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鍋小震

    小時候,我們都聽說過匡衡的故事。說的是匡衡家裡非常窮,點不起燈,但他學習非常刻苦,於是在鄰居的牆上偷偷鑿開一個洞,藉著微弱的燈光開始讀書。這個故事非常勵志,那麼,長大後的匡衡究竟怎麼樣了?想要了解這一點,我們只有追隨匡衡的成長軌跡,一窺究竟。

    匡衡,字元稚,東海郡承縣人。生卒年雖然不詳,但我們可以得知其主要活動於漢元帝、漢成帝時期。匡衡沒有顯赫的家勢,祖輩靠務農為生。所謂“寒門出貴子”,小時候的匡衡勤奮刻苦,因此承載著全家人的希望。由於家貧無以為學,所以他不得不勤工儉學來賺取學費。漢代雖然沒有科舉制,但自“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後,只要書讀得好,能夠通一經,就能做官。

    按照《漢書》的說法,“經術苟明,其取青紫如俯拾地芥耳。”什麼意思呢?就是說讀書人如果能夠通曉經術,想要取得高官厚祿就像拾取地上的小草一樣簡單。漢武帝時期的公孫弘,就是因為通《春秋》,最後以布衣的身份位列三公。這便顯示了當時朝廷對學問的重視,也說明了讀書人只要學問做得好,是可以有上升路徑的。

    而匡衡也正是在這種背景下出生的,所以他才拼了命的讀書。因為這是他改變命運的唯一途徑。為了學習,匡衡遍訪名師。最後,拜當時的博士為師,學習《詩經》。由於他非常的努力,又勤于思考,所以對《詩經》的理解非常透徹。當時便流傳一句話,“無說《詩》,匡鼎來。匡說《詩》,解人頤。”即是說只要聽匡衡解說《詩經》,就能夠使人眉頭舒展,心情舒暢。由此,我們也可以看出,匡衡對於《詩經》的理解之深。

    我們知道,漢武帝時期立“五經博士”,規定了博士弟子只要能夠通一經,透過考試後便能為官。如果考中甲科,可為郎中;考中乙科,可為太子舍人;考中丙科,則只能補文學掌故。說來也奇怪,有些人天生就不適合考試。雖然很有能力,但就是沒有考運。匡衡便是這樣的人。他一連考了九次,最後才勉強中了丙科,所以被補為太原郡的卒史。話說,匡衡的前途一輩子也就這樣了。

    人生若有貴人相助,自可平步青雲。但前提是自己得有兩把刷子,所以貴人才肯扶。漢宣帝駕崩後,兒子漢元帝即位。這位漢元帝非常喜歡儒學,即位前就聽說了匡衡很有才,對《詩經》理解非常透徹,再加上博士們老是稱道他,所以在漢元帝心裡留下很深的印象。剛一即位,漢元帝就提升匡衡為郎中,不久後又遷為博士、給事中。此時,京城一帶恰好發生了地震、日食等災異。匡衡便趁機上書皇帝,讓他“減宮室之度,省靡麗之飾,考制度,修內外,近忠正,遠巧佞,”並且能夠“任溫良之人,退刻薄之吏,顯潔白之士,昭無慾之路。”然後又在百姓之中,倡導禮讓謙和之風。此舉深得漢元帝好感,於是再次決定給他升官。這次,匡衡一下子做到了光祿大夫、太子少傅。

    之後,元帝每有閒暇之時,便讓匡衡講授《詩經》。元帝越聽越覺得好,認為匡衡確實是個人才,能夠擔當重任,於是讓他做了御史大夫。

    建昭三年(前27年),丞相韋玄成去世。一下子,丞相的席位空了出來,元帝便讓匡衡暫時代理丞相之職。不久後,又封他為安樂侯,輔佐皇帝,署理全國政事。匡衡的確有才能,處理政事得心應手,深得元帝信任。任職期間,兢兢業業,經常上書陳述自己的意見,積極參與到國家大事的討論當中。每次討論政務,他都援引《詩經》,認為“六經者,聖人所以統天地之心,著善惡之歸,明吉凶之分,通人道之意,使不悖於其本性者也。故審六經之指,則人天之望可得而和,草木昆蟲可得而育,此永永不易之道也。”

    元帝后期,由於寵信宦官石顯,使得他結黨營私,胡作非為。憚於石顯的權勢,大家都敢怒不敢言。等到成帝即位後,匡衡收集了大量的證據彈劾石顯,一舉將其黨羽殲滅。

    此時的匡衡位居丞相,又被封侯,可謂是位極人臣,一人之下萬人之上。因此,不免膨脹起來。元帝封他為安樂侯,食地本為三十一萬畝。但他貪慾太大,利用郡圖的漏洞,私自多佔了四萬多畝。等到成帝時,司隸校尉駿等告其“專地盜土”,於是被貶為庶人。說起來,真可謂是黃粱一夢。想想當初,自己不過是個在地裡種地的農民,經過一番努力後終於封侯入相。

    但是最後呢,又被打回原形,身敗名裂。原因出在哪呢?

    表面看起來是由於貪慾,這倒是也沒錯。但仔細深挖根源,還是由於小時候家庭太過貧困,缺乏安全感。而長大後呢,雖然位極人臣,一輩子不愁吃喝,按理來說完全沒有貪汙的必要啊。但為什麼要貪呢,無非是缺什麼補什麼。其實匡衡缺的不是財富,而是安全感。而財富不過是能夠給他提供安全感的東西。這和我們聽過的很多貪吏一樣,雖然貪很多錢,但一分錢也沒花,自己的生活反而過得很艱苦。

    其實,我們再深入挖掘,從匡衡的身上也能印證一個道理。我們常聽說過一句話,“三歲看大,七歲看老”,我們在看到匡衡的勤奮好學的同時。也別忘了還有一句話——“小時偷針,大時則可能偷金”。

  • 2 # 雜談小部落

    匡衡,字稚圭,東海郡承縣人,西漢經學家,官至丞相。匡家世代務農,但匡衡卻十分好學,勤奮努力,由於家境貧寒,他不得不靠替人幫工以獲取讀書資用,他“鑿壁借光”的故事被世人廣為稱頌。

  • 3 # 時光隧道2019

    匡衡的仕途並不順利,他參加了九次科考才中了丙科,被增補為太原郡的一個文史小官,匡衡並沒有自怨自艾,而是潛心研究《詩經》,多年後終於被漢元帝發現並賞識,封他為郎中,匡衡在百姓中推廣道德教化,弘揚禮讓仁和之風,很快又升遷為光祿大夫、太子少傅等。

    建昭三年。丞相韋玄成病逝,匡衡成為代丞相,統攬全國政權,真正做到了一人之下,萬人之上。在匡衡當政期間,他向朝廷多次陳述自己的意見,經常與文武大臣討論治國之策,每次漢元帝詢問,他都能引經據典回答,因此很受漢元帝的信任和賞識。而他也正是憑藉儒家思想和微言大義,替漢朝打造了一個良好的社會氛圍。當漢元帝后期崇信宦官石顯時,而將朝政弄得烏煙瘴氣時,又是匡衡帶頭彈劾石顯,替朝廷拔掉這顆毒瘤。

    隨著官位一步步地升遷,匡衡開始膨脹,甚至走上了貪贓枉法之路。漢元帝封他為樂安侯時,他的封地本為三十一萬畝。但在丈量分封的土地時,匡衡卻利用郡圖的失誤,非法擴大自己的封地四萬畝。

    漢成帝時,匡衡遭人舉報,最終被罷官免職,貶為庶民,返回鄉里。沒幾年,匡衡便抑鬱而終,他一生努力換來的名利也隨之煙消雲散。

  • 4 # 羽扇觀

    鑿壁偷光呢,算是一個“半截雞湯”。單單這個故事是對很多人是有所激勵的,但要是把這個人讀書後從政的經歷放出來您會明白,為什麼主人公沒有音訊了。

    鑿壁偷光這個故事咱大傢伙都知道,我也就不過多講述了,簡單概括起來就是一小孩,家裡窮捨不得點燈,把家裡的牆戳個窟窿,借別人家的光來讀書。他這種刻苦的精神是值得我們大家學習的。但是他的所作所為是不值得大家模仿的。

    從政經歷

    努力是會有結果的,匡衡被朝廷看中,然後藉著當時長安地震,他提出了幾點能夠打造領導形象的建議。這讓領導特別開心,於是他一路爬到了宰相這個位置。

    那麼就有人要說了,這不挺好的一個努力奮鬥到達人生巔峰的例子嘛

    您別急呀,看看後面。

    書呆子

    書呆子大家都知道吧,死讀書,但是沒啥用呀。匡衡倒是屬於這一類人,機遇好到了丞相,那你倒是有才能去擔當他呀,你到了宰相這個位子你在其位不謀其政,那不是鬧著玩呢嘛。為了丞相的威嚴他瘋狂彈劾大臣,管你跟我關係好不好,我都彈劾你。

    因此啊,匡衡是個一心一意做學問的料,絕不是當丞相的料。

    濫用職權貪汙腐敗

    匡衡的兒子醉酒殺人了,最後在結果是,匡衡被罷職,但他兒子沒事啊,依舊活蹦亂跳的。最最可氣的是匡衡還偽造地圖,讓自己的封地大了四百畝。這多可氣。殺人不犯法你還貪汙,這絕對是反面教材了。

    因此啊,匡衡後來的事蹟就沒怎麼被爆料,畢竟不是啥見得了光的。

    最後我想多說一句,有時候啊,這知識多的人啊,有時候素質真不一定高。

  • 5 # 周煬

    鑿壁偷光主人公後來故事

    前言:“囊螢映雪”、“鑿壁偷光”這兩個成語我想大家都在學習生涯中聽過。

    囊螢:晉代車胤小時家貧,夏天以 練囊裝螢火蟲照明讀書;映雪:晉代孫康冬天常利用雪的反光讀書。家境貧窮,勤學苦讀。 比喻人勤學好問。 原出處:晉孫康家貧,冬夜映雪光讀書;晉車胤家貧,夏夜練囊盛螢, 借螢火蟲的微光讀書。

    後來他們兩位都成為當時都是久負盛名的大學者。

    而“鑿壁偷光”的主人公就是後來的漢朝丞相—匡衡。

    但歷史往往都是跌宕起伏,這也是歷史魅力的所在。而“鑿壁偷光”的主人公也不是一帆風順的。

    1.鑿壁偷光,年少勵志的匡衡

    漆黑的夜,殘破的屋。

    羸弱的少年,斜依在牆角處,手捧一卷竹簡,疲憊的臉上透露著倔強,離他頭頂不足一尺的牆壁上,有處不易被發現的小洞,投射出微弱的光芒。

    那是從隔壁投過來的燈光,鄰居是大戶人家,每晚燈火通明至深夜,而正是這樣藉助小洞透過的燈光,少年夜夜苦讀,最後考取功名,走向人生巔峰。

    記得小時候,每當老師講起這個艱苦求學的故事,許多人都會腦補出這樣的畫面。

    其實也並非現代,自從東晉的《西京雜記》記載了這個故事,少年已經成了兩千多年的勵志典型。

    但少年的逆襲並沒有戛然而止,從他後來的表現看,這是一個老師們不願意說,卻令人三觀盡毀的故事。

    哈哈,但是有些故事,你猜中了開頭,卻猜不透結尾(就像之前流行的歐洲黑色童話)。

    鑿壁偷光

    2.最終成名,榮登明堂

    少年名叫匡衡,西漢時期東海郡承縣人,世代務農,家貧如洗卻喜好讀書。因為白天要忙於耕作,只能在晚才有時間讀書。

    由於買不起照明用的燈油,匡衡就在與相鄰的牆壁上偷偷鑿了個小洞,從此就借他人之光,讀自家之書。

    這則故事算是古代版的心靈雞湯,它還有一個很悠久的名字:鑿壁偷光。

    公元前48年,漢元帝即位,開始在民間網羅人才。

    而靠著多年的苦讀,那個農家少年匡衡,終於在朝中謀取了博士一職。

    而恰巧此時,京城長安一代發生地震,初入職場的匡衡就引經據典,勸元帝“減宮室之度,省奢靡之飾,考制度,修內外,近忠正,遠巧佞”

    這番言論很有利於明君形象的養成,漢元帝聞後不禁龍顏大悅,一路提拔匡衡做了光祿大夫、太子少傅、御史大夫,直至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宰相。

    長安月下,醉臥在燈火輝煌的豪宅府邸中,春風得意的匡衡,不知可曾回憶起那漆黑的鄉下,少年借光苦讀的背影?

    漢元帝

    3.入仕變質,淪為弄臣和鉅貪的匡衡

    功成名就的匡衡,很快顯出了人性中的陰暗面。

    身為宰相,他缺乏管理朝政的能力,只會空談一些儒家道義。

    為了能夠在眾人面前刷一波存在感,他不惜身犯眾怒,不僅公然在朝堂上怒懟死黨,還以各種微不足道的小事彈劾同僚。

    這個時期的邊疆,仍然受到匈奴人的襲擾。

    有一次,大將軍陳湯率一支奇兵突襲匈奴,並斬殺了單于,這是一件相當振奮人心的訊息。

    以至於幾千年後,陳湯的那句:“犯我強漢者,雖遠必誅”,依然迴盪在每個華人的心中。

    聽到這樣的戰績,漢元帝很是興奮,便賞賜給了陳湯一大批財物,而陳湯是個耿直的軍人,他沒有依據慣例將這些賞賜用來孝敬朝中大臣,而是帶回軍營,論功行賞分給將士們了。

    這樣的領導,自然得到了下屬的擁護,可無法討得上級的歡心。

    沒有拿到好處的匡衡首先發難,他召集了一幫大儒,給皇帝上奏摺彈劾,匡衡理由很荒唐:“陳湯居功自傲,沒有將賞賜分給朝臣,此人私心過重,非統兵之才"父喪不歸;打了勝仗目中無人,假傳聖者,貪功冒進,擊殺的郅支單于是假的"等等不忠不孝不義的情節。

    戰功赫赫的名將陳湯,就這樣在這道"殺人不見血"“吃人不吐骨頭”的奏疏裡失去隆恩。

    別人在前線浴血拼殺的時候,這幫腐儒只會躲在後方吟風頌月,如今見到賞賜了,都如餓狼一般,嚷嚷著要平分,天下豈有這般道理?

    陳湯是一介武夫,自然無法和這幫人逞口舌之能,最後只得被罷官,回鄉養老去了。

    此時的匡衡,已身居高位,卻為了一點賞賜,毫無廉恥之心,有些人的貪婪,是毫無底線的。

    4.塵埃落定,鬱鬱而終

    儘管如此,漢元帝對匡衡還是很看重,不顧眾臣的非議,破例加封他為安樂侯,連他的兒子匡昌也被任命為越騎校尉。

    公元前33年,匡衡的伯樂漢元帝死去,太子劉驁登基,即為漢成帝。

    因為匡衡之前擔任過劉驁的老師,漢成帝上臺後,對他的恩寵絲毫未減。

    但匡衡的貪慾卻變本加厲。

    自他發達之後,一直疏於對家人的約束,他的兒子匡昌在一次醉酒後殺了人,依據漢律,匡昌雖然不會被以命相抵,但也會被革職下獄,以示懲戒。

    然而匡衡護犢心切,不住的向皇上請求赦免,最後匡昌居然還安然無恙。

    但此事掀起了朝堂風波,昔日被匡衡彈劾過的人,組團起來不斷的反擊,迫於壓力,匡衡被罷職,但安樂侯的爵位仍舊保留。

    牆倒眾人推,就在此時,又有人向漢成帝爆料:當初先帝除了賞賜匡衡安樂侯的爵位,同時還賞賜了一塊三千一百畝的封地,但匡衡投機取巧,用一副錯誤的地圖,偷偷另將四百畝土地據為己有。

    漢成帝將信將疑,命人重新測量,發現證據確鑿後,不禁勃然大怒:匡衡老匹夫,想不到你是這樣的人!

    盛怒之下,漢成帝本想將匡衡處死,但念在師生情分上,加上他是先帝樹立起的道德標杆,並沒有要了他的命,而是奪回封地,貶為庶民。

    重新回到家鄉的匡衡,無法承受這樣的打擊,幾年後鬱鬱而終。

    從那間破屋到宰相府第,幾十年後再回到這間破屋,他終於畫完了生命的那個夢一樣的句號,過往時光如同南柯一夢……

    漢成帝像

    這就是英雄和普通人的區別,雖然匡衡後來貴為丞相,但沒有英雄的豪邁,英雄的氣派。英雄之所以為英雄,就是他們有著和普通人不一樣的價值觀,英雄為了解救天下而活著,就如同那讓西夏節節敗退的范仲淹—“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這就是後來《邊上謠》中的:“軍中有一範,西賊聞之驚破膽”!而匡衡就是一介平民,遇到了無限的權利與財富就會自甘墮落(就像明末的李自成軍隊攻入北京,沒過多久軍隊就腐敗,紀律渙散,不久也迎來自己的末日被清軍屠殺,一擊即潰……),而他學習目的也就只不過透過自己努力,取的功名(科舉在隋唐時期出現,當時主要是靠當地的長官推薦或名氣太大皇帝闢用)取的財富罷了,之後他一躍龍門,一路晉升成為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宰相。生活彷彿一帆風順,過往的困難也像是從為發生,不久汙衊大將陳湯,縱容石顯,最後落井下石,又逼死石顯,最後張潭告發,最後被迫免職不久鬱鬱寡歡而死。但是,歷史都有兩面性,對於歷史我們要客觀對待,每一個人多有優缺點,每一段歷史都有其的好與壞,對匡衡的缺點也不能一票否定 因此我們不能過於片面的評價一個人,一段歷史和一個國家,在歷史的滾滾潮流中要“取其精華去其糟粕”這樣才能更好的傳播歷史,弘揚優秀文化。

    (文章中部分資料來自網頁)

  • 6 # 江南明月

    鑿壁偷光的這個主人公匡衡,是西漢時期的人,後來官運亨通,官至丞相。

    年少貧窮的時候,匡衡在牆上挖洞,偷鄰居的燭光看書。經過勤學苦練,終成一代大儒。可惜,發達後的匡衡,沒有堅守住自己的初心,忘了來時的路,最終成了貪官。身為丞相的匡衡,利用手中的職權,巧取豪奪臨淮郡的民田四萬畝被漢成帝抄家革職,貶為庶人,最後窮困潦倒可恥地死去。

    小時侯偷光,長大後偷田。一個勵志偶像就這樣轟然倒下了。

  • 7 # 嘎子霖

    相信大家都聽說過鑿壁偷光的故事,故事的主人公叫匡衡,雖然沒有並不知道匡衡的具體生卒年月,但是他所在的朝代是在西漢,小的時候匡衡的家裡非常窮,不像其他的孩子有機會讀書。不過他並不甘於過一個普通人的生活,好在有一個好心的親戚教會他識字,匡衡對學習的狂熱程度確實不一般,白天幫人幹活,而且只求可以看別人家的書,不需要工錢,到了晚上他還想要看書。

    可是家裡窮啊,沒有錢點燈的他,該如何看書呢?有一天他在家裡看到一點亮光,是鄰居家的光透過一個小洞露了過來,匡衡為了讀書,偷偷的把這個洞弄大了一些,可以透過洞照射過來的光線來勉強讀書。於是匡衡每天白天干活,晚上在家藉著鄰居的光看書,看似一個奮發圖強的故事,但是他的仕途並沒有多麼順利,參加了九次考試之後才得了一個小官,不過他讀書對《詩經》的理解特別深。

    在漢元帝還是太子的時候就對他很有好感,在元帝登基之後,匡衡還藉著長安附近發生了天災,向皇帝上書,說了很多大道理,還勸漢元帝任選才能,在民間推廣仁和等等,他的這些話得到了漢元帝的認可。甚至升任光祿大夫,匡衡更是藉著這個機會不斷說一些合著漢元帝的話,正巧在丞相病逝後,由匡衡擔任此職,這個時候的匡衡可以說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了,匡衡依然不斷的根據《詩經》推崇他的思想。而且將其當做根據得到了元帝充分的支援,因為這對統治者其實是很有用的,在皇帝的支援下,幾乎完全變為獨尊儒術的思想,看似正直的匡衡卻逐漸開始發生了轉變。

    深受皇帝喜愛的匡衡得到了皇帝封賞的31萬畝地,而他並沒有太老實,而是利用自己的職務之便把皇帝賜與的土地又擴充了四萬畝,在漢成帝即位後,由一些對他早就心生不滿的大臣對他進行彈劾。藉助著匡衡的擴大封地的罪名,共同聯名彈劾匡衡,由於新帝漢成帝剛剛即位,正是立威的時候,匡衡被直接貶為庶人,並且將匡衡的封地包括家產全部沒收充公,匡衡只能重新回到了自己的家鄉,重新回到了起點,很快匡衡就抑鬱成疾,卻又沒有錢看病,最終在家中病逝。

  • 8 # 燃先生

    這個故事的大意是:古時候有個窮苦的孩子,他勤奮好學、酷愛讀書,而且不分白天黑夜。可是家裡窮,沒有蠟燭,於是他晚上就跑到一戶點著蠟燭的人家去,鑿開別人的牆壁,利用從牆縫中偷出來的光看書。

    當時學完這個故事,也沒多想,就覺得這個孩子真的挺用功,這種精神值得我們學習。

    可是後來,仔細一想,他為了自己的學習,而鑿了人家的牆壁,似乎有點不大厚道,這是典型的損人利己,到底值不值得稱道?還有就是:蠟燭那麼小的光,在外面能看到麼?不會成近視眼麼?

    當然,這只是閒暇之餘的玩笑罷了。可是後來,當我們仔細去了解這個鑿壁偷光的孩子的時候,才發現:他長大後,竟成了貪汙犯!

    這個孩子叫匡衡,是西漢人,家裡很窮,沒有任何背景,他完全是靠寒窗苦讀才成才的。後來他憑藉對《詩經》的深刻理解,得到世人的推重,而聞名於世。在崇尚儒學的西漢社會,他被當時的太子劉奭看中。

    劉奭後來即位做了皇帝,是為漢元帝,匡衡的仕途變得一片光明。漢元帝就是那個因為畫師的“失誤”而錯把中國古代“四大美女”之一的王昭君送出塞的那個皇帝,漢元帝因此而把畫師們全部處死(畫師受賄,實屬該死)。

    漢元帝非常喜愛儒學,尤好《詩經》,他曾多次召匡衡至御書房講解,對匡衡的學問讚賞有加。匡衡因此一路青雲直上,做到了丞相的高官,可謂位極人臣。

    可是,匡衡在職期間行為不檢點,多次被人彈劾,都因為漢元帝信任他,而壓了下來。

    但他那不爭氣的官二代兒子匡昌卻很坑爹,他驕橫不法,因酒後殺人而被關了起來。匡昌的弟弟和幾個狐朋狗友們更離譜,他們還想透過劫獄的方法將匡昌救出來。結果事情敗露,直接讓匡衡下了課。

    匡衡倒臺後,他的舊賬被翻了出來。他被漢元帝封為安樂侯的時候,被賜地310000畝,可是他貪心不足,竟利用地圖之誤,偷偷的多佔了40000多畝。結果這一事件被他的政敵告發,被判了個“專地盜土”(指非法佔地)的罪!

  • 9 # 子喬影院

    鑿壁偷光的主人公是匡衡,講的是匡衡勤奮好學,但是家裡沒有蠟燭,於是他就在牆上鑿了個洞,將鄰居家的光引過來照在書本上,最後到主人家做僱工,受到了主人的幫助,成為了一代大學文家的故事。”

  • 10 # 聖喬治

    據說這個故事有很多疑點,先不說隔壁富人家的牆壁能不能被他鑿通,就說投射近來的油燈光亮究竟能不能找到書上的字跡,哎,簡直不能深究!

    不過,值得一提的是這位鑿壁偷光的孩子長大後出息了,人家封侯了。

    不能說你沒聽說人家後來怎麼了,那就是沒動靜了。鑿壁偷光的故事是教育人們應該努力讀書,長大才有前途。鑿壁偷光的主人公匡衡,小時候家裡窮,連油都買不起,靠打工賺錢,就這還追著老師學習,想千方設百計地讀書學習。後來匡衡透過考試當上了太常寺掌故,深受當時太子的喜歡。太子終究會成為皇帝,當上皇帝后,升任匡衡為給事中,博士。

    後因上疏,文辭絕妙,所言在理,皇帝覺得此人必有大才,升其為光祿大夫、太子少傅。

    匡衡給太子和皇帝講課,因為進諫得力,言辭博學,繼續升任光祿勳、御史大夫。到建昭三年的時候,成為丞相,並被封為安樂侯。侯這個爵位,大家可能一下不太理解,但我們都知道這個人:

    言侯,以及謝侯:

    大家就大概能瞭解匡衡的地位。

    一個窮小子,靠讀書獲得了這樣的地位,難道還不能說明問題麼?一定要證明刻苦讀書的人未來不成器,你才開心麼?

    當然也有人聲稱,匡衡成為侯以後開始結黨營私,打壓異己。這是看書不認真導致的,打壓異己的是一個名叫石顯的人,官居中書令,此人趁皇帝生病之機殘害忠良,搞死了很多人。匡衡伸張正義,上疏彈劾石顯,剷除了奸佞,你這是把忠奸給搞反了。最近總有文章說匡衡是奸臣,匡衡還真不是奸臣,他是多貪了封地,至多算有個“侵吞國家財產罪”。

    匡衡最終被人彈劾,是因為他的安樂侯封地劃分有問題。國家劃給他三千一百頃地,結果他明知早年間的勘探有誤,把某地多劃了四百頃,而不上報。匡衡這事,的確屬於侵吞,相當於公司明明給你定的三千一百塊錢的工資,結果因為財務計算錯誤每回都發給你三千五,你明知道卻貪圖這個便宜,於是你被開除。漢成帝將匡衡其免為庶人,就是這麼個道理。

    總之,鑿壁偷光的孩子,後來真的成了大器。即便晚年成了被貶為庶人的貪汙犯,也完全不影響“刻苦學習遠遠強於不讀書”這個道理的證明。

  • 11 # 王封臣

    在西漢時期有個孩子姓匡名衡字稚圭,非常愛好讀書。但是,家境貧寒,沒錢買書,怎麼辦呢?只得向當地大姓家裡去借書,人家家有書啊。

    告訴人家:“我不白借,我可以給你家打工,用工錢充當借書費。”

    “哎呀!”主人一聽:“這何必呢?難得你這個孩子如此的好學呀!反正我家有的是書,就借給你看吧。”於是,這位主人就把自家的書借給匡衡去讀。

    匡衡高興壞了,利用一切閒餘時間去孜孜不倦的讀書啊,比如白天放羊、放牛的時候,看著牛羊吃草,他沒事兒了,趕緊掏出書本去讀兩句,但,生活壓力太大了,白天的閒餘時間很少很少。到了晚上還可以。因為古人晚上沒其他娛樂生活,看個電視上個網,要不看個電影,古人沒這些,所以有大把的時間可以讀書。但時間是夠了,條件沒有!匡衡家太窮了,吃飯都成問題,沒錢買油點,更沒錢買蠟燭。家裡點不起燈,黑燈瞎火的怎麼讀書啊?匡衡著急啊,嗯!他突然發現在這牆上,有一條光明的縫隙!古人的牆都是土牆,匡衡家跟鄰居傢伙著(共有)一堵牆,這堵土牆年久失修了,中間裂了一道小縫,鄰家點著燈呢,那燈光穿過這道縫隙射進了匡衡的家。別看這道光很微弱,但對匡衡來說,太珍貴了,他趕緊拿著書蹭過去,藉著這道小光努力地看著竹簡——哎呦!太吃力了,讀一會兒,這眼前發黑、眼睛發癢,累的慌,這麼看書,能不毀眼睛嗎?光太暗了!嗯!匡衡想:這是因為縫隙太小了,如果縫隙大了,不就能透過更多的光嗎?

    匡衡想到這裡,趕緊找了一把小刀,就往外擴充套件這條小縫隙,他是又摳又鑽又挖又鑿,濺了一臉土、碰了一鼻子灰,最後終於挖出了一個小洞。“欻!”一束燈光是穿洞而過呀!匡衡高興壞了,每天晚上就湊著從小洞中投過的光孜孜不倦地攻讀了一卷又一卷的書籍,最終成為了一代經學大家!而且還做了大官,官至丞相!這就是“鑿壁偷光”的典故。

    “鑿壁偷光”這個典故從此就被大家用作學習刻苦、艱難學習的恆心與毅力的一種代名詞。千百年來,大家都稱讚匡衡這種鑿壁偷光的學習精神,都鼓勵孩子們向匡衡學習。

    但是,這個故事是有問題的!

    我們應該學習匡衡這種鑿壁偷光的精神。為了學習,就要有這種鍥而不捨的精神,沒有條件創造條件也要學習的精神。但,同時我們要反對和摒棄匡衡“鑿壁”的這種做法!因為這堵牆是兩家共有的是公共財產!匡衡為了一己私慾,為了自己學習的私利,而遭壞了公共財產,侵犯了鄰居家的權利,這是不對的!我們說:“任何理由都不能成為損人利己的藉口!”“鑿壁偷光”就是一種損己利人的做法!所以,我們老祖先非常的明智,給這個典故用了一個“偷”字——這個光是偷來的,是不道德的!你這麼小就為了自己的私利去偷別人的光。如果,這種行為不加制止和改正的話,等你長大了就有可能因為果腹問題偷別人一隻雞;再大點兒,拉別人一隻羊;再大點兒,牽人家一頭牛!再要是不控制,等到你當了大官,就有可能為了一己私利,侵佔百姓的利益、侵佔國家的利益!

    可能有人覺得:王老師,您說的也太危言聳聽了吧?就這件偷光的小事值當地那麼放大嗎?

    絕對不是小事哦。劉備說的好:“勿以惡小而為之啊!”別看事小,那也是偷!不信,你就看匡衡吧。他長大了是成為了一代經學大家,是成為了丞相,一人之下萬萬人之上。但是,後來這個人呢?國家為了獎勵他,給了他一塊土地。但,他居然私底下擴大了自己的封地,為了私利,居然非法侵佔國家土地四萬餘畝。結果,被人舉報了,告訴他的罪名就是“專地盜土”!您聽聽,小的時候鑿壁“偷”光,等到做了高官就專地“盜”土!由小偷可就變成了大盜了。最後,匡衡被朝廷罷免官職,降為庶民,沒過幾年就病死在了家中。

    這正是:

    匡衡鑿壁有美名,

    勤學精神要傳承,

    小偷不改變大盜,

    此種劣行要辨清!

  • 12 # 看經典品百味人生

    據史書資料記載,雖然兒時的匡衡特別的勤奮學習,但是並沒有取得很好的成績,可以說是付出和收穫並沒有對等,不過好在後來,在他的不斷的努力之下,還是當了官,雖然只是一個地方父母官,職位並不大。

    不過,因一次偶然機會,他得到了皇帝的賞識,之後,仕途之路可謂是一路平坦,他的官位一步步被提升,最後,當上了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宰相之位,但是隨著官位的越來越高,匡衡開始走上了貪汙之路,不僅貪汙金銀財寶,而且還貪汙土地,把土地都歸入到他的名下。

    而其他人礙於他的職位,也基本上都是敢怒不敢言,但是世上是沒有不透風的牆,因為貪汙數額過多,最後傳到了皇帝的耳中,皇帝龍顏大怒,一氣之下,便將他貶為庶民,讓他回老家去,永遠不可以再回到京城。

    其實皇帝多多少少對他很失望的,因為他覺得以匡衡的能力,因為可以養活自己,甚至可以有更多作為的,只是為什麼如此的貪婪?這明顯就是親手回到自己多年來的努力。

    回到老家不久之後,他就死在了小時候讀書的地方,雖然他小時候刻苦學習的精神值得我們每個人學習,但是他長大後的行為卻讓人不禁感嘆,

  • 13 # 史海星槎

    鑿壁偷光的主人公是西漢的匡衡。匡家世代務農,匡衡年少時勤奮好學,但是因為家境貧寒,他不得不替別人幫工,以獲取讀書的費用。因此也留下了鑿壁偷光的美談。

    其實匡衡透過自己的努力,在漢元帝時達到了他人生的高點:建昭三年,官至丞相,封樂安候。總理全國政務,也算位極人臣。

    但匡衡為後人所詬病的是他貪戀權位,畏懼中書令石顯,不敢直言忠諫,又有貪汙之惡名。後石顯示勢,匡衡受及牽連,被免為庶人。

    人一生總會有他最閃亮的時光,匡衡留給後世最美的是,只是在他鑿壁偷光的初心一刻。

  • 14 # 史海逐浪大徐

    前半生活在聖母光環裡,後半生活在凡塵俗世中

    匡衡因兒子醉酒殺人被罷職。此外匡衡貪汙偽造地圖,讓自己的封地大了四百畝。

    匡衡後來的事蹟就沒怎麼被爆料,畢竟沒什麼好宣揚的了

  • 15 # 真正鱷魚不哭

    誰說沒有音訊?

    鑿壁偷光故事出自《西京雜記》:

    匡衡。字稚圭。勤學而無燭。鄰舍有燭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書映光而讀之。

    這位匡衡先生透過讀書改變命運,進入仕途:

    匡衡字稚圭,東海承人也。父世農夫,至衡好學,家貧,庸作以供資用,尤精力過絕人。……衡射策甲科,以不應令除為太常掌故,調補平原文學。……(大司馬車騎將軍樂陵侯史)高然其言,闢衡為議曹史,薦衡於上,上以為郎中,遷博士,給事中。……上說其言,遷衡為光祿大夫、太子少傅。……衡為少傅數年,數上疏陳便宜,及朝廷有政議,傅經以對,言多法義。上以為任公卿,由是為光祿勳、御史大夫。建昭三年,代韋玄成為丞相,封樂安侯,食邑六百戶。《漢書·匡張孔馬傳》從鄉間農夫一直走到國家宰輔,人生贏家啊!

  • 16 # 微山秋水

    借光是可以的,借不借,人家光主說了算。但是偷光就不像話了,比今天的蹭網問題嚴重的多,你悄不息的在牆上鑿個洞,人家鄰居同意嗎?破壞牆體先不說,人家的隱私還要不要了?取之要有道嘛。

    故事的主人公叫匡衡,西漢人,因鑿壁偷光而聲名大噪,流傳至今。被後人視為不甘現狀,發奮圖強的好榜樣。

    你看看人家,目標有了,有條件要上,沒條件創造條件也要上。

    匡衡的一生有些曲折。他一生偷了兩次。

    第一次偷光。發奮讀書,終有所成,官至宰相。

    第二次偷國。利用國家漏洞,非法多獲封地400頃,被人彈劾,罷為庶民。

    你的理想再美好,獲取的方式不地道,就會引來很大的爭議。

    匡衡書讀的很成樣子,成了一代經學大家,他多次勸諫皇帝,對國家還是有功的。當然漢元帝也很看中他,給他加官進爵,榮極一時。

    按理說這匡衡也該知足了吧,偏不,還要為了蠅頭小利拿出看家的絕活,導致身敗名裂,實在讓人非常費解。

    對匡衡而言,真是成也偷,敗也偷。

  • 17 # 破乞

    匡衡,他小的時候挨自己家的牆上掏了一個小洞,利用從鄰居家投射過來的燈光,苦學讀書。

    匡衡鑿壁偷光的故事應該出自於小學課本,那會兒讀完這個故事覺得很勵志,很感人,讓我在小小年紀就知道了什麼叫做自強不息。不過那時我可沒想過去隔壁家偷光啊,因為我家住平房。。。哈哈

    匡衡小的時候,家裡條件非常不好,他白天的時間基本都在給地主家打工,只有晚上才能看書學習,用現在的話說就是半工半讀。也許是因為學習的時間相對少一些,匡衡考了九次,終於考中了丙科。

    過去科舉考試分甲乙丙三科,考中後分封的官職依次降低,和現在的重點大學、非重點大學差不多,丙科充其量等同於如今的普通二本。

    俗話說“博學不如專精”,匡衡雖然考試的成績不是特別好,但是對《詩經》的研究絕對是前無古人。恰巧那時候還是太子的漢元帝非常喜愛儒學,特別喜歡《詩經》。

    等到漢元帝劉奭即位後,為漢元帝,匡衡被重用,升任郎中、給事中。沒多久,京城發生日蝕、地震,匡衡引用《詩經》中上行下效的道理,勸諫元帝減少奢靡之風,多行善意之舉。元帝頗為受用,加封匡衡為光祿大夫、太子少傅。

    元帝后期,朝政變得較為混亂。宦官石顯趁元帝生病,結黨營私,擾亂朝政,大儒蕭望之被石顯逼得自盡。公元前33年,元帝病死,劉驁即位,為漢成帝。

    匡衡在元帝病重期間親眼所見了石顯的惡行,迫害了很多人。所以等成帝一上位,匡衡就列出石顯過往罪證。待成帝知曉後,立馬將石顯免官,他的黨羽也都受了懲罰。

    按理說匡衡應該高枕無憂了,但後來他卻因一件小事被免官。元帝封他為安樂侯時,封地本來只有三十一萬畝,然而匡衡利用郡圖出錯,非法擴佔了四萬多畝,且沒告之任何人。

    朝中自然有對匡衡不滿的人,藉以擴大國界為由,將匡衡告到了成帝那裡。成帝派人去查,果真如此,遂將匡衡貶為庶民。成為庶民的匡衡回到家鄉十分難過,沒過幾年,就抑鬱地病死了。

    匡衡兒時鑿壁偷光的故事,鼓舞了很多人,卻不想他會以這樣的方式收尾。所以說,任何時候都不要貪小便宜,是你的永遠是你的,不是你的搶也搶不來。

  • 18 # 歷史系小怪

    匡衡,——那個鑿壁偷光的孩子

    匡衡小時候家裡窮,沒錢上學。後來,他跟一個親戚學認字,才有了看書的能力,匡衡長大後,成了家裡的主要勞動力。他白天只有中午歇晌的時候,才有時間看一點書,匡衡很著急,可是家裡很窮,買不起點燈的油,怎麼辦呢?一天晚上,匡衡突然看到東邊的牆壁上透過來一線亮光。於是,匡衡想了一個辦法:他把牆縫挖大了一些。這樣,他就湊著透進來的燈光,讀起書來。這個故事也就是人們傳頌的鑿壁借光。

    不平凡的宰相之路

    匡衡的仕途在一開始卻並不平坦。根據漢朝規定,博士弟子掌握“六經”中的一經,即可透過考試獲得官職,考試得甲科者,可為郎中,得乙科者為太子舍人,得丙科者只能補文學掌故。匡衡九次考試,才中了丙科,被補為太原郡的文學卒史。漢元帝即位後,任用匡衡為郎中,遷為博士,給事中,御史大夫,最後被封為丞相,封樂安侯,輔佐皇帝。當年鑿壁偷光的窮小子,徹底改變命運,實現令人羨慕的封侯拜相。匡衡可算是因讀書改變命運而位極人臣的典型。

    兒時偷光,老了竊田,眼看他樓塌了

    匡衡任職初期,多次上疏陳述自己對朝廷政策的意見,博得元帝信任。但是,後來匡衡被名利遮住雙眼,迷失了自我,貪慾讓他晚節不保。《漢書》上說匡衡本身有三千多頃封地,他卻不滿足,又利用手中權力佔有四百頃土地,被大臣聯名彈劾。本應該嚴懲,但皇帝於心不忍,最後匡衡從丞相變成了普通百姓,回到故鄉病死家中。匡衡卻沒能堅持本心,最終為了自己的貪婪付出了代價。

    三十年功名塵與土,匡衡忘記初心,變成了有汙點的貪官,也難怪以前老師只講匡衡鑿壁偷光的刻苦精神,卻絕口不提他後來的事蹟和最終結局。

  • 19 # 凱撒大帝

    元帝后期時,宦官石顯為中書令,他結黨營私,把持朝政,慫恿元帝加重賦役,剝削人民,但因有皇帝的寵幸,沒人敢觸犯他。成帝即位後,匡衡便上疏彈劾石顯,列舉其以前所犯罪惡,並糾舉他的黨羽,這是匡衡所做的最後一件剷除奸佞,為漢朝廷盡忠的事情。不久,匡衡與同僚間漸有離隙,被人彈劾,貶為庶民,返回故里

  • 20 # 對話歷史

    鑿壁偷光是中國比較著名的歷史典故,我們來回顧一下故事內容:

    西漢時期,有個名叫匡衡的人,小時候家裡很窮,但匡衡喜歡看書,從白天看到晚上,由於家裡沒有蠟燭,影響學習,而隔壁家晚上蠟燭一直點著,所以他從牆上開了一個洞,把燭光引進來對著光看書。

    這個典故出自《西京雜記》,原文為:

    匡衡字稚圭,勤學而無燭,鄰舍有燭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書映光而讀之。

    我們對於匡衡的瞭解,似乎也就僅限於這個典故,那麼他後來怎麼樣了?有沒有成材?結局如何?為什麼後來沒有音訊了?下面著重介紹一下。

    一、勤工儉學

    匡衡祖上世代務農,從小家裡貧困,但他愛好學習,刻苦讀書。由於家裡實在太窮了,而學習需要書本費和學費,家裡出不起,所以他不得不出去做幫工,透過賺來的錢用作學資。

    匡衡拜當時的博士學習《詩經》,由於他勤奮好學,天資聰慧,所以學得十分透徹,並且有自己的見解,以至於別人聽了一次匡衡解說《詩經》,整個人都心情舒暢了。

    不過學習好不見得就能考高分。當時漢朝可以透過考試來獲取官職,考試內容為“六經”,即《詩》《書》《禮》《易》《樂》《春秋》,透過一門就算成功,但匡衡足足考了九次才算透過,而且是第三等的丙科。

    不管怎麼樣,匡衡成功地走上了仕途,可以大有一番作為,改變命運的時候到了。

    二、位居宰輔

    匡衡最初補為太原郡的文學卒史,負責太原郡的文學、教育工作,俸祿一百石(郡守的俸祿為二千石,可以作為對比)。

    雖然官職低微,但是由於其對《詩經》的理解比較透徹,已名聲在外,而且為喜好儒術的當朝太子劉奭所欣賞。

    公元前48年,漢宣帝駕崩,太子劉奭繼位,是為漢元帝。漢元帝任用匡衡為郎中,遷為博士兼任給事中,後又升任光祿大夫、太子少傅等,可謂步步高昇。

    說來也巧,漢元帝喜歡儒術,尤其對《詩經》喜愛有加,而匡衡正好擅長講解《詩經》,所以漢元帝對匡衡十分欣賞。

    匡衡多次給漢元帝講解《詩經》,漢元帝十分高興,就拜匡衡為御史大夫,成為三公之一。公元前36年,丞相韋玄成病逝,漢元帝又拜匡衡為丞相,成為百官之首。

    漢元帝在位期間,匡衡多次上書直言進諫,提出自己的主張和意見,都得到皇帝支援。在這一點,匡衡是值得肯定的!

    漢元帝后期,由於生病無法親理朝政,便把朝政委任於宦官中書令石顯,石顯操縱朝政,打擊異己,權傾朝野,匡衡不敢與石顯做對,只能隱忍。

    漢元帝駕崩後,漢成帝即位,石顯失去靠山,匡衡趁機上書揭發檢舉石顯極其黨羽的惡端,石顯極其黨羽全部被免官,石顯也病死在回鄉的路上,可謂大快人心。

    三、免為庶人

    匡衡的大兒子匡昌擔任越騎校尉,一次酒後殺人,被捕入獄,越騎屬官和匡衡二兒子準備營救匡昌,結果事發,匡衡受到牽連,但被免罪。

    當初匡衡擔任丞相時被同時封為樂安侯,食邑六百戶,封地三十一萬畝,匡衡利用郡縣地圖的錯誤,非法擴大封地四萬多畝。由於匡衡在漢元帝時是皇帝跟前的紅人,又擔任丞相,所以沒人敢舉報。漢成帝即位後,司隸校尉上書彈劾匡衡,匡衡於是被免為庶人,封地被收回。

    最後點評

    匡衡的成功得益於自己的勤學苦讀,而且運氣比較好,深受漢元帝欣賞,步步高昇,最後封侯拜相,位極人臣(表面百官之首,其實並無實權)。他敢於上書揭發奸臣,匡正社稷,值得稱讚。但是匡衡敗於“貪”字,沒有善始善終,令人惋惜!不過他在家中得以善終,結局也算好的!

    匡衡的鑿壁偷光成為後世刻苦學習的典範,歷來受到追捧,但他步入仕途以後,並沒有什麼豐功偉績,所以不為我們所熟知,而其最後因為“貪”而被免為庶人,更是為我們所不齒,所以在宣揚正能量的時候,自然而然就被過濾掉了。這就是為什麼匡衡鑿壁偷光之後,就“沒音訊”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哪些菜可以涼拌且做起來簡單不費事?該怎麼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