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小壞蛋

    歷史上看,“加九錫”者多有篡取前朝之位,或者他的兒子篡了位,這是事實。至於說兩者是不是歷史的必然,應該基本算是必然。一是凡九錫之禮必賜予不世之功或權傾朝野之人,二是九錫之賞太重了,如果臣子不拒受,基本說明這個人還有往上爬的野心,再往上不就是皇位嘛。

  • 2 # 置身黑白的精彩

    所謂加九錫,從來都是掌權者的遊戲而非皇帝本人的權力!

    一如禪讓——還得三次拒絕之後,再勉為其難的接受?奪權就是奪權,搞這麼多虛的,還得是我自己不想幹了,你有才,你來當!

    九錫是啥?

    這是天子賜給諸侯、大臣有殊勳者的九種器用之物,分別是車馬、衣服、樂、朱戶、納陛、虎賁、斧鉞、弓矢、鬯

    而這些東西代表了什麼?皇帝如果選擇為一個人加九錫,意思就是

    從今天起,加了九錫的你,除了不叫皇帝以外,衣食住行以及權力都和我差不離!

    這特麼,跟禪讓是一樣的——大哥,求求你了,我不想當皇帝(連說三回)

    總而言之,是被逼無奈,才會如此

    少見一個小文官就篡國當皇帝的,無論是否加過九錫,篡國者都有一個共同點

    手裡有兵,朝裡有人——孤家寡人的小皇帝,你還玩不?

    沒有人願意揹負罵名,哪怕是寧負天下人的曹操

    縱觀歷史上加九錫的人,權勢都是滔天的水平,加九錫只是走個流程

    因為天下早已在他的手中掌握,皇帝也只是個傀儡

    試問,哪個皇帝希望有人跟自己一樣是老大,又有哪個皇帝會覺得自己水平不行,把天下拱手相讓呢?

    於是,加了九錫的人,很多都是早就盯上了皇位,只不過在這之前要走個流程

    但也有一批人,會為了那點面子選擇讓自己的兒子完成最後一步

    最知名的當屬三國時期的曹操,誰都知道曹賊的心思,但他就是不戳破這層窗戶紙,結果他一掛,曹丕立刻就上了位

    風水輪流轉,該到司馬家。篡了位的曹魏集團還沒傳幾代,就讓司馬家給奪了權

    司馬昭加完九錫學曹操,讓自己的兒子完成了最後一步

    還有北齊創始人高洋,都是和司馬炎、曹丕一樣,接老爹的班當老大

    九錫是必不可少的流程嗎?

    有些人的眼中,加九錫這種假惺惺的流程還是免了吧

    優秀代表是趙大,他就是一禁軍首領,因為群眾基礎不錯,還有一幫鐵哥們。搞了個陳橋兵變就上了位,後周小皇帝柴宗訓也無話可數,連過程都不走?至少先加個九錫吧?

    當然了,有的人認為這很重要,面子工程要做足

    比如南北朝中南朝四國均是如此更迭,劉裕、蕭道成、蕭衍、陳霸先四人先後從前朝受九錫,之後成為新朝的開國皇帝

    無論是否有過加九錫,這批人都已經有實力改朝換代,建立自己的政權

    只是,有的人注重這個流程,有的人覺得無所謂(或者說,避免節外生枝)

    很多時候,加九錫一事實為試探,一個人權傾天下,其他人可以接受;那麼這個人想要奪取天下呢?是不是有人就會揭竿而起?

    一定程度上,加九錫作為奪權的前兆,是否有人會站出來阻撓或是反對自己的計劃

    作為一種手段和試探,加九錫很好用

    挾天子號令天下,有的人不會反對;但是你要是自己做天子,有的人就會反對

    那麼,加九錫就成為改朝換代的前兆——餐前酒

    大家先適應一下子,要是行,這事就這麼定了

    要是不行,看情況再定。是滅了你繼續進行,還是說緩一緩從長計議,都能夠做到有的放矢,遊刃有餘

    說到底,這就是一種政治手段,加九錫從來都是掌權者的遊戲而非皇帝的權力!

  • 3 # 歷史簡單說

    九錫自古可以說是篡逆的代名詞了。那我們來看九錫是指什麼?

    九錫

    九錫當然是指九種東西,是由皇帝賜給大臣的九種東西,那分別是什麼呢?

    一,車馬,金色大車,再加黑馬八匹。

    二,衣服,袞衣和冕,也就是上朝的禮服與冠服,還有黑色的鞋子。

    三,樂縣,用來定音校音的器具。

    四,朱戶,也就是紅色的大門。

    五,納陛,就是特定的木階梯,這樣登殿登臺階的時候使用。

    六,虎賁(ben 1),就是衛士,一般為三百名,然後會執大戟等武器在旁護衛。

    七,弓矢,也就弓和箭,有紅色與黑色的兩種。

    八,斧鉞,就是那種寬柄的大斧頭。

    九,秬(ju 4)鬯(chang4),一種祭祀所用的特別的香酒。

    都有哪些人加過九錫

    我們知道歷史上,加過九錫的人也是蠻多的,而且他們最後都篡位了。那我們來看看都有誰。

    西漢王莽加九錫,封安漢公,最後建立了新朝。

    東漢末年的曹操加九錫,封魏公,魏王,他的兒子曹丕建立了三國魏朝。

    三國魏的司馬懿加九錫,司馬昭加九錫,封晉王,他的兒子司馬炎建立了晉朝。

    西晉趙王司馬倫加九錫,自稱皇帝。

    前趙石勒加九錫,後封趙公,後來建立了後趙。

    東晉桓玄加九錫,後稱帝建立了楚國。

    南梁侯景加九錫,封漢王,然後逼蕭棟禪讓。

    南朝的宋劉裕,蕭道成,蕭衍,陳霸先都是從前面的朝代加了九錫後創新朝。

    東魏高歡加九錫,高歡之子高洋,創立了北齊。

    北周楊堅加九錫,後創立了隋朝。

    隋朝李淵加九錫,後創立了唐朝。

    以上,可以看出加九錫的人都基本走上了篡逆的路,當然也有拒絕加九錫的人,比如蜀漢的諸葛亮,他就拒絕了李嚴跟他說的加九錫的建議。

    為什麼要加九錫

    最開始時,九錫是皇帝對重臣的一種很崇高的禮遇,但重臣很有可能會變成權臣,最後篡奪了前朝,而後面的有野心的大臣,都是用加九錫的方式向天下昭告,他正有此意,然後看看皇帝,看看群臣,看看天下的反應,然後再接著走後面的稱公,稱王,稱帝,或者讓自己的子孫來做的步驟。

    這個就像,我現在發個公示,看看你們怎麼想的,如果沒有意見的話,那我就要篡位了哦。

  • 4 # 君之所見

    首先,我要更正一下這個問題的因果邏輯關係。並不是加九錫後,出現篡位或者不臣之心。其中的邏輯關係恰巧相反,而是此人現有篡位不臣之心,才會有加九錫之行為。本性使然,加不加九錫,其人必反。所以給人一種但凡加了九錫必然不臣的錯誤理解。

    1、什麼是加九錫

    九錫是天子賜給諸侯、大臣有殊勳者的九種器用,是最高禮遇的表示。九種特賜用物分別是:車馬、衣服、樂、朱戶、納陛、虎賁、斧鉞、弓矢、鬯。 在周朝前期是天子為表彰諸侯之禮儀,是周天子一種主動的恩賜諸侯。周王室衰落以後,這種加九錫多是周天子被動賜予臣子的無奈之舉,更是臣子謀權奪勢的必走之路。如同脅迫天子或者皇帝給予最好地位的認可,以便牽制群臣。

    2、歷史上都有哪些人加九錫?其結果又怎樣?

    (1)王莽被漢朝授九錫,後篡漢建立新朝。

    (2)曹操被漢朝授九錫,封為魏王,其子曹丕篡漢稱帝。

    (3)司馬昭被曹魏授九錫,其子司馬炎篡魏建立晉朝。

    (4)孫權被曹魏授九錫 ,後稱帝建東吳

    (5)桓玄被東晉授九錫,後建桓楚國

    (6)南朝四朝開國皇帝劉裕、蕭道成、蕭衍、陳霸先都曾從前朝受九錫,然後分別創立宋齊梁陳。

    (7)楊堅從北周接受九錫,後建立隋朝。

    (8)李淵從隋朝接受九錫,後建立唐朝

    (9)王世充要求隋朝皇泰主楊侗給予九錫成功 ,後自立國號鄭。

    (10)北齊獻武皇帝高歡,死後魏帝元善見也給他加九錫。後他的兒子高洋,創立北齊。

  • 5 # 雷澤文苑

    你這個問題問反了,犯了倒因為果的毛病。不是“加九錫”而誘發了篡位。而是某甲要篡位了,動手前先來個“加九錫”粉飾一下,以免顯得篡得太突兀,讓大眾心理先適應這種大逆不道的罪行。

    某人加九錫,如同在做廣告昭告天下:老子我馬上就要洗牌篡奪了,汝等給我老實安份待著,不要喧譁……

  • 6 # 猛哥V

    一言以蔽之:加九錫之人,就已經是實際統治者(名義上還有一個皇帝),他們(或後代)篡位只是時間問題,是歷史的必然。而加九錫之人(或後代)之所以篡位實際上是禪代的政治傳統在延續,有一個漸進過程,且篡位的過程和方式也有不同。對於這種篡位方式,歷史評價從來爭議多多。

    這是一個史學中的專門課題,且史學界並沒有達成公論。但個人認為,清代史學家趙翼的研究最為透徹,整理總結如下,求教於大家。

    一 九錫是皇帝對權臣的至尊賞賜

    漢書武帝紀「諸侯貢士得人者,謂之有功,乃加九錫。」張晏注曰「九錫,經無明文。周禮以為九命,春秋說有之。」臣瓚曰「九錫備物,霸者之盛禮。」然皆不言九錫出處。據後漢書章懷注,謂「九錫本出於緯書禮含文嘉。一曰車馬,二曰衣服,三曰樂器,四曰朱戶,五曰納陛,六曰虎賁,七曰斧鉞,八曰弓矢,九曰秬鬯(祭酒)。」案周制本有錫命之禮,如詩、左傳所載「釐爾圭瓚、秬鬯一卣(酒器,寬口、大肚、有蓋、有提樑。),彤弓矢千」是也,緯書仿之而演為九耳。

    二 被加九錫之人就是副皇帝 ,篡位是禪代的變異,曹魏首創,後世權臣效仿

    古來只有禪讓、徵誅二局,其權臣奪國,則名篡弒,常相戒而不敢犯。王莽不得已,託於周公輔成王,以攝政踐阼,然周公未嘗有天下也。至曹魏則既欲移漢之天下,又不肯居篡弒之名,於是假禪讓為攘奪。自此例一開,而晉、宋、齊、梁、北齊、後周以及陳、隋皆傚之。此外尚有司馬倫、桓玄之徒,亦援以為例。甚至唐高祖本以徵誅起,而亦假代王之禪。朱溫更以盜賊起,而亦假哀帝之禪。至曹魏創此一局,而奉為成式者且十數代,歷七、八百年,真所謂奸人之雄,能建非常之原者也。

    三 篡位之前先做輿論準備,就是九錫文,也自曹魏始

    每朝禪代之前,必先有九錫文,總敘其人之功績,進爵封國,賜以殊禮,亦自曹操始。(案王莽篡位,已先受九錫,然其文不過五百餘字,非如潘勖為曹操撰文格式也。勖所撰乃仿張竦頌莽功德之奏,逐件鋪張,至三、五千字,勖文體裁正相同。)其後晉、宋、齊、梁、北齊、陳、隋皆用之,其文皆鋪張典麗,為一時大著作。故各朝正史及南北史俱全載之。

    四 加九錫之人雖都是篡位,但也有不同之處

    曹操立功漢朝,已加九錫、封二十郡、爵魏王、建天子旌旗、出警入蹕,然及身猶不敢稱帝。至子丕始行禪代。(操嘗雲「若天命在吾,吾其為周文王乎!」此可見其本志,非飾說也。又魏書「魏國既建,諸將皆為魏臣,獨夏侯惇尚為漢臣,惇上疏『不敢當不臣之禮。』操曰『區區之魏,而敢屈君為臣乎?』是操為魏王時,猶與漢臣為同列也。)  

    司馬氏三世相魏,懿已拜丞相,加九錫,不敢受;師更加黃鉞,劍履上殿,亦不敢受;昭進位相國,加九錫、封十郡、爵晉公,亦辭至十餘次,晚始受晉王之命、建天子旌旗,如操故事,然及身亦未稱帝。至其子炎始行禪代。  

    及劉裕則身為晉輔而即移晉祚,自後齊、梁以下諸君,莫不皆然,此又一變局也。

    五 加九錫之人篡位的具體過程

    1. 魏代漢   

    案裴松之三國志注,引魏略「曹丕受禪時,漢帝下禪詔及冊書凡三,丕皆拜表讓還璽綬,李伏等勸進者一,許芝等勸進者一,司馬懿等勸進者一,桓楷等勸進者一,尚書令等合詞勸進者一,劉廙等又勸進者一,丕皆下令辭之。最後華歆及公卿奏擇日設壇,始即位。」此雖一切出於假偽,然猶見其顧名思義,不敢遽受,有揖讓之遺風。

    2.晉代魏  

    至司馬炎既受禪,陳留王遷居於鄴,以事上表,炎猶下詔曰「陳留王,志尚謙沖,每事上表,非所以優崇之也。自後非大事,皆使王官表上之。」及元帝南渡,營繕宮室,尚書符下陳留王出夫,荀奕奏曰「陳留王,位在三公之上,坐在太子之右,答表曰書,賜物曰與,豈可令出伕役?」以前朝殘裔,而臣下猶敢為之執奏,可見是時尚有虞賓之意。  案山陽公(漢獻)居河內,至晉時始罷督軍,除其禁制,又除漢宗室禁錮。是遜位後,魏仍有人監之也。(案後漢書:東海王疆,沛王輔、東平王蒼之後,至魏受禪,猶皆封為崇德侯。)  陳留王遜位後,晉令山濤護送至鄴。琅邪王冑嘗監守鄴城。是晉於陳留王亦有監製之法。然皆未嘗加害也。

    3. 宋代晉

    劉裕急於禪代,以讖文有「昌明之後,又有二王」之語,遂酖安帝而立恭帝,未幾,即令遜位。有司以詔草呈帝,帝曰「桓元之時,天命已改,重為劉公所延,將二十載,今日之事,固所甘心。」乃出居於秣陵宮,裕封帝為零陵王。帝常懼禍,與褚妃自煮食於床前。裕使妃兄褚淡之往視妃,妃出與相見,兵士即踰垣入,進藥於帝,帝不肯飲,曰「佛教自殺者,不得復為人身。」乃以被掩殺之。  

    4.齊代宋  

    蕭道成以宋廢帝無道,使王敬則結楊玉夫等弒之,迎順帝即位。甫三年,即禪代,封順帝為汝陰王,居丹徒宮,使人衛之。順帝聞外有馳馬聲,甚懼。監者殺之,而以疾告,齊人賞之以邑。  

    5.梁代齊  

    蕭衍以齊東昏無道,舉兵入討,奉和帝以號令。既圍京師,東昏為黃泰平等所弒,衍入京,迎和帝至姑熟,使人假帝命以禪詔來,遂即位,封和帝為巴陵王。初欲以南海郡為巴陵國,使帝居之,因沉約言「不可慕虛名而受實禍」,乃遣鄭伯禽進以生金,和帝曰「我死不須金,醇酒足矣!」乃引飲一升,伯禽就而摺殺之。  

    6.陳代梁  

    陳霸先既禪代,使沉恪勒兵入宮害梁敬帝,恪辭曰「身經事蕭家來,今日不忍見如許事。」霸先乃令劉師知入詐帝,令出宮,帝覺之,繞床走,曰「師知賣我!陳霸先反!我本不須作天子,何意見殺?」師知執帝衣,行事者加刃焉,既而報霸先,曰「事已了。」

    7.北齊代東魏  

    高洋將禪代,使襄城王昶等奏魏孝靜帝曰「五行之運,迭有盛衰,請陛下法堯禪舜。」帝曰「此事推挹已久,謹當遜位。」又曰「若爾,須作詔書。」崔劼等曰「詔已作訖。」即進帝書之。帝乃下御座,入後宮泣別,皇后以下皆哭,帝曰「今日不減漢獻帝、常道鄉公(陳留王)。」遂遷於司馬子如宅。洋常以帝自隨,竟遇酖而崩。  

    8. 北周代西魏  宇文泰在西魏,以孝武帝宮闈無禮,使人酖之,而立文帝。文帝崩,立廢帝。帝因泰殺元烈,有怨言,泰遂廢之,出居雍州廨舍,亦以酖崩。(北史不載,事見通鑑)泰復立恭帝,即位三年,泰死,其從子護當國,使帝禪位於泰子覺,覺封帝為宋公,出居大司馬府,尋崩。(諸書皆不載其死狀,然正月封而二月薨,想來亦非善終也)  

    9. 隋代北周  

    楊堅因周宣帝崩,鄭譯等矯詔,使堅受遺輔政,立靜帝,年八歲,堅即誅戮宇文氏。未幾,亦假靜帝禪詔,奪其位,封帝為介國公,邑萬戶,上書不稱表,答表不稱詔,北史謂有其文,事竟不行。是年二月遜位,五月即殂,周書雲「隋志也。」則亦不得其死也。

    10. 唐代隋  

    唐高祖兵入長安,立恭帝。次年亦以恭帝詔禪位,封恭帝為酅國公,至明年五月始殂,隋書、北史、通鑑俱不言其死狀。  

    11. 後梁代唐

    朱溫逼唐昭宗遷洛陽,使蔣元暉弒之,而立哀帝。帝封溫爵魏王,以二十一軍為魏國,備九錫。溫怒,不受。使人告蔣元暉與何太后通,遂殺元暉,弒太后。哀帝使宰相張文蔚等,押傳國璽、玉冊、金寶、儀仗、法物至汴勸進,溫遂即位,封哀帝為濟陰王,次年正月,弒之。

  • 7 # 幾葦渡

    加九錫,主動要求就是“篡位前奏”,主動授予就是“管不了你”。追認的不算呦。

    元雜劇中有一段戲詞:「某姓董名卓,字仲穎,乃隴西臨洮人也。自幼為將,頗有邊功。比因十常侍作亂,何進薦某入朝,遂至官封大師之職。如今又加九錫:一車馬,二衣服,三樂器,四朱戶,五納陛,六虎賁,七斧鉞,八弓矢,九矩鬯。出稱警,入稱蹕。頒曰詔,降曰制,言曰宣,語曰敕。」

    九錫,並沒有統一的標準,歷代有所差異。可以理解為至高無上的政治禮制待遇。如上臺詞。

    歷史上加九錫的人,或者篡位了,或者兒子篡位了,或者在篡位路上掛了,少有例外。

    如西漢王莽,自任假皇帝,再改朝換代,為“新”。

    如曹操,兒子曹丕接受禪讓。

    如司馬昭,兒子司馬炎接受禪讓。

    如東晉桓玄,自立桓楚。

    如南朝“宋齊梁陳”的開國皇帝,劉裕、蕭道成、蕭衍、陳霸佔,都是依樣畫葫蘆,接受前朝九錫。還有一個著名的侯景,也受了九錫。

    如東魏的高洋,受九錫,建北齊。

    如北周的楊堅,受九錫,建隋。

    如隋的李淵,受九錫,建唐。

    等等。還能列出一串,但沒有這幾個有名。

    有文章說有一個例外的,叫司馬冏,擁立晉惠帝復位,被授九錫,但沒篡位。客觀說,這個九錫是個過程量,並非結果。因為他不久就其他司馬給殺了。

    孫權也接受過魏授的九錫,後來自立為帝。這個不能算篡位,是“管不了你”的拉攏。

    歷史上還有一些人,拒絕九錫。如司馬懿,在高平陵政變後,明確拒絕。蜀漢的李嚴也曾勸諸葛亮晉九錫,但諸葛丞相也拒絕了,說等全國統一再說吧。……後來李嚴被辦了。

    九錫在唐以後就幾乎被淡忘了。趙匡胤陳橋兵變前,也沒弄個九錫。ヾノ≧∀≦)o

  • 8 # 清水空流

    可以說啊。中國古代封建政治最虛偽的就是加九錫和 禪讓了。簡直虛偽到了無恥的地步。

    我們先來說說何為九錫。九錫是春秋時期周王賜給諸侯大臣的最高器皿禮遇。據《禮記》記載九錫是指衣服,車馬、朱戶,樂縣、虎賁、納陛、弓矢,斧鉞、秬鬯。這九種器具過於繁雜,簡單的來說,就是給予諸侯在 出行的車馬,穿衣服飾,居住房屋的規格,上殿面君的禮儀等一系列的繁瑣禮節禮儀。

    一個大臣如果接受九錫不是離戶滅九族就在眼前 ,就是離登基做殿不遠了。因為九錫非人臣所能接受的。凡是受九錫的真是幾乎篡位了,這是在封建制度所必須的。晉九錫是第一步。第二步就是禪讓登基,這是封建禮法所必須經歷的 過程,用以證明自己受賜合禮和合法性。當然也是封建權臣篡位的遮羞布。

    根據史書記載第一個受九錫的是王莽,王莽是外戚出身,是新元皇后王政君的侄子,為西漢孝平皇帝的皇后。公元4年加九錫,後翁篡婿位。建新朝。第二個是曹操。大家很熟悉,我就不多說了。在就是孫權,孫權的九錫是曹魏主動給的,為了拉攏孫權孤立劉備。此後一共有十幾個人加九錫,也有追授的。有的雖然自己沒有登基,也讓自己的兒子登基,如曹操,高歡。

    這個是歷史的必然,絕非巧合,政治不存在巧合,封建政治只有殘酷和醜惡。後世有一副對聯用來譏諷受九錫篡位的權臣。上聯:昔日曹公晉九錫,下聯:今朝魏王欲受禪。橫批:不是東西。上聯是寫曹操,下聯是寫魏忠賢。

  • 9 # 玄幻小子

    加九錫可以說是一個官至高無上的榮耀了,再往上就是皇帝了。在古代加九錫是天子賜給諸侯、大臣有殊勳者的九種器用之物,是最高禮遇的象徵!

    我們先來說一下是不是加九錫的人必然會篡位?我覺得並非必然,加九錫是一種帝王的恩寵,是禮儀的最高規格(對諸侯或者大臣來說)。這兩者沒有必然的因果關係。

    先說一下曹操這個人物,他並沒有篡位成功,雖然他的地位和皇帝差不多了,他享受加九錫,但是並沒有稱帝,那麼歷史上如王莽、司馬昭等都享受了加九錫,他們也都篡位成功,我們分析一下原因。

    原因如下:首先,加九錫的肯定都是位極人臣了,地位十分崇高,能夠做到這個的都是對國家貢獻很大並且帝王十分恩寵的人。這類人已經站在了權利的巔峰,手上的權利已經可以影響到皇權了。也就是他們已經有了篡位的條件。

    其次,權利帶來的野心的膨脹。加九錫之後已經能夠達到這一生最高的成就,想更進一步只有那個高高在上的帝位了,也正是如此,很多人都控制不住那對皇權的渴望和慾望這就是動力了。

    其三,這些人位高權重,有這麼幾種原因,要麼皇帝以為他們是忠心耿耿,對他們不會太過於防備,要麼帝王察覺他們的野心,但是奈何對方權利太過龐大,先用加九錫這樣的榮耀拖住對方,在徐徐圖謀殺之。

    王莽就是前者,所謂“王莽謙恭未篡時”沒有暴露野心之前十分謙卑,等到羽翼豐滿,就暴露無遺。而司馬昭便是後者。

  • 10 # 張不叄讀秦史

    因果關係反了,不是受了九錫之後圖謀篡位,而是早就在試圖篡位。

    九錫的“錫”通“賜”,也就是皇帝對功勞極大的臣子賞以九樣物品。孔穎達在《禮記·曲禮上》註解了九錫的內容:一曰加服,二曰朱戶,三曰納陛,四曰輿馬,五曰樂則,六曰虎賁,七曰斧鉞,八曰弓矢,九曰秬鬯。這些物件通常是天子才能使用,把這些賞賜給臣子,標誌著對其不世功勳的認可。

    不過事實上,能獲得九錫者基本都一手遮天的權臣。第一個得到九錫的就是王莽,後來他篡權建立了新朝;第二個就是曹操,他兒子曹丕建立了曹魏;再往後是司馬昭,他司馬炎建立了西晉;後面南朝的四個開國皇帝劉裕、蕭道成、蕭衍、陳霸先,都是受過九錫,再建立宋齊梁陳這些新朝;北朝也是,高歡是死後被加九錫,他的兒子高洋就建立了北齊。

    總體來看,九錫只是他們奪權之路上的一個里程碑,作用主要還是宣揚自己的威勢,讓天下人都知道自己離當皇帝已經只剩下咫尺之遙,從而為自己下一步的舉動預熱。

    也正是因為這一表彰形式的敏感性,對那些真正忠於皇帝的權臣來說,九錫反而是避之唯恐不及。比如三國時期的諸葛亮,李嚴就曾經勸他受九錫。當時兩人關係惡化,李嚴這個提法基本就是反諷,諸葛亮的回答是,“今討賊未效,知己未答,而方寵齊、晉,坐自貴大,非其義也。若滅魏斬睿,帝還故居,與諸子並升,雖十命可受,況於九邪!”

  • 11 # 慕容讀史

    《禮記》中記載,九錫是指九種禮器,分別是:車馬、衣服、樂縣、朱戶、納陛、虎賁、斧鉞、弓矢、秬鬯。因為錫在古代通“賜”,所以加九錫一般是指中國古代皇帝對於有特殊功勳的諸侯或者大臣會賞賜這九種禮器,是最高禮遇的表示。

    但是,實際情況卻不是這樣的。縱觀中國歷史各朝代,加九錫的,要麼自己的兒子篡權改朝換代了,要麼自己直接改朝換代了。比如曹操、司馬昭、桓玄,還有南北朝時南朝的劉裕、蕭道成、蕭衍和陳霸先。

    這些人當時的權利已經達到了頂峰,有些是赤裸裸的要求皇帝加九錫,有些雖然沒明說,但是製造各種環境和形勢逼著皇帝不得不給自己加九錫。有可能到時還得裝作不好意思推辭一番,但是皇帝你不能當真,還得繼續給他加,反覆兩三次他就會接受,顯得這是形勢所逼被迫接受的。

    由此可見,加九錫多數是當朝皇帝無奈和被迫之舉,基本上已經沒有什麼掌握國家的權利了,所以這些加了九錫的人要想篡位當皇帝或者他的兒子想當皇帝那只是時間問題,應該是歷史的必然。

  • 12 # 連小官人

    加九錫,這就是告訴大家我準備篡位了,這是一個必然程式,讓大家有個心理準備,在漢魏晉時期對九錫還是很看重的。

    篡位的流程大概是先成為重臣《開府儀同三司》,有極大的實力,加封假節、持節,假節和持節都是代表皇帝行使權力,假節是戰時可處死無官職之人,而持節是戰時可處死二千石以下官吏,再往上是假黃鉞,戰時可殺節將,權力等同於皇帝了,這個時候就是位極人臣了,除了授九錫和王爵,無以復加矣……(虎賁大輅,入朝不趨,劍履上殿,贊拜不名這已經是人臣的極限了)接下來就等著禪位了,然後辭領不受,一辭、二辭、三辭。最後恭喜你可以登極天下了,這寰宇周天世間萬物全在你一人之手。

    行文至此,不知道我講的夠不夠清楚。如有不解,歡迎提問。

  • 13 # 五味社

    篡位者礙於面子,不好明目張膽的主動奪權,而加九錫則起到一個過渡的作用,是主動轉為被動,藉此宣揚自己奪權乃天命所歸。

    根據《禮記》記載:“九錫分別是車馬、衣服、樂縣、朱戶、納陛、虎賁、斧鉞、弓矢、秬鬯。”

    這些東西在古代具有禮儀的性質,古人講究“禮樂制度”,因此九錫的背後則代表權力,而九錫所代表的權力等同於皇權。配九錫者,雖無皇帝之名,卻能行皇帝之事。

    即便是在禮崩樂壞的春秋時代,也沒有任何一個諸侯敢配九錫,一旦有這樣的諸侯出現,不僅意味著皇帝名存實亡,而且朝代即將更迭。

    第一個加九錫的人是王莽,隨後他取代漢朝,建立新朝,但最終失敗。第二個加九錫的是曹操,加九錫為曹氏成功取代漢朝奠定基礎,隨後歷朝歷代篡位者皆效仿曹操,比如司馬氏家族,楊堅、李淵等等。當然也有拒絕加九錫的人,比如諸葛亮。

  • 14 # 讀史坊

    是歷史的必然。加九錫的人一般都是功勞很高的人,手握重權,像王莽,曹操,司馬昭,劉裕,李淵等人。

    九錫是九種東西,包括車馬,衣服,樂器,朱戶,納陛,虎賁,弓矢,斧鉞,秬鬯。是對有功之臣的一種獎勵,本意是鼓勵這些人對國家做出了突出貢獻。但是,這些對國家做出突出貢獻的人往往心懷叵測。因為在權利的吸引下,很少有人能把握好自己,使自己不產生對權利的慾望。

    可以說,加九錫的人最後篡位,都是權利惹的禍,當然也就是歷史的必然。

  • 15 # 周洪劍的底層讀史

    一個人臣加了九錫,基本上就成了皇帝,因為九錫是皇帝才能用的東西,比如御林軍,御攆,可以走皇帝專用的通道,可以坐龍椅。一個大臣到了這種份上,他不篡位已經不行了。

  • 16 # 酒淡無香

    歷史上第一個謀朝篡位的是王莽,史料上有明確記載,王莽找不到篡位先例,沒有可以參考的制度流程,於是就根據典籍自創了一整套流程。這個流程一直被後世沿用,加九賜(錫)就是其中很重要的一環,因為這個步驟在別的地方極其少見,慢慢地就成了篡位前奏和代名詞。

  • 17 # 北齊獻武王

    感謝回答本題。

    歷史上加九錫者,不一定都篡位。有部分是以擁君起家,沒有篡國踐祚的禮法支援,這部分梟雄以周文王自居,為子孫革新建朝打下奠基石,例如曹操,宇文泰,高歡等。加九錫者,通常身兼許多要職,如使持節、假黃鉞、都督中外諸軍事、錄尚書事、相國(丞相)、太師、大將軍、總百揆、大冢宰等(南朝期間有部分兼揚州刺史)。

    享受特殊的禮遇,如入朝不趨、贊拜不名、乘車上殿,天子降階相迎等。

    統轄巨量的封地,加九錫者,一般都加封國王爵(如齊王),位在諸侯王之上。天子冊封地十郡,再增封十郡,以封地立國,可在封國裡釋出政策、賦稅、政令、軍事設定等,立封國世子(太子)。

    加九錫者滿足了以上條件,基本上就剩下篡國踐祚的時間,剩下就是百官上臺表演了。借某彗星隕落之事上表天子:某某郡有彗星隕落,此乃鼎器更迭之兆。自古有道伐無道,無德讓有德。某王德配四海,恩澤九州。如今天命歸某王,陛下當仿堯效舜,禪位於某王,乃不失賢君也!

    天子遇文武逼宮,只能降詔禪位。九錫者假惺惺的以德薄婉拒,三讓而勉強就之。這時候九錫者拋開遮羞布,設壇柴燎告天,一氣呵成完成立國踐祚大事。完成建國大事,便騰手對禪讓天子的安排,尊奉(冊貶)為某郡王,全食一郡,樹天子旌旗,行前朝正朔,上書不稱表,答表不稱詔。劉宋始起,通常禪讓天子在新朝根基穩固,民心安定後,以各種原因暴崩,新帝便痛哭流涕,素衣舉哀,罷朝七日,為天子上諡號,建帝陵,事畢,前朝正式結束。

    禪讓天子暴崩始於劉裕,其吸取了苻堅敗亡的前車之鑑,開創了弒主先河。南北朝時期當朝為前朝修撰時敢記載開國皇帝殺害禪讓天子的有一例,《魏書●孝靜帝紀》最後一句記載了亡國主元善見被高洋毒死。這也感謝高洋的寬容,高洋曾對魏收說:你們按照真實的歷史來寫,寡人不會學魏太武帝誅殺史官。

    誰也不知道高洋見到《魏書》裡記載元善見被毒死的章節是什麼表情,心裡更多是憤怒,還是無奈?

  • 18 # 切割地球

    答 | 江隱龍

    這當然不是偶然,而是幾代政治家——或者說野心家苦心經營才達到的結果。當然在這之前,先要確定九錫到底是什麼。九錫的出現至少不晚於周朝,《公羊傳》中提到了“錫者何?賜也”,也就是說錫通賜,是賞賜之物。徐彥在後有註疏:“諸侯有德,當益其地,不過百里,後有功加以九賜。”在周朝,天子會授予在道德操守、文治武功等方面有成就的諸侯九種特殊的物件,這就是九錫——以下為了幫助大家發音,就用賜而非錫來敘述。

    周朝的九賜與帝位無關(當然當時也沒有“皇帝”這一稱呼),直到王莽時代,九賜才開始沾染上了野心。王莽欲篡位,但漢朝天命所加,王莽作為漢臣,如果貿然篡位,得國便不正。得國不正,帝位也自然不會穩。為了逐步推進稱帝大業,王莽這才炮製了加九賜的環節,作為稱帝的前置程式。而加九賜之後,王莽很快在方方面面上都“如天子之制”,最終完成了新朝代漢。

    王莽始作俑者,在此之後曹操成了他第一個效仿者。當然因為曹操終究沒有統一天下,稱帝之事最終被擱置,最終曹操也只是嘆息說若天命在他,他就當周文王吧,言下之意就是讓他的孩子當週武王,行代漢之事。而曹丕果然也沒有讓曹操失望,在曹操的基礎上終於建立了曹魏。

    透過王莽、曹操父子的構建,禪位前先進九賜成了透過禪讓建立新朝的標準程式。後來的西晉司馬炎、南朝宋齊梁陳的劉裕、蕭道成、蕭衍、陳霸先,隋唐宋的楊堅、李淵、趙匡胤……加九賜、逼前朝皇帝禪位,成為權臣稱帝的基本模式。當然,如果是靠起義或入侵建國,就不需要這個了,比如元明清三朝。

  • 19 # 夜讀歷史

    此現象與巧合和歷史必然沒有什麼聯絡。事實上,往往出現加九錫的前提都是有一個權臣。這些權臣控制著王朝的軍政大權。但權利大不以為意著他們可以為所欲為,隨便的取代一箇舊王朝。相反,這些權臣害怕別人效仿自己。於是加九錫就成了權臣篡位的遮羞布。同時加九錫也是權臣試探朝中大臣向背手段之一,譬如《三國演義》中曹操利用封王加九錫試探出荀彧不屬於自己的陣營(儘管是小說,但也能折射當時的一些社會現象)。

  • 20 # 狼的影子319

    謝謝邀請,我認為應該是必然,歷史上臣子加九錫者始於王莽,本來就是為了篡漢自立而導演的僭越禮制的把戲,曹丕封孫權吳王,加九錫,劉曄曾經極力阻止,說孫權本是殘漢的南昌候,位卑勢孤,若加以王爵,九錫,則“去陛下只一階耳”。充分說明了九錫的高貴,自王莽以來,曹操,孫權,劉備,司馬昭,桓溫,劉裕等,蕭道成,蕭衍,陳霸先,候景,高洋,楊堅,李淵無一不是加九錫而謀逆,劉備稱王,自己給自己加上了九錫,孫權投靠曹魏,被曹丕授予九錫,即使是號稱為漢室江山“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諸葛亮,也在南征之後接受了九錫中的“金斧鉞一對,曲蓋一,前後羽葆鼓吹,虎賁六十”,活脫脫的半副鑾駕,出入嗶警,帶甲士上殿,文武百官跪迎,所幸諸葛亮的北伐是一敗塗地,否則,他但凡有點軍功,王爵九錫是唾手可得,到了那時候,即使諸葛亮自己不想謀逆,他手下那些想攀龍附鳳的狗腿子,也會一窩蜂的上書朝廷,言“丞相大功,當代漢自立”。作為人臣,一旦走到了這一步,不僅僅是皇帝忌憚,自己也是騎虎難下,曹操在《讓縣自明本志令》中說的入情入理,作為一個曾經以“封侯拜將”為人生最高目標的曹操,在丞相魏王加九錫的位置上,已經無路可退了,即使他自己願意“棄兵柄歸就武平候國”也要考慮自己會不會被仇家所害,而且,跟隨自己出生入死的部下,也需要給他們一個富貴,所以,只要加上九錫,就100%的成為逆臣。諸葛亮之所以“婉拒”李嚴的“宜加九錫”之言,並非他不想,他也絕沒有那麼謙遜,而是實在沒有拿得出手的軍功,在當時,人臣加九錫者僅有曹操,孫權,劉備三人,此三人皆為人主,諸葛亮如果恬不知恥的加上九錫,無異於昭告天下~自己“欲為帝耳”,以他當時的軍功,威望,還不足以讓蜀漢朝野對他俯首帖耳,至少吳懿,吳班,魏延,趙雲,廖立,劉邈,劉炎等人是絕不會坐視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趙佗為什麼沒有回援秦國,在嶺南自立為王,這樣做的好處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