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東方國學

    “二十四孝”被很多人當做儒家宣傳孝道的經典之作,是元代的郭守正把古代24個人的孝行編成故事,被王克孝畫成《二十四孝圖》去流傳,在清代末年,張之洞等人將之擴編成《百孝圖說》。但是其中的故事卻並不能完全代表儒家的孝道思想,有些甚至完全違背了儒家的孝道精神,並且容易給心性單純的孩子們造成誤導。我們所熟知的臥冰求鯉就是其中一個。

    “臥冰求鯉”臥冰求鯉的主人公是晉代王祥。它所講述的,是王祥為了在嚴冬給繼母捉到新鮮的鯉魚而解開衣服躺在冰上以身化冰來求魚,感動上天,鯉魚自己蹦出來的故事。

    毫不誇張地說,就是這類故事使人們離儒學越來越遠。

    首先,儒家主張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愛護好自己是愛父母最基本的一步。孔子說“父母唯其疾之憂”,王祥在臥冰求鯉不止可能生病,甚至可能喪命。對父母來說,沒有什麼能比失去孩子更痛心了,為了兩條魚就如此輕視自己的生命,怎麼能是孝呢?萬一上天沒顯靈,他不但沒得到魚還這麼凍死了,非但徒傷父母心,更是嫌父母與不義了。

    其次,子不語怪力亂神。這種超出常理的事情,孔子是存而不論的。這樣明目張膽地以怪力亂神教導別人,不是儒家的正統思路。

    最後,這個故事嚴重侮辱了聽眾的智商,用一種不可理喻的愚蠢行為來表達孝,使人們把道德和低智商聯想到一起。開啟冰封的湖面釣到魚有一千種方法,正常人是不會想到用身子暖化的,而且萬一冰真被暖化了,他也極可能已經沒有力氣去抓魚了,還會直接掉進冰水裡。如果不靠怪力亂神,這種方法和自殺沒有本質區別。

    更可笑的是,後人還有人做詩讚美:“繼母人間有,王祥天下無。至今河水上,一片臥冰模。 ”

    “臥冰解衣不懼寒,冰化魚躍供母前。求鯉成雙德報怨,鯉載孝聖遨世間。”

    奉勸世人,讀書還是要深入一些,才能真的理解儒家所說的孝是怎樣的。

  • 2 # 文藝—青年

    臥冰求鯉

    是古老的民間傳說故事。最早出自幹寶的《搜神記》,講述晉人王祥冬天為繼母在冰上捕魚的事情,被後世奉為孝道經典故事。現在有的寺廟壁畫上面畫的二十四孝子裡面就有臥冰求鯉的故事。

    具體講是晉朝的王祥,早年喪母,繼母朱氏並不養他,常在其父面前數說王祥的是非。他因而失去父親之疼愛,總是讓他打掃牛棚。父母生病,他忙著照顧父母,連衣帶都來不及解。一年冬天,繼母朱氏生病想吃鯉魚,但因天寒河水冰凍,無法捕捉,王祥便赤身臥於冰上,忽然間冰化開,從裂縫處躍出兩條鯉魚,王祥喜極,持歸供奉繼母。繼母又想吃烤黃雀,但是黃雀很難抓,在王祥擔心之時,忽然有數十隻黃雀飛進他捕鳥的網中,他大喜,旋即又用來供奉繼母。他的舉動,在十里鄉村傳為佳話。人們都稱讚王祥是人間少有的孝子。有詩頌曰:繼母人間有,王祥天下無;至今河水上,留得臥冰模。

  • 3 # 夜聽永珍

    觀二十四孝《臥冰求鯉》有感

    我來答共1條回答

    精銳教育方老師LV.52016-03-28

    讀了《臥冰求鯉》這篇文章,我被主人公——王祥的孝心感動了。 這篇文章講了在一個天寒地凍的日子裡,王祥的繼母想吃新鮮的鯉魚。王祥便立即穿上一件破爛的舊棉襖,來到了河邊。王祥頓時傻眼了:河面已是萬里冰封,哪裡還有鯉魚?沒辦法,王祥只好試著用體溫將冰融化。可是,冰只融化了一點,王祥已經冷得瑟瑟發抖。這時,冰突然自行裂開,出現一個小洞,洞裡躍出兩條鯉魚。王祥興奮極了,迫不及待地帶著鯉魚回家給繼母吃„„ 用體溫將冰融化,那是多麼不可思議啊!我不由自主地想起那天的情形。前幾天,我們這裡氣溫驟降,下了一場鵝毛般的大雪。我穿了兩件羊絨衣,一件羽絨服,還是覺得冷,不敢伸出手寫字。可王祥呢?竟然赤裸著上身趴在冰面上!是 什麼力量使王祥的意志力這麼堅強呢?我想:應該是他對繼母的那份愛和孝順吧!想到這裡,我的眼前浮現出我的奶奶。我是奶奶帶大的。小時候,我還不會走路,奶奶總是抱著我,從一樓爬到五樓,又從五樓走到一樓,帶著我到處玩耍,給我帶來無盡的快樂。後來,奶奶抱不動我了,便吃力地揹著我,一刻也不離開我。我漸漸長大,上了幼兒園、小學,奶奶頭髮已斑白,皺紋佈滿了額頭,可她還在為我煮飯,洗衣、整理、打掃„„不停地忙碌著,毫無怨言。可我呢?洗腳前總是把襪子扔得老高老遠,東一隻,西一隻,害得奶奶跑來跑去彎下腰去撿;有時我還故意不說明天吃什麼早餐,把奶奶急得團團轉,自己卻在一旁偷笑。我和王祥比起來,簡直是天壤之別。 雖然,現在的生活並不需要我們像王祥那樣“臥冰求鯉”,但我們可以用自己的方式去尊敬、孝敬長輩。我可以為爺爺奶奶收拾碗筷,可以幫奶奶打掃衛生,還可以為奶奶捶捶背。“孝在於質實,不在於飾貌。”只要我們用心去做,長輩們也一定會感受到的,不是嗎? “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王祥用自己的行動作了回答。《臥冰求鯉》這個故事將永遠銘刻在我的心中„„

  • 4 # 周鑫宇178

    說實話,不贊同

    看看文章就知道了,後面寫著“冰忽自解,雙鯉躍出,持之而歸”,其實誰都知道這是在圓場,否則萬一這河裡沒鯉魚的話故事就沒有完美結局了。當然不排除結冰之後水裡缺氧了鯉魚自己跑到這個洞來呼吸

    扯遠了,實際上都知道大冬天,河水凍結能支援人的話冰層一定很厚,溫度估計零下10度。在這裡脫了上衣再去融化冰,很容易造成人的表皮、真皮與皮下組織的凍傷。而且冰層融化和冷風吹拂都會不斷帶走人體的體溫,人很容易因為失溫症而死亡。

    其實作者也知道環境對於人體十分不利,在冰上躺著久了肯定會要了王祥的命,但是在這本書裡,孝是主題,而好人盡孝必有好報也是主題,不能讓人在上面待久了造成組織壞死乃至凍死這種好人沒好報的結局

    所以作者給了圓滿結局:“冰忽自解,雙鯉躍出,持之而歸”,必須儘快結束臥冰這個事,因為時間一長肯定會讓主人公受到人身傷害,好人沒好報,不利於宣傳孝

    可惜,沒那麼多如果。我們不是主人公,王祥如果失去了主角光環,現實中八成凍死在冰上。這種代價太過慘痛。為了盡孝而將自己置於危險中並不是值得提倡的,繼母想吃鯉魚,完全可以去買來,實在沒錢也可以自己去找東西把冰鑿開抓魚(不可能砸不開),實在得不到的話只要擁有孝的心意就行,幹嘛把自己置身於危險當中?

  • 5 # 哈哈哈哈好的

    在我看來,我十分不贊同臥冰求鯉這個故事背後表現的孝道。

    讓我們先來回顧一下臥冰求鯉的故事。王祥從小死了親生母親,繼母對王祥不好,但是王祥沒有因此而憎恨繼母。大冬天繼母想吃魚,王祥就脫掉上衣幫繼母來抓魚。冰面自動破開,兩條鯉魚從水中躍出,王祥就把它們拿回家做給母親吃。

    我們仔細看完故事之後就會發現其中的幾個關鍵詞:“繼母”“對王祥不好”“大冬天”“幫繼母抓魚”。在我看來王祥這並不是孝道的表現。他的親生母親去世已久,他大冬天捉魚孝順的物件並不是自己的親生父母,而是一個對他並不好的繼母。不要說什麼以德報怨,首先大冬天赤裸著上身抓魚這種不愛惜自己身體的表現就是對自己的不負責任。一個人無論在什麼樣的情況下,都要愛惜自己、保護自己、尊重自己。別人對自己怎麼樣是別人的事情,我們無需強求任何人喜歡自己。

    再者,即便是親生父母,我也不提倡在冬天臥冰求鯉,這是一種愚孝的表現。對別人好的方法有千千萬萬種,然而若是做到事事順遂,這不僅會導致自我的迷失,更有甚者,會導致家庭的不合。因為當父母習慣了你的事事順應,一旦有什麼事情你不想做了,當你表現出一點點的抗拒時,父母就會覺得你變了,你不再孝順了,之前所有孝順的事情將會一文不值。那麼有一天,在夢想與父母的要求之間,你又該如何抉擇呢?

    我寫這個回答,並不是呼籲大家不去孝順父母,而是想讓大家知道什麼才是真正的孝順。做一個孝子沒有錯,做一個愚孝的人才最可悲。

  • 6 # 陳桃浪

    躺著看,開個玩笑。

    今天,我想換一個觀點,從一個陰謀家的角度來看待這個故事。

    我認為,臥冰求鯉是一次人為的作秀,是一場表演。

    首先,我們來聊一聊,臥冰求鯉的主人公王祥。

    據史書記載,王祥(184-268),字休徵,琅琊臨沂人,西晉大臣。

    王祥,因為孝名和功績被加官進爵(插個題外話,加官進爵最開始是一種古代刑法)。

    注意噢,這裡的孝名我們要劃重點,待會要考。

    在這裡我們還要提一句,王祥的背景。

    王祥為西漢諫議大夫王吉的後代,其祖父王仁官至荊州刺史,王祥的父親王榮被官府屢次徵召,但都未應召。

    說白了,人家是官宦子弟。

    好了,背景介紹完了,我們就進入正題。

    我為什麼會認為這是人為造勢呢?

    由已知條件,我們可以得到以下資訊。

    王祥的故事發生在西晉。

    在魏晉南北朝時期社會動盪,時局混亂。忠軍還是孝順,成了士族們共同面對的問題。

    在這一背景條件下,從忠孝並重變為孝順在忠君之前,孝道在這一時期超越了忠君思想,為士族們所提倡。

    王祥的父親被官府多次徵召

    官府不會徵召一個無用之人,再加上王祥一家學淵源,那麼,王榮會是一個不明辯是非之人嗎?會輕易被妻子矇蔽嗎?

    他可是一家之主啊!

    王祥,字休徵。

    古人的字,一般寄予了長輩的期望。

    休徵二字,代表的是吉祥。

    在古代,吉祥和祥瑞,被視作君主的功勞,是上天的獎勵。

    當然了,取字是發生在臥冰求鯉之後的是事,我提出來只是作為參考。

    臥冰求鯉的合理性

    湖面結冰,用人體去融化,怎麼可能呢?

    除非,還使用了一些特殊手段。

    除非冰面比較薄,能一腳踹破,但這樣的話,怎麼需要臥冰呢?

    輿論的傳播

    按道理,在古代那個通訊極為不發達的時代。

    臥冰求鯉被大肆傳播,沒有被人歪曲原意,並且他的繼母從未派人阻撓,這是不怎麼合理的事情。

    你猜有沒有人,在背後操控。

    後續發展

    在《二十四孝別錄》中,有一個故事叫《護兄感母》,主人公就是王祥的弟弟,繼母的兒子。

    一個惡毒的女人養出的孩子,或許可以是善良的,溫柔的吧!

    結語

    綜上,我認為這是王祥之父王榮,為了孩子的前程,造勢鋪路,而做出的一場秀。

    你仔細看就會發現,在這個故事裡,父親是好的,王祥獲得了孝名,弟弟也獲得了孝名,再之後母親被弟弟感動,也洗白了。

    多麼厲害的公關能力啊,士族的能力恐怖如斯。

  • 7 # 森嶼嶼

    你怎麼看待《二十四孝》中臥冰求鯉的故事?

    《臥冰求鯉》原文:

    王祥字休徵,琅邪人。性至孝。早喪親,繼母朱氏不慈,數譖之。由是失愛於父,每使掃除牛下。父母有疾,衣不解帶。母常欲生魚,時天寒冰凍,祥解衣,將剖冰求之。冰忽自解,雙鯉躍出,持之而歸。母又思黃雀炙,復有黃雀數十入其幕,復以供母。鄉里驚歎,以為孝感所致焉。

    釋義:

    晉朝的王祥,早年喪母,繼母朱氏並不養他,常在其父面前數說王祥的是非。他因而失去父親之疼愛,總是讓他打掃牛棚。父母生病,他忙著照顧父母,連衣帶都來不及解。一年冬天,繼母朱氏生病想吃鯉魚,但因天寒河水冰凍,無法捕捉,王祥便赤身臥於冰上,忽然間冰化開,從裂縫處躍出兩條鯉魚,王祥喜極,持歸供奉繼母。繼母又想吃烤黃雀,但是黃雀很難抓,在王祥擔心之時,忽然有數十隻黃雀飛進他捕鳥的網中,他大喜,旋即又用來供奉繼母。他的舉動,在十里鄉村傳為佳話。人們都稱讚王祥是人間少有的孝子。有詩頌曰:繼母人間有,王祥天下無;至今河水上,留得臥冰模。

    透過故事本身我們可以看出主人公王祥是一個十分尊重父母的人,儘管繼母對他並不好,可他依然孝敬繼母。這說明他是一個非常以德報怨,尊重他人,關心他人的人。

    為什麼臥冰求鯉的故事被奉為《二十四孝》之首?

    首先值得肯定的是王祥他的人格魅力,對待繼母尚且能這般盡心盡孝的侍奉繼母,對待朋友親人一樣是有大胸懷的。其次要考慮到中國古代封建制度下是極力推崇這種孝敬父母尊師重道的觀念,這有利於保證專制王權的地位。從側面也說明當時的時代是不能出現反對威望高的人,不能不尊重父母,老師,那就更不能違背統治者。

    臥冰求鯉的故事一直被流傳至今,它也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德行高尚的人一直是值得被尊重的。我認為臥冰求鯉有值得借鑑的地方:人要有寬廣的胸懷,懂得感恩他人,且能以德報怨。

    但我認這種美德值得學習,但我們需要學會靈活運用,而不是照抄照搬“愚孝”。尊敬父母、長輩是我們應該傳承的美德,但我們要學會區分是非曲直,而不是一味的堅守這條倫理道德。

    新聞上很多報道也比比皆是,並不是父母的所有行為都是對的,甚至會出現一些不好甚至惡劣的行為,那我們還有必要堅守孝道嗎?從小被拋棄的孩子長大後成才了,親生父母又找上門這種情況,難道孩子還需要贍養他們嗎?我認為是不需要的,並不是所有的以德報怨都可以得到好的結果,尊重是相互的,愛也是相互的,沒有一方一味的付出能維持一段感情的,愛他人尊重他人的同時也要學會愛自己。

  • 8 # 思語世界

    怎樣看待《二十四孝中♣臥冰求鯉

    /張柒虹

    臥冰求鯉,是我國傳統文化典籍中《二十四孝》中的典範作品之一。

    故事講,王祥臥冰,以孝後母的事情。事情是這樣的:

    ☀王祥十九歲喪母,父親再娶。後母處處找王祥的麻煩,對王祥惡言惡語。後母經常對著丈夫數說王祥的不是,王祥與父母之間,變得越來越難相處;可是王祥還是照樣兒,不但更愛父母,也更小心照顧父母。

    一個冬天的早晨,後母突然想吃活魚。她說:"阿祥,你去釣一、兩條活鯉魚回來,我很想吃。真的,我一定得吃到活鯉魚。"王祥很聽話,拿了釣竿就出去了。他走啊,走啊,並沒覺得北風呼呼,烏雲重重。可是,他走到平日釣魚的地方,才發現整條河全都結冰了。他想, "我怎麼能釣到媽媽要的鯉魚啊?我不能再到更遠的地方去找了,因為媽媽今天就要,我非得釣到鯉魚不可。"他四下望望,只看到雪片已開始紛紛落下,白茫茫地,連小麻雀都不見一隻。 "哦,我怎樣釣得著魚呢?但我又不能不釣,她是媽媽,我是兒子,兒子的責任,就是不管在任何情形下也得使媽媽開心。可是現在風雪交加,我怎麼辦呢?我能止住雪不落嗎?我能讓冰融化嗎?"

    他苦思了很久,忽然心中一動,想道:不如我臥在冰上,也許我體溫會使冰塊融化,那麼我就可以抓到魚了。於是他脫下厚實的衣服,赤裸著上身,臥在冰上。 "啊!老天!好冷,好冷……"他的牙齒上下打顫, 一直抖個不停,但他緊閉嘴唇,咬緊牙關,下了最大的決心,臥在冰上不肯起來。當他的背部凍得麻木時,就轉過身,用肚皮臥在冰上。像這樣來回轉換了多次,忽然他聽到冰在他身體下發出進裂的聲音。

    ❤奇蹟的出現了,王祥躺臥的地方,忽然破了一個洞口,從洞口躍出了兩尾鯉魚。王祥看傻了。他不相信他的眼睛,大喊: "魚,魚,活魚,從水裡跳出來?是真的嗎?我不是作夢吧?"他站起來,連打了幾個噴嚏,慌忙穿上衣服,看著那兩條在冰上蹦跳的鯉魚,說道: "哦!謝謝老天,老天真是萬慈萬恩!我母親可真有福氣!"

    後母看到王祥臉色發白,膚色轉青,整個身體凍得像根冰柱一樣,可嚇壞了。這時她才良心發現說:"哦!看我害得他多苦。我為什麼要差遣他去釣魚呢?"

    後母趕快生起火來給他取暖,又用力搓揉他的全身。過了好久,他才醒過來。

    .王祥從那時候開始,得到了一個好媽媽。

    ❤❤

    王祥臥冰,我的觀點:

    這是我國傳統文化教化人類,敬愛父母,敬愛長輩,樂於孝悌的王教大略。其總體核心思想是,正國民之心,心正則行正。端正自我心態,心中應該記憶體孝敬父母,孝敬長輩之心。行教,必先深入人心,才能廣以教化。

    二十四孝,王祥臥冰,這是我國傳統文化,對人子教育的典範。其核心的要求,是訓化為人子者,從小樹立,孝敬父母,尊敬長輩的主觀信念和意識。在長輩父母需要我們的時候,我們應該虔誠的滿杯感恩之心,勇敢擔當,果敢付出。在萬般無奈時候,孝敬,必須盡心盡力,勇敢捨身。

    但這不是要求我們,為人父母,為人長輩者,就可以為了一己之私,漠視晚輩,漠視兒女子孫生命個體的存在。不是推廣普及和教育,我們可以抹殺,兒女子孫後代,有避凶趨吉,保護保證個體生命完整安泰之生存權利。

    對於我們為人者,為人父母者,春秋戰國時期晏子在談禮時說:父慈子孝。父慈,慈,仁德,善良,愛庇。孔聖說:君子惠而不費。惠,就是惠澤,就是大恩。這是對於長輩的訓教和要求。

    同是人,皆須愛。儒家孟子曰:老吾老,及人之老;幼吾幼,及人之幼。

    對於傳統文化經典,要全面的去運化和分釋。不能偏面,只捏住一篇半句。家國文化傳統,是內到外,天人合一,陰陽相合繁衍萬類的宇宙觀。絕非充滿薄情寡義的,論斧殺人,毫無人性的臆想隨論。

    魯迅對二十四孝,進行了毫不留情的批評。我不敢苟同斯人觀點。

  • 9 # 城鄉文學

    首先宣告一下,我不贊成“臥冰求鯉”這種做法,雖然在現實生活中我也是個孝順的兒子,也主張大家首先把對父母的“孝”和對國家的“忠”放在首位。

    我以為握冰求鯉的做法有以下不妥:

    一是因為如果為了表達孝順母親,那麼弄出鯉魚的其它方法應該還是有的,為什麼一定拿自己的身體去融化冰雪呢?

    二是即使把鯉魚從冰中弄出來了,他的母親也吃到了鯉魚,那麼這個孩子他的身體是不是會受到傷害呢?為了讓母親滿足,兒子病倒了,這樣的做法理智嗎?

    三其實這個典故也未必完全是事實,它只是極度誇張的表現一個“孝”字,是二十四孝之一。它裡面的故事全部源自傳說、神話,多帶有加工、誇張,目的是起到較好的教育意義。

    你知道這個典故的來歷嗎?臥冰求鯉,這個典故是二十四孝之一,是元代人編輯的。然後它最早前是出現在《搜神記》裡面,這本書裡面說的是時,有一個叫王祥的人,為了讓母親吃到鯉魚,親自臥在冰上融化冰塊,然後達到求得鯉魚的目的。

    王祥這個人在歷史上是有的,他也確實是一個大孝子,孝順的名聲在當時是很大的,以至於他因為孝順而被封官,從“縣令”一直做到了“太尉”,並且活到了84歲的高壽。在那個時代這個人可以說是福祿雙全,也是孝順,給他的福報吧。

    我是完全贊同中華傳統文化優秀內容,但我堅決反對一些不符合人性的極端的做法。即使有人真的這麼做,我們也不能作為正面的典型,大肆的宣揚。

  • 10 # 老漢說體育

    如何看待臥冰求鯉這個事,老漢以為可從三個方面來看,一是臥冰求鯉的故事梗概?二是臥冰求鯉的時代背景?三是臥冰求鯉的現實意義。清楚了臥冰求鯉的梗概、時代背景及現實意義,觀點自然就水到渠成明確了。

    一、故事梗概

    (一)來歷。臥冰求鯉是一個民間傳說,最早出自幹寶的《搜神記》,講述的是魏晉時期晉人王祥冬天為繼母在冰上捕魚的事情。唐朝房玄齡等編撰《晉書》卷三十三 列傳第三記載:王祥,字休徵,琅邪臨沂人(今山東臨沂市),漢諫議大夫吉之後也。祖仁,青州刺史。父融,公府闢不就。元代郭居敬輯錄古代24個孝子的故事,編成《二十四孝》,成為宣揚孝道的通俗讀物,其中臥冰求鯉故事中的主人王祥被列為24孝子之一,證明該故事從元代起為後世傳頌,王祥也被稱為“孝聖”。

    (二)故事

    王祥(184-268),字休徵,琅琊臨沂人,魏華人,西晉大臣。王祥因孝名和功績被加官晉爵,王祥隱居二十餘年,後從溫縣縣令做到大司農、司空、太尉。壽終八十四歲。早年喪母,繼母朱氏並不養他,常在其父面前數說王祥的是非。他因而失去父親之疼愛,總是讓他打掃牛棚。父母生病,他忙著照顧父母,連衣帶都來不及解。一年冬天,繼母朱氏生病想吃鯉魚,但因天寒河水冰凍,無法捕捉,王祥便赤身臥於冰上,忽然間冰化開,從裂縫處躍出兩條鯉魚,王祥喜極,持歸供奉繼母。繼母又想吃烤黃雀,但是黃雀很難抓,在王祥擔心之時,忽然有數十隻黃雀飛進他捕鳥的網中,他大喜,旋即又用來供奉繼母。他的舉動,在十里鄉村傳為佳話。人們都稱讚王祥是人間少有的孝子。

    二、時代背景

    西漢以來,以孝治天下,全國範圍選用官吏也採用“舉孝廉”,孝廉是孝順父母、辦事廉正的意思。漢惠帝呂后都曾有詔舉 孝悌力田之舉。漢武帝確立了獨尊儒術的基本政策,選拔統治人才特別重視人的品德。根據儒家的思想,強調為人立身以孝為本,任官從政以廉為方,因此,察舉孝廉被確定為選拔人才的最重要的科目,成為漢代察舉制度最有代表性的典型科目。

    漢代舉孝廉定為歲舉,即各郡每年按規定人數舉薦人才,送至朝廷,成為漢代選拔官吏和任用升遷的清流正途。自漢武帝之後,至於東漢,從地方官吏到朝廷的名公巨卿,有不少是孝廉出身。透過舉孝廉,在社會上造成在家為孝子,出仕做廉吏 的輿論和風尚,起了崇尚孝行,移風俗 的社會教育作用。東漢中後期及三國魏晉初期,特別是魏文帝曹丕推行九品中正制選用人才,使門閥士族壟斷了官階,但仍將孝行作為一種規範。

    三、現實意義

    當代世界正處於不同文明相互融合、相互借鑑、相互影響的時代,和平與發展仍然是社會的主要方面。我們中國正處在全面發展的時期,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生態五個方面一體發展、一體改革、一體進步,我們更加堅定“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理論自通道路自信”,闊步走向世界舞臺。臥冰求鯉這樣的故事,弘揚的是一種孝道,傳承的是孝老愛親,敬老愛老,尊老重老,是一種傳統美德,需要進一步發揚壯大。主要原因有二個,一是現實需要。隨著改革開放的進一步深入,社會需求的多元,獨生子女及貧富差距的社會存在,人們面臨的壓力更大,社會上存在少部分不盡養老義務的現象,透過大力弘揚孝道文化,選樹先進典型,能夠進一步弘揚正氣,形成好的社會風氣。二是和諧需要。和諧社會建設一直是我們的奮鬥目標,和諧社會的內容就包括家庭和諧、鄰里和諧、上下級和諧,國與國的和諧,家族家的和諧,透過弘揚優秀的孝道文化,能夠進一步促進和諧社會建設。

  • 11 # 陽明悟行學宮

    “王祥臥冰”是《二十四孝》故事中的經典。最早記載於幹寶的《搜神記》,後被房玄齡編撰的《晉書》收錄,元代郭居敬方將其列入《二十四孝》,至今這個故事被列為二十四孝之首,非常之了不起。

    故事的主人公叫王祥,王祥兄弟祖籍是琅琊,今山東臨沂人士。據說,王祥至孝,其親生母親在他很小的時候就去世了,其父繼娶朱氏,此女蛇蠍心腸,很不喜歡王祥,而且此女集陰險、惡毒等小人惡習刁行於一體,在王祥父親面前說了王祥不少的壞話,導致其父漸漸疏遠了王祥。

    儘管如此,王祥真不簡單,他對繼母的種種惡行並未往心裡去,反而更加恭敬謹慎。父母有病,他衣不解帶,煎湯熬藥,藥成必先嚐過,以驗證是否有毒。

    自古聖賢就是不一樣,故事來了,有一天繼母發神經,硬說要吃鮮魚,可此時正是天寒地凍,戶外冰天雪地,任人想想都不寒而慄。

    王祥出門來到河邊,那水面早已結成了冰,但見他想都沒想脫下衣服便要破冰捉魚,就在此時,那冰面忽然自裂,兩條鯉魚從中躍出,王祥便捉魚回家孝敬繼母。

    神奇吧!還有更神的,有一天繼母又發邪念,想吃烤黃雀,王祥回屋正做出發捕獵的準備工作,忽見窗子洞開,奇事發生,當下就有幾十只黃雀飛入了王祥的幕帳,王祥便將其烤制後孝敬給繼母吃。

    每每想起鄉里的大叔大嬸兒口沫四濺地講著這些神話之時,我心裡肯定時懷疑的,要說我不信,那不是說我沒慧根,這我可不服氣,但要說百分之百信,嘿嘿,咱們換個話題……

    這狠毒的繼母並沒有為王祥所感動,更過分的是王祥家有一棵紅柰(nài)樹,在果實快成熟的時候,繼母又來刁難他,讓他去看守,並打招呼,果實要丟一顆便拿他是問。

    一日,忽然風雨大至,王祥抱樹大哭,甚恐果子掉落。當然,後來老天再次顯靈,果子自然一顆不少。即便如此,王祥也未曾怨恨過繼母,因為他是一位忠厚孝順之人。此點我信,純孝之人,受儒家傳統文化薰陶而能自省自修的君子是真能做到的。

    其後,東漢末年戰事頻發,為避戰亂,王祥攙扶繼母,帶著弟弟王覽逃難到了廬江,隱居三十多年以後,繼母方才去世。

    大孝子王祥在繼母去世後,服喪期滿仍不肯出仕為官,後在其弟王覽的不斷勸導下,到了年近六十歲才應召出仕,正所謂“大器晚成”,到了曹魏之時,王祥已升任太尉,位列三公(相當於今天國防部部長),到了晉武帝繼位過後更是平步青雲,出任太保,成為輔導太子的高官。

    王祥的故事講完了,但我還不得不說一下我們遠祖王覽的故事。不錯,王祥大孝,遠祖王覽也不含糊,王祥是對父母孝,而王覽則是對兄長悌。

    他五、六歲時,每次見到親生母親打哥哥王祥,便會哭著向前抱住哥哥,阻止母親施暴,常因他的勸諫,母親朱氏會有所收斂,但好景不長,朱氏便又會經常毫無理由的折磨王祥,王覽見狀亦常常毫不猶豫地跟著哥哥一起幹活受罰。

    朱氏見此不行,回過頭來又無端安排王祥的妻子幹這幹那,百般挑剔。然而,真是有其夫必有其妻,每當此時,王覽的妻子便也如同她丈夫般積極主動地去幫王祥的妻子幹活,朱氏發現以後,對他們兩口子那也真是無語了。

    自從父親去世後,王祥漸漸地有了名氣,朱氏又不平衡了,牙一咬,便想用毒酒毒死王祥,這個女人當真歹毒,不料被王覽所覺察,便立即起身去奪哥哥的酒杯,而王祥也懷疑酒中有毒,所以執意不給弟弟。朱氏見狀不妙,忙上前幾步奪下酒杯。

    自此以後,凡是朱氏做給王祥的飯菜,王覽必先嚐一下,朱氏由於擔心自已的親兒子王覽會被毒死,才斷了下毒的念頭,自此,王覽孝兄恭恪的名聲也不比王祥差多少。

    後來,王覽出仕做官升任光祿大夫,《蒙求》這本書的上卷中記載了王覽的事蹟,名為《王覽友悌》,便是鐵證。

    注:文章選取至《千古聖雄王陽明之悟道》第一回:祖先的榮耀

  • 12 # 藝諾讀書

    古人云“百善孝為先”,孝道是中華名族的傳統美德,《二十四孝》就是由歷代二十四個孝子從不同角度、不同環境、不同遭遇行孝的故事集。

    1

    在今天這個現代文明社會中去理解這些故事不免覺得荒誕、離奇、不切實際。例如“臥冰求鯉”,故事是這樣的:

    王祥,晉代琅琊人,生母早喪,繼母朱氏多次在他父親面前說他的壞話,使他失去父愛。繼母患病,他衣不解帶侍候,繼母想吃活鯉魚,適值天寒地凍,他解開衣服臥在冰上,冰忽然自行融化,躍出兩條鯉魚。王祥將魚帶回家為繼母做了可口的魚湯,果然病癒,朱氏感動了,從此,一家人和睦幸福地生活在一起。

    這個故事有悖人情常理

    繼母本就不喜歡王翔,平日待他也不好,繼母生病,以正常人性考慮是不會去“臥冰求鯉”的 ,故事本身就很牽強。

    冬天赤身臥於冰上給繼母捕魚吃,但凡腦子正常點的人都會想辦法鑿個坑或是其他辦法,在天寒地凍的天氣裡,脫光衣服臥冰捕魚,實在離奇。

    違揹人的正常生理極限

    科學研究表明:人若裸體在氣溫27℃以下或者穿上薄衣服休息在氣溫19℃以下的環境中,就會出現熱量“入不敷出”的負平衡。氣溫在10℃且風較大時,手的面板溫度慢慢降低。當手的面板溫度下降到15.5℃以下時,手的操作靈活性明顯降低。特別嚴寒的季節,在較短時間內就能將人凍僵或凍傷,-5℃以下的低溫可把手指凍痛,-14℃以下的低溫,會將暴露在外的手指、耳朵凍傷。

    “天寒地凍,他解開衣服臥在冰上,冰忽然自行融化”這是要作死的節奏吧,怕是等不來魚,王祥自己先要凍傷或凍死了。

    有神話色彩,不切實際。

    “他解開衣服臥在冰上,冰忽然自行融化,躍出兩條鯉魚。”好像這兩條魚是天上神仙指派給王祥的,沒有一點實際操作意義,更沒有仿效性。

    引用魯迅先生的話:【 “臥冰求鯉”,可就有性命之虞了。我鄉的天氣是溫和的,嚴冬中,水面也只結一層薄冰,即使孩子的重量怎樣小,躺上去,也一定譁喇一聲,冰破落水,鯉魚還不及游過來。自然,必須不顧性命,這才孝感神明,會有出乎意料之外的奇蹟,但那時我還小,實在不明白這些。】

    2

    在現代社會里怎樣才是真正的“孝道”?

    心理學家曾奇峰說過:把孩子對父母的自然的愛,硬性規定成一個道德準則,是大家犯的一個最為愚蠢的錯誤。所以“孝順”不應該是一種道德綁架,它是建立在人與人平等互助的基礎上的

    “孝”應該建立在長輩與晚輩之間的平等關愛上

    父母賦予了孩子生命,可孩子本身並未這樣要求過。大部分人的養兒防老的心理並不值得稱道,反而有些近似道德綁架。而相反的,中國“父慈子孝”的傳統美德,在“孝”這件事上,前提條件是“父慈”。如果“父不慈”,又何來“子孝”呢。

    “孝”應該建立在長輩與晚輩之間的相互理解上。

    長輩與晚輩之間或多或少存在著代溝,這就造成兩代甚至三代人之間觀念不一樣,認知不一樣以至生活習慣不一樣等等。誰都不想妥協,誰都覺得自己沒錯,不能互相理解都會帶來各種矛盾。

    例如:父母認為自己給了兒女足夠的關心,而兒女卻有些“沒良心”,成日反抗自己或是冷漠對待。不能相互理解,雙方存在誤解,就是不孝嘛?只是沒有很好的溝通理解,所以兩輩人之間的相互理解很重要。

    隨著時代的變化,我們今天的“孝道”和過去的“孝道”有著認識、理解上的不同,可能生活中依舊會因為“孝”鬧出一些不愉快,但歸根結底品質是好的,只是人心不同而已。

  • 13 # 十二十頁
    《二十四孝》與“臥冰求鯉”的故事

    “臥冰求鯉”最早出現在幹寶《搜神記》卷十一:

    王祥字休徵,琅邪人。性至孝。早喪親,繼母朱氏不慈,數譖之。由是失愛於父,每使掃除牛下。父母有疾,衣不解帶。母常欲生魚,時天寒冰凍,祥解衣,將剖冰求之。冰忽自解,雙鯉躍出,持之而歸。母又思黃雀炙,復有黃雀數十入其幕,復以供母。鄉里驚歎,以為孝感所致焉。

    後由元代郭居敬輯錄古代24個孝子的故事,編成《二十四孝》。

    二十四孝:孝感動天,戲綵娛親,鹿乳奉親,百里負米,齧指心痛,單衣順母,親嘗湯藥,拾椹供親,埋兒奉母,賣身葬父,刻木事親,湧泉躍鯉,懷桔遺親,扇枕溫衾,行佣供母,聞雷泣墓,哭竹生筍,臥冰求鯉,扼虎救父,恣蚊飽血,嘗糞心憂,乳姑不怠,親滌溺器,棄官尋母。

    無論是《搜神記》還是《二十四孝》都講述的是,一個叫王翔的小夥子,非常不幸,年幼喪母。本來父親很疼愛他,但是由於繼母在父親面前經常說他的不好,父親也就不待見他了,每天讓他打掃牛棚。

    對於很多人來說,當這樣的繼母提出想吃魚,可能會不情願去捕魚。但當王翔繼母提出想吃魚的時候,他立即去找魚,但是由於冬天河面結冰,無法捕撈,王翔又是非常孝順的人,於是就出現了“脫了衣服趴在冰上捕魚”的故事。

    看了這樣的故事,不免覺得王翔早年失去親生母親是不幸的,有這樣的繼母更是不幸的,並且還受了不公的家庭待遇,冬天不穿衣服在冰上,這樣對身體的損傷是很大的,一方面是看到了繼母的無理要求,另一方面反應出王翔對於盡孝這件事做得了極致。相比之下,很多人都做不出這樣的事情,真是因為如此,這個故事才能被後人不斷傳頌。有個新編“臥冰求鯉”,當王翔把魚拿回家後,母親從此以後對王翔的態度發生了180度大轉彎。所以說,無論是刁難還是刻薄,都能用自己真誠的孝行來化解,也就順應了百善孝為先的真理。

    “臥冰求鯉”不僅體現孝道,還體現方法總比困難多的道理

    “臥冰求鯉”的故事大約發生在公元前210年左右的西晉時期,正是因為“臥冰求鯉”的意義深遠,所以被稱為二十四孝之首,而故事的發生地是在孝河(孝感河),這條河也正是因為這個故事而命名。

    據《臨沂縣誌》記載,孝河發源於茶山南麓之桃花嶺,東南流經孝友村,至諸葛村匯入沂河。

    只要思想不滑坡,方法總比困難多。

    哪怕是苛刻的繼母,哪怕是冰天雪地,哪怕是九尺冰層,都抵擋不住王翔的孝。相信王翔在面對冰層的時候,是在積極的思考,是在想如何捕魚,並沒有退縮。正是因為這樣才會出現“臥冰”的想法。俗話說,無論事情多麼艱難,無論情況多麼困難,只要我們積極面對,動動腦筋,目標堅定,最終就能找到解決辦法。捕魚是王翔的目標,最終“臥冰求鯉”成功給母親找來了魚。

    但對於大部分人來說,面對困境和挫折時,腦海中會出現退縮的想法。導致自己一籌莫展,或者使自己非常的焦躁,可能判斷力和決策力都出現失誤。

    如果王翔沒有拿回魚,繼母的態度可能永遠不會變,這就是個惡性迴圈,而王翔一直在用孝心感動著繼母,不僅感動了繼母,王祥還因孝名和功績被加官晉爵,王祥隱居二十餘年,後從溫縣縣令做到大司農、司空、太尉。名利雙收。

    【結語】

    人可以被打敗但不可以被打倒,只要你心中有光,任何外來的因素都撲不滅你對人生的追求和對未來的嚮往。很多時候擊倒我們的不是別人,而是自己對自己失去了信心!

    孝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只要有人就一定要有孝。孝可以感動天“冰忽自解,雙鯉躍出”孝可以感動地“復有黃雀數十入其幕”更可以感動父母,感動領導,感動後世。隨著老齡化的嚴重,孝道更被現代人所重視,哪怕是安家中房似錦的母親,也應該是找方法去化解矛盾,其實我認為用“臥冰求鯉”的方式完全可以改變她的觀念,改變一切家庭矛盾。弘揚孝文化對於精神文明建設和和諧社會建設,都有著重要作用。

  • 14 # 靜說賢論

    首先表明態度,“臥冰求鯉”的故事不值得提倡。

    說說理由。中國文化的核心是“孝悌”,由親親之愛然後擴大到全社會,就是“仁義之道”。儒家的忠孝思想,都是相互的,比如“忠”,“君使臣以禮,臣事君以忠”,是雙方的相互負責,是平等的合作關係,不是絕對的追隨關係。子女與父母之間也是如此,孝道是基於自然情感的存在,先秦時期的孝道並沒有感恩的內涵。

    《孝經》開篇即說:“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損傷。” 孝道的第一原則是愛護自己,照顧好自己。如此,儒家又怎麼會提倡“臥冰求鯉”呢,且不說這樣求不得魚,還會對身體造成極大傷害,父母知道,肯定會格外傷心,是不孝啊。

    漢朝董仲舒提出“三綱五常”,“君為臣綱”,勢必就會破壞原先的合作關係,由此,忠的思想開始產生變化,最後導致“愚忠”,君讓臣死,臣不得不死。“父為子綱”,就破壞了基於自然情感存在的親情之愛,最後必然導致“愚孝”,父讓子死,子不死就是不孝。

    《二十四孝》就是忠孝思想逐漸變味的產物,有很多極端的“孝行”,即便在古代,也讓人產生質疑和不解,在當代更是不合時宜,不值得提倡,應堅決破除。

  • 15 # 擎華筆記

    單純從孝道上來說,這簡直是大孝,而且博大寬容!換個角度來看,中國古代在科舉制度之前,晉朝為普通民眾開通的上升通道,【孝道】就是取仕的一大關鍵,也就是說如果你這個人不夠“孝順”是不能夠做官的,古時生產力落後,如果不是地主的話那隻能靠做佃戶維持生活!

    不管主觀的態度如何,結果就是王祥得以C位出道,成為當時的朝堂大臣,最後也美名傳千年!

    如果現代的標準來看,簡直是愚不可及,但這是發生了的事,並且結果也是美好的!同時也是政府的價值觀導向才會有這樣的事發生!話又說回來,在非洲仍在進行著非常殘忍的“割禮”,在中東女人一定要裹著面紗才能出門!

  • 16 # 今月寫吧

    “臥冰求鯉”是古老的民間傳說故事,乃“二十四孝之首”。最早出自幹寶的《搜神記》被後世奉為孝道經典故事。

    該故事載《搜神記》卷十一,大意是說,在晉朝有一個人叫王祥,他的繼母朱氏經常在他父親面前說他的壞話,破壞王祥與父親的感情。聽的多了父親漸漸也開始討厭王祥,總是讓他去打掃牛棚。

    有一年冬天,朱氏生病了想吃鯉魚。但是河水早就結冰了,怎麼辦呢?為了讓繼母吃上鯉魚,王祥脫掉衣服趴在冰面上,想暖化冰層。

    此情此景感動了天神,忽然冰面裂開了一道縫,跳出來兩條大鯉魚,王祥趕緊帶著魚回家侍奉繼母。

    沒過幾天,繼母又想吃烤黃雀,黃雀靈活小巧根本抓不住。就在王祥著急上火的時候,忽然有幾十只黃雀自己飛進了他捕鳥的網中,他顧不得吃驚,趕緊回家給繼母做烤黃雀。村民們感嘆,能出現這樣神奇的事情,一定是王祥的孝順感動了天神。

    《二十四孝》全名《全相二十四孝詩選集》,講述的都是行孝的故事,是中國古代宣揚儒家思想及孝道的通俗讀物。

    魯迅先生當年曾點評過二十四孝圖,他說:有些故事可以勉強效仿,有些照著做,會有丟掉性命的危險,還有的,會讓人非常反感。

    很明顯,魯迅先生對這所謂的“孝”是有些不以為然的。孝是一種發自內心的活動,不必刻意模仿,也不必過度宣染。大千世界,有倚老賣老的,有為老不尊的,那就不必強求別人以德報怨。這是魯迅先生一貫的態度。

    當然,透過《臥冰求鯉》我們可以看出,王祥不僅孝順,還十分的懂事和寬容。俗話說百善孝為先,“孝”是我們民族的傳統美德。孝順父母的同時,也應該懷惴一顆寬容的心,不斤斤計較,這樣才是真正的孝順。

  • 17 # 阿冬出村

    “臥冰求鯉”講的是古代一個叫王祥的人,為了生病的繼母朱氏在冬天能吃上新鮮的鯉魚,嘗試用身體融化河面上的冰捕捉河裡的魚,結果此舉感動了上天,河面上的冰居然自己裂開並跳出一尾大鯉魚出來。這是一個廣為流傳的孝道故事,王祥為孝順父母所做的付出可謂令人感動。 但如果把這個故事搬到如今的社會來看的話,王祥舉止實際上體現了很突出的家庭問題。一、缺乏父母關愛

    二、孩子和家長之間缺乏溝通

    王祥的父親將朱氏娶回家後,朱氏一直在刮王祥的枕邊風。而他的父親竟信以為真,也不問問王祥是什麼情況就斥責他。王祥呢,也是乖乖的站在那裡任他父親罵,沒有為自己辯解,導致王祥父親認為王翔是心虛理虧,便更信了朱氏的話。還有朱氏想吃魚,王祥明明可以稟明自己的父親一起想辦法,那樣可能就不用受寒凍之苦了。

    三、典型的家長為尊

    在古代所提倡的不單單是‘子孝’還有‘父慈’,‘父慈子孝’才是一個美好家庭應有的樣子。故事中王祥的家庭卻是一個父母至上的家庭,完全沒有體現出父母慈祥的那一面出來。這樣培養出來的孝子,雖然在孝順長輩上做的很出色,但是等到他本人做家長的時候,是不是也會轉換到他父親的角色,成為一個霸道無理的家長。

    這些只是本人單從家庭問題上表達的一些觀點,對於故事本身傳揚的孝道十分贊同,百善孝為先。

  • 18 # 上頭派掌門

    臥冰求鯉的故事出自志怪小說《搜神記》,房玄齡等編修的《晉書》將其寫進了王祥的傳記。魏晉時,社會動亂,修仙問道之風興盛,臥冰求鯉的故事就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誕生了。

    臥冰求鯉的故事裡沒有出現具體的神仙,因此我們不能將其簡單地定性為封建迷信。古人信奉天人合一,宇宙是陰陽二氣化孕而成,人也一樣,既然如此,人和天地之間就有了某種血親:天地會生異象,人也能知曉天意,改變天意。

    臥冰求鯉的背後有愚昧無知,但更多的是一種浪漫精神。這種浪漫精神如美酒般迷人,能消解世人的痛苦,化解如山的難題,營造一種無礙隨我的意境。

    我們的正史裡尚且有很多的神怪之事,更別提野史和民間傳說了。“時天寒冰凍,祥解衣,將剖冰求之。冰忽自解,雙鯉躍出,持之而歸”,《搜神記》和《晉書》寫的都是“將剖冰求之”,這是比較符合常理的。至於“臥冰”,神經病也知道冷,也不會那麼幹;“解衣”可能是因為穿得太厚,“剖冰”不方便,而不是想直接用身體把冰面暖化。

    臥冰求鯉的故事從元代開始流傳,好幾百年了,後世的父母會不會鼓勵自己的孩子如此蠻幹呢?後世的子女會不會有樣學樣呢?肯定不會。《二十四孝》裡的故事大多都很極端,說好聽點是一種極致的理想狀態,可以當做教材,當成宣傳法器,但它們本身不具有可操作性,孝也不該以那種方式出現。

  • 19 # 書為徑

    “臥冰求鯉”故事

    王祥字休徵,人。性至孝。早喪親,繼母朱氏不慈,數之。由是失愛於父,每使掃除。父母有疾,衣不解帶。母常欲生魚,時天寒冰凍,祥解衣,將剖冰求之。冰忽自解,雙鯉躍出,持之而歸。母又思黃雀炙,復有黃雀數十入其幕,復以供母。鄉里驚歎,以為孝感所致焉。

    “臥冰求鯉”故事分析

    1.以孝為主題的故事。

    父母生病,王祥在病床前衣不解帶的照顧。繼母想要吃魚,就去弄魚,天寒地凍都去。想吃烤黃雀就去弄黃雀,連老天都感動了。這是一個孩子盡心侍奉父母,至孝的故事。

    2.子女如何處理與繼母關係的故事。

    王祥自幼喪母,這個故事裡顯示了王祥在家庭裡如何與父親,繼母處理關係的故事。繼母不慈,講王祥壞話,王祥寬容諒解,在繼母生病的時候仍然盡心照顧。繼母刁難,他仍盡心辦好她交待的事。父親因繼母的壞話漸漸不喜歡王祥,常叫他做清理牛棚等髒活,王祥任勞任怨。王祥用實際行動告訴世人:對待父母要寬容,多順從。

    3.帶點神話色彩的故事。

    冰天雪地,天寒地凍,王祥解衣臥冰,然後冰忽自解?繼母要吃烤黃雀,“復有黃雀數十入其幕”,黃雀自投羅網?一定是王祥的孝心感天動地,所以才有奇蹟出現,整個故事帶點傳奇故事色彩。

    “臥冰求鯉”的教育意義

    1.百善孝為先。一個善良的人首先要是孝順的。

    2.家庭關係中,不論父母是否親生,不論父母有什麼過錯,子女要多順從父母的意願,盡心竭力奉養父母並完成他們的心願。

    我的看法故事在封建時代的教育意義值得肯定

    “恭儉孝悌”是封建時代的四種美德,而其中的“孝”更是備受統治階層,名人大儒們推崇。宣揚孝的故事有利於弘揚社會的積極正能量,也有利於家庭,社會的安寧。所以,這個故事對當時的社會大眾具有很好的教育意義。

    故事違背常識,真實性存疑

    本故事有三點違背常識常情:

    1. 繼母朱氏不慈,數之。繼母不慈,說王祥壞話,讓王祥幹最髒最累的活兒,天長日久,王祥難道沒有一點怨言?假使,王祥有聖人肚量,不計較這一點,那後面繼母繼續作,刁難他:一會兒大冬天要鮮魚,一會兒要普通人捉雀。這明晃晃的刁難,王祥真的能做到孝順嗎?即使,真的有孝順之舉,難道沒有隱情嗎?

    2.“冰忽自解”。故事前面交待天寒地凍,後面王祥臥冰,冰就自解而他毫髮無傷,這怕不是假的天寒地凍,假的冰吧?天意使冰自解更像個藉口。

    3.“復有黃雀數十入其幕”。黃雀自投羅網,也是有可能的,但關鍵要有網,更要有技巧。上天感其誠送黃雀數十隻,相信現代沒有人相信。所以,至孝舉動更似人為。

    家庭關係中,子女與父母的關係應該是雙向性的

    禮教森嚴的封建社會,父母之命是等同於聖旨的存在。子女不問對錯,依照父母意思行事才是孝。子女的自我意識很微弱,父母的愛和子女的孝都是單向的,彼此缺少平和理解的溝通。我認為,健康良好的親子關係應該是雙向的。彼此傾聽理解,以心換心才是長久之道。

  • 20 # 雲鵬視覺研究會

    臥冰求鯉這個故事是中國古代的民間故事,最早的時候是收錄在《搜神記》這本書的,搜神記這書本來應該就算是一本古代記載奇聞逸事神話傳說的書籍。

    這個故事主要講:在古代有一個人,他叫王祥,是琅琊臨沂人,他從小呢性格就屬於特別善良可愛的那種小孩,但是不幸的是,他的媽媽在他小的時候去世了,這樣他年少便經歷了喪母之痛,後來的時候,他的爸爸另娶了一個妻子,這個人來到他家做了他的繼母,更可憐的是,他的繼母對他很不好,有句老話“有了後媽,就會有後爹”,意思是有了後媽,親爹也會受到影響,變得像後爹那樣。果不其然,沒多久,他的這個繼母就開始在他父親那裡各種挑撥離間,說王祥的壞話,終於他父親聽多了繼母的挑唆,漸漸的也不再疼愛自己的這個兒子了。不知道怎麼說,或許王祥這個孩子太善良了吧,即使現在母不慈,父不愛,他依然很好的對待他的父親和繼母,即使是乾重活,也還是恭恭敬敬的。當他的父親和繼母生病的時候,他更是衣不解帶的照顧二人,每天忙的團團轉,又是喂藥又是做湯等。然後有一天,他的繼母很想吃新鮮的魚,但是因為是冬天,很難弄到,最後不得已,王祥去了結了冰的湖面,用自己的體溫融化了冰面,然後打了鮮魚給繼母回去。這個就是傳說的“臥冰求鯉”,然後這個事情不脛而走被周圍的鄰人相互傳頌,都被王祥的善良和孝心所感動。

    這個故事更多講的是做人的另一種境界,有的時候,我們確實會遇到某些不友善的人,但是我們可以透過用行動去改變他,感化他。這裡並不是想標榜“聖母說”,但是如果我們的這個社會少一些戾氣,多一些關愛,是不是會減少很多不必要的紛爭以及互相傷害呢?這種說法其實很難是普通人可以做到的,更多的一種近乎神聖宗教的一種精神,就像在西方宗教裡面,耶穌是犧牲了自己,被釘在十字架上,但是他並不怨恨。還有一個修女,她叫特蕾莎,這個人也是非常有名,她也是認為用愛可以改變世界的。我們太需要“愛的教育”了。拋開諸多宗教,單說這個故事,對當下這個人人逐利的社會而言,確實是一種難得的人生境界。

    最後還得補充一下,王祥在臥冰求鯉後的故事,他的事蹟感動了繼母和家人,家庭變得和睦有愛,他的事蹟被大家傳頌,他靠著孝名和良好的口碑,從縣令逐升,最後升到了太尉,也算是個不錯的結果。所以,你看,有的時候我們只看我們失去了什麼,失去的也許只是表象,最後可能會有另一種收穫迴歸到我們。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為什麼現在寫詩很少有人會按格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