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知行合一2020

    放棄安南地區(今越南)主要有兩個原因:1、當時越南是窮苦之地,幾乎沒有什麼賦稅可收2、越南人並沒有真心歸附明朝。

    1402年,朱棣透過“靖難之役”登基為帝。安逸日子還沒過幾年,越南就發生了內亂,原來的國王被趕下臺,其孫子陳太平流亡到明朝尋求幫助。朱棣派5000精兵護送陳天平回國,不成想,越南新國王派兵在半路上殺死了陳天平,還將朱棣派遣的5000精兵給消滅了。

    朱棣大發雷霆,哪裡還顧得上父親的禁令?當即派遣30萬大軍,號稱80萬人馬南下。這是一支在“靖難之役”中衝鋒陷陣的精銳部隊,雖然是萬里南征,但戰鬥力還是頗為可觀。經過一番血戰,終於征服了越南全境。

    戰後,朱棣在越南設定交趾承宣布政使司、都指揮使司、提刑按察使司,下設15府、三36州、180餘縣,依照內地的行政區劃模式對越南進行直接統治。這意味著,當時的越南已成為明朝的一個省級行政區。

    可是,朱棣死後, 1427年,朱棣的孫子、明宣宗朱瞻基就放棄了越南,從越南撤回行政機構和軍隊。這時候,離朱棣收回越南還不到30年。

    朱瞻基是朱棣最疼愛的孫子。實際上,當年朱棣之所以發動“靖難之役”,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因為朱瞻基的原因。因為朱瞻基出生時,朱棣做了一個夢,他夢見父親朱元璋親手將一個象徵著權力的大圭賜給了自己,還說:“傳世之孫,永世其昌。”

    不過,朱瞻基不是朱棣那種開疆拓土的皇帝。朱瞻基更像是一名守成之君。由於朱棣的連年征戰,造成國家虛空,人民疲憊不堪,因此,朱瞻基必須執行休養生息的政策,勒緊褲腰帶過日子。越南自古就是化外之地,自然、地理環境極為惡劣,經濟發展極為落後。明朝很難從越南征收到什麼稅賦。根據記載,明朝從越南征收的稅賦,最高一年才7萬兩銀子。

    相反,明朝還必須為駐軍和行政機構支付鉅額的費用。每年明朝要扔300萬兩銀子在越南。心疼啊。所以,經濟因素是朱瞻基決定放棄越南的第一個原因。

    朱瞻基放棄越南的第二個原因是越南人並沒有真心歸附明朝。幾百年以來,越南早已形成事實上的獨立國家,有自己的語言、文化和民族信仰,很難接受外來力量的統治。在這種情況下,越南民眾會將明朝的統治視為侵略。他們在歷史書《大越史記全書》裡記載:“北寇兇殘,南民困屈。”你看,明朝每年花了300萬兩銀子,就買了這麼一個差評?

    因此,自1407年駐軍越南以來,越南民眾就不斷反抗明朝的統治,讓朝廷焦頭爛額。更讓人頭疼的是,南方有越南人搗亂,北方有蒙古人侵擾。明朝軍隊再強大,也難以在兩條戰線同時開戰。“兩害相權取其輕”,在重北輕南的戰略思想指導下,放棄越南幾乎就是唯一的選擇。

    好笑的是,當朱瞻基放棄了越南,從越南撤回行政機構和軍隊後,越南的態度變得“溫順”下來。他們像以往一樣,對明朝納貢稱臣。明朝也落得一個解脫。這件事就有了一個皆大歡喜的結局。

  • 2 # 公元前

    一、防禦的重心需要向北方轉移

    公元1368年,蒙古政權敗退北方草原以後,無時無刻都在想恢復他們的大元帝國夢。朱棣發動了靖難之役南下奪取皇位以後,北方防禦力量瞬間削弱了很多。蒙古政權為了恢復大元帝國經常騷擾明朝的邊境,不斷組織部隊南下襲擾明朝的邊境州縣。經過幾十年的腐蝕,明軍戰能力整體下降,只能堅守的城鎮和要塞。

    為了更有效的防禦蒙古的入侵,明朝在東到西一萬多里的邊防線上建立了九大重鎮,分別派出重兵把守。但是,交趾地區的動亂嚴重牽制了明朝的兵力,為了防止交趾人的反擊,一多半明軍都在此駐守。而北方的兵力分配受到了嚴重的影響。

    二、交趾地區的問題耗費了明朝國庫大部分稅收

    朱棣發動靖難之役奪取皇位之後,一直計劃想要將首都遷往北平。經過十幾年的建設,北平政權的改建徹底完成。永樂十八年,朱棣將國都定位北平。

    後來朱瞻基繼位以後,計劃重新修繕三大宮殿。但是重建三大殿需要耗費大量錢財,於是朱瞻基準備將交趾地區的軍費減半來修繕三大宮殿。當時交趾地區的軍費每年都在五百萬兩以上,但是每年交趾的稅收卻不足十萬兩!為了節省開支,朱瞻基只得撤軍。

    三、交趾地區越來越難管控

    公元1407年,明軍佔領交趾以後,明朝在交趾建立了縣政權。但是各級官員巧立名目、橫徵暴斂,弄得交趾地區的人民不聊生。明朝在交趾的暴政引發了交趾人的大規模抗議,明軍派遣雲南守軍鎮壓,但結果是全軍陣亡。後來明朝派了大量的部隊前去鎮壓,局勢才得以穩。

    在明軍佔領交趾的22年裡,前後爆發了三次反明起義。明軍為了鎮壓起義,每次傷亡人數都過半。為了減少這種不必要的損失朱瞻基只得撤軍。

    朱瞻基下令各種政府機構撤出交趾。六年後,朱瞻基冊封交趾起義軍首領為安南國王。同時安南再次成為中國的附屬國,從此安南地區再無叛亂。

  • 3 # 王玉潔507

    越南古代稱為“安南”,自秦漢時期就被納入中國版圖。直到唐末,由於軍閥混戰,中央威權不盛,安南才脫離中囯自立,直到永樂五年(1407年)時隔四百多年後才被再次納入中囯版圖。

    但是到了明宣宗時期,明宣宗果斷的放棄了已經統治了二十餘年的安南,使其再次獨立。其原因有以下幾點:

    1、明朝在越南(安南)的統治不得人心,遭受普遍抵制。所以安南當地人對明朝政府沒有所謂的認同感。他們在當地魚肉百姓,橫徵暴斂也導致了當地民眾的強烈反抗。

    2、為了維護明朝在安南的統治,對反政府的民眾大力征剿。在這一過程中也耗費了明朝巨大財力,也僅軍隊傷亡慘重。而安南人靠著地理優勢卻越戰越勇,明朝始終無法在軍事上取得徹底的勝利,反而造成了沉重的負擔。

    以上因素是明宣宗放棄南安的主要原因。

  • 4 # 子曰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安南大致現在的越南北部地區,朱棣繼位後不就,將安南納入明朝版圖,設立安南布政使司,

    安南地區自秦漢時期一直是中國領土,五代時期獨立出去,一直到明朝初年相對獨立,

    明朝靖難之役後朱棣頻繁用兵,四次深入蒙古,導致安南控制力大大減弱,二十年間起義不斷,朱棣曾幾次派張輔平定叛亂但不能久居,張輔一走,起義再起。同時對安南不夠重視政策上處理也明顯不足。

    宣德年間安南人黎利率眾起義,自稱平定王,佔領安南大部分領土,明軍戰敗退出安南

    明朝財政本來就吃緊,安南地區,起義不斷,耗費巨大銀兩,安南地區收稅甚微,入不敷出消耗大量財力物力宣宗被迫放棄。

    經過不斷複議,宣宗從安南撤兵,廢除安南政使司。

  • 5 # 另類小歷史

    明成祖朱棣派遣英國公張輔征服安南,並設立交趾布政使司,將安南納入中央政府的直接統治。但他的孫子明宣宗繼位後,明朝主動放棄了安南地區,恢復其附屬國地位。主要原因有以下幾點:

    1)安南局勢不穩定,安南自征服以來,時有反叛,明王朝多次派兵圍剿,連年興兵,消耗了大量人力物力財力,當時朝廷有意讓天下息兵,所以明宣宗改一味剿滅為剿撫並用的政策。

    2)當時明王朝的主要力量在北方,防備和打擊蒙古人,以當時明王朝的國力無力進行南北兩線作戰,為避免與安南人陷入無休止的戰爭,只能放棄安南。

    3)下西洋國策的放棄;明成祖征服安南一方面是開疆擴土,另一方面是為下西洋的戰略服務,而宣宗時已基本放棄這一國策。所以安南的戰略地位就不在那麼重要。

    4)明王朝遷都北京,安南距離政治中心太遠,官員派遣和兵馬調動都要大費周章,所以朝廷無力管理。

    5)宣宗時,明王朝進入文官統治局面,為打壓勳貴,自然不希望大興武力。

  • 6 # 江湖小曉生

    導語:安南也就是現在的越南地區,自古以來就是中原朝廷的藩屬國,一直以來依附於中原朝廷。雖然安南地區的政權形式在不斷髮生變化,可是始終沒有脫離中原封建王朝的統治。早在秦朝的時候,安南就已經被開闢成為中原王朝的領土,到了五代十國時期,安南地區人口繁衍逐漸增多,所以建立了一個獨立的王朝。從這兒開始,安南就一直屬於中原帝國的藩屬國。明朝時期,明成祖朱棣派遣大將張輔代領人進入安南,消滅了安南胡氏政權,恢復安南為交趾,該地區也就成為了明朝郡縣中的一部分。

    朱棣將這裡設立為交趾布政使司。可是明宣宗朱瞻基時期,卻主動放棄了安南的控制權,這是為什麼呢?

    01安南地少人多,遠離中原王朝,管理十分困難。

    明朝統治安南的時候,這個地方已經擁有三百多萬老百姓,是一個人口密度相對來說比較大的地方。

    追至叱蒲捺柵,又遁。昏夜行二十餘里,聞更鼓聲,輔率政等銜枚疾趨,黎明抵叱蒲幹柵,江北賊猶寨南岸。官軍渡江圍之,矢中景異脅,擒之。鎔及弟鈗亡走,追擒之,盡獲其眾。別將朱廣追偽大將軍阮帥於暹蠻,大搜暹人關諸山,獲帥及季擴等家屬。帥逃南靈州,依土官阮茶匯。指揮薛聚追獲帥,斬茶匯。初,鄧鎔之就執也,季擴逃乂安竹排山。輔遣都指揮師祐襲之,走寮國。---《明史》

    作為一個外來征服者,明朝派遣過去的官員,並不能很好統治這個地區。安南人認為,他們雖然一直都是中原王朝的附屬國,可是他們也有自己獨立的政權,現在貿然被劃入了明朝的疆土,他們自然很不服氣。

    所以當朱棣派遣李彬佩徵夷將軍印,前往鎮守交趾的時候,遇到了一堆反抗者。好在李彬是個能征善戰的將領,他到了以後,先是平定了路那縣的造反者阮貞,隨後又相繼平定了順州和北晝等地。

    不過這只是暫時的安歇,起義軍層出不窮,李彬忙於應付。尤其是黎利的出現,幾乎成了李彬的死局。最初黎利還是清化府的土巡檢,可他表示非常不服氣明朝的統治,常常拉著一幫兄弟們謀劃造反的事情。由於黎利的崛起,導致安南各地都爆發了各種起義,這對明王朝來說,負擔實在是太重了。畢竟安南距離京城有萬里之遙,根本不是說管理就能管理到位的。而且李彬在鎮壓起義的時候,雖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績,卻在關鍵時刻病死了。當時黎利戰敗逃亡到了寮國,李彬決定進入寮國抓捕黎利,結果還沒發病,李彬就病死了。

    李彬死後,這一場追捕活動也就宣告結束了。從此以後,李彬的各位繼任者,都無法完成平定叛亂的任務。一直到王通上位以後,直接割讓清化府以南的地區給了黎利,從此黎利過上了兵強馬壯的生活,而明軍再也沒辦法收拾他了。

    02黎利集團在安南做大,明朝勞師遠征划不來。

    李彬死後,再也沒有人能夠跟黎利相抗衡。所以黎利放心大膽地從寮國回到了安南,開始了自己宏圖大業之路。

    二年春,利犯交州。通與戰,斬偽太監黎秘及太尉、司徒、司空等官,獲首級萬計。利破膽奔遁,諸將請乘勢追之,通逗留三日。賊知其怯,復立寨浚濠,四出剽掠。三月復發三萬三千人,從柳升、沐晟征討。賊分兵圍丘溫,都指揮孫聚力拒之。先是,賊以昌江為大軍往來要道,發眾八萬餘人來攻,都指揮李任等力拒,殺賊甚眾。閱九月,諸將觀望不救,賊懼升大軍至,攻益力。夏四月,城陷,任死之。---《明史》

    他召集自己的舊部,不斷攻陷明朝交趾各縣城。王通不得不選擇與黎利進行和談,當然這是一次彼此不信任的和談。

    因為王通一方面在和談,一方面在拖延時間等待明軍調兵前來支援。而黎利這邊獲悉以後,開始猛攻各縣城。

    結果等到明軍10萬援軍來了以後,黎利並不慌張。他認為雖然明軍人數眾多,可是他們對安南地區的地形並不瞭解,只要他們孤軍深入,就有機會埋伏偷襲他們。所以黎利的作戰方針就是誘敵深入,他下令讓士兵們佯裝敗退,且戰且敗,不斷拉長軍隊的縱深。結果明朝這邊的主將柳升果然大意了,認為一定可以獲勝,所以他親自帶著1000多起兵追擊黎利殘兵。萬萬沒想到,柳升的人馬陷入了黎利的包圍圈,柳升當場被殺,黎利獲得了這場戰鬥的最終勝利。因此明朝不得不承認黎利政權的合法性,開始了一系列商談活動。

    軍事上不敵的確是明宣宗朱瞻基放棄安南的重要原因,打不贏這場戰爭,主要是因為勞師遠征供給不足的原因。

    與其長期在這裡耗著,還真不如放棄安南,承認對方的合法性。讓安南繼續以大明朝附屬國的身份存在下去。

    可是等到李彬去世以後,安南地區的防務幾乎是一片混亂,倒不是說後繼者一定沒有能力,至少他們不能在短時間內適應這個地方的特殊情況。

    帝心知其詐,欲藉此息兵,遂納其言。初,帝嗣位,與楊士奇、楊榮語交阯事,即欲棄之。至是,以表示廷臣,諭以罷兵息民意。士奇、榮力贊之,惟蹇義、夏原吉不可。然帝意已決,廷臣不敢爭。因敕利以興滅繼絕之意,並諭通及三司官,盡撤軍民北還。詔未至,通已棄交阯,由陸路還廣西,中官山壽、馬騏及三司守令,由水路還欽州。凡得還者止八萬六千人,為賊所殺及拘留者不可勝計。天下舉疾通棄地殃民,而帝不怒也。---《明史》

    所以就是這麼一個適應的過程,使得黎利集團逐漸崛起。黎利集團都是由本地人組織起來的一支武裝力量,他們對安南地區的地理環境十分熟悉,所以在作戰方面,比明軍更加有優勢。那麼明軍節節敗退的原因就找出來了。

    首先明軍將領的能力不足。李彬是一個優秀的將軍,他平定了安南的叛亂,甚至擊敗了一直對抗明朝的黎利,將他趕出了安南,逃到了寮國。可惜他死後,繼任者能力都不足。其次黎利大軍熟悉戰爭場地。這幫人都是本地人,他們在自己的地盤上,自然比明軍更加有優勢,只要誘敵深入,明軍不是黎利軍隊的對手。再者明軍千里奔襲,物資供應麻煩。當時朱瞻基遠在京城,距離安南實在是太遠了,所有物資供應壓根就來不及,因此明軍後補力量不足,很難取勝。

    所以在這種非常不利的情況下,楊士奇和楊榮這些大臣們,立刻勸告明宣宗朱瞻基,他們認為這個時候放棄安南是最明智的選擇。因此明宣宗選擇了這個無奈的結局,我認為還是靠譜的。

    總結:明宣宗的行為不算割地求和,只能說放棄了侵略。

    朱棣進攻安南就一定正確嗎?其實這是未必的,在歷史上安南地區一直有一個獨立的王朝,他們雖然向中原王朝稱臣納貢,可是本身的確是獨立的。

    朱棣偏偏要將這裡變成大明朝的一個郡縣,這是不可取的。所以這裡的人民一直在反抗。明宣宗朱瞻基上臺以後,意識到了反抗情緒越來越嚴重。

    所以他的鎮壓力度也不斷縮減,最後將留在安南的八萬多人馬全部撤回大明,從此承認了黎利政權的存在。放棄安南不是恥辱的選擇,而是一種明智的妥協。

    參考資料:《明史》

  • 7 # 一切都付笑談中

    公元1427年,明宣宗宣佈從越南撤軍,結束了明朝對越南長達20年的直接統治,隨後的越南宣佈復國,重新建立黎朝,至於原因,我們細細分析。

    歷史前瞻

    安南,就是現在的越南,古代稱為交趾,位於中國的南部,古代一直屬於中國版圖,據專家考證,早在秦始皇統一六國後,在天下設定三十六郡,其中的象郡就管轄著今天的越南北部和中部,一直到五代十國,中央政府一直有效管轄越南。公元939年,越南地方勢力趁中原內亂,擊敗南漢獲得獨立,稱安南國,此後的越南開始脫離中央直屬,成為中原王朝的屬國,遣使進貢。這種宗藩的局面一直持續到了明朝初期。

    佔領越南經過

    1368年,朱元璋建立大明,坐擁中原正統地位,此時的安南自然奉明朝為正朔。到了十四世紀末,安南的陳朝逐漸衰落,政權逐漸旁落到了權臣胡季犛手裡,並篡位自立為王。由於是非法奪位,忌憚明朝皇帝的干預,一直隱瞞此事。1403年,朱棣取得皇位不久,胡氏認為朱棣也是篡位,惺惺相惜,可能不會干預自己,遂上表朱棣,謊稱陳朝子孫絕滅,自己受百官擁戴不得已登位,請求大明皇帝正史冊封為安南國王。這一策略竟然瞞過了朱棣,不過好景不長,陳氏子孫陸陸續續來到中原控訴胡氏篡權,1406年,朱棣派兵護送陳氏後裔回越南途中,遭胡氏政權派兵圍剿,全軍覆沒,陳氏子孫也被殺害,這件事成為朱棣派兵的導火索。

    1406年7月,明軍分兩路進入安南,不少越人“厭胡氏苛政,罔有戰心“,明軍勢如破竹,攻克多個要塞並殲滅胡軍主力 , 於1407年在5月將胡氏父子活捉。

    滅掉胡氏政權後,朱棣為了更好的統治越南,宣佈在越南設定交趾郡,進行直接統治,明朝迎來了短暫的直接管轄越南。

    大明朝放棄越南的原因分析

    其一、越南自五代十國獨立已近400年,越南當地已逐漸形成自己的獨立文化,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化,民族覺醒,不甘心被外來民族壓迫,因此各地起義軍此起彼伏,大明軍隊鎮壓起義,疲於應付,傷亡慘重。

    其二、明朝初年,北方的蒙元實力依舊雄厚,明朝的主要國境壓力來自北方蒙古各部,蒙古軍隊頻頻突破長城,侵擾邊鎮,對大明形成嚴重威脅,明政府為了加強北方的防禦力量,必然需要抽調其他地方的軍事力量,如果南北兩線作戰,大明軍隊是吃不消的,鑑於此,三楊內閣建議從越南撤軍,增強北方防禦。

    其三、明朝在越南的統治橫徵暴斂,掠奪當地民生資源,越南在古代被認為是化外之地,蠻荒之地,派往越南的官員大多是皇帝貶謫過去的,他們要不是素質低下,要不就是貪婪小人,到了當地只會苛捐雜稅,收受賄賂,又加緊掠奪當地貴重民生物資,開採金銀礦產,搜刮珍禽異獸,直接運回內地,導致當地百姓民不聊生,激起民變。

    結尾

    到了明宣宗一朝,安南人犁氏反叛,多次打敗官軍。此時的明朝,在越南統治已是疲憊不堪,力不從心,1427年,明宣宗經權衡再三,決定裁撤交趾郡,從越南撤軍,承認黎氏政權,結束了對越南的直接統治。

  • 8 # 李小新吖

    前言:

    安南,也就是現在的越南,最早的時候叫做“交趾”。安南這個名稱來自唐代的安南都護府。從秦朝開始,安南就是中國的領土,朝廷設有“象郡”管理越南北部。漢朝時設立“交趾”、“日南”、“九真”三郡進行管理。

    到了五代時期,由於中原內亂,安南趁機獨立,建立了一個獨立政權。此後,安南長期作為中國的藩屬國而存在。

    明成祖朱棣時期,安南國內出現叛亂,王位正統傳人陳氏向朱棣求援,朱棣派名將張輔率兵進入安南,滅亡了安南胡氏政權。因為安南陳氏已無傳人,所以朱棣恢復安南為交趾省。

    然而,僅僅過了21年,明宣宗朱瞻基就宣佈放棄安南,撤銷交趾承宣布政使司,將明朝大軍全部撤回國內。這是為什麼呢?

    一、投入產出不成正比,財政壓力大

    安南成為交趾省之後,朝廷在這裡駐紮了30萬大軍。這30萬大軍,每年的軍費最少也在300萬兩以上,而朝廷從安南征收的賦稅,最多的時候一年也僅僅只有7萬兩白銀,可以說是嚴重的入不敷出,這給朝廷帶來非常大的經濟壓力。

    二、蒙古人興風作浪,雪上加霜

    明太祖朱元璋統一江南之後,於1367年命徐達、常遇春等帶兵25萬揮師北伐,最終攻佔元朝大都,元順帝逃回了草原,蒙古分裂為韃靼、瓦剌和兀良哈三部。

    後來,明成祖朱棣透過五次北伐,平定了蒙古各部,將蒙古各部治得服服帖帖。但因為常年對蒙古作戰,耗費無數,明朝也是元氣大傷。

    而且,朱棣死後,蒙古人再次開始興風作浪,不斷騷擾邊境。當時的首都北京又離蒙古草原很近,這樣的距離,不能不讓明朝忌憚。但如果要長期維持南北兩線作戰,毫無疑問,這對明朝來說是一個巨大的壓力。而相對於蒙古的威脅來說,交趾遠在天邊,就顯得沒那麼重要了,所以,費錢又不安分的交趾,能放棄就放棄吧。

    三、反明起義不斷,成為壓死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

    自五代時期交趾脫離於中原王朝之後,到明朝,已經過了幾百年的時間。安南地區的老百姓早已經認同自己交趾人的身份,而不是中國人。所以,在交趾人眼裡,明朝的所作所為是赤裸裸的侵略,他們並不甘心淪為明王朝的一個郡縣,因此不斷的進行著反明的鬥爭。

    再加上明朝派來安南的各級官員,並沒有把這個地方當成自己的土地,也沒有把當地百姓當成自己的人民。他們來到這裡就是為了錢財,各級官員都腐敗無能、橫徵暴斂,弄得交趾地區的人民苦不堪言,更是加劇了當地的反明起義。

    公元1427年,交趾勢力最強大的一支叛軍黎利,在倒馬坡將明朝主將柳升伏殺,並且將七萬多明朝士兵全部斬殺,迫使明朝議和,並於1428年稱王,建立了大越國。自此明朝在交趾設立的郡縣全部喪失!明宣宗不得不從交趾撤軍!

    總結:明宣宗放棄安南這塊疆域,也是不得已而為之。一方面朝廷每年在安南的軍費開支入不敷出,財政壓力非常大。另一方面,安南地區的反明起義一直不斷,明朝平叛大軍節節敗退,而且北方又有蒙古的威脅。所以,最後,明宣宗不得不放棄這個地方,將留在安南的八萬多人馬全部撤回國內。

  • 9 # 文史並蒂

    事實上,朱元璋在洪武年間就定下了十五個不徵之國,其中之一就是安南(另外十四個分別是:朝鮮國、日本國、大琉球國、小琉球國、安南國、真臘國、暹羅國、占城國、蘇門答剌、西洋國、爪窪國、湓亨國、白花國、三弗齊國、渤泥國),而理由是“限山隔海,僻在一隅;得其地不足以供給,得其民不足以使令”,簡單來說,就是這些都是彈丸之地,過於偏遠,即便是打下來了,也不划算。

    朱棣登基之後,為了彰顯自己的文治武功,非要征討安南,當時大才子解縉曾經拼命阻攔,但朱棣一意孤行,雖然最終打了下來,但也花費了巨大的代價,而且此後安南經常鬧獨立,明朝不得不花費巨大的精力來維持自己的統治。朱高熾登基以後,為了改善這個地區的狀況,更換了明朝在此的負責任,結果形勢更加惡化。

    朱瞻基登基以後,朱瞻基仔細分析了之前的形勢以後,選擇戰略放棄這塊地方,一方面明朝在這個彈丸之地花費了很多財力物力,但收益卻寥寥無幾,另一方面,朱瞻基是守成之君,也不願意為了這點巴掌大的地方而大費干戈。

  • 10 # 人者仁義也

    安南也就是越南,宋朝初年獨立,在明朝時期被明成祖收復,但是在明宣宗時期變成了一個戰爭泥潭,這使得明宣宗不得不放棄安南。

    明朝和屬國安南的戰爭開始於1406年,結束於1407年。當時的明朝正處於在明成祖朱棣的統治下,朱棣發動的強硬戰爭使得安南成為明朝的土地。

    明朝收復安南的原因很簡單,當時的安南陷入了內亂,安南當時正處於改朝換代,安南的陳朝末年,外戚黎季犛於公元1400年篡奪了皇位,他由於是外戚,在謀朝篡位的過程中大肆屠殺陳朝的王室陳氏宗族,打壓忠於陳氏的力量。他還自己改姓胡,改國號為大虞。不久讓位給次子胡漢蒼,以太上皇的身份仍掌朝政。

    這個時候明朝正處明成祖朱棣和建文帝朱允炆的靖難之役之中,明朝無暇管理安南。明成祖在南京登基之後,派人宣告安南,明朝皇帝登基的訊息。黎季犛知道後,立刻派人送去了檔案,他自稱是陳朝的王室外甥,陳朝的後裔滅絕。自己被百官推舉為國王。黎季犛在這封檔案裡希望得到明朝的敕封,以證明自己的合法性。

    但是這個時候安南和明朝的矛盾又爆發了。明朝直轄的土官思明總管府下屬有丘溫、如嶅、慶遠、淵、脫五縣,這五縣在元末明初的時候被安南侵佔,明成祖讓安南返還,安南不聽。同時安南又和當時的占城國大戰,明成祖下詔讓安南和占城修好。但是安南陽奉陰為,侵掠如故。這個時候,陳朝的舊臣裴伯耆前去明朝告狀,他嚮明成祖控訴黎季犛的罪狀:

    賊臣黎季犛父子弒主篡位,屠戮忠良,滅族者以百十數,臣兄弟妻孥亦遭害。遣人捕臣,欲加誅醢。臣棄軍遁逃,伏處山谷,思詣闕庭,披瀝肝膽,展轉數年,始睹天日。竊惟季犛乃故經略使黎國髦之子,世事陳氏,叨竊寵榮,及其子蒼,亦蒙貴任。一旦篡奪,更姓易名,僣號改元,不恭朝命。忠臣良士疾首痛心,願興吊伐之師,隆繼絕之義,蕩除奸兇,復立陳氏後,臣死且不朽。敢效申包胥之忠,哀鳴闕下,惟皇帝垂察。

    這個時候剛好明朝的另外一個屬國寮國,他們送來了陳朝的後裔陳天平,陳天平也向明朝皇帝請求救援陳朝。

    當時黎季犛正在派使者嚮明成祖慶賀正旦。朱棣向安南的使者團出示陳天平,使者團都錯愕下拜,其中還有哭泣的人。裴伯耆向使者團曉以大義。最後朱棣派人指責黎季犛,黎季犛派人謝罪,請求迎回陳天平。朱棣先派聶聰前往探查情況,聶聰回來後,說黎季犛可信,於是朱棣派人送回陳天平。

    但是萬萬沒有想到黎季犛在路上設伏,殺了陳天平。這使得朱棣大怒,於是征伐安南的戰爭開始了,以朱能為徵夷將軍,擔任總兵官。沐晟為徵夷副將軍,擔任左副將軍。張輔為右副將軍,李彬、陳旭為左、右參將。明軍南征。但是朱能到了龍州病卒,大軍由張輔帶領。

    在張輔的指揮下大軍所向無敵,很快就平定了安南,黎季犛被抓住後送往南京。安南的耆老一千一百二十餘人到達明軍的大營,他們說:

    “陳氏為黎賊殺盡,無可繼者。安南本中國地,乞仍入職方,同內郡。”

    於是明朝改安南為交阯,正式設立郡縣制度。

    連綿不斷的明越戰爭,最終變成了戰爭泥潭。

    明朝大軍在佔領安南之後很快就退回了,但是戰爭依舊在繼續。1408年,陳朝的故官簡定在投降明朝之後,本來是要被帶去明朝的南京,但是在路上簡定和他的黨羽陳希葛逃去,最後與鄧悉、阮帥等人謀亂。簡定於是建號稱帝,國號大越。他們攻下盤灘鹹子關,扼守三江府周邊的來往道路,攻打交州。而且慈廉、威蠻、上洪、天堂、應平、石室等州縣都響應簡定,交趾大亂。明朝在1408年時派沐晟征討,但是沐晟被安南人打敗。於是在1409年,明朝再度派張輔領兵攻打安南的叛軍。張輔打敗安南的叛軍,當時安南人立陳季擴為帝,被張輔打的四散而逃。在1412年明朝大軍擊敗叛軍,逮捕了陳季擴,安南才平定一段時間。

    永樂十五年(1417年),宦官馬騏在安南採辦,馬騏索要安南境內的珍寶,安南人苦不堪言,這個時候安南再度爆發大亂。阮貞,黎核、潘強與土官同知陳可論、判官阮昭、千戶陳忷、南靈州判官阮擬、左平知縣範伯高、縣丞武萬、百戶陳已律等人一時之間再度造反。這些人被李彬討滅。

    但是緊接著俄樂巡檢黎利、四忙故知縣車綿之子三、乂安知府潘僚、南靈州千戶陳順慶、乂安衛百戶陳直誠,乘機作亂。

    隨即範軟起兵俄樂,武貢、黃汝曲起兵偈江,儂文歷起兵丘溫,陳木果起兵武定,阮特起兵快州,吳巨來起兵善誓,鄭公證、黎侄起兵同利,陶強起兵善才,丁宗老起兵大灣,範玉起兵安老。

    李彬四處征討無功,永樂十八年(1420年)榮昌伯陳智為左參將,帶兵進入安南再度征討叛軍。叛軍再度被擊垮。其中有一個人黎利逃亡寮國,朱棣派人質問寮國,寮國於是放走了黎利。黎利就變成了安南最大的反叛者,他寇掠不止,一直到了永樂二十二年(1424年)。

    朱棣駕崩,朱高熾繼位,但是朱高熾不久病死。明宣宗朱瞻基繼位。安南的叛亂還為停止。

    1426年,朱瞻基命成山侯王通為徵夷將軍,都督馬瑛為參將,再度討伐黎利。結果王通無能,一敗再敗,王通甚至擅自割清化以南的土地給黎利,盡數撤回官吏軍民返還東關。於是朱瞻基命安遠侯柳升為總兵官,保定伯梁銘為副官,又命沐晟為徵南將軍,興安伯徐亨、新寧伯譚忠為左、右副將軍,從雲南進兵,兩軍共七萬餘人。開赴安南,再度清剿黎利,同時讓王通堅守。

    柳升帶兵前往安南,黎利稱有陳氏後裔,要進獻給明朝皇帝。柳升讓人送書給朱瞻基,但是柳升在帶兵前進的時候,在倒馬坡遭遇安南的伏兵,戰死沙場。王通得知後大懼。於是和黎利議和。最後朱瞻基決定撤出安南,於是安南被黎利所得。但是黎利不敢擅自稱王,於是他派人到北京宣稱陳氏的後裔去世了,當地人選舉自己稱王。但是朱瞻基不允許,黎利終其一生只是暫攝國事,同時假裝尋找陳氏後裔。

    黎利去世,他的兒子黎麟權署國事,但是名不正言不順。一直到黎利之孫黎浚在位期間,明英宗讓光祿少卿宋傑、兵科都給事中薛謙持節冊封他為國王。至此安南重新成為明朝的藩屬國。

    其實安南在永樂年間已經是烽火四起,明朝四處鎮壓,花費眾多,而且屢次鎮壓都平定不下叛亂。明朝的統治無法得到安南的認同,而且財政壓力增大,這使得明朝被迫放棄了安南。

  • 11 # 嘚嘚說史

    嘚嘚認為是這麼幾個原因,讓明宣宗朱瞻基放棄安南(今越南)地區安南地區財政支出,給明朝帶來了很大的壓力最初明朝進軍安南地區的理由不正當安南貴族對明朝的統治非常不滿 那我們先說說為什麼安南地區給明朝帶了很大的經濟壓力

    別說幾百年前的明朝,現在某國這麼發達的交通工具都不能滿足這麼長戰線的物資的供給,更何況明朝時期了,一是安南發生叛亂給明朝財政造成了很大的影響,二是明朝在越南戰線拉的過長部隊供給費時費力費錢,還有就是明朝統治安南時期,安南地區還不能滿足自給自足。所以明宣宗感覺安南地區有點累贅,就主動放棄了。

    最初明朝是以怎樣的理由進去安南地區的。

    明成祖朱棣趁安南地區內亂,以幫助逐漸陳氏復國為由,出兵安南並取得勝利,後來設定交阯三司,就這樣安南地區納入明朝版圖。這樣的理由攻下來安南,人心肯定不會服氣。

    安南貴族對明朝不滿,是明朝政策不好,還是其它原因呢

    並不是明朝對安南政策不好,反而明朝採取了一系列企圖緩解矛盾,增加認同的政策。就這樣根本不得人心,陳氏舊官多次起義,安南的叛亂持續很長時間,主要是不想受到壓迫和殖民。安南的叛亂也是消耗明朝財力的重要原因之一。

  • 12 # 焚劍煮酒

    【無古無今】

    歷朝歷代以來,不論是哪位帝王,都以能否開疆拓土作為在位最大的功績。但明宣宗朱瞻基不一樣,他在位十年,卻極少對外用兵,非但沒有為大明擴充疆土,反而將一塊領土直接給放棄了。而朱瞻基這樣做的原因則要追溯到他爺爺朱棣那個時代去了。

    反覆叛亂的疆土

    越南古稱安南,也稱交州、交趾,自漢唐以來就是中國的領土。

    元末戰亂時,安南趁元廷無暇顧及,從而趁機獨立,就此脫離了元朝的統治,在大明建立後,安南陳氏王朝臣服於大明,成為大明的屬國。

    一直到“明建文二年”(1400年),這個時候的明朝正處於戰亂之中,燕王朱棣起兵靖難,與自己的侄子朱允炆打了起來。而此時的安南也處於風雨之中,“陳氏王朝”的權臣胡季犛造反,趁機篡奪了皇位。

    公元1403年,靖難之役結束,朱棣以大勝之姿成為了龐大帝國的新皇帝。而在安南方面,胡季犛也將皇位傳於了自己的兒子“胡漢蒼”。胡漢蒼得知大明硝煙已散後,立馬遣使向剛即位不久的明成祖上表,稱陳氏王朝無嗣,自己以外甥的身份被群臣擁戴為皇帝,請求朱棣冊封其為國王。

    事實證明,朱棣並沒有那麼好糊弄,他沒有聽信胡漢蒼的一面之詞,而是派人前往安南調查此事真想。但萬萬沒有想到的事,朱棣派去的使者竟然被胡漢蒼收買了。既然收買了,帶回去的自然也就是假訊息了,胡漢蒼被順利的封為了國王。

    明徵安南之戰

    永樂二年(1404)年,有一人喚作“陳天平”,自稱是“陳氏王朝”遺孤,前往京城覲見朱棣,並向朱棣訴說胡季犛篡位的經過,請求朱棣發兵,恢復陳氏統治。

    但朱棣考慮再三並未發兵,而是將陳天平送回安南,並傳旨,命胡漢蒼將皇位還於陳氏,而陳天平卻被胡氏殺了,朱棣因此震怒,派朱能(靖難功臣)為主將,沐晟(雲南沐王)、張輔(張玉之子)為副將討伐安南。

    在這一戰中,明朝的損失是極大的,跟隨朱棣靖難多年的朱能病死在了安南,但名將的逝去造就了另一位名將,在將星並不閃爍的永樂一朝,他發出了最耀眼的光芒。

    永樂第一名將:張輔

    張輔的父親是靖難第一功臣張玉,而張玉早在靖難途中便戰死了,因此張輔繼承了其爵位,並且在徵安南一役中展現出他非常高的軍事天賦,後又三次平叛安南,三次隨朱棣北征韃靼。

    簡單來說,在張輔的領軍下,這次出征不出意料的大勝,而這次大勝的原因無非在於兩點:

    張輔的軍事指揮素質高,明軍作戰能力強;胡氏在安南殘暴不仁,不得民心。

    胡朝滅亡後,胡季犛父子也被帶回大明關押,而朱棣則藉口陳氏已無後人,在安南設定三司,將安南化為大明一郡。從此,安南再度成為中原王朝領土。

    但令朱棣頭疼的時候還在後面。雖然朱棣派去官員、送去書籍,想要以精神上的方式教化安南人,從而使安南人潛移默化的融入大明。

    但顯然他的目的沒有達到,張輔每次帶兵回朝後,安南就會發生叛亂,雖然不久以後就會被張輔帶兵鎮壓,但是長此以往也極大消耗了明朝的國力。

    直到明仁宗朱瞻基即位後,安南人黎利叛亂,且向大明皇帝上書,請求重新立陳氏之後為安南國王。

    朱瞻基考慮再三後,同意了黎利的請求,於是安南重新成為大明的屬國,從此朝貢不絕。

    結束語

    在我看來,朱瞻基放棄安南不是沒有經過考慮的。

    可能在他的眼中,安南區區彈丸之地,有沒有都可以;

    第二點便是此時的大明正屬於後世所稱的“仁宣之治”,朱瞻基是一個守成君王,一心提升大明國力,對於疆土沒有太大的野心;

    最後,也是最重要的一點,安南實在是一個戰爭泥潭,從永樂年朱棣攻佔安南,一直到朱瞻基放棄安南,這二十年的時間裡,安南反覆叛亂。叛亂即代表著需要出兵鎮壓,而出兵就等於耗費極多的錢財資源。因此,朱瞻基對安南沒有太大的興趣。

  • 13 # 香茗史館

    明朝永樂年間,明成祖朱棣曾派大軍征討安南,就此將安南歸入明朝管轄,建府設衙、加以統治。然而,到了宣德年間,明宣宗朱瞻基從安南撤兵,冊封黎利署為安南國王,安南自此重新獨立,成為明朝藩屬國。那麼,明宣宗為何要選擇放棄安南呢?

    安南權臣篡位發生政變,兩國衝突加劇明朝攻打安南

    安南為越南古名,歷史上一直與中國有著密切的聯絡,安南這個稱呼便來自於唐朝的安南都護府。安南自公元前3世紀的秦朝時期便已經成為中國領土,至五代十國時吳權割據安南脫離南漢,逐漸獨立,此後越南長期作為中國的藩屬國存在。

    △永樂初年的明朝與安南形勢

    明建文二年(1400年),安南權臣胡季犛篡位,建立胡朝,改國號為“大虞”,之後又將皇位傳給兒子胡漢蒼。因安南本是明朝藩屬國,篡位的胡氏為了避免明朝猜疑,便於永樂元年(1403年)遣使赴明,聲稱陳氏“宗嗣繼絕,支庶淪滅,無可紹承。臣,陳氏之甥,為眾所推”,希望得到明朝冊封。明成祖派楊渤前往當地觀察卻並未發現異狀,遂封胡漢蒼為“安南國王”。

    △朱棣信以為真冊封胡漢蒼為“安南國王”

    永樂二年(1404年),陳朝遺臣裴伯耆到明廷,控訴胡季犛父子“弒主篡位,屠害忠臣”,請求明朝出兵平叛,並“復立陳氏子孫”。同年八月,一個自稱陳氏子孫,名叫陳天平的人也來到大明,向朝廷訴說胡氏篡位經過。之後明朝開始著手調查,胡氏見狀只得低頭認罪,要求“迎歸天平”。

    然而,從永樂三年(1405年)開始,先是廣西和雲南報告越南侵佔領土,雖然之後胡朝迫於壓力予以歸還,但兩國關係開始就此緊張起來,緊接著占城也遣使聲稱遭到胡朝進攻。隨著兩國關係的緊張,朱棣開始為戰爭做準備,多次派人探查當地山川道路和險要之地。而越南方面也感覺到了局勢緊張,開始積極備戰,於險要之地佈置工事,整頓軍備。

    永樂四年(1406年),明朝派廣西都督僉事黃中領兵五千(《大越史記全書》稱領兵十萬)護送陳天平返回越南,但卻在進入越南境內後遭到截擊,明軍不敵,陳天平極部分士兵被俘,陳天平更是被凌遲處死。明成祖得知後大怒,決定發兵攻打安南。

    同年中,明成祖派總兵官朱能、左副將軍沐晟、右副將軍張輔、左參將李彬、右參將陳旭等領兵征討安南(《大越史記全書》稱共有八百萬人),明廷一邊節節推進,一邊向安南百姓公佈胡氏父子的各條罪狀,剿撫並用之下進兵神速,很快便攻佔東都升龍。至五月十一日,明朝連戰連捷並最終在奇羅海口俘獲胡氏父子,胡朝滅亡,安南被明軍佔領。

    △明朝攻佔安南

    胡朝滅亡之後,明成祖於永樂五年(1407年)六月下詔,聲稱這次軍事行動是為了陳氏王室復仇,但因陳朝子孫被胡氏殺戮殆盡,無可繼承,於是在越南設定“交趾都指揮使司”、“交趾等處承宣布政使司”、“交趾等處提刑按察使司”等官署,將之直接管轄。

    明宣宗朱祁鎮從安南撤軍,安南重新獨立成為明朝藩屬國

    明朝雖然對安南實現了直接統治,但因明朝官府的壓迫、民族問題和陳朝舊臣企圖恢復統治等原因,不久後越人便奮起抵抗,雖然明軍多次平定,但起兵潮流仍此起彼落,持續長達二十餘年。

    明成祖朱棣去世之後,安南的局勢更加不穩定,再加上明朝永樂年間多次對外用兵,消耗了大量的人力、財力、物力,明仁宗繼位之後,朝廷便開始改變永樂時期的剿滅鎮壓政策,開始轉為以招撫為主。

    明仁宗去世之後,明宣宗雖然奉行剿撫並用的政策,但朱祁鎮的內心其實已經起了撤兵之意。宣德元年(1426年)四月,明宣宗與內閣討論安南局勢時,表示自己“反覆思之,只欲如洪武中、永樂初,使(安南)自為一國,歲奉常貢,以全一方民命,亦以休息中土之人”,這表明他已經想要放棄安南,重新恢復其藩屬國的地位。

    然而,此時內閣四位大學士卻產生了分歧,楊士奇和楊榮表示對明宣宗的想法表示支援,但其他兩人卻表示反對,表示“若以二十年之勤力,一旦棄之,豈不上損威望,願更思之”,因此明宣宗只得將這個想法暫時擱置。

    宣德二年(1427年),明軍擊敗黎利領導的安南叛軍,斬首萬餘人。九月,黎利上書朝廷,聲稱找到了陳氏後人,請求明朝罷兵,並冊封陳氏後人為君。雖然英國公張輔等人認為,如果明朝沒有找到合適的藉口就答應安南獨立,會讓天下人認為朝廷軟弱,是在向叛軍屈服,但在楊士奇和楊榮的支援下,明宣宗還是派特使宣佈恢復陳氏政權,並宣佈明朝撤兵。

    然而,黎利隨後便表示陳氏後人已死,請求明朝冊封自己為國王,明宣宗表示你這不是扯淡麼,並未對其進行冊封,而是讓其繼續尋找陳氏後人。次年,黎利再度派使進貢並要求冊封,明宣宗仍未例會。

    △安南國王黎利

    到了宣德六年(1431年),黎利再度上書請求冊封,明宣宗見陳氏後人的確已經無從找起,且黎利署理國事已經成為事實,便同意了他的請求,冊封其為安南國王。於是,明朝就此結束了對安南的直接統治,恢復了其藩屬國的身份。

    明宣宗朱祁鎮為何選擇放棄安南,戰略收縮後的必然選擇

    自明成祖朱棣之後,由於明朝初期的連年征戰,明朝國力已經出現了較大損耗,為了息兵恢復國力,仁宣年間明朝開始由戰略進攻轉入戰略防禦,對外呈現出戰略收縮態勢。在這種戰略收縮的大背景下,最終使得明廷做出放棄安南決定的,則主要有以下幾點原因:

    1、明廷對安南的統治並不成功。明朝出兵安南雖然打著“吊爾民之困苦,復陳氏之宗祀”的旗號,但在攻城略地的同時,卻又對安南百姓大肆劫掠,例如攻佔東都升龍之後,“擄掠女子玉帛,會計糧儲,分官辦事,招集流民。為久居計,多閹割童男,及收各處銅錢,驛送金陵”,這自然使得當地百姓對明軍極為反感。此外,明朝雖然對安南一度實現了直接統治,但被派往安南的官員顯然沒有將安南的百姓當作大明百姓,因而往往實行高壓統治,導致當地百姓極為困苦,反抗情緒極高。

    2、安南叛亂牽扯了朝廷極大精力。由於明朝統治的失誤,再加上陳朝支持者企圖恢復統治,以及較為嚴重的民族問題,自明朝佔領安南之後,當地的叛亂便始終沒有停止過,且隨著時間推移,呈現出愈演愈烈之勢,黎利領導的叛軍更是多次擊敗明軍,朝廷不得不屢次派出大軍前去平叛。明朝雖然能夠憑藉龐大的軍力屢次擊敗叛軍,但同樣需要付出極大的代價,兵力如果太少根本無法維持安定,如果兵力太多卻又是朝廷極大的一筆負擔。而此時,隨著瓦剌的崛起,明朝北部邊患已經再度抬頭,朝廷的戰略重心北移已經勢在必行。

    3、相較於永樂年間安南戰略地位下降。朱棣之所以會出兵安南,其實不僅僅是為了給安南一個教訓,同樣與鄭和下西洋的戰略意圖有著密切聯絡,即為了實現明朝在中南半島的軍事存在,從而與鄭和船隊遙相呼應,從陸路和海陸共同鞏固西洋朝貢體系。安南安南地處大陸與中南半島的連線處,可以充當明朝經略西洋的跳板,地理位置極為重要。“郡縣安南”後,明朝可以更容易地控制中南半島,近可制占城、暹羅、真臘諸國,遠可控滿刺加及半島附近的蘇門答刺、舊港、瓜哇、濘泥等國。鄭和船隊的存在是暫時的,明朝交趾省的存在是長期的。正如朱棣所說“安南黎賊悉己就擒,南海之地廓然肅潔。”然而,隨著戰略重心的北移,安南的這一戰略地位已經不可避免的下降了。

    4、明朝的付出與收穫根本不成正比。朱元璋對於安南曾給出了“得其地不足以供給,得其民不足以使令”的評價,並將其列為不徵之國,這並非沒有道理。安南居於大明最南方,距離明朝的政治中心太過遙遠,明朝對其的統治本就比較困難,再加上平叛、安撫百姓等事宜太過耗費錢財,明朝統治安南的二十年在此地的投入實在太多。然而,由於安南的持續叛亂,明朝從未真正實現過對該地的全面統治,該地的賦稅、民力等貢獻幾乎可以忽略不計。

    綜上所述,由於安南的持續叛亂,不僅導致明朝在安南的統治並不穩固,且需要付出極大的精力和軍力,再加上戰略地位的下降和付出收穫的不成正比,在仁宣年間戰略收縮的大背景下,朱瞻基放棄安南已經成為必然選擇。

  • 14 # 麇子文史

    秦朝末年趙佗自稱南越王,漢武帝時期南越歸附大漢,並在原南越轄境設立十郡, 交趾郡便是這十郡之一,直到唐朝末年天下大亂,安南(原交趾)轄區歸南漢所有,後來交州發生兵變,交州本土貴族吳權傭兵自己,自稱交州節度使並且打敗南漢軍隊,

    自從,加入中華一千多年的交州地區逐漸走向獨立,宋朝建立後宋太祖正式冊封丁朝為藩屬國,而後交州經歷黎朝、李朝、陳朝,朱元璋登基後陳朝立即遣使到南京請求冊封,朱元璋冊封陳朝的陳日煃為安南王,永為藩屬國,那安南又為何會成為大明國土,到了明宣宗時期又放棄安南地區呢?

    安南為何會成為大明國土

    這就不得不提上面說道朱元璋冊封的安南王陳日煃,朱元璋冊封他沒有多久他就死了,從此陳朝內部就開始內鬥,每個登上王位的人上表請求冊封,朱元璋也是睜隻字眼閉隻眼的冊封,可是到了朱元璋末期的時候,安南國內出了一個叫黎季犛的權臣,這傢伙派兵侵佔了丘溫、如敖山、慶遠、淵縣、脫縣等五個縣,朝廷命黎季犛歸還這五個縣他不肯,後來黎季犛索性弒君殺了最後一個傀儡國王。

    他認為自己的祖先是胡公帝舜,於是給自己改姓名胡一元,給他兒子取名叫胡蒼,改安南國為大虞國,自命為太上皇傳位給他兒子,將陳朝王室屠殺殆盡。建文元年,季犛弒日焜,立其子顒。又弒顒,立其弟案,方在襁褓中,復弒之。大殺陳氏宗族而自立,更姓名為胡一元,名其子蒼曰胡,謂出帝舜裔胡公後,僣國號大虞,年號元聖,尋自稱太上皇,傳位,朝廷不知也。《明史·安南國傳》

    朱棣等登基以後,胡一元上表說陳朝的子嗣斷絕,自己是陳日煃的外甥,受到國民推崇,已經掌握安南國政四年,請求賜給他王爵朱棣同意。後來胡一元派兵攻打占城,占城人到朱棣哪裡請求裁決,朱棣便命人到安南傳話讓他罷兵修好,可胡一元陽奉陰違私下仍舊打占城。恰在此時有位陳朝老臣看不慣胡一元的做法,到京城找到朱棣將他弒君篡位的始末告知,同時躲在寮國的陳日煃弟弟陳天平也來到京城,請求朱棣派兵討伐胡一元。

    胡一元知道陳朝還有後人活著,並嚮明朝保證迎接陳天平回去歸還王位,永樂四年陳天平就返回安南到芹站時,早已埋伏再次計程車兵將陳天平等一行人給截殺了,朱棣大怒派沐晟、張輔等領兵去討伐胡一元,大軍平定安南之後宣讀朱棣詔命,尋找陳氏後人繼承王位,於是有一千多名當地士紳到大帳說:“陳氏後人已被屠殺殆盡,找不到陳氏後人復國,安南本來就是中國的土地,乞求重新在此設立官衙,像管理中國一樣管理這”從此安南再次迴歸中華。”陳氏為黎賊殺盡,無可繼者。安南本中國地,乞仍入職方,同內郡。”《明史·安南國傳》

    明宣宗朱瞻基為何會放棄安南

    永樂五年((1407年)六月,朱棣詔告天下改安南國為交趾布政使司,按照中國的管理辦法設定相應的官職,開州縣設府衙管理交趾。永樂六年張輔、沐晟等領兵回國,那些迫於明軍壓力的人紛紛冒出來反抗明朝統治,於是沐晟不得不領兵再回來,不成想沐晟的明軍被叛軍打敗,永樂七年朝廷又派張輔領兵前去討伐這些叛逆,這一來就是好幾年,直到永樂十四年(1416年)朱棣詔回張輔、沐晟,他們雖然回去了,可是這裡的抵抗分子確一刻也沒有消停過,就如同美國當年陷入越戰一樣,明軍也是於是深陷這個泥潭。

    本來交趾的人就好叛亂,好不容易被大軍平定,此時來了個叫馬騏的採辦太監,在交趾採辦的同時還大肆搜刮民脂民膏,採集奇珍異寶。這些桀驁不馴的人乘機又開始反叛,星星之火迅速燎原至整個交趾,又被接替張輔的李彬給滅了,可就是這樣野火燒燒不盡,春風吹又生,平定交趾的戰爭持續到朱瞻基宣德元年(1426年),接替李彬的陳智領兵再次敗於交趾叛軍,朱瞻基再次沐晟、王通、柳升等將軍領兵去交趾。宣德二年,叛軍圍攻交趾城王通害怕,秘密與叛軍議和將交趾一半的土地給了叛軍,叛軍黎利詭稱以找到陳氏後裔,希望柳升將信寄給朝廷,柳升把信寄出不久就黎利用計其打敗,沐晟聽到王通秘密議和,柳升戰死便領兵往回徹,叛軍乘勝追擊,沐晟軍對再次大敗而歸。

    此時柳升寄出的信已經傳到了朝廷,朱瞻基就與楊士奇、楊榮商談,表示想要放棄交趾他們同意,於是朱瞻基將這個決議告訴大臣,只蹇義、夏原吉認為不能這麼做,但是皇帝心意已決沒有辦法了。同年十一月朱瞻基派禮部左侍郎李琦、工部右侍郎羅汝敬兩人為正使等去交州宣讀詔命,宣德五年這兩人回國後,黎利便宣稱原來皇帝冊封的陳詗死了,陳氏族人徹底滅絕了,國人共同推舉黎利監國。宣德三年同意冊封黎為監國,不是安南王,直到明英宗朱祁鎮正統元年(1436年),明朝經過商議確認陳氏已經絕後,才正式測分黎利的兒子黎麟為安南國王。

    總結

    我們可以看出朱瞻基宣德二年(1427年),準備放棄安南的時候雖說有大臣反對,但是朱瞻基還是一錘定音給放棄了,他之所以要放棄,就因為安南這個小小的地方,大明花了近30年的時間在平定叛亂,耗費財力、物力不計其數,但沒有從安南得到多少實惠,他又是新君登基,北部邊境還有蒙古叛亂,假如要和叛軍在交戰下去,還不知道需要多少人力、財力補充,與其填這個無底洞不如放棄,還可以軍民安居樂業,在當時看來這是個多麼明智的決定。

  • 15 # 脂肪故事

    |楔子:君王一怒天失色,將軍被甲刀槍鳴。華夏之南,有國交趾,歷來被納入一統的華夏版圖。滄海桑田、王朝更替,交趾的命運也被系在華夏的大船之上,跌宕起伏……

    公元1427年,明宣宗朱瞻基經過長久的思想鬥爭,在與君臣相議後,做出了一個艱難的決定:從安南撤軍。這一決定,結束了自明成祖朱棣以來對安南的直接統治。在守土觀念濃厚、祖宗禮法不可廢的的封建時代,明宣宗為何會做出這樣決定呢?

    朱瞻基是明成祖朱棣之孫,自幼聰明伶俐,深得成祖喜歡,曾多次隨成祖出征漠北,既有豐富的軍事作戰經驗,又有相當高超的理政才能,宣宗一朝,整經治吏、發展生產,知人善任、勵精圖治,國家實力和百姓生活有了顯著提升,是大明難得的大治,史稱“仁宣之治”。

    然而,就是這個英明之主,卻放棄了原本是大明治下的安南的直接統治,這種不可思議的決定,卻有著深刻的政治邏輯在其中起著決定性的作用。

    一、黎氏之亂:安南與華夏的離亂分合

    在歷史上,安南與華夏一直是若即若離、分分合合。公元前221年,秦滅六國,建立了華夏曆史上第一個大一統的王朝,為有效統治天下,秦設三十郡,依山川地理民風劃分疆界,位於版圖南邊的象郡,劃安南於治下。

    秦後漢續,漢武帝在原南越境內建十郡,交趾為十郡之一。這是安南最早屬於華夏、有史可載的史實。

    其時,中原文明為安南帶去了先進的耕作技術和製陶、冶煉、紡織等工藝,使安南逐步開始繁榮起來。自秦至五代十國千餘年時間,安南地區一直歸屬於中央政府的直接管轄之下。客觀來說,封建王朝對安南及周邊經濟的發展做出不可磨滅的貢獻。

    公元939年,正值華夏陷入五代十國之亂,征伐不斷、戰爭頻繁,整體國力和軍事實力不斷衰退,對邊遠地區的統治出現了“真空”,已經強大起來的安南土著趁機擊敗南漢,脫離了中央王朝的直接統治,但是仍然自居宗藩、按歲進貢。

    1368年,大明立國。明太祖朱元璋崛起於淮右,以摧枯拉朽之勢將北元殺得損失殆盡,天下無雙的大明鐵騎,安南亦心驚膽戰,不敢稍有貳心,故仍奉明為正統。

    也就在此時,明太祖將安南列為“不徵之國”。一是因為安南對大明保持了恭敬的態度,二是因為安南地處偏遠,征伐不易,只要安南不作亂,這樣的態勢是可以繼續維持下去的。

    然而,這種穩定的關係被安南內部打破。大約在十四世紀末,安南權力落入權臣胡季犛手中,篡位為王,並謊稱陳氏已無後裔,遂上表求封,謀求大明的的承認,確立胡氏在安南的正統地位。

    然而,陳氏子孫並未滅絕,在經過艱難的跋涉之後來到中原,謀求大明援助。1406年,朱棣派兵護送陳氏後裔回越南。在朱棣看來,上國出兵,小小安南豈敢反抗?誰知道,胡氏孤注一擲,將陣氏子孫屠戮一空,護送的數千明軍亦寡不敵眾全軍覆。

    震怒之下的明成祖,派大軍兩路招計安南,僅年餘,便控制了安南全境,胡氏父子活捉。隨即撤安南國,改稱交趾省,安南再次納入了中原王朝的版圖。

    明成祖徵安南之戰,平平無奇。其時,大明立國之初的雄風猶存,而經過“靖難之役”的明軍,戰力正值鼎盛,兵鋒銳利,故能輕取安南。

    明成祖是英明深謀的一代帝王,他安南置郡的決定,不僅僅是帝王之怒,還有著三方面的戰略佈局:

    其一,自1405年,三寶太監下西洋始,起錨地為太倉劉家港,在地理位置上,與安南相互呼應,成為經營東南亞的支撐點之一;

    其二,安南作亂,殺害大明兵將,滅之,殺雞給猴看,以震懾東南亞諸國。

    其三,安南本屬華夏疆土,收復置郡縣,功在當朝。

    二、安南之亂:大明始終無法“治癒”的“癬疥之疾”

    成祖徵安南置郡之後,安南一度安定。永樂六年,太祖命鎮安南的張輔、沐晟歸國!未已,安南生亂,沐晟奉命再入安南征討,卻為叛軍所敗。於是,還沒來得及歇口氣的張輔再次出征。

    安南地形複雜、山川多異,利於遊擊之戰,自永樂七年至十四年,亂軍始終沒有停止折騰,反抗始終沒有停止。明軍在安南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卻沒有永遠的消除隱患。

    在經歷數場戰爭局勢稍定之後,太監馬騏奉命來安南採辦,橫徵暴斂肆無忌憚搜刮,再次激起變亂。大將李彬、陳智、王通、柳升等先後奉命征伐安南,互有勝敗。

    其間,安南作為流放之地,貶謫大臣來安南後,設定苛捐雜稅,濫採金銀,勾結豪強,當地百姓負擔極重,民亂此起彼伏。

    由以上我們可以看出,安南與大明的關係一直是異常尖銳,矛盾不斷。自永樂置郡始,直到宣宗年間,一直是烽熄不斷、大明四處鎮壓征討,始終沒有實現對安南的“有效統治”。宣德二年即公元1427年朱瞻基最終廢交趾布政司!

    三、安南之廢,折射了大明的內憂外患

    對於一個帝王來說,開疆拓土是最大的功業,失土則是莫大的罪過,朱瞻基不可能不考慮到這一點,他放棄安南,是有著多方面的利益考慮的。

    首先是經營安南,給宣宗一朝帶來了沉重的財政壓力。據統計,明朝每年為駐軍、征討、行政機構的運轉投入的白銀超過了300萬兩,給明朝造成了沉重的經濟負擔。此外,安南地處偏遠難行、後勤保障壓力極大,即使“仁宣之治”是明朝難得的富庶之朝,也無力承擔,這筆賬誰都會算。

    再者,安南自脫離中央王朝的直接統治以來,經過三百餘年的發展,形成了自己獨立的語言、信仰和文化價值觀,是事實上的獨立國家。安南的《大越史記全書》裡記載:“北寇兇殘,南民困屈。”明確把明軍定位於外來的侵略者、殘暴的統治者,與“寇”等齊,始終沒有跟大明同心同德,反抗一直沒有停止!奇怪的是,在大明放棄對安南的直接統治之後,安南卻一改常態,異常恭敬,對明朝稱臣納貢,面子上也能過得去!再說明太祖也有安南是“不徵之地”的祖訓嘛!

    其三,最重要的一點就是大明面臨的外部壓力。宣宗時,北方的遊牧民族不斷犯邊,蒙元殘部實力依舊雄厚,他們糾集塞外部落攻擊邊鎮,多次突破長城邊防,對大明形成了嚴重的軍事威脅!

    如此一來,大明陷入了南北作戰的境地,除了安南要消耗大量的稅賦糧草外,大批精銳士兵和能征善戰的將軍被牽制在南方,無形中削弱了對北方的軍事力量。無論從經濟上還是軍事上,大明都無力承擔。而相比較之下,來自北方的威脅顯然更嚴重一些,儘快讓安南平定才是上策。

    經濟賬、軍事賬、民心賬一算,怎麼都不合算,所以宣宗放棄安南也並非一時之念,實際上是經過了長期的戰略考量和取捨的。再者,當時三楊內閣也建議放棄安南,最終幫助朱瞻基下了決心。

    結語:人間最難是取捨,得失之間誰人知。打,是勇氣,舍,是智慧。放棄安南在當時是明智之舉,但以千年為尺度,所失更多!憾甚!

  • 16 # 夏目歷史君

    朱元璋的“驅逐韃靼,恢復中華”,一舉奠定了明朝的國基,明成祖朱棣的五徵蒙古,鄭和下西洋使得萬國來朝,之後的明仁宗儘管在位了只有九個月,卻掀開了接下來明朝盛世的大幕。

    漢朝有文景之治,隋朝有開皇之治,唐朝有貞觀之治,同樣的明朝也有仁宣之治。而其中仁宣之治的主角除了只在為了九個月的明仁宗,明宣宗朱瞻基更是在其中佔據著重要的地位。“輕徭薄賦,減少用兵”,在朱瞻基的休養生息之下,明朝的國力迅速的得到了提升。朱瞻基也博得了一個賢君的稱號。

    然而朱瞻基的一些措施則也使得後世自身遭受到了很大的詬病。除了設定內書堂使得太監讀書寫字,開啟了後世的黨政之禍以外,朱瞻基的軍事眼光也遠遠不如自己的爺爺明成祖朱棣。撤除了奴兒干都司,使得明軍沒有了進攻草原的據點,朱瞻基甚至將自己爺爺時期經歷過多次大戰才得以納入中國版圖的領地安南放棄了,使得安南重新恢復了附屬國的地位。

    那麼,朱瞻基為什麼要放棄安南地區的疆土呢?

    一、安南叛亂反覆,朝廷多次征討

    明成祖朱棣時期,英國公張輔收復了安南,從此安南成為了明朝版圖的一部分。於是朝廷之內開始派官員進行管理。

    然而封建王朝時期,由於人們的鄉土觀念濃重,以及在當時對於明朝來說,屬於天朝上國,人們對於這些邊遠小國,儘管已經納入了中國的版圖,然而在明朝官員的意識中,仍然認為其是關外蠻夷,所以皆是充滿了鄙夷。

    在朝廷派遣的官員到達安南之後,由於明朝剛剛佔領安南,百姓並不歸心,這個時候的明朝官員應該以安撫為主。在古代由於交通的阻礙,這些偏遠地方在官員的心目中,認為被派遣到這種偏遠的地方為官,就相當於流放。例如宋朝時期大詞人蘇軾就曾經被流放到儋洲為官。

    《瓊臺紀實史》稱:“宋蘇文忠公之謫居儋耳,講學明道,教化日興,瓊州人文之盛,實自公啟之。”

    這些被派遣的明朝官員卻不是蘇州,來到安南之後則滿含抱怨,對於安南地區的百姓採取了高壓政策,於是激起了很大的民憤。再加上在明成祖朱棣將安南納入版圖之前,安南經過上百年的自主發展,已經有了屬於自己的文化語言等,所以對於明朝的強行佔據安南百姓有著很大的怨言。

    於是正是因為明朝政府官員的高壓政策,以及以往安南勳貴王族的趁機作亂,妄圖重新恢復統治,以及漢族與安南之間所存在的民族問題等使得安南經常發生叛亂。甚至在安南人的心目中,將明朝比作賊寇。

    安南的《大越史記全書》裡記載:“北寇兇殘,南民困屈。”

    於是因為安南的叛亂,明朝不得不多次派遣軍隊去進行鎮壓,然而這種情況畢竟治標不治本,尤其是一旦明朝一時不查,安南就會再次反叛,使得明朝對此感到厭煩。再加上因為地理偏遠,並且明朝的大部分軍事實力都主要集中在北方用來抵禦草原部落,所以每一次明朝的出兵平叛都會消耗大量的財力民力,使得明朝的財政支出往往入不敷出。

    而在明仁宗以及明宣宗時期,由於明成祖朱棣的鄭和下西洋,親征蒙古,修著《永樂大典》等各種事情,明朝的財政已經到了崩潰的邊緣。

    所以明仁宗以及明宣宗接下來做的事情就是休養生息,使得國家財政恢復過來。

    然而因為多了一個安南的問題,財政是一大筆支出,並且因為安南地區並不能為朝廷提供太多的賦稅,反而要消耗國庫,於是明宣宗朱瞻基就有了想要放棄安南的想法。

    “反覆思之,只欲如洪武中、永樂初,使(安南)自為一國,歲奉常貢,以全一方民命,亦以休息中土之人。“——《明宣宗實錄》

    二、安南反叛勢力壯大,明朝不得不議和

    明成祖朱棣時期曾經派遣李彬處理安南叛亂問題,但是由於叛軍的不斷增加,李彬也是勉強應付,取得了一定的成績。然而李彬的突發身亡使得安南的叛軍得到了喘息的時間,等到明朝政府收到訊息並且再次派人去頂替李彬位置的時候,安南以黎利為首的叛亂勢力已經做大,等到明軍到來之時,黎利依仗著地形之利大敗明軍。於是因為這場戰爭的失敗,明宣宗朱瞻基決定放棄安南,如果再次出兵進行鎮壓朝廷不得不繼續勞師遠征

    並且因為黎利的反叛勢力已經做大,對於朝廷而言遠征更是一次巨大的損耗,於是朱瞻基的心中就起了撤銷安南的心思。

    然而明成祖朱棣時期,明朝南征北戰,成為了眾多國家的宗主國,如果因為明朝擔心損耗而使得安南徹底的獨立出去,這會對明朝宗主國的國威造成損傷,那些臣服明朝的藩國也不由得會起別樣得心思。

    於是朱瞻基儘管有這個想法,但是卻不能實施。

    若以二十年之勤力,一旦棄之,豈不上損威望.願更思之.”[ 《明宣宗實錄》

    隨後明朝只能再次出擊,然而儘管大勝,卻並沒有殺掉黎利,安南得反叛勢力仍然會死灰復燃,如果繼續進行下去,這對於明朝而言是一個巨大的經濟負擔。

    然而朱瞻基得目的已經達到了,這次得勝利向安南以及其他得藩國證明了明朝得軍事實力仍在,在這之後裁撤安南,則體現得是明朝體恤民情,並且已經在藩國之中展示了兵鋒,所以這個時期朱瞻基則實行了裁撤安南的政策。

    三、兩害取其輕,裁撤安南

    中國封建王朝以來,草原上的勢力一直是中原王朝的生死大敵。朱瞻基時期,由於仁宗以及宣宗所實行的戰略收縮,給了草原部落休養生息的時期。於是草原部落的勢力在朱瞻基時期已經逐漸壯大了起來。

    儘管朱瞻基是守成之君,但是也曾經跟隨明成祖朱棣南征北戰,有著一定的軍事眼光,他清楚的認識到了草原勢力對於中原的威脅。相比較而言,南方的安南叛亂對於明朝而言無足輕重,北方的蒙古才是明朝的心頭大患。

    於是明宣宗迫切的需要國內南方的穩定,才能有更多的精力來防備來自北方的威脅。

    再加上當初明成祖朱棣佔據安南是為鄭和下西洋做準備,安南的地理位置的重要性要遠遠高於國家賦稅的收入,但是隨著明宣宗時期的戰略收縮,下西洋已經不再繼續,那麼安南的地理重要性也得到了消失,於是這個時候朝廷的目光集中到了它所能貢獻的賦稅上面。

    然而安南地區因為人民的反抗叛亂的不斷髮生,朝廷往往收不到賦稅,反而還要進行額外的補貼。於是朱瞻基不得不放棄安南這個地方。

    四、總結

    正是因為這些方面的原因,朱瞻基才不得不放棄安南。

    開疆擴土是皇帝們的畢生追求,然而朱瞻基卻反其道而行,不得不說朱瞻基的決定十分果敢。而這個放棄安南的政策,也使得明朝收穫了南方的穩定,對於明朝的休養生息之策有著巨大的影響。

    雖說失去了不得不放棄的安南,但換回了當時不可多得的盛世,也算是不虧。

  • 17 # 世界人文通史

    主要是為了省錢,明朝在越南投入的軍費與回報不成正比。明宣宗在位時期只有10年,號稱是明王朝的鼎盛時期,歷史上把他與其父明仁宗的統治時期一起稱之為明朝的“仁宣之治”。

    明宣宗在位時期頒佈了許多特殊的政策,其中有好也有壞,譭譽參半。不過,罷免奴兒干都司、放棄越南都是他所使出的一系列“昏招”。例如明朝喪失越南以後,同時也喪失了向東南亞進取的野心,功在一時,罪在萬古。

    明宣宗朱瞻基是明成祖朱棣的孫子,史稱宣德皇帝,也是明朝建國以來的第五位皇帝。從他在位期間的表現來說,明宣宗(宣德皇帝)比起後世的嘉靖皇帝、萬曆皇帝可以算得上勤勉政事、矜矜業業。

    儘管這位“好聖孫”皇帝在不到36歲的年紀就病死了,但他的政策還是對明朝後世造成了極為巨大的影響,其中之一就是放棄越南

    明宣宗深受其父明仁宗(洪熙皇帝)的影響,在戰略上實行採取“收縮政策”、積極防禦,他與其父親明仁宗朱高熾都是歷史上有名的守成之君,並不熱衷領土擴張與對外戰爭。

    明宣宗在位時期,停止鄭和下西洋,罷免奴兒干都司,放棄安南地區(越南),雖在短期內節約了財政開銷,但在長遠來看禍害匪淺,這與積極防禦的初衷背道而馳。

    越南自漢朝以來就是中國的領土,卻在唐末五代時期獨立成國,到了明朝開國時期已經過去了300多年。明成祖朱棣在位時期,為了恢復這塊“漢唐故土”,頻繁徵發國內精銳士卒進攻越南的胡朝。

    經歷大小戰鬥數十次、耗費白銀無數,明朝才在公元1407年平定了越南地區,設定交趾承宣布政使司,並效仿內地的制度在越南建立府、州、縣,試圖建立起朝廷直轄的體系。

    不過,由於越南脫離古代中國已久,再加上明朝委派的官員在越南貪腐、掠奪,激起越南土著不滿,所以當地的叛亂幾乎此起彼伏。明朝為了鎮壓越南的叛亂,每年都要額外撥出一筆鉅額軍費,而越南本土的賦稅錢糧產出還不夠朝廷所耗軍需的十分之一。

    在明成祖、明仁宗、明宣宗時期,越南的叛亂一次比一次規模更大,朝廷屢次委派英國公張輔進入越南作戰,雖作戰得利,但也白白耗費了大量的軍費。而張輔這邊前腳剛走,越南後腳再次叛亂,明軍疲於奔命,不得不駐軍8萬餘人,其中的開銷花費主要都靠內地運轉。

    明宣宗繼位不久,越南再次發生叛亂,朝廷裡分為“保越”和“棄越”兩派。以英國公張輔等人為首的大臣,要求立刻出兵,平息叛亂;

    以楊士奇、楊榮等人為首的大臣認為交趾(越南、安南)連年叛亂,貧瘠不堪,主張放棄越南。

    最終,明宣宗採納了楊士奇等人的建議,罷交趾承宣布政使司,勒令越南的明軍主帥王通率軍8萬北返。

    但王通實際上已經率領明軍逃回廣西,越南全境都被黎朝(越南黎朝)佔領。至此,明朝耗費軍費無數、折損大量將士,也僅僅統治了越南20年左右的時間就放棄了這裡。

    明宣宗不僅在南方奉行收縮戰略,就連對蒙古也採取守勢。比起他的祖父明成祖朱棣五徵蒙古、大破韃靼部,明宣宗更重視長城防線。

    當時,明朝國力十分強大,蒙古的威脅固然不值一提。可是在明宣宗死後,蒙古的瓦剌部崛起,悄然埋下了後來土木堡之變的隱患。總體而言,明宣宗在位期間的一系列所作所為,有利也有弊,但放棄越南實在是弊大於利。

  • 18 # Man139876657

    中國統治的地方都有一個過程,首先是番屬,然後是羈糜,然後在羈糜的基礎上派大臣,然後改土歸流。這是一個歷史的過程,是長期的過程,想一下子吞併一個地方?很難。比如中國兩廣雲貴一代。一開始是封當地人作一個大首領,然後取消大首領,分封下邊的小首領,然後委派流官作大首領,然後把下邊小首領變成流官。越南離開中國幾百年了,明朝要收復談何容易。如果我們是明宣宗,我想放棄也是最好的選擇。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何給二年級孩子輔導作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