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15
回覆列表
  • 1 # 史地紋身

    隋朝為什麼要開大運河?

    這個問題實際上要分為三個子問題:

    隋之前為何不需要大運河?隋為什麼需要大運河?隋為什麼能開鑿大運河?隋之前為何不需要大運河?

    隋之前的中華大地,經歷過幾個歷史時期:

    王國時期,包括夏商周(春秋)。這個時期沒有縱橫天下的經濟往來需求,小國寡民是社會常態,要大運河有什麼用?不過,偶爾因為軍事上的需求,在區域性開鑿小規模運河,也是常有的事,不僅中原諸國挖得,就連吳越這種野蠻人也會挖運河。

    第一帝國時期,包括戰國、秦、西漢、新、東漢。這個時期是中國大變動的時期。這個時期開始出現了大規模社會治理,人員物資的大範圍流動成為明確的需求,那麼中央政府就勢必要尋找經濟上可行的解決方案。運河就是最佳解決方案。運河的意義在於溝通供給和需求兩側,當時這兩側都集中在黃淮流域,距離不遠,溝通方便,所以第一帝國雖然也留下了不少著名的運河,但規模都不算大。

    第二帝國時期,這個帝國實際上夭折了,沒有走完歷史過程,包括三國、西晉、東晉、南朝。因為帝國夭折了,而且後來偏居半壁江山,所以也沒有大運河的建設需求,但第二帝國也留下了巨大的歷史遺產:江南的開發,推動了中華的經濟重心南移。

    隋之前的中華,情況就是醬紫:

    需要運河;

    也開了不少運河;

    但不需要大運河。

    隋為什麼需要大運河?

    隋是第三帝國的整合期。

    第三帝國時期,包括北魏、東西魏、北朝、隋、唐。這個時期有如下幾個特點:

    社會治理出現了更高的需求,第二帝國計程車族路線被證明不靈,中央政權需要更強、更集中的權力(搞大工程只是治標,後來找到的治本方法是科舉)。內部整合的壓力加大,不僅北方各個族群之間需要整合(五胡十六國,亂的一逼),而且,原來南北朝之間的整合問題也加了進來(南北分割數百年,文化上的認同感低的一逼)。南方經濟的躍升,東晉和南朝讓更優質的自然資源與勞動力資源和技術能力得到結合,江南大量產出富餘的糧秣。不過,飯雖多但碗太遠,供給側離需求側實在太遠了,需要有更經濟的食物運送方案(於是後來進化出了回轉壽司^_^)。帝國在東北方向上的邊患壓力增大,且對手的社會組織、動員能力比較強,畢竟第三帝國自己就是從那個方向過來的嘛……前腳上位,後腳自然就要蹬梯子啦。

    這幾個問題的解決,都需要有開創性的方法,而在隋煬帝的整套解決方案中,大運河是一個核心:

    祖國統一不久,人心需要凝聚,搞他個大規模基礎設施建設,既可以加強中央權威、增強社會動員能力,又可以促進南北一家親、落實中央的少數民族政策,還能加強帝國在東北方向上的存在感。

    大運河,就是第三帝國的天字二號工程(一號工程是東西兩都建設)。

    隋為什麼能開鑿大運河?

    好多人都覺得隋剛剛經過亂世,哪裡有那麼大的能力來搞大工程?是不是因為搞大工程就把自己搞死了?

    當然不是。

    這個問題還是要回到第三帝國。第三帝國中各個王朝的密切關係遠超以往,獨孤家三朝老岳父(北周、隋、唐皇后三姐妹都出自獨孤家,比宋氏三姐妹還狠)的奇觀才可能在這時出現。可想而知,鮮卑-關隴集團一脈相承,大大降低了改朝換代的成本。

    看上去,北魏到北朝的歷史亂的一逼,但仔細端詳,對社會經濟的破壞真心不大。大領導之間撕逼,底下的員工該幹嘛還是幹嘛。只要你的座位沒有夾在兩個領導的辦公室之間,基本上就不受影響。

    說到這裡插一嘴,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大家都知道很重要,但為啥重要卻都說不清。其實,拓跋宏遷都洛陽就標誌著第三帝國的確立,自此,鬥爭只侷限於高層,五胡亂華那種砸老百姓鍋、要老百姓命的悲摧日子一去不復返了。

    隋最後完成南北統一,也沒花多少力氣,就像領導最後剪了個彩一樣。畢竟隋滅陳時,陳已經沒有多少實控領土了。

    所以,到了隋文帝一統江山時,隋的國力可不只是他積累了幾十年的家底,而是大中華地區積累了一百多年的家底。

    到了隋煬帝時,糧食已經多到根本吃不完了,到處建中央糧庫。真的,有沒有糧食真的不是問題了,能不能吃到嘴裡才是。

    另外,更重要的是,大運河的建設工程量也不算大,畢竟歷史上曾經有不少前人開挖的運河河段,隋大運河的工程量主要集中在把它們標準化。所以,隋有足夠的實力來開鑿大運河,完全不是問題。

    實際上,隋開大運河也確實沒花多少時間,幾個月就搞定了。然後隋煬帝就迫不及待的建造了一批大噸位的工程驗收船,自己親自乘著去驗收工程了。當然,在史書上這一段寫的是奢華無比的隋煬帝龍舟幸江南。

    所以,隋大運河的歷史意義可能被低估了,而它的工程難度可能被高估了。

    隋建設大運河並不難,但建好大運河,大一統的國家自然就得到了鞏固,那麼接下來權力該如何分配?這個問題太TM難了,難到直接要了隋煬帝的命,難到一直拖到幾十年後才被武則天徹底解決。

  • 2 # 中56657804

    從漢末的魏晉南北朝直至隋朝的380多年中,現在的朝韓是一直佔據著整個吉林及吉林周邊的土地,由於當時南北交通運輸不便,沒有強大的後勤保障,收復基本上是無望的,從長遠的戰略部署和防禦上,國家的交通上、發展上都迫切需要一條南北大通道。這就是開挖大運河的歷史原因

  • 3 # 懷信同學

    經濟發展

    隋朝將國都建在了進可攻,退可守”的關中地區,是出於政治和軍事方面的考量。但隨著大批官僚和百姓的入住,已經殘破的關中經濟無法負擔如此龐大的人口。大批掌握熟練技能的農民南下,加上南方特有的、優越的自然環境使得南方地區在東晉時,已經成為了新的經濟中心。將南方豐富的物產轉移到北方,彌補北方生產力不足產生的物資短缺,已變成迫在眉睫之事。在古代交通條件有限的情況下,水運是最為廉價與方便的。只有開闢一條新的水道,オ能從根本上解決北方物資短缺的問題,並且也能夠使南北雙方的物產得到交流交換

    戰略需要

    隋朝統一之前的中國由於長期處在分裂和敵對的狀態之中,因此形成了截然不同的生活和社會風俗,雙方的認同感較低。再者,南方地區一直是世家大族的故地,他們在當地擁有十分強大的影響力。隋朝政府實行的中央派遣地方官的做法,嚴重地影響了他們的利益,因此雙方的矛盾十分尖銳。為了加強對江南地區的控制將其更快地納入到中央體系中來,開闢一條能夠直通南方的運輸路線就尤為重要。另外,在隋朝的北面,一直潛伏著突厥和吐谷渾這兩支少數民族。為了防備他們突如其來的侵襲,隋朝政府在文帝統治時期就開始在邊境線上屯兵駐守。雖然隋朝政府大力推行屯田政策,但這並不能從根本上解決數萬軍人的糧食問題,必須要依靠中原和南方地區的糧食來進行接濟。大運河水濟果一段,就是為了這一目的而開鑿的。

    加強中央鞏固

    隋朝的政治中心在北方,而大部分糧食要依靠江淮地區供應。依靠陸路運輸,運量小,速度慢,費用大,無法滿足需要。而中國主要河流大多為東西走向,開通南北運河,利用水力運輸,已是勢在必行。其次,從政治上看,隋滅陳後,隋政府為加強對東北和江南地區的控制,也需要開通一條南北向的大運河。當然從隋煬帝個人看,也抱有開運河乘龍舟遊江南的目的。隋煬帝開通大運河的主要目的,就是“為了加強南北交通”,隨後是“鞏固隋王朝對全國的統治”。

    在現在看來京杭大運河提供了中國南北方的水路運輸線路,有效提高了南北的物資和人員的調動效率,增加了兩地交流和商業往來,長期來說對國家是有進步意義。

  • 4 # 歷史問答人

    一、經濟發展為開鑿大運河奠定了物資基礎

    在中國古代,經濟重心一直是在黃河流域,北方的經濟比南方經濟進步。尤其是在農業經濟和生產技術方面,南方總是落後於北方。這種狀況,直到兩漢時期都沒有發生太大的變化。司馬遷在《史記·貨殖列傳》中即說:“夫三河(河東、河內、河南)在天下之中,若鼎足,王者所更居也,建國各數百千歲,土地小狹、民人眾,都國諸侯所聚會。”可見當時的經濟和政治中心,一直都在黃河流域。而江南地區卻還相當落後。司馬遷在談及此時,即指出說:“楚越之地,地廣人稀;飯稻羹魚,或火耕而水褥,⋯⋯是故江、淮以南,無凍餓之人,亦無千金之家。”南方的經濟獲得了迅猛的發展。

    魏晉南北朝時期,更是掀起了向江南移民的浪潮,不僅給南方帶來了大量的勞動力,而且還帶來了先進的生產工具和生產技術,使南方經濟獲得了顯著發展。尤其是江淮及太湖地區,更成為全國著名的糧倉,已開始呈現錦繡江南的風貌了。總之,從漢末到陳亡的四百多年間,江南地區經過南北勞動人民的辛勤開發,已經成為全國經濟最發達的地區之一。隋統一全國後,就不能不格外重視這一地區的發展。尤其是政治中心在北方,國家需要加強對南方的管理,需要與經濟富庶地區的聯絡溝通,及糧食物資等的供給,更使隋朝政府意識到開鑿和貫通南北大運河的必要性。

    二、政治統治為開鑿大運河起到推動作用

    江南地區遠離中原,素與朝廷關係比較疏遠。隋煬帝平陳第二年,便發生了土豪汪文進等人的武裝叛亂,“陳之故境,大抵皆反,大者數萬,小者數千,共相影響。” 各地大小豪強,有的“自稱天子”,有的“自稱大都督”,使剛剛統一的隋政權面臨著嚴重威脅,隋文帝不得不派上柱國、越國公楊素,調集大軍進行鎮壓。雖平定了這場叛亂,但這種不安定的因素並沒有最終消除。為此,隋文帝除留派重兵鎮守之外,並於開皇十八年(598年)下詔:“吳越之人,往承敝俗,所在之處,私造大船,因相聚,致有侵害。甚江南諸州人間有船長三丈以上,悉括入官”。

    以此同時,隋開鑿大運河與加強北部邊疆的統治也有著密切的關係。

    三、交通發展是大運河開鑿的客觀要求

    古代交通對地理環境的依賴非常強。河運雖然在速度上不及馬,但在運量和運價方面的優勢是顯而易見的。中國地形西高東低,主要的河流都是由西向東流入大海,缺少南北走向的大河。隨著帝國大一統的形成及政治經濟發展的需要,用人工開鑿南北走向的運河以開通南北水道交通,已經成為統治者的當務之急。運河的修建,並不是始鑿於隋朝。中國的運河,至少在先秦已經開始開鑿了。隋煬帝充分利用前人的成果加以改造、修建、擴建,完成宏大的大運河工程。

    結論

    總之,隋煬帝為中華民族留下了巨大的寶貴的遺產,是中國古代歷史上一個極其重要的人物,是一個為中華民族作出巨大貢獻的人物,也是中國史冊上值得一提的偉大人物,是與秦皇、漢武、唐宗、宋祖、成吉思汗、康熙、乾隆等比肩的傑出封建帝王。正是由於隋煬帝完全擁有封建帝王至高無上的權力,正是當時隋朝的強盛,才使得隋煬帝既能對歷史作出巨大貢獻,也能對歷史犯下重大罪過;才使得隋煬帝在中國歷史舞臺上扮演了一個叱吒風雲的角色,反映出一個封建帝王把握時代航向的使命性

  • 5 # haonanrenjiushiwo

    隋朝時,南方經濟發達北方經濟落後,為了實現南北經濟貫通,當時的路運不太方便,只能選擇水路加之隋煬帝為了去江南出遊方便才決定修建大運河。

  • 6 # Hai子君

    1. 自古以來,南北交通多有不便

    2. 隋統一全國後,南北政治,經濟,文化聯絡和交流大大加強

    3. 為了鞏固統一成果,必須加強對東北,東南地區的控制

    4. 已有天然水道和人工運河作為基礎

    5. 隋朝的富庶為大運河的開鑿提供了堅實的物質基礎

  • 7 # 小灰LX

    我認為有以下三點

    一、大運河的開鑿是當時階級矛盾和階級鬥爭

    的產物,是鞏固階朝政權的政治需要

    早在隋場帝即位前,不僅有地方土族勢力的起兵反隋,而且人民群眾的起義鬥爭連綿不斷。如公元597年,桂州(今廣西桂林市)人李光仕起義反抗,被鎮壓後,接著又爆發了李世賢的反抗鬥爭。公元600年,李英林起兵於熙州(今安徽安慶市)。次年,潮州

    等五州的寮民,紛起抗隋。人民的反抗鬥爭此起彼伏,而隋朝卻因“關河懸遠,兵不赴急”。開通了溝通南北的大運河,就可以大大縮短行程,加強對南方人民的鎮壓活動。

    二、大運河的開鑿是當時軍事形勢逼迫的結果

    從東漢末年到公元 589 年隋朝統一中國的 400年間,中國長期處於分裂對峙的局面。這種長期分裂對峙的結果,形成了地方割據集團和割據一方的觀念。隋統一後,這種割據勢力和觀念必然同隋朝中央政府、中央的大一統思想存在著尖銳的鬥爭。北齊滅

    亡後,降周的山東士族集團,仍是統治集團的一部分,他們在地方擁有很大的權力,又有雄厚的經濟實力,動輒數州暴動。因此,隋朝中央政府必須從戰略上加以重視,依靠強大的軍事力量加以控制、強大的政治來經營、強大的經濟做後盾、強大的交通做支

    撐,才能真正維護統一的局面。與此同時,在隋朝的北方和西北方,突厥勢力強大起來:突厥民族自北魏以來,時和時叛,隋初曾參與打內戰,大肆侵擾。此外,東北的形勢也不容樂觀。高麗政權不斷派兵南侵:因此,對隋王朝來說,無論是剛實現統一的東方、南方,還是北方、西北和東北

    方,情況都很嚴峻,必須有一個強大的軍事力量控制局勢,而要實現運兵迅速,糧草和軍用品供應及時,沒有便利的交通是萬萬不行的。因此,解決南北運輸乃是當務之急。

    三、大運河的開鑿是南北經濟文化交流的必然要求

    隋朝的統一,為經濟文化的發展創造了有利的條件,促進了南北方經濟文化的交流。當時中國南方的生產,經過六朝時勞動人民的辛勤勞動,已經成為繁盛之區。這裡的“魚鹽杞梓之利,充切八方;絲綿布席之饒,復衣天下”。而自古號稱天府的關中,已經不能滿足隋朝中央政府的需要。因此,急切需要轉運南方的粟米布吊。但是,中國的地形卻是由西北向東南傾斜,大江大河也都由西向東流入大海,南北的交通從來沒有很好整頓過。隋王朝面臨的歷史任務,就是必須把南方的經濟重心與北方的政治軍事重心聯絡

    起來,使南北成為統一的整體。溝通南北的隋朝大運河工程,就是在這種新的客觀形勢下進行的。所以,大運河的開鑿,是符合時代的需要的,即使隋場帝不開鑿,也一定有其他人出來開鑿這一條聯絡南北的新運河的。公元605年,隋場帝下令修整了春秋末年吳王夫差北上爭霸開鑿的刊溝,並開挖了黃河、淮河間的通濟渠;608年,又下令開挖了南通黃河、北到逐郡的永濟渠;610年又修整了三國孫吳時開通的聯結京口至餘杭的江南河。這樣,連結海河、黃河、淮河、長江、錢塘江五大水系,全長五千多華里的大運河就應運而生了。大運河的開通,加強了南北聯絡,大大縮短了南北的距離,成為南北交通的大動脈;對加強中國的統一,促進經濟文化的交流和發展,起著重大的歷史作用。總之,大運河的開鑿,是當時中國政治、軍事形勢所迫的結果,是經濟文化交流發展的必然要求。當然,大運河這樣巨大的工程,是在官吏督役嚴急的情況下迅速完成的,不可避免地給人民帶來了很多的苦難,這樣的事實也是不可否認的。

  • 8 # 戶外榴芒教授

    隋朝開鑿大運河的歷史原因是什麼?京杭大運河全長1970千米,他是在公元前486年建造的,是春秋末期,吳國為了攻打齊國稱霸中原的時候建造。在以後這個基礎上向北向南發展,尤其是隋朝和元朝,第二次大規模的展開整治,基本上完成了,今天的京杭運河的規模

    開通大運河的意義和原因有四點:

    第一點,加強對江南地區的經濟和建設

    第二點,方便南北運送糧食

    第三點,開闢文化的交融,使得中原文化,南方文化相融合

    第四點,加強南北交通和交流,鞏固政治對全國的統一

    我們今天所說的大運河是開始於春秋時期,完成於隋朝,繁榮於唐宋年間,疏通於明清時期,前後共持續了1779年,主要經歷了三次比較大的修整

    京杭大運河是中國歷史上勞動人民創造的一項偉大的工程,是中國歷史上祖先留給我們的珍貴的精神財富,京杭大運河,北起至北京,南到杭州,經過了六個省市,比巴拿馬運河長20倍,是世界上最長的一條人工開鑿的大運河

  • 9 # 而知而行的歷史

    大運河即使放在現在來看也是一項規模宏大的工程,而主持修建的隋朝強大而短命,由此歷代以來都不乏詠歎之作。唐朝的皇帝更是感慨說:“君,舟也。民,水也。水可載舟亦可覆舟。”晚唐詩人皮日休詩云:“盡道隋亡為此河,至今千里賴通波。若無水殿龍舟事,共禹論功不較多。”

    隋朝繼承的是魏晉南北朝分裂300年的歷史,撫今追昔,隋朝的封建統治集團翻看前朝史書時,他們想避免隋朝像之前的分裂朝代一樣曇花一現。當他們攤開中國地圖,就明白問題點所在了。

    (隋唐大運河)

    中國的山川地理有一個顯著的特點,西北高,東南低。神話故事說是因為共公與天帝爭位,怒而觸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維絕。天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滿東南,故水潦塵埃歸焉。中國的名川大河,如長江、黃河、淮河、海河都是東西走向,這樣就使得中原地區與其他地理板塊有了一條天然的阻隔,容易形成割據勢力。

    在秦漢時期,由於江南一帶尚未開發,經濟實力不足以對抗中原,這個問題還不夠突出。魏晉南北朝時期,大量的中原人遷居到江南,情況就變得大不相同了。江東地區已經具備相當的經濟基礎,足以與中原分庭抗禮了。在劉宋與蕭梁時期,南方經濟繁榮,甚至一度有整合南部勢力反推北方政權的趨勢。隋朝的基本盤是關隴一帶的軍事貴族,隋朝的統治其策略是並關中之眾以制中國。可是,關中地區經過秦漢以來的過渡開發,地力下降。由於連年戰亂,原本的“天府之國”的水利工程也被毀壞,農業產出已經不足以支撐龐大的中央朝廷及駐軍,必須要從江南和荊襄等地調撥。因此,有效地對南方地方勢力形成威懾,並且利用南方的經濟發展成果來維護國家統一,就成了隋朝統治集團需要認真面對的事。

    (統一:是中原王朝的核心訴求)

    隋朝雖稱一統,文帝也被稱作千古一帝,可是他至死也有一件事放心不下。高句麗屢次為禍中原,先是支援北齊殘餘勢力與隋朝大軍對峙,後來還串聯契丹、突厥等國欲對隋朝不利。隋文帝本來想遠征東北,可是國家剛剛統一,百姓需要休養生息,就沒有采取太大的軍事行動。不過由於高句麗的存在,東北地區的部落已經不行中原號令了。

    (征討高句麗需要大量的糧草)

    除此之外,隋朝的西北、西南都存在強大的遊牧民族敵對勢力,吐谷渾霸佔青海,突厥雄踞漠北,隋朝的邊疆形勢並不十分安全。隋朝需要集中全國的資源,應付來自周邊的威脅。為此,隋文帝對南陳後主陳叔寶表達了相當的善意,封他做長城縣公,禮遇甚厚,目的即是懷柔江東士人,免教再生變亂。

    所以,隋朝對江南地方有政治上統一,經濟上借重,軍事上打壓的企圖,,修建一條大運河,溝通南北經濟被提上了日程。自大運河修建成功之後,中國分裂之日漸少,大一統的局面開始成為常態,這條運河也起到了相當大的作用。後來的明清兩朝,運河甚至成為了中原地區經濟發達的代名詞。如今,在中原一帶還有運河故地,只是明清時期的運河已經不是楊廣時開挖的了。不過,楊廣作為大運河的開拓者是確切無疑的。

    (隋朝號稱富強,二代而終)

    楊廣三下江都,三徵高句麗,使得天下鼎沸,隋朝也因此亡國。這是因為楊廣操之過急,而不是運河之錯。楊廣去世後,殘隋定的諡號是世祖明皇帝。“明”這個詞可能有過譽了,不過唐朝給定的“煬”的諡號就太過分了。楊廣的作為,總要比南陳後主陳叔寶要有著大格局大氣魄吧。如果楊廣知道,隋朝國祚只有38年,他還會這麼著急地上馬這麼多大專案嗎?

  • 10 # 葭明通半瓶歷史

    首先要態度鮮明的反對“修建運河是為了滿足隋煬帝個人的遊玩愛好”這個說法。

    這種歷史定論是特殊年代搞宣傳為了烘托“統治階級的殘暴”而製造的“運河開挖原因”,非常不科學。

    給隋煬帝楊廣安排了一個黑鍋背。

    其實,遠在隋朝三百多年前,運河就開始修建了,三國時代,曹魏“司馬懿”就開始挖運河了運兵運糧了。

    他把黃河水引入了汴河,是為廣漕渠,廣漕渠南北向。

    沒辦法,中國的天然河流水道基本上都是西東向,想要兩河交匯必須人工開挖。

    曹魏是北方地區,在南方呢?

    孫權為了保障自己的都城的物質供應,免去太湖地區的豐饒物資要經長江轉運至建業的麻煩,也開挖了一段“江南河”河,連線了錢塘江和長江,這條河的東段即是大運河江南運河的起源。

    遠在戰國時代,吳王夫差不是也挖了一個“邗溝”嘛!連通了長江和淮水,也是江南地區振興經濟的重要大工程。

    江南地區正是這樣被一個朝代一個朝代慢慢的改造自然,興修水利,開墾荒地慢慢發展起來了。

    經過三國兩晉南北朝三百餘年的發展,在一波一波北方南遷人民的努力下,到大隋建立的時候,江南地區已經發展成非常富庶的地區了。

    富庶的江南遠離中原,素於朝廷關係比較疏遠。地方豪強勢力桀驁不馴,他們兼併土地,隱蔽戶口,逃避賦役,還常常刁難官吏,以敢於不服朝廷法度為榮,因為他們是富人,北方多窮漢呀!

    大隋平陳第二年,便發生了“土豪汪文進”的武裝叛亂,然後是眾多的大小土豪跟進,江南地區人人以和大隋合作為恥。

    陳之故境,大抵皆反,,大者數萬,小者數千,共相影響,或稱“天子”,或稱“大都督”,不一而足。——《隋書》

    然後是楊素領兵大開殺戒,平定了叛亂,為了便於震懾統治江南,隋文帝曾經下詔說:

    吳越之人,往承敝俗,所在之處,私造大船,因相聚,致有侵害。甚江南諸州人間有船長三丈以上,悉括入官——《中國大運河史》

    不準江南人民造大船也。

    隋煬帝楊廣曾經任“平陳元帥”,揚州總管,經略江都多年,對於江南的社會、政治和經濟狀況,瞭如指掌。

    即位之初,隨即下令建東都,開通濟渠,連線邗溝和江南河,造大船,自東都出兵,大船堅兵巡行江南,炫耀武力,以軍事震懾江南各大小土豪巨族。

    嗯,隋煬帝開鑿大運河首先的目的是可以快速運送軍事力量進入江南地區以行駛統治權。

    後來,修永濟渠打北韓是另外的故事了。

    如果問“隋朝開鑿大運河的歷史原因是什麼?”

    是為了偏於統治江南地區。

    就這麼簡單!

  • 11 # 執筆為誰

    隋朝開鑿大運河的歷史原因(淺論):

    1.清除水患,灌溉田地

    2.隋煬帝貪戀江都美景

    3.加強南北交通

    4.搜刮江南財富

  • 12 # zf浩浩

    第一,是隋煬帝為了到江南遊玩修建,好大喜功而已。第二為了打通漕運通道,滿足江南糧食物資及時便捷運到長安洛陽等北方中原一帶。第三,當時隋末北方局勢動盪不安,生產遭到破壞,隋煬帝可能想要遷都南方做準備。

  • 13 # 喜劇小咖

    1、經濟中心的南移,南方成為全國的糧倉

    在中國古代,經濟的重心一直在北方的黃河流域,尤其是在農業經濟和生產技術方面,更是優於南方。這種情況一直持續到兩漢時期。魏晉南北朝,社會發生了深刻的變化,國家400多年一直處於混亂局面,除了西晉有過短暫的統一外,其他時間段大多數都處於分裂局面。

    在這400多年混亂局面中,北方經濟受到了嚴重的衝擊,日益失去了原有的地位。與此同時,北方戰亂不斷,北方民眾不斷向南方移民,尤其是魏晉南北朝,更是掀起了移民的浪潮,不僅給南方帶來了大量的勞動力,同時還帶來了更為先進的生產工具和農業技術,南方特別是江淮及太湖地區,更是成為了全國著名的糧倉。

    隋朝統一全國後,不得不格外重視這一地區的發展,加強對南方的管理,加強與經濟富庶的南方的聯絡溝通及糧食物資的供給,所以必須開鑿和貫通南北大運河。

    2、加強對南方地區的有效統治

    隋統一全國之前,南北方長期處於阻隔的狀態,隋初,北齊、舊陳的大族和豪強不管是經濟實力和社會影響都特別大,企圖與北方中央證券抗衡。隋朝政府如果想加強對南方的控制,特別是軍事管理,就必須開通大運河。在當時的情況,水路運輸遠遠強於陸路運輸。

    3、適應商業經濟的發展

  • 14 # 當代曹植

    古代沒有汽車火車,只有牛車騾車馬車驢車,陸上運輸十分艱難,而船運則相對經濟便捷,故歷朝歷代都愛修運河。

    隋之前的中華大地,經歷過幾個歷史時期:

    王國時期,包括夏商周(春秋)。這個時期沒有縱橫天下的經濟往來需求,小國寡民是社會常態,要大運河有什麼用?不過,偶爾因為軍事上的需求,在區域性開鑿小規模運河,也是常有的事,不僅中原諸國挖得,就連吳越這種野蠻人也會挖運河。

    第一帝國時期,包括戰國、秦、西漢、新、東漢。這個時期是中國大變動的時期。這個時期開始出現了大規模社會治理,人員物資的大範圍流動成為明確的需求,那麼中央政府就勢必要尋找經濟上可行的解決方案。運河就是最佳解決方案。運河的意義在於溝通供給和需求兩側,當時這兩側都集中在黃淮流域,距離不遠,溝通方便,所以第一帝國雖然也留下了不少著名的運河,但規模都不算大。

    第二帝國時期,這個帝國實際上夭折了,沒有走完歷史過程,包括三國、西晉、東晉、南朝。因為帝國夭折了,而且後來偏居半壁江山,所以也沒有大運河的建設需求,但第二帝國也留下了巨大的歷史遺產:江南的開發,推動了中華的經濟重心南移。

    隋之前的中華,

    需要運河;

    也開了不少運河;

    但不需要大運河。

    隋為什麼需要大運河?

    隋是第三帝國的整合期。

    第三帝國時期,包括北魏、東西魏、北朝、隋、唐。這個時期有如下幾個特點:

    社會治理出現了更高的需求,第二帝國計程車族路線被證明不靈,中央政權需要更強、更集中的權力(搞大工程只是治標,後來找到的治本方法是科舉)。

    內部整合的壓力加大,不僅北方各個族群之間需要整合,而且,原來南北朝之間的整合問題也加了進來。

    南方經濟的躍升,東晉和南朝讓更優質的自然資源與勞動力資源和技術能力得到結合,江南大量產出富餘的糧秣。不過,飯雖多但碗太遠,供給側離需求側實在太遠了,需要有更經濟的食物運送方法。

    帝國在東北方向上的邊患壓力增大,且對手的社會組織、動員能力比較強。

    所以,隋朝以前沒有修建大運河的需求。隋朝時,國家統一,江南得到了開發,物產豐富,而關中則由於開墾過渡和氣候變化,導致乾旱貧瘠,物產不足以支援關中人口,因此,隋煬帝才營建東都洛陽,率百官與家屬以及大軍就食於洛陽。

    但是洛陽也沒有餘糧,沒有關係,透過大運河從江南調過來。

    為了解決高句麗,隋朝調集大軍征討,軍隊與後勤物質大多是透過大運河運到涿郡,即今北京。

    因此,隋朝大運河的修建,是為了溝通南北,方便運輸以及灌溉等功能。

    前朝修了很多運河,隋朝只需要把它們連線起來並標準化就行了,儘管如此,依然動用了百萬民夫。

    綜上,到了隋朝,開鑿大運河的條件才算完全具備。修建大運河,是一個弊在當代,利在千秋的大工程。憑此一條,隋煬帝可稱千古一帝。

  • 15 # 看不到任何希望

    隋朝是中國歷史上短暫的王朝,猶如一顆流星劃過夜空,留下一條美麗的弧線,留給人們無限的遐想和無盡的感慨。隋朝最後一位皇帝隋煬帝是位榮辱參半的帝王,在位期間他驕奢淫逸,好大喜功,連年征戰,窮兵黷武。也是隋朝滅亡的原因之一,但隋煬帝也不是一無是處,他做了一件影響深遠的事情,就是開鑿大運會。隋煬帝之所以能開鑿運河我們要結合當時政治經濟來分析。

    1.政治原因:魏晉南北朝時期是門閥世族大發展的時期,他們的力量相當強大。隋統一後,他們仍依恃其強大的勢力,企圖與中央政權抗衡。使隋政權面臨嚴重威脅,隋統治者要實施對南方的有效統治,貫通南北運河勢在必行。

    2.軍事原因:北部邊境少數民族政權對隋朝是大患,隋王朝派出大量軍隊駐紮邊境,需要大量糧草,必須依靠江淮和中原糧餉供應。路途遙遠,開鑿運河可以節約成本。

    3.經濟原因:國家需要加強對南方的管理,長安需要與富庶經濟區聯絡,需要南方糧食物資供應北方,不論是中央朝廷還是官僚貴族或是北方邊境。同時,長時期的分裂阻斷社會南北經濟的交流,而隨著生產力水平的提高,經濟的發展到這一時期要求南北經濟加強聯絡。大運河的開鑿應運而生。

    無論什麼事都有兩面性,大運河也是這樣,開鑿運河給人們帶來沉重的徭役負擔,導致階級矛盾激化,同時隋煬帝利用大運河,多次組織到江南巡遊,極盡鋪張、奢侈,也 進一步加劇了當時的階級矛盾,正所謂“千里長河一旦開。亡隋波浪九天來。錦帆未落干戈起,惆悵龍舟更不回”。 ——胡曾《汴水》盡道隋亡為此河,至今千里賴通波。若無水殿龍舟事。共禹論功不較多。”一方面肯定了開鑿大運河對經濟發展的積極作用。另一方面道出了隋亡的原因。儘管在當時給百姓帶來沉重的負擔,但它的影響是深遠,大運會的開鑿是功在千秋的,它的開通產生了久遠而積極的影響。它為以後的歷代所用,成為南北 交通的大動脈,促進了南北經濟文化的交流,澤被至今;對鞏固統一和社會經濟的發展都 發揮了重要作用。因此大運河的開鑿是多種因素作用的結果,是生產力發展的要求,經濟的推動。

  • 16 # 觀景說史

    大運河是中國歷史上一項偉大的工程,世界上最長、開鑿最早、規模最大的大運河都在中國。大運河始建於公元前486年,至今已有2500多年的歷史。大運河分為隋唐大運河、京杭大運河和浙東大運河三個部分,全長達到2700公里,通達中國五大水系(海河、黃河、淮河、長江、錢塘江),是中國古代名副其實的南北交通的大動脈。

    大運河的成功開鑿,讓中國的大運河充當漕運歷史中重要的通道長達1200多年。這些大運河在中國的歷史上發揮了重要的作用,有些大運河至今還在發揮作用,例如聞名於世的京杭大運河。

    隋朝時期開鑿的大運河基本上是在地方河運的基礎上形成的

    隋朝前的大分裂時期,一些地方政權從本區域的交通、經濟等利益點出發,大都開鑿了一些地方性運河,這些運河,從客觀上來說是為隋唐大運河奠定了基礎。

    我們現在去看看隋朝開鑿了哪些大運河:

    隋文帝時期開鑿了廣通渠山陽瀆。

    隋煬帝修隋朝大運河分為四條:通濟渠、邗溝、永濟渠、江南運河。

    廣通渠是對對漢代槽渠的疏浚;山陽瀆是吳國邗溝故道;通濟渠是利用汴渠(蒗宕渠)的河道來開鑿的;邗溝是楊廣開鑿大運河重要的一部分,它上接通濟渠,下接江南運河,是利用的東漢所開鑿的邗溝直道永濟渠是利用以前多個朝代所留下的溝渠疏通而成;江南運河是在六朝以來所開鑿的江南運河的基礎上加以疏浚而成。

    隋朝開鑿大運河的原因是什麼?第一是政治上的原因

    宋朝人張方平曾經這樣認為漕運的重要性:“今日之勢,國依兵而立,兵以食為命,食以漕運為本。”——《樂全集》卷23《論京師儲軍事》

    隋朝開鑿大運河,是想借助大運河能溝通南北的便利性來改變漕運的便捷條件,將戰略物資能快速轉運到全國大部分地區,成為調劑物資、制衡社會的有力手段;大運河的開通可以極大的穩定地方對中央的漕糧供應,保證京城所有居住人員的日常糧食,同時還能支撐統治階級高層機關的正常運轉;大運河還能強有力的支撐國家的戰爭機器可以正常運轉,不但是在運送物資,就是在快速運兵上也有巨大優勢。

    第二個是經濟上的原因

    大運河的開通,不但讓當地的水利更加發達,在一定的程度上促進了這一地區的農業水利的快速發展;同時漕運的發達還給沿線的城鎮帶來非常多的好處,讓沿線的城鎮能隨著漕運的興盛而出現繁榮昌盛;大運河的開通可以給商業經濟帶來非常大的促進作用,帶來的大量商品和貿易機會。商品的流通,城鎮的興旺,這是每個掌舵人都希望看到的事。

    第三個是為了社會穩定的原因

    隋朝建立後,國內並不是很太平,再加上自然災害頻發,執政者在維護社會穩定這方面會使用很多的手段。漕運功能的完善有助於王朝對社會制衡與調控,消弭諸如重賦、災禍以及物價波動等造成的社會不安定因素。

    結束語:

    大運河的開通,促進了運河兩岸城城的快速發展,隋朝的江都、餘杭、涿郡等城市都是因為漕運發達而繁榮起來。大運河對隋唐時期南北經濟、文化交流,維護全國統一和中央集權制的加強,都起了很好的促進作用。但隋煬帝濫用民力,導致大規模農民起義爆發,最終隋朝二世而亡。

  • 17 # 大江侃歷史

    隋朝大運河是世界上偉大工程之一,如此浩大的工程,利於千功萬代!大運河的長度在世界上首屈一指,而且河道的水深和寬度及通航能力也是最大的,大運河的完成,體現了中國古代勞動人民的聰明才智和創造力!

    那麼,隋朝開鑿大運河的歷史原因是什麼呢?

    隋朝結束了400年左右的分裂割據局面,隋朝的政治中心在北方,北方經濟雖然發展較快,但兩京和邊防軍所需的糧食相當多,需要江淮地區供應。陸路運輸,速度慢,運量小,費用大,無法滿足北方的需要。開通運河,利用水利運輸,成為當時社會經濟發展的需要。從政治上看,隋政府為加強對東北和江南地區的控制,也需要開通一條南北向的大運河。隋煬帝個人,也抱有開運河乘龍舟遊江南的目的。那時候,隋朝社會經濟有了較大的發展,政府掌握了大量的糧食、布帛和財富。這就為開通運河提供了足夠的物質條件。隋文帝時國家治理較好,經濟繁榮,使隋煬帝開通大運河具備了經濟實力;隋朝國家統一,使隋煬帝徵發幾百萬人的可能性;隋朝大運河是在已有的天然河道和古運河的基礎上開通的。

    隋朝大運河始建於公元605年,隋煬帝為了加強南北交通,鞏固隋王朝對全國的統治,動用百餘萬民工挖通濟渠,隋朝大運河開通共用五百餘萬民工,費時六年,全長兩千七百餘公里,成為世界上最偉大的工程之一。

    大運河以洛陽為中心,北達涿郡,南至餘杭,大運河通航以後,不僅成為南北政治、經濟、文化聯絡的紐帶,也成為溝通亞洲內陸“絲綢之路”和海上“絲綢之路”的樞紐。運河的通航還促進了沿岸地區城鎮和工商業發展,它還宛如一條綵帶,沿岸城鎮猶如綵帶上鑲嵌的一顆顆明珠。

  • 18 # 位卑未敢忘憂國

    世界上最長的運河是哪一條?答案就是京杭大運河。京杭大運河是世界上里程最長、工程最大的古代運河,也是最古老的運河之一,與長城、坎兒井並稱為中國古代的三項偉大工程,並且使用至今,是中國古代勞動人民創造的一項偉大工程,是中國文化地位的象徵之一。

    京杭大運河始建於春秋時期。春秋戰國時期開鑿運河基本都是為了征服他國的軍事行動服務的。例如吳王夫差命人開鑿邗溝的直接目的是為了運送軍隊北伐齊國,公元前360年魏惠王開鑿的鴻溝,基本都是為了征服他國的軍事行動服務的。

    隋王朝在天下統一後即做出了貫通南北運河的決定,其動機已超越了服務軍事行動的目的,因為此時天下已統一。隋開運河有經濟方面的動機,沒考慮世界上最長的運河是哪一條這個問題。中國古代很長時期內,經濟重心一直在黃河流域,北方的經濟比南方進步。

    但到魏晉南北朝時期,社會發生了深刻變化。400多年的混亂使北方經濟受到嚴重的衝擊,與此相比,南方經濟獲得迅猛發展,成為全國經濟重心。隋統一全國後,格外重視這個地區,但隋定都長安,其政治中心不能伴隨經濟重心的發展變化南移。因此,國家需要加強對南方的管理,長安需要與富庶經濟區聯絡,需要南方糧食物資供應北方,不論是中央朝廷還是官僚貴族或是北方邊境。同時,長時期的分裂阻斷社會南北經濟的交流,而隨著生產力水平的提高,經濟的發展到這一時期已迫切要求南北經濟加強聯絡。

    隋開運河不僅僅有經濟方面的動機,也有政治方面的。魏晉南北朝時期是門閥世族大發展的時期,他們的力量相當強大。隋統一後,他們仍依恃其強大的勢力,企圖與中央政權抗衡。這一尖銳矛盾在江南地區一直存在,使隋政權面臨嚴重威脅,隋統治者要實施對南方的有效統治,貫通南北運河勢在必行。同時,北部邊境少數民族政權對隋亦是大患,隋王朝派出大量軍隊駐紮邊境,這些軍隊僅靠屯田是不夠的,必須依靠江淮和中原糧餉供應。路途遙遠,開鑿運河才是解決問題的關鍵。這也間接解決世界上最長的運河是哪一條這個問題。

    隋以後的歷朝歷代,至清朝後期,無論是大一統時期政權,還是分裂時期的政權,都注重運河的疏鑿與完善,其動機無外乎經濟、政治、軍事等方面,充分利用運河漕運。以運河為基礎,建立龐大而複雜的漕運體系,將各地的物資源源不斷的輸往都城所在地,成了中華大地統治者主要手段之一。運河的修復改道,其緣由亦是現實中運河常常的淤堵以及不同政權的都城位置變化。至元代京杭大運河全線貫通,明、清兩代京杭大運河成為南北水運幹線。

    運河是由統治者主導開鑿整修而成,統治者們集合龐大的人力、物力開鑿運河的主要目的是為了漕運。世界上最長的運河是哪一條?運河的產生並不是為了攀比,而是為了實實在在的漕運目的,漕運是封建王朝的生命支援與動力供應系統,維持王朝的生命延續。

    由於海運的海盜、風浪等問題難以解決,在漕運史上運河水運是主要首選方案。開鑿運河是一件名符其實的功在當代、利在萬秋的偉舉,對修造者而言,其功效時隔不久就能顯現,給王朝帶來舉足輕重的影響。所以歷朝歷代有見識的統治者都非常重視運河的修造。

    京杭大運河從公元前486年始鑿,距今已有2500多年的歷史,而秦始皇在嘉興境內開鑿的一條重要河道,也奠定了以後的江南運河走向。據《越絕書》記載,秦始皇從嘉興“治陵水道,到錢塘越地,通浙江”,運河及運河文化由此衍生。

    大運河開掘於春秋時期,完成於隋朝,繁榮於唐宋,取直於元代,疏通於明清。漫長的歲月裡,經歷三次較大的興修過程。最後一次的興修完成才稱作“京杭大運河”。

  • 19 # 侍風

    大運河是隋朝交通發展的需要。古代交通對地理環境的依賴性非常強。河運雖然在速度上不及騾馬,但在運量和運價方面的優勢是顯而易見的。中國地形西高東低,主要的河流都是由西向東流入大海,缺少南北走向的大河。隨著帝國大一統的形成及政治經濟發展的需要,用人工開鑿南北走向的運河以開通南北水道交通,己經成為統治者的當務之急。

  • 20 # 騎魚的奶喵

    修運河是勞民傷財的舉動,是煬帝的功績,是暴政。加強對東南方的統治、溝通南北經濟、加強華北地區的軍事力量。大運河開鑿,給人民帶來沉重負擔,但成了南北交通的大動脈,加強了南北聯絡,對國家的統一和經濟文化的發展起了很大的作用,至今仍造福人民。運河水利運輸,成為當時社會經濟發展需要。政治上,隋政府為加強對東北和江南地區的控制,需要一條南北向的大運河。另一方面,隋煬帝想南下娛樂。還有就是為了保持對北韓戰爭的物資補給。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翡翠有沒有收藏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