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歷史這樣說

    這是兩個問題,悅史君一個一個回答。

    第一個問題,吳王朱元璋稱帝建國,為什麼不走尋常路呢?

    因為他本就不是尋常人!

    我們先來看看朱元璋起家的源頭。他本是一個窮遊四海的和尚,機遇巧合中,加入了江淮地區的紅巾軍頭目郭子興的隊伍,成了郭帳下的十夫長。

    郭子興是紅巾軍的頭目之一,而紅巾軍的老大,就是有著“大小明王”之號的韓山童、韓林兒父子。

    朱元璋跟著郭子興,不僅娶了郭的養女馬氏為妻,還得到了根據地(滁州、和州),有了一支自己的隊伍。

    郭子興死後,朱元璋被小明王韓林兒任命為左副元帥,開始了自己的奮鬥。

    朱元璋攻下集慶後,小明王韓林兒又升任為樞密院同僉,不久又升為江南等處行中書省平章。

    中原紅巾軍發生分裂後,紅巾軍頭目張士誠派部將進攻小明王韓林兒駐地,朱元璋率軍救援,把小明王韓林兒安排在滁州居住,開始在紅巾軍內部有了“挾天子以令諸侯”的地位。

    元朝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十月,朱元璋擊敗陳漢大軍,勁敵陳漢政權皇帝陳友諒被殺。

    元朝至正二十四年(1364年)元旦,朱元璋稱吳王,但他仍以小明王韓林兒的龍鳳紀年,以“皇帝聖旨,吳王令旨”的名義釋出命令。

    元朝至正二十六年(1366年),朱元璋集中優勢兵力討伐同樣稱“吳王”的張士誠,張士誠部潰不成軍,很快只剩下了平江(今江蘇蘇州)一座孤城,朱元璋接著發動圍城戰役。

    在圍城的同時,朱元璋派心腹去滁州,以接小明王韓林兒到應天的名義,在渡江時將小明王韓林兒淹死。

    小明王韓林兒死後,沒有留下子嗣,韓宋政權滅亡。朱元璋隨後宣佈不再以龍鳳紀年,而稱明年(1367年)為吳元年。

    按照這個節奏,似乎“吳”已經是呼之欲出的新王朝名號,但事情並沒有這麼簡單。

    吳元年、元朝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九月,朱元璋在圍城數月後,終於拿下平江府,張士誠被殺。

    同年十月,朱元璋與元朝展開決戰,派大將徐達、常遇春等人北伐,釋出《諭中原檄》,提出了“驅逐胡虜,恢復中華,立綱陳紀,救濟斯民”的口號,元朝軍隊節節敗退。

    到了吳二年、元朝至正二十八年(1368年)正月,朱元璋在南京稱帝,改年號為洪武。

    國號是大明,不是吳!

    第一,朱元璋從一開始就是紅巾軍的人,直到貴為吳王,小明王韓林兒這塊牌子也沒有扔掉。那麼,小明王韓林兒死了,“吳”不就名正言順了嗎?當然不是,朱元璋手下的很多人已經接受了明教的灌輸,這是一個旗幟,而用“明”作國號,也與明教中的“明王出世”預言相吻合。

    第二,明教首領韓山童、韓林兒父子的稱號為“大小明王”,國號取為大明,是一種繼承,利於安撫人心。

    第三,根據古代的五德終始說,以明喻火,表示明朝取代元朝,就是以火克金。

    第二個問題,漢唐宋三國等是慣例嗎?

    悅史君的回答,是,也不是。

    漢太祖高皇帝劉邦在建立漢朝前,封號漢王。

    唐高祖李淵在建立唐朝前,封號先為唐國公,後為唐王。

    宋太祖趙匡胤在建立宋朝前,曾在後周擔任歸德軍節度使,藩鎮所在地是宋州(今河南商丘),這個已經歪樓。

    三國時曹魏文帝曹丕在建國前,封號魏王。

    三國時蜀漢昭烈帝劉備在建國前,自稱漢中王,而且以繼承“大漢”為旗幟。

    三國時孫吳大帝孫權在建國前,封號吳王。

    雖然題幹中宋太祖趙匡胤稍微歪了一下,但問題不大,接下來悅史君再舉幾個例子,讓樓塌一下。

    北魏道武帝拓跋珪在建立北魏王朝前,自稱代王。

    後唐莊宗李存勖在建立後唐王朝前,封號晉王。

    後晉高祖石敬瑭在建立後晉王朝前,封號趙國公。

    ……

    其他還有不少,但悅史君覺得不需要多舉例了,大家一目瞭然。

    那麼,王朝命名沒有慣例,開國君王的不同考量是什麼目的呢?

    很簡單,一穩定民心,二維護統治,都是為了王朝的長久發展。

  • 2 # 婉如清揚

    朱元璋建立新王朝後,取國號為明應該有以下五點:一、吳王的封號不是中央正統王朝即元朝所封,而是起義軍首領韓林兒所封,缺乏權威性和威嚴性,當然不能成為一國之國號。二、朱元璋及部屬都屬於明教出身,民間有“彌勒下生,明王出世”的口號,民眾相信彌勒佛定會救苦救難,有處於傳承的考慮;三、一些文臣如劉基等人認為日月是朝廷的正祀,為歷代皇帝所重視。而且新朝起於南方,元朝起於北方,拿陰陽五行之說推論,南方為火,屬陽;北方為水,屬陰。那麼,以火制水,以陽消陰,以明克暗,元朝就必然滅亡;四、有文字記載:“太祖本姓朱,本祝融。祝融,帝顓頊之子,為帝嚳火正,有大勳於天下,故別為祝融。太祖定鼎金陵,則祝融之故墟也。故建國號大明。”由於朱元璋老家安徽鳳陽,素有傳說稱乃祝融之墟,祝融又叫“朱明”,又可說自己是祝融之後;五、並且,“大明”一詞也屢屢在儒家經典《易經》乾卦和《詩經。大雅》中出現。在易經中,“大明”所表示的光明週而復始,成就天地四方。在詩經中,“大明”是歌頌周文王功業的讚語。因此順應天意,起國號為大明

  • 3 # 萬歲1148858845

    其實仔細觀察歷史可以發現朱元璋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以底層平民統一全國的皇帝(劉邦至少是亭長,劉裕只是佔據南方,李淵是貴族,趙匡胤也是官宦出身)可以說朱元璋既沒有家族背景也不瞭解上層統治的權謀,完全是靠自己的努力拼殺與時代給予的機遇而成功,真是曠古未有,在這種情況下朱元璋必須最大限度的神話自己的王朝和他本人(劉邦亦有斬白蛇,李淵也自詡老子之後)所以他除了編造什麼自己出生時紅光滿屋,以致於鄰里以為火災的神話故事以外就是要神話王朝,因此起國號為大明,所謂明就是日與月,進而宣揚自己的王朝與日月臺同輝,同壽,高高在上不可侵犯

  • 4 # 司馬說春秋

    因為推翻元朝的,當時都推崇小明王,各路諸侯面上都尊小明王,把小明王暗害後,為了表示自己得皇位正。才用明朝年號,不要被金庸老頭誤導!說朱信明教,如果信教為什麼不用明教做為國教,而用道教做國教!武俠小說誤導了多少歷史,為害不淺,我曾經也是個武俠迷,想仗劍江湖,懲惡揚善,除強扶弱,但被現實打敗了,隨著年齡增長。思維不在千馬行空,應該腳踏實地,不在活在武俠裡,為生活奔波,人們之間勾心鬥角,爾虞我詐,讓我厭倦了這個世界,到是好羨慕86版聊齋裡那些鬼狐,重情重義,要是能娶到那樣重情義老婆,管她鬼狐!也會不離不棄!相伴一生!

  • 5 # 手機使用者50595191980

    據我所知,朱元璋首先是郭子興的部下,而郭子興以及很多義軍都是打著小明王的旗號。後來聽從朱升的九字箴言,廣積糧緩稱王高築牆。始終沒有稱帝。當把陳友諒,張士誠兩支義軍消滅了以後,部隊由南向北解放全中國的時候,在劉伯溫等人的建議下,開始要稱帝了。因為只有稱帝才能打著,驅除韃虜,恢復中華的旗幟,名正言順的打擊元末王朝。雖說朱元璋是吳王,可是歷史上有過吳國。為了更好體現出新朝代新氣象,而且日月為明。陰陽平衡。所以才叫明朝。

  • 6 # 歷史上很厲害的人和事

    中國曆代的國號來歷都各有說法

    公元1356年,朱元璋攻破南京(當時南京稱為集慶),改集慶為應天府,1368年,朱元璋在應天稱帝,國號大明,年號洪武。而朱元璋曾經被封為吳王,按照道理朱元璋稱帝,國號應該是吳。可是朱元璋以明為號,是為什麼呢?

    想到這裡,小編不禁有了疑問。在當年,朱元璋帶領農民軍起義時,所喊出的口號也是“反元復宋,以明鬥暗”。原因就在為何朱元璋要匡扶宋朝呢?這就是個重要問題了。首先皇帝寶座就是一個,而且天下是朱元璋自己打下來的,那麼豈能為他人做嫁衣裳。其次,宋朝是被元朝所滅,元末起義也是打著恢復宋朝的旗號,目的就是找個合適的旗號而已,這是用來利用的,而且宋朝並沒有給後來人帶來什麼安慰,所以提出來號召民眾,也就只是個說辭罷了。

    受金庸武俠小說《倚天屠龍記》的影響,許多讀者誤以為明朝的“明”與明教有關,認為朱元璋的國號取“明”字,是因為明教在組織元末農民起義的過程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為紀念明教而取國號為“明”。首先,實名反對所有擺出“明教”而沒有任何解釋的金庸粉絲們,小說不代表歷史,小說不代表歷史,小說不代表歷史!重要的話說三遍!!!

    再說說為什麼不用“吳”當國號。老朱出生在濠州,濠州在今天的安徽;他祖籍呢在泗州盱眙,也就是今天的蘇北。無論是出生地還是祖籍,都和“吳”這個地方八杆子打不著啊,所以說他對“吳”這個字的認同感並不高。就連之前用過“吳”當國號的孫權,都被老朱打發去給自己看墳了,他當然不屑於再用孫權用過的東西。

    而且老朱這個“吳王”其實是他自封的,總有那麼點兒名不正言不順的味道,拿來用幾年玩玩還湊合,但要把它當做一個要用幾百年的國號,那可就太草率了。

    哦對了還有一個原因,老朱的死對頭張士誠也叫吳王啊!這種情況下老朱怎麼可能還用“吳”當國號?向張士誠致敬嗎?!

    其實,朱元璋的大明朝和明教沒有多少關係!這都是被黑朱元璋的文人墨客給誤導了。

  • 7 # 五嶽掩赤城

    一是為了接韓山童、韓林兒的“大小明王”的稱號。

    二是五德興替學說,中國自古以來朝代就有金木水火土“五德興替”之說,比如周為火德、秦為水德、漢為土德,東漢劉秀又改為火德等等。

    到了宋代,宣稱是承接火德。而北方遼國則稱是水德,金滅遼後,則宣稱是土德,克了遼的水德。等到忽必烈建立元朝的時候,也宣稱自己是金德,克金的土德。其詔書中有句“握乾符而起朔土”就是這個意思。

    所以,明朝在五德興替方面宣稱是火德,一是承接宋的火德,二是火克金,克元的金德。

    所以有“大明三重火”之說,一是國號,日月生明,日為陽之級,一重火。二是承火德,二重火。三是皇帝姓朱,朱為火紅色,三重火。

    故而明朝官服配紅,軍隊都是紅色的鴛鴦戰襖。

  • 8 # 司馬PC

    元朝末年,元朝廷壓榨中原百姓,中原出現了大大小小的反抗朝廷的起義,其中以韓山童、劉福通勢力最大。後來韓山童被捕身亡,劉福通迎韓山童之子韓林兒,立為帝,稱小明王,國號宋。

    韓山童一邊務農,一邊傳播白蓮教,後來他的起義軍多為白蓮教教眾,他也自稱“明王出世”,所以部分起義軍已被稱為明教。

    朱元璋早年,為了生活,給大戶人家放牛、當過和尚等,後來參加郭子興領導的紅巾軍,起義反抗元朝的殘酷統治,娶郭子興的養女馬氏為妻(即後來的馬皇后),由此更加得到郭子興的器重。

    朱元璋打敗陳友諒之後,被封為吳王。那麼,朱元璋稱帝之後,為什麼建國後國號不是吳呢?

    第一、地域關係,吳,只是包括長江中下游區域,朱元璋封王時,封地在地名吳的區域內,封為吳王,沒有問題。如果統一了全國,建立新王朝,還以小區域來命名新王朝,有那麼一點說不過去。

    第二、明朝之前,以吳為國號的政權,基本上都沒有得沒有好的結果,也沒有多大的影響。春秋後期,吳國被越國打敗;漢王朝時,七國之亂,吳王沒有好結果;三國時期,東吳勉強自守;五代十國,吳也沒有好結果。

    第三、吳,諧音“無”也,聽起來就彆扭,如宋,諧音“送”也。而明和吳之間,明更加適合作國號,明治、明哲、明智等,都表示一個欣欣向榮、睿智的王朝。

    第四、元朝末年,以起義軍明王韓山童的勢力最大,韓山童死之後,起義軍又擁護小明王韓林兒。朱元璋國號為明,可以凝聚、拉攏之前效忠大小明王的人,讓他們繼續效忠自己。

  • 9 # 步輦隨從

    為什麼國號是“明”,而不是“吳”。其他人已經把五行陰陽學說跟明教等等說了一通,來論證為什麼叫“明”。我這邊說說為什麼不能叫“吳”。

    第一,吳國號歷來都是偏安一隅王朝所用國號,春秋戰國時期的吳國,三國時期的東吳,五代十國的楊吳、吳越國,所以世人直接把江南地區稱之為吳越之地;對於擁有一統天下偉大夢想的朱元璋,這個吳王註定只是暫時的,稱帝才是最終目的,吳國號具有地區侷限性。

    第二,當時老朱的東面張士誠也稱吳王,心高氣傲的老朱才不用手下敗將的東西,多特麼不吉利。

    第三,沒有第三,意不意外。

  • 10 # 長鋏之歌

    朱元璋是歷史上少有的布衣天子(劉邦也算一個),對於朱建國後定國號為明,我想有這樣幾點原因:

    1.首先我們知道朱元璋發跡於南方,歸韓林兒領導,是其部署,而吳王正是韓林兒賜給他的王位,朱元璋逐鹿中原,問鼎九州,而後一統江山,得有天下,登基為帝是順理成章的事,若仍舊以韓林兒賜給的封號為國號,那就相當於昭告自己不是正統,只是韓林兒的部署,這種事但凡是稍有頭腦的人就不會做。

    2.上面我說過了為何朱元璋不用“吳”,而為何用“明”,原因在於朱元璋以及其部分部署都屬“明教”,當時民間有“彌勒佛下生,明王出世”救百姓於水火的傳言。朱元璋登基後定國號為“明”,想來也有不忘本之意。

    3.古代講究陰陽五行八卦之說,特別是帝王將相,更注重此術,朱元璋是推翻了元朝而有天下,元朝在北為水,屬“陰”;朱元璋在南為火,屬“陽”,由此以“明”為號,火滅水,明制暗,上合天意,下順民心。

    4.“明”字本身也有極好的寓意,日月為明,且有光復光明之意。

  • 11 # 歷史這點兒小細節

    首先我們要知道朱元璋的吳王是誰封的,他和宋、唐等的區別在哪?宋唐等都是正統王朝所封,具有一定的權威性,而朱元璋的吳王只是一個起義首領所封,沒有一定的權威性,若是朱元璋以吳建國號的話,那不就相當於朱元璋承認他所建立的王朝是承接封他首領的麼?這與他推翻元朝建立新王朝不符啊。

    否定了吳以後為什麼朱元璋選擇了明呢?這又涉及到師出有名的問題,朱元璋出身低微,幸而結交到郭子興以及明教等部眾,這些人是他起義,建功立業的根本,為了團結他們,不說自己忘本,建國以後以明來作為國號是再合適不過了。

    另外元朝的元字取《易經》“大哉乾元”之意,而朱元璋最後的口號是驅除韃虜,恢復中華,根據易經所言:“大哉乾元,萬物資始,乃統天。雲行雨施,品物流行。大明終始,六位時成,時乘六龍以御天。既然元朝有天道之始的意思,但終究會有結束,那麼我大明就大明終始,即週而復始永久存在。都取自易經,也不弱於你。所以綜合考量之下,建國號明再合適不過了。

  • 12 # 修合1存心

    朱元璋稱吳王的時候還是在“小明王”韓林兒手下。等他稱帝的時候,還離不開這個“明”字,無非就是要這個字鞏固人心,要大家盼望“明王出世”,滿足大部分人的心願。另外,元朝的統治是非常黑暗的,“明”字拆開就是日和月,有一句“日月重開大宋天”,正好應了當時得歷史,此字了得!

  • 13 # 夢露居士

    這是一個有趣的問題。中國歷史上的大部分朝代,都是以開國君主的發跡之地或登機前的封號為國號的。

    比如:秦國滅了六國,統一天下,是為秦朝;項羽將劉邦封到漢中為漢王,劉邦打敗項羽,便有了漢朝,我們今天的漢族、漢語、漢字、漢服等種種說法,都源自漢中;魏王曹丕篡漢,國號為魏;晉王司馬炎繼續篡,國號為晉;李淵在建立唐朝之前,襲封唐國公,所以我們有了唐人街、唐裝的說法……

    因此我們發現,後來很多朝代的名稱,其實都是春秋戰國時期的國名。而且歷史上重複使用的朝代名挺多的,翻來覆去就那麼幾個,所以就有了這樣的段子:宋被唐滅過,宋被元滅過,宋被漢滅過,宋被明滅過,宋被齊滅過兩次,大家都滅過宋。

    那麼,為什麼曾做過吳王的朱元璋,沒有定國號為吳,而是稱大明呢?

    朱元璋說:這事兒不怪我,得怪蒙古人壞了規矩。

    原來,忽必烈建立元朝,正式的國號是“大元”,取自於《易經·乾篇》的“大哉乾元,萬物資始”。朱元璋一看,大元的國號這麼吊,那我也從《易經·乾篇》裡找好了,正好“大哉乾元”後面有一句:“雲行雨施,品物流形,大明終始,六位時成,時乘六龍,以御天。”於是定國號為大明,其實這也是隱含著明朝是繼承元朝法統的意思。

    所以自元朝以後,明朝清朝都不再以地名為國號。

  • 14 # 談古論金

    首先需要說一個問題,明朝的明和明教有關,本非金庸先生首創的觀點,那位所謂實名反對金庸粉的答友設立了一個假想敵重說三,基本是在自說自話。

    明朝的名稱由來和明教有關,是明史專家吳晗同志等人的觀點,是不是確鑿可信當然可以探討,但口口聲聲小說不是歷史亂放一通火銃,不是科學認真的態度。

    朱元璋定國號為明(嚴格來說是大明),有安撫明教成員(或信奉明王出世的地下組織成員,胡阿祥教授認為源於佛教)的成分,有參照儒家日月並祀、以陽消陰、以火滅水之意的因素,總之,這是朱元璋平衡統治集團內部各派系認知和立場的產物,是博弈的結果,也是解釋學的結果。

    但是,很顯然,我們能夠發現,不同的成分和因素之間的重要程度是不同的,儒家學說的闡釋,更多的是在已經鎖定了“明”這個字眼之後的推演說明。

    這麼說吧,如果不選擇明而選擇另一個國號,分分鐘給你們提供出一套五德終始、陰陽和合的理論信不信?!

    而如果不搶佔明這個大IP,象徵明王已經出世,則未免後患無窮。

    回過頭來,吳這個國號或政治實體名稱看之前朱元璋以外的先例,是周的諸侯國、西漢的諸侯國、三國的孫吳政權、晉朝的郡一級封國、五代時期的南吳(楊吳)、張士誠政權,一方面是濃厚的地方政權色彩,另一方面無論是夫差、劉濞,還是孫權、楊行密,朱元璋可能都覺得不足為法;同時,選擇這個國號,將自己矮化成江南地方的首腦,對統一全國有不利之處。

    綜合以上原因,雖然朱元璋稱帝前爵位是吳王,但登基後定國號為(大)明。

    有意思的是,對於明朝,敵人們還經常用吳來稱呼,1427年,越南後黎朝的開國功臣阮廌以漢語文言文寫成並以後黎太祖黎利的名義頒佈的越南古代政治文告《平吳大誥》(越南語:Bình Ngô đại cáo)中,就是把明朝叫做“吳”,“吳”也是當時越南人普遍對明朝的稱呼,據猜測,一方面,這是將大一統的明朝刻意從言辭上間接貶斥為地方政權,滅他人威風;另一方面,自稱大越而稱呼北方敵人為吳,當也有借古諷今的壓勝之意。

  • 15 # 覃仕勇說史

    答:這短短一句話,就錯了兩個地方。

    一、爵位是指皇帝對貴戚功臣的封賜,按周制有公、侯、伯、子、男共五爵。

    朱元璋在洪武三年封李善長的韓國公、封徐達的魏國公、封李文忠的曹國公、封郭英武定侯、耿炳文長興侯、劉伯溫誠意伯……這裡的韓國公、武定侯、誠意伯,就是爵位。

    話說回來,朱元璋的吳王並非不是誰封的,雖說朱元璋的濠州紅巾軍體系曾尊小明王韓林兒為主,他本人也的確在至正二十一年被小明王韓林兒封為吳國公,但他的吳王卻是自封的。

    《明史·卷一·本紀第一》記得很明確:“(至正)二十四年春正月丙寅朔,李善長等率群臣勸進,不允。固請,乃即吳王位。建百官。”

    順便補充一句,其實,在小明王韓林兒封朱元璋為吳國公之前五年,即早在至正十六年(1356年),朱元璋手下諸將就奉他為吳國公了。

    為什麼奉為吳國公呢?

    因為朱元璋的吳國公府就設在應天,應天在三國時叫建康,是孫吳的都城。

    由此可見,從吳國公到吳王,那是一脈相承的。

    那問題來了,當年發跡經歷和朱元璋差不多的劉邦曾為漢王,建國後國號為“漢”;朱元璋既然曾稱吳王,建國後國號何不為“吳”呢?

    朱元璋一來嫌棄自己吳王的封號不是正統的中央王朝所封;二來“吳”一直是地方區域的簡稱;三來三國時的“吳”、五代十國時的“吳”,都只是偏居一隅的割據政權;四來“吳”字與“無”同音,很不吉利。

    所以,在為新王朝醞釀國號時,朱元璋早早就將“吳”字給否了。

    二、必須糾正的是,明朝的國號並不是“明”,就如同元朝的國號並不是“元”一樣。

    所謂“明朝”、“元朝”只是我們平常為說話方便對它們的簡稱,實際上,它們的國號分別叫“大明”和“大元”。

    《高皇帝御製文集》裡收錄有朱元璋於洪武元年正月四日頒佈的即位詔,詔書是這樣寫的:“今文武大臣、百司眾庶,合辭勸進,尊朕為皇帝,以主黔黎。勉循輿情於吳二年正月初四日,告祭天地於鐘山之陽,即皇帝位於南郊,定有天下之號曰大明。”

    看到了吧?是“大明”,不是“明”。

    元朝的國號“大元”,源於怪僧劉秉忠的建議,取自於《易經·乾篇》的“大哉乾元,萬物資始”一句,有內涵,且大氣磅礴。

    但是,“大哉乾元,萬物資始”這一句只是開始,其下面還有:“雲行雨施,品物流形,大明終始,六位時成,時乘六龍,以御天。乾道變化,各正性命。天也者,形之名也。健也者,用形者也。夫形也者,物之累也。有天之形而能永保無虧,為物之首,統之者豈非至健哉!大明乎終始之道……”

    在朱元璋看來,你“大哉乾元,萬物資始”,我“品物流形,大明終始”,“大明乎終始之道”!你大元是天道,我大明就是統領天道,無論如何,大明就要壓你大元一頭!

    此外,朱元璋國號“大明”,還跟明教、跟小明王韓山童的稱號、跟“明王出世”的傳說、跟“日月重開大宋天”的口號,以及傳統五行學說有關。

    下面說說這個五行學說。

    在五行學說中,南方為火,北方為水。每個王朝都佔有五行中的一種德運,哪一種德運興盛,哪個皇朝就會興起。元朝起自北方,是玄冥,是水德,明朝起於南方,是火德,以火克水。而明和火是連在一起的。另外,有文字記載:太祖本姓朱,本祝融。祝融,帝顓頊之子,為帝嚳火正,有大勳於天下,故別為祝融。太祖定鼎金陵,則祝融之故墟也。故建國號大明。

  • 16 # 蘑菇雅說

    這是個有趣而且值得探討的問題,事實上,在歷史很多的開國君主都在選擇國號的時候都會根據自己之前的封號或者封地來選擇的。就像劉邦曾受封漢王,所以漢之所以為漢,李淵受封唐國公,所以大唐為唐,但是讓人感到奇怪的是朱元璋在開國之前受封吳王,為什麼開國之後國號卻是明呢?原來是有這些道理的。

    拉攏教眾,鞏固權力

    朱元璋出身於紅巾軍,而當時紅巾軍的主體則是明教的信徒。北方以韓山童的影響力最為巨大,他犧牲之後,劉福通尊其子為小明王,並且建立了政權。南方的紅巾軍也差不多如此,他們一直宣傳:彌勒降生,明王出世。朱元璋雖然受封吳王,但其不但是紅巾軍而且還長期尊奉小明王,並且使用龍鳳年號,因此將國號定為明是合情合理的。雖然朱元璋登基稱帝,但天下當時還是比較動亂,取“明”有延續“明教”的意思,這樣可以換取人心,畢竟起義部隊中,還有很多人是“明教”的忠實者。

    吳國無強國

    我們知道,事實上後代的很多地方割據政權都很喜歡取戰國時期那個地方的國家作為自己的國號,就像北魏,北齊等等。朱元璋雖然沒什麼文化,但他也是知道;歷史上比較著名的兩個吳國:春秋戰國的吳國和三國時候的吳國,都不過是偏安一隅的國家,且立國時間都不長,而他自己認為他建立的國家要流傳萬世,因此沒有選擇“吳”做國號。

    拆字法

    明字拆開即為“日”和“月”,古代科技沒有現在發達,認為日光和月光覆蓋整個大地。朱元璋從一個放牛娃登基做皇帝,先平陳友諒、張士誠,後除暴元,建立起一個邊際遼闊的國家,他認為只要日月能照到的地方皆是自己統治的地方,因此取國號“明”。

  • 17 # 賤議你讀史

    一、咱們從朱元璋創業的根源來探討。

    朱元璋本是皇覺寺的和尚,可惜和尚廟被燒了,沒了家,到處漂流,機緣巧合之下投身郭子興的義軍。這郭子興的隊伍屬於紅巾軍,而紅巾軍隊伍的首領是韓山童,人稱“明王” 。

    朱元璋從創業起家開始,一直都屬於紅巾軍的體系之中。後面雖受封“吳王”,和小明王也撕破了臉皮。

    但是朱元璋集團內部的人畢竟接受了明教很多的洗禮,倘若用一個毫無群眾基礎的“吳”來做國號,那豈不是如無根之浮萍,也沒有多少人對這個國號有認同感。

    取“明”則事半功倍,說明我並沒有數典忘祖,從現實意義來說,能更多的讓身邊人產生認同感和歸屬感。

    二、宗教色彩。

    “明”這個國號很是有趣,我搜腸刮肚,還真想不出還有哪家的國號帶有宗教色彩,單單就朱元璋的這個“明”帶有濃厚的宗教色彩。

    不管怎麼說,兩種觀點是殊途同歸的,即——大明的國號具有濃厚的宗教色彩。

    這也能說明為何朱元璋建國不採用吳,而取“明”,畢竟要讓眾多的信徒和追隨者知道:我老朱不是忘本之人,你們跟著我打天下是會有肉吃的。

    於是乎,老朱就打著“明”的旗幟,大手一揮:走!跟俺老朱吃肉去!

  • 18 # 噼裡啪啦嘞

    龍鳳七年(元朝至正二十一年,1361年),朱元璋被龍鳳政權冊封為吳國公,龍鳳十年,朱元璋又晉爵為吳王。嗣後,朱元璋軍中文告都以“皇帝聖旨,吳王令旨”為開頭。

    但是,後來在龍鳳十二年(1366年),朱元璋派人將龍鳳政權的宋帝韓林兒溺死於江中,這路數與當年項羽弒義帝如出一轍。朱元璋殺死韓林兒,當然不可能對外承認,在朱元璋的敘事中,韓林兒的死是個意外。

    元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朱元璋突然放棄龍鳳年號,改元為吳元年。第二年,即1368年,朱元璋宣佈即帝位,定國號為大明,紀元為洪武。朱元璋在1367年的吳元年紀年方式很有象徵意義,這樣的做法似乎是與先前的龍鳳政權做了切割。

    但是,第二年,朱元璋稱帝之後,用的國號卻不是先前的封號“吳”,而是“大明”。這究竟又是因為什麼呢?

    明史大家吳晗先生認為朱元璋的大明國號與龍鳳大宋政權皇帝韓林兒也被稱為“小明王”是一個道理,都是來自於波斯摩尼教入華之後中國化的“明教”。摩尼教發源於古代波斯薩珊王朝,為公元3世紀中葉波斯人摩尼(Mānī)所創立,受基督教與伊朗祆教馬茲達教義所影響,主要教義為“二宗三際論”,崇尚光明。

    朱元璋

    摩尼教入華,始於唐朝武后延載元年(694年),南宋僧人志磐《佛祖統紀》卷三十九記載:

    延載元年,波斯國人拂多誕持二宗偽來朝。

    摩尼教入唐不及四十年,便遭禁絕,據杜佑《通典》卷四十記載:

    開元二十年七月七月敕:摩尼法本是邪見,妄稱佛教,誆惑黎元,宜嚴加禁斷。

    玄宗開元間,摩尼教是曾經被一度禁止傳播的。但是,後來因安史之亂,唐朝借兵回鶻,情勢就發生了很多變化。肅宗寶應元年(762年),回鶻軍隊入唐,迎奉留在洛陽的摩尼教法師返回回鶻。明教傳入回鶻之後,成為其主流宗教信仰。

    回鶻人

    也正是在摩尼教傳入回鶻之後,才有“明教”之名。彼時,唐朝國力衰微,對回鶻有不小的軍事援助依賴,而明教成為回鶻國教之後,其再次返回唐朝,也是情理之中了。據《唐會要》卷十九記載:

    回鶻汗王令明教進法入唐。大曆三年六月十九日,敕賜回鶻摸你為之置寺,賜額為大雲光明。六年正月,敕賜荊洪越等州,合置大雲光明寺一所。

    借回鶻之勢,明教不僅返回唐朝,而且獲得很大發展。但是,隨著回鶻的衰落,唐朝對明教的態度也漸漸變化。唐武宗會昌三年(843年),唐朝討伐回鶻,大獲全勝。

    隨之,唐廷開始了一場滅佛運動,史稱“武宗滅佛”,其中也包括滅掉明教。據日本僧人圓仁的《入唐求法巡禮記》卷三記載:

    會昌三年四月中旬,敕下令殺天下摩尼師。

    在唐朝暴力的宗教廢除高壓之下,明教轉入地下,成為一種秘密社會性質社團,其教義和組織形態也發生了很大變化。到了宋代,明教主要在福建一帶秘密傳播。據洪邁《夷堅志》記載:

    吃菜事魔,三山尤熾。篇首者紫帽寬衫,婦人黑冠白服。稱為明教會。

    明教

    所謂的吃菜事魔,是外人根據明教的吃素和不奉常見神祇的宗教特徵而對其一種汙名化的描述。陸游對福建地區的明教流傳也有記載,“閩中有習左道者,謂之明教。”北宋末年,明教由福建傳入浙江,據《宋會要》記載:

    政和四年十一月四日,臣僚言:“溫州等處狂悖之人,自稱明教,號為行者。今來明教行者各於所居鄉村,建立屋宇,號為齋堂。如溫州共有四十餘處。”

    成為秘密宗教的明教,在北宋末南宋初,流行於淮南、兩浙、江南、江西、福建等地,成為南方農村社會的民間信仰,也成為基層社會貧民互助組織,一旦有社會危機,這種秘密宗教就會成為反體制的精神武器。

    從北宋至於元代,民間用明教造反起事的例子屢屢出現。唐武宗禁絕明教之後,明教轉入地下,漸漸與佛教淨土宗彌勒佛信仰雜糅,彌勒佛信仰也漸漸與明教教義混合,明教所謂“明王出世”與淨土宗所謂的“彌勒降生”漸漸合一。

    韓林兒

    元末,劉福通與韓山童起事,韓山童先死,劉福通擁立其子韓林兒為首領。韓林兒這塊招牌在劉福通手裡被利用到極致,他不僅是所謂的宋徽宗後人,更是傳說中的小明王,兼具歷史正統價值和宗教權威。所謂的“明王”,正是雜糅了明教與彌勒信仰的未來神權領袖。

    可以說,大宋龍鳳政權是一個政教合一的政權,它的影響力不僅來自於古老的國號“宋”,更來自於在南方農村社會流傳了數百年的明教信仰。明教的神權地位,即便是兵強馬壯的朱元璋也難以拒絕,以“明”為國號,在事實上就宣佈了真正的“明王”並非韓林兒,而是他朱元璋。

    除此之外,從儒家政治學角度解釋,朱元璋的“明”有指的是光明,分開則為日、月,傳統儒家祭祀“大明”,“朝日”、“夕月”之文,千餘年來,“大明”日月均為國家正祀。無論是郊祭,還是特祭,“日”“月”都非常重要。

    極為弔詭的是,朱元璋政權穩定之後,卻要在王朝解釋學的角度上切斷大明國號與明教之間的關係,多次下詔禁絕白蓮教和明教,這樣做的目的是要切斷王朝與秘密宗教之間的關係,“明”僅僅只代表儒家文化中的“日月”祭祀,宣示明朝在中國文化意義上的合法性

  • 19 # 擺渡歷史君

    山河焉有中華地

    日月重開大宋天

    朱元璋

    本意是誅滅元朝殘暴統治的玉器

    其出身於貧農階級

    成長於反元紅巾軍

    信仰在救苦救難光復中華的【明教】

    公元1368年元月初五

    朱元璋於今南京稱帝

    國號【大明】

    年號【洪武】

    大明帝國從此拉開了精彩的序幕

  • 20 # 靈璧李良

    朱元璋國號“大明”,主要有兩個原因,1大明的意義出於明教,明教本有明王出世的傳說,經過500多年的民間傳播,成了眾人皆知的預言。韓山童、劉福通在河南起義後,朱元璋一度向小明王政權稱臣,後害死小明王,繼之而起國號大明。2朱元璋部下分紅領巾和儒生兩類。紅巾軍早年追隨韓山童、劉福通、彭瑩玉等明教領袖都是明教徒,他們自然贊成國號大明,對儒生來說,雖然他們不信明教,但認為明是光明,分開是日月,古代的祭祀禮制相符。而且,明朝起於南方,拿陰陽五行來說,南方為水,神是祝融;北方為水,神是玄冥,當時蒙古政權在於 北方,正好應了,陰陽五行相剋的道理,再者,上古神話中也有“朱明”一說,正好又應了皇帝的姓氏,因此,朱元璋後把國號定為大明。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3月8日卡達陳夢對陣伊藤美成,為何能讓伊藤整場垂頭喪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