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周朝文DMU
-
2 # 華山派令狐臭
童貫(1054-1126)北宋宦官,“六賊”之一。字道夫(一作道輔),開封(今屬河南)人。助蔡京為相。京薦其為西北監軍,領樞密院事,掌兵權二十年,權傾內外。時稱蔡京為“公相”,而他被稱為“媼相”。宣和四年,攻遼失敗,乞金兵代取燕京,以百萬貫贖燕京等空城而回,侈言恢復之功。七年,金兵南下,他由太原逃至開封,隨徽宗南逃。欽宗即位,被處死。《宋史》列為“奸臣”。他是中國歷史上握兵時間最長的宦官;是中國歷史上掌控軍權最大的宦官;是中國歷史上獲得爵位最高的宦官;是中國歷史上第一位代表國家出使外國的宦官;是中國歷史上唯一一位被冊封為王的宦官。
-
3 # 老李頭有話說
靖康元年,就在金兵大舉南下之時,在嶺南之地,一個監察御史卻奉上意追捕一名宦官。那名宦官本是一介王侯、一名樞密使,在他主政西北期間,宋軍拿下了少有的幾次勝仗。就在兩年之前,經由他手,北宋終於收回了期待百餘年的燕雲故地。
但在金軍起兵之時,他棄城而去。那時候,人們才發現他不過是一介沒有擔當的弄臣。而在逃亡路上的他本以為貶謫嶺南,是對他最大的懲罰。當聽到那份歷數罪狀諭旨之後,他知道,自己所做的一切終究逃不過最嚴厲地制裁。當鍘刀落下的那一刻,他或許不知道自己最終將會被釘在歷史的恥辱柱上。
這名宦官,便是北宋末期權傾朝野的童貫。
▲影視劇中的童貫
一、 宦官領兵,征討西夏
童貫生於至和元年(公元 1054 年),為北宋都城開封府人。或許因為生活在當時的大都市中,身材魁梧的他卻習得了一身諂媚巧言的本領。至於他緣何淨身入宮,史書上沒有記載,只知道他年少時便委身在同為宦官的李憲門下。有著前輩的指點,童貫很快掌握了揣摩皇上心意的技巧。也因這位多次領兵出入西夏的前輩,童貫得以出使西北一地十餘次,藉此熟悉了當地的兵將風土。徽宗即位初年,童貫因在金明局收集珍奇字畫,得以與後來官拜尚書左丞蔡京的相識。以上種種經歷與人脈,都成為了童貫日後發家的資本。
崇寧二年(公元1103年),童貫開始執掌西北一地的兵權。那年,在蔡京的極力勸說下,徽宗決定發兵西北。童貫也經由蔡京的推薦,被任命為洮西軍一地的監軍。那時北宋合兵十萬由王厚為統帥、童貫為監軍,準備收回神宗一朝故地。當大軍行至湟川時,恰巧汴梁城中的皇宮失火。徽宗趕忙派人聯絡童貫,認為這是不祥之兆,命他不要發動進攻。
▲宋徽宗畫像
拿到徽宗的手書後,童貫看了一眼便收入了靴中。王厚問他上意如何,他輕快地答道:"皇上希望我們能大獲成功。"由此這般,童貫竟無視上意直接發兵。不過,宋軍後來也獲得了喜人的戰績:連克惶城﹑宗哥城﹑都州﹑廓州﹑洮州等地。因成功收復西北四州故地,徽宗居然既往不咎,還將他提拔為景福殿使、襄州觀察使。趙宋一朝,內侍(宮中宦官)憑戰功資歷獲得兩使任職的,便是從童貫這裡開始。
大觀二年(公元1108年),童貫又率軍征討溪哥臧徵,收復積石軍(今貴德西)、洮州(今甘肅臨潭)。經由數年戰功,童貫已履任熙河蘭湟、秦鳳路經略安撫制置使,並最終官至武康軍節度使。童貫也成為了北宋一朝,第一個領有節度使的宦官。不過,他也開始變得恃功自傲:選拔西北一地的將領都不經過朝廷,而是直接奏報皇上。這也漸漸引起朝中要員的不滿,但因徽宗對他青睞有加,大臣們也便無可奈何。
二、 出使遼國,萌發臆想
童貫在西北一地的戰績,不單使徽宗對他讚賞有加,也讓北邊的契丹略有耳聞。政和元年(公元1111年),童貫被升為檢校太尉,奉命出使遼國。臨行前,大臣紛紛表示讓一介宦官作為使臣,不得不令人懷疑大宋的人才還有多少。但是徽宗卻說是契丹人聽聞童貫的戰績,便很想見一見這位將軍;而且他也希望童貫能在前往遼國的途中搜集情報。事實也卻是如此,在出訪的時候童貫真的謀劃出了任何收復燕雲之地。但這也打開了潘多拉魔盒,引著北宋邁向了不復深淵。
實際上遼國此次邀請童貫出訪,一開始就抱著嘲諷的目的。當他來到遼國之後,遼國的君主和大臣們相聚而笑,指著童貫說:"南朝人才如此。"這讓一向自傲的童貫很是惱怒,便心生攻遼的計劃。此時,一名叫馬植的遼國南院大臣偷偷獻上一計:聯金攻遼。歸國之後,童貫、蔡京與馬植等人向徽宗力主聯金滅遼的計劃,這也漸漸促成了之後的"海上之盟"。當時,距離正式締約還有一段時間,在此期間种師道等人向童貫闡述了此計的弊端。但是如日中天的童貫毫不在意,他只想將收復燕雲一地作為自己的另一個功名。無論用何種方法,他都要達到這一目的。而這,也進一步為北宋的滅亡埋下了隱患。
▲燕雲十六州的州名,其中幽州又稱燕京、即現在的北京
且說回出使遼國歸來的童貫,彼時的他再是一名上奏了《平燕策》的使臣,而是執掌軍政大權的封疆大吏。出使回來不久,他便請求出兵進駐西夏的橫山一地。為此,朝廷命他以太尉的身份領陝西、河東、河北三地宣撫使。在那之後不到三年的時間,他便入主樞密院,獲得了北宋最高級別的掌兵之權。童貫也因此成為了中國歷史上掌控軍權職位最高的宦官。
三、 再徵西夏,累遷太師
獲得如此地位後,童貫沒有貿然對遼國採取行動,而是繼續經營西北。宣和元年(1119年)三月,童貫率秦、晉等地的精銳部隊深入河、隴兩地,派少數兵馬駐守蕭關古骨龍。這一次,他樂觀的認為可以徹底讓西北邊境再無戰事。與此同時,他命西北名將劉法出兵攻打統安城(今青海互助)。
劉法認為這一次貿然行動不可取,童貫卻近乎逼迫的問他:"在京城領命時你說定能成功,而如今卻認為難以做到,為何?"不得已,劉法領兵出塞,未幾便遭到西夏人伏擊進而兵敗身亡。此事一出,震動全軍。童貫卻隱瞞不報,而是在四月再次領兵攻打西夏,此役他平滅三座城池而歸。在慶功宴上,百官無不對他隱瞞劉法一事咬牙切齒。但這並不影響他加官進爵。
同年征討西夏回朝後,童貫被授予一品官職——太傅。次年方臘起義,童貫受命與王淵、韓世忠一道領兵平定此事。事後,童貫因功被封為太師。古代最高一級的虛銜"三公",童貫一人已佔其二。可以收,就北宋的官職而言,他已是封無可封了。在這之後,徽宗要想給他更多的頭銜,就要給他封爵了。
▲上圖中的西遼即為遼國宗室西逃後所建立的政權
四、 封官進爵,脫逃被斬
宣和四年(公元1122年),金兵南下,遼天祚帝遁入西北荒漠。基於此,宋廷認為這是北伐的好時機,便命童貫為宣撫使領兵北上收復燕雲故地。但腐朽宋軍沒能把握好這個時機,他們先後被石林牙、蕭乾等人擊潰。眼見著遼國已是風中殘燭,但沒想到宋軍更加腐朽。金人便趁勢,一舉將燕京等地拿下。
童貫見此,不由得想起了旁門左道。上文說到,為了"收復燕雲"這一功名,童貫可以用上任何方法。這時候,面對難以逾越的遼軍殘部和強勢的金人,他決定"贖買"故地。於是他與金軍商議,能否以繳納歲幣作為交換,取回故地。一番談判後,宋廷以每年萬兩的"歲幣"和萬貫"燕京代稅錢"為代價,請求金軍攻取燕京後將其交還給北宋。於是這般,北宋終於在宣和五年(1123年)如願取回故地。但此時,這些地方已是空城,所有東西都被金軍擄掠一空。
而達成這一宏願的童貫,也於兩年後被冊封為了廣陽郡王。不過,此時距離他的末日也不遠了。封王后,童貫受命駐守太原。不過就在同年,金軍以收納張覺一事,起兵南下。聽聞此事後,童貫對金人來使禮遇甚重。不過當金國使臣提出要割讓兩河之地的時候童貫非常氣憤卻又束手無策。無奈之下,他棄城而逃,臨走前還說"我只是宣撫使,不是守衛疆土的"。
當他逃回京城的時候,徽宗已經讓位給欽宗。剛即位的欽宗命他為東京留守,但他沒有領命而是追著徽宗一同南逃。在逃亡的路上,他命親軍濫殺無辜。這就給了積怨已久的朝野百官們,彈劾他的口實。靖康元年(1126年),欽宗連貶他左衛上將軍、昭化軍節度副使,發配英州、吉陽軍。還未到任,欽宗又下詔歷數他的罪狀,命監察御史張澄沿發配路線追捕童貫。最終,在南雄(今廣東南雄)一地,曾經權傾朝野的童貫遇見了自己的終點。被斬後,他的首級被帶回京城示眾。
▲影視劇中的宋欽宗
不過童貫的死,沒有改變北宋腐朽不堪的事實。在他被梟首示眾的同年,北宋都城遭金軍攻破。回顧這位宦官的一生,從其功績來看,他在北宋末年創造了少有的、對西夏作戰的勝利。而從宏觀來說,他一心報復遼國的怨念,卻將北宋拖入了萬劫不復的深淵。
是非功過,都是後人評說。史書評述說,將他剁成肉泥都難以報復他的所作所為。但是將一個朝代的腐朽與墮落歸結於一人之上,未免有失偏頗。縱觀北宋160餘年,數次北伐都無功而返。但經由童貫之手,才得以將燕雲之地暫且收回,這是不爭的事實。而北宋官軍的冗兵、戰力低下等問題,並不能完全歸咎於童貫一人。因此,童貫不過是一介弄臣,一個缺乏戰略意識,缺乏責任與擔當的弄臣。他的存在與諸多因素交織一起,加速了北宋的滅亡。
參考資料:
1、《宋史·卷二十二 ·本紀第二十二》
2、《宋史·卷四百六十八·列傳第二百二十》
3、《大宋宣和遺事》
4、《歷代經典文叢》
-
4 # 緣禦寒
童貫是北宋宋徽宗時期權宦,在當時權勢滔天,有“媼相”之稱。著名權相蔡京在當時被稱為明相,童貫被稱為“媼相”,由此可見童貫此人的權柄之大。
童貫是北宋時期一個非常特殊的人物,北宋從宋太祖定製開始,就對宦官有著極大的限制,所以在宋朝宦官沒有形成太大的勢力,而不像明朝之時,出過多為玩弄國政的奸宦。
《宋史 宦官列傳》:“宋世待宦者甚嚴。太祖初定天下,掖庭給事不過五十人,宦寺中年方許養子為後。又詔臣僚家毋私蓄閹人,民間有閹童孺為貨鬻者論死。去唐未遠,有所懲也。 厥後,太宗卻宰相之請,不授王繼恩宣徽;真宗欲以劉承規為節度使,宰相持不可而止。”
童貫在歷史上的評價並不好,被《宋史》稱為“六賊”之一。不過到了現在,又有不同的聲音出現,關於童貫到底是好人還是壞人的定義,爭論不休。
在舊有的與童貫有關的歷史評價中,往往是將童貫貶在了土壤裡。說他是當時的權相,是“六賊”,禍亂朝綱,危害國政。
童貫從幼時起就善於揣測上意,因此漸漸的被宋徽宗所重用。後來他又與蔡京聯合,互惠互利。童貫幫助蔡京成功升任京官,蔡京也在朝廷詔令攻打青唐的時候,大力舉薦他為監軍,開始涉及軍權。童貫因為此戰,收復四州,坐上了景福殿使、襄州觀察使的位置,後任熙河蘭湟、秦鳳路經略安撫制置使,積累功績慢慢升遷至武康軍?
宋徽宗親令攻打西夏的時候,童貫率秦、晉的精銳部隊深入河、隴,派少數兵馬駐守蕭關古骨龍,認為可制夏人於死命。他首先派大將劉法攻打朔方,劉法認為此法不可行,於是便想要拒絕。但是 童貫卻用劉法當初對皇帝擔保過一定會取得此次作戰的勝利為要挾,使他明知不可行而行之,最後劉法不得已出塞,遇敵伏擊而死。當時朝廷不少武將都對此頗有微詞,但是卻不敢說童貫的不好。後來關右困弊,西夏軍也難以支援,於是童貫乘機透過遼人向西夏講和。此事到了童貫嘴裡,就成了他戰勝西夏。
另外當時漢人的官職按照規定是不可授給熟羌的,但是童貫不顧制度,提拔他們,最後使得軍政混亂。
公元1125年,宋朝依據公元1111年簽訂的共同攻打遼國的盟約,前往攻打燕京。此次作戰的大帥便是童貫,攻打燕京的時候,宋軍大敗。童貫當即對金人許以百萬貫錢財,請求他們代宋攻打燕京。童貫隱瞞戰敗的訊息,只說成功攻下燕京,實在狡詐至極。
後來金人撕毀宋金盟約,南下攻打宋朝,童貫再次出戰。他本以為能與金人議和,但是金人這次卻堅決的拒絕了他。面對金人的鐵騎,他果斷選擇了逃回京師,就這樣背棄了自己的責任。
因為這一件件事情,童貫被冠以“六賊”的名聲,也並不為過。
但是今天也有人指出,童貫在歷史上聲名如此之差,也許並不是本人真的做出了這些人神共憤之事,而是被人故意抹黑。
童貫本身身份就是一個宦官,本來就受到文官的鄙視。所以不能否認,在評價他的時候,那些史者會故意的抹黑他。
另外童貫之所以能崛起,全憑藉當初的青唐之戰。實際上當時宋徽宗因為宮內失火的原因,已經取消了攻打青唐的打算,是童貫暗自壓下這個訊息,執意攻打青唐,最終才收復四州,取得了勝利的。
宋朝對兵權限制之嚴,統兵全和調兵權的分離,保證皇帝對兵權的絕對領導的制度,大家都是知道的。但是很少有人知道,宋朝皇帝對兵權的控制,甚至到了打仗用什麼陣法都由皇帝事先決定。這樣一個僵硬的軍事制度,實際上對作戰毫無用處。所以歷史上有名大將,實際上都是“違命不尊”之人。童貫當初能不顧皇帝的旨意,執意攻打青唐,已經表明了他個人的軍事素養。所以說童貫毫無才華,只是一個玩弄權柄之人,並不公正。
另外,童貫自幼跟隨在李憲身邊。李憲是當時宦官中有名的將領,所以耳濡目染之下,童貫也應該不是絲毫不通軍務之輩。
再次,如果童貫真毫無才華。那麼對方臘戰鬥的勝利,則不會那般明確。經歷了大大小小的戰役,他也不可能那麼快的升至高位,並且成為歷史上掌控兵權最久的宦官。皇帝不是眼瞎之人,童貫必然是有所成就,才會升官的。
歷史上童貫長的“材高大魁偉,皮骨強勁如鐵,雙目炯炯有神,面色黢黑,頤下生著鬍鬚,一眼望去,陽剛之氣十足,不像是閹割後的宦官。”而之所以出現這種情況,很有可能是因為他不像大部分太監 一樣,自幼就受閹割,而是在將近二十歲的時候才閹割,因而身體得到了發育,留下了這些特徵。
-
5 # 蒲公英壹號
從《水滸傳》(100回)開始提起吧,《水滸傳》中,童貫是四大奸臣之一,在與宋江一夥的對戰中可以看出童貫本身能力並不出眾,只是背靠宋徽宗這座大山,依賴身邊的有能之士,再加上宋江有被招安之心,因此被三擒三放。宋江等108將被招安後,徵遼平方臘,但功績全被童貫所奪得,這只是小說的藝術加工,但也映射了童貫的所作所為。
事實上,童貫本事的確不大,前期上位跟蔡京為相後多次引薦脫不了干係,他本人的確打了不少的戰,平定湟川四州,討溪哥臧徵,復積石軍、洮州,累積軍功,升職加薪,深受宋徽宗喜愛,竟不走朝廷程式而直接聽皇帝命令列事。之後童貫繼續為宋徽宗作戰:
1.攻打西夏。西州名將劉法受童貫逼迫出塞遇敵伏擊而死,童貫見無法隱瞞,竟向朝廷報捷,以攻抵過。後西夏無力支撐,童貫逼迫議和,還破壞軍政舊制,強行將漢官安置在羌軍之中,使漢官固守邊疆,無情無義。
2.平定方臘。方臘一方約六萬賊寇,童貫、譚稹為宣撫制置使,率十五萬兵眾,到清河堰時方臘火燒城舍,童貫竟然連夜遁逃,後諸將相繼趕到,收復諸城,童貫升為太師。
3.聯金抗遼。聯金抗遼並非童貫計策,但他卻是貫徹得最為徹底的,北伐燕京時,率二十萬軍隊大敗而歸,於是請金兵徵遼,再用百萬貫之資贖回燕京諸城。因恢復燕山之功,童貫列為三公,封為王爵,賞以封地。
童貫的所作所為直接或間接引起了靖康之難,完顏宗翰南侵,背棄宋金盟約,童貫非但不率兵抗敵,還畏首畏尾,逃回京師。如果他以郡王之身,率眾全力對抗,或許也不會有靖康之恥,至少也不會那麼嚴重。
童貫最後伏誅受刑是因為金給宋國下戰書,童貫逃回京都,宋徽宗表面上下詔親征實則是南逃躲災,當時宋徽宗讓童貫留守京都,但童貫卻跟宋徽宗一起南逃了,路上逃難時怕走得慢還下令射箭,讓他的衛兵不要拖沓,中箭者過百。結果因罪惡昭著,諫臣紛紛上諫,起初宋徽宗還想保住童貫,貶至上將軍,後一降再降,最終羅列十大罪,梟首示眾。
在我看來,童貫實際上是宋徽宗的傳話筒,他就代表著宋徽宗本人,無德無能,德不配位。童貫恃寵而驕,貪贓枉法,的確罪無可恕,但也直接表現出他背後的宋徽宗輕信奸逆,軟弱無能,在當時那個時代,宋徽宗的事例就是充分說明了俗語“秀才遇到兵,有理說不清”也有幾分道理。
-
6 # 雜談小部落
童貫(1054年-1126年),字道夫,開封府(今河南省開封)人,北宋權閹。因其生性巧媚,善於奉承,深得宋徽宗賞識。童貫是中國歷史上掌控軍權最大的宦官,這亦是少數宋朝宦官專政的時期;獲得爵位最高的宦官之一;第一位代表國家出使的宦官;被冊封為王的宦官之一,受封為廣陽郡王。
出自宦官李憲門下,生性巧媚,“狀魁梧,偉觀視”。在杭州搜刮書畫時,與蔡京勾結。蔡京透過童貫,使其書法作品得到宋徽宗的賞識,得以重返朝政。人稱蔡京為“公相”,稱童貫為“媼相”。童貫後在西北監軍,曾擊破西夏,收復四川、洮州“握兵二十年,權傾一時”。大觀二年(1108年)五月,童貫成為北宋有史以來第一位宦官節度使。史家李心傳說:“真廟以來,宦者官雖尊,止於遙郡承宣使而已”。但仍無法阻攔徽宗對童貫的賞識,後於政和元年(1111年)童貫晉升太尉,領樞密院,但因亂權貪汙而被時人稱為“六賊”之一。
政和元年(1111年)出使遼國,私下與遼朝南院大臣馬植秘謀收復燕雲十六州。後馬植化名趙良嗣潛入北宋,獻聯金抗遼之策。宋金兩國結成海上之盟,協議金攻遼中京,而宋攻遼燕京。宋廷遣童貫二十萬軍隊北伐燕京,大敗而回,嚴重暴露宋兵的腐化,為後來的靖康之難埋下禍根。
宣和元年(1119年)三月,童貫遣知熙州劉法出師攻統安城,西夏人伏兵擊之,劉法敗歿,震武軍受圍[1]。
宣和元年(1119年)四月庚寅,童貫以鄜延、環慶兵大破西夏人,平其三城。
宣和元年(1119年)秋七月甲寅,以童貫為太傅。
宣和二年(1120年)十二月丁亥,改譚稹為兩浙制置使,徽宗以童貫為江、淮、荊、浙宣撫使與王淵、韓世忠率兵15萬,鎮壓方臘起義,因功封太師。
宣和七年(1125年)宋欽宗繼位後,以貫為東京留守,貫不受命而奉上皇南巡。貫在西邊募長大少年號勝捷軍,幾萬人,以為親軍,環列第舍,至是擁之自隨。上皇過浮橋,衛士攀望號慟,貫唯恐行不速,使親軍射之,中矢而踣者百餘人,道路流涕,於是諫官、御史與華人議者蜂起。初貶左衛上將軍,連謫昭化軍節度副使, 竄之英州、吉陽軍。行未至,詔數其十大罪,命監察御史張澂跡其所至,蒞斬之,及於南雄。既誅,函首赴闕,梟于都市。
-
7 # 幾世浮沉幾飄零
童貫本人是宦官出身,是六賊之一,為宋微宗蒐集奇書字畫古玩,投其所好,有幫助蔡京入相,蔡京則推薦其領樞密院,樞密院掌管的是北宋軍權,童貫長兵二十年,權傾一時。
宣和四年(公元1122年),宋徽宗發動了對遼的攻勢,四月任命童貫為河北、河東路宣撫使;任命開府儀同三司蔡攸為宣撫副使,統帥15萬大軍開始北伐。出征之前,趙佶志得意滿地告訴兩人:“如燕人悅而取之,因復舊疆土,上也;耶律淳納款稱藩,次也;燕人未服按兵巡邊,下也。”儼然一副攻心為上攻城為下勝券在握的樣子。而上行下效,親信臣子童貫和蔡攸也好不到哪裡去,尤其是蔡攸肆言無忌,公開向趙佶索要一名宮中美女作為收復燕京之後回朝的賞賜。
然而,這樣文恬武嬉的政府會有著怎樣的軍隊,根本就可以不卜而知。五月,童貫抵達了前線高陽關(今河北高陽縣),見到的是一支“將兵驕惰、不練陣敵,軍之須用百無一有……城戍守禦之物悉皆無備”,早就自我崩壞的河朔軍。沿著邊境線,找不到什麼像樣的軍備基地不說,就連當年花了大力氣修築的塘泊防線,也早就成了一堆枯河爛壩。
不過,這對北宋君臣來說並不是問題。在他們心目中,遼朝已經被金國打得土崩瓦解,群龍無首。只要童貫統帥15萬大軍一到,整個遼國就會不戰而降。因此,童貫想只憑嘴皮子就說服當時佔據燕京、自立為遼朝皇帝的耶律淳投降。然而,面對勸降,耶律淳讓人將宋真宗和遼聖宗的畫像掛在牆上,自己則站在畫像前面質問趙良嗣:宋遼和好已過百年,現在突然背後插刀,難道就不怕天理昭昭?不等趙良嗣開口,耶律淳就讓人大聲朗讀契丹文和漢文的誓書,逼得趙良嗣無言以對,只能訕訕而返。
最終,童貫不得不回到原點,指揮麾下的15萬大軍兵分兩路向燕京進發,企圖依靠武力來達成目的。東路軍在西軍名將种師道的率領下向白溝(今河北高碑店市)進發,而西路軍則在辛興宗的指揮下向範村(今河北涿州西南)進發。當東路軍剛抵達白溝之時,遭到從燕京奔襲而來的耶律大石突襲,前軍都統制楊可世率先敗下陣來,要不是老將种師道事先有所防備,指揮全軍一邊抵抗一邊撤回出發地雄州,恐怕又要重蹈高粱河之敗的覆轍。而東路軍則遭遇了遼軍另一名將蕭幹,在範村也敗下陣來。第一次收復燕雲的伐遼之役,宋軍連燕京城牆都沒有看到就匆匆敗下陣來。唯一可以讓北宋遮羞的是,遼朝現在主要精力是防備金軍,不願意和北宋徹底撕破臉皮。
出兵才兩個月就全軍潰敗而歸,徽宗的恐遼症再度發作,急急忙忙下詔班師。因為种師道建議採納遼國意見停戰求和,急於找替罪羊的童貫就誣告是他消極觀望。結果,第一次伐遼就以保全全軍撤退的种師道被勒令致仕而作為處理結果!
大宋伐燕失敗,童貫出錢給女真讓幫取燕雲十六州,然後再花錢從女真手裡買來,吹噓自己的伐遼偉業,最後得以封王。
可見其人是伐遼對於童冠來說是一種政治上的投資,卻讓整個宋朝來買單。
宣和七年(1125年),宋徽宗遵宋神宗能收復全燕之地者賞以封地、給以王爵的遺訓,下詔封他為廣陽郡王。
同年,南侵,童貫在太原,派馬擴、辛興宗以訪問為名去試探金人意圖,金人指責宋收留張覺,並派使下戰書,童貫對金使厚禮相待,並說:“這麼大的事,怎不先告訴我呢?
金使勸童貫馬上割兩河之地向金人謝罪,童貫垂頭喪氣無以應對,打算逃回京城。太原守將張孝純譴責他說:“金人背盟,大王應號令天下兵馬全力抵抗,現在棄之而去,是把河東丟給敵人啊。河東一入敵手,河北怎麼辦?”童貫怒斥他說:“我童貫受命為宣撫,不是來守疆土的。你定要留我,還設將帥有何用?”張孝純拍手嘆道:“童太師一生威望甚高,事到臨頭卻畏縮恐懼,抱頭鼠竄,有何面目再見天子呢?
童貫逃回京城,宋欽宗已即位,下詔親征,以童貫為東京留守,童貫沒接受而是同徽宗南逃。童貫在西部邊境曾招募青少年組成勝捷軍,有近萬人,他把他們作為親軍,守衛他的住所,這時又讓這支軍隊跟著他。徽宗過浮橋出城時,衛士們緊隨他的後面,有往橋上爬的,有抱怨的,有號哭的,生怕被丟下。童貫怕走得慢,命親軍射箭,有一百多人中箭而死,一路哭聲,於是諫官、御史和人們議論紛紛,說童貫的罪惡。起初貶童貫為左衛上將軍,連續降官,謫為昭化軍節度副使,發配到英州、吉陽軍。還沒到地方,又下詔歷數他十大罪狀,命監察御史張澄沿他所走路線,到途中斬掉他,在南雄斬童貫。童貫被殺,他的頭被帶回京城懸首示眾。
-
8 # 山南水北fire
我來回答:
《宋史》列傳第二百二十七:童貫掌握兵權二十年,權傾一時,一時風頭甚至超過皇帝。有人給皇帝告童貫過錯,皇帝派方劭調查,反被童貫誣陷致死。童貫身材魁梧,器宇軒昂,長有鬍鬚,且肌肉健壯,不像是個閹人。處事靈活,捨得出錢,結交後宮,使得皇帝多聽到對童貫的譽美之詞。深受徽宗信任恩寵,門庭若市,想上位者都來結交,黨羽眾多,且佔據許多重要部門。奸詐禍害,四海流毒,萬死不足以償還其責。(此段翻譯只取原文之意,不是逐句翻譯)
童貫(1054年-1126年),北宋年間權臣,被稱為六賊之一,長期主管樞密院,掌管國家軍事,胡作非為,加劇了北宋末年的腐敗,加速了北宋的滅亡。
宋曾合兵十萬,命王厚為統帥,童貫為監軍,出兵河湟吐蕃,收復四州,遷為景福殿使、襄州觀察使。不久,連續升官至武康軍節度使後又被加官為檢校司空。
政和元年(1111年),童貫被封為檢校太尉,出使契丹。出使遼國回來,權勢更大,握有朝廷內外軍政大權。不到三年,他主管樞密院事,後加為為太傅、涇國公。當時人稱蔡京為公相,童貫為媼相。
宣和四年(1122年)三月,因平方臘有功,童貫升為太師,改封為楚國公。
趁遼朝衰落之際,宋金兩國結成海上之盟,協議金攻遼中京,而宋攻遼燕京。金軍攻遼大勝,北宋遣童貫二十萬軍隊北伐燕京大敗,使金看到北宋的虛弱。童貫以重金贖燕京等空城而回,宣揚自己戰功之功。
靖康元年(1126年)宋欽宗已即位,下詔親征,讓童貫留守都城東京(開封),童貫沒接受而是同徽宗南逃。後被下詔歷數他十大罪狀,命監察御史張澄沿途追趕,在南雄斬殺童貫。
王夫之認為,導致北宋滅亡的"靖康之禍,自童貫始。”輕信狡猾的外族,任用無能的叛臣,想在已經必亡遼國強逞威風,卻最終喪國於女真之手。
當然我們現在客觀的分析,北宋滅亡最根本的原因還是宋初的重文輕武,強幹弱枝政策積累的矛盾在北宋末期集中爆發。童貫等人為北宋滅亡起了推波助瀾的加速作用。
-
9 # 歷史大字報
提起童貫,人們想到他的第一個身份就是宦官。 宦官留給人們的印象往往是不出宮門,對皇帝唯唯諾諾,只有軀體而沒有思想的人。 傳統史學研究者把童貫看成是一名心術不正、 排擠忠良、曲意逢迎的小人,再加上他的宦官身份,因此認為他僅僅是政治、 外交及軍事任務的執行者,而不是思想者, 因此對童貫思想的研究非常有限。其實童貫從一名普通的宦官到受命領樞密院事,掌握宋朝軍權長達 20 餘年。在徽宗時期的政壇上,位高權重,處心積慮,成為當時眾多對外思想與政策的始作俑者,他的思想對北宋末年社會和外交的影響不容小視。
童貫生於至和元年(公元 1054 年),卒于靖康元年(公元 1126 年),字道夫,東京人。他“少出李憲之門。 性巧媚,自給事宮掖,即善策人主微指,先事順承”。 徽宗繼位後,在杭州設定了明金局,童貫以供奉官的身份為徽宗在江南蒐羅精巧之物,他因置辦寶物得力,受到徽宗的信賴。 在蔡京的大力推薦下, 崇寧二年 (公元1103 年)童貫開始掌握兵權,監洮西軍,與王厚收復湟州,又連復四州,因功遷景福殿使、襄州觀察使。崇寧三年(公元 1104 年),童貫因功遷武康軍節度使;政和二年 ( 公元 1108 年 )12 月丙戌,為太尉;政和元年(公元 1111 年),進檢校太尉;政和五年(公元 1115 年)二月庚午,領六路邊事;政和六年(公元 1116 年)正月宣撫陝西、河北;同年九月,為開府儀同三司;政和七年(公元 1117 年)三月乙未,權領樞密院。從此,童貫全面總管軍政,成為兩宋歷史上唯一的宦官執政。 童貫受命領樞密院事,成為全國僅次於皇帝的最高軍事首長,也開了宦官主持樞密院之先河。
一、童貫開疆拓土的思想與行動
自童貫在崇寧二年(公元 1103 年)掌握兵權開始,他的心中就有著許多開疆拓土的夢想。 如果北宋政府不對外進行戰爭,童貫的權力就不可能提高與鞏固, 因此童貫利用親近皇帝的機會,勸徽宗征討西夏。徽宗原來並沒有征討西夏的計劃,但是在童貫的勸說下,次年,徽宗決定攻伐西夏,恢復神宗時期的疆土。徽宗令童貫監洮西軍,合軍十萬取青唐。童貫認為這是提高個人地位的大好時機,只要勇往直前,夏軍根本不是宋軍的對手,勝利可唾手而得,如果在這場戰爭中獲得勝利,就會得到更多的尊重與名利。
二、童貫“聯金滅遼”的思想與行動
聯金滅遼”在沒有實現前,應該是一種對外思想。 首先提出這個想法的雖然並不是童貫,但由於童貫在宋代外交決策上的重要地位,使得他成為“聯金滅遼”策略的主導人物。 政和元年(公元 1111 年),童貫即戰勝西羌,擊敗西夏,九月,宋徽宗派遣鄭允中、童貫使遼。 當時朝廷有人認為不妥,謂:“以宦官為上介,國無人乎? ”宋徽宗曰:“契丹聞貫破羌,故欲見之,因使覘國,策之善者也。”童貫到遼後,遼君臣相聚指笑曰:“南朝人才如此。 ” 童貫對遼臣的指點很憤恨,開始萌發攻遼的思想。 童貫出使歸來,行至盧溝河時遇到燕人馬植,因為馬植在燕不得志,所以見到童貫後,馬植就陳述取燕雲的策略。 童貫聽到後非常高興,讓馬植歸宋。 馬植到宋朝後,賜姓趙,名良嗣,即趙良嗣。
童貫“聯金滅遼”思想的萌發較為複雜,首先發源於童貫個人對遼的仇視心理。童貫出使契丹受到嘲笑,使他心中充滿不快,天祚帝對珍奇之物的無限索取,也使童貫感到氣憤。 天祚帝貪得中國玉帛珍玩,而童貫“所賚皆極珍奇,至運兩浙髹藤之具、火閣書櫃床椅等往獻。 天祚所以遺貫者,亦稱是。 後天祚數移檄索取,貫諱不與。 復燕之議,蓋始此。 隨著時間的推移,童貫也覺得天祚帝欲壑難平了。
其三,“遼必可滅”的思想。 童貫借宋太宗聯合渤海高麗夾攻契丹的故事, 認為用 “以夷制夷”,能夠報復遼國“開邊慢我”之仇。 “聯某國以制某國”,即所謂以夷制夷,一直是中國傳統的合縱連橫理論為特徵的策略,被童貫看作是孱弱的宋朝政府唯一可行的外交之策,他認為,宋王朝的軍事力量不足以應對遼, 要想收復燕雲之地,必須取得新興國家金的支援。同時,他相信,只要採取正確、靈活的策略,金便會答應宋的要求,因為遼金之間存在著矛盾和利益衝突,正好可以利用這些矛盾和利益衝突, 使遼金彼此互相牽制,抵消力量,最終遼可以被打敗,宋可以實現收復故土、保疆護國的目標。
三、輸財贖地、納幣收復燕京土地的思想與行動
童貫對於當時遼國內局勢的判斷是非常正確的,但卻對金的野心認識不深,所以,他認為只要適當地滿足金的無理要求,委曲求全,即可與金達成一致,保證宋廷收得失地。宣和四年 (公元 1122 年) 遼天祚帝逃入沙漠,遼朝行將滅亡,宋朝認為這是伐遼的好時機。七月,宋又命童貫等率軍 15 萬進兵;十月,在良鄉被遼將蕭幹所阻,宋將劉延慶燒營而遁,宋軍又大敗而歸。 童貫為逃避罪責,就想以納幣的方法,請金軍攻下燕京再交到北宋軍隊的手中。 北宋與金談判的過程中, 金向宋也提出進一步要求,燕京交給宋以後,宋除了每年繳納萬兩“歲幣”外,另外還要增加萬貫“燕京代稅錢”。童貫認為只要能夠收復燕雲的土地,其它都可以答應金的要求。 十二月,金太祖攻下燕京,“金人既得燕山子女,乃大毀諸州及燕山城壁,樓槽要害皆平之。 ”又“盡括燕山金銀錢物,民庶寺院,一掃皆空”。 宣和五年(公元1123 年)四月,童貫、蔡攸進入燕京時,燕京實際上已經是一座空城。 表面上看,童貫用納幣輸財的辦法收復了燕京,不論如何,也是爭取到了夢寐以求的土地,但是這種收復卻有著重重危險, 因為當時金人想,“中國修理三二年,間卻取之”。 只要北宋末年的軍事力量不能守住燕雲,那麼這次納幣輸財收復燕雲的意義就微乎其微了。
宋金海上之盟實施過程,充分暴露了宋朝政治的極端腐敗,特別是軍隊戰鬥力薄弱,遭到金統治者的鄙夷,用“代稅錢”獲得燕京,更表現了宋的懦弱,使金開始了有攻宋的野心,並在宣和七年,開始以張覺事件為藉口,驅兵向宋,童貫“聯金攻遼”思想遭到徹底的失敗。童貫的對外思想遭到現實的慘敗, 並開始退化為委曲求全、妥協退讓、對外投降的思想。
從征討西夏到“聯金滅遼”,策略的籌劃都來自於童貫的思想。 童貫促使昏庸的宋徽宗採納了他的脫離實際的建議, 進而使他的對外思想變成了北宋的對外政策, 然後童貫又成為這些政策的具體執行者。 童貫希望收復燕雲失地,獵取功名,但沒有從戰略的角度考慮遼國存亡對北宋的意義,違背了宋遼“澶淵之盟”的相關協議,打破了北宋與遼多年的總體外交平衡格局。 童貫的對外思想及行動使北宋王朝從此跌入萬劫不復的深淵。
-
10 # 韓退之
在歷代太監中,童貫堪稱屢創“歷史之最”的人。他以太尉領樞密院事,掌全國軍權,是史上掌控軍權最大的太監;他前後統兵二十年,是史上掌軍權最久的太監;他曾以副使身份出使遼國,是史上第一個代表國家出使外國的太監;他因功被封為廣陽郡王,是史上第一個被冊封王爵的太監。而如果把“罵名”算上,童貫恐怕還是生前死後承受罵名最多的太監。
無論正史還是野史,無論官方還是民間,童貫都是眾矢之的。《宋史·童貫傳》這樣評價他:“性巧媚,自給事宮掖,即善策人主微指,先事順承。”說他會討好、懂揣摩、善逢迎。這一評價倒是實話,童貫以供奉官主持杭州明金局,專為宋徽宗搜刮珍玩字畫、珠寶花石,天下之美、古今之勝,應搜盡搜,透過淮河﹑汴河水道運至京城供宋徽宗揮霍享樂,深得宋徽宗的信賴和喜歡。
宋人的野史筆記中,編撰過許多譏諷童貫的段子,讓人捧腹。南宋王明清在《揮麈錄》中記載,宋徽宗崇寧年間(1102~1106年),童貫被任命為熙河蘭湟、秦鳳路經略安撫制置使,為宋朝西北前線最高軍事長官,如日中天。那些邊將迎來送往,馬屁烘烘,唯童大帥馬首是瞻。但在眾多邊將中,獨秦州知州兼秦鳳路安撫使錢昂傲骨嶙嶙,頗為不屑,讓童大帥十分不快,總想尋機會奚落他一下。
一日,童貫去秦州巡視,故意比約定的時間推遲很久才到。錢昂經過漫長的等待,終於等到了童大帥親臨,便問道:“大帥為何來得這麼晚呢?”錢昂個頭矮小,童貫一語雙關地回答說:“我今日乘坐的這頭驢,個頭小而脾氣倔,動輒跳躍,很難駕馭,因此來遲。”錢昂揣著明白裝糊塗,又問:“太尉乘的可是公驢?”童貫說:“當然是公驢。”錢昂大笑,也一語雙關地反唇相譏道:“太尉既然奈它不何,不如把這頭‘公驢’給閹了!”童貫氣得七竅生煙。童貫以收復燕京之功,被宋徽宗封為廣陽郡王。太監封王,無異於給儒家正統思想主導的北宋官場扔下一顆重磅炸彈,朝內外眾口喧騰,議論紛紛。許多士大夫不但加入議論的行列,而且編段子,撰寫打油詩,嬉笑怒罵,不亦樂乎。據與童貫同時代的張知甫《可書》記載,當時有讀書人以此事擬了一首打油詩:“長樂坡頭十萬戈,碧油幢下一婆婆。今朝始覺為奴貴,夜聽元戎報五更。”譏笑太監帶兵的“醜態”,一時傳為笑談。
太學生陳東的“伏闕上書”,幾乎道出了當時士人的共同心聲。宣和七年(1125年)底,金軍兵分兩路,大舉南侵,圍太原,攻燕京,勢如破竹,直逼京畿,宋朝兩百年基業眼看就要毀於一旦。傾危之際,陳東聯合其他太學生,向宋欽宗伏闕上書說:“今日之事,蔡京壞亂於前,梁師成陰謀於後。李彥結怨於西北,朱勔結怨於東南,王黼、童貫又結怨於遼、金,創開邊隙。宜誅六賊,傳首四方,以謝天下。”陳東把外敵入侵歸罪於“六賊”,給童貫的罪名是:“結怨遼金,創開邊隙。”
相較之下,民間老百姓則是直接咒罵。當時,童貫、蔡京把持朝政,朝中各級官員,不是出自童大人門下便是出自蔡大人門下,奸臣當道,民不聊生。宋人吳曾《能改齋漫錄》記錄當時的民謠:“打破筒(童貫),潑了菜(蔡京),便是人間好世界!”把童貫和蔡京並列為亂臣賊子之首。
而對童貫上綱上線最全面的,要算宋欽宗下發的詔書。據南宋徐自明《宋宰輔編年錄》記載,靖康元年(1126年)三月,宋欽宗賜死童貫前,曾下詔遍數童貫十大罪狀:“首薦朱勔起花石;引趙良嗣滅契丹;修延福宮等;朕在東宮,屢為搖動;冊立之時,有異語;不俟敕命,擅去東南;差留守不受命;東京被圍,聞之而去;家中有非法之物;私養死士。”這十條罪狀疊加一起,真是十惡不赦,故宋欽宗詔書中說童貫“罪不容誅”,並差監察御史張徵星夜兼程,於當年七月追上奔波於貶竄之途的童貫,在南雄郡(今廣東韶關南雄市)將其斬首,旋即攜頭而歸,梟於汴京城頭。《宋史》有定論,野史有酷評,民間有詛咒,輿論一邊倒,遂成就了童貫的“千古罵名”。後人一提起童貫,眼前便會晃過一張勾粉白臉,如趙高、曹操之類戲劇臉譜上誤國奸臣的典型。然而,仔細翻檢史料,斟酌、比較、對照之餘,會發現史實中,童貫既不夠“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的曹操之能,也沒有逼死皇子扶蘇、害死丞相李斯的趙高之惡,他的為人做事與蔡京頗為相似,是一個“頗具幹才的弄臣”,有一點才能,有一點奸詐,以投機討好為能事。《宋史·童貫傳》中至少能尋找到童貫為趙宋王朝戎馬一生的兩大功勞:對外,童貫取得過與西夏以及吐蕃諸部作戰的勝利,收復大面積失地,包括湟州、鄯州、廓州以及積石軍、洮州等地,這是北宋對外戰爭中僅有的幾次勝仗之一,消解了西北的軍事壓力;對內,他曾以宣撫制置使身份,領軍十五萬進軍浙江,一舉鎮壓了方臘的農民起義,生擒方臘,大勝而歸。
總的來說,童貫在二十餘年不計其數的戰爭中,有勝有敗;在與夏、遼、金諸國的外交斡旋中,有得有失;在為宋徽宗輔政過程中,有功有過。他之所以臭名昭著,主要有三方面原因:一是太監弄權。在帝制時代,太監弄權,與後宮干政一樣,屬於牝雞司晨、不安其分的行為,幹了不屬於他乾的事,為人所不齒;二是臨陣脫逃。宣和七年(1125年),金大舉南侵,童貫作為駐紮太原的大軍統帥,卻不思抵抗,逃回京城,致使金兵長驅直入;三是為宋徽宗的罪責“埋單”。宋徽宗在位那些年,對內殘酷盤剝,對外大動干戈,自己又奢糜享受,導致民怨沸騰,內外交攻,最終國破家亡。亡國的罪魁禍首,當然是宋徽宗這位自號為“道君皇帝”的無道昏君。然而,在以儒家文化為背景、以綱常倫理為核心的帝制時代,卻沒有追責皇帝的行為習慣和理論基礎,但國家糟蹋到這般模樣,又總得有人為之“埋單”,於是,千夫所指而又確實曾經助紂為虐的太監童貫,便成了宋徽宗的“替罪羊”,遭受了千年的唾棄
-
11 # 古猿人
童貫是北宋末期的大奸臣。作為一個宦官,他竟能獨領兵權 20 年,這在歷史上是少有的。他與另一個大奸臣蔡京相互勾結,獨霸北宋軍政大權,排擠朝臣,專橫跋扈,幹了不少禍國殃民的壞事,真可謂流毒四海,遺臭萬年。
極盡諂媚得重用童貫(1054 年—1126 年),字道夫(一作道輔),開封人。大約在神宗後期,年近 20 歲的童貫淨身入宮,當了太監。據史書記載,童貫身材魁梧,皮骨強勁如鐵,雙目炯炯有神,面色黢黑,長著鬍鬚,陽剛氣十足,根本不像一個太監。這與他長大成人後才淨身有關。童貫進宮後,投在大宦官李憲門下。這個李憲是宋神宗時期有名的宦官,他經常到前線監軍,直接督戰,立了不少戰功,先後擔任昭宣使、嘉州防禦使、宣州觀察使、宣政使、宣慶使、入內副都知等職。不過,李憲對童貫並沒有特別關照,以致他入宮 20 多年始終沒有出人頭地。但是,童貫由於經常跟著李憲,耳聞目睹,倒是學了一些行軍打仗的知識,這成為他以後執掌兵權的重要資本。童貫頭腦靈活,非常善於察言觀色,揣摩別人的意圖,哪怕一些細微末節的東西,也逃不過他的眼睛。因此,他辦事的時候總能想到別人心坎裡去,具有很強的超前意識,也就贏得了周圍人的好感。總之一句話,童貫是個很會來事的人。
專橫跋扈顯權勢大觀二年(1108 年)正月,童貫由原職升為武康軍節度使,掌握了一方的軍政大權。這年四月,童貫派兵收復了洮州(今甘肅臨潭),接著又準備收復積石軍(今青海貴德)。積石軍與西寧接境,當時由羌族首領臧徵撲哥佔據。臧徵撲哥居住在溪哥,號稱王子。
童貫命西寧州知州劉仲武率部出擊,臧徵撲哥驚慌失措,只好投降。劉仲武沒想到臧撲哥如此不堪一擊,更為驚奇的是,臧徵撲哥根本沒有什麼軍馬,出降人員連女人帶孩子才 28 人。童貫也沒有想到打了勝仗卻是這個結果,但為了邀功,他有意誇大戰功,偽造了許多臧徵撲哥所用的器物,然後向朝廷報捷。
朝廷聞報,徽宗及百官非常高興。五月,徽宗降詔,提升童貫為檢校司空。徽宗還派使者把劉仲武請到京城,徽宗親自接見,給予了獎勵,並提拔了劉仲武的九個兒子。童貫打了幾次勝仗,漸漸驕傲起來。在西北,天高皇帝遠,他專制一方,成為一個獨立王國。他擅自下令,在所轄各路招募身高力大的青年幾萬人,自號為“勝捷軍”,作為自己的親軍,軍官由自己任命,實際上成了他的私人武裝。
不久,徽宗又想任命童貫為開府儀同三司。這是個極為尊貴的名銜,相當於一品文散官,又相當於宋朝的使相。蔡京知道後,對徽宗說:“使相豈能授予宦官?”並拒絕簽字用印。徽宗見蔡京態度堅決,只得作罷。這一次童貫沒有得到此職,對蔡京更加懷恨在心。
童貫雖為宦官,但卻有兩個兒子,名字叫童師閔、童師禮。這兩個兒子究竟是過繼來的,還是在他做太監以前生的,無從考究。但是,就在童貫權勢熏天的時候,童師禮卻盛年早死,令童貫無比悲痛。徽宗知道後,命葬於童貫祖籍開封。當時,送葬的隊伍浩浩蕩蕩,所過之處,車馬行人一律迴避,可見童貫的威勢是多麼巨大。
臨陣脫逃終被誅宣和四年(1122 年)三月,徽宗又命令童貫為河東、河北兩路宣撫使,屯兵於邊境,抵禦遼人的進攻。到宣和五年四月,童貫率兵收復了燕京,徽宗非常高興,進封童貫為徐、豫兩國公。這一年五月,金太祖阿骨打病死,完顏晟即位,這就是金太宗。金國副統帥粘罕因朝事回京,譚稹認為這是他建功的好機會,於是派兵趁機收復了已經劃歸金國的朔、應、蔚三州。粘罕得到訊息大怒,於是帶兵返回,大敗宋軍。徽宗非常生氣,罷免了譚稹,讓童貫繼續掌管樞密院。由於宋神宗臨終時有遺訓,能收復燕雲之地者,可封他為此地之王。所以宣和七年(1125 年)六月,童貫被封為廣陽郡王。此後,朝中臣僚不再稱他為“童太師”,而是稱他為“童大王”了。
宣和七年十月,金國副統帥粘罕率兵南下,進攻太原。此時,病中的徽宗又派童貫前往太原應付。童貫見金兵來勢兇猛,就派部將馬擴、辛興宗帶了厚禮去見粘罕。粘罕指責宋朝趁他回京之機謀取金地,還接納金國叛徒張覺,堅決不肯罷兵。粘罕還派使者到太原,告訴童貫,要想讓金國罷兵,宋朝必須再割河北、河東兩地給金國,否則的話,定要血染中原,傾滅宗社。童貫聽後,又驚又怕,對金國使者說: “這麼大的事,為什麼不早告訴我?”金國使者咄咄逼人地說: “現在告訴你也不遲,還望你從速割地以謝罪!”
童貫感到此次大敵將臨,自己倘若堅守,勢必大敗。現在徽宗病重,不如早日脫身,免擔敗軍之責。童貫主意已定,便找來太原守將,對他們說: “此次金人提出的條件過於苛刻,我作不了這個主,需速回京師面復皇上,再作定奪。”
十二月,童貫逃回汴京,金人相繼佔領了忻州、代州等許多地方,另一路大軍直逼汴京。徽宗驚慌失措,急忙傳位給太子趙桓,這就是宋欽宗。宋欽宗改明年為靖康元年。
當年七月,童貫、蔡京等再次被流放。童貫行到南雄州(今廣東南雄),忽然京吏趕來,對他說: “有旨賜大王茶藥,將宣召赴闕,命為河北宣撫,小吏特來馳賀,明日中使就到。”童貫聽了大喜,隨即留下京吏,等待京使。第二天,京使果然到來,卻是監察御史張澂。童貫熱情出迎,張澂命童貫跪地聽旨。童貫聽著,並不是要重新起用他,而是列數了他禍國殃民的十大罪狀。童貫正要發問,卻被京吏一刀砍下頭來,結束了他的性命,死年 72週歲。
童貫掌握兵權 20 年,對於一個宦官來說,歷史上確實少見。《宋史》對童貫的評價是: “窮奸稔禍,流毒四海,雖菹醢不償責也。”意思是說,童貫禍國殃民,流毒四海,即使把他碎屍萬段,剁成肉醬,也補償不了他的罪責。
-
12 # 盤古一萬年
北宋末年軍事上的失敗與宦官
童貫(1054~1126)早年曾隨宦官大帥李憲到過西部邊疆。在崇寧元年(1102)時,他只是入內供奉官。由於他在杭州結識了蔡京,並幫助蔡京做了宰相,作為回報,次年蔡京推薦他任內客省使、陝西走馬承受,作為洮西經略使王厚的監軍到了邊疆。當年七月,以收復湟州,童貫進皇城使、果州剌史。十月,進皇城使、成州團練使。十二月,他的頭銜由“熙河蘭會路勾當公事”改為“熙河蘭會路同措置邊事”,即開始由傳達命令者、監軍向軍隊統帥轉化。崇寧三年(1104)四月,論復湟鄯功,童貫又晉級為景福殿使、襄州觀察使。五月,又晉級為延福宮使,進定武留後。
崇寧四年(1105)春正月,童貫被任命為熙河蘭湟秦鳳路經略安撫制置使,成為西部最高軍事統帥,地位已居王厚之上 ○1。五月,宋軍在西寧城下戰敗,王厚受到降級處分,童貫作為一方統帥卻未受影響。大觀二年(1108)正月,童貫被委任為武康軍節度使、提舉龍德宮、熙河蘭湟秦鳳路宣撫使。童貫不但成了統兵大帥,而且打破以前宦官不能作節度使的慣例,被授予節度使(須知這是許多武將終生為之努力而都未能得到的崇高榮譽)。從崇寧末年(1106)到政和元年(1111)童貫出使遼朝以前,童貫一直是西部地區的最高軍政長官、最高軍事統帥。在此後,他又被任命為樞密院長官,即全國的軍事首腦,但仍兼任西部地區的最高軍政長官、最高軍事統帥。
評價童貫在西線宋夏、宋蕃戰爭中的功過,是一件很複雜的學術課題。它牽扯到宋朝該不該發動對夏、對蕃戰爭,牽扯到從崇寧到宣和二十多年間的戰爭過程及童貫個人的表現,牽扯到對這一時間段朝廷政治的總體評價等。這裡不擬多言。只擬對童貫主持西部軍事的結果略作分析。無庸贅言,經過二十多年的戰爭,宋朝在實現自己的戰略目標方面確有進展,其突出表現為收復湟、鄯、廓等州疆土(即所謂平定青唐)。但是同時我們必須看到兩點。
其一是西線戰爭使宋朝付出了沉重代價,新開拓的疆土更使宋朝財政增加了沉重負擔,這對於北宋的最終滅亡都有直接影響。《宋史》卷四八六《外國傳·西夏》、《九朝編年備要》卷二七、二八記載了此階段宋夏戰爭的幾次重大挫折。崇寧四年(1105),宋軍在西寧城下戰敗,大將高永年被殺,宋軍損失慘重,以致宋徽宗親自下令治十八名帥臣的罪(包括王厚)。政和五年(1115)秋,宋軍在臧底河城戰敗,“死者十四五,秦鳳第三將全軍萬人皆沒”。宣和元年(1119),宋軍在朔方城下大敗,大將劉法被殺,“死者十萬”。這後二次大敗,都對朝廷隱瞞了實情,最後一次,甚至“以捷聞”。宋夏連年交戰,西夏國力確實受到削弱,不得不派使者給宋朝皇帝祝壽,但當宋朝皇帝賜給使者誓詔時,使者卻拒不接受,宋朝官方設法“強之使持還”,“及邊,遂棄之而去”,邊境官員拾得上繳,童貫“始大沮”。這說明宋朝並沒有能使西
夏屈服。
其二,關於西部戰爭給宋朝財政造成的沉重負擔,宋徽宗即位之初,有舊黨傾向的任伯雨等人就都講過。但因其有黨派色彩,故而所言情況人們或有疑問。然而政和八年,作為新黨執政大臣、時任知樞密院事的鄧洵武也有如下說法:[鄧洵武奏]自西方用兵,禁旅減耗⋯⋯今非獨兵勢如此,而又財用匱乏,民力雕弊,人皆知之,無敢言者。臣令取諸路廉訪使者所奏,去年兵食實數作榜通冊,願陛下置之御坐,時賜御覽,則天下虛實可知。而史言:“諸路所築城寨皆不毛,夏所不爭之地,而關輔為之蕭條”。宋朝的財政為此背上了沉重的包袱。值得提出的是,童貫主持西部軍政,當時宋軍主力聚集西部,童貫在這方面的胡作非為,還給後來的軍事造成了深刻的隱患,給此後的戰爭敗北埋下了伏筆。
宋徽宗時期吏治混亂與宦官(一)宦官勢力的膨脹
宋徽宗在位時期,宦官勢力空前膨脹,達到前所未有的程度。宋陳均《九朝編年備要》卷二九《徽宗皇帝》講,宣和年間,“時童貫為太師領樞密院,視宰相;師成為開府,亦視宰相。春秋大燕,巍然坐於宰相之上,與人主講勸酬之禮。”南宋人徐度說:“宣和中,三公三孤皆具。太師三人:蔡京、童貫、鄭紳;太傅一人,王黼;太保二人,鄭居中、蔡攸;少師一人,梁師成;少傅一人,餘深;少保二人,鄧洵武、楊戩。” 據此,在當時三公三孤十人中,宦官竟有三人。又據南宋史學家李心傳統計,宋徽宗在位時期,只有四位武將被授節度使官銜,卻有宦官七人被授予。童貫是宦官中第一人 。其餘六人是譚稹、梁方平、李縠、楊戩、藍從熙、梁師成。另有宦官承宣使(留後)多人,可以查見者有:賈詳(保康軍節度觀察留後)、郝隨(奉國軍節度觀察留後)、馮世寧(哲宗潛邸彰化軍節度觀察留後)、楊震(欽宗潛邸,管勾高密郡王位,大觀元年(1107)時任安徳軍留後)、陳兢(寧武軍節度觀察留後)黃經臣(保徳軍承宣使)、李彥(安德軍承宣使)、張佑(隨龍。彰德軍承宣使)、劉瑗(武勝軍一作清遠軍承宣使)。顯然,宦官勢力過於膨脹,是許多弊病的根源所在。
(二)宦官與宰執勾結掌控政局
宦官與宰執勾結掌控政局宋初以來,特別防範臣民結黨,對宰執與宦官之間的勾結,防範尤其嚴密。但是,宋徽宗時期這方面明顯削弱,出現了頗多宰執與大宦官勾結的情況。其中最典型的是蔡京與童貫、王黼與梁方平的勾結。前文已述,蔡京與童貫的勾結始於他們同在杭州時期。蔡京由於童貫的暗中舉薦而做了宰相,童貫又因蔡京的舉薦而做了西部統帥。他們共同主張西征夏、蕃,共同主持花石綱,建延福五位,共同決策聯金滅遼(但最後宋朝出動主力伐遼時,蔡京改變了態度)。
在宋徽宗統治時期,尤其是其後期,宦官專權,與宰執、大臣勾結,胡作非為,使得政風敗壞,正直的官員得不到提升和重用,趨炎附勢、貪財牟利之徒竊據要位,嚴重地影響了吏治,加速了政治腐敗。宦官勢力惡性膨脹,造成了重大禍害,這些禍害是北宋滅亡的重要導因。
-
13 # 名哥說電影
靖康元年,在金軍大舉進攻的時候,宋軍卻在逮捕一名之前權傾天下的宦官,而且這名宦官還被封了王,因為在他手握西北的軍政的時候,他帶領部隊收復了宋朝一直想收復的燕雲十六州。
被封王的宦官可能你看到這裡,覺得這個人是個非常厲害的角色,但狐狸尾巴還是藏不住,當金軍開始侵略宋朝時,這哥們立刻選擇了逃跑,這樣皇上才意識到他是一個沒有什麼能力的小人,派人抓捕他。
這個宦官就是歷史上臭名昭著的童貫,而且還是歷史上第一個被封王的宦官。
復起,領樞密院,宣撫河北、燕山。宣和七年,詔用神宗遺訓,能復全燕之境者胙本邦,疏王爵,遂封廣陽郡王。——《宋史》宦官顧名思義是太監的意思,太監在很多人眼裡是一個比較低賤的職位,但太監也是和皇帝走的很近的一個職業,如果能得到皇帝的喜愛,那麼這個太監會變得有權有勢,把文武百官踩在腳底下,童貫便是其中之一。
北宋時期有六大奸賊,童貫便是其中一個,因為皇帝的信賴,童貫長期把持著北宋的軍政大權,他和蔡京被人們稱作“媼相”和“公相”,蔡京是“公相”,童貫是“媼相”。
更武信、武寧、護國、河東、山南東道、劍南、東川等九鎮、太傅、涇國公。時人稱蔡京為公相,因稱貫為媼相。——《宋史》禍國殃民,逼迫農民起義童貫經常和蔡京等奸臣沆瀣一氣,搜刮民脂民膏,強迫百姓大量勞作,在他主政期間為了便於自己的船隊同行,還拆毀了很多橋樑,弄得百姓都非常憎恨他。
時吳中困於朱勔花石之擾,比屋致怨,臘因民不忍,陰聚貧乏遊手之徒。宣和二年十月,起為亂,自號聖公,建元永樂,置官吏將帥,以巾飾為別,自紅巾而上凡六等。——《宋史》而且在童貫平定方臘起義期間,耽誤了和金人約定好共同討伐遼國的協定,這讓金人非常氣憤,為金軍進攻宋朝埋下了禍患。
謊報戰功童貫在獲得軍政大權以後,在沒有絲毫勝算的前提下,強行命令西北軍的著名將領劉法進攻朔方,劉法對童貫說:“現在進攻朔方,時機還不夠成熟,很容易失敗。”,但童貫為了能夠獲得功勞,根本沒把劉法說的話放在心裡,還是強迫劉法率軍進攻朔方。
劉法率領部隊進攻朔方的時候,沒有想到西夏軍隊早已經得到了訊息,在他們行軍途中設下了埋伏,結果劉法軍隊被西夏軍隊包圍了,劉法拼命衝出包圍,但還是被喬裝成商人的西夏軍隊給殺了,然後西夏軍隊一鼓作氣攻佔了震武城,並且屠殺了當地的百姓。
童貫得到這個訊息後非常害怕,如果讓皇帝知道的話,自己肯定不會有好果子吃,而且劉法是當時宋朝時期的名將,就這樣死了肯定對軍隊造成非常嚴重的打擊,容易導致軍隊譁變;童貫為了不讓皇帝知道這件事情,把兵敗改成了大捷,讓人連夜快馬加鞭送到了皇帝那裡去,這讓很多知道實情的文武百官無不痛恨童貫的做法,但礙於童貫強大的權力和皇帝對他的信任,沒有人敢站出來戳穿童貫的謊言。
法,西州名將,既死,諸軍洶懼。貫隱其敗,以捷聞,百官入賀,皆切齒,然莫敢言。關右既困,夏人亦不能支,乃因遼人進誓表納款。使至,授以誓詔,辭不取,貫強館伴使固與之,還及境,棄諸道上。舊制,熟羌不授漢官,貫故引拔之,有至節度使者。弓箭手失其分地而使守新疆,禁卒逃亡不死而得改隸他籍,軍政盡壞。——《宋史》童貫還藉助這次所謂的捷報給自己的親信升官,並且還把西北軍調離到其他地方,讓很多士兵有了思鄉的情懷,西北軍漸漸地出現了逃兵,軍心開始大亂,這讓北宋最後一個非常有戰鬥力的軍隊變得弱不禁風。
畏罪潛逃在金人撕毀盟約大舉進攻宋朝時,童貫知道憑藉自己手下的這些軍隊根本無力抵抗金軍,所以童貫決定帶領自己的兩萬軍隊跑路了,主帥都跑了,鎮守河東的軍隊一下軍心渙散了,金軍很快就攻佔了河東,進而有攻佔了河北等地。
河北丟失後,宋徽宗面對不管是百姓還是文武百官對童貫的憤怒,他下令派人斬殺童貫,在南雄奉命誅殺童貫的部隊追上了童貫,然後將童貫給斬殺了,一代奸臣就這樣結束了自己的生命。
行未至,詔數其十大罪,命監察御史張澄跡其所至,蒞斬之,及於南雄。既誅,函首赴闕,梟于都市。——《宋史》總結:童貫的一生可謂是作惡多端,在他執掌大權的時候無論北宋的軍隊還是政治、經濟被他弄得烏煙瘴氣,致使宋朝國力每況日下,童貫對宋朝的危害不亞於蔡京,這也讓童貫永遠刻在了歷史的恥辱柱上,留下了千古罵名。
-
14 # namizyp
童貫是太監裡最會打仗的,武將裡最會拍皇帝馬屁的。童貫為北宋與西夏之爭立下汗馬功勞,他由監軍起步,到統帥大軍,有紮實的軍事素養,說是太監,但實為大將!
回覆列表
童貫:北宋亡國的罪魁禍首
童貫是宋徽宗時期的太監。他善於逢迎宋徽宗,權傾朝野,與丞相蔡京狼狽為奸。他統兵20年,殲滅了方臘起義軍。他好大喜功,鼓動宋徽宗與金國結盟,向遼國開戰。結果,驅狼引虎,導致了北宋的亡國。
勾結蔡京 沆瀣一氣
童貫(公元1054年~公元1126年),字道父,河南開封人。大約在哲宗後期,童貫淨身入宮,淪為太監,在大宦官李憲手下做事。當時的皇帝是歷史上著名的風流天子宋徽宗趙佶。他治國無方,但對書畫頗為精通。他的書法號稱“瘦金書”,享譽書壇。童貫以其粗淺的書畫知識和善於逢迎的本領媚事徽宗,成為他身邊常在的“知音”,很得寵愛。童貫生得一副好皮囊,狀貌魁梧,頤下生須,不像宦官。加之他巧言令色,有度量,能疏財,對後宮嬪妃以下都施以小恩小惠,所以很得嬪妃宮女們的歡心。這些都是他日後飛黃騰達的重要原因。
宋徽宗即位以後,在杭州設明金局,以童貫為供奉官主其事,搜求珍玩古畫。這時,奸相蔡京被彈劾罷相閒住杭州。蔡京也喜好書畫,極力巴結童貫,兩人臭味相投,結為莫逆,朝徵暮逐,狼狽為奸。每次,蔡京有什麼大作,無論所畫屏風、床幛、扇面之類,童貫都派人送到京城,還特地附上書信,說蔡京對朝廷很是忠心。
宋徽宗迷上了蔡京的字畫, 接二連三重用蔡京。崇寧二年(公元1103年)正月,蔡京升為宰相,成為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權貴。
蔡京為回報童貫,在徽宗面前鼓吹童貫曾十次出使陝右,熟悉那一帶的地理民情和駐軍將領的情況,極力推薦童貫為監軍出征。宋軍抵達湟川時,京都太乙宮失火,徽宗以為天譴,出師將不利,當即手詔童貫停止進兵。童貫接到手詔,閱後心裡一震,但他求功心切,便不露聲色,秘而不發,納於靴中。王厚詢問是怎麼回事,童貫只是輕描淡寫地說:“皇上督促臣等早日成功。”軍隊繼續前進。由於王厚和高永年等將士們上下一心、群策群力,很快收復隴西等四州,然而從中得到好處的卻是蔡京、童貫。蔡京被授為司空、封嘉國公,童貫為景福殿使兼襄州觀察使。以太監而兼兩使這種殊榮是從童貫開始的。
身居相位 兵敗報捷
政和元年(公元1111年),徽宗晉升童貫為太尉、奉使契丹。訊息傳出,朝廷上下議論紛紛。有的說:“以宦官為使者,國家再沒有人了嗎?”徽宗解釋說:“契丹聽說童貫破羌有功,很想見見他。我也想派他去探測契丹的虛實,這是一個很好的決策。”童貫出使歸來,更加得意非凡,不僅參與朝政決策,而且掌握了兵權,提出對西夏用兵。徽宗命他以太尉兼陝西、河南、河北宣撫使,開府儀同三司,進入樞密院。不到三年,為樞密院主管,兼制九鎮,晉封太傅、涇國公,位至使相。時人稱蔡京為“公相”、童貫為“媼相”。宦官被閹以後,逐漸女性化,這裡是諷刺以宦官為宰相的荒唐事。
童貫軍政大權在握,命秦、晉銳師深入河、隴,薄於蕭關。在毫無勝利把握的情況下,強令西北名將劉法攻取朔方。劉法說,時機不成熟,暫時不能出兵。童貫逼迫劉法說:“你在京師時,親自接受皇帝的命令,表示此行必定成功。現在你又不想出兵打仗了,這是為什麼呢?”劉法被迫率兵出塞。西夏軍隊早有準備,設下埋伏,以逸待勞。劉法陷入重圍,激戰一天,士卒死亡過半,只得奪路而走,不幸被喬裝成商人的西夏軍士殺死。西夏軍乘勝追擊,血洗震武城而去。這次戰鬥失敗,童貫罪責難逃。劉法是西州名將,他的陣亡沉重地挫傷了宋軍計程車氣。童貫為了逃避罪責,竟謊報軍情,以捷報星夜送往朝廷。百官上朝稱賀,私下都切齒咒罵,但沒有一個人敢出來揭穿童貫的騙局。
平定方臘 窮兇極惡
宣和二年(公元1120年)10月,方臘在浙東領導農民起義,給宋王朝以沉重的打擊。宋徽宗在江浙設定“應奉局”,置辦“花石綱”,在民間蒐羅奇花異石,不惜破房拆牆,運至京師,當地老百姓不堪其苦。方臘振臂一呼,應者雲集,旬日之間,聚眾數萬,自號聖公,建元永樂。他們攻城略地,得不法官吏必殺之。警報傳至京師,王黼藏匿不報。起義烽火迅速蔓延,江浙一帶六州五十二縣均被起義軍佔領。宋徽宗大驚,急忙派遣童貫、譚稹為宣撫制置使,率禁旅及秦、晉15萬大軍前往進剿。臨行,給童貫以臨機處置大權,並下詔宣佈罷去應奉局,以緩和矛盾。
如果說在同西夏的戰鬥中,童貫是敗軍之將,那麼在鎮壓方臘起義時,他卻十分兇狠。宣和三年(公元1121年)正月,方臘部將方七佛引兵6萬攻打秀州,秀州統軍王子武據城固守。眼看就要攻下,忽然宋軍到來,裡外合擊,義軍傷亡慘重。童貫慘無人道地將9000義軍屍體築成高臺,以威懾人心。宋軍前鋒水陸並進,來勢兇猛。方臘義軍不得不放棄青溪,退至幫源洞堅持鬥爭。幫源洞周圍山巒起伏、地勢險峻,宋軍久攻不下。童貫氣急敗壞,下令鳴鏑縱火,焚山圍攻。最後由當地土豪劣紳為官軍帶路,才攻佔了幫源洞。方臘及其妻子邵氏、兒子方毫、宰相方肥等被俘。義軍7萬餘人被殺。第二年三月,義軍徹底失敗。雙手沾滿義軍鮮血的劊子手童貫加官晉爵,被遷為太師,改封為楚國公。
引火燒身 金國南下
北宋末年,除與西夏對峙外,還與遼朝、金朝對峙。童貫出使遼朝時,有燕人馬植進宋金聯合滅遼之策,結果雙方締結了“海上之盟”。當時已有有識之士指出,平燕之議成立之時,便是邊釁開啟之日。宋徽宗聽不進這種意見,於宣和四年(公元1122年)命童貫為河北、河東路節度宣撫使,蔡京子蔡攸為副,率兵15萬北伐。由於指揮不當,遇到了遼軍的頑強抵抗,無功而還。
童貫連吃兩次敗仗,外不能實現由宋攻下燕京的宋金協議,內無法向宋朝君臣交代,乃密遣使到金營,請金兵合攻燕京。金兵一舉攻下燕京,在城內大掠,最後留下一座空城給宋,責以100萬貫的贖城費。童貫不以為恥,反以為榮,大肆吹噓這次“不世之功”,自欺欺人地耀武揚威,“凱旋還師”。昏聵的宋徽宗竟封童貫為廣陽郡王。
遼的威脅解除了,但金的威脅更加嚴重。金朝看透了北宋的虛弱,在滅遼之後,便揮戈南下,對付北宋。宣和七年(公元1125年)11月,金兵分兩路大舉南侵,一路取燕京,一路取太原。金軍派使者持書來到宋營,童貫殷勤招待,說:“這麼大的事,何不早些告我?”使者勸童貫迅速割讓遼東、河北之地,金即退兵。童貫聽了,氣得半天說不出話來,心裡已做好了遁歸開封的打算。
太原守將張孝純譏誚地說:“金人背盟,王爺您應當召集天下兵馬全力抵擋,今棄之而去,是棄河東交於敵國啊!河東入敵手,河北怎麼辦呢?”童貫聞言大怒,斥責說:“我受命宣撫而來,並非守土之將。你一定要留住我,那還要你們這些將帥幹什麼?”張孝純拊掌嘆息說:“平時看你童太師是何等威風啊,大敵當前,卻畏首畏尾,抱頭鼠竄,你還有什麼臉再去見天子呢!”童貫最後還是置國家危亡於不顧,逃回了開封。
面臨金兵的強大攻勢,昏庸誤國的宋徽宗被迫傳位給太子。宋欽宗即位,下詔親征。金兵順利渡過黃河,進圍北宋都城。宋徽宗聞訊,連夜帶著蔡京父子和幾名內侍出津門東逃,一口氣逃到了泗州。童貫不敢接受欽宗給他東京留守的任命,帶著他的私兵“勝捷軍”,打著護駕的旗號,跟隨徽宗一道逃跑了。過黃河浮橋時,人多橋窄,擁擠不堪。童貫怕延誤時日,金兵追及,竟指揮他的“勝捷軍”向橋上徽宗的衛士引強弩射去,100餘名衛士中箭落入黃河,一路哭聲不斷。
童貫的卑劣行徑立即激起滿朝文武的憤怒,朝野上下,一片咒罵之聲。以陳東為首的太學生連連上書,聲討蔡京、童貫等“六賊”禍國殃民的滔天罪行。為了平息輿論,欽宗貶童貫為左衛上將軍,謫居池州(今安徽貴池)。接著又貶他為昭化軍節度副使,流放到英州吉陽軍(今廣東英德)。但這些都平息不了民憤。在強大的輿論壓力下,宋欽宗終於下決心除掉童貫。他下詔歷數童貫之十大罪狀,命監察御史張徵火速追蹤,就地正法。
靖康元年(公元1126年),張徵為穩妥起見,派一小吏先行。
追至南雄(今屬廣東),趕上了童貫。小吏對童貫說:“聖旨將到,賜您茶藥,召您回京,任河北宣撫使。我先行向您祝賀,明天中使便到。”童貫半信半疑。小吏說:“今朝中將帥皆晚進之輩,不可委以重任,聖上以為只有您德高望重,能主邊事。”童貫得意起來,說:“朝廷還是少不得我。”次日張徵馳至,童貫出迎。張徵令童貫跪下接旨,童貫一聽,如雷轟頂,魂飛魄散。刀斧手一擁而上,手起刀落,割下童貫首級。
童貫死後不久,金兵再次南下,攻破開封,擄走徽、欽二帝,把開封160多年積累的財物幾乎席捲一空,北宋亡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