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清季Late
-
2 # 攝影佬陳
先問一個問題“蒙古是誰賣出去的?”,因為現在的教科書沒有詳細說明。所以大家會看到一群“果粉,炮黨”硬把鍋塞給新中國,一堆歪理不斷的在各論壇浮現著,可能這批人在彎彎也是這樣被洗腦的。那麼正確的解答是什麼呢?是蘇聯逼蔣介石把蒙古劃出去的,事間1945年8月14日(等多一天日本就投降了),簽字的是王傑,旁邊見證的是蔣經國!這就是歷史。而不讀懂歷史,容易被海量的忽悠資訊所搞蒙!
為啥要求大家學一點歷史知識,因為現在網路上的歷史虛渺主義嚴重,某些勢力抱著“欲亡其國,先亂其史”的任務,不斷的在網路上忽悠大家!所以讀懂歷史非常重要!
不要被忽悠,不讀世界歷史,也要讀好中國五千年的歷史,因為只有中國才有幾千年的連續歷史記載,“以史為鑑”!
還要說明一點,不要經常被忽悠“歷史是勝利者寫的”這一句!世界上那個國家的歷史不是勝利者寫的?把歷史改的最厲害的是西方國家,把“華盛頓”包裝成《誠實的華盛頓》寫入中國的小學課本中,誤導了多少小孩?去看看美國真正的血腥暴力歷史吧!這連美國的教科書都不能上的!而中國近代史,除了看中國國內的文獻,美國,日本,英國文獻一樣可以參考,我看要我覺的中國大陸寫得已經很中庸,外國文獻把“炮黨”說到體無全膚,“果粉”都不好意思拿出來炫耀!只能拿著《蔣介石日記》當歷史寫了,唉,日記能當史記用,秦檜後悔當年不會寫日記,不然也是抗金英雄!
-
3 # 取個名真難啊啊
歷史無用論好多人在現實裡和我說,總是再說“過去了就過去了,再討論研究有什麼用!”,其實我本人感覺這個觀點對也不對。對的是研究那些細節的細節沒有用,比如慈禧每頓飯吃的是什麼,誰做的……等等這種對於我這種歷史愛好者沒有任何意義的問題,我自然不會去研究,對於這樣的研究,我也不會去關注。不對的是,我們要站在一個現代人的高度研究歷史的問題,儘量宏觀一點,比如袁崇煥是不是民族英雄,他對於明朝末期有什麼影響;為什麼北宋和西晉滅亡滅亡,南宋和東晉能夠在南方繼續王朝一百多年,而明朝不能,南明的小朝廷只存在一年;為什麼漢朝初期白登之圍,漢元帝昭君和親,中間百年間卻漢武大帝數度征伐匈奴;為什麼岳飛如此精忠,卻死於宋高宗與秦檜之手;為什麼西漢如此強盛被匈奴打的沒有還手之力,東漢積貧積弱卻沒有看到太多被匈奴入侵的記錄……之類的問題。作為一個歷史愛好者,我感覺歷史對於我們的作用,絕不僅僅是讓我們懷顧古今,而是讓歷史為我們明路,為我們警醒。從歷史中找到社會乃至自己所犯的基本問題,並能從歷史中找到解決的辦法,這就夠了,一點就好……
-
4 # 天道神雲
中國能在這麼短時間復興是什麼原因?是因為外國的學說理論嗎?錯了,是中國古人的治國理論,是智慧的傳承,這就是歷史。中國有五千年做人做事的經驗,現代人不懂借鑑使用,居然來個讀史無用論簡直可笑。歷史教的是智慧不是知識,智慧幾千年還是有用,而知識最多也就幾十年沒用。
-
5 # 讀史品生活
如今,在自媒體的推波助瀾下,讀史已然成為一種時髦。不論男女老少,都能對過去歷史說得頭頭是道。儘管存在種種庸俗說史的不良現象,但是能激起大眾對歷史的興趣,總算大功一件。至於讀史層次的提高,需要時間來慢慢調整,不可能一口吃個胖子。當大眾被歷史八卦灌得暈頭轉向之後,自然會做出更加理性的選擇。當然,作為內容創作者,理當堅守說史的底線。歷史,不是小姑娘,更不是娼妓,不該被肆意塗抹和褻瀆。
那麼,歷史究竟有什麼用?存在完全真實的歷史嗎?
讀史的功用
搞歷史研究的,常常會遭遇一個尷尬:讀歷史究竟有什麼用?
中山大學陳春聲曾說過一段很經典的話:“人文學科確實沒有什麼用,它不能使你發財。但我們用一個家庭做比喻,一個家最有用的首先是廁所,其次是廚房,家裡最沒用的要屬掛在客廳牆上的那幅齊白石的大蝦。但有客人來拜訪,你不會帶客人去廁所和廚房,更多地是坐在客廳裡談論牆上的那隻大蝦。人文學科就是那隻大蝦。”歷史學屬於人文學科,所以也是“大蝦”。有用無用,不能單純流於實用層面的判斷,而忽略了抽象價值。古人說,以無用為用,大致道出了箇中真意。
讀史的功用,可以相當廣泛和多樣,諸如修身養性、休閒娛樂、治國理政……不一而足。但是,在此之上,還應當有一個普遍意義。那就是:建構國民意識。
歷史是什麼?
歷史,按性質分,包括兩種,一種是客觀存在的歷史,一種是進入人類視野的歷史。沒有進入人類視野的歷史,在人類看來,就不是歷史。好比一個新大陸,在被發現之前,人們並不把它看做是大陸。我們通常所說的歷史,就是指進入人類視野的歷史。通俗點說,就是人類對過去的記憶,專業名詞叫 “集體記憶”。
概括成一句話:歷史,是人類對過去的記憶。
如此一來,讀史的功用也就不言而喻了。打個比方,一個人早上起來,突然發現自己失憶了。我是誰?我來自哪裡?我是什麼物種?他肯定會陷入彷徨和恐懼,不知道該何去何從。同樣的道理,一個民族、一個國家沒有了歷史,也就無法在人類歷史長河中安放自我。
歷史,塑造了人類的身份認同。
我們為什麼是中國人?因為我們本身就是這五千年曆史塑造出來的,我們身上流著中華民族的血液,這是割不斷的。否定了歷史,也就否定了自己。(同樣,美國人分享他們共同的歷史記憶)為什麼很多華人出國後,總想著尋根。這個根,就是歷史,也可以說是對故鄉的記憶。“君自故鄉來,應知故鄉事。”老鄉見老鄉,為什麼兩眼淚汪汪?因為有共同記憶:門前的小河,村裡的小芳……
清代學者龔自珍曾說:“欲知大道,必先為史。滅人之國,必先去其史;隳人之枋,敗人之綱紀,必先去其史;絕人之材,湮塞人之教,必先去其史;夷人之祖宗,必先去其史。”
讀懂了這段話,就明白為什麼日本佔領滿洲後,要篡改歷史教科書了。讀史的功用,也就無需多言。
重構≠重現
歷史的第一要素是什麼?時間。當你說完一句話、做完一個行為的瞬間,這些話和行為就進入了歷史時空。在目前的科學認知裡,時間是不可逆的。所以,歷史也就具有不可複製性。現在很多人喜歡說“還原”歷史,或者“重現”歷史。實際上,現代史學理論早已證明,歷史是無法被完完全全、原原本本復原的。因為,人們無法再次回到歷史現場。無法直面研究物件,是歷史學與其他學科的重要區別之一。
當然了,會穿越另當別論。不過,歷史有風險,穿越需謹慎。比如,某年某月某日,你被雷劈後穿越了,低頭一看,身上綾羅綢緞,抬頭照鏡子,閉月羞花,正疑惑自己是誰時,一個彪形大漢踹門而入,左手提著人頭,右手提著刀,你一看,呵,挺面熟啊,就聽大漢說:嫂嫂,還我哥哥命來。
無法直接面對歷史,怎麼來認識歷史呢?犯罪學上講,一個人犯罪,必然會留下痕跡,歷史也一樣,歷史的痕跡,就是“史料”。史家離了史料,就像魚兒離了水一樣。哪怕你是史學界的大咖,也要老老實實地一條一條抄材料。所以,民國時期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所長傅斯年說,“史學就是史料學”,史家的任務就是:“上窮碧落下黃泉,動手動腳找材料。”
有了史料,歷史就能“重現”了嗎?
首先,史料以文獻為主,而文獻是由人來記載完成的,即使是當時人記當時事,也已經不是歷史事件本身,已經摻雜進記載者的主觀成分,甚至是有意造假,而後來人再根據這一已經摻雜了主觀成分的史料來認識歷史,就更容易偏離歷史真相。所以,真正的歷史學家在對待史料的時候都十分謹慎。梁啟超把它比喻為“老吏斷獄”,就是通常所說的歷史考證。
其次,歷史書寫者必然受到所處時代條件的限制。哪些歷史能夠進入書寫範圍?怎樣進行排列組合?應該怎樣評價?等等,都會受到各種因素的影響。同一個歷史事件,在不同的時代,不同的書寫者那裡,都會呈現出不同的面貌。也就是說,即使能夠保證史料是真實的,但每一份史料僅僅能展現歷史的一個鏡頭,至於如何把這些鏡頭製作成一部完整的影片,那就要看各自的剪輯功力了。所以,歷史總是在不斷地被重寫。
《非誠勿擾》中有一個葛優與臺灣女子相親的片段,雙方使用瞭解放和淪陷兩個不同的詞彙。這兩個詞彙,都指向國共戰爭,但勝利者和失敗者在情感、用詞等方面顯然存在巨大差別。
當然,真正尊重歷史的人不會故意去捏造歷史。你可以說“解放”,也可以說“淪陷”,但不能說國民黨把共產黨趕到了臺灣;你可以說孔子很革命,也可以說孔子很保守,但把孔子說成是韓國人,那就是對我大中華十幾億人民的挑釁。
近些年,網路上興起一股歷史虛無主義思潮,將歷史看做文字遊戲,信口開河地隨意講史,這顯然走向了另一個極端,值得警惕!
-
6 # 作家老狼
我認為歷史就是一座陡峭的山峰,能感受到一種血性。這種高度需要去仰望,去攀登,去跨越。
歷史不可全信,古代改史的現象屢見不鮮。可以確切地說,正史並非無懈可擊,野史也並非一無是處。歷史的真相或許隱藏在歷代文人的筆端,或許真正的歷史在民間!
讀歷史,首先要給自己樹立個好榜樣。以自己的心靈贏得古人的心靈,用古人的人格塑造自我。寫作光有一定的“美體”感是不行的,應該思索文學應該為當今時代做點什麼?
讀歷史確實能瞭解過去,但是我們是否真正認識現在?不要以冷漠的表情,去看待歷史事件,即使看透了,又有幾分熱情呢?缺少反思,缺乏醒悟。讀史可以明智,但更需要培養高尚的民族情結!我想,這對經典的吸收和提升也將會達到一個新的高度!
尤其是在文學走向市場化的今天,各種各樣的活動,文學獎項太多了,其中不泛不言自明的。那我們就靜下心來品讀歷史吧,這樣才能勇於承擔責任。
-
7 # 嶢嶢者易折
中國當今的崛起是因為什麼?不光是30多年來的改革開放的經驗教訓,也不光是建國60多年來的經驗教訓,而是5000年曆史的積澱。讀歷史是為了更好地看清現實、看清現在,因為人類社會的發展都是在之前的歷史基礎上發展的,而且歷史往往有驚人的相似之處。那種把歷史看作是單純的過去,以抓住現在展望未來為由忽視歷史的總結,以及把歷史看作是單純的用以附庸風雅、裝點門面的文化等觀點都是極端錯誤的
-
8 # 孟可的思想空間
對歷史進行很好的解讀和分析,能有助於我們對現今問題的解決。
有些事情,我們沒有經歷過,我們不知道事情發展下去的後果是什麼樣的。那麼我們去問誰?
最好的辦法是去讀史。閱讀歷史。以史書中尋找答案。在以往的歷史中去尋找和事件類似的事情,看看古人都是如何處理的。這對我們處理現在的問題都具有極其可貴的價值。
另外,為了不忘本,我們也必須讀史。我們中華文化博大精深。讀史可以讓我們更加了解自己的祖先。並做到取其精華,去其糟粕。
-
9 # mei了個mei
推薦去MOOC上看臺灣大學呂世浩的課程《秦始皇》、《史記》,在第一節課會講述為什麼讀史。我之前也迷茫過學習歷史的原因,也為了裝逼去看背歷史事件,但都不求甚解,直到看了《秦始皇》這門課,猶如醍醐灌頂。舉其中一個實用的觀點,“歷史是實用的學科”。人世間更迭往復,人性多變而千百年來相似,如果我們在閱讀某個歷史事件的時候,先不看結果,關上書,想象我是這個事件的主角,我會做什麼樣的決策?想好以後,開啟書,看看歷史中的人物決策會不會比我們更好。每個人的時間與經歷都有限,但是歷史中的各種經歷的何其多。歷史被記錄、被瞭解、被思索,它的存在就是有用的。
-
10 # 赤炎孤冥狼
主要有兩點:1.以史為鑑,指導未來,2.增強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從歷史的受益者來看,可以分為微觀和宏觀兩個層次,一個是歷史對於個人和企業的作用,一個是歷史對於國家的作用。 歷史,簡稱史,一般指人類社會歷史,它是記載和解釋一系列人類活動程序的歷史事件的一門學科,多數時候也是對當下時代的對映。如果僅僅只是總結和對映,那麼,歷史作為一個存在,就應該消失。歷史的問題在於不斷髮現真的過去,在於用材料說話,讓人如何在現實中可能成為可以討論的問題。 歷史是延伸的。歷史是文化的傳承,積累和擴充套件,是人類文明的軌跡。
-
11 # 競技盒子
獨歷史,在某種意義上來說就是充實自己,看其他人對待歷史的方法也是一個很棒的學習手段。
在我看來,不同的歷史觀產生了不同的歷史意義。如果認為歷史是輪迴的,過去發生的事情在未來還會再次發生。(比如斯多葛派的歷史觀)那麼歷史的意義太重大了,透過研究歷史,就可以預知未來。有的歷史觀並非認為歷史會一塵不變地輪迴,而是說過去影響歷史的因素會在未來再次出現,那麼透過研究歷史,也能夠在一定程度瞭解未來。如果認為歷史與當下之間存在因果關係,那麼研究歷史將有助於理解當下。如果認為歷史是某些超越性的法律或形式(如天道、仁義道德、上帝的計劃、絕對精神、歷史規律)的具體體現,那麼透過研究歷史,就能夠了解歷史事件背後的規律,從而指導我們現在和未來的生活。如果認為歷史僅僅是發生在過去的事情,那麼歷史研究的可能意義在於為規範性的研究(如倫理學)提供更多的素材,此時歷史研究的重點在於給出評價而非探究事實。等等.......此外,無論持有或不持有什麼樣的歷史觀,歷史研究作為學術研究的一個門類,始終具有學術意義:如滿足人們的好奇心。
-
12 # 沫冥
上了大學之後,因為要想考一個我喜歡的專業的研究生,是經濟類的,所以,我去圖書館裡借過關於經濟類的書,我發現,若想真正學好經濟類的專業,沒有一定的歷史基礎是不行的,第一,經濟發展它是從古至今一直都從未停止的,每個朝代的經濟發展都是不一樣的,而每個朝代所定製的經濟政策都會給當時社會以及歷史發展歷程帶來很多的影響,第二,雖然說,現如今的經濟因為高科技的不斷髮明創造而與以往大不相同了,但是經濟全球化和區域經濟一體化都給中國的經濟帶來了很大的影響,多瞭解歷史,會帶給我們很多方便,第三,前車之鑑,可以帶給我們更多解決問題的方法,古人的智慧往往比我們要高深莫測的多,在很多方面,古人都有非常優秀的功績,而這些同樣也給我們帶來了很多好處,第四,以史為鏡,我們才能避免犯不必要的錯誤。
-
13 # 隋煬帝說天下
你說出這種話,學歷史對你來說是沒意義的,正如歷史對大多數人沒意義。只有智者才能從歷史中看出未來的發展軌跡,儘管時代不同,很多現在的大事其實在古代早就不斷上演。
歷史歷史,簡稱史,一般指人類社會歷史,它是記載和解釋一系列人類活動程序的歷史事件的一門學科,多數時候也是對當下時代的對映。如果僅僅只是總結和對映,那麼,歷史作為一個存在,就應該消失。歷史的問題在於不斷髮現真的過去,在於用材料說話,讓人如何在現實中可能成為可以討論的問題。 歷史是延伸的。歷史是文化的傳承,積累和擴充套件,是人類文明的軌跡。
史學究竟是什麼?以上關於史學的定義或解說,雖然在文獻史上大多是近人或今人確定的,但是從邏輯序列上講,它們其實與歷史學自身演進的自然歷史過程和人們對它加以認識的思想史過程是基本相符的。“史有二義”和今人的“活動”說、“學問”或“學術”說與“知識體系”說、“超科學”或“一半是科學,一半是藝術”說、“科學”說,可以看作是分別對應於歷史學在其發展歷程中的第一、第二、第三、第四個時代的客觀存在事實在歷史學家思想上或理論上的表現形式。其中,“科學”說中的一般“科學”說和其他兩種史學解說,分別反映了歷史學第四個發展時代中的前後兩個不同時期;至於後者,更確切地說,是當代史學實踐的客觀存在狀態在歷史學家理論形式上的一種表現,也就是說,是史學理論工作者對當代史學實踐進行抽象性認識的理論結果。而當今中國歷史學界史學界說紛紜,不過是史學實踐日趨複雜多元的紛亂現實在史學工作者思想上造成認識混亂的切實反映;而且,各自對史學定義的確定,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定義者學術背景和研究物件的具體內容的影響。在如今人的幾種史學的定義中,就中國未來史學的發展而言,比較有意義的是:何兆武先生的“超科學”說、李振宏先生的“具有特殊性、綜合性、整體性、真實性的具體的和實證的科學”說和蔣大椿先生的“整合學”說。其中,李、蔣二說雖各自從不同的分析角度和相同的角度而以不同的表述方式得出,但在對歷史學的特性的認識上,實基本一致,因此可作進一步的融合而成為一派之說。就研究狀況而言,未來中國史學本體論研究,如果說有可能形成具有中國特色的理論學派的話,那麼,它們無疑是值得援用為學派建立和發展的理論基礎的解說。因為,歷史學不僅僅是一種活動,不僅僅是專門的學問或學術,也不僅僅是一種知識體系,它更是一門在研究物件和任務方面都具有科學性的特殊學科。對於中國馬克思主義歷史學來說,它不僅僅是一門一般意義上的科學,它更是一門完成的科學知識形態意義上的科學。作為中國馬克思主義歷史學家,由於馬克思主義歷史學的既存事實,對歷史學是什麼的回答,就不應該再繼續停留在一般歷史學的認識階段,而必須把它當做一門完成的知識形態意義上的科學來看待。中國歷史學理應歸屬於迄今為止唯一科學的馬克思主義歷史學範疇,而不是也不應該是任何別的什麼歷史學。與此同時,我們今天確定歷史學的定義,不能滿足於馬克思主義創始人時代的馬克思恩格斯的史學認識水平,必須結合後馬克思恩格斯時代,特別是當代中國和世界的史學實踐的現實存在狀況,從而作出我們時代的關於史學的確切定義。史學定義的重新確定,必須符合並反映這個時代要求。歷史學對於個體歷史學家來說,它可以成為他賴以謀生的一種技巧性或技能性的職業手段,也不妨可以成為他從歷史中汲取必要的文化素質或從歷史中認識人類自身的一種方式,或是作為他提高其文化藝術體驗和鑑賞能力的一種有益的精神活動;個體歷史學家當然亦可以是非馬克思主義歷史學家,運用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之外的其他歷史觀來指導其歷史研究;而且,並非每一個體歷史學家、每一次具體的史學實踐,都必須承擔起揭示某一或每一民族、國家的歷史運動特殊規律的任務。但是,諸如此類產生於歷史認識和歷史學發揮其功能與作用過程中,僅僅來自史學主體的主觀認識和這種認識形式、認識手段的特殊性和歷史學利用方式的特殊性,或發生在個體史學主體身上的特殊現象,來自歷史學發展過程中某一階段所產生的特性,而不是產生於歷史學確定的研究物件和任務本身,更非結合今天曆史學發展現實狀況的東西,是不能成為否定歷史學是一門科學的根據的。從特性方面講,儘管歷史學或多或少地具有其他社會科學甚至人文學科(如文學、藝術)的某些一般特性,但它之成為一門獨立的科學,不在於這些一般特性,而在於它根源於自己的研究物件和任務,把自己區別於其他社會科學、人文學科的特性,其中較顯著且重要者有:它與哲學相比的特殊性特徵,與一般社會科學相比的綜合性、整體性特徵,與文學相比的真實性特徵。[19]在歷史學身上所表現出的某些人文學科一般性特性的東西,同樣不能成為否定它是一門科學的根據。因此,任何關於歷史學不是科學的史學的定義或解說,都不能拿來作為重新確定史學的定義的基礎性材料。為什麼學歷史高中班主任是歷史老師,每天從中南海騎著破舊的20腳踏車來上課,一寫論文,同學們就結伴去書店抄她爸的文選。她擁有我見過最偉岸正直的人格,雖然我不喜歡上歷史課,卻依然非常尊重我的歷史老師。
高考前第二次模擬考試,區裡把卷子出得極容易,考的都是記憶點,150分我得了72,硬著頭皮領了卷子要跑,一貫慈祥的老師,手指頭在我胳膊上狠狠杵了幾下,全班就你沒及格你知道嗎知道嗎?
大學讀了法律,我們那個大學,漸漸地所有院系都有了自己單獨的樓,尤其工商管理學院更是靠著畢業生的捐贈,蓋得特別豪華。最後滯留在文科樓裡的只有兩個,歷史系的同學常抱怨,法學院怎麼還不搬走!搬走了,文科樓就是我們的啦!做法律的人是習慣了只進不出的吝嗇鬼,而歷史系呢,心態真的略嫌寒酸了些。
考大學時想選哲學和宗教,老爸說,學這些在美國可以做總統,在中國,知道的是你喜歡,不知道還以為咱成績不好呢!
是啊,學物理可以去華爾街,學計算機可以去矽谷,學土木可以蓋樓,學醫可以治病,學歷史除了老師還能做什麼呢?
其實至少學歷史可以懂做人,然而做人,可能是現代社會最被忽視的技能吧。
“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是古代知識分子尊崇的信條,如今我們求的卻是“一技傍身”。
公司裡同事常用的月嫂已漲到兩萬六,大家聽了直嘆氣,從六歲開始,讀了二十年書,過關斬將找到一份工作,工資還讓人猶豫著敢不敢生孩子,而一個識字不多的村婦,培訓5天即可上崗。
我讀了半輩子書,依然惶惑不安,唯獨學會開車拿到駕照的時候,才感到心裡踏實,終身有靠了。
現在想來,人真真是窮怕了。
在這個笑貧不笑娼的年代,凡事都問個用處,問個價碼。我們還可能會讀《天工開物》、《本草綱目》、《洗冤錄》,而不是《史記》、《左傳》、《資治通鑑》。學歷史,可能就不是我們國家這個社會階段,我們這種社會階層,應該考慮的事情。對中產階級來說,都有點奢侈了。
我看探索頻道,看科學家研究猩猩的行為,研究石頭的歷史……我們和發達國家的差距不在於穿得上米蘭的高階訂製,買得起限量版的包,而在於是否能夠包容存在更多的可能性。
捨得給孩子最好的教育,定期國內外旅遊,但捨得讓孩子做感興趣的事情嗎?捨得讓她學考古學歷史,研究馬王堆的女屍,三星堆的面具嗎?我們給得起孩子一個自由快樂的童年,但最終會為她選擇殊途同歸的道路。
農村孩子多學工科,城鎮孩子學醫學計算機,而大城市優越人家的孩子,則無一例外在學金融。
我們只看到勉強夠得到的樹枝,我們只敢做比較穩妥的選擇。
“大史書曰:“崔杼弒其君。”崔子殺之。其弟嗣書而死者二人。其弟又書,乃舍之。南史氏聞大史盡死,執簡以往。聞既書矣,乃還。”
古人重史,大概識文斷字的人本就不多,書籍是給士大夫以上階層準備的,這些人天生就是管理者,有田賦,有俸祿,有世襲的特權,他們關心的不是一蔬一飯,而是歷史興替。
“以史為鑑,可以知興替。”歷史對權貴階層來說是什麼?打個不恰當的比方,如果說社會更迭是一個不斷升級的遊戲,那麼歷史就是不同版本下的日誌。玩家收集裝備、打怪練級,再厲害也不過是在別人設定好的指令碼下。
真正的遊戲製作者,所站視角完全不同,他不關心任何一個角色的數值,而是在整個程式設計程序中反思,考量。
有部老電影《異次元駭客》令人不寒而慄,主角身處的生活是他人設計的遊戲,他苦苦尋覓真相,以為改變命運的一瞬間,電腦前的人把插頭拔掉了。
歷史學不應該是寒酸、閉門造車、退而求其次。學歷史應該帶著睨視寰宇的驕縱與使命感,把格局開啟一些。
劉邦說:“夫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填國家,撫百姓,給餉饋,不絕糧道,吾不如蕭何;連百萬之眾,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三者皆人傑,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者也。”
歷史是天子游戲。普通人覺得歷史無用,受限於自身角度太低,視野太窄罷了。
還有一些人藉以改變命運,更換階層。如齊人有馮諼者,貧乏不能自存,使人屬孟嘗君,願寄食門下。孟嘗君曰:“客何好?”曰:“客無好也。”曰:“客何能?”曰:“客無能也。”孟嘗君笑而受之曰:“諾。”
謀士沒有雞鳴狗盜之術,將兵運籌之才,卻可為天子執棋,得以站在棋局之外。
棋譜讀得一知半解如楊修,棋譜讀得通透如范蠡,可知曉,識人論世是進身之階,也是全身而退活命之途。
遠行時經過川西,山勢險峻,翻幾座山,才有零星幾戶人家。俯瞰著山坳坳裡的炊煙,想象他們生活面的逼仄,那念頭就象黑洞一樣吞噬人心。隨後我意識到自己只不過是生活在稍微大一些的山坳裡,五十步笑百步,縱使我的人生不必侷限於一城一國,也只是圍繞著更廣大一些的藩籬推磨罷了,牆外的世界,終究是看不到的。
比起空間的侷限,在時間上的窘迫就更加明顯,隔著生死的關隘,我們親歷的時間只有數十年,如白駒過隙,忽然而已。
想要了解時間的縱深,恐怕就只能破萬卷書了。我先生說,歷史書不是歷史。就像法庭上,原被告證詞互相矛盾、互相印證,我們得到一個相對的真相。歷史的真實是什麼並不重要,重要的是,為人處世的道理。
這就是為什麼我不試圖記住鴉片戰爭哪年爆發,高考不考記憶力,人生也不靠背誦典籍,靠的是“前事不忘,後事之師。”最終歷史我得了第一,老師又杵了我好多下:“真沒想到是你,居然是你!”
我從歷史中學會一個粗淺的道理,無論考試還是做人,揣摩聖意遠比背誦八股有效率。
高瞻遠矚,博古通今並不能使我們的幸福感比山野漁夫多一點點。但知道,會讓人從容。讀歷史,除了使人少一些匠氣之外,還能多一些從容。
我們活得有一點點急,急著讀書求學,急著工作晉升,急著讓孩子火急火燎地長大成才。
有了孩子之後,不得不慢下來,今天就想飛過去談下來的客戶,也許只能拖到下週。我被迫地發現,有些決定不急於當即做下,思考一下,給彼此都留有餘地。
從前只知效率高,如今明白“欲速則不達”。任何事,放在時間的維度裡看,是另一番景象。
我們往往不懂得時間的意義。
龍應臺在一次演講中談到“沙漠玫瑰”,講朋友送她一捧乾草,放在水中八天可以復活。悉心等待八天,那植物在她眼中,真如綠色玫瑰一樣盛放,而對於第一次見到的鄰居來說,只不過是地衣而已啊。
這是時間的魅力。八天是雜草一生的歷史,這短短的歷史,足以讓人愛上它。不是雜草本身美,而是人傾注於其上的時間讓它驚心動魄。
瓊瑤的《窗外》結局,女生偶遇年少時愛慕的老師變成衰老的中年男子,滿心幻滅。其實相伴一生的人並不會某天早晨醒來被枕邊人驚嚇,如果被曾經深愛的人嚇到,那只是因為,你沒有陪她一起變老。陪著她身上慢慢生長出來的疤痕,斑點,皺紋,贅肉,缺點以及壞脾氣一起成長,變老,直到渾然不覺。光陰只不過每天在臉上溫柔的撫摸一下,如果把幾十年的時光在一秒鐘之內倒帶,那可不就是刀劈斧鑿。
誰又能承受最愛的容顏在瞬間被活活砍上一斧。
時間讓生命美麗,也讓愛恨消弭。
讀歷史,無論是一國一城池,還是一花一世界,它讓人領略時間維度上的美,讓我們活得更加從容。人總是急於爭辯,淡然下來想想,一時之短長又如何?任何一個在當下看來醜惡不堪的人,在他的時間之上,他的歷史之中,必定有值得體諒的地方。
我從前不讀史書,也不看傳記,總覺得真實發生的事情不可能比架空想象更浪漫。有些年紀了,才發覺這世間浪漫得超乎想象,人所能想象的瘋狂,遠不如人所能為之的瘋狂,人所能設計的誤會,遠不如歷史真正的陰差陽錯。
你知道“沉默的羔羊”,可你知道,納粹瘋狂得無法用文藝作品呈現的實驗嗎?你知道“向左走向右走”,可你知道,塞爾維亞青年槍殺奧匈帝國婓迪南大公,竟然引發了第一次世界大戰麼?你知道“昔者共工與顓頊爭為帝,怒而觸不周山,天柱折,地維絕。”,可你知道,在地球形成初期,下了幾百萬年的雨,才填滿了江海嗎?
浪漫不是情人節的玫瑰,聖誕的煙火,浪漫是窮極的想象力。而赤裸裸的歷史永遠是超出人類想象之外的,又殘酷又浪漫,充滿徒勞又無可奈何的夙命感。
歷史就像是風箏那一端的線,它超越所有想象,又讓想象落地。歷史不是無根之萍,它御風而行,挾裹著命運和人性,那個終點既已知又無常。
一定有人問,學歷史到底有什麼用?我卻想反問,為什麼一定要有用?人類在地球上營營役役耕耘五千年,也許一顆小行星撞擊過來,就像恐龍一樣歿了。前40億年地球沒有人類,後面也未為可知。一味追求有用,追求有意義,可能是生命最大的錯覺。
我喜歡劉慈欣的科幻小說,他筆下的人物,或孤獨地飄向宇宙,或孤獨地沉降地心,一開始還能夠為地球傳輸回資料,超過有效距離,就只有孤身向前了。從功利主義的角度來看,這樣的科學探索毫無用處,但“看見”是唯一的意義。
就像“時間”,就像“歷史”,即使無權參與天子游戲,無才為天子執棋,甚至不懂得置身事外,做個渾渾噩噩的棋子,但我們“看見”了。
曾有一篇小雞湯,漁夫在海邊曬太陽,富翁問他:“天氣這麼好為什麼不去捕魚呢?”漁夫說:“捕魚乾什麼呢?”“捕魚能掙很多錢啊?"漁夫說:“掙錢做什麼呢?”“掙錢買一艘更大的船”,“買大船做什麼呢?”“可以打更多的魚,掙更多的錢。”“那又怎麼樣呢?”“有錢了就可以像我這樣在海邊曬太陽啦”。漁夫說:“先生,我現在正在這樣做呢。”
很多人恍然大悟,原來富翁和漁夫沒什麼不同。不,我想說,真的不一樣呢。
孩子,我把你高高舉在肩膀上,手臂都酸了,不是要你重複我走過的路,把賬戶裡的錢越存越多,媽媽只是希望你能看見我沒有去看顧的過去,和未來。
即使沒有任何人同行,沒有任何人知道。
-
14 # 一閃電東
主要看一個個牛人的表演,如《史記》都是極端的牛人,或者最厲害皇帝如秦始皇,或者最厲害的英雄如項羽,或最厲害思想家孔子、老子。或最厲害將軍吳起、孫武,如看戲非常有趣有意思,古人講取法為上,得之中,取法為中,得之下。你是一個芸芸眾生,按照《史記》中人物,每個都是你取法為上的人物,能讓你樹立一個正確人生觀,並且能認識人類社會,認識世界,認識人類社會各國存亡幾十年就幾個牛人(現實中你就別傲了,幹吧),而牛人都有離開世界的一天,你也就不計較人生中得失,心理也就比較平衡了,人類幾千年死者億萬記,真是不計其數,而有記錄的名字,如海中一滴水,少之又少,可見現實中你的渺小,如司馬遷現今寫《史記》,會不會寫你,這樣你就覺得自我幹事之小,有可能激發你奮鬥的力量。
-
15 # 木易芯子
唐太宗李世民說過, 夫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英國詩人雪萊曾這樣寫道:“歷史,是刻在時間記憶上的一首迴旋詩。”梁啟超也說當人類之漸進而形成一族或一部落也,其族部之長老,每當遊獵之隙暇,或值佳辰令節,輒聚其子姓,三三五五,圍爐藉草,縱談己身或其先代所經之恐怖所演之武勇等等。聽者則娓娓忘倦。
最初的歷史形式是傳說故事。人們透過這些傳說故事,就能夠從歷史中汲取智慧。“史”的產生,是人類社會的大事。一般動物也有記憶和模仿的本能,但它沒有知識,它不能將第一代所積累的經驗傳至二代、三代,這是因為動物沒有“史”。人類則不然,先代的生活經驗,能以記誦或記錄的形式,留傳後世,歷數百年數千年而不失墜。人類文明之所以不斷進化,“史”的作用可謂大矣。
學習歷史可以增長見識
歷史可以增長見識,瞭解古今中外,可以培養沉著冷靜的思考方式,也可以增加內涵,和別人交涉起來就讓人覺得你是又內涵有豐富的知識,歷史可以讓人變得很有內涵,不虛浮,看問題也更深刻。也就是說,歷史使人明智。
學習歷史可以增加知識量
歷史包括了,世界上五千年來,所有大大小小的事情,每多瞭解一個,也就讓我們的知識量增加一分。
學習歷史可以讓語文寫作更加順暢
每個歷史故事就是一篇標準的記敘文,其中,時間、地點、人物、事情的起因、經過、結果都寫的清清楚楚,還有比這更好的作文題材嗎?寫作文的時候引用最多的例子應該就是歷史人物了吧。
學習歷史可以培養正確的價值觀、世界觀、人生觀
學習歷史可以懂進退,明事理。人不是生而知之,而是學而知之。學習歷史的重要性有許多是顯而易見、眾所周知的。學習歷史對做人、做事、社會的進步、國家的發展都有潛移默化的影響,歷史是人類的歷史,人是人類的人,不懂歷史就是不懂人類自己。
-
16 # 木有同學
生活在以前的人們的言行會被記錄下來,這就是廣義上的歷史。但歷史絕不是不是簡單的某年某月某人在某地做了什麼事情。我們要面對生老病死,要面對政治、經濟、文化、科學、人生等很多需要解決的問題,當我們手足無措的時候我們可以參照先人的經歷看看他們是怎麼做的,研究一下處在相同情況下他們為什麼這麼做,為什麼在那個時間做,為什麼用那種方式做。那些成功的可以借鑑,失敗的引以為戒在自己處理的時候加一筆避免。例如製造汽車,當地一輛汽車製造出來後,後來者都是以他為原型不斷模仿並加以改良才有了今日的效能出眾的汽車。如果沒有前人的經驗被儲存記錄下來,後來的每一代人,只能不斷重複發明第一輛汽車這個過程而無寸進。同時閱讀歷史並結合自己的實際經驗能擁有真正屬於自己的思想、道德標準,能從多個角度去思考問題。而不再是簡單的相信電視、報紙、網路上所說的東西。依據你建立的標準能客觀的分析判斷一件事情,不再簡單的去認為是好還是壞。
-
17 # 森林鹿
一種簡化通俗的解釋:
想像你自己站在地面的一條道路上,一條很長的道路,穿越過很多複雜地形,路上有很多人。
從機率統計來講,正好站在道路兩頭(起點和終點)的人是比較少的,大部分人都在道路中間的某個位置。
如果你的記憶力很好,記得自己是從哪裡走來、一路經過了什麼樣的陷阱、危難,什麼樣的地形物候對你有利可以停下補給,什麼人可以溝通訊任什麼人最好早點躲開……那麼你在以後的行走過程中,是有巨大優勢的。你記得方向,迷路或走回頭路繞圈的可能性小,你的生存經驗比那些什麼都不記得的人豐富。
歷史就是民族國家的記憶力。
美國演化生物學家、生理學家、生物地理學家以及非小說類作家Jared Diamond,其名著《槍炮、病菌與鋼鐵》曾獲1998年美國普利策獎和英國科普圖書獎,此書2006年上海譯文中文版後記中,有這麼一段話:
(2003年寫作時)一躍成為新興力量的那些國家,仍然是數千年前被歸入幾個統治中心,依靠糧食生產或吸納來自那幾個中心的移民的國家……左右公元前8000年的歷史道路的手,至今還在深深地左右著我們”。……即使是在國民生產總值仍低下或近期低下的國家裡,那些位於擁有悠久國家社會或農業歷史地區的國家,如韓國、日本、中國,其增長率也高過歷史較短的國家,如新幾內亞、菲律賓,儘管有些歷史較短的國家自然資源豐沛得多……在控制好了“良好體制的通常措施”之後,歷史的影響仍然大範圍地存在。 -
18 # 愚痴九九
為何要讀史?簡單回答:“中國人當知道些中國歷史”,這是極普通極基本之道理,每一個國家公民都應該知道些關於他們自己本國之歷史,中國人應該知道些中國歷史,中國史是講中國人之本原和來歷,我們知道了中國歷史,才算知道了中國人,知道了中國人之真實性與可能性,特異性與優良性。
也可說知道了中國史才算知道了我們各自之自己。譬如:我們認識位朋友,總不能單在他之高矮肥瘦上去認識,當該知道一些他以往之歷史,如姓名、籍貫、學歷、性情、才幹等,才算是知道認識了此朋友。我們是中國人,只有在中國歷史裡來認識我們自己,不僅要認識我們之以往,並要認識我們之將來,若非瞭解歷史,即無從得此認識。
-
19 # Dazuiwa
讀歷史能立人,歷史反應了一個國家一個族群一個人的文明程度,能讓後代知道我們打那來到那去,向什麼方向發展,能讓後代知道先人一路走來的不容易,在那有過挫折在那有過輝煌,以及給予後人的自豪和發展前進的動力。
-
20 # 小民看人間
易店無憂歷史專欄作者小易為您解答
人類之所以能夠構築文明,就是因為人類社會立足於歷史經驗,並重視歷史經驗所產生的意義。
動物群體中也會出現經驗、模仿、印隨等現象,這往往是由於進化過程中,物競天擇使得它們在遺傳中天性使然,但動物無法將經驗通過歷史記錄(或口耳相傳)的方式過繼給自己的後代,一隻甲蟲不可能因為被螳螂咬傷就告訴自己的小甲蟲千萬不要靠近螳螂,他們中具備裝死、釋放刺激燒灼性物質的存活下來,其中沒有歷史沒更有文化的原因
以銅為鑑,可以正衣冠;以人為鑑,可以明得失;以史為鑑,可以知興替。
歷史經驗讓人類的發展具備了更加便捷的條件,我們研究歷史,避免走人類祖先的彎路,同時對未來可能發生的類似事件具備充足的審時度勢的空間。歷史成為了先人對後來者的經驗饋贈。同時歷史又反映了人了文明數千年來的發展方向和發展軌跡,我們知道了文化的根源,瞭解了文明的傳播,對於預測人類未來文化的樣子,有重要的指導作用。
以上都是為了回答題主“很功利化(知道春秋戰國時期就有對銅器的記載了,那所以呢?)”的問題,因此答案也比較功利化,實用主義。
下面來說說我個人更喜歡的部分。
讀經味如稻粱,讀史味如餚饌,諸子百家味如醯醢。(《邯鄲書目》:“詩書味之太羹,史為折俎,子為醯醢,是為三味。”)
歷史是一門人文學科,所以包孕著人文主義的關懷,讀歷史是一種精神上的享受。無論是餚饌還是折俎,都言明歷史像是豐富雜陳的配菜,我們吃飯不可能幹噎白飯,也不可能只喝蘸料。我們讀歷史時享受歷史帶來的美妙體驗,因為我們很難回到過去,不可能站在十字軍東征的戰場,不可能在雅典學院披著袍子討論哲學,不可能飢餐胡虜肉渴飲匈奴血,不可能火燒赤壁舌戰群儒,不可能雄赳赳氣昂昂跨過鴨綠江。但是我們可以讀歷史同時想象那些激昂、悲壯、哲思、晦黯的往昔,獲得美妙的精神收穫。
回覆列表
歷史無用說一直存在,但其實歷史並非無用之學說。歷史是方法論,讀史就是在學習為人處世的方法。
唐太宗說,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司馬光的《資治通鑑》,書名是宋神宗所賜,其意思就是,幫助治理國家一本書。
歷朝歷代都有修實錄的成例,尤其是明清兩代,將皇帝每日行為記錄,後來之君可以從此學習先祖治國的經驗。
那我們普通人讀史更多的不是治國,而是修身齊家,從史書中像古人學習,學習古人的智慧,運用在我們的生活中。我們也從中學會明辨是非,禮義廉恥,忠奸善惡。
還可以裝逼,別人不知道的,你知道,得到別人的崇拜。特別是在學生生涯,懂的多可是特別吸引女生的。我相信大家應該深有體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