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校園微言
-
2 # 體驗與思考
首先,凡能成為經典的,一定是正能量的,有著優秀的特質,經過時間檢驗,得到大眾認可的文化。
第二,孩子的成長,從精神層面說,需要經典文化的滋養。
第三,孩子將來生存質量,一是需要有經典文化提升能力,二是需要經典文化提升修養。
所以,孩子從小學習經典文化,不是需要,而是必要。
-
3 # 家有二公主
你好。
首先我們要清楚“大語文”是什麼,倡導“大語文”的目的是什麼。
“大語文”觀認為:語文教育,是以人獲得更好的身心發展為基點的,因此,語文教育不僅在於讓學生更好地進行語言表達,同時在於幫助學生形成良好的思維方式、培養美好健康的情感與心理認知、完善和提升學生的自身人格與人文修養。
“大語文”是把傳授語文知識同發展語文能力、發展智力素質和非智力素質有機結合起來,把讀、寫、聽、說四方面的訓練有機結合起來,使學生接愛全面的、整體的、強有力的培養和訓練。
現在的語文課本及考試,確實加大了古文古詩的佔比,同時也拓寬了語文學習的邊界,涵蓋了全科知識。
個人覺得,“大語文”時代,家長要帶領孩子做的是大量的廣泛的閱讀,對於只知其音不知其意的古文,如果家長有能力向孩子解釋其內涵,讀一讀背一背,當然更好。如果只能浮於表面的讀誦,個人覺得還不如選擇更順口的現代文。等孩子大一點,閱讀量多了,理解能力強些,再去讀也不遲。
-
4 # 妮妮莞爾
應該學習,之所以成為經典,畢竟是有它可取的價值,不然,經過這兒多年早被淘汰了。所以還是相當有用的,傳統文化中有很多精華需要傳承,有很多優美的詩句,
可以鍛鍊孩子的文學藝術水平與素養,讓孩子學到禮義廉恥。但是不應該強制背誦,
也要看看孩子的興趣,進行引導和合理安排選擇要接觸的國學書籍,取精華去糟粕。
剛開始可以看笠翁對韻,三字經等,有韻律感,簡單的,培養孩子興趣,
接下可以是弟子規,山海經,唐詩之類。
-
5 # 豆豆ww
中華文化源遠流長,讓孩子從小接觸學習,對孩子今後的生活工作都有很大幫助,可以從一些簡單的三字經或弟子規開始學習,語言富有節奏感孩子們更喜歡。隨著年齡的增長在讀一些大學、論語等。
我家大寶從中班開始就給她放兒歌弟子規了,現在大班只要起個頭自己基本可以背下來了,還有一些經典的古詩,不用太刻意了,日常生活中和孩子一起讀一讀、聽一聽她就能記住。
-
6 # 至尚學邦
“人生自有詩意,詩意歲歲相期。”
2月9日,《中國詩詞大會》第五季圓滿落下帷幕。作為一檔充滿詩情畫意、老少咸宜的電視節目,《中國詩詞大會》已經陪伴著我們走過了5個年頭,成功喚醒了國人心中深埋的文化之根。
引人注目的是,這一季有一些選手都是娃娃兵,他們年齡不大,背起詩詞卻信手拈來,著實讓人佩服。
從“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的遠古吟唱,到“黃河之水天上來”的豪邁氣派,再到“而今邁步從頭越”的革命情懷,中國人的心中從來都不缺少詩和遠方。
經常讀古詩詞的人,總帶著些別人沒有的靈氣,因而魅力十足。
有人說,《中國詩詞大會》讓身為家長的我明白,要培養孩子的氣質,那就一定要從小讀詩。
是啊,從小就飽讀詩書的孩子,真的很不一樣,他們知書達理、積極自信,往往一開口就贏了。
為什麼要讓孩子讀詩?網上有一個很火卻很實在的答案。
如果會詩詞,當我們面對夕陽壯麗美景時能說出“長河落日圓”、“落霞與孤鶩齊飛”,而不是隻有一句“哇塞!好美”。
讀詩的孩子,
春天是“逃之夭夭,灼灼其華”;
夏天是“接天蓮葉無窮碧”、“水光瀲灩晴方好”;
秋天是“老樹呈秋色”、“苒苒物華休”;
冬天是“紅泥小火爐”、“晚來天欲雪”……
在《中國詩詞大會》中,不少人被六歲的王恆屹圈粉了。這個和詩詞大會差不多同齡的萌娃,在之前就憑藉參加央視《挑戰不可能》被很多人熟知。只有六歲的他,卻已經認識3000多個漢字,可以背誦300多首詩、100多首宋詞,被稱為“行走的中華詩詞庫”。
在即興挑戰“姓氏飛花令”環節,王恆屹反應非常機敏,包含各個姓氏的詩句張口就來,在自救環節,需要在100秒內說出與12個關鍵詞相關的詩句,他更是從容淡定,對答如流。
王恆屹背古詩詞,從來不是家人強迫,而是發自內心的喜歡和感興趣。對小小的他而言,詩詞是他認識世界的方式,美好的詩意成為他成長過程中的點綴。
吟詩正如唱歌,小孩子可能不瞭解詩意,但就像唱歌一樣,記憶在行雲流水間,增長了孩子的底蘊。
這些看似無用、無心的記憶,終將成為孩子一生的精神底色。
一位媽媽分享孩子隨口而說出的一首“詩”:
“我的眼睛裡有媽媽/媽媽的眼睛裡有我/爸爸的眼睛裡/一隻有我/一隻有媽媽/因為/我們/是相親相愛的一家人”
其實,每一個孩子本身就是詩人,而他們純真的心靈,更能讓他們詩意地去看待生活。
他們雖然詞彙量少、語言簡單,但卻具有敏銳清澈的洞察力、天馬行空的想象力和真誠自然的表達力,他們的心就像春天的土壤,天然就具有萌生詩意的潛質。
當然,不是所有的孩子都要去寫詩,但所有的孩子,都應該讀詩,去感受那抑揚頓挫的韻律,和精雕細琢的語言,這不僅是最好的文學啟蒙,也是最好的審美教育。
說到《中國詩詞大會》,就不得不提到董卿,在前四季的節目中,她就像一道充滿詩意的光,照亮了全場,驚豔了整個舞臺。
以至於在第五季的時候,有人說,沒有董卿主持的詩詞大會,心裡總覺得有一絲疏離和陌生感。但詩詞本身足夠美好,它可以透過個體,成為直達我們內心深處的力量。
就像《中國詩詞大會》第三季總冠軍“外賣小哥”雷海為,用事實證明了這一點。
他曾經窮困到沒有多餘的錢買書,為了能讀詩,就到書店把詩背下來回家再默寫,就這樣積累了八百多首詩詞。現在工作繁忙的他,也會在等餐或者休息的間隙讀古詩詞。長年累月的詩詞積累,終讓他打敗北大碩士成為冠軍。
這讓在場的董卿這樣感嘆道:“你所有在日曬雨淋,在風吹雨打當中的奔波和辛苦,你所有偷偷地躲在那書店裡背下的詩句,在這一刻都綻放出了格外奪目的光彩。”
疫情當前,數批日本抗疫物資上的古詩句走紅網路,讓網友們讚歎不已。
“青山一道同雲雨,明月何曾是兩鄕”體現對遠方好友的安慰;
“豈曰無衣,與子同裳”表達共渡難關的鼓勵;
“山川異域,風月同天”體現友誼源遠流長;
遼河雪融,富山花開;同氣連枝,共盼春來”希望攜手共克疫情,期盼疫情的結束。
古詩詞原來這麼美,又這麼有力量。不能出門的日子裡,和孩子一起,在詩歌裡,擁抱這個世界吧!
-
7 # 樂樂媽820
這幾年,全國各地的語文試卷就都著重強調回歸傳統文化和母語特色,強調對學生精神素養的考察。
大語文更加註重從中國傳統文化寶藏中汲取精華,弘揚千百年來祖先留下的品德精神,培養每一個孩子的文史哲藝綜合素養。以後國家會越來越重視孩子精神品德方面的陪養,各種考試語文的分值也越來越大,國學經典也越來越多了。所以要從小培養孩子這方面的技能,讓孩子多聽,多念,這樣孩子耳濡目染,學起來一點也不費勁!
其實國學經典中有很多深刻的道理和啟示,無論孩子大人都應該多學學!
-
8 # 金岸流水
明確下,什麼叫經典,怎麼學。個人建議先誦讀,再誦讀。誦讀名篇名段,能背就背下來,由易而難。沒有死記的前提,學習就是扯蛋!
-
9 # 江上俠chenxiliang
讓孩子從小學習中華傳統經典是應該的。1,為升學打基礎。小學課本里都有這類課文,目的是讓孩子學習古詩文,為今後上初高、大學打下閱讀古詩、文言文的基礎。2,讀史能明志。閱讀傳統經典,能瞭解古代歷史,瞭解古代優秀人物,開闊眼界,培養孩子良好的志向。3,學以致用。將來孩子要當語文、歷史老師,要當中醫師,要研究中國文化,研究歷史等,學好古代經典是必不可少的。
-
10 # Honey和你
學習中國傳統文化,不分什麼大語文時代的。這是作為每一箇中國人都應該學習和貫徹落實的,所謂大語文時代也是國家近年來也開始注重從孩童時期到整個學生時期都要注重培養的。幾千年的傳統文化,經過各個時代的洗禮還能傳承下來是我們老祖宗流傳千古的安邦立國之本。大至一個國小至一個家無不需要。
作為父母應該從娃娃時期就開始培養,孩子還小的時候記憶也快 我記得我女兒一歲多時背三字經好多,像三字經 弟子規 笠翁對韻都是比較容易上口的,小孩子不要求理解。再大點古詩詞 論語等等都需要背誦學習的。一個被詩詞歌賦薰陶過的孩子註定與眾不同,
-
11 # 空山瘋語
中華傳統經典裡面包含了中華民族最偉大的思想,這些思想個人認為是中華民族能安身立命的根本所在!能讓我們這些無家可歸的現代人找到精神家園!所以任何時候我們的語文學習都必須學習傳統經典!
-
12 # 悠悠老師講育兒
單就目標來講,肯定是需要的。但往往不是目標的問題,而是如何讓孩子能夠喜歡傳統經典呢?或者說怎麼樣讓孩子能夠堅持誦讀經典呢?
針對孩子在10歲以前的特點來講,讓孩子喜歡或者堅持誦讀《論語》的可能性不大,因為小孩子是不會因為有用而堅持的,他們通常會因為有趣而堅持。這是孩子的特點之一。
在順應孩子的這個特點的前提下,傳統經典裡面的唐詩宋詞,是很好的啟蒙素材,短小有韻律,鏗鏘和諧,字義精準,可以說改動一個字,意思和味道都大有區別,所以說以唐詩宋詞為代表的古詩,是值得一個人從小背到老的。
另外,《漁翁對韻》或者《聲律啟蒙》等這些也是琅琅上口,適合孩子的認知特點,也可以背誦。
如果想讓孩子學習背誦《論語》,最好是從裡面的背景故事講起,先讓孩子感興趣,再每天分段背誦,背誦時最好也是一種互動遊戲,家人都可以參加,會極大的激發孩子學習的興趣,切忌生硬的要求孩子單方面強背,很可能會早早堅持不下去,而且還破壞了孩子學習傳統文化的興趣。[玫瑰][玫瑰]
-
13 # 大樂打怪升級記
首先,我認為對於傳統文化的學習我認為應該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如果能夠學習到傳統文化的精華部分,對於孩子以後的學習、為人處世都有很大的好處。
其次我認為家長對於孩子的學習起到很重要的引導作用,一是能夠引發孩子對傳統文化的興趣;二是能夠辨別傳統文化的精華所在,對孩子加以正確引導。而不是一股腦把書丟給孩子讓他去學習,這樣不僅達不到家長最初的目的,反而引發孩子對知識的反感。
最後我有一些孩子引導孩子學習傳統文化的方法分享一下:
1、如果孩子年齡尚小,我們可以給孩子講傳統文化的繪本(圖案較多),使孩子對傳統文化有個初步認識,引發興趣;
2、如果孩子稍大,理解能力可以,我們可以挑選傳統文化書籍、故事給孩子閱讀,並加以講解,這樣孩子不僅學習瞭解了傳統文化,他的寫作能力、語言表達能力甚至明辨是非能力都會得到很大提高;你會有意外收穫哦;
3、家長要根據孩子年齡選擇適合孩子並且孩子樂於接受的書籍,如果一時沒有興趣也不要心急,更不要強迫孩子接受,興趣培養也需要有個慢慢引導的過程,對於傳統文化的學習不要有太強的目的性。
-
14 # 笑看風雲16
傳統要學,但要辯證的學,因為傳統的東西隨著時代變遷也不一定都是優秀的。另外,學習方法要改,現在所謂的學習傳統就是在語文課本中用文言文取代現代文。學生背累的要死,壓根不理解,老師教的很輕鬆,翻譯一遍結束。傳統該怎麼學?顯然目前教育部和課本主編都沒搞清楚。
-
15 # 汪納之
建橋有橋基,建房有房基,做人,國學就是基礎。大語文,大閱讀,可國學是先輩們總結出來的精華,但有的人就不贊同。我也只能搖搖頭,嘆口氣,很無奈。
-
16 # 悟空3483
應該,我贊成!從古至今都學習到,有利於孩子樹立正確的三觀。勇於承擔,報效祖國。繼承傳統,傳承文明!從內在修養修為到為人處事,都會處在很高的高度,會讓其他國家的孩子望塵莫及!
-
17 # 雙胎媽媽修煉記
作為中國人,無論是不是大語文時代,我都覺得中華傳統經典是非常有必要學習和了解的。畢竟這是中國人的根。如果有這個問題的糾結,是不是覺得傳統文化有些不符合時代的內容呢?學習的過程也是有鑑別的過程,不斷培養正確世界觀價值觀的過程,所以不僅是中華傳統經典,世界傳統經典也應該瞭解。
-
18 # 珂珂小
經驗證明,以前國學沒有提到現在高度的時候,語文學的好,讀書多,對學習其他科目都有很好的促進作用。現在國學提高了地位,更提升了作用。成年後離開學校,進入社會,豐富的國學知識也會給生活和工作錦上添花。——過來人的感悟
-
19 # 水中頑石1
中華傳統經典晦澀難懂,不要說小孩子,能有幾個大人能懂其深意,能走進作者的時代?作者的心境?
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探索的腳步卻從未停止過!一代一代的先賢書寫著時代的樂章,他們滿腹經綸,博古通今,為我輩之楷模。皆因他們熟讀四書五經,上研天文下修地理而留威名於四海,使史詩經久傳唱!
小時若能詠誦諸如此類文章,雖不懂其深意,但能學其形。隨年齡之增長,便能領會其一二,雖不能夠下筆,但卻能大體領會其意境。大概這就是傳統經典的魅力所在,讀起來郎朗上口,用其一句便能體會萬千!
所以從小學一起,到時一定大有裨益。俗話說“學會唐詩三百首,不會寫來也會偷”。傳統文學的繼承與發展一定會愈來愈重要,世界各地孔子學院如雨後春筍,中國傳統文學地位可見一斑!
但是也不能盲目將父母之願望強加於孩童身上,也要因人而異結合自身之所好,切不可事倍功半,因一己之私而斷送其長遠發展......
-
20 # 張守昌
應該從小就多讀詩書,三字經、論語等經典名著是對一個人的培養很重要一環。
中華美德才能代代相傳,社會文明、文化才健康發展。
回覆列表
中華古代經典都是精華,應該多閱讀,多背誦,多抄寫。透過閱讀,增加語文素養和文化涵養。
會背唐詩三百首,不會寫來也會詠。
腹有詩書氣自華,精美文章讀多了,有利於個人成長,越來越學業進步,有利於思想提高。
五千年文明,博大精深,特別是青少年學生,一定不要忽視這一文化沃土,一定要珍惜這寶貴的精神食糧!
家庭教育,學校教育,社會教育,都在越來越重視優秀傳統文化教育。
願中華文化在新時代不斷髮揚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