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煙雨踏秋殤

    父權制取代母權制的根本原因:是社會生產力的發展以及隨之而來的男女在氏族中經濟地位的變化。隨著生產力的發展,農業和畜牧業成為人類生活資料的主要來源,這一時期男子的勞動由狩獵和捕魚轉向農業和家畜飼養業,佔據了原來女子從事的經濟領域,成為氏族主要經濟活動的承擔者,處於主導地位。由於經濟地位的變化,父權制逐漸取代了母權制。對偶婚的發展也是父系氏族公社產生的一個重要原因,這時的婚姻形態已由對偶婚向一夫一妻制過渡。一夫一妻制家庭的出現,是父權制確立的標誌。父權制確立以後,子女隨父居住,世系從父系計算,財產也按父系繼承,母系氏族公社就逐漸解體了。

    下面我們瞭解下什麼是母系社會:

    因為實行族外婚,子女跟隨母親,只知其母而不知其父。在極端低下的生產力水平下,氏族是人們賴以生存的基礎,血緣關係是維繫氏族成員的紐帶,他以人人平等,互相保護,性別和年齡進行分工,青壯年男子擔任狩獵、捕魚和防禦野獸等任務,婦女擔任採集食物、燒烤食品、縫製衣服,養育老幼等繁重任務,老人和小孩從事輔助性的勞動。從簡單的分工中,不難看出,婦女從事的採集比男子從事的狩獵有比較穩定的性質,是可靠的生活來源,具有重要的意義。她們是氏族組織中的重要成員,她們的活動是為了氏族集體的利益,具有重要的社會意義,對維繫氏族的生存和繁殖都起著極為重要的作用,因此,婦女在氏族公社裡佔有重要的地位,普遍受到重視,這樣的社會就叫做母系氏族社會。

    1、世系按母系血繁計算。

    母系氏族以母系血緣維繫的,並且由母系關係傳遞,即由祖母傳給母親,由母親傳給女兒,由女兒傳給孫女,依此類推,永不間斷。在雲南永寧納西族還保留著有女兒不算斷根,但是隻生兒子則是斷根,必須過繼女孩為繼承人。在仰韶文化的遺存中曾發現一些子女隨著母親埋葬的現象,是母子關係無比親密的反映。

    第一個氏族成員,不管其性別如何,她或他都屬於母親所在的氏族,而不屬於她或他父親的氏族。父親是氏族以外的人。

    當時人們信仰氏族與某種動物、植物或無生物有一定的血緣關係;人們就把該物視為自己的祖先,這就是圖騰。古代有些姓氏來源於圖騰,並從女字。如簡狄吞玄鳥之卵而生契(商朝祖先),今天仍有人稱雞卵為“雞子”,商人以子為姓。姜??履巨人跡而生周朝祖先棄,周人以姬(跡)為姓。秦人祖先女修吞玄鳥之卵而生大業,為嬴氏。這是他們的母系與某種圖騰的結合而生人類的見證,是知其母不知其父的反映。古老的姓氏中,如姜、姚、

  • 2 # 掌上歷史

    母系社會在距今七千年前時到達了繁榮鼎盛時期,而在距今五千年左右時,中國由母系社會轉變為父系社會,導致女性地位一落千丈。

    原因如下:

    在原始社會中,由於生產力低下,社會的根本目標是生存和繁衍,而女性擔負起了繁衍種群的重任,男性則大多是附屬品,最大的作用就是起到了保護作用,因為繁衍的確定性和保護者的不確定性,從而使的女性佔據了主要地位,也正是因為以血緣為紐帶,使得女性族群發展日益壯大,而男性地位越來越不受到重視,從而奠定了女性在氏族中的核心領導力。

    而人類由原始向文明轉變之時,生產力得到了很大的提升,農耕取代了採集,種群已經趨於穩定,不存在亡群滅種的危險,當人類生活富足時,才會出現了貧富的分化和階級的對立。而因為這種對立逐漸演變為不同種群之間的爭奪,而在爭奪的過程中男性就顯示出了女性沒有的力量,逐漸男性在氏族中的地位得到了提升,這使得母系社會開始向父系社會轉變。

    由此兩點可以看出,母系社會和父系社會分別代表了種族社會的兩種階段,一種是生存階段,另一種是文明階段,也正是社會文明的進步導致了女性地位的變化。

  • 3 # 聖谷凡心

    主要是因為生理原因

    1.女性因為生理原因,每月會有幾天的月事,如果懷孕還有很長一段時間的休養和哺乳期,當時的部落隨時處於為生存而掙扎的邊緣,如果領導層經常三天打漁兩天曬網,肯定無法勝任,所以就逐漸退出了領導群體。

    2.大多數女性在爆發力、體能方面弱於男性,導致在衝突中自然形成了以男性為主的部落群體。

    3.在父系社會形成以後,經過幾千年的封建禮教的排擠,女性在文化教育、社會實踐等很多方面受到限制,很少有成長和展露頭角的機會。導致一直以父系社會為主。

    4.隨著社會文明的進步,個人體力優勢在社會競爭中影響越來越小,團隊意識和公休假等社會福利的普遍性也抺平了男女之間的生理差異所帶來的影響。女性爭取了平等的生存和發展權利,不少傑出女性在社會各領域展示了非凡的才能,智慧型的女性不斷崛起,女性將迎來嶄新的更有利於自身生活和成長的社會關係。

  • 4 # 若憶閣

    在中國舊石器時期到新石器時期,再到夏朝建立之前的某一個時間段裡,那個時候的人們是以女性為尊的,也就是後來史學家常說的母系社會。

    這種現象出現的原因是因為當時的人們對自然界的事物都存有敬畏之心,尤其是對生殖的崇拜,再加上當時社會生產力的低下,導致嬰兒的存活率是很低的,這就直接決定了族群人數的多少。所以在社會需求和生殖崇拜的基礎上,人們自然是以女性為主導了。

    母系社會向父系社會的轉變,我認為主要原因有兩點。

    首先,是因為隨著社會生產力的發展,人們開始豢養豬、羊等家禽,這就導致原來男子所從事的狩獵打漁的工作停止,開始在家裡飼養家禽,使得他們有了更多的在家裡面的時間,然後在之後的時間裡,男子逐漸地就佔據了女性的地位。

    再一個原因是人們生活方式的轉變。從最開始的單體族群而居,再到後來的群體族群而居,也就是我們所說的部落,或者是城邦的產生。這種生活方式的轉變,為部落或城邦之間因為搶奪食物和爭奪地盤而發生大規模的戰爭提供了可能。女子不到萬不得已是不會上戰場的,所以前期的打仗全是由男子去完成。在這個過程中,男子逐漸有了主導的權力,或者說是一家之主的權力。之後又在不斷的社會發展中,男子完全取代了女子在社會生活中的主導地位。

    綜合我對歷史和社會發展,以及社會生產力向前發展脈絡的瞭解,以上就是我認為的父系社會取代母系社會的原因所在。

  • 5 # 平安才俊

    母系會被父系所取代的根本原因:是社會生產力的發展以及隨之而來的男女在氏族中經濟地位的變化。隨著生產力的發展,農業和畜牧業成為人類生活資料的主要來源,這一時期男子的勞動由狩獵和捕魚轉向農業和家畜飼養業,佔據了原來女子從事的經濟領域,成為氏族主要經濟活動的承擔者,處於主導地位。由於經濟地位的變化,父權制逐漸取代了母權制。對偶婚的發展也是父系氏族公社產生的一個重要原因,這時的婚姻形態已由對偶婚向一夫一妻制過渡。一夫一妻制家庭的出現,是父權制確立的標誌。父權制確立以後,子女隨父居住,世系從父系計算,財產也按父系繼承,母系氏族公社就逐漸解體了。

  • 6 # 華夏大歷史

    首先,母系社會發生在遠古時期,當時部落戰之間實行族外婚,子女跟隨母親生活,子女只知其母而不知其父,社會生產力水平低下,母系氏族是人們賴以生存的基礎,血緣關係成為了維繫氏族成員的主要基礎,母系社會人人平等,互相保護,分工明確,統一分配食物,青壯年男子狩獵保護領地等工作,婦女擔任採集食物、燒烤食品、縫製衣服,養育老幼等繁重任務,從簡單的分工中,婦女從事的採集比男子從事的狩獵有比較穩定的性質,是可靠的生活來源,女性的作用較為突出。

    隨著社會生產力的發展,男子在生產部門中突出地位日益明顯,原來男女在氏族中的地位發生重大變化,男子慢慢開始佔據主導地位。與此同時,婚姻由對偶婚向一夫多妻制過渡,父權制隨家庭出現,封建制度日趨形成,父系氏族按父系計算,財務由子繼承,男子成為社會和家庭的核心,基本形成了男耕女織的局面,男主外,女主內的不同分工。

    綜上所述,母系向父系轉變是由於社會發展力生產的需要,隨著生產力的發展,農業和畜牧業成為人類生活資料的主要來源,男子的勞動也由狩獵和捕魚轉向農業和家畜飼養業,佔據了原來女子從事的經濟領域,成為氏族主要經濟活動的承擔者,處於主導地位。由於經濟地位的變化,最終導致了父系社會逐漸取代了母系社會

  • 7 # 小白小黑板

    母系社會被男系社會取代的原因:1社會的發展

    2男子地位的上升

    與此同時,婚姻由對偶婚向一夫多妻制過度。父權制隨家庭觀念的出現而誕生並壯大,財產、世系,均由父親繼承和計算。

    父系氏族形成,私有制萌芽,在貧富分化加劇情況下,階級對立出現。並由此導致原始社會解體,國家開始產生。

  • 8 # 一杯古道茶

    父系社會和母系社會的代表文化和表現為:

    1、父系氏族時代的社會生產力水平比以往有較大的提高,其表現主要在於:農業生產的發展;家畜飼養規模的擴大;製陶技術的進步;銅器製造的出現;絲織品的發明;手工業水平的普遍提高和社會分工的形成等等。

    2、母系社會繁榮時期的文化遺存遍佈南北各地,主要代表有裴李崗文化、磁山文化、仰韶文化、河姆渡文化、馬家窯文化、屈家嶺文化及細石器文化等等。

  • 9 # 四川達州人

    經濟因素啊。

    哪裡有果實,什麼時候有果實,都是有經驗可遵循的,所以女性佔據統治地位,氏族也以母系為主,孩子也養活在母親家族,只知母親舅舅,不知父親是誰。

    約9000至1.1萬年開始,原始農業誕生。農業收成也逐步佔據食物主流。同時,金屬冶煉出現,工具得到革命性發展。漁獵收穫顯著增加。此外,剩餘物資也導致原始商業貿易行為的出現。

    不管是農業,還是漁獵,商業,都需要強壯男子才能從事。女子的採集逐步居於次要地位了,政治經濟地位自然下降。

  • 10 # 東海尋人

    生產力決定生產關係--這是最根本的原因!

    首先先解釋一下母系社會與父系社會,指的是建立在母系或者父系血緣關係上的社會組織,是按母系或者父系計算世系血統和繼承財產的氏族制度,並且由此衍生而來的社會制度。其最核心的內容是血緣,兩種性別因對社會作用而導致社會地位不同,而衍生出誰對社會話語權佔據主導的權力。

    按照歷史最普遍的說法,母系社會應該是第一個出現的氏族社會,這個在全世界各國的考古以及歷史記載中都有實物根據。

    其最核心的理由就是在人類文明發展初期,生產地低下,生育能力對族群的繁衍發展擁有決定性的作用,所以女性是被重視程度最高的早期人類群體,受到最好的保護,從事最安全的生產活動,所以女性早初期地位比男性高,自然母系社會會更早出現。

    次一點的理由,跟女性從事的勞動有關,多數是採集、製作食物、養育小孩跟老人等比男性的單純捕獵的生產活動更加穩定,對族群繁衍發展具有更加普遍的意義,因而更容易被視為集體利益的貢獻,更受重視,所以舉行地位會更高。

    除了以上兩點,還有一批史學家提出另外一個觀點,可供參考。早期的人類文明,不像今天的人會講究科學生育,禁止近親結婚,他們當時兩性之間交配沒有什麼規則,經常出現兄妹或者姐弟近親交配或者多人交配的情況,倫理制度會比較混亂,甚至是沒有。這種情況導致了出生後的小孩,很難知道自己的父親是誰,但生他的母親肯定是知道的,所以以母親是下一代所認可的長輩,容易成為族群的領導者、掌控著。

    而這一切的觀點,主要著力點還是在生產力低下引起的,而不得不向大自然妥協,以便於族群更好地發展。

    個人覺得進入父系社會應該是一個鋪墊比較長,但進展比較快的歷史過程。進入父系社會,主要是這些重要因素起了關鍵作用。

    第一點,肯定是與生產力有關。在生產力得到發展的情況下,因為生理結構的差異,男性在體力上佔據優勢,所以被族群分配到早期影響族群發展最關鍵的勞動--捕食上。最初直立行走並且組成社會組織,從事漁獵是其主要食物來源。但隨著生產力發展,特別是人類使用工具更加頻繁,尤其是進入新石器時代後,一些農牧業生產開始出現,使得族群的生存能力更加穩定,這時耕種養牧等生產勞動,需要有足夠體力的男性來完成。而同時,女性的作用相對要低於男性,這使得男性的社會地位開始提高,並逐漸佔據主導作用。

    其次一點是倫理觀念開始形成了。在母系社會中晚期,人們已經意識到近親繁殖的危害,並且在交配的問題上,開始由內部轉向外族。更強壯更有生活能力的男性,開始在族群之間行走交流,族群融合現象也因為男性的作用變得頻繁,男性逐漸在倫理上勝過了女性。

    再次是私有制的出現,導致男性地位進一步提高。在母系社會末期,強壯的男性往往擁有更多社會資源,逐漸促成了私有化的出現,男性的作用在逐漸增強,大大超越了女性,讓女性逐漸成為了男性的附屬品。

    時至今日,我們仍然處在以父系社會為主的人類文明中,並且將長期處在這一階段。因為哪怕是提倡男女平等的今天,大部分工作女性是無法完成的,而且女性的生理劣勢仍然普遍存在,這造成了社會貢獻(主要在生產力方面)仍然是男性遠大於女性,所以仍然擺脫不了父系社會。

    如果將來有一天,女性在生理上劣勢被彌補,生產力水平接近男性,再加上人類的男女平等觀念普及深入人心,我們或許會進入一個新的社會--中性社會。

  • 11 # 郭雲華

    這是因為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和男子在氏族中的地位逐漸上升決定的。

    人類社會生產由開始的採集業發展而來的。在這個階段,婦女發揮了她們的特長,手指靈魂,採集的速度快。但隨著農業和畜牧業的發展,男子發揮了他們的特長,有力量,勇猛頑強,膽子大。慢慢地在氏族中的地位增高。隨著一夫多妻制的形成,氏族中的物質分配是以男性為單位分發的,這就導致了母系氏族被父系氏族取代。

  • 12 # 七村的嬌嬌

    母系社會的產生在於在當時生產力不發達,人當時主要靠採栽野果,而這方面男人不如女人,因為女人身型小巧,做這類事較靈活,因而此時女人佔據主導地位。

    父系社會取代母系社會在於隨著生產力的發展,農業和畜牧業成為人類生活資料的主要來源,這一時期男子的勞動由狩獵和捕魚轉向農業和家畜飼養業,佔據了原來女子從事的經濟領域,成為氏族主要經濟活動的承擔者,處於主導地位。由於經濟地位的變化,父權制逐漸取代了母權制。

  • 13 # 何處是家鄉

    從前回答過類似的問題,再囉嗦一回吧,希望讀者有耐心看下去。

    回答之前先需要設定一個基礎,即邏輯起點,也就是說,推理是從什麼開始。我的起點是進化論,我堅信人類來自於動物進化,而非上帝的旨意。

    假如人類來自於動物進化,那麼母系氏族就非常好理解了。叫做“母系氏族”並不準確,這其實是“自然選擇”中的性選擇要求。只要看一看中低等動物,比如猩猩、猴子,甚至更低等一些哺乳動物、鳥類等,它們的繁殖都是服從性選擇,也就是由雄性間競爭出勝者,才能獲得雌性的青睞,從而繁衍自己的基因。最顯著的例子就是孔雀。孔雀生活於叢林,雄孔雀拖著一條長長的大尾巴很不方便,甚至很危險。可是雄孔雀必須要長著大尾巴,也就是說,它們寧可犧牲生存安全性也要服從性選擇,否則它們的基因就無法傳下去。

    再看這個字。一個“羊”一個“大”組成“美”。大家知道甲骨文實際就是一幅圖畫。大羊怎麼就美呢?要知道,“大”是“人”字,而且是雙臂伸開的一個人。大家想想健美運動員吧,這不就是一個展示肌肉的動作嗎?再加上“羊”字就好理解了——肌肉發達到象一頭公羊的壯漢就是美麗。這麼看來,起碼在發明“美”字的時代,人類中普遍認為男人才應該互相比美而非是女人間比美,誰的肌肉更發達,誰的身體更強壯,誰就是最美的“美人”。

    男人間為什麼要比美呢?當然了,也許是因為要爭奪領導地位,但我認為更可能是爭奪女人的芳心。也就是說,性選擇要求在“美”字出現之時,還普遍是女選擇男。毫無疑問,把這稱作父系氏族,恐怕是不合適的。

    人類和其它所有動物都不同,因為唯獨人類,不分地域、不分文化型別,只要是進入文明後,都不約而同的開始向男權轉化。這真是太奇怪了!

    二十世紀初還存在不少原始部落,在那些部落中有些剛剛開始向男權轉變,也存在著一些女性領導的部落群體。可是,只要這些部落一旦被現代文明所影響,立刻就會變成男權。所謂男權,實際就是群體首領是男性,男性處於主導權。在家庭中,也是丈夫處於主導,由男人選擇女人,女人塗脂抹粉去取悅於男人,“美麗”成為女人的必須,女人美麗的標準是由男人的好惡來決定著。

    是什麼原因克服了性選擇要求?

    孔子他老人家說過“食色性也”,生存與繁衍是人類的本性。所以我只能假設,因為生存壓力過大,大到了超過了性選擇要求,逼迫著人類不得不變為男人選擇女人,否則人類會生存不下去了。(順便提一句。最近十幾年流行“小鮮肉”,個頂個男人強烈的女性化,這是不是和女人生存能力突然增強有關呢?純屬於猜測。)

    我們都知道,文明的標誌是農耕開始。古代華人稱遊牧民族是蠻夷民族就是這個原因。而農耕首先要定居。一旦定居,採摘立刻就難以滿足食物需求,因為採摘有季節要求。人類必須把全部精力投入到耕種土地當中,只有這樣才能獲得足夠生存的糧食。一旦遇到旱澇災難食物不足,又必須與其他部落發生搶奪食物的戰爭。這些為了生存的行為,無疑不斷強化著群體中強力的重要作用,男性力量的重要性也就不斷加強著。女人最終只能依附於男人才能生存下去。

    《詩經》開篇“關雎”中有“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一句。這可以看出,仍是女性選擇男性,但條件是女人要“窈窕”,也就是說,女人要相貌姣好,要符合男人的認可。這已經明顯開始男權的轉變,處於過度階段。

    過去有“量變到質變”的說法,這是很成問題的,它把沒有分界點的變化強行階段性劃分。其實階段性劃分是人類認知事物的一種無奈方式而已,也就是說,人類只有把沒有分界點的物質變化過程強行劃分出不同階段,人類才能認知不同事物,否則人類無法區分不同事物。但是,因為是人類強行的劃分,所以只能處於理論,一旦於現實對照,立刻就出現了無法一一對應的問題。

    比如本問題,用“母系氏族到父系氏族”很難說明白生存壓力與性選擇要求之間的關係,這是大家要注意的問題。

  • 14 # 老驥走天涯

    人類社會的母系是如何被父系所取代的?

     

    要想知道母系是如何被父系所取代的,首先應該知道什麼是母系社會和父系社會。

       在人類出現以後,中國在大約170萬年前的元謀人起,一直到公元前二十一世紀的夏王朝建立止,都是處於原始社會狀態。在原始社會里,又經歷了原始人群和氏族社會這兩個時期,氏族社會里又包含了母系社會和父系社會兩個階段。

    母系社會的出現

    母系社會在中國的主要有河套人、柳江人、峙峪人和山頂洞人等等。

    母系社會處在人類艱難的生存和保持繁衍的階段。在這一時期,人類的知識水平和生存能力都很低下, 必須以不斷繁殖的方法來延續族群。因此負責生育的女性便成為了族群部落中的主導者。由於女性擅長於維持部落穩定,也就確立了女性在氏族群落裡的領導和主宰地位。

    在這個時期裡,同一氏族有共同的血緣,崇拜著共同的先始,氏族群落是建立在母系血緣關係上的社會組織,女性處在主導地位和支配地位,母系社會就是以女性為主導,男性為從屬, 女性地位高於男性,男性附屬在這個氏族裡,接受者女性領導和支配者。氏族成員生前共同生活,死後葬於共同的氏族墓地,實行的是原始共產制與平均分配勞動產品的制度。在血緣延續和財產繼承上,也是按照母系計算世系血統和繼承財產的,氏族族群的姓氏也是按照母系姓氏延續的。中國現在的姓氏中的姜、姬、姚等帶有女字偏旁部首的姓氏就是從母系氏族繼承下來的古老的姓氏,是正統的華夏族人。

    父系社會的出現和形成

    隨著社會的發展,氏族族群的生存能力和獲取財物能力不斷提高,畜牧業和農耕的出現,生存和繁衍得到了基本保證。這時,如何維持生活的安定, 如何保護整個族群的生命和財產的安全就成為主要的問題了。

    氏族族群之間為了自己的發展,不斷地進行擴張,戰爭就進入歷史舞臺。男性在打獵、遊牧、農耕的重體力活中,特別是在部落之間為了爭奪財物發生爭鬥和戰爭中,具有體能上的天然優勢。而且,男性有主見,更善於發現力和創造力,他們在族群裡作用就得到了顯現,能更好地保護部落的安全,就這樣推動部落的發展。

    從這個時期開始,男性成為了氏族族群裡的主導, 氏族的各項權利逐漸向男性轉移,逐漸出現了父權氏族,男性有權支配家庭的財產,也有權支配家的成員,男子是社會和家庭的核心。按照父系氏族計算世系血統和繼承財產的,財務由男性的子女繼承。包括族群和後來出現的家庭的姓氏也是按照父系姓氏延續的。

    就這樣父權氏族最終取代了母權氏族,得到了氏族族群的統治權。

    經過進一步的發展,父系氏族又分化為父權制家庭。男性成為社會和家庭的核心,基本形成了男耕女織的局面,男主外,女主內的不同分工。

    至此,人類社會完成了由母系社會向父系社會的過渡,母系社會就這樣被父系社會所取代。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上課時孩子玩耍,老師用教鞭敲了胳膊3下,有淤青,被家長訛了6萬塊錢,您怎麼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