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著名的幾位評書大師你最喜歡誰?
7
回覆列表
  • 1 # 詩海泛舟

    看到這幾位大師的名字,讓人不由得憶起兒時聽廣播的情景。在上世紀七八年代,農村還比較貧窮落後,根本都買不起電視機,有的人家甚至連收音機都買不起。當時,條件艱苦,就連小人書都是互相借閱看,對外界資訊獲取大多數靠聽廣播。對我們七十年代初的人來講,劉蘭芳老師當時的評書《岳飛傳》、《楊家將》可謂是家喻戶曉,名不虛傳,每逢到時間播放,不管男女老少,三五成群,幾家人圍著一臺收音機聽得津津有味,樂此不疲,有時聽得盡興時,還比劃幾下,講到精彩和關鍵的地方,我們都屏住呼吸,心都提到嗓子眼,為劇中人物的性命擔憂。更有的時候,邊聽邊討論,各抒已見,不亦樂乎。特別是每章回只講半個小時,很不過癮。往往在每章回後面,都會有一句:“要知後事如何,且聽下回分說”。為了這個下回,我們就耐心地等待,還經常為下回的結局,大家進行猜測,有時爭得是面紅耳赤。現在想來,真是特別難忘。當時的《岳飛傳》曾經先後有百餘家電臺同時播放,出版發行圖書100多萬冊的火爆,取得了巨大成功。

    後面,陸續聽到了單田芳、袁闊成等老師們的《水滸傳》、《三國演義》、《西遊記》、《隋唐演義》、《夜幕下的哈爾濱》等許多評書,伴隨著我近十年,使我們感受到清貧生活中的樂趣,學到了不少歷史知識,也促進了我們健康成長。說到這幾位老師的評書,都各有千秋,各具特色,各樹風格。相聲裡有“帥、買、怪、壞”四種風格。帥,是說臺風穩健大氣,儒雅沉雄,不慍不火,瀟灑自如;買,是指嘴皮子利索,氣鉚的足,多用貫口等豐富劇情;怪,是指嗓音特殊,劍走偏鋒,收到奇效;壞,是指機智幽默,詼諧,多抖包袱。用在評書上,袁闊成先生佔“帥”,劉蘭芳先生佔“買”,單田芳先生佔“怪”,田連元先生佔“壞”。應該是非常恰當的!他( 她)們的精彩演藝,給我們帶來了無限樂趣,給人們留下了許多膾炙人口的評書,是我們兩三代人的美好回憶。

  • 2 # 電影鏡頭讀名著

    聽評書大概是八零後七零後的集體回憶了吧。現在九零後零零後出生都是在多媒體時代,最早就可以接觸到電視和網路,對收音機這種媒體估計沒有什麼回憶。但是對八零後七零後的人來說,我們的成長過程中能夠擁有一臺收音機,尤其是德生牌的,那就是很幸福的回憶了。我是到了大學之後才有了一臺愛華的隨身聽,好像花去了我大概600元的生活費,都是省吃儉用節省下來的。同時還有一臺德生牌的收音機,可以聽廣播,學英語,那時候大學校園,大清早很多人都是拿著收音機到廣場上聽英語,學英語。

    大學都窮成這樣,更別說小時候了。沒有網路,隨身聽,我們家第一臺電視好像是九十年代初買的,但是就算買了電視,鄉村也經常斷電,只能偶爾娛樂。那時候夜裡吃過晚飯就期待著家裡可以來電,屋裡的電燈泡——是真的電燈泡,可不是現在的意思——突然一閃一閃的亮了起來,心中歡呼雀躍的不得了。隨時都可以聽到大街上很多孩子的歡呼聲,來電了,來電了,然後就撲通撲通的腳步越來越近,然後就是眾人的呼吸聲,進門聲,大家都擠在有電視的人家,經常是慢慢的一屋子人,等待著看《霍元甲》《乙未豪客傳奇》《陳真》《珍珠傳奇》《金劍鵰翎》等等。

    白天的時候經常沒電怎麼辦?那就說到了重點,聽評書。那時候家裡有臺收音機就很不錯了,電臺經常在中午的時段播放評書,我記得小學四年級的時候,第一次聽評書就是聽的劉蘭芳的《岳飛傳》,經常一張口就是兩軍對壘的腔調:“來將通名,我刀下不殺無名之鬼。”岳飛回答得字正腔圓:“姓岳名飛,字鵬舉。”一般情況下,敵人聽到岳飛的名字就嚇得魂飛魄散,大敗而歸。《岳飛傳》中讓我印象深刻的不是岳飛岳雲屈死風波亭,而是後人用演繹歷史的方式,杜撰岳飛的兒子逃離死亡的魔咒,重振岳家軍,打敗金兀朮。那時候不懂得何為演繹歷史,只是每天聽得驚心動魄。

    我們都知道,評書的特點就是在緊要關頭吊起你的胃口,關鍵時刻就是“且聽下回分解”。我記得非常清楚,評書每天中午十二點半開始,我們是十二點放學,從學校到家,飛速跑回去也得二十分鐘,所以每天放心都是一溜小跑,急忙趕回家,到家之後,書包一放,飯先不吃,也得先把收音機開啟,生怕錯過了。這大概是我最早接觸到的文學教育,學會了何為演繹歷史,何為虛構文學,何為評書。後來聽多了,總覺得很多情節都是套路。動不動有高人在關鍵時刻出現,“無巧不成書嘛”,名人子弟總會有人授藝,而且大都在學藝期間,湊巧發現山澗,龍潭,虎穴,然後找到一件神兵利器,從此可以無所畏懼地行走江湖。

    我是後來才聽到單田芳的《童林傳》《白眉大俠》《隋唐演義》《三俠劍》《亂世梟雄》等等,對了,正是聽評書入迷了,後來才產生了閱讀小說的念頭,讀了很多演義小說,《三俠劍》系列大概就是小學時候讀過的。我記得有天去我表姐家裡玩,發現了一本《岳飛傳》,天那,那時候的那種心情,是現在發現任何好書都無法替代的。我讀得入迷,本來情節都爛熟於心了,但是讀書還是第一次。很慚愧,我想偷偷地把書拿走,過來幾天,我表姐過來找我,問我是不是把書拿走了,說這個書是別人的,需要還。我只好戀戀不捨地把書還給他。

  • 3 # 奇思奇談

    1、袁闊成袁老,古有柳敬亭,今有袁闊成,說書乾脆利落,不拖泥帶水,說古論今,談笑風生,堪稱評書第一人。最喜歡他的三國演義。

    2、田連元,灑脫自然,詼諧幽默,說書渾然天成,不見斧鑿,在評書外的其他曲藝領域也有很多可圈可點之處,他曾經寫過一首詩:四旬過後始悟真,萬事由天不由人,致富何須多節儉,成名不由功夫深。幾見才子成窶子,多有給夫累萬金,在數難逃自家路,適應自然便為神。評書作品不是很多,最喜歡他的隋唐演義。

    3、單田芳,說書唱戲勸人方,三天大道有中央,善惡到頭終有報,人間正道是滄桑!單老評書雅俗共賞,深入淺出,有好多常用語大家耳熟能詳:橫跳江河豎跳海,萬丈高樓平地踩,江洋大盜,海洋飛賊,茅房拉屎臉朝外,高來高去,陸地飛騰,紅臉的漢子,蹤跡不見,受過名人傳授,高人指點,摘耳側聽。最喜歡他的評書白眉大俠。

    4、劉蘭芳,當時上小學就是聽了劉蘭芳的岳飛傳,才知道了評書,至今印象深刻,一部嶽傳動華夏,鐵馬金戈論忠奸!最喜歡她的岳飛傳,其他評書好像都沒有那樣火過。

  • 4 # 田金雙

    以上各位評書前輩均是大家,亦各有所長。但若仔細推究起來,又各有味道,各有千秋。

    縱觀國內評書大家,以東北人居多。袁闊成營口人,單田芳鞍山人,劉蘭芳遼陽人,田連元長春人。由是觀之,東北文化或者說關外文化盛產二人轉演員和評書大家。至於後來居上的東北小品,唯一豎子耳,鼠輩無以成名,不足道。

    我自幼出生東北長在東北,聽評書曾經是兒時的必修課。記得有一次,上初一,當時正播袁闊成的《三國演義》,午休時間我們一群半大孩子屁顛兒屁顛兒地跑到附近三四里外的同學家聽評書。我記得那個同學姓高,外號高大鼻子,非常好的人。

    再後來,聽的最多的似乎是劉蘭芳的《岳飛傳》。但內容記不大清了。有個橋段記憶深刻:關羽被殺後,東吳將人頭送給曹操。曹操開啟錦盒一看,關羽雙眼圓瞪,長鬚飄飄。嗚~嗚(此處拉長聲,停三秒),曹操大叫一聲,仰天翻倒。

    當時一直覺得這是劉蘭芳說的評書。多年以後才知道劉蘭芳根本未說過《三國演義》,應該是袁闊成。童年時,這種關公戰秦瓊記憶亂碼的橋段似乎還挺多。

    多年後北漂,有次參與一部劇叫《楊貴妃秘史》。當時我負責這劇的宣傳營銷,搞網路海選時導演想讓單田芳錄一段評書助興。當時我跑到單老爺子北京的寓所。單老爺子家裡有個很大的錄音棚,當時正錄二百多集的十大元帥。記得那次錄完評書後還和老爺子合了幾張影。當時聽說有人出錢,想請單老爺子搞個評書學院,老爺子挺高興。只是,再無下文。

    聽多了,才發現以上幾位評書大家性格迥異說書的特點大不相同。袁闊成說書大氣磅礴如江河一瀉千里,單田芳說書生動接地氣江湖味兒足,劉蘭芳說書惟妙惟肖繪聲繪色,田連元有別三位聲音略帶沙啞自成特色。

    除此之外,東北其實還有一個評書大家,名字叫王剛。要知道,當年那部《夜幕下的哈爾濱》王剛說得可是一絕。

  • 5 # 午夜驚鴻

    “蘿蔔青菜,各有所愛”!每個人的經歷、習慣、文化程度、興趣愛好等等不盡相同,愛好也就不一樣。就我個人而言,還是比較喜歡單田芳老師的評書,有時甚至於到了痴迷的程度。鄉下一些上了年歲的人,也比較愛聽單田芳老師的評書。比如,現在唱戲機等等都比較多,隨時隨地都可以看到一些人,一邊開著電動三輪車,一邊播放著單田芳老師的評書:《隋唐演義》、《三俠劍》、《白眉大俠》……仁者見仁智者見智,謹代表個人觀點。

  • 6 # 俺是徐老三

    謝友邀答。

    我最喜歡的評書大師是劉蘭芳。印象最深刻的是她在8O年代所說做《楊家將》。當時每家的有線廣播裡都在按時播放這部書的錄音。劉蘭芳大師的持點是吐字清晰,抑揚頓銼,節奏明快,鏗鏘有力,聲情並茂,讓人有一氣呵成之感。當時每個村裡的大喇叭裡也都播放這部書,讓在田間勞動的人們也能夠邊幹活邊聽書。後來劉蘭芳大師根據錄音還整理出版了長篇評書《楊家將》,當時各地書店都賣的相當火。

    其他幾位大師的評書也都聽過,看過。因為90年代已有了電視評書,不光能聞其聲,還能見其人。袁闊成做渾厚,單田芳的沙啞,田連元的幽默,各具特色,自成一家。

  • 7 # 風雅正

    四位評書表演藝術家的作品,我聽過三家。最先聽的是單田芳先生的《童林傳》和《白眉大俠》等。同時,還聽了劉蘭芳先生的《楊家將》和《呼家將》。

    當時我才七歲,後來想想都覺得不可思議。還是小屁孩一個,竟然聽評書入迷!當時,家裡只有一臺收音機,我爸、三叔、大哥好像更喜歡聽《童林傳》《白眉大俠》和《三俠五義》,我媽更喜歡《楊家將》和《呼家將》,我好像都喜歡。

    當時為了能夠聽單田芳先生的評書,家裡人讓我幹啥都願意,條件只有一個每天13:00開始的評書,得讓我聽。那時,每次最多隻講幾集,聽起來感覺不夠過癮。

    單先生聲音蒼老有力,一出口,俠氣橫生,就有種讓人著迷的歷史感和滄桑感。感覺他的那副嗓子,專為評書而生的。我想象不出,他的那副嗓子,除了說評書,還能幹什麼?幹別的事情,總覺得是浪費,也很穿越。印象最深刻的一句臺詞是“我乃江湖人稱霹靂狂風、水上浮舟諸葛雲英”,具體是不是這幾個字,我不清楚。單先生抑揚頓挫、沉浸其中,彷彿那時,他就是諸葛雲英!

    白眉大俠中,給人印象最為深刻的是白雲瑞,他是“錦毛鼠”白玉堂的獨子,繼承了乃赴英俊瀟灑的基因,非常有女人緣,屢屢被人相中。又一再被武林前輩看中,得到他們指點,武功高強。怎奈那位白眉毛、水蛇腰、山西口音濃重的三哥、醜男徐良(徐良是“五鼠”中的穿山鼠徐慶的兒子),老是搶得頭功。像白玉堂一樣高傲自負的雲瑞,哪裡甘居人下,可惜無論他怎樣努力,怎樣耍小心眼,還是難以比上徐良。不過,這部評述中,個性最為鮮明、心理刻畫最為細膩的,卻是白雲瑞!他終於贏了一回!

    (本文圖片,皆自網路,侵刪)

    相比單先生,劉蘭芳先生的口齒更為凌厲,語速更快,但吐字清晰。老家中,愛聽評書的鄉親們,多半認為她比單先生更優秀。個人對她的《呼家將》印象更為深刻些。他對大英雄呼延平的刻畫非常成功,不過,讓人印象更為深刻的是,主人公的矮人弟弟呼延平。這位善良的小侏儒,從小就跟母親生活在窯洞裡。記不得他是跟誰學的武功了,輪著一杆鐵棍,總喜歡穿到別人馬肚子下,把馬腿打折,馬上的人就完了。

    如果說,單先生擅長介紹人物,描述其過去的豐功偉績的話,那麼,劉先生更擅長敘述戰爭打鬥,人物的動作、心理,展示得較為充分。她有句套話,非常動人——左三刀、右三刀,刀刀不離後腦勺!這句話,主要用來描繪壞人一心下黑手,想片刻之中,取人性命,但是,多半不能得逞。劉先生給人的另外一個深刻印象是,她非常善於模仿不同人物的語調和聲腔,惟妙惟肖,讓人忍不住發笑。她描寫被盧鳳英打擂時,模仿被刮破了鼻子的惡和尚說“彌陀佛”,非常搞笑。

    袁闊成先生

    聽袁闊成先生的評書,有些晚了。當時,家裡都沒有收音機了,不是初中,還是高中。那時,家裡裝了電話,電話中,可以168熱線電話聽評書。聽袁先生《三國演義》時,家中正在收花生、摘花生。每次到精彩處,都忘記摘花生了,手旁的花生摘完了,都懶得去拿新的來。這時,我媽就生氣了。而聽評書時,電話打不進來,誤了幾回事兒,我就不敢一直聽了。後來,電信公司解決了這一問題,聽評書期間,來電時,電話為滴滴作響。從此,我又開始瘋狂聽起來。由於可以連續聽,起初覺得十分過癮,後來稍覺睏倦,再後來,就有點兒厭了。人的慾望,不能一下滿足,提高品質,必須得延長享受的過程,慢慢體驗才好。

    袁先生的聲音,非常特別,讓人眼前浮現出一箇中等身材、又很喜歡吹牛的模樣,不過他吹的都是歷史上牛人的故事,彷彿他全程旁觀,天下大事,細枝末節,都在他心中。聽聲音,感覺袁先生嘴巴可能張得不是特別大,但他的聲音很甚,轉得很幽很快,有種追尋奇聞異事的特殊風味。可能七八歲時,就聽了單、劉兩先生的作品,剛聽袁先生講時,有點不習慣,聽了幾回後,完全沉浸其中了。可是,由於可以任性聽許多回,每次聽到整個人困得不行才作罷,聽到最後,就有些倦了。也沒再聽他其他的作品。

    至於田連元先生,之前真的沒怎麼聽過他的名字。搜尋後發現,他的代表性作品,多與單劉先生重合。當初,使用收音機時,就算偶遇到田先生,估計也不太可能聽下去。畢竟單田芳和劉蘭芳說得太精彩了,而我對武俠對歷史的興趣,又是被他們二人培養起來的。

    因此,讓我評價的話,單先生和劉先生並列第一,袁先生稍遜一籌,而田先生,就不敢妄論了。不過,從流行範圍,受眾大小,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四位藝術家的水平。

    搜尋袁闊成先生照片時,意外發現先生於2015.3.2作古,而晚輩今日方知,實在遺憾,僅以此文紀念袁闊成先生。

  • 8 # 顧哥玩武俠

    單、劉、田、袁這四位是近三十年間最出名的評書演員,流派不同,各有特點,很難分出高下。

    1980年代初紅透北京乃至北方的《岳飛傳》,說書的就是劉蘭芳。她聲音亮麗,敘述故事繪聲繪色,槍挑小梁王、大戰小商河……,表述人物則是各有特點,比如齉著鼻子的哈迷蚩,令人印象深刻。當時,在北京和其它大城市的廣播電臺裡講傳統評書的,劉蘭芳是頭一個,又是個女演員,影響力在當時非常大。

    聽田連元的是《楊家將》。之前已經播過劉蘭芳的《楊家將》,兩者相比,後者感覺還是《岳飛傳》的風格,兩人的故事演繹得差不多,但覺得田說得味道要好一些,因為田的聲音不華麗,楊家將忠心為國卻被潘仁美不停地陷害,說這樣有點悲劇色彩的故事感覺比較恰當。

    聽到單田芳《隋唐演義》比劉蘭芳《岳飛傳》稍晚一點,是無意中在廊坊臺聽到的,收音機功率有限,聲音很低且有點嘈雜,不清楚。但“大草包齊國遠”、“左一刀,右一刀,刀刀不離後腦勺,一刀也沒砍著”這些話可聽得真真的,讓人癢癢的。後來北京電臺播出才完了願。單田芳聲音低,有些沙啞,尤其帶有兩分草莽氣。說隋唐這樣草莽英雄的書最合適,換劉、田來說味道都會差不少。單田芳這些年錄的書非常多,還有現代題材的張作霖什麼的,感覺全不如看家的隋唐,也不見精彩。

    袁闊成的書只聽過《三國演義》,他的評書和劉、田的大鼓派說書完全不同,“評”字功夫到位,字正腔圓,一板一眼,三國曆史的精彩被表現得格外充分。

  • 9 # 錢品聚

    四人各有特色,又都是名家,簡要說一下個人看法:

    單田芳老爺子最為熟知,早年間由他播講的《隋唐演義》、《亂世梟雄》 、《水滸外傳》等,無一不是經典,更成為收音機一統天下時,獨具風格之作。

    我記得小時候,只要開啟收音機,不用記頻道,只要來回找嗓音最獨特,情感最飽滿的那個聲音,一準兒就是單田芳老爺子,他的評書有一種老輩兒獨有的江湖氣,像坐在茶堂裡評點時事的閒情大爺,足以稱得上是正兒八經的說書先生。

    他的個人風格尤為突出,語感火爆潑辣,精神氣足,給人以熱鬧宣洩之感,尤其是演繹到文學作品的高潮段落,拍板嗆聲不斷,情緒更是激昂,用語言和聲音將情節展現的淋漓盡致,可謂深得評書藝術之精髓。

    再一個就是劉蘭芳老師,也是評書界的大家。

    我記得那會兒,除了單田芳,聽到最多的也就是劉蘭芳老師,他們倆好像代表了整個“收音機時代”,霸頻很多年而屹立不倒。

    劉蘭芳老師的臺風穩健大氣,儒雅沉雄,不慍不火,瀟灑自如,一口氣從頭到尾,幾乎不斷,特別是她播報的最著名的《岳飛傳》,小時候爬床頭一聽一晚上,而且得益於相聲的基本功,劉老師的“貫口”那可當真是一絕。

    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去搜“1988年春晚劉蘭芳”,當時劉老師表演的正是一段“貫口”,站在觀眾中央,神采飛揚,語速奇快卻又自帶韻味,可謂妙極。

    總之各位大家均有特色,不過我個人感覺,最讓大江南北聽眾熟知的,還是單田芳與劉蘭芳,他二人幾乎佔據了上世紀末的“收音機全頻道”,不論早中晚,都有節目在各大頻道輪番播出。

    到現在還有老人在小區遛彎的時候聽,人氣之旺,作品之經典,功力之深厚。

    由此可見一斑。

    ——————

  • 10 # 鐵錘文史

    以上四位都是評書界的超級明星。就我個人而言,最喜歡劉蘭芳。下面以自己的聽書感受,講一講我心中對四位大師的感受。

    單田芳,主要聽過他的《白眉大俠》,《童林傳》《封神演義》。聲音辨識度超高,引來眾多模仿者模仿。娓娓道來,不急不忙,越聽越有味道。但是正所謂成也蕭何敗也蕭何,單田芳特殊的嗓子,講故事可以,學男人可以,但是一旦學女人,以女人的口吻講話,那就很糟糕了,甚至有點讓人受不了。

    田連元,聽他的少一點,只有斷續的《三俠五義》,聲音音質沒有什麼特點,但是他的動作和眼神比較好,適合一邊看一邊聽,代入感很強,偶爾還會做出一些武戲文戲的動作,表演起來很精彩。

    袁闊成,最有名的應該算是《三國演義》了,他的聲音有戲,眼神有戲,有時候跳出情節之外,來一點即興發揮的小段子也很有趣。三國演義,估計後人很難超越袁先生了。

    劉蘭芳,聽她是書最全,當初《岳飛傳》基本上是一集不落的追過來的,《楊家將》也聽的比較全。剛才說了,單田芳這些男性說書人,一旦模仿女人的時候,就比較彆扭,這個問題到了劉蘭芳這裡得到了圓滿的解決。最神奇的是,劉蘭芳的嗓子彈性極大,學女兒的時候溫柔多情,學男人的時候,一樣有丈夫氣概,這就相當的難得了。所以在劉蘭芳演繹岳飛傳和楊家將的時候,真的把英雄氣概和兒女情長全部恰如其分的表現了出來,以我個人的經驗,似乎還沒有第二個能夠做到這一點。這可能是因為男性說書的佔多的原因。

    個人觀點,不喜勿噴。

  • 11 # 李治亞文史部落格

    評書四大家,指的是袁闊成劉蘭芳單田芳田連元。這四個人各有千秋,單田芳老先生的白眉大俠,田連元先生部分評書都曾是我的最愛。不過我最喜歡的還是袁闊成先生的評書,尤其是他描寫的趙子龍,叫長坂雄風。

    我最喜歡袁闊成的評書,不拖泥帶水,字正腔圓,善於塑造人物,雖然取材小說,卻不拘泥於小說。比如三國,就把張飛的性格塑造的栩栩如生。和小說不同,袁闊成的三國演義更讓人感受到當年動亂的年代,大時代大變革。

    在袁闊成的三國世界裡,關羽的神勇絕對是活靈活現,他的溫酒斬華雄斬顏良誅文丑,讓人看到一個英勇絕倫有血有肉的藝術形象。另外劉備和諸葛亮之間那種親密無間的關係也讓人感慨。

    袁闊成另一部小說楚漢演義,也讓人嘆惋。劉邦的霸氣痞氣和睿智,項羽的粗豪和率真,張良的足智多謀,韓信的英雄不可抵擋,不得地時候窮途末路,都讓人感慨萬端。

    我喜歡袁闊成先生的評書,他的三國、水滸,都是徹夜的聽。

    除了袁先生的書,劉蘭芳的評書楊家將岳飛傳,我也喜歡聽,當年也曾是萬人空巷。

  • 12 # 東言頻道

    說這個問題,是能暴露年齡的。

    單田芳,劉蘭芳,田連元,都是我們遼寧老鄉,也是我偶像,也都見過本人。

    小時候,在農村,是聽公社的大喇叭的,那時候,劉蘭芳的《岳飛傳》,田連元的《楊家將》百聽不厭,蕩氣迴腸。

    我們經常是玩耍著,然後評書聯播時間到了,小夥伴們,無論玩什麼,都會放下,奔向大喇叭底下,搶佔有利地形,擺好姿勢聽評書,那時候的愛國主義教育,革命傳統教育,很大一部分得益於這類評書。

    那時候大家聚堆聽評書,主要是農村生活條件有限,有的家裡確實沒有半導體收音機,另外,小夥伴一起聽評書,很容易形成正能量氣場,評書一天播兩次,記憶中是晚上6點半首播,中午11點半重播,那時候,沒有廣告時間,實際就是物質與精神雙貧乏年代。

    袁闊成的《三國演義》最拿手,但聽的不多,沒完整聽過一邊。

    單田芳必須多說幾句了,《白眉大俠》,已經不知道聽了多少遍了,這是我心中中國評書的第一位,最早聽的是初中了,每天惦記著下次分解,讓人分心。

    現在依舊在聽《白眉大俠》以及細節姊妹篇,《龍虎風雲會》,《小七傑小五義》,《大破沖霄樓》等,現在就條件好多了,基本是網路音訊,24小時迴圈播出,播到哪,聽到哪,因為熟悉,所以還能接上,還有就是開車也聽,我們有評書廣播,上車就聽。

    《白眉大俠》拍過電視劇,說心裡話絕對不怎樣,我最期待名家大作拍這部戲,在我心中,期待超過金庸古龍,我還買過白眉大俠的小說,三大本,單田芳整理的,沒事就翻翻。

  • 13 # 松濤盛語

    這四位都是藝術家一級的演員,都有自己的拿手好書。但要說藝術成就最高的,個人認為非袁闊成先生莫屬。

    袁闊成先生出身評書世家,他大伯和他父親都是評書名家。袁闊成在評書舞臺上經過多年的實踐和探索,演出了許多膾炙人口的評書作品。其中最為著名的就是為中央人民廣播電臺錄製的《三國演義》。袁闊成在說《三國演義》之前,先為遼寧營口人民廣播電臺錄製了兩部評書,《群英會》和《三氣周瑜》,大受歡迎。於是中央臺才請他錄製《三國演義》。袁闊成還有一部家傳的評書叫《水泊梁山》,這部書說的雖然也是水泊梁山一百單八將的故事,但卻與《水滸傳》的內容很不一樣,故事情節曲折精彩,極其吸引人,再加上袁先生的精彩演繹,人物活靈活現,讓人百聽不厭。除了傳統評書外,袁闊成還說了許多新評書,如《烈火金剛》等,也非常受聽眾喜愛。袁闊成是全國唯一穿西裝表演評書的演員,他把舞臺上的桌子也去掉,這樣一來,他全身都參與了表演,因為評書不僅是靠嘴說,他也有形體的表演。袁闊成沒有收徒弟,但他獎掖後學,連麗如說他的家傳評書《水泊梁山》,他親自在電臺向聽眾推薦,表現了一個藝術家對後學的關懷。2006年,袁先生獲得了中國曲藝牡丹獎終身成就獎(同時獲獎的還有馬稷)。

    單田方的評書以他特殊的嗓音和表演風格聞名。他的最有個人藝術特色的評書是《隋唐演義》,他後來的評書無論多受歡迎,其藝術成就都沒有超過《隋唐演義》。前幾年有一部同名電視劇就是依據他的評書上拍攝的。另外,單田方還說了《賀龍》《百年風雲》等新書,為拓展評書的內容作出了新貢獻。不過,單田方的許多評書在結構上是雷同的,抓賊,賊跑了,再抓……。但這個不足之處被他出神入化的表演藝術給彌補了,聽眾仍然聽得如醉如痴。

    劉蘭芳是較早聞名的女評書表演藝術家,她最著名的評書就是《岳飛傳》。《岳飛傳》播放時,正是1979年,國家剛剛改革開放,人民的文化生活還相當貧乏,聽《岳飛傳》就成了人們生活中一個最重要的娛樂專案。後來幾年的春節,從初一到初五,我們縣廣播站每天連播十五集,因縣廣播站的節目收音機聽不到,我們就頂著嚴寒到廣播站樓下聽,午間吃飯都捨不得回家。有一部電影,有一個長鏡頭,就是在老筒子樓裡,人們邊在廚房做飯,邊聽劉蘭芳的《岳飛傳》。可以這樣說,如果沒有劉蘭芳的《岳飛傳》,那時的人們的生活一定會乏味許多。

  • 14 # 北山包丁

    插個隊,坐井觀天一下。

    先亮一下我油光鮮明的觀點:單田芳我最喜歡,他的評書最精彩,沒有之一。

    我喜歡插嘴呵呵

    所以,先插段個人經歷,再插嘴分析。

    我天資聰明(算我無恥了,後來讓學校耽誤了),自幼悟性頗高。

    上有兩個哥哥,一個大我八歲,一個大我六歲。

    成長過程中經常受兩位大哥考驗,偶爾夾帶刁難,但每次都被我輕鬆化解,最後皆大歡喜。

    7歲入學,先上兩個一年級。8歲那年,也就是第二個一年級,一天中午正等吃飯,爺爺一旁拿著收音機蹲在牆根,滿臉的期待。

    爺爺說:今天中午有武松打虎。

    我幼小的的心靈一顫,迷迷糊糊感覺好像有好故事。

    原來是單田芳的評書《水滸傳》,中午剛好該播講景陽岡武松打虎一段。

    聽過這段評書後,產生了一個嚴重後果,就是我聽懂了,入迷了,不可自拔了!

    自此,每天中午(幾乎365天)都收聽評書。

    一直到五年級。大概聽了有五六十部。

    說我的這段經歷並非說明,我沉浸在單老師的評書中,被他的風格先入為主,給洗腦了。沒有!

    中間有些時候,也會聽一些其他三位的,畢竟在那個念頭,這四位都是評書界的佼佼者。他們的錄音各電臺輪流上陣,有時候你想躲都躲不掉。

    後來在我大學畢業後,閒暇之餘,為了逃避生活的壓力,就回憶一下童年。評書佔的分量太重了,所以聽評書才過癮。有時就好奇,為什麼有人對袁闊成的評價極高,還有人特別喜歡劉蘭芳,田連元的評書。

    抱著對比的心態聽了袁闊成的壓箱底代表作《三國演義》,劉蘭芳成名作《岳飛傳》,田連元改編髮揮很好的《水滸傳》。

    結果怎麼樣?一部都沒完整聽完,當然都聽過半了。

    好了,是時候表演真正的分析技術了!

    僅舉一個栗子,分析便知原因。

    現在在各種評書網站搜排行,單老的評書中《白眉大俠》大都排第一位。

    這部評書我認為也 最能代表單老的頂級水平,裡面用的各種技巧最多,堪稱爐火純青登峰造極。

    再表達一個觀點:評書是語言藝術,是口頭文學。不要拿評書的結構思想以及文字技巧和文學名著比較,評書演員不是作家。

    在《白眉大俠》中,粗略總結一下,單田芳的高明之處有以下幾點:

    1.用方言唱小曲。

    在《白眉大俠》第一回,徐良走在大道上,高興時唱的小曲。他的好不在有多專業,而在於有多有趣。情必近乎痴方始真, 才必兼乎趣才始化。我第一次聽就樂的肚子疼。酸溜溜的山西酸醋味。自帶喜感的歌詞,極盡戲謔的唱腔,和在跑掉與不跑調之間的有意無意,似乎賣弄風情,又似乎孤芳自賞。。。。。。

    一句話,在評書中,這小曲唱的就是絕妙!

    其他三位沒有。

    2.人物個性化的語言發音。

    這也是單老師的一絕。在相聲中叫“倒口”,就是模擬各種方言。

    《白眉大俠》中徐良的山西話(是不是純真的陝西話不重要),聲音獨特,極具個人特色。這在塑造人物個性上絕了。好處是辨識性高,省略了講故事中無數的旁白如“某某說”,這樣在敘事中風格鮮明,故事幹脆利索。

    其他三位當然都有,但不像單田芳的個性強,風格多樣。

    3.不同人物安排不同語言風格,自由切換,天衣無縫。

    徐良一張嘴就是山西酸醋味兒。

    房書安一張嘴是沒鼻子的 跑風味兒。

    蔣平一張嘴是尖嘴機靈鬼味兒。

    馮淵一張嘴是結巴蔫壞味兒。

    其餘如老太婆,少女,和尚,老道,長輩,晚輩等等等等,各種人物的說話都像另有其人。

    閉著眼睛去聽,彷彿有很多演員在演戲一樣,而且中間切換如此自然純熟。

    我還聽過一段蹩腳的評書,一句一個“某某說道”,囉嗦不堪。

    其他三位也有,但風格沒有單老師豐富,不同聲音的區別不明顯。

    4.強烈的感情色彩。

    單田芳的評書中人物感情透過語氣表達的非常飽滿,張力十足。

    《白眉大俠》中很多場景都能體現。

    房書安去八寶疊雲峰,求舊日兄弟歸還徐良人頭,看他一篇說辭,絢爛之極。

    說服中有大道理,無奈中有不講理。

    既重情重義,又客觀分析。

    威逼利誘,軟硬兼施,面對不可能也不失幽默。

    在房書安的多次“外交”談判中都有精彩的表現。

    在單老的語氣中,你能聽到雷霆震怒,令人膽寒,也能聽到軟語溫存,骨酥肉麻。

    語速快時,絕不輸相聲貫口,語速慢時,你只會感覺沉穩沒有急躁。

    其他幾位語速強調變化相對單一。

    5.個人創作能力高人一籌。

    單田芳是四大家中學歷最高的,是當年罕見的大學生。

    在多次採訪中,很多人問為何不說金庸的武俠小說,單老說評書講究再創作,金大俠小說的結構太完整,大眾太熟悉。

    好評書演員絕不是照本唸經。

    《白眉大俠》就是單老在清代小說《三俠五義》《七俠五義》等的基礎上,加上自己的想法再創作的。

    《亂世梟雄》也是單老師一部扛鼎之作,花費其父子(單瑞林)二三十年的心血,根據一些史料和民間傳說創作的。地位非常之高。好評如潮。

    足可見單老師的創作能力。

    這一點上其他三位也都很厲害。只是像單田芳這樣自己寫書,而且能收到無數好評的作品似乎不多。

    好了,先聊這麼多吧,太長就羅嗦了。

    相信不少人是伴隨著評書長大的,四位老先生在評書界的地位也是無可爭議的,至於他們之中誰高誰低,還很難定論。

    遺憾的袁先生已經駕鶴西遊,希望留下的三位能不走就別走了。

    真心希望 中國類似評書這樣的傳統曲藝能後繼有人。

    最近幾年,單老爺子身體也不是很好,還是希望上天有好生之德,能讓他老人家健康,多活幾年!

    蘿蔔白菜,各有所愛。您更喜歡哪一位?說出理由,大家一起交流。

  • 15 # 宅男愛電影

    我覺得我最喜歡的是單田芳的評書了。

    作為一名80後,娛樂活動沒有現在小朋友這麼豐富。我也是偶然機會接觸到的評書。小時候因為跟我爺爺奶奶合住在一起,當時我爺爺奶奶有一個古董級別的收音機,後來壞掉了。老兩口每天都用收音機放評書,耳濡目染我就喜歡上了評書。

    其它人的評書也聽過,但是都不喜歡,不知道為什麼。單田芳的評書真的是字正腔圓,口吐蓮花。彷彿把你帶到了古代的情景當中,當時聽他說書都有些著迷了。

    三俠劍,三俠五義,白眉大俠,隋唐演義,三國演義,聽他說書是一種享受,就和現在追電視劇一樣,總想知道下一集的內容。

    當然其他評書名家說的也非常好,只是我個人更喜歡單田芳。

  • 16 # 民國年間那些事

    這幾位評書表演藝術家的作品都聽過,也都很喜歡,但最喜歡的還是劉蘭芳,因為這是少年的記憶。

    1980年代初,文化娛樂比較少,當時我才十幾歲,除了讀小說,最愛的就是每天聽劉蘭芳的評書了。評書透過廣播電臺播放,好像是每天晚上六點半,劉蘭芳準時開講,我和父母、兄弟姐妹早早便坐在收音機前準備好了。別的家庭也是這樣,街上連行人都很少,10年後,電視連續劇《渴望》播出時,又一次出現了這種盛況。

    劉蘭芳講的第一部評書是《岳飛傳》,說的是南宋元帥岳飛率領岳家軍抗擊金兵,精忠報國的故事,評書塑造了岳飛、岳雲、嶽雷、牛皋、張憲、王佐、陸文龍等正面形象,也生動刻畫了侵略者金兀朮、哈迷蚩等金國將帥。《岳飛傳》中的許多故事,像槍挑小梁王、大戰朱仙鎮、王佐斷臂、槍挑滑車等至今仍然耳熟能詳,記憶猶新。至於岳飛與老對手金兀朮的決戰,劉蘭芳在評書中這樣演繹:

    金兀朮拼命了,大斧子輪開,一招比一招快,一招比一招猛,一招比一招緊,一招比一招兇。如同疾風暴雨,恰似車輪飛轉。岳飛漸漸不敵,汗下來了,光有招架之功,並無還手之力。因為岳飛連戰四陣了,這是第五陣,有些疲勞了。岳飛心想:壞了,今天我要勝不了他了!真若敗在他手,必然是旗倒兵散,失地千里,國破家亡,山河淪陷,怎對得起朝廷的信賴呢?怎對得起母親的教誨呢?怎對得起妻子的囑託呢?我不能敗,一定戰勝金兀朮,雪國恥報家仇,迎請二帝還朝;拯救黎民出水火!想到此,渾身上下,熱血沸騰,抖擻精神,把大槍使開了:

    一紮眉頭二扎口,三軋面門四紮肘,五紮金雞亂點頭,六紮怪莽空襠走,七紮兩腿八紮馬,九龍擺尾沖天吼!

    聽到這裡,總是熱血沸騰,相信經歷過那個時代的朋友都有和我一樣的感受。劉蘭芳後來在文章中回憶說:

    上世紀80年代,我說的評書《岳飛傳》透過電臺播放,可以說家喻戶曉。從此,我與《岳飛傳》結下了不解之緣。因為《岳飛傳》大家都喜歡聽,所以就記住了我。後來又說了《楊家將》《陳毅》《紅樓夢》等幾十部評書,效果也都很好。我說觀眾聽,有的見過面,有的沒見過面,透過空中舞臺,我們以評書會友,天長日久,一晃30多年過去了。

    劉蘭芳評書中,我最熟悉的就是《岳飛傳》和《楊家將》,那些動人的故事伴我長大。

  • 17 # 紅塵彌勒

    能夠把上述評書大師如數家珍的倒騰出來的,已經都不年輕了,比如在下,從最早的評書表演《岳飛傳》開始,就迷戀上了這一傳統而古老的藝術表現形式,也對故事裡的人物充滿了自我感知下的愛恨情仇。

    劉蘭芳是改革開放以後最早將歷史演義類評書這一曲藝形式搬上廣播的。之前如袁闊成老先生的評書在之前也有播出,只不過囿於表現範疇,只能是講一些《烈火金剛》《肖飛買藥》之類的現代評書,並且連番累牘的反覆播放,腦子裡的故事情節都能倒背如流了。

    繼劉蘭芳之後,一些評書大家們躍躍欲試,紛紛行動了,單田芳、楊千榮等等一些老將紛紛粉墨登場,袁闊成先生也一改現代評書的模板,迴歸正題,主講了《水滸傳》《三國演義》等膾炙人口的歷史評書,並深受聽眾的喜愛和擁戴。

    這時候的評書已經如雨後春筍,紛紛冒出尖尖角,並且很快形成了燎原之勢,從遼寧營口、鞍山發端,席捲了全國各地。

    在諸多的評書大家中,個人最推崇的是袁闊成老先生。他的表演延續了傳統的表演風格,並且形成了獨到的表現技巧,不僅詼諧幽默、言辭鏗鏘,還鞭辟入裡、情深義重,說到動情處,聽書人也是熱淚滾滾心緒翻騰,隨著故事情節的起伏轉圜而波瀾起伏敵愾同仇。

    目前最活躍的應該算是單田芳老先生了。無論何時何地,只要在車裡開啟收音機,單老先生略帶沙啞的哭腔兒就隨時出現,從隋唐到晚清,再到民國乃至全國解放,先生的內容涵蓋了上下幾千年,可以說無所不包,兼收幷蓄。

    在以上列出的四位當中,田連元算不上起始者,屬於後起之秀,他的評書以《楊家將》《水滸傳》為主。

    聽得最難受的是劉蘭芳的《楊家將》。這部書歷來宣揚忠君報國的思想,深受人民喜愛。但劉蘭芳的播出卻經常令人齣戲,比如楊六郎和韓延壽兩個,打著打著就變成了岳飛和金兀朮,兵器也換成了瀝泉神矛和金鼎大斧,甚至出現了阿那多姿的詞語,其實是婀娜多姿,至今記憶猶新難以釋懷。

    單田芳一直深耕書壇,涉獵最雜,但難免魚龍混珠泥沙俱下,影響了他的後期聲譽。個人還是喜歡較早前略帶哭腔兒的《隋唐演義》。

    無論從文學角度,還是精彩呈現,個人都極為推崇袁闊成老先生。可惜老先生已駕鶴西遊,令人頗感扼腕,長歌當哭。

  • 18 # 渭水徐公

    如果是問這四位大師誰的評書最好,恐怕還真的很難分出一個伯仲來。

    但若是問我最喜歡誰,當然是單田芳老師了。

    我們現在講一個藝人,如果希望被別人記住的話,一定要有很高的辨識度,用我們當下流行的話來說,這就叫做個人IP。而單田芳老師的辨識度,則得賴於他那沙啞的嗓音了,他的聲音雖然沙啞,但是聽起來非常有意思。只要區區幾句話,就能把一個聽眾的注意力吸引住。可以說,單田芳老師全部的魅力,都來源於他那特別的聲音。

    不過後來我在報紙上看到單田芳老師並非向來聲音都是這麼沙啞的。因為他在中年的時候生了一場病,然後因為嗓子發炎,發了很長時間的高燒,最後因病,所以嗓子才變得沙啞。但是歪打正著,這沙啞的聲音並沒有毀了他的職業生涯,反而讓他推上了真正的巔峰。

    這不得不說,人的命運啊就是不知道,自己的命運不可以預料。

    單田芳老師的影響力確實很大,這並不僅僅因為他的聲音辨識度高,還因為單田芳老師非常高產。在我的印象裡,話匣子在播放評書節目的時候,單田芳老師的節目數量要比其他三位老師高出去很多。基本上好幾個臺,都在播放他的評書。由此我們可以推斷出來,單田芳老師,是一個非常勤奮的說書人。如果他在我們這個時代成為一位講書人的話,他一定還能比以前更紅。

    聽了很多年單田芳老師的評書,卻一直沒能見到他本人長什麼模樣,從電視時代也很少看見他上電視,直到網路時代,才從網上百度到了他的照片。說實話,單田芳老師的模樣非常普通了。但如果看單田芳老師的影片的話,仍然是一種超乎想象的視聽享受。他的做派也是非常吸引人的,所以他的影片無疑是個非常精彩的節目。

    好了,可算把這個回答寫完了,我要去聽單田芳老師的評書了。

  • 19 # 在下千城

    從古至今,評書人代代都有,評書、說書的形式在教育尚未普及的古代,可以說是民間文化傳承和普通人增長見識的重要形式。

    而單、劉、田、袁四人可以說是當世評書四大家。我平時也好聽評書,每個人的作品也都聽過,個人最喜歡單田芳老師和袁闊成老師的評書。

    單田芳《亂世梟雄》

    這是我聽過的最長的一部作品,485回,前後聽了3個多月,講述的是東北王張作霖父子的跌宕人生。縱橫幾十年,東北亦江湖。單田芳老師的評書有個風格,就是他的聲音比較特殊,這為他對作品的演繹增添了不少色彩。

    評書人在評書的過程中本身就要求將書以生動形象的形式講述出來。同樣是在描述一個打架的場景,其實就是書中的一堆文字,有的人在評書時感覺是在乾巴巴地念。

    但單田芳老師評書時好像他就在現場,那些人就在他眼前打架,他正把所看到的場景告訴我們,我們也根本就聽不出來是在唸書、念稿子,這就是一種境界和能力的體現。

    再加上單田芳老師獨特的嗓音,一些江湖氣息比較濃厚的作品經過他的一番解讀、演繹,真是別有一番趣味。而且,還能透過評書學習到很多知識,至少我對張作霖父子的瞭解基本都是從單田芳老師的評書中學到的。

    袁闊成《三國演義》從古至今很多人都說過三國,但有的人講述地確實是好,有的人卻評的一般,袁老的三國在我看來就是比較經典地演繹。他評書的三國共有365回,估計當時是從新年第一天開始講的,正好整整講了一年。

    袁老講三國有個特點,你能從中聽出原著裡所沒有講到的話外之音。比如同樣是三顧茅廬的場景,即使你不聽三國肯定也能知道。

    但我在聽袁老講述的時候,彷彿看到了一條時間線上突出了一個重大的原點,好像感受到一個能影響到以後劇情發展的關鍵人物出山了(不排除對三國已有了解,所以才有這種感覺)。

    而對於一些經典戰役、情節的評書,袁老也能像描述一部電視劇一樣,非常具有畫面感地講述出來,我都懷疑是不是袁老看著94版的電視劇講的(此處開個玩笑)。

    作為一致認可的四位評書大師,真心感謝他們創作了如此多精彩的作品,不論在多年前還是現在,他們的評書都點綴和豐富了我的業餘生活。

    我是千城,就是那個要讀完1000本書、走過1000座城的男人。

  • 20 # 靨笑1

    這幾位評書藝術家我最敬佩袁闊成老師,人生聽的第一次評書就是袁闊成講的《暴風驟雨》,七十年代,好像是上學習二年級,每天晚上新聞和報紙摘要節目完事,播放國際歌,8.30分準時聽小說連播節目。短篇的《肖飛買藥》也是記憶猶新。八十年代就是《三國演義》,袁闊成老師的評書知識性強,就像歷史老師講課,對典故和成語的解釋非常到位,他講的《春秋五霸》我受益匪淺,學到了很多歷史知識,聽他的評書在娛樂中學到歷史知識,他的評說廢話少,在我看來評書界沒人超過袁闊成老師。真正的藝術家。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有沒有一部書讓你反覆閱讀?分享一下書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