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精彩在路上f
-
2 # 再來一回
《圍城》是錢鍾書寫的一本亂世中的愛情書,相對來說當時還是很多人喜歡看的一本書。
《圍城》並不僅僅是一部愛情小說。它的內容是多方面的,它的主題和象徵是多層次的。《圍城》的象徵源自書中人物對話中引用的外國成語,“結婚彷彿金漆的鳥籠,籠子外面的鳥想住進去,籠內的鳥想飛出來;所以結而離,離而結,沒有了局。又說像“被圍困的城堡fortresse assiégée,城外的人想衝進去,城裡的人想逃出來。但如果僅僅侷限於婚姻來談“圍城”困境,顯然不是錢鍾書的本意。“圍城”困境是貫穿於人生各個層次的。後來方鴻漸又重提此事,並評論道:
我近來對人生萬事,都有這個感想。這就是點題之筆。錢鍾書在全書安排了許多變奏,使得“圍城”的象徵意義超越婚姻層次,而形成多聲部的共鳴。《圍城》從“圍城”這個比喻開始,淋漓盡致地表現了人類的“圍城”困境:不斷的追求和對所追求到的成功的隨之而來的不滿足和厭煩,兩者之間的矛盾和轉換,其間交織著的希望與失望,歡樂與痛苦,執著與動搖—這一切構成的人生萬事。“圍城”困境告訴我們人生追求的結果很可能是虛妄的,這看起來好像很有點悲觀,但骨子裡卻是個嚴肅的追求,熱忱深埋在冷靜之下,一如錢鍾書本人的一生。他揭穿了追求終極理想、終極目的的虛妄,這就有可能使追求的過程不再僅僅成為一種手段,而使它本身的重要意義得以被認識和承認,使我們明白追求與希望的無止境而義無反顧,不再墮入虛無。但錢鍾書並不是要簡單地演繹這個比喻,他還要下一轉語,不時地消除“圍城”的象徵。錢鍾書的夫人楊絳曾經說,如果讓方鴻漸與理想中的愛人唐曉芙結婚,然後兩人再積愛成怨,以至分手,才真正符合“圍城”的字面原義;錢鍾書在《談藝錄》中批評王國維對《紅樓夢》的誤讀時,也說過類似的話。方鴻漸想進入唐曉芙的圍城卻始終不得其門;蘇文紈曾經以為已經進入了方鴻漸的圍城,其實進入卻等於是在外面,而當她與曹元朗結婚並過上真正的市儈生活時—那種生活在錢鍾書看來是絕對應該逃離的,她卻安之若素;她曾經似乎已經進入了文化的圍城,但她只有在成為發國難財的官倒時,才真正找到了自己安身立命之處,你用槍逼著她也不願意出來的。方鴻漸並不想進入孫柔嘉的生活,可是他糊里糊塗地就進去了;結婚後,他也有想衝出來的衝動,但他是個被動的人,不敢行動,也不會行動。從表面上看,方鴻漸去三閭大學的經歷與“圍城”的比喻是最相吻合的,但實際上,方鴻漸之無法在三閭大學如魚得水,是因為他還有一些最基本的知識分子操守,或者說最基本的做人的操守。高松年、李梅亭、汪處厚,這些人在那裡捨得出來麼?
-
3 # 環評紅樓
《圍城》是錢鍾書先生所著的長篇小說,整部書融合了豐富的傳統文化元素,妙語連珠、妙趣橫生,給人印象深刻的是作者熟練運用了大量的比喻句,來生動形象地諷刺當時的人和事,讓人過目難忘,流連忘返。圍城故事發生在1920年到1940年之間,以中國南方鄉紳家庭出身的青年人主方鴻漸為主角,描繪了他出國留學、回國、就業、婚姻的全過程,刻畫了他的虛榮、軟弱、猥瑣的世界觀和愛情觀。小說以方鴻漸與鮑小姐、蘇文紈和孫柔嘉三位女性的愛情婚姻糾葛為主線,向世人展示了懦弱者必定要失敗的藝術形象。《圍城》這部書像一顆璀璨的明珠,屹立在中國文學史的高顛,讓代代讀者從中不斷地得到人生的啟迪和感悟。
-
4 # 江山js
透過方鴻漸的人生,錢鍾書展示的“圍城”現象是現代人普遍感受到的問題。現代文明給現代人帶來了物質的豐富,但與之俱來的是人的精神的空前危機,人生目的的消解,理想的淡化,奮鬥精神的衰退。人的價值、追求、出路面臨一次次挑戰,現代人的精神危機感、人生的虛無與矛盾感前所未有的擴張著。《圍城》所揭示的不僅是中國社會和中華民族特有的時代矛盾和社會問題,而是整個現代文明和現代人生的困境這個具有世界意義的問題。同時,錢鍾書還進一步透過對現代文明的危機和現代人生的困境的對照來深入反思有關人類和人生的永恆性問題,如人的本性、人生的意義和價值、人的出路等。小說對人物形象的刻畫既生動鮮明,又很具有典型性和象徵性。小說語言非常精彩,幽默中又帶有反諷意味,給人印象深刻。這是一部很優秀的小說。
-
5 # 史永wang
“婚姻是一座圍城,城外的人想進去,城裡的人想出來”這經典的名言出自錢鍾書先生的長篇小說《圍城》。第一版於1947年由上海晨光出版公司出版。故事主要寫抗戰初期知識分子的群相。透過此書,人們意識到婚姻的結果是家庭,小家庭是大社會身上的細胞,隨著社會日新月異的發展,家庭的風景也變得千姿百態,透過這千姿百態,窺視了人深層心理的灰色地帶,同時也得以瞭解人性之豐富。
錢鍾書(1910—1998),原名仰先,曾用筆名“中書君”,中國現代著名作家、文學研究家,江蘇無錫人,曾為《毛澤東選集》英文版翻譯小組成員,晚年就職於中國社會科學院,任副院長。錢鍾書在文學、比較文學、文化批評等領域的成就,使推崇者甚至冠以“錢學”。
圍城故事發生於1920到1940年代。主角方鴻漸是個從中國南方鄉紳家庭走出的青年人,迫於家庭壓力與同鄉周家女子訂親。但在其上大學期間,周氏患病早亡。準岳父周先生被方所寫的唁電感動,資助他出國求學。
方鴻漸是個被動的、無能的、意志不堅定的、經不住誘惑的人,更是一個失敗的人,他的失敗是因為他面對現代社會殘酷的生存競爭和嚴重的精神危機而缺乏與之對抗所應有的理性、信仰、熱情和力量,也因為他還不算是個卑鄙的人,還有點自知之明,有時候還想保持一點做人的尊嚴。這不上不下的位置是尷尬的。很多學者把他與俄羅斯文學中的“多餘人”的形象聯絡起來,但“多餘人”的悲劇在於思想上開始覺醒而缺乏行動的勇氣和歷史條件,而“圍城人”的悲劇在於他的庸常。“多餘人”會給人以時代的前衛和英雄的感覺,而“圍城人”卻跟我們一樣,作為普通人徒勞於找尋解脫或依附。
在中國大陸,很多人是借電視劇和廣播劇的播出才瞭解了錢鍾書和《圍城》這部小說的。《在讀《圍城》的時候,你會笑,會心地笑——不笑的人也用不著擔心是否忘記了笑,你只是忘記了幽默,幽默不一定要笑來表示,所以發笑的就是真幽默也未可知(詳見《說笑·錢鍾書》)——所以是會心的笑,不夠,還要臉紅的笑,笑書上的人,笑身邊的人,也在笑自己。後來因為《圍城》小說的廣泛影響和深刻的主體改編成影視劇。《圍城》10集電視連續劇是由黃蜀芹執導,陳道明、英達、呂麗萍、李媛媛、史蘭芽、葛優、于慧等主演的家庭愛情類電視劇,於1990年播出。2008年《圍城》電影是由劉國昌執導,蔣祖曼、黃孝恩、鄧德保、黃溢豪、王嘉倩等人主演的一部劇情片。並於3月22日在香港地區上映,影片講述了好學上進的學生何靈傑因為弟弟的緣由捲入了黑幫糾紛的故事。並獲第27屆香港電影金像獎獲最佳新人獎提名和最佳美術指導兩項提名。
圍城經典語錄:
1.忠厚老實人的惡毒,像飯裡的砂礫或者出骨魚片裡未淨的刺,會給人一種不期待的傷痛。
2.這一張文憑,彷彿有亞當、夏娃下身那片樹葉的功用,可以遮羞包醜;小小一方紙能把一個人的空疏、寡陋、愚笨都掩蓋起來。
3.從前愚民政策是不許人民受教育,現代愚民政策是隻許人民受某一種教育。不受教育的人,因為不識字,上人的當,受教育的人,因為識了字,上印刷品的當。
4.冬天的溪水涸盡,溪底堆滿石子,彷彿這溪新生下的大大小小的一窩卵。水涸的時候,大家都不走木板橋而踏著石子過溪,這表示只要沒有危險,人人願意規外行動。
5.范小姐發現心裡有秘密,跟喉嚨裡有咳嗽一樣的癢得難熬。要人知道自己有個秘密,而不讓人知道是個什麼秘密,等他們問,要他們猜,這是人性的虛榮。
6, 這一張文憑彷彿有亞當夏娃下身那片樹葉的功用,可以遮羞包醜;小小一張方紙能把一個人的空疏愚笨寡陋都掩蓋起來。
7, 旅行最實驗得出一個人的品行。旅行時最勞頓麻煩,叫人本性畢現。經過長期苦旅行而彼此不討厭的人,才可結交做朋友。結婚以後的蜜月旅行是次序顛倒的,應該先旅行一個月,一個月舟車僕僕以後,雙方還沒有彼此看破,彼此厭惡,還要維持原來的婚約,這種夫婦保證不會離婚。
8, 在大學裡,理科學生瞧不起文科學生,外國語文系學生瞧不起中國文學系學生,中國文學系學生瞧不起哲學系學生,哲學系學生瞧不起社會學系學生,社會學系學生瞧不起教育系學生,教育系學生沒有誰可以給他們瞧不起了,只能瞧不起本系的先生。
9, 圍在城裡的人想逃出來,站在城外的人想衝進去,婚姻也罷、事業也罷,人生的慾望大都如此。
10, 天下只有兩種人。譬如一串葡萄到手,一種人挑最好的先吃,另一種人把最好的留在最後吃。照例第一種人應該樂觀,因為他每吃一顆都是吃剩的葡萄裡最好的;第二種人應該悲觀,因為他每吃一顆都是吃剩的葡萄裡最壞的。不過事實上適得其反,緣故是第二種還有希望,第一種人只有回憶。從戀愛到白頭偕老好比一串葡萄,總有最好的一顆,最好的只有一顆,留著做希望,多麼好?
-
6 # 精衛填
《圍城》硬說是上世紀九十年代風靡大江南北的暢銷書了。不能說好看,但值得一讀。尤其是年輕人,學子。為何?因為更早地知道“人生就像一座圍城,城裡的人向衝出去,城外的想衝進來”,對於思考人生和適應社會現實還是大有裨益。
主要故事梗概:
寫的是主角方鴻劍的愛情,這個人留學歐洲四年換了三所大學,後從愛爾蘭騙子手中買了子虛烏有的大學博士學位,回家騙他的岳父岳母,他的學費大部分都得自人家資助,他的未婚妻在他還留學的時候就去世了,他還下的了手騙也算的厚顏無恥了。
之後他遇到了幾個女子,自己喜歡的是唐曉芙,娶的卻是頗有心機的孫柔嘉。二人婚後也是矛盾重重。
-
7 # 最之一
圍城這本書看完之後,你能深刻體會到楊絳先生在書的第一頁寫的那段話,就差不多了。生活處處是圍城,入城和出城的權力往往不在自己手裡。
-
8 # 三字姑娘
“天下只有兩種人。譬如一串葡萄到手,一種人挑最好的先吃,另一種人把最好的留在最後吃。”這是我看錢鍾書先生《圍城》感受最深的一句話。
第一次讀這本書時,印象最深刻的還是這句話“城外的人想衝進去,城裡的人想逃出來。”起初我還以為這只是被利慾佔據心靈的表現,後來縱覽全文之後,才知道,這句話是出自留洋學生,一個孤高畫質傲的女子,蘇文紈口中說出:她是在感慨愛情與婚姻,同時也在領悟那個時代的人生意義……
小說以方鴻漸的生活道路為主線,反映了那個時代知識分子的生活和心理的變遷浮沉。在感情上,方鴻漸是一個徹底的失敗者,在和他有過關係的幾個女人面前都是如此;對於鮑小姐,他失敗於無力抵抗,對於蘇小姐,他失敗於優柔寡斷,對於唐小姐,他失敗於無所行動,對於孫小姐,他失敗於沒有判斷力。雖然說圍城存在,但大多數感情的圍城都是他一手造成的。但同時,他也是承認自己的失敗的,當他拿到了克萊登大學的假學位,卻不肯以假亂真,實際上就承認自己做了賊,做人還是強勢一點好。
整本書中,除了他對唐小姐的追求尚顯出些他試圖征服命運的思想外,其餘的只是方鴻漸徒勞的思想鬥爭和軟弱的行為罷了。所以也就有了如此悲涼的結局。我們生活中也是處處有著圍城,我們都是被困在城中的人,無形的城太多了。只是錢鍾書先生把30年代的這座城具體形象化了,讓身處21世紀的我們看清了書中城中之人的喜怒哀樂、悲歡離合,說得如此那般真切其實也是為了使我們看清我們身邊同樣的一座圍城。現如今的社會,競爭激烈,存在的明爭暗鬥、勾心鬥角比書中更加激烈也更兇險。同學朋友之間的友誼和競爭、家庭裡的親情和壓力、社會上的各種壓力壓得我們透不過氣,我們出生開始就有著形形色色不可逾越的諸多圍城。我們能做的不是隨遇而安,我們需要反抗,需要去拼搏,與命運作鬥爭,只有這樣,我們的這座圍城才不至於是困擾我們,說不定可以變成我們的烏托邦呢!
-
9 # Eva七7
好看,五星推薦。
▪️錢鍾書借主人公方鴻漸之眼,透析社會百態、人生苦樂,幫助我們更好地勘破婚姻、愛情、職場中的層層迷霧,以及種種無奈和辛酸。即便生活如此艱難,我們也要積極面對,但求心安。
▪️“圍城”總是客觀存在的,如同一條荊棘之路,充滿著耐人尋味的挑戰性。每一座圍城都有著城門,它可以溝通內外,更可以考驗人心。
▪️在人生的圍城面前,我們需要的除了勇氣責任,更要有一顆通達之心。處境可以影響心境,而心境亦可以改變處境。
▪️我們要懂得珍惜、知道滿足、學會寬容和理解,用平和淡泊的心態去積極過好每一天的生活。珍惜當下,並努力活在當下。
-
10 # 楓葉文史陣地
我認為《圍城》這本書很好看,有人以為它是一部愛情和婚姻小說,其實不然,它裡面的內容是方方面面的。《圍城》是一部將國家、時代與個人命運聯絡在一起的既羅曼蒂克,又充滿了複雜人性的小說。
全書圍繞主人公方鴻漸留學、戀愛、工作等展開描述,他的命運也因他的性格決定,從這幾個方面可以看出方鴻漸性格中的舉棋不定。感情中的“擺渡”人 始終搖擺不定
早些與他訂了婚,未過門的未婚妻淑英,僅靠一張照片就決定終生了,連面都沒見,就草草訂了婚,這未免也太草率了。後又因淑英學歷不如他,便又對她產生了厭惡。
方鴻漸在回國的船艙上,結識了蘇小姐與鮑小姐,他在二人之間又曖昧不清,最終當他確定下來,想與鮑小姐戀愛時,沒想到鮑小姐只是和他逢場作戲罷了。
當他在回國後,在已故未婚妻父親開辦的銀行任職時,與蘇文紈相識。他的未婚妻因傷寒去世,可他還繼續住在未婚妻家,未免顯得有些多餘,並常用丈人家的電話與蘇文紈通話,這使周家對他產生了一種不好的印象。
四年留洋歐洲 只拿了一張假文憑
方鴻漸到了歐洲,表面上是學習去了,可是在四年的時間裡,他就換了三個大學,分別是倫敦、巴黎、柏林。
方鴻漸在留學期間,雖然興趣頗廣,卻心德全無,想起來哪門功課該補習了,就隨便去聽聽課,生活也過得十分懶散。
方老先生寫信問他是否獲得博士學位,他卻回信大罵博士頭銜的毫無實際。可他又一想,在歐洲的四年裡,就這麼一身空空地回去,誰知道他到底學了些什麼,不知道的人還以為他遊玩去了。雖然他不屑於小小一方紙的學歷能羅集一個人的學識與才能,但為了回去好有個交代,便找人制作了一張虛假的“克萊登大學”博士學位證書。
婚姻如《圍城》 相愛也折磨
抗戰開始,方鴻漸在趙辛楣的介紹下,與趙辛楣、孫柔嘉、李梅亭等人同去三閭大學任教。後來,他與孫柔嘉彼此產生了好感,並結婚。
他認為,他把最多的感情已給了蘇文紈的表妹唐小芙,他自認在唐小芙的身上,把感情都耗完了。最終與他共度一生的孫柔嘉和他屬於平平淡淡的感情,他覺得這樣最好,可以不必成為負擔。他認為,結婚無需太偉大的愛情,彼此不討厭就行。
婚後,他們的生活充斥著各種爭吵,甚至為一點小事就要大吵大鬧,要麼就全裝做聽不見,要不就是變成啞巴,誰都不理誰。
《圍城》,圍在外面的人想進去,裡面的人又想出去,也詮釋了人生的許多無奈。
-
11 # 木口子一
每個人對書籍的理解和看法是不一樣的,我個人是喜歡圍城這本書的。
從這本書表達的是20世紀20~40年代之間的故事。主角青年方鴻漸是南方人,家庭在地方上算鄉紳。林周家經濟狀態良好,方宏建在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情況下,迫於家庭壓力與同鄉周家女子訂親。在上大學期間,周家媽媽不幸早亡,他給岳父大人寫了一封唁電,這封唁電感動了岳父,於是資助他出國留學,未婚妻沒來得及與他結婚就過逝了。
方鴻漸在歐洲留學幾年,只混了幾年,連一個文憑也沒有拿到。回國之前,買了個學位歸國。他歸國後,一直住在前丈人家裡。在丈人的關照下,謀了一個挺不錯的工作。
他在回國的輪船上,與留學生鮑小姐認識,展開熱戀,同時又遇見了對他有好感的大學同學蘇文紈。在與蘇文紈的交往當中,又對蘇文紈的表妹唐曉芙一見鍾情,整日周旋在蘇、唐兩人中間。老丈人看出他和唐小姐打得火熱,漸漸冷落了他。方鴻漸與唐曉芙因為誤會結束戀人關係,慢慢的他與周家開始不合。
趙辛楣追求蘇文紈失敗,方鴻漸失戀,兩人惺惺相惜。在趙辛楣的舉薦下,與好友一同前往三閭大學去工作。在那裡,方鴻漸處理不好人際關係,與未婚妻又回到上海並結婚。
婚後,方鴻漸夫婦與方家、姑母家的矛盾暴露並激化,方鴻漸辭職與孫柔嘉吵翻,逐漸失去了生活的希望。
-
12 # 夏陌初識2
從小學到現在,《圍城》只看了三遍,卻一直不能忘懷蘇文紈那句:“冷若冰霜,豔若桃花。”官小姐出身的蘇文紈本身就有了高人一等的權利,再加上留學博士的頭銜更是讓她把愛情看得特別珍貴,不肯輕易施與。然而留學歸來的她,也許是受到了方鴻漸和鮑小姐親熱的刺激,也許是回國後受到封建正統思想的“薰陶”,她的“冷若冰霜”早已熱得蒸成了汽了。在趙辛楣、方鴻漸和曹元朗中游離,看著他們三個男人為她“爭鬥”成了她最大的樂趣。
有人說,一切都會變,除了改變沒有什麼是一成不變。也許正是如此吧,時光如梭,命運如滾滾車輪將我們帶往未知的世界。看到趙辛楣與方鴻漸的針鋒相對時,有誰會想到半路殺出個程咬金——曹元朗來,還最終和蘇文紈結了婚。在看到唐曉芙和方鴻漸之間的不斷互相愛慕、猜疑和爭吵這些小打小鬧的時候,有誰又會想到曉芙將會遠去,而方鴻漸卻被孫柔嘉“騙婚”。也許正是因為方鴻漸和孫柔嘉之間本身並無感情基礎,平常的三天一小吵五天一大吵才會發展成為最後的離家出走。良好的感情基礎對於婚姻來說真的很重要啊。
在書中,婚姻中的“平等”也是從頭到尾反覆強調的一個問題,假如婚姻中有一方過於強盛而一直對另一方不公平的話,婚姻便時刻處在崩潰的邊緣了。方逐翁說過:“嫁女必須勝吾家,娶婦必須不若吾家。”只可惜後來他兒子並沒聽他的話,娶了個背景比他好得多的孫柔嘉,仗著個好管閒事的姑媽,壓迫得方鴻漸喘不過氣,逼得婚姻進了死衚衕。
也許這正好應了那句話:圍城裡的人想出來,而圍城外的人想進去。我們的世界正像這麼一個大染缸,缸外的人瞅著這鮮豔多彩的繁華而羨慕不已,而缸裡的人,卻回想著這外面的純潔乾淨的好。婚姻不過是兩個人的一種協議,卻有著這無窮的吸引力,讓全世界的人們都為之瘋狂。
圍城裡的好戲還在上演,而圍城外,羨慕的人們仍在繼續渴望著。
-
13 # 釋去執
相當好看,個人非常喜歡。圍城故事發生於1920到1940年代。主角方鴻漸是個從中國南方鄉紳家庭走出的青年人,迫於家庭壓力與同鄉周家女子訂親。但在其上大學期間,周氏患病早亡。準岳父周先生被方所寫的唁電感動,資助他出國求學。
方鴻漸在歐洲遊學期間,不理學業。為了給家人一個交待,方於畢業前購買了虛構的“克萊登大學”的博士學位證書,並隨海外學成的學生回國。在船上與留學生鮑小姐相識並熱戀,但被鮑小姐欺騙感情。同時也遇見了大學同學蘇文紈。
到達上海後,在已故未婚妻父親周先生開辦的銀行任職。此時,方獲得了同學蘇文紈的青睞,又與蘇的表妹唐曉芙一見鍾情,整日周旋於蘇、唐二人之間,期間並結識了追求蘇文紈的趙辛楣。方最終與蘇、唐二人感情終結,蘇嫁與詩人曹元朗,而趙也明白方並非其情敵,從此與方惺惺相惜。方鴻漸逐漸與周家不和。
抗戰開始,方家逃難至上海的租界。在趙辛楣的引薦下,與趙辛楣、孫柔嘉、顧爾謙、李梅亭幾人同赴位於內地的三閭大學任教。由於方鴻漸性格等方面的弱點,陷入了複雜的人際糾紛當中。後與孫柔嘉訂婚,並離開三閭大學回到上海。在趙辛楣的幫助下,方鴻漸在一家報館任職,與孫柔嘉結婚。
婚後,方鴻漸夫婦與方家、孫柔嘉姑母家的矛盾暴露並激化。方鴻漸辭職並與孫柔嘉吵翻,逐漸失去了生活的希望
-
14 # 榴彈小鑽風
圍城故事發生於1920到1940年代。主角方鴻漸是個從中國南方鄉紳家庭走出的青年人,迫於家庭壓力與同鄉周家女子訂親。但在其上大學期間,周氏患病早亡。準岳父周先生被方所寫的唁電感動,資助他出國求學。
方鴻漸在歐洲遊學期間,不理學業。為了給家人一個交待,方於畢業前購買了虛構的“克萊登大學”的博士學位證書,並隨海外學成的學生回國。在船上與留學生鮑小姐相識並熱戀,但被鮑小姐欺騙感情。同時也遇見了大學同學蘇文紈。
到達上海後,在已故未婚妻父親周先生開辦的銀行任職。此時,方獲得了同學蘇文紈的青睞,又與蘇的表妹唐曉芙一見鍾情,整日周旋於蘇、唐二人之間,期間並結識了追求蘇文紈的趙辛楣。方最終與蘇、唐二人感情終結,蘇嫁與詩人曹元朗,而趙也明白方並非其情敵,從此與方惺惺相惜。方鴻漸逐漸與周家不和。
抗戰開始,方家逃難至上海的租界。在趙辛楣的引薦下,與趙辛楣、孫柔嘉、顧爾謙、李梅亭幾人同赴位於內地的三閭大學任教。由於方鴻漸性格等方面的弱點,陷入了複雜的人際糾紛當中。後與孫柔嘉訂婚,並離開三閭大學回到上海。在趙辛楣的幫助下,方鴻漸在一家報館任職,與孫柔嘉結婚。
婚後,方鴻漸夫婦與方家、孫柔嘉姑母家的矛盾暴露並激化。方鴻漸辭職並與孫柔嘉吵翻,逐漸失去了生活的希望。
-
15 # 小說迷說書
俗話說: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所以,《圍城》是講什麼的,這還真的是見仁見智。
《圍城》是錢鍾書先生花費了兩年時間創作的作品,當時楊絳先生為了讓錢鍾書先生完成這部著作,讓他修整了兩年時間專心創作,不讓他幹家務,自己一人扛起了家庭的重擔,讓錢鍾書專心創作,歷時兩年這本小說才問世。
猶今記得《圍城》裡面最喜歡的兩句話,也是最經典的兩句話:
“婚姻就是一座圍城,城外的人想進去,城裡的人想出來”
“結婚無需偉大的愛情,彼此不討厭已經夠結婚資本了”
這兩句話都是關於愛情的,於是很多人都以為《圍城》就是寫關於愛情的故事,反映出來的都是愛情當中的一些經歷和哲理,其實,錢鍾書先生想說的遠不止於此。
《圍城》以方鴻漸這樣一個小人物為主線展開敘述,寫了他的學習、工作、愛情、和經歷的一些社會現實,以此來諷刺當時的社會。
《圍城》裡出現了很多人物,人物關係錯綜複雜,裡面的每個人物性格各異,但他們當中的人有可能是你,有可能是我,還有可能是我們每一個人。
一段學習-工作-愛情-婚姻-逃離的經歷,就像是在一座圍起來的城裡所經歷的一樣,無論如何,都是一個迴圈。方鴻漸的經歷,就像無數的平凡人一樣,過著被現實裹挾著的生活。
錢鍾書先生用幽默的語言敘說著方鴻漸所經歷的種種事蹟,所遇到的每個人,用幽默詼諧的筆調諷刺著當下的社會百態和人性,讓我們瞭解到了人生追求的意義和價值,以及對待學習、工作、愛情方面的人生態度,讓我們產生了深刻的思考和共鳴。
沒看過《圍城》的建議去看看,這真的是一本不錯的書。
-
16 # 廣東閃耀新星
這個《圍城》幾乎是暢銷書,高雅的書店也有,地攤上也有,這個很難得。那是因為電視啊,80年代中期《圍城》改編為電視,剛才舒乙先生講了,電視的作用很大,播放以後,大家都來讀這個小說。 《圍城》是抗戰後期寫的,先是在一個叫《文藝復興》的刊物上發表,1947年出了單行本。
發表以後並沒有引起大家的注意,解放以後,就沒有再出版了。解放後錢鍾書主要是搞文學研究,研究古代文化,寫過《管錐編》,還有其他一些著作,他基本上就沒有創作了,大學裡上文學史也不講錢鍾書,他的書在圖書館也找不到。
一直到大概是80年代初,開始有人注意錢鍾書了。那主要是所謂“出口轉內銷”。美國有一個漢學家,叫做夏志清,他寫了一本《中國現代小說史》,把錢鍾書捧得很高,這就引起了大陸一些學者的注意,千方百計找來看,確實覺得不錯,就有人開始研究錢鍾書。
那時在海外也有人做博士論文選錢鍾書的。錢鍾書在文學界名聲大振,是80年代的事。一直到今,這個《圍城》幾乎是暢銷書,高雅的書店也有,地攤上也有,這個很難得。那是因為電視啊,80年代中期《圍城》改編為電視,剛才舒乙先生講了,電視的作用很大,播放以後,大家都來讀這個小說。
所以說現代傳媒在推進文學方面有時候也有作用,當然也有消蝕的作用,看書的人少了,看電視的人多了;但有時候電視對文學也有作用,就是剛才說的起過促進宣傳。這是關於《圍城》的一些背景和基本情況,下面我就轉入講這個作品。
《圍城》這部小說啊,應該說它跟一般的小說不太一樣,它是比較深奧的,它的意蘊或者說主題吧,是比較深的,不是一眼可以看穿的。或者說呢,這樣的小說所帶有文化的意蘊比較豐厚。凡是碰到這類小說,你千萬不要相信簡單的一句話就把它概括了,絕對不能。
越是意蘊比較豐厚的文學作品,越是可以做多種多樣的解釋;如果說像中學上語文課那樣的可以作簡單的主題歸納,那麼這樣的作品一般來說比較單純。所以這個《圍城》就屬於一種意蘊比較豐厚的。對這樣的小說啊,我們完全可以放開思路,不斷地發掘,根據自己的生活經驗,自己的人生體驗,去理解,可以從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層面來分析這樣一本小說。
下面我給大家做個示範,這種分析不一定對,我先用三種方法來分析,或者說三個層面,得出三種結論。就是說三種對《圍城》的解釋,或者說三種閱讀都可以讀出它的味道,我試圖這樣來做,大家看看有沒有道理。
最終是要說明,越是意蘊豐富的作品呢,越是可以從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層面,用不同的方法去解讀。 《圍城》的三層意蘊 一部好的小說,一部意蘊深刻的小說,是可以不斷地被解讀,不斷地進行剖析,見仁見智。
我們讀小說,完全可以相信自己的感覺,不一定閱讀之前就抱著一個受教育的姿態。 1,社會反映的層面 第一層我用比較常見的社會學的批評,也就是常說的反映論。中學語文老師都喜歡讓同學概括,這是必要的,是一種訓練嘛。
概括是“透過什麼什麼,反映了什麼什麼”,它的主題是表達了什麼什麼。這種批評的方法來看,《圍城》確實有它寫實的一面,就是說它有反映生活的一面,它的生活描寫呀,確實能夠體現40年代中國戰爭時期社會生活的一些情景。
確實,我認為透過讀《圍城》,是可以瞭解40年代中國的一些情況,比如說教育界的情況,比如說城市裡面的情況,知識分子的狀態。就是說它描寫了現代中國的一些生活的情景。其實呀,錢鍾書在他小說的開頭序言裡面就說了,他寫現代中國的某一部分社會,某一類人物,那就可以說是世態人情嘛。
其實我認為《圍城》是有這層意思,就是說《圍城》它有揭露性的一面,就是寫40年代中國社會生活特別是對社會上那種陋習,精神上的落後,有些描寫呢,是非常真實的。 如果我們從社會學批評這個層面理解,《圍城》確實是有認識的作用,這個層面叫生活描寫的層面。
生活描寫層面可以幫助瞭解現代中國一些我們不太熟悉的東西,有認識歷史的價值。通常我們說“透過什麼反映什麼”,比如透過這個描寫反映了40年代中國的一些情況,這個話大家不要一聽就討厭,它還是有它的道理。
這種批評以前是主流批評,有它的功能、特色,比較重教化,重意識形態,把作品看成是一個鏡子,就是社會學批評經常容易導致的一種狀態。它有它的功能,剛才說的,透過什麼反映了什麼,這是這類批評的一個常見的公式,第一個層面可以用社會學的批評來認識。
這個《圍城》確實有對中國社會40年代那種落後、閉塞、混亂的提示,這是讀的時候我們比較容易注意到的。但是這個生活描寫的層面,一般小說都有,是比較淺層的。比較好的小說,比較深的小說,可能還有第二層,第三層,甚至是無數的層。
《圍城》起碼還有二層,那麼第二層是什麼呢?是文化批判的層面。 2,文化批判的層面 《圍城》所構築的文學世界,包含有錢鍾書對這個世界的一種看法,這種看法是帶有他的文化立場的。他寫這個小說,有他的出發點,或者叫“視點”,好的小說,往往都有獨特的“視點”。
錢鍾書是以他的視點來構築這個文學世界的,那就是文化批判,或者批判文化。錢鍾書更多的時候是批判文化,他對現代中國的文化,不管是殘留下來的傳統文化,還是從外國進來的新文化,是老的還是新的,是流行的不流行的,一概批判。
而且批判是非常辛辣。他把他的《圍城》,整個寫成是一個“新儒林”。我們知道古代有個《儒林外史》的小說,揭露科舉制度醜惡的現象。那麼錢鍾書寫的《圍城》第二個層面,實際上是新的“儒林”。“五四”以來的文學作品中的知識分子大都是英雄,先軀橋樑,是社會發展的先知先覺的人,知識分子位置是很高的。
但是《圍城》裡面不是這樣,《圍城》裡面知識分子是處在一個被諷刺、被批判的位置。 錢鍾書的批判呢,確實有他的特色,他的批判物件都是新式的知識分子。他寫知識分子的困境、弱點,他透過這些知識分子的“新”,來看他們身上最舊的、最可憐的東西。
下面我們就來分析一下,他這個“新儒林”是怎麼來寫的。他主要透過人物的文化心態剖析,第一號人物就是方鴻漸。方鴻漸不見得是一個壞蛋或者不好的人,他挺善良的。他也騙人,但是好像是有限度的,他挺老實,不切實際,聰明而沒有勇氣,沒有什麼用處,是一個眼高手低的人。
有句話叫博聞識淺,他知道的東西太多,能侃,但是沒有自己的見識;能言善道,沒有自己主意,碰到什麼事都優柔寡斷,所以很多人都可以來批評他。像蘇文紈批評他,說他大地方玩世不恭,小地方挺認真。趙辛楣是他的好朋友,所謂“同情兄”也批評他,說他不討厭,可是全無用處。
另外有一個人叫劉東方的批評他說,本質太壞,人還算伶俐。他的老婆孫柔嘉呢,批評他說,喜歡自做聰明,但是最終弄巧成拙。總之,方兄是善良而沒有用處,聰明但是優柔寡斷。在生活面前呢他最大的特點就是怯懦,碰到事拿不定主意,喜歡亂說,所以呢他不斷地失去機會。
方鴻漸上大學的時候,看到新式戀愛他很羨慕,但是老父親一嚇他,就縮回去了,是個優柔寡斷的人。他對蘇文紈的態度也這樣:不喜歡蘇文紈,那就明說好了,但是他非常怯懦,結果自己落到那個套裡邊了。
小說裡邊寫一個情節,說方鴻漸雖然並不喜歡老姑娘蘇文紈,但不好駁人家的面子,就跟蘇小姐約會,在花前月下,不能自持啊,就吻了蘇文紈。吻的面積非常小,輕輕地一點,就像清朝,場面上喝大蓋碗的大碗茶,輕輕地拿嘴在茶杯的邊上這樣碰一下,表示意思了。
明明自己不願做的事就別做了,做了就要負責,結果呢,方兄就落了這個套了。最終蘇文紈知道了真相,就在方鴻漸所相思的另一個女孩子唐曉芙跟前中傷方鴻漸,把方跟唐曉芙的關係給破壞了。 但是不要把它看成就是一般的三角戀愛,並不只是青年男女玩過家家,裡面有一種文化批判。
方鴻漸愛情問題上所代表這種性格,這種處世的原則,就出於一種文化批判。方鴻漸愛情問題上所代表這種性格,這種處世的原則,就出於一種文化。在錢鍾書的心目中,就是中西文化的合璧,結晶了這樣的一個方鴻漸,優柔寡斷,沒有主見。
另外對方鴻漸的一些描寫,很顯然錢鍾書是批判的。比如說方鴻漸非常懶,不想做事,喜歡得過且過,自我安慰,有點像阿Q,這是不是一種文化的惰性呢。我想這個是錢鍾書的看法,認為傳統文化再加上西洋文明,結合以後所形成的一種慵懶的性格,名份上很新,也喝牛奶喝咖啡吃麵包,跳舞,但骨子裡很舊,或者說是新舊雜拌,實際上就帶有批判。
錢鍾書筆下很多人物啊,都可以找到文化批判的意圖,像船上瘋玩“杯水主義”肉慾遊戲的那個鮑小姐,錢鍾書明顯在批判,方鴻漸當然更是一個批判的中心了。方鴻漸對傳統文化是看不起的,但又很留戀,所以說他的心態啊實際上是中外文化衝突所產生的那種矛盾的心態,無所依持,沒有主心骨。
我讀這個《圍城》也聯想到,現在我們這個社會生活裡面,現在好些人的精神狀態啊,有時又多少有點回到方鴻漸,也好像無所依持,不知道自己的目標是什麼。掙錢就是目標嗎?錢掙到以後又覺得沒意思,方鴻漸就是這樣的。
錢也是一個“圍城”啊。比如說我現在沒錢,在做夢,夢到哪一天我有一百萬,二百萬,買房子買車子,也許我就成為天下最快樂的人。但目標都達到以後,可能你快樂的程度還比不上現在。無所依持,沒有生活的目標,方鴻漸就是這樣的一個人。
那麼在方鴻漸的身上呢,就帶有錢鍾書對文化的一種思考,一種批判。所以說錢鍾書他這種批判呢,是很個別的,很尖刻的。他不像當時一般作家,認為反正是“五四”所帶出來的一切都好,個性解放就是好的,民主就是好的,西方來的就是好的,他不是這樣看的,他都有批判,寫方鴻漸實際上就是寫一種文化現象。
-
17 # 識海泛舟
《圍城》這本書是錢鍾書先生所著,是一部諷刺小說,曾被譽為“近代小說”的巔峰之作,被稱為現代版的《儒林外史》。我個人是非常非常喜歡這部作品的,我自己也閱讀過兩遍,而且在人生不同的階段讀《圍城》會有不同的感受。
《圍城》的主要故事圍城的主要內容就是描寫主人公方鴻漸回國以後的工作和愛情的遭遇。
故事大約發生在1920-1940年間,主人公方鴻漸是一個來自南方鄉紳家庭的年輕人,在準岳父的資助下出國留了學,可惜他並沒有珍惜學業而是買了假的學位證書回了國,在回國的船上與留學生鮑小姐相識並熱戀,但被鮑小姐欺騙感情。同時也遇見了大學同學蘇文紈,回到時上海在銀行工作以後,方鴻漸和蘇文紈越走越近,於此同時認識了蘇的表妹唐曉芙並對她一見鍾情,此後方鴻漸就一直周旋於二人之中,並結識了蘇的追求者趙辛楣,最終方鴻漸與蘇、唐二人感情終結,蘇嫁與詩人曹元朗,而趙也明白方並非其情敵,從此與方惺惺相惜。
抗戰開始後,方家逃難至上海租界,在趙辛楣的引薦下方鴻漸去了內地的三閭大學任教,但是又是由於自身的性格缺陷,陷入了複雜的人際糾紛當中。後與孫柔嘉訂婚,並離開三閭大學回到上海。回到上海與孫結了婚並在一家報館工作,但是婚後二人矛盾逐漸激化,最終方鴻漸離開了家,也在此時逐漸失去了對生活的希望。
《圍城》深刻的思想《圍城》中透過塑造了一批既接受了一些西方文化,又沒有勇氣去徹底的和傳統思想文化做鬥爭,甚至無法把握自己生活的知識分子,透過對他們的愛情工作生活等方面的描述剖析了這群人的個性與道德上的弱點,揭示了他們的精神困境。在他們當中,沒有一個人是英雄,所有人都是盲目的追夢者,都是被命運玩弄的失敗者。
《圍城》看似是一部以愛情為主題的諷刺小說,實際上表達的深刻思想在於,對於追求的盲目性,以及追求到想要的東西時卻又不珍惜,尤其是發現現實的生活和理想的憧憬相違背時,內心又會產生極大的失落和絕望,其實最經典的解釋就是原文中那句“又像被圍困的城堡,在城裡的人想逃出來,城外的人想衝進去”。
《圍城》帶給我的啟示《圍城》裡有三座大山,婚姻、生活和工作。
婚姻上的啟示,小說最原意的圍城就是代表了婚姻,整部作品也是愛情故事為主線的,但是透過對主人公方鴻漸的失敗的愛情和婚姻的描述與諷刺,給我帶來了一些啟示,我認為我們應該理性的對待婚姻,沒結婚的要學會慎重結了婚的要學會責任。
生活上的啟示,我們的生活也彷彿一個圍城,我們不斷的作出選擇,不斷的在人生當中一座座圍城中進進出出,其實生活是永遠富於變化的人的慾望也是無止境的,我們永遠都沒有辦法活出所有人期許的模樣,因此我們不應該在這種選擇上浪費時間糾結心力,更多的應該是在追求人生的道路上享受過程,實現價值。
工作上的啟示,其實這也是一種對社會的啟示,我們生活在一個豐富多彩的世界,我們不要被傳統思想給禁錮和束縛住,我們應該理性對待每一份工作,我們不需要去看低有些人的工作更無需羨慕別人的工作,我們的工作是我們對社會對家庭的責任,我們應當努力做好自己的工作實現自己的價值。
-
18 # tsundere圓
《圍城》是錢鍾書所著的長篇諷刺小說,於1947年首次出版,被譽為“新儒林外史”。 本書以高超的語言藝術和對生活的深刻觀察稱著。作者用繁茂、幽默詼諧的比喻和反諷,配合尖酸刻薄的語言和機智幽默的文字,表現了以主人公方鴻漸為代表的知識分子在婚戀、教育、生活、事業等種種“圍城”中的困境。藉以深刻反映了人性中的欺詐、虛偽與懦弱,展示抗戰初期知識分子的群相。
-
19 # Leo年輕有希望
我想正如錢鍾書先生在序言裡所說,他寫的是某一類人在那個時代背景下的生活,“那個時代背景”即抗戰時期,但我認為不要過多地對於此本書的政治意味進行解讀,而只把它當做一本頗有趣味的小說來欣賞,回到小說文字,體驗到原汁原味的東西。
文章的主題即書名——圍城,人生是圍城,婚姻是圍城,城外的人想衝進去,城裡的人想逃出來。
這一觀點太深刻,太令人感同身受了,具體分析原因,是因為事物都有兩面性,城外的人只看到光鮮亮麗的一面,城裡的人體驗到了裡頭種種滋味所以後悔不迭,又開始懷念起城外的生活。
城外的人擁有嚮往,城裡的人擁有回憶。“嚮往”,“回憶”這兩個詞都是摻雜水分的,“嚮往”撇開了生活中的不如意,“回憶”就更稀奇了,就算我們從前體驗過城外的生活,有多麼多麼地讓人不耐,孤獨,而經過時間的洗禮,孤獨變成了自由,不耐變成了享受,我們有意無意地遺忘不甚美好的回憶,不斷放大那些令我們愉悅的瞬間,要不怎麼說,回憶總是難忘呢。
就像主人公方鴻漸,一個本領沒多大,空有一身驕傲的留洋青年,結婚前談不上嚮往,卻也是有自己心儀的女孩,想把她娶進家門,最後呢,娶的卻是孫柔嘉,一腳踏入了“圍城”。
起先還能夠咂出婚姻的好處,譬如什麼兩個人有個伴,不至於一個人這麼寂寞的想法,對於孫柔嘉,雖然方鴻漸本人不承認,但從文章字裡行間可看得出,他是有幾分喜歡,幾分愛意的,只是這情人間的愛,在後來回到上海後,被家長裡短的瑣碎生活給磨啊磨,磨得夫妻間相看兩厭,都開始後悔自己當初的選擇,甚至大吵大鬧,不可開交。
“圍城裡的人想出去,外面的人想進來”不過因為未知的一切都比眼前的繁瑣更有吸引力。
不論哪裡的生活持續下去都躲不過歸於平淡和冗雜,能不能活的快樂,取決於你自身的選擇和內心的堅固程度,複雜也快樂,城府也快樂,平淡也快樂、無聊也快樂。
若有所追求或不再快樂,那麼你有需要打破圍城的勇氣,迎接嶄新的城,那邊全是未知與刺激,並且勇氣不受是時間限制的,立刻馬上、現在就正是時候。
-
20 # 劉敦傑
俗話說: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所以,《圍城》是講什麼的,這還真的是見仁見智。
《圍城》是錢鍾書先生花費了兩年時間創作的作品,當時楊絳先生為了讓錢鍾書先生完成這部著作,讓他修整了兩年時間專心創作,不讓他幹家務,自己一人扛起了家庭的重擔,讓錢鍾書專心創作,歷時兩年這本小說才問世。
猶今記得《圍城》裡面最喜歡的兩句話,也是最經典的兩句話:
“婚姻就是一座圍城,城外的人想進去,城裡的人想出來”
“結婚無需偉大的愛情,彼此不討厭已經夠結婚資本了”
這兩句話都是關於愛情的,於是很多人都以為《圍城》就是寫關於愛情的故事,反映出來的都是愛情當中的一些經歷和哲理,其實,錢鍾書先生想說的遠不止於此。
《圍城》以方鴻漸這樣一個小人物為主線展開敘述,寫了他的學習、工作、愛情、和經歷的一些社會現實,以此來諷刺當時的社會。
《圍城》裡出現了很多人物,人物關係錯綜複雜,裡面的每個人物性格各異,但他們當中的人有可能是你,有可能是我,還有可能是我們每一個人。
一段學習-工作-愛情-婚姻-逃離的經歷,就像是在一座圍起來的城裡所經歷的一樣,無論如何,都是一個迴圈。方鴻漸的經歷,就像無數的平凡人一樣,過著被現實裹挾著的生活。
錢鍾書先生用幽默的語言敘說著方鴻漸所經歷的種種事蹟,所遇到的每個人,用幽默詼諧的筆調諷刺著當下的社會百態和人性,讓我們瞭解到了人生追求的意義和價值,以及對待學習、工作、愛情方面的人生態度,讓我們產生了深刻的思考和共鳴。
沒看過《圍城》的建議
回覆列表
初看嘲笑方鴻漸,中年漸成方鴻漸……
若你是青少年,就不要讀了,需要人生積澱的,30歲左右再讀吧……
《圍城》是錢鍾書先生唯一的長篇小說,故事主要寫抗戰初期知識分子的普遍形貌,是中國現代文學史上一部風格獨特的諷刺小說,該書以海外歸來的方鴻漸為主線,圍繞方鴻漸的愛情,友情,家庭,事業等展開,以幽默風趣的語言折射了當時的社會。
整本書中方鴻漸都是處於一座座的圍城中。友情,愛情,家庭,事業甚至於整個社會,他一回國便已進入了圍城中。談到《圍城》,很多人首先都會想到那個比喻,“婚姻如被圍困的城堡,城外的人想衝進去,城裡的人想衝出來”
所以,在讀《圍城》的時候,能讀到婚姻的無奈。人生的圍城,事業的圍城,自是勿庸置疑的。方鴻漸的愛情到婚姻再到工作乃至人生,都無一例外的體現了這一點。
小說最後以那隻祖傳的老鍾結尾,那隻不準的老鍾像個“時間落伍的計時機,無意中包涵對人生的諷刺和感傷,深於一切語言,一切啼笑。”而這些啼笑自是正包含了這段並不成熟的婚姻與愛情。
他拼了命想逃出自己的城,殊不知,逃出一座城,又進入了新的城。錢老先生用幽默風趣,輕鬆詼諧的筆鋒描述出人生百態,小人物的百種無奈,人都困在自己的心造的圍城裡。小說說的不僅僅是男女婚姻的事,而是揭示人的內心的枷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