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7
回覆列表
  • 1 # 我是張多多

    1. 針對孩子的模仿力特別強的特點,你們務必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為孩子樹立一個正直正義好的榜樣。

    2. 多帶孩子一起做一些簡單的勞動,讓孩子對自己動手做事發生興趣,從小養成愛勞動的好習慣。

    3. 孩子喜歡聽讚美的話,對他的哪怕一點點微小的進步,你們都要表揚或鼓勵讓他有自豪感!

    4. 孩子一旦犯錯,千萬不要打罵!因為那樣會產生逆反心理。應該採取開導、引導的教育方法,務必讓他明白自己錯在哪裡,以後他就不會犯同樣的錯誤了!

    5. 你們工作再忙,一定要抽時間多陪陪孩子,這樣會大大加深孩子對你們的感情!

    教育孩子是一個長期細緻的過程,只要你們下足了功夫,你們的孩子一定會變成一個聽話懂事的人見人愛的孩子!他可不希望自己是一個連朋友都沒有的壞孩子哦!

  • 2 # 軒子9527

    你好,我是其軒王

    孩子不聽話與大人的教育方法有直接關係,建議你:

    第一點: 針對孩子的模仿力特別強的特點,你們務必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為孩子樹立一個正直正義好的榜樣。

    第二點: 多帶孩子一起做一些簡單的勞動,讓孩子對自己動手做事發生興趣,從小養成愛勞動的好習慣。

    第三點:孩子喜歡聽讚美的話,對他的哪怕一點點微小的進步,你們都要表揚或鼓勵讓他有自豪感!

    第四點:孩子一旦犯錯,千萬不要打罵!因為那樣會產生逆反心理。應該採取開導、引導的教育方法,務必讓他明白自己錯在哪裡,以後他就不會犯同樣的錯誤了!

    第五點:父母平時工作再忙,一定要抽時間多陪陪孩子,這樣會大大加深孩子對你們的感情!不要忽略他們幼小的心靈。

    教育孩子是一個長期細緻的過程,只要你們下足了功夫,你們的孩子一定會變成一個聽話懂事的人見人愛的孩子!他可不希望自己是一個連朋友都沒有的壞孩子哦!

  • 3 # 晶城阿時

    這個年齡估計很難做到,但我們要給孩子樹立正確的價值觀,正確的教育方式,引導孩子養成好習慣,好的習慣是成長的關鍵……

  • 4 # 子樺媽媽

    這個問題很難啊,如何做到,

    第一,無論孩子做錯了什麼事情,都要問一下原因,讓自己冷靜下來。這樣問完了,火氣也就下了一大半了。

    第二,平常對待孩子,也不要大吼大叫,要有耐心,這樣培養的孩子才會勇敢,不膽小。

    第三,心裡默唸三遍,親生的,親生的,親生的

    這就是我的回答。

  • 5 # 小得媽媽

    家長需要慢慢修煉,我們這一代人基本上是被打罵教育出來的,原生家庭在你身上的烙印很難丟掉。

    首先,不要對自己要求太高,循序漸進,從不開啟始要求自己,可以把要開打大聲說出來,你想打的慾望就已經降低了許多,同時對孩子也有威懾作用。

    然後,慢慢戒掉罵的環節,每次想罵的時候,就開始大聲傾訴自己的不開心,表達自己生氣的點在哪裡,告訴孩子你現在很生氣,控制我們不理智的罪魁禍首——杏仁核,它來得快,去的也快,所以當我們表述了自己的不開心,生氣時,我們的情緒就得到了宣洩,罵人的衝動也就降低了。漸漸地,你就會改掉打罵孩子的這個迴路。

    另外,咱們還要了解4歲的孩子正處於人生第一個叛逆期,有時候只是為了叛逆而叛逆,為了說不而說不,我們要了解孩子的發育特點,不要用大人的標準去要求孩子,這對他們不公平。孩子有情緒的時候,為什麼我們容易發火?很多時候是因為我們的小時候父母不希望看到我們生氣發火,我們也一直延續了這樣的感覺,一個會生氣發火的孩子,是不好的,我們想讓他不要發火,但我們又做不到,於是我們也陷入了困境中,情緒隨即引爆。其實,情緒沒有好壞之分,孩子哭泣也好,生氣也好,我們先要認可,這都是正常的情緒表現,我們就能安然接受他現在的情緒表現,然後用我們安定的情緒影響孩子,等他情緒宣洩過去之後,再安撫他,告訴他正確的宣洩方式,慢慢引導。

    同時,學會原諒自己做不到的時候,我們都不是完美的人,我們也有各種壓力,情緒無法控制的時候,如果沒能控制住,不要自責,原諒自己,跟孩子真誠的道歉,讓孩子看到你的成長和進步就好。

  • 6 # super笛

    我的小孩快3歲,也會有不開心的時候,首先跟她好好溝通,然後換位思考,最後讓她自己慢慢冷靜下來再給她個臺階下,她也就慢慢知道自己亂髮脾氣是不對的。

  • 7 # 智慧媽媽旺三代

    四歲的孩子,剛剛才有認知的能力,要想培養孩子的是非觀,打和罵太重了,家長只需要讓孩子明白做錯事,是要受到懲罰的就可以了,打罵孩子並不一定能收到好的效果。

    首先,孩子做錯事,要明確地指出來,告訴孩子錯在哪裡,怎麼改正。

    其次,觀察孩子,看看孩子是否會改正錯誤,如果沒有改,給孩子三次機會,不改,就可以根據孩子的性格制定懲罰措施:

    1.好動的孩子,就罰孩子坐在板凳上15分鐘,不讓起來走動,家長可以拿個小棍子站旁邊看著,告訴孩子:沒坐滿15分鐘,就要捱打。(只是嚇嚇孩子)

    2.愛吃零食的孩子,就罰他一天不讓吃零食。

    3.愛和小朋友玩的孩子,就罰他一天不準找小朋友玩。

    ……,……

    總之,孩子喜歡什麼,你就不讓他幹什麼,就用這種方法懲罰孩子,方法很多。而且每次孩子犯錯誤了,你一定要堅持懲罰,長期下去,一定能收到效果,不用打罵孩子,也能教會孩子什麼能做,什麼不能做。

  • 8 # 願喜樂平安

    還沒結婚 還沒有小孩 但我希望自己做一個溫柔的媽媽 用溫和的方式教育孩子 如何做到不罵孩子 就是時刻告訴自己不能罵 不打罵小孩真的就做不到嗎 不會吧……用溫柔的方式讓小孩感受愛不是很好嗎

  • 9 # 檸檬遇上姜娃娃

    四歲的孩子正處在調皮的年齡段,自我意識很強,有自己的想法,但想法往往又不成熟,喜歡跟大人對著幹。

    家裡有這個年齡段的孩子,對大人而言不是一般的考驗。如何才能對孩子做到不吼不叫不打不罵,我的建議如下:

    1.多站在孩子的角度考慮,理解孩子。很多時候我們因為孩子的某些行為而生氣,是因為我們對孩子缺乏真正的理解,只看到孩子表面行為,看不到孩子行為背後的需求及想法。

    如果我們多站在孩子的角度來看待一些事,我們就會多為孩子考慮,也能看到孩子行為背後的需求,理解了孩子的行為真正的意圖之後,我們就不會輕易發脾氣了。

    2.給孩子多一些耐心,少一些指責。不管發生任何事,如果我們能夠給孩子多一些耐心和時間,不急於指責孩子,我們更容易瞭解事情的真相。

    急於指責,很多時候事情的真相還未知道,我們就先誤解了孩子。被指責的孩子,心裡會很委屈,他不會再跟我們心平氣和地溝通,很可能會拒絕跟我們說實情。

    一件事情,如果溝通都沒法繼續了,解決起來就更難了,孩子也不樂意跟我們合作,何談改變?

    3.不斷學習,提升父母綜合素質。素質比較高的父母,不會動不動就兇孩子吼孩子,而是會想辦法去解決實際問題。

    透過學習,我們可以從書本上學到更多更科學的育兒知識,我們就能更加了解孩子成長過程中的各種表現和特徵,在陪伴孩子成長中很多事就已心中有數。

    在孩子出現問題的時候,我們知道應該怎麼做,不應該怎麼做,這樣就不會出現吼叫或打罵孩子的情況了。

    對孩子吼叫或打罵,根本解決不了實際問題,也不利於孩子的成長,更不利於親子關係的維持。

    要想改變孩子的行為,先改變自己的行為。

  • 10 # 拂曉的曉哥

    這個問題也是我現在經常思考的問題,自家孩子四歲半了,有時也是氣的牙根疼,一不留神就起高腔了,甚至上手了。事後再反思自己,想辦法控制。我現在都把一些專家的建議存在手機上,在我也“失去理智的時候”拿出來看一下,再反思一遍我也分享給你,希望對你有幫助

    聰明父母只需教孩子三件事

    父母對待孩子無外乎三種情況:一是事事管、時時管,做了很多事,效果卻不好;二是什麼都不管,什麼都不做,放任自流,不聞不問,結果更不好;三是也管但不全管,做得不多,但都切中要害,孩子成長一帆風順。傑出的父母從來都選擇“有所為有所不為”,更明確地說,只做三件事。 第一件事:培養良好的親子關係

    好的關係勝過許多教育。父母什麼時候與孩子關係好,對孩子的教育就容易成功;什麼時候與孩子關係不好,對孩子的教育就容易失敗。而建立良好的親子關係,其關鍵在於“定位”: 1、不當“法官”,學做“律師” 有些父母看到孩子出了問題,便迫不及待地當起了“法官”,這是很危險的。

    孩子的內心世界豐富多彩,父母要積極地影響與教育孩子,不瞭解其內心世界便無從談起。而瞭解孩子的第一要訣是呵護其自尊,維護其權利,成為其信賴和尊敬的朋友。

    即父母對待孩子,要像“律師”對待自己的當事人一樣,瞭解其內心需求,並始終以維護其合法權利為惟一宗旨。 2、不當“裁判”,學做“拉拉隊” 在人生競技場,孩子只能自己去努力。父母既無法替代孩子,也不該自作主張去當“裁判”,而應該給予孩子一種保持良好競技狀態的力量,即“拉拉隊”的力量。這樣更能幫助孩子建立自信心,而這正是家庭教育的核心任務。

    父母做孩子的“拉拉隊”,既要善於發現和讚美孩子,還要引導孩子正確面對失敗,在挫折前做孩子的戰友。 3、不當“馴獸師”,學做“鏡子” 孩子只有認識自己才能戰勝自己,但他們通常只能依據他人的反饋來認識自己,這時父母的“反饋”作用即鏡子的作用就很重要了。

    不做“馴獸師”,學做“鏡子”,才能幫助孩子提高自我意識,才能讓孩子不害怕父母的“權威”,轉而和父母溝通。

    另外不僅教育孩子講究方法,早教識字的也很講究方法,人們對於畫面的記憶是非常深刻的,相比起枯燥的文字,需要一行一行進行練習,比如【貓,小,帥學漢字】是一款採用圖片演化成字型的軟體,讓孩子在好奇快樂中學習漢字,我家閨女從三歲開始接觸漢字,現在用了一年認字300多個,是一款免費的好軟體。【貓,小帥,識漢字】中的圖片演化漢字就是一個很好地例子,讓孩子感知世界同時學習知識,這種學習方法 思維能力 對以後繁重學習任務有重大幫助。

  • 11 # 迷茫的怪盜文

    我想先問問你,

    1,為何打罵?

    2,你的怒氣從哪裡來的?

    3,是孩子的問題還是你本身有些情緒沒處理好?

    人,生氣是正常的,就像你開心一樣正常。但是我們是對事情生氣還是對事情背後的看法生氣,亦或是對自己的無能生氣?想要理清不容易。但只有找到根源才能徹底解決這件事情。一大堆的專家學者的方法和建議才用的上。

  • 12 # Older石

    如果要求對四歲的不打不罵,假如孩子已有過分舉動,讓家長有打孩子的衝動,那此時已稍晚了些。孩子如果有毛病。則是在生來幾個月時就受到溺愛的結果,比如任意讓孩子摔東西卻一味鼓勵等等。但是,從四歲開始也不晚,多鼓勵孩子好的方面;對孩子的錯誤堅決制止、耐心教育,絕不能馬虎!圖:我孫子5歲,從未捱過打。是幼兒園中班舞蹈隊領舞。

  • 13 # 希媽育兒雜談

    如果父母習慣了暴力式教育,想要短期內改變教育方式,做到不打不罵,其實還是有點困難。不過世上無難事,只怕有心人。只要自己有改變的決心,有學習的能力,那麼事可以做到不打不罵的。下面說說幾種方法。

    第一:暫停一兩分鐘。在遇到孩子做出讓自己格外崩潰的事情,感覺自己就要把他拎起來打一頓的時候,先調整下自己的情緒。可以是讓自己暫停1分鐘再說,或自己先走開一小會,讓自己的情緒稍微冷靜了再來處理當前的事情。這樣,可以減少很多暴力處理事情的次數。我們還可以透過學習更多情緒處理方法來改善自己的行為。

    第二:遇事先思考。試想下你剛拖完地,然後孩子吃餅乾吃得屋子裡都是餅乾碎。你咋一看,是不是很崩潰。很多人肯定就開始大喊大叫,甚至準備好了衣架開打。其實,我們可以思考下,為啥他會吃滿地餅乾碎?是不是我沒告訴他坐在一個地方吃不要到處跑?是不是我沒告訴他要怎麼吃才不會弄滿地?是不是他這個年紀的孩子吃餅乾都會掉餅乾碎?只要你稍微思考下孩子行為背後的原因,就會發現目前的事情真的就不需要上升到要打要罵的程度。

    第三:瞭解孩子行為背後的原因。剛剛我們提到,遇事要先思考。那很多人就算知道要思考,也思考不出什麼原因,自然也就想不出好的處理方式。所以,我們要從各個方面去了解孩子行為的原因,最好的途徑就是看書。現在市場上有很多很實用的育兒書,如《兒童行為心理學》、《兒童社交心理學》之類的。大家買幾本回來有空看看,可以從各個方面瞭解到孩子行為背後的原因。

    第四:學會正面管教,做到事半功倍。我們是想不打不罵, 那有什麼方法能夠代替呢?是無休止的說教和嘮叨嗎?當然不是,是要學會正面管教。有幾本書大家可以參考下,個人認為是月育兒路上的好幫手。一本是簡.尼爾森的《正面管教》,一本是《如何說孩子才肯聽,如何聽孩子才肯說》。

    其實,沒有什麼事情是可以一蹴而就的。當你想著不打不罵地教育年幼的孩子,就必須要付出時間和精力。還有接受這個不完美的過程。

    很多人就會說了,我是不想打罵孩子,但有時候實在會忍不住呀。那也不用感到愧疚和擔心。想想自己的小時候,我們自己沒被打過罵過嗎?不是也照樣好好的。只要次數不是太頻繁,程度不是太嚴重,一般也不會給孩子造成多大的傷害。

  • 14 # 兒童哲學啟蒙

    對於絕大多數父母來說,不打不罵並非是件容易的事,尤其是不罵孩子。

    這其中,又有很多父母在打罵之後,發現孩子離自己越來越遠,甚至封閉了與自己溝通的通道,使得自己與孩子同在屋簷下,卻行同陌生人。

    我認識的一位父親,是一名軍人,在教育孩子時,輕信孩子是管出來的,於是把部隊管理的作風用到孩子身上,雖極少打過,但動不動就認為孩子這也不對,那也不行,常常呵你命令孩子。

    孩子還小時,迫於其虎威比較聽說,但長大之後長久之來蓄積的情緒情感逐漸厚積薄發,父子關係降之谷底。

    現在兩人在家,只要一開口就是“戰爭”。

    因為兒子正處於高中,父親平時在家也不敢再向從前那樣說的太重,怕把孩子逼出更多問題。

    ……。

    事實無數次證明,打罵教育是違背孩子成長規律的,是違揹人性的,所以很難有好的結果。

    就像這位軍人父親,有兩次在跟我聊起孩子時,竟然落下了眼淚,後悔自已知道的太晚。

    所以,無論孩子幾歲,要做到不打不罵,父母對教育的認知能力以及對自我觀念思想的審視修正能力極為重要。

    認識和自覺不到這一點,不打不罵就只能是想想而己,無法落地。

    知道了這點之後,就會自覺去因地制宜、因人而宜、因材施教地找尋教育的方式方法,比如你會發現尊重、相信和鼓勵孩子所帶給孩子的力量遠遠超過打罵控制。

    這個問題其實也很好理解,換位思考你就能體會到人性真的都是相通的!

    如果四歲的孩子都要靠打罵來教育,那結果可想而知。

    最後不得不提的一點就是,父母若想修正自己的認知,就得不斷觀察思考孩子行為背後的深層動因和反思自己的行為,就不能停止自己主動學習的腳步,從量變到質變逐步改變自己的思想意識。

    事實上,在這個世界上,從來就沒有天生的教育家,更何況從來就沒有完全相同的兩個孩子。

    更何況,誰都不希望自己的人生是被打罵出來的!

    所以,父母想明白了下面兩個問題,並內化於心,才能遇見教育的曙光——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愛人如愛己。

  • 15 # 小粽兒

    正面管教的方法——

    一、什麼是正面管教

    曾經,家長、老師們對孩子嚴厲控制、動輒懲罰。後來,很多人又矯枉過正,走向嬌縱、溺愛。誠然,過度嚴厲或嬌縱都不可取,但除了在兩者之間來回搖擺,人們不知道還有什麼其他辦法。正面管教就是回答這個問題的。

    不同的教養方式

    我們看一下,不同教養方式的特徵。

    1、嚴厲型——孩子不參與決策過程。過度控制,有規矩沒有自由,沒有選擇。

    2、嬌縱型——沒有限制,有自由但沒規矩,無限制的選擇。

    3、正面管教型——和善與堅定並行,有權威,有規矩也有自由,有限制的選擇。

    無論採用以上哪種教養方式,父母的發心都是希望孩子幸福,但這能否實現取決於孩子是否被培養為一個真正有能力的人。一個真正有能力的人,必須具備七項感知和技能。

    ①對個人能力的感知——“我能行”。

    ②對自己在重要關係中的價值的感知力——“我的貢獻有價值,大家確實需要我”。

    ④內省能力,能理解個人的情緒,並能利用這種理解做到自律以及自我控制。

    ⑤人際溝通能力,善於和他人合作,並在溝通、協作、協商、分享、共情和傾聽的基礎上建立友誼。

    ⑥整體把握能力,以有責任感、適應力、靈活性和正直的態度來對待日常生活中的各種限制以及行為後果。

    ⑦判斷能力強,運用智慧,根據適宜的價值觀來評估局面。

    長久以來的實踐證明,只有在和善而堅定、有尊嚴、受尊重的氛圍中,學習具備良好品格所需要的有價值的生活技能,培養出責任感,孩子才能具備以上七項重要感知和技能,從容面對人生的諸多挑戰與議題。

    是什麼在起作用?

    很多人認為嚴厲和懲罰有效,且效果立竿見影。懲罰確實能立即制止不良行為,但是人們往往忽略它的代價和長期效果。事實上,孩子會用以下四個R中的一種或全部作為長期效果回敬我們的懲罰。

    1、憤恨(Resentment)——“這不公平!我不能相信大人!”

    2、報復(Revenge)——“這回他們贏了,但我會扳回來的!”

    3、反叛(Rebellion)——“我偏要對著幹,以證明我不是必須按他們的要求去做。”

    4、退縮(Retreat)

    a、偷偷摸摸——“我下次絕不讓他抓到”

    b、自卑——“我是個壞孩子”

    這些反應是否稱得上有效呢?我們來對照有效管教的四個標準。

    1、是否和善與堅定並行?(對孩子尊重、鼓勵)

    2、是否有助於孩子感受到歸屬感和價值感?(建立心靈紐帶)

    3、是否長期有效?(懲罰短期有效,但長期負面效果)

    4、是否能教給孩子有價值的社會技能和生活技能,培養孩子的良好品格?

    無疑,懲罰不滿足以上任何一條標準。一直以來,人們認為若要讓孩子做得更好,就得先讓他感覺更糟!認為懲罰能讓孩子吸取教訓。事實上,懲罰不會帶來改善的動力,只會是教給孩子四R中的一種或全部。孩子或許沒有意識到當下的心理動作,但是,他們未來的行為就是建立在這些潛意識之上。

    和善與堅定並行

    正面管教理論指出,父母和老師們應該堅持:和善與堅定並行,以互相合作為基礎,在孩子自我控制的基礎上,培養孩子的各項生活能力。

    “和善”的重要性在於表達我們對孩子的尊重,“堅定”的重要性,則在於尊重我們自己,尊重情形的需要。和善而堅定是正面管教的根本所在。而貫穿整個教養過程的則是對孩子無條件的愛,帶給孩子歸屬感和價值感。

    假設孩子和你頂嘴,“和善而堅定”的一種處理方式是你走開,到另一間屋裡去。你雖然不能迫使別人以尊敬的態度對待你,但你可以以尊重的態度對待自己。等大家情緒平復了,你可以再找孩子談一談:“寶貝兒,很遺憾你生這麼大氣。我尊重你的感受,但不能接受你剛才的做法。今後,每當你不尊重我時,我都會暫時走開一下。我愛你,願意和你在一起,因此當你覺得能夠尊重我時,就來告訴我,我會很樂意和你一起找出處理你怒氣的其他方法。”

    記住,生氣的當下,是最不適合解決問題的時候。在處理一個問題之前,先讓自己冷靜下來,直到能夠用理性大腦來思考時再解決問題才有意義,這也是我們應該教給孩子的一項重要技能。

    什麼樣的語言稱得上 “和善而堅定”,在我們此前講述的《如何說孩子才會聽 如何聽孩子才肯說》中曾詳細論述。以下這些常用語有助於增進你和孩子的合作:

    ·等一下就輪到你啦。

    ·我知道你能換一種尊重人的說法。

    ·我很在乎你,會等到我們能相互尊重時再繼續談。

    ·我知道你能想出一個好辦法。

    ·我們待會兒再說這件事,現在應該上車了。

    挑戰在於,很多父母認為,當孩子“故意惹惱他們”時,自己不應該和善。但是,如果大人要求孩子控制自己的行為,難道要大人控制自己的行為過分嗎?

    二、為什麼要使用正面管教

    關於正面管教,我們不僅要知道“怎樣做”,更應明白“為什麼要這樣做”。阿德勒關於孩子及教育的相關基本概念,是我們必須使用正面管教的根本原因。

    一、阿德勒的基本概念

    正面管教的理論基礎,來自於魯道夫·德雷克斯和阿爾弗雷德·阿德勒。前者在和後者密切合作後,將他關於孩子的一些基本概念,落實到實際應用中,成為正面管教的理論基石。

    1、孩子是社會人

    人的行為取決於所處的社會環境。孩子對自己的看法及行事風格,是以他們怎樣看待自己與他人,以及他們認為別人如何看待自己為基礎的。

    2、行為以目的為導向

    人們的行為是有目的的,包括孩子。但是,他們對此並沒有清醒的意識,孩子覺察能力很強,但解釋能力卻很差。所以,他們認定的達成目的方式可能也是錯誤的。

    2歲的阿黛爾,在媽媽生下弟弟後,發覺媽媽給了小寶寶很多關注。她將此解釋為,因為小寶寶不會照顧自己,所以吸引了媽媽更多關注,媽媽愛小寶寶勝過愛她。她錯誤地認為,當自己也表現得像個小寶寶,愛哭,需要奶瓶,尿褲子,媽媽就會像關注小寶寶一樣地愛自己。結果自然適得其反,媽媽對此沮喪、厭煩,而非充滿愛意。阿黛爾的解釋並非事實,但她的看法比事實更重要,因為她的行為將取決於她所相信的事實。

    3、孩子首要的目的就是獲取歸屬感和自我價值感

    孩子的不當行為,建立對怎樣達到歸屬感和價值感的錯誤想法之上,孩子的首要目的就是追求歸屬感和價值感。

    4、一個行為不當的孩子,是一個喪失信心的孩子

    一個行為不當的孩子,是在試圖告訴我們:“我感受不到歸屬感或自我價值,而且我對如何得到它們抱有錯誤的想法。”孩子行為令人討厭時,其實就在向你傳遞一個密碼,希望你能破譯它的真正含義。

    5、社會責任感或集體感

    培養孩子社會責任感非常重要。一些孩子認為自己需要別人特別地照顧,理應享受特別地服侍,這種不良心態就是因為父母做得太多,剝奪了孩子發展對自己能力自信的機會。

    6、平等

    很少人否認人人平等的正當性。但當它變成孩子和父母平等時,很多人就會提出反對意見:孩子們沒有與我們一樣的經驗、知識或責任感,他們怎麼能和我們平等呢?其實,平等並不意味著“完全相同”,阿德勒所說的平等,是指所有人對“尊嚴”和“尊重”有同等的要求。這也是正面管教堅決摒棄羞辱孩子的原因之一。

    7、犯錯誤是學習的好時機

    我們從小得到的教育是要為犯錯誤而羞愧。可是,除非不進行任何嘗試,否則錯誤絕不可能100%避免。大人首先需要改變自己對犯錯誤的負面觀念,錯誤其實是學習的好機會。孩子的絕大部分錯誤,是因為我們沒有花時間訓練、鼓勵他們,而錯誤給了我們彌補改正的機會。

    運用3R方法矯正自己曾經在孩子身上犯下的錯誤。

    ①承認(Recognize)——“我犯了一個錯誤!”

    ②和好(Reconcile)——“我向你道歉。”

    當我們把犯錯看成是一個學習機會而不是什麼壞事時,為自己的錯誤承擔責任就變得容易多了。否則,我們將傾向於認為自己無能,會為自己辯解、推託。

    8、要確保把愛的資訊傳遞給孩子

    一定要確保把愛的資訊傳遞給孩子了,不要想當然,必要時候核實孩子的感受。

    二、“贏得”孩子

    你是要“贏了孩子”還是要“贏得孩子”?人們通常用控制、懲罰,迫使孩子屈服來“贏了”孩子,而不是維護孩子的尊嚴,相信可以跟孩子合作來“贏得”孩子。“贏了”孩子讓孩子成為失敗者,導致孩子反叛或盲從,“贏得”則意味著獲得孩子心甘情願的合作,彼此尊重。

    三、贏得合作的步驟

    1、表達出對孩子感受的理解。一定要向孩子核實你的理解。

    2、表達出對孩子的同情,但不能寬恕。同情並不表示認同或寬恕,只是理解,最好告訴他你也有類似經歷。

    3、告訴孩子你的感受。

    4、讓孩子關注於解決問題。

    友善、關心和尊重是以上過程的根本。當孩子覺得被理解了,就更願意聽取你的觀點,並努力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我們能為孩子做的最有益的事,就是教會孩子學會自我評價,而不是讓他們依賴於別人的讚揚或觀點獲得自尊。否則,孩子可能會變成“討好者”。

    三、出生順序的重要性

    孩子的信念,基於對周圍環境的觀察和理解。對出生順序影響的瞭解,能增進你對孩子特定觀念的理解,是走進孩子內心的一個途徑。

    排行最大的孩子

    在家中排行最大的孩子,很可能認為自己是第一個出生的孩子,必須成為第一或最好的,才能顯得自己重要。責任、領導者、專橫、完美主義、挑剔、有條理、好勝、獨立、保守等等詞彙,是人們對老大固有的印象。不過,並非每一個老大個性都完全相同,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

    排行最小的孩子

    排行最小的孩子常常善於利用自己的魅力來激勵別人為他們做事,本身富有創造性、愛玩兒。受到嬌縱的老小,當別人不照顧他時,他就會認為不公平,被傷害。有些老小會選擇另一種信念,認為自己必須趕上並超越所有前面的人,以證明自己的價值。長大後,成為非常卓越但仍在企圖證明自己價值的人。

    排行中間的孩子

    中間的孩子常常會覺得自己受到擠壓,既沒有老大的特權,也沒有老小的好處。他們容易認為,自己必須在某些方面與人不同,才能顯示出自己的價值。表現為成功慾望過強或不充分發揮能力,成為“社交蝴蝶”或“含羞草”。他們大都比兄弟姐妹更隨和,同情弱者。

    另外,獨生子既可能像老大,也可能像老小。也有許多因素會造成例外,比如性別,老大和老二性別不同,極有可能兩人都成為老大式性格,而非按照出生次序分別形成老大、老二性格。比如年齡差距大於4歲,彼此之間干擾影響較小。又比如家庭氛圍,推崇競爭氛圍的家庭,孩子的差異會增強,反之,亦然。

    四、重新看待不良行為

    什麼是不良行為?當你主動觀察,就會發現,所謂不良行為無非是缺乏知識或意識的行為,缺乏有效技能的行為,因失望而產生的行為,以及發展適宜性行為。一個行為不當的孩子是一個喪失信心的孩子。當孩子喪失信心時,他們會產生錯誤目的,我們可以把這些錯誤目的分成四個型別。糾正不良行為的良好開端,就是走進孩子的內心世界,對孩子的行為進行更多瞭解。

    一、不良行為的四種類型

    【尋求過度關注】

    孩子的目的:尋求過度關注。

    家長或老師的反應:心煩;惱怒;著急;愧疚。

    想採取的行動:提醒;哄勸;替孩子做他已經會做的事。

    孩子的迴應:暫停片刻,很快回到老樣子,或換成另一種打擾人的行為。

    孩子行為背後的信念:只有在得到你的關注時,我才有歸屬感。

    家長或老師主動的、鼓勵性的迴應:把孩子引向建設性行為。給孩子一個對大人有幫助的任務,比如給一個秒錶,幫打電話的你計時。做孩子意想不到的事。一個大大的擁抱常常有效。設定特別時光,定期陪孩子。約定一些無言訊號。避免給孩子特別服侍。給孩子安慰,表達你對他的信任。不管孩子的行為,關切地把手放在他肩膀上。彼此愉快時,花時間訓練孩子。閉上嘴,採取行動。停止哄勸,站起來,拉住孩子的手,帶她去洗漱間刷牙,撓撓她的咯吱窩。說出你的愛和關懷。

    【尋求權力】

    孩子的目的:尋求權力。

    家長或老師的反應:被激怒;受到挑戰;受到威脅;被擊敗。

    想採取的行動:應戰;投降;希望自己正確。

    孩子的迴應:變本加厲;屈從而內心不服;覺得自己贏了;消極對抗。

    孩子行為背後的信念:只有當我說了算時,我才有歸屬感。

    家長或老師主動的、鼓勵性的迴應:從權力之爭中退出來,讓雙方都有時間冷靜,然後再按照下面的一項或幾項去做。承認你不能強迫孩子做任何事,並請孩子幫助你一起找到對彼此都有用的解決方案。用“贏得合作的四個步驟”。隨後開個一對一的解決問題的小會。引導孩子建設性地使用他們的權力。讓孩子參與問題的解決。決定你自己做什麼,而不是試圖讓孩子做什麼。(等大家都準備好以後,我會繼續講課。)設定特別時光。讓孩子參與建立日常慣例。提供有限制的選擇。讓孩子把他們的問題放到家庭會議,或班會的議程上。說出你的愛和關懷。

    【報復】

    孩子的目的:報復。

    家長或老師的反應:傷害;失望;難以置信;憎惡。

    想採取的行動:反擊;以牙還牙;心想“你怎麼能這樣對我”。

    孩子的迴應:反擊;傷害別人;毀壞東西;以牙還牙;行為升級,或換另一種武器。

    孩子行為背後的信念:我得不到歸屬,但至少能讓你同樣受到傷害。

    家長或老師主動的、鼓勵性的迴應:不要還擊,要從報復迴圈中退出來。保持友善的態度,等孩子冷靜下來。猜測孩子因為什麼受傷,表達同情和理解。坦誠地告訴孩子你的感受。反射式傾聽,啟發式提問。“你看起來很傷心。能告訴我發生什麼了嗎?”如果你造成了傷害,用矯正錯誤的3R。

    【自暴自棄】

    孩子的目的:自暴自棄。

    家長或老師的反應:絕望;無望;無助;無能無力。

    想採取的行動:放棄;替孩子做;過度幫助。

    孩子的迴應:更加退避;消極;毫無改進;毫無響應。

    孩子行為背後的信念:不要放棄我,請給我一點鼓勵、肯定。

    家長或老師主動的、鼓勵性的迴應:花時間訓練孩子,把事情細分到能體驗成功的簡單步驟。向孩子演示他可以照做的小步驟。安排一些小成功。肯定孩子的任何積極努力,無論多麼微小。放棄你對孩子的任何完美主義的期待。關注孩子的優點。不要放棄。

    二、幫助識別錯誤目的和觀念的線索

    孩子意識不到自己的錯誤觀念,但是有兩條線索可以幫助我們識別孩子的錯誤目的。

    第一條線索:大人對孩子行為的情感反應。

    如果你感覺到以上型別對應的情感反應,孩子的錯誤目的就有可能識別出。雖然很多成人都說自己的情感反應是憤怒和沮喪,但事實上,這是對最初感覺的第二反應。受到威脅、傷害或無能為力,都會讓人有非常無助的感覺,以致於我們很快用憤怒作為第二回應把它們掩蓋起來。憤怒至少讓我們有種虛假的力量感。問一問自己,憤怒和沮喪背後是什麼感受,對照以上型別。

    第二條線索:當你要求孩子停止行為時,孩子的反應。

    對照以上型別,你就能懂得孩子行為背後的信念。一旦懂得,大人就會樂意去鼓勵孩子,而一個受到鼓舞的孩子不需要行為不當。

    對每一種錯誤目的的有效鼓勵方式

    按照對應的情況鼓勵孩子。請注意,同一個行為可能代表著所有四種錯誤目的,並且,次序也不是必然從尋求關注開始,依次過度到自暴自棄,被動的孩子受到打擊,很有可能直接就進入自暴自棄。

    對待十幾歲的孩子

    十幾歲孩子不良行為的錯誤目的,不同於以上常規歸納,有著更多因素。其中,同齡人壓力對十幾歲的孩子極其重要。此時,同齡人的認可比大人的認可更重要。而且研究表明,此時,大腦的額葉前部可能有迅速地發育,十幾歲的孩子常常把周圍其他人的身體語言誤解為挑釁行為。因此,養育十幾歲的孩子時,必須格外注意表達清晰,而且不要妄加猜測。贏得他們的最好方式,是以相互尊重、相互平等的態度來解決問題。

    五、當心邏輯後果

    傳統意義上理解的管教,大多是讓孩子從錯誤中吸取教訓,以便之後做得更好。很長時間內,家長們都認為唯有懲罰可以達成這個效果,結果卻常常事與願違。正面管教中有一個工具叫邏輯結果,因為與懲罰有些許形式上的相似,在實際應用時經常被家長們誤用,作為懲罰的偽裝。邏輯後果區別於自然後果,需要家長的介入。

    自然後果

    自然後果是指自然而然地發生的任何事情,其中沒有大人的干預。站在雨中,就會淋溼。不吃東西,就會餓。這裡不允許借題發揮。比如,孩子總是忘了帶午餐,你可以嘗試不再給孩子送去,讓他體驗忘帶午餐餓肚子或只能找同學分享的後果。但是,不要試圖說教“我早就告訴過你了……”。

    注意,有些情況不宜採用自然後果。比如,危險,妨礙到他人,或孩子不在乎結果時。

    邏輯後果

    邏輯後果不同於自然後果,它要求大人或其他人介入,決定哪種後果能為孩子創造有益的學習體驗,鼓勵孩子選擇負責任的合作。區別邏輯後果和懲罰的,是它的4R準則。

    1、相關(Related)

    2、尊重(Respectful)

    3、合理(Reasonable)

    4、預先告知(Revealed in advance)

    “相關”是指後果必須是與行為相關的。“尊重”是指後果一定不能包括責難、羞辱或痛苦,並且應該和善而堅定地執行。“合理”是指後果一定不能包括借題發揮,並且從孩子和大人角度看都是合理的。“預先告知”就是預先讓孩子知道,如果他選擇了某種行為將會出現什麼結果。如果遺漏了這四個R中的任何一個,就不能再被叫做邏輯後果了。

    自然後果和邏輯後果是很難運用的,理性時,人們明白自己的目的,但被情緒支配時,大人很容易把“贏得”孩子變成“贏了”孩子。邏輯後果對於處理大多數問題來說,並不是最佳工具。

    六、關注於解決問題

    傳統的管教方式關注的是教給孩子不要做什麼,正面管教關注的是教給孩子要做什麼。思路從關注懲罰轉向關注解決問題。

    關注解決問題的主旨是:問題是什麼以及其解決的辦法是什麼?對此,有關注於解決問題的3R1H原則,和邏輯後果的4R非常相似,只多了一項H。

    1、相關(Related)

    2、尊重(Respectful)

    3、合理(Reasonable)

    4、有幫助(Helpful)

    1、讓他們把名字寫在黑板上。

    2、讓他倆放學後留下,時長等於遲到時間。

    3、從課間休息中扣除相應時間。

    4、取消他倆明天的課間休息。

    5、向他們吼叫。

    然後,老師讓大家忘掉邏輯後果,為有助於同學準時回來教室的解決方案做一次頭腦風暴。下面是他們列出的清單:

    1、大家一起喊:“打鈴啦!”

    2、遲到的同學可以在靠近電鈴的地方玩。

    3、遲到的同學注意別人什麼時候回教室。

    4、把電鈴調得更響一些。

    5、遲到的同學選一個好朋友,提醒他該回教室了。

    6、打鈴的時候,大家拍他們肩膀來提醒。

    兩個清單之間的差別是非常大的。前一個看上去像懲罰,它關注的是過去,後一個更像解決問題的方案,關注的是兩個學生在將來如何做得更好。其焦點在於把錯誤當做學習的機會。其實,只要給孩子機會,孩子們常常比大人更善於解決問題。

    積極的暫停

    在試圖解決問題之前,絕大多數情況下我們都需要一段時間的冷靜,讓大腦從“原始腦”切換到“理性腦”,而 “積極的暫停”可以幫助我們做到這一點。和孩子溝通合作,在家裡設立積極暫停區,遵循以下四項指導原則。

    1、花時間訓練。在使用 “積極的暫停”之前,要和孩子談談它的好處,將“冷靜期”的價值,以及解決衝突前要等每個人都好起來的重要性告訴孩子。

    2、讓孩子們佈置他們的“暫停”區。和孩子一起做頭腦風暴,提出一些期間幫助他們心情好轉的活動,比如讀書、玩玩具、休息或聽音樂,為暫停區起一個他喜歡的名字。

    3、事先和孩子商量好一個計劃。

    4、要教給孩子,當他們感覺好起來之後,如果問題仍然存在,就要緊跟著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案,或做出彌補。

    啟發式問題

    很多人質疑“積極的暫停”,是因為他們不知道接下來該怎麼辦。其實,“積極的暫停”只是讓大腦切回理性狀態的過渡,透過啟發式問題來幫助孩子探討他們的選擇造成的後果以及改進意見,是緊接著的重要步驟。這一點可以參考我們之前的《如何培養孩子的社會能力》一書。

    提問時要格外注意不能有腹稿,關鍵在於要走進孩子內心。不要輕易使用“為什麼”,因為這個句式聽起來像在指責,會招致孩子的戒備。

    作者的一位女兒跑來告訴媽媽,她打算在聚會時一醉方休。作者倒吸了一口涼氣,但仍平靜問她:“跟我說說,你想那麼做的原因是什麼?”女兒說,很多孩子都那樣,而且看上去他們喝醉了都很開心。作者剋制說教衝動,問道:“你現在不喝酒,你們朋友們是怎麼說你的?”女兒想了下,說朋友們總說如何欽佩她為她驕傲。作者繼續啟發提問,讓女兒想如果她喝了酒,朋友又會怎麼看,女兒說:“我敢肯定他們會感到失望。我大概也會覺得自己是個失敗者。我想我不會那樣做的。”就這樣,女兒喝酒的風險化解了。

    七、有效地運用鼓勵

    孩子們需要鼓勵,正如植物需要水。鼓勵,是給孩子提供機會,讓他們培養“我有能力,我能貢獻,我能影響發生在我身上的事情,我知道該怎麼迴應”的感知力。透過鼓勵來幫助一個行為不當的孩子是最好的方法,當失望感被消除的時候,不良行為的動機也就不存在了。

    鼓勵並不簡單,需要把握好很多方面。

    時機

    有時候,在衝突發生的時刻,尤其是當錯誤目的是尋求權力或報復時,大人和孩子可能都會感到太憤怒,而不能給與或接受鼓勵。可能只有在一段冷靜期之後,鼓勵才能令人滿意地接受。

    相互尊重

    這意味著:

    1、對自己和他人能力的信任;

    2、對別人的觀點以及自己觀點的興趣;

    3、承擔起你對問題所應負責任的意願。

    成人教授孩子這些的最好方法是以身作則。

    改善,而不是完美

    完美是一種極不現實的期待,追求完美的人往往會陷入深深的沮喪之中。孩子寧願不做任何嘗試,也不願意因為無法達到一個大人或自己期待的完美而體驗持續的挫折感。而以改善為目標,承認孩子的進步,會鼓舞孩子,激勵孩子繼續努力。

    著眼於優點而不是缺點

    無論多麼糟糕的事情,都有值得肯定的部分。當你關注積極方面時,對你自己和別人都是令人鼓舞的。孩子告訴你他喝酒了,那麼至少他的誠實值得鼓勵。

    將不良行為轉向積極的方面

    擾亂課堂紀律的孩子,往往具有一定的領導能力。當你看到這一點,幫助孩子將其不良行為轉向有貢獻的方向就不那麼困難了。

    作出彌補

    當孩子做出了什麼不負責任或者不尊重他人的行為時,給他們一個機會做一些能讓被他冒犯的人感覺好起來的事情,以此作為彌補。作出彌補是鼓勵,它教給孩子社會責任感和擔當能力,當孩子幫助別人時,對自己的感覺也會更好。

    避開社會壓力

    當朋友、鄰居、親戚等人在一旁觀看你如何對待行為不良的孩子時,你可能會覺得,自己的能力與形象就取決於你對此事處理的好壞。此時,你很容易覺得旁觀者期待著立竿見影的完美,而這會給你造成壓力,走向懲罰。你要做的是避開這樣的壓力,帶孩子離開被圍觀的情境,單獨解決問題。

    安排特別時光

    為什麼特別時光具有鼓勵效果?因為1、當孩子能期待特別時光,他們會感到歸屬感和價值感。2、特別時光是對你的一個提醒,提醒你當初為什麼要孩子,為了和他在一起的快樂。3、當你太忙而孩子希望關注時,讓他們接受你當下沒時間更加容易。

    鼓勵與讚揚

    鼓勵與讚揚不同。讚揚指向人,只針對已經完成的事,有操縱性,讓孩子尋求別人的認可。而鼓勵指向行為,針對努力以及改進,是尊重的欣賞的,讓孩子為自己而改變,自信、自立。

    讚揚試圖給予孩子自尊,但自尊既不能給予也不能接受,而是培養出來的,是從應對失望、解決問題以及有錯誤中學習的機會中獲得的自信和能力感培養出來的。

    日常慣例表

    避免晚上就寢和早上起床鬥爭的一個最好辦法,就是讓孩子參與制作日常慣例表,然後讓他們按照自己的慣例錶行事,而不是你來告訴他們該做什麼。可以讓孩子列出清單,一起排好次序,最好拍下孩子做這些事的圖片,做成日常慣例表張貼在孩子看得見的地方。孩子越能自我照料,就覺得自己越能幹,越能受到鼓勵。

    花時間訓練孩子,很多父母往往只告訴孩子自己的期盼,而不願費時間準確說明這些期盼如何才能達到。教孩子如何收拾玩具、房間,如何洗衣服,一步一步,足夠細緻可複製。不斷檢查跟進學習效果,並且讓孩子知道何時要開始實施。

    八、班會

    會議可以為大人和孩子提供最好的環境,讓他們能夠學習和實踐合作、相互尊重以及專注於問題的解決等民主程式,是培養孩子七項重要感知力和技能的最好途徑之一。

    在學校,這種會議表現為班會。孩子們在會議上會學到正確的表達、開闊的思路、傾聽的技巧、記憶的技巧、客觀思考的技巧以及自己選擇造成的邏輯後果。

    班會的目的應該是教孩子們相互尊重、相互致謝、專注於問題的解決方案、籌劃班級活動。老師應該花時間把有效班會的八大要素教給學生。包括:

    1、圍成一個圓圈

    2、練習致謝和感激

    3、設立一個議程

    4、培養溝通技巧

    5、懂得每個人都是一個獨立的存在

    6、角色扮演和頭腦風暴

    7、分辨人們之所以做一件事情的四個理由

    8、專注於非懲罰性的解決方案

    九、家庭會議

    家庭會議和班會有很多相似的概念,之前《不吼不叫》中我們也詳細講述過家庭會議的具體程序。家庭會議應該每週一次,定下來就不輕易改變,決定要在全體一致同意的基礎上做出,內容包括對下週活動的討論,結束前應該計劃下週家庭娛樂活動,並且以全家人都參與的活動來結束。會議中的主席、秘書等角色要輪流擔任。冰箱是張貼會議議程的理想之所,議程包括家人之間相互致謝、解決問題、計劃家庭活動、家庭娛樂。

    家庭會議可能會有一些特殊的挑戰。比如,十幾歲的孩子,可能權力之爭和報復迴圈已經根深蒂固了。家庭會議剛好能夠極大改善這個狀況,只是父母要謙虛承認自己曾經的做法不管用,並且向孩子承認這一點。又比如,單親家庭,家長的態度非常重要,如果你內疚,那麼孩子就會感覺悲劇正在發生。如果你接受現實,認為自己在盡力走向成功,孩子也會感受到這一點。

    當家庭會議作為一個傳統,能提供給孩子幸福感、自信感、自我價值感和歸屬感。

    十、你的性格對孩子性格的影響

    我們從孩提時代開始,就積累了大量的潛意識,形成生活態度取向。大體上,生活態度取向可以歸納為四種類型:安逸、控制、取悅和力爭優秀。

    四種生活態度取向

    安逸型

    最擔心:情感和身體上的痛苦壓力;他人的期望;受人脅迫。

    相信以下能避免最擔心發生:追求安逸;尋求關照;讓別人感到舒適;怎麼容易怎麼做。

    優點:隨和;很少所求;圓熟;同情;容易預測;和事佬。

    缺點:不能發展才智;追求個人成長;效率不高。

    收穫意外的反應:厭煩;惱怒;不耐煩。

    造成結果:效率越來越低;沒有耐心;缺乏自我成長。

    控制型

    最擔心:羞辱;批評;意外。

    相信以下能避免最擔心發生:把握自己;把握局勢;把握周圍的人。

    優點:領導能力;組織能力;堅持不懈;高效;守規則。

    缺點:僵化;沒有創造力;衝動或社會隔離。

    收穫意外的反應:反叛;抗拒;挑戰;沮喪。

    造成結果:別人不願與之交往或靠近;感到拘謹。

    取悅型

    最擔心:拒絕;拋棄;爭吵。

    相信以下能避免最擔心發生:討好他人;積極型-要求別人認可;消極型-博取憐憫。

    優點:友善;折中;謙和;體諒;自願。

    缺點:不考慮別人是否願意被討好;不關心自己。

    收穫意外的反應:開始愉快,後來要求認可和回報。

    造成結果:對自己和他人都缺乏尊重;怨恨。

    力爭優秀型

    最擔心:無意義;無關緊要。

    相信以下能避免最擔心發生:做得更多;比別人好;保持正確;讓自己更有價值、競爭力。

    優點:有見識;堅持不懈;社會責任感;能把事情做好;理想主義。

    缺點:工作狂;超負荷;太投入;把太多責任攬上身。

    收穫意外的反應:覺得力不從心和愧疚;撒謊以避免評判。

    造成結果:招架不住;時間不夠用。

    找出你的生活態度取向

    每一種取向的優缺點,都影響著我們作為家長的行為,當孩子從我們身上習得了我們的優點,極有可能也學會了對應的缺點。瞭解自己,承認可能存在的缺陷,你就能夠承擔起更多責任,想辦法克服它,而不是表現得像個受害者。

    安逸型的大人如果能夠讓孩子在會議上參與制定限制、日常慣例、設立目標並一起解決問題,他們就能更加有效。

    控制型的家長,練習掌握如何給孩子提供選擇、問啟發式問題、讓孩子參與決策,教養效果會更好。

    取悅型家長如果教會孩子及自己不再只關注別人的需要,照顧到自己,學會表達自己的想法、感覺和要求,而又不期待別人與他們想的一樣,就會受益無窮。

    力爭優秀型的家長如果能夠盡力拋開自己凡事都要正確並最好的要求,嘗試走進孩子內心,去發現對孩子更重要的事,他們就會更有效。

    最後,當前正面管教得到越來越廣泛的認可,相關的培訓機構也如雨後春筍,在此,也要提醒廣大書友,學習時注意甄選資質。

    結語

    我們往往對孩子有著諸多評判、期望、指責、失望、憤怒。但事實上,愛和快樂才是我們管教孩子的全部目的,向他們表達無條件的愛,承擔起自己的責任,把錯誤當成學習的機會,尋找積極的方面,和善而堅定地對孩子說“不”,幫助他們找到真正的“是”,是我們為人父母、師長可以、更應該採用的正確教養方式。

    愛孩子,愛自己,洞見缺憾,尋求第三選擇,就是美好人生!

  • 16 # 納樣嬸兒

    四歲正是孩子第一個小型的反叛期。

    做到完全的不打不罵可能不太可能,這個時期的孩子語言能力完全成熟,也有了自己的思想,並且特別善於去嘗試新鮮事物,家長有一種焦頭爛額的感覺。

    但是還是建議針對這個年齡段的孩子要多鼓勵,少懲罰。多溝通少打罵

    多使用正面強化教育,效果總比做錯事後批評懲罰的效果要好。同時要鼓勵孩子,並且持續的鼓勵,這樣孩子也可以更有自信,保持良好習慣。另外這個時期的孩子語言行為會收到家長的很多影響,如果此時家長能多注意自己的言行和情緒控制,不用打罵來對待孩子,這樣孩子的言語和行為也會自信積極起來。

  • 17 # 柒月的媽媽

    您好,我表達一下我的觀點,孩子過了三歲以後變化會很大,肯定不會再像以前那樣乖乖聽話,尤其是到了4歲,有了自主意識,自己的想法,這時候父母會經常遇到這樣的問題,孩子犯錯時,對孩子打罵後,我們大人也跟著傷心,那麼該如何做到不打不罵又可以教育好孩子呢?

    首先我們家長要了解,沒有哪個孩子是完美的,有的孩子活潑,有的孩子害羞,有的孩子懶惰,有的孩子倔強,他們都有自己的個性,同時也都有自己的問題,我們只是幫助他們解決一些問題。所以在家庭教育中,家規必不可少,一個家庭有了規矩誰都來遵循,才有了公平,有了喜樂。

    一,家長不可發怒

    脾氣不好的家長,自己的孩子脾氣性格要麼暴躁,要麼懦弱,當你對孩子發怒的時候,你也失去了對孩子管理的權利,這時候的管理是無用的,也是會傷害到孩子的。所以家長先學會自我控制,用柔和的言語,使怒氣消退,同時也是對孩子的一種尊重,如果你能時常控制自己的脾氣,孩子會越來越親近你,喜歡你,讓孩子喜歡你也是解決問題的前提。

    二,大人要耐心教導

    任何事情都不可能跟孩子說一遍他就會,而且還做得很好,那是“天才”,而我們經常把孩子當天才來對待的,比如:父母總是抱怨孩子把房間弄得太亂,甚至告訴多少次了,不要把房間弄亂了,但有多少父母耐心和孩子一起收拾過房間,一遍又一遍,直到孩子能自己把房間收拾得非常漂亮。

    有的孩子好打人,咬人,父母怎麼做?揍他一頓,吼他一頓,還是講道理,有的家長是這麼做,孩子一咬人他就抓住他的頭髮,一咬就抓,慢慢形成了反應,本來想咬人,一看大人的手不癢了。孩子需要訓練不可能一下子就好了,他需要養成一個良好的習慣。三,順其自然的心態

    有的孩子在小時候因為尿床而被打過,家長為了孩子不輸在起跑線上,從小給孩子報這個班那個班,學音樂,美術,舞蹈,以為學得越多,對她越有好處,那麼我們要了解一下孩子小的時候天性喜歡什麼。將選擇權還給孩子,如果他真的感興趣,你會發現他會像玩遊戲一樣快樂,如果他不感興趣會讓她失去很多想象力。

    四,需要獎懲有度

    鼓勵和獎勵是幫助孩子成長的良藥,也是增加孩子自信的方法,很多時候家長會過度濫用。比如:孩子起床,穿衣刷牙洗臉,晚上按時睡覺等一系列生活上的事情,都會給我們造成麻煩,更別說看電視玩電腦,這些家長不想讓孩子乾的事情,常常讓父母頭疼不已,如果有合適的獎懲制度呢,在鼓勵的同時也能起到抑制作用。

    比如:孩子如果自己起床穿衣服,自己刷牙洗臉,不用口頭獎勵,“你真棒啊”之類的,直接獎勵,集卡片積分,到時用卡片數量或者積分換取用電腦多長時間的機會,這樣孩子就像在玩遊戲一樣,而且到時間你去關機器,他會很自覺的,很無奈的想,“哎呀,我的積分不夠了,我得想辦法再掙點積分”,而不是想,“你想你敢關我電腦,我給你拼了之類的”,家長可以試一試這個方法。五,訓練孩子的承擔能力

    在家裡,比如,孩子經常會把玩具弄的到處都是,經常會對一些剪刀危險類的物品感到好奇,一般家長都會這麼做,對孩子吼叫,以表示事情的嚴重性,把物品藏起來讓孩子找不到或者夠不到,如果孩子有天得到了呢,後果還是很難預料。讓他去嘗試獲得的後果,讓他心裡明白自己的行為與產生的後果聯絡起來,但他要承擔這種後果是慢慢就不會去做了,不會去碰了。

    家長不要小看小孩的智慧,也不要以為小孩聽不懂不明白,其實孩子心裡的智慧並不少呢,若稍加訓練和培養,你會發現原來你的孩子是這麼聰明,可愛!

    所以,家長給孩子立了這些規矩,完全可以不用打不用罵,就可以輕輕鬆鬆教育好孩子,並且不會破壞親子之間的關係。

    我是柒月媽咪,在陪伴孩子成長的過程,我們互相學習,在教育孩子的道路上努力前行!

  • 18 # 蝶戀花芯

    四歲的孩子正是好動的年齡,每當孩子不聽話時,家長說了幾遍後,孩子還是不聽,這時家長就不自覺的吼叫孩子,每當吼叫完孩子,事後家長就會有些內疚,自責。

    家長怎麼樣才能夠做到對孩子不吼不叫:我認為首先家長不要把工作中的不滿情緒帶到生活中,現在人們的生活壓力都很大,工作壓力更大,在工作中遇到不順心,回到家裡看到孩子不聽話,就給孩子發脾氣。所以家長一定要會疏導自己的情緒,不要把工作中的不滿帶到家裡,尤其是衝孩子吼叫。

    其次,就是家長不要遷怒孩子。家裡的成員較多時,可能對某一成員不滿,這時就會遷怒與孩子。家長要學會理性思考問題,學會與家人良性溝通方式。

    再有就是家長就在吼叫的家庭環境中長大,所以就習慣吼叫,這樣孩子一不聽話,就習慣吼叫孩子。原生家庭的痛,只要發現了問題,是可以改變過來的。

    家長要保持愉悅的心情,良好的生活習慣,充足的睡眠,有時睡眠不足也會吼叫孩子。

    舉個例子:孩子吃早餐拖拖拉拉影響我上班,我的怒火莫名其妙地就來了,然後我一頓訓斥,孩子一頓哭。事後我又很自責,告訴自己以後注意,結果到了第二天依然如此。這樣的結果是,孩子更不聽話了,更加叛逆,而我很焦躁,把所有的問題矛頭指向孩子的爸爸,於是夫妻之間也有爭吵了。

    其實我們為人父母,真的應該管理好自己的情緒,不要把工作壓力或者工作中受到的委屈怒火,發在孩子身上。也許你覺得無所謂的一句威脅的話,卻會給孩子終身的不安全感。

    我們做為父母要不斷的學習,瞭解孩子,學習和孩子的相處模式,當想要吼叫孩子的時候,可以換一種說法,告知孩子的結果,親子關係好了,夫妻關係會更好,家庭會更和睦,身體也會更健康。

    可以從錯誤中學習,從而改變我們的習慣和境況,最終減少吼叫的發生。

  • 19 # 斌馨樂媽

    很開心能意識到,不打不罵。自知自己的方式不對。孩子四歲,開始更多地接觸外面的世界,會說很多話,會想更多地探索。很多孩子還不知道界限,我們遇到孩子做了我們認為不應該做的事,此時就是可以很好的引導機會了。打罵、禁止可能是對行為的強調。

    希望有具體的案例來探討,這樣才知道孩子的行為背後他的想法,先理解孩子,接納他,再引導他。我們愛孩子,那麼花時間在他身上才是愛他,想用粗暴的方式儘快結束某個動作、行為,讓孩子又怎麼感受到愛出發的行為,如何能感受到我能如何做?

    育兒先育己,爸爸媽媽也需要成長。我跟幾百個媽媽一起在線上分享案例,在看到的書裡實踐,不是一時看了書就能做到,需要一個一個案例來讓自己做得更好。推薦《非暴力溝通》、《正面管教》、《親密關係》

  • 20 # 望樓夫子

    這是個沉重的話題!

    不打不罵!我看難!這是個死局!

    我們倡導賞識教育、多鼓勵孩子,換回的是什麼?

    換回的是孩子的無法無天、懦弱、驕縱、心裡脆弱、無所謂。

    或許你覺得我太過悲觀、極端,但現在的孩子已經如此了,我們不能因為自欺欺人而忽略了這些問題。

    現在那麼多孩子做著過激的事,在我看來,都是“愛”太多,家裡太愛,學校被逼著只能愛,所以孩子可以凌駕於一切之上,為所欲為,無法無天,完了還可以用“他是個孩子”來擺脫責任。

    每次看到這些問題,我會很激動、也沉重。

    就以成年人為例子,當下酒駕抓的那麼嚴,但我們總可以從媒體看到酒駕事件。成年人都如此,一個小孩能看自己自制?

    最後,不要忘了,孩子現在所處的環境。他們早就是一個社會人了。

    當下從歌曲、影視、娛樂、遊戲、哪一項不是成年化的?孩子早就早熟。

    個人覺得:錯了就要處罰,該打還得打!只是打是因為做錯,而不是長輩帶情緒的發洩。從小讓孩子知道承擔後果,不至於他釀成大禍!也不至於一直處在嬌生慣養中沒了經歷風雨的磨練,小時保護者,一旦踏入社會,沒人鼓勵他情緒,很可能因為心裡承受不了,而作出過激事。

    雜七雜八,很凌亂地說這些吧。因為這個問題讓我真的凌亂。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每個國家都有時差,會不會吃飯時間都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