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張生全精彩歷史

    唐朝送出去和親的公主,基本上沒有一個是皇帝的女兒。也就是說,沒有一個是真公主。

    就算是赫赫有名的文成公主和金城公主,也不是真公主。

    在歷史記載中,文成公主只是一個宗室女。但具體是哪一位李姓宗室的女兒,史書上卻並沒有明確說明。既然史書上並沒有明說,這就說明,就算是宗室女,與皇帝的親緣關係也是很遠的。

    金城公主也一樣。她的父親雖然是唐高宗李治的孫子,但其實與當下皇帝李顯關係並不近。而且金城公主的父親還一度被廢為庶民,可見,金城公主的身份,是不顯貴的。

    (文成公主)

    那麼,既然唐朝送出去和親的公主,都不是真的公主,難道被和親的少數民族首領沒有意見嗎?

    要講這個問題,我們首先來看看,那些少數民族首領,知不知道送給他們和親的公主是假的?

    我認為肯定是知道的。唐朝對這件事,絕對不會隱瞞。少數民族首領,肯定也知道唐朝的這種操作方式,是先把一個宗室女送給皇帝當養女(甚至有些宗室女,在輩分上與皇帝都是不合適的。比如金城公主是李治的重孫女,也就是李顯的侄孫女,但是李顯卻把她收為養女,再把她當公主嫁出去),接著就堂而皇之地以公主的身份,送出去和親。

    儘管那些少數民族首領都知道這種操作方式,可是為什麼,他們並不在乎這一點,並不覺得是受了皇帝的欺騙呢?

    其一,皇帝親生女兒中可能沒有合適的。

    當少數民族首領向唐朝求親,或者唐朝想要嫁一個公主出去和親的時候,必須要有年齡合適的公主。但是皇帝的女兒中,年齡及婚姻方面,可能都沒有那麼合適的。要麼年齡還小,要麼已經嫁人,這兩種都不合適。而且,皇帝的女兒,數量上也有限。有些皇帝,由於本身生育能力有限,可能根本就沒有什麼女兒。沒有什麼女兒,要想和親,必然只能從宗室裡選擇。

    所以,這種情況,少數民族的首領其實也是理解的。

    (金城公主)

    其二,並非一定要求娶皇帝的親生女兒。

    少數民族為什麼要求娶唐朝皇帝的女兒?唐朝皇帝為什麼要送出公主和親?其實,本身並不是要嫁一個公主的問題。也就是說,本身不是公主長得有多美,少數民族的首領如何對這個公主一見鍾情,都不是這樣的。而是唐朝和這個少數民族國家之間,要透過這種政治婚姻,建立政治聯絡。

    既然這才是兩個國家的真實目的,因此,只要和親這件事,能夠實現這個目的,對於兩個國家來說,都是很滿意的事情。為什麼一定要娶一個真正的公主呢?

    何況,所有嫁出去的宗室女,都已經變成了皇帝的養女。這就是一種身份的認可。有了這個身份,也就能達到政治目的了。

    (古代和親場景)

    其三,不是皇帝的親生女兒對雙方都有好處。

    為什麼說對雙方都有好處呢?

    首先,這是一種政治行動。既然是政治行動,因此形勢就可能發生變化。也就是說,雙方可能在這一時刻是友好的,在下一時刻就打起來了。如果是真公主,那麼唐朝就可能投鼠忌器,很多軍事行動就會猶豫不決。而少數民族國家也會因為真公主的存在,有其他一些選擇。如果不是真公主,顯然雙方在政治決策上,都要自由得多。

    其次,如果是真公主,唐朝會很難受,少數民族國家也會很難受。因為唐朝皇帝一定捨不得他的親生女兒到少數民族地區去受苦。儘管吃的穿的可能沒有什麼差別,但畢竟氣候不一樣,而且會長年累月見不到一面。所以唐朝皇帝不願意。而少數民族首領似乎也不願意。因為既然是真公主,脾氣就會很大,需要伺候。少數民族首領本身是老爺,還要去伺候別人,這怎麼可能呢?但如果不伺候,把公主得罪了,她送一封信去唐朝,唐朝可能就會興師問罪,矛盾就會引起。總之,這樣做,對雙方似乎都是不利的。

    既然嫁個真公主,實際上並沒有嫁個假公主好,誰還會嫁真公主呢?

    (參考資料:《舊唐書》《新唐書》)

  • 2 # 小小嬴政

    唐朝的和親政策有其特殊的歷史原因的,唐朝的開國君主和文武大臣很多有少數民族血統。李世民本身就有鮮卑人的血統,他身邊的大臣長孫無忌、還有長孫皇后都有少數民族血統。

    有唐一代在對周邊少數民族作戰的過程中,還招降了不少少數民族將領,其中著名的有契必何力、高仙芝、李光弼等等,所以在對待少數民族的問題上比較開明,所以唐朝和周邊少數民族的和親比較頻繁,據統計有28次,其中一次未成功。

    為什麼要和親呢?唐朝不是明明很還有實力的嗎?的確是很有實力,但是也不能窮兵黷武,比如說和松贊干布的和親。首先是松藏乾布提出娶一位公主,唐太宗李世民不批准。於是松贊干布就開始挑事兒,對吐谷渾用兵,還威脅大唐。

    這還得了,唐太宗立即發兵,打敗松贊干布,松贊干布就請罪,李世民赦免了他。他順勢第二次提出娶一位公主,李世民這才應允,於是就有了文成公主和親的故事。

    其實文成公主並不是真正的公主,而是一位宗室女,皇族女子,但是雙方都很滿意,還演繹出一段和親的佳話。在文成公主進藏的路上留下了許多動人的傳說,在青海湟源附近有日月山,傳說當年文成公主的車隊行至此處,她思念故土卻又不能不擔當大任,於是便把父母送給他的日月寶鏡扔在這裡了,表示絕不回頭。

    據說日月寶鏡只要開啟,不管千里萬里都可以看見想見的人,於是有了日月山。過了日月山,繼續向西藏前進,在青海玉樹地區有一座文成公主廟,裡面供奉的是大日如來。

    除了文成公主,還有其他的一些公主下嫁少數民族,但是她們都不是真正的公主,都是宗室女或者大臣的女兒。這些女子為了唐朝和周邊政權的和平付出了巨大的犧牲。

    唐朝選擇和親政策,一是對於少數民族的態度比較開明,二是對戰爭的認識更加深刻。進行一場戰爭要訓練十萬軍隊,打敗敵人可保百年穩定。如果和親,犧牲一位宗室女可保三十年太平,所以唐太宗李世民表示,為天下蒼生考慮,自己不會在乎一個女兒,所以唐朝的和親政策頻繁。

    唐太宗說是不惜一女,但是他並沒有讓自己的女兒去完成和親政的使命,這些下嫁周邊政權頭領的公主,都是被皇帝下旨任命為公主的。這樣一方面避免了皇帝的痛苦,畢竟把自己的女兒,嫁到當時的蠻荒之地是很不愉快的事情,那就選一位宗室女嫁過去,這和嫁一位公主過去差不多,畢竟是貴族女子。

    再說要是真的嫁一位公主過去,對方的心理負擔和唐朝的心理壓力都會很大,萬一出了問題,都不好交代。

    另外真公主的脾氣都很大,不好伺候。京劇《打金枝》裡邊的郭子儀的兒子郭璦娶了個真公主,真公主要求郭璦每天向她下跪行君臣禮,再行夫妻禮。這是何等的威風呀!那些少數民族首領受得了嗎?郭璦受不了打了公主,公主回家告狀,也就是郭子儀的兒子,皇帝沒說啥,要是換了別人就不堪設想了。

    和親政策在唐初是一種緩兵之計,因為唐初實力不強,還不具備君臨天下的實力,所以就用和親來緩和關係,息兵止戰。到了盛唐時期就是一種懷柔政策,本著愛惜民命的原則出發和親,不同的情況下采取相同政策的初衷不同。

  • 3 # 採菊東蘺下

    皇帝的女兒從小嬌生慣養,錦衣玉食。而和親的部族像吐番、突厥都遠在塞外,條件艱苦,去了之後可能今生都無再見面的機會。作為父母肯定也捨不得。至於別人骨肉分離,那就呵呵了!

  • 4 # 壁畫真多666

    為何選“假”女兒?因為真女兒不捨得啊!

    原因很多,說三個:

    一、條件差

    那時候和親的民族都是些遊牧民族,條件遠遠比不了農耕民族優越,去了就是受苦。

    二、太遠了

    那時候交通不便,又是兩個國家,嫁過去一輩子難看到了,這女兒就等於沒了。

    三、不安全

    這也是最讓人無法接受的,誰知道哪天兩國打仗,那時候怎麼辦,安全誰來保證?

    現在的人也不願意嫁窮地方遠地方不安全的地方,從古至今道理一樣的。

  • 5 # 中孚鑑

    首先,作為公主都是金枝玉葉,不管如何,畢竟是皇帝的子女。作為皇帝,有時會處於政治利益因素,而施行聯姻,其中就包括遠嫁和親。

    這時的和親公主能起到的不小作用的,此舉一定程度上講可緩解兩方的局勢,同時亦可促進、維持兩方的穩定。本來和親公主單純的來講就是皇帝之女,這樣可看出和親的重視。

    但是就以和親之事而言,其實最重要的並非只是和親公主的真實身份,其中重要的一事就是和親一方的外在誠意。

    故而此時的和親公主,並非一定要真的是皇帝之女真正的公主,有時宗親之女還是作為和親公主去遠嫁的。這時只要把宗室之女封為公主,那在名義上此女就已經成為了公主,此時所代表的則是王朝,這也是可以達到和親真正意義的。比如文成公主、金城公主。

    其次,之所以會選宗室之女遠嫁和親,而非真正的公主去和親,是因為公主是皇帝之女,是金枝玉葉,作為公主的父親、母親不忍心女兒遠嫁。

    遠嫁和親,一則遠嫁後,再想見到女兒,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了,畢竟山高路遠。二則,公主遠嫁之地畢竟是番邦,不如中原天朝之邦,生活環境是不同的。如此又怎麼會忍心嬌生慣養的公主去受苦呢,畢竟生活差距、習慣還是有的。

    又有哪個父母忍受自己的子女去受苦的,又怎麼子女遠離自己的。更何況是貴為九五之尊的皇帝。而就是因為他是皇帝,他不忍自己的女兒遠嫁,但他身為皇帝有無上權力,就可以讓別的女子作為和親公主去遠嫁。

    最後,和親公主遠嫁和親,本身就是存在政治婚姻因素的,然而天子的穩定、王朝的安定並非是一個遠嫁和親的公主所能左右的,就算能促進、維持安定,但也只是暫時。時局難料,可能很快又會戰事緊張,那時和親公主的處境不僅尷尬,而且還可能會很危險。

    這樣的結局皇帝又怎麼會想不到。甚至有時之所以和親,就是因為是暫時的權宜之計,如此皇帝又怎麼會讓自己的女兒親身犯險呢!當然有的和親公主確實起到了很大的作用,起到了至關重要的影響,對兩方的安定起到很大貢獻的,比如著名的文成公主、金城公主。

  • 6 # 小乾談歷史事件

    首先,不是自己親生女兒不心疼啊,真正的公主都是金枝玉葉,和親之地過於偏遠,生活習慣也不一樣,原來在皇宮有人侍奉,嫁過去成了別人的妃子,肯定會受苦。

    其次,和親只是一種外交手段,是為了緩和唐朝同下面屬國之間的摩擦,我把人嫁過去,兩家都是親戚,就不好意思再搞摩擦了。既然如此就沒必要用真公主。

    最後,唐朝皇帝在和親之前都會認“假公主”為養女,養女也是女兒,何來真假之分呢

  • 7 # 夜不閉戶深耕半夜

    唐朝在統治的289年裡,以公主身份嫁給少數民族首領的皇室或貴族女兒共計23位。這些和親公主,大多與皇帝沒有直系血緣。唐朝作出這樣的決定,主要基於四大原因:

    一、和親公主都肩負重任

    和親的目的是維護邊疆穩定,說白了就是以最小的代價換取有利於國家的和平環境。和親公主既是和平使者,還肩負著朝廷的重託。和親公主不僅代表的是國家和朝廷,還要求能緩解或化解國家間的矛盾,起到一個平衡的作用。

    據《資治通鑑》記載,唐朝的太和公主因沒有完成確保邊疆平安的任務,回到故里時,遭受到唐武宗的責備。 因此,和親公主的能力往往也是重要的考量。

    這樣的人選,若只從與皇帝有直系血緣關係的女兒中選出,其選擇範圍肯定會比較窄。但如果將範圍擴大到整個皇室甚至貴族,顯然可選擇的餘地將會更大。

    而皇帝的親生女兒,因為父母的原因,多少都帶點恃寵而驕,能否擔此重任尚是未知之數。另外,皇帝是否願意也是一個原因,畢竟骨肉相連難以割捨也是人之常情。

    二、“假公主”可避免後宮干擾及日後成為掣肘

    選擇與皇帝沒有直系血緣關係的女子作為和親公主,可以避免後宮對朝廷制定對外政策等一系列問題進行干預或干擾。同時,也能避免因兩國關係惡化後,和親公主反成了對方用以要挾的工具。

    據《舊唐書》記載,“會昌三年,回紇大掠雲、朔北邊,唐武宗以公主之故,不欲急攻。”此時的和親公主,其角色已發生變化,全然不是充當和平使者,而是成了唐朝出兵的一道障礙或掣肘。

    三、和親公主出嫁後,其命運難以預測

    唐朝的和親公主出嫁後,其命運大多悲慘。據《新唐書》記載,“俄而可汗死,華人慾以公主殉。”這裡說的是寧國公主,因回訖有殉葬的風俗,公主差點被用以陪葬。後幾經周折,性命保住了,但又因為沒有子嗣,雖回到長安,最終落得無人問津孤獨終老。

    據《資治通鑑》記載,“安祿山欲以邊功市寵,數侵掠奚、契丹; 奚、契丹各殺公主以叛。”靜樂公主、宜芳公主和親後半年,雙雙成了刀下亡魂;而燕郡公主嫁到契丹後,因契丹內部爭鬥,不得已只好四處漂泊;東華公主因丈夫被殺,走投無路之下,逃回大唐投平盧軍。

    縱是出色完成任務的文成公主及金城公主等,和親後在異鄉同樣備受煎熬。正如那句:“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宮鬥不僅存在於唐朝的後宮裡,也存在於周邊國家的後宮當中。文成公主初到吐蕃,便受到赤尊公主百般刁難。

    據《西藏王臣記》記載: “見文成公主暨從人抵達漢地。於是心生妒嫉,故設障難,使公主與贊普不能相見。” 在相見會舉行時,赤尊公主更直言: ‘漢主文成汝,辛苦婚使迎,雖來此藏地,然我先為大。” 其後宮爭鬥之激烈可見一斑。

    而《西藏王統記》中記載的金城公主在後宮生下兒子後竟被搶走,雖最終與兒子相認,但 “殆王子五歲時,母后即逝。” 此記載雖至今仍有爭議,卻能反映出金城公主在異鄉後宮裡,承受著不少的生存壓力。

    四、和親公主需長途跋涉歷盡艱辛

    以文成公主進藏為例,從唐朝的長安出發,至終點即現今的西藏拉薩。按照傳統線路來走的話,全程大約有3000公里左右。(文成公主進藏具體線路至今未有定論)

    不僅路途遙遠,所經之處又大多是荒涼之地。一路之上,和親公主們既懷著對自身命運的忐忑之情,還要抵受惡劣的自然環境,未達終點皆已身心俱疲。

    結語 :

    基於上述四大原因,唐朝在挑選和親公主時,大多會選擇與皇帝沒有直系血緣關係的女子。

  • 8 # 史道驛站x

    ‘’和親政策‘’只不過是一場政治外交,其象徵意義往往大過實際意義,‘’和親公主‘’也只不過是政治博弈的一個道具而已,所以對於‘’和親公主‘’是不是當朝皇帝的女兒,皇帝說是那就是,要的也就是皇帝認可的名號,所以和親雙方都不會深究這個問題。

    和親政策最早是漢高祖劉邦想出來的外交方式,說實話漢高祖劉邦真的很聰明,穩固邊防不能只是靠打仗,那樣犧牲很大,費用也高,算算賬划不來。西漢初期,天下初定,匈奴經常犯境,於是劉邦就想到了這一招,把公主嫁給匈奴單于,那樣劉邦就成了岳父,匈奴單于就成了女婿,女婿打岳父那叫不孝。

    再說公主嫁給了匈奴單于,同時還有大量的陪嫁品,單于也很知足,大仗就不打了,小小的騷擾還是時有發生。這樣岳父就會經常發紅包安慰。劉邦去世後,漢惠帝、呂后、漢文帝、漢景帝時期都繼續推行“和親”政策,漢朝和匈奴之間相處還算和睦。

    可到了漢武帝時期,西漢不再給匈奴送‘’和親公主‘’了,只給他們送去了衛青和霍去病的大軍,霍去病的軍隊,如風捲殘雲一般,把匈奴打得暈頭轉向。後匈奴分裂成南匈奴和北匈奴,南匈奴單于呼韓邪得到了西漢的支援重新統一了匈奴。

    為了報答西漢的支援,公元前33年,呼韓邪單于來到長安,向漢元帝表達了和親的願望,漢元帝把王昭君許配給他,呼韓邪單于封她為“寧胡”閼氏(yān zhī),也就是正室,昭君出塞也成了傳頌千古的故事,王昭君的付出讓漢朝和匈奴和平相處了幾十年。

    到了唐朝,同少數民族的和親政策也是唐朝外交國策,不過用來和親的公主,真正是當朝皇帝親生的還是很少,就連大家非常熟悉的文成公主也不是正品,當然對於這個贗品,松贊干布也是以極高的規格迎娶,成為唐朝的女婿那也是一件值得驕傲的事,可以說松贊干布是滿意的,西藏的布達拉宮說明和見證這段歷史。

    和親是以極小的成本,獲得國家的安寧,可見一個女人的作用有多大,因為有了這形式上的和親,表示了雙方締結友好的願望。和親公主也只是一個象徵,她的男人愛不愛她只有天知道,其實和親公主並不一定會得到她男人的喜歡和疼愛,她們只是一個符號。因此很多和親公主一生寂寞孤獨,鬱鬱而終的時候都很年輕。

    唐朝的文成公主和金城公主都是遠嫁吐蕃,她們為唐朝和吐蕃的和平友好做出了傑出的貢獻,她們的作用歷史不會抹殺,可她們在吐蕃過得幸福嗎?這就未必,文成公主和金城公主一生都沒有留下後代,這就說明了很多問題。其一、她們的男人可能對她們根本就沒有興趣,雖然她們也是國色天香,可胃口不對。其二、少數民族的生活習慣與漢人不同,和親公主去到那裡,肯定水土不服。說到這裡大家一定會體會到和親公主們的心酸和不幸。

    其實我認為,和親公主是犧牲自己,為國獻身,她們應該是民族英雄,雖然她們也是被逼無奈,但還是擔起國家和民族賦予的使命。大唐王朝前期的繁榮,與和親政策有直接的關係,邊境穩定,人民才可以安居樂業。雖然唐朝的和親公主大部分都不是真正的公主,可她們的民族氣節比很多真公主強一萬倍都不止。

  • 9 # 文開石

    這個問題問得好有意思。

    那些匈奴單于什麼的要有皇帝血緣的公主幹什麼?看到天可汗英明神武,想改良自己血統?

    古代看重的是名分,其他的都無所謂。

    這些“公主”不管父母是誰,和現在的皇帝血緣遠近甚至有沒有血緣,都無所謂。沒人在乎!

    所有人在乎的是皇家承認的,賜予這個女人的“公主”的名分。

    娶有這個名分的女人,才證明大家有一定的親戚關係,才證明相互的尊重和重視。

    如果皇帝說這個女孩是我親女兒,我最喜歡的孩子,就是因為這個那個什麼原因,沒公開承認,現在把她嫁給你。

    猜猜單于會因為皇帝的重視而感動,還是破口罵街回頭帶病繼續和你打?

    皇帝有多喜歡自己的子女

    不否認有些子女,皇帝真的很喜歡,或者是他的孃親受寵,愛屋及烏;或者是這孩子很可愛皇帝看著喜歡。

    但都幾乎是特例,至少是很小部分。對於大多數子女,不過是一個連生命延續意義都不那麼重要的後代而已,不過是可能的繼承大統的備份的備份的備份,還是多個備份中的一個。

    一切都是政治交易,利益、名分什麼都比真的血緣重要的多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女追男是一種怎樣的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