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小森短影片
-
2 # 偉人的故事
說起三國時期的蜀漢名將姜維,有些人是愛之深,畢竟姜維是諸葛亮的關門弟子,更是繼承了諸葛亮的遺志,一生致力於北伐事業,雖然沒能延續諸葛亮時期蜀漢的輝煌,但也沒有在軍事上折損蜀漢的面子。而有些則對姜維恨之切,因為姜維的北伐與諸葛亮的北伐大不相同,諸葛亮在北伐之際還會考慮蜀漢子民能否承受戰事的壓力,更是將數千戶人遷入漢中,此生之中也無大敗,沒有折損蜀漢的根基。而姜維前後十一次北伐過程中,有勝有敗,勝時沒能為蜀漢迎來更大的利益,敗時兵力多有折損,嚴重影響了蜀漢的根基。
雖然姜維是諸葛亮的關門弟子,平時很得諸葛亮的信任,但在諸葛亮去世時,姜維身為曹魏降臣,在蜀漢的時日不長,根基尚淺,因此諸葛亮沒有在明面上對姜維委以重任,諸葛亮臨終前,對劉禪推薦的接班人,不過蔣琬與費禕兩人罷了。
但姜維的運氣還不錯,諸葛亮的繼承人蔣琬命不長,到費禕繼任丞相後,又發生了一起莫名其妙的暗殺事件,導致費禕身死,最終由陳祗手握大權。在費禕掌權時期,姜維手中的兵力不能過萬,而在陳祗時期,終於沒有人可以桎梏住姜維了,於是姜維興沖沖的開啟了他的北伐歷程。
不得不說,姜維此生確實有些窮兵黷武,也因為姜維常年征戰在外,導致本就不富裕的蜀漢日益疲敝,內部民不聊生,百姓日夜盼望戰事停息,可見姜維做得確實有些過頭了。但如果要以此來判定蜀漢滅亡就是姜維一個人的過錯,那還為時尚早。
要知道在司馬懿發動高平陵之變後,曹魏政權內部發生了很大變化。當時費禕尚且在世,他沒能抓住曹魏內部混亂這麼一個“北方有變”的機會,而在費禕之前,蔣琬則錯過了“淮南三叛”這好幾個進攻曹魏的機會。也就是說,論蜀漢滅亡的罪責,費禕和蔣琬也難咎其責。
等到了姜維北伐時期,曹魏政權在司馬家的控制下逐漸安定,發展速度也遠勝過蜀漢。可以說,在不平等的發展下,蜀漢滅亡是必然的。而正是姜維以一己之力拖住了曹魏的發展,讓蜀漢內部有了喘息的機會,若無姜維,只怕司馬昭早有滅蜀的行動。
筆者認為,蜀漢最終滅亡,自然與姜維有關係,如果姜維死的早,只怕蜀漢早就滅亡了,也不會有後面鍾會伐蜀的事情發生。
-
3 # 騎驢爬樹
任何一個國家一個朝代,很少是因為一個人的過失而滅亡的,相反不僅姜維沒有錯,還延長了蜀漢的滅亡時間。
當時北方曹魏以及後來的司馬政權對蜀漢來說是強大的,要人有人,要物有物。而蜀漢資源缺乏。蜀漢本來是有問鼎天下的資格,從關羽失荊州,以及關羽這員大將的死亡,是一個沉重的打擊,荊州丟失讓蜀漢失去了一個很好的防禦屏障。接著劉備舉全國之力討伐東吳,而被陸遜火燒連營,要知道劉備討伐東吳可是連家底都陪進去了,尤其是蜀漢很多人才也都喪失殆盡,國力急劇衰落,哪怕諸葛亮天縱之英才,也用了十年才讓蜀漢恢復了不到半成國力。
後期諸葛亮為了抵禦曹魏,說是北伐中原,完成劉備的光復大漢之志,實則諸葛亮知道蜀漢時間已經不多,只能採取以戰養戰,讓曹魏不能順利的發展國力,一旦曹魏更加強大蜀漢被滅只是時間問題,諸葛亮連續北伐也只是為了延長時間等待天下有變,有個更好的機會,來完成劉備的壯志。但是同樣的傷敵一千自損八百的。蜀漢國力更是一日不如一日,連孫權派遣的使者回復時都說蜀漢軍民皆有菜色。
到了姜維執掌軍權時,後主劉禪更是昏庸,信任宦官黃浩,朝內忠良備受迫害,國事更是烏煙瘴氣,而且姜維出戰在外頗受朝內宦官奸邪掣肘。更何況姜維戰鬥到最後一刻也未曾想過投降,反觀後主作為,若是劉備能活過來,可能會被氣死。蜀漢滅亡其實最大的主要原因就是後主劉禪的昏庸無道造成的,他若是按照諸葛亮的出師表中所說去做,蜀漢不會走到滅亡的地步。
姜維又有何錯啊!
-
4 # 朕的書房
很多人認為姜維不北伐,蜀漢就不會滅亡,其實這是錯的。
當時蜀漢國力不如魏國,如果兩邊停戰,不出意外的話,蜀漢和魏國的國力只會差距越來越大。如果蜀漢閉關自守,不去攻擊魏國,那魏國抓緊積蓄能量,最後發個大招,蜀漢也會滅亡。
而且蜀漢彈丸之地,國內有荊州黨和益州黨兩個政治集團的角力,只有不斷進行對外戰爭,才能緩解外部的壓力,維持內部的穩定。
恰恰是因為姜維繼承丞相遺志,執意北伐,使得曹魏不能安心發展生產,消耗了他們大量的實力與精力,加速了曹魏的衰敗,讓司馬家族撿了個漏。
真正要追究蜀漢滅亡的直接責任人,除了劉禪能力不行,諸葛瞻要擔很大的責任。
伐蜀之戰先來看司馬昭伐蜀的戰略部署:
鄧艾率軍三萬進攻沓中,牽制姜維的蜀軍主力。
諸葛緒率軍三萬向橋頭,斷絕姜維與漢中的聯絡。
鍾會率領十餘萬打漢中,想要正面突破蜀漢防線。
不得不說這個策略真的是狠毒。因為只要牽制住姜維的5萬主力,拿下漢中就穩妥了。
但是他低估了姜維的軍事指揮才能,姜維把堵截的諸葛緒甩在了身後,最後與廖化、張翼等合兵一處,共同守住了劍閣。
另外一條線,鄧艾從沓中出發,接連佔領了陰平、江油、涪城。蜀漢依靠地形,本來防守佔據優勢的,但是鄧艾卻如入無人之境,輕鬆拿下這些防守城鎮,直撲綿竹。
綿竹失,蜀漢危矣!
劉禪給了諸葛瞻七萬人,幾乎是把家當都壓在諸葛瞻身上了,要玩一把梭哈。
鄧艾的軍隊經過多次征戰,疲乏不堪。這個時候諸葛瞻應該堅壁清野堅守綿竹,耗死孤軍深入的鄧艾。
但諸葛瞻還是太年輕,玩不過鄧艾這隻老狐狸。
鄧艾派使者送信給諸葛瞻,信上說:你若果願意投降,我一定會上表封你為琅邪王的!鄧艾想用這封信激怒諸葛瞻,逼他出城決戰。結果,諸葛瞻果然生氣了,他大怒,斬了使者,率軍出擊。
沒想到鄧艾殘血,居然還能接連發大招,諸葛瞻戰死,以身殉國。
綿竹之戰是壓垮劉禪的最後一根稻草。等到魏國大軍一到,聽取了譙周的意見,直接放棄抵抗,直接宣佈投降了。
姜維貴為大將軍,一直住宅簡陋,沒有多餘財產和妾室,家中也不置聲色娛樂之物。燃盡一生,只為保蜀漢不滅。
當他籌劃著復興大業,說服了鍾會,眼看有成功的可能。可惜劉禪不是姜維,他忍不了,他要的是樂不思蜀。他沒有姜維那般的勇氣。
“臣等正欲死戰,陛下何故先降?”
這一句飽含忠誠擔當的軍人血淚。我們要說,恰恰因為有姜維這樣忠於蜀漢的將軍存在,蜀漢才沒有那麼快滅亡。
-
5 # 歷史小小生
1.從政治上講,蜀國內部政局不穩定。劉備入蜀之後,大量任命重用了“自己人”——荊州帶過來的老部隊,而對益州土著集團,則採取壓制、排斥和限制使用的政策,朝廷上沒有一個人為益州土著集團的利益說話,國內利益集團不僅不團結,反而鬥爭越來越激烈,雙方之間的敵對和仇視情緒日漸加深。內部政局不穩定就為蜀國滅亡埋下了隱患,再加上後來劉禪的無能,蜀國就跟紙糊一般。
2.從軍事上講,北伐勞而無功。蜀漢政權的軍事路線主要表現在北伐,而北伐的失敗和無功效, 也是導致蜀漢政權首先滅亡的重要原因之一。多次北伐,基本上沒有達到什麼政治目的,幾乎每次都以糧盡而退兵,成為蜀國老百姓負擔沉重,引起他們普遍不滿,動搖了統治基礎,搞垮了蜀國有限的經濟力量。
3.從外交上講,吳蜀聯盟形同虛設。隨著三國鼎峙局面的正式形成,吳蜀兩國雖然各自有一番打算,但請葛亮、孫權等老一輩人都深知“抱團取暖”的道理。當這些老一輩人去世後,他們的後輩不如前輩熱心了,吳蜀兩國的外交關係越來越談漠。這樣就為魏國各個擊破創造了絕好的機會和條件,長達數十年的三足鼎立局面就被打破了。
至於姜維,這個人好大喜功,軍事才能並不突出。蔣琬、董允、費禕等人去世後,姜維成了蜀國最高軍政長官。當時蜀國已經沒有能力再北伐了,但姜維不管國力薄弱,窮兵黷武,繼續率軍頻繁北伐。剛開始時,姜維取得了一些戰果。但在之後的段谷之戰中,姜維被鄧艾擊敗,蜀國損失慘重。這一戰嚴重損傷了蜀國的國力,也嚴重損害了姜維的威信。之後,姜維繼續征戰,連遭失敗。姜維非但沒有輔佐好國家,反而加速了蜀國的滅亡。
-
6 # 隱者康司馬
蜀漢滅亡是蜀漢後主劉禪的無能,與姜維無關!下面簡單捋一下:
魏國大將領鍾會率領大軍攻打劍閣,被蜀軍大將軍姜維阻擊,是進退兩難。鄧艾率領大軍偷度陰平,在摩天嶺山下,有一座大營是空的。這是諸葛亮生前派一千精兵鎮守險隘的,結果讓劉禪把兵給撤走了,如果不撤的話,鄧艾的兩千士兵從崇山峻嶺滾下來的時候,都得讓守侯在這裡的蜀兵把腦袋給砍下來!諸葛亮一死,劉禪是寵信宦官黃浩,是天天歌舞昇平,沉溺於酒色之中,大將軍姜維也無能為力。鄧艾暗度陰平成功,是率領剩下的兩千人馬是日夜兼程到達了江油城。
江油城太守馬邈是不戰投降了,還把成都的地圖獻了上去。馬邈做了鄧艾的嚮導,是晝夜趕往成都。在綿竹遇到了蜀兵,領兵的是諸葛亮的兒子諸葛瞻和孫子諸葛尚。諸葛亮的兒子和孫子打仗的水平真是不敢恭維了,幾萬人被鄧艾的兩千多人馬給打敗了,是父子二人雙雙戰死!就這樣綿竹也失守了。
劉禪在成都聽說綿竹失守了,諸葛瞻父子陣亡。是嚇的大哭,急忙召集文武大臣商量。最後在光祿大夫譙周的竄掇下,帶領文武百官到城外投降了。
-
7 # 阿柴歷史筆記
我的認知中,姜維只是在力保西蜀,我們不得不說蜀漢最終還是滅亡了。姜維固然有些許錯誤,可真的要追究責任的話,牽扯的面太多了,西蜀的每個人都值得深究。諸葛亮在世尚且無力,何況姜維呢?蜀漢的滅亡歸結於以下幾點。
三分天下之弊三分天下是諸葛亮初出茅廬時提出的,確實在劉備身上得到了體現。諸葛亮正是靠著一套成熟的理論“曹強,聯吳抗曹。吳強,聯曹抗吳。”正是是這個戰略諸葛亮帶著劉備才立於不敗之地。前期的局勢不太明瞭,到了後面三家鼎立已經是不為人知的秘密了。然而到了後面,劉備不聽勸告,執意為自己桃源兄弟報仇,結果陸遜火燒連營,七十萬大軍幾乎損失殆盡。氣的諸葛亮修書與東吳和好,從這點看劉備已經忘記三分天下之利了。疆域資源有限曹操坐處荊楚大地,也就是今天中原大部分地區,幷州、幽州、冀州、青州、兗州、徐州、豫州、涼州8個州。西漢總共就十二州一司隸,當時八個州包括司隸全都在曹操的手中。地域遼闊,不論是軍械、糧草還是兵馬都十分充足。而西蜀彈丸之地,自是不能和中原九州相比,何況諸葛亮理想是統一天下,自然不想偏安一隅,北伐可想而知。據統計當時魏國的人口數是西蜀的兩倍之多,加上蜀地土地匱乏,自然條件惡劣,還有少數蠻夷沒有剿盡。無論是天時還是地利均處於下風,諸葛亮做了很多事情,北伐終究是失敗了。蜀主昏庸王問禪曰:“頗思蜀否?”禪曰:“此間樂,不思蜀。”——《漢晉春秋》
看看吧,這是有多麼大的“氣度”,別人奪了自己的天下都是“以彼之道,還施彼身”。從這點看,真的是無藥可救了。司馬昭感嘆道:
“人之無情,乃可至於是乎!雖使諸葛亮在,不能輔之久全,而況姜維邪?”——《漢晉春秋》清晰的記載了蜀漢滅亡不是姜維之過,至少更多的責任不在他身上。
《三國志•後主轉》清晰的記載了樂不思蜀這個典故,後世真的是貽笑大方啊。
蜀亡是歷史潮流隨著曹操實力的不斷增大,頗有稱帝之心。名為漢相,實為漢賊的曹孟德那麼遠大的宏偉壯志,怎願要一個丞相的虛名。重用司馬懿就說明他鋌而走險,想要更上一層樓,無奈司馬懿有不臣之心啊。諸葛亮隨著西蜀不斷強大,身體逐漸消瘦。這期間他七擒孟獲,六出祁山,多次的北伐已經讓這個五十多歲的蜀國脊樑有著花甲之樣。姜維也確實有才華,但是跟諸葛亮相比真是望其項背啊。蜀漢的滅亡為三國鼎立現象的滅亡打開了一道大門。真是“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啊,苦了諸葛亮操勞的一生,繼任者姜維也被冠以無雄才之名啊。
-
8 # 小空話歷史
1.人才凋零
五虎上將誰與爭鋒,這是蜀國最光輝的時代,後來五虎上將也都全去世了,諸葛亮的去世更是使蜀國失去了一個脊樑骨。蜀國的後期,基本沒有足以匹配五虎將的大將,文臣也沒有那種恪盡職守的。蜀中無大將,廖化作先鋒說的就是這個意思。
2.內部爭鬥
劉備發家在荊州,許多人都是從荊州入川的,劉備稱帝后蜀國內部也就分為了兩派,一派是荊州派,一派是益州派。雖說這兩派在國家大事上還是很團結的,但是也少不了明爭暗鬥,劉備諸葛亮在世的時候可以震懾住這兩派,做一個調節,但是這兩人的先後離世也造成了這兩派的內鬥無人可以管制,逐漸矛盾也就越來越大。越來越明顯。
3.北伐無功
諸葛亮繼承劉備的意志決定出師北伐,但是這麼多年的北伐均被司馬懿給化解了,諸葛亮也病死在了五丈原,而北伐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這無疑就加重了蜀國的消耗。後來的姜維也是繼承了諸葛亮的意志,繼續北伐,可是也是徒勞無功的。
4.虛假聯盟
諸葛亮和孫權在世時,吳蜀聯盟還是很團結,可是後來兩人先後去世,這個時候的聯盟基本也就形同虛設了。在蜀漢被攻打時,吳國並沒有派遣援軍,反而作壁上觀看著蜀漢被滅,後來吳國也是同樣的下場,同樣被滅掉了。
5.後主昏庸
後主阿斗在諸葛亮在世時可以玩樂,因為國家大事諸葛亮都會親力親為的去處理,諸葛亮去世後,蔣琬等人也先後接過了這個擔子。但是人總會去世,在這些人都去世後,阿斗還是沒有成長起來,依舊跟以前一個樣子,吃喝玩樂,這樣一個君主蜀漢怎能不滅?
總結一下:蜀漢的滅亡並不是在姜維的身上,相反正是由於姜維在諸葛亮之後繼續北伐牽制住了當時的曹魏政權,不然蜀漢早就被滅亡了。在結合以上的幾點也可以看到,蜀漢的滅亡是必然的了,天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一個國家的滅亡不是因為一個人,往往是這個國家日積月累的矛盾造成的。
-
9 # 小郎君聊三國
不是,
蜀漢滅亡的政治原因,在於劉禪昏庸,寵信宦官,朝中大臣都有隱退之心。
蜀漢滅亡的經濟原因,經濟實力不強,吳國使臣曾說“路經其野,民有菜色”百姓生活過得不好憑什麼支援你。
蜀漢滅亡的直接原因,鄧艾奇謀,偷過陰平,奇襲成都。
-
10 # 逝去的青春75493449
劉備在諸葛亮的輔佐下取得三分天下有其一的蜀國基業,在蜀國在強盛的時候佔據荊州,益州,漢中,從關羽大意失荊州,劉備夷陵戰敗後蜀國已經沒有爭奪天下的可能了,蜀漢偏於一偶,其安要何以久存,只有依據蜀道天險拒守,到了蜀國後期,後主劉禪沒有親賢人而遠小人,寵信宦官黃皓,連大將軍姜維都為了避禍遠離去朝去沓中屯田,堂日益衰落,司馬昭正是看到這一點,才發出三路大軍滅蜀,姜維讓劉禪早做準備,劉禪沒有當回事,致使漢中失守,鄧艾偷渡陰平奇襲成都,蜀漢滅亡,漢中是蜀國門戶,魏延鎮守漢中幾十年,安然無恙,魏延採用的是利用蜀道崎嶇,佔據險要地勢,把敵軍拒之門外,姜維採用的是誘敵深入,以便聚殲,要是諸葛亮在的話肯定會採用魏延的策略,因為漢中失手蜀國門戶將開啟,有傾覆之險,諸葛亮在世之時陰平還有人拒守,諸葛亮若在的話蜀漢是不可能滅亡的,蜀漢滅亡最主要的原因還是後主劉禪無道而至,其次是姜維,因為蜀道難於上青天,完全可以利用蜀道天險拒守,鍾會久攻不下劍閣,以有退兵打算,只要陰平有人拒守,鄧艾不可能偷渡陰平的,所以蜀漢滅亡姜維也有一定的錯誤
-
11 # 當代曹植
認為姜維不北伐,蜀漢就不會滅亡,其實這是錯的。
姜維作為蜀漢末期的最高軍政長官,不可能對蜀國滅亡沒有責任。但要是把滅國的原因都歸到姜維身上,那姜維不免有些冤枉。
從政治上講,蜀國內部政局不穩定。劉備入蜀之後,大量任命重用荊州帶過來的老部下,而對益州土著集團,則採取壓制、排斥和限制使用的政策,朝廷上沒有一個人為益州土著集團的利益說話,國內利益集團不僅不團結,反而鬥爭越來越激烈,雙方之間的敵對和仇視情緒日漸加深。
當時蜀漢國力不如魏國,如果兩邊停戰,不出意外的話,蜀漢和魏國的國力只會差距越來越大。如果蜀漢閉關自守,不去攻擊魏國,那魏國抓緊恢復生產、休養生息,最終也會滅亡蜀漢。
關羽失荊州,對蜀漢是一個沉重的打擊。接著劉備舉全國之力討伐東吳,而被陸遜火燒連營,連家底都陪進去了,國力急劇衰落。
後期諸葛亮為了抵禦曹魏,說是北伐中原,完成劉備的光復大漢之志,其實是諸葛亮知道蜀漢只能進攻,讓曹魏不能順利的發展國力,一旦曹魏更加強大,蜀漢被滅只是時間問題,諸葛亮連續北伐也只是為了延長時間等待天下有變,有個更好的機會,但是傷敵一千自損八百。蜀漢國力更是一日不如一日,連孫權派遣的使者回復時都說蜀漢軍民皆有菜色。
蜀漢國內有荊州黨和益州黨兩個政治集團的角力,只有不斷進行對外戰爭,才能緩解外部的壓力,維持內部的穩定。
恰恰是因為姜維繼承丞相遺志,執意北伐,使得曹魏不能安心發展生產,消耗了他們大量的實力與精力,加速了曹魏的衰敗,讓司馬家族撿了個漏。
諸葛亮出師北伐,均被司馬懿給化解了,諸葛亮也病死在了五丈原,而北伐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這無疑加重了蜀國的消耗。
諸葛亮和孫權在世時,吳蜀聯盟還是很團結,可是後來兩人先後去世,這個時候的聯盟基本也就形同虛設了。在蜀漢被攻打時,吳國並沒有派遣援軍。
姜維確實有些窮兵黷武,也因為姜維常年征戰在外,導致本就不富裕的蜀漢日益疲敝,內部民不聊生,百姓日夜盼望戰事停息。
要知道在司馬懿發動高平陵之變後,曹魏政權內部發生了很大變化。當時費禕尚且在世,他沒能抓住曹魏內部混亂這麼一個“北方有變”的機會,而在費禕之前,蔣琬則錯過了“淮南三叛”這好幾個進攻曹魏的機會。
等到了姜維北伐時期,曹魏政權在司馬家的控制下逐漸安定,發展速度也遠勝過蜀漢。而正是姜維以一己之力拖住了曹魏的發展,讓蜀漢內部有了喘息的機會,若無姜維,只怕司馬昭早有滅蜀的行動。
綿竹之戰是壓垮劉禪的最後一根稻草。等到魏國大軍一到,聽取了譙周的意見,直接放棄抵抗,宣佈投降了。
姜維貴為大將軍,一直住宅簡陋,沒有多餘財產和妾室,家中也不置聲色娛樂之物。燃盡一生,只為保蜀漢不滅。
“臣等正欲死戰,陛下何故先降?”
這一句飽含忠誠擔當的軍人血淚。我們要說,恰恰因為有姜維這樣忠於蜀漢的將軍存在,蜀漢才沒有那麼快滅亡。
若蜀漢不北伐,與民休息,安心發展,憑險拒守,外結東吳,應該能夠多活幾年。
-
12 # 奮鬥的筱竹
不是姜維的錯,蜀漢的覆滅是多方位的,而最重要的還是自身先天不足,地狹人少,資源匱乏,蜀漢偏安一隅,割據一方,從長遠來看最終還是難逃被兼併的命運,諸葛亮在《後出師表》裡頭連續向後主劉禪闡述北伐的必要性,當中提出自己的六大問,就是為了漢賊不兩立,王業不偏安,但要以益州一州之地雄霸九州、一匡天下又是多麼艱難,諸葛武侯況且不能成就的功業,姜維就更難如登天,劉禪即使想做一守成偏居的諸侯魏晉司馬也不可能放過統一天下的契機,從長久的消耗來說,蜀漢堅持不了多久,滅亡的命運不能歸咎於姜維一人
-
13 # 平淡平安平和平心
姜維只有兵權,但無力左右朝政。蜀國滅亡,罪在劉禪。劉禪繼位以後,自亂朝政,祟信宦官。鄧艾70O軍馬臨城,聽信宦官黃皓之言,開門投降。當時城內尚有軍隊上十萬。這般無能導至了蜀國滅亡。所以錯在劉禪,不在姜維。
-
14 # 不想程默
蜀漢的滅亡是肯定的,就是諸葛亮沒有死,一樣也避免不了的。
蜀漢立國後,本應該恢復生產,靜待時機,在再進行北伐,然而,由於立國的旗幟就是光復漢室,為了旗幟不倒,不得已要不停的北伐,由此造成國力損耗。
要想避免蜀漢滅亡的命運,除非蜀漢統治集團,改弦易張,而且還需要曹魏集團出現大的錯誤,否則,同樣逃脫不了覆滅的命運,然而,蜀漢統治集團並沒有做到,曹魏集團也沒有犯錯,甚至比蜀漢集團做的更好,所以說蜀漢的滅亡是大勢所趨,是遲早的事情,與姜維個人無關。
-
15 # 記錄歷史人生
當然不是。蜀漢的滅亡歸根結底在於人才的凋落。其實縱看三國,無論魏蜀吳哪一國,在老臣死盡後基本都會走向衰落。蜀國的成型在於劉備,他成功整合了益州士族與荊州士族的關係。而諸葛亮作為託孤重臣、劉禪相父,憑藉著足夠的地位才得以鎮住兩派。所以這兩個人健在時,蜀國沒有出現太大問題。但是當這兩人死後,蜀漢再也找不出第三個有這種地位的人,這個時候關張趙馬黃等老將基本死絕,李嚴、楊儀、姜維等均是後起之秀,雖然說姜維得到諸葛亮的重視,但是他畢竟是魏國降將,而且礙於諸葛亮的光環他還沒有太大的功績,年紀又輕。於是兩派爭權出現間隙,從而給了司馬氏可乘之機。一個國家的興衰說白了就是人和的運用。為啥做領導的都講究“御人”,就是這個道理。
-
16 # 中孚鑑
姜維,字伯約,他是三國時期蜀漢名將。其歸順蜀漢後,深受諸葛亮的器重和重用。後來他得以拜為大將軍,掌握蜀漢軍權,為了完成諸葛亮的遺志、為了恢復漢室,他繼續進行諸葛亮未完成的北伐事業。
然蜀漢雖然有名將姜維,但曹魏亦有鍾會、鄧艾、郭淮等名將,後來魏伐蜀國,姜維和鍾會大軍相持的同時,鄧艾卻從陰平偷襲了成都,後主劉禪也就投降了。再之後姜維為了光復蜀漢,他就假意投降和鍾會相結,但卻事敗而死。
至於蜀漢的滅亡是不是姜維的錯?
其實,那時三國鼎立局面,以曹魏實力最強。姜維數次北伐中原,他接連用兵雖然消耗國力,是影響了蜀漢的國力,但蜀漢的滅亡並不能怪姜維。
就以方式局勢而言,諸葛亮、姜維數次伐魏,其以弱攻強,就是以進為退。以此來維持三足鼎立的局面,若不攻魏,魏自然也是攻蜀的。
蜀漢本來在三國之中,就顯的地貧民少,朝中亦顯得人才凋零,不易和曹魏相比。本來就國弱才稀的蜀漢,自然是對最終蜀漢的滅亡有影響的。
若單純的是國弱還好,只要國君勵精圖治、政治清明也是可以提高國力的。蜀漢後主劉禪雖然並非殘忍之君,但卻是昏庸之君。
他貪圖享樂、不理朝政、重用宦官,讓蜀漢國力加速走向衰弱。正是因為他重用宦官黃皓,黃皓得以干預朝政,甚至專權。
這讓忠於蜀漢的姜維很看不下去,他就上書劉禪請將黃皓處死,但劉禪卻不同意。之後劉禪雖然讓黃皓向姜維謝罪,但姜維見劉禪不肯殺黃皓,他覺得黃皓在朝政勢力大,如此會對自己不利。
姜維身負蜀漢重任,他自然不能出有閃失,為了避開這件禍事,就請求離開成都去外地屯兵。結果導致後來魏伐蜀事,姜維在和鍾會大軍相持之際,鄧艾卻偷襲了成都,而那時姜維大軍卻遠水救不了近火。
-
17 # 從頭越58139384382
蜀漢滅亡當然不是姜維的錯。
有人說是因為姜維改變了魏延“錯守諸圍”的防守策略,才導致漢中丟失,以至於最後蜀國滅亡。其實不然,漢中失守,是因為守漢城的蔣舒獻城,引魏軍進入漢中,不是姜維的策略錯誤。即使姜維繼續使用魏延的防守策略,出現叛徒獻城,魏軍一樣可以進入漢中。
姜維有點生不逢時,那麼大的能為施展不出來。諸葛亮死後,蜀國日漸衰落,宦官黃皓更加肆無忌憚,哄著劉禪玩,還干涉朝政,姜維的很多措施不能實現,獨木難支。姜維和胡濟定好二人各自帶兵在上邽匯合,和魏軍大將鄧艾約架,結果被胡濟放了鴿子,姜維孤零零一隻軍隊在段谷和鄧艾相遇,遭到鄧艾絕對優勢兵力的包圍,裡無糧臺,外無救兵,硬著頭皮和鄧艾廝殺,成功突圍,但損失慘重。
段谷之敗,讓姜維感受兵力不夠,為了集中優勢兵力,姜維提出“聚兵斂谷”的策略。與其死守,不如放敵軍入陽平關,而蜀軍退守漢、樂二城,重要關口都留重兵把守,再派出一支軍隊專門攻打敵軍的薄弱環節。打亂敵軍的補給線,讓敵軍忙於奔波,等敵人疲憊時,守城兵將和外圍兵力一起進攻,這樣就能殲滅來犯之敵。姜維的策略其實比魏延高,不僅能防守,還能有效殺傷來犯之敵。如果魏延時用的是姜維的方法,那麼魏國的幾次進攻漢中都會有來無回,後期諸葛亮北伐也會少些障礙。但姜維的策略卻被蔣舒獻漢城和黃皓干預朝政給毀了。
尚書令陳祗死後,黃皓專政,朝內很多大臣都溜鬚黃皓,劉禪根本不理朝政,就知道吃喝玩樂,基本上內政黃皓一把抓,姜維給劉禪的上書,都被黃皓擋下,並沒給劉禪,耽誤了很多事,同時黃皓想除掉姜維,奪了姜維兵權,給自己培養心腹,後來姜維上書彈劾黃皓,讓劉禪殺掉黃皓,劉禪不但沒殺還把這事告訴了黃皓,姜維怕在朝中被害,帶兵到沓中避禍。姜維倒不是那麼怕黃皓,而是忌憚他背後的樊建,董厥,諸葛瞻這些重臣,因為他們都反對姜維北伐,覺得姜維北伐損耗國力,惹怒魏國,危害比黃皓還要大。但姜維北伐的原因一個是繼承諸葛亮遺志,再一個就是,如果一直這麼下去,蜀魏實力相差越來越大,魏國派兵來打,蜀國根本頂不住,與其被動挨打,不如主動進攻,事實證明,姜維沒錯。
鍾會帶兵打漢中,在漢城被擋住,結果蔣舒獻城,鍾會進入漢中,一場大戰爆發。在鍾會起兵時姜維上書劉禪,讓派兵駐守要塞,結果劉禪聽信黃皓的鬼神之說,說魏軍不敢進兵,滿朝官員還不知道此時,直到鍾會取下漢中奔成都,劉禪才知道派人,但為時已晚。姜維在沓中遇到鄧艾糾纏,廖化帶兵趕來支援姜維,二人帶兵擺脫鄧艾馳援成都,雖然很亂,但姜維“聚兵斂谷”的策略還沒失敗,主要關口還在蜀軍手中,只要趕到成都保住劉禪就行,中途和張翼、董厥會合,退保劍閣。正在大家奮力廝殺的時候,劉禪在黃皓一幫奸臣的勸說下,開城投降了,並下旨讓姜維也投降。蜀國滅亡。
姜維的經歷如果讓徐崢拍戲,能拍出一部“蜀囧”。蜀國滅亡確實不能怪姜維,一人孤立無援,也沒有諸葛亮的影響力,上有昏君,下有奸臣,宦官當道。從姜維的策略部署來看,無論是防禦部署還是北伐,姜維的策略是對的,但苦於孤掌難鳴,憑姜維一人之力,無力迴天。
-
18 # 古今中外多少事
筆者認為不是。
歷史上對姜維的北伐貶多褒少,像《三國演義》篇末的長詩就有“姜維獨憑氣力高,九伐中原空勳勞”之說。
《三國志》的作者陳壽對他的評價並不高,說他是“玩眾黷施”,也就是浪費人力物力的意思。
《資治通鑑》的評註者胡三省更是斥責姜維“屢敗而不止,為亡蜀張本”,而大多數人也認為姜維的北伐極大地消耗了蜀漢的財力物力,致使日後被魏軍一攻即亡。
歷史上的姜維是象後人所評價的“粗有才略,窮兵黷武”的人嗎?先讓我們來仔細的看一看姜維的北伐。
歷史上姜維一共進行了十一次北伐而不是演義所說的九次。其中勝利五次,相持四次,兵敗兩次。
戰線已從孔明時的五丈原、子午谷推進到金城、芒水及渭水南岸。以當時魏蜀的實力來看,能做到如此已經很不易了。
以攻代守,積極北伐,以漢中為屏障,保衛成都的安全,這個戰略是諸葛亮在世時就定下的,如果說這是錯的話,那麼姜維只是在延續諸葛亮的錯誤而已。(實際上這種戰略也是完全正確的)
況且在諸葛亮死後,姜維獨力支撐,他身邊可以稱之為將的也只有夏侯霸一人而已。
透過11次北伐,將曹魏遏止於秦嶺一線,使其在30年裡沒有對蜀漢發動一次進攻,並且一直處於戰略防守,實在難能可貴。
所以說,姜維北伐實際上是在保衛蜀國的安寧,而不是造成蜀國滅亡的原因。
-
19 # 雪峰居士
熟讀《三國演義》原著的人都知道,在第一一五回,司馬昭說了這麼一句話,“姜維屢犯中原,不能剿除,是吾心腹之患也。”。由此開始,司馬昭遣鍾會、鄧艾率兵滅蜀漢。基於此,姜維北伐魏國是導致蜀漢最終被滅的主要原因。
持此論者,多數人認為,“只要蜀漢龜縮在西川,據有巴蜀的險惡地形,曹魏或者東吳,根本不能奈何蜀漢。”
司馬昭為什麼要滅蜀漢據《晉書.卷二.帝紀第二》(唐 房玄齡等撰)記載:
夏,帝將伐蜀,乃謀眾曰:"自定壽春已來,息役六年,治兵繕甲,以擬二虜。略計取吳,作戰船,通水道,當用千餘萬功,此十萬人百數十日事也。又南土下溼,必生疾疫。今宜先取蜀,三年之後,在巴蜀順流之勢,水陸並進,此滅虞定虢,吞韓並魏之勢也。計蜀戰士九萬,居守成都及備他郡不下四萬,然則餘眾不過五萬。今絆姜維於沓中,使不得東顧,直指駱谷,出其空虛之地,以襲漢中。彼若嬰城守險,兵勢必散,首尾離絕。舉大眾以屠城,散銳卒以略野,劍閣不暇守險,關頭不能自存。以劉禪之暗,而邊城外破,士女內震,其亡可知也。"司馬昭其時掌握曹魏的國家軍政大權,但是司馬氏所獲得的權勢不是司馬師、司馬昭兄弟努力的結果,而是他們的老爹司馬懿幾十年奮鬥而來的結果。
此時,司馬昭迫切需要代魏自立,但是稱帝就需要政績彰顯天下,那麼滅蜀就是司馬昭最好的政績。
故而,司馬昭力主滅蜀漢。我們發現上面記載他對群臣闡述自己的分析時,就講得非常有道理:姜維在外避禍不能兼顧邊關,而蜀漢朝廷劉禪懦弱,只要攻克蜀漢邊關,劉禪定會不戰而降。我們知道司馬昭雖然能力不及司馬懿,但是他在判斷蜀漢形勢上拿捏的非常準確。認為姜維在外避禍是滅蜀漢的最佳良機,而且很客觀地指出了劉禪弱點和蜀漢的根本問題所在,可見其戰略眼光非常長遠。
由此,蜀漢滅亡的根本原因不是錯在姜維,而是正如司馬昭自己所說,這是大勢所趨也。因為不再北伐的蜀漢,此時根本無力對抗魏國,加上蜀漢內部權力的腐敗,自然而然給魏國滅亡蜀漢提供了天然的機會。說得直白點,這是給急需政績想稱帝的司馬昭提供了機會!
為什麼不是姜維的錯姜維在蜀漢後主劉禪景耀六年(公元263年)就上奏,請求後主加派兵馬守護陽安、陰平。然而蜀漢後主劉禪此時放任宦官黃皓專權,寧可信任鬼神也不信任群臣,致使防範魏國進攻絕佳防禦機會錯失。
據《三國志.蜀書.蔣琬費禕姜維傳》(陳壽著、裴衝之注)記載:
六年,維表後主:"聞鍾會治兵關中,欲規進取,宜並遣張翼、廖化督諸軍分護陽安關口、陰平橋頭以防未然。"皓徵信鬼巫,謂敵終不自致,啟後主寢其事,而群臣不知。由此,姜維作為軍事指揮官敏銳地覺察到魏國的軍事動向並提出防範措施,可謂盡職盡責。然而,蜀漢朝廷此時卻內鬥不息,又加上宦官專權後主劉禪不理政事,如此能不亡國?
歷史不能假設,但假設當初司馬昭認慫不堅持伐蜀,那麼司馬氏是否會延緩稱帝也未可知?
-
20 # 昨天即歷史
蜀漢滅亡有其內在和外在的原因,但可以確定的是,姜維一個人背不起蜀漢滅亡的責任。
早期,姜維追隨諸葛亮征戰在外,立下不少戰功,諸葛亮病死後,劉禪漸漸寵信宦官黃皓,耽於聲色,黃皓專權,排除異己,姜維長期領兵北伐,也在黃皓的"黑名單"上,一直欲奪姜維的兵權,認清這種現實,姜維乾脆長期帶兵在外,不在回成都,免遭毒害,自此,蜀國軍委和政府自成系統,互不協調。蜀國滅亡的內在原因已形成。
從上面這一點來說,在蜀漢滅亡問題上,姜維或許有一點點無可奈何的責任。
哲學上說,外因透過內因起作用,內因起決定作用,但用在蜀漢滅亡原因的分析上似乎不太適用,因為蜀國實力與魏國相比,實在懸殊。
蜀只佔西南一隅,人口比魏國少三百萬;蜀國有軍隊十萬,而魏國用在一線對付他的就有二十萬。在這樣的力量對比面前,哪怕蜀漢內部團結如一,他也沒有勝算,更後況還沒有比較雙方領導人,劉禪在久經戰陣的司馬父子眼裡恐怕就是個笑話。
綜上所述,蜀漢滅亡不是姜維之錯,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具體誰被誰合,玩得還是實力,就如拳王爭霸,輕量級蜀漢對壘重量級曹魏,被打倒後反而去責怪身後的姜維被扶好他,怕是不太合適。
回覆列表
我個人認為是劉禪的過錯。一個國家的生死存亡,在於君主的賢明與否,在於國家的政治是否清明。沒有清明的政治,哪怕文臣再傑出,武將再驍勇,那些只能延緩其滅亡,絕不會久存於世,每個滅亡的朝代就是例子,你自己可以一個個往上面去套。
劉禪初期在諸葛亮的輔助之下能勤懇地處理政務,而且朝堂上下的風氣都很寬和,沒有大的政治爭鬥,後繼者費禕、蔣琬、董允也能很好地處理政務,壓制小人,姜維作為蜀漢後期最為傑出的軍事家,以攻為守的發動北伐,將戰線從諸葛亮時代往前推進幾百公里,達到長城,極大地改善漢中的防線,此時劉禪還算是賢明。董允去世之後,劉禪開始貪圖享受,寵愛宦官,導致朝廷上下敢怒不敢言,滿地民有菜色,姜維被迫停止北伐,以攻為守的戰略破產。姜維一停下北伐,魏國大軍立馬就殺了過來,鍾會奪取漢中,姜維在劍閣擋住13萬大軍,鄧艾偷襲陰平得手,成都沒有大將防守,派出諸葛瞻這等敗類去守綿竹關,諸葛瞻先是傳播悲觀氣息,然後不聽黃崇的建議堅守,主動出戰導致失敗,無兵把手綿竹關。如果成都有一員老將,比如廖化,張翼, 綿竹關必然不會丟失,成都也可以不投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