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夜秋吟
-
2 # 喜茗
毛澤東就曾反對黨八股。八股文是指明清科舉考試製度所規定的文體。特點:每篇由破題、承題、起講、入手、起股、中股、後股、束股八部分組成。後四部分是正式議論,中股是全篇重心,在這四段中,都有兩股排比對偶的文字,合共八股,故名。文章題目摘自《四書》,所論內容必須根據朱熹《四書集註》,不許自由發揮。
-
3 # 劉律師廣東佛山
我們現在解釋一下什麼叫八股文?
八股文章就四書五經取題,內容必須用古人的語氣,絕對不允許自由發揮,而句子的長短、字的繁簡、聲調高低等也都要相對成文,字數也有限制。 八股文就是指文章的八個部分,文體有固定格式:由破題、承題、起講、入題、起股、中股、後股、束股八部分組成,題目一律出自四書五經中的原文。後四個部分每部分有兩股排比對偶的文字,合起來共八股。舊時科舉,八股文要用孔子、孟子的口氣說話,四副對子平仄對仗,不能用風花雪月的典故褻瀆聖人,每篇文章包括從起股到束股四個部分。
我認為八股文的主要特點。主要是封建統治王朝用來禁錮天下百姓思想一種最重要的手段。當時的科舉制度決定了一個普通人如果要進入仕途的話,必須要經過科舉考試,而科舉考試最重要的考試特徵就是八股文。
對於八股文的內容來講,其體裁固定,格式僵化,行文格式均有著死板固定的要求。不利於思想的自由綻放。
統治者用這種方式挑選官員,對鞏固其封建統治起到重要作用。
到了近代,魯迅先生髮起白話文的示範,並率先用白話文進行寫作,鼓舞影響了幾代人。
隨後,各種自由的文體百花爭鳴,文壇湧現了一大批的俊傑文豪,促進了時代的進步。
-
4 # 傳統銀文化
簡單來說,八股文,是明清科舉考試所採用的一種專門文體。又叫制藝、制義、時藝、時文(相對於古文而言)、八比文等。它要求文章必須有四段對偶排比的文字,總共包括八股,所以稱八股文。“股”或“比”,都是對偶的意思。
八股文濫觴於北宋。王安石變法,認為唐代以詩賦取士,浮華不切實用,於是並多科為進士一科,一律改試經義,文體並無規格,不一定要求對仗排偶。 但有的考生不自覺地運用排比筆法,寫成與八股文類似的文章。
元代科舉考試,基本沿襲宋代。明代洪武元年(1368),詔開科舉,對制度、文體都有了明確要求。成化年間,經王鏊、謝遷、章懋等人提倡,八股文更為興盛,並逐漸形成比較嚴格的程式。此後,一直沿用下來,直到戊戌變法後,才隨著科舉考試的停止而廢除。
八股文的基本特點,大致為以下幾方面:1。題目一律用《五經》、《四書》中的原文。2。內容必須以程朱學派的註釋為準。3。體裁結構有一套固定的格式。全文由破題、承題、起講、入題、起股、中股、後股、束股、大結等部分組成。
八股文的字數也有限定。明初制度:鄉試、會試,用《五經》義一道,500字。 《四書》義一道,300字。清康熙時要求550字,乾隆以後一律以700字為準。書寫亦有格式。
明清兩代,八股文是幾乎所有官私學校的必修課。從童試到鄉試、會試都要用它。不會寫八股文,就無法透過科舉考試,就難以做官。而八股文的惟一用途,即在於應付科舉,此外毫無實用價值。 明清時期許多有識之士,均對八股文深惡痛絕。
它最後終於被廢棄,應該說是歷史的必然。
參考資料:
菜鳥一隻 [舉人]
2006-03-22 11:02:27 [檢舉]
八股文 從秦始皇創立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以後,中國曆朝統治者都想方設法加強這種制度。
到了明朝,統治者已經不滿足於統治經濟、政治、軍事、連人們的思想也要加以嚴格控制。 八股文就產生在這樣的歷史條件之下,併為後來的清朝所沿用。
八股文是明清科舉考試的文章格式,是一種非常嚴格的注重格式的文體。
每篇文章的格式非常標準,分為破題、承題、起講、入手、起股、中股、後股、束股、落下等組成部分。在起股、中股、後股、束股4個部分,各有兩股互相對應的文字,共有八股,所以稱八股文。 八股也稱八比,比是對偶的意思。
在這8個部分中,句子的長短、字的繁簡、聲調高低等都要相對成文,字型也有明確規定。對於文章的內容,八股文要求立言必須用古人的語氣,題目主要從四書裡出,議論的內容也必須根據宋代理學家朱熹寫的《四書章句集註》,絕對不允許自由發揮,字數也有限制。
這種文體極大地束縛了人們的思想。自採用八股文考試後,學校教育的重心就是教學生讀八股、寫八股,史學、算學、天文學等科根本無人問津。明末清初大學者顧炎武曾說,八股的害處等於秦始皇焚書,而它對人才的摧殘比坑儒還要嚴重。
八股文是明清時期用於科舉考試的一種文章體裁,它的名稱來自這種文章的組織結構的獨特形式。八股文的形式有嚴格規定,通常由破題、承題、起講、入題、起股、出題、中股、後股、束股、收結等部分組成,其中起股、中股、後股、束股又要用排比、對偶而相對成文的兩股文字組成,全篇文章中有起二股、中二股、後二股、束二股,共八股,所以叫八股文。
八股文的名稱很多,因為這種文章的題目出自“四書”(《論語》、《大學》、《中庸》、《孟子》),故又稱“四書文”,顧炎武認為“股”就是“比”,因文句用比偶,所以也有人叫它“八比文”。
此外,時文、制義、制藝、時藝等也都是八股文的別稱。
八股文的形式有嚴格規定,對內容的要求則更加苛刻。 作者寫作時,不能隨意發表自己的見解,文章必須要“代聖賢立言”。
所謂“代聖賢立言”,通常有兩方面的意思。一是文章內容要體現儒家的思想風範,要用儒家的觀點解說“四書”中的“義理”。譬如孔子說:“父母在,不遠遊。”(《論語·里仁》)如果以此為題作文,作者必須在儒家提倡的“養親”、“慎終”等方面講解儒家“孝道”,唱反調不行,離開儒家孝道任意發揮也不行。
文章中對“四書”的理解也有一定的標準,就是要以朱熹的《四書集註》為準繩。例如朱熹對上邊孔子的話的解釋是:“遠遊則去親遠而為日久,定省曠而音問疏,不惟己之思親不置,亦恐親之念我不忘也。
”寫文章時必須要在朱熹劃定的圈子裡跳舞,出了圈子就違背了要求。二是行文要“入口氣”,就是要模仿古人的口吻,如同演戲,要讓古人站在舞臺上現身說法念道白。 例如本書“八股文選讀”中韓菼的《子謂顏淵曰》一篇,作者用的就是孔子對顏淵(孔子弟子)談話的口吻。
寫文章模仿古人口吻並非易事,沒有一定的想象能力和藝術修養,很難寫好。舊時的許多八股考官與作者,滿腦子充塞的都是儒家道學,如瞿秋白所說,“他們的頭腦大半是陰沉本做的”(見瞿秋白雜文《透底》),所謂“入口氣”,對他們來說常常是一句空話。
明代著名戲劇家湯顯祖被人們稱作東方的莎士比亞,他也是當時的八股文大家,由於他的藝術天才,八股文的模仿口氣作得很好,因而為人們所稱道。在當時一般的作者中,能夠較好做到“入口氣”的為數不多。
八股文除了內容、形式有嚴格限制外,字數多少也有嚴格規定。明朝初年的科舉考試不限只在“四書”中出題,也可以從“五經”(《詩》、《書》、《易》、《禮》、《春秋》)中出題。 明朝“五經”文略長,以五百字為滿篇,“四書文”以三百字為滿篇。
以後字數逐漸加多,清順治時“四書文”要寫滿四百五十字,康熙時增為六百字,乾隆以後增到七百字,文章字數不能隨意加減。
以上的種種限制是法定的程式,考官及應試者必須嚴格遵守,人們把這種規定叫作“功令”。
在這裡,“功”指“課功”,“令”指法令,功令就是考核學子的法規,是官府朝廷選拔人材進行考核的常用術語。八股程式是官定的法規,因此寫作時絕不能違背,一旦違背,在科舉場上就要失敗,嚴重的還要受到處罰。
明清時期的科舉考試,八股文不是唯一的考試內容,除了八股之外通常還要考帖詩、策論等,但八股考試是最重要的考試內容。 例如童生(尚未考中秀才的人)考試,縣試要考三至五場,前後要寫四五篇以上的八股文章,其中頭場最重要,要寫兩篇。
鄉試(省試)、會試的內容較多,但最重要的仍是八股,通常要寫三篇,所以人們多稱明清科舉為“八股取士”。明、清兩代,八股取士制度推行了五百多年,在這漫長的歲月中,億萬讀書人,特別是青少年,整年整月地讀八股、寫八股,不僅消磨了人們的時光,同時也束縛了人們的思想,在中國文化發展史上,起了極大的消極作用。
八股文除了科舉應試外,別無任何用處,所以明清人學習八股,只是把它當作敲門磚,大門一旦敲開,考試得了功名或高位,敲門磚就完成了使命,從此再也不去理它。正如瞿秋白所指出的:“八股文原是蠢笨的產物……什麼代聖賢立言,什麼起承轉合,文章氣韻,都沒有一定的標準,難以捉模,因此,一股一股的定出來,算是合於功令的格式,用這格式來‘衡文’,一眼就看得出多少輕重。
”(《透底》)清朝末年,有位“有味齋主人”編了《增廣大題文府》,僅“初編”即收八股文章一萬六千餘篇,規模之大,無與倫比,用心之苦,遠勝前人。編者在“序言”中說:“願讀是編者,洗髓伐毛,上以力追乎作者殘膏剩馥,下以沾丐乎後人。
”編者很希望它永遠流傳下去。但歷史無情,該書刊刻之後僅僅過了十幾個年頭,清廷在新思潮的衝擊下,不得不宣佈停用八股取士制度。 隨著這一制度的取消,曾經到處流傳、充斥於人間的各種八股講章、文集、選本,通通退出讀書人的視野,以至一百年後的今天,人們想看一看它的本來面目,也成了不易的事。
這個事實本身就很好地說明了它的地位和價值。
-
5 # 步蘭香407
“八股文”,是明清兩代科舉考試的一種文體。指的文章的八個部分。考生必須按照這個格式答文。規定的內容是從《四書》《五經》中出題。這八個部分即為,1,破題,2,承題,3,起題,4,入題,5,起股,6,中股,7,後股,8,束股
其中後四個部分,每一股又有兩股,釆用排比對偶的文字。(象人的兩條腿一樣,像大寫的八字)這樣合起共八個部分。故名曰“八股。”
淺析,師友諒解!
-
6 # 李罕誦經文
什麼是八股文?
八股文,是明清為了科舉考試而採用的一種專門的文體。又被成為:制藝、制義、時藝、時文(相對於古文而言)八比文等,而它又要求文章要必須有四段對偶排比的句子,總共包括八股,所以被稱為八股文,“股“或“比“,都是對偶的意思!
八股文的基本特點:八股文的特點大致分為以下幾點:
題目一律採用《四書》、《五經》中的原文!
內容必須以程朱學派的註釋為準!
題材結構有一套固定的格式:即全文由破題、承題、起講、入題、起股、中股、束股、大結等部分組成!
八股文的字數也有限制:明初制度,鄉試會試用《五經》,500字。《四書》義一道,300字。清康熙要求550字,乾隆以後一律700字為準!
題外話:明清兩代,八股文是幾乎所有官私學校的必修之課。從童試到鄉試、會試都要用之。而一旦不會寫八股文,便就無法透過科舉考試,從而難以走上仕途。但是,八股文的唯一用途,即在於應付科舉考試,除此之外,毫無價值。因此明清時期的許多有識之士,無一不對八股文深惡痛絕,而八股文最終的被廢棄,也可以說是歷史的必然!!!
-
7 # 雅趣邢軍談古道今
明清時期是中國科舉考試的嬗變期。首先,從國家對其重視程度、考試製度的嚴謹、報考人數以及錄取數量來說,明清時期是中國科舉考試的繁盛期。但同時,在繁盛的表面之下,其透過八股文取士的考試模式卻又使科舉考試進入了僵化與沒落期。股,即對偶之意。所謂八股文,又稱制義、制藝。時文,是一種說理的韻體賦文,有嚴苛的程式要求。在格式上,要求考生嚴格遵循所謂破題、承題、起講、入手、起股、中股、後股、束股這種死板的結構模式,並且要求句與句之間要講究對偶,整篇文章的字數也是嚴格限定,不得增減一字。另外,其命題也陳舊不堪,明清500多年間,命題不離“四書五經”內陳陳相因的古舊話題,援引事例也必須出自遙遠的古代,不涉時事,考生毫無抒發己見的空間。簡而言之,八股文是嚴重形式主義並脫離現實的一種陳腐文體。八股文最早出現於宋代,但其時並沒有形成程式。明代時,朱元璋將八股文推向全國,雖然仍考一些詩賦、策問、經義等,但已不重要,八股文才是關鍵的取士標準。後來清承明制,將八股文更推向死板嚴苛。
關於八股文的危害,清人徐大椿在譏刺士人的《道情》中說得很透徹:“讀書人,最不齊。爛時文,爛如泥國家本為求生計,誰知道變做了欺人技。三句承題,兩句破題,擺尾搖頭,便道是聖門高弟。可知道,‘三通’、‘四史’是何等文章,宋皇、漢祖是哪一朝皇帝?案頭放高頭講章,店裡買新科利器。讀得來肩背高低,口角噓唏。甘蔗渣兒,嚼了又嚼,有何滋味?辜負光陰,白白昏迷一世。就教他騙得高官,也是百姓、朝廷的晦氣。”明末清初學者顧炎武則稱“八股之害,甚於焚書”。八股文的死板程式使得明清兩代知識分子鑽入八股這種無實用價值的文字遊戲中,既疏於時事,又疏於學問,甚至疏於經義,思想嚴重被束縛,缺乏建立。
八股文範文
篇一:現代八股文
我心目中的紳士淑女 紳士者,男束紳也;淑女者,女良善也。破題
束紳者,貴也,其行端焉;良善者,溫也,其性慈焉。承題
常思之:紳士淑女,今名也,即古之所謂窈窕淑女、謙謙君子是也。此常人之至,萬民應日夜求之者也。起講
何以言紳士:寬袍大袖,步步穩重,自強進取者也。第一股 此之謂淑女:謹言慎行,字字小心,厚德有容者焉。第二股 入手
以聲色充淑女,如鸚鵡鴝鵒,人皆好之,終不似鳳凰。第三股 以言語假紳士,若珷玞琇瑀,人皆好之,實難比瑾瑜。第四股 起股
恭謙禮讓,方稱君子,人皆仰之。而不惜溫飽,將珍饈作泔水,可謂君子乎? 溫良敏慧,才是佳人,人盡樂之。而不喜甘脆,以膏粱當鮑魚,可謂佳人乎? 五六股;中股
紳士徒有禮,尚不完足,必博聞強記,四海以為己志,能引領風騷為可。七股 淑女獨稱良,亦難全備,須廣學多才,八方以為己任,堪究際天人為佳。八股 後股
紳士淑女,實只男女之別;愚者賢人,確有天淵之異。此間非徒言語爭辯,卻需身體力
篇二:八股文範文
八股文範文──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
歸有光
聖經論大人之學,在於盡其道而已矣。蓋道具於人,已而各有當止之善也。大人之學盡是而已,聖經所以首揭之,以為學者立法歟?自昔聖王建國,君民興學設校,所以為扶世導民之具,非強天下之所不欲,而其宏規懿範之存,皆率天下之所當然。是故作於上者,無異教也;由於下者,無異學也。其道可得而言矣,己之德所當明也,故學為明明德焉。人受天地之中以生,所謂昊天曰明,及爾出王,昊天曰旦,及爾遊衍,非吾心之體乎?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此人之所以有爽德也。謂之明者,明此而已。懋吾時敏緝熙之功,致其丕顯克明之實。洗心濯德,超然於事物之表,而光昭天地之命。蓋吾之德,固天地之德也。德本明,而吾從而明之耳。不然,則道不盡於己,非所以為學矣。民之德所當新也,故學為新民焉。吾與天下之人而俱生,所謂立愛惟親,立敬惟長,始於家邦,終於四海,非吾分之事乎!道有升降,政由俗革,此世之所以有汙俗也。謂之新者,新此而已。盡吾保乂綏猷之責,致其裁成輔相之道,通變宜民,脫然於衰世之習,而比隆三代之治。蓋今之民,固三代之民也。民本當新,而吾從而新之耳。不然,則道不盡於人,非所以為學矣。明德新民,又皆有至善所當止也,故學為止至善焉。惟皇建極,
惟民歸極,會其有極,歸其有極,孰不有天理之極致乎!知至至之,知終終之,此道之所以無窮盡也。謂之止者,止此而已。有憲天之學,而後可以言格天之功;有格天之功,而後可以言配天之治。不與天地合,其德猶為未明之德也;不與三代同,其治猶為未新之民也。人己之間,道猶有所未盡,而非所以為學之至矣。是則明德以求盡乎為己之道,新民以求盡乎為人之道,止至善以求盡乎明德新民之道,古人無道外之學也如是。
-
8 # 詩意龍飛雨
我來回答這個問題,下面分以下幾個部分分別闡述。
一、什麼是八股文
所謂八股文就是元朝、明朝、清朝科舉考試規定的文體。《注:元朝對文章的規定不嚴格》。每篇分為破題、承題、起講、入手、起股、中股、後股、束股八個部分。故稱八股文。要求起股至束股四個部分為議論的主體,每個部分都有兩股排比對偶。考題主要摘自《四書》和《五經》,《四書》---即《大學》、《中庸》、《論語》、《孟子》;五經---(即《詩經》、《尚書》、 《禮記》、《周易》、《春秋》),其論述內容也需依據朱熹所著的《四書集註》。文章的每個段落、句式、字數均有固定的格式。
二、八股文的歷史沿革
八股文的起源也是眾說紛紜,其中一種說法是源於北宋時期,王安石變法之後,他認為唐代以詩賦取士,浮華不切實用,遂一律改試經義,起初文體並無規格限制,也未曾要求必須對仗排偶。但有的考生為了彰顯才氣而刻意運用了排比寫法。至於元代的科舉考試,也基本沿襲了宋代的習慣,並無太大的改革。直至明代洪武元年,下詔開試科舉,對制度、文體才有了明確的要求。有人說是劉伯溫所創,也有人說是朱元璋所創,時代久遠,並無史料明確記載究竟是來自何人之手。到成化年間,經王鏊、謝遷、章懋等幾人提議,竟逐漸形成了更加嚴格的格式。學子們自然也不敢越雷池一步,此後,八股章法一直沿用至戊戌變法時期,隨著科舉考試的停止而廢除。在明清兩代,八股文是所有官辦學校和私立學校的必修課。從童試到鄉試、會試都要考。不會寫八股文,就無法透過科舉考試。故八股文的用途只是用於科舉考試,明清時期許多有識之士,均對八股文深惡痛絕,應該說這是歷史的必然性。
(明代狀元~楊慎像)
三、史上比較典型的八股文
僅列舉明代張居正的一篇,題目:<生財有大道>
破題部分:蓋理財者,得其道而自裕焉。
承題部分:蓋務本節用,生財之道也。果能此道矣,國孰與不足乎?
起講部分:且夫聚人曰財,國而無財,非其國矣;理財曰義,財而不義,非其財矣
起股部分:是以君子之生財也有道。故不必損下以益上,而經制得宜,自有以裕於國 也。其於道也又甚大焉,故不必損上以益下,而公私兩利,自有以裕於民 也。然則何如?
中股部分:蓋天地本有自然之利,而國家本有惟正之供。惟其力之不勤而用之無節,故恆見其不足耳。誠能趨天下之民而歸之農,其生之也既無遺力矣,又且汰冗員,裁冗費,不使有浮食焉。
後股部分:盡三時之勤以服乎耕,其為之也既無遺力矣,又且量所如,為所出,不使有侈用焉。斯則勤以務本,而財之入也無窮。儉以制用,而財之出也有限。以無窮之財,供有限之用,是以下常給而上常餘。雖國有大事,而內府外府之儲自將取之而不匱矣。
束股部分:百姓足而君亦足,雖年有大祲,而三年九年之蓄,自可恃之而無恐矣。
大結部分:謂之大道,信乎其為經久謀國之計,而非一切權益之術可比也。然則有國家者豈必外本內末,而後財可聚也哉。
從例文中不難看出,有固定格式、句式,幾個朝代對字數要求也各有差異。
(清代紀曉嵐像)
-
9 # 經常用了
八股的特點是什麼呢?從它的表現形式上來看,它的最顯明的特點就在於老一套的公式主義。用八股文章的結構為例子,就可以說明全部問題了。
明清兩代盛行的八股文章,都有固定不變的格式。每一篇八股文章,總得有幾個部分。在“題前”的部分,有“破題”、“承題”、“起講”、“領題”等段落;中間“八比”的部分,則有“起比”、“中比”、“後比”、“束比”等主要的幾個大段落;末尾又有“落下”一段,以結束全文。“八比”的部分,無論長短如何,每一比的句子都必須整齊對偶。如果寫了八比還嫌不夠,也可以增加比數,甚至可以達到二十比之多。但是,一般都不超過八比。因為舊式的八股文有很多拘束,不可能寫得太長。
在固定的格式之內,舊式的八股文又有四十幾種作法,正因為這個緣故,所以讀者總覺得有許多文章,似乎都大同小異,千篇一律,沒有什麼新東西。有一些懶惰的作者,乾脆照抄檔案,或者大量引用經典著作的原文,以充塞篇幅。這種抄襲的弊病,是八股文的必然惡果之一。
清代康熙五十七年有一通“上諭”寫道:“考試月官,令作八股時文,大都抄錄舊文,苟且塞責。”乾隆四十三年又有一通“上諭”寫道:“據奏近年風氣,喜為長篇;又多沿用墨卷,膚詞爛調,遂爾冗蔓浮華,即能文者,亦不免為趨向所累。……嗣後鄉會試,及學臣取士,每篇俱以七百字為率,違者不錄。”
這種規定對於舊式的八股文,當時也曾經發生了某些約束的作用。但是,由於清朝的封建統治者當時還需要利用八股文作為他們統治的工具,他們當時就不可能從根本上廢棄八股文。
-
10 # 談書論事
一、八股文的定義
八股文是明清科考的一種文體,也稱制義、制藝、時文、八比文。具體就是指文章的八個部分(破題、承題、起講、入題、起股、中股、後股、束股),題目一律出自四書五經中的原文。
二、八股文的特點
八股文章就四書五經取題,內容必須用古人的語氣,絕對不允許自由發揮,而句子的長短、字的繁簡、聲調高低等也都要相對成文,字數也有限制。
四個部分每部分有兩股排比對偶的文字,合起來共八股。舊時科舉,八股文要用孔子、孟子的口氣說話,四副對子平仄對仗,不能用風花雪月的典故褻瀆聖人,每篇文章包括從起股到束股四個部分。
-
11 # 豌豆豬
八股文
八股文也稱制義,又叫時文(相對於古文而言)、八比文等。它要求文章必須有四段對偶排比的文字,總共包括八股,所以稱八股文。“股”或“比”,都是對偶的意思。
八股文濫觴於北宋。王安石變法,認為唐代以詩賦取士,浮華不切實際,於是並多科為進士一科,一律改試經義。王安石創的“制義”並不“八股”,只是用經書上的話來命題作一篇論文,不一定對仗整齊,引證譬喻也不必廢除,牽涉到題目下文,也不犯忌。但有的考生不自覺地運用排比筆法,寫成與八股文類似的文章。元代科舉考試,基本沿襲宋代。明代洪武元年,詔開科舉,對制度、文體都有了明確要求。八股文的格式,是明憲宗成化年間,經王鏊、謝遷、章懋等人提倡才確定,並逐漸形成嚴格的程式。此後,一直沿用下來,直到戊戌變法之後,才隨科舉考試的停止而廢除。
八股文的形制,顧炎武在《日知錄》中記載得比較詳細。這裡只說說它的三個基本特點。
題目:一律用《五經》、《四書》中的原文。
內容:必須以程朱學派的註釋為準。
結構:有一套固定的格式,全文由破題、承題、起講、入題、起股、中股、後股、束股、大結等部分組成。
“八股文”之難,如歸納為簡單的幾句,即“文意根於題、措事類策,談理似論,取材如賦博、持律如詩嚴”。文章意思不能隨意發揮,必須按題目模擬古人語氣寫。說事情好像對策,即回答問題,說道理又像寫論文。引證資料要像寫賦那樣掌握淵博的典故,對仗平仄,又要像寫律詩那樣嚴格。
這就要求應試者有過硬的基本功,把四書五經背得滾瓜爛熟。還要經過由破題到大結的長時期寫作練習,有複雜的寫作步驟,按步驟練習,等到會寫整篇的八股文後,再依據各種題目作文。作文時,要在一定字數、結構、句法、句數及其他種種限制之下,寫出模擬古人語氣的八股文,且又要有新意,這才有考中秀才、舉人、進士的希望。明清兩代,八股文是幾乎所有官私學校的必修課。從童試到鄉試、會試都要用它。不會寫八股文,就無法透過科舉考試,就難以做官。因而八股文的唯一用途,即在於應付科舉。
除八股文外,科舉還得考“試帖詩”和“律賦”。試帖詩是五言排律的體裁,篇末必須“頌聖”,說幾句恭維當時皇帝的話。律賦是一篇有韻的四六文,所用的韻,由出題人限定。這幾種作品,雖是國家明令提倡的,卻向來不被文壇重視,無論古文家還是駢文家的集子,絕不收錄。
客觀而言,八股文為朝廷選拔人才確立了一定標準,但股文題目、內容、格式都限制太嚴,束縛了讀書人的思想,程朱義理之學在科舉制度的引導下逐漸僵化,造成八股文內容空洞,專講形式,成了文字遊戲。讀書人為了考取功名專研析八股文,對政治、社會實際情況缺乏瞭解。一旦為官,缺乏足夠的知識來應付民間大小事務,只好委任幕僚師爺及下級官吏決策事宜,使得吏治日漸敗壞,政治難上軌道
-
12 # 陽洋A
八股文(英譯:Stereotyped Writing;Eight-Legged Essay),是明清科舉考試的一種文體,也稱制義、制藝、時文、八比文。八股文章就四書五經取題,內容必須用古人的語氣,絕對不允許自由發揮,而句子的長短、字的繁簡、聲調高低等也都要相對成文,字數也有限制。
八股文就是指文章的八個部分,文體有固定格式:由破題、承題、起講、入題、起股、中股、後股、束股八部分組成,題目一律出自四書五經中的原文。後四個部分每部分有兩股排比對偶的文字,合起來共八股。舊時科舉,八股文要用孔子、孟子的口氣說話,四副對子平仄對仗,不能用風花雪月的典故褻瀆聖人,每篇文章包括從起股到束股四個部分。
-
13 # Aaron基金投資顧問
八股文的用處正在於它沒有什麼用。
自從隋代發明了科舉制度,中國的教育就發生了質的變化,由世家大族的私學為主轉變為皇族設立的官學為主。教育變成了統治階級完成其政治目的的工具。在隋唐以前,世族教育之目的主要是為了振興家族,教授的多是經學兵法武藝等等經世致用之學。那個時代是讀書人的黃金時代,蘇張一怒而諸侯懼,司馬家族更以經學世族之地位主宰天下。而隋唐以後,皇族透過官學和科舉對抗世襲的世族豪強。教育的核心內容也因而發生了質的變化。科舉剛發明那會還考核很多實用性科目,執行一段時間後發現只要是實用性的科目,父母就可以將經驗傳授給子女,擁有上一代傳授經驗計程車族子弟比平民子弟具有壓倒性優勢,士族世襲權力的問題仍然沒有有效解決,經學家族對皇權的威脅仍然存在。既然凡是實用性科目必然有傳承性世襲性,科舉實用性科目自然不斷被削減,到明清最終定型演變成了八股文,成為一種純粹的智力考核。注意到一旦考核內容涉及到實用技術,就必然有經驗的傳承。考試就必然演化的十分不公平。這對平民子弟極度不利,社會流動性會因此而堵塞,世襲技術官僚家族會再次形成,這與皇族的利益背道而馳。因為這個原因,科舉的考核必然務虛化,必然與實務脫節。所以八股實際類似於古代的奧數。它的用處正在於它沒有什麼實用性。它是一種接近純粹的智力測驗,最大程度上排除了考生父母或家族技術水平的影響。從而保證其公平性,達到為皇權對抗經學世族豪強之目的。八股文的形成有其歷史必然性。
對於脫胎於科舉的高考,實際上是一種制度上的權衡。高中之前不教授和考核實用性知識,單純考核智力水平,以儘可能減少父輩教育水平造成的不公正影響。為滿足社會需求和科技發展的需要,進入大學之後,則教授考核實用性知識為主。瞭解到這一點,就知道中國現行高考制度實際是以科舉制度基礎上又一次巨大的改進。它兼顧了社會階層流動和科技發展的需要,現行高考的制度設計充滿了前代高人的智慧。沒有看清楚這一點,盲目的自以為是的進行高考改革,都是瞎胡鬧 -
14 # 郭發洪
關於八股文的形成最早可溯源於唐朝的“帖括”。所謂“帖括”,就是概括地默寫某一種經書的註解。唐代雖以詩、賦取士,但並未完全廢除讀“經”。後來八股文主要是明清科舉考試所採用的一種專門文體。又叫制藝、制義、時藝、時文(相對於古文而言)、八比文等。它要求文章必須有四段對偶排比的文字,總共包括八股,所以稱八股文。“股”或“比”,都是對偶的意思。
-
15 # 六點山泉
什麼是八股文,現代的理解是死扳硬套,教條主義。寫八股文從啟到束,一節不能少,一字不能多,一個人思考的飛翔翅膀牢牢的被紅線給繫住了。這種中國式的博學讓西方人弦揚個性的學風給擊碎了國門,讓八國聯軍在我們的國土上肆意妄為,這禍根就在八股文。
-
16 # 無名草2020
八股:
一股曰破題,二曰承題,三起講,四入手,
五起股,六中股,七後股,八束股。
起股到束股四部分內要求有兩股是互相排
比的文字。這一部分最難寫,好多考生敗
就敗在這四股內。
八股文人為地設下這些條條框框,顯得死
板,禁固了人的思想,束縛了自由想象的
能力,這種文體不可取。
-
17 # 王祖蔭1
本人高小或初中時聽老師講過。八股文分“起承轉收“四部分,每部分兩段即兩股,全文共八股。″起″相當於引論,″收”相當於結語。″承轉″為正文,前接引論,後接結語。行文要用駢體,即對仗。格式固定,十分刻板。
-
18 # 西廨七叔
【個人觀點,僅供參考】
八股文簡單說就是一種文學體裁,因其以議論文為主,文章結構包含了八個組成部分(由破題、承題、起講、入手、起股、中股、後股、束股八部分組成.“破題”)而得名。
從隋朝興科舉選士以來,這種文體就作為科考的標準文體,也有了相對固定的寫作格式。因長期以來作為應試文體,其教、學都都漸漸“格式化”,最終在新文化運動興起後被當代文化捨棄。
但其長期的發展過程中也,也有不少經典文章。
網上能搜到一些狀元的文章,大家可以找來參閱。
-
19 # 我是馬曉輝
一、什麼是八股文?
八股文,是明清科舉考試所採用的一種專門文體。又叫制藝、制義、時藝、時文(相對於古文而言)、八比文等。它要求文章必須有四段對偶排比的文字,總共包括八股,所以稱八股文。“股”或“比”,都是對偶的意思。八股文有一套相對固定的寫作格式,其題目取自四書五經,以四書命題佔多數。
八股文濫觴於北宋。王安石變法,認為唐代以詩賦取士,浮華不切實用,於是並多科為進士一科,一律改試經義,文體並無規格,不一定要求對仗排偶。但有的考生不自覺地運用排比筆法,寫成與八股文類似的文章。元代科舉考試,基本沿襲宋代。明代洪武元年(1368),詔開科舉,對制度、文體都有了明確要求。成化年間,經王鏊、謝遷、章懋等人提倡,八股文更為興盛,並逐漸形成比較嚴格的程式。此後,一直沿用下來,直到戊戌變法後,才隨著科舉考試的停止而廢除。
二、八股文的特點是什麼?
八股文的特點,大致為以下幾方面:1.題目一律用《五經》、《四書》中的原文。2.內容必須以程朱學派的註釋為準。3.體裁結構有一套固定的格式。全文由破題、承題、起講、入題、起股、中股、後股、束股、大結等部分組成。
八股文的字數也有限定。明初制度:鄉試、會試,用《五經》義一道,500字。《四書》義一道,300字。清康熙時要求550字,乾隆以後一律以700字為準。書寫亦有格式。
明清兩代,八股文是幾乎所有官私學校的必修課。從童試到鄉試、會試都要用它。不會寫八股文,就無法透過科舉考試,就難以做官。而八股文的惟一用途,即在於應付科舉,此外毫無實用價值。明清時期許多有識之士,均對八股文深惡痛絕。最後終於被廢棄,應該說這也是歷史的必然。
-
20 # 愛國40335
八股文是明清時期的科舉考試的一種文體。也稱制義,制藝,時文,八比文。就是《四書》《五經》內取題。它的特點:必須用古人的語氣,絕不充許自由發揮,而句子的長短,字型繁筒,聲調高低也要相對成文,字數也有限制,並旦有固定的格式。全文由:破題,承題,起講,入題,起股,中股後股,束股八個部分組成。
破題: 開始先揭示題旨,用兩句簡單的句子點題。
承題: 接著承接上文,加以說明。
起講: 就是開始議論,要揣摩孔孟等人的語氣。
入題: 為起講引出正文起過渡作用作為銜接。以下就在分為起股,起提全文的氣勢也稱提比。中股,後股和束股,四個段落,每個段落中都有兩股排比對偶的文字。合成八股文。所以內容要根據宋代朱熹的《四書集註》論述。八股文的特點大致分為1:題目一律用《四書》《五經》中的原文。2,內容必須以程朱派的註釋為準。
八股文它是封建時期的產物為統治王朝服務,來束縛百姓思想的一種手段。它區別於其他文章,只有古代孔孟儒家學子所具備的文體。凡是要進入科舉考試必須要過八股文這一關。也是朝延選撥人才手段之一。
回覆列表
八股文。是明清科舉考試所採用的一種專門文體,幼教至億10億時,文8:文擋,他要求文章必須有四段對偶,排比的文字總共包括八股,所以稱八股文古貨比都是對偶的意思。
八股文起於北宋王安石變法,認為唐代以師傅曲是浮華不起使用,於是並多科為進士一科,一律改試金異聞啼並無規格,不一定要求對仗排偶氮,有的考生不自覺地運用排比筆法寫成語八股文。元代科舉考試基本沿襲宋代,明代洪武元年召開,科舉對制度文體都有了明確要求,成化年間經王某解千張毛等人提倡八股文更為心衰,並逐漸形成比較嚴格的城市,此後一直沿用下來,直到戊戌變法後。才隨著科舉考試的停止而廢除。
八股文的基本特點大致為以下幾個方面,一,題目一律用五金,四書中的原文二內容必須以承租學派的註釋為準,三體裁結構有一個固定的格式,全文有破題承題起獎入體其股中股後股素股大姐等組成部分。
八股文的字數也有限,定民初制度相似會是因為5斤薏苡到500字四書藝已到300字,清康熙時要求550字,乾隆以後一律以700字為準,熟悉亦有格式。
明清兩代八股文是幾乎所有官司學校的必修課,從同事到鄉試會試都要用她不會寫八股文就無法透過科舉考試就難以做官,而八股文的唯一用途及在於應付科舉,此外毫無使用價值,明清時期許多有志之士軍隊八股文深惡痛絕,他最後終於被廢棄。應該說是歷史的必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