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王大二的農村生活
-
2 # 手機使用者51503142924
剛分田到戶那會兒,人都缺糧捱餓害怕了,家家打了糧食都存下來,存幾年以後,大部分家庭存的糧食能吃十多年,這幾年糧食產量高了,不值錢了,光種糧食也不掙錢,日子沒法過,所以,年輕人都出門掙錢,留在家裡的都是老弱病殘,種一點點地,自己夠吃也就行了,慢慢的,家家戶戶也就沒存糧了。
-
3 # 純正農家蜂蜜
關於現在農民家庭存不存糧食這個問題,是有兩種人決定的,現在的年輕人,象70後,他們家中一般是不會存放糧食的,因為他們顯放在屋內不美觀和招來老鼠,所以一般糧食收回來以後都全部賣掉,吃時去買麵粉吃。
可是做為經歷過六十年代前後那次自然災害的現在農村老農民,他不旦存的夠吃一年的糧食,什至更多,就象我現在存的小麥三年不收一粒照樣夠吃,怕的是六十年代的自然災害捲土再來,明知不可能,可是還是害怕,因為六十年代那次的自然災害對農民沒有糧食吃傷害太大了。所以現在只要是農村七十多歲的老人家中都存有最少夠吃兩年的小麥。因為沒有經歷過六十年代自然災害的年輕人,只要糧食收回來後,馬上都會賣掉什至一斤不留,因為他吃麵粉時就去買麵粉。這就是農村家庭存糧食不存糧食的真實情況。
-
4 # 鄉村南人
現在農村十家有九家都不存糧食。
在農村,不說年齡小些的人群,那怕就是七十多歲的老人們,也都改變了存糧食的習慣。一部分人是把糧食收到家之後,等糧食販子來自己家稱重後賣掉。一部分是在地裡收穫之後直接送到糧食販子家,還有的直接和糧食販子說準收麥時間,他開車去地頭直接給拉走。
平原種小麥玉米輪作是很省心,就是剩不下錢。
-
5 # 農村生不清
說實話,現在農村裡百分之八十的農戶沒有存糧,米是買一袋吃一袋,小麥就一斤不存!為什麼?
一是存小麥是一種費力不討好的事,時間長了就漲咕牛,不經六月復曬麥子就變質!
二是農村裡現在都是老弱病殘,一袋百斤以上好多人沒能力去弄麥子,所以現在都是麥子以收割就拖到麥販子七八毛就買啦!
三是農村裡家裡幾乎沒有存糧,也沒有憂患意識,只有五六十年代的人才知道餓的滋味,現在的人沒有經歷捱餓的年代所以就不會存糧!
-
6 # 淮北姐姐
現在農民家裡還有小麥嗎?農民是否還有存糧食的習慣?
現在好多農民朋友,家裡是沒有小麥的,在過去的年代,農民朋友把一年收穫的糧食,幾乎都儲存起來,特別是一些老年人,因為他們經過貧窮艱難的生活,他們經過了五八年和六0年餓人的年代,就像我的父母和爺爺輩的,所以他們特別看重糧食。
現在我們的國家富強了,農民也富裕了,再也不會有那種餓人年代的情況出現,可一些老年人還是心裡不踏實,他們還是在家中,要儲存一些糧食的,雖然沒有大量的儲存,但是最起碼也夠吃上一年的。
一些年輕人就不同了,他們把糧食收下來,在田間地頭就會賣掉,一點都不留,吃的時候,麵粉去買,饅頭去買,麵條去買等等,這樣既節省了曬糧食的時間,又感覺食用也比較方便,也因為打工的原因不方便儲存糧食,所以現在農民朋友沒有儲存糧食的習慣。
-
7 # 奈何橋上走仙道
現在農民不存糧已養成習慣了,忘記了五六十年代餓肚子的曰子,這種不存糧與國與己都不利,因為天有不測風雲,地球上還有虎視耽耽的美國,一但發生戰爭,口糧最珍貴,你不可能一面和美國打仗,一面向美國求糧。
-
8 # 鼠狸醉狠
誰說農民不存糧。我們哪裡農民家家戶戶都存糧的,但是存的都是口糧。比如我家,每年也就千把斤稻穀,剛剛夠吃到新糧上市。今年存的多點,新舊加起來也不過二千斤。因為我發現家裡的糧食比買的好吃些。所以現在沒有在外面買糧食,都是一兩個月回家一趟帶點糧食出來。隨便也回家看看父母。
-
9 # 南一夢
有,在農村,人們喜歡把收貨的小麥晾曬乾燥後放進大缸裡面儲存,或者放進大薄膜塑膠桶中儲存。一般存放個五六年,沒有任何問題。小麥可以磨出麵粉,自己在家做餅,做饅頭都可以。也還可以用來換煎餅,換大餅。
-
10 # 秦川農事
現在農村大多已沒有存糧食的習慣了,有的人(年輕人多),麥子剛收割就直接賣給收糧車,乾脆利落;有的呢,收割的麥子拉回家,晾曬乾,留個十袋八袋的,其餘的賣掉;第三,歲數年長的老人,在農村生活,收割的麥子,晾曬乾存放好,留些自己家吃用的,也磨面送給兒女們一些,其餘的擇機而賣。剛收割的麥,這幾年一直是1.05~1.08元,而存放的麥子,待到1.20元左右再出賣。積攢糧食的習慣農村普遍沒有。
-
11 # 傻媳婦熱愛生活
以前,農村幾乎家家戶戶家裡都會常年存放糧食。農民在收割完糧食,晾曬乾後,挑選質量好的糧食交完公糧後,會賣掉一小部分來應付家中的開支,剩下的糧食全部儲存起來。那時候家家戶戶都有糧倉。
現在,不少農民家裡都蓋了新房,就看不見糧倉了。因為糧食收割完後,就直接賣掉一大部分,省去了晾曬環節,儲存環節,農民覺得省事。農民收割後不儲存糧食的原因是:1.急著用錢,賣掉糧食的錢急需支撐家裡的開支和購買下一季的農資。2.農村人大量外出打工,不需要多的糧食。3.購買方便,粗的,細的,什麼都有,想吃什麼就買什麼。儘管如此,但是有一部分人他們還是會存一小部分糧食,足夠他們一年的口糧和雞鴨吃的糧食。他們覺得只有自己親手種的糧食吃了才放心,才有那種收穫後的滿足和喜悅,才算是一個真正的農民。
-
12 # 晴空萬里王慶生
糧食是什麼,糧食就是命,國以糧為本,民以食為天,如果一個國家沒有糧食,全部靠進口,隨時都會完蛋。其他地方可能都不存糧,但是在我們這裡,誰家沒有三二千斤麥子,就是現在不種糧食,最起碼也會保證二到三年有糧吃,不為啥,以前的人都餓怕了,到最後都人吃人了,現在不能說家家都存有那麼多,但是最少有百分之九十九的人家都有,電視上演的一九四二就最真實,為了不被餓死,兩碗小米就把人賣了。也許有的人會說,那都是老黃曆了,現在肯定不會出現那種情況,但是誰又敢百分百保證不會出現那種情況呢?居安思危,不能說現在剛剛生活好了,就不種地了,如果現在大面積土地撂荒,都不種地,長此以往,中國的農業必受嚴重破壞,我們的周邊國家對中國也是虎視眈眈,萬一哪天擦槍走火發生戰爭,西方各國對我們實施禁運,中國必將發生糧荒,到時就悔之晚矣,所以還是毛主席說過的那句話,家有餘糧心中不慌,不管國家發達到啥時候,都不能丟掉農業,丟掉糧食,否則國家必亂,百姓一定倒黴。
-
13 # 老百姓寧
現在農村家裡基本不存糧,不管怎麼說都不是好現象。在過去的年代,農村家庭都存稂,存糧不僅存小麥,還有糜子和穀子。其中存糜子最實惠,存量也比較大,數量僅次於小麥。因為糜子這種糧食作物,在遇到災荒的時候最能養活人,只用很少的量就能維持一個家庭的一日生活。在大集體的時代,雖然各農民家庭從生產隊分糧,分得的不太多,但家家都不會把每年的分糧吃光,儘量省儉著都要貯存一些,為的是防災荒。因為這種習慣,存的年時多了也能存比較多的糧食,大多數人家有三五年的糧食貯備。那時候每家每戶存糧,集體生產隊也存糧,公社糧站也存糧,所以在那個時代雖然農村農民生活水平在表象上不高,但農民生活基礎很牢固,可以應付幾年的災荒或者出現戰爭等災難性艱難歲月。
現在農村生活好了,生活水平也高了,但農村家庭基本不存糧了。究其原因首要的是現在的小麥存不住,糜子穀子又被淘汰不種。過去的小麥是人工鐮刀收割,因為“田黃七成收十成,田黃十成收七成”,所以小麥收割是在小麥剛轉色禾株還成活的時候就收割,收割後碼垛捂一段時間,發熱或不發熱,都能把麥杆中的養份最終轉輸於麥粒中。經過碼垛後再打碾的小麥,顏色鮮亮紅紫,籽粒飽滿。這樣的小麥不僅口感好筋骨大,而且極耐貯存。在土倉中貯存可以幾年幾十年不黴變不生蟲。在我們這裡有農民家庭在包產到戶後還有解放前的貯存小麥拿出來種。解放前我們這裡種的小麥也說不出具體品種,只是老年人認識說是“火麥子”。而在近些年來,小麥收割都是聯合收割機收割,機械收割必須要到麥完全黃了再收割,而且是直接脫粒,這樣收穫的小麥存放不住,存不到兩年就生蟲發黴,因此農戶存糧有困難,所以小麥存不住是現在農村很多家庭不存糧的一個原因。
現在農村家庭不存糧的另一個原因是現代農民的存糧意識差。現在在農村家庭主事的這部分農民,都是六O七0後,是饑荒嚴重的六O大饑荒後出生的人,這些人正好避過了新中國三年困難時期,在之後的許多年裡,我國糧食基本滿足,未出現過餓死人的災荒年景,未體會食物匱乏餓死人的悲慘境地,所以在思想意識上沒有居安思危的觀念。因為不耽心捱餓,所以不重視存糧。
還有一個現實的原因就是現代農業生產力提高,農業設施比較完善,自然災害的防範能力增強,糧食生產比較有保障,所以農民家庭不注重存糧。
之所以說農民家庭不存糧不是好現象,是因為象我們這樣的人口大國,糧食是非常重要的,是國家存在的根本所在。農民家庭存糧,雖然每個農村家庭存糧的量不是很大,但千千萬萬數以億計的農民家庭都存糧,整個國家的存糧的量極其巨大,可以防範很大的糧食風險。而現代,農村家庭不存糧,只有國家糧庫存糧,國家糧庫規模再大,比起上億家庭存糧都無法比擬。存糧於國庫怎麼說也不如存糧於民間,農民家庭不存糧,若遇災荒,遍佈農村的種地農民也得有國家庫存糧救濟,國家糧庫要有多大規模,存貯多少糧食才能防災防荒?所以農民家庭存糧不論對國家民族還是對農民家庭自身,都是有百利無一害的事情。如果農民重視存糧,有些具體存貯技術問題是容易解決的,真正的難度在於農民的思想觀念的改變。
-
14 # 石家莊的巖巖
現在農村家裡很少有人儲存小麥了, 家裡以前大量儲存小麥的現象已經很少了。
首先,農村的土地越來越少了。農村拆遷改造、被國家徵用開發,農民手裡的很少了,所以即使種點小麥,也沒有多少產量。
其次,現在喜歡種地的人越來越少了,人們都不願意再去受苦了,有點地就種一些菜之類的,供自己家吃就行。
糧食價格只降不漲,種地成本高,沒有經濟效益。所以現在都種植一些能帶來收益的水果和蔬菜,種植小麥農作物的越來越少。
在家儲存小麥,還得經常晾曬,沒人願意幹,自己家裡也吃不了多少,還不如直接賣了省事了。
-
15 # 寶蓮燈泡1218
現在農村基本沒有存糧的習慣了,家裡很少有存糧。
原因如下:
一,收了糧就賣掉了,不願意去費勁了。
以前收了麥子都是曬很多遍,然後收倉儲存,一家生活就靠這些糧食,除了自己吃,有賣西瓜水果的還可以用糧食去換,沒錢用了裝兩袋糧食就能去鄉里收購站換點錢,孩子要交學費了,賣點糧食,那時候意識是倉裡有糧,心裡不慌,現在都不願意費勁了,直接賣掉換成錢存起來,隨用隨取也方便,最多家裡留幾袋糧食吃,打個稀飯,擀個麵條,真吃不了多少。
二:做飯簡便化,吃飯原材料成品化
以前吃飯全靠自己來做,饅頭,麵條都是自己手工做,現在呢,超市米麵多的是,村頭有賣饅頭,麵條的,甚至一到該做飯的時候,有小販就會流動賣饅頭,麵條,冷盤,滷菜,慢慢的也就改變了村民的習慣,買上兩塊錢的麵條,菜園裡扯幾根青菜,一頓飯也就有了。所以也就省去了自己再去和麵,擀麵條的時間。
三:勞動力減少,沒精力和時間去存糧
現在農村勞動力大多外出,只是農忙的時候回來幫忙,因為不像以前家裡有勞動力,可以慢慢的去弄,現在農忙回來的勞動力麥子收了就直接賣了,然後趕緊回村掙錢,畢竟耽誤一天就是一百多塊錢,所以,沒人再願意去費時費力的去幹了,更別提再翻曬幾遍把糧存倉了。
四,農村承包制
現在有許多農民把地承包給了種糧大戶,自己不種了,只要承包費就行了,剩下的時間打工和做生意去了,地都承包出去咯,那還有糧食呢?反正我家都好幾年沒有存過糧食了,最多存一點次麥子去餵雞。
所以現在各方面原因讓農民不再存糧,而存糧的習慣也在慢慢消失。
-
16 # 只想自由一回
現在的農村都不存糧食了,收穫的小麥都不往家拉,就直接賣了,拉回家還得晾曬,還得防雨,都沒有那功夫去幹這些事,不存的原因還有就是吃的少,忙的沒有空做飯,都是買饃,雖然都嫌買的饃不好吃,就是沒有空自己做,還有就是家裡的成員越來越少,很多家庭常年在外打工,上學,家裡也就是一個兩個人,吃飯也好對付。所以現在都不把糧食存家裡了。
-
17 # 鄭小艾
農民家裡還有小麥,肯定是有的。我的觀點是:農民存糧的習慣不會改變。這既有幾千來中國農民的習慣問題,也有被現狀逼的。
農民的習慣問題不用說,主要是餓怕了。主要講一個被現狀逼的問題。我們村離街口比較近,有一個麵粉廠叫《豐金面粉廠》,是我們村一個叫豐金的人開的。原先村裡的人糧食都存在自己家裡,隨著時間推移,存在自己家裡還要儲存,還要防蟲,很麻煩。後來都存到《豐金面粉廠》,畢竟自己村長大的娃,放心著呢,並且據說投資上百萬,也不怕倒閉。誰知在一個月黑風高的夜裡,麵粉廠的所有糧食和裝置全部被拉走變賣了,豐金也從此消失不見。全村損失最多的,有幾年上萬斤糧食,還有存錢十幾萬的,全部打了水票了。1、首先,糧食只有存到自己家才放心農村講,吃不窮,穿不窮,算計不到就受窮。而在糧食上,農民是算計最多的。怎麼種植收成大啊,怎麼收割不會浪費啊,收回來時,肯定是儲存在自己家裡才踏實。每天去看一眼,都是滿滿的笑容。
2、其次 存到麵粉廠裡不放心 總被忽悠據我的記憶中,我們村裡的村民因為存到麵粉廠上當的事,都有二次以上。都是突然一夜之間就跑了,農民都損失慘重。所以現在都非常小心,反而是存在自己家裡,吃的時候就拿出去打麵粉。有的存小麥幾千斤,有的多的上萬斤。
3、最後 近幾年情況有所改變只是,最近幾年,存糧上大幾千斤,上萬的比較少了。主要是市場經濟,糧食一下來就拿去換錢了,反而是存在家裡的小麥少一些,主要是夠自己吃就行了。
總結:
綜上所述,農民的天性是種糧收糧和存糧。這是天性之一,肯定是一直流傳下去的。民以食為天,什麼時候都是正理呀。
-
18 # 鄉村阿軒
1現在農村很多人都外出打工,到收小麥的時候從外地回來,收了小麥就直接賣掉了
2有的人家裡田地比較多,又加上家帶小孩所以不能出門打工,這一種不會直接賣掉,他們會儲存一段時間,到價格他們滿意了也會全部賣掉
3還有一些就是老人,他們一直保留傳統手工饅頭的做法,這一類人會儲存一些小麥在家裡,留著吃
4像我們家就不一樣了,我老爸每年都會選擇幾種小麥播種,如果哪一種比較高產的話,我們都會儲存起來一些用來明年當種子,還有就是自己也留著吃啊,媽媽做的饅頭非常好吃,我個人非常喜歡。
-
19 # 鄉村小二黑
當然有存糧的習慣了,我們現在六十歲以上的老人都經歷過以前缺糧的年代,有糧心裡就安穩,有後盾。
我身邊的每戶家庭都有存糧,包括我家也是。自己種的小麥去打面,這是純天然的原味麵粉,最安全的食品。打面剩餘的麩皮用來喂小雞小鴨,是純天然的飼料,這樣餵養的小雞小鴨就是農村的土雞,比飼養場的雞好吃多了,當然價格也貴多了。
所以民以食為天,中國幾千年來都是農業社會,存糧是農民的本能,也是國家糧食安全的重要保障。
家中有糧,心中不慌!
-
20 # 北大屠夫陸步軒
我的老家在關中農村,屬暖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區,農作物一年兩熟。夏糧主要是冬小麥,中秋前播種,端午節前後收割;秋糧水田栽植水稻,旱地種植玉米、大豆等。早先,老家人均1.5畝耕地,村中多為土木結構瓦房,村民家家都有大板櫃,用於儲存糧食,以防鼠噬蟲蛀。“家有餘糧,心中不慌。”遭遇過饑荒的農民,知道糧食的珍貴,至少要儲藏能夠維繫兩年的糧食,以防飢謹;而且自家的糧食安全、放心、美味。
孩提時,經常把未完全成熟的水果,如桃子、杏、柿子等埋藏於麥櫃中,三五天之後,就完全成熟可以享用啦!
前些年,修鐵路、建火車站、設物流園佔用了大部分耕地,人均只剩下了0.3畝,村民依靠土地不足以養家餬口,只得走上打工之路。當然,土木結構的瓦房早已被混磚結構、鋼筋混凝土結構的樓房、平房所代替,老鼠失去了藏身之地,不再擔憂其作賤糧食,但農民手中已經沒有了餘糧;況且,為防止糧食回潮生蟲變質,陳糧每年都必須重新晾曬,非常麻煩,留守老人、婦女也難以搬動。
現在,家鄉已無水田,小麥、玉米收穫之後,多數村民將其一次性賣到麵粉廠、飼料廠,自己再出去打工,家中老人、婦女、兒童吃時,直接購買麵粉、大米就得。這樣雖然省事,但由於新增劑的作用,失去了食物的本味,實為一大缺憾。
回覆列表
在農村這要因地而已,我們這家家戶戶都有存糧三兩年不種地糧食吃不完。
在農村都有存糧的習慣,現在糧食年年大豐收農民再也不用擔心沒糧食吃了,都是隔一年存一年。家裡沒有地方的就把收回來的糧食直接送到麵粉加工廠存到那需要吃麵的時候直接去取就可以了很方便。玉米是全家一年也吃不了多少,留著夠吃一般當年就都賣了放在家裡也是佔地方而且糧食價格也不漲。
隨著社會的進步,糧食價格沒有漲幅空間現在農民大都不種地了家裡也就不存糧食了,就是種也都是夠當年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