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2
回覆列表
  • 1 # 回眸五千年

    此次戰役是由於統治階級內部爭奪皇位而引發的。明太祖朱元璋去世後,燕王朱棣以“清君側之惡”的名義舉兵反抗朝廷。經過四年的戰爭,朱棣攻陷皇城取得帝位。

      朱元璋登基後,為保朱姓王朝千秋萬代,一方面加強王權,另一方面大肆將分封自己的兒子。他將自己的兒子封為親王,駐守各地戰略要地。諸王不僅可以在自己的封地建王府,設官屬,而且擁有自己的軍事力量,可以隨意調動。諸王中燕王朱棣由於功績卓著,地位又最高,擁有的兵力也最多。

      藩王勢力不斷膨脹勢,勢必威脅中央政權。曾有人勸告朱元璋,但並沒有引起重視。1392年,太子朱標病死,朱元璋立太子的次子朱允炆(長子早亡)為皇太孫。1398年,明太祖朱元璋去世,皇長孫朱允炆即位,即為建文帝。建文帝聽從大臣的建議施行削藩。他首先削掉力量較弱的幾位親王的爵位,然後集中力量對付燕王朱棣,並下令親王不得節制文武將吏。建文帝又派人監視朱棣,並伺機逮捕他。朱棣得知後,先誘殺前來監視的將臣,並於1399年七月舉兵。

      燕王朱棣舉兵後,迅速攻取居庸關、密雲遵化、永平等地,佔領了北平的外圍,解除了後顧之憂,然後從容與朝廷對抗。朱元璋建國後曾大肆殺戮開國功臣致使朝廷無將可用,建文帝只好啟用年近古稀的耿炳文命他為將率領13萬大軍攻燕。八月,大軍進抵河北滹沱河地區。燕王趁其不備,先擊敗南伐先頭部隊,繼而又在滹沱河北岸大敗其主力。建文帝得知後,又任命曹國公李景隆為將,取代耿炳文。李景隆不懂用兵,註定了此次戰鬥的失敗。九月,李景隆抵達德州,集合耿炳文的殘餘兵力,並排程各路兵馬號50萬大軍,駐紮河澗。燕王朱棣用誘敵深入之計,於永平城外大敗李景隆率領的軍隊。

      1400年四月,李景隆會同郭英、吳傑等集合60萬兵力,進駐白溝河(今河北雄縣北)。朱棣以張玉、朱能、陳亨、丘福等率軍10萬迎戰。南伐大軍政令不一,致使主力不斷受挫。李景隆後撤德州。燕軍乘勝追。五月,李景隆又逃往濟南。朱棣率軍窮追不捨。濟南守將誓死抵抗,朱棣率軍久攻不下隨後撤圍。李景隆敗績連連,建文帝罷免了他的職務,並遣使議和以緩解壓力,又以盛庸為將取代李景隆。九月,盛庸率軍北伐,十月,進抵滄州,被燕軍擊敗。十二月,燕軍進駐山東臨清、大名、濟寧一帶,盛庸駐守東昌(今山東聊城)。燕軍輕敵,被盛庸率軍擊敗。

      1401年二月,朱棣率軍出擊,先後多次取勝。接著,又攻取了順德、大名等地。雖燕軍屢戰屢勝,但朝廷兵多勢盛,燕軍所攻取的城池終不能固守。此時,燕王得知南京空虛,遂決定於1402年率軍直取金陵。四月,燕軍連破何福、平定安師。五月,攻克泗州、揚州。建文帝遣使求和遭到燕王拒絕。六月,江防都督陳瑄率水師降燕。燕軍得以渡江,攻取鎮江,直逼南京。谷王朱橞與李景隆開啟金川大門投降燕王。燕王進入京城即位,是為明成祖,年號永樂。

  • 2 # 希爾大大

    靖難之役可以說改變了中國歷史程序 靖難之役,朱棣的勝利讓明朝成為脫節的國家,它離近代化越來越遠。 這使老百姓不能認識自己的英雄,這從他們對趙匡胤與朱元璋的一些評價上能夠見出端倪。 雖然朱元璋被詬病很多的是誅殺功臣,理由就是猜忌心重,但從個人私德上講,朱元璋殺死了數以萬計的功臣,確實有些鐵石心腸。但從國家長治久安上來講,這是代價最小的解決方法,不可否認的一點,明朝的軍事人才逐漸凋零。作為應對手段,朱元璋加強了各藩王的軍事實力。 只是從國家安全的角度上來看,朱棣獲勝是值得高興的。在他的進攻下,北元才沒能迅速恢復元氣,才保證了國家的統一。建文帝手下的齊泰、黃子澄等人是坐而論道的書生,沒有預案的情況下進行著影響國家格局的戰略,太不明智。況且,建文帝本身沒有足夠的威望統御這一切。我這裡又要假設了,如果朱標不早死,結局就另當別論了。經過了一代人在進行削藩,才是較為穩妥的辦法。到那時,明朝才能真正走上正軌。那麼明朝中後期嘉靖不上朝的局面才能得到改觀。 朱棣的勝利打破了這種幻想。並讓藩王割據在經濟上危害更加深重。朱棣過後的幾代人,都遭受了藩王內亂的苦果。到了神宗時代,藩王佔據大塊良田成為國家巨大的威脅。從意識形態角度,藩王越來越富成為不能解決的禁忌。

  • 3 # 大山裡的幼稚鬼

    導言

    “靖難之役”並不是助長革新的文臣集團與守舊的親王、武臣集團之間的鬥爭,所謂藩王、武臣集團也純屬子虛烏有。實際上,建文君臣並未實行過什麼新政,而朱棣也並非一切都遵守祖制。“靖難之役”的實質是爭奪皇位,削藩是其爆發的根本原因。

    爭奪皇位是“靖難之役”的根本原因

    說“靖難之役”是朱元璋親手種下的惡果並不為過。朱元璋在建立大明帝國以後,為了維持和鞏固一人一姓之天下,的確很勤勞。他一個人幹了皇帝和宰相要乾的事情,還嚴格限制宦官、外戚干政,把封建皇權強化推進到了一個新階段。

    然而,朱元璋在集權的過程中,卻為自己的帝國留下了一個嚴重隱患——大封諸子。

    “眾建諸侯,屏藩王室”的體制,自西周以後,歷史一再證明,這是導致統治階級內部禍亂相尋的重要因素之一。但朱元璋出於一己私利,錯誤地認為宋、元“孤立無援”因而導致迅速瓦解,於是大封諸子為王,使他們星羅棋佈在全國的要衝之地,特別是邊防線上。

    這樣,既可以加強對人民的統治,有可以加強邊防。儘管明朝的封藩與以往不盡相同,“分封而不賜土,列爵而不臨民”,但諸王的政治地位卻十分尊崇。在洪武年間,他們還可節制封國內的文武吏士。

    不僅如此,他們還握有兵權,其護衛甲士少者三千。多者至萬九千人。塞上諸王的兵權更大。他們“皆預軍務”,有的還可以節制大將軍,而“軍中事大者方以聞”。更有甚者,朱元璋還給了諸王“清君側”的特權。

    既然如此,諸王的權勢自然會迅速地膨脹起來,形成尾大不掉之勢,特別是沿邊諸王,更是嚴重地威脅著皇權的穩固。大封諸子為王帶來的隱患,明眼人早就看出來了。雖然洪武九年時朱元璋相對制定了一些限制諸王權力的措施,但這些措施看起來仍太過軟弱無力了。

    到了洪武二十五年(1392)。太子朱標去世,朱允炆被立為皇太孫,成為皇位繼承人。於是,圍繞皇位問題展開的矛盾鬥爭便日益尖銳起來。到了洪武三十一年,朱元璋去世,朱允炆即位,圍繞皇權的鬥爭迅速激化。

    建文下令不準諸王赴京會葬,只哭臨本國。後又下令王國所在文武吏士,悉聽朝廷節制,唯護衛官軍聽王。

    從洪武三十一年七月到建文元年六月,先後廢周、齊、代、岷諸王為庶人,迫湘王闔宮自焚,同時加強對燕王的防範。建文君臣一連串的舉動,促使燕王加快了反叛朝廷的步伐。他日夜與道衍和尚謀劃賬中,共圖大舉。建文元年七月,公開樹起反叛大旗,誓師稱“靖難”。

    事實很清楚,一方面要保住自己的帝位,勢必削奪虎視眈眈的藩王,而另一方面奪取帝位,則必然要尋找藉口反叛,決不能坐以待斃。譚遷引屠叔方的話說:

    “燕王之變,削亦反,不削亦反,齊、黃之議,未盡非也。又況秦晉四府,湘岷六藩,莫不低制自為,偃蹇坐大,籍神明之胄,挾肺腑之尊......變所從來,非無故矣,況乎沖齡御極,主少國疑,強宗亂家,視同赧獻......正所謂養虎貽患,蓄癰必潰者也。故論者以建文之失在於削藩,而予則以諸藩者削亦反,不削亦反”。

    這就是“靖難之役”的實質,或者說根本原因。它同革新與守舊之爭絲毫沒有聯絡。

    從朱棣多次向朝廷上述以及訓誡將士的文告中,也很難看出他是為了反對建文帝革新而起兵,這是因為,建文君臣根本就沒有實行什麼新政。

  • 4 # 小林談古論今

    靖難之役是一場表面上反對削藩實際上是守舊派與革新派的戰役。

    而靖難之役是起源於正當防衛最後發展成為爭奪帝位的。

    建文帝朱允炆一位隱藏最深的失敗厚黑皇帝。身為明太祖朱元璋之孫,懿文太子朱標之子,他在史書上留下了一個仁厚的名聲。其實並非如此,建文帝的削藩其實嚴格意義上不能稱為削藩的,應該稱之為廢藩。削藩尚有活路最多權力下降,而廢藩是要人命的。我們來看看朱允炆的傑作,他在繼位短短几個月內就連廢五王,注意是廢不是削弱其權力,是直接廢為庶人。甚至逼得的湘王朱柏自焚而死。

    在古代的仁孝天下,朱允炆如此對待親叔叔,甚至逼死其中一位親叔叔,還留下仁厚名聲真是搞笑。

    朱允炆這種要人命的削藩,換誰都坐不住,更何況是朱棣,朱棣這時候肯定沒想著什麼高高在上的帝位,而是為了活命才起的靖難之役。

    朱棣起靖難之役後屢戰屢勝,在這個過程中助長了野心或者說他起兵反擊那一刻開始就沒有了回頭路,當然是要爭奪帝位,來徹底掌控自己乃至天下的命運。

    朱允炆的建文新政雖然因為朱棣的銷燬資料,留下的記錄不太多。但毫無疑問的是朱允炆提倡的是文官治國,主張提高文官地位。所以身邊圍繞重用了黃子澄、齊泰、方孝孺三位文官。朱允炆這種提倡的方式與太祖朱元璋時代的政策是格格不入的,打壓了武將集團,還要削太祖留下的藩王格局,所以是革新派。

    朱允炆的提倡文官治國,雖然獲得了文官還有當時士大夫階層的支援,但更是打壓了武將集團,而且還是開國初期軍隊影響力強大的時候,更是還要削藩。這樣身為守邊塞王的燕王朱棣無形中就獲得了邊境武將的支援,為了抵制削藩起靖難之役,可以說是守舊派。

    建文帝朱允炆身為革新派,削藩之狠,引起燕王朱棣的反擊起靖難之役,朱棣也順理成章獲得武將支援,變成維護太祖朱元璋之制的人,成為守舊派代表,最終逆襲成功。

    靖難之役不只是決定了一個帝國的走向,更是決定了之後中國幾百年的命運,以今天的眼光來看,並沒有正義不正義的一方,雙方都是為了自己的利益而戰,也沒有必要分個對錯。

  • 5 # 江潯歷史

    靖難之役,又稱靖難之變,是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死後不久爆發的一場政變。

    明太祖朱元璋起於草莽,參加紅巾軍,後得到江南地主支援,實力大增一步步擊敗了各個對手以及推翻元朝,建立明朝。

    起初大封文武功臣,隨著時間的推移,朱元璋越來越擔心自己分封的功臣會學習自己的老路,所以透過胡藍之獄等誅殺了諸多功臣。

    自此朱元璋把兒孫分封到各地做藩王,藩王勢力日益膨脹。

    因太子朱標早死,皇太孫朱允炆繼位,是為建文帝。

    建文帝與親信大臣齊泰、黃子澄等採取一系列削藩措施,首先襲執周王朱橚,把他廢為庶人,又拘代王朱桂於大同,囚齊王朱榑於京師,湘王朱柏自焚死。

    與此同時,也在北平周圍及城內部署兵力,又以防邊為名,把明太祖第四子燕王朱棣的護衛精兵調出塞外戍守,準備削除燕朱棣於1399年(建文元年)起兵反抗,隨後揮師南下,史稱“靖難之役”。

    其實此次事件,屬於正常。第一責任人是朱元璋,朱元璋為填補功臣被殺的空缺只能大封子侄,由於北方的特殊性,所以燕王的軍事實力最強,導致後來尾大不掉。

    第二責任人是朱允文,削藩屬於必走之路。然後過於急進,徐徐圖之,而不重走漢景帝老路。

    第三責任人是朱棣,朱棣一直思變,無奈朱元璋、朱標在世的時候無力反抗,朱允文的削藩給了朱棣藉口。

    所以,靖難之役只是一次預謀的奪權行動,把一直存在的皇室秘密奪權行為公開化。

  • 6 # 王建國HIST

    靖難之役是朱元璋兒子朱棣奪去了他的兄長朱標兒子朱允炆的皇位的事情。

    至於如何看待

    1.首先在下認為這件事是必然會發生的。

    因為明太祖朱元璋在位的時候把兒孫分封到各地去做藩王。

    分封藩王這種事歷朝歷代皆有,這種事也必定是有利有弊。

    利的一方面是在政權建立之初可以迅速的鞏固統治,成一家之天下。但是隨著統治越來越穩固,藩王實力過強威脅中央的事情也必定會發生。

    所以靖難之役這種型別的事情是必然會發生的,但是至於削藩是否成功,奪權是否成功,則是要看君臣雙方的博弈了。

    2.靖難之役我認為也是有好處的。

    靖難之役雖然說是一場動亂,給老百姓帶來了很大的災難,也破壞了洪武以來的經濟社會的安寧。

    但是靖難之役卻是一場一定會發生的戰爭,藩王與中央的戰爭歷代都會發生,其結果無論是誰勝利,對國家統治的進一步加強都是十分有益的。國家再也不用擔心內政不穩。可以騰出手來幹其他事。

    而朱棣也因為常在燕地有很強的軍事才能,這也成就了明代的永樂大帝。明朝到達全盛時期。

    3.我認為對靖難之役的看待應該更長遠來看,靖難之役雖是叛亂,但卻是有利於明的長遠發展,這裡所說的靖難之役指的是君主與藩王之間的鬥爭,不管結果如何,明朝我認為都會更進一步。

  • 7 # 甲申十七年

    靖難之役是燕王對抗明中央的戰爭,也歷史上少有的一個地方班子可以領導全國的例子。

    第一,朱棣造反是被逼還是自願?

    從洪武三十一年開始,到建文元年,明中央開始削周、齊、湘、代、岷五藩,其中湘王全家舉火自焚,此事影響極大。朱棣看在眼裡,這時再說中央只是收回兵權,他也不會相信了。為求性命,只能拼死一搏。

    第二,齊泰還是黃子澄?

    建文削藩,就是瞄著燕王去的。齊泰認為擒賊先擒王,既然要削,就應該首先對朱棣下手,拿下朱棣,其他藩王就沒有威脅了。黃子澄認為燕王沒有反心,擔心出師無名,建議先從其他藩王下手,爭取輿論支援。建文帝聽從了黃子澄的意見。

    從後世結果反推起因,齊泰的觀點無疑是正確的,既然首要目標是燕王,就不該給他準備的時間。按照歷史程序也是,朱棣在聽到周、齊、湘、代、岷的訊息後,仍沒有做好準備,不得不裝病以麻痺朝廷,如果明中央在一開始就對燕王下手,燕王必敗無疑。

    第三,建文帝的操作是否過騷?

    後世流傳的一個觀點是,建文帝對出征的李景隆說,不要讓我背上殺害叔叔的罪名。這個導致了李景隆束手束腳,多次面對可以解決燕王時不敢下手,一次次的讓對方贏得喘息之機。

    在這裡,建文帝的意思可以換一種角度去理解,不要讓我揹負罪名,那麼這個罪名就該你李景隆背啊。建文帝的意思很明白了,我不要活的燕王,我只要死的叔叔。

    第四,朱棣的忘乎所以

    在靖難的關鍵之戰浦子口戰役,朱棣被盛庸圍困,危難時二兒子朱高煦帶病過來救了朱棣。大難不死的朱棣激動的忘乎所以,拍著朱高煦的肩膀說,世子多疾,勉之。

    就這一句,讓朱高煦從此心態失衡,直到十多年後仍對皇位念念不忘,最終瘋狂近乎腦殘的走向死路。

    第五,進城?不進城?

    朱棣斬首行動直撲南京,李景隆開城。城破後先去明孝陵,在朱元璋墳前痛哭,為自己的行為披上合乎傳統禮儀的外衣,同時等待建文帝自盡的訊息。建文帝不想背上殺害叔叔的罪名,他四叔同樣也不想背上殺害侄子的罪名啊。

    第六,後世影響

    1455年,北韓首陽大君篡奪侄子端宗的北韓王位。第二年派人去向明朝皇帝求冊封。

    明朝禮部官員:你們之前的大王李弘暐怎麼樣了?

    北韓使者:已經乘著白雲去找建文帝了。

    明朝禮部官員:。。。

    端宗升遐後,李東皋朝天,禮部問端宗何去,對曰:“為尋建文皇帝,乘彼白雲而去。”禮部不敢更問。

  • 8 # 紅紅火火講歷史

    導語:

    大明靖難之役,首先,它是一場非正義的內部戰爭。是大明開國皇帝明太祖朱元璋保護皇權行動中,一大敗筆。常言道: 智者千慮,必有一失。朱元璋為了子孫代代皇權永固,可以說絞盡腦汁,處心極慮。不惜發動三大案,殘酷打壓文武百官,開國勳貴集團。但是藩王分封制,為靖難之役埋下了禍根。

    其次,朱元璋對藩王擁有兵權沒有限制,這個是靖難之役能發動的最根本因素。擁有兵權又不願意坐以待斃的各地藩王,必然會推舉兵力最強大的燕王朱棣舉兵。所以,靖難之役實質是大明藩王反對削藩的一場叛亂。

    但是擁有了全國兵馬的建文帝朱允炆,卻因為自己決策的一次次失誤,以及眾多豬隊友的幫助下,結

    果令人驚掉下巴的輸掉這場戰爭。少年天子在政治上的不成熟,衝動,讓建文帝王丟了皇帝寶座。

    一,少年登基,婦人之仁。激情削藩,連環失誤。

    朱允炆21歲登基稱帝時,大明天下強藩林立,少年天子內心擔憂也是正常。可形勢未逆轉,兵權未制伏,面對以燕王朱棣為首藩王集團的強勢,朱允炆太過於自信,登基一個月就馬上削藩,打草驚蛇後,必然是圖窮匕現。

    朱允炆另一個缺點就是婦人之仁,作為一個帝王,面對政治對手從來都是心狠手辣,欲除之而後快。朱允炆學習儒家經書太迂腐,當朱棣入京時,登陛不拜。朱允炆也婦人之仁不願意誅殺,偏偏要學那西楚霸王沽名釣譽。內心不是帝王心,坐上皇帝位子,也不是一個皇帝象。

    更可笑是,在朱棣發動叛亂時,朱允炆把婦人之仁發揮的淋漓盡致,還讓統兵平叛的耿炳文不要殺他叔叔。可耿炳文戰事稍失利,又匆匆臨陣換帥,換上紙上談兵李景隆,結果是一錯再錯。

    二,臨機立斷奪北平。無間道奪南京。

    反觀戎馬一生的朱棣,政治,軍事經驗皆豐富老練。朱棣在北京見皇太子時,就曾假裝親熱拍皇太子朱允炆背說: 沒有想到你小子都當太子了啊。這樣的大逆不道,朱允炆還求情朱元璋不殺朱棣。所以,朱棣已經看穿朱允炆的軟弱。當決定起事,朱棣果斷殺人奪兵權,佔領北平,擁兵十萬南下。

    靖難之役,朱棣率軍血戰大寧,白溝河,濟南,東昌,夾河,決戰靈壁先後擊敗耿炳文,李景隆。收買徐增壽開啟南京城門,迅速攻下南京。朱棣笑到了最後。

    最後總結:

    靖難之役,作為大明帝國為了爭奪皇權的戰爭,它的實質是地方藩王集團與中央君權的一次碰撞。是大明藩王分封制缺陷的不足具體表現。這場戰爭的不正義顯而易見。只是優勝劣汰,燕王朱棣獲勝,建文帝朱允炆只能黯淡下臺。

  • 9 # 剪輯界一姐

    如何看待靖難之役在靖難之役後,朱棣是怎樣對待大哥朱標的妻子和兒子們的?

    朱允炆一上位,就開始著手削藩,引起了自己叔叔朱棣的不滿。隨後朱棣發動靖難之役,把建文帝朱允炆趕下了臺。那麼,朱棣是如何對待同父同母哥哥朱標的後代呢?根據歷史記載,朱標有五個兒子,兩名太子妃。朱標的第一位太子妃是常遇春的女兒,為朱標生下了嫡長子朱雄英和朱允熥,常氏早在靖難之役爆發之前就已經逝世了。後來,朱標娶了元朝的貴族呂氏,生了三個兒子朱允炆、朱允熞和朱允熙。

    朱標的大兒子朱雄英在八歲時就已經逝世。朱允炆繼位以後,封自己的弟弟朱允熥為吳王、朱允熞為橫王,朱允熙為徐王,尊奉父親朱標為孝康皇帝,母親呂氏為皇太后。朱棣在北京起兵以後,一路南下,最後攻佔了南京,自己當了皇帝。在這場動亂之中,朱允炆和皇后被燒死在皇宮之中,也有傳言說朱允炆逃出了南京,不知所蹤。

    緊接著,朱棣取消了自己哥哥朱標的皇位,重新封他為皇太子,呂氏也由太后變成了太子妃。朱允炆的弟弟朱允熥被封為廣澤王、朱允熞被封為懷恩王。但後來兩人都囚禁在鳳陽,後來被貶為平民。朱雲熙因為年紀較小,沒有被看押,但最後不知為何家裡起火,被活活燒死了。

    朱允炆也有兩個兒子,大兒子朱文奎跟著父親一起失蹤了,小兒子朱文圭被看押在安徽省鳳陽縣老家。朱棣對於朱文圭雖然沒有直接殺死,卻沒有讓人教導他,完全就是一個傻子,被放出來的時候“不識牛馬”。所以說,朱標的後代都很悽慘。

  • 10 # 沒有雨傘的人要努力

    靖難之役在中國歷史上十分有名,洪武三十二年(1399年)燕王朱棣舉兵攻陷南京城,推翻了建文帝皇太孫朱允炆的統治,此後朱棣篡位稱帝,是為明成祖。靖難之役爆發的根本原因是建文帝發起的削藩,它的並非主張革新與守舊兩大派別間的鬥爭。

    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朱元璋駕崩,因皇太子朱標已逝,因此由皇太孫朱允炆繼位。朱元璋在位時曾製造了多起獄案,目的就是為了打擊異己勢力,加強君主專制統治。但是朱元璋卻留下了一個嚴重的隱患——分封諸王,他借鑑了西周時期的分封制,將諸子封為王,並命他們鎮守於各要塞,分封的藩王不僅享有崇高的政治地位,而且在當地有著至高無上的權力,手握兵權,對剛剛即位的建文帝形成了嚴重的威脅。朱允炆任命寵臣黃子澄為太常寺卿,在後者的建議下,建文帝以諸王擁兵邊陲為由下令削藩,激化了明朝統治集團內部的矛盾,燕王朱棣帶頭起兵造反,靖難之役由此爆發。

    那麼,靖難之役究竟是朱棣“爭奪帝位”還是正當防衛呢?答案是兩者都有。自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因太子朱標死而立朱允炆為皇太孫後,圍繞皇位的鬥爭便空前激烈。燕王朱棣雄韜武略,才能突出,對帝位一直有覬覦之心,建文帝也深知燕王的心思,因此即位後處處掣肘燕王,削藩便是重要舉措,建文帝先是廢周、齊、代、岷諸王為庶人,繼而又迫使湘王自焚,這些讓燕王寢食難安,最終在建文元年(1399年)七月正式豎起反叛大旗。可以說,燕王朱棣早有反叛之心,建文帝的削藩加快他反叛的步伐。至於燕王起兵號稱是遵“祖制”的說法,很明顯是政治伎倆,因為朱棣即位後,不僅繼續削藩,而且程度更深,此後諸王權力大大被削弱,難以對抗王師。

    最後,靖難之役為何會出現以燕王朱棣成功而告終呢?建文帝即位時,明朝出現了“昇平繼體,海宇晏清”的局面,政局比較穩固,民心安定。實際上,建文帝的失敗與一系列的策略不當有關。首先,在削藩問題上,建文帝過於著急,只是先對付勢力更弱的幾位諸王,而忽略了勢力最強的燕王、寧王,這也讓燕王有雄厚的兵力來起兵反叛。其次便是沒有全力攻佔北平,北平是燕王的據點,一旦被攻陷勢必會對大大削弱燕王的勢力,使其腹背受敵,事實證明,正是北平的相對穩定讓燕王沒有了後顧之憂,得以集中兵力攻佔南京。再次,南京城的防守出現了重大失誤,出現了谷王、李景隆之變,嚴重打擊了守軍計程車氣,也將南京城的大門直接向燕王的軍隊敞開。最終南京城被攻陷,建文帝下落不明。

  • 11 # 緣禦寒

    燕王朱棣的靖難之役在中國歷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過程我們都知道,靖難之役後才有了赫赫有名的永樂大帝,有了鄭和下西洋,有了永樂大典。

    中國有句古話,叫做皇位面前無父子,皇位面前無兄弟。作為建文帝來說,大明江山的合法繼承人,他一登上皇位第一件事就是消蕃。想當年,朱元璋還在世的時候,他曾詢問過他的祖父,也就是朱元璋,大意是如果我登上皇位後,我的叔叔們如果有反叛之心,該當如何?朱元璋沒有正面回答他,但可以肯定的是,建文帝意識到了他的叔叔們,也就是蕃王們對他的帝位構成了威脅,這也是他登上皇位後迫不及待消蕃的原因所在,當然燕王朱棣也在此列。

    建文帝一度認為,對自己帝位威脅最大的當數燕王朱棣,因為此人兵多將廣,且有勇有謀。於是朱棣認為與其做砧板上的魚肉,還不如反了,自己也姓朱,乾脆自己當皇帝。這也是矛盾的所在,怎麼都繞不開,所以才有了靖難之役。如果換成你處在朱棣的位置上,你會如何,會不會也像朱棣一樣?

    後來的歷史也證明了一切,朱棣搖身一變,成為永樂皇帝后,也是中國歷史上有作為的皇帝之一。也有人說,如果沒有靖難之役,如果建文帝沒有死,還繼續做他的皇帝,那大明江山會更好。但歷史是不容假設的。後人觀史雖說是霧裡看花,但總是有跡可尋。朱棣替代建文帝后,確實改寫了一部分史實,所有關於建文帝的一切都抹的一乾二淨。建文帝有的那種仁愛之心,朱棣並不具備。但以此來證明建文不下臺,明朝會更強,不覺得牽強附會嗎?

    漢明兩代初期,都出現了強勢藩王與中央的對抗。漢代初期有兩次,一次是代表中央的呂氏家族與劉氏藩王對決,在對抗中被功臣派反戈一擊被族滅,一次是七國之亂中央滅掉吳王。明代也是兩次,一次是靖難之役中央政府被打倒,一次是朱高煦造反被幹掉。漢明是中國王朝裡唯二從平民出身,一代就完成統一,並定下各種制度的王朝。劉邦、朱元璋的個人能力、威望實在太高,韓信、蕭何、常遇春、藍玉任他國士無雙萬里長城,都逃不出高皇帝的手心。

    這對後繼者要求很高,繼位者能否達到高皇帝的水平要打個大大的問號,也就是人心不穩,所以建文帝幾乎把祖父的制度改了一遍,為了證明自己能達到高皇帝的水平,呂后削藩大刀闊斧,建文帝削藩把自己幾個叔叔不是被抓就是逼死。朱元璋活著的時候,看到漢初的景象所以剪除功臣派,對地方藩王還是加強控制,漢代藩王和明代藩王根本不能同日而語。而建文帝在這個情況下還失敗了。後繼的漢文帝、明成祖一方面在之前鬥爭中吸取了教訓,一方面自己藩屬的人馬成為中央骨幹,靠得住的人,之後漢文帝和明成祖的削藩都成了溫水煮青蛙,所以一切歷史都是當代史。

    第一:中央與地方的矛盾是歷史上不可忽視的問題,只是有的朝代處理的到位,有的朝代沒有處理好,矛盾在主要矛盾與次要矛盾之間轉換。很顯然,朱元璋在這方面打錯了算盤。第二:朱允文的削藩政策有問題,不是貶為平民就是殺死,況且朱棣勢力是所有藩王中比較強的一位,這樣的環境下你說朱棣不反嗎?橫豎都是死,不如干。最後可笑的是削藩政策最終有被削的藩王來完成。第三:朱棣本生有這個實力,再加上朱允文的仁慈,朱棣造反成功了。改變了大明的軌跡,為永樂盛世的到來奠定了基礎。朱棣改變了明朝的國運,讓將來的明朝走上了更強盛的道路。永樂帝這麼做一方面是為了保護自己,因為建文帝朱允文上臺後展開了大規模的削藩,對眾多叔叔輩的藩王下手,不是貶為庶民就是逼死;而且朱棣本身也有很大的才能與野心,不滿於太祖傳位給孫子朱允炆。

    所以靖難之變極大改變了大明命運,朱棣的上臺是大明的福氣,也埋下了一個極大的禍根,因為他不是正常上位,在解決削藩問題上不能像朱允炆那樣用強硬手段。所以他在處理藩王兵權時,用懷柔政策,經濟矛盾代替了軍事矛盾。使得後期明朝多如豬的藩王們用一個省的糧食也喂不飽。而且朱元璋設定的藩王勳貴文臣的政治平衡被打破,土木堡之後勳貴徹底沒落,使得後期文官集團的力量變得空前強大,就算是皇帝也得倚仗宦官。他的上位,雖然給大明帶來了近期的巨大福分。但同時給大明埋下了定時炸彈。

  • 12 # 張傑談史

    我很贊同部分答主提出的觀點,即靖難之役壓根不是什麼革新與守舊的衝突,也不是什麼正統與非正統的鬥爭,就是很簡單的朱棣要奪朱允炆的皇位。

    這是因為朱棣具備做皇帝的底氣,一方面其有一定的軍事力量,長期駐守北方,也讓他自己具備領兵作戰的能力,另一方面他比朱允炆年長,人情世故要更老練。這一切都讓朱棣在朱允炆即位之後蠢蠢欲動。

    不過蠢蠢欲動是一方面,做不做是另一方面。由於朱允炆削藩太過於激進,導致了各王的反彈。原本究竟要不要反叛的朱棣,最終還是決定了反叛。

    朱允炆能力的欠缺、用人不當,是最終敗給朱棣的關鍵。

  • 13 # 山顛一壺清酒r

    靖難之役是明朝叔侄之間爆發的戰爭,建文帝繼位進行削藩政策,叔叔朱棣不滿,於1399年——1402年爆發靖難之役,奪取政權。

    因朱元璋曾在《皇明祖訓》中說:“朝無正臣,內有奸逆,必舉兵誅討,以清君側。

    朱棣就以“清君側,靖國難”的藉口來奪取皇位。也是在中國歷史上留下了重重的一筆。

    當然,片面的說,如果沒有靖難之役,也就沒有後來的永樂大帝以及“永樂盛世”。

    靖難之役對明朝歷史影響深遠,它不僅導致了明朝皇位的歸屬的改變,也是極大的影響了此後兩百多年明朝的政治、思想走向。

    朱棣可以說是雄才大略的一位帝王,但是在靖難之役結束後,他對建文帝遺臣的大肆殘殺,冷酷無情也是不可以掩蓋的事實。

    許多建文朝廷有能力的大臣被誅殺。據記載:

    初因建文四年(1402年),朱棣攻佔南京後,左僉都御史景清行刺未遂,朱棣下令夷其九族,盡掘其先人冢墓。又籍其鄉,轉相攀染,致使村裡為墟。

    朱棣窮治忠於建文諸臣之舉:

    如 方孝孺被滅十族,坐死者八百七十三人,外親坐死者復千餘人;

    練子寧之死,棄市者一百五十一人,九族親家之親,被抄沒戍遠方者又數百人;

    陳迪之死,遠戍者一百八十餘人;

    司中之誅,姻族從死者八十餘人;

    胡閏之死,全家抄提者二百七十人;

    董鏞之死,姻族死戍者二百三十人;

    卓敬、黃觀、齊泰、黃子澄、王度、盧原質等之死,多者連坐三族,少者一族。殺戮之慘,株連之多,實為史所罕見。

    可以看出他的作為帝王的冷酷,但是他的確給大明朝帶來又一個盛世。永樂帝的功績也是無人可以與之比肩的。

    編修永樂大典、鄭和下西洋,促進航海的發展、改革吏治、遷都北京,紫荊城的修建、以及五次親征等等。

    雖然說他是謀反叛逆的君王,但也著實振新了大明王朝。“永樂大帝”也不是白白稱呼的。

  • 14 # 最強大的我們

    這個問題小編來回答一下吧。首先我們要看雙方的代表。首先是以皇帝利益為代表的建文帝。還有是以地方蕃王為代表的,燕王朱朱棣率領的軍隊,最後的結果是朱棣以弱勝強打敗了他的侄子建文帝。首先我們來聊一聊。為什麼明朝會有藩王制度,主要的起因是朱元璋總結之前朝代的失敗。他認為主要是因為沒有兄弟的扶持。

    他把他的兒子都分封到了其他地方。勢力最為強大的要屬燕王朱棣。他多次率領軍隊阻擋蒙古大軍。所以他手下的騎兵戰將非常的勇猛。原本皇位之爭是沒有任何懸念的。

    應該是由朱元璋的長子太子朱標繼承皇位的。但是太子朱標不幸去世了。皇位繼承人自然就空缺的出來。燕王朱棣認為他最有實力登上皇位。可是他的父親朱元璋卻選擇了太子朱標的兒子建文帝,

    燕王朱棣非常的不服。也為後面他起兵造反埋下了伏筆。燕王朱棣起兵造反的主要原因是因為建文帝進行了削藩政策。人家要來奪你的兵權,你還不造反。

    燕王朱棣選擇快速起兵南下。可是建文帝身邊都是些讀書人。沒有什麼打仗經驗。有人很好奇為什麼皇帝身邊沒有有用的能打仗的人呢?這裡就要問問他的爺爺。明太祖朱元璋了。因為他把那些明朝的功臣全部都殺光了。這也導致建文帝無人可用。

  • 15 # 經典守望者

    靖難之役是中國歷史上罕見的地方擊敗中央的案例,中央軍在國家穩定時期不敵地方軍在中國五千年的歷史上也屈指可數。它應該說是明初政治上各種矛盾的一場總爆發。

    第一,靖難之役的根本是朱元璋錯誤愚蠢的皇子分封制度導致的。漢行分封,釀成了七國之亂,晉行分封,導致了八王之亂。朱元璋幹冒天下之大不韙,非要逆歷史潮流而動,只能是讓自己親自選擇的接班人飲下了這杯苦酒。當然,明初的政治有其特殊性,派遣皇子分封作為一種備選手段是可能是朱元璋另有深意的國家舉措的,但是他將自己的二十幾個皇子全部分封到了大城市擔任藩王,這就是大錯特錯。國家的全部力量都被這些諸侯王蠶食殆盡,作為皇帝的朱允炆實際上更像周代的周天子,根本沒有實際的皇權。二十幾個藩國全部都在大城市,經濟無法供給到中央,所以削藩是必然的。所以說,靖難之役從根本上來說就無法避免。

    第二,靖難之役早期和漢代的八王之亂極為類似。漢景帝誅殺了晁錯,戰況立刻好轉。惠帝不肯誅殺齊泰黃子澄,就使得自己一敗塗地。這證明皇帝和社會的關係已經非常疏遠,皇帝只有做出實際的舉動才會獲得百姓的支援。但是建文皇帝選擇了沉默,就自然得到了百姓的厭棄。這也是明太祖時期的高壓政策所導致的,地方官員紛紛束手。在靖難之役中,有許多地方官紛紛主動獻城投降燕軍。這說明在地方官的心中,無論誰做皇帝都一樣,在洪武皇帝的陰影下,自保才最重要。因此,靖難之役也可以說是對於洪武政策的一次總檢討。

  • 16 # 趣談歷史五千年

    靖難之役其實沒那麼複雜。

    從性質來看,它就是地方藩王起兵奪取中央政權。只不過它是中國古代上千年藩王造反唯一成功的一次。“靖難”不過是朱棣給自己造反制造的合法藉口。因為明太祖朱元璋在《皇明祖訓》中曾有規定,中央出現奸臣威脅皇權,地方藩王可以起兵除去奸臣。

    從造反原因來看,朱棣的造反在很大程度上是被逼無奈的一次絕地反擊。建文帝即位後根據齊泰等大臣的建議,決定進行削藩。但建文帝的削藩措施過於激進,甚至造成個別藩王的自殺。朱棣作為實力最強的藩王,目標太大,如果不孤注一擲起兵造反,就是坐以待斃。

    那麼,“靖難之役”朱棣為什麼能夠以弱勝強,取得勝利呢?

    第一,朱棣個人優秀的軍事指揮藝術,與之形成反差的是建文帝“蠢豬”式的指揮。

    第二,朱棣身邊人才濟濟,文臣武將眾多;而建文帝任用的大將不是老邁就是如李景隆這樣的蠢材。一手好牌被打得稀爛!而由於朱元璋早年採取了藩王守邊的策略,使得朱棣具有較強的軍事實力。

    第三,朱棣的成功也具有很大的偶然性。雖然朱棣個人具有很強的指揮藝術,但畢竟是“以一隅敵全國”如果戰爭長期持續下去堆朱棣也是不利的。而抓住時機,繞開守衛嚴密的大城市,突襲南京,造就了一個大的戰術突然性。再加只李景隆反叛開啟南京城門,使得駐地輕易攻下了南京,取得了勝利。

    最後,就是朱棣本身也是朱元璋的兒子,具有繼承皇位的資格,在建文帝“失蹤”之後,朱棣就理所當然繼承皇位了!

  • 17 # 漢族日曆

    01

    建文帝在位期間,帝國周邊都是親族叔輩,尤其北疆的燕寧二王最為強大。建文帝以古為鑑,意圖削藩,並根據強弱將周秦等王首先削弱。

    建文帝過於年輕,齊泰、黃子澄等人書生氣太重,在削藩問題上意氣用事,對付宗室親族的手段過於激烈,在藩王中產生了爆發點,反而孤立了皇室,形成了連鎖效應。

    02

    北平,燕王所在,常年的軍旅和政治生涯使得朱棣變得深沉,南京的削藩做法讓朱棣感到生命的危機,奪門的想法在這種危機中逐漸醞釀,終於在爆發點中開始操起了刀戈。

    烽煙驟起,燕軍在華北平原的土地上接受生死考驗,但此時的明朝卻是無將可調,坐擁天下的朱允炆過於年輕,缺乏政治和軍事能力及經驗。

    明初的大批功勳元老早已被朱元璋無情抹去,苟延的也已經白鬢斑斑,朱允炆不得已只能依靠李景隆之流上陣拒敵。李景隆沒有其父李文忠的軍事才能,嘴上的功夫確實厲害,在與朱棣的數年對壘中,被打得丟盔卸甲,只好撤回南京。在南下道路上,與朱棣的強敵不過是鐵鉉的濟南城。但世事難料,由於朱棣軍事和經濟力量與南京相差懸殊,以致戰爭接近四年還是壓縮在黃河以北。

    建文四年,黑夜中風漸漸的冷去,朱棣在大帳中作出一個重要決定,繞道進攻南京,實行斬首行動。此時的朱棣明白,這是一件多麼危險的行動,賭上的將是自己的全部。看著地圖,朱棣也是明白,建文帝朱允炆已經失去了藩王的支援,就連遠在雲南手握重兵且與仙逝太子至交的沐王也遲遲未動,燕軍望風披靡進軍長江,長江天塹成為平地,朱棣的戰略終獲成功。

    03

    南京皇城,朱允炆看著咫尺天涯的燕軍除了震驚,只剩下恐懼,華北戰略的失敗讓其無奈、憤恨與抓狂。此時朱允炆十分明白,自己的主力大軍回援已無可能,藩王的仇視更讓他無力迴天,政治的失敗導致軍事的失敗,軍事的失敗導致政權的崩離。四年的靖難之役,由於朱允炆的戰略失誤,其統治張力只有帝國本土的一半,藩王的中立或倒向,大大加強了朱棣的信心和實力,雖然實力還不足以同建文對抗,但對於朱棣來說確是至關重要的決勝時刻。

    建文四年,公元1402年,朱棣開始渡江攻進南京,皇城大火,朱允炆失蹤,產生了歷史的謎案,同樣標榜忠誠的解縉等人卻立馬投靠了朱棣,朱棣對於建文舊臣也是較為仁慈的,許多幹吏得以保留,只有齊泰方孝孺等親族被殺,方孝孺誅十族之事仍存有疑點,有待考察。

    04

    1402年,華夏轉折的一年,朱棣登上大明帝國的帝位,是為永樂皇帝,大明帝國開始走向輝煌與強盛,五徵漠北、南下安南、六下西洋、創立內閣、永樂大典,經略東北,朱棣誓要將大明帝國成為天下第一強國,其文治武功盛極一時。

    靖難之役,不僅是朱棣的一次成功,也是藩王奪位成功並穩固政局的一次成功,藩王並沒有像西晉般成為隱患,以致帝國毀滅。朱棣登位之後也實行了削藩,但其手段較為溫和,削其軍權而保其榮華爵位,大大降低了藩王反抗的可能性,軍權在手的朱棣也獲得了五次北伐的勝利,為大明帝國打下了二十多年的平安局面。朱棣開創的君王守社稷,也為鋼明起了開頭,其直系血脈的二代君王(明英宗朱祁鎮、明武宗朱厚照)皆效仿他但都遭遇失敗,但鋼明始終讓華夏文明保持延續,在中華五千年長河中留下重彩一筆。

  • 18 # 抱影無眠夜歸人

    靖難之役,是一場叔侄之間帝位之爭,在這場皇權的爭鬥中很難說孰對孰錯。站在不同的立場,會有不同的看法。

    朱允炆的視角

    叔叔們手握兵權,我不放心,為了便於管理,他們手中的兵權,不能保留。尤其是我四叔,他可是一位經過戰場錘鍊的帥才,他的管理能力是我無法比的。我除了是皇爺爺朱元璋的嫡長孫,皇位來得名正言順之外,可沒啥能與我四叔比的。

    齊泰、黃子澄他們勸我削藩,其實是正中我下懷的。

    沒想到的是,李景隆這傢伙太不爭氣,就是一個紈絝子弟。老子英雄兒好漢,這句話不全對呀!這是血的教訓,人家趙括雖然是紙上談兵,但是還有骨氣,李景隆竟然在危急關頭把城門還給打開了,骨頭太軟了。

    朱棣的視角

    我靖難,我驕傲!我這個允炆侄子,對我們這些叔叔們,太不尊重,這個事情全是他身邊的齊泰、黃子澄這些奸臣在挑唆,我得遵照我老爺子的旨意,進京鋤奸勤王。誰知道,我進了南京城後,沒找到我大侄子。國不可一日無君,我就勉為其難登基當皇帝吧。

    我既然當皇帝,我就要當好,方孝儒這個人不太識實務,他還將我一軍。我又不是趙匡胤不殺文人,只好拿他開刀了,殺方孝儒十族這個事,純屬後人給我栽贓。

    他還是有後代的,我沒有斬盡殺絕。

    朱元璋的視角

    小四還真敢幹,隨我!允炆這個孫子畢竟經驗不足,他要是治國還欠點火候。幸虧我給他安排好了退路,當個和尚有啥不好,你看人家順治不是也是皇二代麼,人家不是也出家了麼。挺好!

    齊泰、黃子澄、方孝儒等人的視角

    靖難之役,只不過是朱棣這個反賊的藉口,他就是為了當皇帝。他能造反成功,肯定不是準備了一天兩天了。就算我們不削藩,他早晚也會造反。

    我們得維護太祖留下的正統。

    解縉為代表的貳臣

    誰當皇帝不是當,只要能為百姓謀福祉就行。改朝換代後,我們說不準還能升官發財,治國平天下。多贏的局面,應該維護。

    站在個人的位置上,靖難之役會有不同的看法,也許這就是“橫看成嶺側成峰”吧。以上觀點純屬個人臆測,如有雷同,純屬巧合。

  • 19 # 軍令如山

    對於朱棣而言,這位明朝數一數二的皇帝人物,在明朝歷史中,有著重要的作用,他開創的永樂盛世可以說是明朝巔峰時刻。正如網上說的,明朝皇帝中除了朱元璋和朱棣,其他的都是一般般,沒什麼大的貢獻或者無法和這兩位相比。可見網友對這兩皇帝評價還是很高的。而朱棣的皇位並不是上一任皇帝傳下來的,而是他用武力奪取自己侄子的皇位。這怎麼回事呢?

    這還得從靖難之役說起,靖難之役是朱棣奪取皇位的戰爭,從1399年到1402年,歷時四年,朱棣奪得皇位。建文帝朱允炆下落不明。從當時的局勢來看,本該建文帝獲勝的,因為他這邊擁有100萬大軍,朱棣那邊才30萬。但是,建文帝和他身邊的官員太低估朱棣的軍事能力了,這場戰爭朱棣的燕軍傷亡人數6萬,而朱允炆的明軍傷亡人數高達50萬。面對如此有優勢的兵力還是輸了,建文帝朱允炆還能跟他競爭?

    這一場戰爭的原因還是:建文帝朱允炆削藩政策。因藩王的權勢越來越大,恐怕到時候中央難以駕馭,到時候再削弱怕形成八王之亂。在兵部尚書齊泰、太常卿黃子澄的建議下,實行削藩措施。先後有周王朱橚、湘王朱柏、齊王朱榑、代王朱桂、岷王朱楩等五位藩王。面對被削弱的藩王,朱棣心中早就知道難逃此劫,唯有起兵反對。朱元璋當國時,恐權臣篡權,規定藩王有移文中央索取奸臣和舉兵清君側的權利,他在《皇明祖訓》中說道:“朝無正臣,內有奸逆,必舉兵誅討,以清君側。因此朱棣的口號是:清君側,靖國難。

    經過多年的戰爭,朱棣贏得了戰爭,之後他遷都順天府(現在的北京)。相對於唐朝時期李世民發動的玄武門之變,靖難之役耗時之久。同樣是爭奪皇位,兩者有什麼不同和相同?

    看看玄武門之變的經過。公元618年,唐朝建立。李建成立為太子,李世民為秦王。李建成為文官集團的代表,在朝中處理事務。李世民為武將集團的代表,經常帶兵打仗,為唐朝統一立下汗馬功勞。當唐統一後,太子李建成擔心自己的位置受到影響,慢慢的針對李世民,畢竟軍功的威信影響還是很大。就是這樣,兩個集團的矛盾越越來越大。最終在公元626年7月2日,李世民在唐朝首都長安城,太極宮的北宮門玄武門,親手射殺自己的兄長李建成,因位於玄武門,所以稱為玄武門之變。

    而兩者不同點:玄武門之變是兄弟之爭,靖難之役是叔侄之爭。一個耗時太久,一個耗時較短。一個用兵之多,一個用兵之少。一個影響範圍大,一個影響只在宮中。

    相同點:結果都是登上了皇位,對後世影響深遠。一個開創了貞觀之治,一個開創了永樂盛世。兩者都是文治武功中的佼佼者。也只有這種人物才能擔任歷史的重任,為中華民族的做出不朽的貢獻。

    對於靖難之役,我們可以看出朱棣的軍事能力與文治能力。那麼朱棣有錯嗎?從道德上來說朱棣是有錯的,畢竟皇位並不是傳遞下來的,是憑武力奪取。從歷史上看沒錯,他打造的盛世功過,比靖難之役所造成的罪過大多了。朱允炆能不能達到他的成就很難說,畢竟靖難之役也反映出朱允炆的能力。可見如果按能力來說,朱棣比朱允炆強多了。

    在以上的分享關於這個問題的解答都是個人的意見與建議,我希望我分享的這個問題的解答能夠幫助到大家。

  • 20 # 番番歷薯

    靖難之役,是歷史必然的。我簡要說說幾個特點。

    1.唯一一例大一統王朝下,外藩透過戰爭的方式擊敗朝廷中央軍攻入京城奪取皇位的例子。

    2.匪夷所思,改變明史的一場戰爭。

    3.具有歷史先進性,文人執政被推遲了幾十年。瞧瞧像黃子澄齊泰方孝孺這些人也就會勸建文帝削削藩,這麼大的基業,四年就給葬送……

    4.朱棣滿滿的求生欲,不靖難坐著求死呀?建文帝剛即位就開始大動作削藩,磨刀霍霍對待他的那些藩王叔叔有多狠,殺的殺流放的流放,嚇的湘王甚至還自焚了……所以才說靖難之役是必然的事情。

    5.歷史才有了赫赫有名的永樂大帝,才有了鄭和下西洋,而朱允炆別說政治經濟軍事,只怕是皇帝還沒入門。

    6.說個大家少提到的,靖難之役後遷都北京,中國的政治軍事中心又從南方轉移到北方。或許這同樣是歷史必然規律,中國歷史上北方一直是政治中心軍事要地。

    7.但凡建文帝點正常的腦回路,朱棣也不至於贏了,靖難之役朱允炆一系列騷操作可謂讓人懷疑人生。也不知道朱元璋有沒有懷疑過自己這個傻侄子是不是隔壁老王種的可能……

    說白了,靖難之役是朱棣的聰智、運氣與朱允炆的愚昧又打戰沒帶腦子結合在一起的產物,另外,他的“勿使朕有殺叔之名”使得明軍錯失幾次斬殺朱棣的良機,一切皆為氣數也。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夫妻之間因為夫妻生活產生了矛盾,怎麼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