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跪射俑
-
2 # 馬振廷1
知美者,侍品過,親近也,不侍品親近怎知美呢?天下人比喻多人,皆親近侍品過,亂糟蹋,噁心人。還美嗎?還可以解釋為天下皆知美,愛美之心人人爭之,爭鬥起惡端,比如皆知皇帝位高至上貴為天子享受佳麗三千,享受最美好生活特權待遇。爭皇位天下大亂,民眾死與爭亂之中,惡矣。美不勝數,人人爭美起禍端惡之源。
-
3 # 老聃22
譯:天下人都知道了美的標準是什麼,相反醜的標準也同時被確定。
老子的本意是想告訴我們,天下本來並沒有美醜之分,原始社會男人以雄壯有力量為美(狩獵能手),女人以心靈手巧屁股大為美(健康會生孩子)。老子是崇尚宇宙自然的,反對人類文明侵犯自然規律。而進入到文明社會以後,美醜就慢慢被人為設定出來了。
例如唐僧的相貌就是被設定的美的標準,相反豬八戒就是醜陋的代表作。如果按原始社會標準豬八戒戰鬥力更強肯定更美,而唐僧則是手無縛雞之力缺乏男人魅力。所以,豬八戒其實只是文明社會進步的犧牲品。
-
4 # 水過重山
予人玫瑰手留餘香,美女接過玫瑰,正抓在刺上,扎出血,為了面子,忍痛接過玫瑰即天下都知道美的是好的,惡的不堪的一面就不說了
-
5 # 色即是空710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這是一個趨向複雜,擾亂心神的過程,一生二,陰陽生時,正反,大小,美醜等相對的概念就出現了,煩惱逐漸產生,隨逐步所生煩惱無邊。不如一的狀態或大道至簡的樣子。如最初人類,純樸善良,合道有德,與自然融為一體,餓了摘野果吃,與世無爭,有幸福感。只有羞恥感而無美醜之分別。
-
6 # 645153118118
美與醜,善與惡是相對的。例如一個年輕大眼睛、高鼻樑、小酒窩、尖下巴、小臉。很美,合乎當下所有的美。隨著時間的流逝,變成一個眼大無神、臉部松馳、眼袋腫脹、滿臉橫肉,還有法看嗎?因為年輕時太美。反而是一個單眼皮、小眼睛的普通女孩,雖然年輕時不那麼好看,慢慢看,越來越好看。
-
7 # 資料完善度低
”普天之下都以美為美,而厭棄醜”就這意思。難道你不喜歡美麼?愛美是人類共同的審美追求。老子這裡的“天下”,以老子當時的時代和視界也就是“周”和周邊的蠻夷了。也就是說,無論”周”或周邊”蠻夷”它都有共同的審美追求和價值。
但老子這裡恐怕不是僅指“外在形象的美”,它有更深層次的意思,只是借外在“審美價值觀”來比喻其它事物罷了。否則老子的《道德經》就沒有意義了,因為“美”外在形態的美,其實是沒有統一的標準的,每個人對美的價值追求和理解是不完全一樣的,它只是一種趨向,一種大眾趨向(不是小眾追求),這種趨向是一種“穩定丶連續丶快樂”的趨向。
而每一個時代,是有不同的審美趨向和價值取向的。所以,老子所指“天下皆知美之為美者丶斯惡矣”是指人的丶人性的“心靈美”,內在的“品德美”。這才是老子“德經”所要闡述的主要內容,實際上就是說給當時的“統治者”聽的丶看的,是對當政者的規勸和警告。如果“統治者”不從美斯惡,不貴貴重之物丶天下無盜的論述來看,只怕是天下要大亂矣。這才是老子《道德經》的深刻含意。
-
8 # 春榮2091
人間凡物祗有透過比較才能辯別優劣,舉例說優質品牌的認定是有同類劣質墊底才迭顯其優勢,有劣才知優,有美才知醜,有惡才知善。這是老子相對論的闡述。
此文釋義:天下人都知道美之所以美,醜的觀念也隨之產生了。例如我們生活在這年代,有人並沒有幸福感,但和中東比較我們生活在和平的環境,和過去的生活比較幸福感也會油然而生。相對論是啟迪思維,延伸至各種對立的形態,都是一個道理。
-
9 # 魯中居士
還是用日常″大白話″說吧!″天下人都知曉好的(事物)是好的時候,那就壞(事兒)啦"!《易經》曰:一陰一陽謂之道。任何事物若只看一面不看另一面,則天下非亂套不可!
-
10 # 明貞
沒有黑暗,就絕不會有對光明的分辯和期待,有了光明和黑暗才有對光明和黑暗的執著。美醜善惡是非是對立的,之所以能感受覺知美,肯定早有對醜惡的覺受,否則即便是美也不會有"美″的覺受。苦樂是非美醜善惡是對立的覺受,是互根的對立而又統一的,物極而必反即基於此。
老子的初衷是導人從二元對立中透脫出來,不要在二元對立裡沉淪,甚愛必大費,執著善美樂真必然導致假惡醜苦,這是亙古不變之規律。故不能以對真善美樂的執著去消滅假惡醜苦,因為假惡醜苦是真善美樂的根據及源泉。貧富懸殊等級森嚴,就是這麼發生的。
尼采,也說過類似的話:其實人和樹是一樣的,愈想接受高處充足的Sunny愈需把根鬚伸向更加黑暗的地底。
-
11 # 老頑童374236889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矣。”語出老子:《道德經》。意思是:天下人都知道美好的事物是美好的,(於是)就顯出來(醜惡的事物的)醜惡了。
-
12 # 李志勇LZY
老子曾說:“天下皆知美之為美。”個人認為他是一種比喻,他說天下人都認為美,也就是眾公認好的;正確東西;英明道理;都應是美好的未來事業。個人認為,僅供參考。
-
13 # 仰望人生星程
這方面例子很多,比如和氏璧美不美?但導致了秦趙兩國興兵,以致死傷無數,由美引發的惡果。再比如女孩子打扮漂亮出門,遇到壞人看到她美起了歹意,把女孩子害了,這類案件太多了。
事物發展規律就是凡事都有善惡兩面,好壞會轉化,沒有永恆不變的美,這是大道發展之必然。
-
14 # 本昌談歷史
這問話出自老子的巜道德經》,意思是:天下的人都知道美好的東西為什麼是美好的,這是因為有醜惡存在。
舉幾個具體事例:
(1)以長相為例,我們說張三比李四長得美,是因為張三身段比李四勻稱,五官也比李四長的端正。
(2)以言行為例,張三言行得體,表現的很有素養,而李四好張口罵人,還經常與人打架,我們說張三言行美而李四行為醜惡。
(3)以社會現象為例,我們看到助人為樂的人,都說這個人是好人,我們聽到損人利己的事,就說幹這種事的人是壞人。
以上事例,這其中的美與醜,好與壞,是透過對兩人的比較得出的結論 ,美與醜是在比較中產生,沒有比較就沒咱美醜之分,只所以大家都能認清什麼是美好的東西,就是因為有醜的東西存在。
懂得了這個道理,我們要注意用比較的方法辨別善惡美醜,在行動上揚善除惡,讓美的東西發揚光大。
-
15 # 江湖夜雨92
天下人都知道美之為美 ,這就是醜惡了。這句話是什麼意思呢?只有放在語境中,才能正確瞭解。老子在上一章講,道可道,非常道。我的道,深刻,微妙,可不是一般的道。緊接著就用下面的話來闡述。“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矣。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矣。故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後相隨”。
老子強調,我講的道,是獨特的,與眾不同的,大家都認為是對的,善的,美的,我卻有不同的看法,這樣偏執於一隅的社會,也是很有問題的。
看來,老子是在提醒人們,不要執著,拘泥於所謂的美的,善的標準。要學會從事物的反面看問題,事物之間是相互轉化的,過於在乎美與善說不定會轉向醜的,惡的一面。老子明顯繼承了《周易》的智慧,易書認為事物都包含著陰陽兩面,天地萬物都包含著陰陽變化的過程。古代的歷法也一樣,剛過去的冬至,就是一陽復生的季節,從此,大地開始逐步恢復生機。其實,老子是給統治階層看的,從後面的“小國,寡民,弱其志,強其骨看的清清楚楚”。老子是委婉的勸說春秋末期的君主們,不要一味殺伐,一味奪取,不要太極端化了。正如過分在意美和善,這才出現了虛偽,醜惡,和姦詐。
呂巽偽善殺兄弟。話說晉朝時,著名的竹林七賢嵇康有一位好朋友呂安,為人豪放不羈,但內心質樸,他的哥哥呂巽表明上道貌岸然,內心則極為醜惡,他與呂安的妻子私通,竟然以原告的身份,狀告弟弟不孝。在那個時代,不孝可是大罪過。嵇康看不慣,給呂巽寫了一封絕交書,竟然給當朝抓住把柄,判了兩人死刑,這兩個魏晉名士被斬首示眾,人心險惡,人性之醜陋,讓人不寒而慄。
乾淨成癖的元末大畫家倪雲林,簡直是個大活寶。倪家有一棵梧桐樹,他每天讓人挑水來洗,結果把樹洗死了。一天,朋友在他家留宿,晚上,咳嗽吐了一口痰,他一夜沒閤眼,第二天派家人找,家人只好拿一片有汙漬的樹葉搪塞他,他立刻捏住鼻子,讓傭人扔到三里地外。他有氣節,不為王侯作畫。起義軍首領張士誠的弟弟,派人求他作畫,他當場撕毀畫帛,張士誠的弟弟很惱怒,後來,在湖上相遇,痛打他一頓,他未出一聲,有人說他,打的痛了,應該叫一聲,他說,一出聲,便俗了。倪雲林太愛美好,潔淨,很少接近女色,一日,忽然看中一位歌姬,便約她留宿,讓她先洗澡,上床後從頭到腳聞一聞,覺得有氣味,便讓她再去洗,如是二三次,天也亮了,只好作罷。
其次,這句話的意思是,不要刻意去追求美,刻意去追求善。我們去做善事,去幫助別人,內心還想著,我這樣人家會不會感激,我能得到什麼回報,這樣就太俗了,我沒有什麼目的,心無所念去做事,一切都是自然而然,一切都是出於本性,質樸的,真摯的,不要因為美去追求美,因為善去追求善。總之,一切都不能過於絕對,過於極端,當我們都去追求經濟利益的時候,我們也應冷靜冷靜,考慮考慮問題的另一面。
-
16 # 我愛吃蘭州牛肉麵
天下都知道什麼東西是美(好)的,這就是最大的不美(好)
天下都知道什麼東西是善良的,,這就是最大的邪惡現象啊!
天下因為有了正,才有了邪;天下因為有了善,才有了惡;天下因為有了美,所以才有了醜。
這不是人們解讀的“對稱”原理啊!說是因為善才襯托出有惡的人,都是曲解了老子的本意啊!
那不是善襯托出了惡,而是真正的惡由善始啊!
有了善,就是老子所說的有為了,有為的世界,就是莊子所說躲避自己腳印和影子的人啊!老子莊子,其實都是一樣的,有人說他們風格不同,是沒有真正領悟到老莊所說的意思啊!
老子所追求的社會,就是鄰邦相望,雞犬之聲相聞 ,民至老死,老死不相往來的社會。
你可以極端的和動物做比較,動作世界就是沒有善惡的啊!
-
17 # 另眼看世情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這是道德經第二章之前兩句。世人對此兩句的理解誤解久矣。若要正確理解這兩句話,須跳出以人為中心的觀點來理解。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
自然界中並沒有美醜之分,美與醜是以人的觀念標準來衡量的,是人類自己定的道,而非天道。
人之道,以文飾貌,以繁隆禮,以此養人,是以天下皆知人道之教為美,並以其美為美。這是違反道本身的。
所以,人道非道。以人定之禮害道,是以人害天,故曰,斯惡也。
皆知善之為善。
以人之道行善,就是違反道的行為。獅子就是要吃羚羊的,獅子吃羚羊這個事就是道。人們看羚羊可憐而救之,以為是善,對獅子來說,人乾的事就不是人事,吃不到羚羊,獅子就要餓死了。
所以說,人人都知道救羚羊是行了一件善事,其實是違反獅子吃羚羊這個自然界食物鏈這個事情的,所以人救羚羊這個事情放在道中去看就不是善行,是不善了。
故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後相隨。
既然人道不美不善,那就是天道至美至善。有無、難易、長短、高下、音聲、前後,都是相對而言的,都是符合道的存在的,切不可以人之道取其一端而廢其另一端。
-
18 # 鬼谷子思想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矣。”出自《道德經》 第二章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矣;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矣。故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後相隨……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焉而不辭,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而不居。夫唯不居,是以不去。
意思是說:天下人都知道美之所以為美,於是就有了令人嫌惡的醜;都知道善之所以為善,於是就有了反面的不善。所以,"有"與"無"相互突顯,"難"與"易"相互促成,"長"與"短"相互顯現,"高"與"下"相依而存,"音"與"聲"相互陪襯,"前"與"後"相互照應——這些"名"相反而相成,遷延不居而不獨立自足。因此,聖人從事於無所成名的事務,施行無須仗名立言的勸教,坦蕩迎候萬物的湧現與流變而不牴觸畏避,生養了一切並不拘繫自有,做成了什麼並不執為仗恃,成就了事業並不矜居功名。就是因為他不矜居功名,所以他不會消逝。
凡事都是他的兩面性,有了好的以面,不好的一面自認而然的就出現,而正是如此才能體現好的一面之所以成為好的原因。兩者之間的關係就是我們邏輯學裡常說肯定即否定的關係。我們給美製定一個標準或下一個定義,那麼內容與之相反的標準和定義就是醜的標準和定義。這就是說當我們給美下定義時實際上也等於給醜下了定義。當我們定義善時也就等於定義了惡,因為與善的定義相反的內容就是惡的定義。比如,我們定義說損己利人是善,就等於說損人利己就是惡。有正就有反,肯定即否定。
-
19 # 鈺姐的書齋一、老子說”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矣“,到底何意?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矣“出自老子的《道德經》,意為:天下的人都能認清美好的事物,那是因為有醜惡的存在。意即,能稱之為美好的東西,必定有醜惡的存在與對照,方才能稱之為美好。
正所謂,有和無互相依存,難和易互相造成,長和短互相對立,音和聲相互和諧,前與後互相跟從。有德之人看待萬物都是順其自然、道法天成,萬物順應而不加干涉,生髮而不去佔有,有所施為但不依賴,大功告成卻不居功。正因不居功,所以永遠不會離開功。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矣“是老子辯證法思想的顯著體現。他的思想裡,宇宙間的事物都處在變化運動之中的,事物從產生到消亡,都是有始有終的、經常變化的,宇宙間沒有永恆不變的東西。
事物都有自身的對立面,都是以對立的方面為自己存在的前提,沒有“有”也就沒有“無”,沒有“長”也就沒有“短”;反之亦然。所以沒有”醜惡“也就無所謂”美好“了。
這就是中國古典哲學中所謂的“相反相成”。包括“相生、相輔、相形、相傾、相和、相隨”等,是指相比較而存在,相依靠而生成,只是不同的對立概念使用的不同的動詞。
二、具體的故事列舉如下。一個富翁與四個妻子的故事。
一個富翁有四個妻子,他最愛他的第四位妻子,給她穿華麗的衣服,給她吃美味佳餚。他精心地呵護她,總是給她最好的東西。
他也非常愛他的第三位妻子。他頗以她為榮,總是在朋友面前炫耀她。但是,商人也總是提心吊膽,害怕她可能跟別的男人跑了。
他也愛他的第二位妻子。她非常體貼,總是很耐心,實事上是商人的知己。不管什麼時候商人遇到問題,他總是找第二位妻子,而她總是幫助她走出困境,渡過難關。
商人的第一個妻子是個十分忠誠的伴侶,為照料整個家務做出了巨大的貢獻。但是,儘管第一位妻子深深的愛著商人,他卻不愛她,幾乎忽略了她。
一天,商人病了。沒過多久,他得知他將不久於人世。想到自己奢華的生活,他不禁自言自語:“現在我有四個妻子在我身邊,但是等我死了以後,將是孤身一人。我將是何等的孤獨啊!”
於是,他問第四位妻子:“我最愛你,給你最好的待遇,給你最好的照顧。現在我快要死了,你會跟隨我,和我做....”“沒門兒!”第四位妻子丟下這句話揚長而去。她的回答像一把刀直插商人的心臟。
悲哀的商人於是問他的第三位妻子:“我這一生是如此的愛你,現在,我快死了,你能跟我做伴嗎?”“不!”第三位妻子回答,“生活是那麼美好,追求我的人多的是,你死了我會再結婚的!”商人的心一沉,變冷了。
他再問他的第二位妻子:“我總是求助於你,你也總是幫助我走出困境。現在我又需要你的幫助了。我死後,你能跟我做伴嗎?”“對不起,親愛的,這次我幫不了你了!”第二位妻子回答,“我最多能送你到墓地。”這回答如電閃雷鳴,擊垮了商人。
這時一個聲音響起:“我會隨你而去。不管你是去哪裡,天堂還是地獄,我都會跟著你!”商人抬頭一看,是他的第一位妻子。她骨瘦如柴,看起來象是長期營養不良。商人痛苦萬分,說道:“我本應該好好照顧你的。可是,....”
三、老子的辯證法對後世的影響。老子的《道德經》在公元前206年-公元200年,被奉為道教經典,如今也是國學的經典,對後世影響深遠。
(END)
-
20 # 玄真道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這句出自《道德經》第二章。我們做如下翻譯:天下人都知道了美之為美的標準是什麼,那麼相反的醜之為醜的標準也同時的被確定下來了;天下人都知道了善之為善的定義是什麼,那麼相反的惡的定義也同時的被確定下來。其中,“已”就是完成的意思。實際上,這裡所說的那個關係就是我們邏輯學裡常說肯定即否定的關係。比如,我們給美製定一個標準或下一個定義,那麼內容與之相反的標準和定義就是醜的標準和定義。這就是說當我們給美下定義時實際上也等於給醜下了定義。當我們定義善時也就等於定義了惡,因為與善的定義相反的內容就是惡的定義。比如,我們定義說損己利人是善,就等於說損人利己就是惡。有正就有反,肯定即否定。老子為什麼要強調這樣一個關係呢?就是為說明這樣一個客觀事實,性質相對或內容相反的兩組概念或事物之間存在著相互生成的關係。知道了什麼是美就等於知道了什麼是醜,知道什麼是善也就等於知道了什麼惡。知道了什麼是有,也就知道了什麼是無,所以像有無、難易、長短、高下、前後等觀念或事物都是相互生成的。所以,有美就有醜,有善就有惡,有高就有下,有難就有易,用老子的原話就是“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後相隨”。
根據以上的關係推論,如果帝王去追求權力,高高在上,稱孤道寡,成為貴族和當權者,那麼他們的高貴就會生成百姓的卑賤,因為有了有權者高高在上,無權者自然就卑下低賤了。高貴生成了卑賤,作為整斤戶社會便會分裂為統治與被統治的兩個不同的階層了。如果帝王去追求財富,那麼佔有財富的是富人,那些沒佔有足夠多財富或財富較少的社會成員便成為了窮人了。因為社會資源是有限的,你擁有的多,別人得到的必然就少。還有如果向百姓大講仁義的道理也就等於告訴老百姓不仁不義的知識。所以老子得出結論說聖人之治,“處無事之事,行不言之教,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而不居”。什麼是行無為之事?千萬不要做抽象的理解,它的內容是:“不尚賢,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盜;不令見可欲,使民心不亂”。這才是無為之事的具體內涵,不要去想什麼無有了無心了無我了,那些都不是正確的理解。老子學說是講社會政治,主要講如何治理天下才能實現大同的道理。
回覆列表
《道德經》第二章,老子以一陰一陽謂之道的辯證哲理,講述:世間萬物存在相互依存、相互轉化的因果關係,也是對立和統一的規律。提醒人們:生活在這個“相對假立”的客觀世界,要知“美與醜、善與惡”的現象,只是人為意識的“塑造”而已,今天的“美”也許便是後天的“醜”!
原文: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
意為:天下的人都知道什麼是美,之所以認為是“美”,因為美的負面讓人產生了厭惡。
老子:以“道”分陰陽而互相轉化的角度,指出:人類社會所謂的美與醜、善與惡、是一種“假立”現象。啟示人們對事物的對錯,不可直觀做出“定性”,因為一切事物存在相互依託的根源。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比如: 人類社會時尚之美是一種“假立”現象!因為有了“美”就有了“醜”,美與醜是對立而又互相轉化。如:唐朝女性以胖為美,宮中嬪妃都比較胖大,年輕公主們也不例外,肥胖成了女人時尚之美。而現在,肥胖給女性帶來了煩惱和自卑,成了美的負面!在上世紀八十年代,人們時興穿“喇叭褲”,褲腳口徑越寬大越讓人讚美,而眼前卻時尚穿破洞牛仔小褲腳。過去條件艱苦,人們將好衣褲穿成破補褲,今時是好布製成破衫褲,破洞越多越時尚、品相越爛越風靡!這就是“美與醜”互變的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