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為什麼南明的戰鬥力不如南宋】  紹興四年春二月,賊復大入。撤離喝四太子蓄憤日久,糾合兵數十萬,轉三河之粟,魚貫蟻附,決意取蜀。自元帥以下,皆盡室以來。又以劉豫腹心為四川招撫使,檄召諸路籤軍列屯寶雞,柵綿亙數十里。進攻鐵山,鑿巖開道,於仙人關高嶺立大柵,下瞰玠營。關旁有險,號殺金平,玠設壁壘於平上,嚴兵以備。虜乃循嶺東下,直攻玠營,玠以萬人當其前。總管吳璘由七方關不待會合,率輕兵倍道入援其兄。四太子(金兀朮)聞之,與皇弟郎君分領萬戶酋長擁兵急攻關,又往攻殺金平野砦,對壘札連珠硬砦十數座。又來玠營前立炮數十座擊我營,玠令軍中併發神臂弓飛矢大炮,斃賊無數。統制官田晟總兵深入追賊,賊又發生兵萬餘擊營左,玠分兵力戰,卻之。賊不住,又添生兵萬餘,擁洞子云梯,直前搭我營壘。玠兵向前,用炮打洞子碎,用撞竿撞雲梯倒。賊怒,縛虛柵戰樓,別遣大孛堇擁銳兵萬餘一發乘城,玠令統制官楊政領長槍陌刀手深入刺打隔斷。賊又遣二孛堇總正甲兵二萬夾攻砦兩肋,玠左右遮護,血戰殺賊,賊皆引去。撤離喝獨駐馬四顧,良久雲:「吾得之矣。」翌日,號令諸軍併力共攻玠營,兌方一樓子自寅至午危甚,姚仲為統領,只在樓上酣鬥。樓已傾側,仲以絹
9
回覆列表
  • 1 # 追風少年已經老去

    首先,明朝的衛所制度,使得南明的兵力比南宋強很多。朱元璋建立的衛所制度,全國遍佈駐紮兵丁的衛所,直到今天還有中衛、天津衛、威海衛等名稱流傳下來。明朝滅亡後,南明名義控制的軍隊數量在100萬人左右,及時存在虛報數量領空餉的情況,軍隊人數也不會少於70萬人,除去老弱殘兵,能戰鬥的江北四鎮和武昌左良玉部軍隊數量不下50萬人。北宋的軍制則是“強幹弱枝”,東京周圍駐紮絕大多數兵丁,地方軍隊——廂軍數量少、戰鬥力也差。金人滅亡北宋後,宋高宗南京即位,一路南逃,根本不能收拾可以戰鬥的國家軍隊,最後被迫使用岳飛、韓世忠等人的岳家軍、韓家軍,這些軍隊或者是私人軍隊或者是國家軍隊轉變的私人軍隊,總之,南宋初年,國家正規軍是沒有的。

    其次,政府機構的完整性。明成祖發動“靖難之役”奪位,但仍舊以南京為國都,以北京為行在。保留一整套的中央政府班子在南京,包括中央六部、通政司、大理寺、都察院等機構。崇禎皇帝吊死煤山後,南京的中央政府就是現成的,可以立即迎立皇帝指揮全國。北宋雖然建立東南西北四座京城,但是中央政府機構卻只有在東京才有,東京陷落後,北宋相當於被斬首;在南京即位建立的政府班子連草臺班子都算不上,能否獲得以及多久才能取得其他地方政府的信任和支援都很難說。

    第三,敵人的力量與意念。滅亡明朝的李自成,在兵臨北京城下的時候還向崇禎皇帝要求封他為西北王,根本就沒有當皇帝的打算,進入北京後也沒有一整套的政策。清朝入關後,很多王爺貝勒也是想找搶劫一番,返回北方;雖然力主佔領北京,但對佔領黃河以南還是沒有信心的。北宋滅亡時,金人是已經有滅亡遼國經驗的,除惡務盡,追逐遼天祚帝是不遺餘力最後俘虜天祚帝。對於宋高宗也是“搜山檢海捉趙構!”嚇得宋高宗性功能障礙,最後被迫傳位給太祖系;嚇得宋高宗一路南逃到福建。金人還扶植偽政權,政權和偽齊政權的相繼建立就是金人統治中原的戰略性意圖,金人滅宋比清朝入關的戰略意圖要強很多。

    第四,盟友的支援。封貢體系雖說是中國歷史上一貫的政策,但是真正得到很好執行的其實是明朝。明朝為了維護封貢體系,派兵抗倭援朝;北韓、越南、緬甸、琉球等國也紛紛效仿中國進行儒家教育,遵守“”的國際規則。所以,北韓(北韓一直祭祀明朝皇帝直到清朝末年,訓練士兵準備配合明朝的北伐)、越南、緬甸甚至日本(鄭芝龍有打算從日本借兵,日本幕府將軍也同意了,隆武皇帝怕引狼入室拒絕了)在明朝滅亡後,也是很長時間都是支援南明的(永曆皇帝最後被緬甸出賣是很後來的事情了,不是南明初期和南宋初期的討論範疇)。宋朝實力一直很弱,一直也沒有建立起來很強的封貢體系,越南也是在北宋時期脫離中國版圖,還時不時北伐宋朝一下;大理國、西夏國都巴不得從北宋滅亡的時期趁亂分一杯羹。所以,南明的盟友是優於南宋的。

    綜上,南明初期比南宋初期的優勢真實好的不能再好,有兵、有政府、有盟友而且敵人的戰略還不清晰。但是南明生生的把一把牌打爛了,短短二十年就將南明半壁江山丟光,皇帝被殺。據筆者分析有如下幾個原因。

    首先,沒有一個正統的皇帝。在任何一個時代,統治者的合法性都是至關重要的。北宋的近支皇族除趙構外全部被金人一網打盡,押送往金國故地囚禁。趙構作為宋徽宗的親兒子、宋欽宗的親弟弟,自然是唯一的合法繼承人,南宋內部沒有人懷疑過趙構即位的合法性,也就減少了奪位內亂。明朝由於崇禎帝自殺,三個皇子沒有到南京。福王朱由崧作為崇禎皇帝的堂兄在沒有三位皇子的情況下,的確是合法的繼承人。問題就是這個前提的存在,政敵生生編造出了“南京太子案”,讓一個叫王之明的年輕人假扮太子,動搖弘光帝(朱由崧)的合法性,引發了武昌左良玉起兵“清君側、迎太子”的內戰,直接導致江北防線的空虛,清軍趁著南明內戰,一舉佔領南京,俘虜弘光帝。其後的“魯監國”、“”都是疏遠皇族,魯王、唐王和崇禎帝的關係要從朱元璋算起,如果他們能稱帝,那麼所有的皇族都可以稱帝。於是爆發了“魯監國”和“隆武帝”的內戰,造成了鄭成功更加傾向於“隆武政權”對“永曆政權”不太感冒,不太配合的局面。南明的各支力量不能形成一個整體,使得清軍逐個擊破。

    其次,皇帝的個人能力也不同。弘光帝據史書記載就會大修宮殿,蒐羅美女,賣官鬻爵。《拉郎配》這個戲劇就是諷刺弘光帝廣宣美女,江南富戶為了女兒的幸福,急著把女兒嫁出去,才出現了拉郎配的故事。隆武帝雖然有“撫賊抗虜”的政策,但是受制於帝位不正,受制於鄭芝龍的挾持和清軍的迅速南下,一年就旋即滅亡,沒有什麼作為。魯監國急於和隆武帝爭奪皇帝位子,不惜兵力攻擊杭州,失敗後退入海上。永曆帝作為崇禎皇帝的堂弟,即位名正言順,但是第一,他即位較晚,他在即位的時候,南明已經失去了最為富庶的江南地區。第二,永曆帝即位後也開展了與“隆武帝”弟弟“紹武帝”的內戰,消耗了實力。第三,永曆帝本身也沒有一個明確的抗清政策和政治手腕,先是依靠明朝在湖廣、雲貴、兩廣的地方政權,後是依靠大西軍的歸順,始終沒有建立起自己的隊伍,始終沒有自己的班底。宋高宗則是逐步收拾殘局、重新建立軍隊,並剝奪了岳飛、韓世忠等人的軍權,力排眾議要求和談,還是頗有政治戰略和政治手腕的。

    第三,明末黨爭,造成的人才分流。

    宋代一直善待知識分子,傳說宋太祖曾在太廟立下一塊碑,要求後世皇帝善待柴家(宋太祖的老東家後周的皇族)、不殺士大夫。有宋一代,士大夫的待遇是很好的,宋朝為了維持士大夫的待遇不得不重視商業,並且科舉取士也較歷代數量為最,錄取的人多了,沒有那麼多的官職就發明了“官職、知事和差遣”。官職和俸祿掛鉤,並不管事,知事才是真正的職務,比如知縣,比如提刑按察使,差遣則是殊榮大學士的名頭。總之國家重視士大夫的待遇,雖然有司馬光、王安石關於變法與否的新黨舊黨之爭,但是沒有打板子殺人的事情發生。北宋滅亡後,知識分子大都跟隨宋朝政權南逃,李清照就是如此。金人強迫張邦昌稱帝,金人一走張邦昌就歸還政權給宋朝;金人扶植的劉豫建立偽齊,就沒有像樣的知識分子加入這個偽政權。

    明朝的知識分子則不好過。朱元璋對自己兒子都封親王,對於功勳武將都封公、侯、伯爵,且世襲罔替,對於給自己打工的知識分子則是薪俸微薄,清官像海瑞,當了一輩子官死了都沒錢買棺材,而且動不動撥皮實草,梟首示眾,傳首九邊。明朝末年的閹黨和東林黨的爭鬥,直接幫助了努爾哈赤的崛起,並且互相的黨爭,最終造成知識分子的離心離德。很多知識分子在清朝入關後,積極求取功名,幫清朝出謀劃策,堅持建議多爾袞南下一統江山。錢謙益作為明末東林黨大儒,被閹黨迫害,對明朝沒什麼感情,清軍一到南京,這個明末東南士人領袖就投降了清朝。

    綜上,南明的優勢更多的是客觀上的優勢,南明的劣勢則更多是人和上的劣勢。南宋在驚亂過後,迅速穩住了陣腳,南宋國祚得以延續。南明則因為人和上的失誤屢次內戰,戰略混亂,漢奸輩出,得以把一手好牌打爛,迅速滅亡。

  • 2 # 鄉村大導

    這兩個王朝條件、環境都不同。所以南宋能繼續延續,南明很快被滅。主要有六個方面因素。

    1.金國短視與清軍長遠戰略。

    北宋滅亡的很突然,這種突然性也讓金國感覺不適應。因為金國從一個遊牧民族發展起來,它們只想擄掠財物,或者只想佔領中原,並沒有雄圖大略。所以掠走徽欽二帝以後,金國就班師回東北了。這就給了趙構喘息的時間,一路狂奔到臨安,繼續做大宋皇帝。所以金國讓宋朝穩住腳了。

    而清朝就一樣了。多爾袞進關前,就按照皇太極制定的戰略,要一鼓作氣統一整個中國。所以那時清軍並沒有給南明王朝留有喘息的機會。本來南明就如驚弓之鳥了,再面對強悍的清軍,南明原本就是散沙一片了,哪還有能力回擊呢?!

    2.南宋王朝團結與南明內訌。

    北宋滅亡後,只有趙構一人被大臣匆匆忙忙擁立皇帝,重整旗鼓往南跑。目的只有一個,那就是快點穩住,重新收回失去土地。那時南宋無論將臣,還皇族,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那是帶著恥辱而鬥。用一句話最貼切:知恥而後勇。

    而南明則是窩裡鬥。第一個皇帝是福王朱由崧,雖然與崇禎皇帝都是皇族系列,但不是真正意義上的嫡系皇子。別小看這種身份,那時就出現合法性問題。當時清軍逼的急,而南明小王朝內部卻都在打自己的小算盤。上至皇族,下至將臣都那樣。南明王朝才幾十年就經歷了弘光政權、魯王監國、隆武政權、紹武政權、永曆政權、明鄭時期6個時期,這就充分說明了,南明連個主心骨都沒有,怎麼能延續?

    3.南宋王朝強大文化力。

    南宋其實並不弱,它強在文化力上。所謂的文化力,那就是南宋基本上把北宋那套全部複製了南方,就連孔家的傳人也運到了南宋。雖然後來金國也立了一個孔家傳人,但與南宋還不能比。因為南宋代表著儒家的正統。所以南宋文化向心力有了,人人都想收復失地。

    而南明不要說文化力了,根本沒有那個時間去發展。大明王朝那些子民也沒跟著跑到南方,所以力量對比就看出來了。

    4.宋朝軍事體制雖有弊病但發揮了作用。

    南宋能延續一百多年,與金元對抗了一百多年,應該得益於趙匡胤設立的一套軍事制度。之所以這樣說,那是因為趙匡胤靠軍事政變上的臺,他深知軍事怎麼抓。於是宋朝軍事體制就確立下來。為將者只有在戰時才能統兵權力,戰後即收回。雖然將不知兵,兵不知將,但極少有擁兵自重,各自為戰的現象。

    而南明就不一樣了,有的將臣們都有自己的武裝,甚至有的還想當皇帝。就比如吳三桂這樣的人,他的實力南明根本就對付不了。

    5.南宋時並沒有大的起義。

    宋朝雖然有起義暴動,但都是小規模的,根本觸動不了宋朝根基。岳飛等將臣也曾為南宋剿過匪。這就給了南宋發展的空間,再加上金國沒有大的實力往南推進,南宋很快就形成一個很穩固的政權。所以趙構才能時間吟詩作畫。

    而南明處於什麼樣的形勢呢?李自成隊伍雖然被打散,但餘部還在戰鬥。而張獻忠的大西政權在四川已經奠定基礎。面對強大清軍,再加上這些起義軍。南明想繼續戰鬥都難。

    6.南宋能臣良將多。

    雖然南宋出了個秦檜,但相比南明來說,南宋有很多忠臣良將,這些人都忠心耿耿為南宋北伐。而南明恰恰就缺少這方面的將官,即使有厲害的將官,但他們並不想復興大明。

  • 3 # NatureVoice雨人

    一,南宋沒有大規模的內亂——農民起義,容易形成御外的合力;而南明卻有強大的李自成和張獻忠農民造反集團割據稱雄——而且正是李自成集團北伐幽燕推翻崇禎朝廷,推倒了明朝的關防體系,在華北造成了巨大的真空,給了滿清乘虛入主的千載良機;多爾袞入主之前,華北地區的明朝地方政權經過大順軍的打擊,已經虛弱渙散,因此滿清對這一地區的征服阻力很小;而北宋在華北的政權卻相對完整,且有著一百多年的抗遼防禦體系,因此金軍進入華北,遭遇的宋朝官民抵抗,自然要強得多。

      二,南宋迅速地形成了以趙構為核心的中央朝廷,而南明卻遲遲不能形成統一的新中央。這使得南宋政令統一,能夠集中和協調抗金力量,而南明因為多頭爭立,因此對滿清的侵犯,集中不了力量、組織不起全國性的抵抗。趙構在金軍兀朮部滯留江淮嚴重威脅東南之際,能夠調動戰鬥力較強的“鳳翔軍”(宋朝對付西夏的軍隊,駐防陝西),主動對金出擊,以“圍魏救趙”,而南明的魯王、唐王、(其後的)紹武、永曆等政權卻互不隸屬,各自為戰,甚至相互內鬥、拆臺。

      擁有統一的中央,令南宋能夠集中兵力,在金軍主力北撤後,迅速地收復由漢奸偽官把持的金國新佔地區,令金國的統治難以生根,難以向南擴大地盤;而南明則難以做到這一點:滿清入關之初,因為八旗兵兵力嚴重不足,滿洲兵將疲憊不堪,在順治二年攻佔了武昌、杭州後,多鐸、阿濟格兩隻八旗主力即“凱旋”班師,多爾袞生性多疑,害怕投降明軍降而復叛,令阿濟格、多鐸在撤退時挾裹數十萬漢軍北歸,因此,包括整個長江流域和中原在內,由漢奸官僚統治的滿清新佔區,實際上力量非常薄弱,但南明的各自為戰、無能收復失地,給予了滿清休整、鞏固和發起新一波南侵以充裕時間。。。南明就是這樣一步步走向敗亡的。

      南宋這種有利局面,很大程度上出自偶然:金國為了滅宋,務求將趙宋宗室一網打盡,因此金軍于靖康二年五月撤離開封北歸時,將包括欽徽二帝在內的皇室成員及其眷屬三千多人全部擄走,至此,宋太宗直系親屬幾乎被一鍋端,唯獨走脫了康王趙構——宋徽宗趙佶的第九子;而趙構之所以能走脫,完全是偶然,本來趙構在金兵大軍合圍開封的時候,已受命作為人質前往金營自首,但女真人生性多疑,試探趙構射箭能力,金軍元帥完顏宗望見趙構箭法精準,認為趙構是假皇子,責令宋欽宗更換,趙構方得以走脫。因此“靖康之難”後,趙構無可爭議、且沒有任何競爭對手地迅速繼承了皇位,金國察覺錯誤後,再後悔已來不及了。

      而南明多頭紛爭、長期群龍無首的局面,是崇禎一手造成的。崇禎帝在李自成進軍北京的過程中,本來有充裕的時間遷都南京,但他為了面子(想讓大臣們來承擔南遷的責任)一味扯皮不作為;崇禎即使本人想“殉國”,也完全應該、且有著更充分的條件,安排太子朱慈烺赴南京坐鎮,以防身後群龍無首局面的出現。但這件事他仍然沒有做。由此導致了死後太子朱慈烺被俘,繼而被多爾袞謀殺,而另兩個兒子失散的最惡劣局面。

      既然崇禎的直系繼承人死的死,散的散,而同輩的朱家諸王在全國各地又有很多,這當然造成了南明諸王爭立、群龍無首的局面。

      由此可見崇禎皇帝朱由檢的智商和性格,都差到了什麼程度,他是一個最不適合當皇帝的人,他就是中國再一次被異族征服的罪魁禍首!舊史以崇禎的勤政,對他給予很大的惋惜,這完全是倒錯,殊不知象朱由檢這種智商性格都最不適合領導國家的人,越是勤政,便越是災難!那種說明亡於萬曆而非亡於崇禎的說法,是不加分析的胡說八道。

      而朱由檢繼承皇位,則純屬偶然。因為天啟皇帝朱由校二十二歲就死了(有被毒死的重大嫌疑),朱由校雖然不勤政,且倚重魏忠賢,但他稟性寬厚,與崇禎迥然有別,魏忠賢雖是權奸,但智商遠在崇禎之上,由他主持,明清必然議和,而明朝就決不會那麼快就滅亡了。

      可見,影響歷史的諸因素中,偶然的因素被大大低估了;此種偶然的因素,或可稱之為“天意”。

      三,南宋擁有一批足以抗禦北方蠻族的強勁軍隊,而南明則缺乏戰鬥力強的軍隊。

      自北宋末到南宋末年,宋朝始終擁有多路能戰的軍隊,如岳飛興起之前,北宋留下的鳳翔軍戰鬥力最強,且馬匹充足,能夠與女真騎兵正面對決;雖則建炎四年關中會戰,鳳翔軍被金軍兀朮部擊潰,但金軍也傷亡慘重,並由此耽誤了南下江淮的時機。除鳳翔軍外,兩宋交際時期的宗澤軍、劉錫軍、劉錡(劉錫之弟)軍、王彥軍、吳階軍都有抗擊金軍的強勁實力,宗澤還發展出一套以步兵小組戰法剋制女真鐵騎的戰術;岳飛軍、韓世忠軍、虞允文軍則是後起之秀:韓世忠、虞允文的水軍是金軍無法逾越的障礙;岳飛則創造出剋制金軍的戰術和陣法,甚至發展出戰力不遜於女真鐵騎的宋軍騎兵部隊,後來十萬岳家軍,成為宋軍中唯一能夠對金軍發起大規模攻勢作戰、並能制勝的精銳部隊。

      正是在這些軍隊的抗擊下,金軍南下一再失敗,金國征服南宋,終成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而南明就沒有多少能戰的部隊。崇禎時期明軍尚有幾路強軍,但這些軍隊,多被崇禎帝的蠻幹“報銷”掉了:賀人龍被輕殺、袁崇煥被冤殺、盧象升部被逼與優勢滿洲鐵騎野戰,全軍覆滅;孫傳庭部十萬軍隊,被逼出潼關與李自成數十萬軍隊決戰,全軍覆滅;明朝最精銳的部隊——袁崇煥建立並留下出來的關遼軍,則在吳三桂帶領下投降滿清,這支抗清經驗最豐富的軍隊,反而成了清軍入侵的急先鋒!

      南明弘光朝、隆武朝、浙東魯王“監國”政權,雖則水軍對清軍有些優勢,但都沒有一支能夠阻遏八旗兵攻勢的陸軍;南明永曆朝的後期,雖則產生了能夠與八旗兵正面對敵的李定國大軍,水軍鄭成功部更令清軍聞風喪膽,但大局已失去太多,滿清牢牢據有大半壁江山已經生根,而且南明內部條塊分割、政令不統一、鄭成功與李定國互不配合、孫可望和李定國更相互內鬥拆臺。

      大局艱危之際,南宋得有多路能戰的軍隊狙擊金軍,南明則缺乏善戰的軍隊,此一定程度上是因為南宋沒有大規模農民起義,而明軍為李自成和張獻忠起義軍消耗很大。

      四,南宋最高統治者的戰略基本正確,南明最高統治者的戰略則大錯。

      上面談到北宋末年,仍不乏能戰的軍隊,那麼為什麼多路宋軍能戰,北宋還是滅亡了呢?其實北宋之亡,並非戰敗而亡,這是與明朝崇禎朝廷的重大區別;北宋滅亡時,宋軍主力尚存、多路軍隊並未潰敗,山西、河北中南部和整個山東,還在宋朝的手裡;北宋之亡,亡於最高統治者意志的軟弱和昏聵:宋徽宗趙佶生性虛榮、好大喜功,心理素質卻極差——色厲內荏,擔不得半點風險,為了建功立業、開疆拓土,他敢於對西夏和契丹發動攻勢,一副雄心勃勃的漢武姿態,但一旦形勢逆轉、風險陡增,他就立即方寸大亂,軟成一團爛泥;宋欽宗趙桓的心理素質與其父差不多,還多了一層昏聵。金國滅宋之戰略,恰恰抓住了宋徽宗父子的最弱點,利用女真人的騎兵優勢,採取繞城不攻長驅直入的方式,大兵團突襲宋朝首都,給趙佶父子施加了無法承受的心理壓力。在女真突襲的壓力下,趙佶、趙桓慌亂得昏了頭,完全喪失了抵抗意志,在金軍孤軍深入困難重重、局勢尚有可為的情況下,竟把希望寄託於金方的和談“誠意”上,為了討好金方以換取“議和”,居然撤銷防禦的組織、自毀開封城防,由此導致了開封的陷落。。。這就是北宋滅亡的真相。北宋,也可以說是“被送”。

      趙佶、趙桓忘記了兩國交兵的一個鐵律:能戰方能言和。在沒擊退對手的情況下,一味退讓是換不來和平共處的,換來的必然是滅亡。因為政治鬥爭說白了就是赤裸裸的成本、收穫的權衡,他能夠現在吃掉你,憑什麼會放過你?等你喘息過來變得強大再來吃你嗎?只有吃掉你的代價,大得他頭痛的時候,他才真會與你“談和”。

      簡要的說,北宋的最高統治者戰略上犯了大錯,對於金國傾巢而來的兇狠入侵,一味軟弱求和、甚至為了求和自毀防禦,終於自取滅亡。

      南宋的開國者趙構,就汲取了父兄的教訓,即位初期,放手和激勵各路將領積極抗金,為之親手題贈岳飛錦旗“精忠岳飛”。。。並在全面抗戰打退了金兵的基礎上,伺機向金國求和,為此不惜向金國皇帝上表稱“臣”,言辭極為卑切。但應注意的是,趙構的求和,是在“戰”的基礎上求和,此種求和與趙佶父子一廂情願的求和,有著本質的區別。趙佶、趙桓出賣了北宋,趙構只是向金國出讓了利益,並沒有出賣南宋,舊史把趙構看作賣國皇帝,並不公正,真正賣國的皇帝是欽徽二帝。

      趙構以戰求和的戰略決策,是基本正確的,因為宋國(中國)根本沒有能力消滅金國,但是自守則綽綽有餘;趙構之所以臭名昭著,歷史評價很低,是因為在“紹興和議”中,他大量的向金國出讓了利益:放棄了河北、山東、陝西大部、江蘇及河南部分的統治權,甚至把岳飛軍所收復的中原失土,又部分地交還金國;趙構這麼做,不是因為宋金兩國實力對比宋朝弱勢而迫不得已,而完全是他私心自用的結果:

      按照當時宋金對峙的形勢,更困難的是金國而不是宋國:宋軍岳飛部已壯大到十萬人,在河南把金軍的最精銳的兀朮部打得昏頭轉向,兀朮已經逃出開封,計劃退回河北,南宋如果全力以赴,收復河北、山西、山東、陝西失土,恢復北宋版圖,是完全可能的。當時金國最恐懼的,就是十萬岳家軍渡黃河北進。

      但趙構既要保江山,也要保皇位——保江山的前提是抗住金國的進攻,保皇位的前提不能夠收復失土,否則金國就會使出“殺手鐧”,把他的父、兄放回來;當時趙構無子、且喪失了生育能力,趙桓回國,勢必危及趙構的皇位。

      所以趙構不惜犧牲岳飛、出讓領土,也要“紹興和議”成功,但趙構之“賣”,是有底線的“賣”,這個底線就是保有南宋的半壁江山,他決不做無土“皇帝”,對此的一個證明就是:當金國內奸秦檜試圖削減南宋的抗金防禦時,趙構立即親自出面制止,並從此嚴防秦檜干預軍事。

      綜上可見:趙構是個非常精明、但卻非常自私的人,但不能說他是一個錯誤的領導人。

      比之趙構的精明,南明的統治者對滿清的戰略,一開始就大錯:崇禎帝對滿清的大錯是,有條件議和不議和,蠢硬到底(皇太極出於滿人入關後亡族的擔憂,對進取中原並不熱心,傾向於在關外與中國長期並存);但南明統治者則走到另一個極端,當多爾袞大軍入關,竊據燕京、畿輔、佔領山東,虎視眈眈磨刀霍霍預備大舉南下,民族矛盾已經取代階級矛盾(李自成佔領北京時期),成為中國主要矛盾的當頭,居然做起了“聯合滿清”的大夢,無論是首輔馬士英、還是大學士督師史可法,都高舉“聯虜平寇”的大旗,多爾袞準備出師攻明瞭,弘光帝派出的使團,還帶著一百萬兩白銀的贖金和禮品,企圖找滿清“贖還”燕京。。。可見其昏庸到什麼地步!

      秉持此種戰略,馬士英臨到最後關頭,還在調兵防範左良玉集團,而對滿清不作防範,馬士英咋咋呼呼地說:“北兵(清兵)至,猶可議款,若左逆至,則若輩高官,我君臣獨死耳!”此種邏輯實在荒唐可笑,敵人能不費功夫地搶你,憑什麼要與你“議款”呢? 

      在這種認敵為友的錯誤戰略影響下,南明弘光朝的“江北四鎮”數十萬軍隊,自然戰守俱廢,八旗兵殺來的時候,當然不是敗死就是投降。

      直到南京失陷後,逃到杭州擁奉潞王朱常芳“監國”的馬士英,猶在做“款虜”的迷夢,他派陳洪範出使清營求和,企圖以割讓南京和江南六郡換取對清議和,此種請求,在勝利在望的清方眼中,自然不屑一顧。馬士英等人的求和,換來的是杭州的迅速失陷,直到這時,馬士英才如夢初醒。

      隆武建立時,明朝才以滿清為主敵,開始調整戰略“聯寇(農民軍)抗清”,只是,此時,不僅關中、江淮、整個長江流域都已淪陷,有點晚了。

       

      五,前朝建都的不同。

      南宋之前,北宋首都開封,地處中原,距長城一線約八百公里,金國攻北宋,採取諸城爭奪的穩健戰略,要打到中原消滅北宋非常困難,採取繞城不攻、長驅直入的“斬首”很有效,但有孤軍深入的弊端,必須要在攻取宋都之後,回身掃平身後的宋朝地方政權,才能繼續南下江淮。所以金滅北宋後,其軍隊長時間被拖在華北和中原,給了江南趙構集團充分喘息之機,北宋定都中原是一個重要的因素。

      而南明之前,明朝定都於北平,則既有利於北方蠻族而不利於本土王朝延續。因為北京位於長城腳下,(在錦州、寧遠、山海關等要塞已失的情況下)蠻族一旦突破了長城一線、佔據了北京,則再無身後之憂,進可攻退可守。

      朱棣劍走偏鋒定都於長城腳下,就已埋下把國家整體亡於北方異族的隱患,為了拱衛首都,明朝的防禦和精銳部隊都集中於北京周邊的長城沿線,一旦這個地區淪喪,國防的中堅也就崩潰,入關的外敵在黃河以北地區也就如無人之境。而定都中原的原因,令宋朝在華北地區有著比明朝更為韌性的防禦,不易出現突破一線,就突破全面的情況。

      如果朱由檢及時遷都南京,並重新組織對清防禦的話,有可能改變這種情況,延續明朝的生命,但這個政治白痴沒有這樣做。  

       這些個重大的區別,就是南宋存在一百五十多年,而南明只維持了二十年的原因。

  • 4 # 騎驢爬樹

    先拿這兩個朝代的一些情況對比一下。

    南明 崇禎時候,明朝逃亡大臣逃向江南,並在南京另立皇帝,但是朝中大臣分為好幾個黨派,最終為弘光皇帝,但是皇帝無力結束朝中混亂的內政。

    隨後,清軍攻佔南京,弘光政權被滅,接下來南明正式四分五裂,各個宗室紛紛自立為皇帝,軍事力量徹底分散,再無集中軍事抵抗清軍。

    南明抗清軍隊,分為朝廷軍隊和原先農民軍,但是朝廷黨派打壓排擠農民軍,抗清力量不和再次削弱南明力量。

    明朝許多後勤裝備跟不上,尤其是火器跟糧草,已經不足以保證武裝所有的軍隊,雖然南明人口依然勝過清軍佔領區。

    再來看看南宋

    北宋大臣和王室南遷後,擁立趙構為皇帝,整個南宋朝雖有黨派,但是對於皇帝的絕對政權一致統一,中央集權沒有分散。

    南宋初期就開始重新建設軍事力量,將潰散的朝廷軍隊和各地民間起義抗金力量及時統一。

    南宋最為富饒的江南未曾被金佔領過,江南為南宋提供大量的武器裝備和糧草以及所有的後勤供給,保證了軍隊的完整。

    結論: 南宋和南明都曾出現過有志有能力的明君,也都有著名的武將率軍,但是一個國家沒有統一的戰線,是很難集中力量對抗困境的,而南明敗就敗在力量分散,戰線無法統一。

  • 5 # 生物研究宴

    這兩個王朝條件、環境都不同。所以南宋能繼續延續,南明很快被滅。主要有六個方面因素。

    1.金國短視與清軍長遠戰略。

    北宋滅亡的很突然,這種突然性也讓金國感覺不適應。因為金國從一個遊牧民族發展起來,它們只想擄掠財物,或者只想佔領中原,並沒有雄圖大略。所以掠走徽欽二帝以後,金國就班師回東北了。這就給了趙構喘息的時間,一路狂奔到臨安,繼續做大宋皇帝。所以金國讓宋朝穩住腳了。

    而清朝就一樣了。多爾袞進關前,就按照皇太極制定的戰略,要一鼓作氣統一整個中國。所以那時清軍並沒有給南明王朝留有喘息的機會。本來南明就如驚弓之鳥了,再面對強悍的清軍,南明原本就是散沙一片了,哪還有能力回擊呢?!

    2.南宋王朝團結與南明內訌。

    北宋滅亡後,只有趙構一人被大臣匆匆忙忙擁立皇帝,重整旗鼓往南跑。目的只有一個,那就是快點穩住,重新收回失去土地。那時南宋無論將臣,還皇族,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那是帶著恥辱而鬥。用一句話最貼切:知恥而後勇。

    而南明則是窩裡鬥。第一個皇帝是福王朱由崧,雖然與崇禎皇帝都是皇族系列,但不是真正意義上的嫡系皇子。別小看這種身份,那時就出現合法性問題。當時清軍逼的急,而南明小王朝內部卻都在打自己的小算盤。上至皇族,下至將臣都那樣。南明王朝才幾十年就經歷了弘光政權、魯王監國、隆武政權、紹武政權、永曆政權、明鄭時期6個時期,這就充分說明了,南明連個主心骨都沒有,怎麼能延續?

    3.南宋王朝強大文化力。

    我在之前文章和問答中,對於宋朝的強大已經分析過了。南宋其實並不弱,它強在文化力上。所謂的文化力,那就是南宋基本上把北宋那套全部複製了南方,就連孔家的傳人也運到了南宋。雖然後來金國也立了一個孔家傳人,但與南宋還不能比。因為南宋代表著儒家的正統。所以南宋文化向心力有了,人人都想收復失地。

    而南明不要說文化力了,根本沒有那個時間去發展。大明王朝那些子民也沒跟著跑到南方,所以力量對比就看出來了。

    4.宋朝軍事體制雖有弊病但發揮了作用。

    南宋能延續一百多年,與金元對抗了一百多年,應該得益於趙匡胤設立的一套軍事制度。之所以這樣說,那是因為趙匡胤靠軍事政變上的臺,他深知軍事怎麼抓。於是宋朝軍事體制就確立下來。為將者只有在戰時才能統兵權力,戰後即收回。雖然將不知兵,兵不知將,但極少有擁兵自重,各自為戰的現象。

    而南明就不一樣了,有的將臣們都有自己的武裝,甚至有的還想當皇帝。就比如吳三桂這樣的人,他的實力南明根本就對付不了。

    5.南宋時並沒有大的起義。

    宋朝雖然有起義暴動,但都是小規模的,根本觸動不了宋朝根基。岳飛等將臣也曾為南宋剿過匪。這就給了南宋發展的空間,再加上金國沒有大的實力往南推進,南宋很快就形成一個很穩固的政權。所以趙構才能時間吟詩作畫。

    而南明處於什麼樣的形勢呢?李自成隊伍雖然被打散,但餘部還在戰鬥。而張獻忠的大西政權在四川已經奠定基礎。面對強大清軍,再加上這些起義軍。南明想繼續戰鬥都難。

    6.南宋能臣良將多。

    雖然南宋出了個秦檜,但相比南明來說,南宋有很多忠臣良將,這些人都忠心耿耿為南宋北伐。而南明恰恰就缺少這方面的將官,即使有厲害的將官,但他們並不想復興大明。

  • 6 # 萬曆不上朝

    歷史上南宋和南明都是南遷王朝,南宋堅持了一百六十多年,而南明18年後就煙消雲散了。為什麼南明存在的時間遠遠比不上南宋,從以下幾方面分析一下原因:

    一:各自對手的實力不同

    南宋人的對手是金朝,金朝的建立者是女真人。1115年女真首領阿骨打正式建立了金朝。他們用了十年的時間消滅了北方大國遼朝。之後不久,他們和宋朝發生了矛盾,而且也的確是責任在宋朝一方面。金朝先後兩次南下侵宋,第一次的時候並沒有打算滅宋。但是,趙佶父子的背信棄義引得金人再度南下,開封城破之後,北宋滅亡。而這個時候的金人,在短時間內接連消滅兩個牛哄哄的王朝,對他們來說,短時間內的迅猛擴張,超過了他們的消化能力,他們當時沒有能力直接統治中原。他們撤退之後,立張邦昌為皇帝,國號為楚。張邦昌不敢當皇帝,派人把皇帝印璽送給了趙構。趙構在商丘稱帝,再次打起了宋朝的旗號。接著趙構難逃。之後金人再度南征,目的就是要捉拿趙構。最後金人到了江南卻遭到了前所未有的失敗,使得趙構得以在南方立足。接著,1130年,金人又在中原扶持了劉豫出來當傀儡皇帝,國號為齊。這都說明,當時金人尚且沒有能力直接統治中原,更談不上徹底南下消滅南宋一統天下了。一直到1137年,金熙宗才廢黜了劉豫,開始直接統治中原。而這個時候,趙構已經在江南站穩了腳跟。以後南宋與金就形成一種相互對峙的局面,誰也不敢攻打誰。

    (1653年形勢圖)

    南明的對手是清朝,清軍在入關之前已經在關東經營將三十多年,具備雄厚的戰鬥力。他們入關後,把明朝的中央政府以及地方政府機構,基本上是全盤接收,這就不存在著如何治理的問題。所以,清軍入關之後,目標就非常明確,奪取整個天下。而不是像金朝初年那樣對直接管理中原還猶猶豫豫。南明也曾經派人向清軍求和,商量雙方是否可以簽訂個和約,讓清朝承認南明的存在。但是被多爾袞一口回絕。

    清軍入關之後,先是打出了為崇禎皇帝復仇的口號,這在一定程度上贏得了一部分中原士人的支援。他們進入中原以後,至少從宣傳的口徑上來說,他們不以明朝的敵人而自居。他們把打擊的目標定在李自成、張獻忠等人的身上。李自成一路往南撤退,他們就在後面追,很輕鬆就佔據了河北、河南、山東、山西,等到消滅了李自成的時候,已經打到了湖北。而且,他們還有吳三桂之流來做先鋒。

    二:內部團結不同

    對於南宋來說,他們內部相對來說比較團結,雖然也曾有過紛爭,也有過秦檜之流的投降派,但趙構的合法性從來都沒有過質疑,宋朝宗室,太宗系只剩下一個高宗,而高宗是徽宗的兒子,欽宗的弟弟,又是天下兵馬大元帥,身份地位和聲望那是那些差不多淪為平民的太祖系子孫可比的,文臣武將都圍繞在他的周圍,雖說不是團結一致吧,大敵當前,大家都是同一個利益集團裡的人。

    (永曆帝劇照)

    反觀明朝,正牌的皇室嫡系不知所蹤,造成各個利益集團紛紛推出自己的代言人,為了個誰是正統的皇帝勾心鬥角,爾虞我詐,全然不顧大敵當前,國家生死存亡,徒耗了明朝最後一點復興的火種。北宋皇族除了趙構以外,其他皇族近支都被金朝人給一鍋端了。假如金朝人沒有能把北宋皇族都帶走,到了江南之後,還冒出來好幾個人來和趙構爭奪皇位,可能會給金人以可趁之機。但是這樣的場景並沒有出現。南宋內部相對來說比較團結。南明時期,不同派系之間爭鬥不休。極大地減輕了清軍的阻力。比如就在多爾袞大軍南下的時候,左良玉率領二十萬大軍也直奔南京而去,號稱是要清君側。最後左良玉病死,部隊投降了清朝。以至於史可法他們在防禦多爾袞的時候還不得不分出精力來對付他們。設想,假如南明內部統一,這數十萬大軍能真正發揮作用,清軍也未必能那麼順利佔據江南。

    三:擁有的人才不同

    (岳飛劇照)

    南宋初年有韓世忠、李綱、岳飛、劉光世這樣的名將,正是這樣的名將,為南宋撐起了半壁江山。宋軍的戰鬥力還是比較強的,他們在與金兵的戰鬥中並不是完全被動挨打的,也有主動出擊的時候。朱仙鎮大捷、黃天蕩一戰,韓世忠困住金兀朮長達四十八天之久。最後金兀朮倉皇北撤。而在南明,史可法孤軍奮戰,揚州城破之後以身殉國。其他的將領,少有能與韓世忠、岳飛等人匹敵的軍事才能。在戰場上,南明缺乏可圈可點的戰役。雖說,有閻應元守嘉定之類的事蹟,但都是區域性戰鬥,不足以扭轉大局。

    四:經歷的戰亂不同

    (李自成農民起義)

    北宋滅亡前自己內部並沒有經歷過太多的戰亂,雖然也有如方臘的起義,但都不成氣候。而明朝在滅亡前,已經和李自成、張獻忠血拼了好多年。本身在清軍入關之前,明朝已經被李自成、張獻忠折騰到了焦頭爛額的程度。而導致李自成、張獻忠等人出現的原因,還是要從明朝內部來找。雖說那時候也有清軍在關外搗亂,但明朝的心腹大患卻是張獻忠、李自成等人。等到後來清軍入關以後,中原地區基本沒有什麼抵抗,就是因為此前已經被折騰苦了,根本沒有能力再抵抗清軍了。於是,清軍很容易就推進到了長江沿線。相反,南宋初年,中原地區對金兵的抵抗從來沒有停止過。後來還有像辛棄疾這樣的人從中原起兵抗金,最後南下江南的。金兵南下的時候有後顧之憂,而清軍南下的時候沒有。而且,我有時候就會想一個問題,假如沒有金兵的南下,北宋將會如何收場?雖說宋徽宗很荒唐,但北宋似乎也沒有要亡國的跡象。而明朝則不然,縱然沒有清軍,崇禎皇帝也不一定能收拾張獻忠、李自成等人。

    五:清朝實行對百姓有利的政策

    當初清軍入關以後有一條措施對於他們奪取天下非常有利。他們入關以後就下令免除此前所有百姓們拖欠的錢糧稅款!這本身是慷他人之慨,本來也不是欠他們的錢,他們來了宣佈免除,卻獲得了一些百姓的支援。不僅如此,他們入關以後還下令免除三餉。崇禎皇帝為了對付李自成、張獻忠和關外的清軍,不斷增加軍費,百姓們的正常稅賦之外還徵收了繳餉、遼餉。清朝的免稅政策無疑都是百姓歡迎的舉措,雖說他們是異族,但是他們免除了百姓的負擔。假如明朝回來,說不定還要交那些稅賦。百姓們也不願意去為明朝賣命。相反,當初金兵南下的時候,除了劫掠,他們可曾有過什麼對百姓有利的政策出臺嗎?

    當然,上面所說的都是南明開局不如南宋的地方。其實,南明開局也有其自身的優勢。比如南明初期擁有的軍隊數量遠超南宋;南明還有一個不是盟友的盟友,那就是李自成。如果南明統治階層能充分利用這些優勢,處理好內部團結,翻盤未必不可能。可是南明統治階層不斷搞內鬥之餘,還天真地想到去聯合清軍來剿滅李自成。結果清軍在攻滅李自成的大順政權後,反手就將南明給殺得個乾乾淨淨。

  • 7 # 北疆同心聊歷史

    南明的戰鬥力的確不如南宋,如果要細究其原因固然很多。但是南明與南宋的最大區別不是別的,而是它們面對的形勢不同。

    南宋面臨的是什麼形勢呢?是金國挾滅遼之餘威,趁勢襲破北宋都城開封,俘虜徽、欽二帝,然後再順勢繼續南下的形勢。

    憑藉當時金國的實力,僅僅是消化為其吞噬的遼國也非易事,倘若再想一口吞下整個宋朝,恐有消化不良的危險。這也就是儘管金國滅亡了北宋,但卻又不得在大肆劫掠之後,選擇扶植張邦昌為偽楚皇帝,後又扶植劉豫為偽齊皇帝。

    讓這兩個傀儡政權,做為金國與南宋王朝之間的緩衝地帶!說一千道一萬,金國之所以沒有滅亡南宋,不能不想而是不能。而南宋能夠偏安一百餘年,也並非其戰鬥力多麼強大,而是得到了金國無力一舉滅亡它的喘息之機,以及據有長江和山川之險的加持。

    反觀南明面臨的形勢則與南宋不同,南明作為明朝餘脈,別的沒有繼承,倒是把明朝的黨爭內鬥發揮得淋漓盡致!休說東林黨人仍然在與閹黨餘孽明爭暗鬥,就是那些擁兵自重的軍閥也夠南明政權頭痛的!

    不僅江北四鎮胡作非為,而且坐鎮武昌的左良玉也不能為大局著想,在清軍大兵壓境的形勢下,還在夢想舉兵東佂“清君側”,一心要幹掉權臣馬士英等人。結果被清軍趁虛而入,奪去了江北大片土地。

    南明內部是如此之混亂,又怎麼可能形成抗擊清軍進犯的合力呢?更兼清廷統治者為了攻奪關內,自皇太極改金為清始早已策劃多年,等的就是明朝內亂的機會!因而當李自成、張獻忠等起義軍,遇到兵強馬壯的清軍時,自然只能是一路敗退,直到最後被徹底消滅!

    待到江北的抵抗力量,完全被清軍消滅之後,留給內部爭鬥不絕,人心猶如散沙的南明政權的自然只能是被消滅的命運!並非南明的軍隊不多,也並非南明將領都是些貪生怕死之輩!奈何政局混亂至此,人心離亂至極,就是有少數忠臣義士也於大局無補,在這種利於清廷不利於南明政權的形勢下,南明軍隊又怎麼可能充分發揮出戰鬥力呢?

  • 8 # 調侃歷史的幻苦君

    最大的原因在於錢,宋代的經濟比較強大,士兵可以穿重甲,製造的硬弩也很優良,而明末已經到了吃空餉極其嚴重的地步,一個遊擊將軍或者總兵名義上應該有兵員數千,但是糧餉已經被挪用貪汙,只能掏出少部分來養幾十或者近百的家丁來支撐場面,沒有錢,就沒辦法維護軍隊的規模和訓練,士兵也沒有勇氣和士氣。

    另外在宋代非常優待士大夫階層,不會凌辱和殺戮知識分子,而中國社會呢,士紳能起的作用非常大,對抗蒙古的入侵,上下同心,抵抗就非常激烈,即便失敗也有崖山十萬軍民投海的壯烈,千年以後也讓人感慨。

    而明代的知識分子,以東林黨為首,思想上已經被變得落後腐朽儒家思想控制,只關注跟皇帝爭權,跟太監爭權,正事不會辦,壞事天天干,嘴上都是大道理,但是國家民族的命運根本不放在心上,明亡後計程車紳起初都是隨遇而安的,抵抗的很少,錢謙益侯方域這些人該投降就投降,只是後期遇到剃髮令,才發生了一些地方的反抗。

    南明的幾個軍事力量,在對抗滿清起作用的居然是鄭成功,李自成和張獻忠的餘部,互相不能信任,不能組成統一陣線,而真正的明正規軍力量幾乎沒起大作用,比誰投降快。

    不是滿清有多強,確實南明一盤散沙,缺乏一面作戰的大旗,缺乏一位強有力的旗手,讓人扼腕嘆息!

  • 9 # 煙雨踏秋殤

    南明為什麼不如南宋?南明滅亡的原因有哪些?接下來就和各位讀者一起來了解,給大家一個參考。

      崇禎皇帝自縊以後,明朝政權並沒有完全消亡,很多皇室宗親以及文武大臣都逃到了南方,並且由福王朱由崧在南京建立了南明政權。不過南明僅僅維持了39年,便被清軍所滅,為何南明沒有像南宋那樣能延續百年呢?很多人都覺得南明的處境和南宋相似,實則不然。南明政權有著十分嚴重的內部問題,而且清軍在當時也擁有極強的戰鬥力,根本就沒給南明紮根的機會,從而被快速消滅。

      南明與東晉、南宋的情形比較相似,都是華夏民族遭到當時的異族入侵,北方疆域淪陷而跑到江南建立的延續政權。那為何東晉與南宋能延續百餘年國祚,而南明卻扛不住呢?

      原因一:南明的帝位之爭不斷,始終沒有建立較為有效的中央政權。

      自北京失陷、崇禎帝自縊之後,南京雖有完整的官僚人員配置,但並沒有能迅速建立能獲得廣泛認可的政權。崇禎帝雖然殉國,但皇子們卻下落不明。在皇子們的下落被弄清之前,南明政權的合法性就會遭到質疑,也就不會得到廣泛擁護。其後,南京與北京也都出現了“崇禎太子案”,就使得福王政權在政治上陷入了被動。

      福王政權覆滅之後,南明更是各地為政。浙江抗清義軍及明朝官紳擁立魯王朱以海監國,福建的鄭芝龍擁立唐王朱聿鍵在福州登基稱帝,兩個政權誰也不服誰(魯王與唐王,分別是朱元璋的第十子系與第二十三子系)。其後,又有“唐桂之爭”,雙方甚至為帝位而兵戎相見(桂王是萬曆帝的第七子系,按法理應由桂王朱由榔承繼皇位,但福建的鄭氏擁立唐王系稱帝在前)。甚至廣西的靖江王王朱亨嘉也想黃袍加身(靖江王系是朱元璋之侄朱文正之後,按宗法根本不具備繼統的資格)。

      而反觀東晉與南宋,晉元帝司馬睿與宋高宗趙構的地位都比較穩固,並沒有受到強而有力的挑戰。即便宋高宗時期,發動了苗劉兵變,也是逼迫宋高宗將皇位禪讓給其三歲的皇太子趙旉(趙構的獨生子)。故而,晉元帝司馬睿與宋高宗趙構作為華夏政權的延續,不但得到江南地區的廣泛認可,也是北方漢人心中的唯一正統所在。

      原因二:明朝的黨爭,促使了南明政權的分裂。

      南明的最為關鍵時期是定都於南京的福王政權,而南京一帶的江南地區,是東林黨的勢力中心。可是,而東林黨與福王系卻素有仇怨。明朝萬曆時期,有“國本(太子)之爭”,萬曆帝很疼愛鄭貴妃生的兒子朱常洵(福王),想廢長立幼、立朱常洵為太子,遭到了東林黨的極力反對而最終未果。在崇禎帝殉國、皇子們下落不明之後,無論從繼位法理上,還是從客觀條件上(其時朱由崧逃難於淮安,是離南京最近的近親藩王),都該立福王朱由崧(朱常洵之子)。

      但是,東林黨卻主張“立賢”,想擁立潞王朱常淓(萬曆帝之侄)為帝。表面上是為了江山社稷,實際上卻完全是東林黨的私心作祟。明朝對藩王的限制極嚴,藩王“賢與不賢”很難斷論。而古代皇位繼承製度之所以要堅持“立長不立賢”,就是要有效避免皇位爭奪。而東林黨卻在此時主張“立賢”,就是給早已混亂不堪的國家再度添亂。從朱常淓的後來表現來看,也並不比朱由崧賢能。

      東林黨之所以不願意讓朱由崧嗣位,是因為在東林黨派大臣的心中有過不去的檻。東林黨在萬曆時期好容易才贏得了國本之爭,其對手就是鄭貴妃--福王朱常洵,而如今再擁立朱常洵之子嗣皇帝位。一方面,等於說東林黨的當初努力白費了。另一方面,東林黨人也害怕福王朱由崧的政治報復。

      結果,卻為馬士英提供了可趁之機,做了福王政權的定策元勳。東林黨人雖不得不承認既成事實,但背地裡卻使壞,甚至希望福王政權垮臺。當南京出現了太子案時,東林黨人一口篤定南京出現的太子是真太子,其目的就是要否認掉福王政權的合法性(實際上,北京的太子是真,卻被多爾袞以假太子處死;而南京的太子是假,卻被東林黨人篤定為真)。

    image.png

      原因三,吳三桂、孔有德、尚可喜、耿仲明及李成棟等帶路黨的“功績”。

      實際上,滿人不但沒有平定江南的能力,甚至連統治北方中原地區也顯得兵力不足。且江南為丘陵地區、水網密佈,並不利於騎兵作戰。而滿人的文明程度原本就較低,甚至連造船都不怎麼會,又怎麼能越過長江天塹去征服江南?而滿清之所以平定江南,還是仰賴吳三桂、耿、尚、孔及李成棟等帶路黨的“功績”。東晉與南宋時期,雖也有漢人為異族效力,但並沒有明末之際那麼大的規模。

      原因四,隨著歷史的演變,抵抗異族的意志也越來越弱。

      中國歷史上一直有“夷夏之防”,但隨著歷史的演變,抵抗異族的心理與意志卻越來越弱。用一個不恰當的比喻,就像一位女子受到他人的非禮。該女子第一次受到非禮之時,其反抗肯定是最激烈的。而一旦被對方得逞之後,其下次遇到非禮之時,其反抗烈度就會減弱。而如果被人十次、八次得逞之後,甚至都會懶得反抗。

    image.png

      而一個民族遭到他族侵凌也是這個道理,東晉時期是華夏民族第一次遭到異族的侵凌。所以,東晉雖弱,但華夏民族不甘受他族侵凌、奴役的意願也最為強烈。可以說,華夏民族的第一次反抗異族侵凌的過程長達兩百七十多年(東晉至南朝陳),而最終滅亡於鮮卑化的漢人隋政權。

      南宋時期是華夏民族遭受第二次異族侵凌,其反抗過程歷經一百五十年,而最終滅亡於蒙元政權。而經一百年蒙元統治,漢族抵抗異族的心理與意志也變得虛弱,故南明也只存在了四十年。滿清之所以要倒行逆施,不顧激起民變之風險,也要在已順服的地區頒行“剃髮令”。其目的就是對漢人進行精神閹割,而削弱掉漢人的抵抗意志。可以說,如果滿清不頒行“剃髮令”,滿清能更快平定江南,但是,滿清的統治卻絕對維持不了兩百多年。我們從一系列清末百姓生活狀態的舊照片,就可以充分理解那種被滿清"精神閹割”的狀態,早已沒了血勇精神與民族自信。

      原因五,清軍迅速南下,沒有給南明政權穩定的機會。

      清軍從入關到消滅南京的福王政權,只用了一年的時間。而在這短短的一年時間,南明的政權還沒有足夠穩固。而東晉與南宋卻不同,東晉時期,北方長期分裂、互相攻伐(十六國),並沒有能力南下,反而是東晉有力量征討北方政權。而待前秦統一北方之時,而有足夠的力量攻取東晉之時,東晉政權已歷時六十年。南宋時期,金國也雖渡江南侵(“搜山檢海捉趙構”),但其後方並不穩,差點被韓世忠抄了後路。此後,金國在很長時期,都沒有敢冒險渡江南侵,而使得南宋政權能迅速穩定下來。

  • 10 # 全點評

    清朝在入關之前,已經和明朝戰鬥了26年,這26年之中,它把明朝在遼東地區的全部資源都吸納到了自己這邊。這就導致了三個結果:第一,明朝的人力、物力、財力大量消耗,成為強弩之末。第二,清朝擁有了一支東亞最強的野戰軍團。第三,清朝有了豐富的統治漢人的經驗。

    而這三個條件金朝都不具備,這就導致金朝一波進攻打崩了北宋之後,還需要偽楚、偽齊來替自己維持佔領區,而南宋在江淮川楚一帶還能集結起大量的可戰之兵,這才能維持南北對峙的局面。

    南明的情況就很尷尬了,從東到西,其實是三個政權、四個勢力在守衛著中國的南北分界線。江淮一帶的江北四鎮、鄂東贛北一帶的左良玉、分散在湖廣江西各地的順軍、四川的西軍,而這四個勢力之間還互相為敵。與此同時,這四支軍隊同時還面臨內部問題。江北四鎮本來就是來源不同的軍閥拼湊起來的,相互之間奪餉銀、爭地盤。左良玉病重,無力掌控軍隊。李自成戰死導致順軍內部沒有統一的領導,各營將領的意見分成降清、歸明和繼續打大順旗號三種,而繼續打大順旗號的話,誰是李自成的繼承人也是大問題。張獻忠則在四川搞起了大肅反,內部出現路線分歧,連四個兒子都不和他一條心了。大內訌之中套著小內訌,四部兵馬中最能打的是順軍,但是沒有地盤和餉銀,有地盤和餉銀的左良玉、劉澤清等人,在清軍入關之後吃瓜吃了一年。

    結果就是,1645年清軍南下的時候,這個比金朝強大得多的政權面對的是一個比南宋弱小得多的敵人。南宋完整地繼承了北宋的一半基業,而崇禎實際上並沒有留下啥基業,1643年的時候,明朝的統治秩序就已經崩潰了。李自成以幾個月的時間橫掃北方,張獻忠在湖廣、四川轉戰也是阻力極小,大批官員、將領投降。就在大明朝的舊秩序崩潰,大順朝的新秩序還沒形成的時候,清軍來了。所以,南京、西安、成都的三個政權全都是半成品。江南明軍本來是應該作為多米諾骨牌中的環節連著倒掉的,但是清朝入關打斷了這個程序,清軍和順軍磕了一年,給了馬士英、史可法等人時間,拼湊出了一個弘光政權,但是這個政權對於自己軍隊的控制力與崇禎時期相比天差地遠。江北四鎮認為“皇帝乃吾輩所立”,皇權對他們有多大的影響也就只能看他們給不給面子了。南宋朝廷是個真正能指揮軍隊的正經朝廷,弘光朝廷則是紙糊的,就等著誰來踹一腳。左良玉先踹了第一腳,可他自己也是個半身不遂,一腳沒踹動,然後清軍就來了,小指頭輕輕一戳,弘光朝廷就倒了。

    弘光之後的潞監國政權,就更是徹徹底底的笑話了,南京丟了守杭州這個計劃本身就不靠譜,再加上還有朱常淓這個千古一絕的慫包,監國六天就向清軍投降,在清軍在杭州城下和明軍大戰的時候,他居然派人從城牆上送酒食下去犒勞清軍。雖然說趙構有很多黑點,但是1645年的時候如果南明有趙構這樣一個皇帝,相信史可法、沈廷揚、黃得功等人得樂瘋了。

    再往後數,隆武、魯監國、紹武、永曆,基本上就多努力也沒希望了,黃河流域丟沒了,長江流域也丟沒了,換成任何朝代,任何君主,在這種情況下都不可能再有反殺的希望。李定國、鄭成功的絕地反擊,那是可遇而不可求的,他們雖然比不了嶽武穆,但也是一時人傑,要說武將,南明是不缺的,劉文秀、白文選、馮雙禮、李過、高一功、李來亨、馬寶等人能力都不弱。可南宋中興四將的背後是宋朝的半壁江山,而南明諸將的背後是雲南、貴州,是夔東的幾個縣和東南沿海的幾個島子。

    南明能有十八年的國運,就該知足了,按照1644年的那個情況,大明往多了說也就三年國運,大明、大順、大西三國的國運加在一起才湊了十八年。

  • 11 # laocheng

    崇禎政殿皇帝自殺,明朝政權沒有完全消亡,很多皇室宗親和文武大臣逃往南方,復王朱由流在南京建立了南明政權。但是南明只維持了39年,被清軍消滅了。為什麼南明沒有像南宋一樣延續100年?很多人認為男人的處境和南宋相似,但事實並非如此。南明政權存在嚴重的內部問題,清軍當時也具有強大的戰鬥力,甚至沒有給南明紮根的機會,因此迅速消亡。

    南明、東晉、南宋都是類似的情況,當時中國民族遭到異族入侵,北方領土淪陷,到江南建立的連續政權。為什麼東晉王朝和南宋王朝可以延續一百多年,而南明卻不能承受呢?

    原因一:南明的帝位之爭不斷,沒有出現比較有效的中央政權。

    北京淪陷、崇政以後,南京有完全的官僚部署,但沒有迅速建立廣泛認可的政權。崇政皇帝殉國,但不知道皇子的下落。在查明皇子的下落之前,南明政權的正當性將受到質疑,不會得到廣泛支援。此後,南京和北京也出現了“崇政太子事件”,復國政權在政治上處於被動狀態。

    復國政權滅亡後,南明更加各地。浙江杭州清一軍和明朝官員建德李祿朱亥監國,福建鄭季龍李唐王朱328錢普福州即位,兩個政權都拒絕任何人(盧王和唐王,分別為朱元璋第十子和第二十三子)。後來有《唐貴智之戰》,雙方甚至為皇帝會見了軍事戎(桂王應該由皇帝王朱幼魯繼承王位,而福建鄭王則持有唐王的皇帝)。即使廣西靖江王朱恆(靖江王系朱文正後,朱元璋的侄子朱文正,根本沒有資格按宗法行事)的黃袍加身。

    相反,東晉、南宋王朝,晉、元濟、司馬裡、宋、高宗趙構的地位比較穩固,沒有受到強烈而有力的挑戰。甚至宋真宗,苗裔劉兵開始變化,這迫使宋真宗把皇帝交給皇太子趙賈(趙構唯一的兒子)。因此,秦皇帝司馬睿和宋高宗趙構得到了江南地區的廣泛認可,也是北方漢族心中唯一的正統地方,隨著華夏政權的延續。

    原因二:明黨爭引發了南明政權的分裂。

    南明最重要的時期是南京定的復王政權,南京一帶的江南地區是東林黨的勢力中心。但是,東林黨和福王界大體上是有仇的。明朝萬曆年間,有過“國本(太子)之戰”。萬曆帝很愛鄭貴妃生的兒子周昌五(復王)。想廢黜長壽。朱昌泰遭到東林黨的強烈反對,最終沒有結果。崇禎皇帝殉國後,太子下落不明,不論繼承律法,或客觀條件(當時朱裕祿,是南京最近近親的對手王,從淮安逃走),李甫王朱幼祿(朱昌濤的兒子)。但是東林堂提倡“賢人”,想以呂王周昌靜(萬曆帝侄子)為皇帝。雖然看起來是為了國土辭職,但事實上完全是東林黨的無私發揮了作用。明朝對譚王的限制很嚴,譚王很難論及“智者和智者”。舊的皇位繼承製度必須堅持“直立不立”的原因是要有效地避免皇位競爭。相反,東林黨在這一點上主張“智者”,是對已經陷入混亂的國家再次增加混亂。從朱昌以後的樣子來看,不比朱星好。

    東林黨不希望朱由美的原因是東林黨長官心中有無法實現的門檻。東林堂在萬曆時代勉強獲得了國本爭議,其對手就是鄭貴妃——福王周昌道,現在又重新佔據了周昌道家皇帝的位置。也就是說,東林黨一開始的努力是白費的。同時,東林黨也害怕波王周瑜的政治報復。

    因此,對馬世英來說,一有空就成為復國政權的政策原訓。東林黨人必須承認既成事實,但只能在背後做壞事,希望復國政權垮臺。南京發生太子事件時,東林黨人毫不留情地承認南京出現的太子是真太子。其目的是否定復國政權的正統性(事實上北京的太子是真的,但大袞被假太子處決了;南京的太子是假的,但向東林黨人保證是真的。)

    三個原因,吳三貴、孔友德、尚滿意、耿仲明、李成東等屬相黨的“成就”。

    實際上,滿洲不僅沒有平定江南的能力,連統治北方中原地區的兵力也顯得不足。江南是丘陵區,水網密佈,對騎兵作戰不利。滿族的文明程度本來就低,連造船都不捨得,怎麼能越過長江天窗征服江南呢?而且,滿洲平定江南的原因,或依賴於吳三貴、耿、商、孔、李成東等印度黨的“業績”。東晉和南宋王朝,漢族發揮了本國的效力,但幕末沒有那麼大的規模。

    第四,隨著歷史的演變,對外星人的抵抗也越來越弱。

    我們歷史上總是有“今夏的預防”,但是隨著歷史的演變,對異族的抵抗心理和意志越來越薄弱。用不恰當的比喻,例如一個女人受到別人的指責。那個女人第一次受到不正之風的時候,抵抗可能是最激烈的。一旦對方成功,下次遇到舞弊,其抵抗力就會減弱。成功了十次、八次,連反抗都懶得反抗。

    一個民族受到另一個民族的侵略也是這個道理。東鎮時代是因為火星民族首次被其他民族侵略。所以東鎮雖弱,但華夏民族對其他民族的侵略和奴隸的意志最強。華夏民族的第一次抵抗(東晉~南辰)超過二百七十年,最後可以說是鮮卑族在漢水政權中滅亡了。南宋時期,火星民族經歷了第二次種族侵略,其抵抗過程持續了150年,最終被蒙古和原政權滅亡。時隔100年蒙古統治後,漢族抵抗種族的心理和意志也發生了變化

  • 12 # 黑水布衣

    理論上,南明是大明帝國都城北京失陷後,由明朝宗室在南方建立的多個流亡政權的總稱。大致分為:弘光政權、隆武政權和永曆政權。我們可以一一來說。

    一、弘光政權

    朱由菘,明神宗朱翊鈞孫。崇禎帝堂弟。崇禎帝在北京自殺後,他在南京被擁立為帝。其實崇禎帝雖然死亡,但淮河以南基本所有地區仍然是明朝的天下。特別值得注意的是,明朝一直實行“兩京制”(朱棣之後),所以,南京保有一整套完備的中央機構。南京的明朝官員僅僅用十幾天功夫,就以最快速度建立了一個新的政權——弘光政權。

    新的南明政權,無論是經濟、政治、軍事,還是人心方面,皆有著極其有利的態勢。

    明末以來,北中國內憂外患,戰亂不斷,江南地區卻一直比較平穩,農業、商業、手工業發展迅速,經濟積累豐厚,是明朝得以支撐的最大財賦地區,也是大明帝國最重要的經濟基礎。僅稅收方面,江南就佔全國稅收的將近一半,可謂財源滾滾,既富且庶。更重要的是,明朝軍隊,在江南地區還保有一百多萬,遠遠超過清軍數目。而且首都南京從地理位置上講,自古形勝之地,虎踞龍蟠,又有長江之險,文物繁多,田野富饒,軍事地理位置十分獨特。朱元璋就是在此定鼎天下,它不僅北有長江天險,且長江東延一直到江陰、南通,均有天險做憑恃。特別是南通往下,入海口處,江面遼闊,寬有三十多里,讓人頓起插翅難渡之感。再往北推,淮河本身可作為一道大的天然防線。

    從常理推斷,南明新朝廷再怎麼不行,也能與清朝劃江而治。南明儲存個江南半壁,應該是完全不成問題。但是這個政權僅存在兩年就煙消雲散了。其原因有以下幾點:

    1、皇帝不是好東西,朱由崧,是明神宗寵兒老福王朱常洵的庶長子。萬曆四十五年,朱由崧便被封為“德昌王”。由於老福王的王妃鄒氏自己沒兒子,朱由崧便得為福王世子。形容這位皇帝那就是“痴如劉禪,淫如隋煬,”有如此皇帝,弘光政權還能長久?

    2、策略失誤,以馬士英為謀主的弘光朝廷,竟然提出“借虜滅寇”的策略,也就是藉助吳三桂之力,聯合清軍打擊農民軍(當時資訊不發達,不知道北方到底發生了什麼事),並天真地認為此舉可以使清軍與農民軍在交戰中“兩敗俱傷”。結果可想而知。

    3、揮之不去的黨爭,明史就說“明亡於黨爭”,到了這個小朝廷依然如此,以史可法為首的東林黨人與馬士英一系傾軋不斷,雙方你來我往,沒人關注國家的死活。

    公元1645年5月,清朝豫親王多鐸率清軍血洗揚州後渡江直撲南京。十幾天後,南京陷落,弘光政權滅亡。

    二、隆武政權

    福王朱由菘稱帝后,怕唐王朱聿鍵爭帝位,命他遷居廣西平樂府(今廣西省桂林市南),不久流亡於福建。弘光帝朱由菘於公元1645年5月被俘,他於同年閏6月受鄭鴻逵、鄭芝龍、黃道周等人的擁立,稱帝於福州,改年號為隆武。

    朱聿鍵身世坎坷,稱帝后振作精神,一心試圖恢復明朝江山。能看出有個明君的樣子,但其政權同樣危機四伏。

    1、皇權被架空,隆武帝卻一直為鄭氏家族集團所架空。以鄭芝龍、鄭鴻逵、鄭芝豹、鄭影為首的鄭氏家族,都是大海盜頭子出身,數十年橫行福建、廣東、浙江一帶沿海,兼商兼盜。他們在崇禎初年受招安後,趁天下大亂之際一直忙於擴大地盤,充實自己的私人力量。隆武帝對於他們來說就是幌子。

    2、相煎何急,公元1645年5月,弘光帝被俘後,張國維、張煌言、錢肅樂等擁立魯王朱以海於紹興“監國”。這樣兩個政權之間的傾軋開始,各自為戰,豈有不亡之理?

    1646年六月,隆武政權滅亡(當時是朱聿鍵之弟朱聿擙在位)。

    三、永曆政權

    這是維持時間最長的南明政權了。

    永曆帝朱由榔,明神宗朱翊鈞孫。於公元1646年1月,受丁楚魁、呂大器、陳子壯等人擁為監國,接著稱帝於廣東肇慶,建年號為永曆。這時的南明政權已經偏居一隅了。它同樣死於內部殘酷的鬥爭。

    永曆政權內部政治派別眾多,有李自成餘部的大順軍,張獻忠餘部的大西軍,還有一部分其他的農民軍和一部分明軍。在前期的與清軍對抗中,南明軍隊還是取得了不錯的成績,但由於內部不和,南明軍隊喪失了大好形勢。尤其是孫可望同李定國之間矛盾爆發,發生了同室操戈的慘劇。

    公元1658年,孫可望部降清,貴州、廣西均為清軍進佔,使朱由榔失盡了地盤。公元1659年,清兵三路追逼,朱由榔於12月逃入緬甸境內。1662年,吳三桂進軍緬甸,緬甸國王迫於形勢交出了朱由榔,南明政權徹底滅亡,這時已經是大清康熙元年了。

    這裡還要插一句,李自成部將郝永忠於1646年推立了韓王朱本鉉為定武帝,不過他一直處於流動作戰狀態,他一直維持到了1664年才被殺,整整耗了18年,也不容易了。

    南明的這幾個政權基本都死於內耗不斷,這與南宋全體軍民一心的態度是無法相提並論的,南宋以孱弱的實力整整與蒙古耗了40餘年,最後君臣集體殉國,不可謂不悲壯。所以說,人和才是國家強盛最基本的條件。

  • 13 # 希澤花園

    歷朝歷代都不乏疆場上奮力殺敵的勇士,但一個國家的戰鬥力不僅是一兵一卒的匹夫之勇,更是這個國家的綜合國力在軍事領域的體現。而綜合國力由有政治,經濟,軍事等多方面構成的,南明較之於南宋難以持久,一潰千里的局面就是一系列綜合因素所致。

    法統之爭:

    南宋(1127年―1279年)是指在靖康之變時趙宋皇族幾乎被一網打盡,康王趙構成為了唯一的皇位正統繼承者,並利用自己的正統地位,將南方的各種力量重新組織了起來,使得趙宋國脈得以保留百年曆史。而南明(1644年-1683年)是指崇禎帝自縊殉國後,在南方的明朝宗室親王受到忠於明朝的大臣和百姓的擁護,建立若干政權以期延續明朝正朔的時期。

    從兩者的皇位法統來看,南宋一開始就有一個統一的傳承而又有權威的中央政府,穩定朝內外,整合資源,以拒北敵。南明其實並不是一個統一傳承的朝代,稱帝的宗室很多,比較重要的就有:弘光、魯王、隆武、紹武和永曆。除了稍微正統的弘光帝短暫的稍具規模以外,其餘的皆為小朝廷而且並起稱帝,最高領導者法統不明,使得他們互相不服管制,勢同水火,導致抗清力量分散。

    文武爭權:

    古人言“國之將亡必出妖孽”,南宋初期雖有苗劉兵變和岳飛冤案的出現,但整體上各地守將還是服從中央號令,文臣如奸相秦檜也不能左右朝局,獨掌乾坤。而弘光朝雖只存在了短短一年多的時間,卻是黨爭不斷,文臣東林黨和閹黨餘孽利用南明三大案(大悲案、偽太子案、童妃案)互掐,攪得雞犬不寧;武將中的江南江北四鎮,與雄踞長江中游的左良玉相互攻伐,文與文爭,武與武鬥,根本無心做任何防戰準備,直至永曆帝時,其內部的吳黨和楚黨依舊誣陷對手是禍國殃民的奸臣。得勢的一方在前線抗清,弱勢一方則多方掣肘,不予援助,任由對方損兵折將,以重奪兵權。“攘外必先安內”,對於南明來說則是,內不安外難攘,拉幫結派,爭權奪利,使得滿朝文武氣節盡喪,鬥志盡失。在滿清犀利的攻勢下,相繼投降。岳飛曾言“武將不惜死,文臣不愛錢,天下可太平”,“將有必死之心,士無貪生之念”,而南明文武投降成風的蝴蝶效應使得士卒毫無鬥志。

    臣僚迂腐,缺乏戰略眼光:

    翻閱宋史可以看出北宋缺將,南宋缺相,而南明兩者皆缺,既無良將更無賢相。崇禎自縊,明朝各地的遺老遺少視義軍為賊寇,對大順政權有“君父之仇”。 高傑死後,其軍欲投史可法,史卻嫌棄他們出身李自成義軍,讓高氏子認太監高起潛為義父,此舉激怒高氏部曲,離心離德,終於降清。而對於以為崇禎報仇名義進關的滿清則表現出了聯虜滅寇的合作態度。企圖借清軍之手消滅農民軍,最後劃江而治,平分天下。對滿清抱有的錯誤幻想,弱化了抗清力量,低估了滿清的野心。而當南明想要聯合義軍一致抗清時,已為時晚矣。

    軍事人才的匱乏:

    時值亂世,優秀將領在保證局勢穩定中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金人攻破汴京,並沒有大量的消滅宋軍主力,使得宋軍主力猶存,沙場老將尚在,後起之秀在長期的抗金戰爭中,也層出不窮,南宋東有中興四將,西有吳階兄弟,遙相呼應。他們所取得的一系列勝利,鞏固了南宋朝廷的邊防。

    而明末長期的內外戰爭,使得有能力的將領如孫傳庭、洪承疇、盧象升、袁崇煥等人或死或降,到了南明時史可法,何騰蛟等人,氣節可嘉,能力不足;有軍事才華而又忠心的僅有李定國和鄭成功,但鄭成功格局太小,缺乏戰略眼光,孤懸海外,遊擊於沿海地區,與李定國東西不能相連,李定國又被孫可望多方掣肘,有心無力。餘者皆為藩鎮軍閥,桀驁不馴,心懷二意。一將無能,累連三軍,即使將士用命,也難以改變南明在軍事上的先天不足。

    (南明晉王李定國在得知永曆帝被俘後,悲憤而亡)

    軍種劣勢:

    明朝中期以後,戰爭區域一直在北方和東北地區,松錦之戰後,大量的主力嫡系精銳錢糧損失殆盡。南方地區計程車卒承平日久,連倭寇都難以抵禦,更何況風頭正勁的滿清八旗。南遷以後缺乏嫡系根基。清軍攻陷東南地區後,南明殘部只能退守西南山脈中,西南山脊貧困,招募計程車卒戰力更不如北方。

    國防劣勢:

    汴京雖然被金軍攻破,但是這只是一次奇襲般的斬首戰。並沒有殲滅宋軍主力。包括最精銳的西軍等部隊,都還保持著相對完整的建制。富平之戰雖敗,卻將金軍的視線吸引到西線,遏制住了金軍南下的步伐,金對南宋的追擊並未深入突破江淮防線,北方還有大規模的義軍騷擾其後,使其不敢全力南下。這是南宋可以穩定住戰線的關鍵。而南明初年,棄西安而入湖北擊敗左良玉的李自成,在尚未建立穩固的根據地時,又被清軍追上擊敗,清軍順手牽羊深入到湖廣腹地。

    南宋在整體上有一個統一的中央政府居中協調指揮,長江以南地區,涵蓋四川盆地、湖廣地區和兩淮地區都掌握在自己手裡,可以整合整個南方資源對抗金兵。而南明建立時,川渝地區已被張獻忠的大西國佔領,武昌地區被清軍已經功破。三峽一帶還有大順軍的餘部夔東十三家,江淮四鎮不聽號令,南明初期還堅持視義軍為殺君父的賊寇,沒有聯合義軍建立統一戰線,壯大抗清力量,反而多線作戰既要北上抗清,又要西防義軍,還要相互攻訐。 儘管後來與農民軍聯合後有所彌補,但最終還是沒能扭轉局勢,改變之前多次戰事不利帶來的消極影響。

    財政困難:

    南宋時工商外貿發達,已建立有國際性大港口的泉州和明州,明朝的閉關鎖國使得江淮地區遠不如南宋時的發達, 隨著戰事的不斷推進,江浙國土盡喪,財政來源不斷縮減,諸藩爭立,監國皇帝並存,相互之間互不隸屬,稅收不能統一排程,這樣的情況如何支撐龐大的軍費。財力不足則軍餉難以保障,士氣難以提升。

    缺乏統一指揮,文武傾軋,沒有戰略眼光的綜合因素導致了南明戰力不振,政權土崩瓦解,風流雲散,原來奼紫嫣紅開遍,似這般都付與斷井頹垣。

  • 14 # 穿插游擊隊

    首先,南明敗亡的一大原因,是文武官員之間齟齬不斷,致使軍事力量遭受了很多無形的損失,難以抵擋內憂外患的衝擊,而這一問題的根源,來自明代一貫重文輕武的風氣,武人得不到身份認同,很難有效發揮力量。

    其次,南明敗亡的另一原因,是由於宰相制度的缺乏,導致了在誰輔佐皇帝這個問題上,大臣們一直思路不清晰,並因此引發了一次次黨爭,造成了嚴重的內耗。

    最後,雖然鄭成功的軍事體制曾避免了這兩個難題,但他在政治思路上的嚴重缺陷,仍然沒有使自己的有生軍事力量與政治力量相結合,發揮出更大的優勢,因此仍然難以避免失敗,南明也失去了最後的希望。

    當然,明朝的敗亡還有很多複雜的原因,比如明朝宦官數度為害朝政,從早期的王振、劉瑾到後期的魏忠賢,對國家的破壞程度令人瞠目結舌;又比如東廠、錦衣衛等特務機構的禍害,在歷史上也屬奇特;再比如晚明時期罕見的連年災荒對農民生活和朝廷財政的衝擊非常嚴重,導致雪上加霜。

    而南明的失敗也有其他因素,如輸入到江南的糧食通道因戰亂被破壞造成供給不足,江南、福建等南明政權所在地的稅收徵集困難,無法支撐軍費開支,此外還有皇帝的揮霍無度、買官賣官盛行等現象,導致了民心盡失等等。只不過在司徒琳的《南明史》中,她將此前講述的兩大缺陷作為了最重要的原因加以分析,如果對明朝滅亡原因感興趣,還可以看看《萬曆十五年》這本書。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電視劇《雍正王朝》裡鄔思道是一個什麼樣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