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肖那個肖
-
2 # 郭通律師
《西遊記》是明代吳承恩的作品。任何一部文學藝術作品都是和當時的時代和社會背景有密切聯絡的。因此,要探究《西遊記》的諷刺意義,我們必須要聯絡當時的時代和社會背景。在《西遊記》裡,我們不難看到很多唐僧師徒四人斬妖除魔的場景。然而,在很多情況下,妖怪都是和一些神、佛有關係的,當孫悟空想要殺死妖怪的時候,妖怪會被神、佛收走。作者吳承恩是以天庭影射當時的官場,妖怪象徵了當時的貪官汙吏。由於“妖怪”的存在,百姓生活疾苦。因此,《西遊記》主要在諷刺當時官場的腐敗和社會的黑暗一面。
-
3 # 七紫容
再者,書中以天庭影射當時的官場,以書中的社會影射當時社會,描述社會黑暗、官場腐敗的文辭隨處可見。
《西遊記》是一部宗教與神話、迷信與魔幻等要素混合的漢族民間文學文字,是一個經歷漫長曆史時間的集體創作和最後的個體加工的文字形式。它折射出先秦軸心文化式微後華夏哲思的遞減式沒落和價值大廈坍塌後生活世界的混沌畫面和世俗化的享樂圖景。對於儒道釋三種價值體系的喜劇化的嘲笑和反諷,凸顯出中國古代社會的晚期,隨著商品經濟萌芽和漸次,主流意識形態的解構和精神信仰的潰滅。《西遊記》建構的神話世界,宗教隱喻著對於精神和心理的極權統治,被演繹成為皇權的象徵。於是皇權意識和神話思維在宗教化的藝術文本里合乎邏輯地結盟,誕生出一種宗教政治和政治化的宗教模式。
《西遊記》呈現世俗世界和精神世界的雙重極權——皇權和神權,生存主體無論在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中都被牢牢地桎梏,屈服於政權和宗教的二重宰制,在心理結構上集體無意識匍匐於皇帝和佛祖的腳下。顯然,《西遊記》的文字散發著與生俱來的國民奴性氣味。即使是作為反叛偶像的“英雄”最終也不得不拜倒在象徵最高統治形式的佛的“法力”之下。
-
4 # 神珠體育
影視給我們呈現的《西遊記》是唐僧師徒四人歷經九九八十一難到達了西天,取得了真經,路上充滿了曲折、歡樂,表達一種勇往向前的精神。但是每部小說的創作都有它的時代意義,《西遊記》的創作是要表達什麼呢,只有結合那個時代才能明白。
首先介紹一下《西遊記》的作者吳承恩。可以說吳承恩是個天才。自幼敏慧,博覽群書,尤喜愛神話故事。但是在科舉中屢遭挫折,嘉靖中補貢生。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任浙江長興縣丞。當時朝廷黑暗,殊途由於宦途困頓,晚年絕意仕進,閉門著述。
我們知道嘉靖皇帝執政前期,十分勤奮,批閱奏書票擬經常到後半夜,等到後期時,經常不理朝政,二十多年不上朝,把朝政交給了首輔嚴嵩,此後首輔嚴嵩專國二十年,殘害忠良,楊繼盛、沈煉等朝臣慘遭殺害;吏治敗壞,爆發多起民變;邊事廢弛,1524年以後爆發多起大同兵變,1535年爆發遼東兵變,1560年爆發振武營兵變;長城北方蒙古韃靼俺答汗寇邊,倭寇侵略中國東南沿海,後賴朱紈、戚繼光、俞大猷等人率軍肅清。在此期間,葡萄牙人於1553年取得入居澳門的特權。外戚專政,在民間危害人民,但是可以算是一個暗無天日的社會。
吳承恩就是在這個社會下寫下的《西遊記》。唐僧歷經九九八十一難,在路上遇到的妖怪,大多數都是天下神仙的親戚或者是寵物,如太上老君的黃牛和童子;如來的舅舅金翅大鵬雕;觀音菩薩的金魚等等,他們下界為虎作倀,殘害百姓,當時最後的下場卻被帶上天庭,毫髮無損。其中的金翅大鵬雕有人暗指首輔嚴嵩,金翅大鵬雕下界作亂,吃了一國的人,如來卻沒有懲罰,當時的嚴嵩害人無數,嘉靖看到眼裡卻不聞不問。這些都是吳承恩來諷刺到時社會黑暗,外戚專權,為虎作倀。
《西遊記》中的西梁女國,是一個十分奇特的國度。國家都是女人,沒有一個男人,偶然來一些男人,都被當做異類處死了。女兒國”——沒有陽剛正氣的可憐國度,不正是形容當時的社會一片黑暗,沒有一絲正氣,偶然有人站出來,也被扼殺在搖籃之中。吳承恩借女兒國諷刺當時的社會太過黑暗。
不過最後《西遊記》以唐僧師徒成功取得真經而結尾,也表達了作者吳承恩對當時的社會還抱有希望,希望可以重見光明。
-
5 # 武勝周師
影視給我們呈現的《西遊記》是唐僧師徒四人歷經九九八十一難到達了西天,取得了真經,路上充滿了曲折、歡樂,表達一種勇往向前的精神。但是每部小說的創作都有它的時代意義,《西遊記》的創作是要表達什麼呢,只有結合那個時代才能明白。
首先介紹一下《西遊記》的作者吳承恩。可以說吳承恩是個天才。自幼敏慧,博覽群書,尤喜愛神話故事。但是在科舉中屢遭挫折,嘉靖中補貢生。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任浙江長興縣丞。當時朝廷黑暗,殊途由於宦途困頓,晚年絕意仕進,閉門著述。
我們知道嘉靖皇帝執政前期,十分勤奮,批閱奏書票擬經常到後半夜,等到後期時,經常不理朝政,二十多年不上朝,把朝政交給了首輔嚴嵩,此後首輔嚴嵩專國二十年,殘害忠良,楊繼盛、沈煉等朝臣慘遭殺害;吏治敗壞,爆發多起民變;邊事廢弛,1524年以後爆發多起大同兵變,1535年爆發遼東兵變,1560年爆發振武營兵變;長城北方蒙古韃靼俺答汗寇邊,倭寇侵略中國東南沿海,後賴朱紈、戚繼光、俞大猷等人率軍肅清。在此期間,葡萄牙人於1553年取得入居澳門的特權。外戚專政,在民間危害人民,但是可以算是一個暗無天日的社會。
吳承恩就是在這個社會下寫下的《西遊記》。唐僧歷經九九八十一難,在路上遇到的妖怪,大多數都是天下神仙的親戚或者是寵物,如太上老君的黃牛和童子;如來的舅舅金翅大鵬雕;觀音菩薩的金魚等等,他們下界為虎作倀,殘害百姓,當時最後的下場卻被帶上天庭,毫髮無損。其中的金翅大鵬雕有人暗指首輔嚴嵩,金翅大鵬雕下界作亂,吃了一國的人,如來卻沒有懲罰,當時的嚴嵩害人無數,嘉靖看到眼裡卻不聞不問。這些都是吳承恩來諷刺到時社會黑暗,外戚專權,為虎作倀。
《西遊記》中的西梁女國,是一個十分奇特的國度。國家都是女人,沒有一個男人,偶然來一些男人,都被當做異類處死了。女兒國”——沒有陽剛正氣的可憐國度,不正是形容當時的社會一片黑暗,沒有一絲正氣,偶然有人站出來,也被扼殺在搖籃之中。吳承恩借女兒國諷刺當時的社會太過黑暗。
不過最後《西遊記》以唐僧師徒成功取得真經而結尾,也表達了作者吳承恩對當時的社會還抱有希望,希望可以重見光明。
-
6 # 亦有所思
人,最不是人!
只要你聽話,你就是神!
一旦不聽話,你就是妖!
他眼裡沒有規則,或許他的規則只是最原始最天然的“優勝劣汰”,所以他拿了定海神針,劃掉了生死薄。
他無意中破壞了“生態平衡”,當上天諸神發現了這是一個不在管轄範圍之內的強大存在,這自然是不被允許的。
一個人怎麼可以不受管制?
一個人怎麼可以沒有圈子?
無組織,當然無紀律。
人間天上,怎麼可以有一個不受規則約束的存在!換做任何一個時代,任何一個組織,任何一個團伙,都不會容忍這種人物的存在。
如果他背後有人,讓那個人和我談!
然後就是各路神仙各施心機,這些心機手段卻都是那樣陰暗虛偽,和人間的人並無不同,而其醜惡程度比妖魔有過之而無不及。
打死徒弟,惹出師父怎麼辦?或者太平日子過得久了,總得給上位者一個顏色看看,省得以為自己有多牛掰。
宮門一入深如海,從此猴王是路人。
入了南天門,當了官,卻從來沒有人教他規矩,更沒有人拿憲法民法刑法給他看,都是神仙級別的存在,察顏觀色的水平比官員不知強出過多少倍,豈會糊塗到這種地步?
結果讓如來撿了一個大便宜!
人生,不過是從這個火坑,跳進另一個火坑罷了,哪怕七十二變,哪怕入地上天,也是枉然!
-
7 # 葉之秋
我並不覺得《西遊記》是一部諷刺小說。
作為四大名著之一,作為中國古代巔峰水準的神魔小說,《西遊記》博大精深,可以從多角度解讀。
一些文學史作者雖然是著名教授、知名學者,然動輒將《西遊記》往什麼批判現世,諷刺黑暗方向靠攏,總給人一種貼標籤的感覺。
在我看來,更喜歡將西遊記當成一部古代修仙小說,或者說,就是單純的神魔小說。什麼批判,諷刺全都拋開,我要享受純粹的天馬行空,享受精彩的奇幻世界。
一些人覺得,開創當代修仙小說的是《飄渺之旅》,是《凡人修仙傳》,是……其實,《西遊記》那就是一部嚴禁而精彩,豐富而博大的修仙小說。
單舉一例,《西遊記》中神仙有著嚴格的等級劃分,原著中如來佛祖道,三界之中,有天地人神鬼五等神仙。
最低等級的是鬼仙,這種神仙修為孱弱,甚至連陽光都不能見,比如各路土地,就是鬼仙。他們為什麼都是一副白鬍子老頭模樣?因為他們修為地位,壽元短暫!
第二等是人仙,人仙就是我們常說的陸地神仙。像《西遊記》中也有一些和尚道士粗通道術,能夠降妖驅魔,或者突破凡人生命侷限,活個幾百年。比如觀音禪院的老院主,活了270歲,還精神矍鑠,妥妥的已經修成金丹,達到了人仙境界。
第三等是神仙,神仙要歷經三災,成就仙體。神仙最大的特點就是能騰雲駕霧。像《西遊記》中的許多小妖,就都是神仙境界。
《西遊記》之所以能成為名著,經受歲月考驗,裡面幾乎每一個人物,每一個細節都值得反覆品味。
-
8 # 音樂小妖
當我們看完整部電視劇《電遊記》的時候,內心對於整部影視中的情節充滿了無限的好奇,但是當回到現實的那一瞬間,突然發現也許《西遊記》並非我們所想的這麼簡單,只是一部單純的神話作品,更多的是諷刺當時在大明王朝統治下的人生百態,今天我們就來聊一聊《西遊記》背後的故事。
第一部分當時的情況可能是這麼一回事,整個天庭其實就是相當於當時的大明朝,也就是當時的嘉靖皇帝,說實話這個皇帝從一開始還是相當的認真努力工作,把整個天下治理的風調雨順,但是好景不長嘉靖皇帝開始墮落了,開始一心求長生,並且把權力下放給了首輔嚴嵩。
所以只能是從靈石之中,畢竟這樣才會多少有些希望,猴子經過自己的努力學藝成功,終於回到了花果山,從這一刻開始花果山就成了人世間的一處世外桃源,其實這可能就是作者內心深處一直嚮往的地方,沒有戰爭、沒有剝削、沒有痛苦。
可惜這樣的生活還沒有讓孫猴子開心多久,地府的招魂令就將猴子的魂魄給招到了地府,也就是所謂的生老病死,其實可以理解為當時大明的一些官史,對於這些官史來說只是單純的按照天庭的職責來收稅而已。
也正是從這一刻孫猴子才發現了大明朝的不公平,自己只是想在世外桃源當中好好的生活下去而已,就這麼一個簡單的要求也會被當時的大明官史發現並且強制收稅,於是猴子直接將當時的收稅冊子全部給損壞,說白了就是你們想怎麼在大明作亂,就是不要來招惹我。
理想永遠是美好的,可惜現實直接給你來個迎頭一擊,猴子不打算跟天庭這些大神們對抗,可是天庭不容許天下間有不服自己的勢力存在,於是天兵天將開始對花果山進行了各種狂轟濫炸,但是猴子的實力超出了他們的預計,連繼幾次都沒有把猴子所在的花果山擺平。
於是天庭開始換了一種思路,比如說招安等方式,畢竟都是自己治下的一部分,沒必要非得把事情搞得太僵,其實只是天庭合算了了一下成本不太划算,所以打算將猴子拉到天庭當中去當神官。
其實就是相當於當時的大明朝把這些不服氣的人拉到朝延當中,在朝中這個大染缸待上幾年之後,也許猴子會跟朝中這些大臣們同流合汙。
但是不論是之前的弼馬溫還是後來的潘桃園的管理者都不合猴子的心意,孫猴子講究的就是隨心所欲,可是天庭中的各種規矩讓猴子根本就適應不了,於是在某天還是闖出了潑天大禍,然後天庭這一次是真得翻臉了。
然後就是猴子與天庭之間的各種大戰,結果不用說了,直接被打回了原形,壓在了五行山下五百年。
第二部分其實說白了就是孫猴子被招安到了朝中之後不聽話,然後被關進了大牢當中,但是此時的天下那些叛亂的勢力在看到孫猴子被捉之後,大家都害怕了,說好了是招安,可是結果卻是把人關到了大牢當中。
原本已經穩定的天下又因為這次的事情開始變得風起雲湧,無數的勢力也跟著這次的事件開始各種小動作,此時的朝延為了平息天下間的叛亂,又一次把孫猴子給放了出來。
也就是被壓的這五百年之後終於孫猴子重出江湖了,一路上降妖除魔只為保唐僧可以平安的到達西天,可以說這一路上遇到了無數的妖魔鬼怪,猴子經常去搬救兵,其實就是不想認真的保護唐僧而已,要知道自己可是大鬧天宮的孫悟空,當年就是天不怕地不怕才會被壓到五行山下。
現在一個凡人來當自己的師父,說實話他夠質格嗎?如果不是怕自己再一次被壓到五行山下五百年,可能在唐僧剛剛放出來孫猴子的那一瞬間就把唐僧給打死了吧。
所以大多數時候,孫悟空就是看著唐僧的各種作死,不是被這個妖怪捉走了就是被那個妖怪捉走了,然後孫悟空是很開心的跑到天庭當中去找救兵,要知道天上一天就是地上一年呀,就算孫猴子的速度快,可是在天庭上面只是喝一口茶的時間可能地上就是半個月過去了。
但是不論孫猴子如何的拖時間,最後唐僧總是死不掉,反正在關鍵時刻總會出現各種各樣的神仙將他救了出來,嚴格的說孫猴子在西行的一路上就是出工不出力,看起來跟無數的妖魔鬼怪打鬥的相當激烈,但是真正被孫猴子打死的妖怪並不多。
第三部分雖然孫猴子答應了要跟朝廷合作一起把這些叛軍全部招安,但是這些人跟自己一樣都是過不下去的窮苦百姓,孫猴子不想騙他們,畢竟這些人被朝中招安以後是個什麼樣的結局,自己可是有著親身體會的。
可是迫於無奈,又不得不向天庭效力,所以大多數時候也是出工不出力,順風的時候就跟對方剛一波,逆風的時候果斷跑去找救兵。
很可惜天庭當中也是有很聰明人,孫猴子的行為終於引起了朝中的某些重臣們的注意,於是一場真假美猴王出現了。
說實話孫猴子被從五行山下放出來,就是朝中的這些人思考之後拉出來的誘餌,主要是利用孫猴子的名聲,畢竟當時大鬧天宮這件事太出名了,大家都是以孫猴子為偶像來對抗大明的統治。
大明本來就想用孫猴子來把這些反叛的勢力全部給騙出來,然後一一解決。
可是孫猴子的出工不出力讓某些人不開心了,然後就弄出來另一個孫猴子,反正對於大明朝來說有一個楷模就行了,至於這個楷模是誰就不重要了,只要聽話就行,於是一場真假美猴王,把以前那個出工不出力的真猴子給換了下來,而假猴子開始跟隨唐僧開始了西天取經,之後的一路上可以說風平浪靜,天庭的任務也算是完美的給完成了。
總結其實整部《西遊記》在我們的理解中,就是不服於大明朝的那些百姓自發的開始跟朝延作對,然後朝廷發兵攻打的時候發現打不過,或者說打下來損失太大,於是就將其招安,然後這些被招安的叛軍進入了朝中之後才發現自己被騙了,然後又一次反了出來,最後被朝中勢力強行鎮壓,但是天下間那些孫猴子的勢力還在四處作死,最後不得不許下好處,比如說只要平定了天下的叛亂之後,就給予其自由等承諾,於是西行就開始了。在平定天下叛民的時候,一直都是出工不出力,然後朝中的嚴嵩看不下眼了,直接用另一個跟孫猴子差不多身份的假猴子把他給替換掉了,然後在這個假猴子的帶領下,終於把這些不服朝延的叛亂勢力全部給消除乾淨。
-
9 # 影月當歌
西遊記是我國四大名著之一,他十分的精彩,但是也具有很多諷刺意義。唐僧經歷了81難居然居然還相信取來的經書能救東土大唐?他經歷的81難裡至少有70難是在西牛賀洲發生的,這點早就有人說過了對吧?現在你設身處地想一想: 比如你是壽星的白鹿,你想吃童男童女。或者你是車遲國三精你要獲得更大的權利。 從直覺上來講你去更大的國家,忽悠更大的國王,成本更低效果更好啊。
烏雞國的國王把文殊綁在河中三天三夜,而李世民禮遇觀音化身。 朱紫國的國王連個合格的醫生都找不到,祭賽國的國王因為一顆舍利就遷怒全寺僧人。 唐朝人才濟濟,外國人才凋敝。 如來怎麼好意思說:“西牛賀洲,不貪不殺,養氣潛靈“ ?
西牛賀洲沒有一個國家比南瞻部洲“貪淫樂禍,多殺多爭”的大唐更加繁榮強盛啊。 西遊記裡的唐僧自己親歷了這麼多國家,不願意相信親眼見到的,李世民雙手奮鬥來的繁榮昌盛,卻覺得這外國人紙上的經書能救國,本身就是一種荒唐。現實裡不缺這樣的事情發生。
西遊記的創作裡有很多漏洞,和尚取經居然可以拯救東土大唐,這些都是令人不可置信的,諷刺了現實,具有強大的現實意義。在文化上也是很不好的,著作的創作是有它的意義的,但是還是希望注意一下小細節哦!
-
10 # 空空太極
各取所需,前面講了內功修練的心法,再結合黃帝內經和心經,加上道德經,組成了完美的練習內功的心法,然世人不知運用。
-
11 # 昭烈名臣
如果讓你猜一猜四大名著哪一本在當年是禁書,結果肯定出乎你的意料,既不是宣言造反的《水滸傳》,也不是亂寫歷史的《三國演義》,更不是大逆不道你女性為主角的《紅樓夢》,而是這本看起來人畜無害胡編亂造的神魔小說《西遊記》。
《西遊記》在明朝之所以是禁書,就是因為這本書的現實諷刺意義實在是太強大了,以至於以完全都用不著乾隆搞文字獄那一套去深挖,你只要稍微看一看就能看出來這本書對現實字辛辣的諷刺。
(1) 蔑視權威
中國是個儒家思想占主導地位的國家,從來都是把孝悌看的非常重要,甚至把孝悌上升到了國家能否長治久安的高度,因為一個人如果沒有父母和兄弟姐妹,那麼可想而知這個人講是如何的肆無忌憚。
論語的原文是:其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來之有也.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為仁之本與!這就非常明白的說出了孝敬父母兄弟和睦是一個國家長治久安沒有霍亂的根源,一個人只要做到了孝悌,那麼基本上對國家對社會那都不會有危害,從愛一個小家到愛一個大家,古人對社會的穩定的看法就是從這些由小而大的擴散中來的。
(2) 尋求長生
這種事情有沒有很熟悉呢?是的這就是在中古歷史上不斷上演的各種帝王追求昌盛的地步,尤其是到了明朝的皇帝,那更是一個比一個作,一個比一個奇葩,各種花式作死讓人真的是很無語。
尤其是這種追求長生是毫無根據純粹靠著傳說和人們的想象,什麼金丹人參果樹唐僧肉之類的東西,都是可以讓人長生不老的,但從古至今沒有一個人能做到長生不老,所有的長生不老都只存在於傳說之中,這麼明顯不靠譜的事情依然還是有無數的帝王在追求。
(3) 妖怪都是上面下來的
這個恐怕是這部西遊記最被統治者忌諱的地方,也是寫的最多的,妖怪都是有背景的,往往剛想要打死妖怪,就有上面的人下來說情,把妖怪帶走了。
這種情況在明朝比比皆是,大明王朝1566裡面就非常精彩的表面了這一點,皇帝的眼線和耳目遍佈明朝,他們在下面做了很多壞事,下面的官員即便是抓住了他們所有的犯罪證據,最後最嚴重的懲罰無非就是皇帝把這個太監召回宮裡,重新換一個太監罷了。
因為皇帝根本不在意太監在地方是否貪腐,他在意的只是只要忠於自己就行,其他的百姓什麼的死活皇帝根本不在乎。
這是西遊記最明顯的,也是最辛辣的諷刺,取經路上個艱難越多,妖怪的背景可能就越深,這些也最讓讀西遊記的人產生深深的不平,作者透過最魔幻的東西,諷刺著最辛辣的事實,這才是西遊記最大的意義所在。
總之,西遊記本身就是藉著魔幻的世界來表達作者最真實的想法,這很像紅樓夢裡說的那樣,假作真時真亦假,用最魔幻的故事表達著對最真實世界無情的諷刺。
-
12 # 一個工作室
其實對於這個問題,每個人不同的人生閱歷,有不同看法!
個人覺得吧網上總是有人能從《西遊記》中搗鼓出一堆陰謀論或者是諷刺什麼的。之前我也有所懷疑,但是如果一個文學作品是僅僅靠著陰謀論,靠著諷刺就能成為四大名著,那它可以說是四大名著之恥了,對於百看不厭的神劇,我還是抱著敬畏的心!
比如說什麼“真假孫悟空被如來掉包了”,後面的是六耳獼猴之類的。我對佛法也瞭解一點,有一個問題就是,為什麼書中總是把孫悟空叫做心猿?都說小說來源於現實,那《西遊記》的現實不是玄奘法師西行又是什麼呢?玄奘法師西行可是不可能有孫悟空、豬悟能、沙悟淨的,那麼他們三個又是什麼呢?便是佛法中所講的貪嗔痴了,貪是豬悟能,嗔是孫悟空,痴是沙悟淨。那麼回過頭來,心猿是誰的心?我想只有一個選項——玄奘法師了吧。從中原、河西走廊到天竺,路途遙遠而險阻,玄奘法師在當時,也是一個普通人,或許也會曾經有後悔之心,就是二心,也就是六耳獼猴了,而虔誠的玄奘法師自然是戰勝的這個“二心”,或許這才是真相。
僅代表個人觀點!
-
13 # 小歷說史
《西遊記》向人們展示了一個瑰麗神奇、絢麗多彩的神魔世界,人們無不為作者豐富而大膽的藝術想象驚歎不已。然而,任何一部文學作品都是一定社會生活的反映,作為神魔小說傑出代表的《西遊記》亦不例外,正如魯迅先生所說“神魔皆具人情,精魅亦同世故,而玩世不恭之意寓焉”。的確如此。透過《西遊記》中虛幻的神魔世界,我們處處可以看到現實社會的投影。小說往往將現實生活中的一些醜惡現象信手拈來,涉筆成趣,從而把五花八門、形形色色的臉譜世相和那可笑可憐的社會現象的面紗輕輕地撩開來,抖落出活靈活現、妙趣橫生的笑料,使人在笑聲中去體會世情調侃的真實含義。這樣就有了小說的社會意義:它有很鮮明的社會指向性,描寫了種種世態,也批判了現實社會中種種醜惡的東西。
《西遊記》中描寫了一個完整的神的世界。這個神的世界的組織結構從哪兒來的呢?誰也沒有當真見過,但卻是人們根據現實生活構建的,所以整個神的世界、神的組織就是現實的社會組織的一個投影,這兩者之間有很明顯的聯絡。
《西遊記》小說寫神的世界,就意味著寫現實的世界,上到玉皇大帝,下到天兵天將,和現實社會中的上到皇帝,下到各級官吏,兩者之間構成一個對應的關係。這種對應關係又不是直接的,不能說玉皇大帝就是明代某個皇帝,不能說寫玉皇大帝的婚姻就是指明代某個皇帝的婚姻,玉皇大帝只是皇帝的一種象徵,是皇帝的一種抽象化的符號。其他的仙官仙吏、天兵大將也都一樣,都是現實社會中各級官吏的抽象、象徵。所以凡是對玉皇大帝、對神將仙卿的調侃、揶揄、諷刺,實際上都是對現實社會中皇帝、官吏的調侃、揶揄、諷刺。《西遊記》中描寫的玉皇大帝、神將仙卿,一個個昏庸無能,奴顏媚骨,尸位素餐,作威作福,這實際上是明代那些荒淫腐朽的世俗帝王及其文武群臣的投影。
另一方面,《西遊記》中寫西行路上經過了許多國家,這些國家有個特點,就是很混亂。這些國度裡的國王,不是怯弱昏庸,就是荒淫無度。在他們統治下的王國,大部分都是社會混亂、政治黑暗,奸佞當權,荼毒百姓。比丘國的例子我們最熟悉了。比丘國王追求長生不老,有個妖怪變的南極仙翁獻了一個很美麗的女子給國王作為王后,他就被封為“國丈”了。而且這位“國丈”還給國王獻上一副長生不老的“仙方”,即要用1111個小兒的心肝熬成湯做藥引子,然後煉這副藥。於是比丘國王就下令把全國的幼童都關在籠子裡,等抓滿1111個,好同時開腹挖取他們的心肝。這種做法是非常荒淫殘暴的。“仙方”的藥引子用小兒的心肝,這個描寫顯然是誇張的,但是這種誇張裡有一種本質性的東西,就是荒淫無道、殘忍暴虐,那時國王的一種本性。這種荒淫無道的國王本性無疑有一種鮮明的現實指向性,是用誇張的手法諷刺明代的皇帝。明代的弘治、嘉靖兩個皇帝有個很突出的特點,就是迷通道教,追求長生不老,在皇宮裡建道教的祭壇,在祭壇上作法,把皇宮裡弄得烏煙瘴氣。而且他們很講究房中術,誰來獻房中術的方子,誰就能當大官;誰獻的藥房吃下去管用,誰的官職就升得快、升得高。《西遊記》小說把這種社會顯示抽象了,幻想了,誇張了,成為小說中對迷戀道教的那些國王的誇張描寫,因此有了影射現實的特點。
再比如第九十三回寫豬八戒狼吞虎嚥,沙僧告訴他:你吃東西要斯文點。豬八戒就說:“斯文!斯文!肚裡空空!”連一向老實的沙僧也禁不住笑了。古代“斯文”有兩個含義,一個指做事要文雅一點,還有一個指文人,文人就是斯文。很少說笑話的沙僧這時就說:“二哥,你不曉得,天下多少‘斯文’,若論起肚子裡來,正替你我一般哩。”這就辛辣地諷刺了天下的秀才,天下的讀書人。《西遊記》的作者本身應該是個讀書人,他諷刺的不是自己,不是哪個朋友,而是對當時一班只知作時文八股的讀書人的嘲笑。
所以,《西遊記》中的許多描寫都有現實的特點,對現實中的某種不合理現象、某中黑暗現象進行了諷刺,這個諷刺面是很廣的。
再進一步看,《西遊記》裡諷刺調侃的物件往往是不分高低貴賤的,尊貴的物件也常常被置於被調侃的位置。比如小說第九十八回裡,唐僧師徒歷盡艱難,好不容易到了西天,在莊嚴的極樂世界中卻上了如來佛一個當。如來佛是非常神聖的,但是他的兩個侍者阿難、迦葉居然公開索要賄賂。這能使人聯想到明代宰相府裡的門丁比七品縣令還要大,因為門丁有特殊的權力,想見到宰相必須要透過他那道門,要賄賂他才能見到當官的。如來佛說:“經不可輕傳,亦不可以空取。”經是很重要的東西,哪可以隨便就給你呢?上次眾比丘僧下山到趙長老家裡唸了一通經,“保他家生還者安全,亡者超脫,只討得他三鬥三升米粒黃金回來,我還說他們忑賣賤了”,把我這個經書賣得太便宜了。小說中把如來佛寫得這麼勢利,唸經成了一種謀生的手段,說得不客氣一點,的確是有點褻瀆神聖了。
現在很多寺廟,和尚借唸經來謀取一定的經濟收入,大量寺廟的經營都是非常好的,寺廟的高僧們收入一般都很高。從這種現象可以看出,這種現象自古有之,現在仍有。小說借如來佛形象來諷刺社會,是抽象的諷刺。再怎麼樣的得道高僧都可能有不良品質,都可能有謀求財務的心態,這樣就摘掉了聖人身上的光環。不管怎樣神聖的人,也許在其見不得人的背後也有烏七八糟的東西,也有凡俗的心理,也有跟普通百姓一樣謀求功名利祿的心理,千萬不要為其身份、地位所矇蔽。
我們在現實社會中生活,看到了很多生活中善的或惡的東西,看到很多正義也看到很多邪惡,看到很多光明也看到很多黑暗。《西遊記》小說的社會意義有兩點。第一,它能使你看得更清楚,能使你看得更透。它能給人一種智慧,當你再看到尊貴的、神聖的東西的時候,也許在它的背後有汙濁的東西,有很卑賤的心理你沒看見,那麼小說中就給你舉了大量的這些例子,讓你看得更透。第二,《西遊記》這種遊戲型、喜劇型的小說,是把世界上沒有價值的東西撕碎了給你看。這和悲劇不一樣,悲劇是把世界上有價值的東西毀滅了給你看,有價值的東西被毀滅後,你會感到非常悲傷,非常憤怒,而喜劇是把世界上沒有價值的東西撕碎了給你看,你看了以後會有一種愉悅感。書中所寫的這樣的一些事情、這樣的一些品質也許是你有的,只是你不想做或不敢做,比如賄賂、貪小便宜等,但是喜劇中撕碎了給你看了以後,你覺得這太可笑了,這種事情不能做,這種品質不能有,你會覺得那麼做太可恥,那種事情是不可做的,你在笑的過程中就提升了自己的精神,提升了自己的道德品質。
-
14 # 孤嶼不言
《西遊記》向人們展示了一個瑰麗神奇、絢麗多彩的神魔世界,人們無不為作者豐富而大膽的藝術想象驚歎不已。然而,任何一部文學作品都是一定社會生活的反映,作為神魔小說傑出代表的《西遊記》亦不例外,正如魯迅先生所說“神魔皆具人情,精魅亦同世故,而玩世不恭之意寓焉”。的確如此。透過《西遊記》中虛幻的神魔世界,我們處處可以看到現實社會的投影。小說往往將現實生活中的一些醜惡現象信手拈來,涉筆成趣,從而把五花八門、形形色色的臉譜世相和那可笑可憐的社會現象的面紗輕輕地撩開來,抖落出活靈活現、妙趣橫生的笑料,使人在笑聲中去體會世情調侃的真實含義。這樣就有了小說的社會意義:它有很鮮明的社會指向性,描寫了種種世態,也批判了現實社會中種種醜惡的東西。
《西遊記》中描寫了一個完整的神的世界。這個神的世界的組織結構從哪兒來的呢?誰也沒有當真見過,但卻是人們根據現實生活構建的,所以整個神的世界、神的組織就是現實的社會組織的一個投影,這兩者之間有很明顯的聯絡。
《西遊記》小說寫神的世界,就意味著寫現實的世界,上到玉皇大帝,下到天兵天將,和現實社會中的上到皇帝,下到各級官吏,兩者之間構成一個對應的關係。這種對應關係又不是直接的,不能說玉皇大帝就是明代某個皇帝,不能說寫玉皇大帝的婚姻就是指明代某個皇帝的婚姻,玉皇大帝只是皇帝的一種象徵,是皇帝的一種抽象化的符號。其他的仙官仙吏、天兵大將也都一樣,都是現實社會中各級官吏的抽象、象徵。所以凡是對玉皇大帝、對神將仙卿的調侃、揶揄、諷刺,實際上都是對現實社會中皇帝、官吏的調侃、揶揄、諷刺。《西遊記》中描寫的玉皇大帝、神將仙卿,一個個昏庸無能,奴顏媚骨,尸位素餐,作威作福,這實際上是明代那些荒淫腐朽的世俗帝王及其文武群臣的投影。
另一方面,《西遊記》中寫西行路上經過了許多國家,這些國家有個特點,就是很混亂。這些國度裡的國王,不是怯弱昏庸,就是荒淫無度。在他們統治下的王國,大部分都是社會混亂、政治黑暗,奸佞當權,荼毒百姓。比丘國的例子我們最熟悉了。比丘國王追求長生不老,有個妖怪變的南極仙翁獻了一個很美麗的女子給國王作為王后,他就被封為“國丈”了。而且這位“國丈”還給國王獻上一副長生不老的“仙方”,即要用1111個小兒的心肝熬成湯做藥引子,然後煉這副藥。於是比丘國王就下令把全國的幼童都關在籠子裡,等抓滿1111個,好同時開腹挖取他們的心肝。這種做法是非常荒淫殘暴的。“仙方”的藥引子用小兒的心肝,這個描寫顯然是誇張的,但是這種誇張裡有一種本質性的東西,就是荒淫無道、殘忍暴虐,那時國王的一種本性。這種荒淫無道的國王本性無疑有一種鮮明的現實指向性,是用誇張的手法諷刺明代的皇帝。明代的弘治、嘉靖兩個皇帝有個很突出的特點,就是迷通道教,追求長生不老,在皇宮裡建道教的祭壇,在祭壇上作法,把皇宮裡弄得烏煙瘴氣。而且他們很講究房中術,誰來獻房中術的方子,誰就能當大官;誰獻的藥房吃下去管用,誰的官職就升得快、升得高。《西遊記》小說把這種社會顯示抽象了,幻想了,誇張了,成為小說中對迷戀道教的那些國王的誇張描寫,因此有了影射現實的特點。
再比如第九十三回寫豬八戒狼吞虎嚥,沙僧告訴他:你吃東西要斯文點。豬八戒就說:“斯文!斯文!肚裡空空!”連一向老實的沙僧也禁不住笑了。古代“斯文”有兩個含義,一個指做事要文雅一點,還有一個指文人,文人就是斯文。很少說笑話的沙僧這時就說:“二哥,你不曉得,天下多少‘斯文’,若論起肚子裡來,正替你我一般哩。”這就辛辣地諷刺了天下的秀才,天下的讀書人。《西遊記》的作者本身應該是個讀書人,他諷刺的不是自己,不是哪個朋友,而是對當時一班只知作時文八股的讀書人的嘲笑。
所以,《西遊記》中的許多描寫都有現實的特點,對現實中的某種不合理現象、某中黑暗現象進行了諷刺,這個諷刺面是很廣的。
再進一步看,《西遊記》裡諷刺調侃的物件往往是不分高低貴賤的,尊貴的物件也常常被置於被調侃的位置。比如小說第九十八回裡,唐僧師徒歷盡艱難,好不容易到了西天,在莊嚴的極樂世界中卻上了如來佛一個當。如來佛是非常神聖的,但是他的兩個侍者阿難、迦葉居然公開索要賄賂。這能使人聯想到明代宰相府裡的門丁比七品縣令還要大,因為門丁有特殊的權力,想見到宰相必須要透過他那道門,要賄賂他才能見到當官的。如來佛說:“經不可輕傳,亦不可以空取。”經是很重要的東西,哪可以隨便就給你呢?上次眾比丘僧下山到趙長老家裡唸了一通經,“保他家生還者安全,亡者超脫,只討得他三鬥三升米粒黃金回來,我還說他們忑賣賤了”,把我這個經書賣得太便宜了。小說中把如來佛寫得這麼勢利,唸經成了一種謀生的手段,說得不客氣一點,的確是有點褻瀆神聖了。
現在很多寺廟,和尚借唸經來謀取一定的經濟收入,大量寺廟的經營都是非常好的,寺廟的高僧們收入一般都很高。從這種現象可以看出,這種現象自古有之,現在仍有。小說借如來佛形象來諷刺社會,是抽象的諷刺。再怎麼樣的得道高僧都可能有不良品質,都可能有謀求財務的心態,這樣就摘掉了聖人身上的光環。不管怎樣神聖的人,也許在其見不得人的背後也有烏七八糟的東西,也有凡俗的心理,也有跟普通百姓一樣謀求功名利祿的心理,千萬不要為其身份、地位所矇蔽。
我們在現實社會中生活,看到了很多生活中善的或惡的東西,看到很多正義也看到很多邪惡,看到很多光明也看到很多黑暗。《西遊記》小說的社會意義有兩點。第一,它能使你看得更清楚,能使你看得更透。它能給人一種智慧,當你再看到尊貴的、神聖的東西的時候,也許在它的背後有汙濁的東西,有很卑賤的心理你沒看見,那麼小說中就給你舉了大量的這些例子,讓你看得更透。第二,《西遊記》這種遊戲型、喜劇型的小說,是把世界上沒有價值的東西撕碎了給你看。這和悲劇不一樣,悲劇是把世界上有價值的東西毀滅了給你看,有價值的東西被毀滅後,你會感到非常悲傷,非常憤怒,而喜劇是把世界上沒有價值的東西撕碎了給你看,你看了以後會有一種愉悅感。書中所寫的這樣的一些事情、這樣的一些品質也許是你有的,只是你不想做或不敢做,比如賄賂、貪小便宜等,但是喜劇中撕碎了給你看了以後,你覺得這太可笑了,這種事情不能做,這種品質不能有,你會覺得那麼做太可恥,那種事情是不可做的,你在笑的過程中就提升了自己的精神,提升了自己的道德品質。
注:文中觀點多出自近日所讀的北京師範大學郭英德教授著作《中國四大名著講演錄》(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6年出版)。這是一本深入淺出地闡釋“四大名著”豐厚而深邃的人生內涵,以啟發人們對歷史、對社會、對人生的深刻思考的好書。
-
15 # 解讀上下五千年
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
作為我國的四大名著之一,《西遊記》無疑是非常成功的一部作品,當然了,每個人看待《西遊記》的方式方法也不一樣。
說到《西遊記》,就要先聊聊《西遊記》的作者吳承恩。
吳承恩喜讀稗官野史、志怪小說,"嘗愛唐人如牛奇章、段柯古輩所著傳記,善模寫物情,每欲作一書對之","髫齡,即以文鳴於淮",頗得官府、名流和鄉紳的賞識,《淮安府志》載他"性敏而多慧,博極群書,做詩文下筆立成。愛看神仙鬼怪、狐妖猴精之類的書籍,如《百怪錄》、《酉陽雜俎》之類的小說或野史。
後來官場失意了,加上生活的困頓,使他加深了對封建科舉制度、黑暗社會現實的認識,促使他運用志怪小說的形式來表達內心的不滿和憤懣。他自言:"雖然吾書名為志怪,蓋不專明鬼,實記人間變異,亦微有鑑戒寓焉。"吳承恩還寫過一部短篇小說集《禹鼎志》,不過已經失傳,只能看到一篇自序。
《西遊記》對當時社會現實的諷刺是:用神話的手法對專制政府的一種諷刺,反映封建社會官官相護的黑暗情景。 作品裡所描寫的天上人間,實際上都沒有一塊乾淨的“樂土”,神聖威嚴的天宮和地府,在冠冕堂皇的外衣之下,隱藏著腐敗和醜惡。
-
16 # 西域鷹眼
《西遊記》可謂是家喻戶曉的作品,每到暑假電視機裡那熟悉的旋律想起,有多少人想起了自己的童年,不管是著作還是影視劇,都堪稱經典。
令人嘖嘖稱奇的奇異故事中有鮮活的人物形象,也有內容尋味的哲理。不管是滿天神佛,還是各色妖怪,抑或是各國的君主百姓,都已經在《西遊記》裡都不是很“正經”,似乎是從哈哈鏡裡看到的人物,頗有調侃諷刺的意味。
在看熱鬧的同時,我們不得不說說《西遊記》裡的諷刺意味。作者就是用他的奇幻之筆假借神聖的天皇之權、法相莊嚴的神佛等對世俗哲學進行了揶揄譏諷。在中國歷史上,幾乎每朝每代都會發生文字獄,而在明末清初甚至中期,社會發展是進步了不少,但是文字獄卻沒有減少。所以,《西遊記》的這種藝術手法也拜時代所賜吧!
一、最大的“贏家”《西遊記》中最大的贏家莫過於完成西天取經任務,金身成佛的師徒五人,但唐僧卻是一個極具諷刺內涵的人物形象。為什麼這麼說呢?
唐僧是取經團隊裡的領導人物,管著本領高強的徒弟,還有發號施令的權力,追究其根本身份,只不過是一個打著取經之名的傀儡。大家都知道唐僧是如來的弟子金蟬子轉世的,收到了觀音菩薩的指點,踏上了西天取經的旅途。為大唐能夠感悟大乘去取經,再遠的路,再艱難的路他咬著牙都要走過,但是實際上他只不過是金蟬子大悟正道路上的一個工具而已。
從唐僧一次又一次毫無原則的“慈悲為懷”、人妖不分、顛倒是非,常常把偽裝成人的妖怪作為可憐的人,被一次又一次的抓起唐僧肉。反而是忠心耿耿的孫悟空用火眼金睛,識別妖怪、堅決剷除,唐僧卻經常訓斥甚至趕走孫悟空。可見唐僧的迂腐愚昧,在現實的社會里往往就有這種領導。比如在明末就出現了許多有功之臣被屈殺的案例。
在車遲國的故事中,這位國王根本不懂得為君之道,是非不辨,寵信奸佞,並把邪教奉為國教,是一個徹頭徹尾的昏君。
在吳承恩所生長的年代,嘉靖帝先後處死了楊廷和、海瑞、俞大猷、戚繼光等功臣志士,任由嚴嵩和嚴世蕃把持著,最後將大明拖入了萬劫不復的深淵。
對孫悟空一樣本領強大的敵人來說,用些被人詬病的方法也就罷了。但是對於普普通通的平頭百姓,天庭還是極其欺壓。對鳳仙郡裡的順民,只是因為一點雞毛蒜皮的小事、一己之私就遷怒於全體平民,三年不下雨,把人逼上了絕路,絲毫沒有一點點好生之德。這樣的統治者在中國的歷史上並不少,《西遊記》更是藉此諷刺了作者所生活的明朝末年民不聊生的生活。
在諷刺君王的時候,也諷刺了各級官員的徇情枉法、貪贓行賄等黑暗腐敗現象。當時的錦衣衛、東西廠已經成為了現實社會吃人不吐骨頭的強盜妖魔。
《西遊記》就是透過辛辣的諷刺手段,用真善美來反襯出假惡醜,但作者的心裡也並不灰暗的,他還表達了對美好的願望和期待,追求這“自覺的理想”能夠早日出現。
-
17 # 品點歷史
要知道《西遊記》諷刺了什麼,首先應該瞭解《西遊記》的成書背景。
在吳承恩創作《西遊記》之前,唐玄奘取經的故事已經在民間廣為流傳了。唐玄奘取經是歷史上的真實事件,唐太宗貞觀三年(629年),僧人玄奘為求佛經真義,不顧禁令,偷越國境,去天竺(今印度)取經,歷時十七年,行程5萬餘公里,途經數十國,備受艱難困苦,取得大小乘佛教經律論657部,堪稱歷史偉人。梁啟超稱他為“佛學第一人”,魯迅讚揚他為“民族的脊樑”。後來,其弟子辯機根據其口述西行見聞,整理成《大唐西域記》,記敘了取經途中的艱難困苦和異域風情。
稍後,另兩位弟子慧立、顏棕又寫成《大唐慈恩寺三藏法師傳》,描述了山河險阻、氣候嚴酷、野獸威脅、強人襲擊,以及種種奇特的異國風貌和自然現象。由於取經事件本身就極富傳奇色彩,加上佛門弟子的著意渲染,所以唐代時取經故事已在民間廣泛流傳。
當然,這時候的玄奘取經的故事也是屬於個人傳奇性質的故事,還沒有向神話故事傾斜。約到北宋時期,根據敦煌榆林窟的玄奘取經壁畫,畫中已出現有持棒的猴行者。到了元明之際,有了一部《西遊記評話》,故事內容已遠離了歷史上的取經事件,不僅孫悟空取代唐僧成了男一號,沙和尚、豬八戒也紛紛加入了取經隊伍,取經也由一個個人傳奇故事演變成了一個神話故事。
吳承恩正是在這些基礎上,整理、加工,創作出了《西遊記》。吳承恩活了83歲,在古代算是非常高壽的了。他一生歷經弘治、正德、嘉靖、隆慶、萬曆五個朝代。同歷史上所有的王朝一樣,明朝進入中後期以後,也是問題重重。明朝的皇帝很多都崇尚道教,沉迷於修道煉丹,這也和國家無事,政權穩固有關。其中尤其以嘉靖一朝最為盛行,嘉靖皇帝一心痴迷修道,而把國家大事交給嚴嵩這樣的奸臣打理,弄得朝廷上下烏煙瘴氣,貪腐盛行。嘉靖在位45年,這段時期正是吳承恩從青年到老年的這段時間,所以,他對嘉靖一朝各種不良風氣尤為反感。
除了朝廷風氣不良以外,吳承恩的個人際遇對他的思想也有很大影響。
吳承恩祖上曾經做過的都只是負責教化和訓誨童生秀才的小學官,是九品之外未入流的官,正相當於孫悟空那“弼馬溫”一樣的卑微。吳承恩渴望透過科舉,進入仕途,來改變家族的命運。但是直到四十七歲的時候,他還是一名庸庸碌碌的老秀才。最後按照明代科舉的常例,老秀才凡屢試不中舉人的,依次排隊等候選送,於是吳承恩便成了一名歲貢生。但朝廷沒有讓他做官,而是讓他去南京國子監繼續讀書。直到六十七歲時,吳承恩在北京又候選了幾年,才得到一個浙江長興副縣丞的八品小官,這和孫大聖被騙上天庭做“弼馬溫”沒有兩樣。
吳承恩的副縣丞做得很不順心,他厭惡官場的汙濁,不會攀緣附會,一意獨行,又完不成上司規定的徵賦指標,最後被拘捕鋃鐺入獄。後來雖然又以“事出有因,查無實據”將他釋放,並依八品職銜補給他一個類似給皇親大戶做家庭教師的官職,但他已看透了官場的險惡,於是拂袖棄官而歸。
這些經歷使吳承恩對現實世界心灰意冷,從此一心一意的投入到小說的創作。《西遊記》是他傾注心血最多的一部,也是最成功的一部小說。瞭解了吳承恩所處的時代,以及他的個人遭遇之後,我們可以想象,他寫的這部《西遊記》,絕對不是一部暑期逗小朋友開心的童話故事,而是有深刻隱喻的。“藝術來源於生活,而又高於生活”,在小說《西遊記》裡,各路妖魔鬼怪,牛鬼蛇神,都能在現實中找到他們的原型。在《西遊記》裡,吳承恩就表達了他對現實世界的批判和諷刺,主要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對道教的諷刺《西遊記》裡面出場的道士就沒幾個是好的,往往都是為害一方的反面形象。比如比丘國的國丈,是道家福祿壽三星中壽星的坐騎白鹿化身的一個道士,這個道士蠱惑國王去取小孩的心肝來做藥引,濫殺無辜。車遲國的三位國師,虎力大仙,鹿力大仙,羊力大仙,把持朝政,迷惑國王,使全國的僧人受害,這三個妖精也是以道士的身份出現的。
吳承恩諷刺的就是道教,明朝皇帝崇尚道教,超過了歷代王朝。嘉靖皇帝更是自封道教帝君,整天修道煉丹,想著長生不老,不理國政,一大批道士被封為真人,國師。嘉靖帝經常需要撰寫一些焚化祭天的青詞,而嚴嵩為了迎合嘉靖,練就了一番寫青詞的本領,由此得到嘉靖賞識,官至內閣首輔,嚴嵩也被詩人諷刺為“青詞宰相”。嚴嵩當權期間,跋扈專權,貪腐斂財,矇蔽皇帝。吳承恩就是用車師國的虎力大仙等妖精來諷刺隱喻嚴嵩一黨。
二對官場黑暗的諷刺吳承恩自己也是做過官的,雖然只是副縣丞這樣一個不入流的小官,但他對官場還是有深刻了解的。中國曆來不論是官場還是社會,向來講究的是人情關係。吳承恩為官期間,就是因為不願巴結貪附,討好上司,最後在徵稅的時候,因為沒有完成指標,被上司當做替罪羊關進了監獄,雖然不久就被放出來了,但這件事對他的打擊很大,一個六十多歲的老人,晚年還要受牢獄之災,想想就淒涼。
在《西遊記》裡,吳承恩就深刻刻畫了這一官場現象。那些天庭下凡來的妖精,無論闖了多大的禍,但就是因為背後有靠山,往往被要被孫悟空一棍子打死的時候,他們背後的主人就出現了,然後三言兩語,就把妖精救下了。而那些沒有背景的山精野怪,就難逃一死了。這就是有背景和沒背景的區別。
最具諷刺意義的是,唐僧師徒四人一路歷盡艱辛,終於來到大雷音寺,準備求取真經,卻被阿儺、迦葉兩位尊者為難,只因為沒有給他們點“人事”(賄賂)。最後不得已,唐僧只好把自己吃飯的傢伙--紫金缽盂給了出去。連西方極樂世界都貪,那大千世界誰又不貪呢?吳承恩在這裡,隱喻的就是,朝廷上下貪附成風,究其源頭,正是最高掌權者皇帝的縱容默許造成的。
三對嘉靖帝的諷刺縱觀取經路上遇到的國王,基本上沒有幾個是正面形象,要不是被妖精蠱惑,要不就是自身昏庸糊塗。我們把車遲國王和嘉靖皇帝比一比,就不難發現,這位國王的一言一行,就是現實中崇奉道教,自號“靈宵上清統雷元陽妙一飛玄真君”的嘉靖皇帝朱厚璁的一面鏡子。嘉靖皇帝在位長達45年(1521—1566),當時文有楊廷和、海瑞,武有俞大猷、戚繼光,朝中不乏能人志士,但嘉靖帝對內不修朝綱,不問政事,任由嚴嵩、嚴世蕃父子專擅朝政;對外疆界荒蕪,武備鬆弛,使得倭患不斷,黎民塗炭。而他自己的主要興趣和唯一志向僅僅在於向神仙祈禱和覓取道家的秘方以期長生不死。可以說,明朝滅亡的種子,在嘉靖的時候就種下了!
-
18 # 七小時差的距離
《西遊記》的諷刺意義究竟是什麼?
大概是沒有能力的師傅帶著有能力的徒兒,一路靠著徒兒們的辛苦付出,最後師傅收益最大,得道昇仙。師傅的慈悲心腸在一路的過關斬將中最是沒用,一方面得益於敵人,另一方面制約自己人。但也只有師傅辨得西天的方向,不然徒兒們恐怕早已丟下他。
-
19 # 大志遠思想空間
西遊記有諷刺意味?其實哪部作品沒有諷刺意味呢?有諷刺才有讚揚,這也是事物的兩面性,也在於人的思維和思想。
西遊記利用神話故事講的是人間滄桑,以天為上,以地為下,所以上邊時間轉得快,天上一天,地上一年,難道吳承恩先生知道地球的自轉和公轉嗎?吳承恩先生真是大仙啊。
西遊記講的是人間,所以,唐三藏取經時,西方極樂世界也要人事。要知道中國神話中神仙一般是不吃飯的,講究辟穀禁慾,淡泊名利。到了西方極樂世界就有一些下作了,如來佛的弟子阿南德,伽葉也要人事,難怪是從印度傳過來的,天竺國就包含在印度境內。佛教講究無慾寡歡,那他要東西幹什麼呢?即使如來佛講解佛經也要金子,而且散碎金子還不想要,想要馬蹄金,真是人間啊,人是相通的,人天也是相通的。
吳承恩先生經歷人間80多年,已經看透人生,吳承恩先生只是告訴了人們,奮鬥就回報,不是不報時候未到,善惡都一樣,這才是佛性,也是天下的共性。
-
20 # 小雅好讀書
《西遊記》的諷刺意義很多,但印象最深的有三處:
(一)孫悟空治服不了的妖怪都有後臺唐僧師徒一行四人,從東土大唐前往西天取經,如來佛祖給他們設計好了九九八十一難,每遇到一處妖怪,孫悟空都上去打前鋒,只要孫悟空一敗下陣來,唐僧肯定被抓,八戒、沙僧等著大師哥想辦法,於是,孫悟空的七十二變也不靈了,“齊天大聖”只能上天找仙來降妖除魔。
曾經有一部小品,諷刺“上面有人”,可看完《西遊記》發現,上面沒“人”,唐僧四人真到不了西天,也取不回真經。聯絡到現實,當時的明朝政治已腐敗透頂,唐僧取經路上的魔難和平民百姓現實中遇到的挫折何其相似!只不過普通人沒有孫悟空的本領,要麼像唐僧一樣遇到問題就哭,要麼像八戒一樣動不動就想逃回高老莊,可世上哪有桃花源?
那些有後臺的妖怪,必須天上來了一位大仙,拿出一樣專門收伏妖怪的法寶,才能確保唐僧師徒四人平安過關,這個情節設計,既有佛教因果迴圈的佛學理論在內,也暴露了沒有後臺想當個妖怪都難。
(二)虜走唐僧母親的強盜當了十八年知府唐僧父母和奶奶舉家上任,上船時,梢公劉洪發現唐僧媽溫嬌小姐貌美如花,就起了壞心。路上劉洪把唐僧爸推下水,強佔唐僧媽,穿上了唐僧爸的衣服,拿著上任的璽印和公文,來到了江州知府衙門,冒充狀元郎,當了十八年官。
唐僧父母和奶奶的經歷肯定是悲慘的,但盜匪當了十八年官,竟無人識破,是不是也說明,當時的官,其實不是狀元,也一樣能做。
當然,還有一層意思,知府和強盜一樣,不然這十八年,地方太平無事,沒人發現知府大人的任何問題,就連唐僧媽溫嬌也沒回孃家一趟,更沒有孃家人和她有任何聯絡,如果僅僅歸結為交通、通訊不便,應該不是。唐僧長大後,寺院老和尚把溫嬌書信交給唐僧,唐僧開始了報仇之路,見媽媽,找奶奶,到京中搬兵圍剿匪徒,唐僧爸復活,但唐僧媽自盡了。
唐僧一家人的經歷奇之又奇,但拋開唐僧一家人不談,只談劉洪冒充陳光蕊,知府即強盜,強盜即知府,應該是明朝的普遍現象。
(三)見了清俊的男人就想嫁的多數都是妖精唐僧取經一路,遇上了好多妖精,老鼠精、玉兔精、狐狸精。漂亮的妖精都想嫁唐僧,每到一個妖精洞穴,妖精都準備好了洞房花燭,準備和唐僧拜天地,成夫妻。明朝女人只是男人的附屬品,成親不由自己定,更不能自己選擇男人結婚,想看見一個清俊的男人更是難於登天,只有小說裡,妖精修成的女體,才有自己選擇夫婿的權利。從《西遊記》能看出,當時女性社會地位相當之低。
《西遊記》的諷刺意義就在於,為人所不恥的妖精,不屑於封建禮教束縛,反而有追求愛情,追求自主婚姻的權力。而普通女性,則要受《閨閣四書集註》和《女兒經》等書籍散佈的綱常名教的束縛,接受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不自主的婚姻,在“餓死事小,失節事大”的理學觀念中埋葬自己的青春。
回覆列表
《西遊記》有很鮮明的社會指向性,描繪了大千世界的種種世態,也批判了社會現實中的種種醜惡現象。
作品對當時的統治階級給予了辛辣的嘲諷和無情的批判。作品也對當時社會上那些禁錮人們心靈的迂腐愚昧的思想進行了深刻的諷刺和揭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