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唐明國亮
-
2 # 飛眼視角
對於晉武帝的繼承人晉惠帝司馬衷歷來都是較大的爭議,原因何在?蓋是司馬衷是個“白痴”完全無治國能力,而且事實亦是如此,西晉在司馬衷中“玩完”。那晉武帝沒有能力較強的其他子女了嗎?有,司馬攸就是。但為何他沒能取代司馬衷繼承大統?有以下兩點原因:
一是儒家的嫡長子繼承製度。自漢武帝獨尊儒家之後,儒家推崇的嫡長子繼承製度就是歷代君王繞不開的“坎”。何為嫡長子?就是皇帝的正室皇后所生的第一個男丁。這種制度,有利於皇位傳承,即誰能繼承皇位是確定的,所以就不存在其他皇子爭位的可能。但其弊端也十分明顯,就是無法考量繼承人也就是太子的才能。皇位無法在皇帝諸子中選擇最賢明的一個,因此可能存在昏庸無能的太子即位而能力強的皇子不得不屈尊成為臣子的情況。司馬衷與司馬攸就是最真實的寫照!
二是晉代外戚與士族門閥的選擇。
1.先看外戚。司馬衷生母為武元皇后楊豔,其舅舅即是後世弄權的太傅楊俊,出自弘農高門楊氏。而司馬攸生母為文明皇后王元姬,她是漢末經學家王朗的孫女。王朗年輕時曾拜學於弘農楊氏出身的太尉楊賜。所以兩相比較,司馬攸的母黨明顯弱於太子司馬衷的母黨,因此單看母黨,司馬攸沒有翻盤的機會。當然更為關鍵的是司馬衷的皇后乃是一代“女強人”賈南風。賈南風之父賈充乃是晉武帝司馬炎的寵臣,因此司馬衷無疑還能獲得來自丈人家的支援。
2.再看士族門閥。司馬一家能夠代魏立晉的背後是有士族門閥的支援。為何士族門閥要支援司馬家?因為曹家破壞了士族門閥的利益,尤其是曹操,不拘一格啟用庶族出生的人才打壓士族門閥的行為讓士族對曹家頗為忌恨。雖然曹操兒子取代漢朝建立魏朝之後採取了緩和並承認士族門閥權益的政策(例如九品中正制)。但隨著曹丕死後司馬家的坐大讓士族門閥不得不在司馬家和曹家之間選邊站。顯然結果很明確,士族門閥選擇了更為可靠的司馬家!然而畢竟皇權會限制士族門閥的利益,因此士族門閥必定不容許如曹操一般的強權者出現。出於統一天下的需求,士族門閥不得不容許強人司馬炎登基,但一統之後視皇權為最大威脅計程車族門閥必定選選擇一個資質貧弱的繼承人。顯然司馬衷是最佳的選擇,而不是賢明的司馬攸!
結論綜上所述,在嫡長子繼承製度下,又有外戚與士族門閥支援的“白痴”司馬衷繼位是必然。不論司馬攸如何賢明,他都沒有繼承的機會!
-
3 # 古代人物說
司馬攸不能繼承帝位主要有兩個原因。
第一:不符合嫡長子繼承製。
司馬家族篡奪曹魏前就一直遵循嫡長子繼承製。司馬懿死後,嫡長子司馬師繼承司馬懿的官職和爵位。司馬師無子,過繼弟弟司馬昭的嫡次子司馬攸為後代。司馬師死後,本應該由司馬攸繼承司馬家族的最高權力,但是司馬攸年幼,司馬昭暫時繼承了司馬師的官爵。然而,司馬昭臨死前沒有把權力歸還給司馬攸,而是讓自己的嫡長子司馬炎繼承了官爵。
因此,按照嫡長子繼承製的原則,司馬炎只能把帝位傳給自己的嫡長子司馬衷,而不應該傳位給自己的弟弟。第二:司馬炎不願意
從基因角度上看,司馬攸是司馬炎的同母弟弟;但是從政治角度上看,司馬攸卻是司馬師的兒子。如果司馬攸繼承皇位,司馬炎一脈必定會大權旁落。
因此,司馬炎為了自己子孫的利益必然不會傳位給給弟弟司馬攸。 -
4 # 經典守望者
這個問題非常好,齊王繼位在當時是很多人的呼聲,以至於引發了一場小規模的繼位風波。司馬攸無論是才能還是人品都比晉惠帝和賈南風的組合高出一籌。但是最後晉武帝司馬炎還是沒有選擇由他繼位,其理由有二。第一、齊王司馬攸是司馬炎的弟弟,在有子的情況下傳位給弟弟不符合宗法。第二,齊王司馬攸被司馬昭過繼給了司馬師做兒子,名義上是晉景帝司馬師一脈的傳人,立他為皇嗣,皇統上會發生混亂。
首先,司馬攸在家族中是晉武帝司馬炎的親弟弟。在之前的歷史上所有的兄終弟及幾乎都是伴隨著動亂頻繁和權臣當道而進行的,而在此之後王朝基本上很快就會衰亡。再加上兄終弟及的前提基本上都是在皇帝無子的情況下實行的。當時的司馬炎還有兒子,所以基本上不會考慮司馬攸繼位。
第二,由於晉朝建立者之一的司馬師無子,他的弟弟晉文帝司馬昭將年幼的司馬攸過繼給了司馬師做兒子。而一旦司馬攸繼位意味著司馬昭的地位都會受到撼動,最典型的就是祭祀順序和家族秩序。司馬昭一脈就會由大宗變為小宗,由核心家族變為旁系雜支。更重要的是,司馬攸當時也有兒子。一旦他繼位意味著司馬炎自己的後人從此之後永遠與皇位無緣。司馬炎等於是為他人做了嫁衣裳,白忙了一場。這當然不會為司馬炎所接受。
最後,就是司馬炎看到了司馬衷雖然愚笨,但是他的兒子司馬遹卻頗為聰慧,可堪造就。而且朝中也有一部分臣子支援他,所以就自我催眠式的將皇位傳遞給了司馬衷。
-
5 # 伊耆角木
先問問自己,你在有好幾個兒子的情況下,會把遺產留給弟弟嗎?別忘了,司馬炎是皇帝,但皇帝也是人,人都是有私心的,別指望他做違揹人之常情的事情。
司馬攸是誰?司馬昭的次子,司馬炎的弟弟。這個人身份挺有意思的,因為他原本離皇位真的很近。我們知道,司馬家雖然早在司馬懿時已經獨攬朝政,但卻經過了司馬懿和兩個兒子司馬師、司馬昭,再傳給了司馬昭的長子司馬炎時才真正做了皇帝。但是如果在司馬懿或者司馬師的時候就做了皇帝,那之後皇位就輪不到司馬炎,而是司馬攸了。
為什麼這麼說,中國古代繼承製度,是嫡長子繼承。但是這個嫡長子繼承的只能是爵位,而不是官職。司馬懿死後,確實由嫡長子司馬師扛起了司馬家的大旗,但是當時司馬懿的爵位只是舞陽侯,所以司馬師也就繼承了一個舞陽侯爵位,其他的比如大將軍官職都是靠自己的威望,能夠控制住朝政和軍隊才獲得的。司馬師無子,所以弟弟司馬昭的次子司馬攸被過繼給了司馬師。按照正常程式,司馬師死後,當然也應該是司馬攸繼承,所以,司馬攸成了新的舞陽侯,但也就是個舞陽侯罷了。因為司馬師死時司馬攸才十歲,這個年齡顯然也沒辦法繼續把持朝政,所以接替司馬師把持朝政的是弟弟司馬昭。司馬攸就只能做一個小小的縣侯,連公爵、王爵都做不到。試想一下,如果司馬懿或者司馬師直接篡位做了皇帝,那司馬攸作為司馬師的唯一子嗣(雖然是過繼的),就是合法的皇位繼承人。可惜,司馬懿、司馬師都沒篡位。所以司馬昭後來控制曹魏到了一定程度後做了晉王,他死後由他的嫡長子司馬炎繼承王位,進而逼曹魏禪讓,做了皇帝。司馬攸就這樣與皇位失之交臂。這一失去也就註定不可能再染指了。
司馬攸為人仁孝謙和,也頗有治國之才,在朝中頗有威望,所以一路做到了三公之一的司空,封齊王。後來司馬炎患病,因為太子司馬衷和其他皇子都比較弱,不少朝臣就希望司馬攸能繼承皇位。但是這種事,用膝蓋想也知道,司馬炎本人是不會同意的。對兒子的疼愛自然會高於弟弟,弟弟那是外人,兒子才是心頭肉啊!司馬攸聲望越高,反而會讓司馬炎對他越是提防,因為這會動搖自己兒子繼位的根基!
所以,表面上因為親信大臣荀勖、馮紞與司馬攸不和而進讒言,司馬炎才命司馬攸回自己的封國齊國。實際上,只要司馬攸還留在朝廷,以他的聲望,這就是司馬炎眼中的一顆釘子,非拔不可。這就叫“懷璧其罪”。
司馬攸後來很慘,因為惱恨自己被驅逐而生病,太醫卻宣稱其無病,最終回到封國不久後吐血而死。而那個早就患病的哥哥司馬炎卻比他多活了七年。這也算是牆倒眾人推,司馬攸的命運早就決定了。
有人說司馬炎昏庸,說他找了個無能的繼承人,白痴皇帝司馬衷。可就算司馬炎認定司馬衷真的白痴到無法繼承皇位,司馬炎最後也會做選擇其他兒子,畢竟他有二十幾個兒子呢,哪個都比弟弟親!把自己的江山交給兒子,這叫人之常情。相反,看看那些有兒子卻傳給弟弟的,比如宋太祖趙匡胤,弟弟趙光義即位後,趙匡胤的兩個兒子都死的不明不白。所以,司馬炎要是真讓司馬攸做繼承人,那才不正常呢。
-
6 # 陳參
齊王司馬攸是晉武帝司馬炎的弟弟,而太子司馬衷是司馬炎的兒子,自始皇帝以來,帝位都是立嫡以長,傳位給自己的兒子是帝位傳承約定成俗的禮制。當然也有傳位給弟弟的,比如宋太祖趙匡胤,也有傳位給內侄的,比如周太祖郭威。齊王司馬攸雖然非常優秀,但是晉武帝司馬炎一直對此耿耿於懷,沒有殺了這個才能超出自己的弟弟,就很不錯了,哪裡會把帝位傳給他呢?而司馬攸的確是死於太過優秀了!作為皇帝的弟弟,太優秀也是錯啊。下面來看看齊王司馬攸的優秀死因
司馬攸生於公元248年,是司馬昭的次子,和司馬炎是一母同胞的兄弟。司馬炎生於公元236年,比司馬攸大了12歲。司馬昭臨死前,曾經反覆叮囑司馬炎,要其善待弟弟,並述漢淮南王,魏陳思故事而泣!人之將死其言也善,更何況司馬昭原本就很喜愛這個非常優秀的次子。史載:齊王攸,清和平允,親賢好施,愛經籍,能屬文,善尺牘,為世所楷。就是說齊王司馬攸,為人性格平和,心地善良,愛好高雅,不僅喜愛經史書籍,能寫文章,而且寫得一手好書法,為世人所推崇臨模!對於這樣一個處處比自己優秀的弟弟,司馬炎內心是有點擰巴的,說恨倒不至於,說喜歡也不大可能。畢竟弟弟司馬攸當時只有18.歲,除了學問,其他的事懂得也不多。老爸司馬昭屍骨未寒,遺囑言猶在耳,又是自己的親弟弟,所以心地還不算壞的司馬炎,還是善待了司馬攸,封司馬攸為齊王,總攬軍事,撫寧內外,莫不景附焉!
要說優秀的人,無論到哪裡都能做得很好,軍事雖然不是司馬攸所長,但是接手之後,很快內外搞定,而且是莫不景附焉!說到底,還是司馬攸人品心性好,數次上書司馬炎,表示自己作為王爺,收入足夠養活家人,就無需再拿國家的工資了。而且先後十數次上表,司馬炎都沒答應。對於自己封地的臣民,司馬攸也是撫卹有加,不但常減租賦,疾苦死喪亦常賜予,所以深得民心。在他總攬軍務期間,對待軍隊的基層士兵,也是和封地臣民一樣撫卹有加。天長日久,竟然有數千士兵感其恩德,不願退伍回家,自願留在齊王司馬攸身邊繼續當兵。這些雖然是司馬攸的優秀之處,卻也成為其日後的死因。
兄弟二人的關係由暖變冷,始於公元276年司馬炎的一場病,這場病應該不輕,司馬炎很久沒有露面。皇帝病重,太子司馬衷頭腦又有問題,而齊王司馬攸又如此優秀,深得天下臣民擁戴信賴,當此時節,朝中大臣自然靠向了優秀的司馬攸。而司馬炎呢?病好之後又遇上兩個奸侫臣子進讒言,也相信司馬攸有意於皇位,於是兄弟關係日漸變冷。之後中書監荀勖,侍中馮沈都不斷進讒言詆譭司馬攸。公元282年,司馬炎收回了司馬攸的權力,讓他回到自己封地去。對此,朝中大臣反對者很多,紛紛上書勸阻挽留司馬攸,但越是挽留者多,司馬炎越懷疑司馬攸黨羽眾多,會威脅自己的帝位。司馬攸想去為父母守墓,司馬炎也不答應。司馬攸無故受此猜疑,身心受到傷害生病了,也得不到治療,還強撐保持儀容待人接物!司馬炎得知弟弟一切如常後,更加認為他是在裝病,強令司馬攸回自已封地去!司馬攸強撐病體一路顛簸,勉強到了封地後,不久就吐血而亡,年僅36歲!司馬炎得知後,才明白自己冤枉了弟弟,聞聽弟弟死訊,司馬炎悲傷痛哭。此時馮沈再次站出勸司馬炎:齊王名過其實,天下歸心。今日薨隕,實社稷之福也!陛下何哀之?而司馬炎呢?聞聲即止其淚!
看來一母同胞的兄弟之情,在帝王權位面前,竟是如此的淡薄!
-
7 # 史學長空
此問題,我來答
齊王司馬攸是晉武帝的同胞弟弟,而武帝自己有二十六位兒子。按照古代皇位繼承製度“立嫡以長”、“父死子繼”、“兄終弟及”,都輪不到齊王司馬攸。
齊王司馬攸是司馬昭的次子,從小很聰慧,性格溫和。晉文帝預立司馬攸為皇太子,後遭到大臣的反對,才立武帝為皇位繼承人。西晉建國後,被封為齊王。
晉武帝晚年,司馬攸在朝中深受朝臣擁戴,繼位的呼聲很高,但武帝為了他自己一脈的延續,對他進行抑制、打擊。最後要求他就藩任職,司馬攸氣憤生病,不久嘔血而死,享年36歲。
司馬衷是晉武帝的長子,在9歲時被冊立為太子。因他智力問題和處事能力,武帝有廢長立幼之意,後來因皇太孫司馬遹和楊皇后的緣故,才沒有廢太子。
一、司馬攸曾與晉武帝是爭儲的政敵晉武帝的難言之隱就是他的弟弟齊王司馬攸,曾經是武帝一系皇位繼承的潛在競爭對手。曾一度威脅到武帝的皇位。司馬懿去世後,嫡長子司馬師踵繼其事,掌控曹魏政權。
司馬師死後而無子嗣繼承其事,從而由司馬昭接替,把次子司馬攸過繼給司馬師,按照嫡長子繼嗣的傳統觀念,司馬氏的事業應由司馬師一系來承繼,而齊王“清和平允,親賢好施”,“才望出武帝之右”,因此司馬昭一度欲將齊王立為世子。
司馬昭身為執政者,同樣可按照立嫡長子制度,再加上以賈充為首的親武帝派,堅持按立嫡長傳統來繼承製度,武帝又得到朝中裴秀、羊繡等一批大臣的支援,最後武帝確立武帝來繼承世子。這中間並不如表面這麼平淡,必然經歷多次激烈鬥爭,武帝獲得儲君繼承人,也是來之不易的。作為兄弟之間的爭儲,雙方互為政敵,心裡難免會有芥蒂。
二、齊王的政治勢力受到武帝的抑制和打壓武帝繼承大統後,帝位沒有傾覆之憂,但齊王對武帝一系的子嗣仍存在極大的威脅,因此抑制,打壓齊王集團的政治勢力。
曾是武帝心腹的賈充,因賈充把女兒嫁給了齊王司馬攸,“以充女為齊王妃,懼後益盛”。當時武帝準備把賈充調往關中,抵禦外敵。後來沒有前往,是把賈充的二女兒嫁給武帝的兒子司馬衷。可見武帝對齊王集團的政治勢的猜忌已達到一定的程度。
武帝維護皇太子司馬衷的地位,接受大臣的提議,把賈充的二女兒嫁給惠帝司馬衷,來鞏固惠帝在朝中的實力。牽制齊王對武帝一系子嗣延續繼承皇位的安全。
武帝晚年,齊王繼承皇位是晉朝的最佳人選,朝臣對齊王支援及呼聲很高。“及帝晚年,諸子並弱,而太子不令,朝臣內外,皆屬意於攸。”武帝對齊王非常的清楚,曾為爭儲的政治對手,他有深刻的體會。曾一度想廢除智力低下的皇太子司馬衷,立兒子司馬柬。
武帝不敢打破立嫡長的制度,一旦打破此原則,那麼以後齊王也可以名正言順的廢除自己所立的太子,為了杜絕齊王的覬覦之心。只能立痴愚的司馬衷。再加上司馬衷的兒子司馬遹非常聰明,到可以保證武帝一系的皇位延續萬年。
武帝確立太子人選後,仍然不放心,最後要求齊王司馬攸就藩齊王任職,讓其與朝臣關係疏遠。而齊王感到無望,氣憤而病,不久嘔血而死。朝廷對立嗣問題才得以解決。
三、武帝立司馬衷的原因1、 依恃皇太子司馬遹
武帝對皇太子的兒子司馬遹寄予了厚望,自認為兒子雖然智力低下,有朝臣的輔助,再有皇太孫的繼承,司馬氏的皇位更迭應該沒有問題。“爰至末年,知惠帝弗克負荷,然恃皇孫聰睿,故無廢立之心。”
讓武帝萬萬沒有想到的是,惠帝皇后賈南風,毒殺了武帝寄予厚望的司馬遹,最終期望成空。
2、 楊皇后阻止廢長立幼
司馬家族是儒學世家,受儒家思想的影響,在立嗣方面按照儒家教義的準則來確立繼承人。惠帝智力低下,武帝在徵詢楊皇后時,楊皇后說:“嫡以長不以賢,豈可動乎?”楊皇后一方面“母以子貴”,另一方面受賈充的夫人郭氏賄賂的影響。力爭立嫡以長。
武帝在立儲問題,受到齊王的影響,因齊王在朝臣的影響力太強,擔心自己的子嗣難持續皇位,與近臣賈充聯姻,排斥和打壓齊王。武帝費盡心機,維護了皇位的延續,但與近臣聯姻,最後西晉亡於聯姻,惠帝的皇后賈南風專權,導致八王之亂。
齊王司馬攸與武帝在爭儲時失敗,主要原因是立嫡以長的制度對他爭儲受到限制度。而到武帝立儲時,齊王與武帝是兄弟,曾經是爭儲的政敵,再加上武帝為了自己一脈的皇位延續,遭到了抑制、排斥,齊王最後成了爭儲的悲劇人物。
-
8 # 夏蟲冰語K
大家好,我是鋒語裡的故事。司馬炎並非以賢能選取繼任者,即使以賢能選取,司馬炎依然不會選取司馬攸。
如果以賢能選取繼任者,皇五子楚王司馬瑋,皇六子長沙王司馬乂(yi),皇十六子成都王司馬穎,皇二十五子懷帝司馬熾何等佳兒!晉惠帝繼位就,朝政被國丈楊俊把持,無論是皇后賈南風,還是晉惠帝本人都是楊俊手裡的木偶。賈南風不願受人擺佈,先下詔書召司馬昭的弟弟,顧命大臣,汝南王司馬亮來勤王,結果司馬亮怕了,不敢去。賈南風又以晉惠帝的名義召喚年僅二十一歲的皇五子楚王司馬瑋。司馬瑋進城就誅滅了權傾一時的楊俊。後因權力衝突,司馬瑋又誅殺權臣司馬亮,衛瓘。剛才我們說了,國丈楊俊,汝南王司馬亮是權傾一時的大臣,而衛瓘更是一個狠人,當年鍾會領兵平定蜀漢後,欲割據蜀中作亂,結果就是被衛瓘以一己之力平定。晉惠帝繼位後十年的穩定,就是因為司馬瑋誅殺權臣。後來,司馬瑋被賈南風坑死,百姓都為之落淚,併為司馬瑋修建廟宇供奉他的牌位。這樣的王爺,不算優秀?不算賢明?司馬炎去世的時候這位王爺正值二十歲。
圖為司馬瑋。
天禍晉室,兇亂相仍。間者楊駿之難,實賴諸君克平禍亂。而二公潛圖不軌,欲廢陛下以絕武帝之祀。今輒奉詔,免二公官。吾今受詔都督中外諸軍。諸在直衛者皆嚴加警備,其在外營,便相率領,徑詣行府。助順討逆,天所福也。懸賞開封,以待忠效。皇天后土,實聞此言——司馬瑋書寫討伐司馬亮,衛瓘的詔書,時至今日依然能感覺到當年這位少年王爺的風采。
後來,天下再次動亂,司馬攸的兒子齊王司馬囧(真是個好名字),擁兵數十萬,控制洛陽,挾持晉惠帝。皇六子司馬乂依靠左右一百多人擊敗了司馬囧,接管了洛陽及司馬囧的部眾。司馬乂事成之後,僅誅殺了司馬囧黨羽就達兩千多人。長沙王司馬乂與楚王司馬瑋是一個母親所生,兄弟兩個的能力遠超常人。
長沙(王)材力絕人,忠概邁俗,投弓掖門,落落標壯夫之氣。——房玄齡
圖為司馬乂
至於成都王司馬穎,懷帝司馬熾,因為他們年齡較小,在當時選取繼承人的時候不可能被考慮,我就不再細說了。不過他們兩個的能力絕對不會輸於齊王司馬攸。
所以,司馬炎一脈不乏有經天緯地之才的能人,如果比誰更賢明,司馬攸並沒有繼承皇位的優勢。不過,這倒不是司馬攸不能做皇帝的理由,司馬攸之所以不能做皇帝,有更深層的原因。
司馬攸為何不會被立為皇帝呢?最根本的原因是司馬攸才是真正的嫡長子!因為司馬師無子,司馬攸被司馬昭過繼給司馬師,而司馬師是司馬懿的嫡長子,一脈相承,司馬攸就是司馬懿的嫡長孫。以嫡長子方式繼承王位最正宗的人選。這一點司馬昭也這麼認為,司馬昭多次當著司馬炎的面,指著王座說,這個位子遲早是桃符的。司馬攸小字桃符。你不難想象,當時司馬炎的內心憤怒。從嫡長子的繼承順序上來說,司馬炎是搶了司馬攸的晉王位。這使得司馬炎與司馬攸的樑子結的深了,晉武帝司馬炎也怕後代被清算。司馬炎給司馬攸的官職驃騎將軍,司空,王位這些都是有名無實的虛銜,可見他一直在防著司馬攸!甚至有人認為,如果傳位於司馬攸,晉朝將隨即進去亂世。會不會提前進去亂世我不知道,但如果司馬攸繼位,對晉武帝司馬炎的後人來說絕對是災難!所以司馬炎絕不會傳位於親弟弟司馬攸。
圖為司馬炎
阻止司馬攸繼位最充分的理由:晉惠帝雖然差強人意,可他的兒子,愍懷太子非常精明。愍懷太子司馬遹五歲的時候,宮中失火,司馬炎帶著孫子愍懷太子湊熱鬧看宮人滅火。愍懷太子拉著司馬炎往暗處走,司馬炎很不解,愍懷太子告訴他爺爺說,現在宮裡失火,一時間混亂不堪,萬一有歹人趁機作亂對您不利怎麼辦?現在火光照在您身上,目標太明顯了,不如一起去黑暗處蹲會兒。司馬炎抱起五歲的孫兒感慨不止,“此子必能興我司馬家”。
後來愍懷太子表現確實精明,與一代妖后皇后賈南風過招十幾年仍不處下風。
後來愍懷太子落難,右衛督司馬雅,常從督許超受過太子的恩典,願意賭上姓命以營救太子。可見愍懷太子是能夠得手下人效忠的君主。
晉惠帝有如此子嗣給了司馬炎充足的理由,將皇位傳給他而非齊王司馬攸。
-
9 # 史論縱橫
由於《三國演義》這本通俗小說的影響,使得三國這段本來應該屬於亂世偏門史成為了古代最熱門的朝代,不過大家對三國前期的事情是如數家珍,對後期的事情反而不是那麼瞭解。
關於司馬炎為何要立傻子司馬衷為皇帝,而沒有立齊王司馬攸,必須好好梳理一下才能有一個直觀的理解。
司馬家族在三國時期能夠強大起來,主要是依靠司馬懿,司馬懿被曹操啟用後,支援曹氏家族,後來輔佐曹丕,成為曹氏政權中頗具影響力的人物,在其晚年之時發動高平陵政變,徹底奪取了曹魏政權的實權,司馬家族一下子顯赫起來。
司馬懿有兩個兒子,長子是司馬師,次子是司馬昭,司馬攸本來是司馬昭的兒子,但是因為司馬師無子嗣,司馬昭就將其過繼給了大哥司馬師。
司馬懿死後,是由司馬師當家,但是司馬師英年早逝,而司馬攸又比較小,鑑於當時司馬家族在曹魏政權中的特殊情況,司馬師在臨終的時候把大將軍的位置留給了司馬昭,以便能繼續掌控曹魏政權。
司馬昭的嫡子除了司馬攸之外,還有司馬炎,在司馬昭晚年的時候也面臨一個繼承人的選擇問題,按照道理來說,傳位給嫡長子司馬炎是沒有任何問題的,但是這裡面出現的問題就是,人人都知道司馬炎的兒子司馬衷是一個傻子。
很多人對司馬衷這個名字有點陌生,其實司馬衷在歷史上還是挺有名的,作為西晉第二任皇帝晉惠帝,在國家發生災荒的時候,大臣告訴皇帝老百姓吃不上飯了,司馬衷反問了一句“百姓無慄米充飢,何不食肉糜?”
意思是說,吃不上米飯,為何不吃肉呢?司馬衷的這句話使其被牢牢地記在歷史書本里,被指對事物缺乏全面的認識。就因為這,司馬昭就不想把位置傳給司馬炎。
中國歷史上不缺乏因為孫子優秀,皇帝才把皇位傳給某位兒子,比如朱棣本來喜歡次子朱高煦,不喜歡大兒子朱高熾,但是朱高熾的兒子朱瞻基深受朱棣的喜歡,朱棣最後還是傳位給了朱高熾,而最著名的大概要屬康熙的傳位之路了,康熙的兒子很多,優秀的也不在少數,因此發生了九子奪嫡事件,最後康熙傳位給雍正出乎很多人的意料,這裡面有一種說法是因為康熙喜歡乾隆,所以傳位給了雍正。
而司馬衷當真是一個“坑爹”的主,因為自己的蠢,差點使得自己的爹沒繼承大業。
司馬昭不想立司馬炎,除了他有一個傻兒子外,還因為有司馬攸,司馬攸的身份相當特殊,他本來是司馬昭的兒子,又過繼給司馬師,司馬師是司馬家族的嫡子,按照古代宗法制,司馬攸甚至比司馬昭更具有繼承的權力,除了身份特殊外,司馬攸的聰明與司馬衷的傻形成鮮明的對比,司馬攸年幼時就很聰明,飽讀詩書,擅長寫文章,在當時很有影響力,司馬懿以及他的兩位父親司馬師和司馬昭也都很看好他。
司馬昭在繼承司馬師的位子時,還曾表示過自己百年之後,就傳位給司馬攸,後來司馬昭離奇暴斃,很多人猜測是司馬炎搞的事情。
在司馬昭晚年的時候,也為司馬炎和司馬攸兩個人的事情操碎了心,並且經常給他們兄弟講曹丕與曹植的故事,希望他們司馬家以後不要出這樣“相煎何太急”的事情,然而在司馬炎身體逐漸惡化之後,由於太子司馬衷的無能,朝中的人都希望司馬炎能夠將皇位傳給司馬攸,並且冠上“歸國”的名號,基於各方面的原因,司馬炎最後還是打算傳位給自己的兒子司馬衷。
為了給司馬衷鋪路,司馬炎讓司馬攸回到自己的封地,當時司馬攸還生著病,在到封地不久就嘔血而亡。
當時東晉計程車大夫評價司馬炎執政得失,認為其立司馬衷而沒有傳位給司馬攸的失誤最大,在他們看來,正是司馬衷的無能才引發八王之亂,西晉最終元氣大傷,最後曇花一現,被滅亡。
於大局來說,司馬炎能夠傳位給司馬攸是再好不過的事情,他的大伯司馬師就是為了家族才把位置傳給了司馬昭,而不是自己的兒子司馬攸。
當然,人都是自私的,誰都想傳給自己的兒子,而且為了給自己的兒子鋪路,不惜痛下殺手,在司馬炎那個時代,可以借鑑的例子是很多的。
孫堅死後,孫策在江東立穩腳跟,後來被人刺殺,在臨死的時候沒有將江東之主的位置傳給自己的兒子,而是傳給了孫權,這也是從大局出發,但是孫權稱帝后,甚至都沒有追封孫策為皇帝,更是打壓孫策的兒子,擔心他兒子搶自己兒子的皇位。
司馬炎大概也是擔心傳位給司馬攸後,自己百年之後的名位處於何地?按照當時的昭穆制度,他和父親的祖墳都可能從太廟中撤出來,更何況還有那個傻兒子咋辦?
-
10 # 文殳子
齊王司馬攸是司馬炎同母弟,被過繼給司馬師為子,雖然比侄子司馬衷賢明的多,但無法繼承司馬炎帝位,主要原因有三:一是嫡長子繼承製比兄終弟及制更佔據主流;二是司馬炎認為司馬衷愚笨,但還不至於難理政事,加上晚年昏聵;三是司馬衷太子集團已形成,包括楊氏、賈氏及公卿大臣等,都是司馬攸難以抗衡的。
一、嫡長子是宗法繼承製的官方繼承人
司馬衷:晉武帝嫡長子
晉武帝司馬炎皇后楊豔共生三子三女,其中長子司馬軌兩歲夭折,次子司馬衷即成為嫡長子。司馬炎在準備確立太子時,因為擔心司馬衷難以勝任,楊豔說:“設立嫡子是按年長,又不按才能,豈能說變就變。”所以,嫡長子身份是司馬衷的最大依仗。
司馬攸:晉武帝弟弟,並繼給大伯司馬師為子
司馬攸是司馬炎同母弟,很小便過繼給沒有後嗣的司馬師為子,在司馬師、司馬昭去世時都哀毀顯於形。司馬昭曾中意司馬攸,想立他為太子,但在大臣反對下立長子司馬炎為太子。
司馬炎即位後,封司馬攸為齊王,總領內外軍事,恩威並施,很得人心。後來,遷任驃騎將軍、開府儀同三司,又轉鎮軍大將軍,先後兼任太子少傅、太子太傅。從他的職位安排來看,基本與太子之位無緣,頂多當一賢王而已。
王夫之:西晉之亡,亡於齊王攸之見疑而廢以死也。攸而存,楊氏不得以擅國,賈氏不得以逞奸,八王不得以生亂。二、司馬衷作弊透過司馬炎考核司馬衷智力發育遲緩,司馬炎知道他愚鈍懦弱,但自己日漸昏聵,熱衷享樂,難以辨別是非。在訂立太子前,準備測試司馬衷的政事處理能力,賈南風看到那些問題後,知道司馬衷肯定不知道如何作答,於是找人代答,但都引據古義,與司馬衷的實際情況不符,屬官張泓說不如按意思直接作答,賈南風同意並讓張泓代答,由司馬衷抄寫後給晉武帝看。這樣透過作弊,通過了司馬炎的考驗。
三、太子集團已形成楊氏
皇后楊豔,勸說司馬炎立司馬衷為太子;楊駿,楊豔伯父,之後其女楊芷被立後,其弟楊珧任尚書令、衛將軍,楊濟任徵北將軍、太子太傅等。楊氏一家把持朝政,以後黨受寵,間接保證了司馬衷太子之位的穩定。
賈氏
晉武帝原想為司馬衷迎娶衛瓘女兒,但楊豔因為賈逵之妻賄賂,稱讚其女南風有美德,又透過太子太傅荀顗進言,最終得以成為太子妃;其父賈逵,曾參與弒殺魏帝曹髦,深得司馬氏信任,歷任高官,地位顯赫。
李世民:"故賈充凶豎,懷奸志以擁權;楊駿豺狼,包禍心以專輔。"重臣光祿大夫荀勖,晉武帝曾派他與和嶠考察司馬衷,回來後一直稱讚他賢德,而和嶠則實話實話;另外前後多任太子屬官也與上述重臣貴戚聯絡,共同欺騙晉武帝。
綜上,司馬衷雖然太子之位穩定,但其智力、能力難以擔任一國之君,最終權柄為賈南風竊取,最終八王之亂、五胡亂華,剛剛大一統的晉國又陷入戰亂紛爭,司馬炎要負總責任。
-
11 # 亭安讀書
司馬攸的確比司馬衷賢明,甚至史料當中記載,司馬攸“才望出武帝之右”,比晉武帝司馬炎都要有能力。但是,不得不承認,在面對兒子司馬衷和弟弟司馬攸兩個儲君之位的選擇上,晉武帝司馬炎還是選擇了司馬衷為自己的繼任者。
之所以司馬攸未能繼位,影響因素有很多,主要包括幾個維度:
一、司馬炎並不認可司馬攸成為繼任者,司馬昭當初對司馬攸的看好和武元皇后的遺願等原因共同造就,並非簡單地寵溺親子。對於司馬炎明知太子司馬衷痴傻的情況下,司馬炎依然不願意讓較為賢明的司馬攸繼位,原因並不僅僅是因為血脈關係,還有更加深層的原因:
1、當初司馬攸與司馬炎爭奪太子之位,讓司馬炎心生忌憚
其實司馬攸有資格繼位,並非只在司馬炎選擇儲君之時,當初西晉建立之前,司馬昭掌權末期,就有心在司馬攸和司馬炎之間選擇能堪太子之位的人選。
而當時司馬攸“才望出武帝之右”,並且司馬昭雖為司馬攸生父,但當初兄長司馬師無後,便將司馬攸過繼給了司馬師。司馬昭選擇司馬攸作為司馬氏繼承人,也有著讓司馬師後人掌權的聲名。
初,攸特為文帝所寵愛,每見攸,輒撫床呼其小字曰"此桃符座也",幾為太子者數矣……臨崩,執攸手以授帝。——《晉書·司馬攸傳》司馬炎雖為司馬昭長子,卻並非唯一太子人選的情況下,為了爭奪太子之位,但是卻獲得了朝中賈充、羊琇等重臣的支援。
充稱武帝寬仁,且又居長,有人君之德,宜奉社稷。及文帝寢疾,武帝請問後事。文帝曰:"知汝者賈公閭也。"《晉書·賈充》有了賈充等人的支援,並且羊琇讓司馬炎“觀文帝為政損益,揆度應所顧問之事,皆令武帝默而識之”,最終司馬炎逐漸獲得了司馬昭的認可,從而在司馬昭死後繼承了太子之位。
而在這個過程中,作為自己競爭對手的司馬攸,自然會招致司馬炎的心中忌憚。當時司馬衷已為太子之位,司馬攸仍然還有聲望繼位,這是對司馬炎統治的挑釁。可想而知,當司馬炎後來病重,朝中有人聲稱讓司馬攸繼位是,自然便會引起司馬炎的不滿。可以說,司馬炎不想傳位給司馬攸,這是自當初司馬攸與自己爭奪太子之位時,便存在的相互忌憚。
2、司馬衷的生母武元皇后臨終囑託,讓司馬炎優柔寡斷
除了當初與自己爭奪太子之位時的宿怨之外,還有司馬炎面對並不賢明的太子司馬衷,想要更改太子人選時,司馬衷生母武元皇后楊豔,擔心自己死後,司馬炎會廢掉司馬衷,便臨終請求司馬炎立自己的堂妹楊芷為皇后。司馬炎優柔寡斷性格之下,答應了楊豔的請求,這也讓司馬衷得以保留太子之位,從而讓雖然更為賢明的司馬攸,失去了爭奪儲君之位的機會。這其中涉及到外戚楊氏為了保持楊氏地位所作的努力。
及後有疾,見帝素幸胡夫人,恐後立之,慮太子不安。臨終,枕帝膝曰:“叔父駿女男胤有德色,願陛下以備六宮。”因悲泣,帝流涕許之。——《晉書·后妃傳》楊豔為司馬衷生母,司馬衷被立為太子,如果司馬衷正常繼位,那麼楊氏作為外戚身份,依然會保持在西晉的地位。而如果司馬衷因司馬攸賢明而失去了太子之位,那麼外戚楊氏地位必然會受到削弱。
也正是出於這方面的考慮,武元皇后楊豔作為司馬衷的生母,在臨終之前,請求司馬炎答應讓楊芷為皇后。其目的當然也是考慮到,仍然讓自己楊氏家族的女子出任皇后之位,保證了楊氏家族因後宮影響在朝中保持地位,進而利用外戚勢力以及楊芷皇后身份,來保護司馬衷太子之位不被廢除。
可以說,楊氏外戚力量是司馬衷繼任之位,不被更加賢明的司馬攸取代的重要因素。在逼迫司馬攸出朝到自己封國一事上,楊氏的楊珧出力甚多,可見楊氏對於司馬衷的保護之意。這也是影響司馬炎作出繼續選擇讓司馬衷做太子的重要原因,由此司馬攸的繼位之路更加艱難。
3、血緣親疏關係之下,受寵臣蠱惑
司馬炎在執政後期,的確不是什麼賢明的君主,其在稱帝之初勵精圖治的明君之風早就消失殆盡。極盡奢靡、大建後宮、任用寵臣等等做派,都彰顯著司馬炎執政後期的昏聵。
中書監荀勖、侍中馮紞皆諂諛自進,攸素疾之。勖等以朝望在攸,恐其為嗣,禍必及己,乃從容言於帝曰:“陛下萬歲之後,太子不得立也。”《晉書·司馬攸傳》荀勖、馮紞二人都為司馬炎寵臣,以諂諛取容得以出任宰輔,但是司馬攸素來不喜歡這兩個人。當時司馬炎病重,荀勖認為司馬攸在朝中有聲望,很有可能會繼承皇統,由此擔心司馬攸繼位後會對自己不利。因此便向司馬炎陳述司馬攸會威脅太子司馬衷的事實。
而作為生父的司馬炎,當然也希望自己的血脈能夠繼承皇統,在荀勖這些寵臣蠱惑之下,更是產生了對司馬攸的忌憚。於是接受了荀勖的建議,逼迫在京師的司馬攸回到封國,最終司馬攸在途中吐血而亡。
或許寵臣蠱惑並非司馬攸失去繼位資格的主要原因,但晚年昏聵的司馬炎,因寵臣蠱惑而為保護司馬衷的做法,也徹底讓司馬攸失去了繼位資格。
二、西晉朝堂支援司馬攸繼位的朋黨勢力,再與荀勖等人的對抗中失敗,讓司馬攸失去繼位資格除了司馬炎對於司馬攸的忌憚和對司馬衷的保護之外,西晉朝堂之上支援司馬攸繼位的勢力,與荀勖等朋黨勢力的對抗,也是司馬攸與司馬衷之間繼位之爭的重要影響因素。結合司馬攸繼位失敗的結局來看,朋黨之爭中支援司馬攸的勢力失敗,同樣是司馬攸繼位失敗的重要原因。
1、賈充在司馬攸與司馬衷儲君之爭中的作用
關於賈充在支援司馬攸還是司馬衷的問題上,存在很多爭議,這是基於齊王司馬攸和太子司馬衷都為賈充的女婿來作出判斷的。但是,如果拋開賈充本人來看,其實賈充背後代表的力量,尤其是嫁給司馬衷的賈充之女賈南風,對於確保司馬衷太子之位上也起到了推動作用。
初,武帝欲為太子取衛瓘女,元后納賈郭親黨之說,欲婚賈氏。——《晉書·賈后傳》當初賈充之女賈南風並不是太子妃的最佳人選,晉武帝司馬炎原本想要讓司馬衷娶衛瓘之女,但是賈南風之母郭槐私下裡賄賂楊豔,以“親黨”之說說服了楊豔,也就是如果納賈南風為太子妃,賈氏家族可以與楊氏家族結為親黨。
而這個“親黨”的作用,的確是武元皇后極其希望得到的,當時賈充位高權重,如果拉攏到己方,便會跟外戚楊氏家族一樣,能夠保證並不賢明的司馬衷太子之位不被取代。
僅從這一層面來看,雖然司馬攸和司馬衷都為賈充的女婿,但以賈南風嫁司馬衷,這代表著賈充背後的力量,與支援司馬衷的楊氏外戚結為“親黨”,因此司馬衷的太子之位獲得了更多支援,司馬攸的繼位之路更添阻礙。
2、張華等支援司馬攸繼位勢力的失敗,讓司馬攸失去了朝臣支援
當時西晉朝中諂媚取容成風,像賈充、楊珧、王恂、華暠等人皆為剛直之臣所不齒,這引起了任愷、張華、庾純等人的不滿,於是雙方之間互結朋黨,雙方之間發生了打擊對方的朋黨之爭。
充既為帝所遇,欲專名勢,而庾純、張華、溫顒、向秀、和嶠之徒皆與愷善,楊珧、王恂、華暠等充所親敬,於是朋黨紛然。——《晉書·任愷傳》任愷曾經不滿賈充權重,因此建議賈充出任關中平亂,這是雙方之間朋黨之爭的開始。不過,賈充將女兒嫁給了司馬衷,讓任愷計劃落空。之後,任愷被推薦做了吏部尚書,失去了接近司馬炎的機會。
而與任愷交好的張華,也同樣不滿荀勖等人的諂媚取容,於是經常向司馬炎諫言遠離奸佞。張華的這般做法引起了荀勖等人的不滿,於是荀勖便經常向司馬炎說張華的壞話,張華最終被派到外部方鎮為官。馮紞更是進獻讒言,最終讓張華進一步免官。
會帝問華:“誰可託寄後事者?”對曰:“明德至親,莫如齊王攸。”——《晉書·張華傳》而在這互相爭鬥的兩股朝臣勢力當中,荀勖、馮紞自然是如前文探討反對司馬攸繼承皇位的,而與之形成朋黨之爭的張華等人,也表現出了對於齊王司馬攸的支援。
這不僅是出於對司馬攸更加賢明,所作出的選擇,而且,在朋黨之爭的層面上,張華等人為了對抗荀勖勢力,選擇“素疾”荀勖等人的齊王司馬攸繼位,也同樣是利於朋黨之爭的。
不過,結果顯而易見,任愷、張華等人在朝堂鬥爭之中失敗,最後被排擠出朝,由此司馬攸也失去了在朝中的大量支援,因此在繼位過程中慘遭失敗。
3、司馬炎對於支援司馬攸繼位的朝臣,表現出很明確的不滿態度
支援司馬攸繼位的人當中不乏許多西晉重臣,像羊琇、王濟等人,都是與司馬氏有著姻親關係的朝臣。不過,這些人所表現出對司馬攸的支援,卻遭到了司馬炎的不滿。
在司馬炎接受荀勖讒言,逼迫司馬攸離開京師前往封國的過程中,羊琇、王濟等人都紛紛反對。甚至在楊氏外戚楊珧極力推動司馬攸前往封國,也就失去了繼位資格的過程中,羊琇甚至想要帶人殺楊珧。
不過,羊琇、王濟等人支援司馬攸,卻遭到了司馬炎的不滿而遭貶斥。
及齊王攸出鎮也,琇以切諫忤旨,左遷太僕。——《羊琇傳》齊王攸當之籓,濟既陳請……以忤旨,左遷國子祭酒,常侍如故。——《王濟傳》由此來看,在支援司馬攸繼位之事上,除了如張華等人因朋黨之爭而被排擠出朝之外,還會因為司馬炎所表現出來的直接不滿而遭到打壓。從這種情況來看,司馬炎所表現來的不滿態度,依然是導致司馬攸無法繼位的關鍵因素。
結論司馬攸雖然更加賢明,但不能繼位的原因,司馬炎的態度毫無疑問的確是至關重要的。而司馬炎並非單純因為血緣親疏而拒絕司馬攸繼位,當初司馬攸與自己爭奪太子之位的經歷,讓司馬攸對司馬炎依然對司馬攸頗為忌憚。加之武元皇后臨終囑託,也保護了司馬衷的太子之位,並且司馬炎受荀勖等寵臣蠱惑,更是表現出對司馬攸的忌憚。
不僅如此,西晉朝堂之內的黨爭中,支援司馬攸的張華等人,在朝堂爭鬥過程中,被排擠出朝,讓司馬攸在朝中失去了支援勢力,也是司馬攸無法繼位的重要因素。而且,賈充以女兒賈南風嫁給司馬衷,與楊氏外戚結為親黨,保證了司馬衷的太子之位不被司馬攸奪走。加之,司馬炎表現出對於支援司馬攸朝臣的不滿,最終導致了司馬攸無法繼位。
-
12 # 笑非殤
本人笑笑來解答:
這是的好問題,不過也可以說是正常的,歷代王朝繼承人基本都是傳給自己的兒子,怎麼會傳給兄弟呢?如果都那麼和諧就不會有“九子奪嫡,弒父殺兄”等因爭奪皇位而出的成語了。
司馬攸是司馬炎的同母弟弟,司馬衷是司馬炎的兒子。兩者本質上就有區別,傳位也應該傳兒子而不是兄弟,還有一點司馬攸是有才華有能力被司馬炎都敬畏又忌憚的人。
司馬炎本容不得司馬攸,這才有母親文明皇后王元姬臨終遺言“桃符的性情急躁,而你這作哥哥的又不慈愛。我的病如果好不了,我很擔心你容不下他,我因此囑咐你,你不要忘記我的話。”好在司馬炎是個孝順的,而且他也需要用人來相助他。
司馬攸是位嫉惡如仇的人,不屑於小人為伍,同時是又是多愁善感之人,更是位孝順的父母、兄友弟恭的榜樣。但也命不長,時年三十六歲。
司馬攸生平:他年幼時就十分聰明,年長後性格溫和,親近賢才亦樂於施予他人;而且愛讀經籍,能寫文章,尤其擅長寫作書信,因而成了當時的模範。後因伯父司馬師無子過繼與他繼嗣。
1、司馬攸三歲就隨司馬懿上戰場,掃平太尉王凌圖謀叛變,從而被封“長樂亭侯 ”。
2、司馬攸七歲時繼父去世:
司馬攸在葬禮上非常悲傷,感動左右的人,受到稱讚,之後襲封舞陽侯,又另外的宅第侍奉羊徽瑜,以孝而聞名。
3、司馬攸在七歲到十六歲先後歷任散騎常侍、步兵校尉,在管理士兵方面很有威嚴與恩惠。從而在軍事是嶄露頭角。
4、司馬攸十六歲時建立五等爵制度,司馬攸被改封為安昌縣侯,遷任為衛將軍。
5、司馬攸十七歲輔助司馬炎建立西晉,司馬攸受封為齊王。他在當時總統軍事,安撫國內外,很得人心。
從司馬攸輔助司馬炎建立西晉到死都在為朝廷盡忠盡責,他的才能從他的官職就可以曉得。
遷任驃騎將軍、開府儀同三司,雖任高位但仍然很謙虛和以誠信待人事。因司馬攸得人心,有一些死忠的下屬。
朝堂上每次朝會時,都是誠摯進諫,所以由軍事轉為政治。在轉任為鎮軍大將軍,加任侍中,代理太子少傅,數年後改任太子太傅。
最後死於奸臣奸計!
-
13 # 袁衛宇
齊王司馬攸的確有賢名,是西晉初期政壇名望最高的宗室王爺。至於太子司馬衷,其智商之堪憂,讓群臣都感動著急。理論上說,司馬攸比司馬衷更合適繼承大統。
司馬攸之所以未能繼承大統,其關鍵在於晉武帝司馬炎的態度,因為晉武帝選擇的是司馬衷作為自己的接班人,而非司馬攸。所以說晉武帝的決定,決定著司馬攸和司馬衷,誰能成為他的接班人。但是很明顯,晉武帝是偏愛司馬衷,極力排擠司馬攸。因為晉武帝選擇了司馬衷,所以司馬攸無緣皇位。
那麼為什麼晉武帝選擇司馬衷,而不選擇司馬攸呢?原因如下:
晉武帝希望西晉的皇權世系在自己一脈的人中傳遞,而非司馬攸一脈這其實是根本原因,如果晉武帝現在司馬攸作為自己的接班人,那麼西晉以後的皇權世系都將在司馬攸一脈的後人中傳遞,那麼作為西晉開國之君的晉武帝,反而和西晉以後的皇帝沒有太多關係了。這是晉武帝萬萬不能接受的。
儘管晉武帝和司馬攸是一奶同胞的親兄弟,但是自晉武帝登基稱帝以後,晉武帝和司馬攸就有了君臣之別。司馬攸的確和晉武帝有非常近的血緣關係,但是再近也近不過晉武帝的兒子司馬衷。這一點是肯定的。作為西晉開國皇帝的晉武帝,當然希望西晉皇權世系能在自己一脈的人中傳遞,即有晉武帝傳給兒子,再由兒子傳給孫子,孫子傳給曾孫...依次往下傳。
這樣的皇權世系傳遞,才是晉武帝要想的結果。晉武帝如果把傳位於兄弟司馬攸,那麼司馬攸當然是傳給他自己的兒子了,他兒子再傳給他孫子,他孫子再傳給他曾孫,...依次往下傳。這樣的世系傳遞,和晉武帝有什麼關係呢?這些顯然是晉武帝無法接受的。
晉武帝傳位給兒子司馬衷,可以有效保保證皇權世系在自己一脈的人中傳遞,如果他傳位於兄弟司馬攸,那麼西晉皇權世系就過渡到了司馬攸一脈。晉武帝顯然不能接受。
晉武帝對司馬攸的各種排擠和打壓,都是建立在這個基礎上的。即必須讓西晉皇權世系在晉武帝自己一脈的人中傳遞,所以他才會不顧司馬衷弱智白痴的現實,執意要趕走司馬攸,執意要把司馬衷扶上皇位。
可惜人算不如天算,在晉武帝的力保之下,儘管司馬衷順利即位了,可是西晉國祚卻進入倒計時。西晉滅亡後,晉武帝的堂侄司馬睿在江東建立東晉。這個司馬睿是晉武帝堂弟琅琊王司馬覲的兒子,和晉武帝的血緣關係非常疏遠。晉朝的皇權世系,從晉武帝過渡到了司馬睿,這大概是晉武帝所沒想到的。
早在司馬昭執政曹魏時,司馬攸就和司馬炎有過激烈的世子之爭,導致晉武帝對司馬攸非常忌憚和反感,不可能傳位於他晉武帝司馬炎的父親司馬昭執掌曹魏時,他曾憑藉伐蜀之功,被朝廷冊封為晉公。在晉國世子人選這個問題上,司馬昭頗為猶豫。論血緣關係,司馬炎和司馬炎都是司馬昭的親兒子,而且都是司馬昭的正妻王元姬所生。二人都有競爭世子的資格。
稍有不同的是,司馬攸很早就被過繼給了司馬昭哥哥的司馬師。也就是在宗法上,司馬攸是司馬昭的侄子,而不是兒子。似乎司馬攸的繼承權比司馬炎低一些,但別忘了,司馬攸宗法上的父親司馬師,是西晉政權的奠基人。
司馬師執掌曹魏時,基本上掃清了朝堂上反對司馬家族的政治勢力,奠定了魏晉嬗代的政治格局,是西晉政權真正意義上的奠基人。
司馬師執政的最後一年,鎮東將軍毌丘儉聯合揚州刺史文欽,起兵反對司馬師,於是司馬師率軍親征淮南,雖然最終平定了毌丘儉和文欽,但因為眼疾惡化而病死許昌。司馬師臨死前,把權力移交給了司馬昭。司馬師的這個臨終安排,把此前一直籍籍無名的司馬昭推上歷史舞臺,也讓西晉的皇權世系從司馬師過渡到了司馬昭。
為什麼司馬師不安排司馬攸接班呢?因為當時司馬攸只有8歲,無法承擔起繼續領導司馬家族完成篡魏立晉的重任,而這個重任只有當時年富力強的司馬昭來完成。如果不是司馬師親征淮南、意外身故,那麼西晉政權一定是司馬師、司馬攸一脈的人了。這一點,司馬昭也承認,司馬家族的基業是司馬師打下來的,應該交給司馬攸來繼承。
初,文帝以景帝既宣帝之嫡,早世無後,以帝弟攸為嗣,特加愛異,自謂攝居相位,百年之後,大業宜歸攸。每曰:“此景王之天下也,吾何與焉。”將議立世子,屬意於攸-《晉書·武帝紀》司馬師對西晉政權有著巨大功勞,司馬攸作為司馬師的繼子理應繼承大位,這一點連司馬昭也認可了,所以司馬攸繼承權的合法性是毋庸置疑的。
根據《晉書》的記載,司馬昭在面臨立誰為世子這個問題時,曾經左右為難。司馬炎和司馬攸都是自己的親骨肉,兩個人都擁有繼承權。司馬昭一時感到非常為難,世子之位,拖了許久也沒有定下來。
最終在大部分朝臣的支援下,司馬炎勝出,成為司馬昭的繼承人。重臣何曾、裴秀都力挺司馬炎,何曾說司馬炎“聰明神武,有超世之才。發委地,手過膝,此非人臣之相也”。裴秀說司馬炎“人望既茂,天表如此,固非人臣之相也”。這些重臣都無一例外,支援司馬炎承繼大統。
經歷了這次激烈的世子之爭,司馬炎對司馬攸的忌憚和反感是可想而知的。晉武帝登基稱帝以後,司馬攸居然又和司馬炎的兒子司馬衷產生了繼承人之爭,這就更加激起了司馬炎對司馬攸的反感。退一萬步說,即便司馬衷成了植物人,晉武帝司馬炎也不可能傳位於司馬攸,晉武帝一定是在其他兒子中尋找繼承人,根本就不會考慮司馬攸。
司馬攸的賢王之名,讓他獲得了很多人的支援,更加堅定了晉武帝驅逐司馬攸的決心咸寧二年,40歲的司馬炎突然病危,病情特別嚴重,已經到了無法開口說話的地步。於是朝中一部分支援司馬攸的人,趁司馬炎病危之際,開始密謀擁立司馬攸。就在這些人緊鑼密鼓地謀劃之時,司馬炎居然奇蹟般地康復了。司馬炎對部分朝臣密謀擁立司馬攸之事,當然是心知肚明的。有鑑於此,司馬炎覺得司馬攸對太子司馬衷的威脅實在太大了,於是司馬炎康復以後,就開始使用強力手段驅逐司馬攸。並最終把司馬攸趕出了京城,如此一來,司馬攸就完全和皇位無緣了,完全喪失了皇位繼承權。
第二年,司馬炎對宗室藩王進行了大力度的調整,這次調整的核心就是加強司馬炎一脈的宗室力量,司馬炎的多個兒子都被封王,封地和待遇也是最好的。司馬炎此番調整宗室藩王,就是衝著司馬攸而來。這不是一個孤立的政治事件,可以視為司馬炎後來強令司馬攸赴齊國就藩的前奏,也是司馬炎對於咸寧二年那次擁立司馬攸的密謀的迴應。
司馬炎調整分封之後,又詔命司馬攸為大司馬、假節、都督青州諸軍事,同時要求司馬攸立刻離開京城洛陽,回到齊國就藩。
司馬炎要求司馬攸回齊國就藩的詔命,遭到了朝臣的激烈反對,儘管面對朝野上下的一直反對,但是司馬炎不為所動,執意強令司馬攸離開京城。司馬炎對這些提反對意見的人,進行了鐵腕整治:或殺之、或流放、或下獄、或貶謫。一向以寬容仁厚著稱的司馬炎,做出此等激烈的反應,可見司馬炎想把司馬攸驅逐出權力中樞的意願多麼強烈。
最終,司馬炎得償所願,在司馬炎的嚴厲逼迫下,司馬攸被迫啟程離開京城,赴齊國就藩。
不久司馬攸暴病而亡。一個死了的人,自然不可能談什麼皇位繼承權了。
結語齊王司馬攸之所以未能繼承大統,其決定作用的是晉武帝司馬炎。因為他想西晉皇權世系能在自己一脈的人中傳遞,所以他選擇了司馬衷。再加上司馬攸和司馬炎曾經有過激烈的世子之爭,而西晉建立後群臣對司馬攸的擁護,都加劇了晉武帝司馬炎對司馬炎的反感。而這些反感,都體現在司馬炎對司馬攸的排擠和打壓之中了。
-
14 # 我是趙帥鍋
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們先來介紹下齊王司馬攸:他原本是司馬昭的二兒子,但因為司馬昭的哥哥司馬師一直沒有兒子,所以司馬昭就把自己這個兒子,過繼給了司馬師,讓他成為司馬師的兒子。
那麼,司馬師為什麼要特意過繼自己弟弟的一個兒子呢?顯然是為了自己死後,能有一個人來繼承他的政治遺產。從某種意義上說,如果司馬師能多活上個10來年,等到司馬師死後,繼承司馬師政治遺產的人肯定是司馬攸,而不是司馬昭。
但可惜的是,因為司馬師死得太早,那個時候司馬攸才七八歲。以司馬攸這種年齡,與他的母親合在一起,那就是典型的孤兒寡母;在當時的背景下,司馬家族強敵環伺,如果讓司馬攸當司馬家族的第三代掌門人,肯定會讓司馬家族的實力受到限制。
在這種背景下,司馬攸就只能把司馬師的政治遺產交出去,改由司馬師的弟弟,同時也是自己血緣上的父親司馬昭來繼承,就這樣,司馬昭就成為司馬家族的第三代掌門人。
雖然在此期間,司馬昭一再表示:“天下是景王(司馬師)的天下,我僅僅是代替他們家佔據宰相的位置,我死之後,會把從前屬於司馬師的東西,歸還給司馬師的兒子(司馬攸)。
並且,在司馬昭成為晉王后,他也常常指著自己的座位說:“這是司馬攸的座位。”
但最後,司馬昭還是把晉王之位傳給了他的嫡長子司馬炎。再後來,司馬炎逼曹魏禪讓,成為西晉開國皇帝,而司馬攸則被封齊王,歷任驃騎將軍、司空、開府儀同三司等要職,一時間顯赫無比,而且也非常有才幹和賢明。
等到司馬炎晚年時,因為太子司馬衷智商有問題,其他皇子又都軟弱,所以當時朝中有不少人都希望讓賢明的司馬攸來繼位。但對於司馬炎而言,讓司馬攸來繼承皇位,顯然是不可能的事情,其原因主要有三個方面。
一是從宗法上來說,雖然司馬攸和司馬炎是親兄弟,兩人是同父同母所生,問題是,司馬攸在宗法上已經是司馬師的兒子。所以如果司馬炎當了皇帝,那帝國的第一家庭就是司馬昭家。而如果司馬攸當了皇帝,那帝國第一家庭就是司馬師家,所以基於司馬炎家族的利益,他即便要傳位給自己的弟弟,也不會選擇司馬攸。
二是從親情上來說,司馬攸是司馬炎的親弟弟,而司馬衷是司馬炎的親兒子,從親情的角度來說,就是咱們普通人,都會選擇把自己的家產交給自己的兒子,而不是給弟弟。即便自己的兒子是個弱智,那也會讓兒子的母親當監護人,而不是直接把家產給弟弟。
三是從帝國普遍軍政大佬的利益來說,太子的智力有問題,對他們而言,絕不是什麼壞事情。因為,未來皇帝的智力有問題,那屬於皇帝的權力,自然就得讓帝國的軍政大佬們共同分享,這樣大家手中的權力都會因此擴大;相反,與一個強勢皇帝相處,不僅手中權力會變小,而且還是伴君如伴虎。
從某種意義上說,僅基於這種可能的利益,就會讓帝國的普遍軍政大佬都支援司馬衷當太子。事實上,只要我們細心看晉初的歷史,我們就會發現反對司馬衷當太子的人,實際只有衛瓘與和嶠這兩個人而已,除此之外,我們實在沒有看到別人曾公開反對司馬衷當太子了。
其實,在當時的背景下,就是司馬炎本人想動搖太子的地位,恐怕也很難以成功。因為誰當太子,事關眾多利益集團的切身利益。所以誰當太子,絕不是某個人說了算。從前漢高祖劉邦夠牛吧,但他一心想廢掉太子劉盈,結果卻事與願違,所以司馬炎如果真想讓司馬攸當繼承人,恐怕只會讓他們兩個都提前出局而已。
-
15 # 大鍋故國神遊
首先要說的一個大前提是,司馬攸確實是有資格來繼承皇位的,而且其繼位的合法性還非常高。在歷史上,司馬攸曾經有兩次機會繼承“皇位”。這裡的皇位,為什麼要打上一個引號呢?這是因為司馬攸的第一次機會,嚴格來說並不是皇位,而是晉“世子”位。司馬攸本來是司馬炎的親弟弟,同為司馬昭的兒子。因為司馬師沒有嗣子,被過繼給了司馬師,於是司馬攸在法理上成為司馬師一脈。
然而,司馬師在魏晉禪代過程中的功業絲毫不亞於其父司馬懿,更不輸其弟司馬昭。就連司馬昭也曾經多次表示過要把“皇位”還給司馬師一脈,這裡自然也就是指的要讓司馬攸繼位了。然而因為賈充、裴秀、何曾和羊琇等各方勢力的代表一致地支援司馬炎,導致司馬昭最後還是傳位給了司馬炎,關於這部分本來還有很多的內容也非常精彩。但由於這不是本題的重點,所以這裡就不做展開了。
在明確了這個前提之後,關於這個問題,我想分成兩個層次來解答。
一是司馬攸是不是真的像《晉書》為我們構建的形象那樣,是宗室賢王。司馬攸在歷史上頗有賢名,其實我們是很難從史料中找到足夠多的具體的事例來進行支撐的這個“宗室賢王”形象的。那麼問題在於,《晉書》又為何要替司馬攸構建這樣一種形象呢?
第二,不管第一條是否成立,換句話說,即使司馬攸並沒有《晉書》捧的那樣高,但是有一點又是毋庸置疑的,那就是他顯然比起智力低下的司馬衷來說,又要強很多。並且,因為司馬炎本身具有繼位的合法性,在隨後的歲月裡,西晉朝廷也一直有支援司馬攸繼承皇位的呼聲。並且在咸寧二年(276年)的司馬炎“病危事件”中,司馬攸繼位的呼聲還差點成為實現。這種情況,其實也成為了司馬炎長期以來的一個陰影。既然如此,司馬攸為什麼還是沒能繼承皇位?很顯然,原因當然是出在司馬炎身上。正是司馬炎本人不願意傳位給司馬攸,採取了一系列針對司馬攸的強力“操作”,才從而根本上徹底杜絕了司馬攸繼位的可能性。
一、《晉書》所構建的司馬攸形象存在水分關於第一點,仇鹿鳴老師曾經談到《晉書》裡司馬攸的形象,是深受唐人意識形態影響的產物。這句話該怎麼理解呢?通俗點說,那就是唐初史臣在重新編纂《晉書》的時候,有一種強烈的“鑑往知來”的意識在裡面,有著以歷史的經驗來反思當前政治問題的意圖。“夫全一人之者德之輕,拯天下者功之重,棄一子者忍之小,安社稷者孝之大”,這是唐太宗李世民對司馬炎發出的尖銳批評。在這裡,稍微有歷史材料敏感性的讀者都不難發現,這完全是李世民為自己所做的辯護。如果我們把在立嗣問題上的司馬炎想象成李淵,而司馬攸毫無疑問就是李世民本人。
談到這裡,我相信關於這個問題,也就迎刃而解了。正是後人,特別是唐人在思考西晉為什麼迅速滅亡的原因的時候,把“立長不立賢”作為了一個重要的理由。這就是使得司馬攸的形象“必須”變得高大“賢明”,而司馬炎在這個問題上,則必須“自私”和“因私廢公”。
實際上,正如我們開篇所說的,我們在史書中很難找到足夠的證據去支撐司馬攸“宗室賢王”的形象,我們看到的反而是一些司馬攸注意為自己博取政治聲望,爭取朝野上下的支援,積蓄力量有所圖謀的記載。
《晉書·齊王攸傳》:
“時驃騎當罷營兵,兵士數千人戀攸恩德,不肯去,遮京兆主言之,帝乃還攸兵。”司馬炎曾經有一次針對司馬攸的罷收營兵動作,但是司馬攸手下的軍隊竟然“戀攸恩德”,並進一步表示強烈的反對,司馬炎擔心激化矛盾,只能把士兵歸還給司馬攸才得以息事寧人。
另外,我們並不否認司馬炎和司馬攸一直都有矛盾,也可以說兩人的矛盾由來已久。但是《晉書》的問題在於,它把兄弟二人之間的這種矛盾,完全歸結於司馬炎,這顯然很難令人信服。在這裡,我們彷彿能再次看到李建成和李世民的影子。
二、司馬炎的心思和針對司馬攸的“操作”也許司馬攸沒有《晉書》中說的那樣賢明,但是比存在智力缺陷的司馬衷,那肯定是要強的多的,這一點我們也不用過分去“黑”司馬攸。既然如此,那為麼司馬炎還要去故意“操作”司馬攸,而堅持讓司馬衷繼位呢?
大鍋覺得主要是兩個方面的原因,一是雖然司馬衷智力低下不堪大任,但是司馬衷卻有一個聰明的兒子司馬遹。
《晉書·武帝紀》:
“爰至末年,知惠帝弗克負荷,然恃皇孫聰睿,故無廢立之心。”司馬炎希望依靠在自己身後的輔政佈局,能夠順利支撐到司馬遹接班,他願意為這個政治賭局下注。
第二是則是我們前提已經提到過的司馬炎其實和司馬攸一直以來都有矛盾,而司馬攸則有屬於自己的支援力量。因此,關於這一點也不用做過多的解釋,司馬炎完全是出於本人的私心,才不希望司馬攸繼位的。所以針對司馬攸,司馬炎除了採取一系列加強司馬衷地位的措施,還一直都在透過各種手段不斷打壓,試圖徹底絞殺司馬攸繼位的可能性。
在透過伐吳戰爭成功滅掉東吳以後,司馬炎個人的聲望達到頂點。這個時候,也是司馬炎排擠打壓司馬攸的最高潮,他不顧朝中重臣反對,強令司馬攸之國,離開首都洛陽。將他徹底排擠出帝國的權力中心,也從根本上杜絕了司馬攸繼位的可能。
《晉書·齊王攸傳》:
“(司馬攸)憤怨發疾,乞守先後陵,不許。帝遣御醫診視,諸醫希旨,皆言無疾。疾轉篤,猶催上道。攸自強入辭,素持容儀,疾雖困,尚自整厲,舉止如常,帝益疑無疾。辭出信宿,歐血而薨,時年三十六。”在這之後不久,年僅三十六歲的司馬攸戲劇性地暴病而亡。清人王夫之在評價齊王司馬攸的死時,曾經有過這樣的結論,“西晉之亡,亡於齊王攸之見疑而廢以死”。雖然王夫之是在論西晉的國祚,但是其中的“齊王攸之見疑而廢以死”,其實也給出了司馬攸無法繼承皇位的真相。
-
16 # 靈石蘊
估計題主意思是賢明如司馬攸,為何沒能頂替憨楞的侄子司馬衷成為西晉太子吧
繼承皇位是不可能的,主要是晉武帝司馬炎,也就是司馬攸的親哥哥駕崩於290年,而司馬攸自己呢,在283年就已經死了。死的比先皇還早,如何能繼承皇位?
真若繼承,那中國古代史,恐怕要改成神話史了
司馬攸沒能當西晉太子,有兩點原因第一,只想天上掉餡餅,且心不夠狠
司馬攸風評很好,對於父母無論是過繼去的還是親生的,都是孝順
史書記載,父親司馬昭死時,司馬攸守靈不吃不喝多天,臉都熬的變型,他老媽文明皇太后親自安排人把他拉走吃飯休息,並讓人看了半個月。這些只是史書記錄的部分,沒記錄的就更多了,這司馬攸真的注重親情,司馬昭和文明太后臨死前,都交代,讓司馬炎好好照顧弟弟
對於封地百姓,也是照顧有加
司馬炎登基,司馬攸被封為齊王,藩齊國。不過他沒去,仍然留在京師。即便如此,齊國百姓遇到司馬攸算是過了好日子,生老病死,減賦賑災,司馬攸都會妥妥處理,幫治下百姓渡難關,豐收年歲也不會讓百姓有多收三五斗之憂
孝順、仁義、治國,都很能幹,司馬攸可謂得到朝野一致擁護
如果這老哥能學學司馬炎,或者他兒子司馬冏,即便皇位不傳給司馬攸,自己在司馬炎病重時都能搶到手
奈何,此人明明對皇位望穿秋水,但就是不動(如果不對皇位感興趣,就藩離開是非地不是很好麼,可他就不走)。最後擁護司馬攸的那些朝堂百官,讓緩過勁來的司馬炎一個個的都給幹了,要麼閒置,要麼流放,要麼殺頭……
名望、勢力都比皇帝高了,皇帝能饒過他麼?周邊勢力清剿之後,司馬炎下令,司馬攸你離開京城就藩去吧,司馬攸半路氣死
第二點,在於哥哥司馬炎權腕
司馬炎登頂之前,實際上也是提心吊膽,因為父親司馬昭也想把位置傳給司馬攸,在兄弟兩之間,司馬昭其實是左右不定。不同於弟弟的一貫坐等,哥哥司馬炎可是積極進取,他找了山濤,找了賈充,找了很多重臣,這些重臣都為司馬炎說話,建議司馬昭傳位司馬炎
俗話說三人成虎,這司馬昭聽多了,自然而然把位置留給了大兒子。即便這樣,司馬炎還不放心,據說,據三國演義說的,野史,司馬炎給司馬昭下慢性毒藥,因為父親多活一天就有一天的風險嘛
登基之後的司馬炎,便開始鞏固權位,比如賈充,司馬攸的岳父,這司馬炎想把他徹底拉過來,給了賈充兩個選擇:其一,外放,給晉朝鎮守邊疆去;其二,把閨女嫁給司馬衷,做親家。估計賈充把司馬攸看透了,人家直接把閨女賈南風嫁給了司馬衷
這樣,兄弟兩個,一個是賈充女婿,一個是賈充親家。如此這般,司馬炎牢牢掌控皇位,直接把傻兒子立為太子
大約280年左右,司馬炎生病,且病的厲害,朝堂有了換儲風波,畢竟司馬衷傻嘛。這些朝臣雖然想皇帝不管事,但也不想要個傻子當皇帝
司馬炎呢,在病中玩以退為進,玩拖延。他自己放出換儲風聲,挨個找朝臣問,誰能做儲君?那些大臣也憨,真以為司馬炎想換儲君。比如張華,就說
有明德而又是至親者,莫如齊王司馬攸等拖到自己病好了,那些支援司馬攸登基的也一個個的現行,下面好了,司馬炎挨個收拾
自己好不容易搞來的皇位,幹嘛要給弟弟?給自己兒子孫子不香麼?
回覆列表
佞臣所害呀!
司馬炎滅吳後身體健康惡化,而太子傻,其他皇子也是一個比一個弱。滿朝文武都希望由司馬攸繼位。當時,寵臣荀勖和馮紞(dǎn)等人阿諛奉承,很得司馬炎的喜歡,而這位司馬攸對這兩位很是反感。這二位擔心司馬攸當政對自己不好,在司馬炎跟前說:陛下萬歲之後,太子不得立也。司馬炎問到:何故?回答道:百僚內外皆歸心於齊王,太子焉得立乎。這是說道了司馬炎的痛處啊,太子很快就要沒名分了。於是司馬炎接受了這二位佞臣的話,將司馬攸調回封國。離開了朝廷中樞,齊王司馬攸繼位就再也沒機會了。
司馬攸(248年-283年),字大猷(yóu),小字桃符。河內郡溫縣(今河南溫縣)人。西晉宗室、書法家,晉文帝司馬昭次子,晉武帝司馬炎同母弟,母為文明皇后王元姬。
司馬攸生性溫和聰慧,有治理才能,因伯父司馬師無子而被過繼給他,襲封舞陽侯。西晉建立後,封齊王,歷任驃騎將軍、司空、開府儀同三司等要職,所任頗有建樹。武帝晚年,朝廷內外要求司馬攸繼位的呼聲高漲,大臣荀勖、馮紞趁機進讒將其排擠出朝,致使司馬攸氣恨發病,嘔血而死,時年三十六歲,諡號“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