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使用者9296112696161
-
2 # 看穿歐美
日本是曾經的世界經濟老二,遭到美國這個世界老大的瘋狂打壓,廣場協議就是終結日木繼續追趕美國老大地位的標誌協議,當時日木是無力反抗又不敢反抗才最終被迫簽下了恥辱的廣場協議的,曰本深知這個協議對日本回家、社會、經濟的嚴重危害性的,由於軍事上受美國壓制,經濟上嚴重依賴於美國,國際關係受控於美國,日本是敢怒不敢言,想反抗又無力迴天,才最終簽下了令日本幾乎20年停滯不前的廣場協儀。今天中國一些磚家極力鼓吹中國是世界老二,其動機是險惡的,目的是卑鄙的。
-
3 # 星際物語
關於這個問題,其實是有爭議的。
有些人認為日本是自願簽署《廣場協議》的,反倒是美國是被迫的,持這類觀點的人肯定也就會認為“日本不知道這個協議是對自己不利的”,比如《今日悉尼》(sydney today)的這篇文章就認為“日本不是被強迫的,而是情願的,是一個情願的參與者。倒是美國政府,有點被迫。”
《今日悉尼》文章截圖:
《環球時報》認為:
“廣場協議”是1985年9月由美德法英日簽署的。其時,美元飆升,美國通脹高企、貿易逆差擴大,望以美元貶值刺激出口。五國最終同意協調幹預。協議簽訂後10年,日元幣值平均每年上升5%以上。日本經濟出現嚴重泡沫化,從此落入“失去的10年”。廣場協議救了西方,犧牲了日本經濟。“廣場協議”時的日本,在經濟結構上對美國有相當程度的依附性,匯率主控權也掌握在人家手裡。
80年代對日的貿易戰並未幫助美國顯著減少貿易逆差,美國又將原因歸結為美元對日元匯率的高估。1985年,在美國的主導下,包括日本在內的五國在紐約簽署廣場協議(The Plaza Accord),五國政府聯合干預外匯市場,誘導美元對主要貨幣貶值,以解決美國鉅額貿易赤字問題。
廣場協議後,為了應對日元升值帶來的出口壓力,日本積極提振內需,採取寬鬆的貨幣政策和積極的財政政策,最終造成瘋狂的地產泡沫。「日元急劇升值,導致了日本實體經濟資金外流、資本湧入等問題,造成資產泡沫,最後導致崩潰。」
《北京日報》(長安街知事)的一篇文章引用了日本前首相福田康夫的一句話:“中國應該吸取日本的慘痛教訓。”這篇文章詳細分析了《廣場協議》的簽署背景,認為中國要以史為鑑,不要重蹈日本覆轍。
我個人認為日本是知道《廣場協議》是對自己不利的,但日本經濟、安全等都嚴重依賴美國,比如汽車,上世紀七八十年代日本汽車在美國市場的份額超過20%,美國對日本的商品貿易赤字也一度飆升至500億美元。民間反日情緒高漲,美國政府當然不會坐視不理,所以逼迫日本簽署了《廣場協議》。1982年美國人砸日本車
美國人砸日本車
1987年,9名美國國會議員掄起大錘砸日本收音機
-
4 # 馥郁75716347
筆者認為簽署《廣場協儀》,應該是有利的,為什麼這樣說呢?
1:日本這樣做,可以讓美國放心,減弱美國對其盯防,利於其暗地發展,最後
-
5 # 大方妹幾
“廣場協議簽訂的背景是,日本和聯邦德國經濟持續增長,貿易盈餘不斷增加,所以提倡日本和德國承擔火車頭作用,牽引世界經濟發展。”
廣場協議簽訂後,日本按照廣場協議拋售美元,美元急劇貶值,日元大幅升值。日元大幅升值後,出口增長越來越緩慢。日本企圖透過金融緩和政策來阻止日元升值,不料催生了房地產和股市的泡沫。房地產和股市泡沫破裂後,日本出現通貨緊縮,經濟陷入長期停滯。
日本經濟失去了二十年,不能歸咎於廣場協議。一國的經濟增長最根本的是由本國經濟發展模式決定的,而不是對外貿易,最根本的是依靠內需而不是外需。一國的出口能力最根本的不是由匯率決定的,而是由其科技發展水平和經濟發展能力決定的。一國貨幣的匯率最根本的是由出口能力決定的,而不是貨幣政策。
日本政府捨本逐末,企圖依靠“金融緩和政策”來降低匯率,以提高出口能力,增加“有效需求”,刺激經濟增長。不知不覺在新自由主義的影響下,不斷削減社會福利,導致社會貧富差距不斷擴大。社會貧富差距的不斷擴大,導致普通勞動者的實際收入增長越來越緩慢,“有效需求”的增長越來越困難。貧富差距擴大,資本收入的份額相對越來越大,“富人產業”的規模相對擴張,民生產業的規模相對萎縮,對外貿易產業的規模也會被擠壓。
-
6 # 願有生的時間遇到你
摘要:同樣的人性,同樣的受廣場協議影響而本幣大幅升值,但為什麼德國沒有爆發大泡沫,而日本卻爆發了呢?合理的解釋是(也只能是),兩國在信用擴張方面,有著截然不同的態度。 對於1986—1990年日本大泡沫,在日本國內主流的看法都認為,美國脅迫五國簽訂“廣場協議”,是想透過犧牲日本,來解決自身的“雙赤”(財政赤字與貿易赤字)問題。“廣場協議”之後,日元大幅升值,直接誘發了1986—1990年日本大泡沫,最後泡沫崩潰,日本經濟一蹶不振[1]。 其實這種觀點在中國亦是大有市場的,2010年9月27日出版的《中國證券報》的一篇題為《“廣場協議”埋禍根日本深陷“失去的十年”》的新聞綜述就很具有代表性。報道援引復旦大學馮昭奎教授的話說:“儘管日本政府阻止美元過度貶值也是為了使已有的對美投資不貶值,然而這種措施的結果是繼續推動對美投資並容忍美元資產進一步貶值,這意味著日本已經陷入一種極為被動的、受制於美元的圈套。”而身居日本的中國籍作家俞天任,則更是直白地認為,日本的大泡沫和以後的大災難,都是從“廣場協議”開始的。 然而日本人和我們的國人所刻意忽視的事實是,在“廣場協議”升值的“黑名單”上,除了日元外,德國馬克、法國法郎、英鎊也赫然在列。所涉及四國中,德國和日本最具有可比性,蓋因兩國都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戰敗國,製造業都對兩國經濟作出了巨大貢獻,兩國的經濟增長都很快,並在“廣場協議”簽訂之前相繼成為世界第二大和第三大經濟體。“廣場協議”中明確規定,不僅是日元,德國馬克也應大幅升值,事實也是如此。我們回顧一下歷史,看看“廣場協議”前後日元和德國馬克對美元的匯率變化: 日元兌美元到1987年年底時已接近升值100%,但是並非僅有日元升值,德國馬克也升值了,且比日本還升值得更多,達到101.27%。到1988年,德國馬克的升值率相較於日元升值幅度有所收窄,但與“廣場協議”簽訂時的1985年相比,其升值幅度仍然達到70.5%[2]。 圖4-1馬克、日元兌美元走勢圖(1985年1月31日—1991年10月31日) 由此可見,美元的貶值,並不只針對日元,還有聯邦德國。更要緊的是,兩個幣種貶值幅度也非常接近。所以,那種“日本為美元貶值單獨買單”的論調是頗值得商榷的。同樣,將“廣場協議”之後日本大泡沫乃至之後20年經濟蕭條的原因,歸咎到日元升值的論斷,也過於武斷。 正如我在《為何總是如此瘋狂:股市泡沫的形成崩潰及應對》一書裡提出的,泡沫的形成是三要素共同作用的結果。我們先來看看第一個要素:人的動物精神。從這點而言,德國和日本具有很強的可比性,都具有很強的動物精神。事實上這點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時表現得尤為明顯,在當時,兩國人民的表現完全符合“烏合之眾”的定義。可以斷言,德國人和日本人的人性是趨於一致的。事實上何止德國人和日本人,中國人、美國人,乃至整個人類何嘗不是如此呢!投機泡沫既曾爆發於荷蘭,也曾爆發於法國、英國、美國、日本、東南亞、科威特,同樣曾爆發於中國。從這點可見,動物精神並沒有國家和民族的差別,而是人類的共性。 再來看第二個要素:外部衝擊力。於兩國而言,當時面對的誘發因素也都是一樣的,那就是兩國都在承受著由“廣場協議”而造成的匯率波動。 問題來了,同樣的人性,同樣的本幣大幅升值,為什麼德國沒有爆發大泡沫,而日本卻爆發了呢?合理的解釋是(也只能是),兩國在信用擴張方面,有著截然不同的態度: 從1986年1月開始到1987年2月,日本銀行為應對升值蕭條,防止通貨緊縮,連續5次降息,一直將中央銀行再貼現利率由5%下調到2.5%。這不僅是當時的日本歷史最低利率水平,也是當時世界主要發達國家中最低的水平。與此同時,1987年日本政府減稅1萬億日元,追加5萬億日元的公共事業投資,後又補充了2萬億日元的財政支出。過度擴張的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使得日本的貨幣供應量持續上升,造成日本國內過剩資金劇增。 反觀同期的德國,事實上也採取了信用擴張的貨幣政策,於1987年1月將短期法定利率下調至3%。但需要注意的是,與此同時,德國人卻在財政政策上採取了緊縮政策。來自德國統計部門的資料顯示,德國財政赤字佔GDP的比重,從1982年的3.3%逐年遞減至1987年的0.4%。 到了1987年年中,日本與德國紛紛擺脫了“廣場協議”匯率升值帶來的壓力,經濟開始趨於好轉。與此同時,經濟中潛在的通貨膨脹壓力也在增加。此時,日本和德國均面臨著是繼續遵守“盧浮宮協議”[3],維持低利率、協調各國匯率的政策,還是為抑制國內可能發生的泡沫和通貨膨脹,而採取提高利率政策的矛盾選擇。 日本政府當時的態度和措施是,繼續採取維持低利率的擴張性貨幣政策。而德國則採取了提高利率的緊縮性貨幣政策——在1987年10月14日將短期利率提高至3.6%,同月15日再次提高至3.85%。到了1988年,西方各主要國家的經濟都出現了良好的勢頭,經濟增長率均高於1987年的水平。日本由1987年的4.3%上升至1988年的6.2%。德國則由1.5%上升至3.7%。在這種情況下,德國中央銀行先後在1988年7月、8月和1989年1月、2月四度提高利率,恢復到了4.5%的正常水平。而日本則繼續維持在2.5%的低利率水平,直到1989年5月才首次將利率提高0.75個百分點。這比德國晚了足足10個月。[4] 受此政策影響,日本的信貸供應不斷增長。截至1990年3月,日本銀行[5]5年內總放貸金額增加了96萬億日元(摺合7240億美元)。除此之外,消費信貸公司這些非銀行金融機構,也加入信貸擴張的行列。1985年時,這類機構放出去的地產類貸款為22萬億日元,到1989年年底時,已增至80萬億日元(摺合6000億美元)。這些錢,一股腦地都跑到股市、樓市中去了。 為此,認為日本敗於美國經濟陰謀的日本經濟學家吉川元忠,在其所著的《金融戰敗:發自經濟大國受挫後的諍言》一書中,也不得不供認道,當時日本經濟泡沫的生成,主要是由日本政府長期實施低利率的信用擴張政策所導致
-
7 # 使用者7654196880735
知道,但主動權不全在自己手中,與美國實力對比也不是一個級別的,硬槓損失更大。所以美國能和歐日同時簽署貿易協定。但日本因自身經濟結構出現嚴重問題,所以泡沫破裂影響更大。還好,經過多年調整結構,日本目前國內經濟形勢穩定,高階產業發展好,基本完成轉型。可能是狂熱後必然的一段沉澱過程。
-
8 # 象山之峰
我認為日本在籤《廣場協議》時,不但不認為予己不利,相反卻卻是日本最初實現正常性國家的陰謀。只是協議簽訂後,日本政府所採取的政策和策略出現戰略性的失誤,從而導致不知何時是個頭的長期的"平成蕭條“,注意是日本國內經濟蕭條。
應該是日本主動提出"廣場協議"行動。廣場協議前,日本1985年已經是世界最大債權國,対外淨資產達1298億美元,而美國対外的淨債務已經超過1000億美元;1984年美國對外貿易赤字更是高達1224億美元,其中40%是對日本的貿易逆差;1986年日本的經濟規模已達美國的71%;日本的海外純資產1804億美元,超過"食利大國"英國,位居世界首位。其實,日本在經濟迅猛發展中,早在1984年或更早就在策劃日元升值部署。因此,日本主動採取廣場協議行動的動機十分明顯,就是以透過此行動,一面靖餒美國可能採取的經濟發展擠壓,另一面拉攏歐洲發達國家參與,希望自己對世界整體經濟發展作出負責任的政治表現,從中逐步贏得正常性國家的資格。
廣場協議行動給日本帶來"平成蕭條",主要原因應該是日本政府政策的錯誤導致的。首先,隨著日元升值,日本錯誤地將美國作為主投資國,直接剌痛美國對日本的控制神經,從而引來了美國的瘋狂報復。到美國買買買,什麼曼哈頓的洛克菲勒中心,什麼紐約的帝國大廈,盡收日本囊中。其次,掀起產業升級大狂歡,在加快融入美國引領的第三次工業革命浪潮時,又錯誤地將與美國競爭的主要堡壘(企業)都楔入美國,再加上1987年人均國民生產總值超過美國,簡直就是找死。
如果上面兩個動作是方法錯誤的話,日本國內經濟政策的失誤更是直接致命的。概而述之,面對日元升值帶來的經濟停滯,日本政府錯誤地採取金融刺激政策,從而進一步引起流動性過剩,繼而造成了股市和房市的泡沫危機;當日本一個東京地產市價可以買下整個美國時,政府來了個金融和稅收的緊急剎車,成了個旱見的經濟硬著落,即泡沫破滅,從此走上了日本國內經濟的漫長蕭條之路。期間,還經歷了國民藏幣於家和1997年的亞洲金融危機衝擊,真個雪上加霜。
廣場協議行動及其後果,應該是日本的自作自受。曾幾何時,中國的好多公知們,也曾時不時高喊中國的日本式危機,但是直至今日依然邊治理邊發展,秘密就在咱的政府的政策對頭。
-
9 # 金柏松
簽署協議內容是認為美元高估,日元、德國馬克低估,提出五國協調一致,干預外匯,防止美元暴跌,允許日元逐步升值15%。這對日本來講根本不是問題。問題在於日元急劇升值,且升值從1985年9月1美元兌換日元240,達到1997年一美元兌換79日元,遠遠超過15%目標值。面對美國政府過分誘導美元貶值,日本政府忍氣吞聲,不敢反抗,這才是問題。
-
10 # 狼王栩123
搞笑又不止日本一個國家籤,英德法日都簽了怎麼沒見其他國家在這跳腳?自己hold不住在這瞎bb,這就跟炒股一樣只不過物件變成日元了。有人賺錢就有人接盤,國家沒有遠見沒有良好的經濟手段就是這個下場,隔壁大國可要引以為戒呢
-
11 # 阿離說文史
個人認為,日本肯定是知道《廣場協議》對自己發展肯定是不利的。
廣場協議是在美國經濟陷入滯脹(停滯性通貨膨脹),而日本經濟則高速發展。美國這個老大不滿了,於是就有了廣場協議。1985年9月22日,美國、日本、聯邦德國、英國和法國在美國紐約廣場簽訂廣場協議。這一協議,被稱為日本失去“20年”的轉折點。然而,日本知道又如何,不知道又如何,結果就是,美國叫日本簽字,日本除了簽字別無他法。
協議內容是:一,遏制通脹。上世紀70年代,美國的GDP增長率從0.2%下降到負值以下,而CPI(居民消費價格指數,CPI>5%的增幅時,就是嚴重的通貨膨脹)。1973年,中東發生石油危機,石油價格暴漲,對美國經濟造成巨大的衝擊,由高速增長跌入谷底,急速衰退。美國當時能源消費佔全球1/3,其中多為石油。說白了,就是美國被沙烏地阿拉伯國家牽著鼻子走,狠狠被擺了一道。也因此,才有美國後來發動中東戰爭,把石油大國牢牢控制住,美國趁機建立美元石油體系。
二,擴大內需,貿易開放,資本自由化。1960—1979年,日本出口經濟佔日本GDP總量9%以上,成為貿易順差國,經濟快速增長,已經超過了美國。美國的消費內需和市場份額被日本大大擠壓,美國工人反日情緒高漲,稱日本搶了他們的飯碗,甚至當街打砸日本汽車。
三,匯率彈性化,即美元貶值。日本對外貿易順差從1981年的20048億日元,到1985年擴大到108707億日元。這裡面賺的幾乎就是美國的錢,到了1985年,日本對美國出口額佔比高達37%。美國很不開心,肯定要搞日本,於是就希望透過美元貶值來緩解貿易逆差。
日元因此大幅度升值,極大地打擊了日本出口經濟。日本靠出口帶動經濟增長達到14.72%,為了持續拉動經濟增長,日本央行採取過度寬鬆的貨幣政策進行刺激國內經濟,短時間內連續下調貼現率和利率,進而導致了股市和樓市的泡沫。為了防止泡沫破裂,又實行緊縮的貨幣政策。日本沒能兜住,資產泡沫在一鬆一緊的政策中直接崩潰。當然這也和日本各種複雜的利益關係有關 ,基本都是不斷把代價一層層轉移,以至於國民承受不起。
廣場協議簽訂後的幾十年內,日美在汽車、紡織品、鋼鐵、電信等等行業發生貿易糾紛,美國多次向日本發起毛衣戰爭,也就是貿易戰。最終以日本妥協收場,即限制日本出口、自願擴大進口、開放市場等等。這不是明目張膽地搶錢嗎?老美想用對付日本的方法對付中國,沒想到中國一點都不好啃。
那麼為什麼日本會簽下協議,任由美國魚肉呢?
因為而戰日本是戰敗國家,日本完全在美國的掌控之中。在軍事方面,日本沒有自己的軍隊,只有點拿棍子的自衛隊。政治方面,日本政治精英管理階層都是“親美”,說白了就是美國在背後操控,以為美國服務為宗旨,即所謂的“隱蔽性規定”,只要感違反規定,就會被拉下臺。經濟上,廣場協議做的夠明顯了吧。實則打壓日本經濟是一回事,實則是搶日本的錢來補貼美國的窟窿。
日本不是一個有獨立主權的國家,就算中國能夠放下芥蒂和日本合作,也是不可能的。日本根本也沒有做主的權利。日本和中國合作經常反覆無常,出爾反爾,少不了美國在背後推波助瀾。
-
12 # 慕烈
《廣場協議》是1985年在美國紐約由美國牽頭聯合英,法和那時的聯邦德國也就是西德為一夥,針對當時世界第二大經濟體日本所採取的經濟打劫式的五國協議,要求日元升值,五國共同一致干預金融市場,《廣場協議》施實後的結果是日本經濟迷失了二十年,甚至到至今仍未恢復,而美國則是最大的利益獲取者,美國成功得化解了國內的經濟金融危機,及其在世界金融體息的信用危機。日元的大幅升值使日本的產品出口失去竟爭力。做為二戰的戰敗國日本在當時是別無選擇,只能遵從。以日本的經濟利益為代價去換取和美,英,法,德西方國家的緊密關係。
-
13 # 漁樵之人W
1985年9月22日,美國夥同英、法、德攛掇日本,在美國的紐約廣場,簽訂了《廣場協議》。協議的表面上美其名曰貿易自由,互利互惠,實則是對日本經濟貿易的制裁,是對日本的財富掠奪。當時的美國通貨膨脹、財政赤字、貿易逆差。當時的日本,國民經濟持續增長,躍居世界第二三位,這對美國來說,是不好受的。協議簽訂以後,使美國解除了金融危機,日本的經濟下降二十年。所謂《廣場協議》就是這個事。
目前,我國和美國打貿易戰,其原因就是我國已成為世界第二經濟體,使美國不好受。美國總統特朗普使出了一個又一個卑劣手段,妄圖遏制我國經濟的發展。這就使人們自然而然地想到1985年9月22日的《廣場協議》,可以說,當今的我國,絕不是當年的日本,我國人不會重蹈覆轍,無論美國想什麼怪招,都是痴心妄想。我國的國民經濟仍然會持續增長!
現在的美國,疫情肆虐,政府失職,死亡人數近二十萬,怎能不使國民經濟下滑!
-
14 # Shirley滄海1
《廣場協議》遏制了日本,不過是無能的日本給自己的藉口,然後被一幫應聲蟲傳播得無限廣闊,以至於成為了大眾的口頭禪罷了。
廣場協議,對於當年作為世界工廠、以貿易立國的日本的產品銷售,確實有一些影響,但也至少帶來了三大絕對的好處:
首先是日本能獲得的美元巨量增長了。這不僅是產品提價的增益,更是匯兌市場的增益。美元在那個時代,國際貨幣的權重比今天更強,畢竟歐元未生,英鎊、法郎、馬克競爭力太小。這使靠資源進口的日本享受了極優厚的變相降價紅利。因此,如果不是日本國策失誤,其產品的市場競爭力不僅不會降,反而會增長。其次,日元增值,使日本也成為了美英法等一樣享受資本紅利的國家。在上世紀八十年代,因為日本產品佔有率太高,使日元已成為僅次於美元的第二大國際貨幣。日本相比美國是對外投資更強的國家,因為它同時擁有美元與日元,而且日元的避險功能已形成。因為美國也象今天一樣,為了減小逆差而操縱美元,投資公信力反而不及日本。日元的富餘已經形成,增值後,使日本投資力也巨增,在世界的購買力更強。而且形成了國家持美元民間持日元,真正的國富民強。而且作為貿易大國,這種全面的富裕是很容易形成領先世界的優勢的。可惜,無能的日本政壇對於最有利的局面根本不知做什麼,一方面內部爭功,政局陷入長期亂鬥,沒有制訂國家整體戰略。另一面,則東施效顰,在沒有原發科技上,學美國對外玩產業轉移,當起坐地老闆。同時,不再奉行產業立國,一手在國際世界以金錢換外交謀求權力,一邊坐吃山空。就成了現在也能看見的:在航空經濟、網路經濟兩個時代,日本都成了旁觀者。
日本的無作為,不是廣場協議帶來的。試想,如果日本政壇稍有見識,在蘇聯解體時,憑自身的財力引進人才,發展航空、航天、網路等產業,結合其本身的技術基礎,製造優勢,會錯過產業時代嗎?
同樣,如果日本不耍小心思,真正全球投資而不捆綁政治目的,它會失去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地位嗎?
-
15 # 梅里的傳說
《廣場協議》是1985年簽署的,本質上是當時美英法為了解決貿易中和日,西德鉅額的貿易逆差而採取干預讓美元貶值,讓日元,西德馬克升值的一個協議,當時日本是美國第一大貿易伙伴,日美之間有鉅額貿易順差;當時美國是里根政府,正用星球大戰計劃和蘇聯軍備競賽,財政巨大赤字,貿易和日本之間又是巨大逆差,美元嚴重高估,日元嚴重低估;美日之間的貿易談判持持續續好多年,《廣場協議》其實只是這個貿易談判的一部分,因為日本是順差國,美國是逆差國,解決問題決定了日本在談判中是被動的!但就《廣場協議》來講,它是公平的,談不上收割日本菲菜問題,日本的經濟恰恰在簽了這個協議後才出現了最高潮,1986年日本GDP才超過了蘇聯(有統計成1989年的),1989年股市達到了38000點歷史峰值,1991年房地產價格達到峰值,1995年GDP才達到了最接近美國的70%峰值!後來日本經濟出現了一定問題,人們反過來分析,《廣場協議》成了“替罪羊",日本那所謂的失落幾十年主因本來是由於房地產和股市過熱導致的,與日元升值關係不是很大!日元《廣場協議》簽訂前是230日元換一美元,簽定後一直升,86年升到100左右,和現在的匯率也差不多,也從另一個方面說明了《廣場協議》的合理性!
-
16 # Andywang3140
以下為我個人建議及觀點:
首先:有些人認為日本是自願簽署《廣場協議》的,反倒是美國是被迫的,持這類觀點的人肯定也就會認為“日本不知道這個協議是對自己不利的”,比如《今日悉尼》(sydney today)的這篇文章就認為“日本不是被強迫的,而是情願的,是一個情願的參與者。倒是美國政府,有點被迫。”
“廣場協議”是1985年9月由美德法英日簽署的。其時,美元飆升,美國通脹高企、貿易逆差擴大,望以美元貶值刺激出口。五國最終同意協調幹預。協議簽訂後10年,日元幣值平均每年上升5%以上。日本經濟出現嚴重泡沫化,從此落入“失去的10年”。廣場協議救了西方,犧牲了日本經濟。“廣場協議”時的日本,在經濟結構上對美國有相當程度的依附性,匯率主控權也掌握在人家手裡。
80年代對日的貿易戰並未幫助美國顯著減少貿易逆差,美國又將原因歸結為美元對日元匯率的高估。1985年,在美國的主導下,包括日本在內的五國在紐約簽署廣場協議(The Plaza Accord),五國政府聯合干預外匯市場,誘導美元對主要貨幣貶值,以解決美國鉅額貿易赤字問題。
廣場協議後,為了應對日元升值帶來的出口壓力,日本積極提振內需,採取寬鬆的貨幣政策和積極的財政政策,最終造成瘋狂的地產泡沫。「日元急劇升值,導致了日本實體經濟資金外流、資本湧入等問題,造成資產泡沫,最後導致崩潰。」
《北京日報》(長安街知事)的一篇文章引用了日本前首相福田康夫的一句話:“中國應該吸取日本的慘痛教訓。”這篇文章詳細分析了《廣場協議》的簽署背景,認為中國要以史為鑑,不要重蹈日本覆轍。
我個人認為日本是知道《廣場協議》是對自己不利的,但日本經濟、安全等都嚴重依賴美國,比如汽車,上世紀七八十年代日本汽車在美國市場的份額超過20%,美國對日本的商品貿易赤字也一度飆升至500億美元。民間反日情緒高漲,美國政府當然不會坐視不理,所以逼迫日本簽署了《廣場協議》。同時補充如下:
大家都知道這個協議是對自己不利的,但迫於美國的壓力,簽訂了這個協議,也乃自欺欺人的無奈之舉。
1985年9月22日,美國夥同英、法、德攛掇日本,在美國的紐約廣場,簽訂了《廣場協議》。協議的表面上美其名曰貿易自由,互利互惠,實則是對日本經濟貿易的制裁,是對日本的財富掠奪。當時的美國通貨膨脹、財政赤字、貿易逆差。當時的日本,國民經濟持續增長,躍居世界第二三位,這對美國來說,是不好受的。協議簽訂以後,使美國解除了金融危機,日本的經濟下降二十年。所謂《廣場協議》就是這個事。
目前,我國和美國打貿易戰,其原因就是我國已成為世界第二經濟體,使美國不好受。美國總統特朗普使出了一個又一個卑劣手段,妄圖遏制我國經濟的發展。這就使人們自然而然地想到1985年9月22日的《廣場協議》,可以說,當今的我國,絕不是當年的日本,我國人不會重蹈覆轍,無論美國想什麼怪招,都是痴心妄想。我國的國民經濟仍然會持續增長!目前美國政府及對外對內局勢並不樂觀!貿易戰無非是勞民傷財的一種霸權主義地位的主權宣誓儀式對於經濟全球化程序的確是不敢恭維……謝謝希望分享能夠幫助到大家……
今天中國
-
17 # 紫晴小公主
廣場協議是20世紀80年代初期,美國財政赤字劇增,對外貿易逆差大幅度增長,美國想透過美元貶值來增加產品的出口競爭力,以改善美國國際收支不平衡的情況,才簽訂了這項協議。
協議的內容?1985年9月22日,美國、日本、聯邦德國、法國以及英國的財政部長和中央銀行行長在紐約廣場舉行了會議,因為是在廣場飯店簽署的,所以被稱為了廣場協議。
五國開始聯合干預外匯市場,可以在國際市場拋售大量的美元,繼而行成市場投資者的拋售導致美元大幅度貶值,3年內美元對日元貶值了百分之五十。
簽署協議的原因美國出現了經濟危機,美國希望透過美元貶值來加強美國產品對外競爭力,以降低貿易赤字,以解決美國鉅額貿易赤字的問題。
1970年,美國爆發了石油危機,導致美國物價逐漸上升,以至於美國出現了嚴重的通貨膨脹。
1977年,財政部長和日本德國,希望可以透過美元貶值的措施來刺激美國的出口減少美國的貿易逆差。
1979年,美國聯邦主義,為治理通貨膨脹提高官方利率,實施緊縮的貨幣政策。
由於美國實施的高利率,吸引了大批的資金流入美國,導致美國增值,整整5年間,美元增長了近百分之六十,美元大幅度升值,導致美國的貿易逆差迅速擴大。
簽署廣場協議的過程1985年,日本起來了,取代了美國成為了世界上最大的債權國,美國所有的商品全被日本產品取代,隨後美國的大量企業倒閉,許多的大公司連續虧損,開始遊說美國政府強烈干預外匯市場,讓美元貶值增加出口和產品競爭力,以挽救美國那些還未倒閉的公司。
1985年9月,美國財政部長、日本財政部長、德國的財政部長、法國的財政部長、英國的財政部長和五個國家的央行行長,舉行了會議,以解決美國的鉅額的貿易赤字問題。因為是在廣場飯店簽署的,所以叫做廣場協議。
簽署廣場協議的影響1985年,廣場協議是日本的經濟的一個轉折點。受日元升值影響,日本公司出口商品受到打擊,經濟停滯了十幾年,也叫做日本失落的十年。廣場協議就是美國為日本而設計的一個巨大陷阱。
受廣場協議的影響,日本的股市和房市不斷上漲,股價以每年百分之三十,地價以每年百分之十五的增長,日本的泡沫經濟開始了。日本房價太高,人們都買不起,人人都在炒地炒房,沒人做實體經濟,導致泡沫經濟越吹越大。
到了1989年,日本開始實施緊縮政策,雖然戳破了泡沫經濟,但是股價和地價短期內突然下降百分之五十,銀行出現大量壞賬,還有大量民眾因此失去家園和生命,日本經濟進入十幾年的衰退期。
廣場協議對於美國的出口貿易沒有影響,美國的經濟問題在於國內財政赤字和調整匯率沒有關係。
廣場協議後,美國還是老樣子,但是坑慘了日本。自從日本廣場協議以後,導致日元大幅度升值,對日本以出口為導向的產業產生巨大的影響。廣場協議的簽訂是導致日本進入十幾年泡沫經濟的罪魁禍首。
廣場協議簽訂以後,從表面上日本光鮮亮麗。日本的錢值錢了,日本人實現了一夜之間暴富的夢想,日本人能買更多的東西了,他們口袋鼓起來了,還誇大說,要買上整個美國。美國抓住了這個機會,把大量的無用不動產和淘汰的企業變現後,研發新技術,促進了電子科技產業的興起。美國的科技實力成為了世界第一。而日本還在炒地、炒房子、炒股之中過著紙醉金謎的生活。
日本經濟破裂以後,日本房價股市暴跌,銀行紛紛倒閉,日本經濟陷入一片混亂。
以日本現在的經濟實力來看,廣場協議是救了日本,讓日本看清楚了只有踏踏實實的發展實體經濟、發展科技創新,才是明智的選擇。
日本在簽署廣場協議時,並不知道這份協議對自己沒有好處,日本可能只看到了錢更值錢,人們更富有,卻不知道這只是假象,只是美國用來挽救美元的一個套路。假如他知道這是個陷阱,他是不會跳下去的。
如果日本廣場協議簽訂以後,早日看清其中的問題,把錢用在發展科技、發展實體經濟上,把錢用對地方,不去買美國的那些沒用的資產,現在的日本經濟科技早就上世界第一了。
-
18 # 泰安方圓
二戰投降的日本被美國把控,日本就是美國手中的一個提線木偶,完全被美國操弄!
美國發動朝鮮戰爭和越南戰爭,日本作為美國的後方補給,賺的盆滿鍋滿,經濟快速增長,當美國感受到日本經濟嚴重威脅到自己的時候,便使出了陰招!1985年美國聯合英法德迫使日本被迫簽署《廣場協議》,《廣場協議》的簽署使得日本經濟迅速停滯甚至倒退,近幾十年來一直萎靡不振!
日本在簽署《廣場協議》的時候明知對自己不利,但是,日本是美國的附庸,不得不被迫簽署!
-
19 # 旺旺虎
日本政客肯定知道,但是被忽悠洗腦了,同時被逼無奈,加上後期接連失誤操作,導致了不利的結果。雪崩之後,沒有一片雪花是無辜的。日本經濟泡沫的產生和破裂是必然結果。
股市樓市崩盤都是在最不經意的時候來臨,美國希望透過美元貶值來增加產品的出口競爭力,以改善美國國際收支不平衡狀況,所以簽訂此協議。
1985年,日本取代美國成為世界上最大的債權國,日本製造的產品充斥全球。日本資本瘋狂擴張的腳步,令美國人驚呼日本將和平佔領美國。美國許多製造業大企業、國會議員開始坐不住了,他們紛紛遊說美國政府,強烈要求當時的里根政府幹預外匯市場,讓美元貶值,以挽救日益蕭條的美國製造業。許多經濟學家也加入了遊說政府改變強勢美元立場的隊伍。
1985年9月22日,美國、日本、聯邦德國、法國以及英國的財政部長和中央銀行行長(簡稱G5)在紐約廣場飯店舉行會議,達成五國政府聯合干預外匯市場,誘導美元對主要貨幣的匯率有秩序地貶值,以解決美國鉅額貿易赤字問題的協議。因協議在廣場飯店簽署,故該協議又被稱為"廣場協議"。
日本樓市在加息和房產稅的雙重打擊下,房價直接崩盤了,大批日本人被套牢在樓市,一輩子為銀行打工。普通國民住房轉眼之間成了負資產。高收入者和大明星都生存的很艱難,普通人的生活就可想而知了。
首先談談日本現在的房價,然後再回望歷史。2019年11月資料日本首都圈平均一戶公寓房價約5469萬日元,每平米價格約80.8萬日元。平均一戶房價/每一平米價格,東京都23區 6868萬日元/107.8萬日元,東京都其他地區 5412萬日元/87.2萬日元。
我們對比一下,在日本,剛剛工作的年薪一般是260萬日元左右,相當於人民幣16萬元,計算一個日本普通工人不吃不喝要13年才能買得起一套小公寓。扣除各種養老保險、健康保險、稅金,再刨去各種生活費用,每年有4萬左右積蓄,意味著得攢30多年才能買得起房子。
1985年左右,日本經濟發展過熱,日元升值可以幫助日本拓展海外市場,成立合資企業。日本的房價和股市在廣場協議簽訂後開始飛漲。同時,日本政府為了刺激國內經濟,選擇降低利率,實行寬鬆的貨幣政策。一瞬間,日本似乎進入了黃金時代,到處都是錢。廣場協議簽訂後,日本的房價開始了暴漲,從1980年到1990年這十年時間裡面,日本的房價翻了5、6倍,在全盛時期,光是東京都23個區的均價,都能把整個美國給買下來。
在1990年的時候,你跟日本人說房價大跌8成,日本人只會以一種看傻子的眼神來看你,覺得你是個白痴,日本人多地少,人們堅信土地永遠是稀缺的。日本全民陷入炒地買房風潮,土地價格不斷暴漲,“地王”每隔幾個月就重新整理一次。
當時大家都認為日本經濟那麼好,製造業那麼強,房價怎麼會腰斬。因為利率低,貸款便宜,大家都不願意把錢存在銀行,貸款卻風氣正盛,銀行風險偏好顯著提升,“金融熱”也迅速成型,大量資金流入房地產市場。全民變成了投資家、投機家。
在1989-1991年,日本央行連續五次提高利率,收緊銀根抑制投資,並且出臺房產稅壓制房價,至此,樓市和股市兩大泡沫應聲而破。先是一些高槓杆的炒房客破產,然後又起了連鎖反應,很多人開始拋售日本房產,造成了大量房源上市,卻沒能力接盤,據統計,股市在1989-1990年,暴跌超過70%;樓市在1990-1992年間,暴跌超過60%。後來大家總結原因大致是城市化紅利消失、人口紅利衰退、資本過度炒作、對樓市股市過度依賴、調控政策過於剛猛。
日本樓市下跌最狠的是1991年,也是崩盤元年,東京房價下跌了20-30%,然後逐年崩盤無限陰跌。從1991年開始到2006年,日本房價整整下跌了15年,這15年裡,跌幅達到65%,不管你在哪一年抄底,都是炒在了半山腰了。然後從2006年開始到現在,又過了十五年,現在日本的房價才剛剛漲到1991年巔峰時期的50%左右。
必須引起我們高度重視的是樓市崩盤會發生一系列的問題,社會保障不足,通貨緊縮,社會動盪,很多人面臨最大的問題再也不是改善居住條件而是失業。
所以我們一定不要投機炒房,才能保持房地產市場健康平穩發展。前車之鑑,後車之師。
-
20 # 哲思行遠
所謂的廣場協議,是當時美國財政赤字加劇。美國希望透過提高自己產品出口競爭力,平順美國與日本貿易逆差,在美國紐約廣場與日本簽訂的協議。當然美國不會做賠本的買賣,廣場協議當然對美國是有利的,其實就是為了割日本的韭菜。但是目前有人認為,日本簽定廣場協議是為了扭轉二戰形成的不利於自己的國際地位,借美國的勢力來提高日本對全球世界各國的影響力。當時由於美元貶值,日本還借勢夠買了美國國債。不管怎麼樣,中國當前是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美國看在眼裡恨在心裡,每時每刻都想搞垮中國的經濟。與日本不一樣的是中國塊頭大,經濟內需量大,是完全獨立自主的主權國家。在這裡要警告美:合則兩立,鬥則俱傷。
回覆列表
當然知道,許多高科技不準搞了,但日本人聰明,轉彎摸角還在搞。查查日本的經濟發展,自從簽定廣場協議之後,GDP增長約二十年徘徊。中美打貿易戰,日本當年的首相,公開在人民日報發文,提醒中國關注,切莫犯日本當年的錯誤。那個國家的GDP總量,達到美國的百分之六十,美國都會下狠手打壓,無論是社會主義國家,還是非社會主義國家,盟友也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