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靈魂覺醒的時代

    王陽明有詩曰:“

    人人自有定盤針,

    萬化根源總在心。

    卻笑從前顛倒見,

    枝枝葉葉外頭尋。”

    龐院長

    人人都有聖人心

    可惜人心蓋聖心

    人心身外去尋道

    可笑天下愚痴人

    再來看看,繼承心學並將其發揚光大的王陽明,他更是歷經了人生的困苦磨難、汙衊陷害、廷杖之辱、顛沛流離……終於明白,人生不過過眼雲煙,如白駒過隙,紅塵何來真風景?謫貶貴州龍場“蠱毒瘴癘”之地,被推落人生谷底,致於“死地”,聖人之根性令其死而後生,紅塵絕境反而幫助他放下一切,心獲清淨,如入無人之境,讓他在紅塵煙瘴之中反倒看清方向,超越軀體的死亡,人心之死換來了本心之活,身在紅塵不著塵,肉眼可見之界,空空如也,在“石槨”中得見本心真性之光芒,原來所有的磨難都是上天在幫助我們去掉人心的貪腐,一切都蘊含著上天的成就之意。“紅塵如劍殼破去,死而後生真性即。人心死,道心活,不生不滅唯心矣!”—雲禪·慧明

  • 2 # 張翼遠

    明武宗正德元年(1506年),王陽明在仕途上遭到嚴重挫折,隨之引起了他思想上的巨大變化。當時,皇帝朱厚照剛剛即位不久,又加之昏庸荒淫,不理政事,致使閹黨劉瑾專權,朝政日非。這一年冬天,南京戶科給事戴銑、四川道御史薄彥微等人憤然上疏,連章上諫,宦官頭子劉瑾大怒,立即下令逮捕戴、薄20餘人入詔獄,廷杖除名。眼看閹黨橫行霸道,胡作非為,王陽明義憤填膺,忍無可忍,首先抗疏援救戴、薄等人。劉瑾見疏勃然大怒,將王陽明仁也下詔入獄,廷杖40,差點丟了性命。劉瑾又把王陽明作為“奸黨”,將他罰跪於金水橋南,使其受盡莫大侮辱。王陽明後被謫貶為貴州龍場驛驛丞。

    龍場驛位於今貴陽市西北80裡許的修文縣城區,據《貴州通志·建置志》記載,明代在這裡設“驛丞一員,吏一名,馬二十三匹,鋪陳二十三副”,專為傳送公文的差役和來往官吏小住、換馬等提供方便。該驛地處萬山叢棘之中,蟲蛇怪獸橫行,蠱毒瘴癘瀰漫,四境荒涼,人煙稀少。王陽明剛到這裡,既無住房,又無糧食,只好居住在山洞,並親手種糧種菜,伐薪取水,苦熬度日。有時自耕不足以餬口,還需要採蕨充飢。

    王陽明身為貴家公子,一介儒生,又患有體虛 癆肺病,居此惡劣壞境,他深知隨時都有倒在荒野的危險,於是他“自計得失榮辱皆能超脫,惟生死一念,尚覺未化”,當即便做了一副石棺材,指天發誓曰:“吾惟俟命而已!”他極力排除生死雜念,“日夜端居沉默,以求靜一”;有時也歌詩談笑。超然於塵世之外。顯而易見,王陽明是在苦煉製心功夫,力圖發揮“心”(主觀精神)的作用來戰勝險惡的環境,以求得到自我解救。南宋至明朝中期,朱熹“萬物皆有天理”的理學思想主導了中國哲學三百多年,因而變得越來越僵化和教條。王陽明年輕時即對“空談致知”和“泥於文字”的儒學作派十分不滿,於是,他跟朋友一起討論如何透過實際的“格物”已抵達天理。他們決定先從自家的竹子開始“格”起。他們坐對竹林,思索竹子的來龍去脈、生長機理、用途歸宿,試圖探尋竹子所隱含的天理。結果,他的朋友不到三天就病到了,他自己堅持到第七天也病到了,而且差不多還“格”出病來,以此才作罷。

    這次“格竹”失敗,讓王陽明非常失落;如果連竹子都“格”不明白,如何能抵達天理?此後,王陽明曾沉溺於佛教和道教,30歲時他曾“築室陽明洞,行道引術”。不久,王陽明又與佛道分道揚鑣,34歲他開始在京城“講明聖學,門人始進”。但是,他對朱熹“格物而致知”的疑惑始終沒有消失。王陽明在農場後日夜反省,突然在一天半夜豁然大悟,認識到“聖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於事物者誤也”史稱龍場悟道,這是王陽明一身中的一件大事,標誌著王陽明的千古心學的真正開端和正式誕生,是王陽明從此邁入聖人行列關鍵。王陽明在頓悟中認識到,聖人之道吾性自足,人人皆可成為聖人,正是他懂得是第一件事,有了這一基礎,就人人可以參悟心學智慧,向人生更高處邁進。

    心外無物、心外無理是作為萬物一體之仁的一種表達方式,是一種本體論,是為知行合一、致良知的功夫論做鋪墊的。他的具體解釋指的是心與天地萬物是一體的,心外之物、心外之理與內心之理是相通的,我們向內心求理,就可以起到四兩撥千斤的作用,不用在外界的器物上求,不用在不斷流變的事物上求。外界是流變,在這些東西上面求,得不到永恆、長久的東西,而且對理的認識容易支離破碎,不如迴歸本心,迴歸到那顆亙古不變的心來。

    中國的哲學家是不在意唯物與唯心的分別,他們更多地是注重對道的體悟 。按照現代主流意識形態的觀點,陽明心學屬唯心主義無疑,而且是主觀唯心主義。

  • 3 # 明鏡亦非388

    王陽明的心學肯定是唯心主義,但是現在這套劃分方法本來就是西方哲學家的那套劃分方法。所以王陽明的心學是不是所謂的唯心主義不要緊,關鍵是這套方法很實用,知行合一就是心學的精髓。不過知行合一應該跟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還是有區別的,一個偏重於心理上的認識要同行為上的認識一致,一個偏重於理論和實踐的結合。

  • 4 # 合力包裝消毒片包材

    無善無噁心之體

    有善有惡意之動

    知善知惡是良知

    為善去惡是格物

    陽明先生的心學博大精深,請君細細體會

  • 5 # 洪山青玉

    本質上,物心同源,物有物心,人有人心,天有心,地有心,何為心?“中”也。心有實象與虛象之別,虛象之心,以萬物表象方圓高低為矩,理出半徑,即為心之所位。心之所及(夠到)目不能至,而數藏其中思識蒙生。統治者,政治家,大多都是顛覆主義,空子手,為了改變被統治者和被利用者的以有人生觀,故將物心硬分為二,撕開來說,擾亂你的邏輯思維能力和分辨能力,達到控制你的終級目的。萬事萬物,邊有大小,“中”藏於內,是客觀存在的,為什麼“心”就成了反唯物主義了呢?所以,唯心一說,實屬針對人性,思識行為偏離“中正”的奢望,野心而言。王明陽的“明陽心理”學,有釋,儒,道,三家宗教學說的影子,並非奢望,野心,脫離於萬物之源,遊走在以肽空間的妄論。有利於人類養性修心,辨識中正之大道。

  • 6 # 八戒的金箍棒2

    所謂的龍場悟道,就一笑話。我聽到這四個字就反胃。這世間並無道這個東西,覺悟智慧是一個永恆的過程。說佛祖菩提樹下覺悟,你王陽明也來一個龍場悟道,你這哪是什麼悟道?簡直就是誤道

  • 7 # 三茅居士

    明朝王陽明的龍場悟道而成一代宗師,我們綜觀他的一些理論,悟出的道,實際是歷代總結出的經驗,和儒學先師孔孟先聖的理論實踐,並廣涉憚,道,朱熹之學,並根據自己的經歷和觀人文,觀朝事等所悟出的道,並不是憑空而想,信口開河,做夢而來。

    他是儒學的繼承者,主張孝忠為重,為人教人要平等待人,以誠為人。為人要有良心良知,不忘初心之善。要有志目標,才能努力做好。並要一旦定志,就堅持走下去,不要隨波逐流,完成心中目標,所有人皆有可能成聖人。象守仁名句,破山中賊易,破心中賊難,就很有代表性,完成大志達到目標,對手不在別人,而在自己,在自心強大就能戰勝一切敵人。實際他的道(理論)

    都是過去的實踐和自己的心悟而出。後人雖稱王陽明為一代心悟宗師,其根夲不是唯心,是實踐中道的昇華。他說的都是人生哲理,把儒學發展到了一個新階段。你想一個人即是高人沒經歷光憑唯心能悟出道嗎?

  • 8 # 己丑甲午

    我以為:

    “心學”屬於存在的意識。

    是哲學上的形而上學者的一種存在的意識!

    而“存在”與“意識”是哲學範疇,且二者並非是絕對“對立”的!因為“世界是對立統一”的!

    所以,不應就“心學”這一存在的意識,來究其:究竟是屬於唯物還是唯心!

  • 9 # 王朝陽2019

    王陽明心學,心即理是尊天道,悟人道。知行合一,知道並且做到才叫知。致良知,每個人挖掘自己被世俗深深掩蓋的良心。

    世上煉,做事的時候按照自己良心的指引,不違背社會道德,知道就一定要做到。

    心外無物,物在我心。正是讓每個人內心強大的根本,因為我們所有的情緒都發自內心,明白這個道理,心就不會受到外界因素的干擾。

    王陽明最後的此心光明正是他做到了自己心學的理念,最後得到的總結,意思就是做到這些就可以成為一個高尚的人,凡事無愧於心。

    綜上都是個人見解,至於是不是唯心主義論,這個我不好下結論,因為我不知道唯心主義論的概念是什麼,讓大家見笑了。

    不過,不管他是不是唯心,我覺得王陽明心學成就了很多人,有很多人都只能仰視,一生都在探索其奧妙。

    所以,他是什麼不重要,重要的是他務實,務誠,務善。最最重要的是王陽明心學至簡,他把人生哲理,十個字終結了。比起那些長篇大論,到最後卻讓人看的似懂非懂的理論,有可比性嗎?

  • 10 # 參伍堂

    先直接回答問題:有唯心的部分,但不能說就是唯心。

    王陽明的心學是儒釋道三家集大成者。唯物,唯心,都是其中的一部分。這是唯物和唯心的綜合體。它首先承認萬物的存在同時也承認心識的重要性。

    中國國學中有一個道字,萬物皆在道中包括人的主觀意識,唯物是道,而道並非唯物,唯心是道,而道也非唯心。

  • 11 # 守道進道出道道道相通

    現在西學東進講什麼唯心唯物論,把一切一分為二的分開來研究,這種研究會離事物本相越行越遠!國人講究天人合一,知行合一都是人類思想的最高境界!物中有我我中有物,王陽明格物致知,至良知按西方的邏輯就是唯心。做人做事先要正心,心術不正則遺害無群!因此國人要有文化自信,不必糾結於此,只要能讓人的思想境界提高,脫胎換骨就是吾等追求的方向!

  • 12 # 文學老兵

    王陽明原名王守仁,字伯安,號陽明子,是著名的“心學”創立者,宋代哲學家、思想家。

    王陽明的“心學”,大致分為三個部分:“心即是理”的人生觀;“知行合一”的認識論;“致良知”的修養學說。他用四句話,高度概括了其理論精萃:“無善無噁心之體,有善有惡意之動。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

    唯心主義是哲學上思想體系的兩大基本派別之一,與唯物主義相對立。唯心主義的基本含義,是在思維和存在、精神和物質的關係上,認為精神(意識)笫一性,物質第二性,精神決定物質,物質是精神的產品。我們所提倡的以“愚公移山”精神改造現實,應屬於唯心主義範疇。從理論觀念上看,王陽明的“心學”當然是唯心主義學說。但他提倡為善去惡理念是可取的,是值得讚賞的。

  • 13 # 家有考生

    無論“無善無噁心之體,有善有惡意之動;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還是“心即理,致良知”。都很難說明陽明心學是唯心還是唯物。

    陽明心學既有“人之初性本善”一樣的本質論,又有心外無物這樣,思想大於一切的論點。所以,陽明心學個人愚見不能用唯心還是唯物來簡單歸納。

    陽明心學是一種思想,對他來講是,他說的是他的道理,用來引導人迴歸本性的善。他有他的觀點,有他的道理。是道,是學說。但對我們來說就是悟性了!

    悟性,對每個人都不一樣,當你看到一朵鮮花,你要是覺得她是為你而開,就唯心了。如果,你沒有看到她,她開的還是一樣的美,她一直就在那裡,是否就唯物了?所以,在我們學習一種思想,或看一本書都不要去下定義。因為我們不一定能讀出作者的本意,每個人的學識不同領會的也有差異。悟性,會帶給我們不同的理解和感悟。

    陽明心學既不是唯心也不唯物,她是在講個道理。我們要做的不是給她定義,而是學習,感悟,悟!

  • 14 # 程淮源

    要回答這個問題,首先要分清什麼是唯心主義?什麼是王陽明的心學體系?

    1、唯心主義和唯物主義是近代西方哲學提出來,用以觀察世界的兩個根本不同的觀點。

    唯物主義就是說世界上本源是物質的,是本來就在那裡的。物質決定意識。物質不因意識的存在而存在,也不因意識的消亡而消失。

    唯心主義認為世界的本源是意識的,一切物質都是意識產生的。意識決定物質。意識產生之前,物質世界不存在,意識消亡後,物質世界也不存在了。

    2、王陽明是中國明代中葉著名的儒學大家,他繼承了古代儒學的傳統思想,又對儒家思想進行了批判性的吸收,並且創立了‘’心學‘’。他認為心是天地萬物的主宰,心外無理,心外無物。他同時還倡導認知和行為合一的知行合一理論和實踐結合體系,還創立了中國古代哲人崇尚的致良知個人修養學說。

    3、綜上所述:兩者做全面的分析比對,王陽明是古代儒學思想家,實踐家和自我修養大家。他的心學體系有符合唯心主義的觀點,但又不能簡單的唯心主義來界定。

  • 15 # 商業模式師袁連法

    龍場在哪?

    在貴州,煙瘴之地,鳥語之域。

    陽明到此九死一生(沒多久僕役死了)!

    要物質沒物質,

    要人情沒人情,

    關鍵是奸臣當道,

    斯害尤危,

    陽明由此弄個棺材當床,

    生死以之。

    如果說陽明之心強大,

    蓋在處境絕難,

    此時,當年成聖人之志,

    凝結成一句如禪的話頭:

    聖人處此當如何?

    孔子厄於陳蔡絃歌不止,

    蒙陽虎之災而鎮定自若。

    於此時,陽明能用上的最大資源是什麼?

    心!

    虛明而造作,

    至大且至小,

    大概就這個可以自我主張:

    可殺身成仁,

    不可奪志受辱!

    只要此心不死,

    性本良知良能,

    自有勝天勝物之資。

    此時,他不唯心唯什麼?

    唯物則死之矣!

    但於哲學層面上來,

    這種二分本不合中國傳統的

    天人合一,

    萬物皆備於我。

    維!善取之哉!

  • 16 # 道行行天下

    按照以前的課本上說的,想拿分的話必須回答是唯心主義。

    但是不上學之後,再看心學會發現心學不算是絕對的唯心主義。心學更是行動上的,是實踐論,是讓人跟上物的發展。

  • 17 # 使用者遠志

    王明陽的心學不全是唯心的。

    雖然主張六經與人的心性命相同。即做人做事的行為要合天理,謂經為天之命也。心狹為禍之根,心曠為福之門,無私心就為道。

    同時又主張知行合一,知為行之始,行為知之果,人須在事上磨,方能立得住。

    無善無噁心之體,有善有惡意之動,知善知惡為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

  • 18 # 張青郎

    分析王陽明,需要從幾個方面來看。

    1,主張。王陽明致良知,“無善無噁心之體,有善有惡意之動,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

    不同於孟子的性善論,也不同於荀子的性惡論,也不能簡單的歸結為現在意義上的“唯心論”。

    “心即理也”,心沒有善惡,意動才會分善惡。透過良知我們可以分辨哪些是好的哪些是不好的,做善事、不做壞事來探究萬物之根本。善是順心意之行,惡是逆心意之行。所以王陽明要“知行合一”。

    2,應用。我們可以把王陽明和李宗吾的《厚黑學》來做對比。《厚黑學》的要義是讓國人思想獨立,為謀公利,用厚黑的方式也可為聖人,越厚黑人格越高尚;若為私利,越厚黑人格越低劣。

    我們發現,王陽明和李宗吾都是講“心無善無惡”,意旨如何才是善惡,而格物的方式既可以為善去惡致良知,也可以思想獨立以厚黑。

    這兩個理論同《易經》裡“外圓內方”,外部圓通,內部方正。都是相通的。

  • 19 # 忠哥先生老鄒

    王陽明一生坎坷,多次被貶謫到蠻荒之地,但他生性樂觀,化腐朽為神奇,守一方之平安,造福本地村民。

    王陽明的主要成就在於"心學"。由“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三個最重要的論題組成,形成了王陽明最獨到的教育思想體系。在全面繼承和批判儒家人性論的基礎上,加以吸收和改造,建立了以注重內心即人的主觀能性為特色的新儒學,即陽明心學。唯物與唯心主義的劃分是看物質決定意識還是意識決定物質,基於此,大部分哲學家認為王陽明心學為主觀唯心主義。但他在強調人的主觀能動性的同時,也更加註重對“道"的理悟。“道"是客觀存在的,“人性"是天道賦予給人的本性,也是客觀存在的,因此說"天人合一"。既然承載"天道"的是天,承載"人性"的是心,二者都客觀的,就出現了王陽明心學是唯物主義的觀點,也不失為一種正確的認知。

    總之,"心學"已成為我們認識自己、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強大思想武器,絕不能簡單地以唯物與唯心來劃分。

  • 20 # 賀聞123

    心裡學發展於西方,最初爭論的是人性善惡,是從哲學中分離出來,而獨立與哲學之外的社會科學。哲學的兩大陣營:唯物主義(物質決定意識),唯心主義(意識決定物質)至今並存。現在心裡學主要是研究人的認知,情緒和意志過程!其實我們中國早予西方上千年之前老子就己經開始提出了:人之初,性本善!也是心裡學的最早雛形。王陽明,我還是喜歡稱之為先哲。心裡學與哲學是內在統一,秘而不分的。現在心裡學更加註重發現丶解釋人的內心世界。提升自己的認知,以及內心世界變化而引發的外在行為異常!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有沒有精彩老片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