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1)是先有“道”而“德”,還是先有“德”而“道”……? (2)你怎麼看老子和孔子在“道德”上的分歧……?
40
回覆列表
  • 1 # 卜耐夫哲學

    孔子承繼了老子的一切——無為之治哲學思想。孔子對老子只是進行的闡述,而無改變。本是一家,即:儒道。何來兩家?

    後人,無人明“儒”字,也無人明“道”字。

    才撕裂成兩家。

    儒,隱藏自我。道,天地造化也。

    即:隱藏自我,只接受天地造化。

    或:讓天地造化,隱藏自我意志——不就是無為而治嗎?

  • 2 # 光音畫天

    道家所說的道德是自然法則的道。是天道。是超越人類社會制定的一切人為的法律法規。所以老子說: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道家最高境界已進入萬物本體。是形而上的出世間境界了。

    而儒家思想是入世的。是為世間法服務的。所以制定的大多都是人倫道德。是人的主觀意識形態的產物。是社會規則及統治階級的製作。所以後期的儒學有很多是為統治階級服務的。是假惡醜的偽道德。造就了很多偽君子。

    所以,老莊思想清高,在道德的制高點上看不上儒家的仁義禮智信的人倫道德。

  • 3 # 趙日金141

    無論道家還是儒家,道與德,分開論述,不似我們現在道德連用為一個詞。

    孔子曰,道不同不相為謀。儒道兩家道不同,德也不同。

    道,儒道兩家的定義都很模糊。

    孔子曰,朝聞道,夕死可矣!可見孔子也沒明確什麼是道。老子言,道可道非常道,道是什麼呢?無象之狀,是謂惚恍。也是模糊。

    託名孔子《易傳》解《易經》,一陰一陽之謂道,一陰一陽怎麼來的?太極生的。

    老子的道,比一陰一陽之謂道高多了。莊子曰:在太極之先而不為高。

    德,儒道兩家也不同。

    老子言,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勢成之。是以萬物莫不尊道而貴德。簡言之,德是道的容器。

    孔子曰,夫大人者,與天地合其德,與日月合其明,與四時合其序,與日月合其吉凶。這就是所謂的天人合一,其實是大人即聖人的事,與小人沒一點關係。

    儒家的德,是聖人之德。

    老子言:絕聖棄智,民利百倍。

  • 4 # 資料完善度低

    道家的"道德"是自然法則,或自然規律。

    而儒家的"道德"是指人倫禮儀,等級次序。如"天地君親師"、"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他把"自然法則或自然規律與政治權謀和父子親情混為一談,將其教條化和固定化。並在此基礎上建立的"仁義"就是極其虛偽的,虛幻的空中樓閣。

    比如:"天地"是自然法則,也是相對的;君臣是政治權謀,是社會組織,也受自然法則支配,即"弱肉強食",怎麼可能固化和教條化呢?人與人,人與社會受利益驅使也就不會有真正所謂的"仁義",其仁義也就是虛假的。父子親情只是血緣關係,並不能取代"自然法則",又怎麼能做到"父為子隱,子為父隱"?這不恬恬在破壞規則麼?又怎麼能維護他的"仁義道德"呢!

    故而,老子反對的是他的虛假的"仁義道德"。但由於老子所處環境和認識侷限也沒能提出他的"政治"主張,這點上不如"摩西"所創的"猶太教",透過"契約"即,宗教"戒律",來實現他的"政治主張",到後來"耶穌"在"舊約"之上創立的"新約"使"基督教"至今也深深影響世界政治構架和走向。

  • 5 # 夢仙曲

    答:道家的道德準則是對最高統治者的行為有規範,有前後的道義與明德的標準所屬,前者要有崇賢禮讓,天下為公的寬厚美德,才能得到後人的尊重。後者要有追求正義和無私奉獻的思想,才有後人的崇高。這就要統治者要有自身在實踐中作出表率,才有道義與明德讓世人敬佩和愛戴。

    儒家的道德觀念,是以天子之命為實從,來教化世人要以仁義禮智信為道德標準,沒有理解道義有前後史序和明德有日主月次的和合道德理性觀念。

    以上就是道家與儒家的道德觀念的不同之處,顧老子反對儒家以仁義教化要世人無條件接受皇命,去忠實統治者的自性行為而不文明的道德觀念。

  • 6 # 海浪30636993

    謝謝邀請,儒家和道家的道德觀念應該是一樣的,只是針對性不一樣,老子講的是天道,自然之道;孔子講的是人道,人為之道。老子的道是天地萬物的執行規律,德是要人按照自然之道去實行。孔子的道是指人道,天人合一之道,道德仁義禮智信,要有規則,人為要求規範,君臣父子,上下親疏,社會禮數。老子反對的是假仁假義,打著仁義的招牌幹著男盜女娼的勾當。老子講:大道廢,有仁義,智慧出,有大偽,六親不和有孝慈,國家混亂有忠誠。又講,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夫禮者道之華而愚之始。孔子也反對偽君子,鄉愿,好好先生,道之賊。從歷史的角度來看孔子的道德更有社會價值,老子的道德思想更適合個人修煉。現在的道德觀念已經根本不分什麼老子,孔子了。儒道釋三家思想一體已經融入到了國人的血液中,該用什麼就用什麼才是真正的道德理念。

  • 7 # 星空那片海小胡

    不是反對感覺他們虛偽:就比如一個家庭。需要菜米油鹽”這樣就是順其自然”:道家並不是不明白仁義道德…只是他們單純的給家庭。…也就是子女延續,出人頭地”而儒家就漲著他們懂學問就搬弄是非。沒辦法,畢竟孩子要讀書不是麼…如果非要理解兩家的話:道家:代表數學:儒家代表:文化。

  • 8 # 長風浩蕩

    孔子老子乃至於你,所要描述的道德是確定的唯一的,但是他們與你的表述是不同的,是基於他們以及你的認知水平做出的不同理解。就好像你可以用不同表達方式去表達圓周長與圓直徑的比值。

    當然,他們以及你的理解和表述,不僅是對那道德的表述,更重要的是體現了他們以及你的認知水平。

    其次,人家老子可沒有“反對仁義道德”。人家說的是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人家可沒說不義就是仁、不仁就是德、無德就是道。你能理解我說的是啥麼?

  • 9 # 只緣無事可思量

    《道家的‘道德’與‘儒家’的道德,內涵上一樣嗎》?

    《為什麼老子最反對‘仁義道德’》?

    道家的(道德)是指(自淨其心~順其自然)之道,它的特質是獲取(本來智慧~解脫行法)。

    道家以(清淨平等心應世)在無(傷害自它)的情況下能使人生享受(安詳恆樂)的(和諧生活),由於(清淨平等~心無邪念)所以便能(智慧處世)傷害便可以避免。

    孔子提倡的(仁義道德)是在(自然道德)盡失的情況下為了維持(社會穩定)而設,這種(仁義道德)是(不自覺)的它(內藏虛偽)不是(自覺行為)所以老子反對。

  • 10 # 代用名

    道家的道德和儒家的道德?

    或許側重點和講究不同,其實儒、釋、道、法、墨等等都是學術都為明其道而已,歸根結底一樣。

    道德:

    道就是萬物本體,

    德就是萬物功夫。

    換句話說德就是術,所以功夫不離本體,只為明其道而已。

  • 11 # 馬振廷1

    不一樣老子道德生萬物死萬物的自然道德,修道是改變自然活的意意。

    孔子道德是改造人服從大人的道德。

  • 12 # o十一二o

    感謝推薦

    道德這個詞,應該是一分為二的看。不管是老子還是孔子,在他們看來:道不是德,德也不是道!但,二者之間,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絡,有繼承,有包容,有發揚,他們之間是指導與被指導的關係,道是根本,德是規範。

    所謂大道同源,老子孔子的道是相通的,不過側重點不同。老子著重講天道,也就是自然的規律;孔子著重講人道,也就是人與人之間的規範。但根本是相通的,也就是老子所說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這一點也是孔子所認可的。

    老子和孔子的分歧主要在德的分別。

    老子的德還是依託天道而行,該幹什麼的時候就幹什麼,不能有強制性的改變,人民也無需有大的智慧吃飽穿暖,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雞犬相聞,老死不相往來。總之一切人為的有悖於天道的規則,都是老子所不提倡的。老子的德只是一種思想,還沒有系統化,具體化,因此缺乏實操性。

    孔子的德卻完全不同!儒家的德有一整套的規章制度,具體而言就是禮。儒家的禮制規定了人與自然的關係,人與人的關係。完全滲透到社會的方方面面,對每一個自然人都制定了方方面面的限制,上到君王,下到黎民百姓,人人都依據自己的社會地位,而有一整套的指導理論,從坐臥行走到待人接物,從所思所想到行動舉止,都有嚴格的規定。

    儒家認為這就是德,這是符合天道的。因此發展到後世將道德並論,我們現在所說的道德,主要是指儒家的道德, 主要是因為儒家的道德更易於落實,也更容易引發共識,具體好操作!

    老子之所以反對仁義道德,是因為老子深知:社會地位的分野會讓權力更加集中,而權力的集中就會使當權者更容易實行欺騙,欺騙的手段無過於仁義道德。

    打個比方:人修橋過河,因為想去打獵。但老虎卻因此而從橋上過來家人吃光!

    解決這個問題的辦法,老子認為就是乾脆不修橋。而儒家呢,卻制定了很多安保措施!

    相比較而言,老子比孔子更具有思想性前瞻性,更有穿透力;但孔子比老子更能解決實際問題!

    以上就是我的回答,希望讀者諸君喜歡!

  • 13 # 老瓜瓢

    在道德上,偏重點有所區別。道家注重“人與自然”的相互關係,儒家注重“人與人”的相互關係。

    這在道家出世較多,儒家入世較多這兩種現象上有所體現。

    道家在道德上更注重順其自然和順勢為之,哪怕造勢也很考慮從自然的角度去實行,注重人和自然和諧相處,關注自然對人的巨大影響力;儒家的道德,更注重人性的光輝,自我的開發,由內及外,哪怕對外部的處理,也多注重人和人之間的相處。

    總而言之,道家道德多具有自然性,儒家道德多具有社會性。

    二者同根同源,相互補充,各有優劣,都不可缺少!

  • 14 # 看透古今

    道德,道與德是同時並存的。道,是人倫之道,和社會政治道義的總稱。人倫之道是道德底線。社會道義則是彰顯不同階級意志,和根本利益的政治規則。德,是符合道義的善言善行。所以叫道德。李老聃並不反對仁義。他反對的是假仁假義。他曾經十分犀利地指出:“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小人為芻狗"。小人,是古中國最廣大的普通百姓。芻,是任人宰割,可做飼料的野草。狗,是經過馴化,可以任人驅使的動物。意思是,不仁之天地,就糟踐世間萬物。不仁之聖人,就任意欺凌廣大小人百姓。其矛頭,直指當時的天命鬼神論,以及推行仇民侮民思想的孔聖人。

  • 15 # 有話少說

    道與德,儒家與道家是分開論述的。

    道,道家的道不同於儒家的道。孔子曰,道不同不相為謀。

    託名孔子《易傳,繫辭》,一陰一陽之謂道。陰陽是太極生的。

    老子的道,比孔子的道高出一個層次,莊子曰:在太極之先而不為高。

    道生之,德畜之。道家的德,如同容器,畜養道。

    儒家的德,聖人之德。《易傳,文言》解《易經》乾卦,夫大人者與天地合其德,與日月合其明,與四時合其序,與鬼神合其吉凶。

    這就是所謂的,天一合一。其實是大人即聖人的事兒,不關普通人什麼事兒。

    仁,義,《易傳》曰,聖人之大寶曰位,何以守位曰仁。禁民為非曰義。

    老子言:絕聖棄智,民利百倍。

  • 16 # 質躍

    顯然不一樣嘍,一樣的話還分道家與儒家幹嘛?

    道家講:道法自然。失道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夫禮者,忠信之薄而亂之首。

    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勢成之。是以萬物莫不尊道而貴德。道之尊,德之貴,夫莫之命而常自然。故道生之,德畜之;長之育之;成之熟之;養之覆之。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是謂玄德。

    ......

    這都是《道德經》裡的原話,無需多言,可見道與德是分開的是兩個概念,彼此有聯絡的。至於現在有說《道德經》有說《德道經》又有說《德經》《道經》,各有其說各有其理,無可置疑的是在發展中的。

    儒家講:內聖外王。吾道一以貫之(孔子語),克己復禮,厚德載物,三綱五常。孔子是至聖先師,完美的道德化身,這時“道德”更多是一個個名詞,是道德教條了。

    ......

    按理說,同是中華文化的一脈,源頭上說,當有一個共同起源,好比,像人類追究到最根源上,無論黑人白人黃種人都可以追溯到一個起源一樣。但,白種人與黃種人黑種人具有了形成了不同的族群社會習俗等這內涵上截然不同。道家、儒家也是如此。亦不例外的是隨著發展,道家、儒家也相互交融,混雜起來。比如,後代就流傳開來,孔子向老子問道,言外之意,孔子之道源於老子,老子是孔子的老師了,果如此的話,那麼不妨便就可說是一丘之貉了。大概,自唐代融合的痕跡就多了,三教一家互融的說法出現了,以致宋元時儒家也成了儒教,明清更有,綠葉紅花白蓮藕,三教原來是一家的論調。

    當然,這裡是要表達的意思是,萬事萬物是不斷運動變化發展的,儒家與道家,籠統的說內涵不一樣,這是肯定的,但不同中有些又是相聯絡的相同的,隨時代發展相互借鑑,是以,要是細緻歷史發展著的把這些說清楚交代明白,還真不是個簡單的事呢,不光是需要時間與精力,呀,這還需要深厚的學識功底呀和抽象概括的深刻見解能力,否則可能說的拉拉雜雜,洋洋灑灑長篇大論且不能道的明白。所以,自知淺陋我在此就不多言了。

    當然,綜上,簡單概括一句吾所認識的二者的明顯的大區別處的話,也就是說,起初講德說道的老子還有點思辨味,談論萬物起源宇宙自然等;到了孔孟道德仁義就完全是人倫道德教義了。

    一家之言,僅供參考。

  • 17 # 雲無相水無形

    道家之道講天(自然)道,儒家之道講人(君臣夫)道,道家之德講無為(人性,人權,的自由舒展),儒家之德講綱領尊法制(重君權,夫權)。

    天道,自然之道,陰陽之道,不是語言文字可以能講明的,因此上才有“道可道,非常道”。老子的道難以用世俗的觀點去理解,因為在可操作性上不能成為統治階級的專制工具,但可以做為遁世無悶的思想解脫者的一種指導修為,也就是成為隱者的精神食糧,從而達到天人合一的思想境界。

    道家的治世理念非常自由,追求人權的平等,以天地生萬物,而不棄其一的包容思想,讓人民在沒有束縛,沒有壓迫的環境中生活,反對不平等的對話,反對不平等的階級,反對一切以戰爭的名義(忠君報國)去虐殺百姓。

    在生活態度上,追求清淡無慾的思想境界。

    但由於人性的慾望沒有底線,從而使道家思想只能成為“出世法”的代名詞

    儒家文化博大精深,是統治階級用來治理國家最好的,最實用的,最具操作性的思想文化工具。

    儒家思想明確規定了階段之間的行為準則,家庭倫理,以及所有可能涉及到的人文禮節,這些具體措施雖然具有對人權,人性,的束縛,但對社會的發展思路,道德規範有著積極的促進意義,也對社會的長治久安有著很強的監督性,同時,由於對“禮”的規定,則對中國成為東方文明起到了保障作用。

    儒家思想做為“入世法”,對社會各個階層的人都有深刻的以"德”為主的教育理念,反對不正當的(小人)思想,具有劃時代的意義。

    道儒兩家做為中國思想文化的發源地,都具有非常深遠的影響,很難說出伯仲之間的關係,但孔子曾經拜訪過老子,對於老子的思想非常贊同,曾說過:我對人道的教育思想與老子的以天人合一的思想比起來,尤如瑩蟲比日月之明。但不管怎麼說,只有人的素質提高到空前,你才知道"道’法高明是什麼意思,否則,還必須尊崇孔子的思想,要不然,人會比旁生更可怕。

  • 18 # 閒看秋風999

    雖然孔子的“道德”和老子“道德”都是同樣兩個字,但是其內涵和外延卻有著天壤之別,換句話說,老子的“道德”是對孔子的“道德”的批判。

    簡而言之,孔子的“道德”是“人道”,是孔子與亂世時期所追求的西周社會秩序,是一種“等級制”,是“禮”,是“仁”和“孝悌”。

    同樣是面對亂世,老子的政治主張是不一樣的。老子推崇的是“天道”,是順其自然,是“天地不仁” 是“聖人不仁”,是“道法自然”。

    另外,孔子的“德”和老子的“德”也是不一樣的。孔子的“德”,是“吾日三省吾身”,是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而老子的“德”則是無為而治,“無為”才能“無不為”。

    孔子的“道德”注重人的主觀思想,克己復禮,自己跟自己過不去;而老子的“道德”則是“放蕩於形骸之外”,聖人不死,大盜不止。“絕學”才能“無憂”。

    毫無疑問,孔子和孔子兩個人都是中華文化的創立者,其影響延續了兩千多年,而這兩個的“道德”觀看似水火不相容,但是又相輔相成,構成了中華文明的核心。

    積極向上的憤青,可以投靠在孔子門下,立志報國,先天下之憂而憂;一旦官場或者情場失意,就可以去找老子,他會告訴你: 塞翁失馬,焉知非福;福禍永遠相依。

  • 19 # 山堅海闊

    道家的道德觀與儒家的道德觀內涵上是對立的。老子說,上德不德,下德似有德,就是說上德看上去不德,下德看上去好似有德。這與道家大音希聲,大道無形的思想是一致的。儒家的仁義道德你是可以參考大奸似忠的。

    老子反對仁義道德,是因為他不符合大道,但老子也認可孔子的仁義道德,因為他符合道的發展趨勢。記得孔子請教老子,老子說你這是敲著鼓抓賊?什麼意思呢?你提倡仁義,那麼不仁義的賊就會藏起來,那麼你還能抓到不仁義的賊嗎?也就是說,當你敲著鼓抓賊的時候也是在通知賊,我來抓你了,賊不跑嗎?從賊的角度說要感謝孔子提前通知。因此我說儒家就是豬隊友,跟誰是一夥的真的不好說。

    道的發展不以人的意志轉移,老子看透的東西全民絕大多數不明白,你也只能白著急。孔子的仁義道德會被用,老子也是預見到了的。失道而後德的觀點是認可孔德之容惟道是從的。那麼今天我們又走到道的哪一個門檻,會如何只有深懂道德經者,去參悟了。

  • 20 # 離相如如

    道家的道德偏重於天道規律,無為而治,順天應人,清淨自然,謙退涵容,是道家的道德!儒家的道德偏向於人道倫理!講究克己復禮,閒邪存誠,敦倫盡份。兩者的道德相差是很大的!道家的道德無形而無所不在,規律使然!儒家的道德想在克己,費力費神,卻也是為人之本!有道家道德基礎行儒家道德,易成而後患不多!有儒家道德再濟之以道家之道德會功多而力少!兩者大不同,但並非完全衝突!中國古代聖賢君子,帝王將相多是儒道兼修的!行在儒而心在道!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男士油皮,有什麼好的爽膚水可以推薦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