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踏雪竹林
-
2 # 小林影視迷
《小丑》和《寄生蟲》這兩電影部很像,都是反映了人性,並且兩部電影的拍攝手法和剪輯手法都特別像,都是偏黑暗壓抑型。
但是我覺得吧,從影片主旨和立意上來說,《寄生蟲》和《小丑》完全算不上同類型電影……而且它們恰好相反。《寄生蟲》是透過個體命運反應整個階級的生存現狀,而《小丑》,它其實是一個特別偏個人的影片,講的是一個邊緣人自我意識覺醒的故事,只不過這個邊緣人代表的是一種純粹的惡,並且生長在惡的土地,對社會啟示啟示微乎其微……
《小丑》裡城市的視覺設計非常精細而風格化,它對這個社會的描繪,是及其簡化初級的,沒有任何政治和經濟要素的細節。所有的富人階層都被設計成虛偽自負不關心底層人民死活的混蛋,罪有應得。
-
3 # 江湖李白
《小丑》和《寄生蟲》,這兩部電影都帶有左翼性質,都揭露了當代資本主義社會嚴重的貧富差距和階級固化,導致了日益嚴重的矛盾。
兩部電影都透過個體的故事,演繹了這種階級矛盾、社會矛盾集聚到一定程度,不可遏制地爆發出來後導致的悲劇。都提示了悲劇的根源並非個人的意志,而是整體社會矛盾的縮影,內在邏輯具有普遍性。
因此兩部電影都揭示了當代資本主義社會面臨的巨大危機,都像環境科學家預測全球變暖那樣,預言了社會未來的動盪。當然,兩部電影都沒有在歌頌這種動盪。《寄生蟲》裡的主角一家偷奸耍滑,而被殺的樸社長一家卻不知何辜;而《小丑》裡的亞瑟特地安排了兩個大罪,弒母和殺死幻想女友(暗示),最終變成了殺人如麻的超級反派。
所以無論金司機一家,還是亞瑟,既沒有解決矛盾的途徑,也不是解決問題的人。真正解決問題的人,還得靠螢幕前真正擁有權力、財富以及“善良”之心的人們。
也正因如此,兩部電影在歐美價值觀偏左(資產階級左翼)的電影界得到了共同的推崇。影評人們希望用這兩部電影去警醒世人,主要是警醒掌握權力與財富的權貴們,要像正視全球變暖危機那樣正視階級矛盾,並期待他們有所作為。
於是兩部電影都在現實世界中創造了一幕極其諷刺 的場景。西裝革履的權貴們坐在金碧輝煌的大廳裡,共同欣賞一部揭露階級社會殘酷現實的電影,這一幕居然和電影中的一樣。
-
4 # 造型師在熙VLOG
《小丑》和《寄生蟲》是兩幅配方相同但名字不同的“毒藥”。
在這兩部電影中,我們都可以看到“精英階層傲慢下的無辜”和破產者“暴力行為的合理”。
所以他們一個拿金獅獎,一個拿奧斯卡都是實至名歸的。
不同的是10年後《小丑》仍舊會伴隨著超英文化,被反覆提及。但10年後的《寄生蟲》呢?是92屆奧斯卡最佳影片,72屆戛納電影節金棕櫚獎,還是南韓電影的里程碑?提出問題但不解決問題,只能說是一時的狂歡,因為它只服務於歷史的這一瞬。
-
5 # 寶哥剪輯
先從結論說起。《小丑》其實本質上是諱莫如深的反GM(anti-revolution,中性詞)電影,而《寄生蟲》卻是諱莫如深的GM電影。
《小丑》和《寄生蟲》,這兩部電影都帶有左翼性質,都揭露了當代資本主義社會嚴重的貧富差距和階級固化,導致了日益嚴重的矛盾。
兩部電影都透過個體的故事,演繹了這種階級矛盾、社會矛盾集聚到一定程度,不可遏制地爆發出來後導致的悲劇。都提示了悲劇的根源並非個人的意志,而是整體社會矛盾的縮影,內在邏輯具有普遍性。
因此兩部電影都揭示了當代資本主義社會面臨的巨大危機,都像環境科學家預測全球變暖那樣,預言了社會未來的動盪。當然,兩部電影都沒有在歌頌這種動盪。《寄生蟲》裡的主角一家偷奸耍滑,而被殺的樸社長一家卻不知何辜;而《小丑》裡的亞瑟特地安排了兩個大罪,弒母和殺死幻想女友(暗示),最終變成了殺人如麻的超級反派。
所以無論金司機一家,還是亞瑟,既沒有解決矛盾的途徑,也不是解決問題的人。真正解決問題的人,還得靠螢幕前真正擁有權力、財富以及“善良”之心的人們。
也正因如此,兩部電影在歐美價值觀偏左(資產階級左翼)的電影界得到了共同的推崇。影評人們希望用這兩部電影去警醒世人,主要是警醒掌握權力與財富的權貴們,要像正視全球變暖危機那樣正視階級矛盾,並期待他們有所作為。
然而,然而,然而,兩部電影隱藏在大量相通點之下,有著微妙的、不易察覺的區別。正是這些細微的差別,每下愈況地揭露了兩者的本質差異。就我個人的理解,《小丑》其實本質上是諱莫如深的反GM電影,而《寄生蟲》卻是諱莫如深的GM電影。
這需要先分析兩部電影三個微妙的不同之處:
兇殺動機的主觀性和非主觀性
對兇殺動機的唯心主義描述和唯物主義描述
核心的故事線索
先解釋什麼是兇殺動機的“主觀性”和“非主觀性”。
《小丑》故事講述了主角亞瑟精神疾病爆發,和高譚市騷亂爆發的共鳴;然而整個過程中充斥著各種人(除了他的幻想女友)對主角亞瑟的主觀惡意,儘管這種惡意起源於階級分化導致的隔閡,但仍然指向一種缺乏同情心與尊重的“不道德”。
所以《小丑》故事的基調是唯心主義的,它努力證明人與人的惡意可能導致的悲劇後果,同時反覆提示人與人的善意對化解危機起到的作用(亞瑟在想象中獲得了關注、尊重和愛護後,就對人表現了善意與體貼。包括他殺死同事時放過侏儒朋友)。
因此,《小丑》的故事高潮,兇殺發生的時候,充滿了壓抑、憤怒、激情和瘋狂,是極度情緒化的釋放,是高度主觀的:
而《寄生蟲》在這個細節上與《小丑》恰恰相反。故事中無論樸社長,還是地下室的吳勤世一家,都對主角金司機一家沒有主觀惡意。甚至還倒過來讓金司機覺得女主有錢並且善良。
矛盾的積累源自一個非常精妙的概念,“氣味”。金司機一家因古早蛋糕店破產,寄居在半地下室,即便被人在視窗便溺或是湮沒在街道噴灑的消毒霧中,仍然活得樂觀、積極……因為他們始終不認為自己是寄生蟲,一直期望著透過某種“上升通道”(兒女的高考,又或者讓兒子“嫁入”豪門)翻盤。
正是因為有著這種希望或者說“計劃”,儘管一直活在赤貧,兒女屢屢考試不第,金司機仍然覺得現在的生活是可以接受的。一旦失去了這種“計劃”,當人陷入絕望時,不管殺人還是出賣國家就都做得出來了。
金司機作為年長者,一直自以為和樸社長夫妻是“平等”的,因而屢屢因言辭“越界”。而樸社長夫妻對“氣味”的特殊敏感,更是反覆刺激著金司機認清事實,階級身份是他的烙印、如氣味般揮之不去,作為他精神支柱的“計劃”只是一廂情願的幻想而已。
-
6 # 丹尼小豬影視作品
《小丑》和《寄生蟲》這二部電影都帶有左翼性質,揭露當代資本主義社會嚴重的貧富差距和階級固化,導致嚴重的矛盾。這二部電影的異同我個人認為有以下幾點:第一,《小丑》在本質上是諱莫如深的反GM電影,而《寄生蟲》確是諱莫如深的GM電影。第二,兇殺動機的主觀性和非主觀性。第三,對兇殺動機的唯心主義描述和唯物主義描述。《小丑》基調是唯心主義的,它努力證明人與人的惡意導致的 悲劇後果,同時反覆提示善意對化解危機起到的作用。因此,《小丑》故事高潮兇殺發生時充滿了壓抑、憤怒、激情和瘋狂,是一種極度情緒化的釋放,是高度主觀的。但《寄生蟲》正好相反,表現出來的是善意。《小丑》高度情緒化和主觀化的兇殺與《寄生蟲》裡冷冰冰的客體化的兇殺形成鮮明對比。在相同的故事高潮有著不同的表現方式,《小丑》是唯心主義傾向,而《寄生蟲》具有唯物主義傾向。在電影的線索和主題看這二部電影最本質的差異。《小丑》的線索至終都是“精神疾病”,而《寄生蟲》的線索至始至終都是“成功學”,從女兒高考翻身、嫁入豪門以及到失去人生的“計劃”殺人、透過“成功學”改變命運是《寄生蟲》貫之的主題。
這二部電影我個人認為給社會的啟示是:應該從《寄生蟲》中學到階級的矛盾無關人的主觀善惡而是階級隔閡、自利導致的不為個人意志轉移的零和博弈;而《小丑》則應證了我們熟知的另一個道理:就是我們不但要善於打破一箇舊世界,還要善意創造一個新世界!
-
7 # 桐兮看視界
《小丑》是我很喜歡的一部作品,如果讓我來說說對他的理解,我可能說不出什麼,但是給人的感覺很獨特,小丑這個人物絕非任何人都可以看透的。《小丑》和《寄生蟲》所講述的都是圍繞人性,人性這個話題或許有點寬泛,不如說是同樣講的都是人類的慾望,小丑喜歡隨心所欲,而《寄生蟲》裡的人物都是喜歡過富人的生活不願意付出,還要把富人家佔為己有,給社會的啟示是不希望人們為了金錢不擇手段,同時也希望人們可以大膽追求自己的理想,但是不能隨心所欲,要明事理。
-
8 # 宅男看影視
《小丑》和《寄生蟲》是兩幅配方相同,但名字不同的“毒藥”。
在這兩部電影中,我們都可以看到“精英階層傲慢下的無辜”和破產者“暴力行為的合理”。
託德·菲利普斯和奉俊昊從電影情緒上來講,都是“兩頭討好”,但又都以“和稀泥”的方式避而不談問題的根本。
他們都把更深層次的矛盾,“刻意”淺化成了社會的錯,從而達到安撫精英階層,麻痺破產者的效果。
所以,他們一個拿金獅獎,一個拿奧斯卡,都是實至名歸的。
我們先來看看《小丑》。
電影《小丑》中有兩個精英階層代表人物,分別是脫口秀的莫瑞和托馬斯·韋恩。
莫瑞是一個資深脫口秀主持,他的死因可以總結為三個層次的遞進:
批判亞瑟殺人、打斷亞瑟發言、拒絕和亞瑟溝通。
這三個行為的疊加,導致莫瑞最後被亞瑟一槍斃命。莫瑞批判亞瑟的行為,就應該付出生命代價嗎?
我想沒有人會說應該。
但是他死了,作為一個“仗義執言”的精英階級死了。
然後哥譚市的大財閥,托馬斯·韋恩也死在了犯罪巷。
在電影《小丑》中,托馬斯·韋恩的“社會地位”,無疑是精英階層中塔尖的存在。
這個塔尖要對哥譚做些什麼呢?
競選市長,改變哥譚生態環境和就業問題,建設大哥譚。
電影中沒有體現托馬斯·韋恩的行為是“偽善的”,那麼我們就可以說他是一個全心全意服務哥譚的精英。
好的,這個“服務市民”的精英階級也死了。
我們再來看看《寄生蟲》中樸社長一家。
開除尹司機,是溫和的,找個藉口。
開除前管家,是溫和的,找個藉口。
對於基宇介紹的“學妹”是完全信任的,不做任何背調的。
對於金司機的“二次越界”也自多是讓他加加班。
樸社長一家代表著典型的溫和精英階級。
他們善良、大方、與人為善,但作為一家之主的樸社長卻死於了金司機的利刃下。
樸社長應該死嗎?
或者說,這個善良的精英,憑什麼非死不可?
所以您瞧,《小丑》也好,《寄生蟲》也罷,精英階層都是無辜的。
精英階層們不僅無辜,而且還是“真·善·美”的化身。
而亞瑟和金司機一家,更是出奇的一致:
作為窮人的他們,起初都是樂觀、勤勞、對生活充滿希望的。但是都因“真相”的出現,變得盲目、驚慌、在“被逼無奈”下犯下大錯。
這是《小丑》《寄生蟲》或精英階層,對破產者的標籤化。
在他們眼裡,破產者們是樂觀的、勤勞的,他們做出錯事,也都有著各自的難言之隱。
《小丑》和《寄生蟲》就是這般的“兩頭討好”。
但你品,你細品,精英們都是正直勇敢的,窮人變壞都是有理由的,錯的都是這個社會。
那麼“社會”是什麼呢?
託德·菲利普斯和奉俊昊避而不談。
為什麼不談?因為《小丑》和《寄生蟲》從電影到受眾,都透著股傲慢。
這傲慢是毒藥,是不平等的階級,是異化的人命價值。
那麼這兩部電影有什麼不同之處呢?
10年後《小丑》仍舊會伴隨著超英文化,被反覆提及。
但10年後的《寄生蟲》呢?
是92屆奧斯卡最佳影片,72屆戛納電影節金棕櫚獎,還是南韓電影的里程碑?
隨著歷史的發展,社會主要矛盾也會發生改變,人民應對矛盾時的需求也會隨之變化。提出問題但不解決問題,只能說是一時的狂歡,因為它只服務於歷史的這一瞬。
相反,如果是某種文化現象的伴生品,其待遇也就截然不一樣了,只要這個文化存在,那麼它就會存在。
我們一方面要肯定它對社會現象的揭示,但我們要明確的是,他們始終是副毒藥,他們更不會告訴你改善社會的方法論。
因為他們從一開始,就是一部服務精英階層,麻木市井小民的作品。
只要矛頭在沒有實體的社會上,精英階層的利益就永遠不會被觸動,這樣的社會現象也就會愈演愈烈。
-
9 # Kk嗷
《小丑》講的是一個社會最普通的人員在遭受了工作(同事陷害),家庭(母親並非親生,且小時候經常虐待自己)等壓力的壓迫而導致走向極端。
對比《寄生蟲》是一戶本來就生活在最底層的家庭,家裡住在地下室全家都是臭味,並且沒有Wi-Fi由於欺騙得以兒子在一戶富貴人家做家教。而後透過一系列的手段欺騙,讓父親在其中做司機母親在其中做保姆,姐姐也在其中做家教。但由於長久以來,生活在底層。富貴人家隨意的舉動,以及正常言語(富貴先生聞到車上有一股味道,說像是垃圾桶的味道)體面的生活方方面面他們自卑的心靈感到這是對他們的侮辱。最後殺害了別人一家。
兩個電影是從不同層面去講的,不同的導演運用鏡頭的藝術也不同,兩部都是非常好的片子今年都拿了奧斯卡,值得一看!細細品味
-
10 # 現男友影視
首先非常感謝在這裡能為你解答這個問題,讓我帶領你們一起走進這個問題,現在讓我們一起探討一下。
《小丑》其實本質上是諱莫如深的反GM(anti-revolution,中性詞)電影,而《寄生蟲》卻是諱莫如深的GM電影。
《小丑》和《寄生蟲》,這兩部電影都帶有左翼性質,都揭露了當代資本主義社會嚴重的貧富差距和階級固化,導致了日益嚴重的矛盾。
兩部電影都透過個體的故事,演繹了這種階級矛盾、社會矛盾集聚到一定程度,不可遏制地爆發出來後導致的悲劇。都提示了悲劇的根源並非個人的意志,而是整體社會矛盾的縮影,內在邏輯具有普遍性。
因此兩部電影都揭示了當代資本主義社會面臨的巨大危機,都像環境科學家預測全球變暖那樣,預言了社會未來的動盪。當然,兩部電影都沒有在歌頌這種動盪。《寄生蟲》裡的主角一家偷奸耍滑,而被殺的樸社長一家卻不知何辜;而《小丑》裡的亞瑟特地安排了兩個大罪,弒母和殺死幻想女友(暗示),最終變成了殺人如麻的超級反派。
所以無論金司機一家,還是亞瑟,既沒有解決矛盾的途徑,也不是解決問題的人。真正解決問題的人,還得靠螢幕前真正擁有權力、財富以及“善良”之心的人們。
也正因如此,兩部電影在歐美價值觀偏左(資產階級左翼)的電影界得到了共同的推崇。影評人們希望用這兩部電影去警醒世人,主要是警醒掌握權力與財富的權貴們,要像正視全球變暖危機那樣正視階級矛盾,並期待他們有所作為。
在以上的分享關於這個問題的解答都是個人的意見與建議,我希望我分享的這個問題的解答能夠幫助到大家。
-
11 # 顏色電影
不同之處:
《小丑》是以個人為主線,表達個人意識的重要和對個人意識的反思。
《寄生蟲》是以貧富為主線,表達意識對個人和社會的影響。
《小丑》是拿著人的事講鬼故事!
不明白可以去看我寫的文章!
《寄生蟲》是拿著鬼故事講人的事!
不明白可以去看我寫的關於寄生蟲的影評!
……
相同之處。
都是現實主義題材,諷刺社會現象。
都是以意識為主題!
-
12 # 了電影
1、 相同的是劇情設計都是貧富對立,所謂的“精英階層”對貧窮階層不屑一顧,只會拿來嘲笑調侃。
不同的是《小丑》的矛盾更尖銳和激烈,小丑承受的來自“精英階層”的侮辱也更嚴重,是從肉體到精神的雙重撕裂,而《寄生蟲》則相對緩和一些,那家人承受的只是身上的氣味被嫌棄。
2、 相同的是都呈現了惡劣的社會環境,故事都是在高失業率的前提下發生的。
不同的是《小丑》所對映的面更寬,不但有社會底層人的相互傾軋,有所謂“正直、有教養”的媒體人、知識分子的道德敗壞,還有明裡一套暗裡一套的虛偽的政客。而《寄生蟲》只會社會經濟形勢作出了暗示,對黑暗人性的揭露沒有《小丑》來得直接深刻。
3、相同的是都是悲劇收場,都以窮人殺死富人為結局。
不同的是小丑行兇來自更多層次的壓力,有地鐵兇殺案快被查清的威脅,有殺死母親之後的內心負罪,有生存無以為繼的經濟壓力,有尊嚴被辱沒的心理衝動。而《寄生蟲》裡的兇手行兇動機一個來自妻子死去之後,面臨著內心絕望和高利貸威脅;另一個來自兒女的生命受到威脅,詐騙行為面臨刑罰。
4、相同的是都揭示了尖銳的社會矛盾。
不同的是《小丑》的矛盾更為激烈,個人的矛盾引發了了全社會的群體矛盾爆發,暴力升級的更快更厲害,已經形成了社會暴動,並動搖了社會體系。而《寄生蟲》的矛盾還侷限在豪宅內部,圍牆之內兇手屠戮,圍牆之外依然如故。
5、相同的是寓言式的故事風格。兩部片子的情節設計都打破了傳統現實主義影片的編排模式,更加富有戲劇性,節奏也更商業,從表演到故事都很誇張,有強烈的寓言風格。
不同的是《小丑》更注重心理層面的鋪排,人物所有行為都有極強的心理原動力,人物推動劇情往前走,以塑造人物形象為主,故事講述附在人物情緒中。而《寄生蟲》則是靠著情節點設計去推動劇情,人物跟隨者情節在走,很多意外和巧合的使用使得故事充滿了很強的技巧感,是個編排精緻的劇情結構,《寄生蟲》的劇作更商業。兩部片子的情節設計理念是截然相反的。
6、相同的是兩部片子的主演都奉獻了極為精彩細膩的表演。
不同的是《小丑》基本是獨角戲,很多場戲都沒有對手,表演難度更大,更注重心理層面的展現,更注重情緒的轉折,更挑戰演技。本片獲得“奧斯卡最佳男主角”即是對這種史詩級表演的肯定。而《寄生蟲》基本是個群戲,並沒有一個明確的主角,人物的表演風格也趨於雷同,整體來說外在大於內在,形大於神。這種差異一方面源於上述大劇作理念不同,另一方面源於地域傳統。
7、相同的是都具有現實主義創作傾向。
不同的是《小丑》略有點架空歷史,講述了一個沒有太明確歷史背景的故事。而《寄生蟲》則具有明確的時空表現,對貧民生活狀態的呈現也更為真實。據悉,《寄生蟲》先後在奪得“戛納金棕櫚獎”和“奧斯卡最佳影片”之後,南韓政府已經出臺了措施關注貧民區域的地下生存者,一部現實主義傾向更為明顯的影片同樣改變了社會。
回覆列表
1.社會邊緣群體,沒有得到應有的關注,沒有得到公平客觀的對待。
2.社會在進步,制度在完善,人與人基本的尊重教育應該貫穿整個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