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亦有所思
-
2 # 慢慢走55384596
這個題目太籠統,也有很多不講格律的詩詞。如古風,打油詩,現代詩等。但你如果想寫格律詩,就必須尊守格律詩的規則,否則還叫什麼格律詩。玩遊戲就得遵守遊戲規則,這是大家都知道的。格律束縛了意境的說法本人不敢恭維,同樣一個遊戲,別人為什麼玩的很好,同樣的格律詩,前人為什麼寫的就好。只能說我們自己的知識儲備不足,建議想學格律詩的朋友多學點格律知識,多下點功夫,熟能生巧,持之以恆,一定有所收穫!
-
3 # 衛宏胤
先說詞。寫詞,其實叫“填詞”,因為必須按格律。
詞的格律包括句數、字數(每句分別是多少字),每句的平仄,押韻(有的押平聲韻、有的押仄聲韻、有的押入聲韻,還有的要換韻)。這些格律要求,每個詞牌都有固定的要求。所以有人“填詞”,只做到按句數和字數,這應該是不對的。
詞牌都曾經是人創造的,所以創造詞牌我覺得只需要一個標準,就是句子中平仄交替合理。因此今人有“自度詞”也未嘗不可。這兩年聽說河南有個人寫“新宋詞”但他的每句詞都不講平仄,這就沒意思了。
詩比詞稍複雜點。詩分古體和近體,我想提問者問的是近體。
古體詩比近體格式寬泛得多。簡單地說(儘量說簡單不展開),古體詩沒有平仄粘對的要求,只要求押韻,而且可以換韻,但是不能鄰韻通押。
提問的“不合格律只押韻”,我覺得押韻是寫詩最難的。
應該說,古體詩只押韻就行,近體詩和詞除了必須嚴格押韻還必須合律。
當然有人說“寫詩應該追求意境”,這絕對是外行話。我也不展開。
如果有人說“我想怎麼寫我就怎麼寫”那我就沒話說了。
也有人會說,格律詩形式老套應該改革。這不是問題。不是已經有了民歌、新詩了嗎?改革、進步夠徹底了吧?那些掌握不了格律的人,還是想戴個“傳統文化”的帽子。
也有人說格律束縛了創作,這話決不對。於方寸之間閃展騰挪才見功力,能在格律束縛下創作才是水平。守不住格律。只能說是語言功力太低。
繼承與創新,在當今情況下,我們缺乏的是繼承而不是創新。雞雛具備了一定力量自然能掙破那一層薄殼,現在的文藝低落,其中一個重要原因我認為就是學習積累不夠而且還要創新。根基不牢就急於發展,必然不能成材。
-
4 # 東張西望客
一、近體詩 格律詩(近體詩)是在盛唐形成的,第一要素是韻律,第二要素是格律,包括平仄,對仗,粘連等。不同平仄組合的四個基本句式,在格律詩謀篇時,根據對仗、粘連原則,在不同位置用不同句式,成為絕句和律詩的格律各四種。如果平仄不對,對仗、黏連也不嚴謹,也不能算是標準的格律詩。比如崔顥的《黃鶴樓》和李白的《登金陵鳳凰臺》,都不能算是嚴格的七律。
這些失對、失黏、平仄不合的詩只能說是古體詩。 古體詩包括 古風,樂府等,非格律詩(古體詩)不講究平仄,不受平仄的束縛。
二、 詞形成生於盛唐,在唐代,也叫"長短句","詩餘",興盛於宋代。受到近體詩(格律詩)影響,不同的詞有不同的格式,不同的格式有不同的詞牌名,不同的詞牌,有不同的詞譜,不同字數;不同格式的句式(二字,三字,四言,五言,六言,七言等),有不同的平仄要求。
三、綜上所述,如果題目註明是"七絕""五絕","七律""五律",那就要按照格律詩的要求,不但要韻律無誤,而且平仄、對仗、粘連,等,都要按照要求寫,否則,就不是格律詩。只能算古風,樂府,比如可以表明"七言古詩""五言古風"等,就不會受制於格律,避免“以詞害意”的問題。
同理,如果題目表明寫的是某個詞牌,就要嚴格按照某個詞牌的詞譜來填詞。
初學者不要感覺詩詞格律束縛表達,就不按格律來寫詩填詞,寫的不是格律詩(絕句,律詩),還非要說自己寫的是格律詩,這樣無助於學習進步。
如果您作詩無論新韻、古韻都不押韻,或者平仄韻混押,那就不是舊詩了,那是新詩,自由詩,散文詩了。
補充一點,格律詩詞,是世界所有語言中獨一無二的詩體,漢語獨有。把唐詩宋詞翻譯成任何一種外語,其文學藝術之美都會大打折扣。所以,我們應該以中華文化為傲,為漢語自豪。多讀唐詩宋詞,透過多讀多學多練,掌握格律詩詞的寫作技巧,也有助於從美學角度更好地欣賞世界文學藝術兩大不可逾越的巔峰: 唐詩和宋詞。
-
5 # 老鼠愛大米老鼠愛大米
第一,什麼叫“不合律但押韻”?我想應該是不會寫詩的人提出來的。第二,“寫詩詞必須依照格律嗎?”這一問也很外行。詩有古體近體之分,古體本來就不需要格律,不存在什麼“必須”的問題;近體就是格律詩,不講格律就不是格律詩。一句話,懶得學格律,就寫古體詩,不要硬戴格律詩帽子就好。為什麼有些人老是想“放寬”格律要求呢?其中一個原因,他們老是認為格律詩比非格律詩要“雅”,所以想給自己那些不合律的詩“晉身”格律詩找理由。其實,古體近體是沒有雅俗之分的。詩仙李白的古體詩,就比近體寫得要好。不想學格律,就去學古體好了,不必往近體“掛靠”。
-
6 # 王正孝
我看了他們的觀點,其本上我都贊同但有一個原則問題都沒有談到,格律詩是我們的祖先歷盡千辛萬苦得的結果。每一首詩,每一次改革都是他們的辛苦甚至是生命換來的。不承認不行,現在不是都看重智慧財產權嗎?如果要使用老祖先們的智慧財產權名號,就得照章執行。如果是為了目前國家突飛猛進的發展考慮,是完全可以的,可以冠以新詩的名號如:(新韻)這樣大家都能理解比如聯句,現在有許多年青人都不講究平仄對仗。話說多了還會產生矛盾。同樣的道理,也取一個新體材的格式冠上新名號,時間長了大家就習貫了,不會再打口水仗了。不知我的這些想法對不對僅供參考
-
7 # 王潤璞
那要看你寫的是 古體詩 還是近體詩,也就是格律詩。古體詩 因為在古代一些字的發音與現在相反,平仄與現在有差異,比如現在的平音,古時讀仄音,因此寫古詩不要遵循格律,格律詩則不同,寫格律詩必須遵循格律來寫。最重要的一點就是韻律,而且要對仗工整。粘連嚴謹,上下承轉契合,本人寫的一首示例 近體詩:
古時近體不相同,格律遵循對仗工。
平仄押韻粘連謹,寫出意境第一宗。
-
8 # 盧燦光18
一般近體詩有五言絕句,七言絕句,首先要懂得中國文字漢語的平上去入四聲,什麼字是平聲字要懂得,其他上聲,去聲,入聲都是仄聲了。七言絕句:一三五不論,二四六分明,律詩同一聯內對句與出句必須相反相對,即仄對平,平對仄如出句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七言相反相對。對句仄仄平平仄仄平,出句仄仄平平平仄仄,七言相同相粘。五言絕句一三不論,二四分明。五言絕句四句二韻或三韻,平仄定格四式,1,首句庂起不入韻式,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2,首句仄起入韻式,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3,首句平起不入韻式,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4,首句平起入韻式,平平仄仄平,庂仄仄平平,七言絕句:共四句二韻或三韻,1,首句平起入韻式,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2,平起不入韻式,平平仄仄平平仄,庂仄平平仄仄平,3,仄起入韻式,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4,仄起不入韻式,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律詩的對仗要工整,押韻要很講究,由於國學經典深奧,首先從對聯開始學起做基礎吧!
-
9 # 南山歸客123456
以詩詞歌賦舒發情感、表述思緒,是很多人喜歡的方式。自古來,大概有詩經、楚辭、樂府、古絕、古風、格律體詩詞(五、七言律絕,及宋詞)、以及“五四”新文化提倡的自由體詩等各種形態。每一種都有其燦爛與輝煌,無需置評其優劣。李白就有不少樂府、古絕、古風,都傳誦久遠。以上種種,只有格律體詩詞(七律、七絕、五律、五絕、詞)要嚴格按其平仄、對仗、押韻要求填寫。其它的形態則沒有太嚴格要求,但同樣可以很美麗。如胡適的自由詩《袐魔崖月夜》:
依舊是月圓時/依舊是空山、靜夜/我獨自月下歸來/這淒涼何人能解!
翠微山上的一陣松濤/驚破了空山的寂靜/山風吹亂了窗紙上的松痕/吹不散我心頭的影。
寥寥幾句,沒有絆隙,沒有平仄格律之限,韻也極隨意。只是隨著心意去舒展情感,讀之同樣令人心悸神迷。
因此,寫詩者如果不想被平仄對仗格律所限,可以選擇其他形態而不選擇格律詩詞。甚至於民間喜聞樂見的“打油詩”,以及近年興起的“梨花體”、“老幹體”都是不錯的選擇,總之開心就好。但一旦註明所寫是格律詩詞,就還是按要求寫的好,免得貽笑大方了。
-
10 # 雲鶴166082174
寫古詩格律很寬,也沒哪麼多講究。
寫新韻也寬了許多。
寫近體詩則不行,必須嚴格格律。比如冠上《五絕》《五律》《七絕》《七律》等等。
詞如寫了什麼詞牌就必須按格律填,這是常識。
寫時不"冠名"什麼絕或什麼律或什麼詞牌就隨性多了。
-
11 # 閒雲野鶴87277
詩有各種形式,各種形式均有佳作。問題是作者有權選擇那種形式沒有按七律韻律做的七言詩不能說就是七律詩。這方面應該向毛主席學習,我曾經對沁園春雪九個韻腳、一百十四個字逐一查對,沒有一個字出錯。
-
12 # 郭存霖
無論是新體詩還是古詩,都有格式,新體有格律詩,古體詩有“仄韻格”
“平韻格”,如果,搭不上車,再沒有自由詩的打油味,自然不倫不類……
-
13 # 郭雄333
有的人想寫格律詩詞,但又怕難,提出要改革,要創新,不必拘泥平仄,不必強調押韻,不必非要對仗,總之格律有所限制的應當予以解放,以適應現代人寫格律詩的願望。
其實,何苦呢,沒有金剛鑽,不攬瓷器活。詩詞有格律詩,即近體詩,也有古體詩(古風)、現代詩,再不濟還有打油詩。寫不了近體詩,儘可以去寫其他的詩,幹嗎非得認準要寫五絕、五律、七絕、七律?你以為寫個8行字的7言詩便是七律,寫個4行字的7言詩便是七絕。寫不了便就想打破格律,以為合個韻就行了,那你就去寫唄,只是千萬不要註上七律、七絕什麼的,那是要被人恥笑的。
-
14 # 棒棒噠581
非要讓人回答這低階問題,也就是古典與新體之分,毛主席與林徽因(人間四月天)就是代表。但不管什麼體詩意是詩的魂,沒魂只是詩殼的作品馬上消亡,再豔麗的詞藻也無用。
-
15 # 市井平民2
如果你依照格律規則去寫"近體詩詞",但要標明"七律"絕句或詞牌名。如果不合格律詩詞規則和要求,那就只能算格律體新詩罷了。詩是透過表現人的感情反映社會生活,詩的本質是抒情。意念與環境相交融,即情隨境生,寓情於景直接抒發內心感受,造成濃重的感情氛圍。偏重於客觀景物描繪融情於景。詩歌語言和諧,主要表現在節奏和押韻上。押韻也是形成詩歌語言一個因素。我國古詩、尤其是近體格律詩對押韻有嚴格要求。新體詩雖則比較自由,但通篇不押韻的很少。押韻能加強節奏將全詩粘連成一整體,使人易誦易記。不管是韻式新詩、現代詩、自由體新詩及格律體新詩都需押韻。
-
16 # Freemanwu
現代人寫詩詞沒有那麼嚴格的要求,只要基本符合平仄韻律,對仗工整就能算作是詩詞了,寫詩詞的人,是想表達一種心境或是一種情懷,韻律的作用是希望讓這種表達更具美感,琅琅上口便於記憶和傳播。形式和內容的和諧結合也使得詩詞的畫面感更強烈。古人閒暇的時間太多,且沒有更多的娛樂活動,經史文章之餘便是琢磨詩詞了,為之定下嚴格的平仄韻律標準,而且一定要語不驚人死不休,詩詞書畫也成了古代文人必備的技能。而現代人不必拘泥於傳統的規則,抒發情感,寄情于山水,你覺得是詩詞那就是了。格律詩詞,你還能比古人寫得更好嗎?再厲害也是“高仿”。
-
17 # 詩人劉志強LZQ
如果按照規矩寫作的格律詩,按照平仄寫的詞,老師判斷正確。
如果格律詩,詞不按照平仄要求,這樣子的作品,老師判錯。
沒人規矩就不成方圓,
沒人規矩就是自由主義,
沒有規矩就是自由散漫。
沒有規矩的人,到哪裡都不會有好的歸宿。
-
18 # 南宮葭月
詩詞押韻就不說了,押韻是詩詞基本都追求的。但是格律不是,並不是說所有的詩都必須按照格律,因為按照格律來的只有近體詩和詞。
詩的三種分類,三種大類:古體詩、近體詩、現代詩。
一、古體詩,也叫古風。古體詩是指隋唐以前格律詩尚未成熟的詩的總稱,比如我們熟悉的《詩經》、《楚辭》、《古詩十九首》、《陌上桑》、《孔雀東南飛》、《木蘭辭》等等。也包括李白的《行路難》、李賀的《雁門太守行》、白居易的《琵琶行》等等。古體詩的用律是自由的,不受格律的約束。
二、近體詩,近體詩也叫格律詩。說到詩的格律就是指的近體詩,也就是說只有近體詩講究格律,按照格律來的就是近體詩。所以題主所謂的寫詩必須依照格律其實是不成立的。因為古體詩無所謂格律,近體詩必須按照格律。
三、現代詩。現代詩有諸多流派,比如什麼朦朧詩派啥的,現代詩的代表人物徐志摩、戴望舒、海子都是大家比較熟悉的。現代詩是沒有格律這個說法的,完全是一種隨心所欲的創作。
在此主要說下近體詩的格律。按照我的看法是我們現代人寫近體詩(律詩、絕句)還是要嚴格按照格律來的。格律是經過隋唐以降諸多優秀詩詞精英結合聲律、音樂創造出來的精華,它的形成對於中華詩詞文化的發展是功不可沒的。一方面格律方便了詩詞創作,另一方面把藝術美發揮到了極致。至於很多人吐槽的格律約束了詩詞創作在我看來有點貽笑大方了。詩詞創作不僅僅是考驗一個人的創作能力,也是考驗一個人的表達能力和協調能力。一個優秀的詩人是在符合格律的前提下合理遣詞造句,寫就優秀的詩篇。至於很多《黃鶴樓》等詩來說的更是可笑,遵守格律並不是意味著一成不變,因此格律具有許多變格,句式扭救等等。而《黃鶴樓》這種詩最顯著的問題並不是扭救,而是黃鶴樓作為一個現實存在的物體,它的名稱是固有的,詩詞創作如果必須運用,那麼肯定是不可改變的,這種情況下不合格律就顯得合情合理。
-
19 # qzuser202173094天音
前幾年我寫了一首《遊景陽崗》,寫完逐字斟酌,發現不屬於律詩。但我感覺很好,直到現在也沒改成律詩。詩文如下:
武家男兒蓋世功,
夜入景陽崗路行。
獸王有心動殺念,
英雄無意滅威風。
三碗飲罷千秋醉,
一拳揮出萬世名。
物換星移崗猶在,
長留雄威天地中。
這首詩我一直設改。因為我們寫詩是為了抒發感情而寫,不是為了合不合律而寫。
-
20 # 人比黃花瘦46
古典詩詞是我中華民族的瑰寶,古詩詞是有嚴格的格律的,非常講究,在這裡不便詳述,不過,現代人學寫古典詩詞,我認為只要直述胸臆就好,不必拘泥於格律格式,那樣會限制你的思維,從而使你的才華得不到發揮,造成詞不達意。然而,格律是個公式,這一點決不能隨意改變,也就是詞牌的刑式,比如西江月,比如滿江紅,唐多令等等,各種詞牌的格式都不一樣,如果你改變了格式定律,那麼就不倫不類了。以上是我對古詩詞的一點淺見,望各路大神賜教。
回覆列表
不一定是的!分情況!
寫詩,如果是寫古風,古體詩,四言詩,是可以不需要依照格律的,如果是寫近體詩,如絕句,律詩,排律,是必須依照格律的,而且對韻腳也有要求。比如一先就不能和十四寒通用,但也有例外,比如借韻一說,就是寫七律的時候,如果第一句是押韻,那麼這一句可以選擇相近的韻。比如首聯出句押韻為一先,然後二,四,六,八句的韻腳是十四寒,但只限於第一句,這種玩法在宋朝時還成了流行玩法!
七律一般都是首句平收押韻,五律一般都是首句仄收不押韻(就是第一句的最後一個字是仄聲)
詞,必須要依照詞律的,雖然詞有許多變體,但這個變體僅限於詞譜和斷句的變化,總體上的平仄是相通的!詞,對押韻的規則要寬了一些,允許通用。但對平仄的要求特別嚴,因為詞對音律的要求要高於詩。僅僅是符合格律的詞是不合格的,還要讀起來有美感才算過關!
當然,也存在一個特別現實的問題。拋開格律不論,押韻的時候,你肯定會發現問題。如果押古韻(以平水韻為主),你就會發現,許多字和現代發音完全不同,比如黑,白,絕,斜,識等。
這就面臨著一個尷尬的問題!
如果你按平水韻寫詩詞,因為發音已經產生變化,會導致音律也跟著變法,如果按古代讀音是會產生音律美的,可以當字音變化之後,你按古韻創作,卻按今音發聲,這音律之美如何體現得出來?
而體現不出來音律之美,就已經喪失了格律的初衷!
如果按中華新韻來編寫,就會發生另外一個尷尬的問題,你寫的詩詞不像,不像古詩。而且更重要的是,當你瀏覽或欣賞古詩時,你根本發現不出來美來。很多地方的韻腳你看不懂,弄不明白。因為明明讀起來不押韻,卻偏偏是韻腳,這可如何是好?
這是現代人玩古詩詞都避免不了的問題!
按小可的觀點,既然格律的作用是產生音樂之美,那麼顯然,音樂之感最為關鍵,那麼常規的格律是必須要遵守的,至於用古韻還是今韻,根據自己喜好而行就好,只是當你用中華新韻的時候,請標記(中華新韻),要不然會被那些復古派笑話死。
不論創作時用哪一種韻,以平水韻為主的韻表是要看,要懂,要透的,因為這是基礎,創作免不了借鑑,免不了閱讀,可是連平水韻都不明白,如何瞭解古詩的用韻技巧呢?比如哪一種韻適合哪一種情感,古人都總結出了辦法。
格律不是規則,是規律。正如炒菜要放鹽,蓋房子要打地基一樣,它是不可或缺的前提,我們不能因為不喜歡,或懶得學,懶得用,就硬說平水韻過時,過氣,是需要打破傳統統等等。
對於不懂格律而質疑格律的人而言,質疑說穿了只是藉口!
所以,格律要學,要懂,要用。
只是這用法,你自己靈活掌握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