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一壺濁酒喜相逢
-
2 # 小江讀史
感謝邀請,首先要界定一個時間,戰國的開始,公元前403年周威烈王封韓、趙、魏三家為諸侯國,揭開戰國的序幕,經過兼併戰爭,逐漸形成了戰國最強大的七個國家,齊、楚、秦、燕、魏、趙、韓,此七國被稱為戰國七雄。那麼盤踞在中國東南方的越國為何沒有成為戰國七雄呢?筆者認為有以下三個原因。
一、越國國力達到強盛的時期是在春秋晚期,歷史上的一種說法,越王勾踐被譽為春秋五霸之一,因此越國在戰國時期存在感很低。公元前494年,越國攻打吳國,但慘遭失敗,越王勾踐受辱與吳王夫差,從此開始了二十多年的韜光養晦,經過二十年的發展,越國重新崛起,到公元前473年,越國滅掉吳國。勾踐滅亡吳國之後,就率軍隊向北渡過黃河,在徐州和齊、晉諸侯會盟。在當時,越國軍隊在長江、淮河以東自由暢行,沒有限制,諸侯們都來祝賀,越王號稱霸王,開始稱霸。
二、內亂和戰爭導致越國的強盛沒有持續到戰國時期。勾踐滅吳之後,范蠡歸隱辭退、文種被越王賜死,一批批有才能的大臣被勾踐疏遠之後,越國的霸業曇花一現,迅速衰落。經過幾代越國君主以後,越國的國力被消耗殆盡,越王無強,經常與中原國家征戰,向北攻打齊國,向西攻打楚國,在與楚威王爭勝中,越國大敗,無強被殺,佔領了越國大量的領土,從此之後越國內亂不斷、國內貴族爭權奪利,分崩離析,因此只能乖乖臣服於楚國。到楚懷王時期,公元前306年,楚王趁越國內亂的契機,出兵將越國滅亡,設江東為郡。
三、從地理環境可以來看,當時越國位處中國東南地區,開發程度遠遠低於中原地區,因此該地區經濟落後,農業不發達,人口少,產生的人才就相對少,因此沒有條件可以持續越國的強盛。
總之,越國沒有成為戰國七雄之一,這三個原因不容忽視。
-
3 # 雲浮月
好像因為當時越國軍事強盛,但越國自身的政治條件不良。越國和吳國都在楚國稱王之後迅速也稱王了。但楚國中原化程度比兩國都遠遠超過兩國。中原化的國家通常政治制度比較穩定,國家發展較為平穩,不會有太大的起落。而吳越不同,政治制度的不穩定造成這樣的國家容易大起大落。例如吳國滅亡速度之快,以及越王去世之後國力的迅速崩塌。最終導致內鬥耗盡了國家了,最終國家迅速退化。越國在戰國時期很少出現的原因就在於此,內鬥之後的越國其實僅僅是個聯合體,而非一個統一穩定的國家了。當然也就沒有實力去成為戰國雄霸。其實力甚至連中山國都不如。
最簡單的對比,吳國稱霸是因為吳國的軍力推動的,而越國稱霸的過程卻是春秋時期最簡化的,僅僅滅了當時的霸主,就直接稱霸了。所以越國無論是造成的影響還是實力勢力都是不如吳國的。
-
4 # 海鏡清
越王勾踐二十四年(前473年),越國滅掉了當時的霸主吳國,並向北渡過淮河,在徐州與齊、晉諸侯會合,宋、鄭、魯、衛、陳、蔡執玉入朝。"當是時,越兵橫行於江、淮東,諸侯畢賀,號稱霸王"。
越國原來偏居浙江福建一隅,直到滅吳後,才與中原文化有了交集
這時候已經是春秋末年,因此勾踐是春秋時期的最後一位霸主。越王勾踐為了爭霸中原,把都城北遷到琅琊(今山東青島琅琊臺),甚至遠征秦國,迫使秦國臣服,所謂“陳兵未濟秦師降,諸侯怖懼皆恐惶”,可謂是威風到了極點。
越人“斷髮紋身”(這個越人傭留著現代的中分發型和原始的紋身圖案),和中原文化格格不入,文化差異導致越國思想上總是慢半拍,無法適應時代劇烈變革的需要,而且不利於招攬他國人才
越王勾踐三十二年(前465年),勾踐去世,他的兒子鹿郢和孫子不壽繼續堅持勾踐禮義相待諸侯的政策。但在越國仍然堅持春秋那一套舊體制時,中原已經發生了巨大變革,中原諸國開始全心全力投入到兼併小國、掠奪土地的新遊戲當中,也就是越國這種距離中原太遠的蠻夷還把霸主的名號當回事。例如勾踐滅吳後,將吳國佔據的淮河流域還給楚國,吳國所侵佔的宋國領地還給宋國,泗水以東600裡土地還給魯國。這不是腦子進水是什麼?
戰國初期,越國是大國、強國,確實很有實力爭奪七雄的位子
戰國初期,東周境內尚有十幾個國家,其中以齊、晉、楚、越四國的實力最強,有四分天下之勢。墨子曰:“今天下好戰之國,齊、晉、楚、越。……今以並國之故,四分天下而有之。”但這四大霸主,除了楚國,都沒有笑到最後。
第一個倒黴的是晉國。公元前453年,韓、趙、魏推翻智氏,三家分晉。但直到四十年後,遲鈍的越國才開始改變對外政策,加入吞併小國的行列。越王朱勾三十三年(前414年)併吞了滕國(今山東滕州)、三十四年(前413年)吞併了郯國(今山東郯城),越王翳七年(前404年)吞併了繒國(今山東棗莊)。
三家分晉,奠定了戰國七雄的基礎格局
越王翳二十年(前391年),第二個倒黴蛋出現了,齊國權臣田和篡位,把齊國君主(媯姓)放逐海島。越王翳乘機發兵討伐齊國,史書上沒有細說戰爭經過,但這次戰爭很顯然沒有成功,甚至可能失敗了。因為越王翳三十三年(前378年),越國被迫遷都吳(今江蘇蘇州),顯然是受齊國逼迫所致。
越國的政治體系是典型的王族政治,之所以多次出現弒君事件,就是因為近親王族、卿大夫各有兵權,“臣權太重”。
這次失敗後不久,越國陷入長期內亂。越王翳三十六年(前375年),越王翳的弟弟豫企圖謀害太子諸咎,諸咎發動政變,殺了父親,但自己隨後也被殺,吳地的貴族擁立諸咎之子錯枝為王,這引起了越地貴族的不滿。越王錯枝二年(前373年),越地的卿大夫寺區率兵廢黜錯枝,擁立了越王翳之子無餘為王。越王無餘十年(前363年),寺區的弟弟思又弒殺了無餘,擁立無顓為越王,將國都從吳遷回故都會稽。長期的政局混亂、社會動盪、經濟倒退,越國走向不可挽回的衰落。
當中原強國爭先恐後引進他國人才,變法強兵之時,越國卻故步自封,啥也沒幹
從根本上來說,越國的衰落不僅僅是因為內亂,而是因為思想落後。當時以魏國的李悝、吳起,秦國的商鞅改革為代表,中原各國爭相進行以富國強兵為目標的變法運動,而越國依然死抱著世襲等級制度和奴隸制不放。落後於時代,自然會被時代所拋棄。
對楚戰爭失敗後,越國喪師失地,內部分裂,再度淪為與中原隔絕的蠻夷
越王無疆三十七年(前306年),越國試圖透過伐齊來恢復霸業。齊使以楚國分兵在列國爭勝、國內空虛為由,引誘越國和齊國一起伐楚。越王無疆聽從齊使計策,轉頭討伐楚國。結果楚軍大敗越軍,殺死無疆,同時在徐州大敗齊軍。吳、會稽都被楚國佔領,越國只剩下浙江南部、福建的領土。
越國後裔在東南沿海堅持到了西漢建立才被統一(秦始皇時曾被統一過,秦末再次立國)
而且由於越王無疆生前未曾明確指定王位繼承人,導致他的兒子們各據一方,紛紛自立建國,越國分裂成東甌、閩越等幾個小國家,徹底退出了爭奪天下的行列。不過,殘存的越國儘管喪失了勾踐成功以來的全部征服土地,卻也僥倖躲過了後來的很多諸侯兵災,一直到漢朝建立後百多年,才逐步被征服。
-
5 # 君山話史
越王勾踐是春秋時代的最後一位霸主,然而其霸業卻如曇花一現,在勾踐去世後,越國的光芒就褪去,終於在戰國時代默默無聞,沒能躋身於戰國七雄之列。這是為什麼呢?
第一,越國滅掉吳國,實有很大的僥倖成分在春秋時期,越國只是僻處東南的小國,地小人稀,文明落後,國力也並不強大。實際上,在吳越爭霸戰中,吳國基本上是壓著越國打的。吳國曾經一度把越國打得差點亡國,如果不是夫差犯了一個錯誤,勾踐是沒有翻盤的機會。夫差的錯,在於沒有斬草除根,沒殺了勾踐,而是把他當奴僕以羞辱。但是勾踐能屈能伸,忍辱三年,成功騙過夫差,重新返回越國。
此後,勾踐以范蠡、文種之計,以財貨、美女賄賂夫差,以弱其志,並暗中發展自己的勢力。夫差後期任用奸臣,伍子胥被殺,孫武離去,而他猶妄自尊大,忽視勾踐的威脅,卻一味想著與晉國爭霸。在夫差帶著十三萬大軍北上黃池,與晉國爭奪霸權之際,勾踐突然從背後下手,突襲空虛的吳國。這是越盛吳衰的關鍵一役,此後,勾踐越戰越勇,最終完成滅吳的大業。
平心而論,以國力來說,越國與吳國並不在一個水平。勾踐能取得驚天成就,主要是吳王夫差犯一系列不可饒恕的錯誤。因此,越國的非凡成就,更多應歸功於勾踐個人的能力,而非越國的國力有多強大。
第二,越國滅吳後,並沒有大肆擴張勾踐滅吳,主要是一場復仇之戰。在滅吳之後,周元王封勾踐為伯,伯就是侯伯,也就是諸侯之長。其實此時的周天子已經全然沒實權,所謂封伯,象徵性的意義大於實際意義。
越王勾踐並沒有被勝利衝昏頭腦,他對自身實力的估計還是比較合理的。滅吳之後,勾踐不失時宜地會齊、晉諸侯于徐州,並致貢於周。對於所佔領的吳國之地,勾踐只吞併一部分,為了巴結鄰國,他把淮上之地劃給楚國,把吳國侵佔的宋國土地歸還宋國,把泗水以東六百里之地劃給魯國。從這裡可以看出,越王勾踐實際上並沒有稱王稱霸的意圖。
應該說,勾踐的做法還是明智的。古代政治與今天的政治並沒有很大不同,當你吞併一個強國時,很容易引來鄰國的恐慌,而這往往導致災難。比如戰國時代的齊國在吞併宋國後,就引來五國伐齊,最後齊國差點滅亡,從此一蹶不振。勾踐吸取夫差的經驗教訓,在國際上保持低調,主要還是考慮到自身的實力,與晉、楚、齊這些老牌強國,還是不在一個檔次上。
第三,范蠡出走,文種被殺,越國初現衰落之徵兆越王勾踐是一位偉大的英雄,但他的猜忌心也是很強的。
最能洞悉勾踐內心的,當屬謀臣范蠡。范蠡輔佐勾踐二十餘年,功勞赫赫。但是在勾踐滅吳大業完成後,范蠡卻選擇急流勇退。在很多人看來,這是不可思議的,你辛辛苦苦奮鬥圖個啥呢,不就是為了功名嗎?但范蠡有自己的看法,跟隨勾踐這麼久,看清勾踐猜忌心是很強的。像勾踐這樣的人,可與共患難,不可與共安樂。所謂“兔死狗烹,鳥盡弓藏”,盛名之下,難以久居。於是他急流勇退,雲遊四方,最後落腳於齊國陶地,開始他人生第二次創業。
范蠡是不是多慮了呢?事實證明,他的選擇完全正確。范蠡的好友,越王勾踐的另一位大功臣文種放不下功名二字。范蠡曾寫信警告他,認為勾踐復仇心願已遂,他們這樣的謀臣就失去了價值,你肚子裡的韜略那麼多,君主不防你防誰呢?但是文種不相信,自己功勞這麼大,能力這麼強,怎麼會沒有容身之所呢?
果然如范蠡所料,勾踐的猜忌心日甚一日,當年文種為滅吳提出九策,而勾踐僅用其三策便大功告成,他不能不提防著文種以同樣的手段來對付自己。勾踐的一席話暗藏殺機:“當年你的九策,僅用三策就破強吳,還有六策尚在,希望你到九泉之下,用這些計策對付吳國的祖先。”並賜送一柄屬盧之劍,文種明白越王欲置己於死地,最終只得以伏劍而死的方式,來結束自己生命。
范蠡出走,文種被殺,本來就缺乏人才的越國就無以為繼了,而其走向衰落,似乎是必然的趨勢。公元前465年,越王勾踐去世。越王勾踐是中國歷史上罕見的天才,他意志頑強,堅忍不拔,在失敗面前能臥薪嚐膽以圖東山再起。像勾踐這樣的人,幾百年也不一定出得了一個,因此,我們不能奢望其繼承者有他那樣因坎坷而磨礪出的堅強品質。因此,勾踐之死,就意味著越國的衰落,其文化與國力不足以支撐強國的地位,在戰國時代逐漸被邊緣化,理固宜然。
-
6 # 天天故史匯
越國在勾踐滅吳之後,成為春秋後期的最後一個霸主,可強大的越國為什麼沒有成為戰國七雄之一。
越國的高光霸主時期勾踐臥薪嚐膽,滅亡吳國之後遷都琅鋣並朝見周王,周王賞賜了勾踐,勾踐又透過交好周邊的楚國、魯國和晉國成為當時的霸主,越國風頭無兩。越國興盛了一段時間,在這段時間立,越國基本上是以霸主的姿態對外,僅在勾踐之後的第三任君主任內曾對外作戰滅過幾個小國,大部分時間裡沒有參與對外作戰。
越國衰弱南遷隨著時間的前進,越國陷入長時間的內亂之中,國力持續衰退,並伴隨著越國的國都不斷回遷,從勾踐時期的琅鋣(山東青島附近)到吳地(江蘇蘇州)再到會稽(浙江紹興)。可以看出,越國的中心是不斷南遷的,國力不斷的衰弱,越國也越來越無力參與中原的征伐戰了,直到最後的越王無疆,無疆想要參與中原征伐,但被楚國打敗殺死了,越國從此分裂,後期再也沒有越國什麼事情了。
戰國的定義“戰國”這個詞在戰國時期就有了,但當時並不是指這一時期,而是指當時的幾個主要大國,這些國家長期進行征伐兼併戰爭,所以被統稱為“戰國”。這一時期因為國家之間的戰爭主要是兼併戰爭,越國雖然曾經是春秋末期、戰國初期的霸主,也短時間的進行過兼併戰爭(越王朱勾兼併幾個小國),甚至被墨子拿來和齊國、晉國、楚國相比,但長時間內越國並沒有參與多少兼併戰爭,所以並不符合當時對於“戰國”定義。而越王無疆滅亡時期,基本上是秦國秦武王去死,秦昭襄王即位時期,這時期基本上是戰國中期,此後的一百多年時間,越國對中原的影響基本為零,不再站在國際舞臺忠心的越國,很快就被當時的七國奪去了光華,所以也就不能進入“戰國七雄”之列了。
-
7 # 大風4925
勾踐的終極目標是滅吳,滅吳之後,兔死狗烹,人才極大流失,國力衰落再所難免。
春秋戰國之交,以七雄為代表的諸國先後變法圖強。N年後,強鄰楚國重新強大起來,其覆滅再所難免。
-
8 # 會跳高的豬
看了這麼多雷同的回答,我想來點不一樣的,讓大家耳目一新的感覺。
第一,地理因素。吳越在春秋時代來說都是屬於偏遠地帶,未開化之地,無論人口,還是軍事素質,文明程度和當時中原的大國根本無法相提並論。
第二,越國貴有自知之明。吳國是怎麼被越過滅掉的?曾經吳王夫差打的越國躲進會稽山,舉旗投降,獻國稱臣,如果你是夫差,你會放過這個滅掉越國的千古良機嗎?況且縱觀吳越記載,夫差在前期的形象一直是勵精圖治,又怎麼突然會為了幾個美女和一些金箔而放過勾踐呢?春秋無義戰,君王各自有志,人都不是傻子。
當時吳出兵已久,聚集會稽,多染疾病;而越兵熟悉地形,且人雖少,然仍作困獸。以勞對逸,雖然能夠取得勝利,但相必也是損失頗多。況且吳王夫差當時想的恐怕是北上會盟,與晉國爭霸,因此在得到了相應的補償(美女,附屬)後,放棄了滅掉越國的想法。而後,越國正是趁吳國大舉北上,國內空虛時,才趁虛而入,一舉滅亡吳國。
試想,北上爭雄才是吳國滅亡的主因,越王又怎會犯同樣的錯誤。相必其出兵等事一定更加謹慎。
第三,越國不具有爭雄的人才。春秋戰國時代,人才是很重要的。而且人才往往能夠成為戰爭成敗的關鍵。有人可以合縱,有人可以連橫,有人可以不戰而屈人之兵。越國知名的只有文種,范蠡。文種明顯只是謀士,不足以和中原大國名臣並列。而范蠡早早離開了越王。其他無名之輩相必也談論的必要。
此三點,相必更深層次的回答了越為何沒成為七雄的原因。你可以設身處地的想一想,當你去創業,一是沒有好的先天環境,二是沒有想成功的決心,三是沒有有力的團隊,那麼你會成功嗎?
-
9 # 博浪的水手
越王勾踐後,越國王權爭奪的厲害。一會聯楚伐齊,一會聯齊伐楚。最後一個越王無疆在攻打楚國時戰敗被殺了。因為越人是江南的土著民族,根深蒂固,不像吳國是外來的姬姓建國,所以越國沒有亡。越民都跑到福建和溫州去了,擁立了兩個王子建立了兩個國家閩越國和東鷗國。一直到漢武帝時期。
-
10 # 一國之君歷史研究
簡單的說,越國沒有成為戰國七雄之一,是因為越國在公元前306年就滅亡了,這一年秦國國君秦武王也因為在洛陽舉鼎而死,而秦始皇統一六國則是在公元前221年,也就是說,越國早在秦始皇統一天下的前85年就滅亡。
複雜的說,越國滅亡是因自身經濟基礎、政治制度、文化發展、地緣政治沒能支撐越國繼續發展下去,或者說越國的各項制度遠遠落後於中原各地。
越國也曾強大過一段時間,最強大的時候就是越王勾踐在位期間,勾踐在強大之前,曾經臥薪嚐膽經過20年的修煉,在范蠡、文種的支援下,才最終滅亡吳國,吳國滅亡後,越國迎來建國史上最強盛的一段時期。
如果你仔細研究一下,越國是如何滅亡吳國的?就會明白越國為什麼不能一直強大起來。
越國滅亡吳國有幾個原因:
1、勾踐臥薪嚐膽,有滅吳的決心;
2、重用文種和范蠡等人才治理國家;
3、休養生息的同時,麻痺吳國,讓吳國失去防範,最終一戰滅吳。
換句話,勾踐滅吳,就是為了滅吳而滅吳,滅亡吳國是勾踐終身的願望,依靠的是20年的修養生息和刻意甚至變態的隱藏自已,在滅亡吳國後,勾踐賜死文種,逼走范蠡,會盟諸侯,橫行江淮,成為春秋晚期最後一位霸主。
越國在什麼地方啊?
越國的地盤在今天的浙江、福建、上海、江蘇,一直到山東一帶,在當時絕對處於華夏文明的邊沿,其國內甚至還處於奴隸社會,生產力完全不能與中原諸侯國相比,而且還未能擺脫野蠻落後的文明,就連幫勾踐滅吳的功臣文種和范蠡居然一死一走,要知道當時的越國國內根本就沒有人才。
吳越之地,在當時原本就是愚昧落後之地,雖然當時的秦國也有這樣的味道,但是秦國從秦穆公以五張羊皮換百里奚開始,對待外來人才的態度簡直與越國不可同日而語,外來人才在秦國大多能受到重用,比如商鞅、範睢等。
而越國對待外來人才的態度請參考文種和范蠡的結局,對於地處偏遠,又野蠻落後的越國來說,勾踐的行為簡直阻斷了外來人才為越國效力的可能性,而越國自身在發展過程中顯現出來的野蠻落後則親自斷送了越國的將來。
從勾踐之後的第三代越國國君朱勾開始,越國出現了弒父篡位的事件,朱勾是越國勾踐的重孫,繼承了勾踐的狠毒,居然弒殺了自已的父親越王不壽,自立為君主,如同匈奴單于冒頓一樣。
但越國可不是胡族,怎麼算也是華夏民族,華夏民族是絕對不做出弒父篡位的事情,要知道到春秋晚期時,中國社會早已進入文明社會,雖然伴隨一系列的戰爭和屠殺,但是弒父篡位這事在中原不能被接收,為中原諸侯國所不恥。
雖然越王朱勾武功不錯,越國也曾一度強大,在朱勾時期,越國與齊國、晉國、楚國並列為四大強國,還曾出兵滅亡了滕國(今山東滕州)和郯國(今山東郯城)。
但是朱勾開了極端惡劣的頭,為越國後來的宮廷政變和惡性屠殺,作了一個很壞的榜樣,朱勾的兒子越王翳晚期,越王翳的弟弟豫趁機作亂,為了王位,害死了三個王子,還想害死太子,結果太子諸咎率軍發動政變,趕走了豫,還殺了自已的父親越王翳,又一次弒父篡位。
後來太子諸咎也被殺,越國亂成一團,宗室自相殘殺,直到越王翳之子無餘為越王,沒多久越王無餘又被弒殺,無顓為越王,無顓在位18年,死後由無顓的弟弟無強繼位。
公元前306年,越王無強發兵向北攻打齊國,受到齊國的引誘,越王無強改變主意攻打楚國,結果楚國早有準備,早就派間諜在越國五年,就是為了滅亡越國,由於楚國早有準備,越國大敗,被楚國擊敗,自此越國滅亡,其國內又分裂為若干個小國,再也無力爭霸中原,直到滅亡。
越國與齊國一樣,都是地處邊陲,都是依靠武力打出來的地盤,但不一樣的是,秦國有接納人才的優良傳統,和起用商鞅變法的正確政治、經濟、軍事制度,而越國沒有,還排外,殺功臣,靠武力的強大,只能強大一時,不能強大一世。
同時越國由於地處邊陲,沒有實行或接納華夏文明,其國內的政治生態一直處於血腥弒殺階段,其國內屢屢發生的弒父篡位為華夏文明所不恥,也就不能永遠強大,更不能成為戰國七雄之一了。
-
11 # 青史回聲
臥薪嚐膽,是形容越王勾踐的。此人不愧是一代君王,能忍常人所不能忍,在越國被吳王夫差打敗後,作為俘虜的勾踐愣是沒有透露出一絲野心,“專心致志”地在吳國服侍吳王夫差幾年,在取得吳王信任後,又回到越國故土,重拾信心,臥薪嚐膽十幾年,終於打敗了吳國,殺死了吳王夫差,並且北上稱霸,成為了春秋五霸的最後一位。
但是好景不長,進入戰國時期,這個曾經的春秋霸主越國,就被老牌的諸侯國楚國給滅了。原因很簡單,自越王勾踐之後,其越王是一代不如一代。戰國和春秋是兩個不同的時期,春秋講究的是爭霸,而戰國卻是兼併、滅國,如果一個國家沒有進取之心,等待它的只有滅亡。越國就是如此。
雖然勾踐滅吳,北上與中原諸侯國會盟,成為了春秋時期最後一位霸主,但是越國本土來說,卻絲毫沒起什麼作用。勾踐在時,還能夠讓越國不倒,但是人終有一死,勾踐也不例外。後繼者不積極進取,只顧著守住自己的一畝三分地,是沒有什麼好結果的。
很快,楚國就趁越國北上中原之際,興兵滅越,其越王無疆被殺。之後越國國內發生內亂,極大消耗本國的國力。而後經過楚國的不斷打擊,越國名存實亡。不僅本土吳越之地被侵佔,而且分裂成了兩個政權,也就是閩越和東海。一直到劉邦建立漢朝,將其百姓遷徙到江淮一帶,越國才算真正絕嗣。
-
12 # 子不是魚
楚國是看在越國,勾踐死後,越國上下大亂,群龍無首才去攻打越國的,勾踐死的時候是公元前465年,63年後,三家分晉,戰國才開始,所以越國沒有成為戰國七雄之一。齊,楚,燕,魏,趙,韓,秦,始稱戰國七雄。
越人在公元前537年以前的歷史除了關於越王室起原的傳說外,全是空白。是年,越人開始隨楚人伐吳,其後吳師入郢,越人即乘虛襲其後。入郢之後十年,吳王闔閭與越王勾踐戰於槜李(今嘉興)大敗,受傷而死。其子夫差於繼位後三年(前494年)大舉報仇,勾踐敗到只剩甲楯五千,退保會稽,越王勾踐向吳王乞和,吳王夫差認為,越國無實力再戰,對越王放鬆警惕。
吳王夫差,當時有兩個原因,不殺越王,一是心軟,二來他認定越國再無能為力,而急於北進與諸夏爭霸,不願再向南荒用兵了。
在此後十二年間,夫差忙於伐陳伐魯,築城於邗(即今揚州),鑿運河連線江淮,從陸路又從海道(吳以舟師從海道伐齊為我國航海事見於記載之始)伐齊,和朝會北方諸侯,而勾踐則一方面向夫差獻殷勤,向他的親信大臣送賄賂,一方面在國內獎勵生育(令壯者不得娶老婦,老者不得娶壯妻;女子十七不嫁,男子二十不娶,其父母有罪),並給人民以軍事訓練。
前482年,夫差既兩敗齊國,大會諸侯於齊的黃池。他要學齊桓、晉文的先例,自居盟主。臨到會盟的一天,晉人見他神色異常的不佳,料定他國內有變,堅持不肯屈居吳下,一直爭執到天黑,結果他不得不把盟主的地位讓給晉國。原來他已經秘密接到本國首都(吳原都句吳,在今無錫東南,至夫差始遷於姑蘇,即今蘇州)被越人攻陷的訊息了。夫差自黃池掃興而歸後,與越人屢戰屢敗。
前473年,吳亡于越,夫差自殺。勾踐踏著夫差的路徑北進,大會諸侯于徐州(據顧棟高考,此徐州在今山東滕縣,非江蘇之徐州),周王亦使人來“致胙”。後又遷都於瑯琊(越本都會稽,即今紹興。至勾踐前一代遷諸暨),築起一座周圍七里的觀臺,以望東海。這時越已拓地至山東,與邾、魯為界了。
勾踐死於前465年,又六十三年而晉國正式分裂為三,那是戰國時代的開始。在這中間,越滅滕(後恢復),滅郯,楚則滅蔡、滅杞、滅莒,亦拓地至山東境(莒後入於齊)。在轉到戰國時代之前,讓我們補記兩個和向戌先後並世的大人物;一個是鄭公孫僑,字子產,即弭兵大會中鄭國的代表之一;另一個是魯孔丘,字仲尼,即後世尊稱為孔子的。
-
13 # Mer86
所謂的“戰國”和“戰國七雄”,是後世人根據公元前475年~221年之間的混戰狀況與當時國家強弱評定的。
西漢文學家劉向曾寫道:“萬乘之國七,千乘之國五,敵侔爭權,蓋為戰國”,這是現在公認的“戰國”和“戰國七雄”概念的由來。
也就是說,戰國時期的人並沒有戰國七雄的概念,所謂“七雄”是後世人評定的。越國因為標準不夠,因而也就沒被後世人列入七雄名單。
至於是哪些標準不夠,古人也沒說,我覺得可能是兩項:一是越國沒有變法,國力始終沒有飛躍式進步;二是越國的滅亡時間太早了,沒有享受被秦始皇滅國的待遇。
先說第一點。戰國七雄,全部都有變法圖強。首先變法的是魏國。
公元前425年,趙襄子病死後,晉國的趙氏陷入亂政,魏國取代趙國成為三晉之首。其後魏文侯任命李悝變法,並廣泛選拔了西門豹、樂羊、吳起等名臣,開啟戰國時代魏國首霸之局面。
魏國變法成功後,其他諸侯國效仿魏國變法圖強,如秦國商鞅變法、齊國鄒忌治國、楚國吳起變法,秦齊楚三國迅速崛起。
此外,韓國經過申不害變法、趙國經過趙烈侯變法(後來的趙武靈王還進行了“胡服騎射”改革),韓趙也是稱雄於一時。
戰國七雄中,最後一個變法的是燕國。公元前312年,燕昭王在易水築武陽城,勵精圖治,決心興復燕國,向齊國報仇雪恥。後來燕昭王採納郭隗的建議,招賢納士,“卑身厚幣以招賢者”,築黃金臺,“千金買骨”,結果各國賢士們爭著奔赴燕國,燕國很快集中了一大批各方面的人才。其中最著名的人才有樂毅、鄒衍、劇辛等人。
公元前284年,樂毅帶領燕軍以及趙楚魏韓四國聯軍攻破齊國七十二城,齊國國君齊湣王出逃,齊國勢微,燕國也因此躋身於七雄之列。
相比於秦魏趙韓楚齊燕,越國沒有變法,始終沒有拿得出手的對外戰爭成績,這是越國的軟肋。
雖然說戰國初期,越國一度很強大。越王勾踐為了與中原大國爭霸,將國都由浙江會稽遷至山東半島的琅琊,壓得中原小國喘不過氣,並與齊國、楚國、晉國等老牌大國並列為戰國初期四強。
PS:春秋與戰國的分界點有六種說法,這裡取《史記》的說法,也就是公元前475年為戰國元年。
但是,越國很倒黴。一方面,越王勾踐稱霸之後沒多久就突然病死了,他的兒子、孫子都很柔弱,停止了對外擴張。曾孫越王朱勾倒是個有為之君,頻繁對外擴張,但朱勾對大環境的認知水平仍然停留在春秋時代那種爭霸當霸主的層次,別國都在變法,而他則因為認知不夠錯過了變法圖強的最佳時機。
另一方面,從越王翳開始,越國長時間陷入內戰,國力一日不如一日。內戰一直持續到公元前362年,越王無顓繼位後,才終於停止。
越王無顓與其弟越王無疆在位時期,越國的國力小有提升,但是這兩位始終不變法,這使得越國已經無力再與經過變法後,實力強大的齊國、楚國對抗了。
而且最要命的是,末代越王無疆運氣還特別糟糕。公元前306年,他發兵攻楚,結果誰知道越軍剛和楚軍一交戰,立即就大敗,越王無彊在潰敗中也被亂刀砍死。
而無疆死後,越國立刻分崩離析,楚國陸續吞併越國土地,居然將越國滅了。
PS:越國被滅後,越人南遷,又分別建立了閩越國和東越國,但這兩國不成器候,而且也沒有稱王。中原諸侯將其視為蠻夷。
由於越國被滅得太早,於是這就產生了第二個問題:越國有沒有資格與七雄並列?
如果越國有資格,那麼也沒有熬到最後,實力同樣也不弱的宋國、中山國為什麼不能與七雄並列呢?
單論實力,燕國和韓國的實力並沒有超出宋國和中山國太多。
所以我覺得,除了沒有變法外,越國沒有列入七雄,將“七雄”變為“八雄”,一個主要原因就是越國沒有熬到最後。它是被楚懷王滅掉的,而不是被秦始皇滅掉的。
這裡我們不妨設想一下,如果當年魏國滅了韓國,韓國沒有撐到最後,韓國有資格被列入七雄之列嗎?我想,應該也沒有吧。
另外,有人說越國地理偏僻,文化落後,所以不能與七雄並列,這個我覺得沒道理。因為燕國的地理同樣也很偏,文化相對也較落後。燕國為什麼能列入七雄之列呢?
實際上,越國在相當長一段時間,其首都都是在琅琊,越國的政治中心離中原並不遠。
所以,越國沒有成為戰國七雄之一,關鍵就在於越國始終沒有變法,國力與戰國七雄的差距越來越大。更關鍵的是,越國的滅亡時間太早了。如果它能熬到戰國末期,享受被秦始皇滅掉的待遇,我覺得戰國七雄應該就會改成“戰國八雄”吧。
-
14 # 喜好歷史
第一 越過偏遠之地越國很大部分領土在浙江在戰國時期,那裡人口稀少。越國無論是軍事。人口都比不過,中原諸國。第二勾踐滅吳是趁著夫差與晉國爭霸抓好時機打敗夫差。第三中原諸國經歷過變。比如說秦國商鞅變法。楚國吳起變法。只有越國從沒有變法。最後楚懷王滅掉越國
-
15 # 張生全精彩歷史
越王勾踐是處在春秋和戰國交界處的一個非常重要的君王,也是春秋時期最後一個稱霸的君王。這樣的君王,出現在這個節點上,照理說,他應該讓越國躋身戰國時期,最強大的國家行列的。
(越王勾踐劇照)
道理很簡單,比如說,咱們開運動會,搞競技比賽。那些實力弱小的人,肯定早早就被淘汰了。而實力最強大,又是最後階段出場的運動員,肯定會走得更遠一些。
而且實際上,在整個春秋時期,只要這些國家稱過霸,他們最終基本上都成了戰國時期最強大的國家之一。比如齊桓公的齊國、楚莊王的楚國、秦穆公的秦國。晉文公的晉國更厲害,雖然晉國已經分成了韓、趙、魏三家,但是這三家竟然都進入了戰國七雄的行列之中。唯一在春秋時期稱過霸,但在戰國時期不太有名的,就是宋國。不過,我們也知道,宋國的宋襄公稱霸,本來就是一個笑話。他的所謂稱霸,也就是邀請了幾個小國來開了一場會,然後就說自己接替了齊桓公,稱霸了。而最終,楚成王好好地教訓了他一頓,把他打死了。
排除掉宋襄公的宋國,春秋時期稱過霸的所有諸侯國,最後確實都成為了戰國時期最重要的國家之一。
那麼,越國的勾踐處在春秋戰國的交匯點,又是最後一個稱霸,為什麼卻沒有成為戰國時期的強國呢?
我認為,最重要的原因,是因為越國沒有人才儲備。
(范蠡劇照)
在幫助越國稱霸的時候,有兩個重要的人才:一個是文種,一個是范蠡。
越國被吳國打敗以後,勾踐被抓到吳國去當奴隸,越國國內,就完全交給文種來管理。勾踐在吳國當了三年奴隸,在這三年期間,文種在越國出色地完成了任務。他沒有讓越國垮掉,而且把民心聚集起來。等到三年過去,勾踐回來以後,文種又幫助勾踐進行了“十年生聚,十年教訓”,並最終強大起來,打敗了吳國。
文種能夠幫助勾踐打敗吳國,是他給勾踐獻上了“伐吳七術”。結果,勾踐用了其中的“三術”就打敗了吳國。打敗吳國後,勾踐最文種說,我只用“三術”就打敗了吳國,還有“四術”用不上,你去地下,把這“四術”告訴我父親,讓他報仇吧。
勾踐的爹闔閭是夫差打死的,勾踐的意思,就是讓文種去幫闔閭再打夫差。
這種說法,在那個時代叫做殉葬。也就是說,勾踐讓文種去給闔閭殉葬。
說起來,這種做法,也並非勾踐獨創。在那個年代,為先祖殉葬,其實是一件很普遍的事情。秦穆公也曾經讓國內的三個賢明的大臣為他殉葬。
但是,勾踐的這個做法,卻明顯就是一種殺功臣。由於文種在越國建立了極大的威信,因此,他害怕文種取代他,因此才找藉口賜死文種。
(文種劇照)
勾踐對文種簡單粗暴的做法,讓天下的有識之士都非常的心寒。
實際上,在文種被殺之前,勾踐的另外一個重要大臣范蠡就已經離開了他。范蠡曾陪伴在勾踐身邊,去吳國當了三年奴隸的。他為勾踐出謀劃策,盡心盡力幫助勾踐小心謹慎討好夫差。最後讓夫差認為,勾踐是大大的良民,因而把勾踐放回國內。
但是,大約也正是在這朝夕陪伴之間,范蠡看明白了勾踐這個人。明白這個人是隻能共患難,不能同享樂的。如果他不等到勾踐復國後,就趕緊選擇離開。
范蠡在離開前,還專門去勸過文種。但是文種捨不得離開富貴,所以並沒有聽范蠡的話。
范蠡在離開勾踐以後,說了一句非常有名的話,“蜚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這句話,可以說給勾踐進行了非常反面的宣傳。再加上勾踐最後很無理地殺掉了文種。這樣一來,勾踐的形象,也就固定下來了。
本來,越國就是一個邊陲國家,是一個沒有什麼文化的地方。而君王又那樣的嫉賢妒能,因此,中原的那些人才,根本就沒有人去越國。當越國沒有人才來幫助它時候,它就失去了向上生長的力量。
也因此,最終越過被楚國打敗,成為一個曇花一現的國家。
(參考資料:《史記》《戰國策》)
-
16 # 南閣水哥
答:越國稱霸是春秋時代的最後一個章節。他如同煙花一般的絢爛,在極短的時間內將自己最精彩的一幕就這樣上演完。剩下的霸業就被他們的子孫相互的傾軋最終被楚國終結。當然越國存在的時間還是挺長的,只是勾踐死後這個國家就逐漸進入了被楚國吞併的命運,再加上自己也不爭氣,只能落得這般田地。
關於越國為什麼沒有成為戰國七雄之一。我的理解大體上有四個方面
一、秦國最終滅六國,而越滅於楚。
我認為所謂的戰國七雄的說法是站在秦國的立場上來看天下的。三家分晉,田氏代齊他們所產生的諸侯國最終都被秦國所滅。而龐大的楚國因為鯨吞了太多的國家了所以就不能在一一分出來進行表述。另外越國和秦國也幾乎沒有什麼交集,很難想象當時的史官會把越國作為對手來看待,當然也是為了讀法舒服,七雄總比八雄聽的舒服。
這裡也有幾個案例可以佐證。鄭國亡於韓國,宋國被齊楚魏國瓜分,衛國被魏國所滅。所以這些所謂的百乘之國最後都不是被秦國所滅。只能作為陪襯出現在歷史之中。
三、越國的史料太少,和中原地區的交集太少。雖然有《吳越春秋》、《越絕書》等史料存世。可是主流觀點中的《戰國策》並沒喲過多著墨,讓越國非常的吃虧。另外在勾踐之後,越國也沒有幹什麼轟轟烈烈的事情,就是默默的等著被楚國一點點的吃掉,也沒有做出一個雄國應該有的霸氣的自豪感。不列入七雄之一我覺得也是正常的。
四、正如勾踐去世的時候所說的:"吾自禹之後,承元常之德,蒙天靈之祐,神祗之福,從窮越之地籍,楚之前鋒,以摧吳王之干戈。跨江涉淮,從晉齊之地,功德巍巍。自致於斯,其可不誡乎?夫霸者之後,難以久立,其慎之哉!"
霸業難久,這才是越國最大的痛點
-
17 # 漩渦鳴人yy
我們都知道無論是越國還是吳國都是當時中原偏南地區的一方霸主,但事實上他們的霸業能夠影響到中原地區,比如說被越王勾踐擊敗的那個吳王夫差,創造了一個成語叫做如火如荼,就是他率領軍隊在北方和齊國的軍隊爭霸的時候創造出來的,並且獲得了霸主的稱號,這個時候越王勾踐也率領軍隊北上稱霸,並且在那個時候也算得上是一方小霸。
但事實上此時的吳國和越國和當時的秦國差不多,秦國在這之前秦穆公的時代。就稱霸一方,並且成為春秋五霸之一,但事實上,故事的結局大家都知道,秦穆公一死,整個秦國立刻就沒落下去了,若非最後商鞅變法強行替秦國勖滅秦國,也不至於後來成為戰國七雄,早就被魏國給滅了。
為什麼當時的秦國無法維持自己的霸業和當時中原地區的國家並列稱雄呢?這其中的原因其實和吳國越國稱霸不了也是一樣。
無論是吳國還是越國,我們看一下輔佐他們成長起來的大臣,一個伍子胥,孫武,還有一個就是柏喜,這三個人其中有兩個確定不是吳國本地人,偏遠地區實際上就是有這個問題,有的君王雄心壯志想要成就一番霸業,但是比較坑爹的就是手底下沒人,沒有人幫他管理國家,沒有人幫他發展法律,沒有人幫他訓練軍隊,他就算空有雄心壯志也只不過是野心根本實現不了。
這是什麼?20世紀什麼最重要?人才,戰國時期什麼最重要,人才?春秋時期什麼東西最重要還是,人才?但是對於吳國和悅國來講,自己本身沒那個能力,自身培養人才為什麼太落後了?這個地方不是發達地區不可能出現那種。批次生產的人才而有雄心壯志,有自己見解的那些人才會一個勁兒的被吸引到其他發展比較強勢的地區,去開闊自己的眼界去獲得更多知識,總之不會呆在你的窮鄉僻壤的地方。
沒有人才的出產最終會導致這些國家會因為缺乏人才最終慢慢的走向沒落,可能有一兩個雄心壯志的君王會去接受其他地區生產的人才跑到你這邊擔任重要官職,太多的君王都是庸才,他們不會允許其他地方的人掌握大權,畢竟手底下還有其他的人要弄一個權力平衡。
這是吳國和越國沒有辦法繼續稱霸,繼續擴大自己影響力的一個重要原因,當然吳國和悅國這一點跟秦國比較相像,但秦國沒有滅亡,而吳國和越國則被滅了,這是什麼原因呢?
楚國,秦國雖然沒落,但秦國一直維持著自己的生存,為什麼秦國有自己的天險?戰國七雄,其他的國家想要去滅了秦國,除非花費大的代價,否則很難把它給滅了,但是楚國和越國之間的關係特別緊密!關係特別緊密,說明什麼說明二者之間互通有無,而且來往非常頻繁,有的時候閉關鎖國也能夠帶來一定的好處,什麼好處?別人進不了你的國家,你的國家交通閉塞,這樣的話想要滅了你都要花費很大的功夫。
楚國和悅國之間關係緊密,並且二者之間互通有無,最終會造成如果楚國想要滅了,越國,越國根本就沒有任何反應的時間就會被楚國給滅了!
事實也確實如此,正是因為楚國和悅國之間緊密的關係,最終導致越國被滅的時候,他的國軍被抓了,而大多數貴族卻逃了!
-
18 # 歷史小知
歐,我親愛的朋友,這個目標對勾踐還太遙遠了,要等到他的玄孫的時候才進入戰國時代才開始爭雄。
戰國爭雄這對越國還太早了,畢竟我們常說富不過三代嘛,勾踐再厲害,也經不起子孫們止不住的敗家。
他所在的春秋時代,諸侯各國的目標還是成為的天下的霸主,也就是我們說的春秋爭霸時代。
當然好巧不巧,他建立的延續了三世的霸業、實力強大的越國,卻在剛剛進入戰國時代時就轟然崩塌了。
先是被剛剛經歷了作為戰國時代開啟標誌之一“田氏代齊”變局後建立起的新齊國胖揍一頓,丟了霸主地位,勢力從中原地區退出。
後又是接連的王族內鬥,互相殺戮搞得越國分崩離析。史載越人三弒其君。
結果被他的老鄰居楚國抓住機會,一舉將越國給滅了國。
也就是說越國在進入戰國時代還沒開始爭雄,就已經結束了。
-
19 # 大國布衣
越國和吳國是春秋後期的兩大南方大國,吳王夫差報父仇,幾乎團滅越國,然而越王勾踐臥薪嚐膽,勵精圖治,最終反滅吳國,成為春秋五霸之一,楚國是南方的絕對霸主,也是越國的苦主,越國在楚國的不斷侵入纏食之下,在戰國中後期失去群雄爭霸的機會,淪為末流國家。
春秋後期,列國爭霸,吳王闔閭在伍子胥,兵聖孫武等人的協助下於栢舉之戰中大敗楚國,楚都壽春被攻破,當時和吳國互為表鄰的越國,乘吳國大軍伐楚後方空虛奇襲吳國,吳國被迫退兵,致使伐楚功敗垂成。越王允常死後,勾踐即位,吳王闔閭興兵討伐,勾踐元年(496年),越國在檇李之戰中大敗吳國,吳王闔閭被越大夫靈姑浮射傷,不久即傷重而逝,死後夫差即位。
公元前494年,吳王夫差大敗勾踐於夫椒,一雪父王闔閭被害之恥,勾踐被困於會稽山,越國大夫文種賄賂吳國太宰伯嚭,勾踐在度過屈辱的三年囚徒生活後得到赦免,回到越國後的勾踐臥薪嚐膽,強國圖存,整兵練軍東山再起,在文種和范蠡的幫助下,乘著吳國北上中原爭霸會盟之機,兩次討伐吳國,最終在前473年,透過臥薪嚐膽與“十年生聚,十年教訓”滅亡了吳國,成為了春秋時期最後一個霸主。
越國滅亡吳國,是春秋末期的一件大事,但是越國野心不大,因此沒有逐鹿中原,而是稱雄於長江中下游,淮河以東流域,史載越國"當是時,越兵橫行於江、淮東,諸侯畢賀,號稱霸王",然而,此時春秋行將結束,霸政趨於尾聲,勾踐作為春秋最後一個霸主,在即將進入的戰國,卻迎來了更大的國家危機。
戰國,以周貞定王 十六年(前453年)韓趙魏三家滅智家,晉國名存實亡,七雄格局形成為始,司馬遷做《資治通鑑》時,則是把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年)“三家分晉”一事代表周禮崩壞,群雄競逐,作為戰國的開始。另外,還有以前473年越王勾踐滅吳作為戰國開始之說,目前史學家公認的戰國之始,是依司馬遷所定之周元王元年(前475年)作為戰國之開始。
可以肯定的是,越王勾踐滅吳,成為春秋時期最後一個霸主,已經距離列國爭霸的戰國時期不遠。公元前465年,越王勾踐病逝,勾踐死後,越國發生了“越人三弒其君”的慘劇,朱勾殺死父親越王不壽後即位為王,成為越國在戰國前期非常重要的一位君王,朱勾作為勾踐之後越國國勢最強,武功最顯赫的霸主,滅滕國、郯國,討齊國滅繒國,越國在戰國初期顯示出了難得的霸主氣象,延續了春秋時期的大國之風,然而,越國在越王朱勾、越王翳之後很快便迎來了無休止的內亂,整個戰國中後期,越國都處於混亂無序的狀態,在南方大國楚國的不斷侵入纏食之下,越國已經不復大國之象,最終在秦滅六國之戰後灰飛煙滅。
越國是南方大國,但從未把勢力擴大到中原腹地,戰國初期,七雄格局已成,韓趙魏三家滅智家,瓜分了智家的土地,被周天子封為侯,成為最早的戰國列強,而西方大國秦國,東方大國齊國,北方大國燕國,唯一的南方大國楚國,在戰國時期都有過總領諸國的高光時期,反觀越國,自僥倖滅亡吳國之後,便不再向北拓展,而是醉心於霸制南方,與楚國爭奪南方霸主之位,在內亂與外患的雙重打擊下,國力迅速衰弱,逐漸淪為戰國時期的二流國家,最終失去了成為戰國七雄之一的機會。
-
20 # 平安讀歷史
越王勾踐雖然在滅吳的戰爭中取得了不錯的戰績,但是越國終究是偏居於東南一隅,和中原的大國無法相提並論。而且在勾踐之後,越國逐漸衰落下去,最後越國被南方的霸主楚國逐漸蠶食滅亡掉了,根本無法進入戰國強國的行列。首先,春秋後期興盛起來的吳國和越國都是偏居東南一遇的國家,和中原的大國並沒有相提並論的實力。
雖然有些史書把吳王闔閭和越王勾踐也算作是春秋五霸,但是傳統意義上的春秋五霸並沒有這兩個人,而是齊桓公,宋襄公,晉文公,秦穆公和楚莊王。吳越兩國之間的戰爭在中原一些大國看來只能算是地方性的戰爭,不能算是中原爭霸。事實上楚國的實力一直在吳國之上,吳國當年能打敗楚國,主要是時機趕的好,正好是楚昭王年幼,而掌權的令尹囊瓦胡來,讓吳國有了可趁之機。
如果說吳國還有了讓中原大國刮目相看的實力的話,而越國則根本就沒有表現出那麼強大的實力來。越國只是由於越王勾踐臥薪嚐膽,同時用美女麻痺吳王夫差。而吳王夫差冒險去進攻齊國,雖然打敗了齊國,但是實力損耗嚴重,最後被越國抓住了機會一舉滅掉。越國這樣的稱霸,在大國看來並不是什麼實力的體現,而是玩弄詭計的結果。越王勾踐也知道滅掉吳國實在是僥倖,所以並沒有不自量力去爭霸中原。
其次,到了戰國時期,越國事實上實力有所下降,最後被南方的霸主楚國滅掉。越王勾踐雖然也算得上是一代霸主,但同時也是一個刻薄寡恩的君主。在越王勾踐滅掉吳國,成就霸業的時候,立了大功的大夫范蠡很快就離開了他。而另外一個重要人物文種因為功高震主,最後被越王勾踐殺掉,而其他一些有才能的大臣看到這種情況也都紛紛退隱。越國的霸業很快就衰落下去,到了越王勾踐死了之後不久,越國就陷入了無序的混亂之中去了。
到了越王無疆時代,越國的實力已經相當的弱,和勾踐時代的越國根本不是一碼事。而當時的越王無疆,還沉浸在往日的大國夢幻之中,自不量力去和楚國進行南方的爭霸。楚國雖然已經不如春秋時期那樣強大,但是比越國還是強大不少,所以到了楚威王楚懷王時代,楚國在和越國的戰爭中打敗越國,最終滅掉了越國,越國自然也就沒法進入戰國強國的行列。
正是因為越國一直偏居一隅,並且在戰國初期被楚國所滅掉,所以自然無法進入戰國七雄的行列。
回覆列表
越國被吳國滅了,君被囚,臥薪嚐膽,裝孫子,騙過吳王,歸國後勵精圖治,若干年,積蓄一定的實力,打敗吳國,報仇雪恨,俗話說:殺敵一千,自損八百,勞民傷財,國力受損,更需時日,修養生息,後期不能成為七霸,國力弱是一方面,道德人品被其它大國所不齒,遭眾國打壓,情理之中。養虎為患,婦人之心是吳王所犯之病,前車之鑑,後世之師,其它國君,謀士豈不防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