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王建國HIST

    我覺得可以這麼認為

    因為宋太祖本身就是武將,是在陳橋驛黃袍加身,後被擁立為天子,其本身就是武將傭兵,其對於武將的防範可想而知。

    不僅如此,五代十國時期武將功高取代皇帝的例子也數不勝數,趙匡胤不得不對武將加以限制,它的具體做法是:

    設三司使::三司使總管四方貢賦和國家財政,地位僅次於宰相,稱“計相”。三司使統領三部:鹽鐵掌管工商收入及兵器製造等事;度支掌管財政收支和糧食漕運等事;戶部掌管戶口、賦稅和榷酒等事。地方州郡賦稅收入除留一小部分外,其餘全部由中央掌握,三司權任甚重。這就造成了地方的實力十分弱小,不可能組織十分強大的軍隊。

    建國後採取“重文輕武”政策,凡國家高階實權職位均由文官擔任,貶抑武官,以防籓鎮專權。但有史家認為此政策使宋朝積貧積弱、軍力不振

    在中央建立禁軍,抽調地方精兵。

    杯酒釋兵權可以說是一個抑制武將的訊號,不僅趙匡胤自己這麼做了,他的後代子孫們也大多采取這種措施,這也為宋朝的滅亡埋下了隱患,我認為是可以這麼說的。

  • 2 # 顧空城

    當然,這絕對是有聯絡的。趙匡胤黃袍加身之後,最擔心的就是手下將領依葫蘆畫瓢,畢竟五代十國那個時期,改朝換代真的如家常便飯一般。

    於是,趙匡胤就想出了“杯酒釋兵權”這個辦法,解除了石守信等大將的兵權,賜以榮華富貴,讓他們做富豪去了。我覺得趙匡胤絕對算一個仁德之君,他沒有像朱元璋或者劉邦一樣屠戮功臣,是宅心仁厚的表現。此後,宋朝奉行宋太祖定下的“重文抑武”政策,發現農業和商業,文人地位得到空前提高,湧現了王安石、歐陽修、蘇軾等文學家兼政治家,有效地維護了趙宋的江山。

    這樣做的好處是明顯的,政局穩定,國內經濟文化和科技都得到了迅猛的發展,宋朝堪稱歷史上最富裕的朝代;弊端也很明顯,對外羸弱,面對遼金的騷擾,無能為力,只能繳納歲供保證一時安寧。所以面對金兵入侵,宋朝幾乎沒有什麼抵抗力,靖康之恥,徽欽二帝做了俘虜。

    而後宋高宗偏安一隅,宋朝依舊羸弱。主戰的岳飛被莫須有殺害之後,南宋最終也沒能維持多久。蒙古大軍的興起,不僅滅亡了宋朝,連宋朝的死對頭金朝一併解決了。歷史上有“弱宋”的說法,到不是說宋朝經濟文化不行,其實是對外軍事的弱勢地位。我們很難在宋朝歷史上找出幾位如衛青、霍去病這麼赫赫有名的將領,所以,宋朝被蒙古鐵蹄征服,和“杯酒釋兵權”有著很大的關係。

  • 3 # 何唐

    杯酒釋兵權是指發生在北宋乾德年間,宋太祖趙匡胤為了加強中央集權,避免下屬將領也被迫“黃袍加身”,起兵篡奪新生政權,透過酒宴方式,威脅利誘,要求高階將領交出兵權的歷史事件。事件發生後,宋太祖採取了一系列政治軍事改革措施的開始,被視為寬和典範。其後,宋太祖還在軍事制度方面進行了多項改革,大大強化了北宋中央集權,但這也為北宋的衰落打下了基礎。

    軍事體質改革有以下四點,其一為建立了不同於前朝的樞密院制度,其二為內外相維政策,其三為兵將分離政策,其四為立而不設制度。很好的將兵權握在了自己的手中,使用和平手段,不傷及君臣和氣,輕而易舉地就解除了大臣的權力威脅,成功地防止了軍變,是非常好的安內方略。但其含有對內嚴防的性質,直接造成內政腐朽。在外患強烈的背景下,削奪大將兵權也削弱了部隊的作戰能力,原因是皇帝直接掌握兵權,不懂軍事的文官控制軍隊,武將頻繁調動,致使宋朝與遼、西夏、金的戰爭連連敗北,無力解決邊患。軍事積弱,還使兩宋亡於社會制度落後於自己的遊牧民族。使得文人治軍,造成了宋朝在面對敵人時總是處於下風,為其被更強大的蒙古擊敗也埋下了伏筆。

  • 4 # 嘴痕

    宋太祖杯酒釋兵權主要是為了那些有功之人,憑藉在軍中的影響力,在他去世後,會對當朝掌權者造成威脅,所以上演了一出好戲,既讓曾經有功的大將放下了兵權,也成功的推行了自己的國策(重文輕武)。

    雖然宋太祖奪走了有功大將的兵權,但是也保全了他們的性命,歷史上很少有皇帝能做到(例如:劉邦,朱元璋)只有光武帝劉秀能與之匹配。

    宋朝滅亡的原因和宋太祖的杯酒釋兵權有一定關係,但是最終還是因為宋太祖的重文輕武的國策,導致宋朝的官僚體系十分龐大,造成了兵員冗重,所以造成了將不習兵的局面,所以北宋的軍隊,敗多勝少,這才是被元朝北宋滅亡的原因。

  • 5 # 不歪的週末

    杯酒釋兵權,並不是宋朝對外戰爭失敗的主要原因。任何一個王朝建立之後,都會限制開國大將的權利,這應該說是正常的行為。

    在宋朝創立之初,趙匡胤就實行集權制,募兵等軍事活動由皇帝一手包辦,削弱武將的權力,以達成文臣御武將的目的,而在軍事結構上樞密院是屬於策劃戰術,能調動軍隊,而三司卻是可以掌控軍隊,無法調動軍隊,將兩種權力分開相互制約。

    宋太祖趙匡胤之後再也沒有人舉兵造反,但是這也讓宋朝的軍隊的銳氣減少、戰力不如從前。

    但是在總體上來說宋朝的戰鬥力還是不錯的,由於文官多,導致宋朝的經濟和社會一直都很穩定,而且在軍事上很多出色的科技武器都被髮明瞭出來,雖然火藥在很早時就創造了出來,但是隻有在宋朝的時候才被真正大規模使用在軍隊上,甚至直接組建了大規模的火箭軍。在宋朝時期之所以讓人覺得宋朝軍事很弱,是因為宋朝的對外政策是以柔和為主,不需要向外擴張來獲得經濟,自身的經濟發展足夠迅速,當時宋朝的經濟可以說在世界都數一數二。

    在戰略上,皇上制定作戰方案,而用宦官去充當監軍,或者直接用文臣去領兵打仗,從上傳到下,中間就有很多波折,而且戰場的機會又是轉瞬即逝的,這種戰略當然是極其不合理的,所以宋朝一直是內強外弱。

    最後是他們遇到的元朝是當時世界上最強大的軍隊。

  • 6 # 野徑峽

    杯酒釋兵權的目的是節制地方軍事力量,實現中央集中軍事權;從而大力提拔親族宗親勢力,目的是實現趙家集權體制。至於對後世的影響,肯定是造成了深刻影響。使得廣大各階層人民從事習武、修軍等謀求晉升的途徑被阻塞,影響了民眾的從軍積極性。反而,刺激了宋詞、畫等文學、文藝事業的大繁榮。

  • 7 # 左岸左手

    杯酒釋兵權是趙匡胤為了防止類似‘‘黃袍加身’’的事件重演,解除大將對皇帝的軍權威脅,而採取的措施。與其他朝代皇帝加強集權往往有流血事件發生相比,此次事件過程雖然少不了對大將們的威逼利誘,但整體程序相對和平。這次事件在歷史上評價很高。

    題主大概意思是說杯酒釋兵權拿掉了大將的兵權,導致後面宋朝的軍事實力不行,以致被元朝所滅。其實宋朝的軍事實力不行,主要原因來自於杯酒釋兵權之後的軍事體制改革,地方與中央政治改革。杯酒釋兵權是這些改革的引子,但不是直接導致宋朝軍事實力弱的原因。

  • 8 # 隱愚者

    宋朝是歷史上唯一的存世三百餘年的朝代,與蒙古人也抵抗了45年,“杯酒釋兵權”為宋朝穩定提供了幫助,如果那麼早埋下伏筆有點牽強。

    杯酒釋兵權

    唐朝滅亡以後,武將手握兵權自立朝代的情況比比皆是,趙匡胤也是禁軍將領上位,為了解決這個巨大危機,於是便用一招“杯酒釋兵權”,解除了禁軍將領的兵權。同時對禁軍進行改造,一分為三,分化統兵權和調兵權,讓皇帝徹底掌控禁軍。

    強敵環伺

    宋朝周邊強敵層出不窮

    第一個強敵便是遼,宋與遼戰事不斷,互有勝負,公元1005年,雙方訂立“澶淵之盟”,結為兄弟之國,從此兩國再無戰事,經濟、文化交流頻繁,和平相處100餘年。

    隨後便是金,金崛起以後,與宋結盟,公元1125年,宋金聯軍大敗遼軍,遼滅亡。緊接著金國便開啟南侵,公元1127年,金軍攻破汴京,俘虜徽、欽二帝,史稱“靖康之變”。隨後,趙構在臨安稱帝,不斷抵抗金軍侵略,直至1141年,兩國議和,宋向金稱臣,史稱“紹興和議”。

    蒙古滅宋

    公元1234年,蒙古與南宋聯盟,金滅亡。隨後,蒙古開始了吞併南宋的歷程,雙方爆發了激烈的抗爭,蒙古始終難以消滅南宋,甚至付出了蒙古可汗戰死的代價。

    南宋與蒙古抗爭了45年,始終未能讓南宋放棄抵抗,不過蒙古鐵騎實力過於強大,公元1279年,“崖山海戰”南宋潰敗,支援蒙古徹底消滅了南宋。

    結語

    從公元960年北宋建立,到公元1279年南宋滅亡,存世長達320年,宋朝沒有因為軍事實力不足導致滅國,反而憑藉著先進的文化和發達的經濟不斷同化強敵。

    “杯酒釋兵權”穩定了社會穩定,也逐漸導致了尚武精神沒落,但絕對不是蒙古滅宋的主要原因。

  • 9 # 最強大的我們

    削弱了地方將領的實力。將地方的軍權掌握在中央手中。改變了自唐朝以來地方勢力做強,做大,中央勢力越來越小的局面,有效地將軍權控制在了皇帝手中。宋太祖的杯酒釋兵權有效地解決了自唐朝後期到宋朝。包括宋太祖自己也是黃袍加身坐上的皇位。宋太祖規定宋朝以重文輕武。

    雖然此舉推動了宋朝的經濟文化發展。但也出現了一個極其嚴重的問題。就是軍事實力的減弱。下面小編來舉幾個例子。第一個例子講的就是宋仁宗皇帝。他開創了與文官共治天下的美譽。而宋朝有一個規矩就是不殺文人。宋朝也是文人的天下。詩詞得到了進一步的發展。

    宋朝的經濟也得到了巨大的發展。甚至開創了屬於中華民族自己的大航海時代。但是我們都知道宋朝的軍事力量是特別弱的。導致我們一直認為宋朝是非常的積貧積弱。老被周邊的國家欺負。舉一個最有名的例子大家就會知道了,靖康恥猶未雪,臣子恨何時滅?相信這句岳飛的滿江紅無人不知無人不曉。然而大家都知道,岳飛多次擊敗金軍的進攻。甚至有望恢復失去的土地。但是我們都知道。

  • 10 # 嘗古研今

    有一天,宋太祖宴請他的好哥們,大將石守信、王審琦等,正喝的高興時,趙皇上突然嘆了一口粗氣,說道:兄弟們啊,我當上了皇帝,還不如以前做節度使時快樂,一年多來,沒有一夜睡得好啊。眾大將嚇了一跳,忙跪問:為何?趙匡胤笑說:你們可以給我皇袍加身,也不知道哪天你的部下也效仿啊!眾大將忙說:我們交出兵權,以後不帶兵了,回家安享生活。於是第二天,眾大將都稱病回家了。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杯酒釋兵權”的故事。

    趙匡胤透過這種辦法收回了各主要降領的兵權,他又委派文官管理各個軍隊,為此宋代大興科舉,選拔了很多優秀的文人,在社會上形成了重文輕武的風氣,宋太祖以後的兩宋都執行著這個國策,造成了軍隊戰鬥力減弱,真正面臨戰爭時沒有好的將領出徵。並且一直懼怕武將做大,有能力的武將都受到打擊或迫害致死,如北宋時的狄青,南宋時的岳飛等。

    兩宋時期,恰好北方的遊牧民族異常地強大,先有契丹族建立的遼國,它遠超漢朝時的匈奴;後有女真滅了遼建立了金國;最後打遍歐亞的元更是無法抗拒。兩宋一直實行“議和”策略,沒有用兵去征服北方各民族。從未想打破宋太祖的以文抑武的國策,最後被元滅亡。所以“杯酒釋兵權”為元滅宋打下了伏筆。

    這是我的觀點,請大家斧正。

    宋太祖

  • 11 # 耳朵比較小

    北宋前期因統治者強調以文治天下,所以武舉長期廢罷,幾經興復,至英宗治平以後才成為定製。但文官錄取規模、升遷速度及等級地位遠超武官,也就是我們常說的“重文輕武”。

    這雖為北宋的經濟發展與社會穩定,特別是加強中央集權有積極作用。但在文官主政局面形成的同時,必然是武將權勢的衰落和抑制,所以在外敵入侵時就會變得束手無策。北宋的好多將領是棄文從武的,或亦文亦武。

    往往是書呆子統軍,紙上談兵,怯戰厭戰,所以北宋一朝遭遇外敵時往往忍氣吞聲,割地賠款求和。前因後果,這也是最終被元朝滅掉的主要原因之一。

  • 12 # 一切都付笑談中

    應該說“杯酒釋兵權”和宋滅於元軍沒有直接的聯絡,也談不上埋下伏筆,“杯酒釋兵權”只是趙匡胤解除武將兵權的手段,僅此而已,而宋太祖“重文輕武”的國策才為最終元滅宋埋下了伏筆。下面就來分析一下我的觀點。

    一、歷朝歷代,開國統治者都會解除位高權重的功臣權力

    一般一個新的王朝誕生,開國皇帝為了自身的皇權不受旁落,都會對功臣進行清洗,像西漢的開國皇帝劉邦和明太祖朱元璋,在他們坐穩皇位以後,就開始對那些開國功臣們下手了,像西漢楚王韓信、梁王彭越等,明朝的名將藍玉、李善長等,這些人都是跟隨皇帝出生入死。

    在他們未稱帝之前,大家在一起稱兄道弟,你好我好,但是一旦當了皇帝,身份就不同了,更多的是要如何保證皇帝這個位子不被搶走,那麼防患於未然,防止有人謀逆是每個開國皇帝的頭等大事,而往往有實力犯上作亂的恰恰是這些功臣武將們。而且一些功臣自持功高,開始變得驕橫跋扈起來,這些都是皇帝不能容忍的,為了自己的皇位,更為了自己的千秋萬代以後,江山穩如泰山,必定會對手握兵權或者朝政大權的功臣們下手。

    而宋太祖的“杯酒釋兵權”只是一種比較的和諧的方式,杯酒之間,輕鬆卸下高階武將的兵權,消除了趙匡胤對他們的猜忌。

    二、五代十國,武將手握重權,輕鬆改朝換代,宋太祖吸取教訓,實行“重文輕武”的策略

    唐末以來,手握兵權的朱溫廢掉唐昭帝,建立後梁,自此五代十國以來的政權頻繁更替,無不都是武將逼迫皇帝讓位,梁、唐、晉、漢、周皆是如此,就連宋太祖趙匡胤也是後周殿前都點檢,手握重兵,武力脅迫後周幼主讓位,自己黃袍加身當上皇帝。

    鑑於武將奪權在五代時期經常發生,宋太祖骨子裡對武將不信任,反而認為手無縛雞之力的書生們不會造反,以文抑武,防止叛亂,成為宋太祖心目中理想的策略。從宋代立國以後,基本都是沿用宋太祖的“重文輕武”,文臣壓制武將防止武將篡位,這樣做雖然確保了皇權,但也造成了軍隊由不懂兵法的文臣統領,這些書生紙上談兵可以,真刀實槍卻打不贏。

    三、南宋的滅亡除了“重文輕武”造成軍隊戰鬥力低下,還有其他一些原因

    其一,南宋統治者過慣了紙醉金迷的生活,不思進取,生活腐化,統治者的無能,給對方有可乘之機。

    其二、奸臣當道,貪汙盛行,吏治敗壞,國家錢糧都被這些蠹蟲掏空,國內經濟幾近崩潰,積極防禦成了空談。

    其三、南宋軍隊戰鬥立十分薄弱,反而蒙古軍隊實力太強,自從成吉思汗統一蒙古各部落以後,軍事實力大增,他們戰無不勝,攻無不克,對南宋形成了巨大的軍事威脅。

    結論

    宋太祖的“重文輕武”雖然成功解決了皇權旁落,然而也造成了整個宋朝(含北宋和南宋)國家積弱積貧,當遭到來自北方遊牧民族的軍事挑釁,只能被動防禦,一擊即潰。1279年,崖山海役宋軍戰敗,陸秀夫揹著宋末帝趙昺跳海而死,宣告南宋滅亡。

  • 13 # 七碗茶1990

    個人認為不是。

    我認為分析一件事,要把這件事放在當時的環境中,條分縷析他的前因後果,然後才能得出公平的結論。拋開其所處的歷史環境去分析,我認為這就是在學術上耍流氓。

    宋太祖趙匡胤是從孤兒寡母手中奪取的江山,無論如何巧舌如簧,謀反篡逆的事實是永遠無法抹去的,於禮不符,於法不容。所以,黃袍加身的老趙,坐在龍椅上憂思重重,他主要擔心兩件事,一個是如何不被別人的唾沫星子淹死,另一個就是這個龍椅怎樣才能不被別人搶走。

    老趙是個聰明人,他很快想到了解決辦法,於是剛被他趕走的孤兒寡母又被叫了回來,他滿面堆笑的握著老柴家的未亡人的芊芊玉手,雙目中滿是似水柔情,只聽他深情款款道:“治理天下很累的,這麼累的活就讓我代勞吧”。一個封號,一塊封地,他堵住了天下人的悠悠眾口,至少表面上做到了。

    但是,第二件事才是他真正的眼中釘肉中刺,一天沒能解決,便是如鯁在喉。所以他輾轉反側,終於發出了一聲悶吼:臥榻之側,豈容他人鼾睡?

    老趙花花腸子裡不光有壞水,也還有些墨水的,雖然不多,但也足夠讓他看懂這個龍椅的前世今生了。

    這個龍椅本來屬於一個很美麗的名字,叫做唐。唐的主人姓李,老李也曾是個激情四射的漢子,只是後來他老了。一個叫黃巢的曹州人來到了這把龍椅前,老李看這個人不順眼,這個人看老李也不順眼,於是倆人廝打了起來。倆人打了半天,不分勝負,戰爭陷入了僵局。老李畢竟財大氣粗,而男人從來都是可以叛變的物種,只要誘惑足夠大。於是,老黃的小馬仔聞到了銅臭味。於是,老黃消失了。聞到老李銅臭味而叛變的小馬仔姓朱,這個人現在跟老李混了。不過,他很快發現老李的身體不行了,於是他也打起了這把龍椅的主意。在一個寒蟬悽切的傍晚,老朱把老李帶到了一個荒草叢生的亂葬崗上,那兒有一個剛挖好的坑,那個坑是老朱專門挖給老李的。不費吹灰之力,老朱很輕鬆地把老李推進了深坑,老李轟然倒進了深坑,不是轟然一響,而是唏噓一聲。填上深坑的最後一抔土的時候,西邊太空最後的一道晚霞終於消失了,世界陷入了無遠弗屆的黑暗。黑暗降臨,龍椅仍然在。老朱給龍椅重新起了個名字,叫做梁。既然老朱能搶老李家的龍椅,那別人也能搶老朱家的龍椅,於是,在無邊無垠的黑夜裡,龍椅爭奪戰開始了。舉著火把坐在龍椅上的老朱並沒能享受片刻的安寧,因為他突然發現有個沙陀人在盯著他,這個沙陀人愛用梨花盞喝酒,還有十三個乾兒子。必須要幹掉他!老朱是這樣想的,也是這樣做的!老沙陀被幹掉了,他兒子繼承了他的家產。小沙陀很猛,老朱很弱,龍椅很快就易主了。小沙陀給這個龍椅也起了個名字,叫做唐,因為他也姓李。但是,為了區分這個黑夜中的唐和以前活在光明裡的唐,後人給這個唐前面見了一個“後”,是謂後唐這個小沙陀不愛用梨花盞喝酒,也沒有十三太保,但喜歡聽戲。龍椅有個奇怪的魔咒,它的主人只能對它保持無限的熱戀,移情別戀的後果就是死無葬身之地,這個魔咒在黑夜裡尤其靈驗。另一個沙陀人開始打起了龍椅的主意,這個沙陀人姓石,這是個無恥到喪心病狂的糟老頭,他本是小沙陀家養的一條狗,這條狗現在開始咬人了。這個糟老頭掂量了一下自己的份量,覺得只靠自己是打不過小沙陀的。於是,黑夜裡最無恥的一幕出現了,糟老頭向比他小十一歲的鄰居跪下了,並厚顏無恥地腆著臉喊了一聲“爹”,同時向鄰居獻上了一份大禮,祈求鄰居幫他一起對付小沙陀。這個鄰居叫遼,主人姓耶律。糟老頭獻出的大禮,叫燕雲十六州,是他們家防止小耶律來偷竊的最後一道防線。這份大禮送出以後的結果是,此後三百年,中原大地無險可守。小偷想來就來,想走就走。姓石的糟老頭終於如願以償了,他也給龍椅換了個名字,叫做晉。姓石的糟老頭也不是單打獨鬥,他也有一幫追隨者,其中有個姓劉的小兄弟實在忍受不了他的無恥了,在黑夜中一聲怒吼,拿著砍刀衝向了石老頭。無恥的石老頭終於得到了該有的報應。龍椅姓劉了。老劉也給龍椅起了個名字,叫做漢。江山輪流坐,明年到我家。黑暗中的人都看清楚了,龍椅本就是無主之物,誰的拳頭硬就是誰的。大家都無法逃避龍椅散發出來的魔力,都想坐上去嚐嚐滋味。那滋味一定很美,黑夜的里人在舔著舌頭。於是,那個不寧靜的夜晚越來越熱鬧了,有的人在摩拳擦掌,有的人在磨刀霍霍,打罵聲此起彼伏,不絕於耳。終於,一個姓郭的上位了。說來也巧,這個郭曾經竟然是劉的小跟班。老郭給龍椅換了個名字,叫做周。老郭沒有子嗣,死後就把龍椅留個了乾兒子。他乾兒子姓柴,叫柴榮,是個不世出的英雄人物。他本要“十年拓天下,十年養百姓,十年致太平”,可惜天不假年,英年早逝,只留下孤兒寡母在寒風中蕭瑟。壯志未酬,天亦悲之,黑夜中剛泛起的一絲曙光又被烏雲遮住了。

    想到這兒,龍椅的前世今生已然明朗:老朱和沙陀本來是給老李家打工的,老朱幹掉老李,沙陀幹掉老朱。沙陀家的看門狗老石咬死了沙陀,老石家的老劉挺身而出幹了老劉,老劉家的老郭又弄死了老劉,老郭死了傳位給老柴,老柴死了留下了孤兒寡母,孤兒寡母現在被我老趙解決了。

    那麼困擾老趙的第二個問題就來了,將來誰來弄死我老趙?誰來搶我的龍椅?!

    誰有刀,誰就有可能弄我老趙!誰就會來搶我的龍椅!

    所以,刀子必須要握在自己手裡!否則,這個漫長的夜晚不會結束,天不會亮!

    老趙想明白了,接下來就是做事了。

    於是,著名的“杯酒釋兵權”發生了。

    沒有撕破臉,沒有打破頭,刀子就緊緊握在了老趙手裡!而且,只握在老趙手裡!

    個人認為從當時的歷史環境下分析,“杯酒釋兵權”的做法毫無疑問是英明的,甚至是英明到偉大的。

    後來的歷史證明了,杯酒釋兵權是很成功的策略,它一掃中原萬里陰雲,平息了中原大地半個多世紀的烽火狼煙,百姓得休養,天下歸太平。

    雖然仍有外患,但中原得到了休養生息,開始慢慢的繁榮,甚至繁榮程度不亞於黑夜降臨前的盛唐。

    後來宋朝亡了,但那不管趙匡胤的事,怪只怪後輩兒孫不爭氣!劉邦治國用的是無為而治,劉徹坐在龍椅上發現世事變了,不就因勢順導的改成獨尊儒術了嘛。人得變通,不能太迂腐。

    什麼季節穿什麼衣服,老趙家的後人都應該知道這個道理吧。穿衣服都知道變通,辦事怎麼就那麼死心眼呢?偏偏要搞出一個叫“祖宗之法不可變”的貌似政治正確的說法,害人害己!

    所以,我的觀點是:宋朝滅亡跟趙匡胤的“杯酒釋兵權”無關。

    亡國,只是因為老趙家的後人沒本事。自己沒能耐,就別怪祖墳不冒煙。三百年的老黃曆,早就隨風消散在歷史煙塵中,別翻出來給自己頂缸了。

  • 14 # 使用者92606981788

    杯酒釋兵權不過是政治手段,並不代表宋朝缺乏良將。北宋末有李綱、宗澤等主戰的愛國將領,北宋末南宋初又成長了一批優秀將領,比如我們熟悉的岳飛、韓世忠、李浚等。等到南宋末,蒙元滅南宋已經是大勢所趨。蒙元已經先後滅掉了金,西夏,大理等國,軍事上對南宋形成了包圍之勢,且軍力遠遠超過了南宋,政治上南宋統治者任用奸臣,百姓離心離德,雖有文天祥、陸秀夫等愛國官員,終究無力迴天。

  • 15 # 舟舟說歷史

    宋太祖趙匡胤的杯酒釋兵權對宋朝的滅亡並不是一個直接的原因。

    趙匡胤建立宋朝的背景

    唐末,藩鎮割據嚴重。事情從一個科舉落榜生講起,他就是黃巢。公元878年,黃巢發動起義。唐朝經歷數戰,終於平定了起義。而唐朝這時也衰落不堪了,這時黃巢手下的朱溫叛亂,公元907年,建立了後梁。這時候晉王李克用之子李存勖不服了,我爹是平定黃巢起義的功臣,憑什麼你當皇帝,於是起兵,與公元923年建立後唐。後唐大將石敬瑭於是也想反,就去聯合契丹,並割讓幽雲十六州給契丹。在契丹的幫助下,公元936年建立後晉。但是後晉很快就被契丹滅掉了。契丹由於不適應中原,於是沒呆多久就回到了契丹。這時候一個劉知遠,瞅準了時機,在公元947建立了後漢。劉知遠把自己手下的將領郭威的全家殺死了。郭威於是造反,公元951年建立了後周。這就是五代。

    陳橋兵變

    趙匡胤原來是後周的一位將領,到了周世宗柴榮的時候已經做到禁軍總領。公元960年,趙匡胤解決契丹問題北上,行至陳橋驛,趙普和趙匡胤發動兵變,趙匡胤黃袍加身,擁立趙匡胤為皇帝。回到開封后,脅迫周恭帝禪位。趙匡胤改國號為宋。

    趙匡胤杯酒釋兵權的原因

    趙匡胤經歷了五代十國時期的武將叛亂,加上自己也是因為起兵而黃袍加身的。所以深刻認識到一個武將的實力過強會像五代時期的國家一樣分裂。為了維護宋朝大一統且長期穩定的局面。在公元961年,召叢集臣在一起喝酒,趙匡胤說到,我現在睡覺都睡不安穩,坐在皇帝這個位置不安穩啊。如果你們的部下把黃袍加在你們身上,你們會不當皇帝嗎?眾將領都聽出了趙匡胤的意思,於是第二天紛紛交出了兵權。這就是杯酒釋兵權。

    宋朝滅亡的原因

    1.宋朝雖然在同時期的幾個朝代軍事實力較弱,但總體的實力並沒有很差。只不過是因為宋徽宗善於治國。宋欽宗對於金朝畏首畏尾,不敢進攻。

    2.宋太宗趙光義的重文輕武,導致士大夫過多。後來到了後期,貪官橫行,蔡京等北宋六賊腐敗朝政。宋朝政治的腐敗導致了最後的滅亡。

  • 16 # 老譚那些事

    宋太祖趙匡胤是歷史上的名角兒,“杯酒釋兵權”是趙匡胤的傑作,千百年來一直為人們津津樂道。

    建隆二年(公元961年)七月初九日晚朝時,宋太祖把石守信、高懷德等禁軍高階將領留下來喝酒,當酒興正濃的時候,趙匡胤對自己的心腹愛將們放了大招,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杯酒釋兵權”。

    趙匡胤對武將們開出的條件是:只要眾將放下武器,不掌兵權,不再對他趙匡胤的皇位構成威脅,那麼,其他一切都好說,想要什麼都行。

    皇帝的意圖很明星,大將們當然不傻,俯首表示感謝皇帝恩德。宋太祖不廢一槍一彈,不傷君臣和氣就解除了武將們的兵權,上自皇帝,下自群臣都非常高興,直言這樁買賣乾的“划算”。

    然而,天下事往往有一利則必有一弊。溫情的“杯酒釋兵權”卻給宋朝的覆亡也埋下了禍根。仔細算一算賬,人們發覺這代價也實在太大了!

    首先,就滋長了朝廷的腐敗之風。

    在“杯酒釋兵權”中趙匡胤表現得極為慷慨和仁愛,為了“安撫”石守信等武將,他不但向他們賞賜了大量的錢財,而且還“約婚以示無間”,與一幫武將締結政治婚姻。

    所謂的“杯酒釋兵權”,用《宋史·石守信傳》的原話說就是“賞賚甚厚”。說白了,其實不過是宋太祖趙匡胤“以腐敗換兵權”罷了。從某種意義上說,“杯酒釋兵權”,不啻是趙匡胤給整個武將集團頒發了一張“腐敗許可證”。由於有了皇帝親自頒發的這張“腐敗許可證”為庇護,所以,從那之後,武將們都“理直氣壯”地進行腐敗。

    如戰功顯赫的石守信原本是一員仁將,一向重義輕利,可是,自從“杯酒釋兵權”事件發生後,他忽然頓悟,從此開始追求聲色犬馬,瘋狂聚斂財物,史書上稱石守信“累任節鎮,專務聚斂,積財鉅萬”;

    而另一位武將王全斌,史書上也說他以前一直表現很好,為人素來“輕財重士,不求聲譽,寬厚容眾,軍旅樂為之用”,可是,“杯酒釋兵權”後,他竟像換了個人似的,克蜀之日,竟自己帶頭,放縱部下大肆搜掠蜀中,“侵侮憲章,專殺降兵,擅開公帑,豪奪婦女,廣納貨財,斂萬民之怨嗟,致群盜之充斥。” ......

    對於武將們的所作所為,趙匡胤是儘量“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做到能不說的不說,能不管的不管。拜金主義、享樂主義、腐化墮落在宋朝立國之初便快速抬頭。

    趙匡胤不僅要解除武將的兵權,他還一竿子插到底,制定“重文輕武”的國策,時時處處對武將們嚴加防範,以永絕武將們對大宋王朝的後患。

    趙匡胤大力推行“重文輕武”、“強幹弱枝”政策。在那個內憂外患,戰爭不斷的時代,趙匡胤任命文臣控制軍隊,用文人來統領大軍,武將首領不斷更換,造成了兵不認將,將不識兵的弊端,駐軍上強幹弱枝,勁兵薈萃中央;打仗時陣圖遙控,文官監軍;養兵百萬,卻委靡不振。

    宋朝憑藉自己擅長賺錢的優勢,幻想用“破財消災”的策略來維護和平,那軍隊的建設自然就顯得沒那麼重要了。重文輕武的國策造成宋人普遍不願意當兵,宋朝武人成為人們鄙視的行業,“好鐵不打釘,好男不當兵”的民謠就是從那時開始的。

    “重文輕武”、“強幹弱枝”能除內患卻不能制外。因為這樣偃武修文,不重視國防,以至於在大宋與遼、西夏、金的戰鬥中連連敗北,導致宋朝長期陷於捱打求和的被動局面。  宋遼“澶淵之盟”盟約締結後,宋遼之間百餘年不再有大規模戰事。在重文輕武的國策下,北宋朝廷禁軍養尊處優,有計程車兵連馬都不能騎,幾乎喪失戰鬥力。公元1120年,宋、金兩國南北夾擊遼國,金軍攻克遼國五座京城,而宋軍因主帥童貫無能,軍無鬥志,反被遼軍所敗。金國見宋朝禁軍如此不濟,遂起侵略之心,在佔據遼國故地後大舉南下,包圍東京汴梁(令河南開封),打敗宋朝禁軍,俘徽、欽二帝,北宋滅亡。

    “杯酒釋兵權”後宋朝雖名臣迭現,但是鮮有名將。試想一下,泱泱大國,怎麼能沒有拿得出手的武將呢?“重文輕武”、“強幹弱枝”下的宋王朝對北愈戰愈弱、向南愈逃愈遠,最後一個皇帝被逼到廣東跳海.........

    歷史是一面鏡子,宋太祖“杯酒釋兵權”兵不血刃解除兵權,對武將的猜忌和防範,國防建設上的滯後,嚴重削弱了抵禦外來侵略的力量,最終卻害了大宋王朝。由此引發的一系列慘訓,至今仍值得人們的深思.....

  • 17 # 拂心莫停手

    並沒有埋下伏筆。

    縱觀宋朝以前的朝代更替,也可以看出封建社會,封建王朝的更替是歷史發展的必然性結果。

    首先我們看下“杯酒釋兵權”:

    趙匡胤“杯酒釋兵權”的發生背景一:從自己“陳橋兵變,黃袍加身”吸取後周滅國的教訓,加強自己的權利抓緊對禁軍的控制。

    背景二:建隆元年(公元960年)趙匡胤建立大宋稱帝的第一年,後周將軍李筠假意投降宋,後又尊後周皇帝郭威為主,勾結李重進密謀反宋,趙匡胤親自率兵討伐平叛,李筠兵敗自焚。

    於是在平叛李筠李重進反叛之事後,趙匡胤就開始著手整治手裡有兵權的將軍,只不過為了避免再次出現五代十國的戰亂現象,趙匡胤所採用的方法不一樣。

    根據《宋史》記載,大宋建國為公元960年,年號:建隆元年。

    而解除將領兵權的“杯酒釋兵權”時間發生在公元961年,就是建隆二年。

    趙匡胤的:杯酒釋兵權”發生在眾位禁軍將軍在毫無準備之時就被趙匡胤當成了政治假想敵,所以在事件還沒有發生時就把他們扼殺在搖籃裡。

    由此也可以看出“杯酒釋兵權”的最根本目的是宋太祖趙匡胤為了皇權的統一。

    宋朝滅亡的根本原因:皇帝的懶政,宰相的專權。

    南宋末年並非是一無是處,毫無戰力的。

    金朝滅亡之後,端平元年(公元1234年),宋朝將軍全子才出兵河南,收復南京,進軍開封,只不過這場“收復失地”的戰爭卻因為糧草跟不上遭受了嚴重打擊。

    端平二年(公元1235年)以及端平三年九月(1236年9月)、端平四年(1237)年,蒙軍兩次大軍南侵,但都遭遇宋軍的頑強抵抗,蒙軍均已失敗告終。

    公元1259年,蒙古大汗蒙哥在與宋軍交戰中被打死了,而此時宋朝的宰相賈似道開始趁著忽必烈奪取皇位之時與忽必烈議和。放棄了一個反擊的大好時機。

    公元1274年宋度宗駕崩,而後宋朝的政治完全進入了癱瘓模式,此時的宋朝已經沒有能夠正確釋出指揮命令的皇帝和將軍,元軍一路南下,勢如破竹,連下重鎮。而南宋亡。

    宋朝滅亡的根本原因就是南宋末年時期的政治制度黑暗,皇帝不理朝政,宰相專權。可以說政治制度是完全混亂的,已經不足以維持一個正常的朝廷可以的運轉,所以在公元1274年以後的兩國戰爭中,宋軍根本沒有反擊的餘地。

    其實不難看出,宋太祖的“杯酒釋兵權”是為的皇權的統一。而宋朝被滅卻是因為皇權的分散。

  • 18 # 雪峰居士

    宋太祖趙匡胤”杯酒釋兵權“是在宋朝建立之初,確切的說是在宋朝建立後的第二年即961年;而宋朝滅於元兵是在公元1279年。這之間的時間跨度大約二三百年,其中還發生北宋滅亡、南宋建立的事情,因而說【宋太祖"杯酒釋兵權"的好戲,是否已為宋朝最終滅於元兵埋下伏筆】是站不住腳的,也不合情理的。

    杯酒釋兵權

    宋太祖趙匡胤欺負後周柴氏孤兒寡母,發動陳橋兵變建立宋朝。雖如此,但他名列”秦皇漢武、唐宗宋祖“,就是因為他結束了自唐末以來五代軍閥混戰的亂世,開啟了兩宋經濟文化之繁榮昌盛的大格局。趙匡胤同樣是軍人出身,為什麼他建立的宋朝能夠結束五代亂世,而在他前面的人不能?那就是因為他比別人活的長、比別人更有雄才大略、有睥睨天下的壯志,雖然能力問題欠妥,但不能否認這些。

    為結束五代以來藩鎮割據局面不再出現,同時為鞏固新生的宋朝,避免擁兵將領跟他一樣”黃袍加身“。於是在公元961年,

    帝悟,於是召守信等飲,酒酣,屏左右謂曰:“我非爾曹力,不及此。然天子亦大艱難,殊不若為節度使之樂,吾終夕未嘗高枕臥也。”守信等請其故,帝曰:“是不難知,居此位者,誰不欲為之!”

    這就是著名的杯酒釋兵權。

    宋太祖趙匡胤前後透過兩次杯酒釋兵權和一系列的軍事改革,達到了中央集權的目的,同時又結束了藩鎮割據的局面。採取先南後北、先易後難的全國統一政策,逐步推進統一大業。很遺憾,他死的太突然,北漢和燕雲十六州他死的時候都還沒有奪回。當然,燕雲十六州在兩宋都未曾握在手中,成為北宋最大的隱患,這也是北宋滅亡的根源所在,也是兩宋最大的威脅來自於外部政權,而非內部。

    最最可惜的是,宋太祖趙匡胤以下的宋朝皇帝們都沒能好好領會杯酒釋兵權,只知道防範武將,耽誤了多少忠臣良將?這些以後的宋朝皇帝們不是太迂腐就是太刻板,要不怎麼說沒有雄才大略,不能乾坤獨斷一朝變法呢?

    宋朝滅亡

    北宋滅亡

    北宋滅亡是有諸多原因的,比如內政方面任用奸臣致使政治腐敗;比如外交方面,本來就一直沒有燕雲十六州的險要地勢作為屏障,還聯金滅遼,將擋著金國的屏障遼國滅掉。這……,不亡才怪!

    南宋滅亡

    南宋本身就是偏安一隅的南方政權。他被滅,更跟趙匡胤時期的杯酒釋兵權扯不上什麼關係啦。南宋在於沒有進取心,同時也因為來自北方政權統一全國的需要,在正統觀念下,國力衰弱的南宋不得不滅也!

    但有一點肯定是,無論北宋、南宋的滅亡,都跟宋太祖以後的繼承人有關,沒有那種雄才大略、睥睨天下之雄心壯志,在列強虎視眈眈之中,焉能不滅?先後面對金國騎兵、後又面對元朝騎兵,以步兵為主的南宋根本無力抗衡!南宋還能堅持那麼久,就在於我們還有那麼多可敬可佩的忠臣良將,如岳飛、韓世忠、吳玠、文天祥等人,否則,南宋何能撐如此之久也?

  • 19 # 想跟你聊故事

    個人認為還是有道理的。

    宋太祖趙匡胤本人就是軍武出身,被手下將士黃袍加身,才得以最後一統天下的。這也導致趙匡胤當上皇帝后,害怕麾下將士手握軍權,效仿自己。

    所以趙匡胤來了一出杯酒釋兵權的把戲,對跟自己打天下的那幫兄弟說,正是由於弟兄們我才能當上皇帝,但是現在也因為兄弟們我寢食難安呀。假如哪一天你們身不由己,和手下將士一起來反對我,該怎麼辦呢?

    結果趙匡胤手下將士為求自保,紛紛交出兵權隱退,這是宋朝文官治理天下的開始,也是宋朝武官失去權利的開始。

    為了穩固江山統治,宋朝打壓武官重用文人,導致文武力量失衡,以至於後期直接由文官掌握兵權了。

    在宋朝爆發危機的時候,不是沒有大將挺身而出,往往都是因為忌憚,不能予以重用,不管是楊家將還是嶽武穆,無一不是政治傾軋下的犧牲品。

    可以說這種制度貫穿了整個大宋王朝,正所謂成也蕭何敗蕭何。

  • 20 # 北岸木子話文史

    非常感謝能為您解答這個問題:

    首先我們必須要明確的是,宋太祖趙匡胤“杯酒釋兵權”,是非常出色的行政藝術,這一點是毋庸置疑的。作為一位開國皇帝,他沒有將曾經和自己並肩作戰的兄弟趕盡殺絕,而是採用了“杯酒釋兵權”,一種溫和的方式讓他們交出了兵權。而後趙匡胤“以文治國”設計出了精密的文官制度,在最大程度上削弱了武官的權力。

    文人治國是雙刃劍

    文人治國其實是一把雙刃劍。一方面可以造就宋朝輝煌的歷史文化,但另一方面宋朝軍事力量非常薄弱,對於西方的夏,北方的遼沒有壓倒性的軍事優勢,只能夠採取和談、貿易等方式來取得暫時的安寧。靖康之恥之後,宋朝南渡,在中國的南方偏安一隅,這根本原因無不指向軍事力量的薄弱。

    趙匡胤打造的文官體系之利弊

    但宋太祖趙匡胤杯酒釋兵權之後,打造一個以文官為核心的統治體系。首先擴大了科舉考試的規模;第二,改革了軍事制度;第三,進一步實行中央集權。這一系列的措施避免了帝國內部的分裂,但是他沒有能力消除邊疆地區的威脅。所以趙匡胤缺乏足夠的戰略縱深,從而面臨著異族的威脅。

    “杯酒釋兵權”不是錯棋

    但我並不認為,趙匡胤杯酒釋兵權是他下的一步錯棋,並非從起初就奠定了宋朝最後的結局。我們從趙匡胤“杯酒釋兵權”的背景開始談起,從唐末到五代十國期間,王朝更迭原因多指向於藩鎮割據。實際上“杯酒釋兵權”是一次人事變動。

    在鎮壓完李筠的反抗後,宋太祖論功行賞,將張光翰、趙彥徽派到地方做節度使,這是人事職務變動:張、趙二人表面上看起來地位提高了,但實際上趙匡胤的威脅變小了。這是趙匡胤對於他們軍事權力和地位的調整。

    這是這一次削權的行動,讓北宋得以統一和穩定。可以試想,如果沒有杯酒釋兵權,宋朝是否可能會經歷再一次的動亂?宋朝滅亡的原因是不能夠將所有的責任歸咎到趙匡胤身上的,他是開國皇帝,宋朝還有之後的君主在經營。

    總結

    趙匡胤是仁慈的,他不像劉邦一樣“狡兔死,走狗烹”,也不像朱元璋那樣,心狠手辣。他是一個有情有義之人,透過削奪兵權,加強了中央集權,這是一種行政藝術。雖然說趙匡胤打造了以文官為核心的統治體系,但是這不能說是為元滅宋埋下的伏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nba史上最強陣容是什麼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