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HMSVICTORY
-
2 # 趙佳巖律師瀋陽
朱元璋之所以不立朱棣,是因為中國古代的傳統思想“嫡長子繼承製”!
這個嫡長子繼承製始於西周,到得明朝的時候,也算是傳承了2000餘年了!明朝,是中國封建社會的中晚期了,很多東西都已經根深蒂固了!尤其是在經歷了宋朝的文化大發展,比如程朱理學什麼的,把中國的封建制度從理論上推向了一個制高點!然後就在這文化大繁榮中遭遇了元朝統治者對文化100多年的毀滅性的打擊!當時,明朝初立,身為一個民心所向的漢族統治者建立的王朝,恢復正統的封建制度才是重中之重!
嫡長子繼承製在明朝的人們思想中是什麼樣子的呢?就是有嫡長子的情況下,嫡長子繼承。嫡長子在父親前面死了的情況下,最正統的做法是,由嫡長子的嫡長子繼承!朱元璋的嫡長子是朱標,朱標的名義上的嫡長子是朱允炆!(朱允炆實際上是朱標的次子,但是朱標的長子幼時夭折了,所以太是實質意義上的長子!)所以,朱允炆就是朱元璋的嫡長孫,無論是從血統上還是禮法上都是最正統的繼承人!
再來看看朱棣,就當他是嫡子吧!但是,馬皇后據說是生了5個兒子,也就是說,包括朱標,朱棣在內的前5個兒子都是嫡子!老大是朱標,老四才是朱棣中間還隔著老二和老三!所以,就算這個嫡子繼承製是長子死了順延的,朱棣也得嗷死老二和老三才有正統的繼承權!也就是說,在朱元璋時期,朱棣根本就沒有繼承權!輪也輪不上他!
我們再來說說當時的情況,朱元璋是有兩個選擇的,長孫朱允炆和二皇子朱樉。朱樉被封為秦王,因為在蕃地多有過失被朱元璋召回京城拘著,還是朱標求情朱元璋才當了他!但是,他也已經徹底被朱元璋所厭惡!在只有兩個選擇的情況下,一個是受寵的大孫子,一個是厭惡的二兒子,朱元璋當然就選擇了大孫子了啊!當然,朱樉這倒黴孩子在朱標死後的第三年就也死了,所以朱元璋應該還得慶幸當初沒選他,否則就又得再選一次……
那麼,朱元璋有考慮過朱棣這個能幹的兒子麼?答案是,根本就沒有考慮過!因為當皇帝的都以史為鑑嘛!大名鼎鼎的李世民當初就是立太子以長還是立太子以賢的勝利者,玄武門之變幹掉了哥哥後上位的。所以李世民自己也想試試立太子以長好還是以賢好。結果貞觀後期長子和嫡次子火拼,都廢了!只好改立李治!李治呢,幾乎就是把整個大唐拱手交給了武則天啊!多麼痛的領悟啊!所以後代無論是皇帝還是大臣,再也不考慮立太子以賢這條路了!所以嘍,在當時,朱元璋壓根就沒考慮過立朱棣的!反而因為朱棣很有才能而對他有猜忌!所以朱允炆才會在做皇帝后對這個叔叔都有忌諱!估計是朱元璋教的吧?
當然,朱元璋自己的選擇也被後來的乾隆皇帝給鄙視了!乾隆就認為還是不應該跨過兒子直接立孫子,否則容易禍亂!所以乾隆在老年時期,實在是太長壽了,生生熬死了前面幾個兒子!在後面幾個兒子都沒什麼才能,但是孫子裡面的正經有幾個不錯的選擇的情況下(比如綿恩),仍然立了資質平平的永琰!當然了,也造就了清朝的下坡路!無論是朱元璋還是乾隆,繼承人選擇的都不成功……所以啊,這個選擇繼承人真的是個大難題啊!選不好,整個祖宗基業就都搭進去了……
-
3 # 意烘緣烘焙
自古以來,帝王江山只能交給親生骨肉坐,必須是純種的龍種,就是說是皇后所生才行。嫡長子繼承製在中國延續幾千年,朱元璋就在這個這個框框內堅守。
既然,朱棣不是皇后所生,那麼,他到底是何人所生呢?據後人根據所存不多的史料推測,朱棣很可能是一個妃子生的,或許這個妃子還是少數民族,有可能是高麗人。究竟是北方高麗民族,還是來自朝鮮半島,很多人都弄不清楚。也有人稱朱棣的媽媽是元順帝的妃子,甚至可能是蒙古人。根據管理宗廟祭祀、禮樂的官方機構太常寺的記載(現已丟失),淑妃李某生了朱標、秦王和晉王,跟馬皇后沒什麼事兒。而另外一個妃子生了朱棣,這個妃子就是石碽妃。
朱棣稱帝后纂改《太祖實錄》,把能得到的資料全部纂改,拼命證明自己就是馬皇后生的,還拿出很多證據證明他當皇帝是合法的,證明朱元璋有意傳皇位給他。
沒想到,來自朝鮮的一條史料卻足以戳穿朱棣的謊言。
那是在1389年,朝鮮使臣權近等人在北平拜謁燕王,回國後寫了一本《奉使錄》。裡面說,他到北京燕府去見燕王,可是很不湊巧,那天是農曆七月十五日,是燕王媽媽的忌日,燕王不見客人。眾所周知,官方資料記載:馬皇后是八月初十去世的,所以說朱棣不是馬皇后親生。
因為朱棣不是馬皇后的親兒子,所以朱元璋十分糾結,經過再三權衡,他作了一個異常艱難的決定:立16歲的朱允炆為皇太孫。但這一結果改讓朱棣十分糾結,十分窩火了。一次,他用手拍拍皇長孫朱允炆的背,譏諷地說:“沒想到我侄兒還能有今天的榮耀啊!”這一情景,恰好被朱元璋看見,厲聲責問朱棣:怎敢對皇長孫如此無禮?朱允炆急忙打圓場,才沒讓朱棣十分難堪。
立皇太孫的第二年,朱元璋還是擔心朱允炆太文弱,壓不住陣腳,管不住軍隊,於是開始大殺功臣,藍玉、胡惟庸集團先後被清洗。用歷史的眼光來看,朱元璋當初的選擇是個錯誤。如果選朱棣當皇帝,就不會出現後來歷時4年的內戰。但歷史不相通道德,也不相信眼淚,它只相信實力。朱棣發動戰爭,將朱允炆趕下臺取而代之。為抹殺篡權的形象,防止天下人心不穩,朱棣拼命說謊,證明自己是嫡子,不是庶出,自己就是馬皇后的親兒子。
-
4 # 一本假正經1
朱元璋為什麼要傳位給朱棣呢??朱棣確實牛,那也是靖難之後的事,老朱活著朱棣就是打仗厲害的普通皇子,老朱壓根就沒考慮過朱棣好吧??
朱元璋愛屋及烏,立朱允炆為繼承人,說實在的,老朱這個決定是最優的選擇,朱允炆做為太子朱標的兒子,繼位名正言順,傳位給朱棣,其他幾個皇子服麼?不會去爭麼???現在說朱允炆不如朱棣也是開個上帝視角,朱允炆還是太圖樣,有無數次機會能將朱棣置於死地,都被一一錯過了,朱棣的運氣也確實太好了。
-
5 # 歷史小站
【一二二三 寫正史的工科碩士】
朱元璋願不願意傳位給朱棣,本身就是一個錯誤的說法!
首先作為嫡長子的朱標繼承皇位無可厚非,但朱標於洪武二十五年死後,朱元璋就按照皇祖明訓所規定的父死子繼,不到五個月的時間內迅速任命朱允炆為東宮儲君。
朱元璋的這一決定一方面是為斷絕其他四位嫡子的爭寵念頭,另一方面也為後世挑選繼承人確定了規程。而朱棣為朱元璋四子,尚有兄長秦王、晉王在前,且晉王之能並不在燕王朱棣之下,朱元璋對於晉王的能力也是相當認可,倘若朱元璋真要傳位於諸子,第一個該考慮的物件是晉王而非燕王。
明成祖朱棣畫像
歷史學界關於明成祖朱棣的生母之事長期爭論不休,自明中後期至清末民初,都未有定論。而後經過上世紀三十年代傅斯年、吳晗、李晉華等學者的認定,“朱棣為碽妃所生,高後所養”似乎已經成為學界共識。
然而筆者翻閱大量文獻資料後,卻更加堅定認可朱棣乃高後馬氏所生。因此,透過對各類史料的邏輯對比和推證,希望在其他更多史料被挖掘之前,能給歷史研究者提供一個不同的邏輯判斷和分析切入點。
一、朱棣母碽妃謠傳的來源二十世紀初,比利時聖母心會的一位蒙古學者田清波神甫,在內蒙古鄂爾多斯發現了一本名為《大明永樂帝建造北京城的故事》的蒙文書籍。此書作者以及成書年份均不祥,但這位神甫將其翻譯為法文後卻引起中外轟動。
此書中所載漢人於八月十五中秋起義抗元,朱元璋攻克大都等事均流傳甚廣。而其中關於朱棣身世的記載更是被後世以訛傳訛,大加引用和修飾乃形成如今“朱棣為碽妃所生,高後所養”的荒誕言論。
此書中寫到,大明朱洪武皇帝大軍攻克大都後,元順帝妥懽帖睦爾倉皇棄城而逃,其已有身孕的皇妃被朱元璋納為妾室,是為碽妃。此後為碽妃生下“真太子”朱標,“元太子”朱棣。其他後續之事更是荒誕不羈,在此不做論述。
明朝疆域勢力範圍圖
後人所傳朱棣生母為碽妃之事起源於此,而後更有傳碽妃為朝鮮族,也有傳其為李妃所生,從出現如此之多毫無根據的猜測便可知此碽妃之事大不可信。
而從時間年份上的出入便可以斷定此事為後人所擬。據記載皇家家譜之事的《天潢玉牒》所載,朱棣生於公元1360年,也即至正二十年。此時的朱元璋尚在江淮之地,正處遭受陳友諒、張士誠兩面夾擊的戰略關鍵時期,直到七年後的至正二十七年才命大將軍徐達揮師北伐攻克元大都。倘若朱元璋真將蒙元遺妃納為妻室,也不可能生出已年滿七歲的朱棣。
因此,現今所傳朱棣為蒙元碽妃所生之事絕不可信。
二、邏輯出發點和實據而後人對朱棣並非高後所生之事的猜疑出發點,來自於其透過“靖難之役”登上皇位後對《太祖實錄》等大量史籍資料的編纂重勘。學者們認為朱棣在刻意美化其篡位的事實時,首先也是最為關鍵的就是確定自己嫡子身份,從而能絕天下之舌。
朱元璋曾在《皇明祖訓》中規定:“凡朝廷無皇子,必兄種弟及,須立嫡母所生者,庶母所生,雖長不得立。”而朱棣起兵之初便是打著遵循朱元璋祖訓,以“清君側”之名對抗朝廷,因此倘若朱棣非朱元璋嫡子,他便沒有合法的繼承權力。這便是許多學者篤定朱棣存在編纂自己嫡子身份的嫌疑的邏輯出發點。
明太祖朱元璋畫像
此外,有了這樣的邏輯推理,就需要足夠有說服性的證據以為支撐。
筆者此前在成祖篡史一文中曾講過,朱棣登位之後的第一件事便是修改《太祖實錄》以為篡位正名。而歷經三次大修的《太祖實錄》,以及轉錄實錄記載的《明史》中卻有這樣一句話常被學者拿來證明朱棣非高後嫡子:建文帝大臣黃子澄曾對其分析削藩機宜,他認為“周王,燕王之母弟。削周,是翦燕手足也。”
許多學者認為周王朱橚與燕王朱棣為一母所生,與懿文太子朱標、秦王朱樉、晉王朱棡等為高後所生不同,因此據此三修之後所遺漏之語而斷定朱棣非太祖嫡子。
三、朱棣三修實錄的疑惑《明史》所載黃子澄之言原文來自於永樂元年六月定稿的第二版《太祖實錄》,然而這句歷來被諸多學者提出作為斷定朱棣非高後所生的例證,卻有其先天性的缺陷。主修管解縉等人為討好已登位的朱棣,在此版實錄中將懿文太子朱標、秦王朱樉、晉王朱棡均改為諸妃所生,唯獨燕王朱棣、周王朱橚為高後所生之嫡子。然後又借黃子澄之語來將此事坐實,斷定燕王以及周王為朱元璋嫡子。
然而稍微知曉明初歷史的人便能明白,懿文太子必為高後之嫡子,不然早已立下“立嫡不立長”訓誡的朱元璋豈會傾心培養朱標二十多年?這種低階失誤根本經不起後世推敲,這也為朱棣第三次修纂《太祖實錄》埋下伏筆。
但是解縉等人將懿文太子誣陷非為高後所生可以力竭,為何也要連帶上秦王和晉王呢?
這是因為“朝廷無子則兄終弟及”,倘若真按照祖訓,朱標和朱允炆都死去的情況下,有權繼位的應該是秦王,其次為晉王,最後才是燕王朱棣。雖然秦晉二王已於洪武年間去世,但為絕後患,解縉倉促修書時便一同將秦王、晉王排除在朱元璋嫡子之外。
建文帝朱允炆畫像:南京城破後便不知所終
深知此理的朱棣懷疑解縉等人是有意為之,因此於永樂九年下令命心腹姚廣孝再次修纂《太祖實錄》。最終定稿的實錄中還原了最真實的記錄,將“二嫡子”之說修正為“五嫡子”之言。
以上所述,可知黃子澄之言並不能作為朱棣為庶出的證據,只不過是解縉為討好朱棣刻意所為,然而此後三修之際又未能將此話改正,甚至被載入《太宗實錄》,反將後世學者誤導。
四、朱棣嫡子身份的鐵證此外筆者為朱棣實為朱元璋嫡子身份提供一個常被遺忘的證據。
建文元年七月,燕王朱棣起兵對抗中央朝廷,建文於初次北伐之際下達徵燕詔書,而這份詔書中卻有一句話可以坐實朱棣之嫡子身份。
“邦家不造,骨肉周親屢謀僭逆。去年,周庶人橚僭為不軌,辭連燕、齊、湘三王。朕以親親故,止正橚罪。今年齊王榑謀逆,又與棣、柏同謀,柏伏罪自焚死,榑已廢為庶人。朕以棣於親最近,未忍窮治其事。今乃稱兵構亂,圖危宗社,獲罪天地祖宗,義不容赦。”
這份詔書之中,建文帝親言“朕以棣於親最近,未忍窮治其事”。朱允炆自述齊王被廢,湘王自焚,而唯獨以燕王朱棣在親屬之中最親,所以此前不忍對其治罪。
明成祖朱棣狩獵圖
朱允炆於公佈於三軍之詔書中親言與朱棣最親,足以說明其父懿文太子和朱棣是一母所生,即高後馬氏所生。而未言同為高母所生的秦王、晉王是因為此二王分別於洪武二十八年和洪武三十一年均已離世,再加上此前被廢黜為庶人的周王朱橚,朱允炆在朱元璋五個嫡子之中只與朱棣最親了。
由此可見,朱棣實為高後所生,其為朱元璋嫡子的身份並非篡改史料所為。且作為洪武三年第一批被封的藩王之一,朱棣所鎮守北平是為北境之最為關鍵之處,倘若沒有嫡子身份和雄才謀略,朱元璋是決不可能將此對抗蒙元之重任交由朱棣。
關於朱棣嫡子身份之爭論並不會因一人之文而停息,在更多更具有可信度的史料被髮掘之前,這場爭論仍不會休止。
但筆者想透過此文想給歷史研究愛好者提供一個不同的邏輯出發點和思路:朱棣雖對大量史籍進行過篡改,但並不能認為其所有的身份事件均是其造假所為。我們應採用詳實可信的史籍資料去盡力還原當時的情景以分析歷史事件的真實性,而非從主觀臆斷的角度藉助一些風言野史來成荒唐之語。
萬幸朱棣之於明朝如同李世民之於大唐,憑其雄才武略、威德韜謀,再次將漢族王朝推向了新的高度。大明雖經四年劫難,但得此雄主,不亦幸耶!
參考文獻:
[1] 《明太祖實錄》、《明太宗實錄》、《明史》、《明史紀事本末》、《天潢玉牒》[M].
[2] 楊永康.朱棣篡史述論[J].
[3] 楊永康. 《天潢玉牒》考論[J].
[4] 梁曼容.明代藩王研究[D].
[5] 吳德義.明太祖欲傳位於燕王朱棣嗎?[J].
[6] 陳昌旺.明成祖朱棣的軍事思想研究[D].
-
6 # 雞史
中國歷史上,農民起義成功的只有兩個人,一個是劉邦,一個是朱元璋。這兩個人建立的王朝都經歷數百年而不倒,用千古一帝來形容他們兩個都不為過,但整體相比好像劉邦更成功一點,因為明朝有個朱棣篡位的汙點,漢朝起碼自家人沒有內訌。
當年朱元璋的長子死了以後,朱棣本身最有希望奪得太子之位的人。但朱元璋愛屋及烏,把太子傳給了朱允炆,也即使朱棣的侄子。並且開始幫助朱允炆清掃障礙,誅殺了不少朝中大臣和開國將領。並且在臨終之時留下了一道遺詔。
遺詔的內容為:“朕膺天命三十有一年,憂危積心,日勤不怠,務有益於民。奈起自寒微,無古人之博知,好善惡惡,不及遠矣。今得萬物自然之理,其奚哀念之有。皇太孫允炆仁明孝友,天下歸心,宜登大位。內外文武臣僚同心輔政,以安吾民。喪祭儀物,毋用金玉。孝陵山川因其故,毋改作。天下臣民,哭臨三日,皆釋服,毋妨嫁娶。諸王臨國中,毋至京師。諸不在令中者,推此令從事。”
從這份遺詔中能看出,朱元璋真心愛自己這個孫子啊。第一交代了,把皇位傳給朱允炆,說他將來一定是一個明君,王公大臣都要好好輔佐不得有誤,之外下令,自己的喪事一切從簡,最後一點就是,要求在外封王的兒孫,不用來京師拜祭。
皇位傳給了朱允炆不用多說,為什麼要在外封王的兒孫不要來京城祭拜呢?很明顯是擔心那些人帶著兵馬來鬧事,畢竟朱允炆上位,還有好多人不服氣。
這個時候鬧事,朱允炆應付不了,朱元璋為了保住朱允炆這個皇帝真的算到死,如果他知道朱棣之後真的篡位了,不知道會不會氣的活過來。
朱允炆的確是按照朱元璋的意願登上了皇位,但上位之後有點太急功近利了,實施“建文新政”,開始積極進行消藩,把朱棣給逼急了,於是就帶兵謀反之後朱棣尚未,朱允炆消失。如果朱允炆在位的話,不一定會比朱棣乾的差。
怪只怪朱元璋百密一疏,把有能力的將領都殺死了,沒給朱允炆留下點大將輔助,這才讓朱棣在謀反之後勢破如竹。
-
7 # 小二說歷史
草根出身的朱元璋,一生戰功赫赫,治理國家也有一套自己的方式,可謂是千古一帝,但是在朱元璋晚年卻選擇了能力一般的朱允炆為太子,沒有選擇有魄力、有思想的朱棣,這是為什麼呢?到底是年老糊塗還是另有他意。
其實一開始朱元璋根本不愁立太子的事情,因為在朱標13歲的時候便被立為太子,據說這個朱標是朱元璋和馬皇后生的孩子,朱元璋很喜愛這個孩子,為朱標聘請宋濂等人做他的老師,從小就培養朱標,希望他可以成為一代明君。
在朱元璋精心培養25年之後,朱標身上突然長了個大肉瘤,不久便去世了,為此朱元璋傷心了好久,28天不上朝。
太子死後,朱元璋就要開始尋找新的太子,在朱元璋心裡朱允炆和朱棣都不錯,可是最後朱元璋選擇了朱允炆,具體因為以下原因。
朱標生病的時候,朱允炆日夜守在父親身邊,在朱標死後,朱允炆把3歲的弟弟照顧的也很好。朱允炆這個人性格仁柔、善良心軟。
朱棣的母親只是一個妃子,地位不夠,而朱允炆是朱元璋最愛的兒子的兒子,愛屋及烏吧。
朱棣脾氣暴躁,而朱元璋想選擇一個宅心仁厚的人繼承帝位。
朱元璋在位期間,已經為子孫鋪好路,只是需要一個可以延續下統治的子孫就夠了。
隔輩親,人老了更加喜愛自己的孫子。
大臣反對,大臣們都希望有個仁慈的君主統治自己,而朱棣太過殘暴
朱棣可以與其他藩王達到權力平衡的現狀,如果立朱棣為太子,其他藩王會反對。
綜合各種考慮,最終朱元璋立朱允炆為太子。
現在看來,朱元璋這個決定是錯誤的,朱棣各方面都比較傑出,更適合做皇帝。可是有些事情就不會圓滿,從朱棣可以看出來,不管什麼,更相信的實力。
-
8 # 小胖魚
第一是感情因素,朱元璋最疼愛的兒子朱標壯年時死了,朱標是朱元璋的大兒子,從起家打天下,朱標就跟著他,有過生生死死的經歷,這種感情難以用語言形容,而且,朱標是馬皇后所生,馬皇后同樣和朱元璋經歷過生死,一生受朱元璋愛戴和尊重,出於感情因素,朱元璋把皇位給了朱標的兒子朱允炆,這時朱允炆已經21歲了,而朱棣是一個妃子所生。第二是政治因素,朱元璋政治上給朱允炆登基掃清了障礙,並且剪除了威脅天下太平的力量,他認為,打天下是靠武治,治天下靠文治,有文臣武將的輔佐,朱允炆是可以的,但是朱元璋也是有所擔憂的,臨終送給了他孫子一套傢伙,放在了大殿的房樑上,告訴他如遇到大的災禍時才能開啟,靖難之役,朱棣即將打到南京,慌亂之中,叫人把房樑上的東西取下來一看,驚呆了,是木魚,袈裟,剃頭刀,就這樣,朱允炆剃光了頭,穿著袈裟,敲著木魚才逃出南京城,保了一命,這時,孫子想爺爺老朱真是神算。後來朱棣北京稱帝,派人四處尋找建文帝朱允炆,而朱允炆帶了幾個老臣則東躲西藏,輾轉浙江四川貴州福建等地,到朱棣死後,才在福建的福清定居,一直到死始終以和尚自居,並且帶了幾個比自己年齡大的徒弟,這個和尚喜歡喝酒吃肉,一生風雨滄桑,明朝兩位悲催的皇帝,那就是建文帝朱允炆,被叔叔幹了,明末的崇禎皇帝朱由檢,被農民逼的上吊了。
-
9 # 十點烏托邦
朱元璋本來是想傳位給朱標,但朱標早逝就傳位給了年幼的朱允炆,而始終不傳位都給能力強的朱棣。其實,朱元璋自有深意,而原因應該不在血統問題的上面。
朱棣的生母是何人?關於朱棣生母的說法一直不確定,後經過幾次史書的修編,馬皇后成了朱棣生母,“太祖第四子也,母孝慈高皇后”,但是史學家幾乎都認為馬皇后並非朱棣生母。那麼,朱棣的生母到底是誰呢?
《南京太常寺志》記載:“孝陵祀太祖高皇帝、高皇后馬氏。左一位淑妃李氏,生懿文太子、秦愍王、晉恭王······右一位碽妃,生成祖文皇帝。”
朱棣生母為“碽妃”,這是目前比較可信的說法,但是這碽妃到底是何人,現在也沒有個準確的說法,也許只有朱元璋和朱棣兩人知道了。因此,朱棣生母是誰?朱棣是不是蒙古血統?或者其他血統?這也就成為了一個歷史之謎,無從探究。
既然無從探究,那麼朱元璋不傳位給朱棣是不是血統上面就無法確定。其實,筆者認為朱元璋不傳位給朱棣是自有深意的,是他經過深思熟慮後做出的決定,而無關血統。
立朱標而不立朱棣我們知道,洪武元年(1368年),朱元璋在建立明朝之後,就馬上立朱標為太子,並且花費大量的心思去培養朱標,還放權給朱標去做事,“十年,令自今政事並啟太子處分,然後奏聞”。
可是,朱元璋為什麼要選朱標為太子呢?朱標“溫文爾雅”明明與朱元璋的霸道性格顯得格格不入。立朱標為太子,除了嫡長子繼承製外,還有一點在於朱標為人寬仁。
當時,身處亂世,朱元璋為了天下穩定,也是為了維護自身的統治地位,推行“嚴刑峻法”,以猛治國,全方位地打擊擾亂社會秩序的行為。正因為以猛治國,用力過猛,先後製造了“胡惟庸案”、“藍玉案”、“空印案”等等,牽連人數眾多,讓明初社會籠罩著一股恐怖的氣氛,這也讓朱元璋背上了“暴君”的罵名。
其實,站在朱元璋的角度來說,此舉無可厚非,為了鞏固自身的皇權,也有恢復社會生產之意。但是,就是這樣的一個“暴君”,選了一個“寬仁”的人為太子,這是為什麼呢?
答案不言而喻,在經過嚴苛刑法的統治,洪武后期社會安定,農村生產也恢復得差不多,周邊的戰爭也幾乎平復了,而此時需要的是一個“仁君”,一個真正為民著想的君子。
從這裡不難知道,朱棣能力很強,也很善於軍事活動,後邊的靖難之役也證明了這一點。但是,朱棣有雄才大略,卻能不能體恤百姓就成為了一個未知數,而以朱標的性格和其輔政集團,必定會是一個仁君,有利明朝的發展。所以,能不能實行“仁政”,也成為了朱元璋立太子的一點原因。
立朱允炆都不立朱棣,這是為何?可是,在朱標早逝,而朱允炆還年幼的情況下,朱元璋為什麼還是不立朱棣為繼承者,而立朱允炆。其實,原因也很簡單,嫡長子繼承製是維護社會秩序的一個重要制度,朱元璋不能輕易打破,否則會出現兵荒馬亂的情況,同時也挺喜歡朱允炆的。
這是其中一個原因,還有一個原因就是,朱元璋剛開始認為朱允炆有能力撐起“朱家”,並且秦王朱樉、晉王朱棡都還活著,就算朱棣想造反,這兩位大哥也不會同意。這樣一來,藩王之間就可以相互牽制,以此來鞏固朱允炆即位的政權。
也就是說,一開始朱元璋認為朱棣不會造反,造反也會被鎮壓,所以朱元璋才會立朱允炆,而不立其他的兒子。
但是,人算不如天算,計劃趕不上變化,最終朱樉、朱棡相繼去世,有能力的功臣殺盡,朱允炆的政權脆弱不已,只有滿朝的書生。而最後,朱棣打敗了朱允炆,登上了皇位。
結束語有上文所闡述的,我們可以知道,無論是立朱標還是立朱允炆,朱元璋都是經過深思熟慮的,要堅決保住這一脈相傳,維護嫡長子繼承製度。其次,朱標和朱允炆性格都比較寬厚,適合朱元璋所建立的環境,適合當一個仁君,而朱棣就不太適合了。
就算按兄弟即位,一開始也排不到朱棣。但是,朱棣即位後,他以實際的行動證明了,他確實比朱允炆更適合當皇帝。
-
10 # 大羊說股事
朱棣,明朝第三位皇帝,朱元璋第四個兒子, 建文帝朱允炆的叔叔。建文四年(1402年)即位,在位二十二年(1402-1424年),年號永樂。
我們都知道朱棣不是名正言順被傳為的皇帝,而是以“清君側”之名發動了兵變,也就是著名的靖難之役,篡奪了其侄子的皇位。
關於皇位的繼承問題,從周朝開始,皇帝傳位開始奉行嫡長子繼承製。也就是有嫡立嫡,無嫡立長,作為第四子的朱棣,從禮制上來講是沒有資格繼承大統的。
立長子朱標為太子朱標,朱元璋的第一個兒子,母親為朱元璋原配馬皇后。馬皇后曾與朱元璋在其打天下時共患難,為朱元璋一生最愛,朱元璋對這個兒子也是抱有極大的期望。
洪武元年,朱元璋一登上皇位,就冊立了13歲的朱標為皇太子。朱標從小熟讀儒家經典,性格仁慈寬厚,在諸皇子中的威望也是最高。
朱元璋對朱標也是極其愛護,為了培養這個兒子,請了浙江名士宋濂當老師,而且還選拔功勳老臣來輔佐他,如左丞相李善長兼太子少師,右丞相徐達兼太子少傅,中書平章錄軍國重事常遇春兼太子少保,可見其對他的期望有多高。
此時的朱棣,只是第四子燕王,論朱元璋的喜愛程度,不及朱標;論禮制,他排行老四,太子之位是輪不到他半分的。
立朱標為太子,也是完全符合老規矩的立嫡傳統,加之朱元璋的厚愛,可謂是名正言順,天作之願。
太子朱標病逝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八月,朱標奉命去陝西視察,朱標巡視歸來後,卻意外得了重病、朱標才38歲時,也就是當了25年太子,不論從見識,處事能力,大局觀各方面也都相對成熟穩重,馬上就要開花結果,能夠為朱元璋分擔國事的時候,不幸去世。
根據清朝張廷玉奉命編撰的《明史》第115卷記載,正值壯年的朱標於洪武二十五年時患病去世,未即皇位,諡懿文太子。
太子病逝,皇位難選太子朱標的去世,對於朱元璋的打擊的沉重的。對於個人而言,失去了寄予厚望,萬般寵愛的兒子。對於國家而言,失去了未來的天子,而且還是一位仁慈寬厚,備受愛戴的天子。
那麼接下來該立誰為太子呢,立兒子還是孫子呢?
朱標長子朱雄英英年早逝 只剩下次子朱允炆。此時的朱允炆年僅14,不過他知識淵博,性格仁厚,而且非常孝順,朱標生病的時候都是朱允炆不分日夜的照料。朱元璋看在眼裡也清楚他跟朱標性格品行相仿,性格溫柔,仁慈,憨厚。
至於兒子,朱元璋一共26個兒子,大多數不成氣候,年長且有權威的便是秦王,晉王,燕王。秦王荒唐成性,晉王違法亂紀,雖都有意爭取皇位,可因他們的品行,事蹟早已被朱元璋排除在外。唯有燕王朱棣,軍事政治才能不在朱元璋之下。他喜歡胡服騎射,行軍作戰,胸懷寬闊,智慧過人。
他11歲封燕王,17歲娶徐達之女,20歲就藩北平。曾在洪武二十三年,朱棣兩次率師出征,打敗北元乃兒不花,生擒大將索林帖木兒,軍功赫赫。
能都爭奪皇位的就只剩下朱棣和朱允炆了。朱元璋為什麼最後選擇了朱允炆呢。
首先,太子朱標臨終遺言,朱元璋心存愧疚。朱元璋對於朱標可以說是非常疼愛,朱標的離開,朱元璋內心非常愧疚,如果不是他派朱標去陝西視察,那麼就不會回來得了重病離開,他覺得對不起這個兒子。
朱標臨死把朱允炆託付給了朱元璋,朱元璋也是對這個孫子非常喜愛,加之他寬厚的性格,仁慈的處事方式,當然最好的照顧就是把皇位傳給他。
文武百官的支援,自古立嫡的傳統。其實朱元璋對於朱棣的能力也是的賞識,他胸襟開闊,雄才大略,能武善戰,屢立軍功。
一次朱元璋出對聯,讓皇子們接,上聯:風吹馬尾千條線。朱棣對:日照龍鱗萬點金。朱允文則對:雨打羊毛一片氈。
朱棣之下聯頗具氣魄,頗有一覽眾山小帝王氣勢。而朱允文的下聯軟綿無力,略帶淒涼,一副文弱書生相。朱棣此聯讓朱元璋十分欣賞,他的胸襟,軍事才能,雄才大略是朱允炆遠不能及的。
性格方面,朱棣也是最像朱元璋的一個,生性嚴酷,性格暴戾。
然按照立長不立幼,立長不立賢的規矩,如果立燕王為太子,年長的秦王,晉王必然不服,他擔心會再次引起皇子爭權奪利,藩王割據爭霸的局面。
另外,朱元璋統治時期,脾氣殘暴,冷血嗜殺,百官都人心惶惶不可終日,生怕一點不謹慎就掉了腦袋。朱棣生性嚴酷,脾氣暴躁,頗像朱元璋。
因此百官不喜歡跟朱元璋性格相近的朱棣,而喜歡性格文弱,寬厚仁慈的朱允炆。
朝堂之上朱元璋問立誰為太子好,百官不敢言,藍玉力挺燕王,劉三吾確說:萬萬不可,皇孫世嫡承統,這是禮制不可改。此意朱棣不是嫡子,而是庶出。朱元璋說:允炆年齡小,不 諳事。還是要立一個文武兼備的皇子為好,可安天下。劉三吾又說:皇孫已成年,古往今來,二三歲登基的君王也不少見。更何況皇孫乃太子正妃多生,嫡孫承繼大統,古今通理。如立燕王為太子,秦王晉王至於何地,這麼做乃廢長立幼,這可是隱患。意思秦王晉王會不服,可能會引起皇子爭權,爆發叛亂。
最後當朱元璋說要立朱允文為皇儲時,眾大臣長舒一口氣,相視而笑:真是社稷萬福啊。可見大臣們都支援性格仁慈寬厚的朱允炆,而非暴躁的燕王朱棣。
朱棣的血統朱棣的母親是元妃,他帶有異族的血統。
雖然正史上記載朱棣的生母是馬皇后,但這是朱棣奪位後篡改了《太祖實錄》,在皇家宗譜中,記載生母為馬皇后,只是因為以嫡子的名義躲位,史官不敢違逆而已。
在建文帝遺留的文獻中,這樣寫道:“初,太祖生十五子,燕王即第四,系其母元妃所生”
而後明書《南京太常寺志》則記載:朱棣乃是元順帝碽妃所生。
社稷需要朱元璋等上皇位之後殺戮太多,治國過於嚴酷,在他心中,大明也需要一位性格溫和,善良,仁慈的君主來安撫百官,穩定民心。
而且中原剛經歷過戰亂,也需要休養生息,讓百姓有個和平穩定的環境從事生產和發展經濟。朱棣雖然能力出眾,但主要是打仗能力出眾,他當上皇帝后,可能會繼續窮兵黷武,這不利於大明的穩定和經濟恢復。仁德善良的朱允炆才是他想要的繼承人,才是他心中大名的未來的希望。
經過權衡,朱元璋做了一個異常艱難的決定,立16歲的朱允炆為皇儲,繼承皇位。
從後來歷史的進展來看,朱元璋沒有選朱棣真的是個錯誤的決定,這導致了3年的內戰,國力受損嚴重,使得明朝的經濟倒退。
朱允炆不善識人用人,雖然性格上符合一代明君的特徵,但終究治國還是需要智慧和謀略。
-
11 # 南嶺說史
朱棣是明朝除開國皇帝朱元璋外,最為有作為的皇帝,這是我們從現在的位面所知道的歷史。
但朱棣有能力就代表其他人沒有能力嗎?
朱棣的二哥朱樉,也就是《倚天屠龍記》中張無忌老婆趙敏的原型所嫁之人,他因為對待自己秦王宮的宮人們不好,在太子朱標死後三年就被毒死。
朱棣的三哥,晉王朱棡,也是一個很有能力的人。《明史》記載其:
修目美髯,顧盼有威,多智數。
同樣是在《明史》之中,對朱棣也有類似的形容:
王貌奇偉,美髭髯。智勇有大略,能推誠任人。
就是說這倆兄弟,無論是從長相還是智商方面,都是差不多的。
又,朱元璋效仿元朝建立的九邊塞王制度之中,包括晉王,燕王朱棣在內的九個兒子都是手握一方重兵,保衛大明朝的北部邊疆。
試想,如若晉王等其他七王都是飯桶,朱元璋好不容易打下來的江山,如何能夠維穩呢?
宗室諸侯王之患,厚則驕溢,薄則困辱,無計劃鑑之前世如出一轍。明興,高皇帝以宋為懲,內域削弱,邊圉弗威,使胡人得逞中原,而居閏位,於是大封諸子連邊陲。
另外在朱元璋的兒子們之中,朱棣善戰,但還有個兒子擅長謀略,也是不容小覷,這個人就是寧王朱權。
畢竟有所謂“燕王善戰,寧王善謀”之說。而且寧王還有殺手鐧朵顏三衛。
大寧領朵顏諸衛,多降人,驍勇善戰。
綜上,雖然很多人對明朝的皇帝印象不好,不過呢朱元璋的兒子有能力的也並不是只有一個朱棣而已。
-
12 # 伊斯旦丁
受封建思想的制約,自古以來,統治者立儲君,多是立嫡不立長,朱元璋出身農民階層,這種思想觀念更是根深蒂固,所以在太子朱標去世後,朱元璋才立了朱允文為儲君,而沒有立更有能力的朱棣為儲君。
那麼,朱元璋立朱允文為儲君,具體原因是什麼,其實主要基於以下幾個原因:
(朱元璋和朱棣)
尊卑有序,嫡庶有別受傳統思想的影響,歷代以來的統治者,都講究嫡庶有別,庶出和嫡出,往往決定了一個人的身份和地位。
當年唐太宗李世民,輔佐李淵開創了大唐,可以說居功至偉,能力超凡,但是後來李淵還是立了李建成為太子,究其原因,就是因為李建成是嫡長子,因為封建思想,嫡長子才是正統。
但是,李世民畢竟能力在那裡擺著呢,他豈能甘居人下,任人魚肉,所以才有了後來,宣武門兄弟相殘的悲劇上演,這也為李世民,留下了一生的詬病。
李世民雖然最後坐穩了江山,但是這畢竟是個案,歷史上,因為出身不是正統,而引起政變的事,卻屢見不鮮,而朱允文是嫡出,所以這也是朱元璋,立他當儲君的一個原因。
(建文帝朱允文)
朱元璋的制衡之策選擇朱允文繼位,而不讓朱棣繼位,另一個原因是因為,朱元璋的二兒子和三兒子,在那裡擺著呢,這時候隔著老二老三,選老四當接班人,於情於理都說不過去,這樣做很可能會留下,兄弟相殘的隱患,而選擇朱允文為接班人,則阻力會小很多,畢竟是正統嗎,名正言順,而且,有老二老三在,還能對朱棣形成一定製衡作用。
只可惜的是,後來朱元璋的這兩個兒子,都先後去世,朱元璋雖然深知,留著朱棣將來必成隱患,然而,這時朱元璋年事已高,又經接連喪子之痛,所以最後,朱元璋也未能下狠心除掉朱棣!
(朱棣)
朱元璋的愛屋及烏朱元璋之所以,隔代選擇朱允文繼位,並不是因為朱允文,有多英明神武,相反,朱允文生性懦弱,他的性格和他父親朱標,有點相似,當年朱棣大軍已兵臨城下,朱允文竟然還對,自己的將士說到:一門之內自極兵威,不祥之甚,命令將士見到朱棣,不得傷害,勿使他有殺叔之名!
朱元璋身為開國之君,以他的智慧自然知道,朱允文的這個缺點,他之所以仍然選擇朱允文當儲君,是因為老朱喜歡太子朱標,痛惜朱標英年早逝,愛屋及烏之下,自然也就喜歡朱允文。
還有一點就是,朱標雖然已死,但他卻留下了深厚的政治底蘊,這也是朱元璋,選擇朱允文一個原因。
朝代的興衰,往往因人而興,也因人而敗,朱元璋選擇朱允文繼位,自然有他的考慮,我們不能小看,朱元璋的政治智慧,朱允文雖然生性懦弱,但他卻虛懷若谷,廣施仁政,他即位之初,一改朱元璋在時的鐵血政策,從而凝聚人了心,所以有朱允文繼位,於明朝而言,未必就是件壞事,當然,歷史畢竟沒有假設,這也不過是我的泛泛之言,請各位網友多批評! -
13 # 正宗小酢酒
在歷朝歷代封建王朝的開國皇帝當中,明太祖朱元璋的經歷、出身不可不謂傳奇。
從一個乞丐、和尚,朱元璋透過自己才能驅除胡虜、恢復中華,建立了最後一個漢人封建王朝。憑藉這樣的功績,如果說朱元璋是千古一帝也不過分。但是就是一樣一個偉人在立儲的問題上,犯下了嚴重的錯誤,導致了自己的子孫自相殘殺。
洪武三十一年,朱元璋病逝於應天府。年輕的皇長孫朱允炆在這一年裡,擔負起了大明帝國的這付重擔。對於朱允炆的繼位,自然是引起了其眾多叔叔們的不滿。特別是皇四子燕王朱棣,在朱棣看來自己無論是執政能力、還是帶兵打仗水平都比年輕的侄子更高,而且在大哥太子、二哥秦王、三哥晉王都早於父親相繼去世之後,自己作為最年長的皇子理應繼承大統。
其實燕王朱棣之所以未能繼承大統主要是有兩點。其一就是所謂的“嫡長子繼承製”,我們都知道中國古代皇位繼承都會嚴格按照“嫡長子繼承製”,在這種制度之下,不論嫡長子資質如何,都不會輕易改變,比如說晉惠帝司馬衷,其父親明知這個兒子有點痴呆,但是鑑於其嫡長子的地位,到死的那一刻也沒有選擇更改太子。
朱元璋在選擇繼承人的時候嚴格遵循了“嫡長子繼承製”,最初的太子朱標就是他跟馬皇后生的大兒子,可惜的是朱標英年早逝。傷心之餘的朱元璋在隨後選擇皇位繼承人的時候,直接忽略過了自己的其他兒子,選擇了朱標的兒子(也就是皇長孫)朱允炆。
反過來看一下朱棣的身份,雖然在正史當中,朱棣的生母也是馬皇后,但是從後來的諸多證據當中發現,其實朱棣的生母不過是朱元璋的一個普通妃子而已。庶出的朱棣,即便是他的大哥、二哥、三哥都去世了,也沒有資格繼承皇位。現在的正史之所以說朱棣的生母是馬皇后,不過是朱棣的欲蓋彌彰罷了。
性格則是朱元璋選擇皇長孫朱允炆的另一個原因,據《明史》載:“贊曰:惠帝天資仁厚”。朱允炆天性善良仁慈,待人寬容,這些優點是朱元璋身上比較缺乏的。大明已經在朱元璋的治理之下度過了動盪的年代,現在需要的是像“文景二帝”那樣宅心仁厚的皇帝來休養生息,恢復國力。朱允炆自幼結束儒學教育,更能體會到與民生息的重要性,選擇朱允炆可以彌補朱元璋執政時“苛政”的不足,促進大明王朝的進一步發展。
而朱棣的性格則是有勇有謀,好戰、性情殘暴,這樣的性格在朱元璋看來與自己的個性一樣,適合打江山卻不那麼適合守江山。如果是朱棣繼位的話,估計百姓又會深受兵役、勞役之苦,對於此時需要休養生息的大明王朝不是那麼的適合。
正是因為皇位繼承製跟繼承者的性格的因素,朱元璋最終沒有選擇朱棣繼承大統。
-
14 # 歷史看歷史
朱元璋在太子朱標死後立朱標之子朱允炆為皇太孫,在朱元璋死後繼承了皇位,是為建文帝。朱元璋之所以不傳位給朱棣,我認為有以下三個原因。
一、長幼有序,自西周來都是“有嫡立嫡、無嫡立長”的嫡長子繼承大統的傳位規則,朱標在世時被立為太子,自然就不可能傳位給朱棣了。二、朱標死後,為什麼立嫡孫朱允炆為皇儲而不是兒子?這裡朱元璋有兩重考慮。1、嫡長孫也是嫡長子朱標一脈,立朱允炆可以避免其他皇子可能存在的爭議和爭鬥。
這一點應該是朱元璋重點考慮的因素。朱元璋雖出身寒微,但歷史上各個朝代因為立皇儲而引發的爭鬥甚至是殺戮他還是很清楚的,這些血的教訓會讓他在選擇繼承人時格外謹慎,他就是要在第一次皇位繼承中立下一種明確的規則,以最大程度上避免大明江山以後千秋萬代皇的權繼承過程中出現悲劇。
才能品德雖然很重要,但長幼順序更加重要,要知道他可是有26個兒子,不如此禍起蕭牆、自相殘殺的悲劇還會在他老朱家重演。正是基於這一點考慮,或許論才幹能力他心目中的四子朱棣更合適,但他也不得不立性格比較溫和的長孫朱允炆。
2、朱標雖然早亡,但被立為太子已經二十五年了,人也不錯,在全國百姓的心中早已經認可這個太子為準皇帝了。
現在雖然不幸死了,但大家也理所當然地認為應該由他的兒子,也就是皇孫朱允炆繼承太子朱標的正統,這樣就很容易為全國百姓接受,不易引起政權的失穩和動盪。
三、嫡皇孫朱允炆雖然性格溫和,比較書生氣,但從小聰明好學又極其孝順。他十四歲那年,父親朱標生病,朱允炆白天黑夜都在旁專心服侍。朱標病死後,朱允炆守孝時因極度哀傷而消瘦,朱元璋安慰他說:“爾誠純孝,獨不念朕乎?”這才勉強進食一點稀粥。朱允炆還曾向祖父建議修改《大明律》中一些過於嚴苛的律條,顯現出寬厚仁慈的天性。
可以說,對於這個孫子,朱元璋還是很喜歡的,加之一直以來“以孝治天下”的傳統,一個至孝溫和仁愛的皇帝,雖然做皇帝的才幹上還有欠缺待磨礪,不過那可以多加歷練以及再讓能臣輔助,可其他方面至關重要的因素都讓朱元璋決定立朱允炆為新的皇位繼承人。
-
15 # 妙筆君
大家好我是中外歷史講堂,我來回答這個問題
一三九九年,剛剛建立不久的明朝發生了靖難之役。建文帝為了穩固皇位,派遣將士討伐強大的燕王朱棣。但是燕王舉兵反抗,朝廷大軍竟然被打的節節敗退,最終慘敗。燕王率領軍隊打入當時的帝都南京應天,登基稱帝,也就是明成祖。朱棣登基之後,大肆殺戮反抗自己的文武百官,當時的大學士方孝孺甚至被誅殺九族。全國戰爭席捲之處寸草不生,這對於明朝剛恢復的社會經濟造成了致命的打擊。
朱元璋畫像
按照老朱家的輩分,燕王朱棣是建文帝朱允炆的親叔叔,可究竟是為什麼造成了手足之情的自相殘殺呢?歸根結底,千古來以來皇室子弟之間的血雨腥風,都是因為那炙手可熱的皇權。朱棣本身就是一個心狠手辣、深謀遠慮的人,他對皇位的覬覦,已經醞釀了很多年,甚至可以追溯到幾十年前,朱元璋剛決心立儲的時候。
那個時候,朱元璋的兒子眾多,在準備立儲時,他對每個兒子都進行了細緻入微的考察。大兒子朱標性情寬厚,飽讀詩書,為人有著寬廣的胸襟。他的弟弟們多次犯錯,但是朱標從不袖手旁觀或者火上澆油,都在從中調和求情,使得弟弟們免於責罰。這樣的性格,不僅朱元璋十分的喜愛,在文武百官及各路諸王中,都有著極高的威信,就連一向天不怕地不怕的朱棣也服他。
朱標劇照
遺憾的是,就在朱標正當壯年的時候,卻突然去世。朱元璋對於長子的離去十分的悲痛。但是還要面對重新立儲的問題。按老朱的思想,嫡長子去世,就應該立嫡長子的嫡長子為儲,而朱標的嫡長子早夭,所以嫡次子朱允炆就成了他的意中人。但這個時候,老朱有點猶豫不決。
因為他的四子朱棣也是一個有著雄才大略的皇子。朱棣從小英勇果敢,可堪重任,是一個軍事奇才。如果將皇位傳給四子朱棣,明朝的社會經濟以及軍事實力定能在朱元璋一生的操持後繼續更上一層樓。
朱允炆劇照
可是面對著歷朝歷代的傳統,以及滿朝文武大臣對立朱標之子朱允炆為儲的堅持,朱元璋還是立朱允炆為太子,畢竟在老朱看來,他們一家人只有四口,即馬皇后、朱標、朱允炆和他自己,其他幾個兒子都是局外人。
即便朱允炆生性軟弱,喜愛吟詩作畫,毫無帝王的氣魄。比起幾個皇叔都差的不是一點半點,更別說是雄才大略的皇四叔朱棣了。但朱元璋最後還是力排眾議,堅持立朱允炆為皇儲,可見老朱對朱允炆有多喜愛。
朱棣劇照
其次,使得朱元璋沒有將皇位傳給朱棣的原因,就是朱棣身為四皇子,上面還有二皇子朱樉和三皇子朱棡,雖然他們二人的文韜武略和治國才能確實不如老四朱棣,但是如果忽視他們二人,將皇位傳給朱棣,頂會引起兄弟之間的手足之爭,到時候受到損失的只能是皇室和國家。
為了避免手足殘殺,老朱只能立懿文太子的長子也就是自己的長孫朱允炆。
靖難之役劇照
再者,在正史當中,老四朱棣和太子朱標是同出一母,但這種說法被很多史學家否認,這一說法很可能是在朱棣篡位後,為表示自己是正統而修改的明史,歷史上的朱棣很大可能不是嫡子,而是庶出。這也是老朱直接越過兒子傳位給孫子的原因。
朱棣的性格老朱自然是知道的,這個兒子作風彪悍,打仗勇猛,假如讓他上位,明朝免不了又是一頓弄槍舞劍,這對剛經歷戰爭還沒穩定下來的明朝是不利的,皇長孫朱允炆雖說無開疆之能,但為人厚道心善,繼承了他老爸朱標的性格,他在位,明朝才能得以修養。
朱元璋劇照
朱元璋晚年之時,朱樉、朱棡相繼病死,若想改變主意還是來得及,可是那時朱元璋已經老態龍鍾,無心操持立儲之事。在他死後,孫子朱允炆繼承皇位,這也就間接造成了後來的靖難之役了。
嚴格意義來講,明朝在朱棣的手中比在朱允炆的手中要強,只可惜朱棣一脈後人身體素質都不行,都死的早,以至於沒有再出現如朱棣朱元璋這等能人。
-
16 # 無史不丈夫
朱元璋最滿意的接班人是太子朱標,但是朱標卻英年早逝,這個時候他還有很多兒子,還可以接著培養接班人,為什麼把皇位傳給了朱標的次子朱允炆,卻不考慮其他兒子,比如朱棣呢?
朱棣出生在戰亂年代,在他十一歲的時候就跟隨徐達等人出征,立有戰功,最後被封為了燕王,在20歲之前做了很多的大事,多次抵禦外來敵人的入侵。而且他還曾招降了蒙古大將乃兒不花,加強了他在北方軍中的地位,成為了帝國一鎮守邊疆的藩王。按理說,朱標去世後,朱元璋完全可以把燕王朱棣列為繼承人。放眼看去,剩餘皇子中,也只有朱棣,才是最佳的繼承人選。可是朱元璋就是沒選擇朱棣,原因有以下幾種:
朱棣不是嫡出當太子朱標去世的時候,朱棣已經有些威望了。而此時的朱允炆不過是一個小孩,沒有經過戰場的歷練,也沒有在朝堂之上運籌帷幄的能力,更不用說有什麼威望了。如果要是以國家的角度來考慮的話,正常的人都不會越過朱棣,把皇位傳給他的。但是朱元璋卻沒有選擇朱棣,因為朱棣並不是馬皇后所生。現在的正史之所以說朱棣的生母是馬皇后,不過是朱棣的欲蓋彌彰罷了。
在那個深受“立嫡以長不以賢,立子以貴不以長”思想影響的時代,朱元璋考慮的肯定是他的嫡子們(馬皇后所生),然而這個時候他的有能力的兒子們早逝,其他都是泛泛之輩,所以就算考慮朱標的兒子也不會考慮朱棣。再者朱元璋和馬皇后的感情比較好,他不願意讓其他妃子生下的孩子坐上帝位,所以他根本就未曾想過立朱棣為自己的繼承人。
朱允炆仁孝,而朱棣好戰朱標是嫡長子,又是太子,朱標是一個標準的皇帝人選,他不僅能力突出,而且為人也非常善良。但是可惜的是,在他38歲的時候卻因病去世了。再朱標生病的時候,朱允炆日夜的照顧自己的父親而讓朱元璋所感動,據《明史》載:“贊曰:惠帝天資仁厚”。朱允炆天性善良仁慈,待人寬容,這些優點朱元璋看在眼裡。明朝剛剛經過動亂才建立起來,國家現在需要休養生息,而朱允炆的性格剛好適合。
而朱棣的性格則是有勇有謀,好戰,這樣的性格適合征戰而不適合守成,國家需要修養而不是征戰。如果朱棣繼位,又要發動戰爭,導致民不聊生,這對明朝沒有好處。因此朱元璋選擇仁孝的朱允炆。
或許朱元璋也曾考慮過朱棣朱元璋二子秦王朱樉多次幹了不當之事,朱元璋曾經想廢了他的封號。三次晉王朱棡也是一個殘暴之人。在朱標早逝以後,朱元璋一度想立燕王朱棣為接班人。就問他的臣子們,立燕王怎麼樣?有人站出來說“立燕王,那將秦王,晉王怎麼辦?”這個回答讓朱元璋沒法回答,因為按照嫡長子繼承製,皇太子去世後,一般會改立皇太子的兒子為繼承人,不會立其他皇子。就算另立皇子,首要之選也是二子秦王、三子晉王,而不是排行第四的燕王朱棣。
百官的選擇朱標當時是皇位不二接班人,深受大臣們擁戴。朱元璋後期大肆誅殺功臣,這搞得人心惶惶,而太子朱標仁慈,這讓他很受百官們擁戴。而朱棣則是很像朱元璋,殺伐決斷,好戰,面對選擇就算是朱標早逝,他們也會選擇他的兒子,而不會選擇朱棣。
可是不管怎樣,朱允炆還是被朱棣趕下臺,這是朱元璋想不到的,不管當初他是怎麼考慮的,從朱棣帶兵進入南京的時候,朱元璋所做的一切都是枉然的。後世對於朱元璋為什麼不傳位給朱棣也只是各種猜想,想必以朱元璋的性格,他肯定是經過深思熟慮才將位子傳給自己的孫子的。只是他沒想到他死後幾年,朱棣就登上了夢寐以求的皇位。
-
17 # 聊在南書房
朱元璋在太子朱標死後,為什麼沒有立更有能力的兒子朱棣繼位?反而立了朱標的兒子朱允炆為皇太孫,朱允炆好像是歷史上唯一一個皇太孫吧。至於為什麼沒有立朱棣為太子,我認為可能有兩個原因。
古時講究立長、立嫡,不立庶立長、立嫡的規矩在歷朝歷代都非常重視,如果長子是嫡出,沒有什麼大的錯誤的情況下,一般都會選擇長子繼承皇位。其實在民間,也有這些講究,比如有長子、長孫、長房的說法。舊社會,一個家族搞祭祀祖先的典禮時,一般都是由長子領頭。這也說明嫡長子在一個家庭中地位比較高。
記得袁世凱在擔任北洋大臣、直隸總督的時候,他的母親去世,等袁世凱將其母親的靈柩運回老家項城的時候。由於袁世凱的母親是其父親的侍妾,不是正房太太。被袁世凱同父異母的哥哥袁世敦阻攔,以其母是侍妾的身份,不能葬入祖墳。最後袁世凱都給他哥哥跪下了,也沒有被允許將其母親葬在祖墳。無奈之下,袁世凱只得另外買地安葬了其母親,自此,袁世凱傷透了心,再不願回項城老家。說這麼多,只是為了說在古代,嫡庶之間的差別還是很大的。
雖然史料無法證實,但據說,朱標是朱元璋的原配馬皇后所生,也就是朱元璋的嫡長子。朱元璋和馬皇后是患難夫妻,兩人一起在戰亂年代走過來,結下了很深厚的感情,朱元璋對馬皇后幾乎是言聽計從。朱元璋脾氣暴躁,經常動不動就殺人,大臣們都很害怕,誰也不敢勸阻,只有馬皇后敢說朱元璋。每次馬皇后訓斥朱元璋的時候,朱元璋低著頭就像個小孩子一樣不敢反駁,還一個勁的勸老婆不要生氣,這說明朱元璋和馬皇后夫妻二人感情很好。
朱元璋對馬皇后所生的兒子朱標當然也很喜歡,因為畢竟是他們的第一個兒子。所以在朱標13歲的時候,朱元璋就將朱標冊立為太子。並請名士宋濂做朱標的老師,對他進行精心的培養。可以說,朱標這個太子是符合朱元璋的心意的,因為,朱標當太子的時間不短,足足有25年,這期間,沒有聽說過朱元璋對太子的不滿,更沒有更換太子的打算。我們看很多朝代,一旦太子做到時間久了,不是老皇帝不滿意,就是太子等不及要謀反。但朱元璋和朱標父子倒是相處的不錯。
可惜的是,公元1392年,在朱標38歲的時候,他在外代父巡視歸來,身上就長了個瘤子。在那個年代的醫療條件下,就算是太子,招邊天下名醫,朱標也還是沒有治好。朱標的去世,對朱元璋的打擊太大,一個培養了二十多年的接班人沒有了。再加上朱元璋年紀以大,選擇接班人也迫在眉睫。
至於朱元璋為什麼選擇了孫子朱允炆作為接班人。我認為一種可能是“愛屋及烏”,將對兒子朱標的愛,轉嫁到孫子的身上。另外,在朱標去世的時候,朱允炆已經14歲了。可以想見,朱元璋非常疼愛兒子朱標,對朱標的兒子也一定喜歡,所以朱允炆應該是在他爺爺朱元璋身邊長大的。長期在一起生活,朱元璋對自己的孫子也可能寄予了很深的情感。就像現代的老人一樣,“隔代親”的現象非常普遍。這樣,朱元璋選擇孫子為繼承人,也就並不奇怪了。
也許朱元璋還有另外的考慮,畢竟他出身社會最底層,雖然命運將他推上了皇帝的寶座,但他還是認為一些文人士大夫們內心裡是看不起他的,不然,朱元璋就不會大興“文字獄”了。所以,在朱元璋的骨子裡,還是想真正得到那些文人士大夫的承認的,那他就要做一個遵守儒家思想的樣子,給這些文人士大夫們看,而在選擇繼承人時的嫡庶之別,就是儒家所非常尊崇的。所以,朱元璋在嫡長子朱標去世後,寧願選擇孫子朱允炆來顯示傳位的正統,也沒有選擇能力更強的兒子朱棣。
朱棣的庶出身份和血統問題還是嫡庶的原因,但又出現了血統問題。雖然在朱棣成功登上帝位後,對一些記載進行了篡改,比如《太祖實錄》就記載他是馬皇后所生的,也為了表明他也是來自正統。但是,後世還是有很多人對此持懷疑態度,認為朱棣極有可能是一位來自高麗的妃子所生。
在當時的一位朝鮮使臣寫的回憶錄《奉使錄》中,就有一條記載,說朱棣的母親是死於七月十五,而馬皇后則是八月初十去世的,這從側面印證了朱棣非馬皇后所生。這就不單是嫡庶的問題了,朱棣還是外族的女子所生,這就涉及到皇家血統問題了。所以,朱元璋就更不可能選擇朱棣作為接班人了。
-
18 # 愛鏟史的貓
導語:朱元璋,從一個乞丐、和尚起家,參加紅巾軍,打敗陳友諒張士誠等強勁對手,掙得大明朝這份大家業。然而最後選擇了皇太孫朱允炆來繼承卻不是能力性格更像自己的兒子朱棣,這終究是引起世人的猜疑的,原因究竟如何呢?
朱棣能力雖強,可是一出生便已經輸在了起跑線上。皇位繼承涉及一個問題,那就是先後順序問題,這裡面的關鍵就是血親正統的強化性問題。說白了,那就是嫡長子繼承製,即皇帝和正宮皇后生的兒子具有優先繼承權。那麼朱棣有嗎?答案不用說都知道,沒有!
朱元璋的原配皇后是歷史上著名的馬大腳馬皇后,馬皇后為朱元璋生了五兒兩女。所以要選繼承人便是先從這五個兒子裡先挑老大朱標,也就是朱允炆的老爸了。如果說朱標病死或許犯事喪失了繼承權利,才順位選下一個。那麼朱棣在這五個備選項裡面,現在來看還真不確定,因為現在的歷史學界關於朱棣的生母還存在疑問,認為朱棣並不是馬皇后所出,只是他篡位後篡改了。
所以從嫡長子繼承製角度來講,朱棣並不是第一順位繼承人,朱元璋也不會因為朱棣有能力而傳給他皇位,壞了規矩。
可是學過歷史的朋友都知道,朱元璋第一選擇的太子朱標死在了朱元璋之前,那麼朱元璋完全可以選擇朱棣呀,為什麼硬是選擇了孫子朱允炆呢?
從小接受儒家教育的朱允炆或許不是最佳皇位繼承人,卻是最合適保全自己兒子的選擇。自己選好的接班人朱標死在了自己面前,白髮人送黑髮人,這對於朱元璋來說是一次很重的打擊,加上這是他與馬皇后的長子,傾注的心血更加多,現下這個最佳選擇沒了,他順而將觀注點放到了皇孫朱允炆身上,為啥?因為這個孫子和他老爸朱標太像了!寬厚仁慈,簡直一樣。甚至,朱允炆身上的孝義和書生氣比他老爸朱標更加濃厚,而朱允炆在朱標喪期的表現讓朱元璋更加欣慰。
而且,從另外一方面來講,朱允炆上位是最不可能找朱元璋一眾兒子麻煩的人,這對於朱元璋來說是最想看到的。作為一個從農民乞丐出來的皇帝,朱元璋自然知道皇位對於這些兒子的吸引力,也知道為了保住皇位以前那些皇帝都幹了什麼,所以他必須要考慮周到。一方面選朱允炆做皇帝,一邊時刻告誡兒子們要用心鎮守藩地,他以為這樣,大明就可以一代一代傳下去了。
可惜,朱元璋沒有給朱棣的東西,朱棣在他死後用一場靖難之役成功的奪了過來。
結語作為一代君王,朱元璋或許做了一個無奈的選擇,讓朱允炆做皇帝或許可以避免出現手足相殘,骨肉拼殺的局面,但是他忽視了成年皇子對權位的貪慕。而且他給了朱允炆江山,卻沒有給他面對朱棣的有力武器,大面積殺害功臣,導致朱允炆在對朱棣時,顯得軟弱無力。
-
19 # 稻花香裡豐收年
朱元璋為什麼沒有傳位給朱棣,而是給了他的孫子朱允炆。主要有兩個原因:1.立嫡不立庶;2.難得朱元璋喜歡這位大長孫。
朱允炆出生於1377年12月5日,是太子朱標的二兒子。朱標的長子早亡,所以明太祖朱元璋就以朱允炆為嫡長孫。朱允炆從小聰明好學,極其孝順。自幼熟讀儒家經書,性格溫文爾雅。處事皆以寬大為懷。十四歲時,朱標生病,朱允炆小心侍候著父親,晝夜不離開一步。竟然這樣持續了兩年。朱允炆19歲時,曾向爺爺朱元璋請求修改《大明律》,他參考了《禮經》及歷朝刑法,修改了《大明律》中73條過於嚴苛的條文,深得人心。
我國自周朝開始奉行嫡長子繼承製,:
第一,有嫡立嫡,嫡長子是第一序位繼承人
第二,無嫡立長,沒有嫡子,庶子即位,年長者優先。
朱元璋建立明朝後,長子朱標即被立為太子。朱標性情溫和且有教養。其實,朱元璋對他的四子朱棣的軍事才能也大加讚許,但為了王朝的利益,朱元璋認為朱標仍是最適合的繼承人選。朱元璋這樣做的目的是為皇位的合法繼承樹立一個正式的原則,希望以此杜絕將來在皇位繼承問題上的紛爭。但是,讓他始料未及的是:兒子朱標英年早逝。朱元璋悲痛不已,接下來,又要重新選擇王位的繼承人了。
按繼承章法,嫡長子不在應立嫡長子嫡長孫。朱元璋在孫子朱允炆和兒子朱棣之間反覆思量,也聽取了朝中大臣的意見,最後,終於做出一致決定:立表現良好的朱允炆為皇太孫,既符合章法,自己和朝臣也都滿意,名正言順。唯一讓朱元璋擔心的就是這位長孫太過文弱,難以支撐大局。除了安排朝中要員輔助長孫治國外,繼續堅持分封24個兒子駐守各地及邊關,而並沒有削弱兒子們手中的兵權。攘外安內,各地的叔叔們幹得好,當皇上的侄子麻煩自然也少。
這個決定讓功績卓著的朱棣大失所望。此時也就埋下禍根。
1398年6月24日,朱元璋駕崩,6天后,朱允炆在南京即位,時年21歲。
最是無情帝王家。讓朱元璋沒有想到的是:目中無人的四子朱棣會攻入南京,取而代之。自己喜愛的長孫朱允炆自此沒了下落。 -
20 # 語陌泣離傷
其實這個問題並不難解釋,朱元璋不喜歡他唄!如果老朱喜歡他,還把他扔在北京幹嘛?這不是明擺著的嗎!
首先老朱很喜歡自己大兒子朱標,從他當太子開始就一直注意培養這個接班人,可惜朱標沒等到老朱傳位就英年早逝了,所幸朱標有兒子,老朱把對兒子的愛轉移到孫子身上,這既合情也合理,而且名正言順。
其次朱棣的出身很隱晦,朱棣登基後修史書,特地把自己出身那塊兒說得很隱晦,既沒說他是馬皇后的兒子,也沒說他不是,這是想幹嘛?這是為了保證自己即位的合法性啊,可是這麼一來就讓人懷疑,他的生母是誰?他不說,我也不知道,但是朱元璋肯定知道啊,對於自己這個稀裡糊塗的種,他打心眼裡不喜歡,怎麼可能會立他為帝呢?
第三個原因很有可能朱棣是庶出,在我國古代一直都有“立嫡以長不以賢”的傳統,如果朱棣是嫡出那還真有可能會考慮他,但是很有可能他不是,這就成了死穴,不傳位是肯定的!
其實說來說去就一句話,都怪朱標有個兒子朱允炆啊,不然說不定皇位真是他的了!
回覆列表
朱元璋一登上皇位,就冊立自己和馬皇后的長子、13歲的朱標為皇太子,即未來的國家領導人,也算是對馬皇后這個賢內助有個交代,讓她吃了個定心丸。朱元璋並且聘請當時朝廷最有學問的浙江名士宋濂等人為太子的老師,希望將朱標培養成合格的接班人。精心培養25年之後,朱標已經38歲,繼承父親大位的能力是有了,可是因為和朱元璋的政見不統一,而朱元璋又很霸道,看不上兒子的仁慈和懦弱,所以朱標每天都在對父皇極度驚懼中度過,日久天長他慢慢變得鬱鬱寡歡,最終熬壞了身體,英年早逝。朱標的死對朱元璋來說有如五雷轟頂一般,喪子之痛倒是其次,主要是自己辛辛苦苦培養了20多年的帝國繼承人突然說沒就沒了,想想自己九死一生,受過多少磨難才從一個乞丐赤手空拳打出了一個大明朝,內心真的是在滴血啊。可是沒有辦法,淚水過後生活還得繼續,朱元璋不得不開始重新選擇繼承人。朱元璋一共有26個兒子,可是真正成器的沒有幾個,最後用排除法,去掉那些爛泥扶不上牆的紈絝子弟、喜歡玩弄文字沒有政治頭腦的藝術家和沒有才華和地位的,就剩下兒子燕王朱棣和孫子朱允炆了,關於這兩個人朱元璋權衡了很久,朱元璋對朱允炆抱著一種複雜的感情,他對朱允炆那仁柔的性格是又喜又憂,如果朱允炆登基,他一定會施仁政治理天子,這對於他的百姓、大臣乃至他的那些叔叔們應該是一個好的選擇,起碼不會出現屍山血河的局面,但轉念一想,他那柔弱的肩膀,能擔負得起治理國家的重任嗎?這麼仁柔,跟個兔子似的,多麼大的缺陷啊。做皇帝,必須有獅子、老虎的硬漢性格,否則必定會被政壇上的獅子、老虎吃掉。朱元璋就立儲問題,曾經悄悄徵詢過大臣的意見。他問翰林學士劉三吾:“太子死了,皇長孫(朱允炆)年幼不懂事。治理國家必須選對人,我想讓燕王接班怎麼樣?”
劉三吾是知識分子,你問他誰當儲君,他當然只推薦自己的同類。他頭搖得像撥浪鼓:“立燕王絕對不行!如果立燕王,那麼秦王、晉王怎麼辦?皇長孫朱允炆四海歸心,大家都擁護他,您可以安心睡大覺。”文官們擁護朱允炆,因為他是文人,是大孝子又是大好人,上臺後能實行文明德化之治,而不是軍事化的高壓獨裁。朱元璋的統治太過猛烈,官員暗地叫苦,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長久下去沒人吃得消,國家客觀上需要一位陰柔、仁愛的皇帝,讓人民歇歇腳、喘口氣。朱允炆非常有孝道。而在爭奪皇位的鬥爭中,“孝”就是奪取皇位繼承權的秘密武器。所以,朱允炆一定要將“孝”進行到底。對於第四子朱棣,朱元璋確實非常欣賞,尤其欣賞他的“武”,這是朱允炆不具備的特殊優勢。朱棣是聞著戰爭的硝煙味長大的,1360年4月17日出生於南京,正是陳友諒大舉進攻南京的那一年。他11歲封燕王,17歲迎娶徐達 的長女,20歲就藩北 平。朱棣的才能不在朱元璋之下,彎弓射大雕不在話下,尤其喜歡打仗,智謀過人,知道怎麼打勝仗。作為罕見的勇士和智慧人物,朱棣可謂一代“戰神”。現在他 33歲,正當青春年少。論才能和胸襟,朱棣都勝過朱允炆。一次,大家在宮裡看賽馬。朱元璋出上聯:“風吹馬尾千條線。”朱允炆沒有打仗經驗,所見不過平凡瑣事,憋足勁想出“雨打 羊毛一片氈”,軟綿綿的,沒什麼味道。而朱棣見過世面,巧對“日照龍鱗萬點金”,氣魄宏大,朱元璋聽了非常高興。燕王朱棣就藩北平,以他為眾藩王之首,與寧王、晉王、肅王、秦王等沿長城一線封國,為天子守邊,抵禦北方蒙古人的侵犯,號稱塞王。朱元璋允許他們擁有 3000人的護衛,最多的可以達到1.9萬人。燕王、晉王、秦王勢力最強,多次奉詔攻打蒙古,即使傅友德、藍玉 這樣的大將也要聽塞王指揮。尤其是燕王朱 棣,負有控制北部門戶的重任,能夠直接指揮的軍隊多達30萬人,軍中大小事自己裁決,只有天大的事才向朱元璋彙報。1390年,一場戰鬥使年僅30歲的朱棣威名遠揚。那年元旦剛過,朱元璋命令燕王和晉王分兵合擊,打垮元代丞相咬住、平章乃兒不花。朱棣首先派出幾股哨兵四出偵查,摸清乃兒不花的確切位置。3月,天下大雪,千里荒原上銀裝素裹,車馬輜重行進十分困難,士兵們凍得直打哆嗦。將領們請求燕王安營紮寨 ,等大風雪過後再想辦法。朱棣說:“戰機就擺在你們眼前,你們怎麼看不見呢?這正是出奇制勝的大好時機!”命令大軍頂風冒雪,快速而進。大軍出現在乃兒不花面前時,他竟然還在帳篷裡烤火。朱棣圍而不殲,派乃兒不花的好朋友、降將觀童勸降。乃兒不花知道是雞蛋碰石頭,只好請降。朱棣擺酒設宴,酒喝得十分爽,令乃兒不花感動得眼淚嘩嘩的,主動要求勸降咬住。朱棣第一次大規模出征,兵不血刃就大獲全勝 ,讓朱元璋非常高興,賞賜寶鈔100萬錠,誇讚朱棣:掃清沙漠裡的蒙古人,就全靠你了!而另一路晉王,生性怯懦,一踏上當年成吉思汗 征戰的土地,就兩腿發虛,走一走停一停,不敢深入蒙古腹地,連個兔子都打不到。朱棣和朱元璋是同類,雄才大略,各方面能力都比朱允炆傑出,更適合當皇帝。經過權衡再三,最終朱元璋選擇了立他的孫子朱允炆而不是朱棣。我認為主要有以下原因:其一、朱元璋是想立原太子朱標,只因朱標與他政見不一,並且性格不同,加上朱元璋疑心太重,導致太子抑鬱不得志,英年早逝。死後朱元璋非常後悔,而朱允文需朱標各方面又很相像,出於感情上的補償,就想立朱標的長子朱允文。其二、朱標做太子多年,背後也有一些支持者,因此,立朱允文朝廷會更加穩定,讓朱元璋放心。其三、立朱棣是太平一代,立朱允文是太平萬代。如果讓大家知道做太子是立賢不立長,那後人就有更加正當的理由造反,天下更加不安。其四、朱棣不是馬皇后親生,他的目前是偏妃而且可能還是是少數民族,古代講究立皇后的兒子為儲,名正言順。其五、為了確保朱允文的能夠順利延續大明王朝,朱元璋幾乎除掉了他認為有威脅的猛將和權臣,結果他沒想到的是卻為朱棣造反去除了屏障。用今人的眼光來看,朱元璋當初的選擇是個錯誤。如果選朱棣當皇帝,就不會出現後來歷時4年的內戰。但歷史不相通道德,也不相信眼淚,它只相信實力。朱棣發 動戰爭,將朱允炆趕下臺取而代之。這應該是朱元璋當時萬萬沒有想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