教訓,不驕傲了,不翹尾巴了,取得了勝利了,不等於他下次還要勝利。那麼到了第三次,漢獻帝建安三年的時候,四月份,曹操三徵張繡,這一次又差點栽個大跟頭。當時曹操的軍師叫做荀攸,他說張繡上次被您打到穰城以後,他就和劉表結成了聯盟,由劉表提供糧草,而劉表這個人他是不會當真給張繡提供糧草的,所以張繡和劉表兩個人總有一天他們自己要打起來,我們不如等一等。你現在把他們逼急了,他們兩個就結成死黨,聯合起來打我們,對我們不利。曹操不聽,結果怎麼樣呢?結果果然劉表和張繡結成死黨,聯合起來打曹操。

    這個時候曹操就下令撤軍,曹操一下令撤軍張繡就高興了,馬上下令追擊,賈詡攔住,將軍萬萬不可追,你追,必敗。張繡說,不會啦,這曹操已經逃跑啦,我們不乘勝追擊啊?他說追!結果怎麼樣呢?結果被曹操打得大敗,丟盔卸甲,灰溜溜地回來了。剛剛坐下,一口水還沒喝呢,賈詡說,將軍,趕快再追!張繡說,先生這話我就聽不懂了,上次張繡要去追先生說不能追,現在張繡都打敗回來了先生說趕快追,什麼意思啊?賈詡說你不要問什麼意思了,你現在追就是。張繡想這個,這個沒道理啊,但是一想這個賈詡真是料事如神,那就追吧!好,了不起我再敗一回。又收拾他的殘兵敗將,又追過去,大勝而歸。這回來以後張繡就對賈詡佩服得五體投地了,先生,第一回張繡是以精兵追退兵,先生說必敗;第二回張繡以敗兵追勝兵,先生又說必勝,張繡左思右想它怎麼都想不明白,先生能不能指點一下?。嗨,賈詡說,這個事情其實非常地簡單,將軍你想一想,曹操和我們作戰,他有失利嗎?沒有;他有失誤嗎?沒有;他有失策嗎?沒有,那他為什麼要撤退?一定是他後面出事了,一定是他後院失火,朝中出事,所以他是撤退,不是潰退,他是有計劃地撤軍,因此以曹公之英明必親自斷後。將軍您雖然是英勇善戰,實話實說,論打仗,比曹公那還差一點,所以將軍這樣追上去以後遇到親自斷後的是曹公,你必敗;而曹操之所以趕回去是他朝中出事了,所以他一定要匆忙趕路,他既然發現你已經被打敗了,他一定不再親自斷後,他一定率領前軍往前面走了,斷後的一定是打不過將軍你的,所以你必勝。哎呀,張繡說,賈先生你真是料事如神啊!實際上我們看《三國演義》總說諸葛亮料事如神,會打仗,那比賈詡老實說是不如的。

    後來曹操和袁紹這兩大集團在逐鹿中原,因此曹操集團和袁紹集團都要爭取中間力量,爭取第三種力量,因此他們也都在爭取張繡。這一回袁紹的人倒是來得早,袁紹派了一個使節來見張繡,說你趕快投到我們這邊來吧,這個政治鬥爭你可別站錯了隊啊,站錯隊是沒有好下場的,我們袁大人如何如何。張繡還沒有回話,賈詡馬上站起來說,哼哼,麻煩使節大人回去告訴你們袁將軍,就說我們主公說了,袁本初連自己的兄弟都不能容忍,還能容忍我們嗎?就把袁紹的這個使節打發回去了。張繡一聽,臉都嚇白了,說先生啊,你這麼一點面子不講就把袁紹的人打發走了,我們怎麼辦呢?賈詡說這個事情很好辦啊,張繡說怎麼辦啊?賈詡說,投靠曹操啊!哎呀,張繡說,虧你想得出,你又不是不知道不是上回按你的計策我們都反叛過一次曹操了,我們去投降曹操?合著曹操現在又這麼弱,我們去投他幹什麼?

    賈詡說告訴你,這正是我們要投降曹操的原因。第一,曹操現在奉天子以令不臣,在政治上有優勢,投靠曹操對我們來說有理。第二,曹操現在勢力比袁紹要弱,我們這麼一點人馬送到袁紹那裡,那叫做年三十兒的冷盤——有我們過年,沒我們他也過年;而曹操現在跟袁紹作對,他實力又不夠,我們送上門去,那叫雪中送炭啊!這叫做有利。第三,據我看來曹操這個人胸懷大志,他要成就的是王霸之業,像這樣的人不會計較個人恩怨,他一定是把大局放在個人恩怨之上,他一定需要我們這樣一個反叛過他的人去投靠他,這叫做有安全。將軍你放心地去投降吧!

    張繡想來想去,反正也沒有什麼別的出路了,那就投降曹操吧!果然,一聽說張繡來投降,曹操是極其熱情地去迎接他,拉住張繡的手問長問短,問寒問暖,親熱得不能再親熱,隻字不提宛城反叛之事,當下擺下酒宴,盛情款待,而且立即約為婚姻,我們做個兒女親家吧!給予極高地信任和款待。從此張繡成為曹操帳下一員戰將,賈詡成為曹操幕中一位謀臣,而且曹操終其一生給予張繡的獎賞從來就是超過其他人的。張繡最後是封到了兩千戶,而曹操其他的那些人再封侯不超過一千戶,完全在賈詡的預料之中。

    曹操和賈詡的關係那是始終都很好。曹操對於張繡的態度是這樣的,是既拉攏又防範,但裝著不防範,做出一副不防範的樣子;那麼對於賈詡呢,是又感激又欣賞,感激他雪中送炭,欣賞他謀略過人。所以在歡迎張繡來投降的時候,曹操私下裡拉著賈詡說,太感謝你了,使我信重於天下的就是先生。所以,曹操是誠心誠意地感謝賈詡,而賈詡也是算準了曹操會誠心誠意地感謝他的。因為在我看來,賈詡這個我們觀眾朋友可能不太熟悉的人物,有可能是三國曆史上最聰明的人,他聰明在什麼地方呢?洞悉人性,洞察人心,他總是能把他要打交道的人的心思摸得清清楚楚。

    賈詡離開長安以後,先投靠了一個叫段煨的人,段煨對他客客氣氣,但是賈詡終於還是決定要去投靠張繡。當時就有朋友問賈詡了,說我們覺得段將軍對先生非常好啊,先生為什麼還要走呢?賈詡說,你們是知其一不知其二,你們只看到段將軍對我客氣,你們沒看到段將軍他為什麼對我客氣,他是怕我,他知道我賈某人的聲望和謀略都在他之上,所以他遲早要對我下手,我必須離開這個地方。他越是對我客氣,就越是證明他對我有戒備,我離開他他一定喜出望外。而他這個人是沒有什麼外援的,是很孤獨的,或者說孤立的,他看見我到張繡那去以後,他希望我到張繡那去能幫他的忙,所以我走了以後他對我的家人一定會非常之好。而張繡那裡呢,那是沒有謀士的,所以我如果投奔張繡,張繡也一定對我是言聽計從,這樣一來我安全了,我家裡人也安全了。果然,賈詡到了張繡那兒張繡是奉為上賓,執子孫禮,就是把賈詡當長輩來伺候;而段煨呢,對賈詡留在他那兒的家人好得不得了。你說說,賈詡這一輩子是不是神機妙算?

    他為什麼神機妙算?就因為他看透了人性和人心,賈詡就是這樣一個非常知人的人,因此他同時也是一個非常知己的人,一個很有自知之明的人。他非常清楚像他這樣從敵人的陣營裡投降過來,又謀略過人的人,對於曹操意味著什麼,那既是利用物件,也一定同時是防範物件。所以賈詡投降曹操以後,為人處事變得非常低調,輕易不出謀劃策,也不結交朋友,經常是閉門謝客,安安靜靜待在自個兒家裡面,不招惹是非,甚至他的兒子、女兒要跟人家結婚,他也不找高門大戶。結果賈詡的結局在三國時代的謀士中應該說是最好的,一直活到77歲,壽終正寢,平安無事。所以賈詡這個人,真是個聰明人。賈詡做的這件事兒,也真是個聰明事兒。

  • 3 # 羅賓漢式的人物

    其實,越是有智慧的人,故事越少。因為什麼呢,真正有大智慧的人,都會提前規避風險,就算一時沒算到,困難臨頭了,問題也會迎刃而解。所以,越是有智慧的人,其人生在外人看越是平平淡淡、波瀾不驚,以至於讓後人沒有可以描述其人生的東西。

    所以,我覺得並不是說在《三國》中,誰的故事越多,誰的名望越大,誰就是最有智慧的。三國裡聰明的人一抓一大把,但凡能叫的上名字來的謀士,都是聰明人。但是聰明和智慧是兩個維度的東西,智慧要比聰明高一個維度。

    真正有智慧的人我認為是魏國的賈詡。其人物傳記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去查一查,別的不說,就憑他能歷經曹操,曹丕兩朝不倒(要知道荀彧都被曹操賜死了)。活到七十七歲才壽終正寢,死後配享文帝太廟。

  • 4 # 十二十頁

    曹操是三國君主裡最成功的魏武帝曹操,本名吉利,字孟德,小名阿瞞,諡號武皇帝,沛國譙縣人。東漢末年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書法家,曹魏政權的奠基人。

    首先,曹操的名頭就非常多,政治、軍事、文學、書法。在三國時期,統一既是目標,劉備與孫權沒做到,曹操做到了,所以結果上是成功的。

    曹操的軍事能力非常突出,在官渡一戰中,曹操非常理性的與袁紹做了比較,採用合理戰術最後給袁紹致命一擊,統一北方。曹操統一北方後,唯才是舉,屯田養民,給轄區百姓一個安定環境

    知人善任,在用人上就能看出曹操的大氣,他手底下的人有謙謙君子也有狡詐之徒,但曹操都能用其所長,避其所短。荀彧、郭嘉都是在曹操勢力還很弱小的時候,就從強大的袁紹那邊投奔過來的。程昱兩次被當地的刺史徵辟,都不為所動,等到曹操一過來,立馬就出山了。張遼、張郃、徐晃作為降將,于禁、樂進作為非親非故的小吏,得到提拔重用,這在曹操之前是從未有過的。

    做人大氣,寬宏大量。官渡之戰後,曹操收繳到了許多來自許都投給袁紹的信件,他沒有追究,一把燒掉,不留案底;對於寫文章罵了他祖宗三代的陳琳,也不追究,繼續給官做。

    虛懷若谷,敢於承認自己的錯誤,能夠虛心接受他人的正確意見。張繡反叛之戰,輸了,曹操作自我檢討,說“張繡投降了我,錯在我沒有馬上收取他的家屬做人質,他才敢反叛,導致了今天的局面。我已經吸取教訓了,大家觀察我,從今往後不會再犯這樣的錯誤了。”

    曹操可以原諒背叛,但不能接受無能。曹操的文學成就,主要表當今詩歌上,散文也很有特點。曹操的詩歌,今存20多篇,全部是樂府詩體。內容大體上可分三類。一類是關涉時事的,一類是以表述理想為主的,一類是遊仙詩。

    所以說曹操是既聰明又有智慧的,才能最後完成統一大業,不過最後司馬懿坐收了漁翁之利。

    人無完人項籍有取天下之才,而無取天下之慮;曹操有取天下之慮,而無取天下之量;玄德有取天下之量,而無取天下之才。

    一句話,寧可我負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負我!覺得曹操真是心狠手辣,自負至極!

    司馬懿在晚年時期,曾詢問自己的兒子司馬昭,讓他談一談曹操是一個怎樣的人,他為人如何?雖說此時司馬家已經掌控了曹魏的大權,司馬昭更是司馬家未來的家主,但談及曹操時,司馬昭依舊有些畏懼,並沒有對曹操進行任何評價。而就在此時,司馬懿說出了自己的觀點,他認為曹操“剛愎雄猜”。而這四個字,正是曹操此生最精闢的總結,因為曹操自信到近乎自負,也生性多疑,因此這四個字就是曹操這一生性格的總結。

    【總結】

    魯迅:曹操是一個很有本事的人,至少是一個英雄。我雖不是曹操一黨,但無論如何,總是非常佩服他。

    曹操確實是讓人佩服的,既聰明又有智慧的,但是也有很多不可取的地方,人無完人,如果曹操有劉備的以德服人,那就是近乎完美,曹操是一個很有本事的人,至少是一個英雄。學習他人之所長,才能使我們成長,不能光看短處,要多看長處。畢竟歷史已經離我們遠去了。

  • 5 # Liaokong了空

    我個人認為三國中論聰明的人比比皆是,周瑜,陸遜,魯肅,諸葛亮,姜維,賈詡,孫權……周瑜聰明才能卓越只夠將才,氣度狹小,胸懷不夠大度,諸葛亮三氣周瑜就被氣死了。再說諸葛亮聰明才智一等一,可以說是最聰明的人。但是他有一缺點,毛病在事必躬親,什麼事都親自到場,這就是不信任人才的表現。沒有培養出一大批蜀國後續接班人,一個不如一個,只有一個姜維能救得了蜀國嗎!另外一點處心積慮謀政治、伐魏大業,恢復漢室是一種急功近利的表現,憂慮成疾活活累死在工作崗位上,憂鬱是諸葛亮的病因。劉備是個重義氣的人,把人和,善用人事掌握比較是最好的人才,成在義氣上,敗也義氣上。曹操是個掌握天時謀略的高人,曉天道,詭才之人。一生最大缺點是疑心太重。孫權掌握地利,順應自然之道運用最好的傑出人物。司馬懿是智慧最高明的人,善於審時度勢,隱藏頗深,忍功第一人物。胸懷大志、大度集於一身。軍事才能,指揮能力,運籌帷幄堪比諸葛亮。養生保健堪稱一流,熬死了曹家好幾代人。重視人才教育,把兒子培養出虎狼之才,收了兩個軍事天才之人,軍事奇才鄧艾,軍事將才鍾會,接班人班底槓槓地。為西晉建立打下了堅實基礎。司馬昭也是一位聰明絕頂的人物,任才用人,以人制人發揮極至才得一統天下。

  • 6 # 飛彩人生

    司馬懿,和龐統同歲,只是他活了72歲。司馬懿出生東漢末年的貴族世家,自幼飽讀詩書,可以說是滿肚子經綸,但是他始終隱忍不發,在曹家三代的猜忌中穩紮穩打,一步步走上高位。在與諸葛亮的多次交戰中也似乎勢均力敵,未分勝負。最終熬死了諸葛亮,熬死了曹操,成功篡權,孫子登上西晉皇位,成了三國最大的嬴家。

    諸葛亮,生於公元181年,享年53歲。他是三國時期重要的軍事謀略家、政治家也是發明家。小編私下以為,就是因為有了諸葛亮,才有了三國這種格局的存在,不管是從當初藍圖的描繪,還是三分天下之後,諸葛亮帶著蜀漢幾十年的苦撐,維持局勢的角度來看,都可以這麼理解。沒有了諸葛亮,三國就算會存在,在時間長度和分割程度上都是要大打折扣的。

  • 7 # 煮酒論千秋

    我認為聰明智慧的人,不僅要算無遺策,還需要做到善始善終。在這個基礎上,我覺得賈詡在三國時期應該是數一數二的。

    《詩》雲:靡不有初鮮克有終。尤其對於身處亂世,過著朝不保夕,提心吊膽的日子的人們來說,能夠善終似乎成了一種奢望。在你方唱罷我登場的歷史潮流之中,能夠始終站在浪尖上的弄潮兒,不僅需要一身過硬的本領,也少不了通達的智慧和心態。

    今天,我們就試著領略一下以高位高壽善終的賈詡的智慧。

    賈詡

    借勢

    荀子曰:“吾嘗終日而思矣,不如須臾之所學也;吾嘗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見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長也,而見者遠;順風而呼,聲非加疾也,而聞者彰。假輿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絕江河。君子性非異也,善假於物也。”

    借勢,也叫借東風,還有個不好聽的說法,也叫“狐假虎威”。無論在日常生活、職場營銷,還是國際關係當中,都有無窮妙用。善於借勢,常常可以起到四兩撥千斤的奇效,事半功倍。而賈詡年輕時候就已經懂得這個道理。

    賈詡年輕的時候,曾經被察舉為孝廉,到京師任職郎官。熹平二年,因為朝政黑暗,自己又身患重症,賈詡遂辭官歸鄉。到達汧水附近時,同行的幾十人被一群做無本買賣的氐族人盯上。氐人不僅謀財,還要害命。賈詡臨危不亂,急中生智,對氐人說:“我是段太尉(段熲)的外孫,你們不要殺我,我家人會拿重金來贖我的”。

    段熲是當朝太尉,威震邊關多年,羌人、氐人對他都十分敬畏。這群氐人果然不敢傷害賈詡,好吃好喝把他給送走了。

    在這個事例中,賈詡使用的不過是最簡單的借勢,但在性命攸關的情況下,他能想起來這招,而且演技過關,不被氐人識破,足以見得賈詡的急智。

    此後“”北地先零羌及枹罕、河關群盜反”,涼州動盪不安,賈詡又投身“素著威名於河、隴之間”的董卓麾下,一門老小得以保全,這也是借勢。

    化被動為主動

    董卓死後,牛輔也被殺害,西涼軍群龍無首。司徒王允又不許投降,李傕郭汜等一眾將領如熱鍋上的螞蟻一般,心急火燎。

    此處需插一語,西涼軍第二次作亂京師,王允也要付很大責任。縱使有千般不滿,萬般仇恨,也需待到秋後算賬。豈不知狗急跳牆,兔子急了也咬人,何況是數萬驕兵悍將,你要人家性命,人家肯定不會坐以待斃的。

    李傕郭汜之亂

    不過也難說,當時李傕郭汜這等鼠目寸光的蠢人已經商量好,乾脆解散軍隊,偷偷跑到家裡躲起來得了。賈詡聽了嚇出來一身冷汗,你們死不要緊,別拉上我啊!他趕緊勸這幾人:“回到家裡,一個亭長都能抓住抓住你們,拿人頭請賞。現在手下大軍還在,為什麼不趁機反攻長安,打下了就可以尊天子以安天下,打不下來再考慮這些也不遲?

    這就是所謂的一言興邦,一言亡國。李傕郭汜們如同醍醐灌頂,集結大軍攻破長安,誅百官,燒殺搶掠,整個都城人間地獄一般。

    董卓死後,漢室剛升起的一點曙光被這一番話湮滅。

    我們這裡暫且拋開賈詡的人品,從這個反敗為勝的案例當中,可以看出賈詡勝利的關鍵就是掌握了主動權。或許是西涼人骨子裡的彪悍,或許是亂世之中磨練出的狼性,賈詡知道,放棄抵抗只會陷入極端被動當中,人為刀俎我為魚肉。

    主動者往往是做好了萬全準備,而被動的人多是沒什麼準備的,以有心算無心,怎麼會輸呢?

    中國古代的守城方,總會預留一支部隊,隨時準備出城作戰,因為單純防守主動權就全在攻城方那邊,他們可以調集大部分軍隊攻城而無後顧之憂,而守城方敢於出城作戰的話,攻城方就不得不做好防守方案,這樣進攻的強度也會小不少。

    李尋歡和上官金紅決戰前,要趕到現場檢視地形,天氣因素,為何?高手過招,不能有絲毫疏忽,提前做好準備才能掌握主動權啊。

    所以說最好的防守就是進攻,無論在戰場還是商場,掌握了主動權,就掌握了大勢,勝利的天平就會慢慢向自己傾斜。

    逆向思維和跟對老闆

    俗話說“良禽擇木而棲,賢臣擇主而事”,只有跟對了老闆,才會有大展抱負的舞臺,才能創造屬於自己的輝煌。而選錯了老闆,只會是南轅北轍的結果,離自己的目標越來越遠。

    賈詡看到李傕郭汜只知內鬥、耽於享樂,料他們終究不能成事,就離開長安去投奔段煨。段煨既高興又擔心,他知道賈詡智計無雙,對自己有大用,可是忌憚賈詡威望太高,怕他架空自己。

    賈詡敏銳地覺察到這一點,沒過多久就聯絡宛城張繡,張繡立即派人來接賈詡。

    有人問賈詡:“段煨待你這麼好,為什麼要去投奔張繡呢?”

    事情的發展果然不出賈詡所料。

    使者走後張繡慌忙地問賈詡,眼下袁紹佔據河北,實力強大,不去投靠他去投靠誰?賈詡直言投靠曹操,他給張繡分析:

    袁紹驕而無謀,好大喜功,優柔寡斷,雖然雄踞河北,兵強馬壯,但我斷定他不是曹操的對手。袁紹眼下佔盡優勢,兵多將廣,我們過去也不過是錦上添花,得不到重視。而曹操正處於危急之中,我們現在投靠他無異於雪中送炭,必定收穫不小曹操胸懷天下,禮賢下士,一定能不計前嫌

    果然曹操知道張繡來降,喜出望外,給二人加官進爵,待遇優渥。賈詡給曹操獻出火燒烏巢之計,張繡也南征北戰。立下汗馬功勞。

    賈詡獻計火燒烏巢

    賈詡透過三次精準的抉擇,最終找到了適合自己的明主。這些都離不開他對人性的洞察和逆向思維的妙用。段煨待他甚是禮遇,他卻要另覓去處;袁紹勢大,他卻偏偏要去投靠曹操。正是這種反常理而行之的思維,出人意料的同時,幫他攫取了最大的利益,得到了最優的結果。

    我們在生活中也要善於運用逆向思維,考慮問題時換一種思路,往往會有意想不到的驚喜。

    和賈詡形成鮮明對比的,無疑是同時期的荀彧,荀彧品行高潔,才華橫溢,簡直就是張良再世。他最大的悲劇就是心繫漢室,卻跟隨了漢賊,他想匡扶漢室,卻成了漢室掘墓人最大的幫兇,最後服毒自盡,殺身成仁,讓人唏噓不已。

    一隻綿羊帶領的獅子,都是綿羊。一隻獅子帶領的綿羊,都是獅子——論跟對老闆的重要性!

    跟對老闆,才華才能得以展示,跟對老闆,才能喝酒吃肉,跟對老闆,才能實現自己的理想追求!

    間接路線

    曹操和馬超戰於潼關,陷入僵持,向賈詡問計。賈詡輕描淡寫,一個“間”字,讓曹操茅塞頓開。派人離間馬超韓遂,然後韓遂來投,曹操大破馬超。

    賈詡對人性的認知把握已經到了爐火純青,登峰造極的地步。西涼兵馬雄壯,那我何必非要與你剛正面,殺敵一千,自損八百?《孫子兵法》裡有“上兵伐謀”之說,賈詡的離間計有四兩撥千斤的奇效啊!

    我們在生活中經常會遇到問題,有些難以解決時,沒必要硬著頭皮一條道走到黑,直接路線不行我們就換間接路線,硬的不行就來軟的,要學會變通,發散思維,換個角度看問題,也許能找到更好的答案!

    潼關之戰

    學會站隊

    曹操後期,曹丕曹植的世子之爭趨於白熱化。按照賈詡明哲保身的思維,他應該遠離這個政治漩渦才對。可他卻並沒有保持中立,他指導曹丕修身養性,涵養自身,孝敬父母,以靜制動。之後有一天,曹操和賈詡在一塊時,問他立儲的問題。

    這個問題非常危險,甚至可以說是生死攸關。歷史上多的是大臣因參與立儲之事而被君王猜忌,迫害的案例,陸遜之死,就是這個原因。

    給聰明點的大臣,這時候往往會裝糊塗,打馬虎眼。

    而賈詡沒有,他對曹操說“思袁本初、劉景升父子也”。我在想袁紹、劉表父子的事。

    一針見血、殺人誅心!袁紹、劉表怎麼敗亡的,廢長立幼啊!

    曹操從賈詡的態度,知道曹丕頗得人望,連賈詡這個老油條都支援他,大勢已成。自己再喜歡曹植,也沒辦法了,這簡單一句話使曹操堅定了立曹丕為世子的決心。

    而曹丕即位後也沒有虧待賈詡,讓他做了太尉,還封了魏壽鄉侯的爵位。

    加入曹操問他的時候,他選擇了中立,沒有替曹丕說話,曹丕會這麼優待他嗎,又是加官,又是進爵的,肯定不會的。不給他下絆子、穿小鞋就不錯了,曹丕可不是什麼大度之人,于禁、張繡都是他逼死的。

    所以有時候明哲保身固然安全,可是也會錯過許多機遇,選擇站隊雖然有失敗的風險,但是卻掌握了主動權,可以一搏。沒有人會喜歡首鼠兩端的騎牆派,也沒人會喜歡太過自保的中立派。

    魚和熊掌不可兼得,兩個都不選只能餓死。學會站隊,是亂世當中最基本的操作要求,放之四海而皆準。

    賈詡與曹操

    功成身退,低調謹慎

    好不容易身居高位,功德圓滿,照理說該好好享受生活了。賈詡卻沒有,他選擇了深居簡出,做一個獨臣。他的子女結婚,也都是找的平常人家而非貴戚大族。

    這正是道家思想的“大隱隱於朝”,也是賈詡大智慧的表現。

    賈詡知道自己不是跟隨曹操的元從,又有深謀遠慮,難免被曹操父子猜忌。索性就選擇了這半隱士的低調生活,也得以善終。

    從這裡我們可以學到,居功自傲是要不得的,低調謹慎是離不開的。藍玉和年羹堯都因為驕傲自大,目中無人而被滅,范蠡、張良卻依賴功成身退而得以善終。低調是成熟的體現,也容易帶來人們的好感,自大卻往往招人討厭,帶來敵人。在自身實力沒有到達一定程度之前,“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的做法才是王道,韜光養晦才是亂世之中的生存哲學。

    賈詡歷經東漢四朝,曹魏兩帝,在兵荒馬亂的亂世,能夠封侯拜相,以七十七歲的高齡離世,可以算得上是三國時期的大贏家了,他的智慧也值得我們不斷學習。

  • 8 # 胡來煮酒

    個人認為是司馬懿。

    司馬懿,字仲達,三國時期曹魏政治家、西晉王朝的奠基人。

    司馬懿為人聰穎,善謀奇策。司馬懿一度拒絕曹操授予的官職。因司馬懿曾支援曹操稱帝,所以逐漸贏得了曹操的信任。司馬懿善謀奇策,多次征伐有功,曾率軍擒斬孟達,兩次率大軍成功抵禦諸葛亮北伐,遠征平定遼東。對屯田、水利等農耕經濟發展有重要貢獻。

    司馬懿,論權謀之術,要超過諸葛亮的。可以說,能在謀略方面讓諸葛亮頭疼的人,也只有一個司馬懿了。若是除去《三國演義》的影響,許多人都認為司馬懿的才能在諸葛亮之上。畢竟,最終的結果說明了一切,諸葛亮是被司馬懿的計謀給拖死的。

    因為當時司馬懿所處環境險惡,曹氏宗族,除了皇帝都想要害死他。然而即便如此,司馬懿仍然能迫使曹氏宗族不得不啟用他,前線效力,背後還要防備暗箭,破解了諸葛亮數次伐魏,可謂大才、奇才!

    能夠最後將三國一統的人,肯定不是一個普通的人。雖然最終統一三國的不是司馬懿自己,但他功不可沒。相比諸葛亮的結局來說,司馬懿要好得多。司馬懿最厲害的一點是懂得隱忍,在一直被曹家猜忌的時候能保全自己;在關鍵的時刻發動一擊,說明他並不是軟弱,而是善於後發制人。

    從最終的結局的來講,司馬懿是謀略最為厲害的人,躲過了各種政壇的災難最終取得決定性的勝利,把曹家全部打來趴下,從此以後再也沒有人和他對敵了,奠定了一統三國的基礎。

  • 9 # 一似黃粱辭丹鳳

    論聰明才幹不光只論身前事,如何善終才能體現自己的智慧,兩者相結合,才是最有智慧的人。在三國這些文人之中,我最欣賞的就是賈詡了。

    因為魏國最終笑到最後,所以在這裡只點評魏國計程車人。

    程昱(141年—220年),字仲德,兗州東郡東阿(今山東東阿)人。

    曹丕稱帝后,拜程昱為衛尉。中途病死,享年八十餘歲,善終。

    但我們來看陳壽對他的評價:昱性剛戾,與人多迕。程昱、郭嘉、董昭、蔣濟才策謀略,世之奇士,雖清治德業,殊於荀彧,而所料,是其倫也。

    程昱性格剛厲,與人多有不合,雖然才謀出眾,但是不如荀彧,所以他不是最厲害的那個。

    我們在來看荀彧(163年-212年),字文若,潁川(今河南許昌)人。被稱之為“王佐之才”。

    荀彧在戰略方面為曹操規劃制定了統一北方的藍圖和軍事路線,曾多次修正曹操的戰略方針,而得到曹操的讚賞,包括“深根固本以制天下”、“迎奉天子”等;戰術方面,他曾面對叛亂而保全兗州三城,奇謀扼袁紹於官渡,險出宛、葉而間行輕進,以掩其不意奇襲荊州等諸多建樹;政治方面,荀彧為曹操舉薦了郭嘉等大量人才。

    可以說荀彧冰之清,如玉之絜,法而不威,和而不褻,百寮士庶,唏噓沾纓,機女投杼,農夫輟耕,輪給輒而不轉,馬悲鳴而倚衡。但心懷漢室,一心想漢室中興,所以最終被曹操所顧忌,服毒自殺。雖然才能出眾,但守舊觀念嚴重,不算最厲害。

    賈詡(147年-223年8月11日),字文和,涼州姑臧(今甘肅武威市涼州)人,被尊為魏晉八君子之首。

    我們先看其身前成就。獻計郭汜,李傕反攻長安,王允敗。獻計張繡,聯合劉備,實力大增;獻計大敗曹操,曹操方曹昂,典韋戰死。又勸張繡投奔曹操,並分析曹操不會因這種事情而對張繡不公。

    張繡曰:“方今袁強曹弱;今毀書叱使,袁紹若至,當如之何?”詡曰:“不如去從曹操。”繡曰:“吾先與操有仇,安得相容?”詡曰:“從操其便有三:夫曹公奉天子明詔,征伐天下,其宜從一也;紹強盛,我以少從之,必不以我為重,操雖弱,得我必喜,其宜從二也;曹公王霸之志,必釋私怨,以明德於四海,其宜從三也。願將軍無疑焉。”繡從其言,請劉曄相見。曄盛稱操德,且曰:“丞相若記舊怨,安肯使某來結好將軍乎?”繡大喜,即同賈詡等赴許都投降。繡見操,拜於階下。操忙扶起,執其手曰:“有小過失,勿記於心。”遂封繡為揚武將軍,封賈詡為執金吾使。

    還有很多事情,有興趣的可以找找賈詡的故事仔細看看。

    我們在來看看做人方面。

    李,郭等人相互猜忌,賈詡奮力勸阻,平息事端;跟段煨共事時,段煨十分懼怕賈詡奪權,賈詡知道之後,心不寧,便果斷離去。事實上,賈詡這麼做,就他自己認為,一是,自己本無其意,免起事端,該走;二是,賈詡自己走了,段煨高興,就不會害其家人。一舉兩得。於是就投奔了張繡;明哲保身,以一降臣位置自謙,再曹操帳下基本不開口,到開口必定命中要害。

    另外,賈詡都被每一任主公引為心腹,這無疑不是賈詡做人的本事。

    曹丕稱帝后,封為大司馬,列位三公,不久病逝,享年77歲,被稱之為“毒士無雙”。

    司馬懿,做人我是非常佩服的,但生有反骨,曹操生前還能剋制,曹丕稱帝后就漏出了狼子野心,死後對他的評價也是分兩級分化,爭議太大。郭嘉聰明絕頂,但為人不太好,時常與人結怨,死的也太早。

    終上所述,論聰明智慧才幹,賈詡當之無愧。

  • 10 # 阿里薩讀書

    在陳壽的《三國志》中,曹操麾下三大謀士荀彧、賈詡和荀攸中讀者往往記得毒士賈詡之謀,食漢祿的荀彧,卻少有人記得“某主”荀攸。荀攸,字公達,是荀彧的侄子。他出名很早,在13歲時靠他的聰明才智,慧眼識相,幫助叔父揪出了殺人犯張權,這件事發生後人們開始對荀攸的才智刮目相看。

    曹操在迎獻帝並定都許昌的時候,曾給荀攸寫去一封書信。信中說:“今天下大亂,這正是有智謀的人大顯身手的好時機!你是人中龍鳳,應該趁此機會有所作為。”在曹操迎漢帝之後,他決定輔佐曹操,自荀攸輔佐曹操以來,幫助曹操利用分而治之的戰略解白馬之圍;利用水淹之策敗呂布,贏官渡之戰,一統北方。甚至於曹操都曾感慨,即便有無數謀士輔佐,他依舊對荀攸極為推崇。

    政治方面,他在朝二十餘年,能夠從容自如地處理政治漩渦中上下左右的複雜關係,在極其殘酷的人事傾軋中,始終地位穩定,立於不破之地。史書描述“他深密有智防”。曹操讚譽他“公達外愚內智,外怯內勇,外弱內強,不伐善,無施勞,智可及,愚不可及,雖顏子、寧武不能過也。”  

    這個時候讀者說了,他這麼厲害為什麼名氣很小呢?這與他做人做事謹慎低調有關,荀攸做事矜矜業業,他只管做好自己的事情,不參與世子之爭,自然也就沒有什麼可以口耳相傳,津津樂道的事情。正因為荀攸不夠吸引眼球,因此才會在歷史長河之中名聲不顯。

  • 11 # 阿智帶你看世界

    首先看杜甫,杜詩中有二十多首詩詠或提到諸葛亮.如”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野哭幾家聞戰伐,夷歌數處起魚樵.臥龍躍馬終黃土,人事依依慢寂寥”.”諸葛大名垂宇宙,宗臣遺像肅清高.三分割據紆籌策,萬古雲霄一羽毛.伯仲之間見伊呂,指揮若定失蕭曹.福移漢祚難恢復,志決身纖軍務勞.” 杜甫碰到安史之亂,心中無時不思念故土,唐玄宗又逃到蜀川,所以他自然懷念起三國以蜀川為基地,五次北伐,裡圖恢復漢室的諸葛亮.”復漢留長策,中原仗老臣.雜耕心未已,嘔血事酸辛.” 杜甫也希望自己能像諸葛亮一樣能碰到一個明主,以施展自己的才能,建功立業. 後來杜甫流浪到蜀中,參觀了一些關於諸葛亮的遺蹟,聽聞了一些諸葛亮的事蹟,心中更是把諸葛亮視為楷模了. 杜甫做為唐代的著名詩人,對後世的影響很大,接而影響了後來的文人對諸葛亮的推崇和熱愛.羅貫中的<三國演義>中也多引用杜甫的詩來稱讚諸葛亮. 而三蘇(蘇洵,蘇軾,蘇撤)對諸葛亮就褒貶都有,不過貶的色彩多一些.蘇洵在<權書,強弱篇>中說:”管仲曰:攻堅則瑕者堅,攻瑕者則堅者瑕.”嗚呼!不從瑕而攻之,天下皆強敵也.漢高帝所憂在項籍,而取九江,取魏,取漢,取趙,取齊,然後取籍.秦之憂在六國,界最小,最僻,最先取,楚最強,最後取.諸葛孔明一出其兵,乃與魏氏角,其亡宜也.”是批評諸葛亮一意孤行,與曹魏決戰,必定失敗.不懂得先制服弱敵.蘇洵又接著批評說:”古之取天下者,常先圖所守,諸葛孔明棄荊州而取西蜀,吾知其無能也”(呵呵這個很鬱悶,蘇洵純粹在胡扯). 在<赤壁懷古>裡,蘇軾對周郎是褒揚至極(我也最欣賞周郎),對諸葛亮是不太仰慕.他在一篇論文裡寫到:取之以仁義,守之以仁義者,周也,取之以詐力,守之以詐力者,秦也,以秦之所取取之,以周之所守守之,漢也,仁義詐力雜用取天下者,孔明之所以失也.孔明之所以勝者,獨以其區區之忠信,有以激天下之心耳.劉表之喪,先主在荊州,孔明欲襲殺其孤,先主不忍也.其後,劉章以好逆之至蜀,不數月,扼其吭,跗其背而奪其國,以其與曹操異者唏矣!乃治兵振旅,為仁義之師,長驅東鄉,而欲天下響應,蓋亦難矣”.蘇軾的意思就是說諸葛亮和姦詐的曹操差不多,指責諸葛亮在劉表新喪時,要殺其子奪其地,劉章收納自己,卻反咬一口.這和傳統的仁義忠信相背馳.(蘇軾比他老子說的有道理多了,我也深有同感,諸葛亮老實說手段有些時候很無賴,不過像荊,益兩州的處理我認為諸葛亮也是沒的選者,當時的天下其他地方都被人搶光了,就這兩個地方是塊肥肉,並且取之容易多了,要想成就霸業,必然取之,若己不取,人必取之.) 蘇撤在一篇論文中寫到:劉備並荊州而入蜀,則非其地.用諸葛孔明治國之才,而當紛紛之衝,則非其將.不忍忿忿之氣以攻人,則是其氣不足尚也.”蘇撤的意思就是認為諸葛亮的工作方法不可取,什麼事都要管,事必躬親,說白了就是嫌自己力氣多,活的不是很耐煩. 個人認為,就蘇洵說的很爛,其他三人都比較有道理.諸葛亮第一成就就是他的忠心,其他的像軍事能力,政治能力,智謀等等方面都有好的一面,壞的一面(世間萬物肯定是這樣的,不可能十全十美).

  • 12 # 大自然的般運工

    一呂二趙三典韋, 四關五馬六張飛,

    黃許孫太兩夏侯, 二張徐龐甘周魏,

    槍神張繡和文顏, 雖勇無奈命太悲,

    三國二十四名將, 打末鄧艾和姜維.

    第一是呂布,但是這樣嗎?

    典韋就比呂布強

    1 從推理中認定.三國演義中,典韋的力氣是最大的,幾個軍士都扶不穩的旗杆,他一人可立於風中巍然不動,雙手個持一鐵戟共重八十斤,是三國中武器第二重的,雖然比關羽的八十二斤輕,但那二斤根本不用計算在內,況且關羽在戰鬥中是用雙手持一把刀,典韋是一隻手拿一支戟.這二人誰力氣大?可以做個比較.你是雙手拿一袋一百斤的大米費勁還是兩手各拎一袋五十斤的大米費勁?而且典韋可雙手各提一軍士迎敵.一個成年人的體重應在130斤左右,再加上身上的甲,至少應該達到160斤.典韋的力量大,在那個沒有任何技擊技術的時代,當然就佔絕對優勢.

    眾軍士夾持不定的大旗,典韋一手執定旗杆,立於風中,巍然不動。曹操謂之:“此古之惡來也!”夏侯敦薦典韋給曹操時說:“…………手殺數十人,逃竄山中…………”所謂“手殺”,古時指赤手空拳,既典韋赤手空拳殺死數十人。空手打死數十人的概念比手持武器要強悍的多了!典韋更會飛戟殺人,戰呂布時,保護曹操,取短戟十隻在手,敵離身只有五步時,轉身飛戟殺之,一戟一人墜馬,並無虛發,後挺一雙大鐵戟衝殺進去,郝,曹,侯,宋四將不能抵擋,各自逃去。

    2 從書中認定.看一個人武藝的高低,並不完全是靠單挑決定的.俗話說雙拳難敵四腿,好虎不架群狼.以散打王柳海龍為例,他單挑打遍中國無敵手,但你要是讓三十個沒學過散打的壯漢和他打,他肯定得趴下.雖然呂布單挑未逢對手,但他最多不過是一人敵曹操六員戰將全身而退而已,再多的他也沒敵過.據我總結,三國演義中以一敵眾的一共就四個人趙雲,文鴦,太史慈,典韋.趙雲和文鴦以及太史慈之所以能以一敵眾,因為他們身上馬甲齊全,又有可手兵器,在這中情況下,趙雲才殺死五十餘人,文鴦也沒殺幾個,只不過把對方都打退而已,太史慈才殺十幾個.至於關羽斬顏文,一是全副武裝,二是趁人家不備.而典韋,在無甲,無馬,無可手兵器的"三無"狀態且醉酒的情況下,一人同千軍萬馬作戰,殺死三十餘人,而且是中箭以後才支撐不住.刀砍缺不堪用,韋提兩個軍士迎敵,擊死者八九人,一共就是四十多人.試問,趙雲關羽甚至呂布能做到這些嗎? 三國演義第十六回是如此敘述典韋之死的:操始著忙,急喚典韋。韋方醉臥,睡夢中聞得金鼓喊殺之聲,便跳起身來,卻尋不見雙戟(已被那該死的胡車兒偷了去)。時敵兵已到轅門,韋急持步卒腰刀(普通短刀)在手,只見門首無數軍馬,各挺長槍,搶入寨來。韋奮力向前,砍死二十餘人。馬軍方退(注意,這時典韋是步行的,殺的二十餘人全是馬軍!用一把腰刀步行殺二十餘馬軍!!什麼概念,不說你也應該知道了。),步兵又到,兩邊搶如葦列。韋身無片甲(注意,身上沒鎧甲的!!),上下被刺數十搶,尤自死戰。刀砍缺不堪用,韋即棄刀,雙手提著兩個軍人迎敵。(什麼概念,就是一手提著一個人做武器……)擊死者八九人。群賊不敢近,只遠遠以箭射之,箭如驟雨。韋猶死拒寨門,爭奈寨後賊軍已入,韋背上又中一槍,乃大叫數身,血流滿地而死。死了半晌,還無一人敢從前門入者。

    三國之中有誰死的能比典韋!呂布無義之人,該死;趙雲無疾而終,善果;關羽剛愎自用,遲早要死;張飛殘暴成性,死得不冤;馬超病死,可惜;諸葛亮鞠躬盡瘁,也只有諸葛亮的死能更典韋比比了。評典韋的死,只有2個字“悲壯”。趙雲當陽無損,因為曹操下令不準放箭。典韋可以說是死在箭下。特別是最後一句“死了半晌,還無一人敢從前門入者”死了都沒敵軍敢從他拒守的前門進去的,這比死諸葛嚇死活司馬有過之而無不及啊。如果當時給典韋雙戟和馬的話,情況就大不同了。當陽糜夫人謂趙雲:“不可,戰將豈可無馬?……”連一介女流都知道馬的重要性,各位看官就應該都明白了。

    3 從兵器上看,典韋的兵器是所有名將中最特殊的.古時作戰分馬上兵器和馬下兵器.馬上兵器又稱長兵器,眾所周知,戰場上起決定性作用的就是距離.這也是槍炮取代刀槍的最根本原因,因為槍炮可以在遠距離殺人.關羽,張飛,呂布,趙雲,馬超等人都是用刀槍等單個的兵器.此等兵器都很長.而典韋用的則是相對短得多的兩個鐵戟.這點在距離上典韋就吃虧,這就更說明典韋自身的武藝高人一籌.他能用和馬下兵器差不多長短的鐵戟對別人馬上的兵器

    可惜他只能當護衛,跟周倉一個職業.

    關羽 馬超 張飛 許褚 龐德都以平手居多

    關羽VS龐德 平

    馬超VS張飛 OR 許褚 平

    張飛VS許褚 平

    趙雲VS文丑 平(趙雲年輕,以後實力有點增長,但沒有超越呂 典 二人)

    最好記錄連打呂布300回合無法取勝

    比張飛 關羽 略強

    呂布10回合不到輕鬆打敗過夏侯敦,公松瓚戰不數合,(公松瓚與文丑佔不到十回合逃)使其兩逃跑,而關張與夏30回合不能取勝夏侯敦,其它一些被殺武將,大多不出10回合,有的三五回合。呂布曾經與關張戰30合平手,與曹操6將戰,全身而退

    張飛打敗過夏侯淵(張飛能殺退夏侯淵,黃忠戰夏侯淵20合不下,戰張合20合也不下,戰李嚴50合不下)

    馬超20回合、趙雲30回合打敗過張合,于禁接戰8~9合就敗給馬超,趙雲與文丑五六十回合戰平(而文丑幾回合與關公就逃跑),趙雲和姜維打平手,而姜維也曾和鄧艾之子鄧鍾鬥了三,四十合不分勝敗。趙雲與許褚30回合戰平

    顏良、文丑(20回合)打敗過徐晃,

    龐德奮力打敗過魏延 ,與關公數百回合戰平。龐德曾與曹操手下大將車輪戰,並受到各將誇獎.

    但他們只是厲害,不是最強!

    大家請看第六十八回 <甘寧百騎劫魏營 左慈擲杯戲曹操>

    ”冬十月,魏王宮成,差人往各處收取奇花異果,栽植後苑。有使者到吳地,見了孫權,傳魏王令旨,再往溫州取柑子。時孫權正尊讓魏王,便令人於本城選了大柑子四十餘擔,星夜送往鄴郡。至中途,挑擔役夫疲睏,歇于山腳下,見一先生,眇一目,跛一足,頭戴白藤冠,身穿青懶衣,來與腳伕作禮,言曰:“你等挑擔勞苦,貧道都替你挑一肩何如?”眾人大喜。於是先生每擔各挑五里。但是先生挑過的擔兒都輕了。眾皆驚疑。先生臨去,與領柑子官說:“貧道乃魏王鄉中故人,姓左,名慈,字元放,道號烏角先生。如你到鄴郡,可說左慈申意。”遂拂袖而去。

    取柑人至鄴郡見操,呈上柑子。操親剖之,但只空殼,內並無肉。操大驚,問取柑人。

    取柑人以左慈之事對。操未肯信,門吏忽報:“有一先生,自稱左慈,求見大王。”操召入。取柑人曰:“此正途中所見之人。”操叱之曰:“汝以何妖術,攝吾佳果?”慈笑曰:“豈有此事!”取柑剖之,內皆有肉,其味甚甜。但操自剖者,皆空殼。操愈驚,乃賜左慈坐而問之。慈索酒肉,操令與之,飲酒五斗不醉,肉食全羊不飽。操問曰:“汝有何術,以至於此?”慈曰:“貧道於西川嘉陵峨嵋山中,學道三十年,忽聞石壁中有聲呼我之名;及視,不見。如此者數日。忽有天雷震碎石壁,得天書三卷,名曰《遁甲天書》。上卷名‘天遁’,中卷名‘地遁’,下卷名‘人遁’。天遁能騰雲跨風,飛昇太虛;地遁能穿山透石;人遁能雲遊四海,藏形變身,飛劍擲刀,取人首級。大王位極人臣,何不退步,跟貧道往峨嵋山中修行?當以三卷天書相授。”操曰:“我亦久思急流勇退,奈朝廷未得其人耳。”慈笑曰:“益州劉玄德乃帝室之胄,何不讓此位與之?不然,貧道當飛劍取汝之頭也。”操大怒曰:“此正是劉備細作!”喝左右拿下。慈大笑不止。操令十數獄卒,捉下拷之。獄卒著力痛打,看左慈時,卻齁齁熟睡,全無痛楚。操怒,命取大枷,鐵釘釘了,鐵鎖鎖了,送入牢中監收,令人看守。只見枷鎖盡落,左慈臥於地上,並無傷損。連監禁七日,不與飲食。

    及看時,慈端坐於地上,麵皮轉紅。獄卒報知曹操,操取出問之。慈曰:“我數十年不食,亦不妨;日食千羊,亦能盡。”操無可奈何。

    是日,諸官皆至王宮大宴。正行酒間,左慈足穿木履,立於筵前。眾官驚怪。左慈曰:“大王今日水陸俱備,大宴群臣,四方異物極多,內中欠少何物,貧道願取之。”操曰:“我要龍肝作羹,汝能取否?”慈曰:“有何難哉!”取墨筆於粉牆上畫一條龍,以袍袖一拂,龍腹自開。左慈於龍腹中提出龍肝一副,鮮血尚流。操不信,叱之曰:“汝先藏於袖中耳!”慈曰:“即今天寒,草木枯死;大王要甚好花,隨意所欲。”操曰:“吾只要牡丹花。”慈曰:“易耳。”令取大花盆放筵前。以水噀之。頃刻發出牡丹一株,開放雙花。眾官大驚,邀慈同坐而食。少刻,庖人進魚膾。慈曰:“膾必松江鱸魚者方美,”操曰:“千里之隔,安能取之?”慈曰:“此亦何難取!”教把釣竿來,於堂下魚池中釣之。頃刻釣出數十尾大鱸魚,放在殿上。操曰:“吾池中原有此魚。”慈曰:“大王何相欺耶?天下鱸魚只兩腮,惟松江鱸魚有四腮:此可辨也。”眾官視之,果是四腮。慈曰:“烹松江鱸魚,須紫芽姜方可。”操曰:“汝亦能取之否?”慈曰:“易耳。”令取金盆一個,慈以衣覆之。

    須臾,得紫芽姜滿盆,進上操前。操以手取之,忽盆內有書一本,題曰《孟德新書》。操取視之,一字不差。操大疑,慈取桌上玉杯,滿斟佳釀進操曰:“大王可飲此酒,壽有千年。”操曰:“汝可先飲。”慈遂拔冠上玉簪,於杯中一畫,將酒分為兩半;自飲一半,將一半奉操。操叱之。慈擲杯於空中,化成一白鳩,繞殿而飛。眾官仰面視之,左慈不知所往。左右忽報:“左慈出宮門去了。”操曰:“如此妖人,必當除之!否則必將為害。”遂命許褚引三百鐵甲軍追擒之。

    褚上馬引軍趕至城門,望見左慈穿木履在前,慢步而行。褚飛馬追之,卻只追不上。直趕到一山中,有牧羊小童,趕著一群羊而來,慈走入羊群內。褚取箭射之,慈即不見。褚盡殺群羊而回。牧羊小童守羊而哭,忽見羊頭在地上作人言,喚小童曰:“汝可將羊頭都湊在死羊腔子上。”小童大驚,掩面而走。忽聞有人在後呼曰:“不須驚走,還汝活羊。”小童回顧,見左慈已將地上死羊湊活,趕將來了。小童急欲問時,左慈已拂袖而去。其行如飛,倏忽不見。

    小童歸告主人,主人不敢隱諱,報知曹操。操畫影圖形,各處捉拿左慈。三日之內,城裡城外,所捉眇一目、跛一足、白藤冠、青懶衣、穿木履先生,都一般模樣者,有三四百個。鬨動街市。操令眾將,將豬羊血潑之,押送城南教場。曹操親自引甲兵五百人圍住,盡皆斬之。人人頸腔內各起一道青氣,到上天聚成一處,化成一個左慈,向空招白鶴一隻騎坐,拍手大笑曰:“土鼠隨金虎,奸雄一旦休!”操令眾將以弓箭射之。忽然狂風大作,走石揚沙;所斬之屍,皆跳起來,手提其頭,奔上演武廳來打曹操。文官武將,掩面驚倒,各不相顧。正是:奸雄權勢能傾國,道士仙機更異人。”

    左慈

    左慈字元放,江西廬江人。他精通五經,也懂得占星術,從星象中預測出漢朝的氣數將盡,國運衰落,天下將要大亂,就感嘆地說:“在這亂世中,官位高的更難保自身, 錢財多的更容易死。所以世間的榮華富貴絕不能貪圖啊!”於是左慈開始學道,對“奇門遁甲”也很精通,能夠驅使鬼神,坐著變出美味佳餚。他在天柱山精修苦煉道術,在 一個石洞中得到一部《九丹金液經》,學會了使自己變化萬端的方術,法術很多記也記不過來。

    能跟左慈 相提並論的有于吉 許子將 張角

    于吉 擅長醫術不善長PK PASS

    許子將 屬於先知 估計PK不過左慈

    張角是南華老仙的徒弟 比左慈低一輩 PASS

    南華老仙 是仙不是人 PASS

    所以說左慈最強!!!!!!

    (有人疑問說左慈是仙人,我決的他還沒南華老仙強,所以是人)

  • 13 # 人文世界

    無論是軍事還是政治我認為諸葛亮當之無愧,諸葛亮,智慧的象徵,精忠耿直,用人唯賢,謙虛、謹慎、認真、盡職。

    著名的歷史事件有:收取東川,西川,擺設八陣圖,七擒孟獲,赤壁之戰,東和孫吳,北拒曹操。

  • 14 # 緣禦寒

    1.淡泊名利,靜以修身;

    諸葛亮是“儉以養德”之典範。諸葛亮一生崇尚節儉,並以此來治國。身為宰輔、“相父”,專決朝政十餘年,卻“蓄財無餘,妾無副服”,力求死後“不使內有餘帛,外有贏財”,死時又遺命薄葬,他就是這樣清清白白地飄然而去,簡簡單單地長眠在青山之中,其儉約實在罕見。

    2.神機妙算,智謀無雙;

    建安十二年,劉備三顧茅廬,諸葛亮提出著名的《隆中對》,精闢地分析了天下大勢,為劉備制定了取荊州、奪西川、成鼎足、圖中原四個階段性戰略目標,諸葛亮可謂是一位“國際形勢的預言家”。

    3.忠貞不二,死而後已;

    “鞠躬盡瘁,死而後已”這是諸葛亮《後出師表》中的一句話,也是諸葛亮一生表現的概括。為了報答劉備的“知遇之恩”,即使輔佐無能昏庸的後主劉禪,諸葛亮也沒有因此而放棄、改變對劉備“知遇之恩”,而是更感憂慮,怕辜負劉備的遺囑,不顧自身的健康,日夜操勞。

  • 15 # 荷影風舞

    諸葛亮啊!把鳳雛給激將死了也是厲害!偏偏告訴劉備不能打,鳳雛自認為自己厲害,就不聽諸葛亮的。打吧,結果命沒了。

  • 16 # 風的使者F

    司馬懿

    我們首先不要用後世對他的印象去看待,把背景倒放回東漢末年,司馬懿是大家族出身的人物,因為博學洽聞,伏膺儒教而知名,一方面他是有才華的年輕俊傑,另一方面他通曉儒學,在當時社會中形象很端正。當時擅於品評人物的崔琰、楊俊都給予他極高的評價, 並且他最開始拒絕了曹洪、曹操的徵召,顯出不圖名利的骨氣,就是這樣的人,如果你跟他是同在一個時代的人,很難會把他跟醉心於權力的豺狼聯絡在一起。

    據聞曹操曾經發現司馬懿有狼顧之相,這件事很著名。但司馬懿在單位工作時是勤於吏職,夜以忘寢,對於這種把所有精力都投入辦公的人,又讓人很難懷疑他有什麼心思。諸葛亮後來談論官僚能力,就提到他最喜歡跟董和這種殷勤辦公的官員共事。那你又可以想象,在司馬懿三十歲左右的時期,他就是那種老實辦公的人物。

    司馬懿工作能力之突出在曹操時期就已經數一數二,那位著名的楊修不過只是在建安末擔任曹操的丞相主簿。司馬懿早期擔任過黃門侍郎、議郎,曾負責宮廷給事。丞相東曹屬,負責人才選舉工作,出任丞相主簿管理公文,轉任太子中庶子,跟曹丕讀書。出任丞相長史、軍司馬,前者是丞相副手,但因為曹操已經建立魏國,丞相府的權力就不算太大,軍司馬側重於軍事管理。

    司馬懿在曹操末期已經是很核心的謀臣,他在曹丕繼位後轉任尚書檯、御史臺、督軍還兼任侍中,即是說司馬懿是全才,行政公文、人才選舉、官員檢察、軍事管理、教育、參議國政,就好像一個萬能插座,隨便把他放到什麼部門都可以。跟司馬懿形成鮮明對比的就是陳群,陳群也同樣經歷多部門調任,但他做事多委派部下執行,自己不喜歡親自去做,屬於擅於謀劃一類人物,司馬懿卻是又能謀劃又能執行。

    賈詡閉門不出,為人過於收斂。雖然計策深遠,卻不得曹操、曹丕完全信賴,程昱能謀善斷,然性格剛直,不免與人結怨。司馬懿可做到了得到曹操、曹丕信任,又能在那種惡劣的政治環境中謹慎自保。

    透過這個比較就能看出司馬懿藏的深,賈詡、程昱的作風都是把自己政治影響力給弱化,司馬懿所塑造的端正、能吏人設卻不斷加固他的政治實力。回到司馬懿裝病不肯出仕曹操那時,有一次他在家中曬書,忽然下起雨來,司馬懿就跑出去收書,這件事讓婢女看到了,他妻子張春華二話不說抄刀殺人滅口,司馬懿從此很倚重張春華。

    回過頭來看,原來司馬懿一直都是這樣的人,只是在社會上他需要一個好人設。司馬懿晚年寵愛柏夫人,張春華很長時間都見不到司馬懿的面,司馬懿生病後,張春華去探望他,讓他罵做是面目可憎的老東西。罵到張春華要絕食自殺,司馬師、司馬昭、司馬乾、南陽公主一夥小鬼是跟著她一起絕食,司馬懿主要還是心疼孩子,說張春華這老東西不足為惜。

    先說這婢女的性質,雖然是為主人做家務,但主人如果看得上也會偶爾寵愛一下,好歹服侍自己日常生活一段時日後也該有感情,指不定司馬懿寵愛過這個婢女。但是她威脅到自己利益的時候,司馬懿可以毫不留情的拋棄她。這就好比一個渣男遭到情人勒索威脅,渣男為保住自己社會名譽,就連同妻子報警把對方抓進警察局。

    而這個渣男會出軌一次,以後再出軌的機率還依舊很大,妻子能幫助他時,他就倚重,等晚年有了新寵,這妻子怕是連見一面都可憎。這種男人由始至終都不在乎情義,那最多隻是他塑造形象的工具。

    從這件事更能看出司馬懿之薄情寡義,曹丕把司馬懿比作蕭何,委任他執政中樞。二人君臣情誼,本不亞於劉備與諸葛亮、孫權與陸遜。諸葛亮終不負劉備,陸遜則是被孫權所負,司馬懿是辜負曹丕。君臣之間本就是互相成就,你幫我,我幫你,你不幫我,我還幫你,但是幫了你,你還毀我,就未免薄情寡義。

    司馬懿本性沒有變過,只是他需要環境釋放本性,隨著魏國老臣逝去,司馬懿憑藉軍功獲得很大政治威望,自然而然的突出了他的本能。就連當時魏之重臣蔣濟、高柔等人就沒有看出這一點呢,終究是後人根據歷史給其人做出了真實的評價。

  • 17 # 歷史有趣兒

    如果按照《三國演義》的寫法,論聰明智慧才能最厲害的是諸葛亮,魯迅曾稱《三國演義》裡的諸葛亮“其多智而近乎妖”,就是說把諸葛亮寫的太誇張了,都快成妖怪了。

    而如果按照正史《三國志》的寫法,我覺得曹操是最有聰明智慧和才能的。

    用三個詞來概括性的形容歷史上的曹操,那就是雄才偉略、任人唯賢、不務虛名

    雄才偉略,遠勝對手劉備和孫權

    曹操的起家,靠的是打黃巾積累的兵馬,還有同鄉的一些親戚好友來投奔。但當曹操有了一定的軍事力量之後,他的遠大目光和雄才偉略就展現出來了。

    曹操利用手上的力量,從韓暹、楊奉那裡救回天子,開始“奉天子以令不臣”的政治綱領。當時人人都在爭奪地盤,自顧自的發展,只有曹操具有這樣遠大的政治目光,一舉成為漢朝正統,成為大漢天子的代言人,同時,也把那些仍然忠於漢室的謀臣武將置於麾下。

    而當時的劉備和孫權在幹嘛?劉備東北西走,只求找到了能站得住的底盤,孫策孫權算是站穩了腳跟,在江南死死守著自己的一畝三分地。

    雖然最後曹、劉、孫都成為鼎足三分的君王,但是魏國底盤最廣、勢力最大,終成天下正統,這和曹操長遠的政治眼光是分不開的。

    曹操曾經得意說道:"設使國家無有孤,不知當幾人稱帝,幾人稱王。"這話雖然囂張,確實事實,如果沒有曹操,三分天下的局勢也是不可能形成,只會越來越亂。

    任人唯賢,堪稱老闆們的典範

    曹操之所以能大成,和他手下的良臣猛將是分不開的。要論人才之多,當時沒有哪方諸侯能與曹操相提並論,所以雖然他兵力偏少,也能在官渡以少勝多戰勝袁紹,平定北方。

    曹操愛才、惜才、敬才到了極其誇張的程度,只有沒有叛逆他之心和有才幹的臣子,他無不尊崇備至。而且他選拔人才,不論道德如何,不拘小節,不管是從張繡那俘虜過來的賈詡,還是從袁紹那叛變過來的許攸、張郃,他都能重用。

    曹操還有個優點,也是讓眾位屬下對他心悅臣服的原因,那就是用於承認錯誤。曹操曾經不顧群臣勸阻,非要北征烏丸,最後還得勝而歸,群臣想這下主公一定要批評我們沒有遠見了,沒想到曹操反而做了一番自我批評:

    孤前行,乘危以僥倖,雖得之,天所佐也,故不可以為常。諸君之諫,萬安之計,是以相賞,後勿難言之。

    我這次勝利全靠運氣和僥倖,千萬不能作為常規,諸君的諫言都是萬安之計策,我還要賞你們,以後千萬別不敢說。

    這才是王者風範。

    不務虛名,一心一意打天下

    曹操的大半輩子都在戰爭中度過,自從奉迎天子之後,為了平定中原他幾乎沒有停止過征伐的步伐。

    蘄陽之戰,剿滅自立天子的袁術,回戈東征,又消滅了一代梟雄呂布,其餘種種,例如滅張揚、降張繡不一而足,官渡一戰,他以少勝多打敗了北方最大的割據勢力袁紹,隨後北征烏丸,計破袁尚,再徵劉表,又敗馬超,安定邊境,撫和邊戎。

    論戰功,曹操的勝利記錄不可勝數,而唯一的一次大失敗應該就是赤壁之戰。世人都以為赤壁之戰是龐統連環計、周瑜用火、諸葛亮借東風把曹操打敗的,實際上那不過是小說家言,赤壁失敗的最大原因是當時一場突如其來的瘟疫,讓曹操損失慘重,只得退軍。

    而當時罵曹操的聲音,說他是漢賊,是奸相,而曹操對待漢天子實際上比董卓、韓暹之流好多了,依然保持著王室的基本尊嚴,只是天下都是曹家打下來,要想完全還政於天子那可能嗎?

    曹操自己說:“然欲孤便而委捐所典兵眾以還執事,歸就武平侯國,實不可也。何者?誠恐己離兵為人所禍也。既為子孫計,又己敗則國家傾危,是以不得慕虛名而處實禍,此所不得為業。”為了自己的身家性命和子孫後代,這虛名是絕對要不得的。

    歷史上除了小說戲曲把曹操罵為白臉小人之外,很多大人物對曹操的評價都是很高的,陳壽在《三國志》中說他是“超世之傑”,裴松之贊他“魏太祖機變無方,略不世出”,魯迅說,“曹操是一個很有本事的人,至少是一個英雄”,唐太宗李世民評價他“雄武之姿,常艱難之運。棟樑之任,同乎曩時;匡正之功,異乎往代。

    綜上所述,三國中論聰明智慧才能誰是最厲害的?魏武帝曹操,略不世出!

  • 18 # 黃山古村吳秋虎

    如果按照《三國演義》的寫法,論聰明智慧才能最厲害的是諸葛亮,魯迅曾稱《三國演義》裡的諸葛亮“其多智而近乎妖”。在他身上,體現了智、忠、德三個特質。

    1、智。集中華民族智慧於一身,天文地理人文歷史、國計民生、無所不知、無所不曉。他的智集中了中國傳統文化的精華,是一種融會貫通的大智慧。隆中對策中充滿了辯證法和老子的思想和智慧。對策中的兩可兩不可和曹操由弱而強、袁紹由強而亡充滿了辯證法。他告訴了劉備什麼該為,什麼不該為。聰明是一般的智慧,我們的生活中並不缺乏聰明者。具有大智慧的人,一個時代不會很多。這主要指具有戰略眼光的人。大智如“隆中對策”未出茅廬而盡知天下。中智:赤壁之戰,是最能體現孔明智慧的章節。如果說“隆中對策”只是一種設想,那麼赤壁之戰則是具體實施。安居平五路,七擒孟獲。小智:借東風,縮地法,祭水,木牛流馬,八卦陣。諸葛亮的智慧有兩個來源,一是豐富的知識儲備,二是,已有知識的融會貫通。這樣,當作者把那些子虛烏有的東西加在他的身上時,顯得那樣自然可信。

    2 、忠。兩朝元老,一片忠誠。一旦選定明君,終身追隨。白帝城託孤後,竭盡全力輔助幼主,從未生篡位之心;六出祁山,明知不可為而為之,最後病逝沙場,履行了“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諾言。

    3、德。又是道德的楷模,在他的身上體現了中國傳統美德。不居功、不爭功、不記恨,任勞任怨。誤用馬謖,自貶三級,還能重用馬謖兒子;西取成都,讓龐統建功;妻子醜陋,忠於愛情。孔明的悲劇是命運悲劇,他一生在追求一個永遠不可能實現的夢想,是典型的明知不可為而為之。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為什麼一些女人懷了孩子,會選擇剖腹產,還有一些人花錢讓孩子吃奶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