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我思WORDS

    蘇東坡是我思甚為推崇的一位古人,喜歡他寫的詩詞,也喜歡他自嘲的話“一肚皮的不合時宜”;但全面的瞭解他,還是從林語堂的《蘇東坡傳》裡。

    讀此書,感慨頗多。子由貶謫筠州,“晝則坐市區鬻鹽、沽酒、稅豚魚,與市人爭尋尺以自效。莫歸,筋力疲廢,輒昏然就睡,不知夜之既旦。旦則復出營職。”讀此,嘆於蘇軾兄弟生活的坎坷,“人生底事,來往如梭”;細思之,也不禁啞然失笑,這不就是小稅務員的真實寫照和平凡人的日常生活嗎?或許,蘇東坡正是喜歡這種平凡的生活,而在生活中自得其樂。

    然,蘇軾描寫自己的話是我最欣賞的,“吾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以陪卑田院乞兒。眼前見天下,無一個不好人。”他過得快樂,像一陣清風度過了一生,這或許與此不無緣故。

    陶淵明也是我思很敬佩的,“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人與人的追求是不一樣的,不一樣的形式,同樣的高風亮節。

    我思總想“生命是某種東西剎那間的表現,是永恆的精神在剎那間存在於軀殼中的形式!”

    今,對古人的瞭解,無不是從故紙堆裡的字裡行間,他們真實的又是怎樣呢?人的一生,本真、自然就好。

    文史多偏向,

    刀吏怨地天,

    真實生靈狀,

    還需覓自然。

    五行貫時空,

    六藝立世間,

    七言八語亂,

    定力始坦然。

  • 2 # 清水拾貝

    學會文武藝,報效帝王家。蘇軾父親蘇洵才華橫溢熱中政論,所以精通物理善於權變。理所當然的希望自己和孩子能有所建樹。做對社會有用的人,只有掌握權利才能有所作為才能把自己的主張發揮在朝堂之上。所以積極從政。即使遭遇挫折也心中無悔。他的名字就是證據,蘇軾的軾就是車扶手,有不可缺少之意。受家庭影響從小就有了入世之心。況且真有才華,雖經歷很多宦海沉浮也不會改變他的初心他怎麼會放下,放下所有去學喜歡田園的陶淵明。

  • 3 # 凡人評論熱點

    1.大隱隱於市,小隱隱於野。

    2.當然有時也會身不由己。

    蘇軾是經過考試的進士。蘇軾很難拒絕皇帝上調,或者歸隱,因為這樣有可能被解讀為對皇帝有怨望,有可能被殺。

    而陶淵明後期主要是被地方官員徵召。並沒有這種顧忌。

    3.捲入黨爭會被貶,但也給人以希望,因為如果舊黨上臺會重新啟用你,蘇軾曾經請求外調,任龍圖閣學士,知杭州。遠離朝中新舊兩黨政治紛爭未嘗不是一種歸隱。

    蘇軾是因為捲入黨爭,才被一貶在貶。

    而陶淵明沒有捲入黨爭。

  • 4 # 沙漠跋涉者

    因為蘇東坡是一個大才子,他生活在中國歷史上比較開明的北宋時代。宋朝是中國文人地位最高的時代。所以蘇東坡儘管一生遭到了無數打擊。但他仍然能夠保持一個良好的心態。在中國歷史上以一個大才子的美名流芳千古。走完了自己的讓萬人敬仰的一生。而生活在晉朝的陶淵明,那可是中國歷史上最黑暗的時代。他只有歸去來兮。要不然他的腦袋就得搬家。

  • 5 # 三目巨人說文史

    直接用他的一首詩當中的幾句來回答吧:江山如此不歸山,江神有怪驚我頑,我血謝江神豈得已,有田不歸如江水。按照他自己的說法是還沒有掙到足夠的財富,所以不能歸隱。這些都是表面文章。真正的原因在於蘇東坡是一個追求功名利祿的人,他不願意放棄自己的理想。他最高做到副宰相的職位,總相信自己有一天會捲土重來。人心基本都這樣不知足。而陶淵明本身就性格恬淡,更喜歡那種田園生活。

  • 6 # 茅匯

    人各有志!

    有人當官,有人種地,有人求名,有人安逸。

    當官的,有為民請命的,有悶聲發大財的,有甘當清貧的,有畏首畏尾的。

    種地的,有耕讀傳家的,有寒窗苦讀求功名的,有為了一日三餐求溫飽的,有無可奈何當佃農的。

    李白詩酒天涯,

    杜甫憂國憂民,

    辛棄疾干戈寥落,

    文天祥丹心汗青,

    勾踐臥薪嚐膽,

    張良功成身退,

    曹孟德老驥伏櫪,

    李隆基不要老臉,

    宋江一心招安,

    金蓮殺夫獻身,

    楊過千里尋妻,

    崇禎煤山自縊,

    武則天想當女皇,

    秦始皇一統天下,

    李煜天上人間,

    王莽謙恭篡位,

    項羽烏江自刎,

    世民殺兄奪權,

    韓紅無私賑災,

    隔壁有人唱歌,

    對面有人跳舞,

    同事打著遊戲,

    我呢寫著問答,

    那麼,

    蘇軾顛沛流離,

    陶潛詩酒田園,

    有什麼不妥麼?

    人各有志,

    蘇軾憑什麼就得活的和陶淵明一樣呢?

  • 7 # 黃牛短笛

    主要原因有三點。一是蘇東坡朝裡有人幫他說情,所以他一直有官作。二是蘇東坡名冠當時是廣大士子們的偶像。三是陶淵明有自己的土地,有足夠的生活保障。

  • 8 # 蓉仙兒

    我覺得是因為蘇東坡身上蘊含著兩股“氣”,這兩股氣讓他能“自得其樂”。

    1、名士之風流——才氣

    “自信天下一支筆,文也縱橫,武也縱橫。”

    蘇東坡是一位天才的藝術家,不論是在明媚蘇堤,還是天涯海角,他每到一地必定留下一處風景,盡顯名士風流。

    他生活中的一顰一笑、一言一語皆可成詩。

    “若把西湖比西子,濃妝淡抹總相宜”,這首被公認為描寫西湖最好的詩,就是蘇東坡被貶杭州時寫的。

    如今,蘇堤橫臥在西湖上,一個小小仙島投入湖中的倒影,構成了三潭印月,湖邊垂柳成行,又足以證明蘇東坡在景觀設計方面的奇才。

    在蘇東坡的眼中,人生的起起伏伏似乎已不那麼重要。

    流放地的蠻荒之氣並未使蘇東坡的才氣性靈打折扣,相反,一次次的磨難是對才情最好的錘鍊,最後幻化為文字的絢爛。

    蘇東坡被貶黃州時,過得已然是流浪漢的生活。但他卻把這種官方的監禁變成了一種享受,與友人兩度夜遊黃州赤壁,寫出了千古傳誦、妙絕天下的賦文:前後《赤壁賦》。

    蘇東坡的才華不僅僅體現在詩文上,還表現在中國筆墨的情趣上。

    他筆下的印象畫,不論是一竿修竹,一對盤根,或是深山煙雨,江上雪景,都將自己與景物合而為一,注重一氣呵成的節奏、氣韻和情調。

    蘇東坡將在大自然裡的所見所感,都化為紙上富有活力的線條,寥寥幾筆就變化無窮,神完氣足。這也讓他成為了中國南派畫的始祖之一。

    2、做人之情趣——朝氣

    “何妨吟嘯且徐行”,歌且從容,行且從容。

    蘇東坡是一個高品位的生活家,一生過得單純到極點卻又豐富到極點,盡顯超然。

    在那個紛紛擾擾的特殊年代,人性的邪,世道的惡,都阻擋不了“男神”發現真善美的眼神,抑制不住他心中的那團火熱的朝氣。

    當蘇東坡第三次被降官到惠州時,他已年近六旬。

    在前往惠州的途中,每每穿過美麗鄉野,高山深谷,他都會像個少年一樣興趣盎然地駐足觀賞,一邊品嚐著當地美食,一邊還在岩石上提詩寄慨。

    被貶謫在黃州時,蘇東坡經常下地插秧,累得腰痠腿疼。於是,他便心血來潮,花了很長時間做了一個叫“浮馬”的小船。農人可以坐在上面插秧,用腿當做槳,馬頭還可以盛放稻秧,既快速又省力。

    他喜歡一抬頭就能看見萬里無雲的朗朗乾坤,“他不懂為什麼有人認為天空有云會更美,他以為天空無雲,正如一塵不染的良心。”

    內心湛然,富有朝氣,則無往而不樂。

    你看,受難之中的蘇東坡仍然有一分卓然不群的生機和活力,讓他的敵人也對他也無可奈何。

    保持對事物濃烈的好奇心,讓蘇東坡真正把好的不好的生活,都過成了詩。

    我認為,“卒然臨之而不驚,無故加之而不怒”是蘇東坡的人生寫照,也是他為何沒有辭官隱居的原因吧?

    試想,他如果隱居了,我們恐怕就不能看到那些妙絕天下的詩句,也再也品嚐不到那些讓人讚不絕口的美食了……

  • 9 # 御前帶刀侍衛

    主觀上蘇軾是個有抱負的人,就算被貶,就算他鬱悶。他的人生態度還是積極的,懲處逆境卻不甘沉淪,忘懷個人得失,立意有所作為。他的這種思想表現在《前赤壁賦》中可見一斑。

    客觀上,要考慮到歷史時代背景的,陶淵明的時代,南面是戰亂不斷的東晉,皇族內戰,民間起義,而東晉的政治又掌握在一批不攻正事的世家大族手裡,北面是五胡十六國的禍患,所以很多人是對現實失望的,所以才有對世外桃源的嚮往,選擇隱居。

    外加東晉時,文人以風流標榜,本身,兩者時代下的文化思潮帶動下的價值取向就不同。而宋朝雖然也面對北面政敵的威脅,但到宋代大族已經消失,人們更願意說自己是怎麼努力,而不是炫耀自己出生名門,價值觀改變了。

    蘇軾一生受儒釋道三家影響。

    被貶黃州是其一生思想和創作的分水嶺。前期以儒家思想為主,大量的政論、史論等充分顯示出他積極入世的一面。

    後期的他以儒家積極入世的精神,融合佛道曠達的襟懷,能以出世的態度做入世的事業,無論窮達,都能在精神領域保持人格獨立和思想自由。

    人們之所以喜歡他,很大程度上也是因為後期的這種虛靜高潔的心靈和淡泊超逸的人格。

  • 10 # 東海328

    東坡雖然屢次遭貶,但他總能以積極而樂觀得態度面對。

    因為他有遠大的抱負,他也想建功立業,揚名立萬,這是自古文人的通病。雖然遭到貶謫,但他不能就此罷休,所以他以儒家積極的精神來面對,化痛恨為力量。他是天生的樂觀派,總能從迷茫中找到自我,使自己不至於沉淪。後期的他,實在不行,才以佛道寬廣的胸襟來解脫自己。

    陶淵明的那個時代連年戰亂,官場腐敗黑暗,陶不為五斗米所折腰,決定辭官隱居,如不辭地話,以他的性格,有掉腦袋地危險。

    宋朝除了北方有外患,民生基本安居樂業,文化繁榮,經濟強大。與戰亂不斷,腐敗透頂的晉朝不能相比。

    性格決定命運,東坡之所以沒沉淪,沒隱居,主要是天生的樂觀者。

    我以詩為證:

    千古文豪一東坡,

    文章蓋世才華卓,

    雖道平生坎坷多,

    猶笑人間風雨落。

  • 11 # 愛心智

    套用一句經濟學“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來說明一下。

    淵明當初是由於家道中落,家裡經濟實在不行了,親戚給介紹了個遠離家鄉的工作,職位很小,不但得不到重視,也被地方小吏看不起,淵明實在受不了,加之由於思鄉心切,家裡還有一點農田,只好辭官歸隱,不為五斗米折腰。

    當然,東晉時期諸侯混戰,朝庭很不穩定,當時仕人思想多崇尚自然道學,歸隱也是很正常的事,淵明田園詩受重視的時期,也是他離世後後人發掘出來的,在世時並不是很受待遇。

    反觀蘇軾年紀輕輕,連同父親弟弟三人,一門三進仕,出任地方高官,經濟上應該非常寬裕,在詩文中較少表現貧困的一面;

    蘇先生流落他鄉的緣故也是因為與當時的當權一派王安石先生產生了變革的分岐,為了個人志氣,沒有好好站隊,從長計議,得罪了當朝宰相後只能流落他鄉。

    一路從京城流落到廣東再到海南島,不可謂不艱辛,他的曠達樂觀精神催生了千古文章,反而促使他成為了文壇的一杆標杆,人生還算是得意的。

    蘇軾就算當時想歸隱也還得徵求父親兄弟的意見,家族裡畢竟有在朝為官的,輕易不能離開統一戰線,也許就是一原因吧。

    套用一句古話,上隱隱於朝,中隱隱於市,小隱隱於田,生活再苦再累,適時能夠選擇的大機會是不多的,無奈之餘更多的是隱的心態,從心態上做到歸藏,免受打擊,也許才是最正確的。

    淵明早了蘇軾幾百年,蘇軾也曾羨慕讚賞淵明的詩文,他對淵明也是很有了解的,估計也學了不少,只是最後想走一條屬於自己的道路而不是歸隱田居

    的道路。

  • 12 # 卿卿說書影

    蘇軾一生坎坷,顛沛流離,卻為何不像陶淵明那樣辭官隱居呢?

    一,首先從家庭來講,家庭環境影響人的每一個決定。

    蘇軾,父親蘇洵,弟弟蘇轍,一門唐宋八大家佔了三人。而且蘇家是當地的名門望族,而為國為民的思想根生蒂固。每到一個地方都踏踏實實的為民做主,為每個地方都做出傑出的貢獻。

    陶淵明出生在一個清貧苦寒之家。8歲那年,父親去世,跟著母親種田為生。陶淵明從少年時代心裡就藏著兩個夢,一個夢是像曾祖父陶侃那樣濟世蒼生,另一個夢則像外公孟嘉那樣灑脫不羈,率性本真。

    四次出仕均以失敗告催。為了一家生計,第五次出仕,不甘於上級索賄,辭官徹底過起了“採菊東籬下”的日子。

    二,從兩個人的性格來講。

    蘇軾是豁達的,不論怎樣摧殘我,就是要為民做實事。而陶淵明是個任性boy,一言不合就撂挑子不幹了。

    蘇軾的一生,可以用命運多舛來形容,但一切都被他隨手扭轉過來,蘇軾生性放達,為人率真,深得道家風範。好交友、好美食,創造許多飲食精品,好品茗, 亦喜歡遊山林。蘇軾愣是將自己修煉成了樂天派,豁達的面對一切得失,得之吾幸,失之吾命,一切隨緣。

    蘇軾的仕途可謂是像坐山車似的,起起伏伏,沒有強大心理根本hold不住。

    初出茅廬的蘇軾在科舉時一舉成名。曾在鳳翔、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職,後因為“烏臺詩案”被貶為黃州團練副使。

    更換皇帝后,又升為翰林學士、侍讀學士、禮部尚書等職,晚年因新黨執政被貶惠州、儋州。

    蘇軾可謂是一路當官,一路廣交天下好友,一路遊山玩水,一路吃吃喝喝。用強大的食慾來治療一切不開心。如果還是不開心,那絕對是美食不夠誘惑。

    蘇軾不論到哪,都能自得其樂,用自己的方式讓自己過得舒服。

    陶淵明做官只是謀生的一條路,此路不通,就回家種田。歸隱後用寫詩來抒發自己有志難騁的政治苦悶,表達自己不與世俗同流合汙的高潔人格。

    綜上所述,蘇軾與陶淵明最大的不同就是,蘇軾是精神上的出世,蘇東坡把自己活成老百姓最親切的朋友。陶淵明則是文人失意的精神歸宿。

  • 13 # 孤獨夜行人

    蘇東坡先生有強烈的以天下為己任的家國情懷。正因為此,他數次被貶,心中苦悶但是仍然很曠達。

    我們從他的詩詞可以看出一二,如“十年生死兩茫茫”,“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西北望,射天狼”。

    詞人心中對家國的關心、對人民的疾苦和憂慮從未忘卻,無論是仕途得意之時,還是數次被貶之後。

    再者,這個時代有梅堯臣、范仲淹、司馬光等很多傑出的為民為國殫精竭慮的人,包括他的政治對手王安石!

    反觀陶淵明,晉朝的政治極其黑暗,所以陶淵明選擇了山水田園的人生!

  • 14 # 李布衣國學

    蘇東坡一生坎坷,顛沛流離是因他的相貌所致:

    相傳,蘇東坡上京趕考時,路遇一相師,遠遠望去,東坡意氣風發,步履灑脫,走近仔細觀之,只見他眉宇寬廣,兩目如點漆,可惜頭型凸凹不平,於是對蘇東坡說:“一雙學士眼,半個配軍頭”。

    後來,蘇東坡果然金榜題名,“文”名天下。精通儒學,道學,佛學。但是卻在仕途中,屢屢受挫,被貶,這都源於他的頭型。

    尤其是額頭太凸,看看他的妹妹蘇小妹是如何取笑他的。有一次蘇小妹在家,門簾被掀起,只見進來個額頭,好久不見人,知道是哥哥回來了,於是說到“額頭已進屋裡,聲音還在院牆外”,言其額頭太凸。蘇東坡被說無語。恰好,有一天蘇小妹生氣哭鼻子,眼淚流下來。因為蘇小妹臉長,蘇東坡終於找到機會報復一下了,於是說到“昨日一點相思淚,今日方流到口邊”。氣得蘇小妹是哭笑不得。

    蘇東坡對道教有深入的探究,他的作品也染上了道教的色彩。他對尋求長生之術十分著迷,認為若經過適當的修煉,就可以返老還童,得享長壽。他的弟弟蘇轍從一個道士處學了煉丹,面色清潤,目光炯然,元氣煥發,於是,他也到一所道觀裡閉關七七四十九天,練習打坐,還到天慶觀修煉辟穀和氣功。

    蘇東坡曾寫信給武昌太守,向他請教煉硃砂的方子,並在臨皋堂裡闢室一間,架設爐火,以備煉丹之用。他有兩篇札記,篇叫《陽丹》,一篇叫《陰丹》,講述煉丹的方法:陰丹是從生第一胎男嬰的母乳中提煉出來的,把乳汁放在文火上加熱,用的鍋是銀汞合金製成的,一邊加熱,一邊用同金屬製的調羹緩緩攪動,直到奶凝結,最後製成藥丸狀;陽丹是用尿蛋白中的尿素製成,這一蛋白沉澱物經過多次淨化,最後變成白色無味的粉狀物,再加棗泥做成藥丸,空腹用酒送服蘇東坡直到晚年,一直想求得“道士丹”。

    在佛教方面,經常和佛印法師參禪打坐,探討佛法。對佛教的發展和推廣起到了巨大的作用。現在盛行於佛教五大法事裡的“放焰口”必須用到的《梁皇寶懺》文就出自蘇東坡之手,其文如泣如訴,讓人聞之肝腸欲斷,撕心裂肺。真是感天地,泣鬼神。

    雖然他波折頗多,但沒有象陶淵明那樣辭官隱居,還是應驗了當年相師說的話“半個配軍頭”意思是縱然被髮配多地,但命中還有官運保留。

    即便命運多舛,蘇東坡仍然樂觀向上,在被貶期間,有很多膾炙人口文章問世,包括美食。有名的“東坡肘子”就是在被貶時,自己研製的一道美食。

  • 15 # 紫伊慕婉

    蘇軾雖一生坎坷,屢遭貶謫,但其詩歌豪邁奔放,並且從詩歌裡可見其志向乃發展仕途,為國為民,成就大業的成分居多。而陶淵明無心政治,要的是自由舒適,頗有逸士隱者風範,二人追求不同,故而選擇不同。

  • 16 # 致敬邵康節先生

    古代辭官以後基本找不到好工作了,回家種田太辛苦了。看似他們一生坎坷,實則比大部分人過得還好。大小是個官員。

  • 17 # 古硯古墨齋主

    第一,時代不同社會環境也就不同了。蘇軾所在的北宋社會經濟發展了,但是朝廷和國家不安定,北方的少數民族政權時時騷擾和威脅,王安石在變法求強以抵禦外強入侵。這時,蘇軾也在朝堂為官,所以他自覺負有匡扶朝廷的責任。雖然政見不同被貶,他依然為官一任造福一方,以期得到朝廷認可返潮入閣。而陶淵明的晉朝時代社會安定,又沒有朝廷變法社會變革,所以陶淵明沒有需要負的責任,也沒有幹事的動力。

    我是一家之言,請不吝賜教。

  • 18 # 書野

    陶淵明是蘇軾真正意義上的人生導師,堪稱他顛沛流離生活中的一束光。蘇軾曾說:“淵明吾所師,夫子仍其後。”

    蘇軾的一生仕途坎坷,在新舊派勢力的交替更迭中,屢遭貶謫。在王安石發起震動朝野的變法之時,蘇軾因與其政見不和,遠離京師,到地方為官。此時的蘇軾因生活所迫,不得不自己開荒務農,也正是這個時候,他愛上了陶淵明的詩。在後來的仕途沉浮中,淵明的詩更是他精神世界的一劑良藥,讓他醉心創作,不至消沉。蘇軾在給弟弟的信中說:“吾於詩人,無所甚好,獨好淵明之詩。"

    蘇軾保存於世的詩詞無數,光其所做的和陶淵明詩就有上百首,可見陶淵明在他心中的地位。蘇軾在一首《江城子》中說到:“只淵明,是前生。走遍人間,依舊卻躬耕。"

    然而,蘇軾那麼推崇陶淵明,為何不像陶淵明那樣,辭官隱世,徹底歸於田園,而甘願在數次的貶謫中顛沛流離呢?我覺得原因如下:

    陶淵明生活在混亂的東晉至南北朝時期,此時的世界一片混亂,官場更是無比黑暗,要想求得一片大好仕途,需要有官場勢力的舉薦,簡而言之,就是一個完全拼爹拼關係的年代。陶淵明家在其很小的時候便沒落了,過早嚐盡世間冷暖的陶淵明,本就對黑暗的官場興趣不大,喜好偏安一隅,隱逸自然的生活。

    不過生活所迫,年輕的淵明終歸想為自己謀得一個穩定的職務,奈何官場複雜腐敗,讓他無法忍受,人們崇尚奢靡的生活方式,更與自己的人生追求大相徑庭,而以他一己之力,根本無力改變這驕奢淫逸又破敗不堪的社會,這種無力感,讓他去意已決,安心做一個歸隱田園的親耕者,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自在舒適,好不快哉。

    蘇軾生在文人最好的時代,此時的北宋王朝興科舉,重文人,更是頒佈了不殺士大夫的規定,北宋文人可以在朝堂自由言論,各抒己見。年輕的蘇軾隨父親進京趕考,一時名動京城,深得歐陽修賞識,可以說前途一片大好,讓他對未來充滿希望,決心在北宋政壇大幹一場。奈何浩浩蕩蕩的新派變法,與他堅守的政治理想相悖,由此開始了他漂泊沉浮的一生。如果說蘇軾被貶之後,仕途慘淡,可能他會學習陶淵明,毅然歸隱吧,然而,命運卻給了他無盡的希望。朝堂新舊派的交替,也讓他的官運起伏不定。

    神宗死後,高太后垂簾聽政,重新啟用司馬光等舊派朝臣,蘇軾也在其列。這次的升遷,讓蘇軾扶搖直上,一直做到了翰林學士。不過,蘇軾是一個有想法的為官者,雖官至高位,仍然清醒獨立。他主張“校量利害,用所長”,並不贊同司馬光將新法全部廢除的做法,所以,命運再次給了他沉痛一擊。司馬光逝世後,多黨並起,朝野混亂,既不容於新派,又不合於舊黨的蘇軾再受牽連,接連被貶,從杭州到惠州再到儋州,而當時的儋州,就是現在的海南島,偏遠蠻荒,廖無人煙,可以說是蘇軾為官生涯中最艱難的一段。

    不過,接二連三的貶謫,讓蘇軾意識到,做一個好官,並不只有身在朝野,也可以躬身鄉野。他開始親力親為,置身當地的農業發展,拿出皇帝的賞賜,疏浚湖泊,修築堤壩,深受當地百姓敬愛。有詩云“父老喜雲集,簞壺無空攜,三日飲不散,殺盡村西雞”,描繪的便是嶺南人民對蘇軾熱烈歡迎的場景。如今杭州西湖上的蘇堤,便是蘇軾被貶杭州時期所築。

    蘇軾貶至儋州之時,更是將這荒蕪之地戲稱為自己的第二故鄉,在這裡興農業,辦學堂,很多追崇他的人都不遠萬里,慕名而來。蘇軾被看作是儋州文化的播種者,在我看來,他坎坷仕途的幾十年裡,為文化傳播所做的貢獻和他的文學成就一樣璀璨。

    我想,蘇軾為官是理想使然,陶潛做官是生活所迫,生活可以變,理想不能移。

  • 19 # 圓融博愛

    蘇軾在中國文化歷史上有著濃墨重彩的一筆,他的文化修為,個人綜合素質與魅力是一般人不能逾越的。雖然我先祖人生坎坷,一生窮困潦倒,大多不得志。但他對思想意境的追求,自己做人的思想意境,是常人不能超越的。

    人之一生,不如意事,常十之八九,在古代的官場,在古代的世俗名利上,一個人很難把控自己的命運。在古代的官場,走仕途者。大多都揹負著靈魂重壓和明著保身。或者小隱隱於林,或者以死報國。而先祖蘇軾和旁人不同。蘇軾在中國歷史文化上的重要性。文學作品經典傳承隨著當今中國日後的發展,會越來越顯現給現代人。他曾經是帝王之師,也是階下之囚。多次被扁被流放。但他處處為人豁達處事天真有趣。他嫉惡如仇,博學多才,他痛恨天下邪惡不公之事,卻不怨恨治他於死地之人。先祖出身名門望族,一生坎坷顛沛流離,甚至貧困交加,卻依然自得生活於陋室,粗茶淡飯之中。他可能是歷代文人中最瀟灑的一個。早年的先祖和年輕的學子一樣。勵志齊家,修身治國平天下。但由於和官場政治對手的理念不同。遭到對手的陷害流放。

    先祖蘇軾對佛學道法理解頗深。從他的詩詞作品中就可以看到。我們可以看到他的胸懷豁達,修養睿智。一個人的意景觀念不同,所以他選擇什麼樣的人生路不近相同。

    也就是今天馬雲所說到的:一個人必須要有夢想,夢想需要自己的努力。而不是陶淵明,因為時代所迫無奈選擇辭官的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意境。

    蘇軾是個有抱負的人,就算被貶,就算他鬱悶。他的人生態度還是積極的,懲處逆境卻不甘沉淪,忘懷個人得失,立意有所作為。他的這種思想表現在《前赤壁賦》中可見一斑。

    要考慮到歷史時代背景的,陶淵明的時代,南面是戰亂不斷的東晉,皇族內戰,民間起義,而東晉的政治又掌握在一批不攻正事的世家大族手裡,北面是五胡十六國的禍患,所以很多人是對現實失望的,所以才有對世外桃源的嚮往,選擇隱居。

    外加東晉時,文人以風流標榜,本身,兩者時代下的文化思潮帶動下的價值取向就不同。而宋朝雖然也面對北面政敵的威脅,但到宋代大族已經消失,人們更願意說自己是怎麼努力,而不是炫耀自己出生名門,價值觀改變了。

    蘇軾始終是個儒生,他對自己的現實仍然是執著的。蘇軾雖然遭貶,但從未忘記報國之心。這就是我們以前說的,人各有志。也就是我們今天所說的一個人的人生觀,思想觀,價值觀不同產生的差異。

    而我們透過蘇軾筆下的詩詞,可以看到一個完完整整的東坡居士。

    詩詞中體現的佛道儒三家思想的結合,

    可以看到一個佛學智者,

    可以看到一個儒家思想大儒,

    可以看到一個道家天人合一的相守,

    可以看到一個悠閒自得的旅行者,

    可以看到一個田園生活的農人,

    可以看到一個鑑賞美食的名家,

    可以看到寫一手蘇字的書法名家,

    可以看到傳唱千古的詩詞名句。

    可以看到在不得志仕途,在苦難生活中掙扎,

    但不忘初心的那個始終如一,開始的儒生。

  • 20 # 末語讀書

    我覺得蘇軾比陶淵明更甚一籌。

    他對生活的理解,和麵對不同生活的那種達觀態度,偉大的人格,思想,深深影響著我。

    他為後世留下的有價值的東西很多,在世時,竭盡所能為百姓造福,他讓自己的價值最大化了,也把那種積極的思想傳播給了很多人。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古代實行一夫多妻制,但是為何感覺沒有那麼多的光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