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文史磚家
-
2 # 閃電侯爵
明朝276年的歷史(不算南明),共有16位皇帝,而非正常情況退位的皇帝共有兩位,一位是靖難之役中被推翻的明惠帝朱允炆,另外一位就是奪門之變後被自己的親哥哥廢黜的明代宗景泰皇帝朱祁鈺。下面來介紹下這位景泰皇帝。
朱祁鈺,生於宣德三年,明宣宗朱瞻基次子,母親吳氏本是明宣宗為皇太孫時的侍女,地位較為卑微。朱祁鈺7歲時,也就是宣德十年,明宣宗駕崩,這年二月,朱祁鈺被進封為郕王。本來因為有哥哥朱祁鎮在,皇位跟朱祁鈺沒有太大關係,他本可以平安快活的度過他藩王的一生(明代藩王的待遇很高的,並且明朝皇帝一般都早死,想想也沒什麼好的),但命運的安排鬼使神差的將他推到了一個時代的最高點,土木堡之變中,他的哥哥明英宗朱祁鎮在王振的人豬一般的參謀下奇蹟般的被俘了(在中國歷史上,大統一王朝的皇帝被俘好像沒幾次),首都北京陷入一片混亂,為穩定當時朝中的混亂局面,急需一位皇族繼朱祁鎮成為新的皇帝,於是王文,于謙等大臣便擁立朱祁鈺為新的皇帝,搖尊朱祁鎮為太上皇。朱祁鈺開始並不願意,因為這個時候,朝廷正處於風雨飄搖之中,一不小心就可能國破身死,但是在於謙等人的一再要求下,他勉強繼位。但在繼位後,朱祁鈺及時清算王振餘黨,穩定朝局,積極備戰,任用於謙為兵部尚書,同時不計前嫌,重新重用了土木堡之變逃回的石亨等人為大將,積極整軍備戰,終於在北京城下擊敗了不可一世的瓦剌太師也先,使明朝轉危為安。後來朱祁鈺迎英宗回朝,土木堡之變的危機徹底化解。
在土木堡之變後,明朝急需恢復穩定,朱祁鈺對內憂外患的局面,採取了積極措施,鞏固大明江山。
政治上,他廣開言路 ,招賢納士,清除閹黨勢力,穩定局面,重用於謙等賢臣,吏治為之一新。
軍事上,招募15萬精壯組成15個團營,充實京城守備,改組了京師衛戍部隊的指揮機構,建立了統一指揮制度,並且加強了京師武將監督戍軍的作用。一改當時明軍戰鬥力急劇下滑的局面。
內政上,朱祁鈺積極治理災患,尤其是他對於水患的治理,在黃河修築了系統的渠壩體系,經受住了景泰七年災難性的洪水,並維持了34年。同時他平定了許多邊境上的變亂。
這樣說,朱祁鈺即使不能說是一代聖君,也可稱為一時令主。
但就是這樣一個皇帝最終卻落得個在奪門之變後被廢黜,最終死因不明的下場,也真是讓人可嘆可悲。
為什麼會是這樣的結局呢?
我們可以從景泰朝發生的一些事看出一些端倪。
1.與朱祁鎮的關係
土木堡之變後,朱祁鈺迎太上皇朱祁鎮回北京,本來這是變亂平定後兄弟團聚的美好結局,但中間皇位的阻隔,使兄弟之間嫌隙頗深。無情最是帝王家,一句話道出了其中的緣故,皇權的巨大誘惑將兄弟之間的親情擊的粉碎。歷史上,宋高宗趙構不願迎回徽欽二帝就是這個原因,及時宋欽宗趙桓在趙構母親韋賢妃即將回國時,把住車窗對韋賢妃抽泣的說如果趙構能迎他回國,他只求做一個太乙宮主即可,但趙構依然不為所動。
此時朱祁鈺對太上皇朱祁鎮就是這樣的心態,即使朱祁鎮如何表白自己,他還是心存芥蒂,沒辦法大臣們總是在援引趙構的先例,他不能再做無情無義之人,就這樣他把哥哥送到了南宮,相當於軟禁起來,這就加深了兄弟間的矛盾,也損壞了他一時令主的形象,為他日後在奪門之變後被廢黜,最終慘死埋下伏筆。
2.廢立太子
朱祁鈺即位後,想立自己的兒子朱見濟為太子,廢黜原太子朱見深,其實這本是一件順理成章的事,也沒有什麼錯誤,歷史上劉秀的太子劉疆就是因為母親被廢后而失去太子位的(雖然是主動讓賢),但此時朱祁鈺的做法卻遭到了正直的大臣的強烈反對,這隻能說他在用人方面存在著一些失誤,朱祁鈺在即位之初,任用的都是一些正直的大臣,像于謙、王文的,正是這些人在危難之中的力挽狂瀾,使得明朝轉危為安,也成就了朱祁鈺的一番偉業,但在與這些大臣關係的處理上,朱祁鈺顯然沒有做好,這方面可以看下唐太宗貞觀朝的歷史,在電視劇貞觀長歌中,李世民處理群臣之間的關係可堪經典,在朝中,唐太宗是權利的主宰,決定朝中一切事物,魏徵是諍臣的化身,他會率領言官揭露朝政的弊端,而長孫無忌和房玄齡就是他處理政務,協調百官的左膀右臂,他們總是能協調皇帝和群臣之間的矛盾,他們總是能把對朝政弊端批判的聲音,透過一些合理的方式,將矛盾合理的緩解,在選擇合適的人去處理,使得朝政向健康的方向發展。朱祁鈺顯然沒有協調好自己和朝臣的關係,也沒有合適的人選去替他協調,所以他時常與這些正直的敢於批判朝政的大臣發生衝突,最終漸行漸遠。
3.對於石亨,徐有貞的任用
石亨是一員勇猛的武將,在北京保衛戰中立下赫赫戰功,但卻不是一個治國理政的能臣,也不是一個心胸開闊的人,在後來他被朱祁鎮重用時可以看到,他是一個利慾薰心的人。在景泰朝,因為得不到于謙的推薦,無法步步高昇,於是對這位提攜自己的老上司懷恨在心,也進而促使他反叛朱祁鈺,迎立朱祁鎮。對於徐有貞的任用也是同樣的道理,具體細節就不詳細說了。
總之,正式因為朱祁鈺沒有聖主廣闊的胸襟,沒有處理好自己太上皇哥哥的關係,在用人沒能協調自己與當時的那些正直的大臣之間的關係,導致做事只能事倍功半,最終小人趁隙而入,最終落得個慘遭廢黜,不知所終的下場,雖說可悲可嘆,但也不是沒有原因。
但朱祁鈺的功績並沒有被明朝徹底否定,明憲宗朱見深即位後(那位要被朱祁鈺廢黜的太子),恢復了他的帝號,諡為“恭仁康定景皇帝”。可以說是對朱祁鈺的一點告慰吧!
-
3 # 如約啊
明朝唯一被廢黜的皇帝是明代宗朱祁鈺,朱祁鈺(1428年9月11日—1457年3月23日),明朝第七位皇帝(1449年―1457年在位),明太祖朱元璋玄孫,明宣宗朱瞻基次子,母為賢妃吳氏,年號景泰(1450年—1457年)。
朱祁鈺乃是土木堡之變時,明英宗北狩,被于謙等人擁立登基,朱祁鈺在位期間勵精圖治,是個好皇帝,可惜兒子早夭,沒有後代,讓人在他病危之時有了可乘之機,代宗病危之時,石亨等發動“奪門之變”,英宗朱祁鎮復位,可是奇怪的是英宗復位登基之後,並未下旨廢黜代宗(但事實已經是廢帝),導致那個時期有十幾天明朝有兩個皇帝同時在位,直至代宗病逝。
-
4 # 浮生若淺
從公元1368年明太祖朱元璋建立明朝,到1644年崇禎帝朱由檢煤山自縊殉國,再包括南明政權的二十多年時間,明朝皇帝雖然荒唐的不少,卻都好好在帝位上待到壽終正寢。
唯一這位例外的,反而是位勵精圖治,對明朝有大貢獻之人。他就是明代宗朱祁鈺。他為什麼被廢呢?
這就不得不提到了發生在正統十四年的“土木堡之變”。這一年,明代宗的哥哥明英宗朱祁鎮,決定自己擼起袖子親自率兵打仗去。沒錯,年少氣盛的他,真的御駕親征了。可是對於一個沒啥作戰經驗,且偏聽偏信寵臣之言的皇帝來說,結果可想而知,不僅戰敗了,皇帝本人還被瓦剌人抓走了。
這皇帝被敵人抓走了,還被用來威脅明朝廷,這可咋辦呢?這太子還太小,繼位了也做不了事呀。思來想去,瞅準了明英宗的弟弟,當時還是郕王的朱祁鈺。朱祁鈺登基後,幹了不少實事,肅清內部,把王振及相關黨派人士進行了一番清洗,選賢任能;對外打贏北京保衛戰,擊退了瓦剌。除此之外也還幹了不少於朝政也有益之事,逆轉了明英宗執政前期及土木堡之變給明朝帶來的困局,其實有著很大的功勞。
就是這樣的一個皇帝,最終卻逃不過內心那些對皇權的慾望和心底那一抹私慾。
他軟禁了回朝的哥哥八年,廢掉了侄兒的太子之位,改立自己兒子為太子,希望皇位的傳承留在自己這一脈。可惜,兒子早夭,之後多年後宮亦無所出。到了景泰八年朱祁鈺病重之時,哥哥朱祁鎮透過奪門之變,重新登位。
明英宗重新登基,那對於變相“奪去”自己皇位的朱祁鈺自然不會有什麼好結果,當即他廢朱祁鈺為郕王,並且將其軟禁。到朱祁鈺去世後,明英宗似乎並不解氣,下旨斥責並且廢其帝號,不允許他葬入帝陵。
-
5 # 山顛一壺清酒r
明朝唯一被廢黜的皇帝是明景泰帝朱祁鈺。
他是明朝的第七位皇帝,當時土木堡之變,明英宗被俘,當時的太子年僅兩歲,避免主少國疑,于謙與孫太后商量立當時的郕王朱祁鈺為帝。
這一年對於朱祁鈺也是重要的一年,陰差陽錯的就當上了皇帝。
在他在位期間,任用於謙等正直賢臣良將,他登基後就下詔任何人不得聽信瓦剌的藉口、威脅。
之後,瓦剌攻打北京 ,他選將練兵,任用於謙等人,組織了北京保衛戰,成功擊退瓦剌。
不僅如此,他還整頓和改革了政治、經濟、軍事,使當時明朝漸開中興。
之後,瓦剌將明英宗放回來,可是這時的朱祁鈺大權在握,不願意放手了。朱祁鎮一回來就把他關押起來,一關就是七年。
明英宗雖然是太上皇,但是天下已經不是他的了。此時的朱祁鈺還是不滿足,他想要立自己的兒子為太子。
太上皇回來了,他不把皇位歸還 還要廢除人家兒子的太子之位立自己的兒子,朝臣上下當然不同意了。於是,他就上演了賄賂朝臣這一招,甚至不惜武力威懾。
當然,朱祁鈺成功了,但是他的兒子朱見濟被立為太子的第二年就不幸夭折而亡,他也是傷心欲絕。
到了景泰八年,突然朱祁鈺就病倒了,他的膝下也沒有子嗣,這就是一個問題。這時,朱祁鎮就有機可乘了,發動“奪門之變”,廢除朱祁鈺並且軟禁。不久之後,于謙等當初擁立朱祁鈺的大臣,紛紛被明英宗以謀逆之名處死。
景泰帝死後,英宗廢其帝號,賜諡號為“戾”,稱“郕戾王”。這是一個惡諡,表示景帝終身為惡,死不悔改。
直到憲宗時期,才回復帝號,承認他的功績。
-
6 # 夜聽風雨觀古今
明朝唯一被廢黜的皇帝是明景泰帝,也就是後代俗稱明代宗的朱祁鈺,他實際算是明朝的第七個皇帝,他是明宣宗朱瞻基的第二個兒子,他的哥哥是明英宗朱祁鎮,他們兩人本是同父異母的兄弟,而且小時候關係挺好,但是由於他的哥哥,也就是明英宗朱祁鎮寵信太監王振,發生土木堡事件被俘,歷史不得已的選擇了朱祁鈺當皇帝,造成了他悲劇的一生。
土木堡之變。正統十四年(1449)年,明武宗朱祁鎮執意御駕親征,帶領50萬大軍走出長城塞外慾尋找蒙古瓦剌部大軍決戰,但是由於明英宗沒有指揮作戰經驗,聽信太監王振讒言,大軍繞道王振老家山西蔚縣,貽誤了作戰時機!被瓦剌大軍團團包圍,朱祁鎮也淪為瓦剌太師也先的階下囚,之後也先想以朱祁鎮為人質,趁機打下北京城,佔領中原,恢復元朝時的中原版圖。
臨危受命繼承大統。面對也先用明英宗朱祁鎮作為人質的威脅,如果明朝方面不能另立皇帝,使朱祁鎮的人質作用喪失,那麼明朝將有滅亡的危險。這個時候,兵部尚書于謙站了出來,毅然擁立朱祁鈺作為皇帝繼承大統,使被俘虜的朱祁鎮失去了制約明朝的作用。可以說,朱祁鈺當上皇帝是歷史的選擇,自己也是被動接受的結果,但是他當上皇帝后英明神武,團結帶領北京軍民打退了蒙古人的多次進攻,使明朝轉危為安。之後能夠任用以于謙為代表的一批賢能之士,一改明朝自朱祁鎮執政以來的弊政,使明朝政治經濟社會進一步發展。
囚禁朱祁鎮。朱祁鈺當上皇帝后,蒙古瓦剌太師也先看到手裡的人質朱祁鎮沒有了利用價值,反而成為了“燙手的山芋”,於是在一番交涉後送還了明朝,把這個難題交給了朱祁鈺。朱祁鈺在接回哥哥朱祁鎮後,也不可能再把皇位還給哥哥,為了防止朱祁鎮圖謀不軌,便把哥哥囚禁在紫禁城一個叫南宮的地方。並把南宮宮門封死,還叫人砍了裡面的大樹以便觀察南宮內的一舉一動。並且還廢黜哥哥的兒子朱見深的太子之位,改立自己的兒子朱見濟為太子,這一下子,把兩兄弟的關係推到了水火不容的地步。可以說,朱祁鎮在南宮囚禁的日子並不好過,受盡了屈辱和折磨。
奪門之變。皇宮裡的權力鬥爭既殘酷又富有戲劇性。朱祁鈺萬萬沒有想到,千辛萬苦為自己的兒子朱見濟取得太子之位,但這個唯一兒子太不爭氣,當上太子沒多久就病逝了!這一下子攪動了整個朝局。大家都明白,朱祁鈺這一脈已經沒有了皇位繼承人,所以皇位最終還是會落在朱祁鎮手裡。1457年,朱祁鈺生重病臥床不起,在景泰朝鬱郁不得志的武清侯石亨,御史徐有貞,太監曹吉祥等人勾結在一起,想立下擁立皇帝的不世之功,於是便發動奪門之變,開啟南宮宮門,把被囚禁7年之久的朱祁鎮迎回紫禁城,逼迫群臣承認朱祁鎮復位。朱祁鈺在重病中聽到這個訊息,受到致命的刺激,嗚呼哀哉了!朱祁鎮復位後,重用石亨,徐有貞等奪門功臣,廢黜景泰帝朱祁鈺,殺害了有功之臣于謙。
所以,其實從景泰帝的執政業績來講,他並沒有任何過錯。反而還在危難中挽救了明王朝,使中國沒有重蹈宋朝靖康之變的厄運。如果說有錯,那隻能說他作為一個皇帝太過於心慈手軟,沒有能夠徹底消除哥哥朱祁鎮返回後對皇位的威脅,加之個人時運不濟,兒子早早夭折,使群臣失去了繼續擁護的理由。他的悲慘命運是歷史境遇,個人性格造成的。哎,歷史就是這樣殘酷啊!
-
7 # 楓葉0829
要說明朝唯一被廢黜的皇帝那隻能是景泰帝朱祁鈺了,朱允炆那算是被兵變趕下了皇位。那麼為什麼會被廢黜呢?犯錯了?當然不是。
朱祁鈺在明朝皇帝中算是比較有作為的,首先他算是位力挽狂瀾的皇帝,當時他那個敗家個哥哥明英宗朱祁鎮帶著明朝京城所有的精銳部隊來了個瓦剌遊,土木堡一役把當時明朝的家底賠進去的差不多了,自己也成了俘虜,瓦剌部隊馬上就要兵臨城下的情況下,朱祁鈺登上了皇位,可以說鬧不好就成亡國之君了。在這種情況下,朱祁鈺支援于謙等人,號召四方勤王,最後打贏了北京保衛戰。
朱祁鈺重用於謙等大臣,反對南遷,高舉抗敵的旗幟,取得北京保衛戰的勝利,抗擊並打敗了瓦剌,有效遏制了瓦剌南下的野心,鞏固了大明朝的江山,使得百姓免遭兵禍,功不可沒。同時,啟用正統以來被迫害的忠臣賢將,在一定程度上恢復了朝野清明。可以說朱祁鈺對大明朝是有功的。可能當時他唯一對不起的就是他那個哥哥朱祁鎮吧。
朱祁鈺剛開始並不想接回自己這個敗家哥哥,但是在朝野壓力下還是接回了朱祁鎮,但是把朱祁鎮軟禁於南宮,八年之間不得出入。同時廢掉了自己的侄子朱見深改立自己的兒子為太子。最後自己的兒子早夭,沒有了繼承人,自己又身染重病的情況下,被朱祁鎮奪回了皇位,自己也被廢黜。
可以說朱祁鈺唯一對不起的就是朱祁鎮,可能這就是他犯的唯一的錯誤吧。當然也有可能朱祁鈺的錯誤是心中對朱祁鎮也有些許的愧疚,畢竟在土木堡之變前,兩兄弟的關係還是很不錯的,就連朱祁鎮出征前都是讓朱祁鈺監國,這種事是歷史上很少見的。朱祁鎮在南宮的時候,難道朱祁鈺就真的沒有機會殺死自己的這個哥哥還有侄子嗎?可能朱祁鈺心中還是有一些親情的存在吧,後來侄子朱見深也給自己的叔叔朱祁鈺平反了。雖說皇室無親情,但是在後人心中還是留一些溫情去看待吧。
-
8 # 花開水不流
明朝唯一被廢黜的皇帝是奪門之變後被自己的親哥哥廢黜的明代宗景泰皇帝朱祁鈺。
明代宗景泰帝朱祁鈺(1428年―1457年3月23日),漢族,明宣宗朱瞻基次子,明英宗朱祁鎮異母弟。母賢妃吳氏,明朝第七位皇帝(1449年―1457年在位)。
朱祁鈺生於宣德三年,長兄朱祁鎮即位後封其為郕王。正統十四年,土木堡之變爆發,明英宗被瓦剌俘虜。為免主少國疑,于謙等大臣勸服孫太后,立郕王朱祁鈺為皇帝。次年改元景泰。因此又稱景泰帝。
景泰八年正月,奪門之變爆發,明英宗復位,改元天順。二月,英宗廢景泰帝為郕王,軟禁於西苑。郕王薨,享年三十。英宗諡曰戾。葬於北京市海淀區玉泉山北麓景泰陵。他是明代遷都北京之後,唯一一位沒有葬於明十三陵的皇帝。
明憲宗追認其皇帝之位,諡曰恭仁康定景皇帝。史稱明景帝。南明時期,明安宗朱由崧加諡符天建道恭仁康定隆文布武顯德崇孝景皇帝,廟號代宗。
朱祁鈺知人善任,在外依靠于謙,在內信任興安,不近聲色,使得大明江山社稷轉危為安,可謂是英明之主。但他在天性之間未能盡善盡美,因而使奸臣趁機作亂。
-
9 # 雲往千年
北京有個明十三陵,而明朝共有十六位皇帝,那麼剩下的皇帝去哪了?
明太祖朱元璋埋在了南京,建文帝朱允炆不知所蹤,今天介紹一下明朝唯一被廢黜的皇帝,朱祁鈺。
這個朱祁鈺本來不是皇位的繼承人,但是偏生好巧不巧,他的哥哥——明英宗朱祁鎮,土木堡之變,肉包子打狗一去不復返,成為了瓦剌的俘虜,當時身為代王的朱祁鈺臨危受命,成為了代皇帝,任用於謙,打贏了北京保衛戰,守住了明朝的江山。
而他的哥哥,本來是瓦剌留他下來是想嚮明朝廷訛詐點錢財,但是發現明朝政府挺摳門,就放棄了這一想法,把他哥哥朱祁鎮送了回來,已經坐上皇位的朱祁鈺自然不想把皇位再還給朱祁鎮,便把他哥哥尊為太上皇,打發到南宮去住,他哥哥喜歡坐在南宮的樹下乘涼,他便下令把樹砍了。可能也是受到了命運的詛咒,他的兒子被立為太子之後就夭折了,他也很快病重,在南宮的朱祁鎮找準機會,發動了”奪門之變“,而朱祁鈺被廢為代王,死後也葬在了親王墓裡。
-
10 # 那些年我們追過的歷史
明朝國祚三百年,只有兩個皇帝連續經歷了兩次大型變故,一個是明英宗朱祁鎮,一個是明代宗朱祁鈺。
而朱祁鈺又是明朝眾多皇帝之中,唯一一個被廢黜的皇帝,這就很奇怪了,因為明朝從朱元璋登基開始,就一直在鞏固中央集權,明朝可以說是中國君主專制達到頂峰的時期,那為什麼作為皇帝的明代宗朱祁鈺會被廢黜呢?
這就不得不提到“土木堡之變”了。
正統十四年(1149年),瓦剌軍因屢次入侵明朝邊境,明英宗決定親自率兵出征,他帶著五十萬精兵於大同北上,準備與瓦剌在明朝邊境決一死戰。
此戰的結果出乎了所有人的意料,朱祁鎮率領的五十萬明軍居然被兩萬瓦剌軍輕易擊敗,就連皇帝朱祁鎮都成了俘虜。
朱祁鎮一走,明朝內部就缺了一個皇帝,於是作為朱祁鎮弟弟的朱祁鈺,在於謙和孫太后的扶持之下,登基成帝,即明代宗。
除此之外,于謙和孫太后還把朱祁鎮的兒子朱見深立了太子。
他們的用意很明顯,就是朱祁鈺只是代理朝政,大明的江山還是朱祁鎮家的。而對於此事,當時的朱祁鈺也沒有說什麼,畢竟他也才剛剛登基。
在朱祁鈺登基之後,他在於謙等人的幫助之下,不僅清算了王振的黨羽,還在瓦剌進攻北京時取得了巨大的勝利。
此戰雖然明軍勝了,但是朱祁鈺的煩惱也來了,因為瓦剌首領想要放了俘虜明英宗,以此來和明朝求和。對於此事,朱祁鈺自然是不太想同意,因為如果明英宗回來了,他的皇位就很有可能保不住了,但是他也沒辦法,大臣們都在勸他接朱祁鎮回來。
最後,朱祁鎮還是被接回來了,但是回來之後卻被朱祁鈺軟禁在了南宮,皇位還是朱祁鈺來當,朱祁鎮則成了太上皇。
此事過後,朱祁鈺又做了一件大事,便是廢了自己侄子朱見深的太子位,立了自己兒子朱見濟為太子。
但是在一年之後,太子朱見濟卻夭折了,朱祁鈺也因此事受到了巨大的打擊,於1457年得了重病,一臥不起。
也是這一年,石亨等人趁著朱祁鈺病重未立皇儲之時,密謀了一件大事:要復辟朱祁鎮為帝,這一事件也就是著名的“奪門之變”。
奪門之變後,明英宗朱祁鎮重新當了皇帝,並且以謀逆罪殺了于謙,廢朱祁鈺為郕王。
此後,明朝的政治也逐漸陷入了混亂,危機也一天比一天重。
-
11 # 珞珈山下的老伏生
北京明十三陵中,除了朱元璋和朱允炆本就不該葬在裡面之外,還有一位皇帝也沒能葬在裡面,那就是明代宗朱祁鈺。如題主所說,他沒被葬在裡面的原因是被廢了。
而我認為他犯的最大錯誤,就是接回了自己的哥哥——朱祁鎮。
朱祁鈺的皇帝當的離奇,退的卻不算離奇。
公元1449年(正統十四年),朱祁鎮為了“弘揚大明威嚴,平定北方再現祖上的威風”,決定讓朱祁鈺監國,自己御駕親征。然而,朱祁鎮有他祖上的勇氣,卻沒祖上的能力,在土木堡這個地方,朱祁鎮被瓦刺人給俘虜了。
咋辦?皇帝可沒了啊!縱觀華夏曆史,被圍的皇帝就那麼幾個,被俘虜的皇帝就那麼幾個,自己主動出征卻被俘的……丟人啊!
更何況,上一個皇帝被俘的,是北宋,可是直接讓大宋朝丟了大半江山啊!
於是,在北京城,很多大臣和富人都開始轉移財產,而朝堂之上,也圍繞著“戰”還是“遷”展開了一場激烈的辯論。
徐有貞等人根據天象變化提出南遷,而於謙以北宋南遷亡國為據提出作戰。
最終,于謙勝利了。在王文的提議下,朱祁鈺從監國變成了真皇帝。朱祁鈺登基後重用於謙,並向邊關守將下詔書說,不得聽信瓦刺任何關於朱祁鎮的訊息,也不要給瓦刺錢財。這下子,瓦刺極了,直接率軍攻打北京城。在於謙的領導下,著名的北京保衛戰得勝。這之後,明軍多次擊敗瓦刺,瓦刺首領有些撐不住了,就希望放了朱祁鎮求和。
可是,當上了皇帝的朱祁鈺深知一朝不可有二主,自己的哥哥回來了,這皇位是還還是不還?
所以,瓦刺雖然想給,朱祁鈺卻不願意接。最終,還是在大臣于謙的勸導下,朱祁鈺才含含糊糊的答應了這件事兒。
于謙是怎麼說的呢?皇位已定,不做更改。
就這樣,在使臣楊善的努力下,朱祁鎮被接回來了,被尊為太上皇。然後……朱祁鎮就被朱祁鈺鎖在了南宮。
朱祁鈺下令,為避免哥哥與舊臣互通往來,南宮中不得留下任何樹木——這樣會讓想要越過高牆的人有可乘之機。
這一鎖,就是七年,直到奪門之變發生。
朱祁鈺本來就是代理皇帝,所以,他的皇位還是要給朱祁鎮的兒子朱見深的,但是為了讓自己的兒子繼承皇位,他廢了朱見深,改立朱見濟,但沒想到朱見濟早夭,這太子之位便空下來了。
公元1457年(景泰八年),朱祁鈺病重,太子之位再次被抬到了桌面上。石亨眼見朱祁鈺不行了,便與徐有貞(開頭那個從天象看建議遷都的)密謀迎回太上皇朱祁鎮。
就這樣,朱祁鎮重新當上了皇帝。
朱祁鎮復位後,廢了朱祁鈺的帝號被封為郕王——這次換成他被鎖在了永安宮,但是,他可沒有被鎖七年,因為被鎖不久後,他就莫名其妙的死了。
朱祁鈺死後,朱祁鎮賜了個戾的諡號,表示朱祁鈺“不孝、不悌、不仁、不義,穢德彰聞,神人共憤。”而且,為了一解心頭的惡氣,朱祁鎮把朱祁鈺按照親王的禮數葬在了景泰陵,而不是十三陵。
所以,兩相一對比,你就知道朱祁鈺錯在哪兒了吧?一個被廢的皇帝,你居然讓他活了七年?
呵呵。
-
12 # 九九扒史伊
這個被廢也是最冤的皇帝便是明代宗朱祁鈺。代宗、代宗已經說明了他只是暫時替代而已。按照明朝嫡長子繼承製下的那個框框,作為明宣宗次子也不是嫡子的朱祁鈺是沒有任何機會繼承皇位的。他能繼承王位要從“土木堡之變”說起。
代宗朱祁鈺的哥哥,明英宗朱祁鎮年少輕狂,在太監王振的慫恿下。率領幾十萬大軍去御駕親征,結果玩出一個土木堡之變,不但全軍覆沒,自己還被抓去當了俘虜。
瓦刺大軍抓了皇帝之後自信心極度膨脹,開始向北京進發。前腳滅了你幾十萬大軍,還俘虜了你們的皇帝,這氣勢得有多猛,北京的很多官員直接開始跑路,甚至提議遷都。
就在這千鈞一髮之際,明朝幾百年才能出一個的能人于謙站了出來。國不可一日無君,在於謙一眾大臣的擁立下,朱祁鈺被趕鴨子上架般的趕到那個冒熱氣的滾燙龍椅上。組織北京保衛戰。
雖然朱祁鈺做了皇帝,但是太子確實朱祁鎮的兒子,那些個大臣讓朱祁鈺繼承皇位,還要繼續立朱祁鎮的兒子為太子。
所以一開始朱祁鈺是拒絕的,在任何一個朝代,當皇帝都是一件夢寐以求的事情,唯獨明朝該死的嫡長子繼承製下,這個皇帝不好當。
迫於群臣的再三堅持,朱祁鈺才被迫當上了皇位,在位期間,表現還算尚可,不僅取得了北京保衛戰的勝利,尤其在政治上,改變了朱祁鎮執政以來的弊端,使得國力有了一定程度的恢復。
這皇帝的寶座上去容易下來難,至高無上的權力一旦握在手上,誰又願意放下?朱祁鈺自然也是不願的,想想自己好不容易坐上了皇帝,自然也想著帝位能在自己的血脈下得以傳承。所以他賄賂大臣,改立自己的兒子為太子。可惜那孩子命薄,沒做多久的太子就死了。而朱祁鈺又沒有其他的兒子可立。原本年輕的皇帝也有的是時間繼續造人。
但是造化弄人,就在這時,朱祁鎮成功復辟。
朱祁鎮復位後,下詔朱祁鈺是"不孝、不悌、不仁、不義,穢德彰聞,神人共憤"。不但如此,還廢除了朱祁鈺的帝號,朱祁鈺去世後,朱祁鎮按親王禮葬在北京西山。
要說他犯了什麼錯,錯就錯在生在帝王家。本來生在帝王家好好的做個王爺也挺好的,但偏偏又讓他當了皇帝,這要是繼承皇位都還好說,可惜是代替的。當了皇帝不夠心狠手辣,對自己的兄弟下不去手。就這樣拖拖拉拉的。讓自己的兄弟又找到機會重新奪了帝位。朱祁鈺可以說是相當憋屈的一位皇帝。
-
13 # 淡淡雨意
明代宗朱祁鈺不是明朝在位時間最短的皇帝,但卻是存在感最低的皇帝之一,雖然危難之際接管大明帝國,但力挽狂瀾的功勞都被劃給了于謙。在位七年有餘,也算是兢兢業業,但所有的名聲都被囚禁朱祁鎮和強制更換太子而敗壞,最後落個了幼子早亡,自己早逝的下場,就連諡號都是侮辱性質的“戾”,也是明朝遷都北京以後,唯一一個沒有葬入明朝十三陵的皇帝。
朱祁鈺是朱祁鎮的異母兄弟,他們的父親朱瞻基是明朝少有的賢明君主之一,去世前給他們留下了一個政令通達、四海昇平的大明帝國。朱祁鎮的皇帝之位早早就確定了,朱祁鈺對皇位也沒有什麼非分之想,兩人相處的相當愉快。
如果歷史按照正常的軌道發展,朱祁鈺會安安穩穩地當一個富貴王爺,歷史對他的記錄也許就是一筆帶過。然而,歷史有時候就是容易偏離正常軌道。正統十四年,他的哥哥朱祁鎮聽信王振讒言,輕率御駕親征,結果大軍在土木堡被蒙古圍殺,50萬京師損失殆盡不說,他自己也成為了蒙古族的俘虜。
蒙古族首領也先準備以朱祁鎮為籌碼,狠狠的敲詐勒索明朝。此時太子之位已定,但朱見深過於年幼,為防主少國疑,眾臣決定擁立朱祁鈺為新皇帝,改朱祁鎮為太上皇。。
在朱祁鎮當皇帝的這一年的時光裡,他不僅勵精圖治,還是一個非常英明的帝王。
可是沒想到,一年以後,哥哥朱祁鎮卻被瓦刺平平安安的放了回來,本來是不想當皇帝,當個逍遙的王爺,無奈當了皇帝,後來當了皇帝慢慢享受到了權力的滋味,哥哥皇帝卻回來了,於是朱祁鈺就下令經哥哥軟禁起來了,這一軟禁就是七年之久,後來朱祁鎮在一些人的擁護下發動了政變,重新當了皇帝,朱祁鈺也突然暴斃而亡。
朱祁鎮和朱祁鈺的故事,就像是中國版的權力的遊戲,本來朱祁鈺無心皇位,可是因為自己在治理國家的過程中,慢慢的喜歡上了權力的滋味還有百姓的愛戴,為大明朝創造了政治清明還有安居樂業的生活,朱祁鎮的到來,他自然是不能輕易將皇位拱手相還,畢竟那樣做的話自己的努力就會白費。但是在這場遊戲的鬥爭之中,朱祁鈺還是因為心軟和顧慮敗下陣來了。
朱祁鈺之死到現在還是個歷史謎團,很多人認為朱祁鈺是被朱祁鎮害死的。
朱祁鈺之所以落到這個結局有兩個原因。一個原因是他本人過於心軟,二是他對朱祁鎮過於苛刻。如果他狠心點,想個辦法把朱祁鎮悄悄搞死,,比如偷偷食物下毒,造成一個暴病,或者慢性病致死的假象,按照當時的情形,應該沒人去為朱祁鎮伸冤,沒人在乎,他也不會被哥哥害死。他因為害怕朱祁鎮奪權,充滿了猜忌,將對囚禁,待遇及其冷漠苛刻,導致朱祁鎮受不了這種虐待,而孤注一擲起來奪權。如果他能寬厚待哥哥,也許朱祁鎮安於現狀,不再存奪權之想,自己下場也不會如此。
朱祁鈺的心軟,情商不夠高,手段不夠黑害了他,這隻能說明朱祁鈺不是一個很適合做帝王的厚黑高手。唯一被廢的皇帝就是朱祁鈺,他犯了最大的錯誤,就是心不夠狠,又對朱祁鎮太苛刻!這反映了他本性善良又內心矛盾的心理!
-
14 # 好萊塢影帝
明代宗朱祁鈺。
明代宗朱祁鈺,土木之變明英宗被瓦刺兵俘去後奉命監國。面臨瓦刺對京城威脅的情況下,於同年9月即皇帝位,遙尊英宗為太上皇,立英宗的長子朱見浚為太子。第二年改年號為“景泰”。
朱祁鈺的一生命運多劫。他的生母,本是漢王府邸的一位侍女,這位漢王就是著名的永樂皇帝的二子朱高煦,在明宣宗宣德年間,宣宗皇帝對叔父漢王朱高煦用兵,御架親征生擒朱高煦父子,並將漢王宮的女眷充入後宮為奴。在返京途中,宣宗皇帝邂逅了漢宮侍女吳氏,並深深被吳氏的美貌與聰靈所打動,於是吳氏得以陪伴宣宗皇帝直到回京。回京後,由於封建禮教的阻撓,身為罪人的吳氏是不能被封為嬪妃的,於是宣宗皇帝將她安排在了一個緊貼宮牆的大宅院中,並時常臨幸,終於,吳氏珠胎暗接,為宣宗生下了次子,取名朱祁鈺,這就是後來的景泰帝。吳氏也因此被封為賢妃,但繼續住在宮外。宣德八年,宣宗病重,派人將朱祁鈺母子召進宮,並託付自己的母后張太后善待朱祁鈺母子,託孤之後,一代明君架鶴西去,由於時逢皇帝的大喪,無人顧及吳氏母子的身世,他們就這樣被大家接受了。張太后也並沒有食言,不久就封朱祁鈺為成王,併為他們母子修建了王府,供他們母子居住。
本來朱祁鈺母子可以平靜地度過一生,但是土木堡的狼煙改變了他們的生活,先是朱祁鈺奉命在明英宗御架親征期間擔任監國,後來由於英宗被俘,太子朱見浚(即後來的明憲宗)才兩歲,國無長君,成王朱祁鈺就被推上了前臺,在皇太后的受意下朱祁鈺繼承了皇位。
早在朱祁鈺擔任監國的時候,就爆發了關於“南遷”的爭論,翰林院侍講徐呈(即後來參與奪門之變的徐有貞)根據天象的變化首先提出了南遷,並得到一些膽小的大臣的支援,但是由於祖宗的宗廟,陵寢都在北京,兵部侍郎于謙當即否決了他的提議,並得到了朱祁鈺的支援,朱祁鈺非常欣賞于謙的能力與魄力,于謙也很欣賞眼前這位年輕人的當機立斷,兩人在自己的內心深處都產生了對對方的傾慕。緊接著發生的午門血案,更加深了兩人的這種感情。英宗皇帝寵信宦官王振,搞的整個朝廷烏煙瘴氣,大臣凡是有不利於王振者,非死即貶,群臣的心中早已醞釀著一股洪流,終於,英宗被俘,王振被殺,群臣的怨氣得以傾吐,眾大臣跪在午門哭諫,要求成王懲治王振的黨羽,這時王振的死黨錦衣衛指揮馬順出來阻擋,當即被憤怒的群臣打死,成王見狀唯恐發生譁變,準備逃走,這時于謙站了出來,他拉住成王的衣袖,對成王解釋群臣並不是並不是衝著成王來的,只要成王能夠懲治王振的黨羽,群臣願意輔佐成王供圖大業。於是,朱祁鈺下令將宮內的兩個王振的死黨帶出來,交給群臣,這兩人也被群臣當場打死,由此可見王振積怨之深。
朱祁鈺在位期間,許多被王振排擠的忠志之士得以重歸廟堂,吏製為之一新,他升兵部侍郎于謙為兵部尚書組織京城保衛戰。通州的糧食被搶運進京,京城以及京城周圍的防禦工事都被加固,于謙還親自遍練了新軍,並放出了石亨參加戰鬥。同時景泰帝下明詔,各邊守將不得私自與也先接觸,這樣,也先妄圖利用英宗騙取明朝財物,城池的計劃失敗,於是氣急敗壞的也先率軍鋪天蓋地向京城湧來。由於于謙戰前準備非常充分,北京軍民的空前團結,領兵將帥作戰勇猛,終於在北京城外給瓦剌軍以沉重打擊,也先不得已退回草原。風雨飄搖的明政權終於在這一戰之後穩定了下來。
景泰朝的政治與正統朝相比應該說是比較清明的,但是朱祁鈺在處理英宗與太子的問題上犯了重大的錯誤,這也導致了他後來悲劇性的結局。朱祁鈺在座穩帝位之後,就犯了宋高宗的毛病,不願迎接上皇回京,生怕會影響自己的地位,並因此與朝臣發生了一些齷齪之事,這時又是于謙站了出來,他保證上皇歸來不會影響皇帝的位子,希望皇帝能遣使去迎接上皇,景泰帝終於被說服,但是他只是派出使者打探訊息,並沒有提出迎接,誰知派去的使臣楊善隨機應變,竟將上皇迎回,生米煮成熟飯,景泰帝也只好接受了這個事實,但即便如此在迎接的禮儀上,朱祁鈺也減了又減,將英宗迎回了北京,並軟禁在南內。在處理英宗迴歸的問題上,景泰帝表現的心胸過於狹窄,這也是他一生最大的汙點。
英宗回京之後,朱祁鈺派人嚴加看管,果然如於謙所說英宗的迴歸沒有影響到朱祁鈺的帝位。但朱祁鈺並不滿足,他不僅自己要做皇帝,而且希望自己兒子朱見濟能夠取代英宗的太子朱見浚成為皇位的合法繼承人,於是他一手導演了賄賂朝臣的鬧劇,朱祁鈺授意太監去賄賂當時的重要大臣,希望他們在重建儲君的問題上能站在自己這邊,朝臣門不願公開反對朱祁鈺,只好對此事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就這樣,太子朱見浚被廢為沂王,朱祁鈺的親子朱見濟被立為太子。誰知,天揹人願,朱見濟早夭,景泰帝也因此在精神上受到了沉重的打擊,不過好在朱祁鈺還在壯年,子嗣的問題對他來講還不用非常發愁。轉眼已是景泰八年,朱祁鈺突然得了重病,建儲的問題又成了熱點問題被擺上了朝堂,可眾大臣的意見也並不統一,有的主張復立沂王朱見浚,有的主張立襄王,突然內宮傳來朱祁鈺病體好轉的訊息,於是眾大臣準備第二天上朝與朱祁鈺商議,但是朱祁鈺由於大病初癒,第二天早上起床後不久就又睡著了,這一覺即改變了朱祁鈺的一生,也改變了大明王朝的命運,更改變了歷史車輪的走向。群臣沒有等到朱祁鈺,於是相約明天早朝再來,誰知就在這天夜裡,爆發了著名的奪門之變,英宗復辟。第二天,朱祁鈺被廢為親王,軟禁於西內,不久氣死於永安宮,他為自己營建的陵墓壽陵,被英宗下令拆毀。于謙、王文被殺,明朝歷史上朱祁鈺的統治時期就這樣宣告結束。
朱祁鈺死後,於公元1475年才恢復帝號,被諡為景帝,廟號代宗。
明代宗朱祁鈺支援于謙反對南遷,取得北京保衛戰的勝利,重用正統朝被迫害的忠直大臣,挽狂瀾於即倒,並對明朝戰後的恢復做出了貢獻,但對待迎回英宗的問題上他顯得過於小氣,同時在太子問題上他又顯得得寸進尺,最後他的一生以悲劇告終。
-
15 # 老張讀史
明朝於公元1368年由太祖皇帝朱元璋建立,是歷史上最後一個由漢族建立的大一統王朝,歷經十六位皇帝,1644年,闖王李自成攻入北京城,明思宗朱由檢(崇禎皇帝)在故宮後的煤山(景山)上自縊身亡,明朝覆滅。
在明朝的歷史上,幾乎所有皇帝都得以在皇位上終老,包括崇禎,他自殺時仍是明朝皇帝。唯獨有這麼一位,在位期間遭到廢黜,他就是明代宗(景泰帝)朱祁鈺。
朱祁鈺,明宣宗朱瞻基次子,明英宗朱祁鎮的弟弟。本來朱祁鈺是不可能當上皇帝的,因為他爹在位的時候,已經將他大哥朱祁鎮立為太子,朱祁鎮即位後,雖然沒有立即立太子,但是他有好幾個兒子,皇位怎麼也不會落到朱祁鈺頭上。朱祁鈺這人也比較知足,安安穩穩、本本分分地當自己的富貴王爺。但之後的一件事,改變了他的命運,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土木堡之變。
公元1435年,剛剛9歲的朱祁鎮登上了皇位,年號正統,是為明英宗。朱祁鈺被封為郕王。由於皇帝年幼,朝廷大事由太皇太后和“三楊”(楊士奇、楊榮、楊溥)元老主持。太皇太后和“三楊”去世後,英宗對內侍王振信任有加,王振開始專橫朝政,跋扈不已。正統十四年七月,瓦剌大軍來犯。在萬振慫恿下,英宗御駕親征,命郕王朱祁鈺留守京城。八月,明軍在土木堡遭瓦剌大軍重創,英宗被俘,大軍死傷數十萬,幾乎全軍覆沒。
圖為土木堡之變形勢圖
土木堡之變後,瓦剌本想以英宗為人質威脅明朝,哪隻明朝大臣們不吃這一套,你不還我皇帝是吧?那我就再立一位。當時太子朱見深年幼,為避免主少國疑,九月,兵部侍郎于謙等人擁立郕王朱祁鈺為皇帝,年號景泰。朱祁鈺即位後,遙尊哥哥英宗為太上皇。
代宗皇帝朱祁鈺上臺後,重用兵部尚書于謙,力排眾議,拒絕求和,積極整頓邊防事務,多次擊敗瓦剌大軍,並取得北京保衛戰的勝利。朱祁鈺在位期間,勵精圖治,整頓吏治,使得明朝在政治、經濟、軍事多方面逐漸強盛。按說,朱祁鈺的皇帝當得還很稱職,國家富強、民族興旺、百姓安居樂業,怎麼會被廢黜呢?主要有以下幾方面原因:
1.迎英宗回朝,冷落對待、囚禁南宮
圖為明英宗朱祁鎮
其實,朱祁鈺十分不願意接回自己的哥哥,雖然當時當皇帝是迫不得已,但坐久了之後,誰願意再拱手讓出去啊。但是大臣們一直上書,請接回英宗(當時已被尊為太上皇),沒辦法,朱祁鈺只好派人接回英宗,在迎接的禮儀上,也是一降再降,明英宗抵達北京後,由東安門進入紫禁城,東安門是百官上朝陛見時走的門,可見朱祁鈺的用心。
其實如果朱祁鈺偷偷派人將英宗處死,也沒有人會說什麼,但是他心軟沒有這樣做,這也算是他失敗的原因之一。成大事者不拘小節,朱祁鈺應該學習唐太宗李世民,面對威脅毫不留情,直接發動宣武門之變,殺死隱太子李建成,成功登上皇位。
既然心軟不敢殺死英宗,害怕落人口舌,但英宗回來之後,朱祁鈺卻對他一點也不關心、冷落對待,直接安置在南宮之中,不管不顧。說是安置,其實是囚禁,朱祁鈺將英宗囚禁南宮不聞不問。為了防備明英宗與舊臣聯絡,朱祁鈺派人對英宗所住之地嚴加防範,還將樹木全部砍掉,防止有人越過高牆與英宗聯絡。到了英宗的生日,禮部尚書胡濙上書請朱祁鈺下旨令百官進宮共同慶賀萬壽節(明清時皇帝誕辰稱為萬壽節),朱祁鈺沒有搭理他。過了一個月,又上書請在元旦的時候,讓百官在延安門朝拜太上皇,朱祁鈺還是不答應。
2.廢朱見深太子之位,改立自己的兒子為太子
景泰三年,朱祁鈺不顧百官的反對,下旨廢除侄子朱見深的太子之位,改為沂王,並立自己的獨子朱見濟為太子。這是朱祁鈺做的另一件錯事。
圖為明代宗朱祁鈺
土木堡之變發生後,皇太后將朱見深立為太子,因為太子年幼,因此又令當時的郕王朱祁鈺監國,意思很明白:你只是替你侄子管理國家,將來他長大之後,你還是要把國家還給你侄子。即便後來朱祁鈺被擁立為皇帝,大臣們也沒有提出廢除太子之事,他們都認為,將來的皇位還是要回到朱祁鎮一脈。
但是,朱祁鈺當了皇帝之後就不這麼想了,他想讓自己的兒子當太子。於是,他多次試探百官,誰料百官就是不鬆口,堅持認為朱見深才是正牌太子。終於,朱祁鈺最終失去了耐心,不顧反對,廢皇太子朱見深為沂王,立皇子朱見濟為太子。汪皇后因為勸朱祁鈺不要這樣做,還被他廢了皇后之位。之後,朱祁鈺還封哥哥的另外兩個兒子為榮王、許王,想以此來堵百官之口:你看,我對我的侄子還是不錯的,都封為王了。
3.太子朱見濟去世後,執意不另立太子
朱見濟被立為太子之後,不到一年,就去世了。朱祁鈺只有這麼一個兒子,現在死了,朱祁鈺傷心的不得了。過了一段時間,禮部郎中章綸、御史鍾同聯合上奏,請朱祁鈺恢復朱見深的太子之位,朱祁鈺不聽,還派錦衣衛將章綸、鍾同治罪下獄。此時的朱祁鈺一心想要皇位在自己這一支傳下去,雖然兒子死了,但他正當壯年,肯定會再有兒子,於是他遲遲不肯復朱見深為太子。
景泰八年,朱祁鈺得了重病,這個時候百官再次請他復立太子,他還是不聽。不久,武清侯石亨、副都御史徐有貞等人迎英宗復位,廢黜代宗,改為郕王,遷到西宮居住。一個月後,郕王朱祁鈺去世,年僅30歲。
朱祁鈺死後,英宗賜諡號為“戾”,這是一個惡諡,可見英宗對這個弟弟有多憎恨。英宗去世後,朱見深即位,是為明憲宗,憲宗在位期間,下旨恢復了叔叔朱祁鈺景帝帝號,改諡號為“恭仁康定景皇帝”,在一定程度上承認了代宗的功績。
-
16 # 結伴窮遊
中國明朝時期,皇帝權力無邊,在人心目中就是神的化身,就沒有做錯的事,更談不上被廢黜的情況。但是,在明朝20位皇帝中,還真的出現過一位被廢黜的皇帝,此人便是明景帝朱祁鈺。那麼,朱祁鈺究竟犯了什麼錯誤?
正統十四年(1449年),御駕親征的明英宗被俘,成為也先的階下囚,也先挾持著明英宗侵犯中原,並嚮明朝勒索土地和財物。為了斷絕也先的妄想,以大學士王文、兵部侍郎于謙為首的重臣們,經與孫太后(英宗生母)商議後,最終推戴監國朱祁鈺為帝,是為明景帝。
明景帝上臺後,晉升于謙為兵部尚書,讓他領導北京保衛戰,並取得對瓦剌的軍事勝利。待局勢穩定後,朝臣們紛紛諫言朝廷迎回英宗,面對著強大的壓力,景帝只好派楊善出使瓦剌,做做樣子,但楊善卻自作主張,迎回英宗。
明英宗回京後,景帝既沒有讓出皇位,又不願揹負弒兄的罵名,所以思慮再三,只好將他尊為太上皇,並軟禁起來。兩年後,景帝又違背當初跟孫太后許下的諾言,廢黜侄兒朱見深,改立獨生子朱見濟為太子,可惜人算不如天算,朱見濟僅做了一年的太子便夭折。
朱見濟夭折後,景帝生病,病情加重,有人便傳出謠言,稱于謙、王文準備擁戴襄王朱瞻墡為帝。太子太保石亨、左副都御史徐有貞等人因與于謙不和,擔心他若擁立新帝登基,勢必權勢更盛、於己不利,遂在正月十六日發動政變,將英宗重新扶上帝位,史稱“奪門之變”。
明英宗復辟後,在大肆封賞功臣石亨、徐有貞等人的同時,還下令誅殺于謙、王文等人,每天忙得不亦樂乎,卻忘記了一件天大的事情:朱祁鈺還躺在病榻上但並沒有死,而且還是名正言順的皇帝。
當年二月初一,明英宗正式下詔,宣佈廢除朱祁鈺為郕王,並遷往西內居住。之後,當英宗得知弟弟身體好轉,並有康復的跡象時,立刻命太監蔣安等人前往西內,將朱祁鈺縊殺在病榻前,然後對外宣稱病逝。明景帝遇害時,年僅30歲。
-
17 # 處世大講堂
明朝唯一被廢黜的皇帝是誰?他究竟犯了哪些錯誤?要回答這個問題,需要從三方面回答:明朝皇帝分別是誰?土木之變和奪門之變。
第一:明朝有多少皇帝分別是誰?
明朝歷史跨度為1368-1644年。在這276年間總共有16位皇帝,分別為:
明太祖朱元璋,明惠帝朱允炆,明成祖朱棣,明仁宗朱高熾,明宣宗朱瞻基,明英宗朱祁鎮,明代朱祁鈺,明憲宗朱見深,明孝宗朱佑樘,明武宗朱厚照,明世宗朱厚熜,明穆宗朱載垕,明神宗朱翊鈞,明光宗朱常洛,明熹宗朱由校,明思宗朱由檢。在這16位皇帝之中,唯一被廢的皇帝就是明代朱祁鈺。
第二:土木之變
當時明英宗寵信宦官王振。張太后病逝,元老三楊或死或貶,宦官王振專權。明正統十四年(1449年)二月,瓦刺太師也先遣使嚮明朝邀賞,由於宦官王振不肯多給賞賜,也先統率各部,分四路大舉向內地騷擾。大同前線的敗報不斷傳到北京,明英宗朱祁鎮在王振的煽惑與挾持下御駕親征。朱祁鈺的哥哥明英宗朱祁鎮御駕親征,留他監國。結果明英宗在土木堡被俘。
如今皇帝被俘,王振被殺,朱祁鈺懲處王振餘黨,史稱午門血案。當時朱祁鎮的皇太子朱見深年僅兩歲, 朱祁鈺的做法又迎合了朝中大多數人的利益,為免主少國疑,于謙等大臣稟明皇太后,最終在正統十四年(1449年)九月擁立朱祁鈺為帝,是為明代宗。改元景泰,遙尊明英宗為太上皇。當時朱祁鈺稱帝后,前提條件是等朱見深成人後再還政給他,但是後來朱祁鈺違背盟約立自己兒子為太子,也為自己被廢埋下禍根。
第三:奪門之變
後來,兵部侍郎于謙成功抗敵,並與瓦剌議和,瓦剌首領也先眼見朱祁鎮已無用處,於是同意讓朱祁鎮回燕京。經大臣陳述其利弊後,朱祁鈺把朱祁鎮迎接回京師,囚於南宮,尊為太上皇。
朱祁鈺貪戀帝位,廢除了朱祁鎮之子朱見深,立自己的兒子朱見濟為太子。但是不久後朱祁鈺兒子夭折,並且朱祁鈺重用於謙,導致在對抗瓦剌時立下大功的石亨自身利益受損,景泰八年(1457年)正月,朱祁鈺病重,石亨找來前府右都督張鞁和宦官曹吉祥,說:"朱祁鈺病已沉重,如有不測,又無太子,不若乘勢請太上皇復位,倒是不世之功。 "。
景泰八年(1457年)被朱祁鈺囚禁在南宮的明英宗朱祁鎮復位。朱祁鎮復位後,改年號為天順。以謀逆罪殺于謙、王文,棄市,籍其家。二月初一,廢朱祁鈺為郕王,二月十九日,朱祁鈺去世,以親王禮葬於西山,其妃嬪也都被賜死殉葬。
朱祁鈺被廢是因為他犯了三個錯誤:
第一:錯誤的迎回朱祁鎮
第二:沒能平衡好朝中群臣利益
第三:急於立自己兒子為太子違背盟約
-
18 # 百川流
明朝共有十六位皇帝,卻只有十四座皇陵,即南京的明孝陵和北京的十三陵,兩個沒有入皇陵的,一個是不知所蹤的建文帝,另一個便是這位被廢黜的皇帝。
這位明朝唯一被廢黜的皇帝是明代宗朱祁鈺,他是明朝第七位皇帝,在位八年,年號為景泰。
一、在位期間的功績朱祁鈺在位期間也做了許多利國利民的大事。當大明王朝面臨危難之際,朱祁鈺重用於謙等大臣,反對南遷,堅決抗敵,取得北京保衛戰的勝利,打敗了瓦剌,有效遏制了瓦剌想南下的野心,守住了大明朝的江山,也使百姓免遭戰爭之禍,功不可沒。同時,啟用哪些被迫害的忠臣良將,在一定程度上恢復了朝野的清明。維護了明朝的政治穩定,這些都是朱祁鈺的功績。
可這樣一位皇帝為什麼會被廢黜呢?這是要從他的哥哥、明英宗朱祁鎮說起。
二、土木堡之變後,朱祁鈺繼位正統十四年(即1449年),面對瓦刺侵擾,明英宗御駕親征,留朱祁鈺來監國。結果卻爆發了土木堡之變,明英宗被俘了。皇帝握在手中,瓦剌更加咄咄逼人,以他為人質變本加厲地要挾明朝。沒辦法,經明英宗的生母孫太后同意後,讓朱祁鈺被做了皇帝,繼承大統。
朱祁鈺登基之後,功績如前面所說,最終擊退瓦剌,守住了北京。連連戰敗,瓦剌首領見撈不到啥好處,便想放了明英宗,藉此和大明求和。
土木之變之際,孫太后先立明英宗的兒子朱見深為太子,後同意朱祁鈺為帝,用意就是想說明大明江山依舊是明英宗的,朱祁鈺只是暫時代理皇權,日後還要還位於明英宗,就算英宗回不來也要傳位於太子。
三、朱祁鈺對英宗做的“錯事”突登皇位、感受到皇權威力的朱祁鈺已經貪戀皇位,不願放手,因此不想明英宗回朝。但明英宗被放了,總得回來。英宗回來後被朱祁鈺尊為太上皇,並把他軟禁在了南宮,這一鎖就是七年。而且還監視他的一舉一動,防止英宗與外人聯絡。
但朱祁鈺還不滿足,他希望自己的兒子朱見濟將來能繼承自己的皇位,於是廢了原來的皇太子,改立自己的兒子。可惜第二年朱見濟就夭折了。
四、明英宗復辟,朱祁鈺被廢景泰八年,趁著朱祁鈺得重病之際。石亨、徐有貞等一眾將領開啟長安門,去南宮迎接明英宗,請他復位。這七年,明英宗可是恨透了朱祁鈺,明英宗復為後,隨即廢朱祁鈺為郕王,將其軟禁到西內永安宮。約一個月後,朱祁鈺就死了。
英宗下詔指斥朱祁鈺“不孝、不悌、不仁、不義,同時廢除他的帝號,賜諡號為“戾”,稱為“郕戾王”,按照親王之禮葬在了北京西山,沒能入皇陵。朱祁鈺因此成為明朝遷都北京之後,僅有的一個沒有被葬入帝王陵寢的明朝皇帝。
後明憲宗(曾被朱祁鈺廢黜的太子)下詔恢復朱祁鈺的帝號,並下令按照帝陵的規格重新修飾陵寢,在一定程度上承認了他的功績。
-
19 # 潁州女史
明朝共16位皇帝,明代宗朱祁鈺作為唯一被廢黜的皇帝,無疑是非常悲劇的。他的錯誤在於不明白政治的黑暗,在事關江山社稷上,太過心慈手軟,沒有將威脅消滅在萌芽之中。
01 宣德十年,明宣宗朱瞻基因病去世(這位是個好皇帝,可惜英年早逝)。年僅9歲的皇太子朱祁鎮既沒有經歷“玄武門之變”的兄弟相殘,也沒有經歷隋煬帝的“父子相殺”就順利繼位,年號“正統”。
02 在朱祁鎮22歲那年(正統十四年),蒙元殘部瓦剌首領也先引軍來犯,從未經過磨礪的朱祁鎮,在太監王振的忽悠下,總以為自己英明神武,天下第一,因此不顧滿朝文武大臣的反對,效仿明成祖朱棣,御駕親征。
御駕親征也不是不可以,畢竟此時的大明國力遠不是瓦剌可比,正常來玩兒,勝率100%。但顯然朱祁鎮非常人也,狂秀各種騷操作。首先,大軍未動,糧草先行,這是常識,偏偏朱祁鎮非要來一場說走就走的旅行,決定親征當天,就急匆匆的出發了,直接後果就是導致了大軍後勤跟不上。
其次,朱祁鎮沒有讓具有多年統兵經驗的英國公張輔等一干武將勳貴參與軍事,反而讓對戰事一竅不通的太監王振領兵。
第三,在見到關外戰事的慘狀後,心中後怕的朱祁鎮和王振竟然想班師回朝,估摸著當時的武將想罵娘。
第四,班師回朝之時,沒有做好計劃,想一出是一出,反覆繞路,不僅錯失了最佳撤退時機,而且還把大軍的後背讓給了敵人。
第五,被敵軍圍困之時,不知安撫大軍,據城池堅守,利用騎兵的機動力量給予敵人打擊,反而因為太監王振的個人資產,使大軍失去了機動能力。
終於,在土木堡,大明20餘萬明成祖朱棣留下的精銳中的精銳全軍覆沒,一干大臣武將功勳死於亂軍之中,尤其是英國公張輔,一世英名,戰功卓著,卻苦於沒有兵權,客死他鄉。而朱祁鎮本人,則沒有勇氣以死殉國,被也先俘虜。
土木堡之變的直接後果就是明軍最為精銳的部隊被全殲,大明開國功勳後裔,幾乎盡喪。大明的京都暴露在敵人的馬蹄之下。這是大明開國以來,最恥辱的時刻。
03“土木堡之變”後瓦剌大軍兵臨北京城下,在一干大臣主張南遷之時,于謙和孫太后立英宗之弟朱祁鈺為帝(朱祁鈺其實是不情願的,但胳膊扭不過大腿),誓死保衛京都,終於君臣上下一心,在北京城外,大敗瓦剌大軍。之後朱祁鈺知人善任,勵精圖治,整頓軍事、政治,重用於謙等一干能臣,推動大明由亂而治,再度中興,可謂英明之主。
04 瓦剌大軍在北京保衛戰中大敗後,已然撈不到好處,於是就想把明英宗朱祁鎮放回去,讓其和明代宗兩虎相爭。不管是因為于謙的一力堅持,還是其他原因,朱祁鈺終歸是迎回了兄長,而且心慈手軟的他僅僅只是將兄長囚禁於宮中,並未加以迫害。這位後來的悲劇留下了引字。
景泰八年,朱祁鈺突然得了重病,大臣石亨、徐有貞等人發動奪門之變,擁立英宗朱祁鎮復位。一個月後,朱祁鈺死於被軟禁的永安宮中,死因不詳。
結語明代宗朱祁鈺作為被“趕鴨子上架”臨時挑起大梁的皇帝,對明朝的貢獻是毋庸置疑的,而且其執政業績也可圈可點。但最終成為了明朝唯一被廢黜的皇帝,無疑是悲劇的。他犯下的最大錯誤就是作為權利中心人物,沒能明白政治的黑暗,留下了明英宗朱祁鎮,最終導致了自己以悲劇落幕。
-
20 # 梅溪沐雪客
明朝唯一被廢黜的皇帝是景泰帝朱祁鈺(1428年—1457年),他是明朝第七位皇帝,21歲得到了一切登上了皇位,30歲失去了一切英年早逝。他是明宣宗朱瞻基次子,母為賢妃吳氏,廢黜他的是他同父異母的哥哥明英宗朱祁鎮。他們之間究竟發生了什麼恩恩怨怨,下面為你講述。
圖:朱祁鈺
一、早期朱祁鈺和朱祁鎮兄弟情同手足景泰帝朱祁鈺和明英宗朱祁鎮從小是一對一起玩耍的小夥伴,關係十分親密。朱祁鎮剛一登基,便冊封朱祁鈺為郕王,但卻並不讓他到外地就藩。不僅如此,每當朱祁鎮出京巡視時,都會命朱祁鈺擔任監國,可見對他信任有佳。可惜啊,花無百日紅,人無千日好,兄弟情義還是因為接下來的“土木堡之變”變了味。
二、“土木堡之變”,明英宗朱祁鎮被俘成為階下囚1449年,前線戰敗的訊息不斷傳到北京。朱祁鎮寵信太監王振,在他的慫恿下,朱祁鎮自信爆棚,感覺自己天下無敵,不顧群臣反對,一意孤行,執意親征。最後證明,這個王振把自己的老闆坑的慘,差點性命不保,他自己結局也不妙,最後被朱祁鈺給辦了,公佈其罪於天下。朱祁鎮的20萬(另說50萬)精銳部隊在土木堡遭遇瓦剌軍隊圍攻,幾乎全軍覆沒,直接導致朱祁鎮被俘,成為瓦剌的階下囚。
圖:土木堡之變,朱祁鎮被俘虜
三、北京保衛戰,朱祁鈺臨危受命,登上帝位明軍初敗,京城危在旦夕。必須另立新君,才能應付這種局勢。國不可一日無君,朱祁鈺由不得自己。最後,幸福來得太突然,皇太后的一道懿旨, 朱祁鈺在毫無心理準備的情況下被推上了上皇帝寶座,掀開人生新篇章。在位期間,他任用賢能,勵精圖治,取得北京保衛戰的勝利,擊退瓦剌的入侵,對政治、經濟、軍事等方面進行了整頓和改革,推動明朝政治由亂而治,漸開中興,可謂英明之主。
三、兄弟反目,朱祁鎮歸來卻被囚禁局勢穩定後,朝臣們紛紛諫言朝廷迎回朱祁鎮。此時的朱祁鎮不再是朱祁鈺手足情深的
大哥,而是自己的眼中釘,肉中刺,朱祁鈺恨不得他客死瓦刺,就沒有人威脅到他現在的地位。可是人算不如天算,怕什麼來什麼。就在這時,瓦刺求和後發現人質朱祁鎮沒有任何價值,還是還給明朝吧。不久,出使瓦刺的都御史楊善原本想邀功,在沒有得到朱祁鈺同意的情況下把朱祁鎮請回來,想給朱祁鈺一個大大的驚喜,沒想到帶給他的是大大的驚嚇,看來領會領導的意圖很重要。以後數年,朱祁鎮被變相囚禁在南宮。
圖:朱祁鈺登上皇位
四、朱祁鈺病重,朱祁鎮臨朝復辟公元1452年,朱祁鈺違背了當初跟孫太后許下的諾言,廢黜了侄兒朱見深,改立自己兒子朱見濟為太子,不料朱見濟無福消受,1455年就夭折,朱祁鈺大受打擊,一病不起。1458年,朱祁鈺病重時,徐有貞等人發起了政變,降朱祁鎮臨朝復辟。朱祁鈺被廢為王並且遷居到西宮,幾個月後死於西宮。史料記載“景泰帝之崩, 為宦官蔣安以帛勒死”(未考證)。朱祁鈺遇害後,飽受囚禁之辱的朱祁鎮下詔指斥他“不孝、不悌、不仁、不義,穢德彰聞,神人共憤”,不僅廢除他的帝號,賜惡諡為“戾”,而且禁止他入葬皇陵,僅以親王的標準將其葬在京城西郊的金山。
因此,景泰帝朱祁鈺成為明朝遷都北京之後,唯一一個沒有葬入十三陵的皇帝。
回覆列表
明朝(包含南明)是中國君主專制達到頂峰的時期,皇帝權力無邊、神聖不可侵犯的觀念深入人心,就算是他們把壞事做盡,也幾乎不會出現被廢黜的情況。但凡事都有例外,在明朝20位皇帝中,還真的出現過一位被廢黜的皇帝,此人便是明景帝朱祁鈺。那麼,朱祁鈺究竟做了哪些錯事,導致他成為唯一被廢的皇帝?
朱祁鈺,是明宣宗朱瞻基的次子,英宗朱祁鎮的異母弟,生母為吳賢妃。朱祁鎮跟朱祁鈺雖非一母同胞,但自幼在一起玩耍,所以相互間的關係甚是親密。正因如此,英宗剛一登基,便冊封朱祁鈺為郕王,但卻並不讓他到外地就藩。不僅如此,每當英宗出京巡視時,都會命朱祁鈺擔任監國,可見對他的信任。可惜,兄弟倆之間的親密關係,最終在“土木堡之變”後化為烏有。
正統十四年(1449年),20萬精銳明軍在土木堡遭遇瓦剌軍隊的圍攻,幾乎全軍覆沒,而御駕親征的明英宗也被俘,成為瓦剌太師也先的階下囚。事變發生後,也先挾持著英宗侵犯中原,並嚮明朝勒索土地、人口和財富。而為了斷絕也先的妄想,以大學士王文、兵部侍郎于謙為首的重臣們,經與孫太后(英宗生母)商議後,最終推戴監國朱祁鈺為帝,是為明景帝。
明景帝上臺後,晉升于謙為兵部尚書,讓他領導北京保衛戰,並取得對瓦剌的軍事勝利。待局勢穩定後,朝臣們紛紛諫言朝廷迎回英宗,面對著強大的壓力,景帝只好派楊善出使瓦剌,但隻字未提迎回兄長的事宜。然而,楊善卻自作主張,透過各種辦法迎回英宗,讓景帝甚是氣憤。因為在景帝看來,讓兄長死在瓦剌才是他最願意看到的結果,唯有如此,後者才不會對他的帝位構成威脅。
明英宗回京後立刻成為“燙手山芋”,景帝既不可能讓出皇位,又不願揹負弒兄的罵名,所以思慮再三,只好將他尊為太上皇,並軟禁在南內,時在景泰元年(1450年)八月。兩年後,景帝又違背當初跟孫太后許下的諾言,廢黜侄兒朱見深,改立獨生子朱見濟為太子,想以此讓皇位在自己這一支永遠傳下去。可惜人算不如天算,朱見濟僅做了1年的太子便夭折,時在景泰四年(1453年)十一月。
朱見濟夭折後,景帝備受打擊,身體狀況一天天變糟,等到景泰八年(1457年)正月初,他已是重病在床。由於景帝在朱見濟死後並未冊立太子,所以此時便有謠言傳出,稱于謙、王文準備擁戴襄王朱瞻墡為帝。太子太保石亨、左副都御史徐有貞等人因與于謙不和,擔心他若擁立新帝登基,勢必權勢更盛、於己不利,遂在正月十六日發動政變,將英宗重新扶上帝位,史稱“奪門之變”。
當宣告皇帝上朝的鐘鼓聲傳到寢宮時,先前陷入昏迷之中的明景帝突然驚醒,趕緊向身邊的侍從們問道:“難道是于謙篡位了?”有侍從得到訊息後告訴他:“不是於少保,而是太上皇復辟了。”景帝聽完後,先是一陣驚愕,然後苦笑著說道:“原來是哥哥做了皇帝,好!”說完,景帝便再度陷入昏迷中(詳情見明朝人楊瑄所著《復辟錄》)。
明英宗復辟後,在大肆封賞功臣石亨、徐有貞等人的同時,還下令誅殺于謙、王文等人,每天忙得不亦樂乎,卻忘記了一件天大的事情:朱祁鈺還躺在病榻上但並沒有死,而且還是名正言順的皇帝!如此一來,他復辟算是怎麼回事?這不擺明是謀朝篡位嗎?當英宗意識到這個嚴重的問題時,時間已經過去半個月,真是糗到家。
當年二月初一,氣急敗壞的明英宗正式下詔,宣佈廢黜朱祁鈺為郕王,並遷往西內居住。19天后,當英宗得知弟弟身體好轉,並有康復的跡象時,立刻命太監蔣安等人前往西內,將朱祁鈺縊殺在病榻前,然後對外宣稱病逝。明景帝遇害時,年僅30歲(“是月十有九日,郕王病己愈。太監蔣安希旨,以帛扼殺王,報郕王薨。”見《罪惟錄·卷八》)。
明景帝遇害後,飽受7年囚禁之辱的英宗似乎仍不解氣,下詔指斥他“不孝、不悌、不仁、不義,穢德彰聞,神人共憤”。為了懲罰景帝,英宗不僅廢除他的帝號,賜惡諡為“戾”,而且禁止他入葬皇陵,僅以親王的標準將其葬在京城西郊的金山。由此,明景帝成為明朝遷都北京之後,唯一一個沒有葬入十三陵的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