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愛看愛思考

    李淵的帝王之術是一邊扶植太子和齊王。一邊又扶植秦王李世民,使兩邊的勢力達到平衡。李淵才能夠安心的統治。但是,秦王李世民打破這個平衡。玄武門之變,就是打破這個平衡。隨後又以秦王府的軍隊,控制住了皇宮。也包括控制住李淵,在這樣的情況下,李淵雖然是皇帝但是也沒有了別的選擇。才會退位為太上皇的,根本就沒有所謂的大權旁落。秦王李世民能夠當政,完全是靠軍事政變。而且還是流血的政變。

  • 2 # 娛樂史記

    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們先看看教科書上是怎麼描述這段玄武門之變的。

    武德九年六月初四,也就是公元626年7月2日,秦王李世民在長安城大內皇宮的北宮門發動了一場兄弟相殘流血死亡的政變——玄武門之變。

    李世民於玄武門埋下伏兵,誅殺哥哥李建成和弟弟李元吉,並逼迫老爹李淵讓位。

    不僅如此,他還把史書篡改一通。

    一,把李建成描繪成一個酒色之徒,聲稱是因為大哥李建成嫉妒自己的功績,處處為難自己,最後是迫於無奈才下此毒手的。

    二,把父親李淵描繪成一個平庸之輩。李唐江山是我打下來的,我才是實際上的老大,只是我上面還有一個老爹,讓他當幾年皇帝再輪到我當,所以我的得位是合法的。

    但謊言終究掩蓋不了真相。

    此文不提李建成,單表李淵。

    事實上,李淵絕不是什麼平庸之輩。要知道李世民當時的功績主要是戰功,而戰爭只是戰略體系中的一部分。

    李淵作為整個戰略佈局的總負責人,是要為結果負責的。單從這一點上看,李淵也絕對稱得上是一位了不起的人物,更不要說最後能夠成功建立起自己的帝國了。

    那麼問題來了,李淵也不是庸主,為何玄武門之變這樣的慘劇會在自己的眼皮底下發生呢?而且事變發生後李世民逼位竟沒人幫助他呢?

    要回答這個問題,還得回到李淵最初的政治安排。

    一,低估了戰場瞬間萬變的形式和李世民軍事奇才。

    作為嫡長子的李建成,自然是將來唯一的合法繼承人,所以李淵就安排他坐鎮長安,熟悉政務,以便將來順利接班。

    然後把另兩個兒子李世民和李元吉安排領兵征戰。李元吉負責長安以東,李世民負責長安以西。

    這是一種非常合理的政治安排,可是僅僅一年後,平衡就被打破了。

    李世民驍勇善戰,成功滅了薛舉,反而李元吉卻被東邊的突厥打敗了,山西全境被突厥軍給佔領了。這還了得,山西可是李淵起兵的地方啊!李淵知道後,也顧不上許多了,立刻將李世民及其軍隊東調,對抗突厥軍。李世民真的也很爭氣,三下五除二就把突厥軍給解決了,收復了山西,打了場大勝仗。

    本來這是值得慶祝的事情,可是有一個人卻很為難,就是李淵。長期以來苦心安排的政治平衡被打破了,李世民連打兩次大勝仗,其軍功遠遠超過李元吉,政治威望甚至超過了太子李建成,所以李淵此時的心情可想而知。

    但李世民英勇善戰的形象已經烙印在人民心底,彷彿那一刻李世民成了保家衛國的英雄,成功取得民心。至於在朝堂之內勤勤懇懇工作的李建成,人民忽略了。

    二,決策上的失誤和性格上的猶豫不決。

    自武德3年,洛陽一戰中,李世民一舉滅了王世充和竇建德兩股勢力,並活捉了此二人。

    李世民的功勞大了,甚至再沒有什麼可以封賞了,甚至進一步直逼太子職位。李淵很為難,手心手背都是肉,可他最失敗的就是沒有直言告誡李世民,叫他踏踏實實做秦王,反而放下身段封給李世民一個武官的虛職——天策上將。

    這個官職雖然沒有什麼實權,但有一個好處,就是可以開府,可以擁有自己的幕僚,好傢伙,李淵的猶豫不決,徘徊不定,給了李世民一個錯覺,他以為太子之位是可以爭取的,於是,利用這個開府的權利,他廣招能人異世,開始了奪位的道路。

    後來的朝廷之內,基本都是李世民的人。而且大部門還都是嗜血殘殺的武將。很自然的,李世民逼位的時候,自然沒人敢站出來了。

    三,長江後浪推前浪。玄武門一戰,太子李建成,李元吉慘死。木已成舟,即使反抗也是徒勞。李淵自然明白這個道理,朝廷本站在他一邊的人也明白這個道理。所以也就無奈接受這一事實。

  • 3 # sisto

    首先,李淵自身在稱帝以後志得意滿,自認有幾個優秀的兒子足以守住江山而放鬆警惕。這是主因。李淵以後 歷代帝王以李唐為戒,天子和太子皇子的關係進一步緊張,李淵的前車之鑑是重要原因之一。李淵以前,幾乎沒有皇子能在皇帝在位時掌握足夠權力。然後,還是因為李淵放鬆警惕,怠政,導致群臣紛紛提前站隊,一朝發難,站在李淵這邊的已經很少。第三,這才是李世民及李建成的原因,李淵這幾個兒子足夠優秀,有能力有野心有班底,都具備發難的能力,即使不是李世民,李建成如果發難,也同樣可以做到囚禁李淵,所以李唐以後,天家的親情進一步淡漠,到了清朝康熙所謂奪嫡,已經沒有一個皇子具備李建成李世民那樣的實力,只能仰父皇的鼻息生存。天家無親,正是由玄武門以後正式確定,幾乎再無例外

  • 4 # 悠然南山

    李淵的大權旁落,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的原因:

    一、一味平衡,不知打壓,過於放縱:儘管秦王李世民確實立下不朽戰功,為唐王朝的創立也立下過汗馬功勞,但後來在當時作為臣子的李世民,竟然頂著秦王、天策上將(都督天下諸軍事)、太尉、司徒、尚書令、各道行臺、州牧、總管等諸多頭銜,其封號已經疊加到了無以復加的地步,其地位遠在諸侯王之上,甚至可以說與當時的太子李建成不相上下。更有甚者,李淵竟然允許李世民開“天策府”並自行招募任命官屬,這是隻有太子東宮才享有的權利。無論李淵出於何種目的,是疼愛也好還是安撫也罷,但是這些頭銜加身,不可能換來局勢的穩定,能換來的只是太子的忌憚、恐懼與秦王逐步膨脹的野心。

    二、失去對群臣的話語權:秦王府中聚集了一大批的運籌帷幄、能征善戰文臣武將、敢死之士:文有長孫無忌、房玄齡、杜如晦等,武有尉遲恭、侯君集、程知節、秦瓊等,而最為可怕的是這些大臣,不僅只聽命於秦王李世民一人,竟然還積極慫恿李世民起兵造反,姑且不論理由如何充分,單論造反亦或者說只是提出“清君側”這一條,在當時的環境下,都是滅族的死罪。可以想象的出,當秦王李世民下定決心,振臂一呼之時,大半個朝廷已經探入囊中,即使有人敢在當時那種環境下,冒“天下之大不韙”,勇敢的站出來替李淵說話,我們也有理由相信,這些個別的“不和諧”的聲音,會很快的被群臣所唾棄。

    三、放鬆警惕,未加提防,對形勢變化估計不足:俗話說,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儘管奪嫡之爭白熱化,但李淵也許壓根就沒有想到父子三人最終會到了兵戎相見、最終血濺玄武門的地步,所以李淵在功成名就、建立大唐之後,並沒有刻意的培植自己的勢力,甚至允許聖旨與太子的旨令、秦王的命令並行存在,而且竟然默許三者的地位相同……。甚至在太史官密告李淵說秦王李世民可能謀反的情況下,仍然不去採取果斷措施,只是簡單的選擇在第二天召太子李建成、齊王李元吉進宮,與李世民當面對質。只是李淵沒有想到的是,李世民已經提前做好了埋伏,導演了一出足以被後世所永遠銘記的“玄武門之變”。

  • 5 # 炒米視角

    李淵是怎麼大權旁落的,李世民謀反,為什麼沒人幫李淵?

    謝邀,被黑怕了。就簡單回答一下吧。唐朝的史料沒法看,前後矛盾的地方太多,據說是李世民同學改的。所以我們就不拘於史料說說我的看法,李淵這叫玩平衡術砸了自己的腳。李淵故意慫恿兩個兒子鬥來鬥去,目的就像單位一把手讓二把手和三把手互鬥,這樣誰都得依靠自己。太子得勢厲害了,就重重獎勵拉攏下“天策上將”。“天策上將”得勢厲害了,就打壓一下。

    李淵對兩個兒子玩平衡,玩到了荒唐的地步,連國家政令都可以有三個出處的,除了聖旨,還有太子諭,更還有秦王令。底下的官員是哪個先到執行哪個。也就是說這三份擁有同等權威。我不知道李淵是怎麼想的,竟然允許這種事情發生,估計是剛造反當上皇帝沒經驗。但造成這種結果,更嚴重的後果就是父子兄弟火併了。沒有其他任何方法。

    當然據說李世民是不想殺兄弟的,也就是不想搞玄武門之變的。到奈何秦王府的那幫智囊和武士們實在是太害怕了。從來權利鬥爭中,死得最慘的,都是幕僚。兄弟可能還可以把酒言歡。如果李世民當不了皇帝,他們必然人頭落地。所以你懂的,血拼結束,李淵也醒了。李世民的手下已經控制京城,幹掉了太子就沒有退路了,要麼繼續再幹掉李淵,站在權力的頂峰。當然李淵還是比較識趣的,因為他知道命比皇位重要。

    在這個情況下,請問睡還能去幫李淵。說來說去都是你自己家的事情。

  • 6 # 華兄60470476

    作為父親的李淵,以為親情可以維繫平衡,以為李世民會安守本份,殊不知在帝位面前,血濃於水只是一句笑話。雖然他後期有所警覺,但李世民羽翼巳豐,其勢直逼皇權,李淵縱然有心阻止李世民的野心膨脹,但為時已晚,直至完全被架空。覆巢之下,焉有完卵?待到玄武門之變,大勢已去,只有任人宰割。而當時眾臣,要麼早被世民收買,要麼順時應變,以求富貴,誰肯去捍衛一位已然失勢之君?

  • 7 # 往南飛翔的雁

    這個問題就要從根源上來講,隋朝是繼承北周王朝的政治遺產,周隋唐三代開國君王都是關隴軍事貴族集團的重要家族中的人物。歷朝歷代開國統一戰爭,如果不是本身繼承有一個穩固的政權依靠政權奪取天下(如秦,晉,隋,南宋,順治時期的滿清),君主基本是長期在一線統兵在軍中有足夠威望的人物(如劉邦,劉秀,趙匡胤,朱元璋,努爾哈赤等)。李淵本人帶兵時間極短,早年曆任地方太守,後來去關中後為皇帝,基本沒有一線帶兵作戰的資歷,本身又沒有正統地位的加持(如劉秀,趙構和南明諸帝),導致軍中的威望不足。

    李淵能夠稱帝,入主關中僅僅用了四個月時間並且建立起穩固的勢力,原因是得到了關隴軍事集團的大力支援。這造成一個很尷尬的局面,李淵本身只相信且只能重用李氏宗親。因為自己需要震懾關中的勢力坐鎮中樞(估計也不想上戰場),關隴貴族又不敢大用統兵,外人儲備資源不夠且信不過,只能用最親的兒子們。但太子有繼承的名望如果有兵權威望那分分鐘自己就要下臺,所以形成了李建成在內輔佐主持政務,李世民,李元吉,李孝恭等人為主帶兵平定天下相互平衡的局面,不可避免的結果就是李氏諸王都形成了自己的勢力,有了上位的基礎,特別是有繼承權的幾個兒子,李世民上位後功勞最大的宗親李孝恭第一時間從在外帶兵調到中央當禮部尚書,從此幾乎沒在出外帶兵防範可見一斑。

    李淵的年紀也是硬傷啊,李淵上臺當皇帝的時候已經52歲,這個年紀在古代皇帝中基本屬於很老了,隨時沒幾年就要掛了的節奏。所以群臣下注選邊投靠支援繼承人也就成為必須面臨的問題。

    本來李淵設計的政治局面還不錯,如果平衡搞的好問題也不大,奈何李元吉這貨實在打仗不靠譜,只能重用李世民,造成李世民幾乎獨立平定了山東,造成尾大不掉的局面,而且手下都是驕兵悍將,與其說是投降了唐朝不如說是投靠了秦王,這幫人都是造反出身,李淵和中央的權威在他們眼中就是渣啊,搞不好就要打內戰。更加糟糕的事情中央朝堂的勢力被有擁立大功的關隴貴族們佔據,秦王手下打天下的這幫人在朝廷體系中幾乎沒有什麼好位置,兩者隔閡太深,自然也團結在秦王麾下支援秦王上位,誰都知道太子上位自己做為秦王親信妥妥歇菜靠邊站啊。

    由此可以看出李淵為什麼沒人幫忙了,一是軍隊系統中威望不足,驕兵悍將們只相信統領他們打天下取得勝利的人物。二是李氏宗親中帶兵的諸王和李世民關係好的也有一大把,至少這幫人基本屬於中立態度的多,反正都是你家兒子,自己已經是宗王了關係也不錯,去趟渾水乾嘛。第三李淵年紀是硬傷啊,要麼支援太子要麼支援秦王要麼兩邊曖昧應付,兩邊都不搭理只效忠皇帝的就少了,這個後路總要留啊。第四基本盤關隴貴族,李世民娶的可是長孫家的人,長孫無忌成為第一功臣不是白給的,獨孤彥雲這獨孤家的人這也都參與兵變。李建成妻子反而是山東豪門鄭家(李淵估計用未來皇后的位置表態拉攏山東豪門,也防備太子得到關隴貴族支援架空自己)。

    其實初唐政治中李世民的政治對手壓根不是李建成而是李淵,因為李世民勢大所以齊王在老子的暗示下倒向李建成和李世民對抗。只是李淵一直猶豫不決想和平解決李世民的勢力,因為一旦出手爆發戰爭的可能會很大,搞不好亂戰之下李家都要毀了。

  • 8 # 四川達州人

    什麼叫大權旁落?

    No,在玄武門政變前後,李淵至始至終都掌握著權力,對整個國家政權與軍隊有極強的控制力和影響力。

    舉例:玄武門之變後,雖然太子元吉軍隊潰散了一部分,但太子親信,栩衛車騎將軍馮祤馮立等決心復仇,領副護軍及兩王親衛數千人包圍秦王府並發動猛烈攻擊,秦王府當時已是岌岌可危。此時,李淵被既成事實所迫,下令處死建成元吉的十個兒子,並宣佈京城軍隊立即聽秦王號令。此令當然代表皇帝完全放棄建成元吉,剩餘親衛全部潰散。這就可以說明,此時的李淵還有龐大的威懾力與影響力。

    實際上,玄武門政變時,李世民能動用的武裝力量最多三四千人(直接參與玄武門之變的軍隊也就千人左右),這包括天策上將府的正式編制軍隊、諸位親信的部曲親兵在內。而建成僅太子六率即有兩萬大軍以上。雙方實力差距懸殊,若非李世民透過收買玄武門守將常何一舉成功伏殺建成元吉,哪怕兩人中任何一個逃脫,李世民集團就將徹底覆沒。

    李淵為何下達這個命令,是無奈承認已經成為事實的現實。李淵嫡妻竇氏四子,元霸早喪,建成元吉又死,如再殺或者廢黜李世民,李淵就沒有嫡子了。而那些庶子們,一是不被世人所重視,勢力單薄。二是沒有接受系統完整的繼承人教育,取代嫡子管理整個國家是幾乎不可能的事。

    而排除這些原因,李淵當時還有沒有實力殺李世民,或者逮捕處分他?

    我的回答是,有。

    至少,首都衛戍軍、皇宮禁軍都大體還是在李淵的實際控制之下。

    同時,政變當天,原本是小範圍的高層官員一起審理李世民告建成元吉穢亂宮廷案,但大清早李淵就被拉去遊船。顯然,李淵已經定下了對案件的最終處理結果,估計應該是李世民被最終處理,否則這麼大的案件沒有結果,李淵不會這麼輕鬆。但此時李淵會殺李世民嗎?應該不會,多應是廢黜權力,逮捕爪牙。

    所以,當李淵驚訝看到尉遲敬德來報告說太子齊王造反被殺,內心絕對是崩潰的。但此時尉遲敬德是帶兵衝進來的?完全不可能。李世民那點人能幹過皇宮禁軍?尉遲敬德最多是收買某個太監,以告變方式進來幾個。

    問題還有。

    建成元吉被殺,早就傾向李世民的蕭瑀,奴顏媚骨的陳達民都支援李世民。最大的反秦王黨裴寂卻一言不發。沒有大臣支援的李淵,很快承認現實,放棄了建成。

    這一刻,李淵是悲涼的,悽苦的。但是建成世民之爭本就是他一手造成的。苦酒,只能自己吞下去。

  • 9 # 昨天有暴雨

    我說一下我的猜測。因為並沒有讀過歷史書是怎麼記載的,所以說是猜測。

    說李淵大權旁落,沒人幫助,這個說法有點問題。在我看來,李淵不僅沒有大權旁落,而且也相當程度上握著國家的權力。

    1、李淵不是個昏庸無能的人。

    我們從李淵是不是個昏庸無能的人說起,畢竟老李家他是掌舵的。老李家隋末也是一方諸侯,能審時度勢逐鹿中原,就說明李淵這個家主很有眼光,而且也很有膽魄。對比同時期的英雄豪傑,也有忠君愛國的,也有爭霸一方的,但是李淵卻能穩坐龍庭,這個不是他英明的表現嗎?

    2、李淵很清楚當時的局勢。

    有人說李淵老了,天下太平了,所以放鬆了警惕。其實這個更說不通。為什麼說不通?因為起碼有兩個原因會導致李淵神經緊繃,不敢放鬆、享受太平。——作為從人臣混到一方諸侯再到皇帝的謀略家,他也許會判斷失誤,但是絕對不會從態度上放鬆。

    有兩個原因可以作為推測的根據。

    一個就是歲月不饒人。李淵畢竟年紀大了,以古人的經驗,也許再過個幾年就拜拜了。所以繼承人之爭會隨著李淵的年紀增大而越來越激烈。

    一個是國家主要矛盾轉移了。以前有仗打,主要矛盾是敵我矛盾;現在和平了,變成了內部矛盾,也就是皇位之爭。

    一個能把握隋末亂世的人,這個家族內的爭鬥依然瞭然於心,也不敢隨便馬虎應對。

    3、李淵是有權力在手的。

    為什麼這麼說?因為李淵能讓太子和李世民都做大,必然自己有制約雙方的能力。其實不用,因為雙方都可以做到制衡,那你想的太簡單了。如果兩方分裂呢?各佔一片地方當皇帝也是有可能的。

    而且李世民軍功赫赫,也沒有直接軍事奪嫡。以李世民多年帶兵的能力和資歷,完全可以以武力碾壓太子和李淵不是?這對李世民來說,安全性更高,因為作為統帥和自己的兵將在一起才是最安全的。但是他卻採用的是小規模伏擊的方式。有此可見,其實起碼在京城裡李淵的權力還是在手的。

    4、既然李淵不昏庸,又握有權力,為什麼會發生玄武門事變?

    我感覺可能是太子一黨和李淵對形勢的估計都太樂觀了,而這邊的李世民一黨卻像熱鍋上的螞蟻。這也可能是他們覺得京城裡自己的勢力還是很大的,所以沒有太過警惕,但他們想不到李世民會孤注一擲。

    你或許會說為什麼李淵不早點壓制李世民呢?可能是李淵太喜歡這個才華橫溢的兒子了,豈不聞莊公寐生的故事?而且在兒子裡面只有這個能打仗,形勢也不容許你這麼做。

    這樣就導致李世民權力在四處征戰中逐漸變大,以至於可以和太子爭長短。而且對比下來,李世民除了名號不行,其他方面都很好。這時候要壓制也難了,因為太子和李淵也怕逼反了這個能征善戰的王爺統帥啊!畢竟老李家的天下是人家奠定的,你們要武力滅李世民,一來沒有藉口,二來沒有絕對實力。

    5、為什麼沒人幫李淵?

    不是沒人幫,是沒有必要幫,而且也不需要幫。

    李世民謀劃得肯定很周密,用的刺客(或者說伏兵)也基本是自己最信任的人(兵勇肯定都是軍隊裡選出來的精英,估計都是各位將軍的悍將),這樣的陰謀別人都不知道,等知道了其他合法繼承人都死了,聰明的人都明白後面的戲怎麼唱。

    況且秦王的名號早就天下皆知,本身權勢也大,做出這樣悖逆的事估計也有很多人敢怒不敢言。事成之後再隨意抹黑一下太子一黨,不明事理的老百姓就會信以為真。然後仁政一施,天下歸心,也不會有人懷疑你的言論和品德。

    至於李老闆,一個行將就木的老人這時候還能做什麼呢?總不能老了,還要父子相殘吧,讓老李家斷了嫡後?也就默認了結果。頂多埋怨兩句,為毛殺了你兄弟?囚禁他們也好啊!然後做個太上皇安享晚年。

    唉,莫名想起新三國裡的曹操和曹丕了。

  • 10 # 手機使用者2938351611

    簡而言之:

    高祖顧及親情、已經喪失了兩個兒子、何必再少一個!

    高祖審時度勢、天下雖歸唐、但未穩定、太宗羽翼已豐、也無須多此一舉

    太宗為帝、能力有目共賭、也未動搖大氏族的根基以及利益、所以也不會遭到很大的反對

    此三點應該是關鍵!

  • 11 # 凡人81679255

    就剩下最後一個繼承人了,你是李淵你咋辦。大家可以參考《滿城盡帶黃金甲》,周杰倫也兵變了,周潤發不也沒殺他,還是他自己喝毒酒自盡的。都這時候了,還有啥心情掌權,有啥心情再和自己兒子鬥爭啊!!!鬥贏了,最後還是把國家交給他,結果都註定了,你還會去奮鬥嗎?主家都沒意思了,你是大臣,面對唯一的結果,你去找死嗎?建成一死,結果就都註定了,元吉一死,連最後一點變數也沒了,李世民這一手太牛逼了。

  • 12 # 老陳好人

    政權是需要軍權支撐的。早期李淵是全軍統帥,大權在握。後期軍權旁落在三個兒子手中。李世民在削平諸侯過程中,立下不世功勳,風頭蓋過二兄。軍權獨纜。其後即將太平盛世。建成怕太子之位難保,暗中與元吉勾通。陷害世民及其部下。秦王手下將士,雖戰功赫赫,亦難自保。唯有保住秦王,才有靠山,才能保住用身家性命換來的榮華富貴。便謂一人得道,雞犬升天。以至在多多無奈之下,發動玄武門之變助秦王殺二兄,廢李淵。/使李世民得到皇帝寶座。君臣共榮。

  • 13 # 李宏濤168

    李世民本來就是紫薇星降世,左有文曲星魏徵右有武曲星李靖等輔助,這是天意。當太白星橫空劃過那一瞬間,天象已現。早在隋末之際,天界星宿已定下人間運轉,否則何來‘’楊花落盡,梨花開,十八孩兒~~~‘’ 。玄武之變可見人類歷史上的功名富貴,從來都是心狠手辣的人才能手握乾坤,試問心慈手軟,菩薩心腸,能手執牛耳。不過天道是公平的,當李世民拿起屠刀向自己兄弟家眷血洗之時,上蒼安排了一個武氏,以同樣的方式屠盡李家多少好男兒。所以不要羨慕帝王家,能耐越大,給自己後代留下的債務越大。所謂的九五至尊往往是孤獨一生,白髮人送黑髮人也是不少風流帝君的人生豔遇。凡夫還是幸福的,至少大部分人都能有一個相對平靜的心。當所有浮華過後,一切都煙消雲散,曾經的苦苦執著,最終成空,回到1500多年後的今天,成為別人的飯後談資。

  • 14 # 壯士高歌入長安

    玄武門之前李淵掌握大權,否則不需要政變了。政變就是為了獲取權力,政變後權力發生轉移的時候誰能幫李淵?帝王家裡的事誰也解決不了。李淵嫡妻的兒子就剩下李世民一個人了,幫李淵打到李世民以後怎麼辦?李淵都捏著鼻子認了,別人能說什麼呢?

  • 15 # 當狗容易做人難

    李淵不是大權旁落,就是李世民登基後的早期仍有大批李淵的重臣在朝堂掌握大權。李淵是主動讓位給李世民的,一方面嫡親的三個兒子只剩李世民活著,皇位只能傳給他;另一方面兒子之間毫無親情的血腥殺戮也讓這位父親心灰意冷了。

    李淵是一個好父親,但不是一個合格的皇帝。面對兒子的爭權奪利他只是和稀泥,缺少一個帝王的決斷,他是以一個父親的身份來對待李建成和李世民,這是李淵和其他開國帝王最大的不同,就以李世民來說只要自己的兒子做的過分他絕對下殺手,而李淵做不到這麼冷血。

    所以李淵的很多行為非常矛盾,一方面他鞏固太子李建成的地位,另一方面又不忍雄才大略的二子李世民碌碌無為,給了他很大的權力。可以說李世民在後來可以和太子叫板,甚至發動玄武門之變的實力都是在李淵這種左右搖擺中發展起來的。

    玄武門之變是李世民的一次政治冒險,當時長安的的兵力都是李淵的親信掌握,南方軍隊由李家宗室將領李孝恭等人掌握,北方邊軍有太子親信掌控,李世民賴以起家的天策府大軍被拆的七零八落分散全國,可以說在長安甚至於全國李世民的力量並不佔優勢,李淵要真的想魚死網破也就沒有後來的唐太宗了。

  • 16 # 大程198209510

    個人認為,沒人幫他是因其不夠專業。

    俗話說:術業有專攻;常言又道:在其位謀其政。

    如果李建成也夠狠的話,李淵的慈父手段只會造成又一場血戰,死的,受苦的,妻離子散的,是大唐大部分平民。重創的是整個大唐! 使大唐政局穩定,國泰民安,是君主享用權利的根基,也是他享用權利的同時所擔負的責任與義務。不以此為前提的皇帝,都是王八蛋。

  • 17 # 歷史百家爭鳴

    這個問題沒有表面看起來那麼簡單,表面上李世民玄武門之變殺了太子李建成和齊王李元吉,李淵禪讓給了李世民,自己當了太上皇,看起來是李淵鬥爭失敗了,李世民勝利了。其實這是一個鬥爭和博弈的過程,從起義之初就開始了。

    從史書中我們可以瞭解到,李淵太原起兵是在李世民和劉文靜的勸說下才起兵的,那麼李淵真的是因為優柔寡斷才沒有當機立斷起兵嗎?根據《舊唐書高祖本紀》中的記載,李淵還是非常的果斷,李淵雖然是太原留守,但是當時還有副留守王威、高君雅是朝廷的人,而這個高君雅還是個武牙郎將,擁有兵權,恰好又趕上馬邑校尉劉武周據汾陽宮舉兵反,李淵就帶著王威、高君雅去平叛。同時又命令李世民和劉文靜去募兵,平叛結束就殺了王威和高君雅起兵了。

    由此可見,李淵是一個心思縝密謀定而後動的人,而且在相對和平的年代,李淵還透過沉迷酒色來令自己的表哥隋煬帝不起疑心。新唐書的記載與此有出入,說李淵是在李世民、劉文靜、裴寂的計謀之下才被迫起兵的,根據史料的早晚和李世民篡改的行為來看,我更傾向於舊唐書。而在起兵反隋的過程中,情況漸漸超出了李淵的控制,第一個就是進軍太快,617年農曆七月正式宣佈起兵,到618年農曆五月就在長安稱帝,僅僅10個月的時間,李淵就稱帝了,當然這個時候的唐的疆域僅僅侷限於山西和關中一代,其他地方還被各起義軍和軍閥佔領。稱帝有稱帝的好處,那就是把大義佔住,都城在長安,又是隋煬帝的孫子禪讓的,但是也有不好的地方,那就是現在還是在戰爭時期,過早的定都讓李淵對軍隊失去了掌控力,實際上李淵也採取了制衡之術,立李建成為太子,李元吉和李世民都在外面帶兵,可惜李元吉不爭氣,李世民基本上百戰百勝,而李元吉連太原老家都丟了,最後還是讓李世民奪回來的。

    本來是制衡,現在是失衡了,而且李世民長期在外征戰,吸納了很多人才和武將,再加上李世民的人格魅力,征服 了很多人,而李建成雖然在朝堂上為後勤出力,但是沒有前方的功勞顯得大,而李元吉又總失敗。導致秦王府的人才濟濟。

    人才多是好事,但是李世民不是太子,他手下的文臣武將可還是要建功立業的,於是李世民就在半裹挾,半本意的情況下發動了宣武門之變,我們來看看當時的一個描寫:

    輳九年,皇太子建成、齊王元吉謀害太宗。六月四日,太宗率長孫無忌、尉遲敬德、房玄齡、杜如晦、宇文士及、高士廉、侯君集、程知節、秦叔寶、段志玄、屈突通、張士貴等於玄武門誅之。

    看到這裡,知道為什麼沒有人支援李淵了吧,初唐的人才幾乎都在李世民的手下,而且在事變後尉遲敬德衝到皇宮裡向李淵報告,也說明了李世民應該掌握了守衛皇宮的軍隊,那麼李淵有能力壓制李世民嗎?那肯定有的,只是最有能力的三個兒子死了兩個,如果再把李世民廢了,一個是會引起李世民手下的反彈,另外一個是李淵還是為大唐的命運考慮,無奈的選擇了預設,或許這一刻的李淵心裡才是最苦的。而李世民到了晚年看到自己的兒子們相互爭鬥自相殘殺,才理解彼時李淵心裡的苦把。

  • 18 # 七月流火140400643

    任何一個王朝在建立之初,最緊要的工作都是平定天下。大唐王朝同樣不能例外。俗話說,打仗親兄弟,上陣父子兵,李淵建立大唐是當時的一股政治勢力。在王朝建立的過程中,許多人起了作用,但這股政治勢力的核心人物,其實還是李淵父子。

    現在說起李淵父子,人們首先想到的是李世民,似乎大唐的建立全是李世民的功勞。這當然是普通人的誤解,看看《舊唐書高祖本紀》就知道李淵絕維非等閒之輩,翻翻二十四史,有哪個開國皇帝是平庸之人?

    《舊唐書》記載,李淵共有22個兒子,其中元配竇皇后生的是四個,這就是大家都熟悉的,老大建成,老二世民,老三是玄霸,老四元吉,這個排行演義小說與正史不同。總之玄霸,也就是小說中的元霸,早早就死了,對初唐的政治格局不產生影響,剩下的四人,一個父親三個兒,是初唐政治中最重要的人物。至於李淵的其它兒子,在初唐,主要是武德年間,一來是年紀小,有些可能還沒出生。二來也不是正出,所以在在政治上沒什麼影響。比如最小的李元嬰,被封為滕王。王勃的《滕王閣序》所寫的滕王閣,正是他建的。這些人只能享父兄恩惠,當個太平王爺,個人建功立業的本事是沒有的。

    李淵父子四人,個個都很厲害,我個人覺得,這大概與遺傳有關,李淵的正妻竇皇后,也是名門之後,她母親是北周的公主,舅舅是周武帝宇文邕,從少就很厲害,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去看《舊唐書·后妃傳》第一位就是她的傳記。所以,她的四個兒子個個厲害,也就可以理解了。

    大唐立國之後,一方面是平定天下,同時也要考接班人問題。按常規,老大李建成為太子。既為太子之尊,自然要坐鎮中央,領兵打仗這些事情,很自然的就落到了李世民和李元吉的頭上。

    先說說李元吉為什麼會與李建成結成同盟,而不是和李世民?道理很簡單,建成是太子,而世民與元吉同是王,存在競爭關係。而在實際的戰爭中,元吉的成就遠遠比不上世民。為了將來不被世民壓制,他只有與建成結成同盟,因為建成是名正言順的儲君。

    我們試想一下,假如李元吉在平定天下的過程中建立的功業與李世民相同,甚至超過李世民,他還會投靠李建成嗎?我看就很難說了。那樣,儲君爭奪戰就不是兩虎相爭,而是三足鼎立之勢了。從玄武門之變最後的結局來看,李世民顯然也不是把李元吉僅僅看作是建成的同黨而誅殺之,是把他同樣看作皇位競爭者的。

    說到這兒,就可以言歸正傳,談談為什麼沒人幫李淵的問題了。玄武門之變,對李淵來說,確實是失去了權力,可以說是人生的大失敗,但敗在兒子手上,也不算是一敗塗地。也就是說,他失去了權力,大概年把時間就禪位當太上皇了。但他沒失去富貴,而他手下的臣僚們與一般的改朝換代是不一樣的。大多還是在原來的位置上。比如著名書法家歐陽詢,從小和李淵是朋友,李家改朝換代之後,他依然可以陪李世民研究書法。假如在李世民殺兄屠侄之前,這些人是不可能勸李淵收拾李世民的。畢竟疏不間親是中國人都信奉的處世原則。

    對於李世民的屬下來說,情況就不太一祥了。假如李建成即位成了皇帝,那麼李世民差不多就成了三國時期的曹子建,那滋味可能就不大好受了。但李世民畢竟不是曹子建,曹子建雖號稱有才,實際卻是文學才華遠高於政治才能。李世民卻是傑出的政政治家。

    在玄武門之變中,幫助與促成李世民下決心最重要的兩個人,一個是長孫無忌,另一個是尉遲恭。長孫無忌與李世民是發小關係,又是大舅哥。當然是一榮俱榮,一損俱損。而尉遲恭做為武將的功勞,也是與李世民捆綁在一起的。

    在人們的印象之中,陰謀詭計發動政變,應該是房玄齡之流的文人學士的秘室謀劃,而玄武門之變的起始,卻是沒有這個條件。他的秦王府確實有十八學士,大批厲害人物,可是在當時,卻都被李建成給調走了。也就是說,李世民在謀劃這件大事之初,是沒有幾個人幫他的,真正的幫手是自己找的。

    史書記載,李世民在發動政變之前,派人去請房玄齡等人商量。而這些人是不敢去的。為何?一旦不成功,就是滅族亡家之罪。李世民對派去的人說:若玄齡等不奉命,便把他們的腦袋砍下來。李世民這樣說,也是告訴房玄齡等人,他自己決心己下,幹他孃的!於是,房玄齡等人才參與了謀化。

    玄武門之變從狹獈的道德角度上來看,是有些問題的。但李世民的上位是憑能力上去的,這在客觀上保證了能力最強的那個人當領導,這對國家來說,當然是有力的。後代那些被上代選定的接班人大多有些軟弱或順從,很難有憑自己能力上位的那殺伐決斷與雄才大略。

    再要說一點的是,李世民手下的人才確實很厲害。李建成手下當然也有人才,比如著名的魏徵。但兩相比較一下,會發現,他們的人才儲備是有差別的,李世民因常年打仗,手下多有治亂世的人才。以房玄齡為代表,富有謀略,臨機應變的能力很強。李建成當太子,手下多治世之才,代表人物是魏徵,持點是原則性強。所以亂世需要房玄齡,而治世更需要魏徵。這就是到貞觀年間,魏徵的作用越來越大的原因。

    大體意思,應該說明白了,一孔之見,未必正確,權當拋磚引玉。

  • 19 # 寒冰60214530

    並不是李淵大權旁落,而且李淵在玄武門之變後主動退出交出了大權,玄武門之變的時候李淵依然掌握著核心權力,但是一李世民當時控制了中央首都可以直接威脅到李淵的生存,二玄武門之變後李淵成年嫡子又有聲望的只有李世民一人,此時再打壓李世民已經不利於大唐以後的發展,所以李世民發動事變後,李淵順勢交出了政權,主動退休了,而其它勢力在太子和齊王死後要麼聽秦王要麼看李淵,李淵不做表示其它勢力也只是順應時勢罷了

  • 20 # 夜孤城

    李淵的大權旁落,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的原因:

    一、不知打壓,一味平衡,過於放縱

    儘管秦王李世民確實立下不朽戰功,為唐王朝的創立也立下過汗馬功勞,但後來在當時作為臣子的李世民,竟然頂著秦王、天策上將(都督天下諸軍事)、太尉、司徒、尚書令、各道行臺、州牧、總管等諸多頭銜,其封號已經疊加到了無以復加的地步,其地位遠在諸侯王之上,甚至可以說與當時的太子李建成不相上下。

    更有甚者,李淵竟然允許李世民開“天策府”並自行招募任命官屬,這是隻有太子東宮才享有的權利。無論李淵出於何種目的,是疼愛也好還是安撫也罷,但是這些頭銜加身,不可能換來局勢的穩定,能換來的只是太子的忌憚、恐懼與秦王逐步膨脹的野心。

    二、失去對群臣的話語權

    秦王府中聚集了一大批的運籌帷幄、能征善戰文臣武將、敢死之士:文有長孫無忌、房玄齡、杜如晦等,武有尉遲恭、侯君集、程知節、秦瓊等,而最為可怕的是這些大臣,不僅只聽命於秦王李世民一人,竟然還積極慫恿李世民起兵造反,姑且不論理由如何充分,單論造反亦或者說只是提出“清君側”這一條,在當時的環境下,都是滅族的死罪。可以想象的出,當秦王李世民下定決心,振臂一呼之時,大半個朝廷已經探入囊中,

    即使有人敢在當時那種環境下,冒“天下之大不韙”,勇敢的站出來替李淵說話,我們也有理由相信,這些個別的“不和諧”的聲音,會很快的被群臣所唾棄。

    三、放鬆警惕,未加提防,對形勢變化估計不足

    俗話說,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儘管奪嫡之爭白熱化,但李淵也許壓根就沒有想到父子三人最終會到了兵戎相見、最終血濺玄武門的地步,所以李淵在功成名就、建立大唐之後,並沒有刻意的培植自己的勢力,甚至允許聖旨與太子的指令、秦王的命令並行存在,而且竟然默許三者的地位相同……。

    甚至在太史官密告李淵說秦王李世民可能謀反的情況下,仍然不去採取果斷措施,只是簡單的選擇在第二天召太子李建成、齊王李元吉進宮,與李世民當面對質。只是李淵沒有想到的是,李世民已經提前做好了埋伏,導演了一出足以被後世所永遠銘記的“玄武門之變”。

    玄武門事變後,雖然李淵對李世民殺太子很憤怒,但是如果殺李世民,李唐將後繼無人,但是他還是不遠傳位於李世民,後來李世民逼其退位,的確當時形勢,必須李世民要鞏固李唐基礎!他的建國功勳也很大,而且受眾人支援!李淵受美人誘惑,早以無心國事!

    李世民取而代之,也是應實時!間接來說是這樣,李淵雖然看重李世民但是他還是不敢違逆古來就有的嫡長子繼承皇位的傳統,更何況李建成並不是什麼大奸大惡或者過分昏庸之輩。

    玄武門之變是李建成一手策劃的,目的是為了除去最大隱患保住皇位,李世民為了自保而反擊殺死了李建成,李世民本身並沒有過分覬覦皇位,但是這在李淵看來就好像李世民殺死了皇位繼承人,並且還是以這麼突然的方式,從而李世民就好像是一個極度想要奪取皇位從而不擇手段殺死太子,並以此事要挾影響李淵的人,李淵當時身體狀況已然不佳,聽到這個訊息更是雪上加霜,就誤以為這是李世民為了奪取皇位而產生的極端做法,一氣之下憤然退位。

    李世民這個皇位可以說是被他的父親和大哥逼出來的,父親的誤解以及大哥的陰險。玄武門事變之所以成功就是因為它的計劃太緊密了,當時李世民肯定是做了完全的準備,是絕對不可能讓李淵知道的。而玄武門事變發生在626年,那時候李淵已經六十歲了,在古代那已經算是高齡了,所以在那個年紀下不知道是非常有可能的。

    而且在玄武門事變中李淵已經失去了兩個兒子,而李元霸明顯沒有做皇上的能力,他總不能將李世民殺了吧。那樣的話,大唐就真的不會是李家的天下了。而且李世民在太原戰役等戰役中都打仗打的特別好,群眾基礎廣泛,年輕力壯。

    李淵在政治上犯的唯一錯誤就是統一天下後,沒有及時收繳李世民的兵權,或者說收繳的不夠徹底,採取的措施不夠,重視的程度不夠。也正是因為這樣,也就無法阻止李世民和李建成血淋淋的太子之爭。而李世民在玄武門發動政變殺死李建成後,已是華山一條道,唯有把李淵“請”下臺這一條路可走了。

    而這時的李淵也是無可奈花落去,只好順著臺階下,選擇“主動讓賢”。不可否認,作為登基後就失去的進取心的開國皇帝,李淵留下來的缺點過於明顯,幾乎掩蓋了他的功績,比如生兒能手,脾氣暴躁,有時候很傻很天真,處事不夠果斷霸氣,沒有主見,尤其在處理建成世民奪嫡鬥爭中處置失措而廣受詬病。

    也許,李淵並不是所謂的大權旁落的。他只是用了一種高明的手段保全了自己。如果自己一意孤行,自己的晚年可能就真的是悽慘了。至於為什麼沒人幫李淵,其中必定有著諸多的原因,說不定也會是李淵父子的一場戲而已。

    作為父親的李淵,以為親情可以維繫平衡,以為李世民會安守本份,殊不知在帝位面前,血濃於水只是一句笑話。

    雖然他後期有所警覺,但李世民羽翼巳豐,其勢直逼皇權,李淵縱然有心阻止李世民的野心膨脹,但為時已晚,直至完全被架空。覆巢之下,焉有完卵?待到玄武門之變,大勢已去,只有任人宰割。而當時眾臣,要麼早被世民收買,要麼順時應變,以求富貴,誰肯去捍衛一位已然失勢之君?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厲害的人是怎麼分析問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