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yullin

    敦刻爾克大撤退時,希特勒沒有能夠及時進軍,一舉消滅英法聯軍,的確像迷一樣。

    但是,這也是造物者的巧安排,讓那些人活了下來,而這就是人們常說的人算不如天算。另外,客觀的從當時的情況來看,有以下幾個原因。

    第一,希特勒本人想以最小的代價換取最大的勝利,他沒有命令迅速進軍,是想不戰而屈人之兵。

    第二,德軍有所戰略誤判,誤以為當時的英法聯軍是罈子裡的王八跑不了了,所以說不急於進攻。

    第三,德軍有所顧慮,擔心把這麼多人逼上絕路,會導致狗急跳牆,對德軍破釜沉舟,反戈一擊,這樣就會帶來無謂的犧牲。

    第四,可能德軍內部有各位將軍掙功勞的嫌疑,其他元帥擔心馮·龍德施泰德和古德里安獨得奇功。

    第五,希特勒對閃電戰如此神速有點不敢相信,擔心冒進會太險,所以要求先等等。

  • 2 # 叫我韓金睿

    其次,在軍事方面,由於希特勒以及德國陸軍總參謀部依然是一戰時期的老思維。他們熟悉的作戰方式依然是正面戰場,來回拉鋸,殲滅敵人有生力量,進而取得勝利。

    而在法國戰役當中,古德里安憑藉著機動戰的全新作戰方式,在法國北部橫衝直撞。不單把英法聯軍打得找不到北,取得的快速進展以及側翼的虛弱,也讓總參謀部提心吊膽。他們一直想HOLD住古德里安狂野的進軍,以便讓一個月來光顧著趕路和受降的步兵師,能夠攆上先鋒部隊,加強側翼。

    戈林也在跟希特勒吹枕邊風,想給空軍爭點兒功勞,各種因素影響之下,希特勒下達了那條停止前進的命令。於是乎,這30萬大軍,死裡逃生。

  • 3 # ho2525

    閃擊戰的功效,,好到沒人敢相信,,英,法聯軍,,會如此快被擊潰,,德國後方智囊群,還是怕萬一,,和日本偷襲珍珠港一樣,,放走那麼多的美軍裝置,都沒好好徹底炸光,,美國航母都沒找到,總是擔心害怕,,留下美軍快速反擊的機會,,,,問題都是一樣(成功得太突然,不敢好好擴大戰果)

  • 4 # 豆爸光頭

    洛蘭電影【敦刻爾克】已經給出了答案:希特勒想等著英國海軍來接人,然後把海軍一起滅掉!可惜,丘吉爾看透了他的戰略意圖,派出成千上萬民間船隻過來螞蟻搬家,讓這個計劃流產了!!?這是最接近希特勒真實想法的答案!!

  • 5 # 雙馬尾班長

    我是軍事妹子,軍事上無法一口吃下,情理上放你們一馬,回去給丘吉爾說趕緊投降......

    首先,希特勒並不是放走了在敦刻爾克的30萬英法聯軍。而是在殲滅英法聯軍的時間和時機上的把握上沒有做到恰到好處。希特勒作為一個一戰計程車兵,深知天氣對部隊的影響,而當時正值歐洲多雨天氣,前線也有報道部隊行動不便。所以希特勒考慮到要穩打穩進,所以沒有貿然發起對敦刻爾克的進攻。這才放走了30萬英法聯軍。

    圖為英軍敦刻爾克大撤退

    並且需要提及的是,此時德國的主力部隊正在向法國的巴黎,馬賽等城市奔襲以儘快的迫使法國戰敗投降,所以在敦刻爾克的德軍部隊並沒有想象中的那麼多。而且對敦刻爾克發動進攻時已經沒有希望的英法聯軍肯定會拼死一搏。為此,德國才沒有直接發起對敦刻爾克的攻擊。

    圖為後續進入敦刻爾克的德軍部隊

    而且,在當時德國進攻英國的計劃上有很多漏洞,由於是如何面對英國海軍登陸英國本土就成了德國所面臨的最嚴峻的問題,所以德國一直都希望和英國達成單方面停戰協定,而這時,假如放在敦刻爾克的英軍一馬,也許可以向英國表示德國單方面和談的誠意。然而,英國明顯並沒有買賬,遠征軍返回英國後立刻就籌備起了對德國軍隊的應對工作,假如希特勒能選擇以俘虜遠征軍作為“和談”籌碼,也許成功率會更高,德國也不需要兩面作戰,俾斯麥號也就不會被擊沉了。

    圖為英國遠征軍返回倫敦

    而德國當時之所以不俘虜遠征軍,可以和當時歐洲的“紳士”情節有很大的關聯。德國可能認為,將英國遠征軍放回後英國會“感恩戴德”的和德國冰釋前嫌並且結為盟友。然而英國不是法國,丘吉爾也不是張伯倫,將英國遠征軍放虎歸山對德國來說也許是送人情,而英國卻會以此作為自己反擊的資本。

  • 6 # 腓特烈卡爾

    德國要進攻英國本土第一個障礙也是最大的障礙是英國艦隊,而德國馳騁歐洲最大的保障就是它的裝甲兵團。要想全殲敦刻爾克的聯軍,裝甲兵團就要接近海灘,一旦進入英國海軍艦炮射程損失必將慘重,如果聯軍趁勢反攻到手的勝利就沒了,即使聯軍被順利殲滅,德國也不可能登陸英國本土,而沒了裝甲兵團德國的擴張計劃勢必受到影響,用自己的長處去換人家不太重要的。怎麼看都不划算,不如讓戈林的空軍上,能達到戈林說的效果固然好,達不到既鍛鍊了空軍也借聯軍的口讓英國知難而退,其實30萬聯軍對英國的影響也沒那麼大,北非和地中海戰場有殖民地的軍隊一樣能守住。

  • 7 # 毒刺劍客

    第一,指揮閃擊法國戰役時,擺在希特勒面前的是一張十年前的舊地圖,地圖上顯示敦刻爾克地區是一片沼澤地,非常不利於德軍機械化部隊的召開和推進,希特勒因此犯難了。

    第二,就在希特勒犯難的時候,納粹德國空軍元帥戈林站了出來,戈林是個根本不懂空軍的人,戰略戰術眼光都非常一般,能成為納粹二號人物是因為戈林特別忠於希特勒。戈林向希特勒保證,只需要空軍就能消滅擁擠再敦刻爾克的殘敵。作為正在犯難的希特勒來講,戈林的保證簡直是來的恰到好處,於是,希特勒下令陸軍停止進攻,由空軍出動實施打擊。

    第三,天氣原因。戈林倒也賣力氣,納粹空軍瘋狂出動,反覆轟炸敦刻爾克,可問題是,連續幾天的陰雨天氣,空軍根本無法出動,英法軍隊趁著這個當口撤走不少人,等天氣轉晴,德國空軍終於可以出動時,敦刻爾克大撤退已經完成大半。

    所以,多種原因導致敦刻爾克大撤退基本成功,就這一點來講,不能算是希特勒的敗筆,只能說天時地利人和都站在了聯軍這邊。

  • 8 # 山巒

    戰爭即政治!政治即人心!我們分析敦刻爾克撤退的成功必需考慮一下希特勒當時的心理狀態。

    希特勒的演講我看過n次,單從蠱惑人心角度來看。希特勒充分抓住了一戰後德意志民族的民眾心理。從本質上說他堪稱鼓動人心的大師。僅僅透過單薄胸腔裡聲嘶力竭的口號,虛妄的目標就把整個德意志民族綁上戰車。但是我們必需正視希特勒是一個戰爭賭徒。從啤酒館政變的過程中,我們不難發現希特勒在挑逗人心,利用人性,賭一個勝利。他掩飾不住心虛。他有句著名的話:“我的槍裡有四顆子彈…”

    敦刻爾克撤退時期的希特勒各人聲望已經封神,但如啤酒館政變後,他仍在心虛。他剛經歷了閃擊波蘭,法國後的勝利。但他已經如一個賭徒一樣,在勝利和狂喜後疲軟了。這時候的希特勒還沒有變成一個戰爭瘋子。他意識到德國戰車也該停一下了。免得讓英法民眾徹底徹底炸窩。他覺得給英法聯軍一條生路,起碼可以給英國一個談判的機會。讓英國承認德國歐洲霸主的地位,退回英倫群島。

    另外軍隊中戈林代表的空軍也提出了一個兩全其美的計劃。保持進攻力度,但圍而不殲。讓盟軍有充分時間談判。也也是戈林得寵的原因之一。他善於揣測希特勒的心理。希特勒欣然接受戈林的計劃,壓制陸軍裝甲軍團的進攻。也收買了空軍一眾的軍心。

  • 9 # 一點點歷史

    問題顯然指的是敦刻爾克大撤退。

    敦刻爾克大撤退可以看作是一場勝利“大逃亡”,被德軍追的走投無路的英法聯軍成功的撤出了33萬餘人,為日後的反法西斯戰爭保留的大量有生力量。

    原本這些英法聯軍已經是德軍的“嘴邊肉”,但是希特勒卻在關鍵時刻下令停止進攻,給英法聯軍留下了充足的時間,那麼這是為什麼呢?

    對此的看法可謂眾說紛紜。

    德國陸軍方面認為裝甲部隊太過突前,敦刻爾克的地形不利於大規模坦克作戰,而且如果裝甲部隊突擊太深很可能遭到英國強大的海軍的攻擊,建議等待步兵部隊的接應,再發動進攻。

    另一方面德國空軍元帥戈林曾信誓旦旦的向希特勒保證,空軍完全可以收拾英法聯軍,但是因為天氣的原因,空軍行動受到了很大的影響。

    另一個說法來自於政治因素,因為當時德國並不想將英國逼入絕境,“打服”英國進而和談是最好的結果,所以在敦刻爾克給了英軍出逃的機會。但是希特勒顯然低估了英國人的戰鬥決心,這也為日後德國的失敗埋下了伏筆。

  • 10 # 戰史解碼

    敦刻爾克大撤退可謂是二戰期間的一大懸案,面對已經到嘴邊的一塊“肥肉”,希特勒卻突然下達了停止進攻的命令,而這一個“愚蠢”的命令給了英法聯軍難得的撤離機會。這個命令幾十年來一直飽受爭議,人們奇怪:為什麼希特勒要停止進攻給予英法聯軍這麼長的時間呢?

    放英法聯軍一條生路,藉此來和英法談判

    這種說法認為,希特勒並不想同時與英國和法國鬧翻,他沒有預料到戰爭會進行的如此順利,所以他的設想是先徹底擊敗法國,然後在與英國進行談判,獲得相應的利益。

    這種說法有一定的道理,首先英國和法國是歐洲老牌資本主義強國,希特勒還沒有信心同時與兩國對抗;其次,此時德國的戰爭機器剛剛開動,德國還沒有做好全面的戰爭準備,希特勒只是想透過有限度的戰爭,獲得資源以便繼續發展德國的實力。

    戈林搶功

    戈林是納粹的二號人物,同時也是德國的空軍總司令。當他看到德國陸軍的裝甲部隊勢如破竹擊敗英法聯軍的時候,擔心陸軍的功勞過大,影響到自己的地位,所以他向希特勒建言由空軍去消滅英法聯軍,希特勒也是為了給自己的親信積攢一些功勞,就同意了這一請求。

    戰術考慮

    敦刻爾克是一處地勢低窪、遍地沼澤的灘塗,這種地形不利裝甲部隊繼續前進,希特勒擔心德軍裝甲部隊貿然進攻,會被敦刻爾克復雜的地形所困,遭到無謂的損失。另外,德軍裝甲部隊的突進太過於迅速,以至於後勤和協同作戰步兵被遠遠落在了後邊。據說A集團司令倫斯德曾向希特勒提出建議,裝甲部隊應先停止前進,等候更多的步兵部隊的接應。

    在這三點猜測中,筆者認為第一和第三點的可能性比較大,這三點猜測與當時的實際情況相符,至於第二種觀點有些立不住腳。希特勒雖然不是一個軍事天才,但也不至於愚蠢到如此地步。不過不得不說,希特勒的戰略制定確實存在著問題,他低估了英國人繼續戰鬥到底的決心,所以他並不算是一個出色的戰略家。

    事情的真相也許只有希特勒自己知道了,沒準只是他抽風時下的命令而已,畢竟這種戰爭狂人的思想,是不能夠以常理度之!

  • 11 # 千佛山車神

    去年大火的美國二戰題材電影《敦刻爾克》著實讓中國軍迷大呼過癮。也讓這段廣為認知二戰傳奇撤退再度走入大眾眼簾。(《敦刻爾克》宣傳海報)

    二戰初期,德國在閃擊波蘭後,並沒有同英法預想的一樣入侵蘇聯。而是揮師西進,繞過馬奇諾防線,取道荷蘭、比利時進攻法國,橫掃西歐。

    面對德軍的閃電來襲,英法聯軍潰不成軍。德軍只用了十多天的時間,就將英法聯軍趕到了法國西北的敦刻爾克,形成甕中捉鱉之勢。

    眼見即將被趕下大海餵魚的聯軍天天向上帝禱告,沒成想自己的祈禱真的應驗了!德軍停止了對聯軍的追趕,讓30萬聯軍成功的渡海逃亡英國!(敦刻爾克英法聯軍撤離路線)

    至於德軍為何停止追擊,如今眾說紛紜。

    不過很多人都認為是希特勒直接下令停止追擊。

    當德軍從西、南、東3個方向朝敦刻爾克逐步縮小包圍圈,德軍的先鋒坦克部隊距離敦刻爾克僅不到20公里,

    5月24日德軍卻接到了阿道夫·希特勒親自下達的停止前進命令。

    希特勒的動機可能是希望為下一步作戰行動儲存裝甲部隊實力。因快速突進的部隊使步兵部隊落後很遠,德國指揮部擔心沒有步兵協同保護的裝甲部隊會遭受嚴重損失。

    其次,德國空軍司令赫爾曼·戈林在希特勒面前裝13。保證僅憑空軍一家就可以阻止英法聯軍的撤退。如此大話不知道希特勒是不是真的信了。

    此外也有人認為希特勒處於政治上的考量,不對英軍趕盡殺絕有助於與英國議和。

    總而言之希特勒的這一絲心慈手軟,確實給了聯軍逃出生天的機會。

    這時,截斷英法退路的A集團軍在接到命令後,停止了在敦刻爾克以西的運河地區停止進攻。而德軍的B集團軍這時距離英法陣地還比較遙遠。這給了英法充足的撤退時間。

    5月27日德軍前鋒裝甲師感知到事態的異樣,恢復了攻勢。但德軍難以快速突破防英法構制多天防線。

    英法聯軍有效地延遲了德軍進攻,最終成功地逃回英國。(滿載聯軍的英國運輸船)

  • 12 # 七追風

    敦刻爾克大撤退,希特勒放走了30多萬英法聯軍。其實不是希特勒故意想放走的,希特勒並不笨,主要還是心有餘而力不足。

    很多人都認為是德國空軍元帥戈林,他當時是大紅人,希望自己也能分一些功勞,所以極力向希特勒保證,自己的空軍就夠用了,裝甲部隊可以休整休整了。所以希特勒停止了地面部隊的進攻,改用空襲。

    其實這個觀點是有些片面的,至少低估了希特勒。

    我們想一想這30多萬英法聯軍是怎麼被困在敦刻爾克的?

    浪漫的法國人為了阻止德國的進攻,花重金修建了著名的“馬奇諾防線”。但是法國沒有想到,希特勒有了更為先進的戰法。像一戰時期那樣雙方挖了戰壕長時期硬扛,顯然是德國不願意的。

    希特勒祭出了裝甲部隊這一“大殺器”,直接繞過了堅不可摧的“馬奇諾防線”,透過阿登山脈打進了法國。

    德國裝甲部隊的迅速推進,讓英法聯軍直接蒙了,他們完全想不到還能這樣打仗。而且,德國軍隊沒有反過來從後方打馬奇諾防線,而是一鼓作氣的追擊西北方向的英法聯軍,一直追到了敦刻爾克。

    都追到這地方了,前面就是茫茫大海,這麼小一個地方擠滿了30多萬人,為什麼不打了?

    首先,後勤跟不上了。

    裝甲部隊推進速度很快,快到自己的後續部隊和後勤部隊,都完全跟不上節奏,還在後面慢慢的走呢。畢竟複雜的地形和險惡的戰場環境,決定了機動性和生存能力強的裝甲部隊可以輕易透過,其他部隊只能慢慢走。

    這樣就會出現什麼問題?孤軍深入,補給跟不上。裝甲部隊是需要燃料和武器彈藥的,他們邊走邊打到了敦刻爾克,已經精疲力竭,補給困難了。此時如果無法得到休整和補給,裝甲部隊再厲害,也對付不了30多萬英法聯軍的。

    坦克的載彈量是有限的,而且其中還有很多是對付裝甲目標的穿甲彈,對付步兵效果沒這麼好。僅有的炮彈打完了,後勤還沒跟上,總不能開著坦克去撞死這30多萬人吧。

    其次,馬奇諾防線不光是一道城牆,它是有著完整的防守力量的。

    德國繞過了這道防線,那麼防守部隊呢?沒有太大損失,依然有戰鬥力。如果他們知道了英法聯軍30多萬遭到了屠殺,一個激動衝了出來,不說打你的裝甲部隊,單是重創後勤部隊,都是對德國的很致命的打擊。

    所以,需要冷靜一下,等待一下脆弱的後續部隊和後勤部隊。

    第三點,英國為了撤走這30多萬人,當時也是拼了的。

    30多萬的英法聯軍,對於英國是非常重要的。所以從撤退開始,英國就把自己的軍艦派了過來,與此同時各種民用船隻也參與了進來。

    民用船隻就不說了,軍艦是有戰鬥力的。同時,為了對付德國空軍,英國空軍的戰機也拼命殺了過來。

    衝在最前的德國坦克部隊,難道要冒險去和艦炮和戰鬥機硬抗?不太合理吧。

    其實對付這些撤退的英法聯軍,使用空軍轟炸碼頭和運兵船,確實是合理的安排。但是複雜的天氣情況給德軍的大轟炸帶來了困難,同時給大撤退爭取了寶貴的時間。

    個人意見,希望高手指正。

  • 13 # 潮過廣陵半江愁

    說的是敦刻爾克吧

    1940年5月21日,德軍直趨英吉利海峽,把近40萬英法聯軍圍逼在法國北部狹小地帶。德國的虎狼之師迅速突進,英法聯軍節節敗退,退縮敦刻爾克,此時三面被圍一面靠海的聯軍有被全殲的危險。

    當時德國軍隊從西、南、東三個方向敦刻爾克步步緊逼,德軍最近的坦克離這個港口僅10英里,1940年5月24日德軍卻接到了希特勒親自下達的停止前進命令。希特勒的命令使德軍坦克部隊的將領們疑惑,古德里安更是感嘆。敦刻爾克唾手可得,卻被命令停止前進!而德軍空軍卻在進攻。被這一命令後來引起了的爭論,被很多軍事歷史學家認為是希特勒獨斷專行干涉軍事指揮的一個愚蠢的命令。 直到5月26日夜間,希特勒才取消停止前進的命令。

    這給了英法聯軍寶貴的時間組織防線,之後德國裝甲部隊的進攻遇到頑強抵抗。同時就在5月26日晚上,英國海軍開始執行“發電機計劃”,用大大小小的船隻——還有很多英國沿海的市民志願駕駛民船前來搭救——從敦刻爾克撤出戰鬥人員。 原本英國海軍只指望有兩天時間,撤出4萬人,結果英法聯軍的防禦爭取到了9天時間,最終40萬聯軍撤出約34萬人,其中英軍21.5萬人,法軍9萬人,比利時軍3.3萬人。4萬法軍固守到最後,最終被俘。

    關於希特勒為什麼會放走三十多萬英法聯軍歷史上一直種說紛芸

    一是認為希特勒認為英法軍隊已經是甕中之鱉,不可能撤的出去。

    而且當時德軍裝甲部隊打的太快,和步兵脫節。另一個方面來自A集團軍司令倫斯德,他擔心裝甲部隊突得太前會有風險,建議等待步兵部隊接應加上空軍元帥戈林為爭功向希特勒保證光空軍就可以阻止英法撤退的企圖。後來當希特勒發現英法軍隊開始從海上撤退,而空軍阻止不力後,就下令恢復進攻。有人認為有政治原因,希特勒希望給英國留一些生機,以便之後與英國達成和平協議。

    還有人認為當時希特勒放走英法聯軍確實是因為自身的力量不足。當時希特勒是冒險發動了戰爭,出其不意的突破了馬其諾防線,但是德軍此刻只有10多萬德陸軍力量,希特勒仍對英法聯軍心存忌悍。加之希特勒的賭徒心理作遂,認為盛極必衰,因此白白放走了三十多萬英法聯軍,為盟軍儲存了大量有生力量,為日後的反攻作好了準備。

  • 14 # DDG的老船塢

    不存在什麼希特勒放走30多萬英法聯軍。實際上,所謂希特勒放走聯軍的說法,多半來自戰後德軍將官尤其是A集團軍群高階軍官的甩鍋。

    一般來說,所謂希特勒放走聯軍的說法,是指5月24-26日裝甲部隊停止進攻的命令,問題在於,希特勒的命令實際上是給龍德施泰特5月23日左翼裝甲部隊暫停進攻的命令背書,而龍德施泰特的命令,是出於對突進的裝甲部隊側翼的擔心,這個擔心是由從16日開始聯軍一系列規模不大的裝甲部隊反突擊引發的,尤其是21日阿拉斯反擊,隆美爾宣稱自己打退了5個師的反擊,這直接勾起了了老將們有關馬恩河的記憶。

    隆美爾宣稱聯軍5個師對他反擊直接引發了A集團軍群司令部和第四集團軍的馬恩河恐懼

    實際上,英軍的撤退是26日才開始的,而德軍發現英軍開始撤退之後,希特勒立即取消了裝甲部隊暫停進攻的命令,下令立即進攻,然而此時英法聯軍已經加強了敦刻爾克一帶的防禦,結果直到聯軍結束撤退,德軍才打進了敦刻爾克。

    老元帥龍德施泰特才是停止進攻的始作俑者,不過他活到了戰後所以能夠甩鍋

    實際上不論希特勒還是龍德施泰特都不存在有意放走聯軍的想法,實際上他們無非是對於英國利用海運撤退能力的低估而已,在他們看來,德軍20日衝到海峽之後,弗蘭德斯區域的聯軍已經是甕中之鱉,跑不掉了,實際上連英軍自己都不相信能夠透過海運把這麼多部隊運走——最初英國人估計能運走遠征軍的1/3也就是六七萬人就燒高香了,而法國人最初也不相信英國人能幹成,所以法一集一直不同意撤到敦刻爾克,直到英國人一天運走了幾萬人,法國人才如夢初醒在29日同意法軍也透過海路撤退,而這個時候法一集司令部和4萬法軍已經被德軍分割包圍在里爾跑不掉了,不過好歹法一集其餘部隊還是跑到了敦刻爾克,並且大多數成功撤退了。

    法軍一直堅持南北對進陸路突圍,直到29日才放棄

    所以實際上不存在希特勒放跑聯軍的問題,24-26日停止進攻的只是左翼裝甲部隊,右翼B集團軍群的攻勢一直沒有停頓,但是這一暫停實際上給了聯軍重組防禦的時間,及時從法比邊境和阿拉斯突出部抽調部隊鞏固了敦刻爾克的防禦,這讓德軍在26日恢復攻勢後無力突破已經大大加強的敦刻爾克防線而已。

  • 15 # 荒野歷史

    希特勒是共濟會成員,在歐洲爆發一戰後整個歐洲元氣大傷,而毗鄰歐洲的蘇聯憑藉強大的軍工業獨霸一方給虛弱的歐洲國家造成了巨大威脅。那麼讓誰來抵擋這個蘇聯巨人呢?共濟會出面了!經過嚴密的戰略測算英法由於一戰和國內矛盾根本無法迅速崛起,只有德國!民粹主義挽救了虛弱的德國成為能抵擋蘇聯的唯一歐盟國家。然而作為會員的希特勒趁共濟會虛弱之際卻背叛了共濟會,在得到共濟會援助而崛起的德國並沒有將矛頭指向蘇聯而指向了共濟會!共濟會的主體成員和高層成員都是猶太人,所以希特勒為了戰勝共濟會大肆屠殺猶太人,希特勒的目的只有一個就是擺脫共濟會的控制獲得更多的權利!然而希特勒低估了共濟會,在攻陷法國後希特勒收到了共濟會高層的最後通碟也就是恐嚇信!因為蘇聯高層也有共濟會員如果德國不調轉矛頭攻打蘇聯,那麼希特勒將會死無葬身之地。所以在敦刻爾克希特勒放走了聯軍主力,他已深知共濟會的厲害!

    於是希特勒識相地開始進攻蘇聯,當然這些都在共濟會的安排之中。縱觀二戰共濟會無處不在,他們挑起戰爭目的只有一個:建立新的世界秩序!不能讓蘇聯強大起來。戰後他們的目的達到了,蘇聯雖然作為戰勝國但隨著另一個會員美國的加入,疲於應對北約的軍事壓力蘇聯解體了!這才是共濟會的真正目的所在!而作為功臣美國得到了最豐厚的戰果,然而即便是美國也逃不過共濟會的壓制,如今美國的國家財政基本掌握於共濟會之手!美國高層處處都有會員耳目,控制世界經濟的美元發行權也掌握在了共濟會手裡。

    有人猜想過共濟會真正的高層並非人類,而是超智慧生物蜥蜴人!他們將世界上各行各業的頂端精英拉攏,讓他們成為統治人類的傀儡,把握著經濟與科技的命脈左右著人類的存亡!

  • 16 # 吾與點

    所謂放走30萬英法聯軍,指的是敦刻爾克大撤退吧?對於二戰這段著名的插曲,不乏歷史學家、軍事專家的研究分析。主流的觀點還是歸咎於希特勒的愚蠢和戈林的狂妄。認為是戈林想與陸軍爭功,要求希特勒命令陸軍停止進攻,由空軍轟炸來摧毀英法聯軍,並拍胸脯保證空軍能獨立完成任務,而希特勒傻傻地就相信了!

    從主觀意願上看,希特勒沒有故意放走英法聯軍的動機,無論是否想跟英國講和,消滅英國遠征軍都能增加自己的籌碼。所以那種猜測希特勒為了向英國示好而故意放走英軍的看法是站不住腳的。

    還有一種看法認為希特勒擔心困獸猶鬥的英法聯軍會給自己的裝甲部隊帶來太大的損失,所以寄望於空軍來解決戰鬥,這也有點想當然了。像希特勒這樣的鐵腕政治人物,怎麼會顧忌軍隊的傷亡?東線危急的時候,甚至命令士兵死戰不退。何況英法聯軍一路丟盔棄甲,重武器差不多都扔完了,這時候正是裝甲部隊勢如破竹的時候,怎會顧忌小小的損失!

    如果瞭解一下希特勒跟陸軍的微妙關係,也許有助於理解這個“愚蠢”的命令後面的深意:德國陸軍一直是國家的一支影響深遠的力量,有“陸軍擁有德國”這麼一種說法。沒有陸軍的支援,希特勒甚至無法穩固自己的統治,為了能讓陸軍效忠自己,還不得不犧牲自己的衝鋒隊。

    德國陸軍一直是由容克軍官團把持的,水潑不進,針插不入。希特勒也想往陸軍裡摻沙子,提拔非容克軍官團出身的軍官,比如隆美爾。但相對於龐大的容克軍官團,這不是一朝一夕能見效的。另外就是組建並大力發展獨立於陸軍的新軍種——空軍,以及另組武裝黨衛軍,與容克們抗衡。法國戰役的勝利雖然會讓希特勒的威望達到一個新的高度,但也必然增加陸軍的話語權,這時如果能讓自己親信戈林的空軍打一場漂亮的殲滅戰,有助於震懾一下驕橫的容克軍官團,所以,在這種心理期望的驅使下,希特勒選擇相信戈林也就不難理解了!

  • 17 # 青年史學家

    希特勒放走30多萬英法聯軍事件指的是發生於1940年的敦刻爾克大撤退,大撤退中主要是英軍,其次是法軍,當然還包括少量的比利時軍隊。希特勒指揮下的納粹軍隊本來可以一鼓作氣全殲英法聯軍的,但是希特勒在關鍵時刻卻下令德軍停止進攻,因而給了英法聯軍以喘息的機會,所以丘吉爾命令英國所有可以調動的軍用民用船隻趕赴敦刻爾克,最終英法聯軍大部分被撤回了英國本土,為英國繼續抵抗納粹提供了有生力量。敦刻爾克大撤退去年還被拍成了電影上映,不過關於希特勒為什麼在德軍進攻的關鍵時刻下令德軍停止進攻,這麼多年來卻一直是一個謎。

    其中有很多說法,第一種說法就是納粹德軍的裝甲部隊在進攻敦刻爾克港口所在的佛蘭德地區之前,自身損失已經非常嚴重,百分之三十的坦克已經嚴重損壞,亟需修整,如果繼續進攻的話,非但完全擊潰英法聯軍沒有把握,甚至連德軍自己也會遭受沉重打擊的可能性。而且希特勒的停戰令只持續了三天,這也證明了希特勒的本意的確是想讓納粹裝甲部隊進行休整。

    還有一種說法是希特勒這樣做是為日後與英國達成和平協議做準備,即透過讓英國避免一場奇恥大辱的方式來換取英德之間日後和平的可能性。不過這種說法一直受到批評,因為希特勒簽署摧毀佛蘭德地區的英法聯軍的命令至今仍然可以看到,希特勒在當時軍事實力佔優的情況下完全沒有必要考慮英國會怎樣想。

    或許正是這意外的情況給二戰增添了一些變數,使得正義的力量得到了保留和加強。

  • 18 # 蒼茫大地顧煒斌

    一、34萬英法聯軍敦刻爾克大撤退事件經過。

    1940年5月10日,、部隊為先鋒,對荷蘭、比利時、法國展開閃電戰,5月20日晚,勢如破竹的德裝甲師攻佔松姆河口的阿布維爾。24號向英吉利海峽推進的古德里安部隊又疾速攻佔布倫港口、包圍加萊港口,進抵格臘夫林,至此比利時、法國軍隊和英國遠征軍大約四十萬人,被三面圍困在格臘夫林與敦刻爾克之間狹小的三角地帶。前有大海,後有追兵,被圍聯軍突圍沒戲,唯一逃路是由敦刻爾克從海上撤退。德裝甲部隊可望見敦刻爾克,並已沿運河一線擺開陣式,準備對英法聯軍大屠殺。

    瀕臨絕境的聯軍已在德軍砧板上的魚肉。誰知5月24日晚,德統帥部卻下令坦克部隊不準前進,直到二十六日夜。英軍當晚執行“發電機計劃”,從本土緊急動只850餘艘各類船隻,開始大撤退,直到六月四日凌晨,在德軍眼皮底下撤出34萬大軍,史稱“敦刻爾克大撤退”。該聯軍後成為諾曼底登陸的英法主力。

    希特勒為什麼會發出這等貌似弱智的命令呢?原因如下:

    一、希特勒接受了前線將領倫斯德的建議,裝甲部隊另有他用,同時考慮盟軍陷入的袋形地帶如果太小,不利於坦克行動,還會妨礙空軍行動。

    倫斯德在5日24日建議:裝甲師停在運河一線,等候更多的步兵部隊的接應。希特勒聽從了,認為:德國裝甲部隊應當儲存實力,留待進攻松姆河南的法國,並說盟軍陷入的袋形地帶太狹窄,不適合坦克制活動,霸王硬上弓會造成坦克大損失,還會妨礙戈林的空軍行動,所以要等待步兵的到來。

    二、希特勒想替英國邱吉爾保住一張老臉,以促進德英議和。

    何以為證?後來希特勒派副元首赫斯隻身飛往英國謀求議和。

    三、希特勒不希望陸軍獨佔曠世之功,又過分相信戈林的保證,迷信德空軍“斯圖卡”轟炸機的威力,接受了出身納粹的空軍司令戈林的建議,專用空軍解決被圍盟軍。

    希特勒不傻,他之所以接受建議,一來是想避免了德裝甲部隊的冒險;二來元首過分相信戈林、迷信“斯圖卡”轟炸機的威力;三是想藉此空軍空前勝利,來提高元首和納粹黨的威望。

    四、希特勒不願意德蘭德斯日耳曼人聚居區成為焦土。

    德軍給英法聯軍預設的屠宰場是日耳曼人聚居區,居民中納粹黨的鐵桿粉絲多,他們響應希特勒的號召,準備把佛蘭德斯打造成納粹黨的根據地,一旦殲滅戰打響,此地將變成一片焦土。

    結果因為天氣原因,能見度太差,英空軍全力拼殺,戈林空軍未能如願。地面上直到二十六號夜,希特勒才下令裝甲部隊向敦刻爾克全力挺進,這兩天被圍英法聯軍早已構築了穩固的防線,聯軍一邊抵禦,一邊腳底抹油,從海里開溜!

    我是蒼茫大地,望文友們斧正!

  • 19 # 張生全精彩歷史

    敦刻爾克本是法國一個名不見經傳的港口小鎮。但在二戰中,由於英法聯軍在這裡進行了一次超大規模的撤退行動,使得這個小鎮,一時之間名聲大噪。在這次行動中,英法聯軍成功撤離了近34萬人,不僅為盟軍有效地儲存了作戰力量,更成功打亂了德國統一歐洲的步伐。

    值得一提的是,本來德軍是完全有機會全殲英法聯軍的。要知道,那麼多人,從一個小港撤退,必然非常忙亂。而從當時的情況來看,德軍的坦克部隊距離敦刻爾克港口,僅僅只有10英里不到的距離了。如果德軍在這時候對英法聯軍一陣猛轟,英法聯軍絕對抵擋不住。

    但奇怪的是,德國元首卻突然下達了原地待命的命令,放了盟軍一馬,這是怎麼回事呢?

    (波蘭閃電戰)

    1939年9月1日,德國閃電襲擊波蘭,第二次世界大戰就此爆發。

    作為波蘭盟友的英法兩國迅速回應,在9月3日就對德宣戰。不過,雖然宣戰了,但實際上卻並沒有採取相應的戰略措施。

    英法兩國之所以按兵不動,一是希望透過波蘭,檢驗一番德國軍隊的實力;二是他們吃不準德國的意圖,畢竟德國是向東進攻,極有可能只是對蘇聯的龐大領土感興趣。

    因此,一向精明的兩個歐洲老大哥,便穩坐釣魚臺,只是安排小規模的部隊在法國邊境與德軍互射,然後便開始安心看戲。

    從另一個層面來說,英法兩國確實也沒有慌張的必要。英國與歐洲大陸隔海相望,法國有固若金湯的馬奇諾防線和北面比利時的阿登山區做天然屏障,再加上德國是一戰中的戰敗國,又是割地又是賠款的,才短短20年,怎麼可能翻得起什麼風浪?

    不過,英法兩國這次卻打錯了算盤。原本被寄予厚望的波蘭,被德國陸軍閃電攻陷。緊隨其後的,是大半個歐洲也飛快地淪陷。最要命的是,德國並沒有繼續東進的想法,而是調轉槍頭,氣勢洶洶地撲向了馬奇諾防線。

    (被德軍攻下的馬奇諾防線)

    出人意料的是,所向披靡的德國陸軍,並沒有選擇矛與盾的對決,他們在佔領了比利時、荷蘭等地後,直接繞開了馬奇諾防線,插入了法國的腹地。由於德國的襲擊太過突然,再加上法國呆板保守的戰略思想,法國的整條防線很快崩潰。

    德國陸軍沒有錯過機會,他們果斷地向前推進,成功將40萬英法聯軍趕到了到英吉利海峽岸邊,並切斷了他們與南部法軍的聯絡。

    如此一來,英法聯軍就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困境中。擺在他們面前的選擇,只有兩個:一是全力突圍,爭取與南部的法軍取得聯絡;二是全線撤退,退往英國從長計議。

    不過,一旦對上氣焰正盛的德軍,很有可能會全軍覆沒。這樣一來,不僅法國危在旦夕,甚至連英國也會元氣大傷,整個歐洲就再沒有人能阻止德國了。

    因此,就當時的情況來看,撤退似乎才是最好的選擇,但敦刻爾克只是一個小港,聚集軍隊有多達34萬,怎麼撤退呢?

    就在英法聯軍思考對策時,德國裝甲部隊卻突然接到元首全軍停止追擊的命令。英法聯軍利用這個間隙,動用了所有能調動的船隻,成功完成了34萬人撤退的奇蹟。

    (英法聯軍大撤退,圖取其意)

    那麼,明明勝利就在眼前,為什麼元首要下令德軍坦克停止追擊的命令呢?

    原來,德軍從5月10日發起進攻以後,雖然僅僅用了半個多月的時間,就從歐洲中部殺到了歐洲西部。縱然“兵貴神速”,但自古打仗都是“兵馬未動,糧草先行”。對於德國的裝甲部隊來說,閃電戰的推進速度固然可怕,但供應燃料和彈藥的步兵部隊,早已經被遠遠地甩在了身後。一旦真的和作困獸之鬥的英法聯軍發生戰鬥,在彈藥不足的情況下,裝甲部隊很可能損失慘重,這是德國人不願見到的。

    而且敦刻爾克地區遍佈沼澤地,並不適合德軍裝甲部隊推進。作為統帥,打仗畢竟還是要顧及全域性,除了敦刻爾克地區的英法聯軍外,其餘地區依舊存在著大量法軍部隊,假如強行冒險推進,只會增加無意義的損失。

    而且最重要的一點是,元首自身非常清楚,要想征服世界,必須儘量避免兩線作戰。

    在德國的戰略計劃中,蘇聯是必須要拿下的大敵,而想要拿下蘇聯,就絕對不能有後顧之憂,必須儘量地避免和英國作戰。最好的辦法,就是讓英國投降或者與英國談和。

    由於英吉利海峽的保護,再加上英國皇家海軍的強勢,德軍想要佔領英國將會是非常艱難的。那麼既然征服存在困難,還不如把英國變成自己的盟友,畢竟蘇聯的崛起,以及美國在海外的擴張,都對英國的利益造成了一定的影響。

    因此,元首以停火的方式,給了英國一個談和的臺階。只不過他實在想不到,英法聯軍竟然能在短時間內撤退成功。最終,德國還是無法避免兩線作戰的麻煩。最終被打敗。

    (參考資料:《第二次世界大戰戰史》)

  • 20 # NKEP管理諮詢

    德國空軍要搶功,造成敦刻爾克成功大逃亡。千載難逢機會錯過了。如果當時地上空中搏殺式圍剿,二戰歷史說不定要重寫。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陌生人和寵物同時落水,你會救誰?