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3
回覆列表
  • 1 # 設計師講歷史

    隋唐之時,一個名叫突厥的族群崛起,馳騁在匈奴曾經盤踞的內亞草原之上。此後突厥雖被大唐帝國覆滅,但突厥語族裔卻傳播開來,至今仍是一股不小的政治勢力。那麼突厥族群究竟源自何方,最終又是一路向西的呢?

    這話要從西晉時期說起。西晉末年因八王之亂,中原勢力耗損殆盡而導致五胡亂華。五胡序列中唯有鮮卑是在此時南下中原的。鮮卑本為東胡的一支,匈奴崛起後擊敗東胡並將之拆分為兩部,分別安置在鮮卑山和烏桓山附近,烏桓在曹操北征之後大部分融入漢人,而少數留存成為契丹的先祖。這是的鮮卑開始大規模從東北遷徙到蒙古草原之上,而作為匈奴殘餘的宇文部、獨孤部、韋紇部亦在此時歸屬鮮卑的。鮮卑統一草原不久,其首領拓跋部便開始謀劃南下入主中原。同其他草原民族,甚至鮮卑其他部眾不同,拓跋部似乎從匈奴時代便極為青睞南歸中原,以至於有人考證說拓跋乃漢朝李陵後裔,家族的傳承使得他們對中原有著不一樣的情懷。我們不去考證此種說法的真偽,但拓跋部的南下確實為鮮卑打下了一片江山,並最終創立了北魏王朝。

    然而拓跋部率領一批鮮卑南下,漠北的鮮卑人就日益離心了。於是北方的鮮卑在拓跋的一個奴隸的挑動下逐漸積聚起來,開始反叛鮮卑。此時的漠北鮮卑本就是起點極低的奴隸出身,文化水平的缺乏導致其在於北魏的對峙中往往是有勇無謀,因此被北魏太武帝拓跋燾蔑稱為蠕蠕,音譯過來就是柔然。此時已經入主中原的鮮卑拓跋部、宇文部、慕容部、獨孤部等皆以中華自居。同留守草原的韋紇部等曾經的同胞矛盾衝突不斷。當時北魏勢力強勁,柔然不得不聯絡南朝,在戰略上對北朝形成夾攻之勢。歷史上大名鼎鼎的花木蘭便是以北魏徵兵對抗柔然而編寫出來的。而在柔然的統轄之下,地處北部接近寒帶的敕勒部尤為重要。敕勒在匈奴時期稱作丁零,在五胡亂華時曾雖草原霸主鮮卑南下劫掠,並在中原建立過短暫的政權。敕勒不僅存在於柔然之中,亦有不少融入北魏鮮卑族群之內,北朝後來的北齊大將斛律金甚至將敕勒歌傳唱到了中原。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這說的可是貝加爾湖一代,並不是如今的內蒙草原哦。

    不過柔然的勢力並未如同匈奴一樣擴張至整個草原,西晉的崩潰讓草原的副伏羅部趁機在天山以北到阿爾泰山東側一代建立了高車國。就在高車國擺脫柔然控制的時候,北魏因孝文帝改革而爆發了六鎮起義。此時的柔然內部四分五裂,曾經投降北魏並在六鎮起義被拓跋皇帝召喚鎮壓的柔然貴族阿那瓌逐步崛起,北魏的亂局引發了柔然的中興,高車的好日子也隨之到頭了。此時一部分可能是敕勒西遷的一支逐漸崛起與中亞蔥嶺西側,並在七河流域以及河中地區站穩腳跟,這就是嚈噠。嚈噠這個政權不僅有一部分自匈奴崩潰後從阿爾泰遷徙而來的草原族群,還有貴霜帝國崩潰之後,北貴地區不願從屬薩珊波斯的勢力。不論是高車還是此時正在吊打拜占庭的薩珊王朝,在面對嚈噠都吃虧不少。

    中興後的柔然勢力擴大,而高車在這段時間消失了,或者說融入了敕勒鬆散的族群體系內了。這時候的敕勒有時亦被稱作為鐵勒。同大興安嶺被稱作鮮卑山、大興安嶺南端一部分山脈被稱作烏桓山一樣,阿爾泰山亦有古稱,當時它被稱作突厥山,而鐵勒族群正是生活在天山北部到貝加爾湖沿岸地區的,正處在突厥山周圍。經過了歲月的流失,鐵勒部也出現了分化,雖然絕大多數鐵勒人非常仇視嚈噠和柔然,但其中一個以冶鐵打鐵著稱的阿史那部卻和柔然王庭關係緊密。當時的柔然南方,拓跋北魏已經被北朝雙雄宇文泰和高歡分割為東西兩魏,難以對草原形成威懾,因此柔然內部貴族專權日益嚴重,對其他草原部族的壓迫也日益加深。

    不堪重負的鐵勒眾族群集結了據說有5萬多彎弓之士殺向柔然中樞,卻被與王庭密切的自己人打敗。阿史那部輕易就擊敗了自己的同胞兄弟們,進而收編整治,將鐵勒統一了。此時的柔然大汗還是那位曾經投降北魏的阿那瓌,他很欣喜的看到自己有如此忠心的奴隸,同時憤怒的斥責了阿史那部的請求。原來阿史那部實力擴張之後,野心亦增加,想要成為柔然王族的駙馬,迎娶柔然公主,從而擺脫自身奴隸的身份。阿史那部當時的首領是阿史那土門,眼見曾為拓跋部奴隸的柔然王族不賞臉面,他隨即聯絡西魏的令主宇文泰,求婚拓跋公主和親。宇文泰見此,轉手將拓跋家皇族長樂公主嫁給了土門。阿史那部在得到了西魏的認可後,隨即改稱突厥,反叛柔然。獲得西魏支援的突厥在六鎮之一的懷荒鎮擊敗柔然,柔然可汗阿那瓌自殺,至此強盛一時的柔然汗國崩潰。沒過多久,宇文家和高家亦將廢掉拓跋皇族而自立,讓鮮卑的印記消逝在歷史的舞臺中。

    阿史那土門所率領的突厥部族最終統御了草原各部,卻完全拔高了阿史那部的地位,對鮮卑遺民、甚至其餘鐵勒部族都貶低不斷,這也為突厥內部不穩埋下禍根。韋紇部便是鐵勒部眾內對阿史那突厥不滿的部族之一,此後這一支還曾更名回紇,並在唐朝的支援下取代了突厥在草原的地位。

    突厥崛起之後,嚈噠的末日也就不遠了。可汗阿史那土門的弟弟阿史那室點密眼見哥哥統一了草原,便率軍西進,一路收編曾被柔然驅趕的鐵勒部族,一邊征服中亞的塞種人部落。當時的中亞地區都是遊牧部落,阿史那室點密便一視同仁的收納為自己的麾下,將他們逐步突厥化了。

    阿史那室點密的突厥軍隊聯絡正在同拜占庭進行對戰的薩珊王國,相約夾擊嚈噠,並最終取得勝利。嚈噠勢力成分複雜,既有東伊朗族裔、鐵勒族裔,又有曾經月氏後裔。而此時作為內亞霸主的突厥,民族成分就顯得更為複雜。阿史那土門和阿史那室點密在蔥嶺東西兩側執行不同的政策統御不一樣的族群,最終導致了兩個突厥的分裂。後來在唐朝的打擊之下,東西突厥先後被唐朝統一,此後雖有南遷東突厥北上覆國,但後突厥最終亦被唐朝扶持的回鶻擊敗滅國。阿史那部以及鐵勒族裔的東突厥在此後的歲月中逐漸融入各民族中,留守草原的部族被蒙古統一,南遷的部族大多化為漢族的一部分。

    現代突厥語族人指的是說著突厥語系的眾多民族,這群人既有西突厥統轄之下的臣民後裔,也有回鶻與吐火羅人混血後裔維吾爾人。不過這些民族同當年的阿史那部、甚至是鐵勒部眾都沒有多少血緣關係,大多是曾經臣服漢朝的昭武九姓族群和康居國後人。由此可見,如今某些國家的政客以突厥為由頭炒作事端是多麼的可恥與可笑。

    如今的中亞地區,大多數突厥語民族都屬於西突厥塞種人的後裔,少數包含了吐火羅人血統。至於土耳其人,血脈更為混雜,不僅有中亞土庫曼人血緣,部分基因調查的結果顯示其與古代埃及血緣居然比如今的埃及人還要接近。

  • 2 # 理工男讀歷史

    這是個漫長且複雜的過程,前後持續了一千四百年。

    2、公元前三世紀到前二世紀,突厥人先祖在漠北劍水流域(現代俄羅斯葉尼塞河上游)建國定居,當時叫呼揭國或索國,臣屬於匈奴。在這裡,突厥人與丁零聯姻,形成了突厥人的另一系始祖阿史德氏,以狼為圖騰應該就是這段時間開始的。同時,突厥人也改說屬於阿爾泰語系的匈奴語;後來突厥人建立的國家被匈奴吞併,突厥人成為匈奴統治下的一個部落;

    3、公元三世紀,部分匈奴下屬部落南下歸附晉朝,被稱為平涼雜胡,突厥人的先祖就在其中;

    4、439年,北魏滅北涼,一批平涼雜胡中經敦煌、鄯善、焉耆西遷到了高昌,突厥人就是這群鬍子中不起眼的一個,只有“五百家”,幾千人。當時突厥臣屬於柔然,“為之鐵工”,也就是打鐵的低階部落,被稱為“鍛奴”;

    5、公元五世紀末,突厥人北遷金山,與周邊的鐵勒各族融合,突厥族開始形成,歷史上這時才有了“突厥”這個名稱,《北史》記載,“金山形似兜鍪,俗號兜鍪為突厥,因以為號”。千年間,突厥人原本的白人血統已經被丁零、鐵勒等黃種人血統稀釋,形成了突厥這個黃白混血民族,尤其是後期,是一個突厥人鐵勒化的過程,語言也從匈奴語改成同屬阿爾泰語系的鐵勒語。這時的突厥人尤其是阿史那氏還有比較明顯的白人相貌,高鼻深目,大鬍子、藍眼睛、膚色較白。再過一百多年到唐朝時,突厥人中白人相貌已經很少見了,甚至有返祖現象的人在族中會受歧視。

    這個過程可以叫做突厥史前史,持續了一千二百年,先由西向東和丁零融合,再從北到南、由東往西和鐵勒融合。

    這一千二百年突厥人是沒有文字的,所以只能從中原王朝的史籍中找到零散的記錄,以上記錄是根據薛宗正先生《突厥始祖傳說發微》一文整理。

    從興起到滅亡的二百年

    這段歷史記錄比較完整了,不但中原王朝的史書內容很多,還有突厥人自己的文字記載,簡單記述:

    552年,突厥人建立了突厥汗國,創立了古代北方遊牧民族最早的文字突厥文。突厥消滅了原來的主人柔然,最強盛時勢力範圍包括整個蒙古高原和西域直到中亞;

    583年,突厥被隋文帝分裂成東西突厥兩大汗國;

    630年,唐太宗貞觀四年,東突厥被唐太宗李世民派遣李靖滅亡,突厥人大部分內遷中原,史姓的起源之一就是漢化的突厥人;

    657年,唐高宗顯慶二年,西突厥被唐高宗李治派遣蘇定方消滅,王族阿史那氏大部融入中原;

    680年,唐高宗調露二年,東突厥復國,史稱後突厥或突厥第二汗國;

    745年,唐玄宗天寶四載,後突厥在與唐王朝對耗國力數十年後內亂,被回紇滅亡。

    到此,突厥人的政權全部滅亡,突厥人一部分融入中原,其餘融入回鶻及西域各族,不再作為獨立民族存在,徹底消亡在歷史長河當中。

    (突厥文石碑仿製品)

    最後強調兩點,一、突厥人源自西海,與源自東胡的匈奴人只有政治隸屬關係沒有族屬血緣關係;二、突厥汗國滅亡後,突厥民族也隨之消亡,到了現代,雖然仍然有人在說突厥語,但任何一個民族都算不上古代突厥的繼承人。

  • 3 # 心向青山

    突厥,並非一個單一的種族概念,而是一個操突厥語的各個族群的統稱。這一點,與漢民族相似。

    突厥沒有消亡,突厥語民族至今仍是世界上一支有影響力的群體。主要分佈在從中亞經高加索地區,到小亞細亞的六個國家:土耳其、哈薩克、吉爾吉斯斯坦、土庫曼、烏茲別克、亞塞拜然。

    1,突厥的起源

    關於突厥的起源,說法很多,這是因為人類的歷史是由農耕民族所記載的,當一支遊牧民族進入農耕民族的視線,便會留下記載,反之則很難考證。

    按照一般的說法,突厥源自從裡海至阿爾泰山的西域,是匈奴別部,後來成為柔然的“鍛奴”,也就是鐵匠,一直受柔然所統治。

    2,突厥的崛起

    突厥,是中國北方第四個一統大漠的遊牧民族,前三個分別為匈奴、鮮卑、柔然。

    公元540年,突厥這一族群開始在中國史冊中出現。

    公元552年,突厥擊敗柔然,一統大漠,實現了“翻身農奴把歌唱”。

    這一時間,正是中國的南北朝時期。

    巔峰時期的突厥人,其勢力從大興安嶺一直延伸到裡海之濱,中原隋唐之際的各大勢力紛紛向其稱臣,包括建立唐朝的李淵。

    3,突厥的衰落

    突厥在隋朝之時一分為二:西突厥和東突厥。

    至唐朝之時,曾逼迫李世民簽下渭水之盟。

    後來李世民勵精圖治,於公元630年派李靖李績北上滅東突厥。

    至李治時期,蘇定方於公元657年滅西突厥,至此大唐版圖深入西域到達鹹海之濱。

    4,東突厥的結局

    公元682年,東突厥後人叛唐復國,建立後突厥,重新崛起於蒙古草原。

    公元745年,唐朝與回鶻聯手攻滅後突厥汗國,東突厥一部分融入回鶻,還有一部分融入了華夏。而回鶻便是今天維吾爾族的前身。

    5,西突厥的西遷之路

    西突厥被唐朝滅了之後,依然活躍在中亞地區。

    從公元651年阿拉伯帝國滅薩珊波斯開始,阿拉伯勢力開始進入中亞。

    之後,隨著中國安史之亂的爆發,唐朝退出了中亞的爭奪,突厥人逐漸成為阿拉伯帝國的僱傭兵,並在薩曼王朝的影響下皈依了伊斯蘭教。

    突厥+伊斯蘭,從此將開始影響整個中西亞。

    阿拉伯帝國從黑衣大食(阿拔斯王朝)開始,便一直受波斯人掌控朝政,波斯人甚至在西亞建立了布韋希王朝,是阿拉伯帝國的哈里發成為了傀儡。

    至公元1055年,塞爾柱突厥人作為哈里發的僱傭軍攻入巴格達,驅逐了波斯人的勢力,之後其首領被哈里發授予“蘇丹”的稱號,又稱“東方和西方之王”,史稱塞爾柱帝國。

    公元1071年,塞爾柱帝國在小亞細亞大敗拜占庭帝國,引起了整個基督教世界的恐慌,於是“十字軍”開始了兩百年的東征之路。

    6,奧斯曼帝國和帖木兒帝國

    公元1141年,塞爾柱帝國在中亞卡特萬之戰中被西遼擊敗,從此開始分崩離析。

    其中亞部分被花剌子模所接收,而西亞部分則分化為羅姆蘇丹國,而奧斯曼便是羅姆蘇丹國的一支。

    公元1299年,突厥人奧斯曼一世在小亞細亞建立了綿延六百年的、地跨亞歐非的奧斯曼帝國,這便是土耳其的前身。

    中亞的花剌子模後來被蒙古人所滅,蒙古人在中亞建立了察合臺汗國,察合臺汗國後來分成了東西兩部分,西察合臺汗國的女婿帖木兒於公元1370年自立為汗,這便是帖木兒帝國。

    帖木兒,是一個突厥化的蒙古人,也屬於突厥語族。

    7,烏茲別克汗國的崛起

    帖木兒帝國,奠定了今日中亞的基本格局――突厥語+伊斯蘭。

    公元1507年,烏茲別克汗國崛起滅了帖木兒帝國,之後中亞各個族群開始形成,哈薩克人、土庫曼人、烏茲別克人等分別開始建立自己的汗國,並逐漸形成了今天的五個斯坦。

    需要注意的是,中亞的塔吉克屬於東伊朗語系,與其它四個斯坦不同。

    而帖木兒的後人則南下進入印度,於1526年建立了印度歷史上最後一個王朝――莫臥爾帝國。

    以上便是突厥人近兩千年的歷史主線,突厥人是一個使用突厥語的、影響了從中國直到小亞細亞的族群,至今土耳其仍以突厥人的領袖自居。

  • 4 # 常棣tandy

    這個問題我來回答:

    一、突厥的崛起

    突厥汗國在中國北朝後期崛起之後,勢力發展很快,在公元554年,擊滅了柔然汗國,做了蒙古草原的主人,其後又“東走契丹,北並契骨(即堅昆,今稱吉爾吉斯),威服塞外諸國”(《周書·突厥傳》)。

    突厥汗國的版圖,東起大興安嶺,西至撒馬爾罕和布哈拉的鐵門,南自長城塞上,北包貝加爾湖,東西萬里,南北五六千里。大汗的牙帳,設於鄂爾渾河畔的于都斤山(或作鬱督軍山、烏德鞬山,今蒙古人民共和國杭愛山)。

    1.突厥的分裂

    突厥大汗在經營西域的時候,是由突厥第一代大汗伊利可汗之弟室點密可汗來擔任統帥的。《舊唐書·西突厥傳》說到室點密“統領十大首領,有兵十萬眾,往平西域諸胡國,自為可汗,號十姓部落,世統其眾”。這就是西突厥分藩的開始。但這時西突厥最高首領還只是突厥大汗下的西面可汗,還沒有完全獨立,因此在“本藩為莫賀咄葉護”,而不用可汗之號。

    到了室點密可汗之子達頭可汗繼位,東突厥王室內部矛盾發生,達頭可汗開始擺脫東突厥,而獨立出來,史稱西突厥。

    2.突厥的強盛

    當北周、北齊對峙之際,正是突厥大汗他缽可汗在位時期,其國富強”,“彎弓數十萬,別處於代(代郡)、陰(陰山),南向以臨周、齊,二國莫之能抗,爭請盟好”(《北史·突厥傳》)。北周武帝娶突厥大汗女為後,又以趙王宇文招女千金公主妻突厥沙缽略可汗。北周“既與和親,歲給繒絮錦彩十萬段;突厥在京師者,又待以優禮。衣錦食肉者,常以千數。齊人懼其侵略,亦傾府藏以給之”(《周書突厥傳》)。

    這就使突厥可汗更加驕傲,他缽可汗甚至對他的臣下說:“但使我在南兩個兒孝順,何憂無物邪!”到了隋文帝代周稱帝,待突厥稍薄,可是突厥汗要求隋卻比要求周、齊更加苛刻了。因此,雙方的關係,大大惡化起來。

    開皇二年(公元582年),突厥沙缽略可汗率眾四十萬,西起鄯州(治樂都,今青海樂都),東至幽州(治薊,今北京西南),分道入侵。沙缽略可汗親率十餘萬眾,侵入塞內,進至武威、天水、延安等地,西北沿邊,受害最烈,“六畜鹹盡”(《隋書·突厥傳》)。

    由於突厥汗國是個早期奴隸制國家,“家法殘忍”(《隋書·突厥傳》),被突厥汗所征服的一部分臣民和突厥族本族人民如果觸犯統治者特權,往往都會遭到“為奴為婢”(突厥文《闕特勤碑》)的嚴厲懲罰。從而決定了當時突厥汗國國內階級矛盾和民族矛盾,都非常尖銳。

    3.隋大勝突厥

    所以突厥汗國的實力,貌似強大,實際上在突厥人民和各族人民不斷反抗之下,國力已經大大地削弱下來了。隋文帝看到突厥汗國的這些弱點,決定進行反擊。乃在開皇三年(公元583年)正式下詔告訴臣民,指出突厥的大肆掠奪已忍無可忍,隋文帝並指出突厥當時有五個可汗並立,“昆季爭長,父叔相猜,外示彌縫,內乖心腹”。突厥的統治階級內部,矛盾正在加深。同時還指出突販貴族“世行暴虐”,“部落之下,盡異純民,千種萬類,仇敵怨偶,泣血拊心,銜悲積恨”。國內的階級矛盾和民族矛盾,已經非常尖銳。

    而受突厥所役屬的周圍國家,“東夷諸國,盡挾私仇;西戎群長,皆有宿怨。突厥之北,契丹之徒,切齒磨牙,常伺其便”。指出突厥汗國儘管表面強大,實際是非常虛弱的。同時詔文中還指出突厥那幾年正遭受嚴重的自然災害,“種類資給,惟藉水草。去歲四時,竟無雨雪。川枯蝗暴,卉木燒盡,飢疫死亡,人畜相半。舊居之所,赤地無依,遷徙漠南,偷存晷刻”(《隋書·突厥傳》)。

    這樣,儘管突厥可汗動員了四十萬大軍來進犯邊塞,深入內地,但是客觀形勢還是對隋有利的。與詔文發表同時,隋文帝任命衛王楊爽,河間王楊弘,上柱國豆盧勣、竇榮定,尚書左僕射高熲,尚書右僕射虞慶則等併為行軍元帥,楊爽出朔州道(自今山西朔州出兵),高熲出寧州道(自今甘肅寧縣出兵),虞慶則出原州道(自今甘肅固原出兵),竇榮定出涼州道(自今甘肅武威出兵),幽州總管陰壽出盧龍塞(自今河北冷口、喜峰口一帶出兵),分八道出兵抗擊突厥。

    開皇三年(公元583年)的四月,衛王楊爽和沙缽略可汗的主力會戰於白道(今內蒙古呼和浩特北),突厥大敗,沙缽略可汗“棄所服金甲,潛草中而遁。其軍中無食,粉骨為糧,加以疾疫”(《資治通鑑》陳至德元年),損失極大。

    3.臣服隋朝的東突厥

    由於突厥諸可汗之間,貌合神離,權力分散,隨著軍事上的失利,突厥貴族內部矛盾也大大尖銳化起來。沙缽略可汗於兵敗後,掩擊阿波可汗牙帳,盡並其眾,並殺阿波可汗之母。阿波逃奔西面達頭可汗,乞兵東擊沙缽略,沙缽略部落歸附阿波的,將近十萬騎。貪汗可汗也因沙缽略可汗奪其部眾,而逃奔達頭可汗。於是西面突厥推阿波可汗為大汗,與沙缽略對抗。

    雖然阿波可汗不久失敗,但過去名義上統一的突厥汗國,至此(隋開皇三年,即公元583年)正式分裂為東西兩個突厥汗國。

    東西突厥連年攻戰不已,削弱了各自的力量。隋開皇四年(公元584年),沙缽略可汗向隋致書請和,表示“此國(指東突厥)所有羊馬,都是皇帝畜生,彼(指隋王朝)有繒彩,都是此物,彼此有何異也”《隋書·突厥傳》)。從此隋和東突厥透過互相饋贈的形式,加強了經濟聯絡和交流。

    如沙缽略可汗病死,隋贈突厥繒彩五千段,至都藍可汗繼承汗位時,隋又贈物三千段;突厥也送給隋王朝馬一萬匹,羊二萬口,駝、牛各五百頭。雙方並在沿邊地區設立互市場所,用來交換物資。

    東突厥沙缽略可汗死後,弟處羅侯立,是為葉護可汗(亦稱莫何可汗)。葉護可汗在隋王朝支援下,於隋開皇七年(公元587年)西征,生擒阿波可汗。但在第二年再次西征時,中流矢身亡。沙缽略可汗子都藍可汗繼承大汗位,以葉護可汗子染干為突利可汗(小可汗)。

    隋文帝利用了都藍染干之間的矛盾,於開皇十七年,以宗女義成公主妻染干,而大汗都藍可汗向隋求婚,反而不允。於是都藍可汗率兵進攻染干,染干戰敗歸隋。隋以染干為啟民可汗,初居大利城(今內蒙古和林格爾北),繼又遷之於河套內的夏(州治巖綠,今陝西橫山西)、勝(州治榆林,今內蒙古準格爾旗東北十二連城)二州之間(即今鄂爾多斯草原),東西據河數百里地,為其畜牧之地。不久都藍可汗也為其部下所殺。

    啟民可汗既保塞而都藍可汗又死,西突厥一度並有東突厥故地(在隋開皇十九年至仁壽三年,即公元599-603年這一段時間內),版圖東盡大興安嶺。後因西突厥貴族連年發動戰爭失敗,準噶爾盆地的鐵勒(即高車)開始獨立,其東面奚、霫等五個部族也掙脫它的羈縻而傾向隋朝。隋乘機出兵助啟民可汗收復東突厥故地。

    自啟民可汗和隋建立親密關係之後,東突厥汗國和中原地區的經濟文化聯絡獲得進一步的加強。啟民可汗不斷贈送馬匹給隋王朝,隋王朝也回贈啟民可汗很多繒彩,在大業三年(公元607年),隋煬帝一次就贈送啟民可汗和東突厥部落酋長繒彩總數達三十萬匹之多。

    中原地區先進經濟文化便大大地促進東突厥社會生產力的發展,不到十五年,東突厥汗國重又強大起來。

    4.東西突厥的再次強大

    啟民可汗死,子始畢可汗嗣立,因隋煬帝的政治腐敗,東突厥和隋的關係也迅速惡化。大業十一年,隋煬帝避暑汾陽宮(今山西寧武西南管涔山上),始畢可汗率數十萬騎圍隋煬帝於雁門(郡治雁門,今山西代縣),不久解圍而去。

    後來“隋末亂離,華人歸之者無數,遂大強盛,勢凌中夏”(《隋書·突厥傳》了。西突厥在達頭可汗(公元576-603年在位)時,曾雄長西域,並一度佔領漠北,進擾隋的邊郡。後因部眾背離,而勢力驟哀,又因歸路被鐵勒切斷,逃奔青海草原,不知下落。繼達頭可汗而為西突厥大汗者為都六可汗。都六可汗駐牧於烏孫故地(今伊犁河流域)。其西南部則為達頭可汗之孫射匱可汗所統治,射匱可汗遂成為西突厥大汗。東起阿爾泰山,西至裡海,自玉門關(今甘肅敦煌西)以西,盡受西突厥汗役屬。

    射匱可汗死,弟統葉護可汗立,“北並鐵勒,西拒波斯,南接賓,悉歸之,控弦數十萬,霸有西域”(《通典·邊防典》)。西突厥可汗的牙帳,原設在龜茲以北阿羯田山北麓之應娑(今新疆和靜西北裕爾都斯谷),此為南庭,亦即冬都。後來又移庭於楚河、錫爾河兩河之間的千泉(今吉爾吉斯斯坦吉爾吉斯山北麓庫臘加特河上游一帶),此為北庭,亦即夏都。

    二、東突厥的再次強盛及衰滅

    隋末唐初之際,北方的東突厥重又強大起來,“東自契丹、室韋,西盡吐谷渾、高昌諸國,皆臣屬焉,控弦百餘萬,北狄之盛,未之有也”《舊唐書·突厥傳》)

    當隋末亂世之時割據稱雄的梁師都、劉武周、李軌、薛舉、高開道等,震懾於突厥的兵威,“俱北面稱臣,受其可汗之號”(《通典·邊防典·突厥》)。突厥統治者也有意培植劉武周、梁師都、李軌這些勢力,利用他們來達到掠奪和奴役中原人民的目的。

    1.唐臣服東突厥

    唐高祖李淵在太原起兵時,為了專意經營關中,也曾派遣劉文靜北使突厥,與之結好。武德二年(公元619年)四月,突厥始畢可汗死,弟處羅可汗立。同年十一月,處羅可汗死,弟頡利可汗立。

    那時唐王朝的統一局面已接近完成,而突厥可汗卻日益加緊其對唐的干涉。自始畢可汗起,就利用劉武周、宋金剛等幾度攻陷唐的幷州。處羅可汗時,又迎隋煬帝妻蕭皇后及隋煬帝孫楊政道(隋煬帝第二子齊王楊暕的遺腹子)入突厥,並立楊政道為隋帝,居定襄(今內蒙古和林格爾西北),把一萬多流落在突厥的漢人,撥歸楊政道管理,想利用楊政道充當傀儡,以便利突厥對中原的統治。

    史稱頡利可汗“兵馬強盛,有憑陵中夏之志”《通典·邊防典·突厥》)。在武德五年(公元622年),他圍攻幷州,進擾汾、路諸州,擄掠男女五千餘人而去。到武德七年八月,更自原州(治平高,今寧夏固原)大舉南侵,有萬餘騎到達豳州(治新平,今陝西彬縣),離長安不到二百里地。唐高祖甚至欲焚棄長安,遷都樊(今湖北襄樊)、鄧(今河南鄧州)。李世民竭力反對,主張堅決抵抗,高祖乃命世民率兵抵禦突厥,突厥旋亦退兵。

    儘管唐初突厥貴族為了掠奪人口和財物,不時侵擾中原,但在這一時期中,突厥和唐之間的經濟聯絡,還是非常密切的。唐武德八年,曾在北樓關設互市,與突厥交易,突厥賣給唐大批牲畜。當時中原地區受戰亂影響,民間普遍缺乏耕牛,透過互市,使中原地區“雜畜被野”(《資治通鑑》唐武德八年),初步解決了內地耕畜不足的困難,這對唐初的經濟恢復和發展,是起了積極作用的。

    唐王朝也透過贈送和交換形式,把大量繒彩運往突厥,在武德二年,一次贈與突厥繒彩就有三萬匹之多。突厥貴族取得中原大量繒帛,又往往用來作為商品,透過絲綢之路,銷往歐亞非各處,所以這類物資交換的頻繁進行,不僅有助於雙方經濟聯絡的加強,對歐亞非各國的經濟交流也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武德九年(公元626年)八月,唐太宗剛取得帝位,突厥頡利可汗乘唐統治集團內部有衝突,又率十餘萬騎,號稱百萬,直抵長安附近的渭水便橋北面,唐太宗親自指揮大軍佈陣阻擊。唐軍“軍容甚盛”,“旌甲蔽野”(《資治通鑑》唐武德九年)。頡利可汗因懸軍深入,不敢冒險決戰,於是請和。唐太宗便厚贈金幣,頡利可汗即引兵退走。

    突厥汗國因受所處地理環境和畜牧經濟的限制,並受高度發展的中原封建經濟的影響,它向典型的奴隸社會發展的客觀條件不復存在,因此迅速向封建社會轉化。由於突厥汗國國內封建化程度加深,本部族內部的階級分化,也就更加急速起來從唐王朝使臣鄭元濤對頡利可汗所說的“今虜掠所得,皆入華人(指貴族),於可汗何有”(《資治通鑑》唐武德五年)幾句話看來突厥的貴族階級,在對外掠奪的戰爭中已積累了巨大財富。

    而作為突厥汗國主要軍事力量的部落成員,則由於對外進行掠奪的“兵革歲動”(《資治通鑑》唐貞觀元年)與軍費負擔的“裒斂苛重”(《新唐書·突厥傳》),經濟逐漸衰頹,戰鬥力也大大地削弱下來。而且由於突厥牧主們對牧民的過度剝削,“伯克(牧主)與人民之間,相互水火”(突厥文《闕特勤碑》譯文),階級矛盾極其尖銳,突厥汗國的統治已無法維持下去了。

    2.東突厥內部的分裂及滅亡

    從貞觀二年到三年(公元628-629年),草原上又發生了嚴重的天災,“頻年大雪六畜多死”,以至於“國中大餒”;而頡利可汗因“用度不給,復重斂諸部”,以致政治局面發展到“下不堪命,內外多叛”(《通典邊防典·突厥》的程度。

    龐大的東突厥汗國,本來與被它所消滅的柔然汗國有其共通之處,即“這不是民族,而是偶然湊合起來的、內部缺少聯絡的集團混合物,其分合是依某一征服者的勝敗為轉移的”。

    在東突厥汗國境內,除了突厥族人以外,主要構成部分是鐵勒九姓,史稱鐵勒種類最多,自西海之東,依山據谷,往往不絕。……並無君長,分屬東西兩突厥“自突厥有國,東西征討皆資其用,以制北荒”(《北史•突厥傳》)。

    此外還有九姓回紇、三姓骨利幹等部落,一共三十姓,也就是三十個部落,故東突厥可汗也稱三十姓可汗。其餘分佈在北方外圍的丁零、契骨,分佈在東方外圍的奚、霫、契丹,名義上固然是受東突厥役屬,但是事實上,突厥族人並沒有和他們真正地融合起來共同形成一個統一的部族國家。

    鐵勒族的薛延陀(分佈在今阿爾泰山西南簏哈喇額爾齊斯河流域和烏倫古河流域)、回紇(分佈在今蒙古人民共和國色楞格河和土拉河合流處)、拔也固(分佈在今蒙古人民共和國鄂嫩河中游和克魯倫河以北)等十多個部落因東突厥征斂無度,首先舉兵反抗。薛延陀最為強盛,有部帳七萬餘落,其酋長夷男自稱可汗於漠北,進攻頡利可汗,破其四設(突厥號典兵者為設)。

    回紇部落也有眾十萬,戰士居半,在其酋長菩薩的指揮之下,於馬鬣山一役,以騎兵五千,敗東突厥騎兵十萬,由此回紇勢力強大,與薛延陀聯合起來,成為突厥汗國內部的心腹大忠。此外奚、霍、契丹等數十部,也在貞觀初年紛紛擺脫突厥汗國的役屬,先後親附唐王朝。

    被擄掠到草原去的中原人民,這時也開始“自相嘯聚,保據山險”《舊唐書·張公謹傳》),和突販奴隸主展開劇烈的鬥爭。

    在東突厥汗國國內階級矛盾激化的時候,東突厥統治階級內部的矛盾也尖銳了。頡利可汗初以兄子突利可汗(始畢可汗子)為東面小可汗,管領奚、契丹等數十部落,奚、契丹等脫離東突厥汗國的統治後,頡利可汗“以其失眾責之”。

    及薛延陀、回紇等舉兵叛突厥,頡利可汗遣突利可汗率兵北討,結果又為薛延陀擊敗,於是頡利可汗發怒,“拘之十餘日而撻之”(《資治通鑑》唐貞觀二年),由此引起突利可汗的深刻不滿。

    隨後頡利可汗又徵兵於突利可汗,突利可汗拒絕出兵,頡利可汗進討突利可汗,突利可汗遂率部依附唐王朝。突厥統治階級上層的分裂,大大地削弱了突厥汗國的統治力量。貞觀四年(公元630年),唐軍大破東突厥,俘頡利可汗,東突厥一度合併於唐。

    三、東突厥滅亡後的政治遺產

    唐對東突厥戰爭的勝利,是有積極意義的。它使北方人民的生活得到安定,這就有利於唐初生產的發展。同時戰爭勝利後,唐又用金帛從突厥奴隸主手裡贖回了淪為奴隸的漢族人民。一次就有八萬人之多,這些漢族勞動人民的返回故土,自然會增強中原農業上的勞動力。因此,這一戰爭的勝利,對於唐初社會經濟的恢復和發展,起了有益的作用。

    此外,這一戰爭的結果,使許多受突厥貴族奴役的少數族,掙脫了突厥汗國的殘暴統治。並使他們與中原建立了廣泛密切的聯絡,這對於草原上各族經濟、政治、文化的發展,有著重要的意義。

    東突厥汗國覆亡後,草原上的各族酋長推尊唐太宗為“天可汗,這正表示了他們全都承認唐王朝的領導地位,並迫切要求和唐王朝加強經濟、政治、文化各方面聯絡的願望。

    當時東突厥餘眾,在頡利可汗失敗之後,除了北附薛延陀,西奔西突厥之外,親附唐朝的有十餘萬口之多。唐把歸附的東突厥人,安置在今陝西佳縣、榆林、靖邊一帶,設立了祐、化、長三州都督府同時又在遼寧朝陽以南設立了順州都督府,以統轄幽(今河北北部)、並(今山西)塞上的突厥人。

    除此以外,唐還在頡利可汗統治區內,設立了定襄、雲中兩個都督府,下轄六個羈縻州。這六個羈縻州內的突厥部落,還保持他們原有的部落建制。羈縻州的刺史,也大都由突厥的部落酋長來擔任;只是定襄、雲中二都督由朝廷選派。在這一短短的時期內,漢族和突厥族之間,經濟、文化的聯絡,有了定程度的加強。

    頡利可汗入唐以後,唐在太僕寺設定賓館,對他厚禮款待,並贈以田宅。由於唐王朝採取了這樣的政策,因而種族歧視這個問題,至少在唐初是不算嚴重的。所以在這次勝利不久,唐王朝就出現一批勇悍善戰的“蕃將”至於部分突厥族人民,入居塞上之後,由於長期和漢族人民保持接觸的緣故,經濟、文化各方面的聯絡也更其密切。

    (正文完)

  • 5 # 跪射俑

    突厥是歷史上活躍於蒙古高原和中亞地區的民族集團統稱,也是中國西北與北方草原地區繼匈奴、鮮卑、柔然以來又一個重要的遊牧民族,540年,突厥這個詞始見於中國史冊。 745年,唐朝與回鶻攻滅後突厥汗國,東突厥諸部或者在戰爭中消亡,或者融入回鶻,或者融入唐朝。唐朝滅西突厥以後,原西突厥汗國所屬突騎施、烏古斯、葛邏祿、欽察、卡拉吉、樣磨、處月等部落也活躍於中亞地區。突騎施在防止阿拉伯帝國在中亞的擴張起了重大作用,葛邏祿則在唐末以後的中亞歷史中扮演重要角色,與回鶻建立喀拉汗王朝。 如今的“突厥”並不是一個單一民族,而是語言屬於突厥語族的各個民族的統稱,大多是歷史上受突厥人統治或者突厥化的其他民族,以及古代突厥人的後裔,主要民族有土克曼人、韃靼人(塔塔爾人)、維吾爾人、雅庫特人、哈薩克人、吉爾吉斯人(柯爾克孜人)、撒拉爾人(撒拉人)、亞塞拜然人、烏茲別克人、巴什基爾人、楚瓦什人、圖瓦人、阿爾泰人等。

    突厥汗國的歷史大致可以分為四個階段:

    第一個階段是突厥汗國的興起時期,時間從公元552年到583年;突厥原來附屬於柔然,為其訓練奴隸。後來,他們迅速崛起、發展,並在公元552年打敗柔然,建立了以漠北為中心的突厥汗國。而到了公元540年,“突厥”這個名字才首次出現在中原的史書中。

    第二個階段是東西突厥汗國分裂時期,時間在公元583年之後;這段時間,拜隋朝所賜,突厥分裂成東西突厥。隋朝利用突厥內部部落意見不統一的缺點,採取手段讓他們產生內訌,導致國土分裂。起先,楊堅建立隋朝後,便與突厥斷絕了關係,使得突厥大汗們率兵來征討立足未穩的隋朝。

    隋朝知道,若跟這些遊牧民族打仗損失肯定很大,且國內不穩,所以,不宜將重心放在戰爭上。於是,他們就採用離間計離間內部大汗們的關係,讓他們相互爭奪,最後,使其割據一方。分裂後的突厥逐漸順從於中原,不敢輕易侵擾中原土地。

    後來,東、西突厥相繼滅亡。

    第三個階段是東突厥南北分裂時期;公元629年,唐太宗派李靖率兵出擊,征剿東突厥。此戰大捷,唐軍生擒了突厥大汗。東突厥滅亡後,突厥部落開始南遷,依附於強大的唐朝。而北邊,則重新建立了一個國家,就是薛延陀汗國。薛延陀汗國能夠建立,也是唐太宗支援的,他想用這個國家來制衡東突厥。

    就這樣,東突厥被分裂成南、北兩個部分。

    第四個階段是復興的東突厥吞併西突厥時期,時間從公元679年到745年;可以說,突厥汗國大部分時間都處於分裂狀態,其內部原因使得這個政權的權力比較分散。各個部落頭領都擁有自己的軍隊,一旦政見不和,隨時可以打起來。

    當然,它們還有外部原因,就是隋朝對他們實施的政策,讓他們很難團結起來。其實,最根本的原因,還是國內沒有共同的語言、文化,甚至,連經歷都沒有什麼聯絡。從這一點看,秦始皇還是有遠見的,就是他強行推行文字、貨幣、丈量單位在全國範圍內統一,才使得國家完成了統一。

    因為,有了相同的東西,大家才會覺得是一家人。而突厥汗國沒有這樣的覺悟,且騎兵沒有統一管理,他們肯定會紛亂下去。

    話說,在突厥木杆可汗的統治時期,突厥人異常強大。他們攻破西面的達賴,擠走了東面的契丹,吞併了北面的契骨,將塞外的各個國家都收服了。至此,突厥的國土東臨遼海以西,西至西海所有地方,南至大漠以北,北至北海所有地方,疆土遼闊。

    可以說,突厥控制了包括西域在內的絕大部分中亞、東亞地區。並且,突厥的興起及分散對周邊其它政權是有影響的,特別是中原王朝和東北亞的各個國家。當時的中原王朝是隋朝,這個政權統一之後,國內外的局勢發生了重大變化,國內統一了,外敵卻成了主要矛盾。

    突厥汗國對隋朝構成了巨大的威脅,特別是突厥強大後,更加無視隋朝政府的存在。於是,隋文帝針對當時外部的情況,制定了“遠交近攻、離強和弱”的軍事方針,在突厥汗國內製造矛盾,將其瓦解成可以對付的小國家。剛開始取得的效果不錯,只是隋朝沒有存活多久。

    之後,隨著隋朝的滅亡,中原再次陷入混亂之中,沒有時間顧及外部情況,使得東突厥佔領了東北亞,再次對中原虎視眈眈。到了隋朝後期,因隋煬帝不愛惜百姓,經常發動大型戰爭,特別是三次征討高麗,更是把原本偏窮的社會壓榨得一點都不剩。

    之後,隋朝老百姓無法忍受隋朝的統治,使得各地豪傑紛紛發動群眾反抗朝廷,天下瞬間大亂。但是,北方的東突厥卻抓住這個機會,想把中原的情況搞得更亂一些,於是,他們暗中支援中原一些反對隋朝的勢力,讓他們將隋朝推翻。這種情況不僅加劇了中原的混亂情形,還推遲了大唐統一天下的時間。

    此外,東突厥在這次混亂中獲益匪淺,以前,他還是中原隋朝的附屬國,現在卻不一樣了。隋朝滅亡後,突厥成了霸主,甚至,可以稱霸整個東亞地區。在中原的眾多割據者中,很多都是依附突厥強大起來的,特別是靠近突厥的北方割據者。他們接受突厥的恩惠,向突厥稱臣,為他們謀取利益。

    這些依靠突厥的割據者有:薛舉、竇建德、王世充、劉武周、李軌、高開道等,他們雖然都自稱皇帝,但是,面對突厥,他們卻還是抬不起頭來。一直到半個世紀後,在唐玄宗的打擊下,骨力裴羅擊殺後突厥白眉可汗,送其首級至長安。存在了半個多世紀的後突厥,在唐朝和回鶻的聯合攻擊下,國亡。

    從此以後,突厥在中國北方退出歷史舞臺,繼之而起的是回鶻汗國。後突厥滅亡以後,突厥部分併入回鶻,部分融入唐朝 ,突厥一詞逐漸少見於中國史冊。

    現代突厥人不是一個民族,而是多個突厥語族的民族的總稱。突厥語民族主要有土耳其人、土克曼人,哈薩克人,撒拉族,韃靼人(新疆及周邊地區的塔塔爾族),亞塞拜然人,烏茲別克人,吉爾吉斯人和雅庫特人等。現在全球約有1.82億使用突厥語族語言的人,他們大多自稱是突厥人或者突厥人的後裔。

  • 6 # 靜一號普洱茶

    突厥是歷史上活躍於蒙古高原和中亞地區的民族集團統稱,也是中國西北與北方草原地區繼匈奴、鮮卑、柔然以來又一個重要的遊牧民族,540年,突厥這個詞始見於中國史冊。

    745年,唐朝與回鶻攻滅後突厥汗國,東突厥諸部或者在戰爭中消亡,或者融入回鶻,或者融入唐朝。唐朝滅西突厥以後,原西突厥汗國所屬突騎施、烏古斯、葛邏祿、欽察、卡拉吉、樣磨、處月等部落也活躍於中亞地區。突騎施在防止阿拉伯帝國在中亞的擴張起了重大作用,葛邏祿則在唐末以後的中亞歷史中扮演重要角色,與回鶻建立喀拉汗王朝。

    如今的"突厥"並不是一個單一民族,而是語言屬於突厥語族的各個民族的統稱,大多是歷史上受突厥人統治或者突厥化的其他民族,以及古代突厥人的後裔,主要民族有土克曼人、韃靼人(塔塔爾人)、維吾爾人、雅庫特人、哈薩克人、吉爾吉斯人(柯爾克孜人)、撒拉爾人(撒拉人)、亞塞拜然人、烏茲別克人、巴什基爾人、楚瓦什人等。

    突厥的起源有多種說法,歸結起來有五種。

    唐朝史學家李延壽編著的《北史》卷99:

    突厥者,其先居西海(薛宗正認為西海指的是鹹海)之右,獨為部落,蓋匈奴之別種也。姓阿史那氏。後為鄰國所破,盡滅其族。有一兒,年且十歲,兵人見其小,不忍殺之,乃刖足斷其臂,棄草澤中。有牝狼以肉餌之,及長,與狼交合,遂有孕焉。彼王聞此兒尚在,重遣殺之。使者見在狼側,並欲殺狼。於時若有神物,投狼於西海之東,落高昌國西北山。山有洞穴,穴內有平壤茂草,周迥數百里,四面俱山。狼匿其中,遂生十男。十男長,外託妻孕,其後各為一姓,阿史那即其一也,最賢,遂為君長,故牙門建狼頭纛,示不忘其本也。漸至數百家,經數世,有阿賢設者,率部落出穴中,臣於蠕蠕。

    漠北索國說

    唐朝編撰的《周書》卷50:

    突厥之先,出於索國,在匈奴之北。其部落大人曰阿謗步,兄弟七十人,其一曰伊質泥師都,狼所生也。阿謗卻等性並愚痴,國遂被滅。泥師都既別感異氣,能徵佔風雨。取二妻,雲是夏神、冬神之女。一孕而生四男:其一變為白鴻;其一國於阿輔水、劍水之間,號為契骨;其一國於處折水;其一居跋斯處折施山,即其大兒也。山上仍有阿謗步種類,並多寒露,大兒為出火溫養之,鹹得全濟,遂共奉大二為主,號為突厥。

    這個說法認為突厥起源於匈奴以北的漠北索國。

    海神胤裔說

    唐段成式《酉陽雜殂》卷4:

    突厥之先,日射摩舍利海神,神在阿史德窟西。射摩有神異……

    這個說法認為突厥起源於海東阿史德窟。

    平涼雜胡說

    唐長孫無忌等所纂之《隋書》卷84:

    突厥之先,平涼雜胡也,姓阿史那氏。魏太武皇帝滅沮渠氏,阿史那以五百家奔蠕蠕。世居金山之陽,為蠕蠕鐵工。金山形似兜鍪,俗號兜鍪為突厥,因以為號。

    這個說法認為突厥起源於漢地平涼。

    高昌北山說

    這個說法來自《周書》,認為,突厥本是匈奴的一支,後被鄰國所滅,當時有一個10歲的小男孩,士兵見他年小,沒忍心殺死他,便將他砍去雙腳扔到荒草中。後來,小孩被一隻母狼救去,長大以後與狼結合,鄰國國王聽說這小孩已長大,怕有後患,便派人將他殺了,殺他的人,見他身旁有一條狼,也想一起殺掉,狼逃跑了,逃到高昌北邊的山洞裡。在那個山洞裡,狼生下10個小男孩,他們逐漸長大成人,各自成家,繁衍後代。其中一支,生活在阿爾泰山一帶,阿爾泰山形似作戰時的頭盔,當地人稱其為突厥,所以他們就以突厥為族號了。

    後突厥興起以後,朔方軍與突厥以黃河為界。張仁願趁默啜西征突騎施之機,乘虛而入,奪取漠南,在黃河北築三座受降城。中受降城在今內蒙古自治區包頭市西,東受降城在今內蒙古托克托西南,西受降城在今內蒙古烏拉特中後旗西南。三城首尾相應,截斷了後突厥南侵之路。又在牛頭朝那山(今內蒙古固陽縣東)北設定烽候1800所。從此,後突厥不能越山南下放牧,朔方不再遭其寇掠。唐朝因此減少鎮兵數萬人。

    711年(景雲二年)春正月,默啜遣使請和,唐睿宗李旦同意。712年(先天元年)夏六月,唐左羽林大將軍孫佺等在襲擊奚與契丹時,被奚族大首領李大酺俘虜。李將他們送交默啜。默啜殺之。唐玄宗李隆基即位後,廢除與默啜的婚約。

    默啜既無法南侵,改向西域擴張。714年(開元二年)春二月,他派遣其子同俄特勤和妹夫火拔頡利發石阿失畢等進攻北庭都護府,被都護郭虔瓘打敗,同俄被擒殺。閏二月,火拔頡利發石阿失畢因失去同俄特勤,不敢回去,與其妻投唐,被封為燕山郡王,授左衛員外大將軍。默啜勢力日衰,欲依靠唐朝的威望,以號令北方其它各民族。714年夏四月,他又向唐皇室遣使求婚,並自稱"乾和永清太駙馬"。

    714年秋九月,葛邏祿等部首領至涼州(治所在今甘肅省武威縣)降唐。十月,西突厥十姓部落胡祿屋等部一萬多戶到北庭都護府歸降。715年(開元三年)春二月,默啜之婿"高麗莫離支高文簡,與跌都督思太,吐谷渾大酋慕容道奴,鬱射施大酋鶻屈頡斤、苾悉頡力,高麗大酋高拱毅"等率領1萬餘帳,脫離後突厥,至唐朝邊境歸附,被安置在黃河南面原先降唐突厥居住過的地區。同年秋,默啜進攻九姓鐵勒。九姓首領思結都督磨散等降唐。

    716年(開元四年)夏六月,默啜北征九姓鐵勒拔野古部,在獨樂水(今蒙古國土拉河)大破該部。默啜恃勝輕歸,毫無防備,途遇拔曳固潰散的戰士頡質略突然從柳林中躍出,將他殺死。當時唐朝大武軍子將郝靈荃出使在突厥,頡質略便和他一起將默啜的首級送至唐都城。九姓鐵勒中的拔曳固、回鶻、同羅、霫、僕固五部一起歸附唐朝,被安置在大武軍(治所在今山西省朔縣東北馬邑)北。

    默啜的兒子小可汗繼位,但被前可汗骨咄祿之子闕特勤殺死。默啜的諸子和親信全部被殺。闕特勤擁立其兄左賢王默棘連為後突厥君主,是為毗伽可汗。毗伽任命闕特勤為左賢王,掌管全部兵馬。

    毗伽可汗初立時,部落離散,形勢困難。他任用其岳父暾欲谷為謀主。暾欲谷是後突厥舊臣,雖已七十多歲,但老謀深算,本民族人很信服他。他對毗伽可汗起了很好的輔佐作用。河曲的突厥降戶跌思泰、阿悉爛等聽到毗伽可汗即位的訊息,紛紛返回後突厥。毗伽既得思泰等來歸,力量壯大,準備南侵唐朝。暾欲谷認為應該休養幾年,並且反對建立城池、寺廟等。

    720年(開元八年),唐朔方大總管王晙奏請從西面調動拔悉密部,東面調動奚、契丹兩族兵,於秋季同至稽落水掩襲毗伽可汗牙帳。突厥等拔悉密孤軍深入時攻擊,拔悉密軍被他追至北庭擊潰。冬十一月,暾欲谷回軍經赤亭(今新疆鄯善縣東北七克騰),掠奪涼州(治所在今甘肅省武威縣)的羊群和馬群,並擊敗唐河西節度使楊敬述的軍隊。毗伽可汗因此聲威大振。

    第二年(721年)春二月,毗伽可汗遣使求和,又連年遣使向唐貢獻方物,並且求婚。725年(開元十三年)夏四月,毗伽派大臣阿史德頡利發向唐朝進貢。頡利發扈從唐玄宗東巡封禪泰山。冬十二月,頡利發辭歸,唐玄宗厚加賞賜,但終究沒有允許與後突厥聯姻。

    在這以後,毗伽可汗每年都派大臣至唐朝覲。727年(開元十五年)秋,吐蕃寫信給毗伽,約他一起侵擾唐邊境,毗伽不但予以拒絕,並且將吐蕃的來信送交唐朝。唐玄宗很讚許毗伽的誠意,在紫宸殿設宴款待送信來的後突厥大臣梅錄啜。又允許在朔方軍西受降城設立互市,每年以縑帛數十萬匹與後突厥交換軍馬,以壯大騎兵隊伍,並改良馬種。從此中原的馬匹更加強壯。

    731年(開元十九年)春三月,後突厥左賢王闕特勤死。唐朝派金吾將軍張去逸等送唐玄宗璽詔前往弔奠。併為他立祠廟,刻石為像。唐朝派去6名繪畫高手,在廟的四壁精心繪製闕特勤臨陣作戰的壁畫。734年,後突厥大臣梅錄啜下毒謀殺毗伽可汗。毗伽在毒藥發作但尚未身死時,發兵殺死梅錄啜及其族黨。

    毗伽可汗死後,華人立其子為伊然可汗。伊然可汗曾由唐朝冊封。但不久他就病死。其弟繼立為苾伽骨咄祿可汗,唐朝派遣右金吾衛將軍李質冊封他為登利可汗。登利年幼,其母婆匐參予政事,華人不服。登利的堂叔分掌兵馬,在東者稱左殺,在西者稱右殺。

    741年(開元二十九年),登利忌左右兩殺權勢過大,與母親合謀,誘右殺至可汗牙帳,將他殺死,奪其軍隊。左殺判闕特勤害怕被殺,先發制人,攻殺登利可汗,立毗伽可汗之子為可汗。新可汗很快被骨咄葉護殺死,另立其弟為可汗。接著骨咄葉護又殺掉這可汗,自立為可汗。

    後突厥內亂頻繁,唐玄宗命左羽林將軍孫老奴招撫回鶻、葛邏祿、拔悉密等九姓鐵勒部落。

    742年(天寶元年)秋八月,拔悉密、回鶻、葛邏祿三部聯合攻殺骨咄葉護,推舉拔悉密酋長為頡跌伊施可汗,回鶻和葛邏祿的首領分別擔任左、右葉護。後突厥另立判闕特勤之子為烏蘇米施可汗,並以其子葛臘哆為西殺。唐玄宗遣使勸說烏蘇米施可汗內附,他不聽勸告。朔方節度使王忠嗣列重兵於磧口,進行威脅。烏蘇米施害怕,口頭上表示願降,但實際上進行拖延,並不前來。王忠嗣動員拔悉密、維吾爾、葛邏祿進攻後突厥。烏蘇米施逃走。王忠嗣出兵,取突厥右廂。後突厥貴族"西殺"妻子、默啜之孫勃德支特勤、毗伽可汗女大洛公主、伊然可汗小妻餘塞匐、登利可汗女餘燭公主、宰相康阿義屈達幹以及後突厥西葉護阿布思、阿史德等部落投降於唐朝。

    744年秋八月,拔悉密攻殺烏蘇米施可汗。後突厥殘部立其弟鶻隴匐白眉特勤繼位,是為白眉可汗。後突厥大亂。唐玄宗命朔方節度使王忠嗣乘其亂出擊,破後突厥左廂阿波達乾等11部。回鶻和葛邏祿一起攻殺拔悉密頡跌伊施可汗。回鶻首領骨力裴羅佔領突厥故地,745年(天寶四載)正月,骨力裴羅擊殺後突厥白眉可汗,送其首級至長安。後突厥毗伽可汗妻骨咄祿婆匐可敦率眾歸唐。

    至此,存在了半個多世紀的後突厥,在唐朝和回鶻的聯合攻擊下,國亡。從此以後,突厥在中國北方退出歷史舞臺,繼之而起的是回鶻汗國。後突厥滅亡以後,突厥部分併入回鶻,部分融入唐朝 ,突厥一詞逐漸少見於中國史冊。

    兩極世界理論分析指出,政治形態上,匈奴、鮮卑以來內亞雖然一直在封建化,但是部落之間的獨立性仍然很大,使得政治形態具有很大程度的部落民主制特徵。突厥延續了這一封建化程序,儘管部落社會一定程度上仍然相對獨立,但是部落之間的融合已達到相當程度,完成了內亞社會形態的半部落半封建制變革。

    經濟形態上,突厥的私有化已經從鮮卑侷限於的牲畜等動產擴充套件到最重要的資源--土地上了。牲畜、帳幕、生產工具之外為牧民所私有,在四、五世紀的高車或敕勒部落已經開始了。但是,到突厥時期連土地也開始被封建牧主所佔有,儘管原始部落公社形式仍然存在。

    社會形態的變革加速了部落融合的同時,也使得內亞的東部草原和西部草原首次實現統一。六世紀以來,除匈奴外,東部草原各國不曾擴拓到西部草原,更沒能把東西部草原合併為一個國家,突厥第一次將內亞東西部合併為一個國家,且時長一百年之久。

    現代突厥人不是一個民族,而是多個操突厥語族的民族的總稱。突厥語民族主要有土克曼人,哈薩克人,維吾爾人,撒拉族,韃靼人(新疆及周邊地區的塔塔爾族),亞塞拜然人,烏茲別克人,吉爾吉斯人和雅庫特人等。

    突厥人分佈

    突厥是歐亞大陸民族的主要成分之一。現在全球約有1.82億使用突厥語族語言的人,他們大多自稱是突厥人或者突厥人的後裔。這些人分佈在亞塞拜然、哈薩克、烏茲別克、土克曼斯坦、吉爾吉斯斯坦以及中國的新疆與青海循化、甘肅、蒙古、克里米亞與以色列到俄羅斯及巴爾幹,遍佈十多個國家和地區。

    突厥人主要講突厥語。突厥語屬阿爾泰語系。突厥人與烏孫以狼為圖騰。大賬外接一幅狼旗。烏孫中的咄陸部與突厥人一樣,為陣亡的將士立石為記,將部落印記刻在石上。突厥最早其實只是指阿史那部,其他說突厥語的民族是鐵勒,他們與堅昆最早一起住在葉尼塞河,向後者學習冶煉。

    突厥語民族的各民族之間語言近似,有些語言甚至可以直接互相交流。有些突厥語民族在中亞地區有一定的地位,比如土克曼、哈薩克。

    泛突厥主義

    泛突厥主義,又稱大突厥主義,是一種民族沙文主義思潮,主要受影響的是各個突厥語民族像土克曼人,哈薩克人,烏茲別克人,亞塞拜然人,吉爾吉斯人,維吾爾人等。泛突厥主義者主張所有操突厥語族語言的民族聯成一體,組成一個突厥斯坦。

    在民族主義發展的歷史過程中,曾經出現過一些所謂的"大民族主義"思潮和運動,也可以叫"泛"民族主義,比如,在19世紀的歐洲就出現了泛義大利主義、泛日耳曼主義和泛斯拉夫主義等。稱其為"大"或"泛"民族主義,原因就在於,它主張把講相近語言、有相似文化的不同民族說成是一個民族,並在這些群體中鼓吹民族主義情緒,煽動他們建立一個統一的獨立國家,完全不顧這些民族生活於不同且分散的區域這一事實。

    通常認為,泛突厥主義出現在19世紀的中亞韃靼人地區,當時的中亞面臨日益強大的俄羅斯帝國主義的壓力。因此,泛突厥主義的出現可以被看作是對俄國壓力的一種反彈。同時,對泛突厥主義而言,它的思想資源主要就是來自歐洲。

    對中亞和西亞地區的講突厥語諸民族而言,在19世紀之前,並不存在統一的突厥意識,當時的"突厥人"也早已遺忘了自己的古文字和歷史,是歐洲的"突厥學"研究開始重新發現他們的歷史和文化的。當時有一些歐洲學者(德、法、英、俄)開始研究殘存於中亞草原上的古突厥碑銘,進而引起了對突厥歷史和文化的極大興趣。在取得豐碩學術成果的同時,這些研究成果也引起了很多混亂,其中最主要的就是把"突厥語族"混同為"突厥民族"。泛突厥主義者耳熟能詳的歐洲突厥學家的名字有德經、阿瑟·大衛、範伯利、萊昂·加恩,等等。

    泛突厥主義也是現代世界恐怖主義思潮的根源之一。

    突厥學

    範伯利是匈牙利的突厥學家,他曾在1861年開始其中亞之旅。他化名雷什特,並喬裝改扮成一個托缽僧,在中亞地區遊蕩了三年,然後返回匈牙利,又從那裡直接去了倫敦,為英國殖民當局效力。範伯利在他於1868年出版的書中說,所有的突厥族群都屬於同一個人種,並可以根據體質特徵和習俗再進行細分。在1871年出版的另一本著作中,範伯利還提出了建立一個大突厥帝國的泛突厥主義方案。儘管後來範伯利收回了自己說法,並認為泛突厥主義只是一種妄想,但他所提出的泛突厥主義方案卻被一些極端主義者所接受下來。

    古代突厥部族消亡之後,在從中亞到西亞的廣大地區,能夠使講突厥語諸民族仍然認同於"突厥"的就剩下語言了。

    泛突厥主義和突厥學

    "突厥學"則以貌似客觀的學術"復活"了一種突厥意識,並被中亞和土耳其的知識分子所利用,進而發展成為一種文化和政治運動,即泛突厥主義。泛突厥主義意識形態把語言上的相近性擴大至人種/種族/民族,認為所有講突厥語不同方言的人都是"突厥人"。顯然,這與民族的普遍理解是不相符合的。"突厥族"就成了一個被虛構出來的共同體。

    突厥語國家合作理事會

    突厥語是阿爾泰語系的一個語族,西亞和中亞地區屬於突厥語族的國家有亞塞拜然、哈薩克、吉爾吉斯斯坦、土克曼斯坦和烏茲別克。2009年10月,突厥語國家第9次峰會在亞塞拜然納希切萬舉行,會上,土克曼斯坦、亞塞拜然、哈薩克和吉爾吉斯斯坦四國領導人簽署了成立突厥語國家合作委員會的協定。突厥語國家合作委員會秘書長哈利勒·阿肯哲表示,各成員國應該以實際行動認真落實各國元首在峰會期間達成的共識,共同推動成員國全面互利合作機制建設。

  • 7 # 向陽願景

    一,室點密西征後,突厥開始分裂為東西兩突厥,隋文帝楊堅挑撥,加劇了這一程序,並一度採取外交為主、軍事為輔的手段,遏制了突厥自北朝以來對中原的長期進犯;

    二,但隋文帝採取拉一打一的方式,扶持啟民可汗,到隋煬帝時,啟民可汗一支已坐大,其子始畢可汗執政後,出於遊牧的生存劫掠慣性,突襲雁門,圍攻隋煬帝。一名16歲的少年英雄在雲定興賬下獻策退敵,化險為夷,當時還是個默默角色。此為東突厥復熾之始

    三,隋末之亂,突厥大盛,自五胡亂華以來尚未真正解決的內憂外患餘焰,空前反彈爆發,隋末唐初之間,十虜並侵,北有東突厥、薛延陀,西有淪陷西域數百年的吐谷渾、高昌、焉耆、龜茲、西突厥,東有高句麗,南有吐蕃、印度,而其中真正的群虜之首東西兩突厥,操縱眾胡,東突厥更是庇護中原數十漢奸傀儡,圍剿任何抗戰力量。而其間,以知識青年從軍的李世民逐漸成長,初露軍事天才、王者崢嶸,縱橫之間,成為突厥與群胡、眾魁聯合絞殺的眼中釘,成為這個民族自三國內亂、永嘉外侮凡四百年來,屢起屢僕、不絕如縷的唯一希望;

    四,李世民以“自古能軍無出其右”的將略,幾大會戰,逐一掃滅北方各支漢奸軍閥,另一不世出的名將李靖,則配合平定南方,唐朝初閤中原,李世民玄武門驚險奪位,突厥則傾國南下。唐太宗上演了不遜一千多年後拿破崙從厄爾巴島重返法國的軍事奇蹟,六騎臨渭水,便橋之盟以威懾戰,以戰逼和,傾財以穩突厥,並挑撥突利與狼主頡利可汗,後整軍經武,用人唯才,撫民以靜,終勵精圖治,而成路不拾遺、囹圄常空的貞觀之治,實現帝制時期平均地權、節制資本的社會均富,全民族悄然蓄力

    五,在此基礎上兵農合一的府兵制,如後世拿破崙傳播民法典、喚醒歐洲民族主義的自由革命軍,在徵兵制中,發揮個人創造力與榮譽激情,一反腓特烈及之前的斜面、線狀正面戰法一樣,空前機動作戰,唐軍多以輕騎遠征,六師盡出,在東亞大陸首次出現全面閃電戰,開始北伐東突厥,李靖一戰擒頡利,吾華族首次真正掃滅虜廷,乾坤開始扭轉

    六,東突厥滅國後,亞洲華夷秩序崩解改變,唐太宗居中排程,以其精準的戰略節奏洞察力,東西南北,大張撻伐,並挾天可汗之威調控國際秩序,逐一掃滅諸胡

    ——西征,滅吐谷渾,光復河西,開啟西進門戶;

    ——南下,松州之戰狙擊吐蕃,松贊干布稱臣,扼住雪域咽喉,與北滅東突厥、西滅吐谷渾形成三面扇形屏障;

    ——再度北伐,深入漠北,滅鐵勒薛延陀,六府七州控外蒙、佔俄南,嵌入北狄大後方,與前三戰的成果形成一個保護大西域的包圍面;

    ——再度西征,閃電戰一鼓作氣,集中兵力掃滅高昌、焉耆、龜茲,驅除西突厥,完成了數百年淪陷故地西域的光復偉業,重開絲綢之路,設安西都護府,由此西、北俱平(其子高宗錦上添花完滅西突厥,挺進中亞里海以東);

    ——西、北完成戰略犄角佈局之後,“九瀛大定唯此一隅”,揮師東向,親征高句麗,水陸並進,最終驅逐東虜,光復數百年淪陷故地之遼東(其子高宗錦上添花攻克平壤,完滅高句麗、百濟,擊潰日本),復漢之四郡,收隋兵遺骸,為中華報子弟之仇;

    ——偏師南下,消滅中天竺,臣服印度,為木蘭舟出海拓殖“唐人街”奠定戰略縱深,正式開啟南洋千年海權。

    ——東西南北十胡俱掃之後,太宗以天可汗國際領袖制高點,使漢民族以天下共主之姿,向諸國輸出中華文明及其華夷之辨的秩序佈局,“使環球同沐大漢風”,萬國來朝,貞觀律則結晶為後來唐律疏議代表的中華法系,一同東學西漸,為歐洲最終打破羅馬覆滅以來的神權、蠻族、領主之中世紀,開啟人性曙光。後來拿破崙以民法典喚醒羅馬之魂,源於李世民引全球脈動。

    綜上六個階段,唐太宗以民族英雄天縱之才,完成安內攘外、文治武功的王道極致, 完整展現了華夏之復興,東方漢文明圈由此鑄就。李世民平天下,締造了以華夏為尊為師的大亞洲主義佈局,徹底實現了“犯強漢者雖遠必誅”“驅除胡虜恢復中華”“炎黃世胄東亞稱雄”“雪恥酬百王,除兇報千古”,扭轉了五胡亂華、衣冠南渡以來,漢胡之間的徹底易勢,也洗雪了犬戎滅西周以來,歷代所有國恥,中華從此號長雄。並因貞觀之治實現了帝王史上最大的民眾自由度和階層流通,最小的貪汙率、犯罪率、匱乏率,刑罰罕用,幾無冤獄,故民族對外戰功,贏得了民眾內部的徹底認同和參與,從此,華夏從部落、封建、一姓的階段,開啟為民族共同體,又因太宗皇帝以漢朝為復興依據,做到了漢高祖“撥亂反正”、漢文帝“育濟蒼生”、漢武帝“平定寰宇”的三功之合,恢復了漢高文帝的黃老之道,駕馭了漢武帝的儒法合一,故完成了路線調和,漢唐從此超越朝代社稷,定格為民族永恆的載體化身。貞觀,亦在軒轅黃帝之後,成為第二個出現的全民領袖圖騰,為千載歷代復興華夏的標杆。

    突厥成為這段偉大史詩的背景板,不算冤枉,這一同樣強勁的對手,亦西奔亞歐,開啟了塞爾柱、帖木兒、莫臥兒、奧斯曼四大突厥汗國的漫漫征程,書寫了遊牧史上最強韌的篇章,並終結了拜占庭,毀滅了最後的希臘文明,將歐洲拖入了西方的崖山,直至在漢唐光輝的潛移默化中,最終否極泰來。

  • 8 # 清風建輝

    5世紀中突厥歸附於柔然,為其鍊鐵奴,遷到了阿爾泰山, 因阿爾泰山形似戰盔“兜鍪”,俗稱突厥,由此得名

    546年突厥合併了鐵勒部5萬戶, 勢力逐漸強盛,後來將所有鐵勒後裔稱為突厥。552年突厥又大敗柔然,以漠北為中心在流域建立突厥奴隸制政權。這時西魏(北周)與東魏(北齊)政權並立,雙方都懾於突厥汗國強大的軍事實力,也互相為了消滅對方,都採取向突厥納貢、和親的政策,以換取突厥帝國的支援,至少是中立。而突厥則藉機用和平,獲得大量經濟利益。

    隋朝建立後,隋文帝拒絕向突厥歲供,突厥和隋朝展開戰爭,同時西突厥首領不再承認東突厥可汗身份,突厥汗國正式分裂成東突厥、西突厥兩部並開始內戰,東突厥汗室是原來正支嫡系之後,所以東突厥經常被直呼為“突厥”。剛開始因內亂,東突厥一度向隋納供後來隋末農民起義,東突厥再次興起並多次入侵中原。

    大唐建立初期,突厥依然多次襲擾。直到薛延陀東突厥,建立薛延陀汗國,東突厥走向衰落和動亂,最終東突厥被天可汗李世民覆滅,設立都護府管理,西突厥也被李世民擊敗。

    唐太宗去世後,西突厥捲土重來,但是實力大不如前,最終還是被唐朝消滅,在其土地上設立了安西、北庭都護府。

    後來突厥部分貴族叛變建立起了後突厥,並乘武則天掌權朝廷內亂時期襲擊大唐,揚言幫助李氏復興。武周建立以後多次討伐後突厥,後突厥逐漸衰弱,並與神龍政變復唐以後在唐朝的打擊下再次向唐納貢,但是其後又企圖入侵唐朝,最終在唐朝與回鵑的夾攻下退出歷史舞臺。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東明縣百名初三學生疑被迫不能參加中考,遭強制分流,教育局迴應:已收到投訴,沒有強制學生不參加中考。你怎麼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