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歪嘴說歷史
-
2 # 3D地理視覺
三奪兵權的緣由我慢慢分析給大家,韓信的結局這恰恰也是古代很多名將的結局!
漢五年十二月,漢高祖劉邦將西楚霸王項羽圍於垓下,項羽戰敗自殺,持續四年多的楚漢戰爭落幕。正當大家正沉浸於勝利的喜悅的時候,劉邦突然奪了齊王韓信的兵權,並將韓信該封為楚王,從此開始對韓信進行打壓。那麼劉邦為什麼迫不及待地要奪取韓信的兵權呢?真是韓信功高蓋主嗎?
在韓信和劉邦的交往過程中,劉邦曾經三次奪取韓信的兵權。而這三次奪取兵權的過程中無不伴隨著兩人關係的微妙變化,也正是這些微妙變化最終讓讓韓信和劉邦這對千古君臣不歡而散。
韓信本在項羽賬下卻未得重用,後來投奔劉邦,經蕭何推薦成為漢王劉邦的大將。他一任大將就為劉邦制定的明修棧道暗度陳倉的策略奪取關中之地,為後來征伐項羽奠定的基礎,因此深得劉邦信任。
漢二年,劉邦率漢軍出關,收服魏王豹、河南王申陽、韓王鄭昌,殷王司馬卬降漢。並聯合齊王田榮、趙王歇等聚集大軍六十萬進攻楚國。由於楚軍的主力都在齊地,因此劉邦此次進軍非常順利,很快便攻下了楚國的都城彭城。然而劉邦並沒有高興多久,項羽迅速回師帶著精兵三萬就將劉邦殺得大敗。魏王豹、趙王歇等諸侯接連叛漢投降項羽。在這樣危機的時候韓信出兵攻下魏國都城安邑,奪取河東並俘虜了魏王豹,最終和劉邦會師於滎陽這才穩住形勢。
此時的劉邦的大軍剛剛被項羽打敗,又加上諸侯背叛盟約,身邊並沒有多少兵力。在這樣的情況下劉邦便給了韓信三萬兵馬讓其帶兵攻代燕趙。韓信帶著這三萬大軍攻下代國之後,形勢稍微緩解之後,劉邦便派人去收取韓信的精兵,而韓信也毫不猶豫地交出劉邦索要的兵權。《漢書》上寫道:漢輒使人收其精兵,詣滎陽以距楚。從這樣的敘述來看至少說明以下兩點:當時的劉邦對於韓信有著充分的信任,在敗軍之際願意分大量兵力給韓信去攻打燕趙,而在收繳兵權的時候,劉邦也沒有親自去,而是派人前去收繳,而且是在楚軍圍攻滎陽的危急時刻。
然而劉邦雖然收繳了韓信手下的精兵卻沒有改變滎陽的形勢。漢三年五月項羽攻下滎陽。劉邦的部下紀信扮成劉邦的樣子投降項羽,而劉邦則是用陳平的計策混在出逃的婦女隊伍之中逃了出來。最後紀信成了替死鬼,劉邦逃到的成皋,所帶精兵幾乎被項羽消滅殆盡。在這樣的情況下,劉邦甚至想退回關中等待時機,最後經轅生勸導下才留下來和項羽死磕。
然而成皋也不是安全之地,不久之後項羽又將劉邦圍困在成皋。這一次劉邦很識相沒有等項羽攻下成皋就和夏侯嬰從成皋北渡黃河前往投奔韓信。這一次劉邦前往見韓信只帶著夏侯嬰和幾個親信隨從猶如喪家之犬。然而多年的鬥爭經驗劉邦沒有直接去見韓信,而是在選在清早的時候詐稱漢王使者前往韓信軍營。此時的韓信和張耳正在睡覺,劉邦順勢奪取了韓信張耳的兵權,同時重新部署了韓信軍隊。《漢書》寫道:晨自稱漢使,馳入壁。張耳、韓信未起,即其臥,奪其印符,麾召諸將易置之。
有人認為此時的劉邦已經對韓信起了疑心了,其實不然。當時韓信儘管已經坐擁燕趙之地,然而依然受到劉邦的信任。否則劉邦不會在如此敗軍之際前往韓信軍中,而不退回關中。但是此時的韓信已經今非昔比,張耳又被劉邦立為趙王在爵位上和劉邦平起平坐,如果張耳和韓信此時自立為王背叛劉邦的話,按照當時劉邦的情況也無能為力,甚至可能會因此被張耳韓信所殺。
劉邦很非常清楚自己的處境,現在的他正如當年的趙王武臣一般,武臣派韓廣前往燕地擴充地盤。可沒想到韓廣一奪下燕地就自立為燕王,還俘虜了前來問罪的武臣。可巧的是現在的趙王張耳正是當年武臣的國相,而武臣被抓後張耳和好友陳餘甚至想借著韓廣之手除掉武臣自己獨掌趙國,最終韓廣放了武臣,可武臣還是死於自己的部將李良之手。而當時作為國相的張耳卻袖手旁觀。
劉邦不想做下一個武臣最保險的辦法就是奪取韓信的兵權,於是便上演的漢王智奪韓信兵權的那一段,從這一點當時漢王奪取兵權更多的是自保而非懷疑韓信。韓信、張耳也因為睡了那一大覺便失去了脫離漢王獨立自主的機會。正當韓信張耳一覺醒來後發現自己的兵權被奪了,軍隊的佈防被改了,營帳的護衛變成了漢王的親信,不知道作何感想。最為憋屈的是劉邦還因此責備了他們兩個人一頓。老子在外面和項羽死磕,你們還在這裡睡大覺,你們還夠不夠朋友,還想不想跟我混。
劉邦奪取的韓信的兵權之後,力量迅速恢復又可以和項羽決戰。而此時的韓信則是受命率兵攻取齊國。然而此時的韓信卻犯了一個錯誤。當時劉邦已派酈食其向齊國勸降,而且齊國已經投降了。就在這時候,韓信的幕僚蒯通竟然勸韓信攻齊,結果導致酈食其被齊國殺死。
應該說這件事是韓信和劉邦關係的轉折點,在此之前,劉邦對於韓信言聽計從。即便攻下趙國的時候劉邦也聽從韓信的建議立前趙國國相張耳為王。然而當韓信攻下齊國趕走田橫兄弟後。齊國富有天下韓信有了和劉邦叫板的資本。於是他向劉邦要求代理齊王,劉邦迫於當時的形勢不得不答應韓信的請求。
此時的韓信坐擁齊國手握重兵成為決定楚漢戰爭勝利的最重要力量,他擁有和劉項相等的軍事力量自己又極其善於用兵,如果自立為王必能夠和劉項兩家成鼎立之勢,到時候天下是誰的還未可知。然而韓信最終還是決定倒向劉邦,這也許是劉邦對韓信的知遇之恩。
然而此時劉邦對於韓信的態度已經有了變化了,在魏國的時候韓信是自己的小弟,在趙國的時候韓信成為自己倚重的大將,而到了齊國之後韓信成為和自己平起平坐的齊王,成為自己反對項羽的盟友。韓信的野心隨著自身實力的增長而膨脹。
應該說劉邦讓酈食其前往齊國勸降一方面是希望田氏兄弟的齊國能夠在東面牽制項羽,畢竟項羽徵田榮的時候對齊國進行軍事屠殺,齊地對於項羽有著深仇大恨,另一方面劉邦也不願意韓信攻下齊國而做大。然而韓信沒有按照漢王的部署用軍事征服的方式攻下齊國,並勒索漢王讓他代理齊王。
漢四年八月項羽和劉邦定下盟約以鴻溝為界各自退兵。在這個時候劉邦見項羽已成強弩之末了便修書聯合各路諸侯前來圍攻項羽。此時代理齊王的韓信卻按兵不動。漢五年十月,劉邦聽從張良的計策便順勢將韓信的代理齊王扶正成為真正的齊王,韓信果然出兵。
十二月劉邦垓下打敗西楚霸王項羽後,在定陶會見諸侯。並在那裡當場收繳了韓信的兵符,還將韓信由齊王改為楚王,並要求其馬上就國不得回到齊國。《漢書》中記載:漢王還至定陶,馳入齊王信壁,奪其軍。( 《高帝本紀》),項羽死,高祖襲奪信軍,徙信為楚王,都不邳。(《韓信傳》)。
《漢書》的作者班固不僅僅是歷史學家還是一個漢賦大家。在描寫漢王劉邦奪韓信大軍的時候分別用了“馳”、“襲”、“奪”。這些字用得傳神,充分突出當時劉邦奪取韓信兵權之急切。改封楚王的韓信並沒有意識到劉邦對自己的態度的變化。不久之後便因為謀反被劉邦擒獲,漢十年一代名將韓信便被殺死在長樂宮的鐘室之中。
劉邦三奪韓信兵馬顯示出兩人關係的微妙變化,劉邦從剛開始的信任到忌憚,再由忌憚變為猜忌防範,最後在猜忌中他廢掉韓信的楚王並將其殺死。
-
3 # 御前帶刀侍衛
1、韓信忠心。對於劉邦,韓信似乎從來沒有起過反叛之心,即使是在佔據齊地、遠離劉邦的情況下,不論是項羽派武涉對其進行遊說,還是手下齊人蒯通對其進行勸解,他始終沒有升起過反叛之心。至於到底是韓信從沒有過反叛之心,還是他知道自己沒有自立的實力,我們不得而知。不過韓信的態度卻明確的向手下將士們傳達了一個訊號,他韓信是忠於漢王的,這種情況情況下,面對漢王劉邦親自奪取兵權,他手下就算有所不滿,又豈會表現出來?
韓信似乎從未起過反心
2、手中無將。這應該是另一個讓韓信尷尬的問題,這主要是由於劉邦的馭人之術造成的,他雖然用韓信,但也防著韓信,尤其是當韓信表現出越來越大的能力之時,任何一個君王都不敢將賭注壓在對方的忠心上,肯定要有所防範。而劉邦對於韓信的防範,就在於其手中的將領,韓信手下的將領基本都是原豐沛集團,乃是劉邦真正的嫡系,有這些人在,一旦韓信表現出異心,恐怕立即就會被架空或陷入到內鬥當中,這恐怕也是韓信始終沒敢自立的原因所在,這種摻沙子的做法雖然簡單,但效果卻是實實在在的。
我想,正是因為有這兩個原因的存在,劉邦才敢大搖大擺的進入韓信軍營奪取其軍權,且沒有遭到任何反抗。
-
4 # 七哥探世界
韓信打仗是把好手,無愧於“功無二於天下,而略不世出”的評價,也無愧於“漢初三傑”的褒獎,更無愧於“兵仙”的美譽。然而,這個常勝將軍在做人上卻常常少根筋,或者慢半拍,讓人有了可乘之機。
每次劉邦收回兵權,伴隨而來的就是爵位的高升以及安撫,拜將封侯步步高昇,韓信心裡也舒坦,無論是選擇收權的時機還是安撫人心,韓信都被劉邦掌握在手掌之中。
首先還是不得不說,韓信確實沒有真刀真槍的想背叛劉邦,只是心中游移;其次,韓信只是個軍事家,不會玩政治,更缺乏基本的政治敏感性,根本沒有防備劉邦玩狠的;其三,也必須佩服劉邦膽大心細,行事果決,捏拿精到。
劉邦對韓信日常生活格外關照,使韓信以為自己正在受到信任。加之慣性使然,收權又不是一次兩次,造成韓信並無憂患意識。
-
5 # 子曰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韓信肯定不會樂意,應該沒人願意。
劉邦夜入軍營,巧奪帥印史記記載;劉邦第一次奪韓信帥印,發生在楚漢成皋之戰之後,劉邦戰敗急調韓信救援,韓信,張耳遲遲按兵不動,劉邦大怒,同時得知韓信就在自己附近修武於是親自入修武韓信大營,詐稱“漢王使者,進帳看見,劉邦,張耳居然在睡覺直接拿其帥印,號令全軍。北渡河,馳宿修武,自稱使者,晨馳入張耳,韓信壁,而奪之軍”《史記,高祖本紀》。
疑心頓起,怒奪帥印第二次,則是在亥下之戰,劉邦本來就對韓信在楚漢之爭時趁劉邦危難之際迫使劉邦封自己為齊王大為不滿,結果亥下之戰韓信再一次遲遲未發兵合圍項羽導致固陵之戰劉邦再敗,於是擊敗項羽後劉邦再次對韓信起了疑心“馳入齊王壁,奪其軍”《史記,高祖本紀》
非劉姓而王者天下誅之第三次,漢朝初定,劉邦開始審視自己的漢王朝,怎樣長久治安,滅掉諸侯王成為擺在劉邦面前的第一個難題,於是劉邦藉口巡視列諸侯國為理由,突然把迎接自己的韓信給綁了起來,韓信大驚但也無可奈何。押回國都後整日悶悶不樂,並欲聯合他人起兵。
韓信到底怎麼想的呢劉邦三次奪韓信帥印可以看出首先一點,韓信確實最初沒有反意,否則劉邦幾次置身入韓信軍中,早就被綁起來了,即使你在天賦過人,其次就是韓信的兵雖然後期都是自己招募而來但最初的老兵都是劉邦的嫡系部隊,韓信稍有反義,劉邦必然率先知道。最後韓信最初只是項羽身邊的一個步卒,受劉邦賞識最後才做了齊王,說白了自己的王都是劉邦封的,反漢大逆不道,名不正言不順,就算硬抗不不一定一定贏。
結語韓信被劉邦幾次成功奪取帥印,只能說明韓信本身並未反義,軍隊的號召力在劉邦不在他韓信,打戰可以,打天下實力不允許,當然最後被奪取帥印丟了性命也是萬萬沒想到的!
-
6 # 閩南老哥
在歷史上,韓信雖然幫助劉邦打下了整個江山,最終卻背上了一個謀反的罪名劉邦反手殺死,如果劉邦沒有殺韓信,那麼韓信真的會反嗎?沒有任何人能將正確的答案說出來,因為這是一個悖論。
就算是韓信自己,也許他也不知道自己最終會不會反,但可以確定的是,韓信心裡是不想反的,然而時勢使然,韓信在大勢潮流下,他還是很有可能最終走向造反的,對劉邦來說,還辛辛苦苦幫自己打下了整個江山立下了汗馬功勞,他當然也不願意將韓信殺掉,然而劉邦沒得選。
首先說一下韓信的功績,韓信剛來劉邦這裡不久就幫劉邦化解了一個巨大的危機,當劉邦被困於蜀地之時,他出了一招明修棧道暗度陳倉,這一招直接騙過了天下人,並且讓劉邦出了蜀地,從此劉邦如蛟龍入海再也沒人擋得住。
而在此之後,韓信跟趙國齊國分別打過仗,並且都是以弱勝強,劉邦每見一次韓信,除了會誇讚一下對方的功績之外,同時他還會從韓信手中分兵,畢竟韓信自己是臣,所以他好不容易建立的兵力經常會被劉邦給分走。
韓信之所以願意給人,這一方面是因為他信服劉邦並且把對方當成了自己主子,另一方面也是因為韓信就算部隊很少,也有著必勝的把握,韓信曾經用2000士兵對付了齊國10萬,他依靠著2000士兵去分別拉人,而選兵的策略是多多益善,很快他就聚集了大軍,雖然不到10萬,但透過韓信的計策還是將齊國打敗了。
後來齊國被迫跟項羽聯手,儘管如此,強大的聯軍還是沒能擋住韓信,在最終跟項羽的決戰之中,韓信才用了十面埋伏的經典戰略,這一謀略傳誦千古依然是一段佳話,韓信採用了裡裡外外,一共十個包圍圈,這些包圍圈有大有小,而每一個包圍圈都給項羽軍隊造成了巨大損失。
項羽的軍隊面對層出不窮的埋伏,最終徹底喪失了軍心,連項羽自己也自刎於烏江,說到這裡,大家應該知道韓信為什麼一定要死了吧?原因很簡單,因為他實在是太強了,劉邦相信韓信並且知道他是不會反的,劉邦更知道如果韓信想反,那麼他一定能反成功。
一方面韓信在軍中擁有很大的威望並不下於劉邦,另一方面劉邦知道韓信如果是對手,那麼一定是一個很可怕的對手,所以他不願意擁有這樣的對手,那麼就必須將它扼殺在搖籃裡。
其實當時的情況是這樣的,攜手走了多年之後,君不想殺臣,臣也不願意懷疑君,然而他們都是聰明人,正是因為聰明所以才會一直不斷的懷疑對方,而懷疑一旦超出了臨界點,那麼就必須採取行動,韓信一直在猜想劉邦是否會對付自己,而劉邦也一直在猜韓信會不會煩,如果兩人一直在一起,那麼自然可以避免這種問題,因為他們可以經常商量,然而他們後來分居兩地並且很少見面生疏了不少,更重要的是,劉邦雖然就算可以保證在自己在位期間韓信不會造反,然而在自己去世之後,他擔心兒子們會鎮壓不住韓信。
-
7 # 司馬濁嚼歷史
劉邦是中國古代最傑出的帝王,他出身草莽,而且也拿不出什麼重要的決策,但是他有著別領袖所沒有的優點,那就是能對手下的意見,進行正確判斷,大都是比較正確的,即使有錯誤,也是及時改正,毫不拖延。他的人生中出現過許多驚險的歷程,但是往往有驚無險,就比如他在修武奪取韓信張耳軍權的那一夜。
做皇帝,尤其是第一位窮苦出身還順利開國的皇帝,劉邦在他爭奪天下的過程之中遇到了很多次危機。這些危機,有些是外在的,比如霸王項羽。有些來自身邊,比如手握兵馬大權的韓信。想要存活下去,就得會表演,恰巧,劉邦的演技,還不錯。
楚漢相爭之時,項羽攻破劉邦所駐守的滎陽。劉邦又被迫踏上了逃往之路,這已經不知道是劉邦第幾次逃亡了。他和自己的衛士夏侯嬰商量了之後,決定去韓信那裡。
但是,劉邦此時蒙難,身邊只有夏侯嬰一個人。而韓信呢,手握十萬雄兵,而且還有大將軍印信。當時的軍隊是隻認印信不認大王的,也就是說只要韓信有反叛之心,劉邦就只有死路一條。而劉邦恰恰生性多疑,他根本不敢相信韓信會對他絕對的忠心耿耿。
於是他和夏侯嬰商量,兩個人就住在小旅館中,自稱漢使。等到半夜的時候,走進韓信的營帳,把印信控制在了劉邦自己手中,此時韓信雖然醒了,但是為時已晚,劉邦已經拿走了印信。相當於拿走了韓信的兵權。也因此,劉邦又擁有了自己的軍隊。劉邦於是馬上封張耳為齊王,封韓信為齊國的相國,看上去韓信是升官了,實際上韓信的沒有了兵權,成了光桿司令。
這次表演堪稱是劉邦一生之中最精彩的一次表演,他用這個計謀不菲吹灰之力就把兵權從韓信手上奪了回來。如果他正大光明的去,說不定事情就不會這麼順利,又或者,歷史都有可能改寫。從韓信後來的表現來看,這個人並不是完全沒有謀反之心,劉邦看人還是非常有一手的。所以,做好一個帝王,也要有“戲精”一般的演技,劉邦能得天下,這個人的“演技”不簡單。
1、第一次,成皋之戰後。漢三年(公元前204年),劉邦趁著項羽率兵東去攻擊彭越的機會,因病向北重新佔據成皋。項羽擊敗彭越後,得知劉邦重奪成皋,立即引兵向西,重新圍困成皋。劉邦不敵,與夏侯嬰同乘一輛車逃出成皋。而此時,韓信和張耳已經攻下趙代之地,擁有了一定實力,且就駐紮在距離劉邦不遠的修武,劉邦戰敗之際,對韓信和張耳的按兵不動極為惱怒,於是他“北渡河,馳宿修武。自稱使者,晨馳入張耳、韓信壁,而奪之軍”(《史記·高祖本紀》)。之後則令張耳、韓信返回趙地重新招募士兵,再由韓信引兵向東攻打齊國。
劉邦輕鬆進入軍營拿走將印
2、第二次,垓下之戰後。漢五年(公元前202年),垓下之戰後,項羽於烏江邊自刎而死,楚漢爭霸至此告一段落。鑑於韓信之前在攻下齊地後,曾請封齊王,且在劉邦下令追擊項羽之際,韓信並未奉令率兵趕到,導致劉邦在固陵之戰被項羽擊敗,這令劉邦對韓信起了戒心。於是在擊敗項羽之後,他“馳入齊王壁,奪其軍”(《史記·高祖本紀》),又一次奪去了韓信的兵權。
韓信對於兵權被奪似乎毫無辦法
從史料記載來看,劉邦先後兩次奪取韓信兵權都極為順利,根本沒有遇到任何抵抗和反對,似乎只是一句話就令韓信交出了兵權。這又是什麼原因呢?
韓信忠心,手中無將
我想,之所以劉邦奪取韓信兵權如此輕易,應該主要源於這兩個原因。
1、韓信忠心。對於劉邦,韓信似乎從來沒有起過反叛之心,即使是在佔據齊地、遠離劉邦的情況下,不論是項羽派武涉對其進行遊說,還是手下齊人蒯通對其進行勸解,他始終沒有升起過反叛之心。至於到底是韓信從沒有過反叛之心,還是他知道自己沒有自立的實力,我們不得而知。不過韓信的態度卻明確的向手下將士們傳達了一個訊號,他韓信是忠於漢王的,這種情況情況下,面對漢王劉邦親自奪取兵權,他手下就算有所不滿,又豈會表現出來?
韓信似乎從未起過反心
2、手中無將。這應該是另一個讓韓信尷尬的問題,這主要是由於劉邦的馭人之術造成的,他雖然用韓信,但也防著韓信,尤其是當韓信表現出越來越大的能力之時,任何一個君王都不敢將賭注壓在對方的忠心上,肯定要有所防範。而劉邦對於韓信的防範,就在於其手中的將領,韓信手下的將領基本都是原豐沛集團,乃是劉邦真正的嫡系,有這些人在,一旦韓信表現出異心,恐怕立即就會被架空或陷入到內鬥當中,這恐怕也是韓信始終沒敢自立的原因所在,這種摻沙子的做法雖然簡單,但效果卻是實實在在的。
我想,正是因為有這兩個原因的存在,劉邦才敢大搖大擺的進入韓信軍營奪取其軍權,且沒有遭到任何反抗。
-
8 # 相劇一場
感謝邀請,我是@經典劇中計 。在古代,其實真正的統帥不一定要有真實力,玩的還是權謀和不拘一格用人才的心。韓信確實很有帥才能力,如果沒有蕭何和劉備,他也只能是埋沒於項軍中的小兵卒,至於劉邦三次奪他的兵,這個就不好說了,可能韓信的軍中劉邦安插的親信。就好比明朝鄭和七下西洋,歸根結底他身邊的人都是朱棣安插的親信,直到永樂大帝歸西,朱高熾登基取消鄭和下西洋他才知道,原來跟他十多年的人都是大內錦衣衛。由此不難想象,劉邦的高明之處。也或許韓信知道此事,不過順水推舟做人情,畢竟自己還端著人家的碗。
-
9 # 野草的沉思
先看一下,劉邦是如何三奪韓信兵的。
第一次,是韓信破滅魏國和代國之後,漢輒使人收其精兵,詣滎陽以距楚。這裡是說,漢王派人去把韓信的精壯之兵,都調去滎陽對付項羽了。
第二次,是在韓信破滅趙國,招降燕國之後,駐軍於修武。當時劉邦剛被項羽打敗,有一天,劉邦帶著夏侯嬰,至,宿傳舍,晨自稱漢使,馳入趙壁。張耳、韓信未起,即其臥內,上奪其印符,以麾召諸將,易置之。信、耳起,乃知漢王來,大驚。漢王奪兩人軍,即令張耳守趙地,拜韓信為相,收趙兵未發者擊齊。這一段話的意思是說,劉邦於一天早晨,自稱是漢的使者,突然闖入韓信的軍營,奪了韓信的印符,重新安排將領的職務,把精銳軍隊帶走,讓韓信帶領剩下的剛收編的趙國計程車兵去攻打齊國。
第三次,垓下之戰剛剛結束,項羽已破,高祖襲奪齊王(韓信)軍。漢五年正月,徒齊王信為楚王,都下邳。這段話的意思是說,剛滅了項羽,劉邦就又一次以奇襲的手段,奪了韓信的兵權,並且把他從齊王改為楚王。
這就是劉邦三奪韓信兵的過程。由此我們知道,韓信破趙平齊斬殺龍且的勝仗,都是用劉邦挑剩下計程車兵取得的。韓信確實是個了不起的軍事家,難怪後人稱其為"兵仙"。
那麼,韓信如此牛逼,怎麼被劉邦三次奪兵呢?
首先,劉邦是大老闆,是韓信的頂頭上司,那個年代,別說要兵,就是要韓信的腦袋,韓信也得乖乖地從命。不信你跟你的老闆或上司頂個牛試試。
其次,劉邦用的都是偷襲的手段,令韓信猝不及防。其實韓信本無心防劉邦,他對劉邦是有點愚忠的。而劉邦卻是一直對韓信有戒心,奪兵完全是有意為之。這正如你對老闆毫無防備,老放要整你,那是一整一個準的。所以這裡不是韓信無能,是劉邦太狡猾了。這也難怪,謙謙君子是當不了皇帝的。
你問韓信心裡願意碼?
要是你的老闆無緣無故地剋扣你的工資,你願意嗎?
-
10 # 隱者康司馬
最主要一點是韓信沒有反叛之心,沒有要做皇帝的野心,韓信帶兵打仗絕對是一個一流的軍事家、大帥才。但他根本不懂政治的,更不用說政治家了。
-
11 # 愛來不來
電視劇淮陰侯韓信的歌詞說道:“帥才不及帝王術,兵書不如聖詔書。”我認為這是韓信最牛逼的寫照。
但是,韓信的性格充滿了多重性,他以德報怨,卻有矜才自傲,他受人滴水之恩,又湧泉相報,他謀劃有力,卻又拙於交際,他深知人性,卻是盲目自信,不懂急流勇退。這是他致命的弱點!下三濫的事不恥為,面對利益禮讓為先,結果一次次錯失權利,最後功成身死!
-
12 # 和馬小生
首先,韓信雖然能征善戰,最終被拜為齊王,但是實際上齊地的政治權力和財政權力並不屬於他,甚至於連她手底下的兵權也並不是絕對掌握。在地方政府需要依賴中央的情況下,中央皇帝的權威也就被無限放大了。
其次,秦朝確立的大一統儒家思想慢慢的被世人接受,上至韓信,下至他的屬下將領,都是以劉邦為最高統帥的,劉邦對韓信有知遇之恩,也是一個重要的影響因素
-
13 # caniforget999
韓信的牛逼表現在其軍事才能上,而劉邦的牛逼表現在其御人之術。韓信自己都說,“陛下不能將兵,而善將將……且陛下所謂天授,非人力也。”
確切地講,不能說劉邦三奪韓信兵權。真正意義上劉邦收了韓信兵權的,只有一次。讓我們來看看史籍裡是怎麼紀錄這段歷史的吧。
《史記-淮陰侯列傳》詳細記錄了韓信的一生。韓信在諸侯聯軍攻入關中滅秦後,轉投劉邦陣營。在蕭何的大力舉薦下,被劉邦拜為大將,即三軍總司令,把軍隊的指揮權交給了他。劉邦兵敗彭城後,與項羽在滎陽、成皋一帶對峙,並命令韓信在黃河北部作戰,攻打不聽命於己的各諸侯國。
公元前205年底,韓信接連消滅魏國和代國,佔領今山西全境。這時候,劉邦在滎陽卻亂吃敗仗,手頭兵力吃緊。於是“使人收其精兵,詣滎陽以距楚”,並命令韓信重新募集軍隊進攻趙國。這句話不能理解為“收了”韓信的兵權,只是一次兵力調動。後面韓信繼續帶兵發動了“井陘之戰”,他依然兵權在握啊。
公元前204年,韓信滅趙國,和張耳率軍來到滎陽黃河對岸的修武。這時,項羽剛剛攻克滎陽,殺周苛,包圍成皋,劉邦再一次危在旦夕。這一次劉邦僅帶來夏侯嬰逃出成皋,渡黃河來到韓信軍中。和一年前一樣,劉邦帶走了韓信的軍隊去成皋繼續死磕項羽,並命令韓信再募集軍隊攻打齊國。所以這一次的情況和上次一樣,不能說是“奪”韓信兵權。
公元前202年,劉邦調集韓信、彭越、英布等多路大軍,在垓下徹底消滅了項羽的有生力量,項羽逃到烏江,自刎而死。這時候,“漢王還,至定陶,馳入齊王信壁,奪其軍。”這一次,才是劉邦真正意義上的奪走了韓信的兵權連同他的軍隊。隨後,劉邦改立韓信為楚王,讓他去自己的封國。
從上面的介紹來看,韓信對劉邦的三次做為沒有任何怨言,前兩次甚至還很配合。道理很簡單,韓信再是軍事天才,但他是劉邦的部下,必須聽話,這一點沒什麼好說的。
另外,韓信雖然後來有謀反的企圖,但在此時他對劉邦忠誠度很高。韓信滅齊國,逼迫劉邦封自己為齊王之後,先後拒絕武涉和蒯通勸說其脫離劉邦自立就是明證。垓下之戰後,劉邦奪去韓信兵權,這時韓信有可能不快,但劉邦依然保留了他的王位,只是換了個地方。從韓信回到封地上的表現來看,他對這一結果很滿意,沒有抱怨,也沒有秘密組織軍隊和劉邦爭天下的意圖。所以也說不上韓信會有多麼的不樂意。
最後,劉邦視韓信為威脅,在毫無證據的情況下剝奪韓信的王位,改封淮陰侯。這時韓信才有了真正的不滿,這也為他最後的悲劇結局埋下了禍根!
總結說來,劉邦奪韓信兵權,在於劉邦和韓信是上下級關係,地位不同,這是其一。韓信忠於劉邦,這時其二。劉邦深得權謀之術,善於用人並掌控大局,帝王之才也,非常人可及!這是其三,也是最重要的一點!
-
14 # 追劇a看點
先後兩次奪去韓信兵權,按照記載來看,當中似乎沒有任何阻礙,極為順利。按理來說,韓信雖然是劉邦麾下,但士兵卻是他親自招募和訓練的,統兵數年竟然沒有培養出一個忠於自己的將領,一支忠於自己的部隊,為何就沒有任何人予以反對呢?我想,除了韓信絲毫沒有反心之外,更為主要的應該是劉邦在用人方面的智慧。
劉邦為什麼先後兩次奪去韓信兵權
我們先來看看,劉邦這兩次是如何奪走韓信兵權的。
1、第一次,成皋之戰後。漢三年(前204年),劉邦趁著項羽率兵東去攻擊彭越的機會,因病向北重新佔據成皋。項羽擊敗彭越後,得知劉邦重奪成皋,立即引兵向西,重新圍困成皋。劉邦不敵,與夏侯嬰同乘一輛車逃出成皋。而此時,韓信和張耳已經攻下趙代之地,擁有了一定實力,且就駐紮在距離劉邦不遠的修武,劉邦戰敗之際,對韓信和張耳的按兵不動極為惱怒,於是他“北渡河,馳宿修武。自稱使者,晨馳入張耳、韓信壁,而奪之軍”。之後則令張耳、韓信返回趙地重新招募士兵,再由韓信引兵向東攻打齊國。
韓信
2、第二次,垓下之戰後。漢五年(前202年),垓下之戰後,項羽於烏江邊自刎而死,楚漢爭霸至此告一段落。鑑於韓信之前在攻下齊地後,曾請封齊王,且在劉邦下令追擊項羽之際,韓信並未奉令率兵趕到,導致劉邦在固陵之戰被項羽擊敗,這令劉邦對韓信起了戒心。於是在擊敗項羽之後,他“馳入齊王壁,奪其軍”,又一次奪去了韓信的兵權。
從史料記載來看,劉邦先後兩次奪取韓信兵權都極為順利,根本沒有遇到任何抵抗和反對,似乎只是一句話就令韓信交出了兵權。這又是什麼原因呢?
韓信忠心,手中無將
我想,之所以劉邦奪取韓信兵權如此輕易,應該主要源於這兩個原因。
劉邦
1、韓信忠心。對於劉邦,韓信似乎從來沒有起過反叛之心,即使是在佔據齊地、遠離劉邦的情況下,不論是項羽派武涉對其進行遊說,還是手下齊人蒯通對其進行勸解,他始終沒有升起過反叛之心。至於到底是韓信從沒有過反叛之心,還是他知道自己沒有自立的實力,我們不得而知。不過韓信的態度卻明確的向手下將士們傳達了一個訊號,他韓信是忠於漢王的,這種情況下,面對漢王劉邦親自奪取兵權,他手下就算有所不滿,又豈會表現出來?
2、手中無將。這應該是另一個讓韓信尷尬的問題,這主要是由於劉邦的馭人之術造成的,他雖然用韓信,但也防著韓信,尤其是當韓信表現出越來越大的能力之時,任何一個君王都不敢將賭注壓在對方的忠心上,肯定要有所防範。而劉邦對於韓信的防範,就在於其手中的將領,韓信手下的將領基本都是原豐沛集團,乃是劉邦真正的嫡系,有這些人在,一旦韓信表現出異心,恐怕立即就會被架空或陷入到內鬥當中,這恐怕也是韓信始終沒敢自立的原因所在,這種摻沙子的做法雖然簡單,但效果卻是實實在在的。
我想,正是因為有這兩個原因的存在,劉邦才敢大搖大擺地進入韓信軍營奪取其軍權,且沒有遭到任何反抗。
不樂意又能怎麼樣、畢竟人家是老大!
-
15 # 史觀菌
韓信的牛逼我想主要指的是他能打仗,兵法謀略的厲害,但是僅僅只是韓信的長處和優勢,並不代表韓信會玩政治,能夠在風雲變幻的政治中保全自己。
韓信(約公元前231年-公元前196年),今江蘇省淮安市淮安人。他是西漢開國功臣,為劉邦建立漢朝立下汗馬功勞。相對於漢朝建立的軍功,他對後世的軍事發展也做出了不少貢獻。秦朝末年,天下百姓實在是過不下去,不是被強行拉去修長城,就是被嚴苛的秦法制裁而不得不關進監獄,關進監獄還不算還要被拉去給秦始皇修墓,很多人就感覺已經活不下去,不得不起來反抗秦朝的統治,劉邦和項羽就是反對抗秦朝統治的代表。
當時的韓信是一個混吃混喝,沒有正式工作的遊民,是農村的都知道,如果你沒有一個正經的事幹,遊手好閒的人很容易臭名遠揚,韓信也不例外。而且這種人也經常會被人欺負,韓信所說的框架之中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
但是韓信這個人他是有遠大抱負,他不願意參加勞動也不願意去當官,他喜歡武功槍弄棒研究兵法,平時沒事腰間還配一把劍,感覺自己就是沒落的世家公子,一副桀驁不馴的樣子。
但是後來不知道是什麼契機,他竟然參加反秦鬥爭的隊伍。最先他投奔項梁、項羽,但是未得到任用,項羽只讓他作為一個小小計程車兵,每天不是站崗放哨,就是幹一些雜七雜八的活,儼然就是一個打雜的,還不如人家衝鋒陷陣計程車兵活的轟轟烈烈,沒過多久,韓信就跑了,他不幹了,他覺得這不是自己想要的。
從項羽這裡跑了之後, 他轉投劉邦,幾經周折經過夏侯嬰推薦, 拜為治粟都尉,這個官兒就是一個管軍糧的,韓信感覺自己真是懷才不遇,滿腹韜略卻無伯樂,過了一陣子他又跑了。
但是這一次他逃跑的訊息被蕭何知道了,蕭何連夜騎著快馬追趕韓信,並多次在劉邦面前為韓信美言,說韓信是有才華的人並保為大將,韓信這個人和有才華的人一樣都很傲慢,他覺得自己被拜為大將軍,應該有一個隆重的儀式,因此非讓人家劉邦修一個高臺,然後正式的宣佈拜自己為大將軍。
那麼韓信為什麼非要讓劉邦修一個高臺,然後再正式的宣佈自己的任命呢?這裡我們分析一下韓信的動機。韓信這樣做無非有兩個原因。
第1個原因,透過修築高臺讓劉邦拜自己為大將軍,無非是想告訴全軍將士,我是劉邦親自拜的大將軍,是被劉邦所認可的。
第2個原因,當時的韓信還是非常年輕,用現在的話來講無非是初出茅廬剛剛進入職場的一個小夥子,他面對比自己大許多歲,而且都是久經沙場的將軍與士兵,他可能鎮不住,因此需要以一個正式的場合獲得一個公信力。另外從這一點我們也可以看出韓信他沒有家族背景,更沒有在軍中有可靠的關係,軍中的大將與他都不認識,更沒有可靠的關係,平時打仗大家聽他的,那是因為他被劉邦拜為大將軍,是出於下級對上級的服從,這種服從來源於劉邦對韓信權力的賦予。說白了就是一種單純的上級和下級的對應關係。
他被劉邦能夠拜為大將軍,無非靠的就是自己的才能,然而歷史的經驗說過“狡兔死、走狗烹”,這也大概是韓信後來被三次奪取兵權的一個原因。
當韓信打的勝仗越多,獲得的軍功越來越多時,他的權力也越來越大,手底下帶的兵越來越多,這時候就無疑對劉邦造成了威脅。這時候的劉邦有兩個選擇:
首先劉邦會考慮韓信的壯大會不會對自己造成威脅,他手握重兵又遠在外地,會不會起兵造反?
其次,韓信相當於空降過來的高管,那麼軍中其他人會怎麼想?那些從老家一直跟隨到現在的出生入死的兄弟,他們會怎麼想,這些人心裡肯定不平衡!於是劉邦對韓信進行了三次兵權的削弱。第一次奪韓信兵,成皋之戰六月,羽已破走彭越,聞漢覆軍成皋,乃引兵西拔滎陽城,生得周苛。羽謂苛:"為我將,以公為上將軍,封三萬戶。"周苛罵曰:"若不趨降漢,今為虜矣;若非漢王敵也!"羽烹周苛,並殺樅公而虜韓王信,遂圍成皋。漢王逃,獨與滕公共車出成皋玉門,北渡河,宿小修武傳舍。晨,自稱漢使,馳入趙壁。張耳、韓信未起,即其臥內,奪其印符以麾召諸將,易置之。信、耳起,乃知漢王來,大驚。漢王既奪兩人軍,即令張耳徇行,備守趙地,拜韓信為相國。公元前204年6月在成皋之戰中,劉邦又一次佔據成皋,項羽連忙帶領軍隊攻破滎陽城,生擒了周苛,項羽並勸降他:“為我將,以公為上將軍,封三萬戶。”,然而周苛大罵項羽,以項羽的急脾氣,他自然死得很可憐,被烹而殺,並殺了樅(zong)公順便俘走韓王信,遂即圍困了成皋。最後劉邦勉強地衝出了重圍。有一天早上,韓信還沒有起床,劉邦就出現在了韓信的軍營,並直接奪了韓信的印符,就這樣很突然地奪走了韓信的兵權,著實把韓信嚇了一大跳,作為兵權的替代,韓信被拜為相國。
第二次奪韓信兵,垓下之戰公元前202年,劉邦親自率領大軍追擊項羽,同時也派出使者到各地聯絡諸侯王,讓他們出兵共同消滅項羽。本來劉邦派人已經和約定諸侯王與韓信約定好共同圍殲項羽,不料,韓信、彭越並沒有如期而至。劉邦追項羽到了固陵,卻被項羽大軍反擊,劉邦大敗。
這時候韓信一封信到了劉邦這裡,他說齊地比較複雜,需要把自己封為“假齊王”,劉邦一看信氣得要命,但是一旁的大臣提醒了他,這時候應該穩住韓信,劉邦不得不封韓信為“齊王”,封彭越為梁王。這時候,韓信、彭越才率兵攻打項羽。韓信從北,彭越從東,漢將劉賈、九江王英布從南,劉邦從西團團圍住項羽,把楚軍圍在了亥下。
最後的結果是項羽無臉面對江東父老,自刎於烏江邊。亥下之戰,韓信等人沒有按約定出兵圍困項羽,漢軍勝利後,劉邦迅速回師定陶,直接把大軍開進了韓信的軍營,又一次奪了韓信的兵權,這一次把韓信的齊王改封為楚王。
第三次奪韓信兵,西漢建立韓信被剝奪兵權。亥下之戰後,項羽自殺,公元前202年2月劉邦在定陶登基,漢朝建立。公元前201年,有人密告韓信謀反。
聽到這一訊息,劉邦半信半疑,他採納陳平的計策,昭告天下諸侯說自己要外出巡視並會見各位,會見的地方就在陳地,其實這和鴻門宴如出一轍,但是韓信並不知危險並如期而至。
但是韓信是個聰明人,他知道這回可能是凶多吉少,而此時,劉邦最為痛恨的人鍾離昧在韓信這裡,鍾離昧為了幫助韓信取得劉邦的信任,自殺而亡。韓信持鍾離昧首級去陳地見劉邦。
韓信說:"果若人言,"狡兔死,良狗烹;高鳥盡,良弓藏;敵國破,謀臣亡。天下已定,我固當烹!"《史記·淮陰侯列傳》可不曾想韓信一到陳地,劉邦便令人把韓信綁起來,放在皇帝后面的副車上押回洛陽,回到洛陽後,劉邦並沒有殺掉韓信而是赦免了他,改封為淮陰侯。
想想韓信的才能,絕對是漢朝無人能匹敵,但是韓信有的就只是謀略和才能,他手下並無能打仗的將軍,雖然被拜為大將軍,但是聽他指揮的那些將軍全都是劉邦的人,這也就是劉邦每次都能順利地奪走韓信兵權的原因。
-
16 # 吳建彬
韓信的確牛逼!而且非常牛逼!劉邦評價韓信:“連百萬之軍,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蕭何評價韓信:“至如信者,國士無雙......必欲爭天下,非信無所與計事者。”;英布評價韓信:“使諸將,諸將獨患淮陰、彭越,今皆已死,餘不足畏也。”而“獨當一面”的成語則因韓信而出。韓信以其超級軍事天才,“七兩拔千斤”的技巧,打得“力拔山兮氣蓋世”的西楚霸王滿地找牙,是劉邦奪取天下的關鍵人物。韓信用事實證明了自己“兵仙”的稱號是當之無愧的。
但是!韓信政治水平極低!他是傑出的軍事家,但不是卓越的政治家。
司馬遷《史記·淮陰侯列傳》記載:上嘗從容與信言諸將能不,各有差。上問曰:“如我,能將幾何?”信曰:“陛下不過能將十萬。”上曰:“於公何如?”曰:“臣多多而益善耳。”上笑曰:“多多益善,何為我禽?”信曰:“陛下不能將兵,而善將將,此乃信之所以為陛下禽也。且陛下所謂天授,非人力也。”翻譯成白話文就是:劉邦曾經隨便和韓信討論各位將領的才能,(認為)他們各有高下。劉邦問道:“像我自己,能帶多少士兵?”韓信說:“陛下不過能帶十萬人。”劉邦說:“那對你來說呢?”韓信回答:“像我,越多越好。”劉邦笑道:“統帥士兵的越多越好,那(你)為什麼被我捉住?”韓信說:“陛下不善於帶兵,但善於統領將領,這就是韓信我被陛下捉住的原因了。而且陛下的能力是天生的,不是人們努力所能達到的。”
看到這!連牛逼的韓信都承認劉邦比他更牛逼!韓信不樂意又怎麼樣呢?
實事上,劉邦才是真牛逼, 如果韓信是兇猛的老虎,那劉邦就是經驗豐富的獵人!
-
17 # 一葉碧雲
蕭何月下追韓信,劉邦拜韓信為大將軍,韓信建議劉邦與項羽爭奪天下,劉邦採納,隨後漢軍就如同開掛一般,暗渡陳倉、還定三秦、直搗彭城。彭城之戰後,劉邦退守滎陽與項羽對峙後,韓信先是聲東擊西滅了魏國,俘虜了魏王豹。劉邦又派韓信北擊諸侯,韓信的軍事生涯也從此開掛,破代、擊趙、擊齊、降燕、破項羽第一大將龍且、出兵垓下一戰而破項羽,天下歸漢。
在此期間,韓信的軍隊三次被劉邦收走:
——第一次是攻破代國以後,劉邦把韓信的精銳部隊調到滎陽對抗項羽,讓韓信自己募兵攻打趙國。
——第二次是劉邦成皋突圍後,和夏侯嬰星夜趕到韓信軍營,又收了韓信的主力軍隊,讓韓信、張耳自己在趙地募兵,然後攻打齊國。
——第三次是垓下之戰後,劉邦到魯地後又出其不意地來到韓信王府,收了韓信的兵權。不久,把韓信遷為楚王。
韓信一代兵仙、軍事專家,為什麼三次輕而易舉就被劉邦奪了軍隊、收取兵權呢?主要原因分析如下:
一、劉邦是主、韓信是臣,只要韓信不反就得服從劉邦韓信本來是項羽帳下的執戟郎中,項羽戲下分封后離開楚軍投奔劉邦,未獲重用差點被斬,幸虧夏侯嬰救了他一命。後來擔任治粟都尉,為蕭何所欣賞,蕭何月下追韓信後竭力向劉邦推薦,劉邦也打破常規,直接用最隆重的禮儀登壇拜將,封韓信為大將軍。從這個意義上講,蕭何是韓信的伯樂,劉邦對韓信有知遇之恩。
韓信的大將軍是漢國的大將軍,彭城之敗後,諸侯全部叛漢降楚,劉邦又拜韓信為左丞相,率兵擊魏。韓信的大將軍、左丞相、以及後來的齊王,都是劉邦封的,都是漢國的官,劉邦和韓信是君臣關係。、
按照那個時代的禮制,臣子必須無條件地服從君王,韓信不管手裡有多少兵,一天不造反,君臣關係就存在著,韓信就得聽劉邦的,不能對劉邦說三道四。對劉邦的詔令可以拖延,但不能不執行,當劉邦親自來到韓信面前奪權時,韓信只能交出兵權,沒有選擇。
其中,第一次調兵,應該是劉邦發調令,韓信痛快執行的。因為當初滎陽分兵韓信首次將兵後,很快攻破魏國,韓信又請求劉邦給他三萬兵北上平趙地代地、並伺機攻齊、燕。剛破代地後,沒想到滎陽吃緊,所以接到劉邦調令後,韓信是痛快派兵回援劉邦的。
第二次調兵,雖然劉邦和夏侯嬰突然襲擊奪了韓信的兵權,但是,在此之前,韓信已在井陘破了趙軍,趙地已經安定,韓信、張耳本來就準備派兵去成皋幫助劉邦的,沒想到劉邦敗得那麼快、那麼慘。
《史記淮陰侯列傳》:楚數使奇兵渡河擊趙,趙王耳、韓信往來救趙,因行定趙城邑,發兵詣漢。劉邦奪了韓信的兵權後,任命韓信為趙國的相國,讓韓信自己募兵攻打齊國,自己帶兵南下繼續和項羽死掐。
第三次奪韓信兵權,那是垓下之戰以後,項羽已經被消滅,其它諸侯要麼歸順劉邦、要麼已經被滅,韓信就不需要再擁有那麼多軍隊了,所以劉邦雖然也是突然襲擊奪了韓信兵權,但韓信沒辦法。因為天下太平了,你還想擁兵,不就暴露了謀反之心嘛?韓信本來就沒造反之心,劉邦收軍權,韓信雖然不願意,但也不能抗旨啊,畢竟是臣子嘛。
所以,因為韓信不想造反,只能恪守君臣之道,對劉邦收軍權,老老實實配合為上。
二、韓信手下的將軍都是劉邦的親信,劉邦可以越過韓信直接控制軍隊劉邦雖然聽從蕭何建議,拜韓信為大將軍,但是直到彭城之敗前,都沒有讓韓信直接帶兵。出陳倉是劉邦自己親自將兵的,還定三秦後一路打到彭城,都是劉邦親自將兵的。
彭城近乎全軍覆沒後,諸侯全部反叛投降項羽,劉邦下定決心,要把函谷關以東的土地捐出來(即封諸侯)招募勇夫,這一招就是“用土地換人命(項羽的命)”,問張良誰人可用?張良推薦項羽陣營的英布、遊擊大盜彭越和漢營的韓信可以獨當一面,劉邦這時才開始起用韓信。
《史記.留侯世家》:而漢王之將獨韓信可屬大事,當一面。但劉邦畢竟是生薑老的辣,他起用韓信時還留了一手,就是韓信的手下的將軍都是劉邦的心腹,這些將軍主要有:
其一,張耳。張耳和劉邦交情深厚。劉邦年輕時,不喜歡做農活,仰慕魏公子信陵君,於是就向西到魏國尋訪信陵君,結果等到了的時候才知道信陵君已死,劉邦就在信陵君的門客張耳家住下來,和張耳結為異姓兄弟。魏國滅國後,劉邦才回到豐沛老家,張耳也到處逃亡以躲避秦人的追捕。劉邦反秦後,張耳也在趙地起兵,後來被項羽封為常山王。劉項反目後,張耳歸順劉邦,劉邦對張耳非常信任。韓信北上攻伐諸侯時,劉邦是讓張耳和韓信共同領軍的,其實就是防著韓信擁兵自重。定代下趙後,韓信推薦張耳為趙王,劉邦就同意了。劉邦前兩次調韓信軍隊時,有張耳在,韓信不給也得給劉邦。
其二,曹參。曹參與劉邦本來都是沛縣人,都屬於基層公務員,關係非常鐵。沛縣起事時,是曹參和蕭何請劉邦回來當沛公主持大局並帶領大家造反的。曹參後來跟隨劉邦南征北戰,一直打到咸陽,每戰必奮勇爭先,經常第一個登上城樓,劉邦封漢王后,就封曹參為建成侯。在韓信下魏、定代、攻趙的戰役中,曹參一直輔佐韓信,在韓信手下獨擋一面,並斬殺夏說、戚將軍,跟隨韓信攻齊的戰鬥中,打下了臨緇,參與了攻打龍且的戰爭,俘虜了田光、田既等齊國的將相。跟隨韓信參加垓下之戰,立下赫赫戰功。項羽死後,被劉邦留下平定齊地殘餘敵對勢力。有曹參在,劉邦調兵,韓信要是不給,曹參第一個就會砍了韓信的頭。
其三,灌嬰。灌嬰是在碭郡就跟隨剛起兵不久的劉邦,一路征戰,東擋西殺,一直打到咸陽,立下赫赫戰功。楚漢相爭時,灌嬰又跟隨劉邦打到彭城。彭城大敗後,劉邦針對項羽騎兵的優勢,也組建自己的騎兵隊伍,灌嬰就被選為騎兵將領,率領漢軍騎兵縱橫捭闔,在滎陽前線與楚軍進行激烈交戰。前兩次劉邦調取韓信軍隊時,都是灌嬰去把軍隊接回的。灌嬰還率領騎兵隊伍跟隨韓信參加了滅齊的戰鬥,以及後來消滅龍且的戰鬥。有灌嬰的騎兵部隊在,韓信不敢輕舉妄動。
其四,孔聚。是孔子的後代,跟隨劉邦芒碭山起義,屢立戰功。韓信北伐時,孔聚就一直跟隨韓信,一直到垓下之戰。高祖本紀中的孔將軍就是這位孔聚。他是劉邦的鐵桿,劉邦可以直接調動他。
《史記.高祖本紀》:五年,高祖與諸侯兵共擊楚軍,與項羽決勝垓下。淮陰侯將三十萬自當之,孔將軍居左,費將軍居右,皇帝在後,絳侯、柴將軍在皇帝後。其五,陳賀。也是跟隨劉邦從芒碭山就起義的,一直殺進咸陽又殺到彭城,韓信北伐時跟隨,一直到垓下之戰時都屬韓信,高祖本紀中的費將軍就是這位仁兄。他的部隊劉邦也是可以直接調走的。
其六,傅寬。是劉邦反秦路上收降的秦朝降將,後來也成長為劉邦的心腹。跟隨韓信參與了滅齊的戰鬥,隸屬曹參直接領導。
其它將領就不一一舉例了。總之,韓信手下掌握軍隊實權的人員除了張耳以外,就是曹參、灌嬰、孔聚、陳賀這些人,這些人都是劉邦的心腹,劉邦要調動韓信軍隊,即使韓信不放,劉邦同樣可以透過詔令越過韓信直接調走,韓信根本阻攔不了。
韓信自己將領有李左車、趙將夜等人,主要是北伐過程中收降的,不掌握軍隊實權,無濟於事。
三、劉邦奪軍權方式是突然襲擊,韓信沒有防備劉邦奪取韓信軍隊的方式,除了第一次是正常調動外,第二次、第三次都是突然襲擊的方式,韓信沒有任何防備,劉邦就突然出現在眼前,讓韓信只能被動交權。
劉邦成皋突圍後,夏侯嬰駕車,和劉邦一車兩人星夜渡過黃河、趕往河北、到了修武張耳、韓信的駐地時,乘天還未亮時直接來到韓信的中軍大帳,守衛盤問時就說是漢王的使者,這樣長驅直入帥帳,收了韓信的兵符。等到韓信和張耳醒來以後,劉邦已經召集曹參、孔聚、陳賀這幫人商量軍務了。
垓下之戰結束後,劉邦安葬項羽、平定魯地,回到定陶時,直接進入韓信的軍營,輕鬆解除韓信的兵權。隨後不久,又說韓信本來就是楚人,改封韓信為楚王。韓信也無可奈何。
劉邦擅長搞突然襲擊,但是韓信不長記性,一而再、再而三地墮入劉邦彀中。漢六年12月,劉邦用陳平計,偽遊雲夢,又把韓信抓到長安,貶為淮陰侯,後又被呂后設計處死。
韓信軍事才能一流,兵仙名不虛傳。但政商低下,對職場的政治規矩根本不懂,簡真就是白痴。蒯徹曾經試圖說服韓信自立,與劉邦項羽三足鼎立,韓信不忍背主,沒有同意。但劉邦政商奇高,他當初捐關東之地只是被動的權宜之計,一旦天下初定,就著手剪除異姓王,要收回投資成本。
韓信因為平定齊地後坐地起價要當齊王,就讓劉邦很不爽,垓下之戰前也不出兵攻打項羽,一直等到劉邦把封地確定才出兵,讓劉邦心裡非常不舒服,對韓信的忠誠產生懷疑。因此,大戰一結束,項羽一死,就開始找異姓王算帳,而韓信缺乏警惕,最終嚐到了鳥盡弓藏的苦頭,也只能讓人千古一嘆。
-
18 # 一國之君歷史研究
漢初三傑之一的韓信在楚漢戰爭中,憑藉出類拔萃的個人能力,無以倫比的戰爭智謀和天下無二的軍功戰績,一路戰無不勝,攻無不克,正是因為其獨特的軍事能力,才在中國歷史上被稱為千年一出的兵仙,按道理來說,韓信軍事能力超強,治軍能力也不弱,為何劉邦三次都能輕易奪取韓信的兵權?
一、韓信的兵權來自哪裡
韓信原本是項羽手下的執戟郎,在劉邦率軍進入封地漢中的路上投靠了劉邦的軍隊,後來經夏侯嬰和蕭何的大力推薦,劉邦才重用了韓信,登壇拜韓信為大將軍,在彭城之戰劉邦兵敗後,才給予韓信獨立的兵權,韓信才開始獨自率領軍隊出戰黃河以北,以從屬關係來看,韓信是劉邦的直屬部下,韓信的一切都是劉邦給予的,包括官職、地位、兵權,甚至連後期補給、糧食、物資都來自劉邦的給予。
劉邦拜將韓信不是彭越、英布,彭越和英布一直是獨自帶領一幫人打游擊戰的,和劉邦沒有從屬關係,彭越和英布的手下也是自己打天下一直跟隨的,與劉邦也沒有關係,彭越和英布更像是劉邦的盟友而不是屬下,但韓信不是,按現在的理念來說,韓信是職業經理人,劉邦是老闆,韓信是幫劉邦打工的,韓信的一切合法權利來自於劉邦的授權,劉邦能授予韓信權力,同樣也能奪走權力,比如兵權,這是劉邦奪取韓信兵權的法理基礎。
二、劉邦奪取韓信兵權的手段
除了皇帝本人調兵之外,秦漢時期的兵權是由虎符調動的,只有皇帝不用,但並不是人人都認得皇帝,皇帝如果能證明自己是皇帝,就能直接調兵,而對於除皇帝之外的所有人來說,調兵的前提條件就是虎符,皇帝授予虎符給將軍,將軍憑虎符調動軍隊,同時皇帝還要派出監軍視察虎符使用情況,調兵有著一整套的遊戲規則,而不是隨心所欲的。
授權韓信劉邦第一次奪取韓信兵權是在韓信攻破魏國和代國之後,直接派了個使者就把韓信的精兵調走了,調到滎陽去抵禦楚軍主力,非常簡單,沒有很複雜的過程,只需要派個使者就行,這個時候韓信剛剛擊破了魏國和代國,應該收降了很多魏國與代國的降兵,但劉邦調走的是精兵,劉邦的這個調兵屬於正常的軍事部署,韓信作為劉邦的下屬,只能服從命令。
《史記 淮陰侯列傳》:信之下魏破代,漢輒使人收其精兵,詣滎陽以距楚。
劉邦第二次奪取韓信兵權是在韓信攻破了趙國之後,正好劉邦在成皋兵敗,全軍覆沒,劉邦帶著夏侯嬰兩個人以漢使者身份進入韓信軍營,趁著韓信還沒起床,然後直接到了韓信的臥室中,拿走了韓信的虎符印信,並沒有驚醒韓信,劉邦以虎符和印信如今韓信軍中將領開會,韓信醒了之後才知道劉邦來了,連兵符和印信都被收了,大驚失色。
劉邦韓信劉邦第二次奪韓信兵權,與第一次有很大的不同,有些偷偷摸摸的感覺,事實上這是劉邦的謹慎,也是劉邦對韓信有所懷疑,當時劉邦在成皋全軍覆沒,手上無兵無卒,整個黃河以南劉邦的陣線只有滎陽到南陽一帶的守軍,這個時候韓信在趙國的軍隊數量直接超過了劉邦在黃河以南的軍隊數量,如果韓信不聽劉邦命令自立,劉邦就會陷入困境,這事在當時比比皆是。
比如陳勝派出武臣攻趙地,武臣自立為趙王,陳勝沒辦法,武臣派出韓廣攻打燕國,韓廣又自立為燕王,武臣還是沒辦法,對於控制手下將領,劉邦顯然比陳勝、武臣之類的能力強多了,劉邦之所以隱蔽地奪取韓信的兵權,只是為了保證萬無一失,如果明面上只帶著夏侯嬰兩個人進入韓信軍營,那會不會給韓信錯覺,劉邦消除了這個隱患。
劉邦兵敗至於劉邦為何能直接進入韓信的臥室?這道理就很簡單了,只需要適時亮明身份就行,韓信軍中多的是劉邦的親信,韓信的兵權是劉邦給的,尤其是軍中的校尉級士官,中高層將領,那都是跟隨劉邦一路反秦打出來的,劉邦三年反秦戰爭中,根本就沒有韓信,只要證明了自己身份,找個熟悉的將官一起進入主帥韓信的臥室,不是輕而易舉嗎?
劉邦第三次奪韓信兵權是在垓下之戰結束後,直接在戰場上奪了韓信兵權,為了擊敗項羽,韓信被劉邦封為齊王,同時配給韓信30萬軍隊,除了韓信之外,孔將軍和費將軍各有10萬軍隊,周勃還有20萬預備隊,劉邦也帶著10萬的中軍,這個時候劉邦奪韓信兵權,同樣是一紙命令就行,韓信不得不交啊,雖然貴為齊王,同樣是高階打工仔,能不交嗎?除了謀反與上交兵權,韓信沒有其他選擇,況且劉邦還是突然襲擊,不交,還有40萬軍隊等著韓信,況且韓信手下也基本是劉邦的親信。
楚漢之爭《史記 高祖本紀》:項羽已破,高祖襲奪齊王軍。
劉邦能這麼輕易奪取韓信的兵權也有一個重要的理由,韓信沒有謀反的意圖,這從韓信拒絕蒯通的話就能看出來,蒯通一直勸韓信背叛劉邦自立,韓信不聽,韓信說:
漢王給我的待遇很優厚,他的車子給我坐,他的衣裳給我穿,他的食物給我吃。我聽說,坐人家車子的人,要分擔人家的禍患,穿人家衣裳的人,心裡要想著人家的憂患,吃人家食物的人,要為人家的事業效死,我怎麼能夠圖謀私利而背信棄義呢!
韓信之死韓信就是個耿直人,劉邦以國士待之,韓信以國士報之,就這麼簡單,況且韓信終生的理想就是裂土封侯、封王拜相,沒有自立的野心,如果韓信是個有野心的人,劉邦能奪韓信兵權一次兩次,絕對奪不了第三次,韓信有野心的話,就會培養自己軍中的親信,以自己的親信代替劉邦的,會進行一系列的自立行為,比如招攬名士、私養死士,就像高平陵政變中的司馬懿一樣,但韓信不是司馬懿,他沒有謀反之心,劉邦才會輕而易舉奪取韓信兵權。
-
19 # 季風如詩
秦漢歷史人物中,大多數都喜歡韓信。他是出身低微逆襲成功的典範,軍事奇才,用兵如神,漢初無人與之匹敵。自劉邦封壇拜將之後,戰功卓絕。平魏國,敗代、趙,降燕國,克齊國,自封齊王,隨後全殲龍且二十萬大軍,讓楚國提之膽顫心驚,令一向橫伐天下的項羽惶惶不安欲打和牌(勸韓信背叛劉邦)。而韓信選擇了忠誠,與彭越一起會師垓下,徹底消滅了項羽的勢力,築牢劉邦天下,得到了劉邦 “戰必勝,攻必取”的讚譽。可以說,沒有韓信,劉邦很難迎得最終的勝利。(劉邦從反秦起義一直到楚漢爭霸,包括後邊出征匈奴,幾乎都沒打過像樣的勝仗)。試想,韓信如戰劉邦,結局是可想而知。
英雄的悲局往往會博得更多人的同情。可悲的是,韓信的“兔死狗烹”只為他掙得眾多人歷史粉絲。其實,仔細分析,韓信的人生毫無懸念,因為劉邦大哥根本就不信任他!“三奪兵權”(嚴格說是“二奪”)就是最好的證據。
第一次,劉邦的“高程之敗”。漢朝第三年(公元前204年),劉邦承機佔領了北部的高程,項羽得知此訊息之後,立即率領他的軍隊向西再次圍攻劉邦收復此地,劉邦在“高程之敗”對韓信(按後不動)的不作為非常憤怒。於是他 “越過了北方的河流和蘇馳秀武”,自稱的使者趁著韓信沒有起床就奪取了他的印符和兵權,還召喚眾將,更換了他們的職務,佔領了軍隊”。這就是劉邦第一次奪韓信的兵權。
第二次。劉邦的“古陵之敗”。 韓信之前攻下齊國後要求封齊王,當劉邦下令追擊項羽時,韓信沒有命令他的部隊到達,導致劉邦在古陵戰役中被項羽擊敗,這是第二次令劉邦非常憤怒。 (公元前202年漢朝第五年)項羽在烏江自刎後,沒有對手的劉邦匆忙的趕到了定陶,俘虜了韓信的軍隊。第二次奪了齊王韓信的兵權。
如果非要說第三次,就是“撤了”(這與前兩次意義大不相同,前兩次劉邦還不敢明目張膽)韓信的齊王,讓他離開大本營,去楚國的舊地去做楚王。隔斷韓信跟舊部的關係,讓他去一個沒有號召力的地方去做王,此時的韓信基本走向末路。
劉邦連續兩次奪取韓信的軍事權力,韓信當然不樂意,但沒辦法。
韓信只是軍事高手,卻不是政治高手。沒有培養出自己的真正嫡系和心腹是他不能獨自站立的根本原因。韓信的將軍基本上是來自原來的“豐沛集團“,就連韓信的第一武將灌嬰,第一文臣曹參都是追隨劉邦多年的鐵桿心腹,他韓信個人再能幹,敢跩嗎?尤其是當韓信顯示出越來越多的能力時,任何國王都不敢賭對方的忠誠,必須防範,稍微有點風吹草動可能就先被控制,於是韓信兵權幾次輕易被拿下就顯得很自然了。
-
20 # 無敵紫荊
韓信,世人稱之為兵仙。他一生傳奇無比。受過胯下之辱,也有逼死霸王的偉績。可是他一輩子都擺脫不了一個人,劉邦。
韓信被劉邦拜為兵馬大元帥。一心為他練兵,可是劉邦說收權就收權。韓信沒有一點的反抗能力,因為他沒有培養自己的心腹在軍隊。軍中的樊噲,曹參等人都是劉邦的人。雖然他們對韓信用兵練兵佩服的五體投地。但是他們內心始終是忠於劉邦。
其次,韓信雖然在軍隊擁有很大的威信。但是他不能獨立補給軍隊。他的一切錢,糧後援,全都依靠主公劉邦提供。離開劉邦,他只能空有一身抱負,無法實現。
總結來說,韓信只能帶兵打仗,政治頭腦基本為零,所以最後被劉邦卸磨殺驢也沒辦法!!!
回覆列表
韓信打仗是把好手,無愧於“功無二於天下,而略不世出”的評價,也無愧於“漢初三傑”的褒獎,更無愧於“兵仙”的美譽。然而,這個常勝將軍在做人上卻常常少根筋,或者慢半拍,讓人有了可乘之機。
每次劉邦收回兵權,伴隨而來的就是爵位的高升以及安撫,拜將封侯步步高昇,韓信心裡也舒坦,無論是選擇收權的時機還是安撫人心,韓信都被劉邦掌握在手掌之中。
首先還是不得不說,韓信確實沒有真刀真槍的想背叛劉邦,只是心中游移;其次,韓信只是個軍事家,不會玩政治,更缺乏基本的政治敏感性,根本沒有防備劉邦玩狠的;其三,也必須佩服劉邦膽大心細,行事果決,捏拿精到。
劉邦對韓信日常生活格外關照,使韓信以為自己正在受到信任。加之慣性使然,收權又不是一次兩次,造成韓信並無憂患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