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不正經的軍棍

    其實資源問題導致日本缺乏衝鋒槍這個結論是不成立的,日本下水軍艦那麼多,他不應該缺造衝鋒槍那點資源。資源是一方面原因,但是並不是什麼特別主要的原因。

    我們從日本當時的戰場看一下,他在亞洲作戰,他的對手是咱們還有東南亞那些盟軍。日軍一個步兵班,有一挺機槍,剩下全是三八大蓋或者是九九。編制放大一點,一個小隊有兩具擲彈筒。這個級別的輕武器方面,日本是遠遠壓過咱們的,甚至是在太平洋戰爭初期,面對美國那些殖民軍,都佔據優勢的。而且,馬潤剛來太平洋戰場的時候,也是和鬼子對著拉大栓,差距不大。

    也就是說,日本在亞洲範圍內,他的輕武器並不落後,說他輕武器落後,那也得是在馬潤完全換裝加蘭德步槍之後的事情了,而那會兒,離戰爭結束也沒多久了。

    另外呢,日本對於衝鋒槍的理念也是有一定問題的。我們看百式衝鋒槍,這衝鋒槍居然帶著兩腳架和刺刀,這是不有點缺心眼了?而且,它的標尺射程居然達到了1500米。這些特點,都是鬼子機槍才有的。那麼問題來了,日本對於衝鋒槍的定位是不是就是輕機槍呢?那麼,他步兵班裡有步槍有機槍,這衝鋒槍是不也有點多餘了?

    而後來,日本才將標尺射程改到100米,迴歸到正常衝鋒槍應該有的樣子,兩腳架也去掉,但是刺刀還在。

    日本對於衝鋒槍的理念有問題,他的戰場也和歐洲不同,那麼就造成他在衝鋒槍這一塊發展非常遲緩。1928年的時候,日本才開始著手研發自己的衝鋒槍,當時拿的藍本是德國的MP18和美國的湯姆遜,對著這兩個開始流口水,一邊流口水一邊研究。

    而後來九一八事變爆發,日本開始侵華,這個時候日本在軍費方面就比較緊張,拿不出太多錢出來去研究衝鋒槍,這就直接導致衝鋒槍的發展變得非常遲緩,在一二八事變之後,日本軍費開始膨脹,這才有錢繼續研發。

    而等到了1940年,百式衝鋒槍定型了,但是裝備數量還是少。這就是日本人思想的問題了,他們覺得這東西有點多餘,沒啥意義。從戰術思路、戰場環境、敵我火力對比,再到武器成本考慮,都覺得這東西有點多餘。這槍確實有點貴,一把成本頂上三把三八大蓋了。

    而到馬潤裝備一堆衝鋒槍,給日本打的懷疑人生了,這會兒日本開始大規模生產衝鋒槍了,但是有點晚了,這會兒已經1944年了。經費有限、資源有限、產能不足,這就直接導致日本在衝鋒槍上沒太多建樹了,總共生產了那點。

  • 2 # 在十字路口等等你

    主要是軍隊需求和高層的戰略眼光的問題,按理來講日本在前面侵佔北韓半島和中國臺灣、中國東北地區後擁有數量巨大的資源供應地,是不缺資源的啊,那為什麼日本還這麼吝嗇去發展衝鋒槍呢?除了日本是作為島國資源缺乏的環境導致高層戰略目光短淺的問題以外,最主要的還是日本軍隊並沒有太大的衝鋒槍使用需求,因為在1943年之前,日本在東亞東南亞甚至是太平洋島嶼的大部分地區都是橫著走的主,他們使用的武器已經能碾壓對手,根本就不需要其他武器去作戰。還使用漢陽造的中國士兵

    其實主要軍事大國的衝鋒槍都是在一定需求的刺激下才快速發展起來的,德國在一戰時期,為了打破塹壕戰的僵局發展出MP-18衝鋒槍,而MP-38/40是為了給裝甲部隊有5一個趁手的武器才開始研發裝備的。英國的斯登衝鋒槍更是因為在敦刻爾克大撤退之後沒辦法再搞出一款廉價武器。而蘇聯的波波沙衝鋒槍是在蘇芬戰爭中受到芬蘭索米衝鋒槍的刺激才產生的。而日本在亞洲面臨的對手主要是中國和當時的中國軍隊手上的武器比日軍還要落後,所以日軍用38大蓋加歪把子的組合就可以直接碾壓中國軍隊,所以是沒有這種需求的刺激。MP-38/40開始是給裝甲部隊使用的,因為在坦克的小小空間內,過長的武器不方便使用,所以只能使用更加短小的武器,這才是德國中間的研發思路

    日本的確是有能力生產的,但是到了二戰後期日本受到了盟國的各種制裁,本土也被美國轟炸,資源已經消耗的差不多了,所以到後期他想生產的時候,已經沒有能力去生產了。所以當他有能力去生產的時候他不想生產,當他想生產的時候他又沒有那個能力。所以這就是日本衝鋒槍的尷尬之處。

  • 3 # 兔哥哨位

    謝謝邀請!兔哥回答:首先兩個國家的地理環境以及所要面對的侵略物件實力和各自的軍工技術水平不同。二戰時期德國的工業化基礎要比日本好,雖然第一次世界大戰德國戰敗了,並且是經濟凋零,人心禿廢,此時不如日本條件好,但德國的工業底子還在,只要注入資金就能恢復。德國二戰時期武器裝備強於日本首先就是軍工技術水平強於日本,日本陸軍使用的武器哪一個能和德國比,什麼歪把子、南部十四手槍、九二式重機槍都是什麼破玩意。

    從德國的地理環境上來說:德國地處歐洲大陸,這是工業化革命的發祥地,德國周邊的捷克、法國都是軍工生產大國,武器裝備的水平普遍都處於發展階段,步兵武器的機槍、衝鋒槍更是一個普遍追求目標。這樣的地理環境和對手實力的壓力下,德國要發動戰爭就必須要裝備效能更好的武器裝備,這是一個因素。從日本所處的地理環境來說:整個亞洲範圍,沒有一個國家能夠具備法國、英國等歐洲國家的武器裝備實力,除了日本,亞洲沒有一個國家能夠獨立設計出一支步槍來,都是購買的,或者是仿製的。因此,日本的槍械武器和亞洲這些國家比就已經是夠現代化的了,它們自然不重視衝鋒槍的研製。

    從資源上來說:二戰時期德國資源並不富裕,66%的石油、60%以上的鐵礦石、80%以上的鋁礬土、30%以上的橡膠都嚴重依賴進口。二戰時期,德國就是想買也未必能買到,因此,希特勒就去掠奪。歐洲國家的資源基本都是探明的,也是已經開採的,加上德國二戰前期進攻順利,捷克等國家被快速佔領,就連軍事強國法國堅持了四十多天,所以,為德國獲得資源提供了保障,最起碼德國進攻蘇聯以後是有優勢的。反觀日本,日本本身就是一個孤懸海上的一個島國,資源極為匱乏,又不和其它國家有陸路交通,日本陸軍和海軍本來就相互看著不順眼,如果不是侵略它國,它們兩就得打起來。

    日本所在的亞洲二戰時期還處於待開發狀態,即便是主戰場上,很多的資源開發也非常落後,日本侵略後需要勘探開發,這也導致日本在資源獲得上不如德國方便。當然日本也沒有德國那樣的實力開闢更大的戰場。但資源並不是日本不製造衝鋒槍的主要原因。日本的另外一個臭毛病也是一個因素,就是武士道精神。日本並不是什麼傳統的武術之鄉,都是學別人的,日本人也都是小胳膊小腿,而且是男女都是羅圈腿,即便這樣還是搞什麼武士道精神,導致它們盲目自信,有點自信的過頭了。它們認為拼刺刀更突顯作戰精神,這也是它們不搞衝鋒槍的原因。

    日本並非不製造衝鋒槍:它們也搞出了一款名為百式衝鋒槍的產品。百式衝鋒槍是日本陸軍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唯一量產的衝鋒槍。日本衝鋒槍的研製並不晚,1930年就開始了,這也說明它們不是為了節省資源不研製衝鋒槍,只不過沒搞出來罷了。1935年在抗日主戰場上日本見識到了衝鋒槍的威力,於是加緊研製,並於1940年定型,這就是百式衝鋒槍。百式衝鋒槍參照德國MP18衝鋒槍設計,並根據日本的構想進行了改進,主要是把直彈匣換成彎的,有兩個彈匣模式,一個30發,一個50發。百式衝鋒槍共生產了3萬支左右,主要是裝備了日本的挺進隊,特種作戰部隊。百式衝鋒槍是不合格的,毛病比九二重機槍還多,日本也為傘兵研製了可以摺疊的百式衝鋒槍以及其它的變形。百式衝鋒槍也和歪把子機槍、九二式重機槍、南部十四手槍(王八盒子)和九四式手槍一樣光榮入選二戰“爛槍”系列。日本百式衝鋒槍也是帶刺刀的,歪把子也帶刺刀,它們特別偏愛刺刀,這也反映出日本受武士道精神的影響。日本衝鋒槍裝備數量少的原因還有一個就是技術問題,日本對於衝鋒槍的研製技術水平差是一個重要原因。同時,日本二戰前對於陸軍武器裝備並不重視,因為日本是一個島國,海軍在和陸軍的競爭中處於優先地位。日本在戰前對所要入侵的目標進行了長期的研究,偵察,日本陸軍的武器裝備,結合戰鬥機完全處於優勢地位,結合強大的海軍必然能實現南進計劃。日本沒想到美國對日本下手,二戰時期美國是給日本提供石油等資源的,美國的把日本逼到了偷襲珍珠港的地步,美國插手後,日本就困難了,主要是資源斷了,也就沒有時間和資本在搞衝鋒槍了。以上是以上是兔個人觀點,歡迎關注兔哥,歡迎探討評論!圖片來源網路。

  • 4 # 皇家橡樹1972

    德軍普通連隊衝鋒槍的數量並不多,主要槍型還是98K和MG–34/42通用機槍,因為這兩槍子彈通用,而MG–34/42又是連排作戰單位的核心支援武器,所以MP–38/40在德軍連隊當中配備並不多,也就十多支的量不能再多了,到了二戰後期盟軍從東西線接近德國本土,德國黨衛軍的某些王牌部隊營連級作戰單位才基本上裝備STG–44突擊步槍,而其他部隊仍然是步機槍和衝鋒槍混裝。從戰術上來說,德軍班排小隊使用衝鋒槍用於近戰和巷戰,一個排就3~4挺MG–34/42機槍,在巷戰當中班排要分成3~4人的戰鬥小組,10多個戰鬥小組機槍是難以全面火力支援的,而配備衝鋒槍之後戰鬥小組火力密度會大大提高,通用起到了近距離火力支援和持續壓制的作用。另外,歐洲在當時已經是工業化社會了,城市化程度很高,有城市當然就會有街道和樓房,在這種環境下作戰,衝鋒槍短小精悍近距離火力壓制的能力要比機槍好的多,而老式步槍打一發子彈拉動一次槍栓,根本不適宜巷戰,有可能第一發剛打出去敵方的衝鋒槍密集的子彈掃過來就丟了性命!MP38與PPSh41對攻,巷戰當中誰先開火誰就佔了上風,並且PPSh41的71發彈鼓供彈顯然要比MP38的32發彈匣供彈更持久。

    德國在二戰期間的工業產能排在世界第三的位置,武器的產能甚至要比英國多30%左右,所以希特勒野心膨脹才敢發動世界大戰,在佔領西歐之後,原來法國、比利時、荷蘭捷克斯洛伐克、奧地利,這些軍工企業都被德軍佔領用於武器裝備的製造,而這些國家二戰之前就是聞名遐邇的武器生產國,比如:捷克的ZB26輕機槍...德國也利用了這些國家的工業產能為己所用,不但佔領了這些國家的武器庫,還製造了大量的武器。德國二戰結束使用的9×19毫米子彈

    另外,就拿衝鋒槍來說,MP–38/42使用9×19毫米手槍子彈歐洲很多國家都能生產,德國佔領後也不需要增添製造裝置,召集工人就能製造,所以各種口徑的子彈沒有缺乏,不影響到德軍打仗的需求。

    德國可以透過各種變通擁有大量的衝鋒槍及其彈藥,但衝鋒槍和彈藥製造的問題具體到了日本則變得矛盾突出,日本二戰時期雖然也佔領了大片的侵略區,戰略資源也很豐富,但這些地方除中國東北外,其他地方沒啥工業基礎,從礦藏→冶煉成金屬→再進行機械加工成為槍械,這是一個工業投入和擁有大批工業人口才能做到的事情,這對於戰時的日本是難以辦到的事情,沒有機械加工裝備,產能太低和缺乏大批的工業人口只能看著大批的金屬礦沒法加工出來槍械。所以,日本知道戰爭結束才製造出來3萬支“百式衝鋒槍”但數量太少杯水車薪。

    另一個問題就是彈藥生產問題,“百式衝鋒槍”使用怪異的8毫米口徑,戰爭期間日本不但缺乏製造武器的鋼鐵,銅更是缺乏,因為二戰期間的子彈殼都是黃銅製造的,當時雖然已經有噴漆的鋼殼子彈(M43)但日本沒有,仍然需要大量的黃銅來製造彈殼,“百式衝鋒槍”後期型射速800發/分鐘、戰鬥射速也得200發/分鐘,彈藥消耗量太大了!一個步兵攜帶彈藥最多250發,要是使用衝鋒槍根本拖不到戰鬥結束...沒了子彈,其他人用的步槍子彈它還不能用,也就成了“燒火棍”。鬼子1943年後的一個步兵班,只有一挺99式輕機槍,其他人仍然拿著“三八大蓋”。

    當時鬼子一個甲種中隊有180人(相當於加強連),“三八大蓋”步槍裝備數是139支,如果衝鋒槍裝備量是步槍的十分之一(14支)子彈的生產數量就要增加至少一倍,而日本從1937年“七.七事變”全面抗戰開始,到1945年8月份投降一個才製造各種口徑子彈21億發,這麼點數量已經讓日本處於研製“鋼鐵飢餓”(包括其它有色金屬)...裝備大量的衝鋒槍實在是力所不及的事情。“百式衝鋒槍”居然也安了一把刺刀。

    衝鋒槍是子彈消耗量很大的自動武器,通常用於城市近距離作戰,並不講究精確瞄準射擊,比如說:蘇德戰爭當中的幾次大規模城市戰,雙方軍隊都大量的使用衝鋒相互對射,作戰方式就是往對方隱藏的大概其方向潑子彈,也根本來不及瞄準...衝鋒槍手估計每天下來能打出去300~500發子彈,消耗高出步槍手一倍以上,不但消耗了大量的彈藥對於槍械也是破壞性使用,所以蘇聯在製造PPsh/PPS的時候槍的零件很少,十個工時不到就能製造出來一支,英國的“司登”衝鋒槍,美軍的M3幾乎都是這樣,也就是說衝鋒槍及其子彈是大規模戰爭當中的消耗品,也只有大國的工業產能才能消耗的起。

    二戰本來就是拼消耗的戰爭,德國和日本由於資源貧乏本不具備發動戰爭的資格,但正是由於資源貧乏他們才鋌而走險,最後落一個國破家亡的結果。

  • 5 # 西安劉律師

    德國是全球首個研製出實用衝鋒槍的國家。(世界上第一支衝鋒槍是義大利陸軍上校B·A·列維裡於1914年設計發明的維拉·佩羅薩衝鋒槍。該槍為雙管自動槍,發射9毫米手槍彈,由於該槍射速太高,精度很差,又較笨重,不適合單兵使用,所以並不實用,該槍實戰中大多當輕機槍用。)mp18衝鋒槍在一戰末期投入戰爭。當時,德軍為塹壕戰需要,專門組織過塹壕衝鋒隊,士兵最重要的武器就是衝鋒槍。

    三十年代的西班牙內戰中,衝鋒槍的優點體現的淋漓盡致!德國,蘇聯敏銳的意識到衝鋒槍的戰術價值,開始投入力量研製先進的衝鋒槍!1938年,德軍裝備了標誌性的mp38。該槍幾乎成為了德軍的符號,在大量影視作品中出鏡。

    日本軍隊傳統上強調近戰白刃格鬥,步槍槍身較長,並配備質地優良的刺刀。衝鋒槍因為槍身較短,拼刺不佔優勢,不入高層法眼。

    日本重視海軍,鋼鐵資源優先保證海軍需要。陸軍不得不強調精確射擊以節省彈藥。

    日本是後起工業國,其本身工業就不能滿足大量彈藥供給。如果象德國蘇聯那樣使用衝鋒槍消耗彈藥,日本軍工產能會被壓垮(1940年至1944年60個月,德國生產彈藥983萬噸,月均16.38萬噸,日本1937年至1945年彈藥生產量不過400萬噸左右,月均大約只有4萬多噸)!

    日軍的對手更加落後,不要說衝鋒槍,連步槍都配不齊!一個士兵只有五六發子彈。許多部隊還在用刀矛戰鬥!火力密度和歐洲戰場根本無法相比。因為沒有足夠強的對手,日本軍隊裝備衝鋒槍的動力始終不足。

    直至今天,衝鋒槍的生產研製大國,依舊還是歐洲的德國和義大利。

  • 6 # 國平軍史

    德國,由於國土面積有限,決定了其資源是非常有限的,石油、鐵礦石等都需要從國外進口,但德國軍隊卻是全球率先將衝鋒槍真正投入實戰的軍隊,這與軍方眼光和作戰需求有關,與資源沒有什麼大的關係。一戰時期,德軍就率先裝備了32發蝸牛狀彈鼓供彈的MP-18衝鋒槍,在同盟國和協約國軍隊無處不在的塹壕戰中,德軍組成突擊小分隊,常將數把MP-18集火射擊,往往就能撕開協約國軍隊的防線,令對手對其強大的火力印象深刻。二戰前期,德軍就組建了由坦克、裝甲運兵車所組成的裝甲部隊,德軍研發裝備的MP -38/40衝鋒槍裝備給了裝甲兵、裝甲擲彈兵以及傘兵部隊,摺疊後的MP-38/40衝鋒槍全長僅0.62米,32發彈匣供彈,因此特別適合上述兵種使用。但德國步兵配備的衝鋒槍數量並不多,主要是以5發毛瑟手動步槍+MG-34/42通用機槍組合為主,因為兩者都發射7.92毫米大威力步槍彈為主,只有班長才有資格裝備一把發射9毫米手槍彈的MP-38/40衝鋒槍。當然,德軍也是全球率先裝備自動步槍的軍隊,即發射7.92毫米短步槍彈2發彈匣供彈的STG-44,此槍先以衝鋒槍MP-43命名,投入東線德國黨衛軍第五“維京”裝甲師進行實戰檢驗,官兵普遍對此槍讚譽有加。此外,二戰期間,德國軍隊也裝備了12萬餘支7.92毫米的G-41半自動步槍,以及40餘萬支G-43半自動步槍,特別是採用10發彈匣供彈的G-43,裝上觀瞄器材德軍是將其當狙擊槍使用的,有效射程800米,且射擊精度極高。網路上關於日軍由於資源不足,未大量裝備衝鋒槍此說其實經不起仔細推敲,因為日本海軍擁有不亞於英國海軍的實力,戰時擁有10餘艘大型艦隊航空母艦以及大量的護航航空母艦,包括全球最大噸位排水量7萬餘噸大和級戰列艦,以及其他大量戰列艦、重型和輕型巡洋艦和千噸級的潛艇。戰時日軍研發並少量裝備了50發彈匣供彈的南部式和30發彈匣供彈的百式衝鋒槍,發射8毫米的手槍彈,之所以日軍未大量裝備衝鋒槍,與其陸軍的戰術有關、與傳統性格有關,包括軍部的那幫老朽的戰略眼光缺失等因素有關。因為日本陸軍傳統上非常強調精準射擊的槍法+勇猛的拼刺技術,兩者的有機融合,讓身材矮小的步兵,在日俄戰爭中打敗了身材高大的俄國軍隊,特別是兇殘的白刃戰中完敗俄軍;日軍對於5發栓動步槍+拼刺和軍刺衝鋒,事實上已經到了非常疵迷的程度。

    侵華日軍裝備的就是6.5毫米三八式步槍、7.7毫米九九式步槍,6.5毫米歪把子輕機槍、6.5毫米96式輕機、7.7毫米99式輕機槍,、以及7.7毫米九二式重機槍,外加50毫米擲彈筒以及70毫米九二式步兵炮等。

    就是這些外界眼中並不先進的日軍步兵武器裝備,照樣給抗戰軍隊造成極大的損失,原因是日軍步兵的槍法、拼刺等個人技戰術效能出色、作戰協調配合到位,加上武士道精神灌輸下為天皇而戰的勇猛頑強的作戰風格等。殘酷的太平洋奪島戰役中,作風頑強的日本陸軍遭遇了火力輸出遠在其之上的美海軍陸戰隊的沉重打擊,三八式和九九式5發手動步槍肯定玩不過美軍8發漏夾供彈的M-1加蘭德半自動步槍,加上其他15發彈匣供彈的M-1卡賓槍、20/30發彈匣供彈的M-1湯姆遜衝鋒槍和30發彈匣供彈的M-3衝鋒槍等,日軍步兵槍械和美軍步兵槍械兩者之間明視訊記憶體在有技術代差。吃足美軍自動槍械火力苦頭的日軍要求裝備衝鋒槍時,軍部那幫認為衝鋒槍百發一中,不如步槍一彈一中的老朽,依然要求量產的百式衝鋒槍裝上刺刀,可以像步槍那樣拼刺刀;要求在槍口下端裝兩腳架,可以當輕機槍來使用;還要求將百式衝鋒槍的標尺射程提高到1000米,於是,就誕生了二戰奇葩的百式衝鋒槍。

  • 7 # 五嶽掩赤城

    德軍是最早大規模使用衝鋒槍的軍隊,而且德國資源不足是相對而言,金屬產量可不低

    謝邀,首先德國向來對於衝鋒槍這種突擊武器非常重視,他是世界上最早大規模列裝應用衝鋒槍的國家。在一戰後期,德軍為了打破漫長徒勞的塹壕戰僵局,發明了小股部隊滲透突擊戰術。組建特殊部隊,配備鋼盔、防毒面具和工兵鏟,使用衝鋒槍、毛瑟自動手槍、火焰噴射器、手榴彈等近距離武器,在急促火炮和毒氣彈掩護下快速突入敵方戰壕內跟對方打近距離肉搏戰,這就是名噪一時的“風暴突擊隊”。

    風暴突擊隊在一戰時期取得相當戰績,但德軍後繼乏力,無法把一時優勢轉化為勝利。喬治·盧卡斯拍攝《星球大戰》時帝國軍的風暴步兵就是以一戰德軍的風暴突擊隊為原型。

    一戰後期德國大量生產裝備的MP18衝鋒槍,在一戰後大量這種衝鋒槍作為“剩餘物資”流入中國,在中國大放異彩,當時被暱稱為“花機關槍”。

    風暴突擊隊的另一樣法寶,毛瑟C96自動手槍在中國知名度更是無以復加,盒子炮、駁殼槍、二十響。

    所以德軍是個極其重視衝鋒槍戰術的軍隊,在二戰時期,MP40衝鋒槍作為班長的標配主武器來使用,在防禦戰時作為近距離火力補充,在進攻戰時,德軍要求班長作為全班士兵的表率,負責帶隊衝鋒。

    另一方面,德國缺乏資源是相對而言,其最緊缺的是橡膠等產地在歐洲之外的資源,金屬方面最緊缺的是各種稀有金屬,比如鎢、鉬、銻、鉻等,這些能夠改善鋼材質量的稀有金屬可以說拿來給空軍座渦輪增壓器都不夠,其次是有色金屬,比如銅、鎂、錳等。

    但是普通鋼材方面,德國是向來不缺,德國本身魯爾和薩爾地區的煤炭和鐵礦石資源非常豐富、特別是煤炭,德國為了彌補石油的缺口還興建煤化油工廠,生產提煉煤化油。在鐵礦石方面,還有法國的洛林以及瑞典提供。二戰時期,德國鋼產量只比美國這個開掛的國家低,在主要參戰國裡面排第二,是日本4倍還多,怎麼可能缺鋼鐵?德國的鋼產量穩壓英國和蘇聯,只是美國太變態了。所以德國拿點鋼鐵生產衝鋒槍還有困難??

  • 8 # 洗耳翁

    首先說,德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並不缺乏金屬資源。至於說為什麼德國大規模裝備衝鋒槍而日本沒有,這也不是金屬資源方面的事。之所以出現這種情況,更多是兩國在軍事思想和戰術要求上不同導致的。畢竟,一種武器如果軍隊真的需要,那是砸鍋賣鐵也是要造出來的;反之,就算是軍工能力再富裕,也不會去製造軍隊不需要的武器。

    德華人對沖鋒槍的喜愛早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時期就開始了。畢竟他們的MP-18是世界上第一款衝鋒槍。而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以後,到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之前的這段時間,儘管德華人在很長時間裡被限制了軍備的發展。但是他們的軍事思想還是緊跟世界步伐,不但大力發展衝鋒槍,即便是步槍都是朝著短步槍發向發展。至於說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之後,由於交戰距離的縮短和巷戰的要求,德華人對沖鋒槍喜愛就更一發不可收拾。

    相比之下,日本軍隊由於沒有接受過第一次世界大戰戰場的“洗禮”,所以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他們依然保持著第一次世界大戰甚至日俄戰爭時期的軍事思想。具體在單兵武器上,他們堅信射程越遠越好,至於說射擊速度,他們認為透過準確射擊完全可以彌補射速的不足。實際上,日本海軍陸戰隊在30年代曾經裝備過從瑞士進口的MP-28衝鋒槍,但是日本軍隊在評估以後,認為衝鋒槍命中率太低,浪費子彈。

    所以說,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之所以出現德國大規模裝備衝鋒槍而日本沒有的情況,和金屬資源的關係並不大。關鍵還是看軍隊有沒有提出相關要求。實際上,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以後,日本軍隊也要求儘快裝備衝鋒槍。這就是百式衝鋒槍的由來。但是一種武器從設計到裝備部隊,即便是在戰爭時期也需要很長的時間。結果,還沒等百式衝鋒槍大規模裝備部隊,戰爭就結束了。

  • 9 # 漩渦鳴人yy

    這個分不同的時期吧,首先第一個時期戰爭開始之前一直到戰爭初期那段階段,此時日本人在中國開闢中國戰場!

    這個時候日本人不發展衝鋒槍純粹是作戰理念的問題,大家看一下日本三八大蓋那個長度,這個就是為了遠距離精確射擊而綜合出來的一個產物!

    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以後,當時世界上大多數國家都意識到步槍可能會被剪短,但是隻有法國和日本這兩個國家覺得未來戰爭是以要塞作為爭奪中的重心,也就是說還是以攻堅戰作為主角!Ye法國設計了馬奇諾防線兒學習法國的日本則是加長了自己步槍的長度,他們認為未來戰爭結束的最佳距離應該是超過400米。這樣一個距離遠距離精確射擊不僅能夠減少軍隊傷亡,而且能夠節省資源,這對於日本勤儉持家這樣一個作戰理念是很有好處的,所以日本人設計出了三八大-,加長了步槍的長度!

    衝鋒槍雖然射速很高,但是衝鋒槍的設計的距離一般來講都很短!都在100米以內,很多衝鋒槍甚至隔著個20米射擊出去的彈道就已經反亂的不成樣子了!所以說對於日本人來講,衝鋒槍不適合自己的作戰理念,未來我能把敵人在更遠的距離解決掉,我為什麼還要裝備衝鋒槍呢?

    對於日本人來講,此時日本人的工業底子還是以單薄兩個字來形容,怎麼講呢,這個時候他聯合歐美持平的這樣一個產品,比如說大合集,讓那件或者其他的一些航空母艦都沒有設計生產出來。它的各方面的工業生產總值,還是說工業的基礎設施都少得要命,所以對於日本人來講,生產起來需要更多生產時間生產工藝和生產技術的衝鋒槍不適合用來生產!

    第二個時期戰爭中期,晚期!

    此時日本人不生產衝鋒槍,那真的是因為原料緊缺的問題!日本人在戰爭中晚期都面臨著被美國艦隊封鎖的這樣一個命運,有人就說戰爭中期日本人不是剛剛發動了太平洋戰爭嗎?那個時候日本人佔據優勢,怎麼可能對他產生海上交通線的封鎖呢?因為每個人有前提,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如果你說哪個國家的潛艇創造的戰績最輝煌,毫無疑問是美華人,德華人都沒有辦法,跟他相比,比的就是單位擊殺數!

    恰巧日本人又是那種吃一塹不長一智的傢伙!美華人的潛艇在戰爭開始的頭一年就對日本艦隊的海上交通線,海上的補給線大肆破壞,可日本人卻一點兒脾氣都沒有!要不是當時的魚雷太過於坑爹,說實話美國潛艇部隊就能把日本人的聯合軍隊有玩到死為止,而日本人的空有當時世界第一潛艇部隊,沒錯,當時世界上第一大潛艇部隊就是日本人的,但他不會用!

    日本人的潛艇部隊就是用來偵察,運輸兵力等一系列不務正業的!總之在這種情況之下,日本人的國內情況很緊張,不僅糧食不夠吃資源不夠用,而且最重要的能源都沒有了!

    有這樣一個事情啊,就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末期,日本人是不允許擁有自來卷的女性!就是捲髮捲髮的時候得要靠東西把它給卷一下,就是灼熱的鐵圈兒把那東西,但那個東西是要消耗資源的,而日本政府明確規定一個女生不能超過三個卷!多出來的,你這就是浪費!

    這這種情況之下就算是生產三八大蓋這樣節省資源的武器裝備都夠嗆,更何況去生產衝鋒槍等,而日本人對於衝鋒槍的理念又存在的一些誤解,他們認為衝鋒槍把這個東西不是一次性的用品,而是一個高階貨,所以他本著高階貨的樣式設計了一個百式衝鋒槍,結果太高端了!太消耗資源了!這根本就不是一個戰場上用品反而成一個工藝品!

  • 10 # 狼君歷史

    德國緊缺金屬資源,在戰爭初期是不存在的,到了戰爭後期。由於盟軍的封鎖,德國無法獲得足夠的礦石資源,金屬資源變得緊張,但是供給軍工生產還是沒有問題的。而日本也只是相對的金屬資源緊張,對於其主要對手中國而言,日本的各類金屬產量也是當時的中國望塵莫及的。

    德國二戰時期的鋼鐵產量,1940年2154萬噸;1941年3180萬噸;1942年3210萬噸;1943年3460萬噸;1944年2850萬噸。德國就鋼鐵產量而言產量,其產量一直位居世界第二,只落後於美國,遠超英蘇。

    而日本的鋼鐵產量就顯得很小了,1937年發動全面侵華戰爭,鋼鐵產量為644萬噸;1938年至1944年,日本歷年的鋼鐵產量為719、737、752、757、800、884、650萬噸,與德國比就差的太遠了。

    而二戰中,製造大量子彈以及彈殼所需的銅,德日之間也有著巨大的差距。1940年至1944年五年戰爭期間,德國消耗了精煉銅約134.2萬噸,而日本僅消耗了約16萬噸的精煉銅,兩者之間的差距更是巨大的。

    銅的數量和製造彈藥的工藝,決定了子彈的生產數量。由於缺銅,德國在二戰期間就將成熟的覆銅工藝用於子彈生產,節約了寶貴的銅資源。採用覆銅鋼殼子彈生產技術,德國在1944年一年就生產了52.8億發子彈,1939-1945年德國共消耗子彈210億發。

    而日本在本身就缺乏資源的情況下,生產工藝還不過關,沒有覆銅工藝,只能生產銅鋅合金子彈。從1937到1945年的八年時間裡,日本共計生產消耗彈藥80億發,如果看平均值,德國每年大約有四十多億的消耗量,而日本僅僅為十億的消耗量。

    從德日的彈藥產量來看,彈藥的產量,的確關係著士兵槍械的使用。但這也僅僅只是一個小的影響因素,其中更關鍵的因素是作戰對手的武器裝備。德國面對的對手,都是當時世界上的強國,無論是英國還是蘇聯,這兩個國家都裝備著大量的衝鋒槍,德國也必須裝備衝鋒槍應對,否則就會被對手火力壓制。

    然而日本卻不用擔心這一點,日本面對的主要作戰物件是中國。抗日戰爭中的中國,尤其是前期的中國軍隊,還有冷兵器裝備,差距實在太大,日本憑藉當時的裝備就能壓制。當日本的對手的變成美國時,在太平洋戰場上,日本也開始裝備衝鋒槍,只不過當時為時已晚,來不及研究和大規模生產裝備了。

    所以說金屬資源短缺,但德國和日本的短缺不在同一個量級上;而兩國所面臨的對手,更不在一個量級上。對沖鋒槍的需求,也是因情況而定,對於這種單兵武器,就是再缺資源,也不會缺士兵手中槍械。

  • 11 # 優己

    這實際上是日本自己的決策失誤,日本把軍事主力放在海軍身上,大量的作戰物資優先調撥給海軍,這才是日本陸軍無法裝備大量自動化武器的主因。

    在日本,從明治維新開始,把海權列為日本海防國策,這也是受英國影響。日本跟英國同樣是島國,英國依靠海軍橫行世界給了日本很大的啟示,日本政府便把這種策略定為了海防國策。日本百分之八十五的軍費預算給了日本海軍,武器的發展也是優先照顧日本海軍,比如日本海軍一年的造艦量就可以生產幾億發子彈。如果把這些子彈用來裝備日本陸軍,那麼日本陸軍也同樣可以實現武器自動化。

    其次,德軍有自己的戰略優勢。德國本身是產煤國,德國的盟友瑞典同樣能夠給德國提供鐵礦,德國在戰爭中缺的資源並不是鋼鐵,而是燃油。所以德軍在武器彈藥上的供給條件比日本好得多。

  • 12 # 依稀說史

    喜歡二戰的讀者一定會發現這樣一個現象,日本士兵的單兵制式兵器基本上就是單發的三八式步槍,德軍中則有不少士兵已經標配了衝鋒槍。一般的說法是,日本各種資源比較睏乏,難以應對龐大的軍費開支和消耗,所以主要開發單發武器。當世界其他各國已經大力研發連發武器的時候,日本卻反其道而行之,依然迷信單發武器和精準的射術。為什麼德國能夠裝備大量衝鋒槍,但是日本卻沒有大規模裝備衝鋒槍呢,而迷信單發步槍呢?

    國家實力不同。

    二戰時期,日本的武器裝備和德國的武器裝備根本不在一個檔次上。日本的武器在二戰交戰國中相對比較落後,德國的武器在二戰交戰國中則非常先進。之所以出現這方面的差距,歸根到底是國家實力不同。德國雖然是一戰戰敗國,但是很快回到了實力。經濟危機之前,德國已經成為僅次於蘇聯和美國的工業強國。德國軍事工業有強大的國家實力和工業基礎做為依託,可以迸發更大的活力。德國的軍器製造業在一戰之前就處於世界領先地位,德國在一戰中已經開始裝備MP18衝鋒槍。德國的步槍、手槍、坦克、飛機等在世界上都有一席之地。

    日本雖然進行了明治維新,但是日本並沒有完全進入工業社會。日本的工業基礎相對比較薄弱,日本的工業基礎在列強中也比較薄弱。由於日本的工業基礎比較薄弱,所以日本的武器製造也相對比較落後。日本的三八式步槍效能不錯,但是卻是與潮流悖行的武器。日本的南部式手槍效能差、故障率高。日本的飛機效能差、坦克則是典型的“薄皮大餡”。薄弱的工業基礎使得日本,不得不“縮衣節食”,發展消耗更低的單發步槍。日本又把僅有的資源大力發展海軍,建造戰艦和航空母艦。日本擁有改進單兵裝備的資源更加有限。對於日本來說,消耗彈藥更少的單發步槍才是最佳選擇。

    德國的資源比日本要豐富,有意識進口各種資源。

    日本的國土面積狹窄,而且各種資源匱乏。日本發展工業所需要的各種原料基本上都要來自於國外。日本生產武器所需要的的各種原料,也要依靠國外進口。日本又是一個島國,一旦海上路線被切斷,日本只能坐吃山空。當時德國的國土面積要大於日本,而且國內有大量資源,尤其是煤炭資源。德國魯爾區依靠煤炭早就已經發展成為以煤炭和鋼鐵為主的工業區。德國可以從周邊國家進口生產所需要的各種資源。

    二戰爆發之前德國就已經開始從國外進口生產武器所需要的原料。抗日戰爭爆發之前,德國曾經和國民政府合作。國民政府用大量鎢礦和銻礦等有色金屬換取德國的武器和軍事技術。德國派出大量軍事顧問來到中國,幫助國民政府訓練士兵,組建德械師。德國除了從中國進口金屬資源之外,還從其他國家進口。德國發動二戰之前,已經完成了武器升級,已經生產了大量衝鋒槍和其他先進武器。

    佔領區域不一樣。

    德國在二戰爆發前就已經佔領了不少經濟發達的區域,比如奧地利、捷克斯洛伐克等地區,戰爭中又佔領了波蘭、法國和蘇聯大片領土。日本也佔領了北韓半島和中國大片領土。但是中國當時的工業基礎更加薄弱,抗日戰爭爆發之時,中國又把大量工業基礎轉移到了內地。

    德國佔領的區域,許多地方的工廠和工業基礎可以直接為德國所用,直接轉化為德國的軍工產能。比如德國佔領捷克斯洛伐克之後,得到了斯柯達兵工廠。這一個兵工廠生產的兵器比整個英國所有兵工廠所生產的武器總和還要多。進攻蘇聯之前,德國還控制了波蘭、法國、義大利、巴爾幹地區的兵工廠,以及其他礦產資源。比如法國的阿爾薩斯和洛林擁有大量鐵礦石,巴爾幹半島擁有銅、汞、鉻、鉛、鋅 、石油以及鐵、煤等資源。豐富的資源,以及比較成熟的工業體系為德國軍工進一步發展提供了後勁,德國可以生產更多先進武器。

    對手實力不同。

    抗日戰爭爆發之前,日本的主要假想敵是中國。中國當時的社會性質是半殖民地半封建國家,工業基礎極其薄弱,整體上還是一個農業國。中國的軍工技術更加落後,大部分武器需要從國外進口,本國生產的武器又比較落後。日本的三八式步槍對於中國來說絕對算是比較先進的武器。當時中國的軍隊素質、軍事訓練也比不上日本。中國軍隊還缺少必要的重武器,使得中日雙方武器差距更大。日本即使大規模裝備三八式單發步槍,整體單兵裝備也比中國先進。

    德國的對手大多都是歐洲工業強國。捷克斯洛伐克為當時歐洲第六大工業國,法國是資本主義三強之一,英國的國家實力更強,蘇聯的綜合實力僅次於美國。二戰前德國對手的整體軍事力量非常強大,武器裝備也非常先進,軍工基礎也非常完善。抗戰時期非常優異的捷克式輕機槍便產自於捷克斯洛伐克。一旦有先進的武器用於戰場之後,很快其他國家也研製出先進的武器。比如蘇聯吃了索米衝鋒槍的大虧之後,研製出火力更加強大的波波莎衝鋒槍。英國吃了MP40的虧之後,設計更加簡單的斯登衝鋒槍。德國只有使用更加先進的衝鋒槍以及其他武器才能建立相對優勢。德國如果為了節省一些彈藥,而是大規模裝備單兵步槍,估計德國也發動不了二戰。

    戰術思想不同。

    德國的戰術思想已經發生了極大變化,德國軍隊的閃電戰術在整個歐洲發揮了極大優勢。以飛機坦克為主的閃電戰術,非常講究速度,也講究火器的壓制力量和發射速度。在一定射程內,士兵的火力壓制變得比射擊精準度更加重要。德國除了有閃電戰之外,還會其他戰術,比如傘兵戰術。德國的傘兵更需要初速快、火力密集的衝鋒槍。德國的MP40衝鋒槍是當時最優異的衝鋒槍之一。德國依靠衝鋒槍大大加大近距離作戰的火力和壓制力。

    日本的戰術思想效仿法國,還停留在一戰的水平,非常迷信長射程、精準射擊的威力。日本根據此種戰術理論研製出了二戰時期最長的三八式單發步槍。日本戰爭時,日本依靠白刃戰打敗了強大的俄羅斯,使得日本非常迷信白刃戰,非常注重士兵的戰鬥意志。日本官方對火力的殺傷程度認識不足。日本的《步兵操典》中甚至充斥著精神力量可以戰勝物質的觀點。日本士兵在選擇武器的時候更傾向於選擇精度高、射程遠、適合白刃戰的單發步槍。日本甚至將單發的三八式步槍視為軍魂的象徵。衝鋒槍在日軍中則不太受歡迎。

    德國需要面對強大的對手,所以德國需要生產更多活力更足的衝鋒槍,確立對敵人的相對優勢。德國也有強大的軍工體系和國家實力生產數量龐大的衝鋒槍,也能經得起衝鋒槍的消耗。但是國家實力相對薄弱的日本卻難以承受如此消耗,日本士兵過於迷信精準射擊和白刃戰也使得日本排斥衝鋒槍。

    所以德國裝備了大量衝鋒槍,日本則以單發步槍為主!

  • 13 # 軍武最前哨

    日本在衝鋒槍領域的起步本身就要晚一些:日本軍部在1935年的時候才要求南部槍械廠負責衝鋒槍的研發工作;經過五年左右的試製,終於在1940年定型了一款衝鋒槍並定名為“百式衝鋒槍”,次年裝備部隊。而百式衝鋒槍也是日本在二戰期間唯一量產的一款衝鋒槍。

    反觀德國,雖然義大利人在一戰的時候就透過改進為後來衝鋒槍的發展奠定了基礎,但德華人很快就設計出了適用於單兵的衝鋒槍——伯格曼MP18式;所以毫無疑問德國是衝鋒槍領域的先驅之一。進而二戰後,德國更是大量裝備了諸如MP-35、MP-36、MP-38、MP-40等經典衝鋒槍。

    在許多人看來,衝鋒槍全自動的擊發方式更加便捷,攜帶相對輕巧、火力輸出也更加密集,理論上在戰爭中也應該更具殺傷力。那麼野心勃勃的日本當年為何沒有大量研製和裝備衝鋒槍呢?坦白講,原因是多方面的。

    日俄戰爭期間,因為日軍裝備的30式步槍(俗稱金鉤步槍)無論是射程還是射擊精度都要優於俄軍當時裝備的滑膛槍,所以自此以後步槍基本上就在日軍陣中受到廣泛青睞且佔據了主力武器的地位。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日軍始終對步槍的認同感要高於衝鋒槍。

    在他們看來,如果在保證訓練得當、提高步槍和彈藥質量的前提下,那麼就有可能在戰場上做到百發百中;反觀衝鋒槍在需要大量的彈藥支援的情況下卻無法保證高效的射擊精度,這在日軍看來是極其不划算的。

    東鄉平八郎曾經在日俄戰爭後就說過:“一門百發百中的大炮遠勝過一百門百發一中的大炮”。而這句話也被引用到了日本選擇步槍和衝鋒槍的態度上。

    當年為了保證後續補充到前線計程車兵能夠儘可能出色的使用步槍,日軍的新兵訓練時間都相對較長:一般為期三個月,第一個月練習拼刺刀,後兩個月則以射擊練習為主。而相比之下蘇聯因為前線人員缺失嚴重,所以新兵訓練週期短,這就使得沒有時間練習槍法的蘇軍不得不大量裝備衝鋒槍。

    另一方面,日本當時的資源確實有限,所以大本營認為好鋼就要用在刀刃上。日本本土的資源十分有限,佔領區的工業基礎又十分薄弱,因此掠奪的資源一般都需要運回國內進行再次加工。但是考慮到衝鋒槍工藝複雜、製造成本高且需要消耗的彈藥多,所以就被排除了。

    與此同時,日本的戰術思想也是影響其對待衝鋒槍態度的主要原因之一。當時,日本仍舊沿襲著一戰時的戰術思想,即在保證步槍精準射擊的同時由機槍進行火力壓制。為了儘可能完美的實現步槍和機槍的組合、節省彈藥,日軍當年可謂是頗費心思。比如大正11式輕機槍,就專門設計成與步槍通用的彈藥,這樣做即減輕了生產負擔,而且兩種槍型在必要時可以使用對方的彈藥。

    還有日軍受武士道精神始終堅持的白刃戰。與步槍相比,衝鋒槍幾乎無法或者不利於安裝刺刀,而拼刺刀又是日軍戰術組成的重要部分,這種矛盾顯然降低了衝鋒槍在日軍心目中的地位。值得一提的是,日軍當年非常喜歡給自己的槍械安裝刺刀,甚至連機槍也不放過。有趣的是日本自己當初試製百式衝鋒槍時竟然也為其設計了刺刀座。

    還有一點就是日本的工業水平。雖然日本當時在亞洲獨佔鰲頭,但其在全世界範圍內仍處於相對落後的狀態。比如同時期百式衝鋒槍量產後才生產了一萬多支,而美軍的湯普森衝鋒槍產量已經超過了一百五十萬支。

    總而言之,日軍當初沒有像美、德、蘇等國那樣大量生產、裝備衝鋒槍是多種因素綜合導致的結果。

  • 14 # 我是機智的國王

    作戰思維有很大不同,納粹德國的整體工業實力強於日本,其在歐洲要面對的敵人也是老牌工業強國,再加上蘇聯這樣有巨大資源和戰略縱深,並大量裝備自動武器的國家,德國也必定要裝備大量先進的自動武器。

    而日本在東亞面對的主要是落後的中國,所以對自動武器的需求並不很強烈,但當遇到有強大工業支撐的美軍後就徹底顯示出劣勢了。

    Ⅰ. STG - 44 / MP - 44 全自動步槍

    1 . 簡介

    第一種使用中間威力彈藥的自動步槍,由於縮短了彈體,減小了發射藥量,使其在全自動設計模式下更容易操控,射擊更精準,填補了機關槍和衝鋒槍之間的火力空白,是款革命性武器。

    名稱由來

    MP- 44:MP 為德語 Maschinenpistole 縮寫,Maschinen — 機械,pistole — 手槍(彈匣式手槍),因為發射手槍彈,所以Maschinenpistole 意為“衝鋒槍”。

    STG-44:為德語 Sturmgewehr 縮寫,Sturm — 風暴,gewehr — 步槍,Sturmgewehr 意為 “風暴步槍 ”或 “突擊步槍”。

    德軍中的有識之士為了能夠在有限的資源裡爭取到優先生產的配額,就以MP(衝鋒槍)專案名稱進行申報並透過批准。希特勒在注意到來自軍隊對該槍的評價之後,認識到了該武器的優越性,便下令加大此武器的生產,並將其命名為 STG-44 步槍 。

    2.技術引數編輯

    口 徑:7.92mm

    彈 藥:7.92×33毫米(中間威力彈)

    初 速:500米/秒

    有效射程:400-500米

    理論射速:500發/分

    閉鎖方式:槍機偏移式

    發射方式:單發、連發

    供彈方式:彈匣

    彈 容:30發

    槍 長:940mm

    膛 線:4條右旋,纏距254mm

    全槍質量:5.1kg (不含彈匣)

    瞄準裝置:覘孔式瞄準,帶護圈準星

    Ⅱ G-43 半自動步槍

    1 . 簡介

    二戰中後期德軍使用的一款半自動步槍,20世紀30年代末期開始研製,使用與毛瑟步槍和機槍通用的全威力步槍彈。G43步槍採用短行程活塞式導氣系統,效能可靠。使用拆卸式10發彈匣,可用5發彈夾填裝。

    2.技術引數編輯

    口 徑:7.92mm

    彈 藥:7.92×57mm (全威力步槍彈)

    彈 容:10發/彈匣

    戰鬥全重:4.7公斤

    槍 長:1117毫米

    初 速:745米/秒

    有效射程:800米

    瞄準裝置:V型表尺照門,刀片形準星

    Ⅲ .FG - 42 傘兵步槍

    1 . 簡介

    FG-42傘兵步槍是二戰期間德國航空部專門為傘兵設計的可選擇連發射擊的步槍。FG-42的設計初衷是滿足空降部隊在作戰中對武器重量輕、火力強的要求,希望這種槍能使後勤供應簡化並增強傘兵的單兵火力。空軍要求此槍:使用7.92×57mm的標準步槍彈,並能擁有輕機槍的效能,而且空投體積不大於一支常規拉栓式步槍。

    2.技術引數編輯

    自動方式:全自動、半自動

    口 徑:7.92mm

    彈 藥:7.92×57mm

    彈 容:10發、20發/彈匣

    重 量:4.3公斤(Ⅰ型)、4.98公斤(Ⅲ型)

    槍 長:940毫米(Ⅰ型)、975毫米(Ⅱ型)

    槍口初速:755米/每秒

    射程:600米

    —— 反坦克武器 ——

    Ⅳ . Pzf - 60火箭筒(鐵拳反坦克火箭筒 )

    1 . 簡介

    Panzerfaust:Panzer — 裝甲/坦克,faust—拳頭,Panzerfaust 意為“裝甲拳" 或"鐵拳" 。

    反坦克榴彈發射器(Panzerfaust、Pzf,稱作裝甲拳或鐵拳)是二戰中德國製造的一種廉價的火藥推進無後坐力反坦克榴彈發射器。此武器是一種小型的預裝填無後座力炮,屬於超口徑武器(彈體直徑大於發射管直徑)。

    2.技術引數編輯

    口 徑:44mm

    彈 徑:150mm

    戰鬥全長:1050mm

    戰鬥質量:5.1kg

    配用彈種:破甲彈

    彈頭質量:3公斤

    有效射程:60m

    破甲厚度:200mm

    瞄準裝置:簡易彈體瞄準

    Ⅴ. RPzB-54反坦克火箭

    1 . 簡介

    RPzB 為 Raketenpanzerbüchse 縮寫 意為反坦克火箭發射器,又名Panzerschreck(意為坦克殺手),是一種可重複使用的反坦克火箭發射器。此武器採用尾部裝填,肩扛發射,透過電子點火發射由火箭推進的高穩定性的榴彈頭。

    2.技術引數編輯

    口 徑:88mm

    管 長:1.35米

    重 量:9公斤

    炮口初速:110米/秒

    射 程:180米

    火箭彈重:3.25公斤

    彈頭重量:2.3公斤

    Ⅵ . Fliegerfaust B 放空火箭筒

    Fliegerfaust是一種單兵肩託式防空武器,共有有兩種設計,一種稱為fliegerfaust A型,一種稱為fliegerfaust B型。

    fliegerfaust A型擁有四枝20毫米口徑的炮管, fliegerfaust B型把炮管由四枝改為九枝,長1500mm,重達6.5公斤。

    —— 飛 行 器 ——

    Ⅶ . Me-262戰鬥機

    1 . 簡介

    Me-262戰鬥機(德文:Messerschmitt Me-262,綽號: Schwalbe,譯文:燕子/飛燕 ),是第一種用於實戰的量產噴氣式戰鬥機。

    2.技術引數編輯

    Me-262A-1a(單座戰鬥機)

    長 度: 10.6 m

    翼 展: 12.5 m

    高 度: 3.5m

    空 重 : 4000 kg

    最大起飛重量: 7045 kg

    乘 員: 1人

    發 動 機 :兩臺Junkers Jumo 004B-1

    飛行速度: 870 km/h

    實用升限: 11,500 m

    航 程: 1050km

    武 器: 4門30毫米MK108機炮(備彈100發/門)

    Ⅷ . Ho-229/Go-229戰鬥轟炸機

    1 . 簡介

    德國Ho-229試驗戰鬥/轟炸機是人類歷史上第一架無尾飛翼噴氣式戰鬥轟炸機。 該機由金屬和木材混合結構。 Ho-229共有三架原型機,其中第一架為無動力滑翔機,僅用於氣動驗證和研究,德國戰敗後被燒燬。 第二架,也是唯一曾經成功飛上藍天的有動力試驗機在第三次試飛時機毀人亡。 因此,目前全世界只存留唯一一架未完成的原型三號機在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博物館展出。(注:該機通常會因生產商的原因被誤稱為Go-229,但是德國空軍編號確定為Ho-229)

    2.技術引數

    長 度: 7.47 m

    高 度: 2.80 m

    翼 展: 16.75 m

    全 重: 9000 kg

    引 擎: 兩臺容克 jumo 004b 噴氣發動機

    爬 升 率 : 1350 m/min

    航 程〔掛兩個副油箱/時速 635km/h 〕: 3170 km

    最大 速度 : 997 km/h

    升 限 :16000 m

    Ⅸ . V - 1 導彈

    1 . 簡介

    德國V-1導彈是德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末研製的飛航式導彈。是世界上最早出現並在戰爭中使用的導彈,用於襲擊英國、荷蘭和比利時。V-1導彈用彈射器發射 ,也可從運載機上發射,然後依靠彈上的控制系統導向預定彈道作水平飛行,而後向目標俯衝。

    2.技術引數

    V-1 技術引數編輯

    翼 寬:5.37米

    長 度:7.9米

    高 度:1.42米

    彈 頭:830千克炸藥

    引 擎:阿爾戈斯As109-014推動器

    推 進 劑:568升80辛烷

    最 高 速:624-656千米/小時

    航 程:240千米

    飛行時間 :2小時30秒

    一般飛行高度:760米

    最大飛行高度:3050米

    Ⅹ . V - 2 導彈

    1 . 簡介

    V-2導彈德文全稱Vergeltungswaffe-2,意為“復仇武器”。是德國在1942年研製的第一種單級液體彈道導彈。採用較先進的程式和陀螺雙重控制系統,推力方向由耐高溫石墨舵片操縱控制。導彈戰鬥部可是普通裝藥、核裝藥,或是化學、生物戰劑。

    2.技術引數

    全長:14m

    直徑:1.7m

    總重:13噸

    彈頭重量:1噸

    最大航程:320千米

    最大飛行速度:4.8馬赫

    最大飛行高度:96 km

    Ⅰ簡介:

    1911年,由勃朗寧設計、柯爾特公司生產的0.45英寸自動手槍被選為美軍制式武器,並正式命名為“柯爾特M1911 - 0.45英寸自動手槍”。這支手槍伴隨美軍經歷了一戰、二戰、北韓戰爭、越南戰爭等20世紀美軍參與的幾乎全部戰爭,雖然在1985年美軍更新制式手槍後M1911被M9手槍替代,但各種M1911手槍各種改型仍被許多公司生產。

    Ⅱ 簡單拆解:

    Ⅰ 動作原理:

    1911式手槍採用槍管短後坐自動方式, 槍管偏移閉鎖方式,與“勃朗寧“9毫米大威力手槍採用的動作原理基本相同。但開、閉鎖的機構形式略有不同。“ 勃朗寧” 大威力手槍採用的是凸耳式開-閉鎖機構, 而M1911式手槍採用的是鉸鏈式開、閉鎖機構。

    槍彈擊發後, 在火藥燃氣作用下, 套筒和槍管一起後坐, 在完成一個較短的自由行程後, 由於鉸鏈的下端固定在套筒座上, 因此上端開始向後移動, 越過死點(起短暫的延遲開鎖作用) 後逐漸拉槍管尾端向下, 槍管上的兩條閉鎖凸筋也漸漸脫離套筒內壁上的閉鎖凹槽, 實現開鎖。開鎖後的槍管因受套筒座限制而停止運動, 而套筒則繼續後坐,完成抽殼、拋殼、壓倒擊錘等動作。復進時, 復進簧伸張, 推動套筒向前復進, 並完成推彈,輸彈入膛等動作。之後, 套筒撞擊槍管尾端, 帶動槍管一起復進。當槍管向前運動時, 其下方連線的鉸鏈開始向前迴轉, 頂起槍管尾端, 使槍管上的兩條閉鎖凸筋再進入到套筒內壁上的閉鎖凹槽中, 並共同走完閉鎖後的自由行程, 實現可靠的閉鎖, 呈再次待擊發狀態。槍彈打光時, 套筒就被空倉掛機柄掛在後方位置。此時壓下空倉掛機或重新插入實彈彈匣都可使套筒復進。

    Ⅱ 保險機構

    包括手動保險和握把保險, 安全性高。攜槍時通常使用手動保險,可鎖住擊錘和阻鐵, 同時還鎖住套筒。握把保險在手動保險已開啟時使用, 即使在彈膛有彈的情況下, 只要不握緊握把保險, 扣扳機也不會擊發, 避免偶發事故的發生。擊發機構由扳機和扳機連桿、單發杆、阻鐵和阻鐵簧、擊錘和擊錘簧、擊針和擊針簧組成。當手動保險位於“ 發射” 位置時, 扣扳機, 使扳機連桿向後運動。此時如果緊壓握把保險,扳機連桿就能繼續後移, 帶動單發杆和阻鐵迴轉, 解脫擊錘,擊發槍彈。如果此時未緊壓握把保險, 那麼握把保險的凸齒就會擋住扳機連桿, 使其不能後移, 扳機扣不到位。

    Ⅲ 0.45英寸ACP彈

    全稱為0.45英寸柯爾特自動手槍彈,ACP是Automatic Colt Pistol(柯爾特自動手槍彈)的英文縮寫。是一種由約翰·勃朗寧設計的無底緣手槍彈,研發初時用在柯爾特試驗型手槍上,後來這種手槍改良成M1911並被美國陸軍在1911年採用成制式武器 。.45 ACP彈的特點是擁有一枚圓鈍的重彈頭和較低的初速(亞音速),能夠對無防護的目標造成嚴重殺傷,且適合有消音器的武器使用。

    Ⅳ 0.45ACP彈技術引數

    口 徑 —— 0.45 英寸(11.43毫米)

    全彈長度 —— 32.19 毫米

    全彈質量 —— 21.2 克

    彈頭類別 —— 普通彈

    彈頭結構 —— 圓頭、平底、鉛心、全被甲

    彈頭直徑 —— 11.48 毫米

    彈頭長度 —— 17.46 毫米

    彈頭質量 —— 15 克

    彈殼形狀 —— 無凸緣、筒形

    彈殼直徑 —— 12.09 毫米

    彈殼長度 —— 22.79 毫米

    底緣直徑 —— 11.86 毫米

    彈殼材料 —— 黃銅

    發射藥量 —— 0.32 克

    槍口初速 —— 250 米/秒

    TT33 圖卡列夫手槍

    7.62毫米的TT手槍是由蘇聯著名槍械設計師託卡列夫於1930年設計出,在圖拉兵工廠生產。該槍長196毫米,重854克,容彈8發,戰鬥射速、25發/分,有效射程50米。該搶由於威力大、穿透力高、結構簡單,使用方便,成為蘇軍官兵忠實的夥伴。該槍閉鎖系統參考了勃朗寧設計的柯爾特M1911手槍,槍管短後座,選用了與一種根據毛瑟7.63X25mm槍彈改進來的高初速手槍彈,即7.62X25mm託卡列夫手槍彈,並保持與衝鋒槍彈藥通用。

    Ⅰ 結構特點

    TT33的獨特之處,就是由圖卡列夫創新設計了一套模組化的內部裝置,包括擊錘、阻鐵、阻鐵簧、擊錘簧和單發槓桿。它使用比M1911更為簡單的擊錘-阻鐵機構,這個機構成一個整體裝配進手槍中,只需用一顆子彈輔助就能進行不完全分解,使得手槍的保養變得非常容易,並能對廣泛的人員進行裝備。但TT-33的保險機構卻十分簡單,僅設有隻有一個擊錘半待發保險,此外再無其他保險方式。這意味著,如果攜帶著上膛的TT-33行軍或作戰,是不太安全的,因為TT-33的擊錘外露,在攜行和戰鬥時很容易猛烈磕碰而意外解除保險。此外TT-33的彈夾卡筍設計得不太牢靠,常常會因為外部撞擊或震動而導致彈夾鬆脫。

    Ⅱ 彈藥種類

    7.62mm託卡列夫手槍彈又稱7.62×25mm手槍彈。此彈是蘇聯由7.63mm毛瑟手槍彈改進而來,1930年在TT-30手槍上首先使用,在二戰中廣泛使用於TT-30/33手槍和PPSh/PPS等衝鋒槍上。7.62mm託卡列夫手槍彈的基本效能與7.63mm毛瑟彈接近,但是彈殼和彈頭有微小的尺寸差異,膛壓要略低於毛瑟彈,初速和威力與後者相近。由於此彈主要用做衝鋒槍彈使用,故對彈頭和彈殼加工精度要求比較低,精度沒有毛瑟彈好。

    7.62mm託卡列夫手槍彈的彈頭種類也很多

    槍彈主要有:P型普通彈,彈頭為圓頭、平底、鉛心、黃銅或覆銅鋼被甲,質量5.57g;

    Pst鋼心普通彈,彈頭為圓頭、平底、錐形平頂鉛套加鋼心、黃銅或覆銅鋼被甲,質量5.6g;

    P-41型穿甲燃燒彈,彈頭為圓頭、平底、弧形鉛套加硬鋼心,彈尖空腔內有燃燒劑,被甲為覆銅鋼,質量4.79g。

    此外還有單頭底部嵌入夜光管的PT曳光彈

    Ⅲ 技術引數

    口 徑: 7.62 毫米

    膛 線: 4 條(右旋)

    槍口初速:420米/秒

    有效射程: 50米

    最大射速: 25發/分

    彈匣容量: 8發

    TT-33作為一種價廉物美的軍用手槍在當時非常適合蘇聯的國情,為蘇聯贏得二戰勝利立下了功勞。雖然50年代後TT-33在蘇聯的軍事生命就終結了,但在世界範圍內衍生出了各種版本,中國於1951年在蘇聯專家的幫助下對TT-33進行了仿製,定為“51式手槍”,在1954年又根據北韓戰場上的經驗對51式進行了改進,定名為“54式手槍”,從此中國有了統一的制式手槍。

    日軍武器

    擲彈筒從工作原理上講,可以算是一種小型迫擊炮。

    擲彈筒填補了日軍在一般型迫擊炮和步兵手榴彈之間面殺傷武器的火力空白,它比西方的槍榴彈射程更遠更精準。

    八九式擲彈筒

    一、簡介

    日本八九式擲彈筒是大正十年式擲彈筒的改進型,因十年式射程太近,精度較差最終被八九式取代,成為侵華日軍的步兵制式武器。

    八九式的口徑為50mm,全長430mm,發射管長260mm,全重約4.7kg,有效射程約500米。

    八九式擲彈筒從射擊原理來說,可算是一門小型迫擊炮。與一般的迫擊炮透過方向機配合增減發射藥包來調節射程不同,八九擲彈筒是調節尾管內部擊針的伸縮長度來增減射程。

    從戰術運用來講,八九擲彈筒又很像西方步兵裝備的槍榴彈,但卻比槍榴彈射程更遠更精準。在一定程度上彌補了日軍在迫擊炮和手榴彈之間的面殺傷武器的火力空白。

    二、結構

    1 . 發射管:八九式擲彈筒發射管內帶有膛線,因此射擊精度較高

    管壁上有一條白色簡易瞄準線,用於概略瞄準。擲彈筒的使用需要一定技巧和長期訓練才能保證射擊準確,因此射手多為經驗豐富的老兵。

    2 . 調節機構

    ① 射程調節旋鈕

    ②外部傳動齒輪

    3 . 擊發機構

    ①絲桿:

    ② 擊發 元件套管

    ④擊針元件

    4 . 支撐機構

    三、使用方法

    1 . 調節射程

    ① 遠距離:擰動射程調節旋鈕,讓絲桿在發射筒內伸出較短距離。這樣彈體在發射筒內運動距離增長,發射藥被擊發後產生的高壓在筒內作用的時間也更長,因此有更大的力量將炮彈射出,反之射出的距離就近。

    ② 近距離:擰動射程調節旋鈕,讓絲桿在發射筒內伸出較長距離

    2 . 擊發彈藥

    ① 向後搬動擊發拉柄

    ② 傳動齒輪撥動擊針卡塊,壓縮擊針簧蓄力

    ④ 擊針刺入發射藥室,引燃發射藥

    ⑤ 一部分被引燃的發射藥透過發射藥室的側壁孔向外推頂銅彈帶,使銅彈帶膨脹擠壓發射筒內壁。因銅質較軟,被膨脹擠壓而嵌入膛線,使單體沿著膛線旋轉飛出發射筒,從而提高了射擊精度。

    四、彈藥

    Ⅰ 研製歷史

    91式手榴彈在20世紀30年代研製的一種多用途手榴彈,於1931年(神武紀年2591年)正式裝備日本陸軍,是日軍裝備的第一種現代化手榴彈,可以滿足多種用途的需要。它前身是1921年(大正10年)研製的大正10年式手榴彈。大正10年式手榴彈在“九·一八”事變和“一·二八”事變後逐步停止使用,代之以91式和97式手榴彈。但同時該彈也存在不少缺點,主要是結構複雜,生產工藝繁瑣,特別是用擲彈簡發射時需要儘量密封火藥燃氣,因此彈體上下各有一個起到閉氣作用的定心環,其直徑尺寸要求比較嚴格,需要單獨精加工,耗費工時較多,另外發射藥筒的加工也比較複雜。

    Ⅱ 組成結構

    91式手榴彈彈體上鑄造有網狀溝槽,把彈體表面分成小塊,目的是為了使彈體爆炸時形成均勻的破片,但對於鑄鐵彈體來說,爆炸時“連片”或炸成碎末的情況時有發生,開槽的實際效果不明顯。

    彈體上下各有兩個小圓柱體,上面較細長的是引信裝置,擰在彈體上蓋中間的螺紋孔內,下面較粗短的是發射藥筒,擰在彈體底部的螺紋孔裡。

    91式手榴彈引信是針刺發火式的,從上至下由保險蓋、擊針體、擊針、拴有麻繩的保險銷、擊針簧、裝有底火的底火座、引信體、延期藥管組、雷管、氈墊和銅管組成。除了擊針、擊針簧和保險銷外,其餘全由黃銅製成。

    擊針帶有螺紋,與擊針體擰成一體。保險帽頂部開有一個小孔,用來調節擊針擰入的距離,藉以控制擊針的保險狀態,如果擊針向下擰到位,擊針尖就會突出擊針體外,此時可以擊發底火,反之則擊針尖縮排擊針體內,底火無法擊發,提高存放和運輸的安全性。保險帽為薄銅板衝壓成,柱面壓有輥溝,引信體柱面上也有一道溝槽,保險帽透過這條輥溝卡在引信體上的溝槽內,防止抽出保險銷以後保險帽意外脫落。

    延期藥管就是一端帶螺紋的銅管,擰在引信體下端,內部裝有延期藥,在引信體側壁上還開有一個用來排放延期藥燃燒氣體的排氣孔,平時用一個堵片密封。延期藥下方是雷管,雷管底部與彈體之間有起緩衝作用的氈墊。延期藥管和雷管全部套在一個銅管內。

    91式手榴彈所用的發射藥筒採用的高低壓發射原理,發射藥筒頂部車有與彈體相連線的螺紋,內部為空腔,發射藥裝在一個薄銅板衝壓成的銅盂中,底部裝有一箇中心開孔的鋼墊圈,然後用底螺把銅盂封在藥筒內。底螺的中心位置有一擊針孔,底火和底火座裝在擊針孔上方,這樣設定的目的是防止發射時高壓火藥燃氣把底火吹掉。

    發射時,底火會透過鋼墊圈中心的開孔引燃發射藥,當藥筒內壓力達到一定值以後,火藥燃氣就會從藥筒側壁開孔處衝破銅盂側壁進入發射筒,推動手榴彈向前運動,直至發射出去。

    Ⅲ 使用方法

    用作手榴彈使用時,可以把發射藥筒取下,也可以不取而直接使用。首先檢查擊針擰入擊針體的距離,如果距離不夠則要先用工具把擊針擰到位。使用前先拔出保險銷,接著將保險帽用力在鋼盔或其他堅硬的物體上猛磕一下,使擊針擊發底火,點燃延期火藥,然後迅速投出。不使用時,保險帽套在在引信上,在帽套側壁橫插入保險銷將擊針固定住,這樣就將雷管與導火索分隔開。

    當用擲彈筒發射時,先檢查擊針位置,然後拔出保險銷,保持引信部分朝上,將彈體放入擲彈筒,接著擊發擲彈筒,擊針撞擊手榴彈發射藥筒的底火,將榴彈發射出去。發射過程中由於慣性作用,引信的擊針體壓縮擊針簧下降並擊發底火,點燃延期藥,延期藥燃燒完畢後引爆雷管和主裝藥。

    當用槍掛擲彈筒發射時(擲彈筒是在步槍槍口加裝一個簡單的圓筒),先拔出保險銷,然後取下保險蓋,將手榴彈引信朝向使用者方向放入擲彈筒,用空包彈將手榴彈發射出去,手榴彈的發射藥筒可以取下或保留。發射時,火藥燃氣強烈衝擊擊針並點燃延期藥。

    97式手榴彈開發自較早期的91式手榴彈,為91式的改型,取消了用於擲彈筒發射的推進藥柱體,主要用於步兵手擲,也可以用槍上擲彈器發射,97式手榴彈的引信由發火元件和延期藥管兩大部件組成,引信的組成部件包括擊針、保險銷和火帽組成外觀上,97式與91式一模一樣。

    分享DIY實用技能

    由於本人水平有限,作品難免粗糙和錯誤,望朋友們見諒。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新款的2020款帝豪對比老款有哪些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